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广告的人文公益性
户外广告的人文公益性(精选4篇)
户外广告的人文公益性 第1篇
人文关怀一词最初来自于19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人文主义, 其核心内涵是以人为本, 尊重和承认人的价值与尊严, 倡导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知识和力量。概括起来说,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人文关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而媒体是社会的领航者和瞭望塔, 其根本任务就是引导人类社会向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 公益广告应该与具有社会职能和人文关怀想要表达的意图是一样的。
人们对公益广告的印象最早来自于中央电视台的《广而告之》, 紧随其后, 北京、上海、江苏、湖南、河南、山东、安徽一些地方电视台也开始创意、制作和播出公益广告。一项调查显示,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 公益广告的播出数量已经占到同期广告数量的8.8%。公益广告大家喜闻乐见, 寓说教于娱乐之中, 其生命力和影响力都非同一般, 在电视公益广告普及之后, 其他媒介和广告公司也开始纷纷仿效, 其中广播公益广告仿效得比较成功。在林林总总的广播公益广告中, 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鞭挞丑恶, 弘扬真善美
惩恶扬善是公益广告最常见的主题, 通过鞭挞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揭露人性中的恶给人以警醒和教训, 通过宣扬生活和人性中的真善美让人感受到喜悦和阳光。公益广告“眼睛就是照相机”就反映了这样的主题。首先通过声音的叠加再现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不文明画面:随地吐痰、公共场所抽烟、挤公交车、乱扔垃圾等, 指出我们在抱怨别人不讲文明的同时, 自己也成了文明的破坏者;接着用柔美的声音展现了一些温暖的场景:关爱孕妇、斑马线礼让行人、随手捡起废旧电池、失物归还失主等, 让人从点滴细节之中感受到人和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的和谐之美。
再比如, 一则反映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公益广告“让爱传递下去”, 主人公是一位残疾人, 用心灵独白的方式介绍了她自己的故事:去年我支起了个报摊, 开始不是很顺利, 后来买报的人越来越多, 有好多人是特意来买的, 真不知道该怎样感谢那么多好心人。后来我在报摊前立了一个小牌子:免费打气。这则公益广告塑造了一位身残志坚、不向命运低头、心怀感恩的残疾人形象, 让人肃然起敬。和一般关爱残疾人公益广告不同的是, 这则公益广告把社会对于残疾人的关爱以及残疾人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对社会的回报结合在一起, 升华了助残的主题, 全方位展示了人性之美。
二、讴歌真情, 传递温暖
生活中常见的不外乎亲情、友情和爱情, 在广播公益广告中, 表现亲情的最多。如, “妈妈在哪里, 快乐就在哪里”用语言的对比给人们描述了一幅让人感动的画面:“当你来到这个世界, 她以手臂轻轻抱着保护你, 你却以啼哭的声音来谢谢她;当你一岁时, 她喂你、也替你洗澡, 你却以长夜大哭来谢谢她;当你两岁时, 她教你走路, 你会谢谢她, 当她叫你时, 你却溜得特别快;当你三岁时, 她满怀爱心的做饭给你吃, 而你却以满地的食物来谢谢她;当你四岁时, 她教你绘画, 你却以满屋的彩色来谢谢她;当你5岁时, 她在假日将你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你却以“扑通”掉到一塘泥淖里来谢谢她。妈妈在哪儿, 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这则公益广告用排比的语言再现了从孩子呱呱坠地、牙牙学语到每一步成长过程中母亲所付出的辛劳, 配上温馨的音乐, 再加上一些特殊音效孩子的啼哭声、童真的笑声、玩水的声音等, 表现了母爱的无私和博大, 让人闻之动容。
