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免疫范文
病毒免疫范文(精选12篇)
病毒免疫 第1篇
1 防御机理
总体上家禽的抗病原体防御体系可以分为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多数的病原体通过空气、饲料、患病家禽或携带动物被引入到家禽的生活环境。病原体需穿过皮肤或穿过呼吸道、生殖道和消化道黏膜进入宿主机体, 才能引起发病。尽管存在着各种不同形式的先天屏障限制病原体的侵入, 比如上皮细胞系结构的完整、纤毛的运动、黏液、酶和低pH值等, 但一些病原体还是穿过这些屏障进入机体内部环境。在这里一系列的先天性免疫反应会发挥作用, 其中包括一些象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类的吞噬细胞、自然杀伤 (NK) 细胞和补体系统。先天性免疫的特点是并不依赖以前接触过这种特定的病原体, 但宿主经过获得性免疫后, 其先天性免疫作用会更强。获得性免疫, 也称为特异性免疫, 分为体液免疫 (抗体由B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产生) 和细胞免疫 (辅助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无论仅诱发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或者还是二者都有, 这都是病原体的一种内在特性并与感染细胞的类型有关。这两种免疫都是以对病原体的高度特异性以及免疫记忆形成为特征。对病原体的特异性取决于T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以及B淋巴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只有这些受体与病原体上的分子或亚分子结合, 同时与一些来自其它细胞不同的共同刺激信号比如细胞因子共同作用, 才可启动抗病原体的初级免疫反应。在免疫反应中, 在病原体逐渐被动物机体清除之后, 免疫反应也随之减弱, 同时免疫记忆T与B淋巴细胞形成, 并分布到全身。当再次遇到该病原体时, 这些细胞更快、更有效的启动免疫应答, 及所谓的二次反应。免疫接种策略的主要目的是让家禽在未接触到病原体之前, 产生抗病原体的免疫记忆应答。
2 家禽的病毒性疾病
有很多病毒性疾病能够引起家禽死亡, 导致家禽增重及产蛋率下降, 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为了控制这些疾病, 现在已经开发出多种疫苗, 给鸡进行免疫来预防传染性支气管炎 (IB) 、传染性法氏囊病、禽痘 (FP) 、马立克氏病 (MD) 和传染性喉气管炎 (ILT) 等传染病。现有的禽用疫苗主要有活苗和灭活苗。活苗中含有自然致弱的或通过体外传代 (如鸡胚上) 致弱的病毒。出于安全性上的考虑, 现在越来越倾向于采用弱毒株来制备灭活苗。活苗主要通过规模化接种方式来进行群体免疫, 比如气雾或饮水免疫。除了MDV和FPV, 因其特性不同, 只能注射接种。活疫苗提供的免疫期或长或短。如果免疫期短, 可以采用毒力更强的疫苗进行连续免疫接种, 来获得终生保护。活苗可诱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尤其当这些疫苗通过气雾、饮水等黏膜途径接种时, 会比灭活苗获得更好的局部免疫反应。灭活苗可诱发体液免疫反应, 但并不诱发细胞毒性T细胞反应, 因此在清除病原体上效果较差。一些灭活苗只有在先用活苗免疫后, 接种才有效。因为灭活苗需要对每个个体进行连续的免疫, 所需的抗原量大, 并需添加佐剂, 成本比较高, 但灭活苗通常提供的保护期较长。
现在进行免疫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家禽的死亡率, 保护产蛋率不下降, 更多关注的是经济利益, 而不是根据疫病的流行情况来使用疫苗。在免疫鸡, 先天性保护和获得性免疫并不能阻止病毒的最初复制, 仅限制病毒在入侵通道的增殖。这对于在黏膜上增殖的病毒尤是如此, 在这些情况下, 局部免疫反应不但可以保护单个鸡不发病, 而且可以限制病毒传播。对某些病毒性疾病来讲, 疫苗并不总是有效, 比如禽白血病和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没有疫苗。由于如上众多因素, 现在对于家禽的先天性和特异性的抗病毒免疫机理, 以及在实际中如何应用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3 先天性免疫
巨噬细胞、粒细胞和NK细胞构成了机体的第一道防线, 在感染后立刻发挥作用, 随之抑制病原体的复制与传播。巨噬细胞和粒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最后阶段仍发挥效应细胞的作用来清除病原体。先天性防御系统的细胞还分泌一些对获得性免疫很重要的细胞因子。因此先天性抵抗的质量反应了家禽抵抗感染的能力。现已建立了几种方法来检测鸡的巨噬细胞、粒细胞以及NK细胞的功能, 来研究先天性免疫。
巨噬细胞和一些特殊分化的细胞 (树突状抗原呈递细胞) , 构成先天性防御和获得性免疫防御机理的核心。当这些细胞被病原体或外源物质刺激之后, 它们会产生几种细胞因子, 比如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和白介素-1 (IL-1) 。TNF-α通过刺激巨噬细胞提高其自身以及IL-1、IL-6的产量。同样IL-1通过刺激巨噬细胞提高TNF-α、IL-6及其自身的产量。但IL-6对巨噬细胞产生IL-1和TNF-α有负调节作用。细胞因子对其自身以及其它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被称为细胞因子级联反应或细胞因子网络。另外细胞因子经常影响其它种类的细胞。细菌脂多糖可刺激巨噬细胞产生TNF-α, 也可刺激NK细胞可分泌IFN-γ, IFN-γ又可刺激巨噬细胞产生TNF-α、IL-1和IL-8。细胞因子的产量与病原体或外源物质对巨噬细胞的最初活化有着严格的直接关系, 因此细胞因子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应巨噬细胞的活性。
IL-1, 是首先在鸡的脾细胞培养液上清中被鉴定出来的一种重要炎性细胞因子。现已发现IL-1对小鼠的胸腺细胞有刺激作用。此试验是通过测定对先前经适度刺激后的淋巴细胞增殖情况来检测IL-1的活性。对此试验稍作改动, 通过采用鸡源的胸腺细胞, 将不同的巨噬细胞系用大肠杆菌脂多糖刺激后的培养上清作为IL-1的来源。通过以植物血凝素和不含有巨噬细胞但含有大肠杆菌脂多糖对胸腺细胞进行适度的刺激, 对胸腺细胞的增殖情况进行检测, 在这些对照中未发现IL-1的活性超过背景的水平。将含有IL-1的培养液以2倍系列稀释后结合到纤维素膜上进行斑点试验, 在巨噬细胞的培养上清和对照血清中, 检测到IL-1的活性。
IL-6是一种存在于急性感染期中的细胞因子。根据鸡的肝细胞在与血清孵育之后, 可产生胞浆纤维蛋白原这个特性, 最初在鸡中将其命名为肝细胞刺激因子。IL-6在鸡与哺乳动物之间存在着交叉反应, 重组人IL-6可以刺激鸡的肝细胞产生纤维素原。利用其跨种属活性, 发现用小鼠B9细胞系测定人IL-6的标准分析方法同样也可用于测定鸡IL-6。在鸡静脉注射2mg大肠杆菌脂多糖之后的0、2、4、8、24h时采集血清样本, 将血清系列稀释后, 加入到依赖IL-6增殖的B9细胞中常规孵育3d, 加入噻唑蓝 (MTT) , 培养过夜后, 用酶标仪读取上清液的数值来检测B9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在静脉注射脂多糖后的2h和4h血清中IL-6的含量达到峰值, 是开始时背景水平的300~3000倍;IL-6的含量在8h时较高为5~20倍;而在24h以后检测不到IL-6。
