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ICU患者护理风险管理探析论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ICU患者护理风险管理探析论文(精选8篇)

ICU患者护理风险管理探析论文 第1篇

ICU患者护理风险管理探析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在ICU的患者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124例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风险管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与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ICU运用风险管理可以防止患者潜在的风险发生,提高病房的护理质量。

【关键词】护理管理;ICU;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有关组织衡量评估并分析风险因素,针对存在的风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来提高安全系数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1]。重症监护室(ICU)的患者都是经过抢救或大手术的危重患者,发生风险事件的几率高于普通病房,由于ICU的患者管理比较特殊,为了提高其安全性,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所以患者家属是不能进ICU陪护的,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有较强的责任心[2]。但是在护理工作中除了较强的责任心,还需要完善的护理管理来降低护理中的风险事件、提高护理质量。本文采用对比的方法研究了风险管理在ICU患者护理管理中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ICU自08月至月收治的124例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2例。观察组患者,男性39例,女性23例;年龄17~62岁,平均(39.7±6.54)岁。对照组患者,男性35例,女性27例;年龄16~65岁,平均(40.3±6.37)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

由护理部组织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由ICU护士长担任组长,再将护理工作细化为消毒隔离组、护理文书监察小组、仪器维护小组等,各个小组的组长与护士长共同制定护理工作的职责和执行标准,将历年护理风险事件进行整理并深入分析,制定出有效的改进措施,每周对ICU的患者的风险进行检查一次,找出护理流程中存在的缺点,及时提出对策,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3]。

1.2.2三级护理质量控制

①各护理小组的组长负责检查本组的护理风险,发现后及时记录并改进;②护理管理组长负责检查ICU的重点患者与护理重点环节,总结和分析各小组的风险事件,来共同提高风险识别能力[4]。

1.2.3护理风险识别

ICU的患者病情较严重,且发展快,所以护理人员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能力非常重要,经过风险意识的宣传和强化后,护理人员可以在注射高危药物和使用抢救仪器时细致的观察患者的反应,评估出风险程度[5],有预见性的.做好准备工作。

1.2.4护理风险控制

①加强小组成员的风险教育:护理部根据ICU护理的特殊性,加强有关风险管理的知识培训,每周学习一次相关的法律知识、抢救仪器的熟练操作、与患者沟通的技巧,让护理人员从思想上重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同时将护理工作中容易出现风险事件的环节进行提醒,并制定出预防的措施。②提高护理能力:经过定期的培训,让护理人员在护理流程和操作方面的技能更熟练,对各种类型的危重患者的护理重点都能掌握,如观察患者的瞳孔和四肢的反应能力、气管插管患者的连接管是否脱落等。同时定期检查ICU的设备和药品,检查抢救仪器是否正常运行,如除颤仪的通电情况,清点抢救药品,抢救结束后要及时把用过的药品备齐,避免患者病情有反复需要抢救时出现慌乱的局面。在护理流程方面,重点加强对重症患者的整体护理,制定风险事件的预防机制,如患者出现呼吸骤停时,各护理小组的成员要互相配合,用药小组与仪器使用小组在最短的时间内按流程做好准备,紧张有序的抢救患者[6]。③护理文书的管理:完整规范的护理记录与护理文书对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有重要意义,在ICU内对患者做的每一项检查、用药以及手术治疗的时间和效果都要完整、真实的记录下来,它是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和护理的证据,如果在抢救过程中没来得及记录的,抢救结束后一定让医生补写医嘱,要确保医嘱护理记录是一致的。④加强护患沟通:ICU的患者由于本身的病情比较严重,面对这种隔离形式的护理会极度紧张或情绪失控,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先了解患者情绪变化的原因,然后采取多种途径与患者沟通,如果患者丧失语言功能,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写字板与患者沟通,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与治疗方案,可以安心的配合治疗,同时也可以避免沟通不良导致医患纠纷[7]。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事件包括管路滑脱、用药错误、管路堵塞[8];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护理质量包括应急能力、沟通能力、责任心、护理书写、操作过程[9]等,每项100分,分数越高护理质量越高。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x珋±s),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共发生3例管路堵塞,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4.84%,对照组患者共发生4例,其中管路滑脱2例,管路堵塞2例,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6.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比较

观察组护理人员的应急能力、沟通能力及护理书写等方面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在ICU接受治疗的患者都是经过急诊室抢救或重大手术后,需要特殊护理的重症患者,除了监护仪器外,身上还会有引流管、气管插管以及导尿管等,更为严重的有昏迷和丧失生理功能的患者,为了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其家属是不能陪护在患者身旁的,只能在规定的时间探望患者,患者的24h护理由ICU的护理人员来完成,这就对护理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护理管理的难度,因此ICU是一个高风险的科室,风险发生率也高于普通病房。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有重要作用,是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0]。本研究将风险管理运用于ICU的患者护理管理中,成立管理组和各级小组,分别负责不同的区域和职责,避免了护理中出现遗漏,通过培训后,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法律意识,同时也增强了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能按照流程记录抢救过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强。本研究显示,在ICU的患者实施科学的风险管理,可以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护理书写和操作规范,从而减少了护理过程中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晓丹.风险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18):78-79.

[2]李夏.护理风险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12(7):230-231.

