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式教学范文
唤醒式教学范文(精选4篇)
唤醒式教学 第1篇
水资源日益紧缺, 农业灌溉用水占总用水量比例最高[1]。自动灌溉控制系统因具有节水增产功能, 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设施农业发展, 越来越多的田间温室开始采用灌溉控制系统进行灌溉施肥。
传统灌溉控制系统一般仅包括自动灌溉控制器和电磁阀两部分, 灌溉控制器执行灌溉策略, 多采用有线方式控制电磁阀[2,3,4,5,6]。随着灌溉规模的扩大, 采用有线控制方式不可避免地出现安装困难、维护不便和扩展复杂等问题。
近年来, 已有学者将无线技术与传统灌溉控制系统结合, 研制出用于农业灌溉的无线控制系统[7,8,9,10]。其中, 大多采用Zig Bee技术, 但2.4G频段绕射性能差且传播距离受限[11], 并不适宜用于农业实际生产中;有学者基于GSM或GPRS的方式设计出灌溉控制器, 其功耗高、费用大, 并在无信号覆盖区域, 不能工作[12,13,14,15]。434M频段下无线通信能克服以上的缺点, 较为适合农业生产, 目前已有应用;但当前灌溉系统中多采用周期定时唤醒方式实现低功耗[16], 这种模式是以牺牲响应时间为代价来达到低功耗的目的。
本文从农业灌溉系统实际需求出发, 通过研究无线低功耗接收技术, 设计一种基于实时唤醒的低功耗无线灌溉控制器, 采用OOK解调技术, 实时监听系统中指令信息;根据距离远近, 自动调节信号, 实现地址解码;可采集水表信息和控制脉冲式直流电磁阀。
1 无线控制系统应用
无线灌溉控制系统由中央灌溉控制器、无线基站和无线电磁阀控制器3部分组成, 用户终端与中央灌溉控制器通过以太网建立连接, 如图1所示。中央灌溉控制器通过无线方式发送指令, 无线基站接收指令后, 将指令也以无线方式传送至安装在阀门附近的无线电磁阀控制器中, 先前处于休眠状态的阀门控制器被唤醒后, 分析指令内容, 并执行相应操作。
2 控制器总体硬件结构
无线电磁阀控制器直接控制阀门, 主要包括无线唤醒电路、无线收发通道、直流电磁阀驱动电路、电源和存储电路等。控制器总体结构如图2所示。
无线唤醒电路实时接收无线基站指令, 负责唤醒控制器, 是系统中核心单元。无线收发通道主要处理基站与电磁阀控制器之间的通信。电源部分采用Linear公司的LT1934, 其静态电流达到微安级, 输入电压动态范围宽, 负载能力强, 不仅满足系统低功耗要求, 也保障了系统工作时的大电流需求。核心处理器采用C8051F965, 在休眠状态下消耗电流仅为0.7μA, 封装体积小, 支持SPI协议。系统还设计了2路开关量采集通道, 用于采集水表等信息。为保存操作状态和本机地址等信息, 系统设计了存储电路, 选用AT24CS01, 具有功耗低和24位全球唯一地址码等特性。
2.1 唤醒电路设计
无线电磁阀唤醒电路包括前端匹配电路、包络检波、放大电路和比较器, 结构框图如图3所示。天线接收到无线基站发送的OOK信号, 先经过声表面滤波器滤除其他频段的杂波。声表面滤波器选用EPCOS公司的B3760, 中心频率434MHz, 带宽仅为0.68MHz, 封装体积小, 外接匹配电路简单。由于滤波器的带宽较窄, 滤波后通道中仅存载波和调制信号, 再经过阻抗匹配电路使得前端电路与后端电路之间功率损耗降到最低。
包络检波使用一个含有2级电容串联型倍压整流电路, 将原始信号幅度增大2倍, 有效地提高系统的灵敏度, 电路图如图4所示。
解调之后的信号被送至放大电路中, 其采用精密低功耗运算放大器, 电路增益由数字电位器来控制。考虑到带宽和功耗等因素, 放大倍数不宜过大。比较电路将放大后的信号根据设定值整形成与调制信号频率一致的方波, 输出的信号分为两路:一路直接送往微控制器用作接收基站寻呼地址信号, 微控制器通过此来确定接收到的指令中是否含有本机地址, 从而无需先启动收发通道, 有效地降低控制器整体功耗;另一路传输至充放电电路中, 利用电容充放电, 将矩形波变换成直流电平, 电平值的高低与有效信号频率成正比, 通过合理的参数设置, 能防止误触发;信号再经过低通滤波器滤除高频部分, 作为逻辑“或”门的输入。比较电路相关单元如图5所示。
当放大电路和低通滤波器的输出信号中任一个信号达到高电平时, 都能唤醒微控制器。放大电路输出信号幅度较高时, 微控制器被激活后, 同时侦测到检测通道中电平为高, 此时自动调节反馈通道, 降低放大电路增益直到检测通道为低电平。通过试验测试, 系统设计了3个增益档位, 能满足无线电磁阀控制器与无线基站距离上的远近无缝结合。唤醒电路经测试, 灵敏度大于-45d Bm。
a.原始信号波形b.解调信号波形c.包络检波电路图
a.地址信号波形b.唤醒信号波形c.比较器相关电路图
2.2 无线收发通道设计
无线收发通道中前端匹配电路与唤醒电路共用, 通道工作在半双工的模式下。无线芯片采用Sillicon Labs公司的Si4463, 其工作频率范围为142~1 050MHz, 输出功率最大可达20Bm, 接收灵敏度为-126db Bm, 数据速率最高为1Mbps, 调制模式支持FSK, 、4GFSK、MSK和OOK。
当微控制器被唤醒, 检测到是本机地址后, 灌溉控制器启动无线接收通道。由基站发送的射频信号, 经前端匹配电路和射频开关传送至四端口差分接收电路中, 转换成相位差为180°的差分信号对后, 进入Si4463并完成信号解调, 最终通过SPI总线传递信息至微控制器。
微控制器反馈信息到基站中心时, 先将信号由SPI总线传送至Si4463中, 完成信号的调制后, 再经由阻抗匹配电路、低通滤波器、射频开关和前端匹配电路发射出去。无线通道结构如图6所示。
2.3 脉冲式电磁阀控制电路
