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icu常用药物应用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icu常用药物应用(精选6篇)

icu常用药物应用 第1篇

ICU静脉常用药物应用汇总

药物名称 负荷剂量 维持剂量 注意事项

氨茶碱

0.25/支 5-6mg/kg

20min内 0.2-0.9mg/kg/h 西咪替丁,环丙沙星和普萘洛尔可减慢肝脏清除;有效血浓度10-20ug/ml;副作用包括心动过速,呕吐。血浓度>30ug/ml可致惊厥

胺碘酮

150mg/支 5-10mg/kg

5min内 5ug/kg/min 经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终末半衰期18-40天;可加重哮喘及房室传导阻滞。肾上腺素可逆转其对有效不应期的作用。可增加华法林抗凝作用,诱导地高辛毒性。

阿曲库铵

50mg/支 0.4-0.5mg/kg 0.4-0.5mg/kg/h 或5-10ug//kg/min 经中心静脉导管使用哮喘及晚期心血管病患者首剂应当减量,可导致低血压,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及长期输注后潜在的延迟性神经肌肉阻滞。肝肾功能受损者不需减量。

西咪替丁

200mg/支 200mg 40-50mg/h 减慢β阻滞剂,利多卡因和茶碱的清除;抑制奎尼丁和口服抗凝药的代谢;该药可加入肠外营养液中输入,保持PH﹥4;肾衰病人必须调整剂量(Ccr<30ml/min时剂量减半)

可乐定

150ug/支.150ug 2-3ug/min 增强抗抑郁药作用,可致深度镇静。突然停药可出现反跳性高血压;可用于逆转不伴急性心肌梗死和慢性心衰的房颤

地尔硫卓

10mg/支 0.15-0.25mg/kg

2min 2-3mg/kg/min 房室传导阻滞,慢性心衰及低血压者禁用;同时使用β阻滞剂或洋地黄类药物可呈相加作用;肝肾功能受损者应谨慎使用

多巴酚丁胺

20mg/支

2-20ug/kg/min 最大40ug/kg/min 选择性正性肌力作用;半衰期2-3min;可出现低血压,心动过速及心律失常;特发性肥大性主动脉下狭窄者禁用;急性心肌梗死者慎用

多巴胺

20mg/支

2-50 ug/kg/min 临床效应取决于剂量。﹥20 ug/kg/min时α肾上腺素能效应占优势;经中心静脉导管使用;可增加膈肌张力和血流

肾上腺素

1mg/支

0.05-2ug/kg/min 药理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经中心静脉导管使用;副作用有心动过速,高血压;可逆转奎尼丁和胺碘酮对有效不应期的作用,全身感染患者需用较大剂量

艾司洛尔

100mg或200mg/支 500ug/kg 1min内 50-200ug/kg/min 起效快,作用持续时间小于30min;经中心静脉导管使用;负荷量后可出现低血压;可用于COPD患者

芬太尼

100ug/支 3ug/kg

3min内 0.02-0.05ug//kg/min 纳洛酮可拮抗其作用。常见副作用为呼吸抑制和呕吐。快速静注可致胸壁僵直,可能需要机械通气

舒芬太尼

50ug/ml 1-2ug/kg 0.3-1.5 ug/kg/h 具用剂量相关性呼吸抑制,可致支气管痉挛和骨骼肌僵直;必须具备机械通气支持设备

咪达唑仑(咪唑安定)10mg/支 0.15—0.3mg/kg 0.05—0.13 ug/kg/h 副作用与其他苯二氮卓类药相似;可致呼吸抑制;需要持续监测呼吸和心脏功能;氟马西尼可逆转其作用;危重病患者排除半衰期可延长;某些耐药患者需要较大剂量

丙泊酚

200mg/支 1mg/kg 1-3mg/kg/h(ICU患者镇静)5-15mg/kg/h(麻醉)可降低血压;禁用于肌松药过敏患者;可降低前负荷,后负荷及心肌收缩力;避光保存;肝肾功能受损者不必减量

呋塞米

20mg/支 0.5-1.5mg/kg

(1-2min内)0.1-0.4mg/kg/h

(<4mg/min)大剂量可导致电解质混乱及耳毒性,尤其是肾衰或应用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患者

异丙肾上腺素

1mg/支

1-10ug/min 急性心肌梗死者慎用;有明显心律失常及心动过速侵向

硫酸镁

2.5g/支 1-2g(15min)1.2-2.5gh(用于惊厥而非慢性低镁血症的剂量)1g为8mEq。血清浓度﹥4 mEq/L可致深腱反射抑制,8-10 mEq/L可致四肢软弱,呼吸抑制和低血压。极度高镁血症可致房室传导阻滞和心脏骤停;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可对抗致死性呼吸抑制效应

间羟胺

10mg/支.0.6-7.0ug/kg/min 按血压需要调节静脉输注速度。可致心动过速

米力农

5mg/支 50ug/kg(10min)0.25-1ug/kg/min 肾衰患者必须调整剂量;可加重室性心律失常和心绞痛

硝酸甘油

5美mg/支

5-50ug/min 每5-10min增加剂量5-10ug/min直到出现理想作用;可致心动过速和低血压

硝普钠

50mg/支

0.5-10ug/kg/min 在电解质溶液内输注可致沉淀,必须避光;必须监测血压以免低血压;长期使用时应当监测血氰化浓度并保持低于10mg/dl;可致血小板功能障碍;不能使用已褪色的药液

去甲肾上腺素

2mg/支

2-20ug/min 经中心静脉导管使用;具用强大的α肾上腺素能作用;漏入血管外可致局部组织坏死;需要时可大剂量使用

吗啡

10mg/支 0.03-0.2mg/kg 0.05-0.3mg/kg/h 直接抑制延髓呼吸中枢;呼吸功能不全和胃肠疾病患者慎用;有负性变时作用,增加低血压危险

尼莫地平

10mg/50ml/支 10ug/kg 0.5ug/kg/min 增加低血压危险,需避光冷冻保存;肝功能患者必须减量

普萘洛尔

5mg/支 1-3mg 3-8mg/h 具用负性变时效应;不宜用于哮喘,COPD及慢性心衰患者;可掩盖低血糖;过量可用异丙肾上腺素和(或)胰高血糖素治疗

维库溴铵

4mg/支 80-100ug/kg 0.8-1.2ug/kg/min 神经肌肉传递恢复到正常常需数小时或数日;肝功能损害者需减量

维拉帕米

5mg/支 075-150ug/kg(或1mg/min直至20mg)1-5ug/kg/min 可出现低血压;可能使慢性心衰加重;肝肾功能受损者慎用;室性心动过速或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慎用

