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孩子成长的七大教育需求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孩子成长的七大教育需求(精选6篇)

孩子成长的七大教育需求 第1篇

孩子成长中不可忽视的四个需求

“我给他吃得好,买好看的衣服和有趣的玩具,我经常和他交流,怕他受一点委屈,这些难道不够吗?”面对关于“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需要什么”的问题,一些家长显得迷惑。专家认为,这些家长的看法不完全正确,孩子成长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大心理需要。

一是需要被爱与价值感

孩子需要父母的爱,被爱使孩子有安全感与价值感。父母对子女示爱时,除了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学到是非观念。

二是需要安全感

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是无法信任别人的,对他人不信任则无法和人建立友谊,可能会使其成为刚愎自用的人。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会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围环境,学习新的事物,他的情绪和智能发展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三是需要规则

规则对孩子来说就像是一栋房子的墙壁,它给生活一个界限及广度。只有当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期待的事,他才会觉得舒适自在。(励志书籍 )所以规则是安全感的来源,规则的建立可以给孩子提供自由成长的顺序感。

四是新的学习经验

从出生起,儿童必须有切合其能力的学习机会以学习新的经验,才能发展出正常的智能、语言、人际关系技巧、情绪感受、表达能力和人格。在儿童的教养过程中,鼓励的重要性大过其他方面,每一个小孩子都需要持续给予鼓励另外。认同的楷模和尊重对儿童而言也是不可缺少的。父母不但要多跟子女接近,而且要注意言传身教的影响,使自己的言行对子女产生正向认同的作用。

孩子成长的七大教育需求 第2篇

一、心灵的成长需要空间

今天做孩子的真累,做家长的真烦,做老师的真难。

浙江金华一个十七的少年徐力用榔头打死了自己的母亲:偷看孩子的日记,不让孩子打球,孩子的父母是神经病,或是残疾人,也没有这样对待父母。给孩子留点空间,给孩子留点秘密,多跟孩子沟通吧。

心灵尘暴

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生长的空间越来越小;住房的空间越来越大,心灵的空间越来越小;外在的压力越来越大,内在的动力越来越小

让孩子有一个宽松和谐的成长的空间

知心家庭学校,孩子和父母共同走进这一所学校,在这个学校里共同理解,共同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沟通等于倾诉加倾听

给孩子一个天地多么重要

空间跟目标有关

陶行知的六个“解放”

从小缝里挤出来的树都是畸形的 把期望值降下来 敞开自己的心胸,给孩子一个成长的空间,让窗外的阳光射进孩子的心间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二、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滋养

青少年是人一生中的春季,春季是最需要营养的时候

缺钙就容易注意力不集中,缺少耐力。现在的孩子非常缺少文化滋养

进了高墙后,却非常爱读书。

平时闲着没事

聪明的人绝不会犯第二次错误

《中国少年报》 其他少儿报刊 知心姐姐 曾经跟书没有缘 犯罪常常出于无知

小海龟爬向大海时一步三回头 海龟有记忆,三十年后将回到这片海域产卵 ‘海归派“ 养儿才知父母恩

哪有儿不养家,哪有儿不给妈钱 生日是父忧母难的日子 过生日怎样回报自己的父母 从今天开始珍惜生命。不珍爱生命,就对不起自己的父母 珍爱自己双手——祖国人民的手 太阳——你们和平鸽——自由 他们缺少爱,没有书读 心灵的滋养最重要,要阅读抚慰心灵成长的名著 爱看书的孩子 阅读对每一个孩子至关重要

读一本好书,就像跟一个高尚的人谈心

三、孩子的成长需要尊严

让孩子的心灵成为富翁

一个人的心灵世界是靠尊严支撑的我和你都商人,我刚才没有拿走铅笔。

马爱爵是一个精神乞丐。自卑

没有尊严的孩子瞧不起自己的父母

晏子不以自己个子矮而自卑,而以祖国强大而自豪

人要瞧得起自己

泪湿土琵琶——用父母的血汗钱,却瞧不起自己的父母;想走出困境,却带着深深的自卑。对孩子缺少尊严的培养 没有自由,感到很压力

“儿子,你太没良心“;“你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把头抬起来,就像春风融化了学生心中的坚冰。不要伤害孩子的人格尊严。像爸爸妈妈一样平等的、自由的在生存