为控制水泵和阀门等执行机构, 系统中采用驱动脉冲式电磁阀 (见图7) , 其开启只需持续几十毫秒脉冲, 在开合状态时仅消耗少许能量, 能满足系统低功耗的设计要求。驱动芯片采用L9110, 其能持续输出800m A电流, 最高瞬态电流达1.5A, 静态功耗可忽略不计。
3 系统软件设计
程序流程如图8所示。系统上电初始化完成后, 进入休眠状态, 等待唤醒信号, 微控制器被激活后, 先判断检测通道是否为高电平, 若为高, 则调节电位器, 直到检测通道为低电平。
系统通过唤醒电路中编码通道接收指令, 判断为本机地址后, 激活无线收发通道, 同时使系统处于接收指令状态, 等待指令。若为控制指令, 则执行采集水表、控制电磁阀的开合, 并将相关信息存储起来;接收为查询指令时, 根据存储器中的内容, 直接发送状态;若等待50ms后, 仍然无命令, 系统自动进入休眠状态。
4 系统测试与分析
由于灌溉器实际使用时, 一天中操作灌溉次数较少, 一般控制器的功耗主要取决于系统休眠时的功耗, 包括电源芯片静态功耗、唤醒电路功耗, 以及MCU和SI4463休眠时功耗。
为测量电源芯片消耗的静态电流, 用可调数字电源 (HAMEG, 型号HM8143) 模拟实际使用的9V碱性电池, 在4~9V范围内变化, 并用数字万用表 (FLUKE, 型号17B) 串接到电路中测量,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如图9所示。
试验实际测量电源芯片LT1934为稳定输出电压3.3V, 输入电压不能低于5.6V。当电源电压大于5.6V时, 静态电流变化平缓, 基本维持在12μA左右;而小于5.6V时, 消耗的电流成倍上升。这是由于LT1934转换效率变低, 自身消耗过大所造成的。
为测量唤醒电路在休眠时消耗的电流, 采用射频信号发生器 (IFR2023A) 模拟基站发射射频信号;射频输出端与唤醒电路中的SMA型接头通过射频线相连, 另用泰克混合示波器 (泰克, 型号MSO4104) 与唤醒电路末端相连, 来捕捉信号波形;若电路能正常接收到信号, 波形应为图4 (b) 所示。唤醒电路的供电回路中同样串接数字万用表, 经测试, 电路消耗平均电流为19μA。
为测量微控制器及其外设和Si4463休眠时的消耗电流, 在焊接样板时, 暂时不焊唤醒电路和电源芯片, 利用可调数字电源直接供3.3V, 并在供电回路中接万用表。经测试发现, 此部分的能耗和软硬件均相关, 软件相关部分主要体现在MCU端口的配置上。经过多次调试, 此部分的最终消耗电流为13μA。
综上所述, 控制器休眠一天所消耗电荷量QS为
在不考虑电池自放电的情况下, 以1节250m Ah的9V碱性电池计算, 完全满足作物一个灌溉季的使用需求。
系统在国家农业智能装备中心的小汤山国家农业示范基地进行实地测试, 选取一片实验大田, 安装1个控制基站, 基站发射功率设置为5W, 其有效覆盖面积为1.6W·m2, 控制若干个阀门。
如图10所示, 在单个支撑杆中挂接2个控制器, 可同时控制2路直流电磁阀, 支撑杆高度为1.5m。无线灌溉控制器安装在大田中, 控制器与基站之间最远距离为100m。每当中央灌溉控制器发送指令后, 无线灌溉控制器便可立即完成对电磁阀的操作。其中, 选取增益为3.5d Bi工业级天线的控制器接收灵敏度相对比选用低增益天线的控制器要高。试验表明:无线灌溉控制器在保证低功耗的情况下, 能实时监听和响应上层指令, 完成无线控制功能;同时在不依靠阳光照射情况下, 稳定工作超过3个月。
5 结论
利用无线唤醒与低功耗技术, 基于Si4463射频芯片、C8051F965处理器和唤醒电路, 设计了一种适合用于在光照不充足地区的超低功耗无线电磁阀灌溉控制器, 其相对于传统周期唤醒式灌溉器具有在能耗和实时响应上的绝对优势。
试验表明:控制器在不更换电池的情况下, 可连续工作1个灌溉季, 约3个月。结合外观防水和结构防雷设计, 系统具备较高的可靠性。9V碱性电池选用普通常见电池, 便于用户购买更换, 价格便宜。针对在太阳能充足的地区, 控制器预留了接口, 可直接连接太阳能电池, 工作时间可进一步提高。本系统现阶段拓扑结构是星形状, 不涉及路由选择, 今后将进一步引入无线路由协议, 以便实现网状结构, 进一步地降低功耗和实现更远距离的通信。
摘要:为降低现有农业无线灌溉系统中控制节点的能耗, 延长无线灌溉网络的生命周期, 采用OOK调制技术, 设计了一种低功耗唤醒装置, 改变了当前无线灌溉系统中定时周期唤醒方式, 减少了系统中开销, 并实现了在4 3 4 MHz频段下无线灌溉控制器的研制。控制器主要由C8 0 5 1 F9 6 5单片机、电源电路、电磁阀驱动电路、唤醒电路、无线收发通道和开关量采集电路组成。该控制器由基站发送指令控制, 根据距离远近, 自适应寻址接收信号, 实现实时采集和控制。经试验测得:额定容量为250m Ah的单节碱性9V电池, 可使控制器工作一个灌溉季以上;与采用传统唤醒方式相比, 系统不仅降低了能耗, 而且提高了响应速度。
教学的唤醒功能 第2篇
雅斯贝尔斯主张教育乃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并不是理智知识与认识的堆积,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潜力并加以实现是教学的唤醒关注所在。教学唤醒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笔者将从以下四方面来理解其内在的意蕴:
(一)教学的唤醒是一种使受教者内在觉醒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在古希腊,教学的唤醒功能在“希腊三哲”的教育思想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苏格拉底提倡身教重于言教,强调教育者自身行动对受教者的影响,认为这种教育效果的潜在性要好于语言教育。换句话说,教师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在此基础上,通过所创设的教学环境、氛围,自身的言行举止等对受教育者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理解与感悟。