TNF-α, 是一种宿主在损伤、异物入侵或肿瘤发生时调节宿主反应的关键因子。由鸡马立克氏病毒转化的鸡源单核细胞系产生, 同时也可由感染球虫的鸡脾脏巨噬细胞产生。根据鼠和鸡的TNF-α有跨种间交叉作用的推测, 现已采用鼠成纤维细胞系WEHI164克隆13或L929来检测TNF-α的活性。
巨噬细胞和粒细胞具有吞噬和杀死细菌的能力, 并可在体外进行测定。在此试验中, 将来自脾脏、肠道或腹腔的单细胞悬液与细菌进行很短时间的孵育后, 加入适当的抗生素将表面和培养液中未被细胞吞噬的细菌除掉。接着将细胞裂解, 统计被吞入细胞内细菌的数量, 这样可以采用常规的细菌学技术, 来测定巨噬细胞或粒细胞吞噬细菌的能力。为了检测这些细胞的杀伤活性, 可以将培养时间延长, 再进行如上处理, 测定减少的细菌数量。但是此测定细胞吞噬和杀伤细菌能力的试验, 不适用于检测巨噬细胞和粒细胞的抗病毒活性。
天然杀伤 (NK) 细胞的活性以对肿瘤和病毒感染细胞有细胞毒性为特征, 而不论其遗传背景。这些细胞代表了在感染早期渗透入感染组织中淋巴细胞的主要细胞。在病毒感染早期,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未被活化之前, NK细胞介导的溶解作用最强。由于缺乏特异性的细胞标记, 对NK细胞特性的研究受到阻碍, 但这些细胞似乎和T细胞在功能及细胞标记方面相关。现已在鸡的脾脏和肠道上皮细胞上鉴定出NK细胞。现在通常采用禽白血病病毒转化的细胞系RP9来测定NK细胞的活性。通常在小于4周龄的鸡中NK细胞的活性很低, 但在稍大的肉鸡和蛋鸡上可检测到NK细胞的活性。
4 细胞免疫
T淋巴细胞构成了获得性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基础。它们的显著特征是在细胞表面上存在着T淋巴细胞受体 (TCR) 复合物, 作为抗原结合受体, 其作用与B淋巴细胞表面上的免疫球蛋白相类似。TCR分子主要与仅存在于T淋巴细胞表面的CD3分子结合。B淋巴细胞可通过免疫球蛋白分子直接结合一些天然的可溶性抗原, 而与B淋巴细胞不同, T淋巴细胞仅识别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MHC) MHC-I类或MHC-II类分子结合的以肽片段形式呈递的加工后抗原。除了TCR和CD3分子之外, T细胞还表达显示其功能的表面分子, 比如CD4和CD8。CD4分子在体液和细胞免疫过程中起辅助作用, 而CD8分子与细胞毒作用有关, 可以使携带MHC-I类抗原分子的靶细胞在与加工后的外源抗原相结合后被破坏。现已在鸡中开发出一些研究细胞免疫的技术, 包括体内试验 (选择性转移试验、迟发型皮肤变态反应) 和体外试验 (淋巴细胞增殖试验、MHC-限制的细胞毒性、细胞因子产生) 。
在抗原的刺激下, CD上标辅助细胞比其它的淋巴细胞分化程度更高。利用此特点可在体内外分析这类细胞的生物学活性。脾细胞悬液是这类细胞的很好来源, 将这些细胞在体外用抗原刺激后, 细胞增殖情况可通过将同位素标记的胸腺嘧啶整合入DNA的量来测定。被活化的辅助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比如IL-2和IFN-γ。因此, 测定培养液上清中IL-2和IFN-γ的水平可用作测定细胞增殖的一种替代方法。将此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用于抗IBV免疫研究, 发现抗IBV反应在12d时达到峰值, 并且最多可以持续30d。迟发型超敏反应主要依赖于辅助T细胞, 同样也可用于细胞介导免疫反应的检测。在IBV和ILTV疫苗免疫后存在着时间较短的迟发型超敏反应, 而在禽痘疫苗免疫后迟发型超敏反应存在的时间较长。
有关鸡的抗病毒的细胞毒性反应报道很少。在1986年建立了一种公认的检测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的方法。此方法主要依靠由感染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杂交鸡得来的淋巴细胞系, 首先将病毒转化的细胞当作靶细胞, 来检测抗同类病毒MHC-I限制的细胞毒性T细胞反应。之后采用此体系来检测抗MDV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通过用含有MDV基因和一个选择基因的质粒来对细胞系进行稳定转化来获得靶细胞。感染鸡的脾细胞仅选择性的溶解表达适当MDV蛋白的靶细胞。这个反应的主要限制是当来源于感染鸡的效应细胞与靶细胞在MHC抗原上不相容时, 效应细胞不能溶解靶细胞。采用抗CD4、CD8的单抗进行细胞清除试验, 发现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主要表达CD8, 而不是CD4。对此系统进行改变来检测抗NDV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采用高滴度的NDVLa Sota株对靶细胞进行感染, 细胞保持存活, 在感染6h后多数细胞表达NDV抗原。在用活NDV疫苗免疫两次或免疫后用强毒攻击鸡的脾脏细胞均检测到T细胞毒性。
5 体液免疫
抗体构成了抗病原微生物保护的最重要成分, 对清除和中和病原体及其产物非常重要。鸡主要有三类免疫球蛋白, IgM、Ig G和Ig A, 由B细胞系分化的终端细胞浆细胞和浆母细胞所产生。在鸟类, 前体细胞在法氏囊分化和增殖, 从那里游离到外周成为成熟的B淋巴细胞。每个B淋巴细胞表面都携带具有一定抗原特异性的Ig M。所有不同的病原体都可被识别, 因为存在数量众多的B淋巴细胞, 而且每个细胞都有各自的抗原特异性。当B淋巴细胞首次遇到病原体或抗原时, 通过其表面的Ig M结合完整或部分的抗原分子, 可同时需要来自T淋巴细胞及其它细胞的各种共同刺激信号使其变为浆母细胞后, 开始产生特异性抗体。Ig M抗体最后将抗原或病原体从体内清除, 免疫反应终止, 同时所谓的免疫记忆也开始形成。当机体再次遇到同样的抗原时, 会诱发更快、更强、更特异的免疫反应, 并使Ig M分子向Ig G分子转化。
根据抗体与抗原可特异结合的特性, 可以采用细胞免疫化学方法在原位来观察浆细胞。最近我们开发了一种在组织切片中检测产生抗NDV抗体细胞的方法。切片用100倍浓缩的病毒悬液孵育, 用藕合酶的抗NDV囊膜蛋白的单抗来检测结合的病毒。在使用活疫苗或中等毒力病毒感染后7d, 可检测到大量的抗体产生细胞。采用双染色技术可以鉴定抗NDV抗体的亚类。在免疫或感染后7d, 脾脏中大约56%的浆母细胞和浆细胞产生Ig M, 37%的这类细胞产生Ig G, 剩余的7%产生Ig A, 而在哈德氏腺和盲肠扁桃体的多数NDV抗体产生细胞产生Ig A。
在微生物感染中, 宿主会产生特异性抗体。因此抗病原微生物的特异性抗体是宿主与病原体以前接触, 或进行过免疫以及田间感染很好的标识。保护性抗体通过阻断病毒向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 来中和病毒的感染性。可以在体外进行病毒中和试验来测定中和抗体。这类试验工作量大, 也可采用其它替代方法, 因为除了中和抗体, 同时也产生抗病毒及病毒其它成分的抗体。ELISA是测定这些特异性抗体最常用的方法。虽然ELISA方法有好几种, 但采用全病毒或病毒蛋白包被建立的直接ELISA方法最为常用。现在已有多种检测禽病的ELISA试剂盒商品化。在现地主要采用ELISA方法来监测家禽的免疫状态, 如果平均抗体滴度已降低至一定水平, 就应对家禽进行再次免疫。
6 小结
病毒免疫 第2篇
PEN=filename.exe自动运行。
但是对于很多XPSP2用户和Vista用户,Autorun已经变成了AutoPlay,不会自动运行它,会弹出窗口说要你干什么。
shellAutocommand=filename.exeshell=Auto
修改上下文菜单。把默认项改为病毒的启动项。但此时只要用户在图标上点击右键,马上发现破绽,
聪明点的病毒会改默认项的名字,但如果你在非中文的系统下发现右键菜单里多出了乱码或者中文,你会认为是什么呢?
