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IT能力开放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IT能力开放范文(精选5篇)

IT能力开放 第1篇

中国电信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ITSP3.0提出了的总体目标是[1]:通过信息化体系的集约化支撑企业经营、运营和管理的集约化;通过信息化能力的提升和开放实现业务平台化运营;通过接触界面的互联网化, 方便客户使用。其中明确提出了企业信息化由被动支撑转向主动服务。而服务架构是IT技术架构中遵循面向服务架构 (SOA) 理念, 实现服务访问统一和对外能力开放的实践。IT服务能力开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统一管理共享能力服务目录, 实现对服务能力全生命周期的管控;构建以企业服务总线为核心的IT系统实时消息、批量数据交互平台;建设企业IT能力开放平台, 实现共享服务能力的对外开放。通过销售、服务和数据分析等IT能力对外开放, 向合作伙伴、电信客户等以“互联网方式”提供统一的IT服务能力。

OSS (Operation Support System, 运营支撑系统) 作为中国电信IT技术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在支撑产品服务的可用性, 还是运营服务的可用性方面, 都起到重要作用。因此, 通过IT服务能力开放架构提升OSS服务能力成为电信运营商提高内部运营效率以及外部客户感知的重要手段。基于IT服务能力开放架构, 实现OSS核心系统服务能力标准化、服务化、开放化, 为内外部客户提供更为便捷的支撑。

本文基于IT服务能力开放架构, 通过对IT系统 (重点针对OSS系统) 服务能力的梳理, 阐述通过服务开发架构实现“客户自助服务”应用的快速支撑过程, 进而验证IT能力开放架构既能满足业务快速支撑需求, 提升内外部客户感知, 也能实现IT创新应用, 挖掘IT运营支撑新的价值。

2 IT服务能力开放架构概述

IT服务能力开放架构的核心是服务能力标准化、组件化, 以及内外部服务访问的统一管控。服务能力构件化的开发模式能够快速的针对业务进行开发升级, 实施部署, 提高了业务的响应时间。通过平台的整合能力, 进行业务的整合和流程的重组, 以适应未来快速变化的业务需求及创新应用。

IT服务能力开放分层体系架构如图1:

(1) 能力提供层

由IT现有核心系统 (如CRM、资源管理系统、服务开通系统、网管系统等) 进行标准化服务梳理、封装, 提供标准业务服务 (如资源能力查询、资源端口变更、业务开通进度查询等) , 能力提供层是IT服务能力开放架构的基础。

(2) 能力通道层

通过构建网络化的能力访问、控制通道, 实现跨省、跨系统服务访问, 实现全网服务注册、发布、审计等统一管理。一般通过建设全网互联的企业服务总线[2]实现, 并对全网服务目录进行集中统一管理。能力通道层是IT服务能力开放架构的核心。

(3) 能力应用层

能力应用层基于能力提供层及能力通道层, 实现面向电信运营商内外部客户的各种应用, 如客户自助服务应用、移动运维应用、障碍预处理应用等。能力应用层是实现IT服务能力开放架构应用价值的关键。

3 IT服务能力开放应用与实践

随着中国电信IT服务能力开放架构的逐步构建, 企业服务总线已基本完成建设, 具备全网IT服务互联访问的能力;相关核心系统的IT标准服务也在梳理中, 全网标准的服务目录正在完善中, 因此, 基于IT服务能力开放架构支撑应用需求已基本具备条件。以下将以客户自助查询应用为例, 阐述IT服务能力开放架构的应用与实践。

3.1 客户自助查询应用场景描述

客户自助查询服务[3]是客户自助服务的一部分, 它向用户提供装机进度查询、修障进度查询、装机能力查询、历史开通单查询、历史修障单查询等功能, 用户可以通过营业厅自助终端、网上营业厅、掌上营业厅、短信营业厅等渠道系统了解业务的进展情况、当前状态和使用详情。以下重点阐述“装维进度查询”、“装机能力查询”、“装维历史单查询”三个客户自助查询服务的实现过程。图2为三个客户自助查询服务应用图。

(1) 装维进度查询

用户在网厅、掌厅等渠道或门户系统中发起装维进度查询申请, 服务集成平台根据服务请求, 将客户输入信息转派给服务提供系统进行在途环节查询, 并按预订的业务规则将返回的结果映射为客户可识别的标准环节。

(2) 装机能力查询

用户在网厅、掌厅等渠道或门户系统中发起标准地址下装机能力的查询申请, 服务集成平台根据服务请求, 将客户输入信息转派给服务提供系统进行标准地址下可安装产品类型、可装机数量、最大可达速率等信息的查询和估测。

(3) 装维历史单查询

用户在网厅、掌厅等渠道或门户系统中发起装维历史单的查询申请, 服务集成平台根据服务请求, 将客户输入信息转派给服务提供系统进行历史开通时间、历史开通产品、历史投诉时间、历史障碍内容等信息的查询。

3.2 服务能力构件

为了实现上述客户自助查询应用, 需要对IT核心系统的标准服务进行梳理, 形成服务能力构件, 具体包括以下几类:

(1) 查询类

(1) CRM系统环节查询服务

通过输入客户姓名+有效证件, 或受理单号等条件, 服务构件可以获取在途单在CRM系统中是否处于受理环节或应急工程建设环节。

(2) 开通环节查询服务

通过输入客户姓名+有效证件, 或受理单号等条件, 服务构件可以获取在途单在服开系统中所处的环节。

(3) 保障环节查询服务

通过输入客户姓名+有效证件, 或受理单号等条件, 服务构件可以获取在途单在保障系统中所处的环节。

(4) 调度环节查询服务

通过输入客户姓名+有效证件, 或受理单号等条件, 服务构件可以获取在途单在装维调度系统中所处的环节。

(5) 资源类型和空闲端口查询服务

通过输入客户标准地址等条件, 服务构件可以获取装机所在地可安装设备名称、允许的产品类型与空闲端口的剩余数量等信息。

(6) 外线资料查询服务

通过输入客户姓名+有效证件, 或受理单号等条件, 服务构件可以获取上门服务阶段外线经理的姓名和联系方式。

(7) 历史开通单查询服务

通过输入客户姓名+有效证件, 或受理单号等条件, 服务构件可以获取历史装机单的开通时间、开通产品等详细信息。

(8) 历史修障单查询服务

通过输入客户姓名+有效证件, 或受理单号等条件, 服务构件可以获取历史修障单的投诉时间、障碍内容等详细信息。

(2) 业务类

(1) 客服身份认证服务

通过输入客户姓名+有效证件或客户密码等条件, 服务构件可以对用户身份进行认证, 返回成功或不成功的认证结果。

(2) 可达速率资源估测服务

通过输入客户标准地址等条件, 服务构件可以根据线路长度、线路质量等资源条件估测装机所在地的最大可达速率。

(3) 测试类

端口测速服务

通过输入设备名称等条件, 服务构件可以对设备下已开通端口进行测速服务, 返回该设备下已开通端口的最大实测速率。

3.3 客户自助查询应用场景实现过程

装维进度查询调用“装机进度环节映射服务”和“修障进度环节映射服务”, 实现客户版装机进度和修障进度的展示。以下仅详细说明装机进度查询业务场景, 修障进度查询业务场景与装机进度查询业务场景实现过程类似。

