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C系统集成
IBC系统集成(精选8篇)
IBC系统集成 第1篇
作为本届广州亚运会IBC系统总集成商,NDT安达斯集团以一流的组织领导、一流的服务团队和一流的技术、设备,全力投入到亚运会IBC系统集成、亚运主场馆以及52个分赛场的系统集成项目当中,其中包括IBC信号采集、分配与传输中心(CDT);评论声和通话信号采集、分配与传输中心(CSC);信号收录与制作中心(MAP);场馆转播信号监测及传输技术运行机房(TOC);转播制作信号质量监测中心(PQC)的系统集成工作;负责IBC与持权转播机构演播与制作区(RHB)各单边和公用信号分配传输;并为世界各地的转播商提供了高水平的专业化电视制作服务保障。
在与GAB进行广泛沟通后,我们适时修改项目进度安排,以确保整个工程进度的有效实施。工程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准备阶段:根据GAB的要求,对IBC系统进行设计;
●布线阶段:包括IBC和场馆的布线;
●设备安装阶段:与OBS协调,安装它们自有设备和租借设备;
●系统试运行阶段:与OBS协调,全面进行系统测试;
●系统维护阶段:在亚运会期间随时待命。
一IBC信号采集、分配与传输中心(CDT)
Contribution,Distribution和Transmission (CDT)系统是GAB信号传送交换和分配的枢纽,负责对信号进行调度、分配、传送和监看等工作,是信号的处理中心,可视为亚运会转播系统里的CPU。此次亚运会,CDT系统输入和输出视频信号格式为HD/SD16:9-SDI (嵌入音频);从外部系统进入CDT系统的各类电缆,均通过接入系统输入级端子板后再接入系统,实现系统隔离;CDT内各系统间连线,均通过其输入和输出级端子板连接,实现系统间的物理隔离。
1.系统简洁性
●整个系统设计,包括信号流和操作系统都很简洁易操作。
●整个信号传输通过使用视频跳线盘而变得明显且直接。
●整个系统分为三个部分:接收,分配和传输。每个部分都有它独特的功能。CX系统负责接收来自各个场馆的多边信号;DX系统负责以不同的格式将CX系统收到的信号分配到各个RHB中;TX系统负责在RHB和场馆之间进行单边信号的接收和传送。
●分配到RHB的信号通过处于常开状态的跳线盘进行操作,这能够非常简洁地对传输到RHB的信号进行连通或者断开。
2.系统安全性
●信号的分配通过使用跳线盘和多画面的监控系统能够大大避免由于路由器而引起的信号质量下降。
●信号筛选使用跳线盘,而不是通过路由器,这能够避免由于某一点而引起的失误。
●信号通过跳线盘进行分配,能够被追踪,从而避免误传。
3.系统集成
●整个系统设备由OBS提供,我们根据GAB提出的各项要求将这些设备与外部进行集成。
●在到达现场之前我们对这些设备和整个系统毫无概念,我们在设备到达之后只有很短的时间对这些设备和OBS系统进行熟悉。设备在八月底才到达,整个系统必须要在10月初准备就绪,所以,我们只有一个月的时间熟悉系统,学习系统,做准备工作并进行系统集成。
●在对OBS设备和系统逐步了解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和OBS工程师进行紧密沟通,以确保整个系统的成功集成。
二IBC评论声和通话信号采集、分配与传输中心(CSC)
Commentary Switching Center (CSC)系统是评论声系统和运行通话系统,从功能上包含两个部分:运行通话系统和评论声系统。运行通话系统包括IBC内部GAB工作协同通话、IBC与各场馆之间的工作协同通话、IBC和已预定的持权转播商的通话。评论声系统包括场馆评论席声音全部汇集到CSC以及由CSC将场馆传回的评论声再分配给转播商。
大型体育赛事转播的内部通话需求一般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国际声采集前端和转播车的通话系统,通常称为制作团队内部通话系统。这个系统是由转播车自备的系统来完成的。第二部分,就是除了制作团队内部通话系统以外的所有岗位的通话系统。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构成这个系统必需的几个系统,它们是:评论席系统CCC、单边系统UCC、技术系统TCC、制作系统PCC和运行系统OCC五个系统。这五个系统都是点对点通话系统,而且是相互独立的。每个系统仅负责确定的工作岗位之间的通话。其他的通话需求将利用电话、手机、步话机进行补充。这样,既保证了实况转播时各个工作岗位的实时通话,也简化了系统,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三IBC信号收录与制作中心(MAP)
MAP的主要任务为:直播信号的收录和场记,为用户提供基于共享存储的素材检索和下载服务,完成GAB节目的制作和播出,提供制作资源的出租服务。
MAP的功能主要划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信号收录和场记
根据赛程和转播安排,具有40路收录能力。直播信号采用网络和磁带两种方式同时收录。高清信号高清收录,标清信号标清收录。文件收录用于支持用户基于共享系统进行素材检索和下载,以及GAB节目的制作。磁带收录只用于归档,不提供复制服务。文件收录和磁带收录均需提供英文版一次编目和场记信息。每个收录工位由收录录像机、监视器和场记录入终端组成,由一名工作人员同时负责网络和磁带收录。收录与上载素材总时长预计为3000小时,其中约1/4为高清素材。赛事期间,素材全部在线还是7天在线待定。磁带收录格式为Panasonic DVC Pro 50和DVC Pro HD。
2.素材检索和下载
持权转播商可在其工作区域租用素材检索工作终端,进行低码率素材检索、挑选和简单编辑,形成并提交电子下载订单。GAB工作人员使用下载工作站根据订单完成相应高码率素材磁带下载,并在下载服务窗口提交给用户。支持高清信号下变换后下载。下载录像带格式为Panasonic DVC Pro 50和DVC Pro HD。GAB提供带式转换服务,支持Sony和Panasonic的高标清格式互转,DVD和民用蓝光DVD刻录。
3.GAB节目的制作和播出
对于不直播的部分比赛,GAB将采用ENG进行信号的采集,经编辑、制作后作为录播信号播出。亚运会期间,GAB每日将制作和播出《赛事综述》和《精彩集锦》节目。《赛事综述》每日两次,每次54分钟的。《精彩集锦》每日6次,每次5分钟。提供6个编辑机房,每个机房配置一套具备上载、下载、字幕、配音、场记编目等功能的网络高清非线性编辑设备,用于录播和GAB节目的制作和播出。
4.制作资源出租服务
为用户提供3套1:1 DVCPRO 50线性编辑设备。
四IBC转播制作信号质量监测中心(PQC)
PQC为制作质量控制中心,主要由5个小组以及一个主管组成,CDT通过画面分割器把信号送到每个小组的大屏幕上进行监控,主管监控独立的大屏幕,信号由矩阵的面板进行选取。此次亚运会的5个BeautyCam风景摄像机也是由PQC进行监控。
五场馆转播信号监测及传输技术运行机房(TOC)
本次亚运会直播场馆采用转播综合区工作模式,转播综合区内包括:制作、传送、后勤辅助等设备设施。其中技术运行中心(TOC)就设置在场馆转播综合区内,用于国际广播电视信号质量的监控,同时根据各持权转播商(RHB)预定提供不同格式的信号。技术运行中心(TOC)是GAB和持权转播商(RHB)在场馆与国际广播中心(IBC)主控(CDT)之间视音频信号传送的枢纽,GAB还将通过TOC与场馆大屏幕和现场扩声(体育展示)进行连接。