[3]汪丽,梅丽曼.护理风险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系统医学,,1(11):131-132.

[4]符冉.护理风险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5,(3):127-129.

[5]高艳.ICU危重症患者采用新型规范化护理质量管理模式的效果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6(6):260-261.

[6]ShelbourneKD,BrueckmannRR.RushpinfiX.Ationofsupracon-dylarandintercondylarfracturesofthefemur[J].BoneJointSurgAm,,64(2):161-169.

[7]武淑敏.护理风险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2,11(1):70-72.

[8]臧胜楠.护理风险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6,3(12):2338-2339.

[9]ChoiBI,LeeHJ,HanJK,etal.Detectionofhypervascularnod-ularhepatocellurcarcinomas:valueoftriphasichelicalCTcom-paredwithiodizedoilCT[J].AJR,2010,157(2):219-224.

[10]王如春,陈友红,李云婷.风险管理在急诊科ICU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2):702.

ICU患者护理风险管理探析论文 第2篇

ICU是专门接收重症、急症、危症患者的科室,该科室突发事件多,因此,需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其适当的护理措施,以尽量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但由于ICU的特殊性,对于ICU患者的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使得ICU护理工作量大,对于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也非常高。由此使得常规护理已经无法满足患者和家属的需求,对此,护理人员应该从临床实际出发,探讨出更加有效的护理管理措施,以保证ICU重症患者的恢复效果[1]。分级护理管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管理模式,其作用在于整合护理资料,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为进一步探讨其作用,该文以该院在6月6月间接收的52例ICU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组对比了常规护理和分级护理管理的实施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在206月206月间接收的52例ICU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26例,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20~67岁,平均年龄(43.5±2.6)岁,对照组患者26例,男性14例,女性12例,年龄25~71岁,平均年龄(42.9±2.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主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对应的护理措施,以维持患者的生命體征稳定,并促进患者的病情改善;观察组采用分级护理管理措施,具体的内容如下。

1.2.1 成立ICU分级护理管理小组 首先,为保证分级护理管理的实施效果,ICU科室应该从自身情况出发,组建分级护理管理小组,ICU科室主任为组长,护士长为副组长,挑选其他6~8名护理人员为组员[2]。组建小组后,应召开组内讨论会议,根据总结的临床经验,对现有的ICU护理管理工作和制度进行完善,制定行之有效的分级护理管理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并根据常见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1.2.2 ICU患者分级 一般来说,ICU患者可分为4级,Ⅰ级:患者未出现生命体征问题,可转出ICU,对于此类患者,无需专人护理,但是应定时查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避免出现异常情况;Ⅱ级:患者于ICU治疗,但无需进行ICU干预,对于此类患者,应由1名专门护理人员进行负责,或1名护理人员负责2~3名患者,这样既可以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又能保证护理质量和效率;Ⅲ级:患者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需要接受1种ICU干预方法。对于此类患者,应由1名专门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必要时可以配备2名;Ⅳ: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病情较为危机,需要接受2种或以上ICU干预方法[3],此类患者需要1~2名护理人员在病床边看护,以保证及时抢救,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1.2.3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ICU和其他科室不同,护理工作压力非常大,护理人员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责任,因此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为保证护理质量,应该合理安排人力资源的分布,将ICU的值班时间改为12 h制,优化排班时间,保证每一时间段内护理人员的数量相同。需要注意的是,应将年资和经验不同的护理人员组合分配,这样既可以起到帮带的.效果,又能保证护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1.2.4 加强培训和考核 ICU护理工作较为特殊,因此,医院应定期为护理人员提供培训机会,传授先进的护理方法和理念,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加强思想教育,使护理人员能够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工作热情,主动投身到工作过程中,减少失误。另外,还应该加强日常监督和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到薪资评价标准中,这样能够形成一个更加有利的环境,促进分级护理管理制度的实施。

1.3 观察指标

采用该院自制的护理调查表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包括病房管理、药物管理、ICU技术、护理记录、护理安全、消毒措施、感染预防等内容,每项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护理质量越高;统计护理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向患者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总分100分,85分以上为十分满意,70~85分为基本满意,70分以下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十分满意率+基本满意率[4]。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所得数据均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和处理,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用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质量评分

观察组的病房管理、药物管理、ICU技术、护理记录、护理安全、消毒措施、感染预防评分分别为(96.8±2.6)分、(97.4±2.5)分、(95.2±2.4)分、(96.6±2.3)分、(97.4±2.0)分、(97.1±2.1)分、(96.5±2.2)分;对照组的病房管理、药物管理、ICU技术、护理记录、护理安全、消毒措施、感染预防评分分别为(92.1±1.8)分、(93.0±2.0)分、(92.9±1.7)分、(93.3±1.8)分、(91.5±1.6)分、(90.3±1.7)分、(91.7±2.1)分。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各项护理质量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7,P<0.05)。

2.2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观察组中共出现了3例护理不良事件,分别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例,压疮1例,引流管意外脱落1例,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1.54%(3/26);对照组中共出现了10例护理不良事件,分别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例,压疮2例,引流管意外脱落2例,输液外渗2例,坠床1例,跌倒1例,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8.46%(10/2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985 6,P<0.05)。

