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黄河的治理建议书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黄河的治理建议书(精选9篇)

黄河的治理建议书 第1篇

尊敬的家长朋友们:

众所周知,水是大地的血脉,它滋润着崇山峻岭,灌溉着沃土良田;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它养育着飞禽走兽,哺育着花草树木;水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因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呈上升的趋势,但如今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沉重的现实问题:干旱缺水、水污染等水资源恶化的趋势日益严重,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

在中国,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近400个城市缺水,110多座城市严重缺水。

近年来,因为经济开发、工业迅速发展再加上自然灾害影响,我们身边的水环境也日益恶劣,越来越多的水被污染,我们能用的水越来越少了。

保护水环境并不仅仅是特定的人、特定的部门或者部分企业的责任,保护水环境人人有责。

我们不想看到世界的最后一滴水是我们苍老的眼泪,因此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到来之际,我们发出如下倡议:

1、节约用水,养成合理用水、科学用水的良好生活习惯;

2、珍惜水,保护水,善待水资源,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3、防治水污染,保护水环境,保障饮水安全,维护生命健康;

4、不乱扔垃圾、废电池等污染物,对发生在身边的浪费用水和污染水的现象,敢说敢管,互相监督;

5、倡导健康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引导科学用水,一水多用,循环用水,反对浪费用水,创造一个爱水、节水的良好氛围。

不舍细流,方成汪洋。

您节约一滴水,也许可以孕育一棵绿色的生命;他节约一滴水,也许可以救活一只云雀;千百万人联合起来,拯救的将是整个人类。

亲爱的朋友们,生命呼唤水源,我们热爱生命,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提高忧患意识、节水意识,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节约每一滴水。

金融希望小学

黄河的治理建议书 第2篇

一、课标要求

本课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概况。黄河的概况不仅指黄河的水文特征,更指黄河的治理。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教学中运用地形、气候、河流等多种地图的对照,综合分析黄河的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开发与整治措施。

二、教学设计思想

《黄河的治理》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上承中国自然环境的位置、地形、气候,下启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黄土高原。本课的学习,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的重组、应用,可自主推到、评估黄河的功与过,从而经一步探究出黄河的忧患及治理措施。这一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和谐人地观的形成过程。

学习“黄河的治理”,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而且对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是有益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很密切。真正可以做到从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创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具体设计如下:

创设生活情境。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现实,不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还使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学以致用。以教学重点为中心展开教学,采用观察探究的方法形成科学概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性,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突破了教学重点。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并逐步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分析黄河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及带来的灾难,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治理方案。

(五)、教学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所产生问题的原因和治理的措施。

(六)、教学准备:黄河多媒体课件、黄河壶口瀑布等景观图片及“中国地形图”等材料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流程图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中央电视台黄河调水沙特别报道”的声像资料资料中白岩松说:“如果把黄河比作我们的母亲,母亲病了,我们要对她进行治疗。经过一段时间,黄河会治好了病有美了容。”据此提出问题:母亲病了,得了什么病?如何治疗?怎样进行才能做到既治病有美容呢?这一节课让我们来扮演医生,了解黄河,找出“病因”,“治疗”黄河。设计理念: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探究兴趣。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为什么把黄河比做母亲? 教师提供资料:“我国干湿区分布图”“济南每年引黄河水5.4亿立方米”等饮水资料,刘家峡电站、河套平原、华北平原等景观图片。

学生活动交流发言:从教师提供的资料中,感性认识黄河功能、灌溉、塑造等方面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

小结黄河的奉献:提供灌溉水源、提供水能、塑造平原等。

设计理念:通过了解黄河的奉献,激发学生对黄河的感恩之情,为下面“母亲病了”做进一步的感情铺垫。

一、黄河的概况

教师讲述:我们现在作为黄河的医生,想要了解黄河的“病况”和“病因”首先要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教师提供资料:“黄河水系图”“中国政区图”“中国气候类型图”等。黄河水系图

提出问题1:黄河发源于哪里?注入那个海洋?上、中、下又游是如何划分的?主要支流有哪些?

学生活动:读“黄河水系图”回答问题,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东流注入渤海;上、中游以河口为界;中、下游以孟津为界;主要支流游渭河、汾河等。

问题2:黄河流域地形、气候分别有什么特点?中、下游分别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区、地形区、气候区?

学生活动:读“黄河水系图”“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图”,做出回答。黄河流域以高原、平原为主,气候类型主要有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黄河中、下游流经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是山西省、陕西省、和河南省、山东省;流经地形区主要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流经地区的气候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设计理念:通过读 “黄河水系图”,让学生学会分层读图和提取有效信息的基本技能。教师提供资料:黄河与世界许多河流比较表和黄河水的景观图片。提问:通过读图和表,你对黄河(水)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学生回答:黄河含沙量大。

教师讲述: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这是母亲河的病,而且病的很严重,急需治疗。

二、黄河忧患

教师讲述:黄河母亲的“病情”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病因”是怎么产生的呢?让我们继续扮演黄河的医生,一起来探究。环节1:

教师提供资料:黄河的“化验报告”——“ 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 问题1:黄河个河段泥沙含量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读图中年平均含沙量和年平均输沙量的数据,讨论分析数据的变化认识黄河各河段的泥沙有“上游较小、中游剧增、下游略减”的特点。问题2:黄河下游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继续读图,仔细观察,认识黄河下游“流域面积狭窄,无大支流汇入”。环节2:

教师提供有关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资料和下游地上和的视频“中国地形图”“黄河中游某地年降水量分布图”。

问题:黄河中游为什么泥沙剧增?下游为什么流域面积狭窄,并无大支流汇入? 学生活动:根据资料和所学知识探究(教师根据学情给予提示)。

探究1:从黄河下游地形特点入手,探究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是河水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河床抬高。正因为下游形成“地上河”,所以流域面积狭窄,无大支流汇入。探究2:

问题: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有什么危害?