本次亚运共设立了39个技术运行中心(TOC),其中广东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亚运城体育综合馆,天河体育场等,一个转播综合区负责多个小场馆的转播工作。
TOC是位于场馆综合区内提供公用和单边信号的处理分配、发送传输和质量监控的技术设施,可视为IBC主控(CDT)功能在场馆端的延伸。TOC与IBC之间通过中国电信的网络来进行信号的传输,因此TOC是场馆综合区内信号传输的接入点,这样能够规范地管理信号的传输。
TOC的主要功能有:
●接收来自制作设备(转播车等)的PGM主备路公用信号,并且通过中国电信的传输网络传送到IBC的CDT(HD16:9和SD16:9)。
●根据预定分配相应的信号给RHB。
●接收RHB的单边信号,并且通过中国电信的传输网络传送到IBC的CDT (HD16:9和SD16:9)。
●根据预定要求,接收来自IBC的RHB的单边返回信号。
每个TOC机房设备主要由不同种类和数量的飞行箱所构成,飞行箱分为3类:公用信号处理飞行箱(MT FLC).评论席和相关信号处理飞行箱(CPFLC)、质量控制飞行箱(QC FLC)。飞行箱因各个场馆的转播任务不同而规格配置也不尽相同,最小的TOC机房设备由一个公用信号处理飞行箱(MT FLC)、一个评论席和相关信号处理飞行箱(CP FLC)以及技术监视器组成,能提供2路公用信号(其中1路备份信号)和6路HD/SD分配,最大的TOC机房设备由5个公用信号处理飞行箱(MT FLC)、5个评论席和相关信号处理飞行箱(CP FLC)及一个质量控制飞行箱(QC FLC)、技术监视器等构成,能提供10路公用信号(其中5路备份信号)和30路HD/SD分配。
在39个TOC机房中有7个重点场馆(包括:海心沙广场、广东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广东奥林匹克游泳跳水馆/网球中心、黄村体育基地、亚运城体育综合馆、天河体育场、广州体育馆)的TOC机房配置了质量控制飞行箱(QCFLC),其主要作用为产生同步、时码和测试等信号,并对公用和单边信号进行质量监测。其中由GPS锁定的信号发生设备将产生时码、测试和同步信号,并分配给转播车和持权转播商(RHB)等。Valid8是质量控制飞行箱(QC FLC)内的核心设备,可产生Valid测试信号送转播车,再读取从转播车返回信号进行声画同步的检查。同样也可通过中国电信的光纤传输系统送Valid测试信号到CDT,进行同样的检查。公用信号可通过飞行箱上的跳线盘,接入这些监测设备进行信号监视和检查。
对于没有配置质量控制飞行箱(QC FLC)的其余32个TOC,将由转播车上的录像机回放Valid测试带产生Valid测试信号,视频和音频分别通过转播车视音频制作通道加嵌后送TOC,再传送到CDT进行声画同步的检查。测试信号和同步信号将由转播车提供给TOC,分配后输出到相应的设施和设备。另外还配置了带GPS接收的时码发生器用于公用信号的时码插入。这些TOC同样配备了技术监视器,公用信号也可通过跳线盘转接入这些监测设备进行信号监视和检查。
TOC设备到达广州时都是独立的飞行箱装好的。为保证亚运转播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司根据飞行箱的大小尺寸及系统图,统计出所需的线缆线材,并且按照统计出来的数量及规格完成了设备间连接线的制作,然后在设备送往场馆安装以前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搭建及测试工作。这样能及早地发现和解决一些设备在运输过程产生的问题,为后期安装工作提供了先期的保障。
六关于布线
在此次亚运会项目中,关于场馆布线方面的主要任务是协助GAB完成亚运场馆转播所需的线缆铺设、及协助转播车进行到场布线的工作。此次亚运会的所有场馆基本实施了预布线工作。具体实施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对场馆布线的路由进行考察。
在2010年4月开始负责布线的项目经理介入亚运会转播公司,并开始与场馆技术经理一起对场馆布线的路由进行考察,然后对不确定的线缆长度进行重新测量。主要考察以下几个方面:线缆从转播综合区如何到达场馆外围、线缆如何从场馆外面进入到场馆内并安放在转播机位。关于摄像机线缆的隐藏,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后,开始制订布线时间表。在时间表的制订方面,主要考虑的是场馆施工的用时问题,由于各个场馆布线的线缆不同、数量不同、长度不同等因素导致用时不同。
第二步:订购施工工程辅料。
第三步:线缆型号的归类,线缆长度的确认及线缆转接头的制作。
第四步:线缆标识的使用。
第五步:开始布线工作。
在布线工作中,难度比较大的场馆有如下几个场馆:
●海心沙亚运会的开闭幕式使用场馆。在海心沙的布线工程中,我们主要遇到了线缆需要从转播综合区到达场馆外要经过一座横跨江面宽度大约70米的一座桥的技术难题。最终我们克服了没有船只、无法完成在桥梁下面安装线槽的困难,采用的是在桥梁护栏处安装挂钩,将线缆放在挂钩上过桥的方式使线缆直接从桥上铺设然后到达指定位置。在海心沙施工过程中,还使用了高空布线人员。他们主要的任务是铺设观众席上方马道的机位线缆、话筒线缆等。
●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场亚运会所有的田经比赛使用场馆。由于是田径比赛项目场地,我们必须保证线缆全部隐藏。我们采用的是场内摄像机机位电缆从观众席下方通信井穿入到场地内通信电缆井穿出的方式进行施工;
●大学城中心场。这是我们开始布线的第一个场馆,9月20日进场施工。采用的方式是:先将线缆运到桥架与场馆之间的空地上,再将电缆接头的方向确定好,以免因为接头反向而造成线缆重布;
●高尔夫球场地。是布线工程中最复杂的场地,涉及到藏线、线缆过桥、线缆过水等技术难题,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布线工作完美完工,为电视转播提供了没有任何干扰的绿色高尔夫场地;
●龙舟赛场地。龙舟赛场地是布线工程中单根线缆最长的工程,单根线缆长度达到1300多米。
第六步:后期协助转播车。
在场馆布线工作结束后,我们又经历了此次工程又一次比较大的考验协助转播车线缆铺过桥架,再安排人员协助将线缆布至各个机位。在转播车到达指定场馆后,我方派出人员来协助转播车进行现场布线。其中在11月9日这天,共派出7组人员来协助转播车布线。另外,还有两组人员进行现场摄像机位的调整。
在经历了工期紧、困难大、施工人员和客户方出现高度紧张期等问题后,我们顺利完成了布线任务,为现场转播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
七结束语
以上是亚运会IBC系统的几个主要系统设计和施工的一些简单介绍。如此庞大复杂的工程,能在如此短的工期内完成,源于高素质的技术团队、高效的项目管理经验以及完善的全方位技术保障服务。
安达斯全天候技术支持是从2010年11月6日早7:00开始到11月27日晚12:00结束,11月28日凌晨2点开始断电拆机。从11月6号开始,每天两班制分三个板块值班:IBC技术值班、IBC布线值班、拉线工人值班。安达斯工程技术团队主要负责IBC技术值班。