氯化钾

1g/10ml/支

迅速纠正低血钾,0.5mmol/min输注。2mmol可提高血钾0.1mmol/L 经中心静脉导管给药;最大输注速度1mmol/min(尿量﹥30mi/h);注意心电图及血钾改变

药物名称 负荷剂量 维持剂量 注意事项

氨茶碱

0.25/支 5-6mg/kg

20min内 0.2-0.9mg/kg/h 西咪替丁,环丙沙星和普萘洛尔可减慢肝脏清除;有效血浓度10-20ug/ml;副作用包括心动过速,呕吐。血浓度>30ug/ml可致惊厥

胺碘酮

150mg/支 5-10mg/kg

5min内 5ug/kg/min 经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终末半衰期18-40天;可加重哮喘及房室传导阻滞。肾上腺素可逆转其对有效不应期的作用。可增加华法林抗凝作用,诱导地高辛毒性。

阿曲库铵

50mg/支 0.4-0.5mg/kg 0.4-0.5mg/kg/h 或5-10ug//kg/min 经中心静脉导管使用哮喘及晚期心血管病患者首剂应当减量,可导致低血压,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及长期输注后潜在的延迟性神经肌肉阻滞。肝肾功能受损者不需减量。

西咪替丁

200mg/支 200mg 40-50mg/h 减慢β阻滞剂,利多卡因和茶碱的清除;抑制奎尼丁和口服抗凝药的代谢;该药可加入肠外营养液中输入,保持PH﹥4;肾衰病人必须调整剂量(Ccr<30ml/min时剂量减半)

可乐定

150ug/支.150ug 2-3ug/min 增强抗抑郁药作用,可致深度镇静。突然停药可出现反跳性高血压;可用于逆转不伴急性心肌梗死和慢性心衰的房颤

地尔硫卓

10mg/支 0.15-0.25mg/kg

2min 2-3mg/kg/min 房室传导阻滞,慢性心衰及低血压者禁用;同时使用β阻滞剂或洋地黄类药物可呈相加作用;肝肾功能受损者应谨慎使用

多巴酚丁胺

20mg/支

2-20ug/kg/min 最大40ug/kg/min 选择性正性肌力作用;半衰期2-3min;可出现低血压,心动过速及心律失常;特发性肥大性主动脉下狭窄者禁用;急性心肌梗死者慎用

多巴胺

20mg/支

2-50 ug/kg/min 临床效应取决于剂量。﹥20 ug/kg/min时α肾上腺素能效应占优势;经中心静脉导管使用;可增加膈肌张力和血流

肾上腺素

1mg/支

0.05-2ug/kg/min 药理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经中心静脉导管使用;副作用有心动过速,高血压;可逆转奎尼丁和胺碘酮对有效不应期的作用,全身感染患者需用较大剂量

艾司洛尔

100mg或200mg/支 500ug/kg 1min内 50-200ug/kg/min 起效快,作用持续时间小于30min;经中心静脉导管使用;负荷量后可出现低血压;可用于COPD患者

芬太尼

100ug/支 3ug/kg

3min内 0.02-0.05ug//kg/min 纳洛酮可拮抗其作用。常见副作用为呼吸抑制和呕吐。快速静注可致胸壁僵直,可能需要机械通气

舒芬太尼

50ug/ml 1-2ug/kg 0.3-1.5 ug/kg/h 具用剂量相关性呼吸抑制,可致支气管痉挛和骨骼肌僵直;必须具备机械通气支持设备

咪达唑仑(咪唑安定)10mg/支 0.15—0.3mg/kg 0.05—0.13 ug/kg/h 副作用与其他苯二氮卓类药相似;可致呼吸抑制;需要持续监测呼吸和心脏功能;氟马西尼可逆转其作用;危重病患者排除半衰期可延长;某些耐药患者需要较大剂量

丙泊酚

200mg/支 1mg/kg 1-3mg/kg/h(ICU患者镇静)5-15mg/kg/h(麻醉)可降低血压;禁用于肌松药过敏患者;可降低前负荷,后负荷及心肌收缩力;避光保存;肝肾功能受损者不必减量

呋塞米

20mg/支 0.5-1.5mg/kg

(1-2min内)0.1-0.4mg/kg/h

(<4mg/min)大剂量可导致电解质混乱及耳毒性,尤其是肾衰或应用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患者

异丙肾上腺素

1mg/支

1-10ug/min 急性心肌梗死者慎用;有明显心律失常及心动过速侵向

硫酸镁

2.5g/支 1-2g(15min)1.2-2.5gh(用于惊厥而非慢性低镁血症的剂量)1g为8mEq。血清浓度﹥4 mEq/L可致深腱反射抑制,8-10 mEq/L可致四肢软弱,呼吸抑制和低血压。极度高镁血症可致房室传导阻滞和心脏骤停;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可对抗致死性呼吸抑制效应

间羟胺

10mg/支.0.6-7.0ug/kg/min 按血压需要调节静脉输注速度。可致心动过速

米力农

5mg/支 50ug/kg(10min)0.25-1ug/kg/min 肾衰患者必须调整剂量;可加重室性心律失常和心绞痛

硝酸甘油

5美mg/支

5-50ug/min 每5-10min增加剂量5-10ug/min直到出现理想作用;可致心动过速和低血压

硝普钠

50mg/支

0.5-10ug/kg/min 在电解质溶液内输注可致沉淀,必须避光;必须监测血压以免低血压;长期使用时应当监测血氰化浓度并保持低于10mg/dl;可致血小板功能障碍;不能使用已褪色的药液

