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翻译中的文化空缺词及翻译对策
汉英翻译中的文化空缺词及翻译对策(精选9篇)
汉英翻译中的文化空缺词及翻译对策 第1篇
浅析汉英翻译中的文化空缺
中西方在历史背景、经济体系、意识形态、社会风俗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从而引起了在翻译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词语时,出现文化空缺的.现象.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精通原语和译语,而且应通晓这两种语言所反应的文化,从而找到恰当的翻译对策.
作 者:谭焱 TAN Yan 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北,廊坊,065000 刊 名: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GFA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2(3) 分类号:G04 关键词:社会习俗 文化空缺 翻译方法
汉英翻译中的文化空缺词及翻译对策 第2篇
摘要: 本文就词义空缺下的一个分支――文化空缺探讨了其翻译方法,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的文化色彩,语言之间的文化空缺更鲜明、更集中地反映了这一点。
本文从翻译的可行性出发,具体分析了直译法、音译法、意译法、加注法这四种翻译方法具体使用的情况。
汉英翻译中的文化空缺词及翻译对策 第3篇
翻译既是语言之间的转换, 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语言是文化的符号和载体;语言直接反映文化现实;同时, 语言又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Claire Kramsch在其《语言和文化》一书中也将它们之间的关系描述为:Language expresses cultural reality.Language embodies cultural reality.Language symbolizes cultural reality.由此可见, 在两种语言———汉英翻译过程中, 必须注重文化这一因素。
然而, 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译工作是一项艰巨任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中的词汇是文化信息的积淀, 它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 语言的发展常常折射文化的变化, 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而且蕴含着该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1 汉英翻译中的文化空缺
下面就汉英翻译中的文化空缺进行简单的分类, 并列举恰当的例子。
1.1 按英汉两种语言中是否有对应的词语, 可分为部分空缺和完全空缺
1.1.1 部分空缺, 即英汉两种语言中能够找到指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其文化内涵英汉两种语言其中一方有“Yellow”在英语中除了是一个表示颜色的名词外, 在美国俚语中含有胆小卑怯之意, 如a yellow dog (卑鄙的人) , a yellow livered (胆小鬼) ;而在汉语中, “黄色”在封建社会中是法定的尊色, 有崇高、尊严、辉煌的意思, 如黄袍、黄榜等。现代汉语中, 黄色又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有失败 (如买卖黄了) 和污秽、下流 (如黄色书刊、扫黄打非) 的意思。
1.1.2 完全空缺, 即英汉两种语言中根本找不到指示意义和文化内涵相同或相近的词
例如:汉语中的“饺子”是一种在沸水中煮熟的半圆形的、有馅儿的面食。中国人逢年过节吃饺子是一种民俗文化, 是合家团圆的象征, 是对幸福生活的一种期盼, 有着深邃的文化内涵;英语中将饺子译为“dumpling”, 无论就其指示意义还是就其文化内涵来说, 都是难以对应。
1.2 英汉两种语言中独有说法的文化空缺
关于社会习俗、社会礼仪等等, 英汉两种语言各有一些独有说法, 算是例外, 无法进行很细致的分类。
例如:“红白喜事”———中国人把娶媳妇、贺生日称为“红喜”, 把老人过世称为“白事”。对于没有接触过我国文化的欧美人来说, 对娶媳妇说成“红喜”可以理解, 英语就把喜庆日称为“red—letter day”, 但把上年纪人的去世也当成“喜事”, 就另他们很困惑。与欧美文化相比, 把死人称作“白喜”是我国风俗习惯的个性。“红白喜事”的通常英译是:weddings and funerals, 两者的搭配, 为西方人士所不解。
汉语中传统美德“礼”、“义”、“仁”、“智”、“信”这些词语虽分被英语译为“ceremony”“justice”“benevolence”“wisdom”“confidence”, 但这些词语都无法准确地表达汉语中相对应的那些文化内涵, 这五个词语是中国独有的说法。
2 英汉翻译中文化空缺原因分析和处理办法
在简单浅显的了解英汉翻译中文化空缺是什么以及其分类后, 接下来着力浅析其原因, 研究其源头, 便可想出对应的处理办法。
2.1 文化空缺产生的原因
2.1.1 中英地理位置和生活环境的不同
汉英两民族存在于不同的地理位置, 有着不同的气候环境、生存环境、生活习惯等等, 所以同一词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 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文化意义。汉语民族生活在亚洲东部的大陆上, 以大陆性气候为主, 因此很多汉语词汇都和农业、田地有关;而英国四面环海, 以海洋性气候为主, 人民生活与海洋和船舶息息相关, 因此英语中就存在大量与海洋有关的词汇。例如, “挥金如土” (spend money like water) ;“a cold fish” (冷漠的人) 等。
2.1.2 社会风俗文化习惯的不同
习俗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中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习俗是文化最直接的反映。语言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 必然反映出该民族的习俗。英汉两个民族之间有着迥异的社会生活习俗, 这些风俗习惯的差异常常使得英汉两种语言间出大量的词汇空缺现象。
2.1.3 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不同
“言为心声”, 言语是意识的物质化。哲学中,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中西方经济发达水平不一致, 社会基础和上层建筑完全不在相同的水平。决定了西方国家更开放, 中国相对保守, 所以有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此外, 英语重形合, 汉语重意合;英语焦点视, 汉语散点视;英语客体意识强, 汉语主体意识强。
2.2 文化空缺的处理办法
2.2.1 音译加注释法
音译是不同文化交流中常见的一种方法, 最适合解决词语空缺问题。在翻译实践中, 音译效果比较好, 也能像外来语一样被人们所广泛接受。随着交流的日益频繁, 有些在西方文化里空缺的概念, 随着音译而被认知和接受, 成为英语里的外来词。如“秀才, 举人, 进士”等。对于一些文化完全空缺词语, 宜采用音译法或音译加注释法。
例如: (1) 炕kang;太极taichi;风水fengshui;围棋weiqi;饺子jiaozi;爱国嫂Mrs Aiguo;秀才:x iucai;白话文:baihua;狗不理包子goubuli baozi;
(2) “气功”:In many parts of China practice, the breathing exercises called Qigong individually or in groups in the early morning or at dusk通过加注释来弥补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上的空缺
2.2.2 直译
直译是中国传统文化英译常见的一种方法, 包括两层意思, 逐字翻译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和按照字面意思翻译 (literal translation) 。
例如: (1) “八股文”:eight-part essay“春节”:spring festival“龙舟”:dragon-boat
(2) “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 duck“希望工程”:Hope Project“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
2.2.3 意译
意译就是按词语所表达的内在意思来进行翻译, 也就是和直译相对的“Free translation”。意译舍弃了词语的语言形式和字面意义, 着眼于传达词语的文化信息。
3 结语
综上, 简单的解析“汉英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 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一思路深入细致剖析, 并列举具有说服力的句子加以证明自己的论点, 其中特别引用田传茂等知名教授的一些看法, 使其更深入透彻。
综上所述得出结论, 文化空缺现象对于翻译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 对于那些造成译文读者意义真空的文化空缺, 译者有义务有责任采取必要而又恰当的方式来解决。从另一方面讲, 译者的翻译活动也是一种交际行为, 与原作者的交际对象不同, 他的交际对象是目标文化的读者。因此, 译者一方面要能洞悉原文的文化空缺, 另一方面, 还要对自己的意向读者的知识结构做出正确的判断, 合理地来选择翻译手段。
参考文献
[1]蒋冰清.英汉文化空缺词汇现象及翻译策略[J].娄底师专学报, 2003.
