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精选18篇)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 第1篇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重、难点】: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2、对△h的“+”与“-”的理解。

【学习过程】:一、反应热焓变

(一):反应能量变化与反应热

能量就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杠杆”!能量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野蛮,进入繁华多姿的文明。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所以,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就显得极为重要。

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任何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是相等的,在产生新物质的同时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即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同时遵守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两个基本定律。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形式

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3、类型

(1)放热反应:即_化学反应中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__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如:燃料的燃烧、中和反应、生石灰与水化合、金属和酸的反应、铝热反应等都是放热反应。

(2)吸热反应:即_化学反应中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_小于_生成物的总能量。[来源:学_科_网]

如:h2还原cuo的反应,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反应,caco3分解等大多数分解反应,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说明:吸热反应特征是大多数反应过程需要持续加热,但有的不需要加热如:ba(oh)28h2o和nh4cl固体反应,

放热反应有的开始时需要加热以使反应启动。即反应的吸、放热与反应条件无关。形成原因(图示)

从微观上分析:从宏观上分析:

预测生成:

(二):反应热焓变

两个概念:环境一切影响化学反应要素的总称体系反应物和生成物按一定的规律组合成的整体。

1、定义: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反应热-。

2、表示符号:△h

3、单位:kj/mol (或j/mol )。

4、计算方法:△h =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或△h =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因此,△h<0时, h=“”>0时,为吸热反应。

5、注意:在应用焓变时,应注意△h的符号。当△h>0时,其“+”号_不能_(填“能”、“”)省略。

6、“反应热”与“热量”的区别:反应热有“+”、“—”之分;而热量是标量,但要注明是“吸收”、还是”放出”。

知识拓展:焓是与物质的内能有关的一个物理量,但它又不同于物质的内能。单位为kj/mol,不可以测量。化学研究表明,对于在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如果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同时可能伴随着反应体系体积的改变),而没有转化为电能、光能等其他形式的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就等于反应前后物质的焓的变化,即焓变。即在此,可用焓变代替反应热。但焓变与反应热是不同含义两个的概念。

【思考】:看看两幅图分别表示什么反应,这一段差值表示什么?(a放热反应b吸热反应还可表示出中间物)

a b

【疑点反馈】:(通过本课学习、作业后你还有哪些没有搞懂的知识,请记录下来)____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 第2篇

D.化学反应热效应数值与参加反应物质多少有关

解题体会:

例2.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反应的△H前者大于后者的是 ( )

①C(s)+O2(g)===CO2(g);△H1 C(s)+12O2(g)===CO(g);△H2

②S(s)+O2(g)===SO2(g);△H3 S(g)+O2(g)===SO2(g);△H4

③H2(g)+12O2(g)===H2O(l);△H5 2H2(g)+O2(g)===2H2O(l);△H6

④CaCO3(s)===CaO(s)+CO2(g);△H7 CaO(s)+H2O(l)===Ca(OH)2(s);△H8

A.① B.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题体会:

例3.甲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将甲醇蒸气转化为氢气的两种反应原理是 ①CH3OH(g)+H2O(g)=CO2(g)+3H2(g); △H= + 49.0 kJmol-1

②CH3OH(g)+1/2O2(g)=CO2(g)+2H2(g);△H=-192.9 kJmol-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CH3OH的燃烧热为192.9 kJmol-1

B.反应①中的能量变化如右图所示

C.CH3OH转变成H2的过程一定要吸收能量

D.根据②推知反应: CH3OH(l)+1/2O2(g)=CO2(g)+2H2(g)的△H>-192.9kJmol-1

解题体会:

例4. ( )已知在1105Pa,298K条件下,2mol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484kJ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H2O(g)=H2(g)+1/2O2(g);△H= +242kJmol-1

B. 2H2(g)+O2(g) = 2H2O(l);△H= -484kJmol-1

C. H2(g)+1/2O2(g) = H2O(g);△H= +242kJmol-1

D. 2H2(g)+O2(g) = 2H2O(g);△H= +484kJmol-1

解题体会:

例5.已知2H2(g)+O2(g)=2H2O(1);△H= 571.68kJmol-1

CO(g)+1/2O2(g)=CO2(g);△H= 282.9kJmol-1

某H2和CO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时放出113.74kJ热量,同时生成3.6g液态水,则原混合气体中H2和C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

A.2:1 B.1:2 C.1:1 D.2:3

解题体会:

例6.在25℃、101kPa下,1g甲醇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22.68kJ,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

A.CH3OH(l)+3/2O2(g)=CO2(g)+2H2O(l);△H= +725.8 kJ/mol

B.2CH3OH(l)+3O2(g)=2CO2(g)+4H2O(l);△H= -1452 kJ/mol

C.2CH3OH(l)+3O2(g)=2CO2(g)+4H2O(l);△H= -725.8 kJ/mol

D.2CH3OH(l)+3O2(g)=2CO2(g)+4H2O(l);△H= +1452 kJ/mol

解题体会:

例7. 科学家盖斯曾提出:“不管化学过程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这个总过程的热效应是相同的。”利用盖斯定律可测某些特别反应的热效应。

① P4(s,白磷)+5O2(g)=P4O10 (s); △H1=-2983.2kJ/mol

② P (s,红磷)+5/4O2(g)=1/4P4O10 (s);△H2=-738.5kJ/mol

则白磷转化为红磷的热化学方程式 。相同的状况下,能量较低的是 ;白磷的稳定性比红磷 (添“高”或“低”)。

例8.CH3-CH3→CH2=CH2+H2,有关化学键的键能如下:

化学键 C-H C=C C-C H-H

键能(kJ/mol) 414.4 615.3 347.4 435.3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易错点展示 第3篇

例1钢铁生锈过程发生如下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①、②中电子转移数目相等

(B)反应①中氧化剂是氧气和水

(C)与铜质水龙头连接处的钢质水管不易发生腐蚀

(D)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不能发生电化学腐蚀

易错分析:本题易受铜化学性质比铁稳定的思维定势影响,误认为铜质水龙头保护钢质水管,导致错选(C)项.

解析:①和②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目都是4,(A)选项正确;反应①中氧气是氧化剂,水中元素化合价均没有发生变化,水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B)选项错误;与铜质水龙头连接处的钢质水管易与铜形成原电池,铜为正极,铁为负极,会加速铁失去电子,发生电化学腐蚀,(C)选项错误;钢铁中含有碳等不活泼的杂质,在潮湿的空气中构成原电池,发生电化学腐蚀,(D)选项错误.答案:(A).

例2向含有a mol FeBr2的溶液中通入x mol Cl2,下列各项为通入Cl2过程中,溶液内发生的离子方程式,其中不正确的是()

易错分析:本题易忽视Fe2+的还原性比Br-的还原性强,易错选(A)项;忽视随反应物量的不同,产物不同,易漏选(B)项.

解析:根据通入氯气的物质的量,确定离子反应的先后顺序,以及氧化离子的物质的量,然后写出总离子方程式.a mol FeBr2电离出a mol Fe2+和2a mol Br-.根据离子还原性顺序,先发生反应:2Fe2++Cl2=2Fe3++2Cl-,后发生反应:2Br-+Cl2=2Cl-+Br2.由于通入氯气的物质的量不同,发生的反应不同.分段讨论:①当x≤0.5a,只发生反应:2Fe2++Cl2=2Fe3++2Cl-;②当0.5a

易错点二不能正确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的实质及过程而导致不能正确分析产物之间的反应或离子反应的先后顺序或电荷守恒

例3除杂质时,要尽量除去杂质,先加入的试剂必须过量,最后过量的物质可以使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除去.现要除去NaCl中少量的CaCl2和Na2SO4等杂质,下列选用试剂及其使用顺序正确的是()

易错分析:本题忽视加入试剂必须过量,会错选(A)项;忽视除杂质时不引入新杂质,且过量试剂必须除去,易错选(B)项或(D)项.