去甲肾上腺素

2mg/支

2-20ug/min 经中心静脉导管使用;具用强大的α肾上腺素能作用;漏入血管外可致局部组织坏死;需要时可大剂量使用

吗啡

10mg/支 0.03-0.2mg/kg 0.05-0.3mg/kg/h 直接抑制延髓呼吸中枢;呼吸功能不全和胃肠疾病患者慎用;有负性变时作用,增加低血压危险

尼莫地平

10mg/50ml/支 10ug/kg 0.5ug/kg/min 增加低血压危险,需避光冷冻保存;肝功能患者必须减量

普萘洛尔

5mg/支 1-3mg 3-8mg/h 具用负性变时效应;不宜用于哮喘,COPD及慢性心衰患者;可掩盖低血糖;过量可用异丙肾上腺素和(或)胰高血糖素治疗

维库溴铵

4mg/支 80-100ug/kg 0.8-1.2ug/kg/min 神经肌肉传递恢复到正常常需数小时或数日;肝功能损害者需减量

维拉帕米

5mg/支 075-150ug/kg(或1mg/min直至20mg)1-5ug/kg/min 可出现低血压;可能使慢性心衰加重;肝肾功能受损者慎用;室性心动过速或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慎用

氯化钾

1g/10ml/支

迅速纠正低血钾,0.5mmol/min输注。2mmol可提高血钾0.1mmol/L 经中心静脉导管给药;最大输注速度1mmol/min(尿量﹥30mi/h);注意心电图及血钾改变

icu常用药物应用 第2篇

多巴胺(多巴酚丁胺)20mg/2ml

用量:1~20ug/kg/min;升压作用从5ug/kg/min 开始。极量:20ug/kg/min

配制:W*3 + NS至50ml

50kg:150mg+NS35ml—1ml/h=1ug/kg/min 60kg:180mg+NS32ml—1ml/h=1ug/kg/min 70kg:210mg+NS29ml—1ml/h=1ug/kg/min

肾上腺素1 mg/ml

用量:从1ug/min 开始调

配制:肾上腺素1mg+溶液250ml 15ml/h=1ug/min

异丙肾上腺素1mg/2ml 用量:0.05~0.3ug/kg/min

配制:异丙1mg+5%GS250ml 50kg:38ml/h=0.05ug/kg/min 60kg:45ml/h=0.05ug/kg/min 70kg:53ml/h=0.05ug/kg/min

去甲肾上腺素 2 mg/1ml

(Kg×0.3)mg加NS至50ml/ iv 泵入,1ml/h 相当于0.1ug/Kg/min

如:体重60Kg的患者,用量为:0.5ug/Kg/min 18mg+NS 41 ml / iv 泵入,5ml/h 常用剂量为0.1-2.0 ug/kg/min

报告最大剂量可达10.0 mcg/kg/min

间羟胺主要激动α受体,升压效果比去甲肾上腺素稍弱,但较持久,有中等度加强心脏收缩的作用

硝普钠50mg/支 高血压急症、急性心肌梗塞或瓣膜(二尖瓣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的急性心力衰竭 用量:1~3ug/kg/min,从0.5ug/kg/min 调 极量:8ug/kg/min 配制:

50kg:0.3ml/h=0.1ug/kg/min 60kg:0.4ml/h=0.1ug/kg/min 70kg:0.4ml/h=0.1ug/kg/min

mg+5%GS 50ml /iv泵入0.6ml/h(10ug/min起始), 可用到200-300ug/min

乌拉地尔(利喜定/压宁定)α受体阻滞剂25mg/5ml/支 用量:0.1~2mg/min 从0.1mg 开始 配制:100mg+5%GS250ml 15ml/h=0.1mg/min

先缓慢静注10-50mg,监测血压变化。效果在5分钟内显示后 维持降压效果:100mg稀释成50ml(NS,5-10%GS,5%果糖均可)

最大药物浓度为4mg/ml

初始输入速度为2mg/min,维持给药9mg/h

若将250mg乌拉地尔溶解在500ml液体里则1mg乌拉地尔相当于44滴或2.2ml输入液

硝酸甘油

用量:5~30ug/min,每5ug 开始调 配制:NG25mg+5%GS 250ml

3ml/h=5ug/min

鲁南欣康

用量:5~30ug/min,每5ug 开始调 配制:鲁南欣康40mg+溶液250ml

15ml/h=1mg/min

可达龙(胺碘酮)

首用:NS20ml+可达龙75mg,20 分钟慢推完 用量:0.3~0.5mg/min

配制:可达龙225mg+溶液250ml

20ml/h=0.3mg/min

可达龙300mg+溶液250ml

15ml/h=0.3mg/min

心律平(普罗帕酮)

首用:NS20ml+心律平70mg 10 分钟慢推完 用量:0.3mg/min

配制:心律平210mg+溶液250ml

21ml/h=0.3mg/min

米力农

首用:NS20ml+米力农2.5mg 10 分钟慢推完 用量:0.35mg/kg/d

极量:1.13mg/kg/d

配制:米力农 7.5mg+溶液250ml

50kg:35ml/h=0.35ug/kg/min

60kg:42ml/h=0.35ug/kg/min

70kg:49ml/h=0.35ug/kg/min

阿托品

小儿常用药物的合理应用 第3篇

1常用药物的不良反应

1.1 抗感染药物的不良反应

小儿容易患感染性疾病, 所以常用抗生素等抗感染药物。故我们应用时既要掌握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和用药指征, 更要重视其毒副作用的一面。过量使用抗生素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使体内微生态紊乱, 引起真菌或耐药菌感染。所以应根据病情选择一定的抗菌药物, 但是如用药不当或滥用抗生素, 则会出现下列不良反应。

1.1.1 毒性反应

如氨基糖苷类药物的反应。据1990年全国统计, 有聋哑儿童182万人, 其中由于滥用链霉素、庆大霉素等造成中毒性耳聋的患儿逾百万人, 并以每年2~4万人的速度递增。