和电视、报刊杂志的公益广告相比, 广播公益广告缺乏画面, 所以只能通过语言、声音变换和音乐来传情达意, 公益广告“回家”就通过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声音角色变换突出了春节万家团圆的主题。一开始是一个方言很重的男声:“我今年很想回家。”然后是一个女声:“想看儿子呀, 家里好哇, 家里就是港湾呐。”接着是一个童声童气的孩子的歌声:“火车快飞, 火车快飞, 快到家里, 妈妈看见真欢喜”。然后是不同地方的方言, 有广东话、河南话、湖北话、东北话等:“想家是一种幸福。家的感觉、家的氛围、家的温暖, 家人。”最后是众人的和声:“过年了, 让我们回家”。这样一则公益广告把春节前人们盼望团圆、渴望亲情呵护的焦急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保护环境, 呵护生命
对于生命的关注是广播公益广告比较集中的一个主题。生命可以有着很宽泛的外延, 包括人的生命、动植物的生命、城市的生命、大自然的生命、地球的生命, 甚至更多。一则“珍爱生命, 远离自杀”的公益广告, 一开始是两个患病孩子的声音:“长大了, 我要当医生, 给那些像我一样的人治病;我知道我跟别的小朋友不一样, 每天都要打针吃药, 妈妈说只要我坚持不放弃, 一定会好的。”接着一个浑厚的男中音说:“每年全球有超过数百万儿童因为患有各类先天性疾病, 在生命边缘挣扎生存, 却始终没有放弃明天。同时每年全球有超过一百万人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 而这个数字仍在不断上升。当你想放弃的时候, 想想那些对生命充满渴望的声音珍惜生命, 远离自杀。”孩子天真无邪的美好憧憬和上百万人轻易结束自己生命的冷峻现实给人以强烈的听觉冲击, 引起人们对自杀问题的关注。
环境保护类的公益广告在广播公益广告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环境污染、尾气排放、控制地球变暖、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等都是近年来的宣传主题。公益广告“水脏了, 我们要用什么来洗?”就描述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一些场景:“我们每天都离不开水, 碗筷不干净, 洗!衣服脏了, 洗!身上脏了, 洗!车脏了, 洗!水脏了, 用什么洗?朋友, 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用发问的方式提醒人们要珍惜节约水资源, 关注保护水资源, 引人反思, 发人深省。
除上述几种内容之外, 还有其他一些主题, 如廉政、老年再婚、交通拥堵、留守儿童等。公益广告的内容是决定公益广告是否具有人文关怀的根本, 其表现形式直接影响着公益广告人文关怀的实际效果, 如果公益广告的内容生硬、冷漠、缺乏人文关怀, 很有可能让人厌恶、排斥, 达不到传播目的。一些标语式的公益广告用“禁止”、“罚款”、“赔偿”等字眼, 甚至有一些语言非常粗俗, 如宣传计划生育的“横下一条心, 斩断一条根”, 提倡保护山林的“放火烧山, 牢底坐穿”等, 还有一些公益广告内容尽管很好, 但制作粗劣、手法陈旧, 毫无创新可言。广告的传播本意是要达到广而告之的效果, 但却因为充满对立、训斥、威胁和高高在上的语言, 形式老套, 不能让大家入脑入心, 其人文关怀因为内容缺乏美感和拙劣的表达方式被彻底淹没了。
微时代的公益广告 第2篇
“小时候,爸爸是家里的顶梁柱,高大魁梧的他为我们遮风挡雨;妈妈是典型的贤妻良母,相夫教子。长大后,少不更事的我总想挣脱爸爸的束缚,屡次顶撞唠叨的妈妈。岁月荏苒,光阴似箭,有一天突然发现爸爸的背已经驼了,妈妈的身体已经臃肿塌陷。我想,是时候尽一份子女的责任了,悉心呵护起这个家:给父亲一个依靠的臂膀,做他贴身的拐杖;为母亲撑起一把庇护伞,遮蔽盛夏的骄阳。朋友,快对你的爸爸妈妈说一句吧:爸爸妈妈我爱你!Family=FatherAnd Mother I Love You!家,有爱就有责任!”