装机能力查询调用“装机能力查询服务”, 实现客户装机所在地产品安装能力的展示。

装维历史单查询调用“开通历史单查询服务”和“修障历史单查询服务”, 获取历史开通单的开通时间、开通产品和历史修障单的投诉时间、障碍内容等详细信息。以下仅详细说明开通历史单查询业务场景, 修障历史单查询业务场景与开通历史单查询业务场景实现过程类似。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 装机进度查询业务场景

(1) 时序图, 如图3。

(2) 步骤描述

网厅、掌厅等渠道或门户系统接受用户的装机进度查询申请;

渠道或门户系统将“客户姓名+有效证件, 客户密码, 或受理单号”等输入信息转发给服务集成平台, 申请调用已组合编排的业务服务;

服务集成平台依据“客户身份认证服务”路径, 向UAM系统发起客户身份认证申请。UAM系统根据输入信息, 返回认证结果。如果认证不通过, 则反馈调用方并结束服务;

如果客户身份认证通过, 服务集成平台调用“CRM系统环节查询服务”, 并依据服务路径, 首先向CRM系统发起施工环节查询申请。CRM系统根据输入信息, 查询系统内是否有在途单施工记录, 若有记录则向服务集成平台返回在途单所处的具体环节, 服务集成平台依据服务能力的业务规则将结果映射为“受理阶段”或“应急工程建设阶段”, 并返回给调用方;

若CRM系统没有施工记录, 则服务集成平台调用“开通环节查询服务”, 并依据服务路径, 向服务开通系统发起施工环节查询申请。服务开通系统根据输入条件查询系统内是否有在途单施工记录, 如有记录则向服务集成平台返回在途单所处的具体环节, 服务集成平台依据服务能力的业务规则将结果映射为“网络数据配置阶段”或“网络调测阶段”或“预约上门阶段”, 并返回给调用方;

若当前环节为“预约上门阶段”, 服务集成平台可继续调用“外线资料查询服务”, 并依据服务路径, 向装维调度系统发起外线经理资料的查询申请, 装维调度系统向服务集成平台返回外线经理姓名与联系方式。服务集成平台将外线经理资料和映射环节名称一并返回给调用方。

(2) 装机能力查询业务场景

(1) 时序图, 如图4。

(2) 步骤描述

网厅、掌厅等渠道或门户系统接受用户的装机能力查询申请;

渠道或门户系统将“客户姓名+有效证件或客户密码”等输入信息转发给服务集成平台, 申请调用已组合编排的业务服务;

服务集成平台依据“客户身份认证服务”路径, 向UAM系统发起客户身份认证申请。UAM系统根据输入信息, 返回认证结果。如果认证不通过, 则反馈调用方并结束服务;

如果客户身份认证通过, 服务集成平台调用“资源类型与空闲端口查询服务”, 并依据服务路径, 向资源管理系统发起资源能力查询申请。资源管理系统根据标准地址信息, 返回关联设备支持的产品类型、剩余空闲端口数量、关联设备名称以及端口名称。服务集成平台将查询结果返回给调用方;

服务集成平台调用“可达速率资源估测服务”, 并依据服务路径, 向资源管理系统发起现有资源条件下的理论可达速率查询申请。资源管理系统根据设备名称、端口名称、线路长度、线路质量等信息, 返回端口的理论最大可达速率;

服务集成平台调用“端口测速服务”, 并依据服务路径, 向测速系统发起设备下已开通端口的测速申请。测速系统根据设备名称, 返回设备下已开通端口的最大实测速率;

服务集成平台按业务规则库中的估测公式计算出用户装机地址下的最大可达速率, 并将结果返回调用方。

(3) 历史开通单查询业务场景

(1) 时序图, 如图5。

(2) 步骤描述

网厅、掌厅等渠道或门户系统接受用户的历史开通单查询申请;

渠道或门户系统将“客户姓名+有效证件, 或客户密码”等输入信息转发给服务集成平台, 申请调用已组合编排的业务服务;

服务集成平台依据“客户身份认证服务”路径, 向UAM系统发起客户身份认证申请。UAM系统根据输入信息, 返回认证结果。如果认证不通过, 则反馈调用方并结束服务;

如果客户身份认证通过, 服务集成平台调用“历史开通单查询服务”, 并依据服务路径向服务开通系统发起开通单查询申请。服务开通系统根据输入信息, 返回历史开通时间、开通产品等。服务集成平台将查询结果返回给调用方。

4 小结

IT服务能力开放重点包括构建企业服务总线、服务能力梳理及服务目录管理、能力开放应用三个方面。企业服务总线实现系统间服务调用及数据交互。在IT核心系统服务能力封装的基础上, 通过企业服务总线和统一服务目录, 实现相关服务能力共享访问, 并以可管可控的标准服务方式向内外部客户提供服务能力。基于IT服务能力开放架构实现客户自助服务应用, 既提高了客户响应效率, 提升客户满意度, 也减轻了后端运营压力, 提高IT运营效率。因此, 基于IT服务能力开放架构, 在快速支撑现有业务需求的基础上, 也能创造出更多更新的创新应用, 进一步挖掘IT运营支撑价值。

摘要:文章基于IT服务能力开放架构, 通过对现有IT应用系统服务能力的梳理, 阐述通过服务开发架构实现“客户自助服务”应用的快速支撑过程, 进而验证IT能力开放架构既能满足业务快速支撑需求, 提升内外部客户感知, 也能实现IT创新应用, 挖掘IT运营支撑新的价值。

关键词:IT,能力开放,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电信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ITSP3.0, 2013

[2] 黄礼莲, 苏更殊, 江义杰, 阳志明.运营支撑系统技术与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it专业能力英文自我评价 第2篇

I am steadfast, hard work, strict demands on themselves, motivated, meticulous, new things have a strong ability to accept. We have to master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excellence, able to properly handle around relationships, your peers, and with a strong team spirit.