1.1.2 过敏反应

如青霉素可致严重的过敏性休克, (尤其是慢性过敏) , 如处理不及时, 导致儿童死亡在临床上也屡见不鲜。常用的磺胺类药物过敏性皮疹临床上也较多见。

1.1.3 二重感染

一些家长随意给孩子服用广谱抗菌素如四环素、土霉素等会引起严重的二重感染, 其中造成鹅口疮及真菌性肠炎的最为多见, 因较难用药物控制, 这使得患儿及家长又增加了不必要的痛苦。

1.1.4 细菌的耐药性

儿童的疾病很多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 抗生素对这种感染无效。但是不加临床诊断, 滥用抗生素, 则会引起细菌较强的耐药性。

1.2 解热镇痛药物的应用

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差, 在临床上易表现为高热, 烦躁甚至抽搐。应给予患儿服用一些解热镇痛的药物, 但是由于家长缺乏医学常识, 因急于减缓患儿病情, 便随意加减药物剂量或同时使用多种解热镇痛药。过量使用解热镇痛药, 会引起儿童虚脱甚至休克。一些较强的解热镇痛药对儿童的呼吸中枢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1.3 治疗儿童腹泻用药的不当

儿童腹泻尤其是婴幼儿秋季腹泻发病率较高, 应根据脱水程度, 电解质的紊乱程度来适当的给予液体疗法, 饮食疗法及控制感染等措施。但在基层门诊随意补液, 尤其是家长不加选择的滥用止泻药, 用后腹泻虽然减轻但因肠道的吸收作用, 毒素增加, 反而会加重全身的中毒症状。

1.4 营养品补充过多

一些家长长期给孩子服保健食品, 却不知这些营养品中有的会有一定量的激素或类激素物质。用之过多过久会造成内分泌功能紊乱, 造成早熟或影响发育。

2合理给儿童使用药物应该注意的事项

2.1 根据上述介绍的一些用药弊端, 在给儿童用药时应注意下列几项:

不能随意给儿童用药, 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对于发热的患儿, 可适当给予物理降温, 如冷敷或用30%~50%酒精擦浴等疗效较好, 对于高热患儿一定要根据医生处方合理用药, 不能擅自改变用药的次数, 用量和时间。

2.2 用药剂量须准确

小儿用药量是按体重计算:最基本的计算方法是:每日 (次) 剂量=患者体重 (kg) ×每日 (次) 每千克体重所需药量。系用上述方法计算的剂量, 还必须与患儿具体情况相结合。如小婴儿或新生儿肾功能较差, 一般药物剂量宜偏小, 但对新生儿耐受较强的药物如苯巴比妥, 则可适当增大用量, 重危患儿用药剂量宜比轻症患儿大, 所以, 用药的目的不同, 剂量也不同。

2.3 注意药物间的配伍禁忌

在给儿童服药时, 经常存在着几种药物同时使用的情况, 此时一定要注意药物间的配伍, 联用不当会造成药效对抗, 疗效减弱, 甚至使得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强。

2.4 不宜滥用外用药物

外用药物如滴鼻净, 激素类软膏等很多药物容易通过皮肤、黏膜以及胃肠道吸收而引起中毒及激素依赖性皮炎、多毛, 毛孔粗大等副作用, 所以患儿使用时应特别慎重。

2.5 合理使用“非处方药”

“非处方药”是指不需要医生处方就可在商场、药店买到的药品。但应注意除按推荐使用剂量外, 不可无限期使用, 如在一定时间内疗效不佳, 应及时就诊, 以免延误疾病。

3讨论

ICU常用评分方法及临床应用 第4篇

随着科技的进步,医疗技术和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危重病治疗水平和ICU建设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什么是重症病人,怎样才能早期发现和识别重症病人是重症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单纯以“轻、中、重”评价疾病严重程度的方法不能准确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及迅速变化,即使同一患者不同医生或护士的判断结果也有很大出入,为了科学有效地进行重症临床和科研工作,必须有衡量重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并在不同国家不同医院普遍可以接受的标准,这种标准称为重症严重程度或预后评价系统。现把ICU常用的评分方法介绍如下。

1 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

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APACHE)是一类评定各类重症患者尤其是ICU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测预后的客观体系,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为广泛且较权威的评分方法。

1981年美国学者Knaus等[1]首次提出APACHEⅠ,开始了对重症病情客观化的评价,但参数多,数据采集复杂,不包含年龄,对慢性健康评估简单,临床使用不便且预测不够准确。1985年Knaus等[2]简化了APACHEⅠ中不常用或者检测不便的参数,增加了年龄分值,并将慢性健康状况不同权重量化,提出APACHEⅡ,并给出计算每一个患者院内死亡危险性(R值)。由于设计合理,使用简便,是目前应用最多的评分系统。1991年Knaus等[3]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广泛深入的多中心研究提出了APACHEⅢ,许多研究证实,APACHEⅢ比APACHEⅡ对死亡率的预测准确度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APACHEⅢ提出后有些数据未公开发表,并且使用比较复杂,因此未得到广泛使用。APACHEⅣ是2005年才出现的评分软件,由于相关文字资料未见公开报道,所以使用也受到限制。

1.1 评分方法

APACHE的应用包括两部分,一是计算分值,二是计算院内死亡危险性(R)。分值的计算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反映急性疾病严重程度的急性生理学评分(acute physiology score,APS),年龄评分和患病前的慢性健康状况评价(chronic health status,CHS)。三者总分构成APACHE得分,再由该得分和疾病种类、治疗场所种类等因素计算出R值。APACHE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泛且较权威的一种评分方法。APACHE I所包含的生理学参数及其分值均由一些专家凭主观意愿选定,参数多,数据采集复杂,临床使用不方便,未考虑年龄因素对预后的影响,且只适合于对群体患者的病情评估,不宜用于对个体患者预后和所需监测、治疗水平的预测,故目前已弃之不用。APACHE Ⅱ简便可靠,设计合理,预测准确,目前使用最为普遍,它既可用于群体患者预后的评估,对个体病死率的预测也有一定价值。APACHE Ⅲ的设计较APACHE Ⅱ更为合理,它以神经学评分代替GCS,有人已证实此法较GCS更准确。以酸碱失衡评分代替pH单独得分,前者更能体现患者在病理生理方面的综合变化。APACHE Ⅱ和APACHE Ⅲ对死亡危险性的预测均有较满意的结果,有人证实APACHE Ⅲ更接近实际病死率。