学生活动:读阅读材料结合活动题,认识黄河水灾危害之大,明确“地上河”河下游水患之间的关系。

环节3:学生归纳:黄河主要的“病症”是下游水患,其“病根”在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环节4:

问题:黄河母亲还有哪些“病症”?

学生活动:在读“黄河的忧患”图,及教材P50-52活动中的相关资料,简单了解黄河沿途的土地荒漠化、凌汛、断流等问题。设计理念:

本环节采用了探究模式,将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景生活化,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由于内容较多,课堂时间有限,在内容处理上要注意突出重点,详略得当。过渡:“黄河难治根在泥沙”,请同学们再次扮演黄河的医生,为母亲河开处方。

三、根治黄河

教师提供资料:最新的黄河调水调沙视频资料及数据,“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图,黄土高原植被变化资料。问题1:“调水调沙”对黄河治理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认识“调水调沙”对治理黄河的重大作用。教师讲述:“调水调沙”有效的治理了下游水患,治标不治本。

问题2:那么如何为黄河调理治本,治理黄河的关键——黄土高原地区呢? 学生活动:读“等降水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图”,讨论分析,得出治理黄河关键在于治沙,根被措施是在中游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问题3:针对黄河各河段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如何开“处方”? 学生活动:针对黄河各河段提出相应的符合科学人地观的治理措施。

河段 开发利用与治理措施

上游 梯级开发。修水库、建立水利枢纽工程。

中游 陡坡植树造林、缓坡修梯田,沟壑打坝淤地等。关键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下游 加固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教师讲述:同学们可以通过阅读黄土高原地表植被变化的相关资料,了解治黄的成就。设计理念:本环节重在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地观,选择新的热点素材对知识进行重组。目的有三:

一、启发学生积极发散思维,水到渠成形成过年:

二、不拘泥于具体的知识框架,突出重点。

三、拉近学生与陌生知识之家的距离,是学生亲知善学。课堂小结:

短暂的学习也许远远达不到你对黄河了解的要求,如果你想了解黄河更多资讯,详情可阅读《黄河儿女》类报刊杂志或登陆黄河网等,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小论文或演讲稿、手抄报等适合自己的形式完成《我说黄河》,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黄河原来的美貌。作业:课后练习板书设计

板书清晰、明了,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黄河各河段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正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六)教学反思:

黄河的治理一课围绕黄河治理的措施时,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发言,有的学生说黄河的治理要全流域多植树造林,有的说应不断加固黄河大堤,有的说应充分利用黄河水来灌溉西北干旱地区,还有的说应建更多的水库防止黄河泛滥等等。教师对这些同学一律给予肯定的表扬,反思之后认识到没有给予深入评价。师生互动教学要体现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上面师生互动活动似乎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回答的理解尊重、平等对待的原则,其实并未做到:学生的回答都有不足之处,教师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提出问题与学生进行探讨,这才体现教师在知识,同时教师又画龙点睛又凸显出教师的权威性。如上针对有的同学提出将黄河水用于充分灌溉西北地区,师可以表扬其点子不错,同时又要指出黄河水量有限,目前黄河上中下游河段时常断流,因而盲目发展灌溉不好也要合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黄河灌溉也要有度合理,使学生的认识又向前迈出一大步。

(七)点评:

1、教师的教学设计能贴近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学生能有内容可回答。

2、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发挥地理学科的特色,在指导学生读图、用图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黄河的治理建议书 第3篇

近几年该区域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大气环境稳中趋好, 但仍有近60%的城市环境质量不乐观。干流黄河水质基本在Ⅲ类或以上, 但支流多为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 达标断面仅占22%。2014年黄河流域支流中, 乌兰木伦河、浑河水质良好, 牛川为轻度污染, 都思兔河、四道沙河、大黑河为中度污染, 昆都仑河、大黑河和总排干为重度污染。从流域排污量来看, COD排放总量中农业面源污染来源占55%, 城镇生活污染来源占32%, 工业污染来源占13%;氨氮排放总量中城镇生活污染污染来源占55%, 工业污染来源占30%, 农业面源污染来源占15%。从工业行业来看, 内蒙古黄河流域工业污染物主要来自化工、冶炼、食品制造等行业。随着沿黄产业的快速发展, 黄河流域环境保护污染防治形势将日益严峻。

一、工业园区建设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黄河流域矿产资源丰富, 工业发达, 共有自治区级及以上工业园区41个, 初步形成农畜产品加工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钢铁冶炼加工基地、发酵制药产业基地等4大产业基地。园区发展经济带动作用明显, 但从产业类型看, 其中50%的园区以化工冶金等为主导产业, 重工业化明显, 尽管超70%的园区进行过规划环评, 但执行落实效果不明显, 加之受地区环境敏感程度制约, 园区污染治理依然面临较大压力。

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依然有待提高。污水治理设施针对性建设不强, 调查显示, 约50%的园区配套建设了园区污水处理厂, 但由于收水不足等因素影响, 约1/3的园区污水处理厂运行不正常;大气治理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受园区面积, 管网建设、项目类型等因素影响, 半数以上的园区集中供热进展缓慢。特征污染物治理、大型原料及废渣堆场污染治理重视不足;固废规范处理处置进展滞后。多数重工业园区未配套建设园区渣场, 固废由企业自行处置。

