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合理使用解热镇痛药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合理使用解热镇痛药(精选10篇)

合理使用解热镇痛药 第1篇

解热镇痛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 而且大多数还有抗炎和抗风湿作用的药物, 能够抑制组织因炎症反应而产生的COX, 从而减少了前列腺素的合成, 达到解热镇痛、抗炎的目的[1]。为了减少此类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所引起的不良反应, 现将常见解热镇痛药的合理使用体会报告如下。

1解热镇痛药的主要作用机理

解热镇痛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 从而阻断人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是一种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物质, 它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各种重要组织和体液中, 参与人体发热、疼痛、炎性反应、血栓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解热镇痛药使体内前列腺素的生成减少, 使发热患者的体温降至正常, 而对正常人的体温无明显影响;此外, 解热镇痛药还可直接兴奋人体的丘脑前区的体温散热中枢, 促进人体散热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2几种常用的解热镇痛药

2.1 阿斯匹林

解热镇痛作用较强, 对慢性疼痛效果较好。抗炎和抗风湿作用也较强, 小剂量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有报道发现阿司匹林可能诱发小儿脑病合并内脏脂肪变性[2]。因此, 小儿在选择退热药物时, 应避免应用阿司匹林。

2.2 对乙酰氨基酚

对乙酰氨基酚对中枢神经系统前列腺素合成的抑制作用比对外周的前列腺素合成的抑制作用强, 因而解热作用较强, 其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 镇痛作用较弱, 但作用缓和、持久。本品对胃肠道刺激性小, 对凝血机制无影响, 正常剂量下对肝脏无损害, 是较安全有效的解热镇痛药。

2.3 布洛芬

布洛芬具有较强的抗炎、抗风湿及解热镇痛作用。其镇痛作用较强, 比阿司匹林强16~32倍;抗炎作用较弱, 退热作用比阿司匹林更有效且作用更持久。

2.4 双氯芬酸

双氯芬酸口服吸收好, 抗炎作用比阿司匹林强26~50倍, 能很好地解决关节痛、肿胀, 改善其活动, 适合老年人关节疾病的治疗。因本品有导致骨髓抑制的可能, 所以作为非处方药仅限外用。

2.5 吲哚美辛

吲哚美辛的镇痛作用最强, 对炎症性疼痛作用显著, 其镇痛效力相当于同剂量阿司匹林的10~12倍;其抗急性风湿病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与保泰松相似;中至重度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 以本品抗炎效果较好。因其不良反应较多, 故仅限外用。

3解热镇痛药的合理使用

3.1 用药原则

①解热镇痛药治标不治本, 所以在应用解热镇痛药的同时还应查明病因, 明确诊断, 进行病因治疗, 否则会延误疾病;②各种解热镇痛药都有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因此, 在使用解热镇痛药以前, 应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 应用时应注意有无白细胞减少的现象, 以便及时调整用药。若患者患有胃病或溃疡出血则不宜应用阿司匹林及其复方制剂等, 可选用对胃肠道刺激性较小的其他解热镇痛药, 如消炎痛、复方氨基比林等。治疗过程中, 一旦发现大便有隐血, 应立即停药, 以防止病情恶化。此外, 解热镇痛药对肝脏和肾脏均有一定程度的损害作用, 对怀孕早期或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要严禁使用或慎用;③解热镇痛药用量不能太大。如果用量过大, 可因大量出汗、体温急剧下降等引起虚脱。年老体弱和不满3个月的婴儿在用药时更应慎重, 对此类患者可先考虑物理降温;④解热镇痛药具有中等程度的止痛作用, 对头痛、牙痛、肌肉痛、关节痛、神经痛等有慢性镇痛效果, 而对创伤性剧烈疼痛几乎无效;⑤老年人及身体虚弱者慎用。由于解热镇痛药的退热作用较强, 老年人及身体虚弱者应用后可因体温骤降、大汗淋漓而引起虚脱。使用此类药物要严格掌握剂量, 避免大剂量服用引起体温过度下降而发生虚脱。