这是从2011年12月起,在央视播出的公益广告《Family——爱的表达式》的文案。这则公益广告通过对英文单词“Family”字母的另类解读,巧妙地诠释了“家”的温情与内涵,不仅在大陆,它也获得了许多渴望亲情的中国留学生以及大量懂英语的外国人的理解和赞赏。在优酷土豆网上,它的两个版本的点击率已经超过200万。
近年来,像《Family——爱的表达式》这样的公益广告越来越多。中央文明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王世明认为,现在的公益广告做得越来越贴近实际,越来越贴近生活,越来越能够打动人心
■公益广告体现一个国家的理想
英国小说家道格拉斯100年前曾说:透过广告可以发现一个国家的理想。最能诠释这句话的,也许就是公益广告。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丁俊杰认为,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代,公益广告或者说类似公益广告的形式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历史上来看,有许多响亮的口号都发挥了引领民众、凝聚力量和智慧的作用。比如当年李白成提出‘闯王来了不纳粮’,在一定意义上来讲这是公益广告的前身,对百姓起了很大的吸引和号召作用。我们国家的土地革命时期,提出‘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传递了百姓的政治诉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只生一个好’的口号对推进计划生育国策功不可没。改革开放初期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也是用公益广告这个形式把受时人推崇的理念传播到大江南北。”
丁俊杰还有更有力的例证:1986年,贵阳电视台播出了我国最早的公益广告:《节约用水》,播出之后在当年的贵阳市民当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据统计,在播出广告的第四季度,贵阳市自来水消费量比上年同期减少了47万吨。“公益广告不仅体现城市的风情、风貌,不仅可以宣示国家的理想,也体现了媒体的高度、媒体的价值、媒体的力量、媒体的责任。”丁俊杰说。
1987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第一个电视公益广告栏目《广而告之》。二十多年来,央视发布的《知识改变命运》、(《从头再来》、《爱心传递》、《劳动创造人生价值》、《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等一系列公益广告深入人心。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说,在促进价值认同的过程当中,公益广告是最现实、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公益广告的水平就是这个城市、这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和民众思想道德水准的一个重要标志。”一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受众
或许观众们想不到,张德元创作《Family——爱的表达式》这个广告时,只有18岁,高考落榜后刚在一家私立电脑学校学习了数月。“这个广告饱含了我对去世5周年的父亲的感情。”张德元认为,自己的作品能够从众多参赛者中脱颖而出,主要原因是表达了中国人的家庭情结,“打动了许多人那颗温暖驿动的心”。“某种程度上来说,公益广告要想让众人接受,必须做到‘寓教于情’。震撼人心的东西,往往是需要你用心去创作的。只有感动了自己,才有可能感动别人。”
中央电视台总编辑罗明评点《Family——爱的表达式》以及央视春节期间播出的公益广告《回家》篇时说:“好的公益广告作品就应该首先让人眼前一亮,进而眼睛发热,心头一紧,有泪无声。这些作品都能达到这个效果。”
2012年6月,中央电视台启动了CCTV公益广告全球征集活动。目前已经征集到来自海内外的公益广告作品3000余件。今年4月,中央电视台又启动第一次全国电视公益广告大赛。至今已经收到作品数百件。张德元也再次参赛,制作了环保方面的作品。“期待与观众的心灵沟通。”他说。