而在东方,孔子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认为教师应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来陶冶学生的心智,激发唤醒学生的自觉性、自悟性,使受教者在潜移默化中自我得到全面发展。
“苏格拉底法”主张不是将现成的结论硬性地灌输或强加于对方,而是与对方共同讨论,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认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他通过富有哲学的诘问,启发唤醒受教者探求真理、追求知识的心智。
而与此同时,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王守仁在教育方法上,认为应该采取“诱”、“导”、“讽”的栽培涵养之方,即以诱导、启发、讽劝的方法,来取代“督”、“责”、“罚”的传统方法,唤醒学生去自知、自得。这种启发诱导式教学蕴含着教学唤醒理念,教师通过自己的先觉,来启发诱导受教者,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唤醒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因此,教学的唤醒是通过一些隐性的手段促使受教育者内在觉醒,进而唤醒受教育者主动探索领会知识的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
(二)教学的唤醒是一种学与教双向建构的过程
南宋朱熹创立的“学导式”教学方式,强调教师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是引导而非灌输,教学的唤醒是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通过学与教两种活动相互作用,相互感应,从而促进受教育者自我觉醒的过程。因此,教学唤醒是一种唤醒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方面的唤醒,教学的唤醒不仅仅使受教育者自我主体的建构得到唤醒发展,也使教育者本身的知识文化的建构得到唤醒丰富。
李特也曾阐述过类似的思想,他认为陶冶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上的深刻转向活动。“内在形式”指人的存在、精神个性以及人之为人的一切;“外在世界“则是指人们身处的客观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团体等。[1]教学的唤醒包括“内在形式”与“外在世界”,在教学过程中,两者相互建构,从而促进了作为客体的客观环境和作为主体的人的唤醒与发展。
(三)教学的唤醒是一种持续不断的终身渐悟的过程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体现出终身学习的理念,即在人的一生中,个体通过持续的唤醒自己而不断的超越自己,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持续的过程。人在渐进的过程中的不断地学习成长,而教学是这一过程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受教育者的成长、觉醒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长期的学习积累过程,受教育者在教育中不断地觉醒与顿悟,从而不断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并完善自我。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见,人生的学习要从最基础开始,在教学过程中,受教育者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量变过程,通过教学唤醒受教育者认识到学习是长期的,是伴随一生的,进而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不断地自我觉醒、渐悟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达到顿悟,实现质变。
(四)教学的唤醒是一种总体性与全面性的唤醒
首先,教学的唤醒不仅仅是唤醒教育者对教材知识等客体的接受与理解,更要唤醒教育者对教师、学生、教材这教学三要素之间联系的一种体验和感悟。换句话说,当受教育者感悟到教学三要素最佳配合效果时,即三者之和大于三时,才能真正充分的发挥教学的唤醒功能。因此,教学唤醒的是学生主体、教师和教材在内的总体的效果。
其次,教学是对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唤醒。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一切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谐发展”,即培养所为的“完人”或真正的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引导、唤醒与激励受教育者本身的天赋潜能,协调和发展受教育者的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可以促进其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唤醒与发展。