偷听孩子的电话——孩子打电话的时候,你不要偷听

孩子在日记里,日记里夹着妈妈的一根白头发,妈妈看了以后,说,白头里不是夹着一根白头发吗 妈妈更年期的特征就是专跟人较劲

音乐家说,这是我的一个远房的亲戚,琴是我送给他的。给了这个孩子一点尊严,偷钱后,千万别骂是小偷,给他一个面子,给他一个机会,走进孩子的房间前,轻轻地敲敲门。尊重,让文明的词

抬起自己的头,告诉别人,自尊,自重,自强

四、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宣泄

你要想把问题解决,你就先要把它说出来。如果不说,就跟垃圾箱一样,越装越多。想发泄,找不到机会。——踢球

现在有忧郁症的人特别多

气球上只要有一个细孔,气就散出去的,不然就会爆炸。

1、运动——出去走走多让孩子运动 要想得开。要想得开,就出去运动

2、倾诉 要爱说话 要耐心地听孩子倾诉 越繁忙的父母往往会怠慢孩子,没坐下来听孩子说什么 大声地哭,哭出来吧!给孩子一点哭的机会行不行?要认真地听。能听进去就够了,要多听少说。

3、要忍耐 让孩子唱、玩、跳,让孩子跟大自然(人少的地方)亲近。带孩子出去,打开孩子的心胸

有话跟谁说?倾听孩子的心声 不是孩子没有声音,是没有人倾听孩子的声音 做一个好听的父母 爸爸妈妈会做观众,会做听众。

她每天都爱弹琴,因为她爹妈在认真地倾听。东京有一个枚方的人,扛着一个牌子‘我听你说“ 早一点听孩子说。老师微笑地听学生说 我听你说,你听我说,就会和谐。让孩子把自己的积极的或者消极的情绪向你倾诉,是送给孩子最大的礼物。

五、孩子的心灵成长需要肯定

“你看别人”

孩子的心灵需要肯定,需要积极鼓励。爹妈总是看不到孩子哪儿好,他有一个误区:总是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比较。总觉得别人的孩子是金子,自己的孩子是沙子;别人的孩子是天才,自己的孩子是蠢才;老是瞧不起自己的孩子,不停地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较。人总是在肯定在成长的。这种肯定是至关重要的。你爱的是别人的孩子。跟过去比较,孩子有进步,就要肯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的成长。要换位思考。让孩子多看看《知心姐姐》:我从不偷看女儿的电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你不要看他今天这样,就说他明天不行。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兵马俑——感谢老杨——他发现的不是整个兵马俑,他发现的是不同的瓦块。要把孩子的潜能挖掘出来。

需求是孩子成长的最大动力 第3篇

这使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中聪明的父亲。一个中学生对他爸爸说,我没有学习的动力,您给我点动力吧!他父亲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三个工人在工地上搬砖。问第一个人:“你在干什么?”“你没看见我在搬砖呀!”第一个人不屑地回答。问第二个人:“你在干什么?”“我在挣钱呀!”第二个人满头大汗地回答。问第三个人:“你在干什么?”“我在盖一座辉煌的大楼。”第三个人望着工地自豪地回答。结果呢?第一个人一直是个“干活儿的”人;第二个人靠打工挣到了钱;而第三个成了出色的设计师。

我想这对于我是有启迪的。中国有句古话:“志不高者智不达”。意思是说志向不高远的人,潜力很难发挥,智力也达不到高峰。而我的孩子,在练琴这件事情上,由于没有优美旋律的熏陶,没有仰慕大师们的高度,动力从何而来呢?她的心中如果有梦想,那将是她学习的最大动力。

