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ICU真菌感染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ICU真菌感染(精选10篇)

ICU真菌感染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患者系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5月ICU病房收治, 均确诊为真菌感染。其中男30例, 女26例, 年龄69~79岁, 平均年龄 (63.67±7.81) 岁。采取患者的血液、痰、尿液进行真菌检测。

1.2 方法

选取患者的性别、年龄、导尿管的留置、静脉导管的留置、气管是否切开、呼吸肌支持进行感染因素分析。

1.3 统计学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当有P<0.05时可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真菌感染结果

共有56个检测到真菌, 白色念珠菌36名, 占64.3%, 检测发19株为痰标本, 16株为尿标本, 1株血标本;热带念珠菌14个, 占总数的25.0%, 检测发6株为痰标本, 7株为尿标本, 1株血标本;近平滑念珠菌 (5.3%) , 检测发2株为痰标本, 其他未见;毛霉菌1株, 占1.8%, 详见痰标本。

2.2 单因素统计结果

56例老年ICU患者真菌感染的发生与其的年龄、导尿管的留置、静脉导管的留置、气管是否切开、呼吸肌支持有关系, 与性别无关系。见表1。

3 讨论

ICU患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从临床和危险的疾病, 治疗困难, 已吸引了更多的关注。ICU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 研究发现, ICU患者真菌感染和留置导尿管, 深静脉导管留置, 巴登高的得分, 气管切开, 呼吸机支持。其中, ICU的各种侵入性操作, 如深静脉穿刺, 气管插管/切, 留置胃管/管型尿, 胸部闭式引流等, 对机体有一定的侵入性影响, 机体反馈的会产生防御反应。所以, 对于需要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 应保持其口腔的清洁, 定期进行护理操作, 清除患者口腔的分泌物, 防止细菌滋生导致感染的出现。在此过程中, 应严格按照操作标准进行无菌操作, 比如进行吸痰等操作时需要格外的注意, 以减少侵入性操作对患者造成影响。对于呼吸机而言, 定期进行消毒和灭菌操作, 每周对通气管道进行更换, 每日进行管道湿润[2]。

对于ICU的患者而言, 多需要进行导尿, 长时间的留置尿管会增加尿路真菌感染的机会[3]。所以, 对于导尿操作而言, 应严格进行规范化操作, 保持无菌操作, 动作轻柔, 防止患者出现不适, 每日进行膀胱冲洗操作, 以减少患者尿路感染的机会, 临床多选择0.5%的呋喃西林进行处理。每周进行导尿管的更换, 更换时注意无菌及动作轻柔。在静脉导管插管的操作上, 也要严格按照操作标准进行无菌操作, 采用无菌纱布进行每日的清洁及日常处理, 若患者出现红色分泌物, 要考虑到感染的可能, 及时进行处理, 防止感染的恶化引发其他情况[4]。在补液过程中应注意无菌操作, 减少患者感染的机会。通过手术后严格的管道管理及无菌操作, 最大限度的减少ICU患者真菌感染的发生率。

老年患者由于其生理功能的衰退, 多患者慢性疾病, 比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功能气体交换障碍, 肺泡的炎性渗出和肺部感染等, 因此在住院时间上多于一般患者, 这增加了真菌感染的机会。在真菌感染的发生上, 由于患者的情况不同, 机体的电解质情况、低蛋白血症的出现都会影响到真菌感染的发生。患者感染后最终死亡多是由于呼吸衰竭造成的。所以, 对老年患者要更多的采取支持治疗, 除了进行日常的皮肤、口腔清洁操作, 也要增加营养支持, 日常通过简单的训练来增加身体的素质, 增加抗病的信心。总之, ICU老年患者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 临床上要增加真菌感染的检测, 进行早期预防处理, 发生感染后, 及时确定菌株, 进行针对性治疗, 最大程度上是患者恢复。

参考文献

[1]高东田, 董海新, 孙卓祥, 等.360例深部真菌感染患者医院感染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2) :146-148.

[2]谢多希, 吕百勤, 王淑珠, 等.ICU患者院内深部真菌感染情况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22) :2081.

[3]蔡伟文, 揭志军.ICU患者院内深部真菌感染情况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 2010, 31 (3) :690.

ICU真菌感染 第2篇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感染;ICU;伏立康唑;疗效;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 R51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02-0159-02

Efficacy and security of voriconazole inj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JIANG Songhua

ICU,the Second Hospital of Changchun City,Changchun 13006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ecurity of voriconazole inj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Methods Chosed 40 ICU patients with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0 to October 2011. All cases received the voriconazole injection. Observed the symptoms,signs,laboratorial indices and bacteriological indices,and described and evaluated the effect and side effects. Results 6 of 40 cases in this study recovered,27 had the significant effect,4 had the progress and 3 had no effect,with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82.5%;9 of 40 cases had the voriconazole-related adverse reactions,with the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22.5%,who all became better after the treatment. Conclusion The voriconazole has the broad-spectrum antimicrobial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ICU patients with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while it causes little and acceptable adverse reactions.