解析:要尽量除去杂质,加入的试剂必须过量,加过量试剂时还应考虑下一步要除去过量的未反应的试剂,加入试剂的顺序应是:加过量的BaCl2可除去Na2S04,再加入Na2C03除去CaCl2的同时也除去了过量的BaCl2,最后再用盐酸除去过量的Na2C03,盐酸过量不要紧,可加热使其挥发而除去.答案:(C).

例4某透明溶液中可能含有Fe2+、Fe3+、Al3+、NH4+、Cl-、I-、(H+、OH-没有列出)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确认溶液中离子的存在情况,分别取等量的试液装入5支试管里,做如下实验:①测定溶液的pH,pH=2;②向溶液中滴加过量氢氧化钠溶液,过滤、洗涤、灼烧、称重,得固体质量为3.2 g;③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浓氢氧化钠溶液,加热,收集到气体1.12 L(标准状况);④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过滤、洗涤、干燥、称重,得固体2.33 g;⑤向溶液中加入适量浓硫酸,再加入铜粉,振荡溶液,产生红棕色气体.下列对实验结论的分析合理的是()

(A)可能存在Al3+、Fe2+

(B)只存在、Fe3+

(C)一定不存在Cl-、I-

(D)可能存在Al3+、Cl-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B)项,错因是仅根据相关实验现象判断,没有考虑溶液中离子的电荷守恒.

解析:由①、⑤实验知,溶液中一定存在大量的H+和,所以该溶液中一定不存在I-和Fe2+;由②知,一定含有Fe3+,n(Fe3+)=3.2 g/160 gmol-12=0.04 mol;由③知,n (NH4+)=0.05 mol;由④知,.根据实验现象不能确定Al3+、Cl-是否存在.根据电荷守恒原理仍然无法判断Al3+和Cl-是否存在.答案:(D).

易错点三对反应热、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等概念不清晰,导致书写热化学反应方程式错误或计算ΔH不正确

例5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ΔH的绝对值均正确)()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点较多,如果忽视燃烧热对产物状态的限制,会错选(A)项;如果忽视中和热是放热反应,易错选(B)项.

解析:燃烧热要求可燃物的物质的量必须为1 mol,得到的氧化物必须是稳定的氧化物,H2O的状态必须为液态,(A)项错误;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ΔH应小于0,(B)项错误;热化学方程式要注明物质在反应时的状态,(D)项错误.答案:(C).

则的ΔH是()

(A)-824.4 kJmol-1

(B)-627.6 kJmol-1

(C)-744.7 kJmol-1

(D)-169.4 kJmol-1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 第4篇

A. 化学反应必然伴随着能量变化

B. 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主要是由化学键引起的

C. 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大小与反应物的质量无关

D. 化学反应和体系的能量变化是同时发生的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活化能的作用在于使反应物活化,从而启动反应或改变反应速率,但有些反应可能不需要活化能的推动,其活化能接近为0

B. 需要加热的反应可能是放热反应,常温下能自动进行的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

C. 在能源利用上模拟有关生物化学过程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D. [ΔH]单位中的mol-1指的不是“每摩尔”反应物,也不是“每摩尔”生成物,而是“每摩尔”反应

3. 下列反应的热效应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是( )

A. 铝粉与氧化铁的反应

B. 氯化铵与Ba(OH)2·8H2O反应

C. 锌片与稀硫酸反应

D. 钠与冷水反应

4. SF6是一种优良的绝缘气体,分子结构中只存在S—F键,已知1 mol S(s)转化为S(g)吸收能量280 kJ,断裂1 mol F—F、S—F键需吸收的能量分别为160 kJ、330 kJ,则S(s)+3F2(g)=SF6(g)的[ΔH]为( )

A. -1780 kJ·mol-1 B. -1220 kJ·mol-1

C. -450 kJ·mol-1 D. +430 kJ·mol-1

5. 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A. S(g)+O2(g)=SO2(g) ΔH1,S(s)+O2(g)=SO2(g) ΔH2;则ΔH1>ΔH2

B. C(石墨,s)=C(金刚石,s) ΔH=+1.9 kJ·mol-1,则由石墨制取金刚石的反应是吸热反应,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 NaOH(aq)+HCl(aq)=NaCl(aq)+H2O(l) ΔH=-57.4 kJ·mol-1,则含20 g NaOH的稀溶液与稀盐酸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为28.7 kJ

D. CaCO3(s)=CaO(s)+CO2(g) ΔH>0,则该反应任何温度下都能自发进行

[能量/kJ·mol-1] [508][a][b][600][N2+3H2][2NH3][反应过程] 6. 如图,a曲线表示198 K、101 kPa时N2与H2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3H2?2NH3;ΔH=-92kJ·mol-1

B. b曲线是升高温度时的能量变化曲线

C. 加入催化剂,该化学反应的反应热改变

D. 在198K、体积一定的条件下,通入1 mol N2和3 mol H2反应后放出的热量为Q1 kJ,若通入2 mol N2和6 mol H2反应后放出的热量为Q2 kJ则184>Q2>2Q1[反应过程] [能量][A][B][C][E][ΔH]

7. 2SO2(g)+O2(g)?2SO3(g)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右图所示。已知1 mol SO2(g)氧化为1 mol SO3(g)的ΔH=-99 kJ·mol-1。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C分别表示 、 ,E的大小对该反应的反应热有无影响? 。该反应通常用V2O5作催化剂,加V2O5会使图中B点升高还是降低? ,理由是 ;

(2)图中ΔH= ;

(3)V2O5的催化循环机理可能为:V2O5氧化SO2时,自身被还原为四价钒化合物;四价钒化合物再被氧气[温度计][硬纸板][碎泡沫塑料]氧化。写出该催化循环机理的化学方程式 ;

8. 实验室用50 mL 0.50 mol·L-1的盐酸和60 mL 0.50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来测定中和热。试回答下列问题:

(1)从装置来看,尚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 ;

(2)盐酸在反应中若因为有放热现象,而造成少量盐酸在反应中挥发,则测得的中和热数值 (填“偏大”“偏小”“不变”);

(3)将V1 mL 1.00 mol·L-1 盐酸溶液和V2 mL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混合均匀后测量并记录溶液温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实验中始终保持V1+V2=50 m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温度/℃][V1/mL][30

28

26

24

22

20][O 10 20 30 40 50]

A. 做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为22 ℃

B. 该实验表明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C. NaOH溶液的浓度约是1.00 mol·L-1

D. 该实验表明有水生成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4)若用HCN代替盐酸做实验,测得HCN(aq)与NaOH(aq)反应的ΔH = -12.1 kJ·mol-1;HCl(aq)与NaOH(aq)反应的ΔH = -55.6 kJ·mol-1。则HCN在水溶液中电离的ΔH等于 。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设计 第5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涵义;

4.能正确认识、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习资料的查找与交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从化学键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引导学生分析引起反应热的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问题。

教学重点: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反应热与键能

教学难点:反应热与键能

教学过程:

[讨论]在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当中,有哪些反应伴随着能量(热量)变化?