3.2 主要禁忌

①有消化道溃疡者禁用。由于此类药物有明显的消化道刺激作用, 可诱发或加重消化道溃疡和出血, 故溃疡病患者禁用;②注意此类药物之间存在的交叉过敏反应。若患者对阿司匹林过敏, 则应用消炎痛、布洛芬、炎痛喜康均可能发生过敏反应, 应引起注意;③解热镇痛类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肝、肾毒性, 故对需要长期应用解热镇痛药物者, 必须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对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 禁用此类药物;④警惕此类药物对血液系统的损害。由于此类药物可引起粒细胞减少或再生障碍性贫血, 因此, 长期服药时应定期检查血象, 对造血功能不全引起的贫血及血小板减少患者应避免使用。尤其应尽量避免使用或慎用含氨基比林或非那西丁的复方制剂。氨基比林和非那西丁有严重毒性, 国外已经淘汰, 但目前国内尚有保存含氨基比林或非那西丁的复方制剂, 如去痛片和复方阿司匹林片。另外, 安痛定注射液也可造成血液系统损害;⑤由于阿司匹林、水杨酸钠, 消炎痛易透过胎盘, 诱发畸胎, 故孕妇禁用, 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

参考文献

[1]王秀波.解热镇痛药的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当代医学, 2009, 15 (18) :30.

合理使用解热镇痛药 第2篇

【关键词】 解热镇痛药 镇痛效果 解热效果 抗风湿

【中图分类号】 R9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303-01

解热镇痛药,为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药理作用,同时还有显著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由于目前市面上流行使用的解热镇痛药种类很多,并且不同年龄、身体条件、病情症状病患使用各种药物的疗效各不相同,如何选择以及合理应用临床解热镇痛药就称为一个相当值得关注的问题。本院对72例病患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合理选择临床解热镇痛要的建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了在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入住我院的72例有发热、疼痛、风湿的患者,男32例,女30例,年龄在38-73岁,平均年龄为40.5岁,一般资料经过统计检验P值小于0.05,没有显著性差异,三组分组有意义。

1.2 治疗方法

按照随机的原则分成A、B、C、D、E、F共6组,定时定量的让A组服用安乃近,B组服用扑热息痛,C组服用消炎痛,D组服用阿司匹林,E组服用水杨酸钠,F组服用中草药,其中安乃近是一种亚硫酸钠以及氨基比林化合物。副作用表现为腹泻、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及肌肉挛缩。扑热息痛是乙酰苯胺类药物,副作用表现为肝脏、肾脏、血液以及神经系统的毒反应。消炎痛又叫做吲哚美辛,使用后导致的不良反应很多。阿司匹林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是一种乙酰水杨酸,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副作用表现在胃肠道出血或溃疡、哮喘、胸闷、大量出汗等。水杨酸钠由水杨酸用碱中和结晶而得,副作用为咳嗽、呼吸困难和胸痛、恶心、呕吐,大量服用可能会致死,研究不同组病患解热、抗风湿以及镇痛效果。

1.3 临床观察

研究服用药物三天之后,A、B、C、D、E、F共6组病患解热、抗风湿以及镇痛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6.0进行分析,主要采用统计卡方检验,扑热息痛以及阿司匹林两组之间P值大于0.05,不存在统计显著性差异,水杨酸钠和阿司匹林两组之间P值大于0.05,不存在统计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解热效果最强的分别是安乃近、扑热息痛、阿司匹林,其中扑热息痛以及阿司匹林两组之间P值大于0.05,不存在统计显著性差异,而在控制癌性引起的发热的情况下,解热效果最好的是消炎痛。抗风湿最好的依次是水杨酸钠、阿司匹林,并且两组之间P值大于0.05,不存在统计显著性差异。镇痛效果最好的是阿司匹林,最差的是消炎痛,而中草药各种效果均为最差,但是其副作用最小。