[Key words]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CU;Voriconazole;Efficacy;Security

ICU患者由于病情危重、基础疾病多、免疫功能低下、广谱抗生素的长期使用以及接受各种侵袭性操作等高危因素,感染的问题日益突出,ICU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死率仅次于血液系统肿瘤患者[1]。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手段匮乏,及时有效的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可减少白血病化疗后的死亡率。我科应用伏立康唑治疗40例ICU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的40例ICU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制定的《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2007)》中有关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24~79岁,平均(60.2±8.9)岁;多数患者在ICU住院时间为1~4周,个别患者病程长达半年以上。其中,严重多发病1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11例,急性重症胰腺炎3例,胃癌胃大部切除术后3例,重症哮喘1例,慢性肾衰竭1例,肺癌1例,白血病1例。

1.2 治疗方法

伏立康唑注射液(珠海亿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50 mg,国药准字H20058964),第1天给予负荷剂量6 mg/kg,1次/12h;第2天起给予维持量4 mg/kg,1次/12h;至体温恢复正常后2周或病灶消失、稳定后2周停药。治疗5d无效者更换药物。

1.3 疗效评价标准[3]

按卫生部2000年颁发的抗菌药物疗效标准评估综合疗效。痊愈: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病原学检查4项全部恢复正常;显效:病情明显好转,但上述4项中1项未完全恢复正常;进步:用药后病情有好转,但不明显;无效:用药72h病情无改善或加重者。总有效=痊愈+显效。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本组40例患者中,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17例,占42.5%;白色念珠菌14例,占35.0%;曲霉菌7例,占17.5%;其他2例,占5.0%。40例患者按照疗效评价标准评价,其中痊愈6例,占15.0%;显效27例,占67.5%;进步4例,占10.0%;无效3例,占7.5%。总有效率82.5%。

2.2 不良反应

40例患者中9例发生伏立康唑相关不良反应事件,不良事件发生率22.5%,发生低钾6例次,需每日补钾10g以上,可维持在正常底限,停药后好转。肝功能损害4例次(胆红素升高3例次,1例次转氨酶升高),该4例患者应用保肝药物(还原型谷胱甘肽)后好转或未再加重,未停药。发生视物模糊1例次,为一过性,经治疗后好转。

3 讨论

据文献报道,ICU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尤其是老年人易感,菌种构成较以前有改变[4]。但目前临床上除了少见的皮肤和眼部体征外,侵袭性真菌感染只能依靠实验室诊断确诊,通常情况下患者确诊时往往已是病情晚期甚至已死亡。因此,一旦患者具备高危因素,特别是对于炎性发热患者且抗细菌药物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是否存在真菌感染。

根据临床具体情况,选择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可控的抗菌药物早期治疗是提高侵袭性真菌治疗疗效、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伏立康唑的出现为ICU患者临床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增加了选择的机会,其抗真菌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三唑类药物的分子靶细胞色素P450依赖性的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酶,导致羊毛甾醇降解,使真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丧失,最终导致真菌死亡。伏立康唑在患者和健康志愿者中都有很好的耐受性。国外许多文献报道主要不良反应为可逆的视觉障碍,可高达40%,其次为发热、皮疹、恶心呕吐、腹泻、肝功能异常、头疼和腹部不适等。本研究中9例发生伏立康唑相关不良反应事件,不良事件发生率22.5%,以低钾和肝功能损害为常见,仅有1例发生视觉障碍,与文献报道不符,可能与病例数较少、观察时间较短有关。

本研究结果证实ICU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应用伏立康唑注射液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随着临床对第一代三唑类抗真菌药耐药性的增加,第二代三唑类抗真菌药伏立康唑在深部真菌治疗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高效、安全的特点使其成为治疗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治疗的一线药物。但该药物对肝脏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且静脉制剂有环糊精成分,加之患者合用两性霉素、环孢菌素或其他细胞毒药物等,对肌酐清除率<50 pmol/L、特别是用药前已经有心功能不全或存在肝、肾基础性疾病的患者需谨慎使用,临床应加强监测。

[参考文献]

[1] Pagano L,Caira M,Candoni A,et al. The epidemiology of fungal infections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m alignancies:the SEIFEM-2004 study[J]. Haematologica,2006,91(8):1068-1075.

[2]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2007)[A]//2007年浙江省危重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 2007-10-01.