[2]田传茂, 杨先明.汉英翻译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汉英翻译的文化空缺及其翻译对策 第4篇
[关键词]汉英翻译 文化空缺 文化内涵词 中国英语
(一)翻译与文化
翻译既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这是翻译的基本性质,因为翻译的直接对象语言总是与文化密切相连。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注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原作和译作都是文化产物。整个翻译过程就是文化交流的过程。翻译工作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而他面对的是两大片文化”。Mary Snell-Hornby明确指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英语和汉语分别代表和反映的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典型代表。由于地域、社会发展和宗教的影响,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别非常大,出现文化空缺是常有的事,也给汉英翻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有广泛的文化意识和文化预设,而且要有正确的文化翻译观。
(二)文化空缺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词语的意义分为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有学者(如王福祥、吴樱)将其分别称为“指示意义”和“文化内涵”。提高文化意识、建立文化预设,从而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这是翻译的难点,也是翻译的基础。
词语的文化内涵的不对应形成语言之间的文化空缺现象,出现了大量的“文化空缺词”。一是部分空缺。即英汉两种语言中能够找到“指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但其文化内涵此无彼有或此有彼无。二是完全空缺。即英汉两种语言中根本找不到“指示意义”和“文化内涵”相同或相近的词。
(三)文化翻译观
文化翻译观的主要内容是:“翻译不仅仅是双语交流,它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翻译的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信息传递,是译者用译语重现原作的文化活动;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移植、文化交融,但文化移植是一个过程;语言不是翻译的操作形式,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文化翻译观要求在文化因素翻译时更多地采用异化。这首先是文化平等意识决定的。“不同的文化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因此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应该是平等的。平等就意味着尊重。这种尊重既有对源文化的尊重,也有对原作者艺术创造的尊重。仅从目标文化出发,置出发文化的实际于不顾,一味迎合目标语读者的接受方便,以至用目标文化的价值观强行归化出发文化,这是一种不尊重出发文化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不尊重读者的行为,因为这种译法掩盖了原文的文化与艺术事实,实际上是对译文读者的蒙骗。”这是翻译中的文化霸权主义。其次,这也是文化差异性和文化渗透、文化交融的客观要求。文化学研究表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同是相对的、偶然的,而差异是绝对的、必然的。文化又是开放的,具有潜在的相互吸收和包容的能力。文化交融的结果就是文化之间借鉴和吸收异质文化的精华,以丰富和完善自身的语言和文化,同时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介绍出去。再次,“人们在社会文化系统和哲学思想系统上的求新求异心理是十分强烈的。而语言符号系统上的求新求异心理则是无止境的。”这种求新求异心理客观地促进了语言异化需求的增长,促进了语言中新鲜血液的产生。
(四)翻译对策
1.汉语中的某些文化内涵词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词,即属于完全空缺现象的,宜采用音译或音译加注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翻译过去的词很多已被英语接受,成为英语的外来词。Donnson Chen将英语中来自汉语的外来词分门别类地列出了两百来个。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到音译法的生命力。
2.汉语中的某些文化内涵词在英语中能够找到“指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对应词,即属于部分空缺现象的,宜采用译借或语义再生译法。在中国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特有的事物宜通过译借或语义再生译成中国英语。源自中国古代文学、哲学思想或佛教文化的特有的事物也宜通过译借或语义再生译成中国英语。
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汉英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的处理问题,主张为适应文化交流的客观要求,应本着文化平等态度,借助异化译法,将文化空缺词译成“中国英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汉语文化信息在符号转换过程中会失落;还有些汉语文化信息是通过汉字的语音或语义双关来实现的。这样的信息在符号转换过程中可能要通过形象转换来实现。由此可以看出,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值得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Claire Kramsch.Language and Culture(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从跨文化角度看文化空缺翻译 第5篇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企业网络营销策略分析 重新诠释玛格丽特的人生悲剧根源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看句式转换在《青铜女像》译本中的应用 对《愤怒的葡萄》中圣经原型的分析 《麦田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 苔丝人生悲剧的研究 从弗洛姆的社会过滤理论看中国诗词翻译中的文化传递 中英数字习语的翻译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抽彩》女主角的命运 浅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 网络语言特色分析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从浪漫主义角度剖析《海上钢琴师》在中国流行的原因 《达洛卫夫人》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 愤怒的尊严——浅析《愤怒的葡萄》中失土农民的抗争历程 从美国核心价值观分析美国家庭学校产生的必然性 Positive Transfer of Chinese Reading Strategies in English Reading Comprehension 论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 浅析《愤怒的葡萄》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及翻译 On the Difference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从目的论看林语堂《浮生六记》翻译中增译法的运用 《呼啸山庄》中哥特式风格的表现 英语谚语的民族性及其艺术特色 外交辞令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 从文化差异比较研究中美家庭教育 《宠儿》的非线性叙事模式 多媒体技术在早期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从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看美国梦 《雾都孤儿》中的善与恶 教师身势语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An Analysis on the Tree Image on Sethe’s Back in Beloved 《威尼斯商人》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论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看基督教对美国黑奴的精神救赎 从《在路上》解读“垮掉的一代”时代背景与主题 不可避免的命运—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后现代分析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 “It be Adj of sb to do sth”中形容词语义的构式语法研究 守望何物--《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困惑 量词“片”与“piece”的语法化对比研究