3 讨论

在临床上,解热镇痛药应用比较广泛,常用解热镇痛药有安乃近、扑热息痛、消炎痛、阿司匹林、水杨酸钠、中草药,由于这些解热镇痛药在应用的时候会存在一些副作用,有时候副作用会严重影响病患恢复以及健康,甚至造成死亡,因此在应对不同病患情况的时候,很有必要对药物作出选择,合理应用临床解热镇痛药,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除此以为,在进行解热镇痛药的使用的时候,还有一些原则和要点。首先,病患发热、疼痛、风湿等具体情况以及性质不甚了解的时候,不宜随意用药以便能够防止误诊。其次,在病患肝、肾存在损伤以及出现早期的妊娠现象的病患一般情况下禁止使用解热镇痛药。接着是有某种解热镇痛药过敏的患者一般不使用该种药物,实在有必要的遵医嘱。然后是一旦病患在使用解热镇痛药的过程中出现中毒以及严重的副作用时,要及时咨询医生,必要时停用该药。最后病患以及医护人员要清楚了解解热镇痛药的使用范畴,一般来说,在病患处于患有高度发热以及感染性炎症的情况下,应用解热镇痛药作为辅助工具,对病患进行治疗是很有必要的,在病患处于患有低度发热的情况下,应用解热镇痛药作为辅助工具,对病患进行治疗效果不是很显著,因此不需要使用,解决各种神经痛等疼痛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使用这种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相对于其他解热镇痛药来说,药效显著,副作用小并且价格低廉,可以作为最广泛使用的解热镇痛药小剂量长期使用辅助治疗短暂性脑缺血以及脑血管栓塞等疾病。只有掌握各种解热镇痛药的构成、药性以及适用范围,才能应用这些药物更好的为病患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珠劳 李新平 王林. 解热镇痛药的合理应用.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09,2(5):84-86.

合理使用解热镇痛药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2013年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药库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中解热镇痛抗炎药出库记录, 包括药品名称、规格、价格、销售数量等。

1.2 方法

根据WHO推荐的日用剂量、《新编药物学》第17版[2]和药品说明书来确定各类药品的限定日剂量 (DDD) , 并计算用药频度 (DDDs) 。DDDs=药品总消耗量/DDD, DDDs越大表明该药使用频度高。日均费用 (DDC) =药品零售金额/DDDs, DDC越大表明平均日费用越高, 患者经济负担越重。排序比 (B/A) =药品销售金额排序 (B) /DDDs排序 (A) , 反映药品销售金额与用药人次的同步性, B/A接近1.00表示同步性好。

2 结果

2.1 2011—2013年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解热镇痛抗炎药各亚类金额增长率为72.9%, 详见表1。

2.2 2011—2013年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解热镇痛抗炎药中阿司匹林肠溶片 (100mg) 金额排序位居第一, 详见表2。

2.3 2011—2013年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解热镇痛抗炎药中阿司匹林肠溶片 (100mg) DDDs排序位居第一, 且B/A为1.00;布洛芬缓释胶囊DDDs排序位居第三, B/A始终>1.00;双氯芬酸钠肠溶胶囊DDDs排序位居第四, B/A始终>1.00, 详见表3。

3 讨论

由表1可知, 2011—2013年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解热镇痛抗炎药的销售金额增长迅速, 各亚类金额从2011年的59.74万元增加至2013年的103.31万元, 增长率为72.93%。水杨酸类构成比始终位居第一, 芳基乙酸类的金额增长缓慢, 芳基丙酸类、昔康类、昔布类和解热镇痛复方制剂销售金额逐年增加。

阿司匹林属水杨酸类药物, 主要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痛觉兴奋物质的合成及白细胞活性, 并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产生解热镇痛抗炎作用, 抑制血小板的前列腺素环氧酶, 预防生成凝血栓素, 抑制血小板聚集[3]。小剂量阿司匹林可预防血栓形成, 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稳定性、不稳定型心绞痛及进展性心肌梗死, 还可用于治疗周围血管性疾病, 防止心脏手术后血栓[4]。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小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的销售金额及DDDs位居第一。阿司匹林肠溶片分为25mg和100mg两种, 拜耳公司的拜阿司匹林日服一片, 价格相对低廉, 患者接受度高, B/A均为1.00, 说明同步性好。

布洛芬是芳基丙酸类药物, 通过抑制环氧合酶, 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产生镇痛、抗炎作用, 其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起到解热作用。有研究表明, 布洛芬抗炎、镇痛、解热作用比阿司匹林、保泰松及对乙酰氨基酚强。布洛芬是国内尤其是华南地区、珠三角地区广泛应用的解热镇痛药, 其混悬液可作为3个月~12岁患儿的退热首选药[5]。布洛芬缓释胶囊用药频率为2次/d, 减少了服用次数及不良反应的发生, 从而增加患者服用依从性。布洛芬缓释胶囊销售金额和DDDs均位居前茅, B/A始终>1.00, 说明性价比高。