shellexecute=filename.exe
ShellExecute=……只要调用ShellExecuteA/W函数试图打开U盘根目录,病毒就会自动运行。这种是对付那些用Win+R输盘符开盘的人。
shellopen=打开(&O)shellopenCommand=filename.EXE shellopenDefault=1 shellexplore=资源管理器(&X)
这种迷惑性较大,是新出现的一种形式。右键菜单一眼也看不出问题,但是在非中文的系统下,原形毕露。突然出现的乱码、中文当然难逃法眼。
蚂蚁可抗病毒,提高免疫功能 第3篇
人们要问:小小蚂蚁何以能成动物界的寿星和举重冠军?它们的体内含有哪些宝物呢?近代科学分析表明,蚂蚁虽小,但体内宝物齐全。蚂蚁不仅是微型动物营养库,还是天然药物加工厂。我中心与天津药物研究院、广西中医学院、原空军医高专等医疗科研单位一起,对笔者选择的可食可药良种野生山蚁进行营养成分分析后得知,蚂蚁含蛋白质40%~67%(蚁卵也相仿),游离氨基酸28种,其中8种是人体不能合成的必需氨基酸,并含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12、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等和钙、铁、磷、硒、锌等矿物质。尤以锌的含量最为丰富,每1000克含锌量达230~80毫克。此外,还含有多种酶、甾族类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
蚂蚁除富含营养物质外,还含有多种有机化学物质。药理实验表明,蚂蚁具有抗病毒、抗炎、护肝、平喘、镇静、解痉、抗衰老、提高耐力、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最引人人胜的是蚂蚁的抗病毒功能。蚂蚁是社团性昆虫,一巢蚂蚁就是一个家族,少则数百只,多达万余只。它们巢居卵生竟然不得传染病,而且储藏在巢内的食物就是在夏季也不发霉。早在50年前,苏联生物学家就从蚂蚁体内分离出多种抗病毒物质。澳大利亚麦克利大学的贝蒂教授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蚂蚁之所以很少染病是因为蚂蚁能分泌后胸侧板腺素,有诱导和调节T细胞分裂增殖和成熟、增强细胞免疫的功能。笔者在1983年前就已发现蚂蚁含有草体蚁醛,并在《广西科技报》等媒体报道了草体蚁醛的分子式结构。此后,美国昆虫学家马克·莫菲德博士研究证明:蚂蚁体内的草体蚁醛是杀灭乙肝等病毒的特种因子。笔者在长期临床实验中证明,蚂蚁佐以中草药,治疗病毒性乙肝、丙肝和病毒性感冒、病毒性肺炎、带状疱疹等病毒性疾病疗效可观,治疗肺结核、肿瘤、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等虚损性疾病也有良效。50年来,我在民间考察中不断发现因常年食蚁而长寿的老人。《内经》云:“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此足见蚂蚁不仅有抗病毒的功能,还有扶正固本、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的作用。近20年来,我中心和有关科研协作单位对蚂蚁不同提取物所做的免疫生物效应和抗衰老研究,从细胞分子水平上进一步揭示了蚂蚁健身治病和抗衰老的机理。
1.蚂蚁制剂是一种免疫增效剂:能促进胸腺、脾脏等器官增长发育,使血液中的白细胞增加;能提高抗原刺激后产生抗体的细胞数和血清抗体水平,还能使淋巴细胞绝对值和玫瑰花形成及血液淋巴细胞酸性α-醋酸萘酯酶(ANAE)阳性细胞增加。
2.蚂蚁是一种有效的抗衰老剂:能使老龄鼠已退化的胸腺增生,胸腺皮质增厚,周围淋巴细胞增多,并能明显促进老龄鼠细胞分裂,增加细胞内DNA、RNA含量,使免疫活性细胞增多。
3.蚂蚁是一种性功能增强剂:能促进睾丸和卵巢重量增加,使曲细精管内间质细胞和精母细胞内DNA、RNA含量增加,促进细胞分裂,提高性功能。
4.蚂蚁能提高人体耐力:蚂蚁制剂与人参制剂的对比实验观察结果表明,蚁液与人参汤具有类似的抗疲劳、耐低温、耐高温作用,但在耐乏氧方面,蚁液组稍逊于人参组。
5.蚂蚁具有双相调节作用:食用和药用蚂蚁,虽然能增强免疫功能,但是对于病理免疫却具有增强免疫抑制作用,说明蚂蚁在治疗相反病症时呈现对立的调节效应。
6.蚂蚁可提高白细胞介素水平:应用小鼠所做的蚁王口服液和蚂蚁乙肝宁对白细胞介素生成影响的实验证明,这两种药均可提高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2的产生水平。
7.蚂蚁能异病同治:从中医角度看,蚂蚁是一种温和的滋补良药,它主要补肾。肾为先天之本,是赖以生存的原动力,诸如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乙肝、糖尿病等,其病因均为肾虚。肾虚有肾阴虚和肾阳虚之别。糖尿病侧重于肾阴虚,其他虚损性疾病则侧重于肾阳虚或肾阴阳双虚。中医对这些疾病的治疗大法是扶正祛邪,以蚂蚁为君药治疗虚损性疾病,可在提高患者身体素质上发挥疗效;而对多数属热痹的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需先用蚂蚁活血化淤、佐以其他中草药祛邪,然后再改正处方扶正,即可收到标本兼治之功。
蚂蚁抗病毒是一大优势,以蚂蚁为主药佐以清热解毒中草药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似有预防作用。我们相信,经过深入研究、系统治疗观察、不断改进处方,小小蚂蚁将会为人类攻克非典再立新功。
南京应诊地址:南京市中山北路307-1号(萨家湾)金陵老年病康复医院,节假日照常应诊并业务
联系人:高秀丽
电话:(025)83400540 83424213
怎样实现自制病毒免疫程序 第4篇
现今, 病毒泛滥, 来自网络、移动硬盘、优盘等媒介的各种病毒大大影响人们正常使用电脑及对资料造成破坏。为此, 可通过编程对已知病毒文件及自动播放病毒进行免疫, 使之无法侵害你及他人的电脑。原理是利用Windows XP/2000内核系统的文件系统漏洞建立特殊文件夹, 使病毒文件无法在硬盘上建立和自动运行达到免疫的目的。示例源程序如下:
Messg为病毒免疫的提示信息, 告知你不能免疫的文件名及路径。“不能免疫Messg”表示你的电脑已中此病毒并运行于内存中, 你需要进入系统安全模式后再运行病毒免疫程序。病毒免疫程序运行成功后会自动删除该病毒程序文件。
(作者:李乐生)
病毒免疫 第5篇
300只20日龄健康海兰白雏鸡随机分为6组,Ⅰ组为对照组,Ⅱ~Ⅵ为试验组,Ⅱ、Ⅴ组饲料中添加0.1%核酸,Ⅲ和Ⅵ组饲料中添加0.2%核酸,Ⅳ、Ⅴ和Ⅵ组于27日龄感染法氏囊病毒,研究核酸对人工感染法氏囊病毒雏鸡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核酸均可提高鸡免疫器官法氏囊和胸腺指数,降低感染法氏囊病毒雏鸡的死亡率,且呈一定的量效关系;明显提高T淋巴细胞转化率、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IgG的含量及SOD活性,降低血清中MDA的含量,并对鸡血清中UA水平亦有一定作用,其中以添加0.2%的.核酸的作用效果最好.
作 者:高海 李秀岚 李宏全 武彩红 作者单位:高海,李宏全(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李秀岚(青岛农业大学,植保学院药物分析教研室,山东,青岛,266109)
武彩红(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225400)
病毒免疫 第6篇
一、流行病学
猪流行性腹泻可单一发生或与猪传染性胃肠炎混合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为类冠状病毒,该病毒在65℃条件下10分钟左右就可杀死;在阳光下6~8小时可灭活;在阴暗环境中7~10天具有感染力;用0.5%苯酚在37℃下处理30分钟可杀死。康复猪可排毒2个月以上,甚至长达109天。
该病多发于冬季,山东省2010年冬季就曾发生,自2013年9月至2014年1月情况越发严重,表现为传播速度快,很快波及到所有猪群,已经严重影响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市售疫苗种类繁多,有联合疫苗,有基因缺失苗,但疫苗质量良莠不齐,再加上抗生素的滥用,治疗方案五花八门,乱用疫苗的现象非常普遍,导致毒株变异、毒力增强,给养猪业带来重大损失。因此,研究一套合理有效的疫苗免疫方案,制定效果确实的疾病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二、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人工感染的潜伏期,新生仔猪为15~30小时,育肥猪为2天,自然感染可能稍长些。该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水样腹泻,或者伴随呕吐。猪流行性腹泻病常以暴发性腹泻的形式发生在非免疫断奶仔猪(I型)或各种年龄的猪(Ⅱ型)。患猪表现出呕吐、腹泻和脱水,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相似,但程度较轻、传播稍慢;粪稀如水,呈灰黄色或灰色;呕吐多发生于吃食或吮乳后。少数患猪体温升高1~2℃,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不食,尤其是繁殖种猪。症状的轻重随年龄的大小而有差异,年龄越小,症状越重,1周内新生仔猪常于腹泻后2~4天内脱水而死,病死率70%~100%。断奶猪、育肥猪以及母猪常呈现沉郁和厌食症状,持续腹泻4~7天,逐渐恢复正常。成年猪仅表现沉郁、厌食、呕吐等症状,如果没有继发感染且护理得当,猪很少发生死亡。
剖检可见主要病变为小肠膨胀,充满淡黄色液体,肠壁变薄,个别小肠黏膜有出血点,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小肠绒毛变短,重症者绒毛萎缩,甚至消失。胃经常是空的,或充满胆汁样黄色液体。其他实质性器官无明显病变。