1.2 临床应用

1.2.1 评价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预测 在临床工作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测死亡危险性方面,容易受到医源性或者患者及其家属主观方面的影响,对患者病情的改善或发展以及疗效,常依赖臨床表现或者某些检查结果做出片面评价,缺乏对全面病理生理状况的综合评估。许多研究表明[4],重症评分与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重症评分越差,病情越重。

1.2.2 评价治疗和护理效果,动态评分用于调整治疗方案和策略。临床常用重症评分衡量某种治疗或护理措施的效果。如果治疗效果好,病人病情缓解,评分就变好,反之,病情加重,评分变差。周立新等[5]用APACHEⅡ评分对外科重症监护室182例患者根据入室时状态评分,此后定期重复评分,用死亡率预测方程(MPM)预测病死率,和实际病死率比较,再用肝功能不全参数作校正。结果1992年3月以前,由于未施行全面多脏器功能监测,实际病死率(58.1%)高于预测病死率(32.5%)。1992年3月以后应用多脏器功能监测技术,实际病死率(29.1%)低于预测病死率(30.8%)。表明评分确切地反映出危重疾病的医疗质量和救治水平。夏志洁等[6]对急症科ICU的269例危重病患者用APACHEⅡ评分法动态监测,发现随着APACHEⅡ分值增高,病死率上升,加强ICU患者床边护理后,APACHEⅡ分值下降,死亡危险率也下降

1.2.3 用评分作为ICU准入、准出的依据 国外有人[7]调查了42个ICU的17 440例患者,认为根据评定当日的治疗和APS情况、前1日APACHEⅡ得分,可估算再次收入ICU治疗的概率,以及再次接受积极治疗的风险,若<10%,可作为转出ICU的依据。这有利于患者的安全转出,并提高了ICU资源的合理利用。评分确定为低危患者,同时结合临床表现,可作为撤消治疗的主要根据。

1.2.4 预测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Goel等[8]研究了APACHE评分和COPD患者长期存活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单变量分析中,APACHEⅡ分值与COPD患者长期的生存率相关。在控制了吸烟史和PCO2后,APACHEⅡ就成了患者长期生存率的独立性相关因素。并且研究表明APACHEⅡ分值是患者3年存活率独立相关因素。所以,APACHEⅡ可以作为COPD恶化患者的长期存活率的预测指标。

1.2.5 了解某些物质和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

某些物质和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通过和APACHEⅡ评分的比较,为此提供更有力的依据,从而可把此物质作为临床工作中判断病情预后的又一指标。陈兵等[9]通过对48例急诊ICU患者在入住急诊ICU 24h内分别进行APACHEⅡ和血乳酸浓度测定,比较不同APACHEⅡ评分分值与血乳酸浓度。研究结果表明APACHEⅡ评分21~30分组血乳酸浓度明显高于11~20分组,APACHEⅡ评分>30分组血乳酸浓度明显高于21~30分组,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显著相关。

2 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

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simplified acute physiology score,SAPS)同APACHE一样,是一类评定各类危重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测预后的客观体系,其主要特点为简捷、可信、省时,但同APACHE及其他评价系统相比并无优越性。其发展经历了2个阶段,及SAPS I和SAPS Ⅱ。

尽管1981年后APACHEI为进行多中心临床研究和对群体患者结果进行可行性比较提供了客观而统一的标准,但由于其所选择的生理参数较多,收集相关信息资料烦琐,获取完整资料困难,易造成评分结果上的差异(APACHE I评分时,将所缺生理参数项视为正常)。为寻找一种更简便实用的评分方法,法国学者Le Gall等[10]于1984年提出了SAPS I。他们将此法应用于679例ICU患者,并与APACHE I比较,发现80%患者的病死率随SAPS工分值的增加而上升,SAPS I对PHM预测的准确率明显高于APACHEI。

经过不断更新、完善和补充,Le Gall等[11]在对12个欧美国家的137家ICU中的1万多例患者进行了研究之后,于1993年提出了SAPS Ⅱ。欧美国家的大量应用研究证明,SAPS Ⅱ的校準度(CAL)和分辨度(DIS)均明显高于SAPS I。SAPS Ⅱ与APACHEⅡ、MPMⅡ同属于第三代危重症病情评价系统。

2.1 评分方法

2.1.1 SAPS I是在APACHE工的基础上简化产生,其与APACHE I比较将生理学参数减为13项,增加了年龄成分,除去了CHS,共14项变量,每项分值0~4分,均取入住ICU后24小时内最差值,如果既有高值又有低值,则按高分计算,不累计积分。比如心率最慢35/分(4分),最快170/分(3分),则该项目得分取前者4分。各项分值之和即为SAPS I总得分,最低0分,最高56分。

2.1.2 SAPS Ⅱ的评分标准,同SAPS I比较,将生理学变量中的呼吸频率、血细胞比容和血糖浓度替换成了氧合指数(PaO2/FiO2)和血胆红素浓度,增加了内科患者、择期手术和急诊手术三种住院类型,增加了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转移癌和血液恶性肿瘤三种慢性疾病,共17项变量,每项变量分值0~26分不等,同样取入住ICU后24小时内的最差值,如果既有高值又有低值,则按高分计算,不累计积分。比如心率最慢35/分(11分),最快170/分(7分),则该项目得分取前者11分。各项分值之和即为SAPS Ⅱ总得分,最低0分,最高163分。SAPS Ⅱ还给出了计算PHM的公式:PHM=elogit/(1+ elogit),logit= β0 + SAPS Ⅱ得分×β1+〔㏑(SAPS Ⅱ得分+1)〕×β2=-7.7631+ SAPS Ⅱ得分×0.0737+〔㏑(SAPS Ⅱ得分+1)〕×0.9971,式中e为常数2.7182818,β0是常数,β1和β2是回归系数。