双氯芬酸钠为非甾体类抗炎药, 起效较快, 主要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产生镇痛、抗炎、解热作用。双氯芬酸钠口服吸收好, 抗炎作用比阿司匹林强, 能很好地解决关节痛、肿胀, 改善其活动功能, 适合治疗老年人关节疾病[6]。双氯芬酸钠肠溶胶囊用药频率为1片/d, 患者依从性好, DDDs位居第四, B/A始终>1.00, 说明性价比高。

美洛昔康、塞来昔布均为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 其中塞来昔布作为临床新近使用的镇痛药, 其疗效显著, 胃肠道不良反应小, 无成瘾性,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7]。因塞来昔布可心血管风险, 加上价格比较昂贵 (DDC为7.19元) , 故在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使用较少。

解热镇痛复方制剂一般包括感冒药和散利痛, 抗感冒药的组方多有相同作用, 在使用解热镇痛药时首先了解其成分组成, 避免同类药重复使用或长期使用, 不能超剂量服用, 防止产生不良反应。同时加强OTC药品的管理, 给患者提供多方面的用药指导, 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8]。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损害、肾损害、肝损害、变态反应, 故在应用时应掌握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应用范围。感染性炎症、高热时可用解热镇痛药辅助治疗;低热者因疗效不明显可不必使用;为解除或缓解神经痛、痛经、腰背痛、偏头痛、牙痛等可考虑选用;治疗风湿性、类风湿关节炎、骨髓炎、肩关节周围炎等;用阿司匹林预防短暂性脑血管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再发及脑血管栓塞形成等应小剂量长期服用[9]。

综上所述, 解热镇痛抗炎药在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的使用基本合理, 掌握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应用范围, 可提高临床合理用药率, 为临床提供参考。

摘要:目的 分析我院2011—2013年解热镇痛抗炎药使用情况。方法 选取2011—2013年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药库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中解热镇痛抗炎药出库记录。根据WHO推荐的日用剂量、《新编药物学》第17版和药品说明书来确定各类药品的限定日剂量 (DDD) , 并计算用药频度 (DDDs) 。结果 2011—2013年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解热镇痛抗炎药各亚类金额增长率为72.9%;阿司匹林肠溶片 (100mg) 金额排序及DDDs排序均位居第一, 且排序比 (B/A) 为1.00;布洛芬缓释胶囊DDDs排序位居第三, B/A始终>1.00;双氯芬酸钠肠溶胶囊DDDs排序位居第四, B/A始终>1.00。结论 解热镇痛抗炎药在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的使用基本合理, 掌握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应用范围, 可提高临床合理用药率。

关键词:镇痛药,非甾类抗炎药,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方影.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8) :393-394.

[2] 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 等.新编药物学[M].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186.

[3] 马永利.解热镇痛药的临床不良反应[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10) :957-958.

[4] 杨欣.非甾体抗炎药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12) :88-89.

[5] 陈灵, 杨剑滨.解热药物在儿科的应用[J].世界临床药物, 2008, 29 (6) :354-355.

[6] 陈婉霞, 陈幸谊, 林小风, 等.解热镇痛药用药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 (2) :80.

[7] 欧有权, 赖永娥, 罗润嫦, 等.塞来昔布联合间苯三酚缓解结石所致肾绞痛的临床研究[J].西北药学杂志, 2012, 27 (4) :356-357.

[8] 陆江涛.解热镇痛药的临床应用效果进展[J].中国医药指导, 2012, 10 (14) :142-144.

使用镇痛药的“清规戒律” 第4篇

樊碧发#教授

樊碧发#镇痛药

早在2001年亚太疼痛论坛上,“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就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认可。因此,机体出现疼痛后就需要及时治疗。疼痛分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是症状,根据疼痛的部位,患者可以寻找相应的科室诊治。但持续一个月以上的慢性疼痛就是一种疾病,需要找疼痛科医生治疗,长期不治疗,会使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发生紊乱,免疫系统受损,进而诱发各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躯体和社会功能,增加患者的医疗经济负担,使患者无法参与正常的生活和社交活动。研究证实,当家庭中有成员长期忍受疼痛时,对一个家庭的负面影响甚至要超过疾病本身。