[引言]通过讨论知道,在化学反应当中,常件有能量变化,现在我们来学习

化学反应

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案 第6篇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4(选修)》,该内容属于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范畴。化学课程标准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内容在初中化学、高中化学2和选修4均有安排,体现了知识生长与学习的层次性,本节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深入学习“化学与能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化学反应中释放能量的形式。

2.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3.掌握焓变与反应热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信息、理解信息。通过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分析,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自然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列举生活实例和能源发展里程碑,让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质量的积极影响。

2.通过实验探究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知道化学反应能提供能量,知道一些具体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同时能够从化学键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但是缺少用定量的思想去分析问题。学生渴望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用暖宝宝探讨学习。

学情及年龄特征:学生对生活中的实例有浓厚的探究兴趣,对未知知识和应用有强烈的探究欲。

【教学重点】分析化学反应中热效应与焓变的关系。【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现象的原因。

【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方法中重视知识形成过程,所以出现了情景教学、探究教学等,对于焓变这样高度抽象的知识教学中,采用单一的实验探究不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在本节的教学方法中采用实验探究、层层引进、多媒体演示等辅助教学。【教学资源】电脑多媒体投影、实物暖宝宝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化学史 引入

【引入】介绍能源的发展史:原始社会→18世纪→19世纪→20世纪

观看并了解能源史

【过渡】能量来自能源

【讲解】观看这两组火焰图,我们知道:发生了能量变化 【板书】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观察并思考能量变化的原因

进入课题,让学生初步建立能量与化学反应的思想

实例

【实物展示】暖宝宝、透气袋

【讲解】暖宝宝有一个透气袋,撕开包装后氧气进入透气袋反应而产生热量

仔细观看,初步了解暖宝宝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与思考

【讲解】同学们已经学过: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板书】

化学反应: 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

【设问和引导】依据什么划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回忆以前做的

Ba(OH)2.8H2O和NH4Cl及燃烧反应的实验现象,知道是根据热效应划分的 【板书】热效应

【引出情景】暖宝宝的热效应是什么?

放热反应

回忆实验现象,探究、总结出:暖宝宝的热效应是放热反应

引导学生探讨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划分依据,并判断了实物暖宝宝的热效应

情景创设

【讲解】目前使用的暖宝宝放热原理 化学能→热能

【情景设问】所有的放热反应都能做暖宝宝吗?可以用Mg、Al等原料吗?

【拓展知识讲解】Mg、Al等热效应效果更好,但是价格比较高,暖宝宝作为一种商品,必须满足市场需要和顾客的接受程度

知道暖宝宝的放热原理,思考、了解是否能用其它材料

情景探究,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提出概念

【过渡】Fe、Mg、Al等都可以做暖宝宝,为何热效应会有差异?

【讲解】不同的物质能量不同,这就是今天将学习的重点知识:焓变与热效应。焓是与物质内能相关的物理量,焓变是等压下的热效应 【板书】 焓变与热效应

理解并掌握焓变的概念

形成正确的概念

【讲解】焓变是定量描述化学反应热效应的物理量

【引导讲解】同学们在必修2中已经学习过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能量变化图形

回忆以前的知识,归纳出焓变与热效应的关系

进行知识的梳理、归纳,让学生养成新、旧知识的联系

放热反应:ΔH<0

吸热反应: ΔH>0

【设问】回忆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如何判断反应的热效应? 【讲解】氢气与氯气反应的微观过程…….对比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与新键形成释放的能量,判断热效应。

观看反应的微观过程,倾听老师的讲解

呈现微观反应过程,弥补讲授法的不足

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吸热反应:反应物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生成物新键形成释放的能量

ΔH= E反–E生>0 放热反应:反应物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生成物新键形成释放的能量

ΔH= E反–E生<0 【板书】

吸热反应:ΔH>0 放热反应:ΔH<0 【回顾】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有哪些?

归纳整理,记笔记,化学反应与热效应的关系: 吸热反应: ΔH>0 放热反应: ΔH<0

对所讲的知识进行提炼,让学生明白重点

实验探究 知识应用

【情景设问】同学们是否有疑问:哪些因素影响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探究实验】

选择NaOH和HCl中和实验,用控制变量法探测最高温度,第一组探究用量是否影响,第二组探究温度的影响,第三组探究状态的影响 【总结】用量、温度、状态影响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板书】

影响焓变的因素:用量、温度、状态等

【过渡】理论的角度认识了热效应后,同学们能够能够举出热效应的应用吗? 【板书】

化学反应热效应的应用

【讲解】无论是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还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热米饭、暖宝宝,都说明了化学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

猜想,并跟随老师思路思考理解影响焓变的因素 思考、了解热效应的应用

学会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实验,探究影响焓变的因素,为下节课写热化学方程式奠定基础 应用化学知识能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化学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好好学化学

知识梳理

【情景回顾】暖宝宝的热效应是什么?是否所有的放热反应都能做暖宝宝?哪些因素影响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探究作业】同学们:如果是你,如何制作暖宝宝?

回顾学习的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暖宝宝的制作

理论应用到实践,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反思】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 第7篇

一学习目标:书写表示化学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 二学习过程1.复习回忆

1)、催化剂为什么能够加快反应速度? 2)、什么是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 3)、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4)、你了解“即热饭盒吗?知道是什么原理吗? 5)、什么是反应热(焓变)2.引入

阅读课本:例1与例2 与化学方程式相比,热化学方程式有哪些不同? 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哪几点?

3、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1)热化学方程式定义: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2)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1)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要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为什么?)而常温、常压可以不注明,即不注明则是常温、常压。(2)标出了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状态,(为什么要标出?)

(3)写出了反应热,还注明了“+”,“-”(4)方程式中的计量系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4.注意点:

反应物和生成物前的系数它代表了什么?在方程式中∆H它表示了什么意义? ∆H的值与什么有关系?

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表示对应物质的物质的量。∆H(KJ/mol)它表示每摩尔反应所放出的

热量,∆H的值与方程式中的计量系数有关,即对于相同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不同。例题

1、当1mol气态H2与1mol气态Cl2反应生成2mol气态HCl,放出184.6KJ的热量,请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2.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1)1molN2(g)与适量O2(g)反应生成NO(g),需吸收68kJ的热量;

2)2molCu(s)与适量O2(g)反应生成CuO(s),放出314kJ热量;

3)1g 硫粉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放出 9.36kJ热量,写出硫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4)4g CO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放出 9.6kJ热量,写出CO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5)在一定条件下,氢气和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g)+ O2(g)= 2H2O(l);H= – 572 kJ /mol CH4(g)+2O2(g)= CO2(g)+2H2O(l);r H= – 890 kJ/mol由1mol 氢气和2mol甲烷组成的混合气体在上述条件下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为多少。

6、在一定条件下,氢气和丙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g)+ O2(g)= 2H2O(l);∆H= – 572 kJ/mol C3H8(g)+5O2(g)= 3CO2(g)+4H2O(l);∆H = – 2220 kJ/mol 5mol 氢气和丙烷的混合气完全燃烧时放热3847kJ,则氢气和丙烷的体积比为(A)1:3(B)3:1(C)1:4(D)1:1

7、已知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 第8篇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中“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一节, 涉及到大学《物理化学》的部分热力学知识, 有的概念抽象、理论性强, 极易混淆. 现将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部分疑难问题提出, 并力图辩析, 一家之言, 若有不当, 敬请指正.

一、物质总能量越高, 键能就越低吗?

在该节教学中, 教师不可避免要讲物质总能量与键能的区别与联系. 物质总能量即物质的内能 (或热力学能) , 是物质内各种形式能量的总和, 包括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分子内电子的动能和势能, 原子核能等等, 随着认识的深化, 还在发现新能量形式, 内能的绝对值难以确定;而键能是指在常温下 (25℃ ) 基态化学键分解成气态原子所吸收的能量, 或者气态原子形成基态化学键释放的能量, 这是两个相反的过程, 键能可通过实验与计算的方法得到.

这两种能量大小之间有什么关系? 部分老师总结为:物质总能量越高, 键能就越低. 所依据理由大致有如下两个方面:

1. 物质的总能量越高, 越不稳定, 在化学反应中越活泼, 越易断键, 键能就越低.