三、病毒分离鉴定
从2013年9月开始,沂水、莒县地区曾有2个养殖场(猪群总构成为母猪1227头,种公猪40头,育肥猪6833头,保育猪和仔猪3817头)发生过仔猪腹泻。随机采集临床有腹泻症状的哺乳仔猪采取小肠内容物,共10份,送到山东农业大学实验室检测,证实该病原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四、疫苗免疫试验
1. 试验材料
①试验猪
本试验于2013年10~12月在沂水锦程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环保猪场进行。随机选取同期妊娠健康母猪20头,随机分为A、B、C、D、E共5组,每组5头,相互分栏隔离饲养管理。
②试验用疫苗
本试验所用的两种疫苗均从市场购买,分别为TB腹泻特制二联灭活苗、青岛易邦PEDV基因缺失苗。
③病毒来源
本试验攻毒所用的病毒液来自本场经过病毒分离鉴定的毒株——7日龄仔猪肠道及内容物,RT-PCR检测为PEDV阳性,加入青霉素、链霉素研磨,使其终浓度为1000IU/毫升,加入到30%甘油生理盐水中,-20℃保存备用。
2. 试验方法
①试验前准备
试验开始前给母猪标耳号、仔猪称重,观察猪只采食量、粪便和精神状况等,做好相关记录。采用RT-PCR方法对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轮状病毒基因进行检测,确定为阴性。
②疫苗接种。对4组共20头试验猪按说明后海穴注射疫苗,对照组5头不进行疫苗免疫。A组于产前70天注射TB腹泻特制二联灭活苗,产前40天加强1次;B组于产前60天接种PEDV基因缺失苗,产前40天加强免疫1次;C组于产前70天注射TB腹泻特制二联灭活苗,产前40天加强1次,产前60天接种PEDV基因缺失苗,产前40天加强1次;D组在产前40天,实行反饲试验,直接饲喂经抗生素处理的PEDV阳性仔猪肠道及内容物5毫升/天,连续饲喂3天;E组为空白组。
③攻毒
剂量为5毫升/头,方法为口服。攻毒后观察记录母猪、仔猪的采食量、精神状态、排便、发病和死亡等情况。
3. 结果
攻毒后,猪只的基本情况见表1。妊娠母猪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粪便呈水样、恶臭,治疗后1~2天康复,无死亡。哺乳仔猪死亡率较高,仔猪最早出生后2小时出现腹泻症状,腹水和运动僵硬见于接毒后20~30小时,最晚见于90小时。腹泻开始时排黄色黏稠便,以后变成水样便,混杂有黄白色的凝乳块,腹泻最严重时粪便几乎全部为水。呕吐、腹泻的同时患猪伴有精神沉郁、脱水、眼窝下陷、厌食、消瘦和衰竭。症状的轻重与年龄大小有关,年龄越小,症状越重。剖检可见小肠肠壁变薄,呈透明状,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出血,肾脏有出血点。
所选两类疫苗均为目前市场上所售的中高端产品,通过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此次流行性腹泻病毒致病性较强,对照组死亡率最高,7日龄内死亡率为74%,总死亡率达85.1%;基因缺失苗的免疫效果优于TB二联苗免疫效果,而两者联合后免疫效果最好,7日龄以后死亡率仅有3.7%。采用反饲效果比疫苗单用效果稍微好一点,总死亡率达到35.7%。
五、结论
通过以上试验,可知产前70天注射TB腹泻特制二联灭活苗,产前40天加强1次,产前60天免疫PEDV基因缺失苗,产前40天加强1次的免疫方案对猪群能够产生有效的免疫保护。
对中大猪、成年母猪发生该病时,要采用停食或大幅度限食,停食时间可持续2~3天。在停食期间为了防止患猪脱水,可在食槽内添加一些补液盐,有助于降低死亡率。2~3天后患猪开始逐渐恢复采食,投喂的饲料量要逐步增加,一般经过3~7天康复。
该病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但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来减轻腹泻的症状,如口服杨树花口服液或硅铝酸盐配合乙酰甲喹(痢菌净)粉进行治疗。对个别腹泻严重的患猪可肌内注射猪干扰素、白细胞介素或鸡新城疫I系苗,配合博落回注射液或阿托品注射液等药物,可有效控制腹泻并降低死亡率。由于腹泻易造成猪脱水死亡,为了降低仔猪的死亡率,可对患猪及时补充电解质和水分(可通过直接饮水、腹腔注射或静脉注射等方式)。
此外,仔猪对温度的反应非常敏感,冷热刺激引起仔猪腹泻,特别是低温寒冷或高温潮湿,猪舍的保温效果不好或湿度过高都会引发猪流行性腹泻。所以,我们要综合考虑才能彻底做好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控工作。
艾滋病毒如何“劫持”人体免疫细胞 第7篇
据“健康报”2014年1月24日报道, 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学院黄志伟教授课题组, 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艾滋病病毒毒力因子 (Vif) 的结构, 阐明了Vif如何“劫持”人免疫细胞的分子机制, 为研制全新艾滋病药物提供了结构基础。相关论文日前在《自然》杂志上在线发表。黄志伟课题组的研究自2012年7月开始, 在1年多的时间里, 他们弄清了Vif五元复合物结构, 显示出Vif结构自身形成与目前所有已知蛋白结构不一样的折叠, 同时揭示了Vif如何“劫持”人CBF-β以及CUL5 E3连接酶复合物的分子机制。黄志伟说, 揭示Vif的结构为未来艾滋病治疗从鸡尾酒式的混合用药方式, 转向研制靶向治疗药物提供了一个新思路。目前, 黄志伟课题组正在和国内相关高校实验室密切合作, 进行艾滋病新药的研发和攻关。
鹅副粘病毒病免疫程序探讨 第8篇
关键词:鹅副粘病毒病,免疫效果,免疫程序
鹅副粘病毒病是由禽副粘病毒I型引起的以鹅消化道病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急性病毒性烈性传染病, 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达98%[1]。该病在我国于20世纪末首次发现, 目前已在全国许多省市流行, 成为我国养鹅业危害最大的传染病。为有效预防鹅副粘病毒病的暴发与流行, 降低养鹅业因发生该病造成的经济损失, 笔者拟定了一个简便的免疫程序, 用新城疫Ⅳ系弱毒苗作为基础免疫, 结合鹅副粘病毒油乳剂灭活苗进行加强免疫。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鹅为未免疫健康的本地杂交鹅, 购自南宁市禽苗市场;商品新城疫Ⅳ系弱毒苗为北京兽药厂生产, 鹅副粘病毒油乳剂灭活苗为哈尔滨兽药厂生产, 鹅副粘病毒强毒株为广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分离保存。
1.2 试验方法
1.2.1 用新城疫Ⅳ系弱毒苗免疫。
先对10日龄无ND抗体的雏鹅进行首免, 按照不同的免疫方法分成3组, 分别为点眼试验组、滴鼻试验组、饮水试验组, 另设一组空白对照组。每组5只雏鹅, 每只接种5羽份疫苗, 饮水试验组按每只5羽份稀释到水中饲喂。在免疫后的1周抽取血清, 用HI试验检测ND抗体效价, 期间定时观察鹅群接种后有没有不良反应。30日龄时, 按同样方法进行二免, 在免后1周抽取血清检测ND抗体效价, 期间定时观察鹅群接种后有没有不良反应。
1.2.2 用鹅副粘病毒油乳剂灭活苗加强免疫及攻毒保护试验。
从1.2.1试验中取10只38日龄抗体水平达到4 log2滴度的鹅进行加强免疫, 用鹅副粘病毒油乳剂灭活苗皮下注射2羽份, 另设4只鹅做空白对照组, 然后在其45日龄、60日龄、90日龄时期分别抽取血清检测ND抗体效价, 期间定时观察鹅群接种后有没有不良反应。在60日龄和90日龄检测抗体效价后, 分别进行攻毒保护试验, 攻毒量为0.2mL/只强毒鸡胚尿囊液, 观察疫苗保护力。
2 结果与分析
2.1 新城疫Ⅳ系弱毒苗免疫对鹅的影响
首免1周后, 各试验组雏鹅都没有产生ND抗体, 而经过二免后, 各组抗体水平都达到3 log2~4 log2, 抗体水平的差异不大, 且新城疫Ⅳ系弱毒疫苗没有对雏鹅引起不良反应 (见表1) 。
2.2 鹅副粘病毒油乳剂灭活苗免疫对鹅的影响
在用鹅副粘病毒油乳剂灭活苗加强免疫后, 抗体水平明显增高, 在60日龄时抗体水平达到10 log2, 90日龄时抗体水平还能维持在4 log2以上;在60日龄、90日龄时分别对鹅群进行攻毒保护试验, 免疫的鹅只都没有发病和死亡, 而对照组的鹅都发病死亡 (见表2) 。
3 讨论
虽然从我国一些地区发病的病鹅中分离的鹅副粘病毒的HN和F基因序列与经典NDV毒株差异较大, 运用NDV基因分型的方法[2], 王学理等[3]对鹅源禽副粘病毒F基因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 发现鹅源禽副粘病毒具有基因VII型NDV的典型特征:在101位和121位分别为K (赖氨酸) 、V (缬氨酸) 2种特征性氨基酸, 与严维巍等[4]报道的1株鸡副粘病毒的基因型相同。此外血清学试验证实, 鹅源禽副粘病毒与NDV的抗原性基本一致[5]。吴力力等[6]选择BY (分离自成年鹅) 及HJ (分离自雏鹅) 2株鹅源禽副粘病毒作为代表株, 对包括两栖类、爬行类、禽类及哺乳类在内的13种动物的细胞作血凝试验, 探讨鹅源禽副粘病毒的血凝谱, 结果表明, 鹅源禽副粘病毒的血凝谱与鸡新城疫病毒相近, 所以使用鸡ND疫苗免疫也能使鹅产生抵抗副粘病毒, 且已有相关方面的报道[7]。新城疫Ⅳ系弱毒苗的毒力低, 与Ⅱ系和Ⅲ系ND弱毒苗毒力基本没差别, 但免疫效果较好, 所以更适合雏鹅的免疫。
黏膜免疫是抗嗜黏膜病原感染的第1道防线, 在传染病的预防接种中, 经滴鼻、点眼、饮水和喷雾途径免疫弱毒活疫苗后能在呼吸道和消化道以及哈德氏腺产生分泌型IgA和IgM, 建立相应的黏膜免疫力。而用灭活苗接种后能产生高水平的循环抗体IgG, 所以在进行免疫时, 应以弱毒活苗作基础, 配合油乳剂灭活苗。
参考文献
[1]王永坤, 田惠芳, 周继宏, 等.鹅副粘病毒病的研究[J].中国畜禽传染病, 1998 (S1) :130.