IT能力开放 第3篇

移动互联网是移动网与互联网加速融合的产物, 是经营环境、技术环境的一个重大变革, 它导致了用户习惯的改变, 随着电信运营商3G业务的开展, 为移动互联网增值业务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迅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开放性”, 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 基于一个平台, 通过能力开放, 聚集大量的开发者, 提供纷繁多样的应用, 从而建立多方共赢的局面, 这种模式已经被包括Face Book、Apple、Taobao等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验证。

移动互联网要求电信运营商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重塑新的商业模式, 电信运营商的全程全网、集中化、层级制的运营特点, 决定了在提供符合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运营能力方面、在提供通用性和共享性服务能力方面具有优势, 但是在提供长尾型、个性化、灵活性服务方面不具备优势, 而这方面的能力恰好是众多的创新型公司的优势。电信运营商采取能力开放手段, 让大量的合作伙伴参与业务定制、业务提供, 可以直接降低业务成本、缩小业务提供周期, 并使得运营商网络设备和业务平台能力得到最大化利用;更为关键的是, 基于能力开放, 大量聚合的业务合作伙伴带来的业务创新, 将成为运营商构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目前, 有关电信运营商的能力开放研究, 包括语音与消息类电信基础能力的开放, 如:短信、彩信、PushMail、彩铃、多方通话、视频、位置等及构建在基础能力上的应用;以及电信业务能力开放的标准, 如JCP和Parlay两大主流国际规范, 分别提供了不同层次的、面向不同用户对象的业务能力开放技术标准。但是缺少对电信IT能力开放的研究, 中国电信业的IT系统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的计费、97系统开始, 经过近20年的发展, 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电信业的IT信息化正经历着由“成本中心”转向“利润中心”, 并最终转变为“服务和创新中心”的历程, 在此背景下, 本文将聚焦在电信IT能力开放。

2 IT能力开放业务模式

在IT能力开放体系中, IT域的各个系统 (例如计费、CRM、服务开通) 不仅仅为内部各个部门提供界面、功能和数据, 同时对系统的功能进行封装, 抽象出可复用的服务, 形成面向外部合作伙伴、第三方开发者的能力层;使得大量的合作伙伴能够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介入到运营流程中, 使得合作业务能够得到及时的受理、开通及准确的计费结算, 同时使得原本仅仅依靠电信自有的BOSS系统来支撑实现的营销服务手段得到最大化的扩充, 并通过大量的合作伙伴的聚集, 以及带来的营销服务手段的创新, 以建立差异化的营销服务竞争优势。

(1) 将IT域能力通过API形式开放, 促进移动互联网业务和IT能力的融合, 构建差异化的移动互联网业务, 如中国电信利用协同通信平台与合作伙伴推出的电子商务产品阿里旺旺、用友全讯通, 需要开放一点受理、多种计费支持 (如内部员工资费、促销期资费等) 、收费 (合作伙伴代缴) 等IT能力;

(2) 联盟式营销, 让电信营销无处不在, 提升营销的针对性和成功率。基于IT能力开放, 合作伙伴 (门户网站、个人博客等) 针对客户感兴趣的方面关联展现电信产品并进行推荐, 从以前推销产品的模式转变成帮客户买产品的模式。充分利用社会合作伙伴的力量, 极大扩充营销渠道;

(3) 服务提升类, 电信开放基础的IT能力, 软件开发商可以基于这些API, 开发定制的软件 (例如个性化的账单、积分查询兑换等) , 深入服务电信的客户。电信借助第三方开发商的力量, 更深入细致的服务客户, 提升客户忠诚度和粘性;

(4) 信息共享, 电信可以在一定限度内开放客户相关信息, 如与社交网站合作, 做到信息共享, 提升客户体验, 完善客户关系;

(5) 业务融合类, 电信IT能力开放与合作伙伴能力融合, 创建新的业务与功能, 如调用IT支付能力通过手机支付票务费用。

3 能够开放的IT能力

基于上述IT能力开放业务模式, 结合目前电信整体IT系统能力, 可以总结出电信能够开放的IT能力。

4 IT能力识别与标准化表达

IT系统用实体对象来表示业务逻辑和业务流程中涉及的实体 (例如订单、客户、产品实例、产品实例扩展属性) , 一般用XSD来定义实体对象的结构, 实体对象和对象模型保持一致;为了完成某个具体的业务, 我们经常需要增加、删除、修改多个实体对象, 为了能够在不同的业务中复用相同的对象及其操作, 统一对外能力开放的接口语言, 可以通过“对象操作”标准化的描述对一个实体对象的增加、删除、修改和查询等操作 (例如增加账户、增加产品实例) , 我们定义为标准对象操作 (SOO) ;IT能力 (服务) 是为解决一个或者一类具体的业务场景而定义的, 一般需要创建、修改或者查询多个实体对象, 例如创建客户是IT能力服务, 创建客户需要通过对象操作提交客户基本信息, 客户扩展信息等实体对象信息, 因此IT能力主要包括:构成的对象操作 (SOO) , 以及这些对象操作出现的次数和顺序。在此思路基础上, 要形成“标准化、模块化”IT能力, 重要的是定义协议框架。

一个IT能力的关键内容包括两部分, 输入消息和输出消息;我们定义协议框架如图1所示:

一个Contract Root代表了一次服务调用, 包括一个消息头 (Tcp Cont) 和一个消息体 (Svc Cont) , 一个消息体有多个标准对象操作构成, 也就是一次物理请求可以支持多个对象操作, 从而能够支持通过复用多个对象操作来支撑具体的业务场景, 形成具体的服务。

集成IT能力方式说明:在WEB页面上, 可以通过XMLHTTP的方式调用电信开放的能力, 下面是一个具体过程的示例:

(1) 按照webservice要求构造通用的消息头

(2) 按照电信能力开放服务定义 (基于标准对象操作) 构造输入参数

(3) 通过xmlhttp连接到电信的IT能力开放平台

对服务返回的信息进行处理

5 IT能力开放平台规划

IT能力开放需要有平台承载, 除了能力部署及对外能力提供外, 还需要提供开发、联调环境, 安全防护等功能, IT能力平台架构如图3所示。

(1) IT能力部署

对外能力开放平台需要支持服务、标准对象操作和业务对象的维护功能, 可以对服务、标准对象操作、业务对象进行注册、发布和注销。方便系统配置管理, 帮助合作伙伴直观了解和使用电信的IT能力;

(2) 流量控制

流量控制, 除了保护平台自身不受到攻击, 也作为为后端服务提供者的保护屏障, 保证服务请求压力可控, 防止流量直接压倒最终的服务提供者 (例如CRM系统) ;

(3) 安全防范

安全防范主要包括流量审计、入侵检测、病毒防范及恶意攻击防范;

(4) IT能力提供

包括认证鉴权、能力调用, 能力开放平台需要对合作伙伴进行身份认证、对输入信息进行校验, 确保其真实性。能力调用是能力平台的核心功能, 能力平台能够根据合作伙伴的调用请求, 经过一定的路由策略, 把请求转发给相应的IT系统, 由IT系统提供相应的能力。

(5) 在线联调测试

在线联调测试环境为第三方开发者和合作伙伴提供的在线业务测试环境。主要包括各种开放API、相应的业务系统测试环境和数据准备功能。这样第三方开发者在开发新应用的时候, 通过在线联调测试环境进行应用测试, 测试通过后就可以申请进行应用发布;

(6) 开发与测试支撑

开发指南是指对能力开放相应的API进行详细说明, 对主要语言的SDK进行详细说明;接入指南主要是帮助第三方开发者了解能力开相关的合作要求、商务条款等信息和接入流程等信息。在线技术支持主要是帮助第三方开放着了解电信的业务, 能力开放调用原理等信息;离线测试工具是电信对外能力开发平台为第三方开发者和合作伙伴提供的业务开发测试环境。主要包括各种开放API (为了降低开发难度, 一般需要以SDK的方式进行提供) 和仿真测试环境构成;

(7) 合作伙伴管理

包括合作伙伴引入、评估、退出管理等;

(8) 应用管理

包括对合作伙伴开发应用的发布、维护管理;

6 结束语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电信IT能力开放已摆上各大运营商日程, 中国电信已经在总部规划并开始建设IT能力开放平台 (EOP Enabler Offer Platform) , 如图4所示。

我们将通过系统建设与运营, 验证和完善IT能力开放方案, 同时也希望电信行业通过网络能力、业务能力、IT能力的开放, 与移动互联网一起持续发展。

摘要:探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电信运营商在开放网络能力、平台能力的基础上开放IT能力, 分析电信IT能力开放模式, 总结可以开放的IT能力, 研究IT能力标准化表达方式, 规划IT能力开放架构平台功能架构。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IT能力开放,标准对象操作

参考文献

[1]董斌, 于玉海, 席平亚.移动互联网业务能力开放研究, 电信科学, 010.10

[2]梁柏青, 陆钢, 李慧云, 张凌.运营商能力开放架构研究及发展思路探讨, 电信科学.2011.4

[3]董斌, 柯卫, 杨平, 邹一心.面向移动互联网的下一代综合业务平台电信科学.2011.7

[4]李丽, 李蓉蓉, 杨新章, 周荣生.面向政企客户的业务能力开放技术研究, 电信科学.2011.4

[5]计春阳, 唐志豪, 胡克瑾.基于战略匹配和IT能力的企业IT项目决策, 计算机工程2009.10

[6]华竹轩, 刘智琼.中国电信综合能力提供平台设计与应用研究电信科学, 2010.10

[7]薛尽飞, 王丹.基于B S G的lT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构建与应用.电信科学, 2009.7

[8]杨勇, 贾霞, 董震江.电信业务能力开放技术标准.中兴通讯技术2009.4

开放式存储在电信IT系统中的应用 第4篇

1. 开放式存储系统的构建原理和方法

开放式存储系统采用infiniband的高速网络, 把多套pc服务器连接起来, 构建一个IB-SAN存储系统, 这些pc服务器称作存储节点, 为了提高存储性能, 存储节点中安装企业级flash闪存。

flash存储也可称为闪存存储, 是基于持久性 (Non-Violatile) 内存器件NAND技术的存储产品。在企业市场上, 包括有使用传统SAS接口的SSD固态硬盘, 沿用传统外置FC或SAS存储接口的闪存存储, 以及创新的PCIe接口的存储卡两类产品, 与现有的基于磁芯磁盘技术的存储设备相比, 具有读写速度快, 占用空间小, 能耗大幅降低等优势。PCIe接口在各类服务器的硬件设计中, CPU对PCIe插槽的访问时延小、带宽高, 理论I/O带宽最高可到16GB/s。使用PCIe接口的flash存储卡可以设置内部的I/O处理芯片, 用于实现厂商自有的I/O算法、电池供电缓存等, 比SAS接口SSD固态硬盘可以实现更优化的I/O能力。

Infiniband技术原本运用于高性能计算互联, 随着技术发展, 目前逐步运用于存储节点互联, 用infiniband互联的存储构建一个IB-SAN存储网络, 网络上运行的是SRP (Scsi RDMA Protocol) 协议或者i SER (i SCSI Extensions for RDMA) 协议, SRP协议有更高的性能和更低的延时, 被广泛使用。

基于以上技术, 开放式存储系统的构建方法如下。

1.1、设备搭建:

用3台以上PC服务器作为存储节点, 每台服务器的PCIe插槽安装flash闪存卡, 作为数据存储, 后期如果需要扩容, 只需要在服务器上继续添加闪存卡即可。用2台PC服务器作为数据库计算节点。每台服务器安装infiniband的HCA卡, 作为数据通道, 安装千兆网卡, 作为网络通信。安装2台infiniband交换机, 通过该交换机把每台服务器的HCA进行互联, 形成IB-SAN网络。系统架构如图1。

*数据库节点 (数据库服务器, 计算节点) :PC Server, 运行Oracle 11g R2, 支持单实例和RAC架构, 提供数据运算服务。

*存储节点:PC Server, 配置Flash卡和SAS磁盘, 提供数据存储服务。每个存储节点配置Flash卡和SAS磁盘, 成为一个独立的存储单元。多个存储节点组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存储池, 性能和容量可按需线形扩展。