2. 在计算反应热ΔH时常采用两个公式:ΔH = 生成物总能量 - 反应物总能量, ΔH = 反应物键能 - 生成物键能, 这两种方法计算的ΔH相等, 若生成物总能量 > 反应物总能量, 则生成物键能 < 反应物键能, 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 总能量越高, 键能就越低.

我认为理由1欠严谨, 大量的惰性物质总能量也会很高, 化学性质会活泼吗? 再者若只是核能高导致总能量高, 而电子的动能与势能并不高, 物质化学性质未必活泼. 理由2中用键能计算反应热仅是一种估算, 特殊情况下, 算出的ΔH与真实的ΔH正负都不同. 当然大多数情况, 键能计算的ΔH与真实的ΔH接近, 但不能随意延伸, 如, 有的教师延伸出:已知1 mol NH3键能> 1 mol H2O键能, 则相同条件下, 1 mol NH3总能量 < 1 molH2O总能量, 这个结论就更值得商榷. 试问:1 mol C10H22键能必定大于1 mol CH4, 但是总能量谁大呢? 单从核能角度C10H22也大于CH4.

判断物质间总能量的大小, 通常是通过一个变化过程来进行, 若该变化是放热过程, 则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 若为吸热过程则反之. 例如,

在中学的变化过程中元素质量是守恒的, 用于比较总能量的物质之间元素种类和质量应当守恒. 我认为在中学阶段可以这样表述:对组成元素种类和质量相同的物质, 一般总能量越高, 键能越低. 如, 1 mol H2 (g) 与1 mol Cl2 (g) 混合物与2 molHCl ( g) 的比较就符合这个结论. 虽然1 mol NH3与1 mol H2O的键能可以进行比较, 但因为元素种类不同, 通常无法直接比较两者总能量大小. 为何要加“一般”二字呢, 因为这个表述也有反例, 例如, 总能量1 mol H2O ( g) 大于1 mol H2O ( l) , 但这两者键能却是相等的, 因为液态水变成气态水吸收的能量不应属于键能. 再举一反例:H2 (g) + I2 (g) = 2 mol HI (g) ΔH < 0, 而H2 (g) + I2 (s) = 2 mol HI (g) ΔH > 0. 查阅资料显示, 键能:1 mol H2 (g) + 1mol I2 (g) < 2 mol HI (g) , 但总能量的大小却因为I2的状态不同而不同. 根本原因是当物质种类和质量一旦确定, 键能就确定了, 不因温度、状态改变而改变;但总能量会因为温度、状态等不同而不同, 所以总能量大小关系就难以确定.

二、这两类图象有什么区别

在该节的习题中经常出现以下两种图象:

这两种图象的形式和计算方法极为相似, 学生能利用它们解题, 但不一定理解其真实含义, 其实它们分别来自两种不同的理论.

甲图来自于理论“化学反应本质是旧键断裂, 新键形成”, 反应物吸收能量断键变为气态原子, 然后再形成新键生成新的分子. 根据键能的概念, a近似为1 mol H2和1 /2 mol O2的键能之和, b近似为1 mol H2O的键能, c为该反应放出的热量, 该图有多种运用, 例如, 1判断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2根据c = a b, 可以进行反应热、键能之间的换算;3直接观察出“组成元素种类和质量相同时, 物质能量越高, 键能一般越低”, 如, 甲图反应物能量高于生成物, 而反应物的键能低于生成物的键能.

乙图则来自于大学教材中“过渡状态理论”, 该理论认为反应物吸收能量先成为活化分子, 活化分子再结合为活化配合物 (或过渡态物质) , 活化配合物转化为生成物, 并释放能量. 由于活化分子与活化配合物的能量相差极小, 图中略去了活化分子. E1表示正反应的活化能, E2表示逆反应的活化能, ΔH为反应热. 该图也有多种运用, 例如, 1判断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2据ΔH = E1- E2, 进反应热与活化能之间运算;3帮助理解活化能概念, 若能画出加催化剂后的能量变化图, 便于理解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的原理.

三、吸热反应时, 体系吸收能量, 为何体系温度往往降低

有同学认为, 发生吸热反应时, 体系向外界吸收了能量, 体系温度应该升高, 为何温度反而降低? 显然是将能量与温度两个概念混淆. 温度的高低直接与分子平均动能相关, 分子平均动能越高, 温度越高. 体系总能量包含多种形式能量 (本文前面已表述) , 吸热反应从外界吸收的能量不一定就转化为分子动能, 可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吸热反应通常吸收外界能量的同时, 还使体系内分子平均动能降低, 导致体系与环境温度皆降低 (当然恒温体系和孤立体系除外) . 该部分知识涉及热力学中环境与体系的知识, 可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理解即可, 不必深究.

四、反应热的单位是 k J/mol, 其中的“每摩”是指每摩反应物还是每摩反应

已知热化学方程式1 H2 (g) + 1 /2O2 (g) = H2O ( g) ΔH =- 241. 8 k J / mol

可得2 2H2 (g) + O2 (g) = 2H2O ( g) ΔH = - 483. 6 k J /mol, 但有同学认为反应1中反应热ΔH的含义是每1 mol H2燃烧产生241. 8 k J热量, 但2中显示每1 mol H2燃烧产生483.6k J热量, 岂不矛盾? 其实单位里的“每摩”指的是1 mol反应, 而不是1 mol H2, 如ΔH = - 483. 6 k J/mol的含义是:每发生1mol反应2, 即2 mol H2 (g) 与1 mol O2 (g) 反应生成2 molH2O ( g) , 放出热量483. 6 k J.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 第9篇

A. 生成物能量一定低于反应物能量

B. 放热反应的反应速率总是大于吸热反应

C. 应用盖斯定律,可以计算某些难以直接测量的反应的焓变

D. 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不同

2. 100 g碳粉燃烧所得气体中,CO占[13]体积,CO2占[23]体积,且C(s)+[12]CO2(g)=CO(g) ΔH=-110.35 kJ·mol-1;CO(g)+[12]O2(g)=CO2(g) ΔH=-282.57 kJ·mol-1。与这些碳完全燃烧相比,损失的热量是 kJ。

A. 392.92 B. 2489.44 C. 784.92 D. 3274.3

3. 下列说法或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

A. 在稀溶液中,H+(aq)+OH-(aq)=H2O(l) ΔH=-57.3 kJ·mol-1,若将含0.5 mol H2SO4的浓硫酸与含1 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大于57.3 kJ

B. 石墨和金刚石的转化是物理变化

C. 氯化铝升华要吸收大量的热,这属于化学反应中的吸热反应

D. S的燃烧热为296 kJ·mol-1,则SO2(g)=S(s)+O2(g) ΔH=-296 kJ·mol-1

4. 已知:2Zn(s)+O2(g)=2ZnO(s) ΔH=-701.0 kJ·mol-1;Hg(l)+O2(g)=2HgO(s) ΔH=-181.6 kJ·mol-1。则反应Zn(s)+HgO(s)=ZnO(s)+Hg(l)的ΔH为 kJ·mol-1。

A. +519.4 B. +259.7 C. -259.7 D. -519.4

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已知冰的熔化热为6.0 kJ·mol-1,冰中氢键的键能为20 kJ·mol-1。假设每摩尔水中有2 mol氢键,且熔化热完全用于打破冰的氢键,则最多只能破坏冰中15%的氢键

B. 500 ℃、30 MPa下,将0.5 mol N2和1.5 mol H2置于密闭的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热19.3 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催化剂

加热、加压] 2NH3(g) ΔH= -38.6 kJ·mol-1

C. 实验测得环己烷(l)、环己烯(l)和苯(l)的标准燃烧热分别为-3916 kJ·mol-1、-3747 kJ·mol-1和-3265 kJ·mol-1,可以证明在苯分子中不存在独立的碳碳双键

D. 已知:Fe2O3(s)+3C(石墨)= 2Fe(s)+3CO(g) ΔH=+489.0 kJ·mol-1;CO(g)+ [12]O2(g)= CO2(g) ΔH=-283.0 kJ·mol-1;C(石墨)+O2(g)= CO2(g) ΔH=-393.5 kJ·mol-1。则4Fe(s)+3O2(g)= 2Fe2O3(s) ΔH=-1641.0 kJ·mol-1