二教学唤醒功能之如何
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的唤醒教学,有其一定的理论依据,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来看,会对唤醒教学这一教育理念有更深刻的认识。那么教学的唤醒有哪些功能呢?笔者从教学的唤醒对个体的功能和其社会的功能两大方面加以阐述,其中,笔者又从认知理论、人格理论、人本理论、联结理论和建构理论五个维度来探讨分析了教学唤醒对个体的功能。
(一)教学的唤醒对个体的功能:丰富个体的自我发展
《学记》中记载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句话,强调了在人的发展中教育的作用,把教学的过程比喻成一种对人性的发展进行雕琢、加工的过程。可见,在个体的自我发展中,教学的唤醒功能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笔者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阐述教学的唤醒功能在个体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体现。
1教学唤醒个体的认知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个体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措施来唤醒个体的直觉思维,形成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通过教学来诱导、唤醒个体的认知,并主动地去探索认识周围的世界。而且,教学通过唤醒使受教育者的认知从低一级向高一级水平不断地过渡。endprint
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考虑到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他人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可以“创造”受教育者认知的发展。教学不仅仅考虑到儿童已达到的认知水平,还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通过在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上进行启发、诱导,唤醒其获得更高层次的认知。
因此,教学唤醒了个体的认知,并通过不断地创造最近发展区,主动促进个体由较低层次的认知向更高层次的认知发展,最终唤醒个体的全面发展。
2教学唤醒个体的人格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在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个体都会面临着一个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问题,个体心理发展的矛盾和危机是该问题引起的。可见,个体在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会遇到一些问题,而教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通过对症下药,发挥教学的唤醒功能,适时的启发、唤醒个体做出一个积极的选择,从而帮助个体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促进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从而促进个体主动的进行正确的自我塑造。
与此同时,科尔伯格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提出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指出了道德的发展的六个阶段。从其理论中,可以看出,通过教学的道德唤醒教育,可以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了解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教学持续地唤醒个体对道德的理解与感受,进而不断地提高其道德敏感性和推理能力,促进个体人格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因此,教学通过激发、引导个体在面临心理社会问题或接触到两难问题时,做出合理的抉择,促进个体人格的不断唤醒与自我塑造,并使之良性发展,提高个体的自我教育能力。