*Infiniband网络:基于Infiniband的低延迟、高带宽互联技术, 用于将存储节点的Flash和磁盘资源输出到数据库节点, 供数据库使用。实现存储节点和数据库节点间的高速互联, 双Infiniband交换机, 防止单点故障。

*数据库节点通过ASM整合存储节点资源, 单机故障不会影响数据库使用或导致数据丢失。

1.2、软件系统搭建:

在存储节点上安装Infiniband软件, 到HCA卡的官网上下载Infiniband软件包, 安装软件包, 以Mellanox为例, 使用mlnxofedinstall进行安装, 安装了新的Infiniband驱动程序, 取代内核自带的Infiniband驱动程序。启动infiniband, 注意opensmd依赖于openibd, 因此start/stop它们需要有先后顺序。可使用iblinkinfo ibstat或ibstatus命令查看是否联通, 若有ACTIVE端口则说明infiniband驱动安装正确。

1.3、系统配置:

Infiniband网络配置之后, 需要在存储节点和数据库服务器上配置SCSI, 才能保证数据库的正常安装运行。这里的SCSI配置使用SCST软件来实现, SCST是linux下通用的SCSI target, 可以做各种情况下的SCSI target。首选, 在所有的存储节点和数据库服务器上安装SCST, 在存储节点中配置SRP的target, 使用ibstatus获取当前HCA卡port的GUID, 在存储节点向外提供target和lun, 映射flash卡的设备, 如:/dev/memdiska1。第二, 在数据库节点配置SRP initiator, 修改/etc/infiniband/openib.conf中的SRP_LOAD为yes, 用ibsrpdm-d/dev/infiniband/umad1-c获取存储节点lun的ID, 把ID信息记录在/sys/class/infiniband_srp/srp-mlx4_0-1/add_target文件中, 重启SRP的服务进程, 在数据库服务器中能够识别存储节点输出的磁盘lun。第三, 在数据库服务器中进行设备的绑定, 避免重启机器后盘符变化。因为Oracle ASM支持的单块Disk最大是2TB, 所以需要先对SCSI过来的磁盘进行分区, 分区之后, 再使用UDEV进行绑定。

1.4、数据库创建:

在数据库服务器中可以识别存储节点的flash卡后, 数据库服务器就可以把存储节点的flash卡当做存储来使用, 用来存放数据库数据, 为了避免单个flash卡故障影响数据库数据的安全, 采用ORACLE的ASM来管理存储。首选, 在数据库服务器安装数据库软件, 创建ORACLE GRID作为集群软件。然后, 配置ASM, 在配置ASM磁盘组时, 选择多个存储节点的lun来创建卷组, 并选择NORMAL选项, 使得数据在不同flash卡中镜像保护。第三, 创建数据库, 把数据存放在ASM中。

2. 测试与分析

为了验证开放式存储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测试。

2.1、强制断电某一个存储节点。

由于ASM的镜像功能, 一个存储节点断电后, 在数据库服务器中检查, 数据库运行正常, 数据完整一致。恢复供电后, 该存储节点的磁盘需要手工重新加入卷组中。

2.2、直接拔其中一个存储节点的infiniband线:

和一个存储节点断电一样, 数据库的数据完整性不受影响, 在恢复infiniband网络后, 存储节点的磁盘需要手工重新加入卷组中。

2.3、直接拔一个数据库节点的infiniband线:

由于该节点无法访问集群投票盘, 所以该节点会自动重启, 而RAC的另一个节点是正常的。

2.4、性能测试:

采用ORACLE公司提供的orion工具, 模拟多并发的数据库操作, 选用IOPS指标进行衡量, IOPS (Input/Output Operations Per Second) , 即每秒进行读写 (I/O) 操作的次数, 是衡量存储系统的重要指标。试验中, 分别测试存储节点访问本机flash卡的IOPS和数据库节点通过infiniband访问远程存储节点的flash卡, 以对比infiniband和SRP对I/O访问的损耗, 得到如图2的性能曲线, 表明通过SRP协议和infiniband网络后, 开放存储系统flash卡的IOPS接近本地访问flash卡的IOPS, 也就是说, 开放存储系统的I/O损耗很低, 测试试验中, 以上两种I/O响应时间小于0.1ms。

3. 总结

经过实践运用和测试, 基于SRP的开放存储系统, 在数据库系统应用中有以下特点, 可以在IT系统数据库中逐步推广应用。

*横向扩展:当数据库数据增加时, 可以通过增加存储节点的数量进行横向扩展。

*分布式存储:所有的数据跨节点存储, 自动分布在不同的存储节点上, 并且能根据需要自动重新平衡分配数据。

*开放架构:用开放的x86架构服务器替代封闭的存储系统。

*PCIe Flash存储:使用高性能PCIe Flash高速存储设备替换传统的机械磁盘, 随机iops能达到10万-80万, 实现了存储能力的极大提升。

*Infiniband互联:使用Infiniband高速网络设备替换传统的FC-San网络, 每个端口高达40Gb带宽, 端到端200纳秒延迟, 实现计算节点之间及计算节点和存储节点的IO低延迟高吞吐。

*数据冗余:数据至少保存两份, 并且分布在不同的存储节点上, 保证单一存储节点的故障不会造成数据丢失。

*可靠性:在计算层, 存储层和网络互联层均做到物理冗余。

*运维难度较大:开放存储系统采用软件自定义存储方式, 和传统封闭存储系统有很大的不同, 对运维人员的技术要求比较高, 难度较高。

参考文献

[1]林永明, 常致全.基于Infini Band网络存储的研究与设计.计算机系统应用.2001年12期

IT能力开放 第5篇

从实践情况来看,已成立的OIAs ( 例如OHA、 开放应用联盟等) 集中在高科技和知识密集型行业, 信息技术( 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 作为一种工具在联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IT能够促进联盟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降低交易成本,促进成员之间协同工作。因此,联盟成员在IT方面的共同投入是实现联盟价值共创的关键要素,为联盟成员和联盟外的竞争企业创造的价值,是企业借助传统的资本、契约或其他方式不能创造或难以在同等成本条件下创造的价值[3]。因此,OIAs的目标和价值驱动力是基于IT的价值共同创造( IT - Based Co - crea- tion of Value or Cocreating IT Value)[2]。