2.3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中15例患者对护理过程和结果十分满意,10例基本满意,1例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6.15%(25/26);对照组中8例患者对护理过程和结果十分满意,10例基本满意,8例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69.23%(18/2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996 4,P<0.05)。

3 讨论

随着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而ICU作为医院接收危重患者的主要场所,更需要加强对护理模式的改革,以保证护理内容的实施效率和质量。分级护理管理是一种以高效管理为基本理念的护理模式[5],其目标在于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提高各类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降低危险因素的数量,保证患者的安全。通过分级管理,能够将患者分为不同的小组,方便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制定的相关护理策略也更加灵活,能够保障ICU护理工作的科学性,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临床实践证明,分级护理管理优越性十分明显,有着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該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了分级护理管理,成立小组,可以更具针对性,对ICU患者进行分级,可以进一步明确患者的病情,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可以为ICU患者提供充足的护理人员支持,加强培训和考核,可以就护理人员的护理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并对护理人员的表现进行合理评估,从而进行及时的反馈,从而更好地进行后续的护理管理。结果显示,观察组病房管理、药物管理、ICU技术、护理记录、护理安全、消毒措施、感染预防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1.5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4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2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ICU重症患者分级护理管理,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卞蓉婷,杨海燕,李倩,等.分级护理管理对ICU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1(8):102-105.

[2] 邱丽娜.分级护理管理对ICU重症患者护理效果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7(24):164-165.

[3] 刘蓉.分级护理管理对ICU重症患者的应用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8(12):998-999.

[4] 王素玲,刘维丽.分级护理管理对ICU重症患者护理效果探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2(7):11-12.

[5] 谢颖彬.分级护理管理对ICU重症患者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5,6(25):177-178.

[6] 莫崇爱,左凤华.分级护理管理对ICU重症患者护理效果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9):1233-1234.

[7] 黄海英.分级护理对ICU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6,29(3):187-188.

ICU患者护理风险管理探析论文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ICU患者均到我院就诊, 入院时间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男性69例, 女性51例;年龄20~72岁, 平均年龄 (48.9±11.3) 岁;患者压疮危险评分按照Waterlow压疮评估量表[2]评分在8~16分;无凝血机制障碍、全身感染者;排除下肢动脉病变患者、恶性肿瘤患者;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0例,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P>0.05, 可进行对比。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患者在住院期间, 向患者和家属讲解压疮发生原因、注意事项、预防措施等, 勤更换床单、衣物, 保持床铺清洁、干燥、舒适, 易出汗者需及时更换床褥, 勤擦拭身体, 更换内衣物。必要时使用间隔式充气垫床, 预防压疮的发生。每隔2 h对患者翻身一次, 左右侧卧交替, 以软枕垫高臀部。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集束化护理措施。 (1) 评估。护理人员需采用Waterlow评估量表对ICU患者压疮情况进行评估, 并及时将评估内容记录在护理单中, 作为交接班时主要参考内容。将压疮评分超过20分患者作为高危患者, 评估患者病因、用药情况, 提出必要预防、护理、治疗措施。 (2) 治疗。局部和全身治疗是压疮主要治疗方式, 需根据压疮分级, 按照不同分期处理原则进行处理。每隔1~3 d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动态管理, 确保治疗措施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采取全身治疗时, 需对患者全身状况予以综合全面分析, 改善机体营养状况, 积极处理治疗。 (3) 减压。减压是预防和改善压疮的主要手段, 根据患者体质量、睡眠状况、营养状况, 合理选择充气床垫的压力档位, 白天未睡眠时, 充气间隔为6 min, 夜间入睡时, 充气间隔时间为2 h, 提高充气减压的效果。 (4) 基础护理。患者容易压疮部位积极清洁, 并涂抹爽身粉。重点关注易发生压疮的部位, 以透明贴减轻局部皮肤受压。使用约束带患者, 应重点观察约束部位皮肤, 以免躁动导致皮肤勒伤, 必要时在约束带皮肤表面放置纱布保护皮肤。 (5) 关注。重点关注患者受压部位皮肤并加以预防, 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变化, 每隔5~10 min监测一次。护士之间需做好护理时间的衔接, 每隔15 min巡视一次病房, 医护之间加强沟通交流, 积极处理患者皮肤问题。 (6) 资料收集。护理人员需记录每位患者信息资料, 利于以后学习交流中积累资料。

1.3 评价指标。

压疮程度:按照美国压疮顾问小组 (NPUAP) 4级分期标准[3]对压疮进行分级。Ⅰ级:淤血红润, 局部发红, 累及表皮, 按压不退色;Ⅱ级:炎性浸润, 累及皮下组织, 水泡、破损;Ⅲ级:浅度溃烂, 压疮累及皮肤全层、肌层, 局部呈火山口样改变, 累及其他周围皮肤;Ⅳ级:坏死溃疡, 累及骨头、关节结构, 周围皮肤坏死, 形成窦道。

生活质量:使用SF-36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包括精神健康、社会功能、躯体功能、生理功能四个维度, 每个维度以百分制计算, 分数越高, 生活质量越好[4]。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此次研究数据。正态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 (n) 表示, 计数资料组间率 (%) 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压疮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压疮发生率5% (3/60) , 即2例Ⅰ级压疮, 1例Ⅱ级压疮;对照组患者压疮发生率18.3% (11/60) , 即5例Ⅰ级压疮, 3例Ⅱ级压疮, 2例Ⅲ级压疮, 1例Ⅳ级压疮;两组对比,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