[2]CHENG Y Y, SHIEH H K, LIN Y L, et al.Newcastle disease virusi solated from recent outbreaks in Taiwan phylogenetically related to virus (genotype VII) from recent outbreaks in Western Europe[J].Avian Disea-se, 1999 (43) :125-130.
[3]王学理, 武迎红, 龚团莲, 等.鹅副粘病毒病的研究进展[J].吉林畜牧兽医, 2005 (5) :14-17, 19.
[4]严维巍, 王永坤, 田慧芳, 等.一株鸡副粘病毒的分子特性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0, 3 (1) :27-31.
[5]李文良, 卞汝霖, 冯太兰, 等.鹅类新城疫病原研究[J].畜牧与兽医, 1999, 31 (2) :1-3.
[6]吴力力, 万洪金, 许益民, 等.鹅副粘病毒血凝谱的初步研究[J].中国禽业导刊, 1998, 15 (6) :12.
国内猪细小病毒疫苗及免疫程序 第9篇
1 猪细小病毒疫苗的分类
猪细小病毒的防治主要以免疫预防为主。由于PPV血清型单一及其高免疫原性, 使得疫苗接种成为控制PPV感染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目前用于防治猪细小病毒的疫苗主要有弱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 这两种疫苗使用最为广泛, 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猪细小病毒的新型疫苗正在研究与开发之中。包括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活病毒载体疫苗、基因疫苗等。
1.1 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又称死苗, 是将病原体经理化方法灭活后, 但仍保持其免疫原性而制成的疫苗。灭活疫苗具有安全性好, 诱导产生抗体时间长, 不需要低温保存等优点。但是灭活疫苗产生抗体慢, 不能诱导细胞免疫反应, 抗体水平相对活疫苗较低, 需重复接种, 使用剂量大, 费用较高。PPV灭活疫苗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已经历了30余年, 目前仍是预防猪细小病毒感染的主要手段。免疫佐剂是影响PPV灭活疫苗的重要因素, Moliter等比较了14种不同佐剂用于PPV灭活疫苗的效果, 结果发现50%氢氧化铝, 顺丁烯乙酰 (EMA) 、油水乳剂及DDA作佐剂的疫苗, 均诱导猪产生了高滴度的抗体, 而用油佐剂、SDS、L-121、氢氧化铝和油乳剂混合物作佐剂的疫苗产生的抗体滴度均较低。目前在PPV灭活苗的制备中, 经常采用的佐剂是氢氧化铝和油水乳剂。
Mengeling等将通过细胞培养增殖的PPV和PRV, 用AEI在37℃灭活后混合, 加入10%氢氧化铝制成灭活二联疫苗用于免疫预防试验, 结果发现PRV-PPV灭活二联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PRV, PPV, 和JEV病均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主要疾病, 研制出灭活多联疫苗可以简化免疫程序, 降低临床应激反应, 适合规模化养猪业的发展趋势。通过二联苗和单联苗比较试验显示, 二联苗与两种单苗免疫产生的抗体水平无显著差异。多种试验表明两种病毒抗原同时刺激机体没有相互干扰作用。
1.2 弱毒疫苗
弱毒苗又称活疫苗, 经人工致弱而失去对原宿主的致病力, 但仍保持良好的免疫原性的病原体, 或者用自然弱毒病原体制成的疫苗。弱毒疫苗免疫力较强, 产生抗体快, 用量少, 成本低, 但存在毒力返强的可能, 并需要低温贮存。由于PPV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目前商品化的PPV弱毒疫苗屈指可数。
PPV弱毒疫苗主要有NDAL-2 (细胞培养适应株) 、HI株 (低温细胞传代育成株) 、HT-SK-C (HT株经紫外线照射后再传代育成株) 和N株 (自然弱毒株) 。最早发现和应用于临床的是PPV NADL-2弱毒株。
1.3 基因工程疫苗
尽管PPV的弱毒苗和灭活苗在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治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各种疫苗均有不同程度的缺陷和不足。如弱毒疫苗存在发生重组及毒力返强的潜在威胁, 灭活疫苗免疫效果不稳定等。因此, 用基因工程的方法生产PPV亚单位疫苗是一条可解决上述问题的较好途径。因为细小病毒的免疫主要是体液免疫, 可以采用颗粒型的亚单位疫苗来免疫。再者细小病毒的基因组较小, 也容易在载体上获得表达。加之细小病毒的衣壳蛋白体外表达可以自主装配, 能自动形成完整的病毒样颗粒, 并且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 如果用活病毒载体来表达, 将有更广阔的前景。随着现代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DNA重组技术的出现, 为研制新一代的疫苗提供了崭新的方法。
另外, 被称作是“疫苗的第三次革命”的基因疫苗, 在疾病防治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因疫苗又称作核酸疫苗, 赵俊龙等进行了有关PPV核酸疫苗的研究。动物试验初步表明, 以PPV结构基因VP1和VP2分别构建的核酸疫苗, 均能诱导产生较高水平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比常规灭活疫苗产生的高。核酸疫苗的生产简便、成本低廉, 也预示着其具有理想的应用前景。
2 市场主要销售的疫苗及推荐免疫程序
早期猪细小病毒疫苗的免疫为2次免疫, 一般间隔2~3周, 随着疫苗生产工艺的改进, 1次免疫也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免疫后的后备母猪在妊娠40d时用强毒攻击, 可以获得完全保护。吕建强等进行了PPV母源抗体对灭活疫苗免疫效果影响的研究, 结果证实不论母源抗体水平高低均不会明显抑制疫苗的主动免疫反应, 但是具有低效价母源抗体猪的主动免疫抗体反应规律与具有高效价母源抗体猪的主动免疫抗体反应规律不同。在母源抗体滴度大于1:149.5时, 灭活疫苗接种后抗体水平先降低然后上升, 升幅只有1~3倍;而母源抗体小于1:25.6时, 主动免疫抗体持续上升, 母源抗体阴性的猪抗体增幅最大。根据PPV的流行病学特点, 仔猪哺乳后2~3d即可在血液中检测到母源抗体, 并于8~14d达到高峰, 母源抗体可持续20~24周, 因此PPV疫苗的免疫接种时间应选择在20周左右。刘今竺指出, 猪细小病毒病头胎母猪多发, 因此主要免疫头胎及二胎母猪, 三胎及以上可考虑不免疫接种。同时切记千万不可使用弱毒苗, 必须使用灭活苗。后备公、母猪5月龄时与乙脑免疫一起进行, 这两种疫苗同时免疫没有干扰, 可于猪颈部两侧分开接种, 同时间隔2周后再次与乙脑疫苗接种时一起加强免疫。母猪妊娠阶段免疫时宜避开胎儿死亡高峰期, 可选择在配种后30d左右免疫。现将国内市场主要销售的疫苗及免疫程序进行归纳, 有助于养猪户更好地对猪细小病毒病进行预防和控制。
2.1 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
广州市粤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销售, 武汉科前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用于预防猪细小病毒病感染。免疫期为6个月, 颈部肌肉注射, 2m L/头份。推荐免疫程序为:初产母猪5~6月龄免疫1次, 2~4周后加强免疫1次;经产母猪于配种前3~4周免疫1次;公猪每年免疫2次。怀孕母猪不宜使用。
吉林省生物制品厂生产。用于预防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深部肌肉注射, 2m L/头。在疫区或非疫区均可使用, 不受季节限制。在阳性猪场, 对5月龄至配种前14d的后备母猪、公猪均可接种;在阴性猪场, 配种前母猪任何时候均可接种。怀孕母猪不宜使用, 屠宰前21d内禁止使用。齐鲁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的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的免疫程序与此相同。
2.2 猪细小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
湖北中博生化有限公司。主要成分为猪细小病毒CP-99株抗原, 用于预防猪细小病毒病, 免疫期为6个月。推荐免疫程序:
后备种母猪及公猪在6~7月龄或配种前3~4周注射2次 (间隔期21d) , 每次深部肌肉注射2m L;经产母猪和成年公猪每年注射一次, 每次深部肌肉注射2m L;怀孕母猪不宜使用。