《回家》篇的制作公司麦肯光明广告公司是世界顶尖4A广告公司之一。董事长莫康孙说,公益广告的创作,不是单纯的广告活动,而是广告人用发自内心的社会责任感,将社会热点问题通过有艺术性、有美感、有感染力的文字、画面,甚至故事情节,进行包装处理,呈现给观众。“只有真正感动受众,主题才有足够的力量促使人们在思想或者行为上做出一些改变。虽然公益广告的创作与制作过程有时候比商业广告来得艰巨,但我们都感觉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在做一个相当有意义的事情。”
碎片化时代的微言大义
业界专家一致认为,我国公益广告创作传播的上升空间十分巨大,虽然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在制作、创意和影响力方面仍然与世界水平有很大的差距。
丁俊杰说,公益广告应该对应的一个词是“微言大义”。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微时代、碎片化时代,大众传播已经转向小众、分众,由大宣传转到微传播、小传播,传统的宣传方式被蓬勃发展的新媒体解构。“老百姓常说‘浮躁’这个词,在不能静下心来看长篇大论的时候,公益广告的短句、短词往往一语中的,确实可以在众说纷纭的时代发挥定海神针的功能。公益广告可以彰显主流,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发出主旋律的声音。这个意义说多大都不为过。所以公益广告是这个微时代、小时代的一篇大文章。”他认为,公益广告也将体现出一批中国媒体的责任和担当,这也是百姓的期待。
在张德元看来,公益广告不应是简单的匡扶时正、针砭时弊。“公益广告切忌让人产生一种被俯视感。它应发挥心理医师一样的作用,通过对受众群体进行合理的心理疏导来逐步祛除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弊病。”他相信,公益广告就如同一列穿梭飞驰在中华大地上的精神文明和谐号,“它的前进见证着文明古国的时代复兴之旅,推动着当代社会的发展与腾飞。”
公益广告的修辞学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公益广告;修辞;诉求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16-02
一、引言
公告作为一种宣传手段,已成为当代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种形式的广告点缀着大街小巷,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公益广告的定义大多关注它的非营利性或社会劝导功效。如许俊基等人认为公益广告“是公共广告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为社会公共利益而创作、发布的广告。
二、公益广告中的诉求方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术是在每一事例上发现可行的说服方式的能力。”并将修辞定义为:“一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出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③现代公益广告就其诉求方式来说,主要有情感诉求、理性诉求和情理结合的诉求方式。
1、情感诉求
情感诉求简单的说就是“投受众心理之所好,动之以情”,用言辞来打动听众;通过带有倾向性或暗示性的语句向听众施加某种信仰和情感来激起受众的感情并最终促使他们产生行动。
如腐倡廉的动画公益广告《毛毛熊》:
生日那天,爸爸送了我一只毛毛熊,妈妈说:“为了它,爸爸连公交车都舍不得做,”…..后来,爸爸的朋友越来越多,他们给我的礼物也越来越好,可我只喜欢毛毛熊,尽管它已经有些残旧。在下雨的清晨,爸爸被带走了。。。。。。我伤心的哭了。今年生日妈妈问我想要什么礼物,抱着毛毛熊,我问妈妈:“爸爸什么时候能回来?”
该广告以亲情为诉求点,运用了反复、对比的修辞手法,从一个小女孩的角度,揭示了“腐败危害国家,同时也伤害自己的亲人”的主题。因此,在“反腐倡廉”的公益广告中运用情感诉求方式能引起受众的共鸣,触动受众的内心,更具有说服力。
2、理性诉求
理性诉求方式是用说理的方法,为消费者提供一些购买商品的理由,从而促进消费者去购买广告所宣传的商品。它要求推理过程环环相扣,逻辑性较强,能让听众不知不觉地融入到卖家的推理中,与卖家产生共鸣,从而更加信任卖家,这样的结论将更具有说服力。