安达斯以最强的技术团队,为广州亚运会IBC系统集成项目从前期准备工作到进场施工再到现场保驾护航至大赛结束后的设备复原提供了全方位全天候的技术服务,显示了强大的技术实力和集体凝聚力!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2010广州亚运会IBC系统集成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情况,包括IBC信号采集,分配与传输中心(CDT),评论声和通话信号采集,分配与传输中心(CSC),信号收录与制作中心(MAP),场馆转播信号监测及传输技术运行机房(TOC),转播制作信号质量监测中心(PQC)等系统,并分享了场馆布线难点的解决方案。
IBC系统集成 第2篇
直抵移动互联网时代品牌传播的核心 IBC理论产生的重要背景是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传统消费者向社会化消费群体转型。IMC强调的是多种传播方法和传播工具的整合,而IBC强调的是技术平台的整合、价值整合与价值观的整合、战略整合、跨媒体整合和跨界整合。同时,IBC理论构建了基于SoLoMo的品牌传播模式,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品牌传播的核心。
解决了“传播什么”的根本问题 IMC理论的核心是“整合”,强调建立品牌需要长期一致的声音和传播统一的形象,这为当时追求创意的广告界带来了新的传播思维,但是IMC只是从消费者行为及反应的角度解读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没有指出传播过程中维系品牌与消费者关系的深层次原因,这意味着消费者沟通的内核的缺失。IBC理论明确提出品牌应传播其核心价值,而文化精神价值是品牌核心价值的精髓。
社会化消费群体是整合品牌传播的主体 在IMC时代,人们是一个个分散的消费者,被大众媒体当做目标来进行相关的营销传播。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绝大部分人已经成为社会化消费群体。社会化消费群体的特征是,不是以独立个体的方式存在,而是以价值观作为核心的相互联系的消费群体的方式存在,消费者通过社会化网络为纽带形成价值共享的关系网。正如段淳林教授所言,移动社交化不是移动智能终端和社交化应用的简单相加,而是线上社交网络与线下社交网络的高度融合。因而,社会化消费群体理所当然地成为整合品牌传播的主体,这是IBC理论和IMC理论的本质不同。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AIVSA模式的提出 1898年,美国著名广告学者E.S.刘易斯提出AIDMA法则,在营销界、广告界影响甚远。2005年,日本电通广告公司提出了AISAS模式。IBC理论在AIDMA和AIVSA基础上,结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化消费群体的特征,创新性地构建了AIVSA模式,即Attention,Interest&Interaction,Value,Share,Action。AIVSA模式更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产生的过程,目标消费者只有产生价值认同,才会去社交圈进行信息分享,分享信息之后才会产生新的传播行为。
构建以社会价值为核心的品牌价值整合模型 IBC理论构建了以社会价值为核心的品牌价值整合模型,第一层是经济价值层,第二层是顾客价值层,第三层是企业价值层,第四层是社会价值层。IBC理论主张,在价值整合时代,品牌价值已经从经济价值上升到社会价值的高度,价值整合的过程就是将以品牌核心价值为主的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社会价值观进行整合,实现品牌核心价值系统的普世化,最终使品牌成为某种社会价值的特定符号,被消费者和其他社会群体广泛认同。如IBM公司有一个名为“City One”的游戏,让玩家体验现代城市面临的能源、金融、零售、交通、安全等问题,其关怀地球和维持地球可持续发展的形象得到了社会认同。
IBC系统集成 第3篇
第三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12年7月27日至8月12日在英国伦敦举行。本届奥运会共设26个比赛大项, 302枚金牌, 29个比赛场馆。
伦敦奥运会的主新闻中心 (MPC) 和国际广播中心 (IBC) 位于奥林匹克公园的西北角, 与奥林匹克主体育场、游泳中心、篮球馆等比赛场馆, 以及运动员村相邻。
比赛期间, 伦敦与北京的时差为7小时。比赛日竞赛时间为北京时间15:30~次日06:30左右。
OBS (Olympic Broadcasting Services) 承担本届奥运会公共信号制作、传输和分配, CCTV公共信号团队参与乒乓球、羽毛球、体操、蹦床、艺术体操和现代五项的公共信号制作。共提供5600小时全高清公共信号, 音频制作提供5.1环绕声和立体声, 音频制作标准为48kHz/24bits/-18dBFS, 从93路场馆信号 (包括风景信号) 中挑选40路信号组成公共信号包 (Vand A) 。
二 报道方案
下文中提到的时间均为北京时间。
1. CCTV1: (每天15小时播出)
比赛日竞赛时间直播最精彩的奥运赛事, 同时侧重以新闻专题节目《全景奥运会》报道伦敦奥运会, 以新闻资讯与专题报道相结合的方式, 全面报道奥运会赛事、人物、花絮。
● 7月27日~8月12日13:00~14:30, 共17个比赛日, 安排新闻专题节目《全景奥运会》, 由后方制播系统完成制作、播出;
● 7月28日~8月12日16:00~19:00、20:00~22:00、22:30~次日6:30每个比赛日三个时段安排赛事直播, 节目经前方报道中心协调赛事信号, 由后方制播系统完成制作、播出。
2. CCTV5: (24小时播出)
奥运报道主频道, 2012年7月1日0:00~8月19日24:00采用《奥运频道》台标和呼号, 期间按照版权管理的需要, 广告播出时隐下台标。7月27~8月12日赛会期间全天直播状态。其中每天15:30~次日08:30为前方报道时段, 节目由前方报道系统完成;08:30~15:30为后方报道时段, 节目由后方报道系统完成。
CCTV5在奥运报道期间的频道结构为:
● 06:30或7:00~08:30早新闻《早安奥林匹克》:由前方报道系统完成的一档最贴近当日赛事的新闻节目;
● 08:30~12:00赛事精选:录像首播或重播。发布比赛赛果、预告当日节目。由后方报道系统完成;
● 12:00~13:00午间新闻专题节目《奥运午间报道》:由后方报道系统完成;
● 13:00~15:30赛事精选:录像首播或重播。发布比赛赛果、预告当日节目。由后方报道系统完成;
● 15:30~次日06:30或7:00赛事直播:以比赛直播为主要形态, 转播中突出现场、突出单边报道;强化专业解说;赛事转播之间强化演播室节目创作。
3. CCTV7: (每天23小时播出)
奥运赛事频道。以充分利用赛事资源为目的, 协助CCTV1、CCTV5, 播出高水平、精彩赛事。