6. 向足量H2SO4溶液中加入100 mL 0.4 mol·L-1 Ba(OH)2溶液,放出的热量是5.12 kJ。如果向足量Ba(OH)2溶液中加入100 mL 0.4 mol·L-1 HCl溶液时,放出的热量为2.2 kJ。则Na2SO4溶液与BaCl2溶液反应的反应热为 kJ·mol-1。

A. -2.92B. -0.72 C. -73 D. -18

7. 金刚石和石墨均为碳的同素异形体,氧气不足时生成一氧化碳,充分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反应中放出的热量如图所示。

[反应过程][能量][反应物总能量][中间产物总能量][最终产物总能量][O2(g),C(金刚石)][O2(g),C(石墨)][CO2(g)][CO2(g),[12]O2(g)][ΔH1=-395.4kJ/mol] [ΔH2=-283.0kJ/mol][ΔH3=-110.5kJ/mol]

(1)等量金刚石和石墨完全燃烧 (填“金刚石”或“石墨”)放出热量更多,表示石墨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

(2)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热化学方程式 ;

(3)12 g石墨在一定量空气中燃烧,生成气体36 g,该过程放出的热量为 。

8. 碳在氧气中燃烧,可能生成两种气态氧化物。4.5 g碳在8.0 g氧气中燃烧至反应物耗尽,并放出x kJ热量。

(1)通过计算确定反应产物的组成为(用化学式表示): ,其相应的物质的量为 。

(2)已知单质碳的燃烧热为y kJ·mol-1,写出1 mol C与O2反应生成CO的热化学方程式: 。

9. 已知:CH4(g) +H2O(g)=CO(g)+3H2 (g) ΔH=-206.2 kJ·mol-1;CH4(g)+ CO2 (g) =2CO(g)+2H2 (g) ΔH=-247.4 kJ·mol-1;2H2S(g)=2H2(g)+S2(g) ΔH=-169.8kJ·mol-1。

(1)以甲烷为原料制取氢气是工业上常用的制氢方法。CH4(g)与H2O(g)反应生成CO2(g)和H2(g)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2)H2S热分解制氢时,常向反应器中通入一定比例的空气,使部分H2S燃烧,其目的是 ;

[A][B][H2O][H2][O2] [1.0

0.8

0.6

0.4

0.2

0][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气体的体积分数][温度/K] (3)H2O的热分解也可得到H2,高温下水分解体系中主要气体的体积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A、B表示的物质依次是 。A、B重新生成水时的活化能 0 (填“>”“<”或“=”)。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 第10篇

一学习目标:燃烧热,中和热,能源 二学习过程

1、燃烧热

什么是燃烧热?是不是物质燃烧放出的热量就叫燃烧热呢?1)定义:在25℃,101 kPa时,1 mol 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燃烧热通常可由实验测得。

2)在理解物质燃烧热的定义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 25℃ ,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⑤在未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外界压强一般指25℃ ,101 kPa.所谓完全燃烧也是完全氧化,它是指物质中的下列元素完全转变成对应的稳定物。如: C→CO2(g)、H → H2O(l)、S → SO2(g)

[练习1]分析以下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哪个是表示固态碳和气态氢气燃烧时的燃烧热的?为什么?

A.C(s)+O2(g)===CO(g);ΔH=110.5 kJ/mol B.C(s)+O2(g)===CO2(g);ΔH=-393.5 kJ/mol C.2H2(g)+O2(g)===2H2O(l);ΔH=-571.6 kJ/mol D.H2(g)+1/2O2(g)===H2O(g);ΔH=-241.8 kJ/mol 你能根据题中信息写出表示H2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吗?

由于计算燃烧热时,可燃物质是以1 mol 作为标准来计算的,所以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系数常出现分数。

2、燃烧热的计算及应用[例题]1.在101 kPa时,1 mol CH4 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H2O,放出890.3 kJ的热量,CH4的燃烧热为多少?1000 L CH4(标准状况)燃烧后所产生的热量为多少?CH4的燃烧热为890.3 kJ/mol,1000 L CH4(标准状况)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为3.97×104 kJ 2.葡萄糖是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葡萄糖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6H12O6(s)+6O2(g)===6CO2(g)+6H2O(l)ΔH=-2 800 kJ/mol葡萄糖在人体组织中氧化的热化学方程式与它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相同。计算100 g葡萄糖在人体中完全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

2、中和热 1)定义: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2)中和热的表示:H+(aq)+OH-(aq)=H2O(l);△H=-57.3kJ/mol。3)要点

①条件:稀溶液。稀溶液是指溶于大量水的离子。②反应物:(强)酸与(强)碱。中和热不包括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热、电解质电离的吸热所伴随的热效应。

③生成1mol水,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化合生成 H20,若反应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这部分反应热也不在中和热内。④放出的热量:57.3kJ/mol 例:已知H+(aq)+OH-(aq)=H2O(l);△ H=-57.3kJ/mol,求下列中和反应中放出的热量。(1)用20gNaOH配稀溶液跟足量稀盐酸反应放出____________ kJ的热量。(2)用2molH2SO4配稀溶液跟足量稀NaOH反应,放出____________kJ的热量。3燃烧热和中和热的区别与联系

4、能源1)什么是能源?能源的作用?

就是能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包括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阳光、风力、流水、潮汐以及柴草等。•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2)当今世界上重要的能源是什么?怎样解决能源枯竭问题?节约能源的重要措施是什么?什么是新能源?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解决的办法 :开源节流;即开发新能源,节约现有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 第11篇

1.氢气在空气中燃烧。2H2+O2 2H2O

2.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2CO+O2 2CO2

3.木炭在空气中完全燃烧。C+O2 CO2

课本知识导学运用

课本知识诠解重要提示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化学反应的特征

(2)分类及原因

类型 定义原因常见实例放热 反应有热量放出的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所有燃烧反应酸碱中和反应金属置换出H2的反应吸热

反应吸收热量的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C+CO2 2CO(s)

C+H2O(g)2-=CO↑(g)+H2↑(g)2.燃料的燃烧

燃烧条件:燃料必须与空气接触,且达到着火点

(2)充分燃烧的条件:①要有足够的空气;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 的接触面积

(3)不充分燃烧的危害

①产生的热量少,浪费资源;

②产生污染物。(如CO)

(4)提高燃烧效率的具体途径:固体燃料粉碎成粉末状,液体燃料进行雾化,适量调节通风量,提高燃烧温度。

3.新能源开发

即使燃料得到充分利用,也总有一天会枯竭的,因此,开发新能源对于人类有重要的意义。新能源包括氢能、太阳能、核能等。1.物质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原理

2.能量变化遵循能量守恒原理

3.反应的热效应与反应条件没有关系

4.燃料燃烧时,并不是空气越多越好,因为过量的空气会带走大量的热量。基础例题点拨一拖二【例题1】 在燃烧正旺的煤炉上添加新煤时,发现炉温下降,同时在新煤上方,有蓝色火焰出现。写出该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说明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分析】燃烧正旺的煤炉进行的反应是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这是放热反应;添加新煤时炉温下降,主要是因为进行的反应是吸热反应,这是碳与二氧化碳化合生成一氧化碳的反应;产生的一氧化碳是可燃性气体,燃烧时产生蓝色火焰,也是放热反应。

【解析】C+O2 CO2放热反应

CO2+C2- 2CO吸热反应

2CO+O2 2CO2放热反应

【例题2】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会引起“温室效应”,自然界能消耗二氧化碳的反应是