2.3 猪细小病毒氢氧化铝灭活疫苗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研制, 该产品是以猪细小病毒PKZ株接种新生仔猪肾原代细胞培养增殖, 收获的毒液灭活后, 再加入一定比例的氢氧化铝佐剂而制成的。
此产品可用于初产母猪和种公猪的免疫接种, 预防猪细小病毒的感染。推荐的免疫程序为:
疫苗接种应在母猪怀孕前的几周内进行, 以便在怀孕的整个敏感期产生免疫力, 接种必须在母源抗体消失后进行, 以防干扰免疫效果。5~6月龄的初产母猪, 其母源抗体基本消失, 可进行疫苗注射, 如母猪不急于配种, 疫苗注射可后延, 即后备母猪超过7月龄时注射疫苗, 再配种会取得满意效果。具体用法为:初产母猪于每次配种前2~4周, 颈部肌肉接种2m L, 种公猪于8月龄时首次免疫注射, 以后每年注射1次, 颈部肌肉注射2m L。
3 小结
狐貉貂细小病毒病免疫程序筛选 第10篇
1 布点
根据前期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 在沈阳市苏家屯区、辽中县、法库县选取几个群体没有免疫和感染抗体的狐貉貂进行免疫效果试验。其中苏家屯区选取的动物为狐, 辽中县选取的动物为貉, 法库县选取的动物为貂, 每区 (县) 选取饲养户3户, 每户分设5组试验动物组。
2 狐貉貂细小病毒病免疫程序筛选
2.1 试验材料
犬狂犬病、犬瘟热、副流感、腺病毒病、细小病毒病五联活疫苗购自吉林省五星动物保健药厂, 疫苗批号:兽药生字 (2007) 070176011, 包装:1头份/瓶。
2.2 初次免疫程序筛选
2.2.1 初次免疫程序筛选试验动物的选择与分组
在试验动物群中随机挑选出日龄一致、体重相近、临床表现健康并且无母源抗体的狐貉貂, 随机分为5组, 每组25只。第1组为空白对照组, 第2组应用免疫程序1组进行免疫, 第3组应用免疫程序2组进行免疫, 第4组应用免疫程序3组进行免疫, 第5组应用免疫程序4组进行免疫。
2.2.2 初次免疫程序筛选的4组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1组:20日龄首次免疫, 35日龄第2次免疫, 50日龄第3次免疫, 以后每间隔6个月免疫1次。
免疫程序2组:60日龄首次免疫, 以后每间隔6个月免疫1次。
免疫程序3组:30日龄首次免疫, 45日龄第2次免疫, 以后每间隔6个月免疫1次。
免疫程序4组:仔畜40日龄首次免疫, 55日龄加强免疫, 70日龄3次免疫, 以后每间隔6个月免疫1次。
2.2.3 初次免疫程序筛选的免疫效果监测
(1) 样品采集。每个试验组每次采样20份, 首次免疫后14 d第1次采样, 第2次免疫后14 d采样, 第3次免疫后14 d采样, 末次免疫 (指每6个月免疫之前的免疫) 3个月采样1次, 首个6个月免疫前7 d采样, 首个6个月免疫后14 d采样。
(2) 主要仪器。TECAN酶标仪型号:SUNRISE, 产地:奥地利。
(3) 免疫效果监测试验方法。采用细小病毒酶联免疫分析法。
2.2.4 初次免疫程序筛选结果与分析
初次免疫程序筛选的免疫效果监测结果见表1。
通过对试验组采样进行试验室监测, 共监测狐貉貂血清样品4 500份 (其中狐1 500份, 貉1 500份, 貂1 500份) , 具体抽检数为空白组抽检720份, 免疫程序1组抽检1 080份, 免疫程序2组抽检720份, 免疫程序3组抽检900份, 免疫程序4组抽检1 080份。表1的监测结果表明, 免疫程序2组和免疫程序3组的平均抗体合格率相对较低, 难以使免疫动物对细小病毒病产生完全保护。免疫程序1组和免疫程序4组的平均抗体合格率均较高, 经监测末次免疫3个月后平均抗体合格率分别达到了90.0%和94.0%, 但由于选择的试验动物是无母源抗体的动物, 所以进行第2次免疫程序筛选。
2.3 第2次免疫程序筛选
2.3.1 试验动物的选择与分组
在试验动物群中随机挑选出日龄一致、体重相近、临床表现健康并且母畜已免疫的狐貉貂仔畜, 随机分为2组, 每组20只。第1组应用免疫程序1组, 第2组免疫程序2组。2.3.2第2次免疫程序筛选的免疫效果监测分别于首次免疫前1 d第1次采样, 首次免疫后14 d第2次采样, 第2次免疫后14 d采样, 第3次免疫后14 d采样, 每次每户采样20份。
2.3.3 第2次免疫程序筛选的免疫效果监测结果见表2。
共监测狐貉貂血清样品720份, 监测结果表明 (见表2) , 免疫程序1组由于首次免疫时间较早, 中和了母源抗体, 致使首次免疫后抗体合格率低, 仅达到了32.0%, 第2次免疫和第3次免疫后抗体合格率仍与免疫程序4组产生的抗体合格率有明显差异, 而免疫程序4组在第3次免疫后14 d采样的试验结果表明, 无论仔畜是否具有细小病毒病母源抗体, 试验组中动物的免疫抗体合格率都非常高, 分别达到了98.0%和96.0%, 这说明在实际应用中免疫程序4组为最佳免疫程序。
3 小结
(1) 应用筛选出的最佳免疫程序进行小区试验, 共应用养殖户54户, 分别在第2次免疫后14 d和第3次免疫后14 d进行了2次采样, 进行免疫抗体监测, 平均抗体合格率达到了96.7%, 并且没有发生细小病毒病例, 充分证明了此免疫程序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病毒免疫 第11篇
关键词:猪流行性腹泻病毒;COE基因;原核表达;免疫原性;诊断抗原;PED基因工程疫苗
中图分类号: S858.285.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9-0034-02
收稿日期:2013-12-03
基金项目:2013年度河南省科技计划(编号:132102110147)。
作者简介:霍军(1962—),男,河南信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动物解剖生理。Tel:(0371)65765528;E-mail:huojun@tom.com。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引起,临床上以猪的急性肠炎、呕吐、腹泻、脱水以及哺乳仔猪的高死亡率为特征[1]。由于PEDV感染所引起的疾病与猪传染性胃肠炎在临床上难以区分,因此,对于PED的鉴别诊断往往需要借助实验室手段。
S蛋白是冠状病毒囊膜上的糖蛋白,负责病毒的吸附、融合和侵入宿主细胞,也是诱导宿主体液免疫反应的免疫原性蛋白。目前研制的冠状病毒基因工程疫苗所选取的抗原基因主要集中在S基因上[2-4]。Chang等报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基因存在中和抗原表位(COE),Brl/87株的COE基因为S基因序列的1 495~1 914 bp[5];而韩国PEDV株的COE基因为S基因序列的1 504~1 923 bp[6]。本试验结合上述文献,成功扩增了PEDV流行毒株CH/HNZZ/13株S基因的 1 474~1 950 bp 处(包括COE基因),将其连接至pET-32a原核表达质粒进行表达,进而探讨将原核表达的重组COE蛋白作为诊断抗原的可行性;并为PED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PEDV阳性样本
2013年采集于河南省郑州郊区某猪场PEDV阳性粪便样本,命名为CH/HNZZ/13株。
1.2主要试剂
rTaq DNA聚合酶、dNTP、pMD18-T载体、鼠源反转录酶(M-MLV)、RNA酶抑制剂(Rnase Inhibitor)、T4 DNA连接酶、限制性内切酶BamHⅠ和XhoⅠ均购自大连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Bradford蛋白质定量试剂盒购自TIANGEN公司;TRIzon Regent、 Ni-Agarose His标签蛋白纯化试剂盒、DAB显色试剂盒购自康为世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PCR引物的设计
参考PEDV CV777株全基因序列(GenBank:AF 353511)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上游引物为CGGATCCCTTCTGAGTCACGAACAG,加入酶切位点BamHⅠ;下游引物为CCTCGAGGGTACACACATCCAGAGTCAT,加入酶切位点XhoⅠ。引物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合成。
1.4样本处理及RNA的提取
将粪便样本用PBS(0.01 mol/L,pH值7.2)进行10倍稀释并研磨,8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备用,参照说明书使用TRIzon Regent提取RNA。
1.5反转录与PEDV S基因片段的扩增