[3]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J].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3):2026-2056.

[4] Bohme A,Ruhnke M,Buchheidt D,et al. Treatment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n cancer patients--recommendations of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Working Party(AGIHO) of the German Society of Hematology and Oncology (DGHO)[J]. Ann Hematol,2009,88(2):97-110.

(收稿日期:2011-10-31)

ICU真菌感染 第3篇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深部真菌感染,易感因素,中西药,预后

重症监护室 (ICU) 患者免疫力低下, 病情危重, 由于肠外营养、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 加之各种侵入性操作的开展, 显著增加了条件致病性真菌的感染率, 已成为重要的院内感染病原菌, 若未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 易诱发患者病情恶化甚至导致死亡[1]。故对深部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进行分析, 并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案及时救治, 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2]。本文采用中西药联合治疗ICU深部真菌感染患者, 效果较好,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深部真菌感染患者40例, 均采集深部组织标本微生物检查确诊。男25例, 女15例;年龄33~86 (65.3±2.5) 岁;原发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8例, 重型颅脑损伤12例, 心肺复苏后6例, 糖尿病4例, 脑出血5例, 重症哮喘1例, 多发伤2例, 肝癌术后1例, 胆结石术后1例;其中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 冠心病4例, 消化道出血5例, 高血压8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国家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控小组制订) , 尿液、粪便、痰液、血液中任一种连续送检>3次有同一条件致病菌分离出, 视为抗真菌治疗有效, 抗生素应用无效。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 即依据药敏试验结果对抗真菌药物进行选择应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 组方为:黄芪12g, 当归、黄柏、生地黄、黄芩、黄连及熟地黄各6g。畏寒、痰黏白沫者加瓜蒌20g、干姜6g;咯痰伴气喘、痰浊壅肺者加薏苡仁20g及莱菔子、白芥子各10g。2组均治疗14d。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2组淋巴细胞亚群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组治疗前CD4+、CD8+及CD4+/CD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观察组CD4+、CD8+及CD4+/CD8+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深部真菌感染易感因素主要包括2大类:药物应用、医疗操作等医源性因素和基础疾病、年龄等宿主因素, 具体如下: (1) 年龄:ICU患者以老年人居多, 抗感染免疫力低下, 免疫功能减弱; (2) 基础疾病:患者多伴有肺部感染、脑血管意外、多发伤等危重病, 易发生真菌感染; (3) 广谱抗生素大量应用:抗生素应用种类较多、剂量大、时间长, 破坏机体内细菌间的拮抗平衡, 损伤骨髓、肾、肝等组织, 为真菌成长创造条件; (4) 其他:肺部感染、侵入性操作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均增加了真菌生长机会。

临床深部真菌感染的治疗较为棘手, 为真菌侵犯机体真皮黏膜、内脏器官和深部组织而诱发的感染性疾病。免疫功能低下, 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呈较低水平, 为发生深部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3]。临床治疗除给予抗真菌药物合并应用外, 还需减少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量, 尽可能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4,5]。ICU老年患者因病情危重需长期用药, 临床以阴虚火旺、气虚为主要表现。本文采用中药方中生地黄、当归养血滋阴以清热, 使水足制火;黄芪益气;黄柏、黄芩、黄连泻火清热以坚阳, 火去不伤阴。诸药苦寒甘温共用, 使火不内扰、阴平阳秘, 正气得固。本结果显示, 治疗后观察组CD4+、CD8+及CD4+/CD8+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深部真菌感染患者加用中药组方, 可使细胞免疫水平得到较大改善。

综上所述, 分析ICU深部真菌感染易感因素, 并有针对性的在行抗真菌药物治疗的同时加用中药治疗, 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 缩短治疗周期, 增强患者免疫功能, 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严倩, 曹同瓦.ICU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 2004, 24 (12) :917.

[2]刘雪燕, 徐勇, 文舜康, 等.重症监护病房医院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1) :31-32.

[3] Gangneux JP, Bretagne S, Cordonnier C, et al.Prevention of nosocomialfunsal infection:the French approach[J].Clin Infect Dis, 2002, 35 (3) :343-346.

[4]戴春梅, 周建党, 伍勇.临床深部真菌感染的分布和耐药性分析[J].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6, 31 (5) :31-32.