反思《夜访吸血鬼》中的同性恋现象 从交际翻译理论看幽默对话翻译——以《老友记》第一季为例 广播新闻英语的词汇特点 从清教理想主义角度解读《红字》中的和谐思想 从《劝导》主人公形象看奥斯丁创作思想新特点 《珍妮姑娘》主人公悲剧结局的必然性 动机对中学英语学习的影响 On the Anti-traditional Factors of Feminism Translation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 网络环境下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调查 从模糊语分析广告语 American Individualism as Shown in Forrest Gump 论东西方死亡观之差异 The Study of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Native Language on Junior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化妆品说明书特征及其汉译技巧(日语系毕业论文)关于中日赞赏语的比较研究 The Heroism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商务英语翻译中的隐喻研究 礼貌用语中的语用失误 以迪士尼为例分析美国文化在全球扩展这一趋势对其本身影响近年来汉语中英语借词的简析 从生态视野解读狼图腾 灰姑娘文学形象在西方文化中的发展和演变研究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爱情观 英语课堂教学—教师主宰还是学生为中心 高中英语听前活动设计探究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中英文数字文化对比及其翻译 汉语被动句的英译 存在主义视角下浅析《太阳照常升起》中杰克和布莱特的爱情 英汉“拉”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的对比分析 语境适应论下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 广告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广告翻译策略 南北战争新思想在女性中的体现——浅析《小妇人》 传统教法与交际法结合的英语教学探讨 论西尔维娅•普拉斯诗歌中的死亡意象 自然观的演变——《自然》与《走出去思考》之对比分析 论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差异 美国梦的文化观察 中美篮球背后的青年文化 《人鼠之间》中两主人公乔治和雷尼的对比分析 从合作原则看《傲慢与偏见》中的会话含义 《喧嚣与骚动》的创作技巧研究 《太阳照常升起》中“迷惘的一代”人物分析
《老人与海》的家园意识
分析《雾都孤儿》中的讽刺手法
谈归化与异化翻译的融合--以谚语翻译为例
澳大利亚传记文学中的土著文化:以《我的位置》为例
从合作性原则看品牌代言中广告语的使用
王熙凤和斯嘉丽的比较
《一位女士的画像》伊莎贝尔婚姻悲剧的原因分析
矛盾的女性意识: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汀的婚恋观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
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写作的哥特式风格
小学英语学习策略及研究
Hip-Hop对美国社会文化的影响
中美时间观文化对比研究
企业文化构建的话语分析路径
试分析《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模式
《嘉莉妹妹》之女主人公新女性形象分析
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分析
从王尔德喜剧中的花花公子形象解读王尔德信奉的纨绔主义
从礼貌原则角度分析电影《暮光之城》中的对白
Analyses of the Morels’Oedipus Complex in Sons and Lovers
小说《飘》中瑞德巴特勒的人物性格分析
美国黑人英语的句法特征
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之体裁分析
试论电子商务英语的特点和翻译
《名利场》中女性命运对比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研究
从《绝望主妇》各主角看美国家庭问题
试论盖茨比对其梦想生活的追求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
《吉姆老爷》中吉姆的性格分析
The Interpretation to Captain Ahab in Moby Dick through Abnormal Psychology
《麦田守望者》成长主题解析
英汉心理使役动词的对比研究
从翻译美学角度谈汽车商标词的汉译
英语听力理解障碍及应对策略
女性形象下的女权主义思想——浅析汤亭亭小说《女勇士》
透过好莱坞校园电影解析美国青少年的特点
浅析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bout Vacant Words in Dreams of the Red Mansion
劳伦斯与安妮宝贝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从《到灯塔去》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权主义思想
论《简爱》对《灰姑娘》的继承与颠覆
《名利场》中男性与女性形象解析
“适者生存”——浅析飘的主题
131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
Unreliable Narration – The Approach to Irony in Pride and Prejudice
英语报刊新闻标题的特点及解读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Color Term and Its Chinese Translation
Advertising Language: A Mirror of American Value
《理智与情感》的现实主义特征
论弗罗斯特诗歌中自然意象对意境的构建
语法翻译法视角下的中学生英语家教辅导
汉英亲属称谓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浅析《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艺术特色
澳大利亚传记文学中的土著文化:以《我的位置》为例
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
The Analysis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William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
从《老人与海》中看海明威的人生哲学
女孩与玫瑰—《秘密花园》中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从冲突到融合——从文化的角度看《喜福会》
汉英习语翻译及其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A Study of Intertextuality in Advertising Text
浅谈互动模式下的英语文化教学
151 中英日委婉语语言特征
152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153 隐喻视角下的方位词研究--以方位词in和up为例
154 当女人成为男人--试析《紫色》中西莉的性向转变
155 维多利亚时代的乡村图景——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展现的威塞克斯农业社会 156 英文电影中俚语的翻译策略
157 女权主义评论视角下的《金色笔记本》
158 A Brief Study of Schema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glish Reading
159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义
160 模糊限制语在求职中的应用研究
161 从文化差异角度来分析习语的翻译
162 从“龙”一词的文化内涵看汉英文化的差异
163 经典英语电影台词的语言特征和文化态度
164 论《可爱的骨头》中的多重象征
165 中英评论性文章的写作风格的对比分析
166 文化视角下的中西方时间观对比研究
167 庞德对李白诗的误读——《华夏集》诗学探微
168 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169 浅析《到灯塔去》中女性主义思想在两位女主人公身上的体现
170 “黑人会飞”——托妮•莫里森小说《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神话研究
171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反叛和自我救赎
172 The Tragic Life of Blanch and its Cause in A Street Car Named Desire
173 英语商业广告以及公益广告的语言特点比较
174 从翻译目的论看归化异化的互补性
175 Analysis on Paul Morel’s Life Pass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wrence’s Unconscious 176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Satan in Paradise Lost
177 由中国的圣诞节“热”来看中美文化的冲突及融合178 寻找自我——从女性意识角度解读《觉醒》
179 《白鲸》主人公埃哈伯人物形象分析
180 浅谈中美家庭教育文化差异
181 英汉“批评”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词化模式分析
182 从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183 《女勇士》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184 思维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185 浅析哈利波特中的女巫形象
186 从唯美主义的角度论《道林.格蕾的画像》中的主要人物
187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Flower Image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188 中西文化差异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
189 中英称谓语的差异