A.CO2+2NaOH=Na2CO3+H2O

B.CaCO3+CO2+H2O=Ca(HCO3)2

C.6CO2+6H2O阳光 C6H12O6+6O2

D.CO2+C2- 2CO

拖1(典型例题考综合题)下列选项中说明乙醇作为燃料的优点的是()

①燃烧时发生氧化反应;

②充分燃烧的产物不污染环境;

③乙醇是一种再生能源;

④燃烧时放出大量热量。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D(解析:燃烧是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这不是乙醇作为燃料的优点,其他三点均为乙醇作为燃料的优点)

【分析】自然界能消耗CO2的反应物应在自然界中存在,而且还要在自然条件下该反应能发生。自然界中不存在NaOH,存在CaCO3、CO2与C反应需高温条件也不可能。光合作用是消耗CO2的最重要和最佳途径。

【解析】BC重难点突破

重点难点易混点易错点方法技巧

重点: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化学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不可能正好等于反应物的总能量,这样反应前后的能量差值即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形式有多种,如光能、声能、电能、机械能等,但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其他各种形式的能量有时和热能的变化相伴发生。

因为反应过程中能量守恒,故当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为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为吸热反应。有些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比较接近,这样的反应热效应不明显。另外要注意放热反应常温下不一定能够发生,吸热反应也不一定需要加热才能发生。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教案 第12篇

[实验] 四人一组做课本实验1-3、1-4

请同学们归纳实验现象。

[小结]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铝片与盐酸反应、燃料的燃烧都要放出热量,这类反应叫做放热反应;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要吸收热量,这类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节选) 第13篇

本课是高一化学(上册)中的教学内容,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探究式学习为主,首先从一个实验入手(KClO3的受热分解),启发学生理解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而这些能量变化通常又表现为热能变化。接着,我引导学生进入实验探究教学,引发“为什么有的化学反应吸热,而有的化学反应放热”的问题,然后提出人类如何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的热量问题,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有关能源展望和人类进步的话题。

教学过程(此处限于篇幅,仅节选其中2个教学片段):

片段1: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KClO3受热分解实验。

提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什么问题?(2KClO3+3C→3CO2↑+2KCl)KClO3受热先熔化,此时并没有氧气放出;将带火星的木条与熔融的KClO3接触以后立即放出氧气,木条在熔融的KClO3中剧烈燃烧起来,由燃烧放出的热维持KClO3放出氧气,直到反应完成。

教师:化学变化的特征就是化学变化中除有新物质生成外,常伴随着放热、发光、放出气体,有时还会有变色、生成沉淀等现象发生,有时还有电流,本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

4.2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变化中热效应是一种主要的形式)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片段2:化学反应中能量是怎样变化的

[演示实验]在一个小烧杯里,加入约10g NH4Cl晶体,加少量水,将小烧杯放在事先已滴有3~4滴水的木片上,然后再加入约20 g已研磨成粉末的氢氧化钡晶体[Ba(OH)28H2O],并立即用玻璃棒迅速搅拌,使两者充分反应,成糊状即可。混合搅拌后,木片和小烧杯粘在一起,说明该反应吸收了大量的热,使水温降低结成冰。

化学反应方程式: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提问:由实验推知,Ba(OH)28H2O固体和NH4Cl固体的总能量BaCl2溶液、氨气和H2O的总能量。(吸热)

[学生分组实验]在一个含2厘米的镁带的试管中,加入2毫升的6mol/L的盐酸,观察实验现象。

请学生注意:①操作方法;②仔细观察实验现象;③总结实验结论;④写出化学方程式。

反应产生大量热,同时试管温度升高(发烫),说明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化学反应方程式:Mg+2HCl→MgCl2+H2↑。

提问:由实验推知,Mg和盐酸溶液的总能量______MgCl2和氢气的总能量。(放热)

通过以上几个实验,我们是否已经明白了化学反应中能量是怎样变化的?

教师:1.化学反应的特点是有新物质生成,也就是物质中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过程;2.新物质和反应物的能量必存在差异,而化学反应中能量是守恒的;3.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差若以热能形式表现即为放热和吸热,若两者能量较为接近,则放热和吸热不明显。

化学反应的过程可看做是能量的“释放”与“贮存”过程。

[板书]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吸热或放热。

放热反应:化学上把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做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化学上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 第14篇

例1(2010年浙江) 500℃、30MPa下,将

0.5 mol N2和1.5 mol H2置于密闭的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热19.3 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解析可逆反应的ΔH是指在该条件下反应物全部(100%)转化为生成物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与反应的可逆性或反应物实际的转化率无关。0.5 mol N2和1.5 mol H2置于密闭的容器中如果全部转变为NH3(g)放出的热量要比19.3 kJ多, 所以热化学方程式为:

N2(g)+3H2(g)2NH3(g);

ΔH <-38.6 kJ· mol-1

例2(2013年山东)CO(g)+H2O(g)H2(g)+CO2(g)ΔH<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正确的是( )。

A.加入催化剂,改变了反应的途径,反应的ΔH也随之改变

B.改变压强,平衡不发生移动,反应放出的热量不变

C.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反应放出的热量不变

解析ΔH与反应途径和步骤无关,加入催化剂,改变了反应的途径,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ΔH不变。改变压强,平衡不发生移动,反应放出的热量也不变。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平衡向逆反

量分数为51.3%,那么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解析由甲苯和甘油的化学式分别为C7H8和C3H8O3二者经过比较可见其相对分子质量均为92,又因为二者分子式中氢原子数相同,因此,无论以何种比例混合,混合物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是一定的,即

w(H)=892×100%=8.7%,所以w(O)=1-w(C)-w(H)=40%。

例5下列各组中的两种有机物,无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混合物总质量不变,完全燃烧时生成的水的质量也不变的是 ( )。

A.CH2O、C2H4O2 B.C8H10、C4H10

C.C2H4、C2H4O D.C8H8、C4H8

解析本题中确定总质量一定,在完全燃烧后产生的水的质量取决于氢元素的总质量,即要求所给选项中两种物质中的氢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不难看出该题选项A正确。

练习

反应的活化能,E2表示逆反应的活化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B.催化剂能改变反应的焓变

C.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D.逆反应的活化能大于正反应的活化能

解析由于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所以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催化剂能改变反应的历程,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但不能改变反应的焓变;E1为反应物的活化能,E2为生成物的活化能,逆反应的活化能小于正反应的活化能。C正确。

解答策略图形题一般具有综合性强,设问多样等特点。在解答的过程中通过横纵坐标的意义及反应物、生物能量的相对大小和ΔH的关系基本就能解答。

(收稿日期:2014-09-10)

化学教案-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第15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

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

通过布置研究性课题,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产、科学研究及生活的紧密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在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现在,开发利用新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借此培养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扩展是很难得的。注意科学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一章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可以讲是高中化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开篇,它起着连接初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本节教学介绍的理论主要用于联系实际,分别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能量变化等不同反应类型、不同反应过程及实质加以联系和理解,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对知识深化和总结,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教法建议

以探究学习为主。教师是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建议教材安排的两个演示实验改为课上的分组实验,内容不多,准备方便。这样做既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教师不能用化学课件代替化学实验,学生亲身实验所得实验现象最具说服力。教学思路:影像远古人用火引入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学生实验验证和探讨理论依据→确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讨论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保护环境→能源的展望和人类的进步→布置研究学习和自学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观点的建立。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影像:《远古人用火》01/07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 第16篇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2、常识性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及环境保护等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化学反应解其能量变化,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2、难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观点的建立。

三、教学方法步骤

本节教学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录像、影碟等多媒体手段,加强学生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观的认识,让学生通过阅读、观摩、讨论等学习形式,主动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具体教学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内容

[引言]

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现象是什么??(燃烧)

早期古人怎么取火?(钻木取火)

[讲述]

在第一节中就讲到,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与火有密切的联系,对于燃烧的探究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年轻的课题,过去我们曾经研究过,现在仍然在研究,将来还会继续研究。

为什么对燃烧这一古老的化学现象我们要一直研究下去呢?因为,研究燃烧中的反应、能量变化、燃烧效率及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 第17篇

一学习目标:1学习化学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

3: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催化剂二学习过程

1: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1)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化学反应2)化学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是:设计和创造新的分子

3)如何实现这个过程?