总体看来, 该地区工业园区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 但依然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要求。

二、结语

内蒙古段黄河流域今后一段时间仍将是自治区的发展重点, 国家的重要能源基地, 解决好该地区的环境问题, 事关全区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健康,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进一步优化园区布局

根据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生产力布局情况, 从区域角度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合理布局辖区内工业园区。现有选址不合理、环境风险大的园区应通过经济政策等手段逐步退出。新建园区应加强园区选址工作, 严格执行规划环评。

(二) 加强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 根据园区功能定位和与城区位置等情况, 合理规划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化工园区应根据产业污染特征, 周围环境敏感程度, 切实做好园区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 提高园区抵御环境风险的能力。

(三) 提高园区监控能力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 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环境自动监测点位, 及时掌控园区环境质量变化情况, 利用大数据提高园区监控水平。

(四) 完善体制机制

制定园区考核机制, 将环保指标作为园区考核的重要指标。完善地区财税分配方式, 制定园区奖励机制, 充分发挥资金的导向作用, 对园区环保工作开展较好的地区实行奖励, 利用政策、资金引导园区企业提高竞争力。推广PPP模式, 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发展, 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石岚, 徐丽娜.黄河流域内蒙古区间降雨径流模拟及水量平衡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4, 28 (12) :105-110.

黄河河口治理中存在问题及建议 第4篇

关键词:黄河河口;治理;问题;对策

黄河河口是黄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治黄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河口治理,相继采取人工改道、加修堤防、整治河道、等措施,初步建成了河口防洪工程体系。在新的形势下,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新理念的提出,对治理河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沙条件的急剧变化使得黄河河口出现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关系河口地区安全、发展的重大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一、尾闾河道持续淤积延伸,河口流路急需进一步治理

1.大量泥沙堆积在河口,尾闾河道不断淤积延伸。

清8改汊之后,尽管1996年7月-1997年9月尾闾河道冲刷强烈,但由于水沙条件的变化,自1997年10月以后,清4以下河道冲淤交替变化,总体呈淤积状态。据统计,1997年10月-2005年4月清4-汊2段河道淤积838.3万m3,淤积强度37.8万m3/km;汊1断面净淤积500.8m2。分析其原因,一是径流流量小,挟沙能力减弱,造成泥沙淤积,二是河道的淤积延伸,侵蚀基面抬高,引起溯源淤积。

与此同时,改汊后的沙嘴也不断向海中淤进。1996年清8出汊之后,至2004年9月沙嘴向海淤进约10km。其中,1996年5月~2000年5月,清8汊河沙嘴向海延伸了约5.3km,造陆面积约19.2km2;2000年9月-2004年9月清8汊河沙嘴向海中淤进了大约5km。

2.河口河道工程布局不尽合理,节点工程不完善。

十八户以下靠河的险工控导工程长度23.5km,仅占河道长度的五分之一左右,控制长度不足,清4以下为无工程控制区,致使十八户以下河段河势变化较大,造成部分工程脱流,多处滩岸坍塌严重,特别是丁字路口附近的右岸滩地,自1998年至2005年坍塌长度达5000m、宽度400m,如若继续任其发展,不仅会引起其他段落的河势变化,而且极有可能改道流向南边海域,淤塞东营市的排水体系。同时,清8附近呈现出明显的“S”弯,发展趋势极为不利。

对策建议:黄委会把“治理黄河口,以尽量减少其对下游河道的反馈影响”作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九条治理途径之一,把治理黄河口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也是新时期黄河三角洲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胜利油田的深入开发强烈要求较长期相对稳定入海流路的要求。

1.加大挖沙降河力度,减少河道淤积对黄河下游的反馈影响

“拦、排、放、调、挖”是处理泥沙,有效减少黄河下游淤积的五大措施。在黄河水动力输沙作用日益减弱,河道主槽淤积加重的形势下,利用挖河疏浚的方法,藉以增加河道的输沙能力,减少河道的淤积,十分必要。三次挖河实践已经显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现场观测资料分析、综合效果研究和数学模型计算,结果一致,均表明了挖河能够有效地减缓河道淤积,具有明显的溯源冲刷、增大泄洪能力和降低水位的效应。因此,应继续实施挖沙降河工程,常年挖河不止。

2.完善节点工程,稳定主槽,归顺河势

针对河势变化较大,工程控制长度不足的河段,应加大整治力度,完善节点工程。当前,应及早建设十八户控导上延工程,对清6到清8河段进行河道整治,有效控制河道的横向摆动,稳定主河槽。

三、缺乏专项经费,观测研究工作明显滞后

黄河改走清水沟流路以来,河口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相比之下,河口观测研究滞后,能够运用指导生产实践的研究成果较少,远远落后于河口治理。形成这种被动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必要的经费。按照国家计委关于河口治理的批复精神,需要加强对河口段的观测研究,为今后河口治理提供可靠的理论根据。但由于没有资金来源,这项工作虽然有机构(河口研究院)却无法开展。

《黄河的治理》教学反思 第5篇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具特色,耳目一新。优美动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画面、影像资料,动态的直观演示,大量色彩清晰的地图、数据、表格和图表及巩固练习题可整合到一起,不仅使教学进程简捷便利,而且有利于突破重点和难点。