帮助孩子树立理想和志向,是孩子成长的动力所在,也是为人父母、为人师者的责任所在。作为老师,我们更要能懂得在生活的小事上,找到孩子前进的最大动力。

一、成长的动力从兴趣的培养开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兴趣要趁早,学生有兴趣就会主动去学习。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兴趣的重要性。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学习者只要对学习有兴趣,就可使大脑这个系统处于开放状态,学习者对学习的兴趣越浓,教学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受到的信道干扰就越小。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能力、记忆力乃至想象力都和兴趣紧密相连。兴趣能使人的认识、理解、记忆处于最佳状态。孩子在兴趣中学习,思维最主动、最活跃,智力和能力又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兴趣必然引起追求,而追求和研究就会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甚至有所发明创造。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最初就是从兴趣开始的。课文《数星星的孩子》中,汉朝的张衡不就是从对星星感兴趣开始,最终成长为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吗?陈景润不就是对“哥德巴赫猜想”感兴趣而取得闻名世界的成就的吗?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是寻找兴趣源,而兴趣源又得靠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去发现、去挖掘、去创造,并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加以利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大脑变得有序、聪明,才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成长的动力需要展示的平台

孩子成长的动力有他们的好奇心、自尊心、表现欲、认同心和荣誉感等。学生需要自我展示和表达,如果你不让他去“表现、表达或表演”,就满足不了其好奇心。

我们给学生搭建展示平台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表现欲、认同心和荣誉感,通过这种平台的搭建,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让学习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需求。

三、成长的动力注重教者的评价

无论是谁都会有成功的喜悦感,孩子的一点点成绩,如果能得到老师的发现并鼓励,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在鼓励之余为他们设定新的奋斗目标,使学生成功之后向新的目标奋进,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实现,这样学生就会觉得在心理上非常充实,并且劲头十足起来。到这个时候,学生的学习动力就增强了,此时的学生正朝着自己的目标自觉地奋斗着。

教育无小事。学生特别需要我们的肯定与鼓励,对学生来说,我们的一言一行,他们都十分在意。比如,有个学生成绩平平,有次测试终于上了八十分了,她兴奋地伸出手指,做了个胜利的姿势。如果有同学对她露出轻蔑的眼神,那这个学生学习的情绪可能一下子就会降低到零,在一段时间里都很难有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了。因此,教育者对学生的努力进行肯定时要有积极的力量,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中国孩子缺少的七大教育 第4篇

1.远大理想的教育。孩子只有树立起了远大的理想,当他决定为某件事情而奋斗一生的时候,动力才是强大的,永恒的。如果一个人只凭兴趣,那种动力对于他来说,绝不是永恒的,因为人的兴趣可以不断转移,产生的动力只能是在某一阶段,而不是永久的。

2.自律教育。在很多家庭中,往往认为孩子太小了,不要太多地要求他,这样做的结果,使得孩子缺少了自律的意识。这不怪孩子,因为家长从没有要求孩子去做什么,很多应该是孩子自己做的事,都由家长代劳了。

3.尊重教育。现在的孩子在家大多是小皇帝、小公主,几乎什么都是他们说了算,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敬畏,不知道什么叫尊重。这样的例子在我们日常生活是很多的,家庭的一切都是围绕着孩子这个中心的。所以现在的孩子有的甚至连生命都不敬畏,那怎么能让他们去敬畏这个世界、敬畏人生、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呢?

4.感恩教育。因为家庭中是以孩子为中心的,所以孩子认为别人为他做什么都是应该的,是合情合理的,所以现在的孩子没有几个懂得感恩。他们不懂得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世界,成年后到了社会上他也认为别人为他付出是应该的,他自己就应该得到。家长这种以孩子为中心的做法,培养出的是自私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他们以后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感恩。

5.挫折教育。因为在家庭中处于中心地位,使得孩子很少甚至几乎没有受到过挫折,这就使得这些孩子在走向社会的时候,往往经受不了挫折,特别是当学习或工作压力大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不负责任的自残,甚至自杀事件。根本的原因是:小孩就应该让他从小不断地接受挫折教育,增强他的抗压能力,从根本上纠正当前的孩子怕苦、怕累、不怕死的现象。