避免真菌感染要遵循“四字”原则 第4篇

浅部真菌病是指真菌侵犯皮肤、毛发、甲板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包括甲真菌病、手足癣、体股癣、头癣等。其中又以足癣(“脚气”)和甲真菌病(灰指甲)的发病率最高。该病不仅会导致患者皮肤和指甲的外观被破坏,而且会引起疼痛、瘙痒等。中日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白彦萍表示,浅部真菌病具有传染性,可能通过共用毛巾、拖鞋等物品传染别人,尤其是抵抗力较弱的婴幼儿。如果患者进入游泳池、浴室,还可能对社会人群造成感染。

许多人认为足癣、灰指甲是小病,无需专门接受治疗;有些人只买点药膏涂抹了事,往往在症状消失后就自行停药。白彦萍表示,这些都会导致患者的病情延误或加重、治疗无效甚至复发,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患者的治疗积极性。在临床上,浅部真菌病不同分期和类型的治疗方案也有较大差异,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病史、药物相互作用等进行评估,再给予患者个体化、规范化治疗。

在日常中该如何避免真菌肆虐?专家建议遵循“四字”原则。

讲:讲究个人卫生,不乱穿鞋袜、拖鞋,不乱用共用脚盆、毛巾等生活日用品。

洗:养成每天用温水洗脚的好习惯,它能改善足部血液循环,提高足部皮肤抗真菌能力。

消:定期对擦脚毛巾、袜子、鞋垫等物品煮沸消毒,脚盆、拖鞋、塑料鞋等可用消毒液浸泡。

晒:透气性能差的胶鞋、旅游鞋等要不穿或少穿,穿后要做到勤洗、勤晒。

ICU真菌感染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本次研究的58例ICU危重症患者均为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0月收治, 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29例。观察组中男15例, 女14例;年龄59岁~80岁, 平均年龄为 (70.42±2.54) 岁;病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9例,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7例, 结肠癌10例, 脑梗死3例。对照组中男14例, 女15例;年龄为59岁~79岁, 平均年龄为 (70.40±2.53) 岁;病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例,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8例, 结肠癌7例, 脑梗死4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因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对比。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患者体温均超过38.5℃。 (2) 使用广谱抗生素进行3 d及以上抗感染治疗无效。 (3) 存在真菌感染高危因素。 (4) 患者本人或者家属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排除标准: (1) 对吡咯类、咪唑类药物严重过敏患者。 (2) 合并严重肝脏、肾脏与脑部等器质性病变患者。 (3) 使用广谱抗生素周期不足者。 (4) 处于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 (5)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阳性者。 (6) 患者本人或家属对本组研究未表示知情同意。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真菌感染早期采用氟康唑行抗真菌治疗, 即应用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侵袭性真菌感染危险因素评分系统评估其每日感染真菌的危险性, 若评分超过40分即认为其有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度危险, 可采取抗真菌治疗。对照组则通过临床检查、病史询问、实验室检查等明确诊断为真菌导致泌尿系统感染、呼吸道感染等后方可予以抗真菌治疗。2组患者均采用氟康唑行抗真菌治疗, 其用药方案如下:应用氟康唑注射液 (商品名:大扶康注射液;生产企业:美国辉瑞制药公司;规格:200 mg/10 m L;生产批号:160107) 治疗, 若患者肾功能正常, 首次用药剂量是400 mg, 往后依据其肌酐清除率调节用药剂量, 若肌酐清除率超过40 m L/min, 则每日用药剂量是200 mg;若肌酐清除率为21~40 m L/min, 则将用药剂量改成每2 d 200 mg, 治疗时间为2周。

1.4 观察指标

(1) 在2组患者治疗期间, 每日定时检测其体温、血气分析指标、电解质、肾功能、血常规、真菌检测和X线胸片等, 并参考我国卫生部通过的《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 评估2组患者治疗效果。 (2) 经体征、症状、引流液以及组织排泄物等真菌检测, 统计2组患者治疗后的真菌清除率, 患者真菌完全清除者为清除, 未完全清除者则表示未清除。

1.5 疗效判定标准[3]

痊愈:患者体温正常, 体征以及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真菌病原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为阴性;显效:患者体温降低至38℃及以下, 或恢复至正常状态, 体征以及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实验室和病原学检查结果显示基本正常;有效:患者体温较治疗前有所下降, 病原学、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好转, 体征和临床症状有所缓解;无效:患者体温、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等无变化, 或病情加重。治疗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55%,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86%,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患者真菌清除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用药后, 真菌清除者27例, 真菌未清除者2例, 其真菌清除率为93.10%;对照组患者用药后, 真菌清除者20例, 真菌未清除者9例, 其真菌清除率为68.97%, 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 (χ2=5.497, P=0.021) 。