《黄河的治理》教学反思 第6篇

1、本节课注重选取和制作较为精美,针对性较强的图片,其中也不乏有创意的图片,更加充分地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很大的提高。

2、努力发展自己的风格――以活动来引领课堂。

(1)课堂以活动形式贯穿,这是本节课最大的特色。

本节课的最大特色就是以活动来引领课堂,用活动来突破难点,用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的一大特色。本课活动题有:探讨黄河的灾害及其原因的探讨,让学生深刻体会黄河既是中国的母亲河同时也是中国的害河的这种矛盾,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黄河各河段主要灾害的兴趣,同时锻炼和提高了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活动学生对本节的重点知识进一步加强,教师适时做出鼓励性的评价,学习更有动力。

(2)创设了探索情景,引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过程意识。

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发展。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本课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根治黄河最关键时解决黄河哪一段的问题?等等一系列针对性非常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一种探索意识,最终通过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方式来习得新知识。

3、课堂上能够从多角度关注学生

(1)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班级六十几名学生在个体上是存在差异的,我在本节课问题的设置上难易结合,分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让学困生也能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学习兴趣。难的题目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差异,慢慢引入,层层分析,先易而难,以易导难,尽量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更多的学生能够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内容。

不足之处:

1、学生在平时课堂探究的机会不多,动脑动手能力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通过一段时间的活动探究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会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让他们会学习,从而达到爱学习的目的。

2、由于探究活动时间偏长,导致部分知识点强调不够到位,课堂检测仓促。通过这节课,学生对于黄河的治理的重点内容都能很好地理解,但是关于黄河各河段灾害及其成因等方面较为难理解的内容仍没有理解透彻、深刻。

关于黄河治理的方法的资料 第7篇

我们认为,黄河污染问题是目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然现状,污染越治越严重的根本原因,主要是近些年黄河中上游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太快,而治理污染的投资和速度无法同步跟进。为此建议:

1.将市场机制引入污染防治领域。通过市场作用,从原来“谁污染谁治理”的企业个体行为,引申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分工和供求关系,形成社会化、专业化的环保企业乃至环保行业,向污染责任方提供商业性环保服务,逐步实现环境治理市场化、社会化、企业化。同时,在企业比较集中的工业园区鼓励多家企业污染处理设施共建共享和治污设施专业化运行,提高治污设施处理效率,降低污染治理费用,逐步解决普遍存在的投入大量资金建成的环保设施,不能充分利用的问题。

2.树立“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治河理念。一是划定黄河水功能区,根据黄河水资源量和水流的纳污能力,提出各省(区)允许排入黄河的污染物总量,实行省(区)际断面水质行政首长负责制;二是依法治污,在相关法规中明确相应的水污染超标处罚措施,对于污染超标省(区)要停止审批新的水资源利用项目;三是建立和完善水利、环保联合治污机制,在排污监测和监管处理水污染突发事件上统一行动、团结治污。

3.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行绿色GDP,把环保工作纳入地方党政一把手的政绩考核。

4.环保体制需要进一步理顺,实行垂直管理,脱离地方的制约。

5.给予环保部门更大的执法权。如处罚力度,关停污染企业等。

探讨黄河下游泥沙的治理与开发 第8篇

灾害按照起因分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根据原因、发生部位和发生机理划分有地质灾害、天气灾害和环境灾害、生化灾害和海洋灾害等。而黄河主要是泥沙灾害, 泥沙灾害是由于泥沙的长期侵蚀、搬运、堆积而形成的自然现象和过程。泥沙运动的直接表现是泥石流、滑坡、土壤流失。泥沙运动还可以带来其他的灾害。例如因泥沙运动产生的洪水灾害, 滑坡灾害。本文重点在研究泥沙灾害, 就此以黄河下游为例做出讨论!

2 下游泥沙灾害的形成及结构

黄河下游区域灾害较多, 像洪水灾害、土地沙化、河岸侵蚀、洪涝、以及土壤盐碱化等因泥沙运动引起的灾害。

2.1 洪水灾害

洪水灾害在黄河下游发生的危害性是很大的。而黄河灾害之所以频繁发生的原因, 基本与泥沙淤积有关, 包括过去黄河频繁的决堤, 以及现在的提放建设。黄河下游从1950年至1996年, 年均淤积约2.1亿吨, 这可造成两堤间河道年均抬高3.8CM左右。从1964年至今, 下游3 000 m3/s流量水位平均单位淤积上升量比1950年至1960年高2倍以上。由于滩地糙率明显高于河槽, 1958年至1998年期间, 下游设防流量 (相近于1958年洪峰流量) 与3 000 m3/s流量的水位抬升量相近 (图1) 。另外, 二级悬河有助于形成“滚河”“斜河”等不利的防洪形势。

黄河的不利地势, 增大了洪水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性!随着未来黄河水量引用的增加, 下游径流将继续减小, 河槽进一步萎缩, 一旦黄河洪水泛滥, 其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2.2 土地沙化

黄河来沙中占比例较高的是悬沙中沙粒组分 (>0.05 mm) , 床沙中沙粒组分达76% (根据1965年至1985年下游大断面床沙粒度1133组观测数据平均) 因此, 沙化土地的母质是在水流动力的较强条件下堆积而来的沉积物。黄河下游的土地沙化现象严重, 像决口冲积扇、废弃河床、饮水渠道堆积等!