190 从日常交际礼貌用语失误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91 合作学习理论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192 关于形成性评价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调查报告
193 《围城》英译文本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194 论《等待戈多》中的等待
195 教师在英语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196 苔丝形象浅析
197 从跨文化角度看文化空缺翻译
198 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
199 The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Margaret Mitchell’s Gone with the Wind and Alexandra Ripley’s Scarlett
汉英翻译中的文化空缺词及翻译对策 第6篇
一外宣翻译与文化负载词的概念
1.外宣翻译
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 外宣翻译的对象是其他国家的受众, 是翻译对外宣传材料的实践活动的总称。张健教授对其的定义是:“外宣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 以汉语为信息源, 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 以各种媒体为渠道, 以外国民众 (包括境内的各类外籍人士) 为对象的交际活动。”同时他认为“外宣翻译的目的是实现交流, 沟通信息”“让读者明确无误地理解和获得译文所传递的信息要旨, 起到对外宣传的效果”。
外宣翻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外宣翻译涵盖各行各业、各级部门从事对外宣传方面的翻译活动, 即人们常说的“大外宣”的翻译概念。狭义的外宣翻译是指各种政府文件公告、媒体报道、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介绍等实用文体的翻译。本文拟探讨的范围属于狭义的外宣翻译。
2.文化负载词
语言本身不仅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文化的载体。在翻译中, 翻译的对象是文化而不是语言, 但文化势必具体体现为语言, 语言就是文化传播的一种载体。各种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社会习俗影响下使得各自相应的语言中一定数量的词语表现出各自所独有的文化内涵。
二外宣翻译中的文化负载词语的翻译
黄友义教授提出了外宣翻译的三贴近原则, 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译者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 以西方受众所接受的话语方式, 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必要的变通, 产生出通顺可读的译文, 以达到宣传中国的目的。曾利沙教授也提出了“经济简明”原则, “经济简明”原则有双重意义:一是译者以尽可能少的文字准确传达相应多的信息;二是让受众以尽可能低的成本 (指信息处理时间和精力) 获取最明快流畅 (相对于冗长累赘) 的信息。
韦努蒂首先提出了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观, 引起了译界归化与异化之争。归化即主张译文应当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 以目的语读者习惯的表达法传达原文内容;异化要求译文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中心, 在翻译中保留原文语言文化的特点, 译文的风格因此要符合源语的表达。但韦努蒂表示, 异化和归化并非是两种相对立的概念,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 异化翻译也是归化。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界线, 并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叠的”, 外宣翻译的三原则并无首要次要之分, 其出发点是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 归宿是实现交流与沟通。因此在外宣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过程中, 译者不能随意地偏向异化或者归化, 而应当结合自身对译入语语言文化和认知思维特征及其信息接受心理灵活地采用该两种翻译观, 实现信息交流最大化。
在中国译界, 归化与异化之争被看作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续。王东风教授直接提出了“归化与异化之争, 是意译和直译之争的延伸”。直译直接体现的是语际间的共性, 利用相同或相似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该种共性。汉英两种语言虽属不同语系, 在语言结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是两种语言有时在词汇、句子结构、语序以及文化内涵方面又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在翻译外宣文化负载词时, 如要准确地传达材料的原意, 译者应当尽量保持两种语言的词汇和文化内涵的一致性。这样, 译者不仅能省时省力, 读者也能较好地了解原文意思。但是直译绝非字对字的死译或者曲解原文的曲译, 这就要求译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英语国家语言文化知识储备。意译则源于各语言之间的特异性, 尤其是习语以及习语中的比喻手段, 这些通常是译入语中所没有的或者与源语的特定文化背景有关的, 这使得直译无法进行下去。为达到翻译目的, 译者必须舍形取意进行变通, 做出适当的语法、词汇, 或者语义调整。文化负载词承载着其所属的文化内涵, 理论上需要译者进行意译, 但是在外宣翻译中, 由于其 “经济简明”的原则, 解释性分析不能太过冗长, 不可能出现一些文学翻译“注释占大半页”的状况。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用词简练精确, 字字必酌, 以尽可能少的文字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
基于以上的翻译观点, 结合汉英外宣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的特性, 提出并结合具体译例讨论下列翻译方法:直译 (音译) 、直译 (音译) +注释、直译+意译、文化形象替换、意译。
1.直译 (音译)
当源语和目标语与之间的差别较大且语义空缺明显时, 译者不可能兼顾负载词的语义和形式, 在这种情况下直译 (音译) 成了行之有效的手段。特别是涉及中国文化的一些特征如:人名、地名、地理、烹饪、历史人物或事件时。如:太极 (Taichi) 、阴阳 (Yin and Yang) 、风水 (Fengshui) 等。在故宫博物院的翻译中, 全部采用了直译 (音译) 的方法, 如:太和门/殿:Gate/Hall of Supreme Harmony (Taihe men/dian) ;中和殿:Hall of Central Harmony (Zhonghe dian) ;乾清宫:Palace of Heavenly Purity (Qianqing gong) ;千秋亭:Pavilion of One Thousand Autumns (Qianqiu ting) ;太极殿:Hall of the Supreme Principle (Taiji dian) 等。
使用直译 (音译) 方法可保持译名最简, 减少译者的工作量, 让读者感受其中的异质文化, 了解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异国情调。但是直译 (音译) 有其弊端——容易让人不解或者望文生义。如果“太和”翻译成“Supreme Harmony”勉强能表达“高度的和谐”的含义的话, 那么“千秋”翻译成“One thousands Autumns”则完全令人不知所谓, 与之类似的有太极殿 (Hall of the Supreme Principle) 、中和殿 (Hall of Central Harmony) 等。针对这种情况, 除了给其加上注释, 译界也无法给出更好的解决办法。正如陈刚教授所言的“我们只能寄希望于跨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 外国读者会逐渐接受这个音译词并领会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2.意译
当具有特殊文化形象的文化负载词难以在译入语中找到形式和内容都完全一致的表达时, 译者可以采取意译的方法, 舍弃形式将其内涵意义表达出来。如:解语花 (mind-telling flower) 、拜堂 (perform the marriage ceremony) 、华表 (An ornamental stone column used to decorate important buildings or public places) 等。意译能够很好地传递词语的文化内涵, 使其不至于像直译一样表达字面意思而导致文化内涵流失引起读者的误解。如前面所提到的千秋亭 (The pavilion of One thousand Autumns) , “千秋”所表示的时间极长的含义已经丢失殆尽, 读者只能把之视为一个特殊名词。意译不足在于语言形式不够简练, 这一缺点在外宣翻译方面尤为明显, “华表”在汉语中只有两个汉字的长度, 而其英译却有十二词之长。
3.直译+意译
外宣翻译的宣传对象是文化预设不同的外国读者。文化负载词文化寓意浓厚, 直译出来的表面意思有时并不足以使读者理解源语的含义。意译能够传达源语的基本内容, 使译文通顺流畅, 但其缺点在于不能保留源语的特色。由此可见, 直译和意译在一定程度上是互补的, 因此译者也可以采取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办法。如:
木已成舟:The wood is already made into a boat—what’s done is done.
狗咬吕洞宾, 不识好人心:Like the dog that bit Lv Dongbin—you bit the hand that feeds you.