观察组患者精神健康 (78.9±12.3) 分、社会功能 (79.1±11.5) 分、躯体功能 (19.5±12.3) 分、生理功能 (79.2±11.5) 分, 对照组患者和精神健康 (56.4±15.8) 分、社会功能 (57.0±17.2) 分、躯体功能 (58.1±16.4) 分、生理功能 (57.3±15.2) 分, 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P<0.05。

3 讨论

ICU患者病情复杂, 肢体受限等因素, 使ICU患者压疮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患者, 压疮是由于患者肢体突出部位受到长期压迫造成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而出现组织坏死等症状[5]。患者在发生压疮后, 其病情会影响疾病治疗, 严重者会合并感染、出血等症状, 甚至是死亡。因此重视患者压疮的发生, 采取必要处理措施则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ICU患者, 在发生压疮后, 其病情进一步加重, 影响了病情治疗。为此对ICU患者开展压疮管理工作, 增强护理人员的压疮预防意识, 可显著提高患者的风险预测能力。在此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压疮发生率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压疮发生率18.3%, 且观察组患者压疮发生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果显示, 对ICU患者采取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 可降低患者压疮的发生, 同时可减轻压疮发生的程度。

护理人员在日常压疮管理中, 需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护理工作, 严格按照压疮集束化护理原则, 谨遵医嘱有效处理, 尽早发现患者的皮肤变化, 积极判断压疮风险性, 尽早处理。集束化护理是指一组护理干预措施, 医护人员通过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 可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6]。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通过规范合理的护理工作, 优化护理服务, 为护理人员提供有计划、预见性的护理工作, 可改善患者预后。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精神健康、社会功能、躯体功能、生理功能较对照组好, P<0.05。由此可见, 采取集束化护理措施, 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集束化护理措施实施时, 需根据患者皮肤特点, 制定的压疮预防护理措施, 明确患者压疮发生原因, 指导患者正确翻身。在集束化护理措施实施时, 提高护理工作的规范性, 优化护理服务, 可促进患者更好恢复, 临床价值确切。

摘要:目的 分析集束化护理策略在ICU患者压疮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20例ICU患者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0例, 分别采取集束化护理措施和常规护理, 对比两组患者压疮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压疮发生率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压疮发生率18.3%, 精神健康、社会功能、躯体功能、生理功能较对照组好, P<0.05。结论 采取集束化护理措施可降低ICU患者压疮发生率, 效果显著。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策略,ICU患者,压疮管理

参考文献

[1]王雪英.ICU老年患者压疮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集束化护理干预[J].中国社区医师, 2014, 30 (27) :145-146.

[2]徐喆阳, 谢浩.压疮的危险因素评估及预防研究概况[J].当代医学, 2010, 16 (9) :26.

[3]张允, 陈建芬, 黄晔等.集束干预策略防治ICU压疮高危患者I、Ⅱ期压疮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32) :5885-5885.

[4]苏丽莹.集束化护理策略在ICU患者压疮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吉林医学, 2014, 35 (26) :5971.

[5]时凤云.集束化护理对ICU患者压疮形成情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8) :1710-1712.

ICU患者护理风险管理探析论文 第4篇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策略;ICU患者;压疮管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396-02

大部分ICU患者的营养状况都不好,肢体活动长时间受到限制,而且病情也比较严重,所以ICU患者常伴有比较严重的压疮问题,这样就可能会对护理工作造成比较大的挑战和麻烦[1]。集束化护理策略是指护理干预措施的每一个元素都经过临床实践证实,能让患者的结局得到有效改善。我院在ICU患者的压疮管理中,应用集束化护理策略,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ICU压疮患者100例,其中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龄18-73岁,平均年龄(44.3±2.7)岁;体重39-85kg,平均体重(62.4±1.6)kg。将全部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具体内容如下:护理人员应该让患者的床铺保持卫生和干燥,对于容易出汗的患者则需要对床褥进行及时的更换,并且要对患者身体进行及时擦浴;患者应该使用间隔式充气床垫,而且还需要对充气间隔时间和气压严格控制[2];如果患者没有特殊的体位要求,就可以将床頭抬高一定角度;定时翻身,在翻身时不能出现推、拉、拖等不规范操作,避免擦伤患者皮肤;如果患者存在病情限制,则需要定时将患者臀部垫高。

实验组患者则给予集束化护理策略,具体的护理内容如下:首先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压疮评估,并详细记录压疮评估结果;如果患者的压疮评估评分不超过12分,护理人员就需要对相应的压疮报表进行详细填写,并将结果详细告知患者家属,让患者家属签署相关的知情书,在护士长对其进行签字确认后送交到护理部[3];如果患者伴有压疮症状,同时常规压疮评估评分不超过12分,护理人员就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生化指标、用药情况、具体病情,来全面详细的分析患者,这样才能为患者的后期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的依据;护理人员还需要重视充气床垫的调整,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将充气床垫调整到最佳,让充气床垫的降压效果能有效发挥。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住院治疗2周后的压疮发生率、压疮发生时间和压疮发生程度进行对比分析。压疮分度[4]:I度:患者压疮累及表皮层和真皮,局部皮肤发红,按下时变红的面积不会出现变化;II度:患者压疮累及皮下组织,患者伴有局部皮肤水疱、塌陷、破损等症状;III度:患者压疮累及皮肤全层和肌层,局部皮肤破裂,损害到周围组织;IV度:患者压疮累及骨骼、关节和肌腱,周围组织被破坏并且可能形成窦道。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压疮发生率和压疮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压疮发生率和压疮程度比较 (n,%)

