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课时检测试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课时检测试题(精选12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课时检测试题 第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课时检测试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这篇文章最能表达作者志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 ,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情趣。
文章以物为喻,通过写陋室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操,这种写法叫 _________。
2、请找出这篇文章押韵的韵脚:
3、这篇文章有描写性的句子,它是:_________
4、文中的丝竹指_________乐,象征 _________的生活。
文中的素琴指 _________乐,象征 _________ 的生活。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6、这篇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
7、文最后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8、翻译下列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课时检测试题 第2篇
回答:帘青。
提问:上相对?
回答:入。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9.教师讲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
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答:往来。
有相对?回答:无。
鸿儒相对?回答:白丁。
11.教师讲解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教案五标签: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教案五,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14.教师讲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5.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回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课时检测试题 第3篇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淡泊明志,不慕名利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卡片等。
设计思路
教学本文要贯穿“以读会意”的方法。在读的方法上要灵活,可由教师范读、学生推荐朗读、比赛读等。让学生自学,找出生僻字,由老师帮助解决。疏通文意,然后背诵课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以通过设计巧妙的题目引导完成。
教学时数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自由说。)唐朝刘禹锡却喜欢鄙陋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板书课题及作者。)
2.介绍作者及文体。(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在这里是一种文体,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要求:记住作者及文体。
二、自主学习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出示课件2。)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小组讨论。
2.本文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4.文章结尾再一次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并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5.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并分析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明确:(陋:不华美、狭小。馨:香气散布很远。白丁:封建社会里没有功名的人。
牍:古时写字用的木简。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指同学解释,如有错误让其他同学纠正。)
2.统领全文的词语是哪个词?
明确:(德馨。)
3.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来写,抒发了作者高雅自适的生活情趣。)
4.文章结尾再一次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并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明确:(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勉,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结尾引用孔子的话,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5.研读赏析并阅读全文。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3。)
①解释下列词语。
名 灵 劳形
②文章点题句是什么?
③以古代圣贤自比的句子是什么?
④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什么?
⑤文中的“仙”和“龙”比喻什么样的人?能概括全文大意的词是什么?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
(①著名。灵异。使身体劳累。 ②“斯是陋室,唯吾德馨。”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④“孔子云:何陋之有?”⑤品德高尚的人。德馨。)
五、梳理巩固
学生讨论没解决的问题,并谈谈收获。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没有时间可不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点题 德馨
室 写景状物
室内人 高雅情调
言志 君子
山、水------陋室-----诸葛庐 子云亭------何陋之有
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课时检测试题 第4篇
1.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陋室铭(míng)鸿儒(rú)B.调素琴(diào)案牍(dú)....C.苔痕(tái)陋室(lòu)D.西蜀(shǔ)惟吾德馨(xīn)....答案:B 提示:B项“调”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tiáo”。2.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有龙则灵().(2)斯是陋室().(3)惟吾德馨().(4)往来无白丁()..答案:(1)灵验、神奇(2)这(3)只(4)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提示:结合句意来解释。
3.本文作者___________。文题中的“陋室”意思是___________。“铭”,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___________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押韵。答案:刘禹锡 简陋的屋子 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 提示:本文的文学知识十分重要,应加强识记。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译文:
(2)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答案:(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提示:句(1)中“斯”是代词,这。句(2)的宾语前置句,应为“有何陋”,“之”字无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5.对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有仙则名(名气)B.无案牍之劳形(劳累)..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调弄)D.无丝竹之乱耳(助词,的)..6.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体会文中“上”“入”二字的表达作用。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5.答案:C