虽然“意译+直译”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的语义和结构特点, 但是译者仍然需要注意坚持“经济简明”原则。
4.文化形象替换
文化形象替换利用译入语中的某个文化形象替换源语中的形象, 以获得相同的交际效果。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 如果源语与译入语有意义相近的文化形象时, 译者可以采取文化形象替换的翻译方法, 对这些词进行转换, 利用源语中含义、色彩相当的典故或文化意象进行翻译。如:大海捞针 (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 、画蛇添足 (Paint the lily) 、笑面虎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败走麦城 (Meet one’s Waterloo) 等。文化形象替换法不但能使译文形象生动, 且不会显得累赘, 因为译入语有类似的文化形象, 所以译者不需要对其解释, 对读者而言也利于理解其中的文化含义。但是文化形象替换方法也有其缺陷:只能使用在有相近文化形象的情况下, 应用范围有限。另外替换的文化形象不能是对理解全文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信息点, 否则将会适得其反, 引起读者误解。
5.直译 (音译) +注释
为了解决直译 (音译) 的弊端, 翻译研究者提出了增加注释来解决该问题。即把隐藏在负载词中的文化含义用注释表达出来。如:福娃 (Fuwa-The mascots of Beijing 2008 Olympic Game) 、罗汉大虾 (Luohan Prawn—Prawn with mixed vegetables) 、昆曲 (One of the oldest forms of opera still existing in China) 。毫无疑问的是, 注释的确能够保证一定原语信息的完整性, 但是译者添加的注释不宜过长, 过于冗长将会导致外国读者接受信息的成本增加, 达不到对外宣传的目的。
上面五种常见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各有所长, 也各有缺点, 不同翻译方法有时也可以相辅相成。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当充分了解各种翻译方法的优缺点, 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 根据词汇特点、原文语境、目标语文化特点灵活地采用翻译方法, 以达到外宣目的。
三结束语
王佐良教授曾经感叹:“翻译之难, 在于一种文化里有些不言而喻的东西, 在另一种文化里却要花大力气去解释。对本族语者不必解释的事情, 对外族语者得加以解释。”外宣翻译工作有其特定的规律、宗旨和原则, 对译者有着严格的要求, 而要从事外宣翻译工作, 需要具备厚重的中外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知识功底。文化负载词作为外宣翻译的一个突出难点就更需要译者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充分考虑译文所使用的环境和对象, 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从而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
摘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一直是翻译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结合外宣翻译的特点, 利用近年来国内外主要翻译研究成果, 对外宣翻译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现状进行分析, 并进一步探讨外宣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具体翻译策略。
关键词:外宣翻译,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廖七一编著.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
[2]陈刚.中国旅游丛书:杭州[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
[3]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4]胡兴文、张健.外宣翻译的名与实——张健教授访谈录[J].中国外语, 2013 (3)
[5]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 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对外大传播, 2004 (9)
[6]郭建中.韦努蒂访谈录[J].中国翻译, 2008 (3)
汉英翻译中的文化空缺词及翻译对策 第7篇
[关键词] 汉英翻译;文化空缺;策略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177-1
翻译促进了文化间的交流。翻译之所以有难度原因就在于文化的差异。所以解决文化间的差异对语言之间的转换具有重大意义,汉语和英语所反映的东西方文化是文化的典型代表。由于地域、历史及其他原因造成的文化空缺是很常见的,面对这些文化差异要及时解决,保证翻译的顺利进行,从而确保文化间的正常交流。通过本文对文化空缺及其翻译对策的分析,旨在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便利。
一、产生词汇空缺的因素
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某些语言在目的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这就形成了文化的空缺。造成空缺的主要原因有:
(一)不同生活经验及环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一些事物的名称往往会受到人们生活经验及环境的影响。因此生活地域的不同在物质文化上也会有不同的体现。我国特有的事物在英语中会出现没有对等词的现象,这给汉英翻译带来了阻碍。例如“醋”这一词,在我国的理解不仅是调味品也是形容男女谈恋爱中的嫉妒心态,类似“醋劲儿”、“吃醋”等说法。西方人是不会存在这样的理解的。
(二)不同的宗教信仰。基督教对欧美国家的影响深远,但是我国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深受道教及佛教的影响。时间久了,这种宗教信仰也逐渐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佛教中的“哪吒”、“二郎神”、“嫦娥”等名称对中国人来说是很好理解的,但是对于欧美人来说却是一片空白。
(三)不同的社会发展历史。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体制,封建事物还有保留。与此相对的欧美国家资本主义时期较长,汉语文化中的封建事物在英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语。
(四)不同文化以及价值观。在我国的文化中心,人们崇尚群体主义,在世界中寻求人与自然见得和谐发展。与之对应的欧美文化崇尚个人主义。所以在不同的文化国度中,人们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因此在某些词汇上会出现许多词汇空洞,进而造成文化空洞。
二、文化空缺对文化翻译的影响
(一)造成词汇空缺。所谓的词汇空缺一般是指民族文化在另一个民族中没有其对应词汇的现象。因此跨文化的翻译找不到与之对应的词汇是文化交流的难题。例如中国的“24节气”是中国特有的计时方法,在英语翻译中就有很大问题。除此之外,中国的历史人物、食物、节日等有很多在英语中都没有对等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化空缺。
(二)造成文化现象流失。在现在文化中,有许多文化空缺的产生都是因为其伴随着文化现象。每一种文化都有着文化现象,这对文化现象的保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很多英语词汇的用法是伴随着故事、风俗、谚语等事物出现的。词汇的空缺对语言或是文化都有重大影响,造成了文化的流失。
三、怎样在文化空缺的情况下进行翻译
(一)进行异化翻译。对于异化空缺词的翻译,在翻译界一直是饱受争论的。直译或是意译都有不同的主张。笔者认为不能一概而论,要针对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果要想表现出原文意图以及异域感就可以选择异化的翻译方式;相反的如果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就可以采用归化的方法。所以文化空缺词的翻译方式应根据其目的来选择。异化的翻译方法一般有以下方式:
1.音译。在汉英中的翻译中的音译就是指将汉语翻译成英语。对汉语中的人名、商标等音译是其首选翻译方式。由于各国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化的借用在英语中十分明显,很多词语都采用音译的方式。例如:脱口秀(talk show)沙发(sofa) 粉丝(fans)提拉米苏(tiramisu)因特网(internet)阴阳(yin yang)、麻将(mahjong)。但是在音译时要把握好,不能太过广泛。对于读者没有听过或是见过的空缺词,应当采用加注的形式,多次在文中提到的目的语,才能保留其音译看,以不产生误解为原则。
2.直译。词汇的负荷是对民族文化及心理习惯的反映,采用直译的方法可以对文化特征有所保留,从而对中西方的交流提供方便,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译文语言的表达能力。例如:四大发明(Four Great Inventions)、中国谚语(Chinese proverb)、金玉满堂(Treasures fill the home)、金无足赤人无完人(Gold can gather nobody's perfect)。
3.采用直译加注的方式在原文中的一些成语、典故、谚语都极具民族内涵,这些词语在文中的运用无疑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原作增添了民族色彩,在做到这一点时,应当采取意译与直译并用的方法,或者是采取加注变通手法。
(二)进行归化翻译。1.采取借用的方法.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英语跟汉语中的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在其对应的目标语里可以找到与其指示意义相近或是相同的词语,也就是所说的部分空缺,像这种现象就可以采用借译的方法。例如超人(superman)、热线(hot line)、冷战(cold war)、超级明星(superstar);2.采取代换的方法.现在所说的代换法就是要求保留原文的意义,在译文中用意义相近但概念不一样的词语代替原文中的词语,例如挥金如土: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在翻译过程中,不论是异化还是归化翻译,都应保持语言环境的一直,不能显得太文绉绉。
总结:同过上述了解到,文化空缺现象的产生对文化有重大影响,不能忽视词汇空缺对文化现象带来的问题,要建立在对其了解的基础上,完善因文化空缺对翻译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全,陈传礼.中国英语与汉语文化词语的异化翻译[J].红河学院学报,2004,(01).