7月28日~8月12日每天16:00~次日6:30或7:00安排赛事直播, 其中每天19:00~20:00保留CCTV7原有栏目《聚焦三农》和《军事报道》。每天6:30或7:00~16:00安排精彩赛事录像。奥运赛事频道经前方报道中心协调赛事信号, 由后方报道系统完成制作、播出。
4. CCTV高清
与CCTV5并机播出, 满足电视观众收看高清信号的需求。
5.CCTV2
每天播出赛事录像节目6小时左右。
6. 高尔夫网球频道
7月28日~8月9日每天安排网球赛事直播。
7.CNTV
与开路频道达成互相促进的传播策略, 充分运用奥运会赛事信号, 及单边、ENG素材进行直播、录播、点播。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以分享、评论、聊天等方式报道赛事、新闻、人物。
8. 其他频道
新闻频道、英语频道等将对伦敦奥运会各项赛事及新闻进行多层次的报道。
9. 开、闭幕式
CCTV1、CCTV5、CCTV高清频道播出。
三 前方IBC概况
中央电视台伦敦奥运会前方IBC报道中心面积1000平米, 位于伦敦奥林匹克公园的西北角国际广播中心二层, 此外在位于IBC南约600米的OBS TV TOWER中租用了1个标准演播室单元, 作为CCTV前方报道中心的外景演播室系统, 功能类似于北京奥运会玲珑塔演播室和广州亚运会黄村外景演播室。
前方IBC建立两套高清演播室系统, 分别为CCTV5赛事包装演播室和新闻访谈演播室, 其中新闻访谈演播室作为二级切换演播室完成新闻节目的包装制作并送至CCTV5赛事包装演播室播出, 新闻访谈演播室还将承担访谈节目录像任务;此外还可作为独立演播室系统承担与后方各新闻频道进行直播对接的任务。前方系统支持后方CCTV1 (高/标清) 、CCTV2、CCTV7、高尔夫网球频道、新闻频道、英语频道及中国网络电视台对本届奥运会赛事、新闻及专题节目的报道任务。
前方IBC技术系统包括总控系统、IBC演播室系统 (视音频) 、网络制播系统、近线包装系统、在线包装系统、基础网络系统、通话系统、动力系统、灯光系统、单边系统 (含混合区、评论席、单边摄像机) 、TVT外景演播室系统等, 各系统将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前方各项赛事报道的技术保障工作, 并为后方的奥运报道提供技术支持。
四 技术亮点
●全高清文件化的采集/编辑/播出/存储/传输;
●前后场全高清全文件化紧耦合的制播体系;
●国际广电业界技术领先的高效网络制播系统;
●伦敦IBC/北京新址/北京现址三地文件素材的共享;
● A级体育赛事标准化移动外场系统的构建;
●奥运史上首次3D电视播出;
●首次在多频道进行了环绕声制作和播出;
●节能环保的LED演播室灯光系统。
五 前方技术资源适配及制作能力
中央电视台在伦敦奥运会的13个赛场的15个混合采访区设立了单边报道点, 在12个赛场设立了现场评论席 (其中田径、游泳、体操的评论席为含摄像头评论席) , 在田径和游泳两处赛场设立了3个单边摄像机位, 在田径、游泳、体操三处赛场的评论席和混合区提供了PGM信号返送。设立了TVT外景演播室。投入了40套高清ENG进行新闻及专题采访和单边报道。
总控传输系统采用3条155M STM-1光纤, 完成中央台各频道节目直播、新闻传送、高低码率文件传输、通讯等各项业务。从伦敦至北京共传输主备各5路高清ASI信号, 空余资源提供网络制播系统文件回传及四线和小号电话业务等。
前方高清文件素材具备实时收录, 高速归档, 结束后回台媒资入库, 方便节目部门及时进行素材再利用。
1. 技术资源预订明细
(1) BDF (Broadcaster Data Feed) 信息系统服务
BDF是OBS集成了组委会提供的ODF (Olympic Data Feed) 信息和OBS相关广播电视信息 (如公共信号时间表、IBC新闻公告等) , ODF与北京奥运会IDF信息系统类似。
(2) 前方IBC工作区内WiFi频率申请
(3) 前方电力资源预订
●技术用电:两路80kW技术电 (三相各200A) , 分别接入UPS和工艺电源分配系统;
●普通用电:CCTV5演播室:20kW (三相电) , 用于灯光和制景 (含背景大屏) , 其中灯光预留12kW, 制景预留8kW;新闻访谈演播室:15kW (三相电) , 用于灯光和制景 (含背景大屏) , 其中灯光预留10kW, 制景预留5kW;各房间办公用电已按通常标准预留插座 (英标) 。
(4) 混合区、评论席、单边摄像机的预订
●混合区:15个 (13路信号) ;
●评论席:12个 (包括3个带摄像头评论席) ;
●单边摄像机:3个;
●评论席PGM返送:3;
●混合区PGM返送:3。
(5) 有线电视系统及办公家具的预订
●有线电视 (含机顶盒和电视机) :12;
●办公桌椅;
●沙发及茶几;
●书架;
●储物柜;
●衣架。
(6) 网络、通讯及信息服务的预订
●本地电话:15 (IBC) 、12 (评论席) ;
● INFO工作站:5;
●Myinfo客户端:50;
● CIS工作站:2;
●传真机:3;
●复印机:2;
●专线互联网:50M。
(7) TVT的技术预订
OBS在TVT提供的标准技术服务包括3.5米高的标准演播室 (50平米) , 16.5平米的导控室, 25kW技术电和普通电, 提供吊顶灯光接口, 中央空调等。
TVT预订的技术资源如下:
● HD SDI Circuits From TVT To IBC:2条 (用于TVT两个讯道摄像机嵌入节目声信号的传送) ;
●HD SDI Circuits From IBC To TVT:2条 (用于IBC播出系统PGM及其他信号的返送) ;
●Full Duplex Audio Circuits From IBC To TVT:2条 (用于IBC播出系统与TVT主持人/摄像间通话) ;
●2M专线互联网服务;
●传真机兼复印机:1部;
●本地电话:2部。
(8) 3D的技术预订
包括CCTV在内共有12家持权转播商加入3D奥运会试验项目, OBS提供3D公共信号上星服务, 上星信号格式目前暂定为15 Mbps in H.264 4:2:0 (亚洲5号卫星) , IBC内收录信号格式为dual link (2xSMPTE292M 1080i/50) , 预订TOC至CCTV设备室两条HD-SDI线路用于收录3D信号资料, 北京接收卫星信号后经演播室包装后直播。
OBS提供3D公共信号时长242小时, 其中191小时赛事信号, 37.5小时Highlights和颁奖, 其他素材13.5小时。
2. 制作能力
● IBC两个高清演播室:CCTV5演播室为150平米/4讯、新闻访谈演播室为60平米/3讯;
●TV TOWER外景演播室:50平米/2讯单机;
● 40套高清ENG;
● 32路收录通道;
● 128TB存储空间;
●6套上载工作站;
● 22套编辑工作站;
●4套配音工作站 (含2套直配) ;
●3套审片工作站;
●2套文本工作站;
●3套文稿工作站;
●20台上网笔记本;
●6套AVID近线包装工作站。
六 IBC技术系统建设及运行
2012年4月9日至5月9日在新址E01 (2000平米) 演播室进行了全系统的预搭建。仿真伦敦实际环境搭建了总控系统、演播室系统、网络制播、通讯等系统, 完成了设备安装布线、系统调试、系统技术指标测试、技术培训工作。
5月10日奥运会前方技术设备装车启运, 技术系统设备800箱, 体育办公用品170箱, 总重量约29吨, 使用了3辆40英尺和1辆20英尺集装箱车。