6.必要的惩戒教育。惩戒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的手段,在古今中外都有过的,是被很多人所推崇的一种教育。但近些年,这种教育弊端也显露出不少。虽然它存在着许多的弊端,但惩戒教育是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育方式。相信很多的运动员都经历过,包括很多的演员,在学习过程中,某些动作不论怎么纠正都纠正不过来,但在动作的过程,特别是在错的地方只要给他一定的刺激,他下次就会纠正过来。所以,现在必要的惩戒教育也是完全正常的。很多东西单纯靠赞扬、欣赏是得不到的。

7.责任感教育。现在很多孩子对任何事都没有责任感,原因是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从来没有人告诉过他应该负的责任是什么,因为家庭中的一切,责任都在家长身上,很少有家长会告诉孩子,在家庭中他应该负什么责任,他应该做什么。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就是推卸责任。举个很小的例子,某位家长带孩子的时候,孩子在墙角碰了一下,家长这时的做法很多都是去打墙,说是墙的不对,以此来哄孩子,这就是最典型的推卸责任。而在现在的家庭,更多的是把责任推给别人,而不告诉孩子应该负有什么责任,像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将来在社会上能真正地负起社会的责任吗?

孩子心灵成长的10大需求 第5篇

1.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空间。宽松和谐的成长空间,多和孩子沟通,给孩子留点秘密。家长应该把心灵的天窗打开,让窗外的阳光照进每个孩子的心田。

2、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滋养。把孩子的成长比做四季的话,那么孩子的成长是春季,孩子心灵的滋养最重要的是阅读。让孩子多读一些名句名篇,做一个高尚的人,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让孩子从小有文化的滋养。

3、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尊严。穷谁都不能穷孩子,不是让他们手里有大把的零用钱,而是让他们的心灵成为一个巨大的富翁,那么我们给他的第一桶金应该是尊严。一个人的心灵世界是靠尊严支撑的。人可以没有钱,但不可以没有尊严。让我们的孩子自尊、自立、自信。

4、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宣泄。我们做父母的要学会倾听,这样孩子就是个心平气和的人,他学会了发泄就能与人很好的相处。

5、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肯定。孩子从小到大回得到很多人对他的评价,其实父母的评价,老师的评价是孩子在评价的基石上的第一块基石。我们今天的责任是怎么帮助孩子把他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那么我们要瞪大眼睛看你的孩子哪儿最棒。打开孩子潜能的宝库也是有秘诀的:告诉孩子你真棒!鼓励和表扬是不同的,鼓励是见物,见事,不说人,表扬你可以评价一个人如你是好孩子等。父母去肯定孩子是给了孩子很多的机会,让孩子没有顾虑。

6、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包容。有一句话叫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种容换做家长来说不光是包容孩子的优点,更重要的是包容孩子们的缺点。包容能够培养孩子的情怀,能让孩子成为一个大度的人。能够承受压力的人。每一个父母都是孩子最后的港湾。

7、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磨难。人要成大气,必经一种磨难

8、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体验。大家肯定都看过《小马过河》的故事,小马之所以能过河是因为它有了自己亲身的体验。对于孩子也是这样,他能够顺利的去成长,去迎接困难,也必须要由他自己去体验生命当中接踵而来的每一个困境。

9、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沟通。学会沟通是人的一种能力。我们父母要做孩子的朋友,在孩子青春的路上能够陪伴他们。让孩子在遇到困惑时有人倾诉,让他看到阳光。在和孩子沟通的路上要带着一颗善良的心去面对我们的孩子,当孩子向我们提出问题时,我们要给他提出建议,跟他共同探讨,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孩子成长的七大教育需求 第6篇

“有一天我画工程图时,漫不经心地把笔含到嘴里,扭头一看,发现儿子也像我一样,叼着铅笔头。我还怎么告诉他含铅笔头不好?告诉他那上面有很多细菌?”说起快四岁的儿子,家住上海市宝山区的汤颖感叹,“如今对言传身教这四个字有了深刻体会”。

有一次,儿子动她的化妆品,她过去制止,儿子非但不听,反而继续。汤颖立刻提高了嗓门,结果儿子突然拍了一下桌子,“你以为自己了不起啊”。

“后来想想,我和他爸平时说话都很大声。”汤颖回忆道。

“我们开始注意,在孩子面前一定要以好的形象出现。当我们说话不再大喊大叫,儿子也开始待人有礼貌了。”