目前,国内外对开放创新联盟IT价值共创这一现象的研究刚刚起步,理论研究方面迫切需要对该领域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实践中,面对越来越多的基于新兴IT商业系统价值共创现象,企业界更多是关心,加入OIAs后,IT价值共创的过程是如何形成的? IT价值共创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通过相关文献梳理,定义开放创新联盟IT价值共创,构建开放创新联盟IT价值共创的综合模型,为下一步对开放创新联盟IT价值共创展开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理论基础

Barney[4]具体说明了资源产生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有价值、稀缺的资源可以创造竞争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往往是短暂的; 如果这种资源同时难以被模仿和复制,企业利用这种资源可以创造 “一种在任何情况下竞争者不能同时具备的创造价值的策略”,那么这种资源就可以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总之,资源能否产生持续的竞争优势取决于资源的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本文采用Barney的观点作为分析开放创新联盟IT价值共创的基础理论。

资源基础理论( Resource - Based View,简称RBV) 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框架用来分析IT能否和如何创造竞争优势。战略领域的学者已经采用RBV从理论方面分析IT对竞争优势的影响[5],并且评估IT和其他企业资源之间的互补性[6]。IT/IS领域的学者已经开始从资源角度深化对IT价值的理解,例如以RBV为主要理论基础构建IT商业价值的综合模型[7]; 基于RBV建立一套评价IT价值的框架体系[8]。

传统RBV局限于分析单一企业的资源属性,目前学者们已经将其扩展到多企业环境下分析多个合作伙伴之间共享资源。Dyer和Singh[9]基于RBV分析了企业间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 投资专有关系资产,大量的知识交流,联合互补且稀缺的资产或能力,比竞争性联盟更低的交易成本,高效治理机制。在此基础上,Kohli和Grover[10]分析了决定IT关系价值的主要来源是: 关系专属资产,知识共享路径,互补性资源和能力,高效治理。进一步研究表明,在多企业协作环境中,以上4个决定性因素都能够通过实施IT对其增强、提升和创造[2]。这些研究为本文分析开放创新联盟IT价值共创的综合模型提供了一个坚实基础。鉴于RBV在分析IT价值方面的有效性,本文选择RBV作为主要的理论基础。

2相关概念

2. 1 T价值共创

Kohli和Grover[10]首次明确提出了IT价值共创并解释了其含义: IT价值逐渐被创造并通过多个成员的活动实现; 价值源于企业间的协同关系; 成员间参加和平等分配价值的结构和激励机制是维持共同创造价值所必须的。他们还定义了IT价值共创的研究范围: 如果多个企业合作并创造了价值,并不一定是基于IT价值共创的研究问题; 如果在价值共同创造过程中,IT作为一种工具、输出、或者手段, 就属于基于IT价值共创研究领域。

本文认为IT价值共创是拥有不同IT资源和能力的企业通过合作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这种价值是单个企业无法创造出来的。通过IT共创的价值可以表现为多个企业的有形价值和企业无形价值两个方面: 生产率和利润提高,成本降低等企业财务绩效; 品牌价值、良好的客户关系等组织的行为绩效[11]。

2. 2企业间IT资源

Dyer和Singh[9]认为当联盟成员共同投资专有资产时,或者当联盟成员能够协同整合资产、知识或能力实现 “租”时,关系租( relational rents) 就会产生。关系租是基于资源基础理论主要关注的租金收入之一,是在交易关系中合作产生的超额利润, 它不能产生于单个企业,只能通过联盟参与者共同贡献特有的资源才能产生。在RBV的框架内,关系建立是一种更加主动的价值创造方式[12]。

基于关系租的概念,本文把多企业协作环境下, 由IT资源与其他资源相结合所创造的价值往往高于IT资源本身独立发挥作用时所创造的价值,称之为IT关系租。将创造这种IT关系租的资源,称之为企业间IT资源。单一企业的IT资源本身在没有任何加工的情况下,只是一种普通资源,并不能给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11]。但是,一旦企业的IT资源与其他企业的IT资源、其他资产和能力结合,或者多个企业共同投入形成的IT资源,创造的价值是企业借助自身IT资源和能力或其他方式不能创造或难以在同等成本条件下创造的。很明显,这些企业间形成的IT资源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新来源,符合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点。 本文认为开放创新联盟的IT共创价值即为IT关系租的一种。因此,本文在Dyer和Singh提出的企业间竞争优势来源分析框架下,讨论开放创新联盟IT价值共创的来源。

根据Wade和Hulland对企业IT资源的定义,本文认为企业间IT资源包括那些有助于对市场机会和威胁做出反映的企业间IT资产和企业间IT能力。其中企业间IT资产指多个企业共同投入建设的、可利用的、有形的信息系统软件、硬件、网络和无形的知识、经验、专利等。与IT能力比较,企业间IT能力是在多个企业间形成的、可重复的、由使用企业间IT资产产生的、有价值的行为模式或治理结构, 是一种更复杂的IT能力。本文认为,在开放创新联盟环境下,企业间IT能力是联盟成员之间借助IT所形成的合作信任关系,它反映了联盟成员共同运用IT实现联盟经济价值和战略价值的能力。

2. 3开放创新联盟IT价值共创

本文认为,OIAs的IT价值共创是联盟成员共同利用信息技术创造的价值,这种价值是借助自身资源和能力难以实现的价值。包含以下含义: ⑴联盟成员共同利用IT创造价值: 联盟成员在IT方面的共同投入为联盟成员和联盟外的竞争企业创造价值, 这种价值是企业借助自身IT资源和能力或其他方式不能创造或难以在同等成本条件下创造的[3]。

⑵增加联盟外竞争企业的市场价值: 以往学者们在讨论IT价值时,往往是与竞争企业相比的价值及其产生的竞争优势。在OIAs中,联盟外竞争企业往往能够通过联盟的知识溢出提升市场价值。例如, 传统封闭式创新环境下,创新相关的所有流程和技术参数等都是企业的最高机密,在新产品和服务商业化之前,企业要花费大量成本保护其不被竞争对手获得。但是在OIAs环境下,联盟会在早期研发阶段公布与新产品和服务相关的技术参数,这种对联盟外竞争企业的知识外溢,使得竞争对手可以免费或者以较低的成本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⑶增加市场需求: 开放创新联盟的主要目标是增加市场需求,而不是增加企业的市场份额。换句话说,联盟的目标是扩大市场这个 “大蛋糕”,而不是与竞争对手争夺这个 “大蛋糕”[1]。