5月10日集装箱运往天津港, 5月15日完成货物报关、海关查验、货物装船工作, 5月16日驶离天津港, 6月22日抵达英国, 完成货物卸船、清关、查验。
6月23日技术系统2人先期达到伦敦, 与体育频道配合完成IBC及TVT演播室的制景工作。本次前方演播室的制景及灯光设计由体育频道委托澳大利亚专业设计公司完成, 景片在伦敦制作安装, 灯具及调光设备由中央台提供并负责安装和运行。
7月3日技术系统第一批人员50人到达伦敦, 7月4日设备卸车开始系统搭建, 7月17日技术系统运行团队53人达到伦敦, 与先期达到的技术人员共同完成技术调试及演练, 7月20日完成所有系统调试, 技术系统交付使用, 7月20日单边技术团队达到伦敦, 7月21日起各单边点、混合区开始技术测试, 节目部门熟悉系统功能, 进行全线直播演练。
7月21日开始与后方演播室对接直播, 7月23日开始专题节目直播, 7月25日开始赛事直播, 7月27日奥运会开幕, 进入全面直播状态, 8月12日奥运会闭幕, 8月13日设备拆除装箱完毕, 8月15日技术团队全部回京。
七 小结
奥运会等A级体育赛事的外场系统建设是涉及电视技术所有环节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缜密的组织, 细致的准备, 密切的协调, 及时有效的应急备份措施, 专业的系统搭建及运行保障, 才能确保整体建设的顺利进行。
从温哥华冬奥会到广州亚运会, 从济南全运会到深圳大运会, 经过几届大型运动会的经验积累, 目前逐步形成了中央电视台大型体育赛事转播标准化的移动外场制播系统。
精彩的节目需要专业的技术服务支持, 如何使节目的需求与技术的适配更好地融合, 使新技术的应用在安全播出的基础上为节目创新更好地服务是我们今后需要认真思考的。
IBC系统集成 第4篇
由山东电视台技术部主持设计的高标清赛事信息处理共享服务 (媒资) 系统作为IBC的服务核心系统, 为十一届全运会提供包括体育赛事收录、场记、节目资料上下载、节目编辑制作、配音、赛事资料共享管理、赛事信息分发等功能在内的广播电视信息共享服务。
在系统正式启用的50天时间内, 通过38路主备收录通道 (含4路高清) , 顺利完成了开闭幕式信号采集、收录29个大项、346个小项共950场体育赛事总共3500小时的赛事素材 (含1600小时备录) ;每天为主播台网站提供近5小时赛事节目, 累计达120小时网上赛事视频点播节目;共整理归档110盘数据流磁带, 共计1900小时赛事素材。
一、总体架构设计
针对十一届全运会的不同应用业务, 系统主要规划有:
1.中心存储系统
实现IBC赛事信息共享服务系统所有视音频资料及其它类型的媒体数字资料的存储功能, 满足IBC赛事资料共享系统在线存储的需要。
2.IBC赛事资料回传子系统
赛事资料回传系统满足异地比赛场馆赛事资料快速准确地回传到IBC新闻中心。
3.IBC赛事资料共享子系统
4.IBC赛事信息共享服务系统的核心部分, 集体育赛事收录、收录实时场记、节目资料上下载、节目编辑制作、配音处理、体育赛事资料管理等功能在内的综合业务系统。
5.IBC核心系统
IBC赛事信息共享服务核心系统主要完成全运会的信号收录、实时场记、节目制作、高清播出、信息检索、发布等工作。
二、综合评价
2009年10月29日, 山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在济南市组织召开“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国际广播电视中心 (IBC) 赛事信息共享服务系统”项目鉴定会。
鉴定委员会听取了项目的工作报告、技术报告、用户使用报告、查新报告和系统测试报告, 并实地考察了系统的运行情况, 经过认真讨论认为:
世博会IBC项目全面展开 第5篇
随着距离5月1日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时间的日益临近, 世博会各项目建设也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播电视中心新闻共享及发布系统 (IBC) 项目建设已经全面铺开。
根据项目实施计划, 世博会IBC项目将在3月下旬完成全部的系统安装并进入运行调试阶段。在通过4月份一整月的实际演练后, 5月1日世博会开幕时, IBC系统将正式上线, 开始在长达184天的世博会期间, 全面负责世博会的高清新闻采集、制作、演播和发布。
青奥会IBC云平台服务实践 第6篇
2005年, 江苏承办第十届全国运动会。江苏台作为主播台, 搭建了一套集公共信号收录、实时场记、媒资管理、检索调用、网络编辑等功能于一体的IBC赛事资料共享系统。系统共设计172个功能站点, 实现30路信号的并发收录, 完成2400小时赛事的收录与存储, 提供包括境外媒体在内的18家电视机构使用, 实时场记、边收边编等功能, 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应用效率, 获得了广泛好评并获得多项大奖。该系统开创了大型赛事活动收录、共享数字化、网络化的先河, 系统的设计思路广泛应用在后来的全运会、大运会、2010年世博会等大型活动的IBC资料共享系统中。图1所示为系统框图。
2014年8月, 南京承办了第二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 这是南京有史以来承办的最大的一次世界级大型赛事活动, 也是一次非常好的对外宣传江苏、宣传南京的机会, 因此本届青奥会的宣传报道工作受到了江苏省委、宣传部、广电总台上下的高度重视, 宣传报道工作不仅在电视、广播多个频道、频率展开, 而且还要在IPTV、网络电视台、手机客户端、荔枝APP等新媒体平台全面推进。通过对全媒体业务的调研分析, 我们发现此次IBC赛事共享系统的建设, 不仅仅需满足电视媒体的制作需求, 还需满足全媒体的报道需求:从传统的统一格式、集中制作模式, 演变成多格式、多码流、多地点制作的模式;要求赛事节目可以满足在多平台快速发布的需求, 可以满足全媒体记者远程制作、移动制作的需求;具备存储、制作、发布等能力的按需拓展, 减少硬件设备投入。
二IBC云平台建设
传统的IBC赛事资料共享系统, 虽然有着强大的管理、制作功能, 但难以适应多屏分发的需求, 难以满足快速、便捷生产的需求, 而这些恰恰是云计算平台所擅长的。但云平台, 特别是构架在公有云上的云平台与广电传统媒体的融合, 与广电传统网络系统的对接, 还没有成熟的应用案例。江苏台此次项目是与北京新奥特云视科技公司合作, 经过五个多月的艰苦努力, 终于搭建了IBC赛事云服务平台, 该平台架构于阿里公有云平台, 主要提供新媒体相关2014年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电视转播节目的制作与发布。平台与媒体中心的IBC收录系统互联, 实现赛事节目的云端制作与发布。平台主要分为云编辑、云转码、云发布三个模块, 面向江苏广播电视新闻制作系统、荔枝新闻、网络电视台、IPTV等提供云服务。
本次云平台共使用70套主机, 其中节目管理服务2套, 提供节目查询检索等应用服务;转码集群63套, 提供了强大的转码能力, 是平台处理任务的核心, 也决定了平台的使用效率;快编集群3套, 提供用户对赛事节目快速编辑;接口服务2套, 主要完成与传统IBC赛事共享系统的对接。