例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则环保公益广告,画面背景是人类在屠杀各类珍奇动物:人类的不良活动是当前生物多样性大规模丧生的主要原因。目前,世界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每小时1种的速度消失,全世界约有3.4万种植物和5200多种动物濒临灭绝。
该则广告通过列举一连串的数字,说明了目前屠杀动物的严重性,以引起人们的关注,提高人们的警觉性,来改变自己这种不合理的行为方式。
3、情理结合
情理结合的诉求方式,就是情和理的有机结合。这一诉求方式一般把理融于情的艺术形象中,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例如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我相信》:我相信,其实文明就在我心中,我们会在生活中不经意地流露着,有时,多一个手势,对别人来说,就是多一份体谅;还有时,多一点耐心的等待,对别人来说就是一种关爱,有时,多一点点分享,对别人来说,就是多一份温暖。
该则公益广告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理融入请的艺术之中。以公益广告为主题的公益广告,根据它自身的特点,选用情理结合的诉求方式,把理融入情感之中,以情来体现理。
三、公益广告的语用分析
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活动个,公益广告在一定程度上会遵守会话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使广告被受众理解和接受。但有些公益广告故意违反这两准则,以引起广大观众的注意,是广告具有新意,从而成功的吸引受众的注意,以达到广告预期的修辞效果。
1、公益广告对合作原则的违背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格莱斯认为,在会话过程中,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交际双方必须相互合作,共同遵守一些基本的原则,这些原则,格莱斯称之为“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包括四个准则:
量准则:所说的话必须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所说的话不应该超出所需要的信息。
质的准则: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不要说缺乏证据的话。
关系准则:说话要有关联。
方式准则:说话要清楚明白,避免晦涩、歧义,要简练、说话要井井有条。
为了引起受众的兴趣与关注,成功实现广告说服,广告创作者就必须有所创新,他们常常有意违背合作原则及其准则,是一些司空见惯的话题呈现出耳目一新的感觉。
例如:在这个世界上,是先有鸟还是先有蛋,你不知道,我不知道,只有鸟知道;是鸟先消失还是蛋消失,你知道,我知道,只有鸟不知道。
这则广告就是违背了量的准则,故意向受众提供了大量冗长的信息,表面看啰嗦繁复,实质上是说明,由于人类的滥杀,小鸟连自己怎么消失的都不知道,以唤起受众同情与愤怒的情感,这比直接说服人们不要猎杀小鸟的效果更好。
2、公益广告对礼貌原则的违反
我们在交际时,要遵循礼貌的表达方式,说话符合礼貌原则。礼貌原则就是说话人说话时尽量多给别人一些方便,尽量让自己多吃一点亏,从而在交际中使对方感受到尊重,同时反过来获得对方对自己的好感。
大多数公益广告用于语都是遵循礼貌原则的,但有的时候,一味遵循礼貌原则,反而不易使广告拥有良好的修辞效果,这时,有意违反礼貌原则会激发受众的负面情绪,反而能收到理想的修辞效果。
例如:知识产权的盗版者和部分物质的消费者不要再继续下去了。停止吧,你们。
这是一则保护知识产权的公益广告,广告语显然违背了礼貌原则的赞誉准则和一致准则。通过违反礼貌原则,在增大了说服效果。
公益广告是以为公众谋利益和提高福利待遇为目的而设计的广告,为了增加公益广告的表现力和说服力,会采用一些诉求方式,如理性诉求、情感诉求、情理诉求相结合的方式。当然,有时候会为了达到某种效果,公益广告会违背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从而成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参考文献:
[1] 许俊基.丁俊杰.衡晓阳. 公益广告初探[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04).