通常是利用已发现的原理来进行设计并实现这个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对什么要清楚才能做到,对化学反应的原理的理解要清楚,我们才能知道化学反应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它遵循怎样的规律,如何控制化学反应才能为人所用!这就是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是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问题2)化学反应的速率、方向及限度的问题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问题4)电化学的基础知识3:基本概念

1)什么是有效碰撞?引起分子间的化学反应的碰撞是有效碰撞,分子间的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有效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小与,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的次数有关2)什么是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但活化分子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有效碰撞次数的多少与单位体积内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的多少有关。3)什么是活化能?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是活化能,如图

活化分子的多少与该反应的活化能的大小有关,活化能的大小是由反应物分子的性质决定,(内因)活化能越小则一般分子成为活化分子越容易,则活化分子越多,则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越多,则反应速率越快。4)什么是催化剂?催化剂是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反应前后本身性质和质量都不改变的物质,催化剂作用: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也就等于提高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提高了有效碰撞的频率.反应速率大幅提高.5)归纳总结:一个反应要发生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

1、为什么可燃物有

氧气参与,还必须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

2、催化剂在我们技术改造和生产中,起关键作用,它主要作用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试想一下为什么催化剂能提高反应速率?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反应热,焓变 二学习过程

1:引 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

思考

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当能量变化以热能的形式表现时: 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同时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那么一个反应中的质量与能量有没有关系呢?

有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二者密不可分,但以物质为主。能量的多少则以反应物和产物的质量为基础。那么化学反应中能量到底怎样变化 2:反应热,焓变

化学反应过程中为什么会有能量的变化?(用学过的知识回答)

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从新组合成生成物的分子的过程。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要放出能量。而一般化学反应中,旧键的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与新键形成所放出的总能量是不相等的,而这个差值就是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所以化学反应过程中会有能量的变化。反应热

焓变

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热量(或换算成相应的热量)来表述,叫做反应热,又称为“焓变”。符号: ΔH,单位:kJ/mol 或 kJ•mol-1

∆H为―-‖ 为放热反应∆H为―+‖ 为吸热反应思考:能量如何转换的?能量从哪里转移到哪里?体系的能量如何变化?升高是降低?环境的能量如何变化?升高还是降低?规定放热反应的ΔH 为―-‖,是站在谁的角度?体系还是环境

放热反应ΔH为“—”或ΔH〈 0

吸热反应ΔH为“+”或ΔH 〉0 ∆H=E(生成物的总能量)- E(反应物的总能量)∆H=E(反应物的键能)- E(生成物的键能)

3:练习1)1molC与1molH2O(g)反应失成lmol CO(g)和1mol H2(g),需要吸收131.5kJ的热量,该反应的反应热为△H= kJ/mol。

2)拆开 lmol H—H键、lmol N-H键、lmolN≡N键分别需要的能量是436kJ、391kJ、946kJ,则1mol N2生成NH3的反应热为,1mol H2生成NH3的反应热为。

3、H2 + F2 = 2HF H2 + Cl2 = 2HCl 预测当生成2 mol HF和2 mol HCl时,哪个反应放出的热量多?

若干化学键的键能(kJ/mol,25 ℃)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需要加热方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放热的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易发生

C、反应是放热的还是吸热的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D、吸热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发生

2、反应C(石墨)→ C(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由此可知 •A、石墨比金刚石更稳定

•B、金刚石和石墨可以相互转化 •C、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D、金刚石和石墨不能相互转化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书写表示化学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 二学习过程1.复习回忆

1)、催化剂为什么能够加快反应速度? 2)、什么是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 3)、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4)、你了解“即热饭盒吗?知道是什么原理吗? 5)、什么是反应热(焓变)2.引入

阅读课本:例1与例2 与化学方程式相比,热化学方程式有哪些不同? 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哪几点?

3、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1)热化学方程式定义: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2)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1)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要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为什么?)而常温、常压可以不注明,即不注明则是常温、常压。(2)标出了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状态,(为什么要标出?)

(3)写出了反应热,还注明了―+‖,―-‖(4)方程式中的计量系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4.注意点:

反应物和生成物前的系数它代表了什么?在方程式中∆H它表示了什么意义? ∆H的值与什么有关系?

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表示对应物质的物质的量。∆H(KJ/mol)它表示每摩尔反应所放出的

热量,∆H的值与方程式中的计量系数有关,即对于相同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不同。例题

1、当1mol气态H2与1mol气态Cl2反应生成2mol气态HCl,放出184.6KJ的热量,请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2.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1)1molN2(g)与适量O2(g)反应生成NO(g),需吸收68kJ的热量;

2)2molCu(s)与适量O2(g)反应生成CuO(s),放出314kJ热量;

3)1g 硫粉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放出 9.36kJ热量,写出硫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4)4g CO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放出 9.6kJ热量,写出CO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5)在一定条件下,氢气和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g)+ O2(g)= 2H2O(l);H= – 572 kJ /mol

CH4(g)+2O2(g)= CO2(g)+2H2O(l);r H= – 890 kJ/mol由1mol 氢气和2mol甲烷组成的混合气体在上述条件下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为多少。

6、在一定条件下,氢气和丙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g)+ O2(g)= 2H2O(l);∆H= – 572 kJ/mol C3H8(g)+5O2(g)= 3CO2(g)+4H2O(l);∆H = – 2220 kJ/mol 5mol 氢气和丙烷的混合气完全燃烧时放热3847kJ,则氢气和丙烷的体积比为(A)1:3(B)3:1(C)1:4(D)1:1

7、已知

(1)H2(g)+1/2O2(g)= H2O(g)ΔH1 = a kJ/mol(2)2H2(g)+O2(g)=2H2O(g)ΔH2 = b kJ/mol(3)H2(g)+1/2O2(g)= H2O(l)ΔH3 = c kJ/mol(4)2H2(g)+O2(g)=2H2O(l)ΔH4 = d kJ/mol 则a、b、c、d的关系正确的是 A C。A、ad>0 C、2a=b< 0 D、2c=d>0 8.若2.6 g 乙炔(C2H2,气态)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和CO2(g)时放热130 kJ。则乙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2H2(g)+5/2O2(g)=2CO2(g)+H2O(l)ΔH=-1300 kJ/mol 2C2H2(g)+5O2(g)==4CO2(g)+2H2O(l)ΔH=-2600 kJ/mol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三课时)一学习目标:燃烧热,中和热,能源 二学习过程

1、燃烧热

什么是燃烧热?是不是物质燃烧放出的热量就叫燃烧热呢?1)定义:在25℃,101 kPa时,1 mol 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燃烧热通常可由实验测得。

2)在理解物质燃烧热的定义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 25℃ ,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⑤在未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外界压强一般指25℃ ,101 kPa.所谓完全燃烧也是完全氧化,它是指物质中的下列元素完全转变成对应的稳定物。如: C→CO2(g)、H → H2O(l)、S → SO2(g)

[练习1]分析以下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哪个是表示固态碳和气态氢气燃烧时的燃烧热的?为什么?