图2是云服务平台的架构示意图:位于主媒体中心的收录系统, 完成12路并发的信号收录工作, 在进行高清制作格式收录的同时, 生成一路8M的H.264格式文件, 通过接口服务, 提交至云平台, 云平台通过强大的处理能力, 实现节目的编辑、转码、发布工作, 并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 提供给网络电视台编辑系统、IPTV集成播控平台、全台网制作系统、动视制作系统等不同格式的节目。
用户对于云平台的操作使用, 也是非常方便和快捷的, 图3就是用户使用的工作流程示意图:用户可以在任何一个拥有互联网的地方使用云平台, 对收录的赛事节目进行简单编辑, 由云平台转码集群完成快速打包, 生成用户需要格式的文件, 通过简单的审核流程, 即可进行下载使用, 同时云平台与总台高安全区系统进行了接口开发, 可实现节目自动下载至指定路径, 并通过后台程序, 安全摆渡至相应的制作系统。
本次云平台提供了50M的入口带宽和70M的出口带宽, 满足节目高速的上传、下载需求;平台每天处理4000余分钟的赛事节目;平台通过智能切片、集群处理等技术, 大大提高了处理能力, 从节目上传结束到原片可下载, 仅需2分钟, 至成品可下载, 只需5分钟, 大大缩减了编辑等待时间, 提高了节目的生产效率。
三IBC工作模式比较
现在传统的网络系统也能承载新媒体节目的制作需要, 但与云平台相比, 又有哪些不足呢?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对比一下它们的工作模式。
z随时随地的工作模式:大型体育赛事, 传统的IBC赛事共享资料系统搭建于主媒体中心, 一般只能提供本地化的制作;或者采用租用光纤的方式, 把信号、节目传回到台里再进行收录、制作, 但光纤的租用链路、带宽等受到很大的限制, 而且远程制作的方案, 也加大了系统的复杂度和投入。而基于云平台的赛事信息共享系统可将节目资源、业务处理能力置于云端, 提供了随时随地的编辑模式, 只要是有互联网的地方, 就可以进行编辑制作, 记者甚至在采访途中, 都可以通过无线网络进行素材的挑选、剪辑, 提交下载任务;
z灵活、高效的工作流程:新媒体面向的终端用户不同, 需要不同的格式与码流, 传统IBC系统如果要实现多码流服务, 需部署大量的转码硬件, 多种码流也会降低系统的稳定性, 一般来说我们希望提供统一的格式;云服务平台则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定制化服务, 配置不同的转码模板, 通过后台集群, 实现10倍速以上的转码效率, 本次应用中, 平台提供了3种不同的码流文件供各种终端用户使用;
z快速、弹性的部署方式:当应用并发量突增, 系统需扩容时, 传统的系统需通过采购、布线、硬件调试、软件部署等流程, 往往周期需要1个月以上;对于云平台则可以实现快速部署, 并能根据业务量的多少, 灵活地按需分配资源, 其过程只需申请相应的计算资源, 进行软件部署, 一天之内就能完成。本次青奥会开赛的第二天, 赛事出现并发量突增的情况, 项目组紧急申请30套计算资源, 半天就完成了部署, 解决了任务排队的情况。相比于传统系统, 云服务平台业务的云端部署、操作的B/S化、运维的社会化节省了不少维护成本。
四云平台实践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 要整合新闻媒体资源,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媒体融合不仅是壮大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的需要, 而且也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对电视媒体提出的深刻挑战, 媒体的融合发展提升为了国家战略, 将给传媒领域带来一场重大而深远的变革。对于电视台现有的全台网技术架构和制播流程来说, 难以支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结合、高度融合, 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移动互联技术必将成为电视台网络化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目前电视台网络化正从封闭的本地共享、系统互联向面向媒体融合的云架构演进, 新闻资讯类业务可以首先进行尝试。资讯的汇聚、文稿&线索服务、新媒体编辑、多屏分发等业务可以部署于公有云平台, 或者为电视台业务服务的专属云平台, 一方面这些业务靠近互联网端, 提升汇聚和分发的效率, 另一方面方便记者的随时随地的编辑和共享的需求。传统电视业务则部署于电视台私有云平台 (或专属云) , 实现与公有云平台的互联互通, 保障传统电视业务的安全性。图4所示为设想中的新闻全媒体融合云平台架构示意图。
基于云平台的媒资系统建设也是电视台媒体融合发展的可选方向, 它可利用云计算并行处理、高效互联的特性, 实现电视台节目资源多渠道、多终端的快速分发, 实现媒体资源的版权销售与交易;同时云平台可方便地获取更多来源的节目, 丰富媒资系统的内容资源。媒资云平台的建设, 将提升系统运行效率、优化业务流程、促进电视台全媒体融合, 有利于媒资系统面向全媒体内容的制作、分发、交易提供支撑服务。
电视台综合制作业务的云平台尝试, 则更多地需要解决GPU虚拟化、满足系统高性能带宽需求、提升非编剪辑体验度等问题, 它对现有技术体系挑战最大。
五结束语
IBC2015现场IP制作印象 第7篇
从OTT交付、移动电视和云生产到超高清的经济性、数字影院创新以及社会电视的兴起、HDR技术的应用,IBC对业界所有的最新重大变化都有所展现。在IBC展会中,索尼、松下、比利时公共广播公司(VRT)、欧联盟(EBU)等都推出了基于IP制作的相关设备和现场制作系统。这里我们重点对IBC展会中现场IP制作的展示作一简介。
一各厂商现场IP制作情况
1.Sony在IP制作方面的情况介绍
在IBC2015上,索尼展示了以下几款新产品:全球首款4K/IP现场切换台——XVS-8000,4K/IP基带处理器单元——BPU-4500,以及4K/IP多接口视音频服务器PWS-4500。这几款产品构成了一个完整的IP现场制作生态系统,使用索尼的IP现场系统管理器,即可对这一系统实施高效的管理和分配。这些产品都具备IP和传统SDI两种接口,使得用户可以灵活地进行系统设置,轻松地完成向IP方式的过渡。
(1)XVS-8000,全球首款4K/IP现场切换台
XVS-8000支持网络媒体接口,具有直接IP连接性能。XVS-8000切换台在MVS-8000X切换台基础上进行改进,增添了4K功能,采用了类似的5ME配置,为满足用户对于现场体育赛事节目制作转播的需要而特别打造。由于XVS-8000帧存储量的增加,因此也装备了4K CG划像功能。同时,它使用内置固态硬盘,可以实现文件的加密备份和快速恢复。
(2)BPU-4500,4K/IP基带处理器单元
BPU-4500支持网络媒体接口,具有Direct IP连接性能。可以与4K摄像机,如HDC-4300、F65和PMW-F55,以及CA-4000摄像机系统适配器组合使用。BPU-4500可以生成4K信号,同时输出用于当前索尼高清摄像机系统的高清信号。BPU-4500与HDCU-2000/2500摄像机控制单元组合使用时,用户即可实施与当前的HDC摄像机系统同样的系统操作。
(3)PWS-4500,4K/IP多接口视音频服务器