[2]晏小花,刘祥清.汉英翻译的文化空缺及其翻译对策[J].中国科技翻译,2002,(01).
汉英翻译中的文化空缺词及翻译对策 第8篇
所谓文化或者文明,即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他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能够获得的包括一切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型整体。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异民族文化间有着明显的非对应性,即相互间的文化差异性。在两种文化的相互撞击、相互比较中文化空缺的现象就会被人们感知。关于空缺的定义,学者们众说纷纭。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空缺理论流派认为空缺是“存在于一种局域文化而缺省于另一种局域文化的东西”;王秉钦提出“原语中存在某种为异族文化接受者所不明白的莫名其妙的,易于误解的东西,造成异族文化的空白”;何秋和把空缺定义为“某个民族所具有的语言、文化现象,在另一民族中并不存在”。综合前人所述,文化空缺是指一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对应部分。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信仰习俗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一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内涵经常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物。索罗金指出,弥补“文化空缺”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关键环节,是实现不同民族文化沟通和传播的主要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走出去”取得很大的成就,特别是国粹京剧的宣传和推广,在西方掀起了一阵中国文化热。然而在京剧文化的对外宣传中,由于文化空缺的存在,京剧的外译也存在着许多障碍。目前,已有不少的翻译家或学者对京剧领域的翻译进行过探索,比如,刘宝杰对京剧行当和剧名的翻译策略,以及对京剧名称的翻译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毛发生也探讨出了关于京剧术语翻译的一些策略和技巧;陈福宇对京剧动态术语的翻译研究等。这些研究都涉及到了京剧中一些乐器、服装、角色、艺术手法、表演形式等的译法,而少有考虑到其译文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效果。本文则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解析京剧文化汉译英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并讨论其翻译补偿策略,从而使京剧文化的翻译达到“交际”的效果。
二、京剧汉译英中的文化空缺现象
索罗金把文化空缺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民族心理空缺、交际活动空缺和文化空间空缺。接下来就从这三方面来解析京剧汉译英中的文化空缺现象以及对应的翻译补偿策略。
1.京剧汉译英中的民族心理空缺现象。民族心理空缺主要包括性格、情感和思维能力方面的空缺。与西方人大胆开放张扬个性不同,中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决定了中国人表达感情的方式也是内敛含蓄的。这一点明显地在京剧这一艺术形式中展现出来。无论是眉目传情表达爱意,还是用双目圆睁表达惊讶,或是以吹胡子瞪眼表达气愤,京剧演员在台上用其精湛的演技向观众传递着他们所要表达的情感,有时甚至比直白的语言更具震撼的效果。不同于西方歌剧始终追求逼真写实的表演效果,中国京剧运用虚拟的表演手法非常普遍。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善于猜,善于捂,善于从无形中看有形,正如京剧中的一些虚拟场景,中国人一看便知;而西方人直接开放的民族特性也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直白明了的事物。
例如:“一座城门就代表整个城市,手中一柄浆就表示划船,手握一马鞭就表示骑马。时间、地点和情景的展示主要依靠舞台上的表演。”
译文一:A city gate represents the whole city,an oar represents boating,and a whip represents riding horse.While they show the time,place,and scene mainly depend on the performance on the stage.
译文二:A city gate represents the whole city,an oar signifies boating,and a whip evokes riding horse.While they show the time,place,and scene mainly depend on the performance on the stage not only the props.
译文一完整表达出了原文的意思,对于对京剧有一定了解的译文读者来说,看到译文一可以基本还原出原文所描述的画面,可以达到“交际”的目的;而对于对京剧一无所知的译文读者来说,他们长期受西方歌剧表演形式的影响,已形成舞台戏剧依靠道具表现地点场景的固定思维模式,那么他们读到译文一时便会产生疑问,且无法还原原文所描述的画面,达不到该译文“交际”的效果。译文二相比译文一除了对“表达”的翻译多样化之外,增译了“not only the props(不仅仅是道具)”,增译部分明确地表达出了原文暗含的一层意思,即京剧对于时间地点和情景的展示主要依靠舞台上的表演这一点不同于要求舞台道具写实的西方歌剧,从而使外国读者阅读时将京剧与他们的歌剧区分开来,这样更容易使他们理解并接受这一艺术形式。译文二增译部分直接点明“道具”这一具象,使得京剧中的抽象场景有了参照物,符合译文读者易于接受直观事物的民族心理,因而译文二更能达到“交际”的效果。
2.京剧汉译英中的交际活动空缺现象。交际活动空缺主要包括交际行为空缺和思维方式的空缺。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信仰、思想教育以及生活模式使得中国人与西方人在交际行为和思维方式方面大有差异。这一点也在京剧这一艺术形式中体现出来。京剧发展成型于明清时期,也就是中国封建等级制度最为根深蒂固的时期,所以在此社会背景的影响下,京剧中的每种角色都有其明确的分类和代表意义,在表演中每一类角色的化妆和行头服饰都有固定的格式。也就是说,我们看一个角色的化妆和行头服饰便可知道,该角色是正派或者反派,是主角或是次角。但是西方的歌剧中的角色则不受其服饰妆容的限定,观众依靠情节与对白来判断。
例如“演员角色分成四类:生(男角)、旦(女角)、净(花脸男角),丑(丑角)。”
译文一:The actors ar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sheng(actor)”,“dan(actress)”,“jing(actor with a colorful face)”,“chou(actor with an ugly face)”.
译文二:Actors and actresses ar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sheng(male roles),dan(female roles),jing(male roles with facial paintings)and chou(clowns).