组别例数压疮发生率I度II度III度和IV度实验组502(4.0)1(2.0)1(2.0)0(0)对照组509(18.0)2(4.0)5(10.0)2(4.0)X2 10.01020.68735.67384.0816P P<0.05P>0.05P<0.05P<0.05另外实验组患者压疮发生的时间为(9.68±3.31)天,而对照组患者压疮发生的时间为(4.55±3.71)天,实验组患者压疮发生的时间显著晚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ICU患者在长期体位受限、自身病情、氯化钾、肾上腺素、类固醇类药物等的使用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导致ICU患者的压疮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患者。所以在对ICU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中,重视压疮管理,对压疮现象发生的预防策略进行有效探究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集束化护理策略是根据循证医学,并有效结合医疗结构的具体情况,合理联合某种疾病的治疗方式,进而来对疾病进行有效治疗的过程[5]。在ICU患者的压疮管理中,应用集束化护理策略,在患者入院治疗时就对其进行有效的评估,并将具体的评估结果告知患者家属,另外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并结合医生的有效治疗最终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给予集束化护理策略,而对照组患者则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压疮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而且实验组患者的压疮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压疮发生时间显著晚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在ICU患者的压疮管理中,应用集束化护理策略,能让患者的压疮发生率有效降低,同时还可以让压疮程度得到有效控制,让压疮发生时间延长,具有比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芳.集束化护理策略在ICU患者压疮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2:2240+2245.

[2] 杨守香.集束化护理策略在ICU患者压疮管理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4,21:295-296.

[3] 苏丽莹.集束化护理策略在ICU患者压疮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吉林医学,2014,26:5971.

[4] 黄苑玲,熊小玲,马爱平,邓少军,佟亚娟,邵亚娟.集束干预策略在ICU患者压疮预防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3,04:28-31.

ICU护理管理风险管理论文 第5篇

1护理风险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1.1风险管理小组的建立

护理部研究决定组织建立风险管理小组,并且任命ICU科室的护士长为风险管理组的组长,分配给各个组对应的执行任务。依据风险管理制度的程序,对各个小组组长间的职责以及标准进行明确,例如质控、消毒隔离、护理文书、仪器维护等职责的负责人,各个组长同管理组长共同完成往年护理风险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并进行整合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护和避免。按惯例对风险管理例行每周一次的检查,每月对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意见、建议进行一次会议总结,并且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从而更好的提升ICU病房护理工作者对于风险因素的认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帮助护理工作更顺利的开展。

1.2制定三级护理质量控制制度

对ICU病房的各个管床护士的护理风险防范的职责加以明确,提升辨别护理风险的能力以及对护理风险进行风险评估的能力;各个护理小组的.小组长每天都必须对自己组的风险管理质量进行检查,对于已经出现的问题,积极、及时、准确的进行整顿和改正,并且做好详细的记录;管理组的组长必须监测ICU病房危重症患者、对其发病的时间点、重点护理环节等相关联的环节,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在会议上对于风险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1.3辨别护理风险

对ICU病房的护理管理工作者的护理风险评估能力进行提高,对可能存在的及已经发现的风险因素进行分类整理,并且针对收集整理的历年ICU安全事故的案例进行分析,针对护理质量进行有建设性的反馈,辨识ICU病房护理风险因素,例如患者的病情性质的分类,是急症、重症、危重症以及仪器的监管问题,护理操作的规范化问题,以及患者及家属的配合程度。

1.4合理调控风险管理

强化理论知识及考核指标:针对ICU病房的护理工作者制定针对性的风险管理训练计划,每个月都对其进行风险管理的教育,主要涉及ICU的基础业务培训工作、仪器设备的使用、护患间的协调沟通技巧、ICU护理的理念、相关联的法律、法规、安全教育等方面,强化护理工作者更准确及全面的认知风险管理,提升护理工作者对高风险因素意识的认知及培养处理应急反应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实现预防及避免风险因素的发生。对护理质量的考核因素进行逐步的完善,培训以后进行定期的针对性的护理风险管理考核,针对理论及实践进行考核,将考核的成绩同绩效联系在一起,帮助ICU护士提升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提升护理工作者的技能,完善护理流程:强化ICU病房护理工作者的业务技能水平,规范护理操作及流程,减低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因素,护理工作者经过风险因素的辨识及评估的培训以后,帮助ICU护理人员掌握对危重症患者进行观察及护理的要点,密切监测患者的意识形态、瞳孔、四肢等生命体征,正确的监管仪器设备是否通畅、连接是否正确等情况,定期对设备进行擦拭、整理,保证仪器设备在正常的状态下,对于抢救药品、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避免出现过期、损坏等现象的发生,避免耽误抢救的时机,进一步优化护理流程。