20 μL反转录体系:RNA模板10 μL,5×buffer 4 μL,dNTP(10 mmol/L)1 μL,下游引物1 μL(20 pmol/μL),RNase抑制剂(40 U/μL)0.5 μL,反转录酶M-MLV(200 U/μL)0.5 μL,补加灭菌双蒸水至20 μL;反应条件为:42 ℃ 1 h,95 ℃ 5 min。50 μL PCR扩增体系:10×buffer 5 μL,MgCl2(25 mmol/μL)5 μL,反转录产物(cDNA)5 μL,dNTP(10 mmol/L)1 μL,rTaq DNA聚合酶(5U/μL)0.5 μL,上、下游引物(20 pmol/μL)各1 μL,补加灭菌双蒸水至50 μL。反应循环参数:95 ℃ 5 min;然后94 ℃ 1 min,56 ℃ 30 s,72 ℃ 1 min,30个循环;循环结束后再72 ℃ 10 min。PCR产物使用1%琼脂糖凝胶进行电泳,回收目的片段连接至pMD18-T载体,阳性重组质粒命名为pMD18-T-COE。
1.6pET-32a-COE重组质粒的构建及表达
使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Ⅰ和XhoⅠ对pET-32a空质粒和pMD18-T-COE进行双酶切,回收目的片段,并使用T4 DNA连接酶进行连接。将连接产物转化至DH5α感受态细胞中,对重组质粒进行双酶切鉴定和PCR鉴定,阳性重组质粒命名为pET-32a-COE。将阳性重组质粒转化至宿主菌BL21(DE3)中,在菌液D600 nm值为0.6~0.8时加入终浓度为1 mmol/mL的IPTG(Isopropylthio-β-D-galactoside),37 ℃条件下进行诱导表达。取诱导后的菌液1 mL于10 000 r/min离心5 min收集沉淀,加入细菌裂解液将其混匀后使用超声波破碎菌体,破碎完全后10 000 r/min离心5 min后,分别取上清和沉淀加入适量的2×SDS凝胶上样缓冲液后沸水煮 5 min,然后再8 000 r/min离心5 min后取上清进行SDS- PAGE电泳分析,检测目的蛋白的表達形式。
nlc202309042148
1.7目的蛋白纯化、定量及Western-blot分析
使用Ni-Agarose His标签蛋白纯化试剂盒纯化目的蛋白,使用Bradford蛋白质定量试剂盒对目的蛋白进行定量分析。然后将纯化的目的蛋白经SDS-PAGE电泳后转印到PVDF膜上,与抗PEDV小鼠阳性血清反应,再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山羊抗鼠IgG进行作用,最后使用DAB进行显色观察。
1.8目的蛋白的动物免疫试验及ELISA检测
取6周龄左右昆明鼠20只,分成2组,每组10只。试验组小鼠第一次免疫50 μg的重组蛋白加等量的弗氏完全佐剂;2周后进行二免,每只小鼠免疫50 μg的重组蛋白加等量的弗氏不完全佐剂;2周后三免,方法与二免相同。对照组在3次免疫时均注射0.1 mL生理盐水。三免后2周小鼠眼球采血进行ELISA检测,使用的ELISA方法为本实验室建立的基于PEDV全病毒包被的抗体检测ELISA。
2结果与分析
2.1pET-32a-COE重组质粒构建
通过RT-PCR方法扩增PEDV COE基因,连接至pET-32a原核表达质粒。对重组质粒进行双酶切鉴定和PCR鉴定,结果双酶切鉴定时在5 900 bp和491 bp左右有2条带,PCR鉴定时在491 bp有1条特异性条带(图1),表明重组pET-32a-COE质粒构建成功。
2.2融合蛋白的诱导和纯化
对含有重组质粒的E.coli BL21进行诱导表达,经 SDS-PAGE 电泳分析,重组表达质粒在E.coli BL21中以包涵体蛋白的形式表达,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5.5 ku,与预测大小相符。使用Ni-Agarose His标签蛋白纯化试剂盒纯化目的蛋白,SDS-PAGE显示纯化后蛋白在35.5 ku处有单一条带(图2),说明回收纯化效果较好;将重组蛋白进行复性,然后使用Bradford蛋白质定量试剂盒对重组蛋白进行定量,蛋白浓度为0.21 mg/mL。
2.3表达产物的Western-blot分析
以纯化的重组蛋白为抗原,以抗PEDV小鼠阳性血清为一抗进行Western-blot检测,结果在35.5 ku处出现l条清晰的反应条带,说明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正确表达并具有生物学活性(图2)。
2.4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分析
采用基于PEDV全病毒包被的抗體检测ELISA方法检测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后的血清抗体产生情况。ELISA检测结果表明,在重组蛋白中加入弗氏佐剂免疫小鼠,在三免后2周试验组小鼠的血清中ELISA抗体效价可达1 ∶3200,而对照组未检测到PED抗体。
3讨论
本试验成功构建pET32-a-COE重组质粒并进行诱导表达,结果显示目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虽然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的蛋白有一定缺点,主要是对包涵体的处理要先变性溶解后再进行复性,才能得到溶解的具有活性的蛋白,且复性后蛋白活性容易降低;但它也有很大的优点,能够避免细胞内蛋白质水解酶的作用,而且有利于目的蛋白的富集和分离纯化,适合大规模商品化生产。本研究使用的pET-32a原核表达载体本身带有His标签,可以在变性条件下用 Ni-Agarose His 标签蛋白纯化试剂盒进行目的蛋白的纯化,然后再经复性处理获得具有活性的目的蛋白。将纯化的蛋白进行SDS-PAGE分析后显示在35.5 ku处出现单一条带,未见杂带,说明对目的蛋白纯化效果良好。Western-blot分析结果显示,所表达的重组蛋白能与抗PEDV全病毒小鼠阳性血清反应,表明所表达的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可以作为诊断抗原用于PEDV抗体的检测。另外,将纯化的重组蛋白加入弗氏佐剂后免疫小鼠,可诱使小鼠机体产生高水平的PED抗体,说明所表达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目前,由PEDV感染所引起的腹泻疫情在我国仍然十分严重,因此,急需建立可靠的PEDV抗体检测方法用于PED流行病学的监测以及猪群免疫PED疫苗后抗体水平的检测。本试验表达的针对PEDV COE基因主要抗原区的重组蛋白表达量高、反应原性好,为PEDV抗体检测试剂盒的研发提供了参考。另外,由于所表达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也为将该蛋白作为PED基因工程疫苗候选抗原的研究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Debouck P,Pensaert M. Experimental infection of pigs with a new porcine enteric coronavirus,CV 777[J]. Am J Vet Res,1980,41(2): 219-223.
[2]Liu R Y,Wu L Z,Huang B J,et al. Adenoviral expression of a truncated S1 subunit of SARS- CoV spike protein results in specific humoral immune responses against SARS-CoV in rats[J]. Virus Res,2005,112(1/2):24-31.
[3]韦显凯,侯继波,姜平. 表达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基因片段重组腺病毒的构建与免疫特性[J]. 中国兽医学报,2008,28(10):1128-1132.
[4]董丽娜,高凤山,许崇波,等. 表达猪流行性腹泻病毒COE基因的重组乳酸菌的构建与鉴定[J]. 畜牧兽医学报,2008,39(12):1743-1747.
[5]Chang S H,Bae J L,Kang T J,et 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epitope region capable of inducing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gainst the 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J]. Mol Cells,2002,14(2): 295-299.
[6]Kang T J,Seo J E,Kim D H,et al. Cloning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the Korean strain of spike gene of 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and expression of its neutralizing epitope in plants Protein[J]. Expression and Purification,2005,41(2):378-383.
王志强,俞红贤,荆海霞,等. 牦牛SLC25A6基因的CDS序列及其表达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9):36-39.