“生”、“旦”、“净”、“丑”属于京剧行当中的行话,既然是行话,那么外行人自然不会轻易地理解,更何况是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译文读者。所以这些行话的翻译若想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必须从译文读者对该文化的接受度出发。两个译文都采用了音译加注释的方法对原文中的行话进行翻译,但不同的是“丑”的翻译。译文一中只是对括号中内容字面上的翻译,译者并没有将“丑”的指代含义表达出来;译文二将“丑角”译为“clowns(小丑)”,而小丑是西方文化中代表搞笑滑稽的一个形象,与京剧中的丑角有异曲同工之妙。相比之下,译文二更能考虑到读者的感受,借助于西方文化形象来对京剧角色进行解释,有利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京剧中的角色分类。
3.京剧汉译英中的文化空间空缺现象。文化空间空缺主要包括认识感知空缺、文化储备空缺等,这也是京剧文化翻译中最常见的一种文化空缺现象。一个人的认识感知和文化储备来源于其所生活的文化和教育背景,京剧作为中国国粹经典,其中的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更加难以被译文读者理解,所以京剧汉译英中的文化空缺也由此而来。
例如:“京剧演员在舞台上主要使用四种基本的表演形式:唱(唱腔)、念(道白)、做(面部、身体造型和表演)、打(武打)”。
译文一:On the stage,Peking Opera actors mainly use four basic forms of performance:“chang(singing)”,“nian(spoken part)”,“zuo(face and body shape,and performance)”,“da(fighting)”.
译文二:Peking Opera actors mainly use four basic performing methods on stage:chang(singing),nian(recitation),zuo(facial and body posturing and acting),da(martialarts).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中的艺术手段,其中“唱(唱腔)”是指唱歌,“念(道白)”是指具有音乐特色的念白,而西方的歌剧中的“对唱”和“对白”与“唱”、“念”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可以借用译文读者对歌剧的认知来帮助其更好地理解京剧中的艺术形式,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两个译文对“唱”、“念”、“做”、“打”的翻译均采用了音译加注释的方法。但译文一括号里的注释部分,并没有真正地贴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使得译文读者更加不知所云,而且将“打”解释为“fingting”,完全忽略了“打”的艺术内涵,而是将其与“搏斗”划为等号,误导读者。译文二中的“singing”和“recitation”,借助了译文读者对西方歌剧的认识感知和文化储备,弥补了对中国京剧文化的空缺,且保留了京剧的文化特色。
三、结语
文化空缺向来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大障碍,特别是对外进行文化交流的时候,矛盾更加凸显。京剧作为中国国粹,其中凝结的中国文化用可被外国人轻易理解和接受的外国文字表达出来,更是困难重重。所以中国要想真正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那么译者必然要重视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并采取各种翻译补偿策略来克服文化空缺,使中国文化更好的被世界所接受。
参考文献
[1]Tylor,Edward.Primitive Cultural.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871.
[2]巴尔胡达罗夫著.蔡毅等译.语言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3]许高渝,赵秋野等.俄罗斯心理语言学和外语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王秉钦.文化翻译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5]何秋和.论空缺与翻译理论[J].中国俄语教学,1997(02).
[6]高凤霞.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空缺现象探讨[J].社科纵横,2010,03:112-115.
[7]刘宝杰.试论京剧行当和剧目名称翻译[J].中国京剧,1995,(4):15-17.
[8]毛发生.京剧术语翻译及其方法[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5).
[9]陈福宇.京剧动态术语翻译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9).
[10]Sorokin,Pitirim A.Social and Cultural Dynamics.New York:the United States Book Press,1937.
汉英翻译中的文化空缺词及翻译对策 第9篇
【摘要】文化空缺是指一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对应部分,是跨文化交际中的最大难题和障碍,因此,弥补“文化空缺”是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本文以《京剧:东方艺术璀璨的明珠》翻译实践为例,分析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文化空缺现象以及采取的翻译补偿策略,从而使京剧文化的外译更好地达到“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京剧翻译 文化空缺
【Abstract】Cultural vacancy refers to the phenomenon that some cultural information exists in one culture but we cannot find the corresponding expression in the language of another culture, which has become the biggest problem and obstacl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us making up for “cultural vacancy”is important for the successful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intends to take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of Peking Opera: One of the Glowing Pearls of Oriental Arts as an example, analyzing the cultural vacancy phenomenon and translation compensation strategies adopted with a view to making the translation of Peking Opera more appropriate for the purpos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ranslation of Peking opera; cultural vacancy
一、引言
所谓文化或者文明,即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他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能够获得的包括一切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型整体。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异民族文化间有着明显的非对应性,即相互间的文化差异性。在两种文化的相互撞击、相互比较中文化空缺的现象就会被人们感知。关于空缺的定义,学者们众说纷纭。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空缺理论流派认为空缺是“存在于一种局域文化而缺省于另一种局域文化的东西”;王秉钦提出“原语中存在某种为异族文化接受者所不明白的莫名其妙的,易于误解的东西,造成异族文化的空白”;何秋和把空缺定义为“某个民族所具有的语言、文化现象,在另一民族中并不存在”。综合前人所述,文化空缺是指一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对应部分。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信仰习俗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一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内涵经常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物。索罗金指出,弥补“文化空缺”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关键环节,是实现不同民族文化沟通和传播的主要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走出去”取得很大的成就,特别是国粹京剧的宣传和推广,在西方掀起了一阵中国文化热。然而在京剧文化的对外宣传中,由于文化空缺的存在,京剧的外译也存在着许多障碍。目前,已有不少的翻译家或学者对京剧领域的翻译进行过探索,比如,刘宝杰对京剧行当和剧名的翻译策略,以及对京剧名称的翻译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毛发生也探讨出了关于京剧术语翻译的一些策略和技巧;陈福宇对京剧动态术语的翻译研究等。这些研究都涉及到了京剧中一些乐器、服装、角色、艺术手法、表演形式等的译法,而少有考虑到其译文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效果。本文则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解析京剧文化汉译英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并讨论其翻译补偿策略,从而使京剧文化的翻译达到“交际”的效果。
二、京剧汉译英中的文化空缺现象
索罗金把文化空缺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民族心理空缺、交际活动空缺和文化空间空缺。接下来就从这三方面来解析京剧汉译英中的文化空缺现象以及对应的翻译补偿策略。
1.京剧汉译英中的民族心理空缺现象。民族心理空缺主要包括性格、情感和思维能力方面的空缺。与西方人大胆开放张扬个性不同,中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决定了中国人表达感情的方式也是内敛含蓄的。这一点明显地在京剧这一艺术形式中展现出来。无论是眉目传情表达爱意,还是用双目圆睁表达惊讶,或是以吹胡子瞪眼表达气愤,京剧演员在台上用其精湛的演技向观众传递着他们所要表达的情感,有时甚至比直白的语言更具震撼的效果。不同于西方歌剧始终追求逼真写实的表演效果,中国京剧运用虚拟的表演手法非常普遍。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善于猜,善于捂,善于从无形中看有形,正如京剧中的一些虚拟场景,中国人一看便知;而西方人直接开放的民族特性也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直白明了的事物。
例如:“一座城门就代表整个城市,手中一柄浆就表示划船,手握一马鞭就表示骑马。时间、地点和情景的展示主要依靠舞台上的表演。”
译文一:A city gate represents the whole city, an oar represents boating, and a whip represents riding horse. While they show the time, place, and scene mainly depend on the performance on the stage.