2.3 河岸侵蚀

沙和沙粉是黄河下游游荡段河岸的主要组成物质, 此种物质抗蚀力极差, 然而黄河水流含沙量很高, 河床比降大 (2/10 000左右) , 水流具有很强的造床能力。故此, 即使在自然状态下, 黄河下游游荡段坍岸速率高达470 m/a (三门峡建库前历年平均值) , 然而同样为多沙游荡河流的布拉马普特拉河坍岸速率只有 (6~275) m/a, 长江最大也只有200m/a。

河流上修建水库, 向下游泄放清水, 河流的挟沙变得不饱和, 河岸侵蚀有时会表现得十分强烈。黄河下游在三门峡水库运用初期下游河岸侵蚀情况如图2, 此期, 孟津至陶城埠共塌失滩地近327 km2。

3 减灾策略

上述分析揭示出, 由于黄河来沙相对偏多, 泥沙在下游河床中和引水渠道中淤积强烈以及不合理淤积分布包括不同粒度泥沙的分布产生或加重了下游泥沙灾害。黄河来沙偏多可以说是一种地质现象, 显著减沙需付出很大的努力。但可以从改变泥沙分布的角度改造下游泥沙灾害环境。从大局着眼, 显然大幅度减少下游淤积, 并将大量泥沙引入两侧平原是减轻下游泥沙灾害的优选策略。大幅度减少下游泥沙淤积可通过调节来水来沙形成高含沙水流, 或整治河槽形态, 加大水流挟沙力的方法。不过, 输沙入海产生的河口延伸将在长时期中成为加重下游淤积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在黄河来沙不能充分减少的情况下, 为实现长期稳定河道的目的, 应尽量将来沙引入两侧平原堆积。不仅要继续进行正在实行的背河淤堤, 而且要实行更大范围的引水引沙, 将黄河通过周期摆动让泥沙均匀堆积在黄淮海平原的历史现象变成人为控制的现实。由此可见, 黄河下游的治河防洪, 水资源利用和改造下游两岸平原的灾害环境是相统一的。

4 黄河下游泥沙资源的利用

水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 黄河泥沙的“用”将利用黄河泥沙作为一种资源和黄河会成为治黄发展史上辉煌的一篇。

4.1 黄河泥沙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千万年来黄河泥沙作为一种自然资源, 履行着“填海造陆”使命。广阔的黄淮海平原正是由于黄河泥沙的存在, 得以形成、扩大, 中华儿女有了繁衍声息的场所和丰富的土地资源。因此黄河泥沙是国土资源的一部分, 不仅过去是, 现在和将来也是。

黄河泥沙还是天然的肥料, 富含氮、磷、钾, 大家知道黄河滩地种出来的水稻最香。

4.2 黄河泥沙利用现状

以往黄河泥沙主要用于造陆、改良土壤种植水稻等农作物,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用于下游两岸堤防的加高加固, 淤背、淤筑相对地下河。

最近, 山东省研究生产了以黄河泥沙为主要原料的“黄河砖”, 为黄河泥沙提供了又一用武之地。

另外, 武汉大学、黄河河南河务局等单位联合, 在杨国禄教授领导下研制黄河淤沙固结技术。他们以“以沙治沙、以黄治黄”的理念, 看到了黄河泥沙这一取之不尽的资源, 以及广阔的市场前景, 把黄河泥沙作为一个产业之源, 把黄河泥沙的开发利用作为一个产业, 将黄河泥沙在它的出处资源化、产业化。他们认为黄河泥沙的综合利用有利于黄河健康, 有利于抑制悬河的发展, 有利于疏通行洪河道;固沙之本在于水土保持, 固沙之标在于减少淤积, 泥沙之光在于发展产业。他们应用泥沙工程学、材料学、结构力学等交叉学科的相容性, 从黄河淤沙的物理组成和力学性能研究入手, 探索黄河泥沙资源化的可行性, 提出黄河粗、细淤沙的科学固结方法和工艺。经过大量的研究他们认为把黄河淤沙固结作为修筑堤防、抛石或其它建筑材料是完全可能的, 也是可行的。

4.3 黄河泥沙应用市场

4.3.1 造陆

据统计1950~2000年上海市造陆1000km2, 上海市规划2000~2050年再造陆1000km2。据王兆印教授介绍, 长江口造陆每年需3.5亿t泥沙, 加上10%不能用来造陆的细泥沙, 河口来沙不能少于3.8亿t, 才能维持河口平衡。现在, 上海每年缺沙1亿t, 未来50年缺沙约50亿t。不仅如此, 其它沿海地区造陆对泥沙有着巨大的需求。

黄河肩负着南至淮河、北至海河广大地区的陆地延伸扩大与加高的任务。但是由于束水攻沙修筑堤防, 陆地的延伸扩大仅限于入海口, 陆地的加高仅限于两岸大堤之间, 一段时期内仅限于生产堤之间。以至于形成了悬河乃至二级悬河。两岸大堤使黄河无法自由摆动, 无法充分发挥其自身的造陆功能;同时两岸大堤又是黄淮海平原社会及经济发展、人民生命财产的必要保障。因此黄河的造陆使命, 自然应该由黄河两岸的儿女们来承担。填补低洼地, 扩大黄淮海平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4.3.2 淤背、淤筑相对地下河