户外广告的人文公益性 第4篇
公益广告传播的文化内涵是一个民族和社会在精神气质方面的集体性特征。现代平面公益广告设计的目的早已不再是单纯处理具体的文字信息,而是关注受众的价值取向。公益广告设计师为了能使人们广泛接受广告,达到预期效果,常利用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共享符号因素。从内容上来看,公益广告的主题大多属于社会性题材,因而平面广告广告的主要作用在于解决基本的社会问题,这样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共鸣。而如何运用让公益广告更容易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的公益传播效果,是平面公益广告设计制作环节的关键要素。
平面广告特效制作的主要特点
平面公益广告的特效表现不仅仅是新技术的引用,其中还包含有对公益广告本身素质的提升,对观众的视觉吸引力、心理共鸣影响、广告传播效果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分析特效制作对平面公益广告的重要影响及其作用能为平面公益广告的设计制作、效果表现、广告传播、广告效果等环节提供可靠的依据。
平面公益广告的创意要通过创新式的思维劳动才能获得,卓越的公益广告创意通常是以出乎意料的、幽默有趣的、甚至骇人的方式来表达与传递广告的诉求目的。平面公益广告主题的巧妙表现,往往能够收到更好的平面广告宣传效果。
特效制作的主要特点是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将普通素材需要进行数码处理,变为具有视觉震撼力的图片。图像经过数码处理变得更加精细、更具有视觉美感,产生新的视觉感官效果,并对受众的心理产生强烈影响。在对特效制作所运用的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后,还需在特效图形与特效色彩对受众视觉及心理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了解特效制作对于平面公益广告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
平面公益广告特效制作的主要形式
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特效制作与处理表现的平面公益广告主要在表现形式上有着明显的优势效果:
1.图形特效处理方面
图形特效制作能将现有图形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裁切及修剪,并对现有图形进行夸张、扭曲、变形等特效制作,从而强化图形要素在平面公益广告中对受众的视觉及心理影响。
2.色彩特效表现方面
色彩搭配的效果会直接对最终的效果表现产生重要影响,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特效制作效果,可使平面公益广告中各素材的色彩进行调节与处理,使之在色相、饱和度、明度、对比度等色彩属性上更具视觉冲击力;另外,平面公益广告中的平面化色彩也可通过相应的特效制作,制作成为渐变色彩,产生立体化、真实化的逼真视觉效果,从而强化色彩要素在平面公益广告中对受众的视觉及心理影响。
3.特效制作工艺方面
特效技术处理制作的关键在于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合理运用,通过相关软件的加工处理,使广告表现元素能更好的把握受众对平面公益广告主题的视觉冲击力,在心理效应上产生极大反响,从而使得平面公益广告在信息传播、说服、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大大增强。
平面公益广告特效表现形式对受众视觉及心理的影响
图形作为构成平面公益广告的主要视觉元素,它的关键在于是否和广告效果具有密切的关系。图形表现效果的醒目性,能有效提高人们的注意力,达到预期的广告效果。平面公益广告的图形是用来创造一个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视觉形象。广告作为视觉信息传递的媒介,是一种文字语言和视觉形象的有机结合物,作为视觉艺术,强调的是观感效果,而这一视觉效果并非广告文字的简单解释。
特效图形是平面广告主题内容,经过创意表现而产生的图形效果,相比普通的图形在视觉上更具视觉冲击力。图形的浑厚感与排列的规整化,能给观众在视觉上规律、满足的感观;心理上有可靠、稳定的感觉。创意图形是用视觉形象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以寻求视觉传达的独创性意念和构想。创意图形既有以绘画形态来进行构成形态的,也有以摄影再经过电脑加工组合成图像的。创意图形强调以图像歧义产生的语义,又利用视觉上的错觉来构成图形、图像上的整体效果,从而体现设计者对平面广告中设计意图和设计中的艺术风格的表现。
平面公益广告传播效果分析
伴随着社会公益信息传播的发展,平面公益广告通过大量视觉元素来进行相应地信息传达,视觉元素成为交流广告信息的主要通道,使人们在充斥于环境的各种符号中迅速识别,加以记忆。
公益广告的主题具有社会化的特性,其主题内容在表现上存在这深厚的社会基础,它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但其关键在于运用创意独特、内涵深刻、艺术制作等广告手段用不可更改的方式,鲜明的立场及健康的方法来正确引导社会公众。公益广告的诉求对象又是最广泛的,它是面向全体社会公众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无论是直接受众还是间接受众,它是社会性的,是整个人类的。所以说,公益广告拥有最广泛的广告受众。在平面公益广告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特效制作能够有效提升平面公益广告的广告效果,抓住受众的视觉感官,影响其心理要素,并在实际的公益性宣传中起到良好的广告传播效果。
(作者单位:长江职业学院)
作者简介:朱雄轩(1983-),男,湖北武汉人,硕士,长江职业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和广告设计。
户外广告的人文公益性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