3教学唤醒个体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激发与维持个体的学习行为,并促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进行的一种内部起动机制。“尽管不同动机理论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产生的方式观点纷呈,但是都把学习动机视为学习的动力。”[2]笔者仅从学习动机的人本理论出发,来阐述教学唤醒个体学习动机的功能。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人的七种需要作了全面分析。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引起的。也就是说,教学不仅要唤醒个体的学习动机,同时也应关心个体的生活和情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唤醒学生的正确的学习动机至关重要。“动机不仅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方面很重要,而且在决定学生从活动和接受的信息中学到多少知识方面同样重要。有学习动机的学生会运用更高级的认知活动,进而学习和记忆更多的内容。”[3]
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在不断满足个体其它需要的情况下,教学唤醒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诱导着学生主动自发的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其天生的、潜在的学习能力得到唤醒与发挥,促使其全面的发展。
4教学唤醒个体对知识的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对知识的确定性和客观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情境性和动态性。由此可见,教学可以唤醒个体对知识结构的认识,因为知识始终处于动态与生成之中,所以知识本身就富有吸引力,教学就是唤醒、激活知识中本身的生命活力,引起个体的注意并激发其兴趣,引导个体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考虑到知识的特点,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促进新旧知识的联结,从而主动发展、积极建构新的知识结构。
学习观的构建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重要特征,即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学习活动的情境性和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强调学生的主动建构性。通过教学,唤醒个体的主体意识,使个体的主体意识处于觉醒状态,引导其对知识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与存储,从而达到新旧知识的建构。
除此之外,建构主义反对“闭门造车”式的知识结构,“知识的建构活动不是封闭在个人系统之中,而是在向社会开放的系统之中,寻求在人们的相互作用之中知识建构的契机”。[4]教学的唤醒是个体对已有知识与外部信息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的认识的唤醒。教学唤醒不仅唤醒个体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建构,还唤醒个体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渠道,来构建新的知识结构,教学唤醒个体建构全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唤醒的社会功能:振兴民族,保障精神家园
《学记》中记载着“建国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其体现是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且认为政治的最佳手段是教育。
教育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在保障民族安全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雅斯贝尔斯曾说:“无论如何,我们的安全仍然掌握在原子强国的手中,但是我们的道德、政治和精神的未来,以及历史上作为民族存在的价值,则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因此国家所能做的一切,以及将来仍然最具有政治意义的事,还是教育。”[5]“教育方面的失误是对未来影响的开端。在这方面不会立刻看出国家领导的失败,而是在许多年后,这种失败才会突出地暴露出来。”[6]可见,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有助于民族的振兴,特别是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而精神世界变得越来越匮乏,教学唤醒的意义和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塑造人们的精神和人格,重塑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是发挥教学的唤醒功能,科教兴国。通过教学,人们日渐麻木的意识可以被唤醒,物质至上和享乐主义的侵蚀被有效抵御,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意识可以被唤醒,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为民族精神而努力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雅斯贝尔斯说:“科技讲求的是生产力和强大的武器,而精神则是要求人的转变。前者只能制造装备,把人变成工具,并且导致毁灭。后者使人悔改,变成真正的人,并且借助精神的转变,人们不但不会被生产力和制造武器的技术打败,反而能掌握它们,挽救我们的生存。”[7]可见,在日益追求享乐主义和物质的时代,发挥教学唤醒人类挽救精神危机,主动维护、保障精神家园的意识,提高教育的地位是非常有必要的,也能更好的保障理性、民主和自由的精神家园。