乙型肝炎病毒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第12篇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为嗜肝病毒科家族的一个成员,是一种亲肝的非细胞病变的DNA病毒,可引起包括慢性无症状携带(chronic asympotomatic HBV carrier,AsC)、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肝硬化(liver cirrhosis)和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一系列肝脏疾病。其中CHB又分为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两种:前者由野毒株引起发病,又称经典型慢性乙型肝炎;后者由前C基因变异株引起发病,对抗病毒治疗的反应较前者为差,又称异型慢性乙型肝炎。全世界大约有3亿人己经成为慢性HBV携带者,我国的HBV感染者约为1.1亿,约有3 000万的乙型肝炎患者,全国每年死于与HBV感染相关肝病约30万人。乙型肝炎的发生、发展与宿主的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密切相关,HBV感染使机体T细胞亚群发生一系列变化,使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成为HBV持续存在的主要原因。机体清除HBV的关键是特异性免疫功能必须健全,而细胞免疫在其中发挥主要作用,CD4+Th细胞在细胞免疫中占主要地位。抗病毒治疗就是通过改善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从而清除病毒的。目前仍没有能够彻底清除HBV的药物,因此HBV感染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一大问题。
1 人类T细胞分类及功能
根据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分子受体的表达不同,主要分为三大亚群:CD3+T细胞、CD4+T细胞和CD8+T细胞。CD4+T细胞主要为辅助性T细胞(Th),可产生特异性抗体,而CD8+T细胞主要为抑制性T细胞(Ts)和细胞毒性T细胞(CTL),正常情况下,两者保持一定的比例,维持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CD3+T细胞则与T细胞抗原受体的独特结构(Ti)结合形成Ti-CD3复合物,传递信息,因此,T淋巴细胞状态直接反映细胞免疫状况[1]。
根据T细胞功能特点,可分为发挥调节作用的T细胞调节性T细胞,包括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lymphocyte,Th)和抑制性T细胞(suppressor T lymphocyte,Ts);效应性T细胞(effector T lymphocyte),包括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或cytotoxic T collets)和迟发型超敏反应T细胞(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 T lymphocyte,TDTH)。Th细胞是机体内一类重要的免疫调节细胞,根据分泌细胞因子的不同可分为Th0、Th1和Th2三型。Th细胞前体在抗原刺激下,分化为中间阶段的Th0细胞,在不同的微环境中,Th0细胞选择性分化为Th1或Th2细胞,IL-12有利于Th0向Th1细胞分化,IL-4则可促进Th0分化为Th2细胞。Th1细胞主要分泌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β)等细胞因子,主要介导与细胞毒和局部炎症有关的免疫应答,参与细胞免疫及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发生,在机体抵抗细胞内病原体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Th2细胞主要分泌IL-4、IL-5、IL-6和IL-10等细胞因子,主要功能为刺激B细胞增殖并产生抗体,与体液免疫相关。Ts细胞的主要功能为抑制在胸腺内不能形成自身耐受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抑制非己抗原诱发的免疫应答。近年国外研究较多的为CD44 CD25+T调节细胞(Treg),可抑制性调节CD4+或CD8+T细胞活化与增殖。CTL包括CD4+CTL、CD8+CTL和NKT细胞,其中CD8+CTL是机体细胞免疫的主要效应细胞[2]。
2 HBV感染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
急性、慢性HBV感染后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都会发生,自然杀伤(NK)细胞和自然T (NT)细胞比HBV特异性T细胞反应更迅速,后者与前两者发生了类似的反应过程,产生IFN-γ的CD8+T细胞反应更强烈。由此得出自身免疫系统能够识别HBV,这可能有利于控制HBV感染并引导适时的获得性免疫[3]。病毒持续感染期,免疫系统阻止病毒入侵,病毒又通过逃避免疫反应而避免被清除,最后打破平衡而引起疾病。所以,通过对宿主的免疫治疗能够控制病毒复制,然而在大多数持续感染者,病毒抗原的持续出现使得病毒特异性T细胞功能失调。功能失调的程度从高病毒载量引起的严重功能障碍到较少病毒引起的轻微紊乱不等。最近的研究已注重于能够影响病毒持续性和T细胞功能的免疫调节性分子和细胞因子的研究。体外实验已证实这些调节因素能够有效的控制病毒。这些实验性治疗措施可能对将来指导病毒持续感染的治疗有重要意义[4]。
2.1 CD4+、CD8+细胞的变化
HBV感染后,CD4+、CD8+T细胞及CD4+/CD8+均发生变化。普遍学者证实,CD4+T细胞减少,CD8+T细胞增加,CD4+/CD8+降低。在HBV感染早期,CD4细胞的减少和CD8细胞成分的缺陷对将来病毒感染的持续性产生了重要影响[5]。Carolina Boni等认为,CD8+T细胞可以表达程序性死亡分子[6]。HBV特异性CD8+T细胞的含量与肝脏损害程度有关。CD8+T细胞长期隐藏于肝内,并且肝内表达CD8+T细胞的HLA-DR(人白细胞(位点)DR抗原)明显高于外周血。肝内CD8+T细胞的存在提示该细胞可能有助于清除感染。HBsAg转阴后,肝内CD8+细胞的含量仍然很高[7]。免疫耐受期肝内NK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免疫清除期,CD4+T细胞和CD8+细胞的比率在两个时期没有差别,然而在免疫清除期,CD8+T细胞的比率与病毒载量呈正相关,而CD4+T细胞的比率与病毒载量负相关,而外周血中这些区别是不存在的。肝内HBV特异性CD8+T细胞主要见于免疫清除期病毒载量低的患者。这些发现有利于开展新的、个性化的抗病毒治疗策略[8]。
2.2 Th细胞的变化
Thl型细胞因子在HBV感染中与肝炎密切相关。在CHB过程中,Th1型细胞因子表现出了高水平。HBV感染者IFN-y、TNF-α和IL-2的含量高于正常对照。促炎因子IL-6、IL-18参与了病毒清楚及代谢和病毒性肝病,CHB中的IL-6、IL-18也高于正常对照。在CHB中IL-6与疾病的持续时间和病毒载量有关,而IL-18与血清中ALT和AST的活动度有关。因此,在炎症和肝脏损伤过程中,IL-6、IL-18是一个重要的标志[9]。IL-2与丙氨酸氨基转换酶的活动有关,而IFN-γ与IL-10的含量有关。王前明等[10]报道HBV-DNA复制组Th1数量、Th1/Th2比值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Th2数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儿童患有急性自限性乙型肝炎时,Th1细胞在抵抗HBV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患有慢性乙肝时,感染的发展可能决定于Th1、Th2细胞功能的紊乱,而疾病的活动则与抗原提呈细胞及CD4 T调节细胞的抗炎反应和IL-10的含量有关。Jarrosson L等通过测定对乙肝疫苗不反应者的细胞亚型,IFN-γ、IL-4及IL-10的含量,以及细胞因子的基因型,得出这些不反应者的基因型高表达TGF-β中等表达IL-10,因此这些不反应者发生了特殊的细胞免疫反应,保护自己不受病毒感染[11]。Chang JJ等测定了外周血单核细胞和肝浸润淋巴细胞中Th1型细胞因子(IFN-γ、TNF-α、IL-2)和IL-10,全血中Th1型细胞因子多于IL-10,肝脏中产生IL-10的CD8(+) T细胞明显多于外周血,尤其是HBeAg阳性的个体。肝脏中HBV特异性TNF-α、CD4+T与肝炎和肝纤维化的程度有关。外周血和肝血中HBV特异性T细胞细胞因子的含量差别解释了在肝脏不受严重损害的情况下病毒能够持续存在的原因[12]。
2.3 CD4+CD25+T调节细胞(Treg)的变化
在HBV感染期和恢复期,CD4+CD25+细胞都可以抑制CD8+T细胞的免疫反应[13]。严重感染组的调节性T细胞(Treg)明显高于一般感染组[14]。通过测定CD4,CD25及IL-10得出结论,T细胞对HBcAg的低反应性是由于HBcAg引导的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而不是由于针对HBsAg的Th2细胞的增加[15]。通过干扰在防止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IFN-γ,调节性T细胞对Th1型细胞因子的抑制使得病毒能够持续存在[16]。在DNA免疫后,CD25+Treg抑制了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Treg被排除后,CD8+T细胞反应峰值增高。另外,Treg可能参与了CD8+T细胞的收缩,还可能影响了记忆性细胞池的质量。Treg的清除或抑制对于慢性感染个体中通过引导病毒特异性CTL的免疫反应进而控制HBV的免疫治疗策略有重要意义[17]。
2.4 CTL的变化
鼠体实验证实,HBsAg特异性CTL在DNA免疫后首先集中于脾脏,而在HBV感染后主要集中于肝内,CTL对HBV的继发性免疫主要表现为脾脏内的CTL迅速清除,感染病毒的肝脏内CTL迅速增加,分泌IFN-y,抑制HBV的基因表达[18]。CD4+T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帮助CD8+T细胞和B细胞,同时CD4+T细胞可能也可以杀死受病毒感染的细胞[19]。一方面,病毒特异性CTL有助于控制病毒复制,介导病毒清除,另一方面,抗原非特异性炎症细胞的堆积加重了CTL引导的免疫病理。血小板有助于肝内CTL的聚集,活动的血小板在肝脏血管内释放出5-羟色胺,减弱了肝脏的微循环,抑制了病毒清除,加重了CD8+T细胞依赖性病毒介导的免疫病理。通过5-羟色胺途径而调节肝内CTL的聚集可能是避免肝脏大面积损伤的一条机制[20,21]。
3 总结与展望
HBV感染后,CD4+T细胞减少,CD8+T细胞增加,CD4+/CD8+降低。Th1细胞因子增多,Th1、Th2细胞功能紊乱。而以上变化在外周血和肝血中又有所不同。Treg增高并且抑制了T细胞的免疫反应。一方面,CTL有助于控制病毒复制,介导病毒清除,另一方面,CTL的聚集又加重了病毒介导的免疫病理。所有这些,都可能导致了乙型肝炎的慢性化,成为HBV在体内持续复制的主要原因。这就要求我们对HBV感染的不同时期、不同个体及不同的免疫功能的变化做出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评价。开展HBV感染后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分析对HBV感染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的防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能为CHB等疾病的治疗找到合适的途径。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免疫
参考文献
[1] 刘明,陆颖,项明洁,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与其血清HBV DNA的水平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12(2) :232~235
[2] 龚非力医学免疫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47~154
[3] Fisicaro P, Valdatta C,Boni C, et al. Early kinetics of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s during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J]. Gut,2009 Jul;58(7) :974~982
[4] Fuse S, Molloy MJ, Usherwood EJ, et al. Immune responses against persistent viral infections: possible avenues for immuno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J ]. Crit Rev Immunol, 2008;28(2) : 159~183
[5] Urbani S, Boni C, Amadei B, et al. Acute phase HBV-specific T cell responses associated with HBV persistence after HBV/HCV coinfection [J ] . Hepatology,2005 Apr;41(4) :826~831
[6] Carolina Boni, Paola Fisicaro, Caterina Valdatta,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HBV)-Specific T-Cell Dysfunction in Chronic HBV Infection [J ]. J Virol, 2007 April; 81(8) : 4215~4225
[7] Sprengers D, van der Molen RG, Kusters JG, et al. Analysis of intrahepatic HBV-specific cytotoxic T-cells during and after acute HBV infection in humans[J ]. J Hepatol, 2006 Aug;45(2) : 182~189
病毒免疫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