3 讨论

ICU危重症患者普遍需要接受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气管切开等侵袭性操作, 且近几年来广谱抗生素在ICU病房中的应用频率越来越高, 导致ICU危重症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可能性远高于普通病房患者。据统计, 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病死率高达90%[4], 且其发病率呈现出逐渐攀升的趋势。侵袭性真菌感染, 指的是因致病性真菌侵袭患者真皮、黏膜、内脏组织和器官以及肌肉所致的人体深处组织感染。真菌感染大多发生在合并器官多功能障碍或者机体免疫功能受损者, 真菌往往侵袭人体心脏、脾脏、肝脏、肾脏、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消化道系统和运动系统等, 从而致使多个器官出现功能衰竭、障碍等, 甚至诱发全身性感染, 影响患者康复。目前, 真菌感染已经成为ICU危重症患者死亡的首要因素, 需予以及时、恰当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然而, 真菌感染的临床确诊难度比较高, 目前以实验室真菌培养、活体组织学检查结果为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诊断的主要方法, 但上述诊断方法耗时均比较长, 如果等患者明确诊断为真菌感染后再行治疗, 已然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 对ICU危重症患者进行早期抗真菌治疗十分必要。真菌感染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不具备特异性, 其特征性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皮肤体征、眼部特征等, 然而上述体征极为少见, 因此真菌感染的临床确诊仍以实验室检查为主, 如真菌培养、镜检和活体组织学检测等。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侵袭性真菌感染危险因素评分系统是评估患者是否处于早期真菌感染阶段的重要手段, 也是术者对ICU危重症患者进行早期抗真菌感染的基础。目前, 真菌感染仍旧以药物治疗为主, 而氟康唑为其最常用的有效药物之一。氟康唑属于三唑类抗菌药物, 其抗真菌谱较广, 对于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白色念珠菌等均有良好的拮抗、杀灭作用, 对于小孢子菌属、糠秕马拉色菌、毛癣菌属和表皮癣菌属等也有良好效果。同时, 相较于其他抗真菌药物, 氟康唑对于人体肝肾功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明显较小, 因ICU危重症患者普遍存在肝肾功能障碍性疾病, 因而适宜应用氟康唑治疗。此外, 氟康唑口服给药的吸收性较高, 不受抗酸药物、H2受体阻滞剂、药物等影响, 有助于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另外, 本研究结果提示, 观察组患者的真菌清除率和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可见在患者真菌感染早期应用氟康唑进行抗真菌治疗的效果更佳, 充分证明了早期氟康唑在ICU真菌感染治疗中的显著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 ICU危重症患者于真菌感染早期口服氟康唑行抗真菌感染治疗, 可有效解除其临床症状, 并提升真菌清除率, 效果肯定, 可作为ICU真菌感染治疗首选药物。

参考文献

[1]周凯, 胡迎春, 刘济滔, 等.早期氟康唑治疗ICU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J].西部医学, 2014, 26 (9) :1144-1145、1148.

[2]黄伟平, 胡北, 温妙云, 等.氟康唑早期经验性治疗ICU真菌感染41例[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8) :1478-1479.

[3]李吉明, 彭鹏, 李文超.伏立康唑和氟康唑早期经验性治疗真菌感染的疗效比较[J].临床肺科杂志, 2012, 17 (3) :439-440.

ICU真菌感染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0年12月-2013年1月收治80例ICU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确诊, 符合ICU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相关诊断标准, 对于妊娠、哺乳期和近期接受化疗治疗等患者进行排除。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氟康唑治疗, 其中男24例, 女16例, 平均 (32.3±2.1) 岁;观察组使用伊曲康唑注射液进行治疗, 其中男22例, 女18例, 平均 (32.5±1.0) 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使用伊曲康唑注射液 (生产厂家: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注册证号H20040628) 进行静脉滴注治疗, 2次/d, 每次给予200 mg, 共治疗4周;对照组使用氟康唑 (生产企业:广东太阳神荔城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4023370) 进行静脉滴注治疗, 每天静滴400 mg, 共治疗4周。对比观察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 探讨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ICU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4]。

1.3 疗效判定标准

判定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 主要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 (1) 显效指患者经过治疗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消失, 通过侵袭性真菌感染影像学检查显示消失; (2) 有效指患者经过治疗临床症状和体征都有所好转, 通过侵袭性真菌感染影像学检查显示消失了50%; (3) 无效指患者经过治疗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侵袭性真菌感染影像学检查均没有得到显著改善, 甚至恶化[5,6]。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 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观察组真菌清除患者34例, 真菌清除率为85.0%, 对照组真菌清除患者27例, 真菌清除率为67.5%, 观察组真菌清除率明显高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产生药物不良反应者2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 对照组产生不良反应者7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 观察组产生药物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对照组比较, <0.05