提示:A项中的“名”用作动词,“有名气”的意思;B项中“劳”用作动词,使„„劳累;D项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无意义。6.答案: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提示:“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一句中两个“无”字表明了作者的欣喜之情。7.答案:用“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泼有生气,而且流露出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
提示:应明确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要扣住这一点来分析其作用。8.答案:A 提示:A项的分析无依据,为架空分析。这四句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
9.(2010浙江宁波中考)信息时代,网络阅读对青少年影响很大。网络阅读究竟是利大于弊(正方),还是弊大于利(反方)?学校准备搞一次辩论会。现在由你担任辩手,请选择其中一方陈述你的观点和理由(字数50个左右)。
我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正方:利大于弊。理由:网络阅读比传统纸质阅读方便快捷,可以迅速获取大量信息,对于青少年增长学识,不无裨益。
反方:弊大于利。理由:网络阅读囫囵吞枣,不利于深层理解;且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对青少年心智发展有负面影响。
提示:能就其优缺点阐明看法,自圆其说即可。
10.感受身边的凡人俗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生活之美,以“美就在身边”为话题,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生活片断,感受你周围的美。
写作提示: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仔细观察用心体会,其实美就在我们身边,回忆你身边的人,从他们身上寻找美,可写自然美,也可写人情美。高效率学习
主动向人求教探讨
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课时检测试题 第5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4、能力目标:背诵。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朗诵并背诵课文。
结合学习重点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学会仿写。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提问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计一:提问: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假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假设有一简陋室,那里青山绿水,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师: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指读了解)
设计二: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学生回答:选择B,因为„„)很好,你的选择与一位诗人一样,他是唐代刘禹锡。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很出名。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板书题目)
二、作家及写作背景简介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世称“刘柳”、“刘百”、“刘兵客”,作品《竹枝词》、《秋词》等(学生根据预习介绍)。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创作了《陋室铭》。
2、文体介绍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座右铭”、“墓志铭”)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感知,熟悉课文。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学会流畅的朗读,流畅的朗读时理解文意的基础。)学生自由读一遍,读时注意字音、停顿。读准、读顺。
(1)陋室
(2)德馨
(3)苔痕
(4)鸿儒
(5)调素琴
(6)案牍
听教师范读,对照字音、停顿,纠错。认真听并揣摩体会字音、停顿。抽生单独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听后进行评价。学生齐读,体会感受。
2、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默读,同时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口头翻译全文,了解课文大意。(提醒学生注意勾画重点字词,写好笔记)如果有疑难处可前后桌小声讨论,仍不能解决做记号等会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该环节为按照预先设计实施,主要由学生逐句翻译。)
(2)组织解疑,检查自学效果并引导解疑。
(3)翻译重点文言词汇和语句(提问学生单独回答),学生思考、回答、识记。老师点拨、指导。
名:著名。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案牍:官府的公文。鸿儒:博学的人。劳形:使身体劳累。(强调“形”是使动用法,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不好)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里的人)的品德高 2 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宾语前置:有何之陋?)
3、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感受音韵美。这是一篇铭文,有押韵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一遍,感受它的音韵美。
4、赏析课文、研读课文 提问:
(1)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4)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修辞手法是什么?作用是什么?(对偶、起兴。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
(5)作者列举诸葛庐,子云亭的用意是什么?这种写法叫什么?(作者意在用古代的贤士来自比,说明自己也具有他们的志趣和品德。这种写法叫类比)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描绘了陋室周围的环境,可以用怎样的词语概括这里环境的特点?(提示:环境幽雅)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 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呢?(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士,以显现自己“德馨”,说明陋室主人的交往——高雅)
(8)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调素琴、阅金经。看出主人兴趣优雅)
(9)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提示:安居陋室,只与鸿儒交往,悠闲自得,胸怀着诸葛亮、杨雄那样的抱负。)
3(10)文章题目为“陋室铭”,文中又说“何陋之有”,这些矛盾吗?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1)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结构上,与开头呼应。内容上,总结全文。引孔子的话证明只要主人“德馨”,陋室就不显其陋的哲理。)
教学活动4
四、悟读课文
1、你认为哪一句才是本文的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本文借“陋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分析了陋室不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3、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4、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人具有这种品质?现在还有这样的人吗?(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有所准备。例如:孟子的“贫贱不能移”;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杜甫的“贫贱至极,笔耕不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还有抛弃都市生活自愿选择到汶川支教的年轻教师)
教学活动5
五、写作手法分析:
文章一开头以山、水作比,引出陋室,接着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三方面来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比,表明“惟吾德馨”,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文章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高尚情趣。我们把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言志——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主题思想)
六、课后作业
1、熟练背诵并默写全文。
2、文言字词积累 附:板书设计
陋 室铭 刘禹锡
山 水 陋室
环境之幽雅
名 灵 德馨
交往之儒雅
陋室不陋
托物言志
情趣之高雅
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课时检测试题 第6篇
1、知识目标: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4、能力目标:背诵、仿写。◆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老师首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板书:勤能补拙,永不放弃!)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告诉你们这是老师的座右铭(板书:座右铭),知道什么是座右铭吗?生:就是用来激励自己的话。
师:对。同学们,你们的座右铭又是什么呢?来,把你的座右铭写下来,让大家共同分享。师:还有的同学没有写,希望大家学了这一课后都能拥有自己人生的座右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被尊为铭辞中的长者的铭文——(板书:陋室铭、刘禹锡)。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是“铭”呢?1,简介“铭”:
生: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有注释嘛。
师:你很会学习,你注意到了书上的注释
常见的铭有:座右铭、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激励自己的格言。墓志铭。在墓碑上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文字。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多媒体显示)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流传千古,陋室也因之而名闻天下。今天老师带领同学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陋室去参观参观。
二、赏读课文。
1、欣赏课文录音。打开课文《陋室铭》,注意生字和韵脚。
2、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和节奏并读出感情。
三、品读课文。
1、对照注释,理解文意,提醒学生要注意关键词、句字的解释。
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课时检测试题 第7篇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
2、了解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及陪衬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被白居易推崇备至, 誉为“诗豪”。
2、 写作背景:被贬期间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3、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检查预习、听写词语
( )( )( ) ( )( )
二、导学释疑
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过的同学可以背诵课文。
接下来请各组小组长一人一句讲解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讲)
①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③斯是陋室,唯吾独馨。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⑦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⑧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⑨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巩固归纳
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从哪可以看出?(可以用原文回答,也可小组内自己总结)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这是什么写法?
四、检测补缺
1、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
2、写出“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 。
3、表明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 。
, 。
4、表明了主人不热衷于名利的句子是:
, 。
五、点评延伸
仿写课文,如“电脑铭”,“考试铭”,“旅游铭”等等
学生铭
天赋不高,有志则行,成绩不佳,发奋则灵。
斯是求学,唯苦唯勤,读书破万卷,求知凭悟性,
谈笑添学问,思辩助长进,可以明事理,冶性情,
无世俗之乱耳,有墨香之赏心。学海巧为舟,
书山行捷径,吾辈云:“何乐不为?”
张晔
[《陋室铭》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课时检测试题 第8篇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文言文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又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陋室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写的一篇散文。“千般教法读为本”,文言文的学习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读准,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二是读懂,即读懂大意,也就是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三是在读准、读懂的基础上学习其结构、语言及写法,体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分析】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和古代诗词,目的是让学生在过去学习古代诗文的基础上掌握鉴赏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背诵名篇佳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精品。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力抒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本课教学,既要积累重要文言词汇,理解内容,又要解读“铭”的特点,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从而更好的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
2、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诵读品味,理解文章内容及写法。
4、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
【教学方法】
教法:点拨引导法、朗读品味法;
学法:探究归纳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描述陋室情景导入新课。
(设计理念:每一个文本的导入都有一定的艺术性,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文本之中,为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读文本,感知陋室:
1、一读:把课文读通、读顺。
朱熹曾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穿插生字读音)按照朱熹的要求:①自由练读课文两遍;②指名一生朗读,师评价;③全班齐读课文。
2、二读:读出节奏
出示划分节奏的文本,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停顿。
3、三读:读出韵味
解读“铭”的特点,引导学生找到韵脚,根据骈文特点指导读出语气。
(设计理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教学尤其要重视朗读,通过反复有层次的朗读,让学生获得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情感体验。)
三、赏读文本,走进陋室:
1、由题目,问:文中直接出现“陋室”“陋”的地方有哪两处?
斯是陋室何陋之有?
2、引导学生思考辨析:这是陋室,可使人却说不简陋,这是为什么呢?