2.2 临床应用

SAPS Ⅱ参数选择相对粗糙,虽能有效预测病情,但更适用于群体患者。Le Gall等[12]经过大规模的国际性多中心临床研究也提出SAPS Ⅱ更适用于群体病人死亡风险估计,而不太适用于个体病人。目前SAPS的临床应用范围基本与APACHE一致,主要用于评价病情严重程度,预测PHM,指导医疗护理资源的分配,以及与其他评分的联合应用。通常将SAPS Ⅱ40分作为病情严重程度的截断点,超过该值,病情的严重程度、死亡概率明显提高,需要医护人员投入的力量也明显增大。吴曙华等[13]通过研究SAPS Ⅱ与128例危重患者的关系后,认为SAPS Ⅱ能对综合性ICU危重患者的病情做出较为正确的判断。吴荣等[14]研究SAPS Ⅱ在创伤ICU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结果发现当SAPS Ⅱ小于40时,病人一护士的比例不超过1:1,而当SAPS Ⅱ大于40时,病人一护士的比例将超过1:1.5或1:2,这样的“人力配置”使“管床护士”感觉劳动强度适中,能够保证上班期间充沛的精力,对病人的护理措施也能够及时按计划完成,同时发现将其引入护理工作可以提高护士对护理资源配置的满意度和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从而认为SAPS Ⅱ可以很好地指导护理资源的配置和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和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3 死亡概率模型[15、16、17]

病死概率模型(mortality probability models,MPM)是一类评价危重病患者病死概率的系统,是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法,从大量的备选变量中选择特定的变量并给予适宜的统计学权重,然后给出计算院内病死概率(PHM)的公式。MPM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即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MLR)、第一代病死概率模型(MPM I)和第二代病死概率模型(MPM Ⅱ)。

3.1 评分方法

MPM系统的应用方法同其他常见评分系统有所不同,不计算得分,而是制定一些变量并给予赋值,变量的定义给出说明,综合每个变量的实际情况直接计算PHM,其通用公式为PHM=elogit/(1+ elogit), logit= β0 +β1X1+β2X2+…+βkXk, 式中β0是常数,βkXk为第k项变量的13值与X值的乘积。下面分别介绍MLR、MPM I和MPM Ⅱ的应用方法。

3.1.1 MLR包含了MLR0和MLR24可分别计算患者入ICU时和24小时的病死概率。MLR0和MLR24均包含有7个变量,其估计的β(logistic系数)、SE(标准误)、OR(调整比值比)和95%CI(95%可信性区间)。实际计算病死概率PHM=elogit/(1+ elogit), logit= β0 +β1X1+β2X2+…+βkXk,k从1取到7,X值除器官衰竭的数量、年龄、动脉收缩压按实际值计算外,其余变量均视其有无计为1或0,其中MLR0中第7项目分别按动脉收缩压和其平方值计算。

3.1.2 MPM I包含了MPM I0、MPM I24、MPM I48和MPM IOT,可分別计算患者入ICU时24小时、48小时和48小时后的病死概率。MPM I0评估患者刚刚进入ICU时的病情严重程度,不受治疗的影响,包含有11个变量,其估计的β、SE、RR(相对危险性)和95%CI。MPM I24、MPM I48和MPM IOT均时评估患者入ICU并接受一定治疗后的病情严重程度,都是在MPM I0基础上产生,分别包含有14、11和3个变量,其中MPM IOT由入院时、24小时和48小时的病死概率共同决定,实际计算病死概率PHM的公式同MLR一样。其中MPM I0中第11项目分别按动脉收缩压和其平方值计算。比如一60岁男性,有慢性肾衰史,因为呼吸道感染,呼吸困难急诊入住ICU,神志清,心率120/分,血压100/65mmHg,胸部CT提示肺炎,则MPMI0中的logit= β0 +β1X1+β2X2+…+βkXk=-2.9678+0+1.2671+0+0+0.64049+0.55592+0.047789×60+0+0.00736×120+0+(-0.045905)×100+0.00011589(100)2=0.81763。

3.1.3 MPMⅡ包含了MPM Ⅱ0、MPM Ⅱ24、MPM Ⅱ48和MPMⅡ72,可分别计算患者入ICU时、24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的病死概率。MPM Ⅱ0评估患者刚刚进入ICU时的病情严重程度,包含有15个变量,其估计的β、SE、0R和95%CI,各变量的定义参见表内说明。实际计算病死概率PHM的公式同MLR一样。

3.2 临床应用

目前MPM的临床应用主要是评价病情,预测PHM,并比较不同ICU的效能。一是从患者刚进入ICU尚未接受治疗干预因素影响时,即进行MPM0的PHM的计算和评价,从而指导此后的治疗及评价,研究表明,MPM0具有较高的校准度(CAL)和精确度(DIS),可准确而可信地预测PHM。二是动态监测MPM 24、MPM 48和MPM OT,以便提高预测准确性,指导调整治疗方案。有研究认为MPMⅡ72和MPM ⅡOT能比较准确地预测患者的预后,其得出的PHM与患者实际的病死率非常接近。

有关MPM的单独研究报道并不多,更多的是与其他评分系统的应用比较。目前研究趋势主要是进一步提高MPMⅡ在临床的应用并对预测公式进行适当修正。2003年Arabi等通过研究严重感染患者的评分系统应用时,发现MPM Ⅱ0、MPM Ⅱ24、和APACHEⅡ、SAPS Ⅱ一样能很好预测病死率,若将MPM Ⅱ24的PHM计算公式改良为:PHM=eβ01(logit)〔1+ eβ01(logit)〕,则DIS有一步提高且较其他评分方法有显著性差异。

参考文献:

[1] Knaus WA, Zimmerman JE, Wagner DP, Draper EA, LawrenceDE: APACHE-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evaluation: a physiologically based classification system. Critical Care Medicine 1981; 9(8): 591-597.

[2] Knaus WA, Draper EA, Wagner DP, Zimmerman JE. APACHE II: a severity of disease classifcation system. Critical Care Medicine. 1985 ;13(10):818–829.

[3] Knaus, W A., Wagner, E A. Draper, J E. et al. "The APACHEIII Prognostic System: Risk Prediction of Hospital Mortality for Critically III Hospitalized Adults." Chest 1991;100(9): 1619-1636.