⑷提升整个产业的盈利能力: OIAs为成员,甚至竞争企业,共同开发的新产品和服务提供了一个开放、协作的创新平台。在此平台基础上,协作者和竞争者共享资源和能力并形成各自的竞争优势, 提升产业的盈利能力。

3开放创新联盟IT价值共创产生机制及研究假设

经过文献比较,参照IT价值共创研究框架[2,9], 本研究发现在OIAs环境下,共同创造价值的企业间IT资源主要包括: 基于IT的专属性资产,基于IT的互补性资源和能力,基于IT的知识共享路径,基于IT的治理结构,企业间IT资源依赖。

3. 1基于IT的专属性资产

IT / IS本身不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和价值的来源[11]。单个企业对IT基础设施的累积投入,是可以复制的,因此很难形成竞争优势,但是当企业能够联合联盟其他成员共同投资形成企业间专属性资产时,就能够获取竞争优势[13 - 14]。本文认为,基于IT的专属性资产就是在开放创新联盟中,一个或多个联盟成员对某种IT基础设施( 包括硬件、软件和网络设施) 投入,并联合成员的其他物理资产和制造技术所形成的资产关系[2]。在开放创新联盟中, 联盟成员通过形成基于IT的专属性资产能够创造出新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获取竞争优势,这是一种典型的企业间专属资产。例如,根据IDC最新市场报告,三星公司从2007年全球排名第二市场、占有率不足15% ,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品牌、市场占有率超过38% 。三星公司是OHA创始成员之一, OHA为其成功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平台。三星公司将自身在手机硬件设备上积攒的大量生产和设计经验与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结合,成功地开发出了各种定制服务,从而拥有了企业的专有性技术,使其在竞争激烈的智能手机市场上赢取了消费者的钟爱, 获得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H1: 在OIAs环境下,基于IT的专属性资产能够产生持续的竞争优势,产生IT关系租。

Dyer和Singh认为限制机会主义保护措施的时间和联盟成员的交易次数都是影响企业间专属资产创造关系租的两个因素。在开放创新联盟环境下, 包括知识交流和战略决策的制定等在内的运作和治理活动,对联盟成员和公众来说都是公开的,因此联盟成员的自私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从结构上就可以被避免。例如在OHA中,Google坚持公开An- droid手机操作系统的源代码,这样就避免了在联盟中出现希望借助开发代码出名或者牟利的行为。另外,IT又保证了联盟的开放性和透明性,降低成员间的交易成本。因此,IT技术和联盟的开放性相互促进,从而延长限制机会主义保护措施的时间。另外,IT可以降低成员之间交流的成本,提高联盟成员之间交易的规模和范围。从这个角度来说,IT能够提高开放创新联盟成员的交易次数,从而创造更多的关系租。

H1a: IT能够延长联盟限制机会主义保护措施的时间,从而创造出更多的IT关系租。

H1b: IT能够增加联盟成员的交易次数,从而创造出更多的IT关系租。

3. 2基于IT的互补性资源和能力

互补性资源和能力是联盟合作伙伴所拥有的特有资源,其产生的 “租”比每个成员自身资源和能力加一起的总和所产生的 “租” 大的多[9],因此, 互补性资源和能力是产生关系租的一个来源。那么, 为了获取这些互补性资源和能力,企业首先应该能够识别它们。因为并不是所有联盟成员的潜在资源和能力都具有互补性。Shan和Hamilton认为,在评价哪些联盟成员通过结合互补性资源和能力能够产生关系租时,需要考虑合作伙伴的战略性资源与企业资源之间的协同比例,联盟合作伙伴所拥有的协同性资源比例越大,一旦结合,就会增加这些资源的价值性、唯一性和难以模仿性,从而产生关系租的可能也越大[15]。因此,为了发现和利用互补性资源和能力,企业需要提高对合作伙伴的网络关系, 加深对资源和能力的理解,并提升自身吸收能力。 有学者认为企业为了发现和利用联盟成员的互补性资源和能力,通常都会涉及到信息技术,IT可以作为发现和利用互补性资源和能力的工具,为联盟成员共同创造价值[2,9]。这是因为借助IT/IS,联盟上下游成员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更容易形成一种合作信任关系[11,16],在这种合作信任关系的基础上, 联盟成员更容易发现互补性的资源和能力,从而形成更高价值的协同性资源,这样就可以创造出竞争优势和价值。

本文认为,基于IT的互补性资源和能力是指企业利用IT发现和利用其他联盟成员的互补性资源和能力。依靠基于IT的互补性资源和能力所创造的价值是企业凭借自身的IT资源和能力无法创造的。在开放创新联盟中,一方面,联盟会不断吸引、鼓励市场领导企业和新成员加入,因为只有这样联盟才可能获取互补性资源和能力[1]; 另一方面,借助联盟成员共同拥有的信息技术,能够更有效地发现和利用联盟潜在的互补性资源和能力,不需要过高的协调成本就可以形成互补性资源池。例如,联盟成员会利用供应链信息系统在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共享互补性资源( 包括订单信息、产品需求等) 产生协同效应,降低物流成本,快速地响应市场需求,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H2: 在OIAs环境下,基于IT的资源和能力能够产生持续的竞争优势,产生IT关系租。

3. 3基于IT的知识共享路径

大量研究表明,组织间的知识共享对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是非常重要的,组织经常通过与其他组织合作的方式来学习[17]。很多情况下联盟成员是那些能够提升企业绩效和实现创新的信息和想法的重要来源[18],因此,联盟成员通过开发良好的企业间知识共享路径,能够产生 “租金”。但是也有学者提出战略联盟的优势并不能自动的发挥出来,企业需要采取一些有意识的管理行为才能保证有效地吸收、 理解、利用外部知识[19]。IT在获取、存储、分析信息以及知识扩散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联盟成员在共同使用IT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中,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商业价值[2]。很明显,良好的基于IT的知识共享流程能够提高企业的吸收能力和识别、理解和利用其他成员知识的能力[20]。本文认为,基于IT的知识共享路径是关于利用IT共享信息和专业技术,这些信息和专业技术可以用来制定决策,从而共同创造更新、更好的产品[2,21]。在开放创新环境下,一方面为了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联盟的开放性保证一部分 “有益的”知识溢出,使得联盟外竞争对手在不需要任何成本的情况下取得创新成果; 另一方面,联盟成员共同拥有的IT资源能够提升联盟的保护机制,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知识溢出。