总之,唤醒教学可以唤醒人们对“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作为完整性教育的唤醒教学,可以使受教育者的心灵世界、知识世界、生活世界的需要同时得到满足。在一次又一次的唤醒中,人不断地自我觉醒与超越,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真正的人,即“全人”。
参考文献
[1]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2]李森.教学动力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4]钟启泉.社会建构主义: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J].上海教育,2001.
让情趣教学唤醒灵动的生命 第3篇
一、借助音乐激趣
音乐会使人心情愉快,陶醉其中。因而,人们说音乐是流淌的艺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如,在教学《忆江南》一课时,在导入部分课件出示江南风景,配以小提琴曲《茉莉花》,学生一边欣赏美景一边陶醉于优美的音乐之中,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就会很快融入学习情境中。
二、借助活动激趣
我们写文章要注重动静结合,我想一节好的语文课也是如此,这才符合儿童的兴趣需要。活动包括游戏、实验表演等。如,在教学《寄给青蛙的信》一课时,在巩固识字部分我设计了一个“猜词”游戏,把本词的词语打成卡片装在信封里,露出一个字,让学生猜词,学生的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了,一只只小手高高地举过头顶,创造了本节课的高潮。在这一课中我还设计了让学生带上小青蛙和小松鼠的头饰表演,学生表演得入情入境。
三、读写结合诉真情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的,教师要抓住阅读教学中任何一处可以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点发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往往我们口头无法表达清楚的语言,却可以通过书面一书感怀。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我抓住父爱这一切入点,设计写作:“看着衣衫褴褛、双手血肉模糊的父亲时,儿子内心最深处的表达,同学们一定感受到了,用你的笔写下你的感言。”在感动的音乐里,学生写下了他们内心最真挚的表达,一个可爱的小女孩的作文字字纯美,句句真挚,感动了所有的师生。许多文章里都有这样的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只要教师有心,善于挖掘,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又能给那些不善于回答问题的学生以机会,可谓一举双收。
四、评价语言激情趣
有人说,老师走进课堂之前,要准备一百顶高帽子,上课的时候,随时戴在学生的头上。这个说法我赞成。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激励的话语,都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名教师掌握了评价的艺术才能更好地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当然评价不是无原则、无目的的评价,而是发自内心的肯定。在《寄给青蛙的信》一课中我注重了语言的评价,使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有精彩的表现,对朗读好的学生我会评价她:你的声音就像百灵鸟,真好听。对回答精彩的学生我会评价他:你真是博学多才。发言最多的学生我会说:你是天上最闪亮的星星,让我们看到了你的光彩……真诚的沟通是最简洁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
清代学者袁枚说:“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有情有趣才是教学,让情趣教学唤醒灵动的生命。
语文教学需要唤醒教师主体意识 第4篇
首先,我们要澄清什么是“教师主体”。一说起“教师主体”,人们就往往会想到传统语文教学中那种教师主宰着课堂,“满堂讲、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以为那就是“教师主体”的体现。我以为这是不正确的。在语文教学,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耳提面命,学生洗耳恭听,看起来似乎是教师一个人在把持着课堂,他显然就是课堂里的主体了,其实,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传声筒”,是被教材,教学参考,备课资料等等掌控着的傀儡而已,根本就没有“主体”地位可言。