[4] 江学成.危重疾病严重程度评分临床应用和意义.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0,12(4):195-197.

[5] 周立新,汤耀卿,尹浩然,等.急性肝功能不全与外科危重病监测中急性病理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的应用.上海医学,1997,20(7):380-382.

[6] 夏志洁,杨涵铭.APACHEⅡ危重病评分系统在ICU中的应用.急诊医学,1996,5(10):3-8.

[7] Chiavone PA,Rasslan S. Influence of time elapsed fromend of emergency surgery until admission intensive careunit,on 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prediction and patient mortality rate. SaoPaulo Med J, 2005,123(4):1581-1584.

[8] Goel A, Pinckney RG, Littenberg B. APACHEⅡpredicts long-term survival in COPD patients admitted to a general medical ward. J Gen Intern Med,2003,18(9):824-830.

[9] 陈兵,张璐.危重病患者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相关性研究.中国急救医学,2006,26(1):63.

[10] Le Gall J-R,Loirat P,et al. A simplified acute physiology score for ICU patients. Crit Care Med. 1984;12(5):975-977

[11] Le Gall J-R, Lemeshow S, Saulnier F.A new simplified acute physiology score(SAPSⅡ)based on a European/North American multicenter study .JAMA.1993;270(8):2957-2963

[12] Lemeshow S, Le Gall J-R.Modeling the severity of illness in ICU patients.JAMA.1994;272(3):1049-1055

[13] 吴曙华 刘励军等。SAPS Ⅱ评分系统在综合性ICU中的应用价值。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23(2):179-181

[14] 吴荣,孟新科,杨衬。SAPS Ⅱ评分在创伤ICU病人护理中的应用。现代护理2006,12(12)1096-1097

[15] Lemeshow S,Teres D,et al.Refining intensive care unit outcome prediction by using changing probabilities of mortality.Crit Care Med.1988;169(3):470-477

[16] Lemeshow S,Teres D,et al.Mortality Probability Models(MPM Ⅱ)based on an international cohort of intensive care patients.JAMA.1993;270(7):2478-2486

几种ICU镇静药物的应用比较 第5篇

2015-07-09台州市立呼吸内科台州市立呼吸内科

台州市立呼吸内科

微信号 iam02818

功能介绍 本公众平台系台州市立医院呼吸内科的“王小医”同志操作,目的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的学习与知识更新。内容包含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的各知识点、医学科普、医患时政。王小医署名系列系我原创,但仅代表王小医个人见解,欢迎指正。欢迎其他平台转发,请注明出处。

几种ICU镇静药物的应用比较

转自 医学界急诊与重症频道

ICU镇静的操作可是个真本事,牛人总是能够做到一夜患者睡得舒服,自己也不会那么累到看着床躺不下。最关键的是夜班值班的护士妹妹们也争相愿意和你搭伴。为了大家都开心,请好好读一读下文。

作者:于湘友 王毅来源:临床外科杂志

ICU常用镇静药物分类

ICU内常用镇静药物大体分为苯二氮卓类与非苯二氮卓类。苯二氮卓类药物是目前ICU最常用的镇静药物,包括地西泮(Diazepam)咪达唑仑(Midazo-lam)和劳拉西泮(Lorazepam)。常用的非苯二氮卓类药物有丙泊酚(Propofol)右美托嘧啶(Dexmedetomi-dine)等。理想的镇静药物应该具备以下几点特征:价格便宜,对呼吸及循环抑制作用小,代谢产物无活性,无药物相互作用,无组织细胞毒性,不易蓄积,清除过程稳定快速且不受组织器官功能影响。目前ICU临床常用镇静药物尚不能完全满足以上特点,因此临床医师需要充分了解各种常用镇静药物的药理学特点,结合患者实际病情选择合适的镇静药物,以期能够提供个体化治疗。

ICU常用镇静药物的药理学特点

1.苯二氮卓类:苯二氮卓类能增强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传递功能和突触抑制效应,抑制中脑网状结构对皮层的激醒,抑制边缘系统神经元活动,产生剂量相关的催眠?抗焦虑抗惊厥及顺行性遗忘作用,无镇痛作用,使用个体差异较大,经肝肾代谢,长时间应用可引起蓄积,对血流动力学有一定影响。

地西泮具有抗焦虑和抗惊厥作用,大剂量可引起一定的呼吸抑制和血压下降。静脉注射可引起注射部位疼痛。单次给药起效快,苏醒快,可用于急性躁动患者治疗。其代谢产物去甲基西泮和奥沙西泮有类似地西泮的药理活性,半衰期长达20~50h,反复用药易引起体内蓄积,负荷剂量为5~10mg。

咪达唑仑为水溶性苯二氮卓类衍生物,作用强度是地西泮的2~3倍。起效快,2~4min达中枢峰效应,半衰期1.5~3.5h,大剂量对呼吸血压抑制明显。其代谢产物α-羟基咪达唑仑具有药理活性,特别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易蓄积,临床一般短期使用(<72h),否则难以预测清醒和拔管时间。常用负荷剂量为0.01~0.05mg/kg,维持剂量为0.02~0.1mg/(kg·h)。

劳拉西泮目前在国内应用不多。国外常用于ICU的长期镇静,起效慢,半衰期长,不适于治疗急性躁动。对呼吸及血压影响较小,易蓄积,长时间应用其溶剂丙二醇可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代谢性酸中毒高渗透压状态。