结合具体诗句理解诗人眼中的陋室。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归纳: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概括出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架空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应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
四、品读文本,走进作者:
1、结合以下几句体会作者的高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引导学生明确作者以“仙”、“龙”自喻,表达高洁的追求。
2、结合以下几句体会作者的傲岸: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以“诸葛庐“子云亭””自比“陋室”,表达自己傲岸的节操。
3、出示作者背景,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4、总结归纳托物言志的写法。(课中微课)
(设计理念:《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通过对刘禹锡背景资料的导入,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个人的独特情感体验。)
五、总结评价,背诵文本。
刘禹锡一生安贫乐道,保持着高洁傲岸的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其精神令世人敬仰。让我们带着敬仰之心齐诵课文。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惟吾德馨
安高
贫陋?洁
乐不陋!傲
道岸
潘德超
八年级语文《陋室铭》教案 第9篇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铭”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八年级语文《陋室铭》教学教案 第10篇
知识和能力:掌握相关的文言字词,翻译并背诵课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疏通文意以学生翻译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分解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高洁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体会本文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特点。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猜猜他是谁?
在唐代,有这样一个人,他因参加当时进步的政治改革,得罪了保守派,结果被贬到安徽和州任通判。知县势利忘义,安排他住城南江边的三间小房子。他却高兴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知县气坏了,又把他搬到城北一条小河边,房间缩小到一间半,面对河边一排排杨柳,他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和州心在京”。知县气急败坏,把他安排在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一间小房子。面对这斗室,怀着对官场厌恶之情,他愤然写下了一文,并请人刻在石头上,立在门前。
活动2【讲授】学习目标
1.掌握字音、节奏,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文。
2.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4.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活动3【活动】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人,著名诗人。他和同时代的柳宗元齐名,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而王安石称他为“天下奇才” 。曾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多次被贬。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国忧民。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写的。
活动4【活动】《陋室铭》题解
文章题目为《陋室铭》,“陋室”从字面上比较好理解吧,即(简陋的房子)那么谁能告诉我什么是“铭”呢?补充一点,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多媒体显示“铭”文的特点) 划出“铭”的注释,回答。
陋室,简陋的房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________或者_______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本文韵脚是:
活动5【活动】品读课文
1.初读课文,熟悉课文。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学会流畅的朗读,流畅的朗读是理解文意的基础。
(1)学生自由读 请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一遍,读时注意字音、停顿,读正确、流利。 自由读,注意字音、停顿。
(2)听录音 请同学们认真听,对照录音,看你的字音,停顿是否正确。 学生认真听,揣摩体会字音、停顿。
(3)抽生读 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读得顺畅,读出感情。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能给予正确评价,生评后,教师给予恰当评价,并适时点拨、指导。 认真听他人读,听后进行评价。
(4)齐读 大家齐读一遍课文,根据读的效果进行恰当的评价,过渡。 学生齐读,体会感受。
2.二读课文,疏通课文
(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自译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口头翻译全文。若有疑难处,同桌可讨论,仍不能解决,请做上符号等一会儿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老师巡视指导,解疑) 学生利用工具书,注释,口头翻译全文,若有疑难处,同桌可讨论,仍不能解决,请做上符号,等一会儿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2)组织解疑,检查自学效果 引导解疑。(“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 学生质疑、解疑、译句。
(3)巩固理解 (多媒体出示译文)请同学们对照译文,把你觉得不容易翻译的那几句再识记一下。 学生理解译文。
(4)解决重点字词 (多媒体出示重点字词)
3.三读课文,赏析课文
(1)感受音韵美
这是一篇铭文,铭文有押韵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我们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一遍,感受它的音韵美。 有感情地朗读。
(2)分析课文 (多媒体出示问题)请同学们在前后桌展开讨论。
八年级语文《陋室铭》教学反思 第11篇
1、联想与想象是语文的翅膀,缺少联想与想象的语文课也就缺少了灵性。为此,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在清幽的古筝曲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以“透过文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使陋室之雅具体地表现出来,为突出陋室“何陋之有”张本。而以往教学此文时,为突出“陋室不陋”这一重点,一般设计的题目为“陋室环境如何?陋室主人交往情况怎样?陋室主人有怎样的兴趣爱好?”提问琐碎,学生也不明白回答这些问题的目的何在。而改动后有力地突出了重点,也解决了难点。
2、“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必须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方可体现语文教学的现实意义。因此,课上在分析完陋室主人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小讨论:“今天的你如何看待这种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做法?”这个问题的设计应是学生最有话说的部分,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些怯场,我也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一起参与学生的讨论,导致学生没有充分讨论和大胆发言,这是我的失误。