PWS-4500可支持网络媒体(安装选购板)和传统SDI两种接口。它具有全新的“Share Play(共享播放)”功能,使用10G网络,文件可在多个远程服务器,例如在几台转播车或转播设备之间进行监视和共享。此外,它还具有冗余电源和高清模式下的8倍速度响应(选购)性能。
在IBC展会上,索尼宣布,巴西的TV Globo(环球电视台)已经选择了索尼作为他们向IP应用过渡的合作伙伴。最近,TV Globo已经与索尼签署了协议,索尼将为TV Globo提供全球首款为用户量身打造的4K/IP户外转播车,这款车计划于2016年交付。
在IP现场制作解决方案的开发过程中,索尼还开发了一种新型视音频传输接口,称为“网络媒体接口”(Networked Media Interface)。这种网络媒体接口可以将现场捕捉的信号,如视音频、元数据、同步和控制信号,全部转换为IP信号。而且,它还允许其他制作系统共享信号源,使得用户可将文件式系统和现场系统集成于一体。这样,不但提高了生产力,用户也无需对两种制作系统进行重复投资,从而节约大量的成本。
网络媒体接口所取得的进步,也体现着更多行业中各项技术所取得的进步。所有这些,都旨在满足人们对于高帧率、高分辨率画面不断增长的需求。网络媒体接口是面向未来的接口,无论标清、高清、4K、8K,以及压缩和无压缩的高帧率格式,它都能够提供支持。而且,它还可以采用低延迟视频编码LLVC(Low Latency Video Codec),使用一根以太网电缆实现“4K over IP”的信号传输。
作为网络媒体接口实施战略的一部分,索尼向SMPTE(电影与电视工程师学会)提交了专为通过IP,以10Gpbs进行4K传输而开发的低延迟视频编解码器技术规格,作为RDD(注册披露文件)。同时,索尼还提出了IP现场制作的必要技术元素,用于SMPTE ST 2022清晰度标准。
2.VRT、EBU联合十个厂家展示了基于IP的现场节目制作系统
IBC展会上,欧广联(EBU)和比利时公共广播公司(VRT)联合十家业内领先的厂家(Axon,Dwesam,EVS,Genelec,Grass Valley,Lawo,LSB,Nevion,Tektronix和Trilogy),展示了基于公开标准的、整合多家公司产品,构建成一套实用的Live IP现场制作系统。展位现场如图1所示。该系统采用SMPTE 2022-6,AES67和PTP技术,核心SDN软件和IP交换机由Nevion公司提供,其他设备分别由不同的公司产品构建,系统不仅可以高效、便捷地进行现场节目制作,而且充分利用IP技术完成视频、音频的安全调度和无缝切换,该系统展示的是VRT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的一个正在使用系统的简化版。尽管这个系统对基于PTP/SMPTE2059的同步机制到目前还没有完全实现,但是,在今天传统广电设备IP化,诸多的行业标准和规范不甚明确的情况下,走融合多家IP设备,进行充分的整合,构建符合自身需求的实用的演播室IP现场制作系统,不失为一种创新。为此,该系统荣获了2015年IABM设计创新奖。
目前,该系统还不支持4K UHD节目制作。
EBU/VRT现场IP制作系统框图如图2所示;该系统可以实现无缝切换,如图3所示;可以设定视频路径,如图4所示;可以保护路径,如图5所示;音频也可以实现IP化制作,如图6所示。
二IP制作标准的制定情况
1.电影与电视工程师学会SMPTE标准化方案
制定的IP制作标准如表1所示。
2.各厂家及组织对标准化标准提出了不同的修改意见
(1)Sony的修改意见
Sony对ST 2059-2的修改已经得到SMPTE的批准,有关LLVC(Low-Latency Video Codec)编解码的建议已经成为RDD34文件,将于近期得到SMPTE的批准。此外,Sony还对实现视频净切换的方式、媒体文件的打包方式、前向纠错(FEC)、冗余切换方式提出了建议,正在等待SMPTE的投票表决和批准。
(2)Evertz对SMPTE 2022的修改建议:ASPEN
Evertz ASPEN与SMPTE 2022-6比较如表2所示。Evertz ASPEN的特点与应用如表3所示。
基于相同的技术标准框架,各厂家的解决方案不完全相同,都仍然在向SMPTE等组织不断提出修改建议,技术标准尚未完全确定。索尼的RDD 34(LLVC)、Evertz的RDD 37(ASPEN)、TICO联盟的RDD xx、VC2联盟的RDD(Registered Disclosure Document,注册披露文件)xx。不同技术方案的设备在IP域无法直接互通互联。
3.不同的4K编码方案
因10G以太网带宽不能传输4K/60P基带信号,必须采用压缩编码降低码率。SMPTE 2022对4K没有明确定义,在SMPTE阵营内对4K编解码方案有不同选择。
已经发布的4K编解码方案:
Evertz:Evertz采用SMPTE 2022建议的J2K(JPEG2000);
Sony:采用Sony开发的LLVC(Low Latency Video Codec),支持的厂家包括Evertz、Imagine、Tektronix、Harmonic、matrox、TOSHIBA、LEADER、ORAD、vizrt等;
TICO联盟:采用into PIX开发的TICO,支持的厂家包括Grass Valley、Imagine Communication、Nevion、ROSS、ARTEL等;
VC2联盟:包括BBC、Snell/Quantel等厂家组成的联盟采用BBC开发的Dirac,也称为VC2;
Panasonic:IBC 2015上宣布,与GV战略合作,编码采用TICO,以及H.264、H.265。
实际上J2K、LLVC、TICO、VC2都基于小波算法,大同小异,基本参数不同,但他们在SMPTE 2022的框架内不能直接互通。
4.对SMPTE 2022-6的建议
SMPTE 2022-6已经成为高清基带传输的行业标准,所有SMPTE阵营的厂家都声称支持SMPTE 2022-6。但仍然不能实现IP域直接互通互联,原因一:索尼的网络媒体接口(Networked Media Interface)打包方式与ST 2022-6不同,视频/音频/元数据分开打包,索尼已经向SMPTE提出对ST2022-6的修改建议。Evertz的ASPEN打包方式与ST 2022-6不同,视频/音频/元数据分开打包,Evertz已经向SMPTE提出对ST 2022-6的修改建议。原因二:即使打包方式相同,不同厂家采用各自的SDN,仍然不能在IP域直接互联互通。
在IBC 2015上EBU展示了VRT系统,不同厂家的ST2022-6在IP域通过Gateway实现了互联互通。
5.不同的厂商都有自己的“朋友圈”
基于SMPTE 2022,每个厂家都会晒出自己的“朋友圈”,同一个厂家会同时出现在不同的“朋友圈”(图7),似乎能够实现“互通互联”,目前实现的方法是A厂家使用了B厂家的IP/SDI接口板,增加了相应的Gateway,并不是在IP域直接实现互通互联。索尼NMI的“朋友圈”包含的厂家如图8所示,IBC 2015 Evertz ASPEN的“朋友圈”如图9所示,TICO的“朋友圈”如图10所示。
三SDN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