2.非苯二氮卓类:丙泊酚为γ受体激动剂,起效快,半衰期短,大剂量应用丙泊酚时对呼吸及心血管抑制作用明显,可减少脑血流、降低颅内压、降低脑氧耗代谢率。短期使用无明显蓄积作用,长期使用可致周围组织饱和,延长作用时间。常用负荷剂量为1~3mg/kg,维持剂量0.5~4mg/(kg·h)。长期或大量使用后需监测甘油三酯水平,并考虑其在营养支持中提供的能量。丙泊酚输注综合征(propofol infusion syn-drome,PRIS)是最新被认识的与丙泊酚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一般指长时间大剂量丙泊酚输注后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高脂血症和心力衰竭伴肝脏肿大并最终导致死亡的临床综合征。目前发现还有横纹肌溶解、高钾血症、肾衰竭、难治性心律失常、肝脏脂肪浸润、肝衰竭等。具体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但共同结局是心血管系统衰竭。PRIS一旦发展,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其对液体治疗及血管活性药物不敏感。血液透析治疗可有效改善酸中毒和脂质代谢,综合其他支持治疗有望扭转PRIS的进展。目前认为控制丙泊酚的输注速度和剂量对预防PRIS的发生尤其重要,尽量避免连续48h输注丙泊酚大于4mg/(kg·h),一旦怀疑可能发生PRIS,应立即停用丙泊酚,改用其他镇静药物。

右美托嘧啶为高选择性α2受体激动剂,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蓝斑部位,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分泌从而发挥镇静和镇痛作用。经肝脏代谢,肝功不全患者其半衰期会延长。快速推注可出现低血压、高血压、心动过缓和窦性停搏。低血压和抗交感作用有关,高血压的发生和药物与外周血管平滑肌α2β受体作用有关。因其兼具镇静与镇痛双重作用,对呼吸抑制作用弱,安全性较高,越来越多的医师选择其用于ICU患者的镇静。常用负荷剂量为1μg/kg,维持剂量为0.2~0.7μg/(kg·h)。

不同镇静药物的临床应用比较

1.对预后的影响:既往的一些研究提示持续使用苯二氮卓类的镇静方案可能与不良临床预后有关,可造成呼吸机依赖、延长ICU住院时间,发生谵妄。目前关于ICU患者镇静药物对预后影响的研究多比较苯二氮卓类与非苯二氮卓药物的效果。一项荟萃分析纳入了既往6项质量级别较高的临床实验表明,苯二氮卓类与非苯二氮卓类药物相比有延长ICU住院时间的趋势,增加大约0.5dICU住院时间(P=0.04),但死亡率没有明显差异。一项系统评价评估了16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比较了丙泊酚与咪达唑仑对预后的影响发现,死亡率无明显差异,丙泊酚组机械通气时间略有减少,ICU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关于ICU患者使用右美托咪定的研究大多提示,相对于苯二氮卓类药物不减少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也无明显差异。但有一项质量较高的研究提示使用右美托咪定的机械通气时间较咪达唑仑有大幅减少(3.7dvs5.6d)。

2.谵妄:既往很多研究提示苯二氮卓类药物本身可能引起谵妄,而丙泊酚及右美托咪定相对于苯二氮卓类药物对谵妄发生影响的研究较少,质量等级不高。总体提示丙泊酚相对于苯二氮卓类并不能减少谵妄的发生率,而右美托咪定可能在某些亚组患者中降低谵妄的发生率。

其他

一些研究探讨了吸入性麻醉药在维持ICU患者镇静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Mesnil等对比研究了长期使用七氟醚和静脉输注丙泊酚或咪达唑仑的镇静效果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发现七氟醚组苏醒及拔管时间更短,发生精神障碍的比率更低。异氟醚也有类似效果。

小结

icu常用药物应用 第6篇

常用药物剂型的合理应用

1.常用药物的药剂学知识

1、防止药物氧化的措施包括(D、以上都是)

2、下列药品属于液体剂型的是(C、搽剂)

3、易氧化的药物包括(A、烯醇类)

4、经胃肠道给药剂型的生物利用度最高的是(A、溶液剂)

5、一般药物注射给药的速度比口服给药要(A、快)

6、药物剂型按形态分为(C、4)类

7、关于剂型的重要性叙述错误的是(C、改变剂型不能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

8、药物制剂基本要求包括(D、以上都是)

9、易水解的药物包括(A、普鲁卡因)

10、对光敏感的药物要有避光措施,主要包括(C、两者均是)

2.常用药物剂型的合理使用——片剂

1、片剂包衣的作用包括(D、以上都是)

2、MgSO4外用溶液剂可(B、消肿)

3、胃肠道给药剂型包括(A、栓剂)

4、按分散系统分类醑剂属于(A、溶液类)剂型

5、属于皮肤给药的剂型是(B、软膏剂)

6、不可掰开服用的是(A、包衣片)

7、可避免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的是(B、多层片)

8、MgSO4口服溶液剂可(A、导泻)

9、关于片剂的优点叙述错误的是(C、含挥发性成分的片剂,久贮含量不会下降)

10、MgSO4静脉注射剂可(C、镇静)

3.常用药物剂型的合理使用——胶囊剂、注射剂

1、皮下注射剂多为(A、水溶液)

2、仅供肌内注射的注射剂剂型是(C、混悬型注射剂)

3、水不溶性液体药物,可制成(D、乳剂型注射剂)

4、胶囊剂分为(C、4)类

5、关于胶囊剂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D、以上都是)

6、关于静脉给药叙述错误的是(D、油溶液和一般混悬型注射液也可静脉注射)

7、WHO指出每人每年平均注射药品数小于(A、1)种

8、关于注射剂溶媒和附加剂叙述正确的是(D、以上都是)

9、肌内注射剂应小于(C、5ml)

10、(C、皮内注射剂)常用于过敏试验或诊断

4.常用药物剂型的合理使用——缓控释剂型、外用剂型

1、栓剂分(B、3)类

2、正常眼可耐受的pH值为(C、5~9)

3、关于眼膏剂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D、不影响视线)

4、关于缓控释制剂的使用注意事项叙述错误的是(D、以上均错误)

5、栓剂的保存:温度在(B、20)度以下,阴凉干燥处

6、气雾剂的特点不包括(B、药物的稳定性降低)

7、多种滴眼剂一起使用时彼此间隔(B、10)分钟

8、关于滴耳剂的用法叙述错误的是(C、耳浴药液在耳道内停留30分钟左右)

9、关于气雾剂的注意事项叙述错误的是(B、冷藏冷冻)

icu常用药物应用

icu常用药物应用(精选6篇)icu常用药物应用 第1篇ICU静脉常用药物应用汇总药物名称 负荷剂量 维持剂量 注意事项氨茶碱0.25/支 5-6mg/...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