27岁的侯捷捷说起女儿的教育问题同样深有体会。有一次,侯捷捷的母亲把外孙女从幼儿园接回家,在小区里遇到一些邻居,大家夸奖了孩子几句。母亲就让其中一个阿婆考考外孙女英语单词,小姑娘马上就问那位阿婆会不会英语。当那位阿婆回答不会时,小姑娘居然冲着那位阿婆说,“靠,你好笨啊。”当时在场邻居都愣了,侯捷捷的母亲很尴尬。

“我在孩子面前注意言行举止,但她爸爸就不拘小节。结果,女儿跟爸爸学了,还跟老人家这样说话。”侯捷捷反思后发现,如果家长中只要有一个在孩子面前说粗口,孩子肯定会跟着学,“孩子哪会理解说粗口是很不对的”?

“有一次喂她吃饭,她边玩布娃娃边吃,结果嘴里就蹦出一句国骂来。问她,她说是跟爸爸学的。”说到这儿,侯捷捷又好气又好笑。

“我当爸爸有5年了,对于爸爸这个身份来说,我和儿子是一样大的。”贵阳的张钧表示,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很多时候,父母怎么做比告诉孩子该如何做更好。

张钧以前有时会闯红灯,但有了孩子后,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违反交通规则,于是开始遵守规矩。

29岁的徐先生前年作了父亲,对于儿子,他准备实施温和教育,尽量不采用体罚的方式。“孩子是通过观察大人来学习行为举止的,当你在孩子面前挥舞拳头时,就该想想当他生气的时候,你希望他怎样做,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喜欢打人。”

徐先生有这番感悟是源于自己的经历。他小时候犯了错,父亲就会一巴掌扇过来或者踢一脚,中学时代,徐先生在学校常打架,直到那时,他的父亲才意识到总打骂孩子带来的问题。

上海一所小学的杨小娟老师任教的班上有一位学生爱打别的孩子。每次杨老师找他来办公室谈心,这个学生都会“虚心接受”,承认自己打人不对,并向小朋友说对不起。“但过不了几天,老毛病又会犯。”杨老师家访后才知道,这个学生的父亲就是用棍棒、拳脚教育孩子的。

“大人的一举一动,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爱打人的孩子大都有一个爱打人的家长。”徐先生说。

年轻父母更注重孩子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要

在孩子出生之后,上海市金山区的王珍开始每天写“宝宝成长日记”,密切关注宝宝的成长。比如女儿第一次叫妈妈,女儿第一次走路,女儿第一次去舞蹈班,女儿第一次在少年宫跳舞,女儿第一次和学校的小朋友去香港参加舞蹈比赛„„“这是宝宝的成长日记,也是我的成长日记。”

“我小时候,父母哪有时间给我们写这些啊。”王珍说,过去的父母大多关心的只是孩子身体好不好、学习好不好,很少顾及孩子的心理需要,这是非常欠缺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对孩子成长、发展的关注,也促进了父母的成长,父母和孩子的成长也涉及心理需要的成长。”

王珍说自己这代人当了父母之后,都认识到要让孩子健康成长,父母除了做好榜样之外,还要考虑到孩子的心理需求、精神需要,“我们单位里的几个同事闲暇时常聊起孩子的教育问题,很有共识。”

上海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研究所钟文芳副教授表示,对于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年轻父母来说,往往具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知识水平较高,关注信息较多。这些年轻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长、发展也会付出更大的心思和精力,“因此有时我们会看到,这些年轻父母的身上会表现出一种对孩子教育的极大焦虑。”

钟文芳表示,她非常支持年轻父母注重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做法,“这是很好的现象,说明新一代年轻家长已意识到自己的家长角色。”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孩子社会化过程的第一步,因此要特别注意家庭教育。”钟文芳强调。

孩子成长的七大教育需求

孩子成长的七大教育需求(精选6篇)孩子成长的七大教育需求 第1篇孩子成长中不可忽视的四个需求“我给他吃得好,买好看的衣服和有趣的玩具...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