黄河两岸标准化堤防的建设已初见成效, 背河侧淤宽100m, 其高程与2000年水平设计洪水位齐平。未来一定时期内淤筑相对地下河, 也将有一个较大用沙要求。

4.3.3 河防及建筑

利用黄河河道中挖出的泥沙代替建筑材料, 烧制成砖、烧结成石等, 发展第三产业。仅淄博高青县用黄河泥沙烧结“黄河砖”每年需要黄河泥沙480万m3。

利用杨国禄教授研制的黄河淤沙固结技术, 用黄河泥沙制成其它建筑材料, 如堤防加固、丁坝强基护面、黄河抛石、水土植保等水利、土木工程的建筑材料, 用于水利工程、民用建筑等其它工程建设。

黄河泥沙的河防和建筑材料市场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具有可观经济和社会效益、广阔而又长期的市场。

4.3.4 绿色市场

用黄河泥沙种植的蔬菜和粮食以无污染、营养丰富、味美著称。黄河小北干流滩地种植的芦笋以及河南原阳黄河滩地大米远销海外。黄河泥沙使黄河滩地成为天然的绿色农场, 它的使用历史悠久, 然而这一绿色农业资源自古以来就是无序的免费使用。因此这是一个亟待开发和重视的绿色市场。

4.4 黄河泥沙利用及其市场开发的意义和必要性

泥沙是黄河难治的症结, 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道, 使之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为了缓解黄河下游防洪的险恶局面, 保障黄淮海平原的安全, 人民治黄以来, 先后四次加高大堤, 堤防高度已达10m~14m。近年来黄河下游主槽淤积严重, “二级悬河”日益加剧, 防洪形势严峻。

清华大学王兆印教授经过多年精心研究, 提出了生态修复理论, 根据植被———侵蚀动力学方程, 将生态修复区分成不能自动恢复的植被恶化侵蚀增长区、需要付出努力人工修复的过渡区、可以自动修复的植被覆盖率增加区。根据王教授生态修复理论,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极易进入植被恶化区, 远离自动修复区。因此黄土高原的生态修复及山川秀美计划是一个相当长期的工作。在未来一个很长的时期内黄河泥沙仍将源源不断地进入黄河。黄河小浪底水库的拦沙减淤年限有限, 20年左右拦沙库容将淤满, 黄河下游河道又将面临大幅度淤积抬高的局面。

4.5 黄河泥沙利用及开发方法

黄河泥沙的利用及开发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开发初期, 由于黄河泥沙利用市场尚未成型, 国家可以投入一定的补贴鼓励个人、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 让他们有利可图, 愿意积极参与。当泥沙产业市场开发成型时, 国家、企事业单位、个人共同受益。

进行有序、自愿、自由的黄河泥沙利用开发。鼓励, 并大力开展跨学科的黄河泥沙应用技术研究。让黄河泥沙这一矿产资源能够在建筑、材料等领域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4.6 引水引沙对策研究

在黄河流域引水用水建设中, 总是以多引水、少引沙为目的。引水闸位置选择在易引水避沙的地方, 在结构设计中研究设计了各种各样的防沙设施。从黄河下游引水引沙统计资料看, 引水含沙量小于河道含沙量。这使原本水沙比例失调的黄河水, 水沙条件恶化, 不利于黄河的治理。新疆大学周著教授研制的分沙漏斗, 可将引水中所引泥沙的95%分选出来, 送回黄河。这一技术已在黄河支流北洛河、黄河小北干流得到应用, 一两个分沙漏斗对黄河的影响可能不大, 但是如果这项技术在黄河上下推广开来, 将使黄河水沙条件更加不利。

向排污的工厂必须处理污水一样, 为了黄河的利益, 在引水用水的同时应同等引沙用沙, 弃沙则须交纳泥沙的处理费用。泥沙和水一样同为自然资源, 在收取水费的同时应同时收取沙费。应制定具有黄河特色的引水、引沙政策。并鼓励引水同等引沙, 或多引沙。尽可能地避免水沙条件恶化。

总上所述, 黄河下游泥沙的治理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我们要将治与用相结合, 将害转化为利。

参考文献

[1]林秀山.小浪底水利枢纽在黄河治理开发中的地位及工程任务[J].人民黄河, 1993 (3) :1-4.

[2]卞玉山, 等.山东省引黄灌区渠首沙化的防治[J].人民黄河, 1993 (1) :33-36.

黄河水文化与黄河治理 第9篇

【摘要】随着人类黄河治理实践过程的不断深入,将不断深化对黄河河情、运动规律的认识,更新、改造黄河治理手段、探求新的治黄新途径,丰富黄河水文化的内涵和内容;同时,黄河水文化指导人类治黄实践,使黄河治理途径和手段更加符合黄河自身运动规律,更有效地调控黄河洪水和泥沙运动,减除水患,为民造福。通过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黄河的实践反复过程,将把人类治黄带进人水和谐发展的新的阶段,“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理念将日臻完善。

【关键词】黄河水文化;三条黄河;标准化堤防;理念

Yellow River and the Yellow River Water Culture

Zhang Jia-chun1,Zhang Feng-ao2

(1.Jinan, Shandong Yellow River Engineering Bureau Water Authority Water BranchJinanShandong250032;

2.Texas Yellow Jianye Engineering Co., LtdDezhouShandong253000)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human practice of the Yellow River, the Yellow River will continue to deepen the situation, the movement of knowledge, update and transform means Yellow River, Yellow River to explore new ways to new, rich content, and content of the Yellow River water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Taming the Yellow River culture guide human practice, ways and means to make the Yellow River Yellow River itself more in line with the movement of more effective regula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floods and sediment movement, flood abatement, to benefit the people.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conservation and protec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in practice iterative process, will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a new stage of human Yellow River water into the people, "to maintain a healthy life of Yellow River" concept will be perfected.