新课程十分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这样的课堂形态下,学生“动”了起来,气氛“活”了起来。可是,我们同时也发现,在很多张扬“学生主体性”的课堂里,教师地位却在缺失。
我觉得,我们不能因为新课程提倡“学生主体”,教师就可以“不作为”;相反,新课程更需要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更需要发扬教师的主体性。我们提倡“唤醒教师主体意识”,发扬教师“主体性”,不是让我们回到过去那种“传声筒”式的“伪主体”,而是要我们能用自己的学识、自己的热情参与到教材选择、文本对话、课堂设计、师生对话中。因为只有充满主体意识、独立精神的教师才能真正给予学生以“主体”地位。
首先,在教材使用、文本对话中,教师应该有主体意识。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这就告诉我们,教师要有正确的教材观。教材是教师用来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工具。作为工具,它是被我们利用,而不是用来膜拜的。对于教材,教师要有自主精神和否定意识,不仅要能发现教材文本的优劣,对已经选用的文本也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学会选择适合学生学习、适合自己教学的教材。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小学必背的篇目中,除了推荐部分外,还有一部分要教师自己补充。课外读物也基本上只推荐了有限的内容,大量的还需要教师自己去选择。如果教师没有自主意识,没有选择的能力,怎么去达到这样的要求呢?
教师也要用自己独特的心灵和文本对话,没有自己的见识就无法判别学生的方法是否合理,学生的理解是否有价值。只有教师对所教的内容有独立的见解,有创新的意识,才能造就自己独特的人格力量,才能和学生形成真正的对话,使双方达到心灵的共鸣。
其次,教师要在在教学设计中要发挥自己的主体性。虽然目前有大量的教学参考、备课资料、教案集锦等等东西可以供我们借鉴,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因为学生不同,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不同,照搬某种现成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只有根据学生实际和自身优势,不拘一格、灵活多变地选取能够适应自己教学需要的手段和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挥课堂的教学效率。
只有教师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才能创造出生动而有激情的课堂。教师巧妙地创设情境设置悬念、合理地安排教学环节、严谨地组织教学过程、大胆地选取教学策略、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内容、富有个性的教学手段等等都能有助于发挥学生积极性,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来和教师产生知识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情感的共鸣。只有这样,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被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才会真正得到落实。
再次,和学生的对话中,教师也要有鲜明的主体精神。从本质上来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材和教师的功能都是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但是,这种服务不是以丧失自我独立地位为代价的。只有人格独立的主体之间才有对话,任何从属、迎合的交流都不是真正的对话。师生只有在彼此的和谐共存中,才能促成主体之间的共同成长,才能共同建构新的知识能力、精神情感。
面对文本,教师也有自己独立的阅读尊严,也有自己的阅读体验。这种尊严不仅表现在文本的理解上,也表现在和学生的对话中。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阅读结论,另一方面也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作为对话独立的角色,教师不光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也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究的学习者、创新者。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教师身上看到学习的魅力,看到探究的激情,看到创新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就是一个和学生平等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话的价值。
唤醒式教学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