H3: 在OIAs环境下,基于IT的知识共享路径能够产生持续的竞争优势,产生IT关系租。

进一步研究表明,联盟成员通过知识共享生成 “租”的能力取决于特定成员的吸收能力[9,20],而吸收知识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是否与其他企业共同建立了可重复的知识库[22]。通过数据库、数据仓库、知识管理、互联网等IT工具,可以建立可重复的知识库,增加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促进信息共享,提高企业间知识的转移效率,增强特定成员的吸收能力[23]。

H3a: IT能够增强联盟特定成员的知识吸收能力,从而创造出更多的IT关系租。

3. 4基于IT的治理结构

高效的治理结构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激励价值共同创造,因此治理结构对产生关系租是很重要的[9]。本文认为基于IT的治理结构是通过联盟成员共同投资建立企业间信息系统,在企业价值链上进行横向和纵向的信息集成,从而形成一个更具竞争力的治理结构,有利于促进联盟成员的知识共享和资源池的形成[1]。这种联盟成员在IT方面的共同投资可以形成一种非正式的契约。与正式的合同契约相比,这种非正式的契约具有高沉淀成本的特征, 即企业间要达成该契约,就需要进行IT投资。这种契约类似组织行为学中的心理契约,是开OIAs成员合作协同过程中形成的无形的非正式契约[3]。长期以来,社会学者认为非正式契约通常会代替正式契约[24],非正式契约是最有效和成本最低的保护特殊投资和促进复杂交流的手段[25]。相对于基于合同的、正式的治理机制,非正式的治理机制同样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并且在促进价值共同创造方面花费的成本比较小,潜在的关系租就越大,能够创造出更加持续的竞争优势[26]。实际上,联盟成员通过在IT方面共同投资形成的非正式契约是很难被模仿的,因为这种非正式契约在社会关系上更复杂,在交流方式上更特殊。

H4: 在OIAs环境下,基于IT的治理结构能够产生持续的竞争优势,产生IT关系租。

3. 5企业间IT资源依赖

根据上文的分析,每一种企业间IT资源都可以产生持续的竞争优势。研究表明,资源之间并非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作用,存在着依赖关系。资源之间的互补性和依赖性可以创造出更高的协同价值[11,27]。根据Grover和Kohli的观点,企业间IT资源依赖包括资源之间的相互依赖和路径依赖。相互依赖是指一种类型的企业间IT资源可以促进另一种类型的企业间IT资源的形成。例如,高效的基于IT的治理结构能够促进知识共享路径,从而导致在企业间专有资产方面的更大投入并产生新的价值共同创造; 同样的,投资基于IT的知识共享路径能够刺激提升资产和能力的机会,从而共同创造新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路径依赖是指一种类型的企业间IT资源所创造的价值可以成为未来价值创造的选择权。 一旦联盟具备了某种企业间资源和能力,就可以借助IT提升能力,从而共同创造更高质量的价值。例如,在知识转移过程中,通常会产生很大的成本[22],而一个高效的基于IT治理结构能够激励联盟成员透明化,互惠互利,阻止搭便车,从而为知识共享创造合适的动机,尽量减少知识转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巨大成本。总之,OIAs是基于IT的开放性平台上形成的创新联盟,为共享资源,发展数字化能力,共享知识,促进高效治理创造了很好的环境,为实现价值共同创造和分配提供了合理架构。 在OIAs环境下,通过企业间IT资源的依赖性,联盟成员共同创造产品、服务,形成一个价值增值的良性循环[2]。

H5: 基于IT的专属性资产,基于IT的资源和能力,基于IT的知识共享路径,基于IT的治理结构之间存在正向的依赖增强关系。

3. 6综合模型

Han等在分析开放创新联盟的经济价值中考虑到OIAs的特殊性,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联盟的开放度对联盟收益有显著调剂作用。本文参照Han等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在IT价值共创的过程中,联盟的开放度是重要的调节变量,行业因素和规模因素是IT价值创造过程中的控制变量。具体分析如下。

⑴联盟的开放度。开放性是开放创新联盟的特点之一[28]。联盟的开放度能够影响企业间IT资源的作用效果。Han等[1]实证研究发现,在美国市场经验下适度的开放能够促进知识共享及互补性资源、 能力的形成,而不需要产生额外的协调成本,适度的开放可以激励信息技术在知识共享和高效治理结构形成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联盟的开放性可以加强企业间IT资源对IT价值共创的影响。

H6: 联盟的开放度正向影响企业间IT资源对IT价值共创的影响。

⑵规模因素。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开放创新联盟, 目前主要集中于高科技和知识密集型行业,因此本文不把行业因素作为研究的控制变量。针对同一行业的研究,通常将企业规模作为研究的控制变量。 原毅军和耿殿贺[29]研究了中外企业联盟中不同企业规模对企业的价值创造有显著影响。

H7: 规模因素影响企业间IT资源对IT价值共创的影响。

综上,本文构建了开放创新联盟IT价值共创的理论模型( 见图1) 。

4本文的贡献和不足

IT价值共创是伴随着开放式多企业环境下的IT投资所提出的研究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问题的复杂研究领域,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目前, IT价值共创的研究主要以界定研究范畴,构建理论框架等理论基础研究为主,没有形成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相对于实践中的价值共创,理论研究明显滞后。本文以OIAs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开放创新联盟IT价值共创的综合理论模型,主要的贡献如下: ⑴基于RBV,定义了企业间IT资源及相关概念; ⑵ 基于Grover和Kohli的IT价值共创研究框架,提出并构建了开放创新联盟IT价值共创的研究假设和理论模型。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只分析了OIAs的开放度在企业间IT资源与IT价值共创之间的调节作用,但是这种新型开放协作创新联盟同时具有自我监督、自我调节等特点,对企业间IT资源与IT价值共创的关系的调节作用需待进一步地研究。另外,开放创新联盟IT价值共创的理论模型主要是基于目前的研究成果,需要进一步的实证检验。

摘要:以开放创新联盟为研究背景,以资源基础理论为理论基础,深入分析开放创新联盟IT价值共创的四层含义,分析IT价值共创的产生机制,构建开放创新联盟IT价值共创的理论模型。

IT能力开放范文

IT能力开放范文(精选5篇)IT能力开放 第1篇中国电信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ITSP3.0提出了的总体目标是[1]:通过信息化体系的集约化支撑企业经...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