3、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学生质疑发问的环节,鼓励学生从读书中发现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环节因为留的时间相对充足些,学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如“为何以《陋室铭》为题?”“为何自比名人居室?”“篇末为何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结束语?”“为何自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为何将平民比作白丁,是否歧视平民?”等等。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也在思考着如何解答这些问题,这个思维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学的目的。
4、语文课上应有琅琅读书声,尤其是文言文。《陋室铭》是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课堂上无论是范读、散读、齐读,目的都是让学生从读中去悟作者的感情,品味文字的美感。因此我设计了四次读书,开篇散读,是为了使学生正确把握停顿和节奏,初步感知作者感情。接着一生范读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想象。第三次读是明确本文写作目的后的齐读,是读出对作者节操的赞美之情。上课结束时还有一读(或背),是为了体会本文一直押韵,只最末一句不押韵的作用,品味文字的美感。但最后这一读,因下课铃响而导致未能实现,是一大遗憾。
5、借助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感受陋室之雅,也使学生的想象有了具体的对照,学生中有不认同者,我正好趁此机会说:“这正是文字的魅力”。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果然碰到了类似情况,因此我进一步向学生介绍读书的好处。雅致的动态画面配以《广陵散》等音乐,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因为语文本身与艺术是密切相通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课时检测试题 第12篇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及“说”这种文体,掌握文言常用实词。(斯 唯 吾 馨 鸿儒 白丁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本文修辞方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客观看待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交友现象,树立正确的交友观。重点与难点
掌握文言字词,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重点)
客观看待诗人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交友现象,树立自己正确的交友观。(难点)
一、课前演练(预习)
列举历史上名人的居室—————————— ——————————————
二.自学提示 1.释题并简介作者
(1)“陋室”,简陋的屋子。“铭”铭,是()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2)刘禹锡, _____代————家,字_____。洛阳人。唐顺宗时,热心帮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以后又任连州、朗州、和州等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和柳宗元交谊很深。有《 》(3)创作背景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看人下菜,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 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2、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陋室铭()鸿儒()案牍()惟吾德馨()().....三.夯实基础
1.朗读课文,本文押()韵,韵脚是——————————-。2.完成下列习题。
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识,去尝试解释词语翻译课文。将自学中碰到的问题先在学习小组中解决,不能解决的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集体讨论解决。A、理解加点的词的词义(词类活用要指出)
(4)谈笑有鸿儒(5)往来无白丁(6)无丝竹之乱耳 ......(7)无案牍之劳形(8)水不在深 .....B、翻译句子(注意:关键字必须翻译出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孔子云:“何陋之有?”
C、倒装句还原: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何陋之有?
D.我的疑问:(1)有龙则灵(名)(2)斯是陋室(3)惟吾德馨 ......3.再读文章 把握内容与结构
1)、本文的题目是《陋室铭》,那么这陋室在作者眼中到底陋不陋呢?为什么?请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看法的语句。
2)、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来论述陋室不陋的?
3)、作者明明是称赞他自己的“陋室”,为什么要在文中提到“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
四.能力提升 赛读文章 分析写法与人物
1、很显然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你是如何理解文章运用 “托物言志”的写法的?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物言志,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例(1):我在我未来的房子周围栽上许多竹子,我要像竹子一样,做一个正直、虚心、高洁的人。
例(2):我在书房里摆上几盆青松的盆景,以表达我要像青松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永不言弃!
2、读过本文后,你觉得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 拓展延伸
1、座右铭本指古人写出来放在座位右边的格言,后泛指人们激励、警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历史上,中外许多名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铭”。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几乎都有自己的人生格言——座右铭。请写下你的座右铭,并写写你为什么用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2、有学生学了本课后仿写了《学生铭》,你觉得它反映的是哪种学习态度?你对这样的学生是怎样看的?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初中毕业证)
3、当堂检测:
1、用文中原句填空。
(1)写陋室不陋的主要原因是“-———————————— ”
(2)写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3)写不受世俗、官场干扰的句子是“ ——————,——————————。”
(1)《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采用了 —————— 的写法。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自然地引出文章的主旨——颂扬 “。”
(2)“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课时检测试题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