2.结语

ICU患者护理风险管理探析论文 第6篇

【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联合层次管理对重症医学科(ICU)临床护理的护理效果及护理质量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4月至2015年3月采用单纯层次管理的ICU患者250例设为对照组;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采用PDCA循环联合层次管理的ICU患者270例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及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在护理效果及护理质量评分两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联合层次管理在提高ICU临床护理效果方面成效显著,在改善ICU临床护理质量水平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值得在ICU临床护理管理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PDCA循环;层次管理;重症医学科;护理效果;护理质量

PDCA循环是一个标准化、科学化的质量管理循环系统[1],其中P(Planning)代表计划、D(Design)代表执行、C(Check)代表检查、A(Action)代表总结。在实施期间,这4个阶段应以“大环带小环”,使得管理质量在不断循环过程中不断提高,整体呈现螺旋式上升[2]。目前,这一管理方法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农业、工业、制作业)[3],也包括医疗卫生系统[4],如化学药物管理,医院感染控制管理,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等[5-6],都取得良好的效果。单纯层次管理是依据护理人员的能力层次、岗位分工,由上层护理人员正确指导,严格把关,使得护理工作更加标准化、规范化有序进行[7]。ICU作为危重症患者救治的核心技术部门,其护理质量的高低可直接影响患者预后等[8]。而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对于ICU临床护理质量起直接作用,但是目前对PDCA循环联合层次管理体系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的相关报道较少。我科采用PDCA循环联合层次管理体系管理临床护理工作,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2013年4月至2015年3月期间在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采用单纯层次进行护理管理的我科患者250例纳入对照组;2015年4月开始我科实施PDCA循环联合层次管理体系。科室全部护理人员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在PDCA循环联合层次管理下进行护理工作,并积极配合研究。将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期间在我科采用PDCA循环联合层次管理的患者270例纳入观察组。两组年龄、性别、疾病构成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单纯层次管理的护理质量控制体系1)设置5个层级岗位,从低到高依次为助理护士、初级责任护士、责任护士、高级责任护士、专科护士。2)实施早、中、晚排班制度:各级护士根据沟通技巧、学术专业知识能力、管理及教学能力等多个维度将全科护理人员分为7个护理责任小组(人数相等),由高级责任护士以上人员担任责任小组组长,实行8h工作制度,层级分组与排班结合起来,责任小组组长与本组成员相互配合,组内轮班人员保持基本固定,这样可以确保岗位责任的完整性和延续性。我科共有护理人员23名,性别:男2名,女21名;年龄21-52(34.2±2.5)岁;学历:硕士1名,本科12名,大专10名。工龄1-32(12.1±4.6)年;职称:护士6名,护师8名,主管护师6名,副主任护师3名。具体要求:早班人员要求:助理护士3名、初级责任护士2-3名、责任护士1-2名、高级责任护士3名、专科护士1名;中班人员要求:助理护士2名、责任护士3名、高级责任护士1名;晚班人员要求:助理护士2名、责任护士3名,高级责任护士1名。1.2.2PDCA循环联合层次管理的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在单纯层次管理的岗位设置基础上启用PDCA循环管理体系。首先责任小组人员安排不变,责任小组组长和护士长组成质量控制管理小组,如无特殊情况发生(特殊情况指发生护理缺陷或护理事故等护理不良事件),每完成一阶段临床护理工作(时间定为1周),每周一开展对此阶段临床护理工作做总结,启用PDCA循环管理体系,对这一阶段完成的工作总结经验,讨论提出更完美的方案,并沿用在下一阶段工作,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管理;对特殊情况,立即启动PDCA循环管理流程。P-计划,总结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处理意见,最后做出有针对性的目标。1)总结:总结常见护理质量管理中的问题及相关影响因素或发生护理缺陷的影响因素,包括硬件问题,软件问题,环境问题,人员问题等。2)分析: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如是否存在违规操作,护理核心管理制度是否严格执行等。3)处理:出现质量问题的责任小组及当事人和其余护理责任小组一起,根据问题出现原因,讨论提出处理意见,得出整改实施计划。4)目标:通过对ICU临床护理工作实施PDCA循环管理,提高护理质量水平及护理效果。D-实施,定期进行相应培训,处理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对容易出现问题环节进行提前预警。1)培训:ICU护士长定期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进行技能技巧相关知识的培训,要求每个护士按照标准规范操作进行演练,护士长和责任小组组长在旁观察,演练过后进行情景回放,一对一指出其操作规范的地方以及稍有欠缺的地方,可以让演练者第一时间知道自己操作中的不足,并让其较快的掌握规范熟练的工作要领。2)处理问题:根据讨论得出的整改实施计划,进行整改。同时对责任小组及当事人进行批评教育,当事人书面形式写检讨书并提出自己相应的整改措施,上交院护理部处理。3)提前预警:严格按照“巡回护士交接班记录单”进行交接班,同时配合口头交班,可以有效避免护理差错的出现。对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提出讨论,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并按方案执行。C-检查,结合层次管理做好日常工作检查,特别注意进行整改的护理工作,培养良好习惯。1)日常工作检查:责任小组组长交叉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形式的全程或者专项检查如护士与家属沟通技巧、护士护理操作、核心护理制度执行情况等,2)培养良好习惯:护理管理人员检查过程中可以给护士提供科学规范的指导,理论结合实践,帮助护士尽快掌握相关技能及操作规范。A-总结,结合层次管理收集意见,对整改效果作总结讨论,做出目标调整,进行统一培训,形成制度。1)收集意见:广泛征集患者和(或)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及建议;2)总结:每周一晨会结束后开始对上一周护理工作改进方案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再次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对发生护理缺陷的地方,讨论整改完成情况。3)调整:根据每次总结,再次讨论提出对相关护理工作更好的改进方案,如整改措施未完成或部分完成,就调整整改计划,提出新的整改措施。将改进的方案和新的整改措施再应用到下一个PDCA循环管理控制体系,使ICU护理水平和护理效果整体提升。