3 讨论

ICU侵袭性真菌感染容易对人体的心肺等多个器官造成损害, 引起全身性感染以及多功能障碍、多器官衰竭等, 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7,8,9]。ICU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方法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 传统的抗真菌药物主要有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 但是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存在一定局限性。两性霉素B虽然能够对临床治疗效果起到一定作用, 但是容易产生肾脏毒性、寒战等不良反应, 氟康唑对于曲霉菌起到的效果较差, 在临床使用中受到了限制。氟康唑的抗菌谱满足不了ICU侵袭性念珠菌治疗需求, 不能够对致病真菌进行全面覆盖。选择合理有效的广谱抗真菌药物治疗在早期ICU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伊曲康唑作为亲脂性的三氮唑类广谱抗真菌药物, 能够高选择性对真菌细胞色素酶进行抑制, 应用于治疗ICU侵袭性真菌感染中能够提高真菌清除率, 能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具有安全、可靠性[10]。

ICU真菌感染 第7篇

关键词:血清 (1, 3) -β-D-葡聚糖,半乳甘露聚糖,重症加强护理病房,侵袭性真菌感染

侵袭性真菌感染, 主要是指真菌通过某种渠道侵入到人体组织和血液中, 并在组织和血液中不断繁衍, 改变人体组织与器官功能的过程[1,2]。尤其在ICU中, 患者易受多种真菌性病原体侵袭, 现选取本院ICU科室收治的确诊、疑似及非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为研究资料, 对G试验、GM试验在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2月本院ICU科室收治的确诊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47例、疑似感染患者6例、非真菌感染患者5例为观察组, 选取同期57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36例, 女22例;年龄37~78岁, 平均年龄为 (52.31±8.65) 岁。对照组中男36例, 女21例;年龄38~79岁, 平均年龄为 (53.69±8.47) 岁。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研究选择血清 (1, 3) -β-D-葡聚糖试剂盒 (厦门市鲎试剂实验厂有限公司) , 半乳甘露聚糖检测试剂盒 (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为主要试剂, 采用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仪器进行检测。

1.2.1 G试验

严格按照购买仪器及试剂使用说明书的相关规范进行操作, 取待测量血浆0.2 ml, 将其直接加入到酶反应中, 待其溶解后, 使用微量加样器将血浆转移到标准的玻璃反应管中, 玻璃反应管的规格为10 mm×75 mm。将其插入到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中, 使其充分反应, 反应结束后对血浆中 (1, 3) -β-D-葡聚糖含量进行测量, 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判断。

1.2.2 GM试验

严格按照购买仪器及试剂使用说明书的相关规范进行操作, 首先对血清样本与半乳甘露聚糖抗原体充分混合, 混合温育后加入含有半乳甘露聚糖抗原体的酶标板内, 同时进行再次温育和洗涤。完成2次温育和洗涤之后, 加入酶标抗体, 通过3次温育和洗涤, 在其中加入3, 3', 5, 5'-四甲基联苯胺 (TMB) 底物, 使其出现显色反应, 进行判断。

1.3评价标准半乳甘露聚糖的具体测定标准如下:GM值<0.5则表示检测结果为阴性, 两次样本检测的GM值>0.5, 或一次检测结果的GM值>0.8, 则表示检测结果为阳性。

将临床确诊为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作为真阳性组, 将非真菌感染患者作为真阴性组, 使用表格比较的方式对比G试验与GM试验之间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G试验结果

观察组58例患者中, G试验结果为阳性55例, 阳性率为94.83%;对照组的57例患者检查结果均为阴性。临床确诊中真阳性47例, 排除侵袭性真菌感染真阴性5例。G试验结果与临床诊断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GM试验结果

58例患者中, GM试验阳性31例, 阴性27例, 阳性率为53.45%;对照组的57例患者血清样本均为阴性。临床确诊中真阳性47例, 排除侵袭性真菌感染真阴性5例。GM试验结果与临床诊断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G试验与GM试验结果比较

G试验的敏感度为97.86%, 特异度为41.69%;GM试验的敏感度为76.74%, 特异度为91.87%, 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G试验联合GM试验检测的敏感性及特异度高于单纯G试验或GM试验 (P<0.05) 。

3 讨论

随着ICU患者受到侵袭性真菌感染影响逐年递增, 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传统的阳性培养方法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和限制[3,4], 导致早期诊断准确率低, 新技术的引进无疑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G试验是所有真菌中最具特异性的细胞壁成分, 在真菌感染过程中, G试验可提供早期诊断价值。GM值作为检测曲霉菌细胞壁半乳甘露聚糖阴阳性的早期检测标准, 在检测率、检测时间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和应用效果均高于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生物学检查结果。

综上所述, 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早期诊断中应用G试验联合GM试验的价值更高, 更有利于早期诊断, 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参考文献

[1]何成禄, 何增品, 徐从琼, 等.血浆 (1, 3) -β-D葡聚糖和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检测对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13, 28 (2) :54-56.