译文二:A city gate represents the whole city, an oar signifies boating, and a whip evokes riding horse. While they show the time, place, and scene mainly depend on the performance on the stage not only the props.
译文一完整表达出了原文的意思,对于对京剧有一定了解的译文读者来说,看到译文一可以基本还原出原文所描述的画面,可以达到“交际”的目的;而对于对京剧一无所知的译文读者来说,他们长期受西方歌剧表演形式的影响,已形成舞台戏剧依靠道具表现地点场景的固定思维模式,那么他们读到译文一时便会产生疑问,且无法还原原文所描述的画面,达不到该译文“交际”的效果。译文二相比译文一除了对“表达”的翻译多样化之外,增译了“not only the props
(不仅仅是道具)”,增译部分明确地表达出了原文暗含的一层意思,即京剧对于时间地点和情景的展示主要依靠舞台上的表演这一点不同于要求舞台道具写实的西方歌剧,从而使外国读者阅读时将京剧与他们的歌剧区分开来,这样更容易使他们理解并接受这一艺术形式。译文二增译部分直接点明“道具”这一具象,使得京剧中的抽象场景有了参照物,符合译文读者易于接受直观事物的民族心理,因而译文二更能达到“交际”的效果。
2.京剧汉译英中的交际活动空缺现象。交际活动空缺主要包括交际行为空缺和思维方式的空缺。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信仰、思想教育以及生活模式使得中国人与西方人在交际行为和思维方式方面大有差异。这一点也在京剧这一艺术形式中体现出来。京剧发展成型于明清时期,也就是中国封建等级制度最为根深蒂固的时期,所以在此社会背景的影响下,京剧中的每种角色都有其明确的分类和代表意义,在表演中每一类角色的化妆和行头服饰都有固定的格式。也就是说,我们看一个角色的化妆和行头服饰便可知道,该角色是正派或者反派,是主角或是次角。但是西方的歌剧中的角色则不受其服饰妆容的限定,观众依靠情节与对白来判断。
例如“演员角色分成四类:生(男角)、旦(女角)、净(花脸男角),丑(丑角)。”
译文一:The actors ar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sheng(actor)”, “dan (actress)”, “jing (actor with a colorful face)”, “chou (actor with an ugly face)”.
译文二:Actors and actresses ar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sheng (male roles), dan (female roles), jing (male roles with facial paintings) and chou (clowns).
“生”、“旦”、“净”、“丑”属于京剧行当中的行话,既然是行话,那么外行人自然不会轻易地理解,更何况是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译文读者。所以这些行话的翻译若想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必须从译文读者对该文化的接受度出发。两个译文都采用了音译加注释的方法对原文中的行话进行翻译,但不同的是“丑”的翻译。译文一中只是对括号中内容字面上的翻译,译者并没有将“丑”的指代含义表达出来;译文二将“丑角”译为“clowns(小丑)”,而小丑是西方文化中代表搞笑滑稽的一个形象,与京剧中的丑角有异曲同工之妙。相比之下,译文二更能考虑到读者的感受,借助于西方文化形象来对京剧角色进行解释,有利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京剧中的角色分类。
3.京剧汉译英中的文化空间空缺现象。文化空间空缺主要包括认识感知空缺、文化储备空缺等,这也是京剧文化翻译中最常见的一种文化空缺现象。一个人的认识感知和文化储备来源于其所生活的文化和教育背景,京剧作为中国国粹经典,其中的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更加难以被译文读者理解,所以京剧汉译英中的文化空缺也由此而来。
例如:“京剧演员在舞台上主要使用四种基本的表演形式:唱(唱腔)、念(道白)、做(面部、身体造型和表演)、打(武打)”。
译文一:On the stage, Peking Opera actors mainly use four basic forms of performance: “chang(singing)”, “nian(spoken part)”, “zuo(face and body shape, and performance)”, “da(fighting)”.
译文二:Peking Opera actors mainly use four basic performing methods on stage: chang (singing), nian (recitation), zuo (facial and body posturing and acting), da (martial arts).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中的艺术手段,其中“唱 (唱腔)”是指唱歌,“念 (道白)”是指具有音乐特色的念白,而西方的歌剧中的 “对唱”和“对白”与“唱”、“念”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可以借用译文读者对歌剧的认知来帮助其更好地理解京剧中的艺术形式,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两个译文对“唱”、“念”、“做”、“打”的翻译均采用了音译加注释的方法。但译文一括号里的注释部分,并没有真正地贴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使得译文读者更加不知所云,而且将“打”解释为“fingting”,完全忽略了“打”的艺术内涵,而是将其与“搏斗”划为等号,误导读者。译文二中的“singing”和“recitation”,借助了译文读者对西方歌剧的认识感知和文化储备,弥补了对中国京剧文化的空缺,且保留了京剧的文化特色。
三、结语
文化空缺向来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大障碍,特别是对外进行文化交流的时候,矛盾更加凸显。京剧作为中国国粹,其中凝结的中国文化用可被外国人轻易理解和接受的外国文字表达出来,更是困难重重。所以中国要想真正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那么译者必然要重视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并采取各种翻译补偿策略来克服文化空缺,使中国文化更好的被世界所接受。
参考文献:
[1]Tylor,Edward.Primitive Cultural.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871.
[2]巴尔胡达罗夫著.蔡毅等译.语言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3]许高渝,赵秋野等.俄罗斯心理语言学和外语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王秉钦.文化翻译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5]何秋和.论空缺与翻译理论[J].中国俄语教学,1997(02).
[6]高凤霞.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空缺现象探讨[J].社科纵横, 2010,03:112-115.
[7]刘宝杰.试论京剧行当和剧目名称翻译[J].中国京剧,1995, (4):15-17.
[8]毛发生.京剧术语翻译及其方法[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5).
[9]陈福宇.京剧动态术语翻译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9).
[10]Sorokin,Pitirim A.Social and Cultural Dynamics.New York:the United States Book Press,1937.
[11]刘杰.中国京剧与西方歌剧审美表现之比较[D].河南大学,2007.
作者简介:
周璐璐(1992-),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笔译。
汉英翻译中的文化空缺词及翻译对策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