SDN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clean slate研究组提出的一种新型网络创新架构,其核心技术Open Flow通过将网络设备控制面与数据面分离开来,从而实现了网络流量的灵活控制,为核心网络及应用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与传统基带系统不同,IP化的现场制作、总控调度系统必需由SDN去完成系统的配置、部分控制、甚至监控等。Sony、GV、EVERTZ、Nevion、Imagine Communication等公司都在IBC展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从产品的完成度来说EVERTZ的Magnum最高,由于EVERTZ自身IP化的产品目前相对全面,在系统演示时可展示的功能较多,用户界面相对友好,但EVERTZ的IP系统相当封闭,特别是核心交换设备只支持本公司的专用交换。
Imagine Communication、Sony和GV的SDN大的技术路线相似,核心交换部分都采用COTS交换机。均提供SDN控制器(基于Open Flow/Open Daylight)以及一系列的硬件与软件遥控面板。GV的SDN控制器Convergent除了能控制IP化的信号路由外,还可以控制传统的矩阵、切换台等,包括一些第三方的传统设备。而Imagine Communication的SDN Magellan SDN-Orchestrator对IP路由和基带信号调度切换需要分别独立的控制器。Sony的LSM(IP Live System Manager)可提供冗余备份系统,实现AV、网络设备与IT和AV相关的配置,矩阵配置和交叉点切换功能。GV的Convergent还把设备、链路信号监控也融入到SDN中,但目前只能看到简单界面,功能尚不完全具备,如图11所示。而EVERTZ和Imagine的设备、信号监控都是独立的软件系统。
四总体印象
由于展会时间所限,对SDN的直观印象是各家的产品基本成型,但都不完备。另外关于控制的IP设备响应时间、网络时延、网络的冗余路径自动倒换、SDN控制器安全冗余机制、网络系统本身的防攻击能力等都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另外,SDN对不同厂商设备的互操作性支持、软件操作与我们现场制作流程的适配、人机交互的友好,目前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IP化是大势所趋,但相关技术标准仍在改进、完善中。
基于相同的技术标准时各厂家的方案并不相同,都在提出各自的修改建议,还未成为SMPTE标准时厂家已经开始生产产品,各厂家的IP方案在自己的SDN控制下只支持自家的系统、接口连通,其他厂家的设备接入系统时使用SDN厂家的IP/SDI接口板或Gateway。
IP方案只支持独立设备接入网络。系统中必须有SDN,不支持两台独立的设备一对一连接。大部分互联互通问题是厂家方案不同造成的,有可能通过行业协商解决,但还需要时间和用户推动。
摘要:本文介绍了展会上各厂商所展示的制作情况,对完成IP化的现场制作系统配置、部分控制甚至监控等功能的SDN网络的相关解决方案所进行的了解,结合标准化组织对IP制作标准制定的进展,总结出IP化是大势所趋,但相关技术标准仍在改进、完善的结论。
IBC系统集成 第8篇
罗德与施瓦茨公司发布了R&S CLIPSTER数字母版制作工作站的新软件,该软件针对高动态范围工作流程提供一系列工具集,带来更灵活的颜色处理能力,同时支持Dolby Vision和HDR10。IMF字幕和合成可以直接在时间线上完成,大大简化了本地化工作流程。罗德与施瓦茨公司已经对它备受赞誉的数字母版制作系统增加了诸多新功能,这些功能完全是针对影视后期制作和内容发布领域的需求而量身定做的。
IBC 2016,阿姆斯特丹一R&S CLIPSTER被打造为一个针对高质量内容的母版制作和内容交付的解决方案,它的新功能使得内容制作商可以对电视或电影更快更可靠的制作母版,它的优势在高分辨率、高帧率、高位深及更大的色彩空间的场景下更得彰显。新的浮点运算技术能够支持最高对4K的内容进行实时的色彩处理。
R&S CLIPSTER 6.1增强的IMF工作流程包括对字幕的本地化,并且新的alpha合成功能使得多语言版本的字幕文件可以在时间线上直接交换。那些对于特定区域的内容母版现在也可以针对全球范围做修改并发行。同时支持将Dolby Vision和HDR10的metadata进行IMF打包,这使得内容在被传送到用户终端时支持现有的HDR标准。R&S CLIPSTER为高分辨率、高动态范围和宽色域的内容发布增加了新的HEVC和ProRes 444 XQ编码格式,额外的音频可以通过HDMI输出,这简化了QC流程。
在2016年的IBC展会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对未来版本R&S CLIPSTER 6.2的技术展望,其中的一个亮点是HDR流程的加强,包括基于浮点运算技术处理视频,这使得高动态范围的HDR素材可以被精确地转换。罗德与施瓦茨已经成功的引进了高质量的母版格式,例如线性的OpenEXR文件,并且可以把它在相应量化曲线(12-bitPQ/SMPTE ST 2086)的色彩空间下打包输出,这对于逐渐增长的HDR色彩管理需求是非常必要的,R&S CLIPSTER 6.2向更灵活的HDR母版制作解决方案迈出了下一步。此外,优化的架构和硬件加速板卡使得用户可以实时的处理最高到4K 120P的素材。其他的亮点有支持Avid DNxHR编码,和针对杜比影院对Dolby Vision元数据的处理能力。
推出首个同时支持SDI和IP的视频板卡
罗德与施瓦茨公司的新的视频板卡R&S Prios IP是为所有专业视频和数字电影领域的OEM客户所设计的。R&S Prios IP提供传统的SDI接口并且针对Video over IP提供10G以太网接口,它可以被用作4个独立的高清1080p60的通道,也可以被用作一个4K超高清60P的通道。R&S Prios IP是罗德与施瓦茨视频板卡家族的新成员,公司的视频板卡已在专业视频领域的应用有很大范围的覆盖。
R&S Prios IP是罗德与施瓦茨公司的新的视频板卡,因它的多功能和高科技而备受关注,它能够提供同时采集和播出4个独立的高清通道或者1个4K超高清通道。
Prios IP被设计为用最多4个可插拔的SFP模块来作为SDI接口,每一个SFP提供两个SDI接口,两个SDI模块可以用10G以太网模块来代替,这使得R&S Prios IP与先进的Video-over IP技术相兼容,目前支持的协议有SMPTE2022数据交换和SMPTE2059信号同步。数据以无压缩的形式基于SMPTE2022-6来传输,在必要的场景下,SMPTE2022-5的前向校错机制可以增补IP数据包的丢失,还支持SMPTE2022-7 IP数据包信号无缝路由切换保护,在未来还计划支持其他协议。
R&S Prios IP是针对专业的电影和视频领域的OEM客户而设计的,他们可以将此卡集成到他们自己的产品中。Prios IP的高灵活性可以使客户按照需求将他们的产品在纯SDI信号、SDI与IP混合的系统中自由配置。SDI和IP的组合能够使上层应用将传统视频技术与最先进的IP技术相联系,例如多个SDI的摄像机可以被连接到板卡上,它的信号可以被转换为IP进入到IP网络中被相关基于IP的录制设备或者远程编辑工作站所运用。
IBC系统集成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