[2]谭心娟, 苏小芬, 邢秋云, 等.G试验和GM试验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侵袭性肺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广东医学, 2014, 35 (17) :2682-2685.

[3]赵秋剑, 王利公.危重症患者血浆 (1, 3) -β-D葡聚糖及血清半乳甘露聚糖联合检测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意义分析.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4, 37 (13) :61-62.

ICU真菌感染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4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ICU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共62例, 按照随机抽签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其中观察组中男15例, 女16例, 年龄在20~75岁, 平均年龄 (42.7±2.6) 岁, 基础疾病包括肝硬化、白血病以及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对照组中男20例, 女11例, 年龄13~79岁, 平均年龄 (45.3±2.1) 岁, 基础疾病包括肾病、急性白血病、肝硬化等。两组患者近3个月无使用过皮质类激素、免疫抑制剂或免疫调节剂治疗, 近6个月未接受化疗, 组间病例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氟康唑进行治疗, 剂量为400 mg/d, 静脉滴注, 2次/d, 以30 d为1个疗程。观察组给予伊曲康唑注射液静脉滴注进行治疗, 剂量为400 mg/d, 2次/d, 以30 d为1个疗程[2]。治疗期间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对比, 并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1.3 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疗效的评定主要通过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临床症状以及患者体征变化情况来进行, 按照治疗后不同效果一般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4个等级[2]。其中痊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 影像学及实验检查结果均恢复正常;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 影像学及实验检查结果基本恢复;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部分消失, 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恢复正常≤50%;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变, 无效:影像学及实验检查结果无改变或加重[3]。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统计数据以均±s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观察, 统计显示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0.6% (25/31) , 真菌感染清除率为70.9 (22/31) , 5例出现不良反应 (其中发热2例、腹泻2例、呕吐1例)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8% (30/31) , 真菌感染清除率为90.3% (28/31) , 2例出现不良反应 (腹泻1例, 恶心1例) , 对比两组统计结果,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临床上, ICU内患者因为病情较为严重、复杂, 在遭受病菌侵袭感染后会导致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严重的甚至直接损伤到人体心、肝、肾等多个器官, 进而导致身体多器官功能的衰退, 或者死亡[4]。对此, 在ICU内患者治疗期间加强真菌感染 (IFI) 的预防和控制尤为重要, 从目前来看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检测手段, 早期诊断均有一定的难度。为加强IFI的预防和控制, 在ICU患者治疗期间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积极意义。本次研究中, 我们对选取的ICU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给予伊曲康唑注射液或氟康唑进行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 使用氟康唑进行治疗的有效率为80.6%, 真菌感染清除率为70.9, 不良反应率为16.1%。使用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6.8%, 真菌感染清除率为90.3%,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4%。两组对比发现伊曲康唑注射液在真菌感染治疗过程中疗效更为确切且不良反应较少。

伊曲康唑注射液作为一种亲脂性的三氮唑类广谱抗真菌药物[5], 它广泛适用于各种致病菌感染 (如隐球菌病、念珠菌病、曲霉病等) 的治疗, 治疗期间药效作用显著且不会对身体器官功能造成损伤, 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仅表现为轻度的胃肠道反应, 具有较高的用药安全性。传统上使用的氟康唑等抗菌药物, 其对ICU患者感染病菌的治疗疗效一般, 对于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等药敏性较低, 对白色念球菌耐药性高[6], 但是患者用药后易对人体心功能、肝功能等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其用药安全性低于伊曲康唑注射液。综上所述, 在ICU侵袭性真菌感染 (IFI) 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 给予伊曲康唑注射液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它可有效清除真菌, 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药物不良反应少, 具有较高的用药安全性,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伊曲康唑临床研究ICU协作组.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ICU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J].中华内科杂志, 2010, 49 (5) :414-417.

[2]王怡, 陆滢, 朱慧玲, 等.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 2009, 21 (1) :38-40.

[3]吴正元.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ICU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探讨[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 (16) :68-70.

[4]林峰, 洪建湘.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ICU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 2012, 33 (18) :3896-3898.

[5]Tumbarello M, Pesteraro B, Trecariehi EM, et a1.Biofilm production by Candida species and inadequate antifungal therapy predictors of mortality for patients with candidemia[J].JClin Micmbiol, 2007, 45-50.