A.C(s)+O2(g)===CO(g);ΔH=110.5 kJ/mol B.C(s)+O2(g)===CO2(g);ΔH=-393.5 kJ/mol C.2H2(g)+O2(g)===2H2O(l);ΔH=-571.6 kJ/mol D.H2(g)+1/2O2(g)===H2O(g);ΔH=-241.8 kJ/mol 你能根据题中信息写出表示H2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吗?

由于计算燃烧热时,可燃物质是以1 mol 作为标准来计算的,所以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系数常出现分数。

2、燃烧热的计算及应用[例题]1.在101 kPa时,1 mol CH4 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H2O,放出890.3 kJ的热量,CH4的燃烧热为多少?1000 L CH4(标准状况)燃烧后所产生的热量为多少?CH4的燃烧热为890.3 kJ/mol,1000 L CH4(标准状况)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为3.97×104 kJ 2.葡萄糖是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葡萄糖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6H12O6(s)+6O2(g)===6CO2(g)+6H2O(l)ΔH=-2 800 kJ/mol葡萄糖在人体组织中氧化的热化学方程式与它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相同。计算100 g葡萄糖在人体中完全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

2、中和热

1)定义: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2)中和热的表示:H+(aq)+OH-(aq)=H2O(l);△H=-57.3kJ/mol。3)要点

①条件:稀溶液。稀溶液是指溶于大量水的离子。

②反应物:(强)酸与(强)碱。中和热不包括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热、电解质电离的吸热所伴随的热效应。

③生成1mol水,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化合生成 H20,若反应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这部分反应热也不在中和热内。④放出的热量:57.3kJ/mol 例:已知H+(aq)+OH-(aq)=H2O(l);△ H=-57.3kJ/mol,求下列中和反应中放出的热量。(1)用20gNaOH配稀溶液跟足量稀盐酸反应放出____________ kJ的热量。

(2)用2molH2SO4配稀溶液跟足量稀NaOH反应,放出____________kJ的热量。

3燃烧热和中和热的区别与联系

4、能源1)什么是能源?能源的作用?

就是能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包括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阳光、风力、流水、潮汐以及柴草等。•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2)当今世界上重要的能源是什么?怎样解决能源枯竭问题?节约能源的重要措施是什么?什么是新能源?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解决的办法 :开源节流;即开发新能源,节约现有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措施:科学地控制燃烧反应,使燃料充分燃烧,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新能源:太阳能、氢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和生物能。3)相关思考题∶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是什么?.燃料燃烧时,若空气过量或不足,会造 成什么后果?为什么固体燃料要粉碎后使用? 煤在直接燃烧时会产生SO2、氮氧化物及烟尘等,严重影响空气质量且易导致酸雨、温室效应等,从而使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故通过清洁煤技术(如煤的液化和气化,以及实行烟气净化脱硫等),大大减少燃煤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势在必行。提高煤燃烧的热利用率、开发新的能源也是大势所趋。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四课时)

一学习目标:盖斯定律及其应用 二学习过程

1.引入:如何测出这个反应的反应热:C(s)+1/2O2(g)==CO(g)①C(s)+1/2O2(g)==CO(g)ΔH1=? ②CO(g)+1/2O2(g)== CO2(g)ΔH2=-283.0kJ/mol

③C(s)+O2(g)==CO2(g)ΔH3=-393.5kJ/mol① + ② = ③,则 ΔH1 + ΔH2 =ΔH3所以,ΔH1=ΔH3-ΔH2 ΔH1=-393.5kJ/mol+ 283.0kJ/mol=-110.5kJ/mol 2.盖斯定律:

不管化学反应是分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3.如何理解盖斯定律?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盖斯定律。

2)盖斯定律有哪些用途?4.例题

1)同素异形体相互转化但反应热相当小而且转化速率慢,有时还很不完全,测定反应热很困难。现在可根据盖斯提出的观点“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这个总过程的热效应是相同的”。已知P4(s、白磷)+5O2(g)=P4O10(s);ΔH =-2983.2 kJ/mol P(s、红磷)+5/4O2(g)=1/4P4O10(s);ΔH =-738.5 kJ/mol 试写出白磷转化为红磷的热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与利用 第18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已能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观察一些物质的原子排列状况。1990年前后, 美国等少数国家首先在-269℃的低温下移动了原子。1993年, 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的研究人员, 在常温下以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为手段, 通过用探针拨出硅晶体表面的硅原子的方法, 在硅晶体的表面形成了一定规整的图形。这种在晶体表面开展的操纵原子的研究, 达到了世界水平。课本插图中的“中国”两字就是这样形成, 并经放大约180万倍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来的。这两个字的“笔画”宽度约2nm, 是目前已知的最小的汉字。

今天化学学科正积极向一些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的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等学科渗透, 使化学的作用与地位日益显著。反过来, 这种学科间的渗透, 对化学学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人类很早就开始使用材料, 从石器时代到现代, 人类所使用的材料不断地发生变化, 材料的种类越来越多, 用途也越来越广。我们对于材料的认识, 应该包括为人类社会所需要并能用于制造有用器物的物质这两层涵义。也就是说, 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可以称为材料。材料按其化学组成或状态、性质、效应、用途等可以分为若干类。例如, 按化学组成分类, 陶瓷属于非金属材料;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橡胶、化纤等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历史的发展表明:没有新材料的出现, 就没有工业的进步和大量新产品的涌现。因此, 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新材料是高技术的突破口, 只有更好地开发和应用具有特殊性能的新材料, 才能拥有更强大的经济优势和技术潜力。化学不仅在一般材料的研究、生产和应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而且在研制具有特殊性能的新材料方面也会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总的来讲, 适应科技迅猛发展所需的诸如耐腐蚀、耐高温、耐辐射、耐磨损的结构材料, 以及敏感、记录、半导体、光导纤维、液晶高分子等信息材料和超导体、离子交换树脂与交换膜等高功能材料, 它们的制取都是需要化学进一步参与研究的重要课题。

位于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遗址中的炭层, 表明人类使用能源的历史已非常久远。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能源消费的增长是密切相关的, 我们现在使用的能源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等, 但化石燃料是一种不可再生, 并且储藏量有限的能源, 而且在开采和燃烧过程中还会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为了更好地解决能源问题, 人们一方面在研究如何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 另一方面也在寻找新的能源。这些都离不开化学工作者的努力。例如, 核能和太阳能的发电装置离不开特殊材料的研制;用氢作为能源需要考虑贮氢材料和如何廉价得到氢, 等等。 (下转第27页)

(上接第26页)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在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生产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 由于人们对环境与生产发展的关系认识不够, 以及对废弃物处理不当, 使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如土地的沙漠化、水资源危机、酸雨、臭氧层的破坏、有毒化学品造成的污染等。因此, 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的一项全球性的重大课题之一, 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这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环境问题中, 化学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因为污染问题的解决主要还得靠化学方法。有的专家提出, 如果对燃烧产物如CO2、H2O、N2等利用太阳能使它们重新组合, 使之变成CH4、CH3OH、NH3等的构想能够成为现实, 那么, 不仅可以消除对大气的污染, 还可以节约燃料, 缓解能源危机。

对健康的关注也是人类面对的重要课题。我们知道, 用以保证人体健康的营养、药物的研究、人体中的元素对人体生理作用的研究, 以及揭开生命的奥秘等, 都离不开化学。因此, 如何在这些方面正确地运用化学知识, 与其他学科协调研究就成为调节生命活动和提高人体素质的重要手段。

此外, 在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以及癌症治疗的研究等方面, 化学也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综上所述, 在研究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科学等方面, 以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不难看出, 化学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化学对于我们如此重要,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在初中, 我们学习了氧气、氢气、碳、铁和一些常见的酸、碱、盐的基础知识和某些基本技能, 并具备了初步解释和解决一些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在高中阶段, 我们仍需要继续学习化学, 提高自己的科学素质, 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打好基础。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精选18篇)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 第1篇【学习目标】: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