【Key words】Yellow River culture;Three Yellow;Standardization dike;Philosophy

1. 前言

(1)黄河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化的摇篮。中华文明悠久灿烂,作为中华文明的黄河水文化,在新中国人民治黄实践中得到了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2)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对社会物质文化需求和社会服务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生存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一定要适应社会发展和进步要求。中国水利工作者不断调整、完善新时期中国水利发展思路,丰富和发展水利文化,为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供基础保障。黄河人不断探索、追求新的人水和谐治黄方略,已从建国初期的传统地利用黄河、改造黄河的“除害、兴利”为主方略,转变成如今的与环境协调、与自然和谐的“保护、发展”为主方略,逐步形成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新理念。

2. “三条黄河”理念,提高了综合治理黄河的能力

(1)人民治黄60多年来,坚持“上拦下排、两岸分滞”调控洪水的原则、“拦、排、放、调、挖”处理泥沙的方针,彻底改变了黄河三年两决堤、百年一改道、给沿岸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忧患局面,实现了伏、秋大汛不决口的治理发展目标,保证了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为维持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黄河以多沙闻名于世,且水沙异源、年际内分配不平衡,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t,其中4亿t泥沙淤在下游河道内,造成黄河下游河床每年平均抬高约10cm,形成了黄河下游河床高出两岸地面4~6m、甚至10m以上的地上“悬河”,导致河道平摊流量降低、输水能力下降,增加了洪水漫滩灾害频次,加剧了洪水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能量。黄河两岸频发的水、旱灾害,严重威胁着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黄河安危仍是国家之患。

(2)被称为中华民族摇篮的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水沙运动最复杂、综合利用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如何正确有效地治理开发与保护黄河,使黄河生命特征水资源总量、洪水造床能力、水流挟沙能力、水流自净能力、河道生态维护能力等方面指标得以正常体现,实现黄河治理的终极目标——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是新时期黄河人治理黄河的重中之重。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国家新时期水利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为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2001年提出了建设“三条黄河”即“原型黄河”、“数字黄河”、“模型黄河”的现代治黄理念。

(3)构建统一的、联系的、互动的、以工程化建设、数字化管理和科学化实验为主要建设内容的“三条黄河”治河新体系,有利于客观的、科学的、整体的、系统的认识黄河,加快黄河自身运动规律地探索和研究,为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黄河水资源,防治水害,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供科学决策依据。endprint

(4)黄河实施的“三条黄河”工程建设,十几年来基本完成了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建设、防洪决策支持系统建设、水闸远程监控系统建设等重大建设任务,建立了黄河水资源管理和调度法制制度,提高了黄河抵御大洪水的能力,缓解了日益尖锐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提升了黄河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展示了现代化治河体系的广阔前景,为实现黄河“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目标,探求出了科学、有效的治理途径。随着“三条黄河”工程的建设和完善,必将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掌握黄河运动自然规律,增强黄河治理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提高综合治理黄河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3. 标准化堤防建设理念,固筑了黄河防洪安全工程保障体系

(1)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是“原型黄河”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内容之一,目前已基本完成。完成标准化堤防工程建设总长度约占黄河下游临河堤防长度1371.2 Km的83.6%。

(2)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工程总长度1147Km,建设内容包括堤防、险工和附属工程三部分,主要设计指标:堤防——堤顶帮宽至12m,临背堤坡坡比均为1:3;堤顶道路柏油面宽6m,三级公路标准;淤背区宽100m,坡比为1:3,顶高程与2000年设计防洪水位平。险工——坝型结构以粗排乱石坝或扣石坝为主,坝顶高程低于相应堤顶1m,坦石顶宽1 m,外边坡1:1.5、内边坡1:1.3;根石台顶宽2 m、高程与2000年相应3000m3/s流量的水位平、边坡1:1.5。附属工程——堤顶植行道林,临背河堤坡植草,临河护堤地植防浪林,淤背区植适生林、生态林;沿堤每10 Km设管护基地一处。

(3)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通过实施堤身帮宽、放淤固堤、险工改(拆)建、硬化堤顶、栽植草木等项目建设,提高了工程整体防洪标准,消除了黄河下游淤背区断带和部分重点险点、险段,大大增强了河道束水能力、河势控导能力和洪水防御能力,并综合了黄河水文化、周边生态环境以及相临工程风貌等因素,建成了“防洪保障线(堤防及淤区、险工工程)、抢险交通线(堤顶柏油路面)、生态景观线(放浪林、行道林、生态林、适生林、堤坡草坪)”黄河防洪工程集合,固筑了黄河防洪安全工程保障体系,为防御黄河下游花园口站22000m3/s、高村站20000m3/s、孙口站17500m3/s、艾山站及以下11000m3/s流量的洪水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工程基础。加之黄河辅以每年(2002年开始)进行的调水调沙试验(2002~2004年)和调水调沙生产(2005年及以后)以及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洪水调度和防洪、抗洪管理等非工程措施,构建成了较为完善的黄河防洪安全体系,全面提高了黄河抵御大洪水灾害的综合能力。

(4)依托标准化堤防工程,对镶嵌在黄河标准化堤防上的水闸工程,实施了重点闸区建设和闸体修缮。重点闸区建设本着整体统一、和谐靓丽的原则,突出以草皮为基础,模纹组团点缀,高中档树木搭配,甬道休憩硬地结合的构建风格,突出当地历史、人文景观与治黄特色,建成了景观层次丰富、错落有致、黄河文化彰显的亮丽景观。闸体修缮以暖色调为主,与相临区域黄河防洪工程整体建设规划相协调,在相临黄河工程自然景观与绿色植物的衬托下,凸显其现代醒目的审美时尚,给黄河生态景观线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和亮点。也是黄河人文精神风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新理念在治黄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4. 数字化管理理念,增强了黄河治理的宏观把握能力