课堂1:老年肺部真菌感染的再认识 第9篇

患者5年来间断出现喘息,常于秋冬季节发作,每年发作超过3个月,不伴发热、咳嗽、咳痰、胸闷、心悸,无呼吸困难、夜间憋醒,平卧时无加重。间断中药治疗(具体不详),上述症状反复发作。20天前患者受凉后症状加重,活动耐力下降,干咳、无明显咳痰,无发热、胸痛,在当地予以抗感染及万托林气雾剂治疗后症状可缓解,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

既往史:既往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

过敏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T 36.4 ℃,P 70次/min,BP 120/80 mm Hg。神志清楚,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可闻及湿啰音,未闻及明显哮鸣音。心律不齐,可闻及早搏,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不肿。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11.83×109/L,N 89.79%,L 3.57%,Hb 156

g/L,PLT 148.7×109/L;肝、肾功能及电解质基本正常。CRP 317 mg/ L。胸部CT结果符合慢性支气管炎表现,少量心包积液。

入院诊断:(1)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2)肺部感染;(3)心包积液。

犬肠道真菌感染诊治 第10篇

某犬场购入18只1~1.5月龄的幼犬(八哥犬和斗牛犬),其中5只患皮肤病。购回15 d后犬群开始发病,初拉稀,食欲、精神状态尚好,一周后,犬食欲变差,出现呕吐,排血便等症状。又过3 d,病犬食欲废绝,脱水,贫血,可视黏膜苍白。发病期间犬体温基本正常,死前体温降到37℃以下。病犬粪便中混有脱落的肠黏膜。

2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在肠道,回肠下段病变最为严重。肠黏膜有出血性炎,黏膜增厚,黏膜上皮脱落,肠腔内充满气体和暗红色的黏液。十二指肠扩张,黏膜充血、出血。

3 临床诊断

3.1 病毒检查

用快速诊断试纸取病犬粪便检查细小病毒,结果为阴性;取眼、鼻、口分泌物检测犬瘟热病毒,结果为阴性。

3.2 血液检查

RBC 4.621012/L, HCT 0.358L/L, HGB 99 g/L, WBC 16.7109/L,其中叶状粒细胞83%,杆状粒细胞6%,嗜酸性粒细胞5%,淋巴细胞6%。3.3显微镜检查应用饱和盐水浮集法检查患犬新鲜粪便,镜检,见大量似球形、淡黄的卵囊。卵囊内有2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内有4个子孢子。卵囊无残体,孢子囊有残体。

粪便涂片镜检,见大量真菌菌丝及孢子,芽生孢子呈圆形和椭圆形,约3~72~8μm,且有菌丝及假菌丝。

3.4 病原分离培养

无菌采取粪便接种于沙堡琼脂肉汤培养基,37℃培养48 h,用无菌接种环蘸取少许沙堡琼脂肉汤培养液划线于沙堡琼脂培养基和念珠菌显色培养基,37℃培养3~4 d。结果沙堡琼脂培养基上长出乳白色、油脂状,表面光滑、湿润、黏稠,边缘整齐的菌落;显色培养基上长出翠绿色的菌落。血清芽管试验,见较多芽管生长。

培养物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见革兰氏阳性,呈椭圆、圆形等多样性的白色念珠菌,有些与其子细胞连接成链状,由此鉴定为白色念珠菌感染。

3.5 药敏试验

试验在沙堡琼脂培养基上按滤纸扩散法进行。测试分离念珠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犬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酮康唑、氟康唑、特比萘芬(抗癣特片)的敏感性。结果:念珠菌对制霉菌素、特比萘芬和氟康唑高敏,对其他药物中敏。

由此综合确诊犬群为肠道白色念珠菌与球虫混合感染。

4 治疗

4.1 药物治疗

4.1.1 抗真菌,口服抗癣特片, 第一周:10 mg/kg体重,1次/d。第二周,5 mg/kg体重。

4.1.2 抗球虫,磺胺二甲氧嘧啶,50 mg/kg体重,2次/d,连用1周。之后改服百球清口服液(每毫升含25 mg甲苯三嗪酮),25 mg/kg体重,连用1周。

4.1.3 食欲废绝、脱水严重的给予静脉输液等支持治疗,并控制继发感染。静脉输液:阿米卡星50 mg+10%葡萄糖注射液30 mL;头孢曲松钠150 mg+氯化钠注射液20 mL,分别混匀静脉滴注,连用5 d。碳酸氢钠注射液20 mg+氯化钠注射液20 mL静脉滴注,1 d。

4.1.4 肌肉注射,0.015 mg/kg体重阿托品镇吐,早晚各1次,用1 d。肌肉注射止血敏,0.25 mg/次,早晚各1次,连用3 d。

4.1.5 维生素C、50%葡萄糖注射液适量每日早晚各口服1次,连续3 d。

4.2 环境消毒

ICU真菌感染

ICU真菌感染(精选10篇)ICU真菌感染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56例患者系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5月ICU病房收治, 均确诊为真...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