1.3观察指标

1.3.1护理效果患者救治成功率、意外事件发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家属满意率(由患者及其家属匿名完成调查,满分为100分,满意≥90分,其余为不满意)。1.3.2护理质量评分问卷评分表包含5部分:护理记录情况,基础护理情况,病房管理情况,病历书写情况,意外风险处理情况。由院方护理部组织具有15年及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者进行盲评。每项评分均采用Likert4级评分法,1~4分,1分为差,4分为优。采用克朗巴哈系数法(Cronbach’S)分析问卷,a系数=0.878,表明问卷信度高。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定性资料采用例数(%)描述,组间比较采用2,定量资料采用x±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除特别说明外均设定为0.05。

2结果

2.1两组护理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在患者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患者家属满意率等护理效果方面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质量的比较

观察组在护理记录、基础护理、病房管理、病历书写、意外风险管理及总评5项护理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在过去,一直以“经验管理”理念为主的护理质量管理模式,严重缺乏管理的科学性及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护理缺陷频频发生[9]。而这种现象在以危重症患者为主要救治对象的ICU显得尤为明显。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医院的管理理念的提高,随之带来医院管理制度也不断规范化,标准化,且现今患者及家属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病患在救治过程中,医疗水平及护理质量同样重要。而ICU护理工作是整个ICU科室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与危重症患者预后、并发症发生发展、护理纠纷事件发生、意外事件发生、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等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10-11]。因此如何运用科学管理理论来进一步完善过去护理质量管理方法中存在的缺陷,从而让ICU护理工作可以在新形势下满足患者日益增加服务需求,这对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12-13]。本研究发现PDCA循环联合层次管理组的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在提高ICU护理效果及护理质量水平等方面均优于单纯层次管理的护理质量控制体系,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了PDCA循环联合层次管理是一种优于单纯的.层级管理的科学的管理方法。这与PDCA循环的科学管理理论基础是分不开的[14],PDCA循环联合层次管理更容易暴露护理缺陷甚至提前采取相应措施规避、如未能提前规避也可以在问题出现之后,第一时间响应,从而有效采取针对性措施来规避后续护理缺陷的发生,从而护理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15]。在PDCA循环联合层次管理实施过程中,通过监督自查可以及时发现基础护理不到位、输液管理欠佳、患者信息核对不及时、应急事件处理不规范等不规范护理行为;同时通过每一次PDCA循环,不断完善工作方案和调整整改措施,使护理效果和质量水平不断提高。而对于科室护理工作中经常容易发生的不合格项目,科室护士长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展开讨论,深入分析,并找出原因,讨论提出整改措施,每次整改完成后,再组织全科人员总结讨论,提出完善措施,并将处理结果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可以从源头上杜绝此类不合格项目的发生。而依据护理人员的能力层次、岗位分工的层级管理模式[16]可以更好的做到合理的人员配备,上层护理人员正确指导,严格把关,下层护理人员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使得护理工作更加标准化、规范化有序进行,在一定程度上与PDCA循环管理方法相辅相成。综上所述,PDCA循环联合层次管理在提高ICU临床护理效果方面成效显著,在改善ICU临床护理质量水平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值得在ICU临床护理管理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永凤.PDCA循环在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32(23):70-72.

[2]刘玲,李春梅,杨晓丽,等.PDCA循环在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中的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3):685-687,698.

[3]冯海燕.高校科研团队创新能力绩效考核管理研究[J].科研管理,2015,36(1):54-62.

[4]张建堂,李国秀,王志太.药剂科管理中PDCA循环的应用及实践做法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6,6(6):90-93.

[5]林峰.PDCA循环在化疗药物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8):147-151.

[6]陈家琴,戴瑞如,赵晓燕,等.应用PDCA循环持续改进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1):221-223.

[7]张颖.分层次管理在改善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及护理综合质量评估中的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5):945-946.

[8]曹楠,刘启贵.近10年ICU护理研究态势及热点文献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7,32(12):95-97,113.

[9]李玲,郑化为,葛梅,等.PDCA循环管理法在改善医院ICU护理缺陷中的作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7,15(12):2166-2168.

[10]余燕梅,刘利华,蒋玉芳,等.ICU护理风险管理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3):695-697.

[11]李娜,李红,陈丽丽,等.ICU护理岗位评价方法的制订及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5):576-579.

[12]罗跃全,王庆梅,郭继卫,等.ICU护理风险管理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4):442-444.

[13]尤薇,孙运波,徐婷婷,等.ICU护理质量总体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7):620-622.