(1)黄河水利委员会为改变传统的黄河管理模式,提升黄河业务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加强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推动黄河水利现代化建设,制定、上报了《“数字黄河”工程规划》,2003年获水利部批复。“数字黄河”工程进入了建设期。

(2)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是“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的六个主要应用内容之一。2003年底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基本建成,包括黄委监控中心、省局监控站、市局监控站、县局监控站、水闸现场监控站(远程监控系统现地站)五级建设,每级监控站都有对引黄水闸实施远程监测、远程监视、远程控制、远程管理和调度功能,但不同的级别控制及监视权限不同,实现了引黄水闸闸门的自动控制,多种水文信息及引水量的采集、计算和记录,闸前、闸后、闸室图像的现场全方位监测,以及闸基扬压力、绕渗的数据监测等。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的建成和运用,实现了黄河干流、年度水量调度、黄河下游引黄水闸引水远程控制,有效地提高了水量调度控制能力,使水量调度工作效率与质量显著提高,增强了黄河防断流能力。

(3)据了解,在近年的黄河治理过程中,已建设开发的“小花间致洪暴雨预报系统”、“小浪底水情自动测报系统”、“黄河防洪决策支持系统”、“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等业务应用系统,较完善地完成了黄河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任务,形成了黄河防汛减灾、水量调度、工程建设与管理等多方面的信息平台和信息链,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使黄河管理与决策方案建立在丰富、全面的信息基础上,增强了黄河治理的宏观把握能力。

5. 黄河水量统一调度与管理理念,构筑了黄河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

(1)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的特殊资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文明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2)我国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为2240 m3,约占世界人均拥有水量的1/4。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 m3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 m3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 m3为重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 m3为极度缺水。我国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 m3的省(市、自治区)有18个,海河、淮河、黄河片人均年占有水资源量在350~750 m3之间。随人口增加,我国人均占有水量将进一步降低。可见,我国人均拥有水量相当紧缺,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endprint

(3)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流。黄河流域水资源缺乏较全国平均水平更为严重。黄河河川径流仅占全国河川径流的2%,承担着本流域和下游引黄灌区占全国15%的耕地面积、12%的人口及50座大中城市、晋陕宁蒙接壤的能源基地、中原油田、胜利油田的发展供水任务。进入20世纪90年代,黄河供水不堪重负,不断扩大的供水范围和持续增长的供水需求,超过了黄河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造成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下游河道长时间的断流、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严重制约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1997年,黄河下游利津站全年断流226天,河道断流长度达700多Km,占下游河道长度的90%以上。黄河下游长时间的断流,加重了下游河道泥沙淤积,增加了防洪的难度和洪水威胁,破坏了河口地区的生态平衡,恶化了下游河道水环境,并使河口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出现困难。目前,黄河流域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已高达67%以上,远超过国际上公认的40%的警戒线。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支撑能力面临严峻挑战。

(4)实施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实现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然要求,符合中国国情、黄河河情和自然规律。1999年3月,经国务院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开始施行黄河水量统一调度。黄河自实施水量统一调度以来,根据《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规定,制定水量调度方案,采取科学的水量调度措施,不断调整水量指标,优化配置水资源,加强用水计划管理,精心调度、实时调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保证了沿黄及相关地区城乡居民生活(工业)用水,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农业灌溉用水,确保了河道控制断面流量指标,取得了连年不断流的辉煌成就。同时水量调度工作正规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机制不断完善,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水量调度实践经验。2006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黄河水量调度条例》,2006年8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的颁布实施,规定了黄河水量调度计划、调度方案和调度指令的执行,实行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黄河水利委员会及其所属管理机构以及水库主管部门或者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制,规范了黄河水量调度方案制定、水量分配、水量调度(应急调度)、监督管理等行政行为,依此建立了控制用水总量、遏制用水浪费、控制入污总量“三条红线”要求的黄河水量调度的法律机制,为加强黄河水资源统一调度,实施最严格的黄河水资源管理制度,实现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安排农业、工业、生态环境用水,防止黄河断流,促进黄河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法律保障。从此,黄河水量调度与管理走上了法制轨道,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这一黄河治理终极目标的实现,构筑了黄河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

6. 结语

治理黄河新理念的产生、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黄河、运用黄河的实践过程。“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新理念,内涵深厚,内容丰富,巩固了黄河防洪安全工程保障体系,构筑了黄河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提高了黄河洪水调控把握能力和综合治理能力。随着人类黄河治理实践过程的不断深入,将不断深化对黄河河情、运动规律的认识,更新、改造黄河治理手段、探求新的治黄新途径,丰富黄河水文化的内涵和内容;同时,黄河水文化指导人类治黄实践,使黄河治理途径和手段更加符合黄河自身运动规律,更有效地调控黄河洪水和泥沙运动,减除水患,为民造福。通过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黄河的实践反复过程,将把人类治黄带进人

黄河的治理建议书

黄河的治理建议书(精选9篇)黄河的治理建议书 第1篇尊敬的家长朋友们:众所周知,水是大地的血脉,它滋润着崇山峻岭,灌溉着沃土良田;水是...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