[14]宋丽萍,程燕,马静.PDCA循环理论在护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1):66-67+73.

[15]吴庆彩,谭云娣,周敏卿.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3(10):150-152.

妇产科患者心理护理探析论文 第7篇

护理人员应举止大方、着装整洁、态度和蔼可亲,主动向患者介绍医院及科室的基本情况,向患者介绍疾病情况以及主管医生的手术能力、手术方式等,同时要告知患者不实施手术的隐患以及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鼓励患者配合医护工作,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耐心解释患者提出的问题,尽量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健康状态去接受治疗。

2.2自卑、害羞心理护理措施

这类患者心理特征的表现是消极的,但由于患者入院的动机是积极地寻求医治,因此具有非常高的积极态度。针对这类患者,医护人员要转换角色,通过暗示、分散以及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有效地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护理人员要学会理解患者的.苦衷,以一个同龄姐妹的身份,关心、体贴、同情、尊重患者。护理过程中,积极向患者讲解女性生理知识。在进行换药、注射、阴道冲洗、导尿的时侯,要尽量的让异性回避。护理过程中应注意不过多暴露患者,操作要轻柔,男医生查体时主动陪伴。

2.3失落、多疑心理护理措施

护理人员应耐心地与患者及患者的家属积极沟通,了解患者及家属的想法,获取尽可能多的支持。用责任心和积极的态度照顾好患者,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用爱心来消除其孤独失落的心理。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多引导患者与其家属进行沟通,使其可以通过共同的思考解决问题。最后,患者还可以通过口服雌性激素的方式,来维持女性基本特征。

3结论

ICU患者护理风险管理探析论文 第8篇

关键词: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ICU护理,患者满意度

慢性肺心病是指由于肺组织、肺血管、胸廓等慢性疾病导致的肺组织结构或者功能异常, 其往往会增加肺血管阻力、增高肺动脉压力, 促使右心室扩张或肥厚[1]。作为一种常见疾病, 慢性肺心病的高发患者为老年人群, 本文以我院收治的110例慢性肺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 对比观察在急性加重期进行ICU护理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慢性肺心病患者110例,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 其中观察组男30例, 女25例;年龄46岁~71岁, 平均年龄 (64.17±5.63) 岁;合并冠心病4例, 上消化道出血1例, 肺性脑病2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例。对照组男28例, 女27例;年龄44岁~73岁, 平均年龄 (65.26±5.02) 岁;合并冠心病3例, 上消化道出血1例, 肺性脑病1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ICU护理, 具体如下:

1.2.1 控制呼吸道感染

由于多数肺心病患者是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展而来的, 而这部分患者也多因为呼吸道感染了致病菌引发病情恶化, 因此, 对其护理时应该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通常选择静脉滴注的方式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患者进行输液时, 注射的盐水量不能超过250 m L, 以40滴/min左右最为合适。除此之外, 护理人员还应该特别注意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相关护理原则, 针对具体症状选择适合患者的方式, 并且保证患者用药的均匀[2]。

1.2.2 加强呼吸道湿化

护理人员应该特别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的潮湿状态, 以利于痰液稀释更好地排出, 最终达到降低黏膜炎症和水肿的目的。另外, 还可以给予超声雾化, 注意雾化时间、温度、雾量等, 以避免时间过久导致缺氧。鼓励患者多饮水, 但要及时评估患者的饮水量及排痰能力, 给予合理指导, 同时预防过度饮水导致的心脏负担加重情况。

1.2.3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 选择合适的体位, 这样有助于其顺利排出痰液, 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对患者有效咳嗽的护理干预, 指导患者有效排痰的方法, 以帮助其排出痰液[3]。另外, 护理人员还要注意氧气吸入的护理, 及时清洁鼻孔, 可以在患者鼻腔黏膜处涂抹具有水溶性质的润滑剂, 以有效预防患者鼻腔干燥, 同时促进吸氧舒适。

1.3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可以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可以基本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好转, 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正常的工作、生活;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 甚至加重。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患者满意度进行分析, 主要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患者满意度= (非常满意+满意)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5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 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满意度为98.18%,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27%, 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是一个急迫而又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的临床过程, 在临床护理中应该重点加强患者的呼吸道湿化, 在有效排痰的基础上加强对呼吸道感染的控制, 最终改善患者呼吸功能, 使其症状得到有效缓解[4,5]。

本文结果显示, 在急性加重期采用ICU护理的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55%, 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0.00%,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8.18%,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27%,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对于处于急性加重期的慢性肺心病患者加强ICU护理, 不仅可以有效改善临床护理效果, 而且还能提高患者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敏, 刘学成, 王凤云, 等.川芎嗪联合坎地沙坦酯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20) :2275-2277.

[2]宁玉英.慢性肺心病伴心衰抢救及护理体会[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学术版) , 2013, 12 (9) :42-43.

[3]曹广霞.慢性肺心病加重期50例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09, 15 (24) :767-768.

[4]赵云兰.老年慢性肺心病合并急性左心衰竭58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4, 20 (5) :75-77.

ICU患者护理风险管理探析论文

ICU患者护理风险管理探析论文(精选8篇)ICU患者护理风险管理探析论文 第1篇ICU患者护理风险管理探析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在ICU的患者护...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