遗憾的是,全国目前有30%左右的人饱受慢性疼痛的伤害,且90%的患者都没有得到治疗,也不知道该到哪个科室去治疗。现在到疼痛科来就诊的疼痛患者,基本上都是在别的科室治疗效果不明显才转过来的,没有一个是因为疼痛而直接来的。其中,来疼痛科就诊的患者中,有一大半是颈、肩、腰、腿等部位的疼痛患者。事实上,凡是通过内科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疼痛仍无法缓解;或没有手术适应证但疼痛较为严重的患者,都应该到疼痛科就诊。

4点注意:消除疼痛 愉快生活

一般地说,如头痛、牙痛、关节痛、神经痛、肌肉痛发生后,患者可根据疼痛程度、伴随症状的不同,在进行病因治疗的同时,使用镇痛药,并注意下列有关事项。

1.适时使用镇痛药:医生会依据患者出现疼痛程度的不同,从非阿片类到弱阿片类再到强阿片类的原则,为患者选用镇痛药。用药的剂量也会从小剂量开始,然后再根据疼痛控制情况逐渐加大剂量。

2.首选口服镇痛药:通常,医生会为患者首选口服镇痛药,特殊情况时,如患者不能口服镇痛药,医生才会为患者选择舌下含服镇痛药,或者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镇痛药。注意,服镇痛药前后不宜饮酒。酒精可以增加镇痛药的毒性,哪怕是常规剂量,也可引起肝脏及肾脏的损害。

3.正确应对不良反应:一些镇痛药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如常用的非处方药非甾体类消炎药可导致恶心、呕吐、反酸、消化不良、便秘、头痛、头晕、皮疹、呼吸急促等。此时,患者应及时停药,请示医生,必要时更换其他药物,以免加重病情,引起其他不良后果。

4.保管好镇痛药:镇痛药不要放在小孩子能够拿到的地方,不同的药物不要放在一起,药名、剂量、用法都要在药瓶上写清楚。没有征得医生的同意,不要轻易改变药物剂量。

5种情况:不宜使用镇痛药

如果患者发生下列疼痛,不可以使用镇痛药,以免加重病情,甚至出现严重并发症。

1.服用某些药物。正在使用糖皮质激素药物、抗凝药物、某种抗炎镇痛药物、小剂量阿司匹林的患者,需要谨慎使用非甾体类消炎药。以往有过胃肠道溃疡的患者,也需要谨慎使用非甾体类消炎药。

2.胃部疼痛。胃部疼痛时,随意吃镇痛药既不能缓解症状,还有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导致胃穿孔、胃溃疡、胃出血等严重上消化道并发症。此时,最好先去医院找出原因再吃药,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胃部疼痛,如胃痉挛、胃溃疡还是急性胃炎。

3. 腹部疼痛。引起腹部疼痛的病因不下几十种,常见的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急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泌尿系统结石等。在未弄清病变性质之前贸然服用镇痛药,虽可暂时缓解症状,却极易掩盖病情,致使医生无法做出正确判断,贻误治疗时机。出现急腹症时,一定先到医院诊断清楚后,再酌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

4. 高血压引起的头痛。血压过高可以引起搏动性头痛,有可能引起非常严重的脑血管病变,如脑出血等。血压正常后,头痛自然消失。若不明确诊断就用镇痛药,会延误病情。

5. 继发性痛经。痛经是困扰女性的常见疾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如果是原发性痛经,疼痛难忍时可以服用镇痛药,同时应注意休息,适当热敷等。但如果疼痛是继发于生殖器官病变,如盆腔炎、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卵巢囊肿等,盲目服用镇痛药会掩盖病情。所以,痛经的女性要及时到医院诊断清楚再用药。

总之,正确的认识疼痛,合理使用镇痛药,是应对疼痛的理智做法。

门诊麻醉性镇痛药使用分析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门诊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癌症患者使用的麻醉性镇痛药处方共计298张, 患者年龄24~71岁, 主要集中在40~65岁。统计所用药品的名称、数量、剂型、日用剂量和用药天数。

1.2 评定标准

以WHO药物利用研究小组建议的限定日剂量 (DDD) 和药物利用指数 (DUI[1]) , 以及药品的说明书为指标, 分析癌症患者麻醉性镇痛药的临床使用情况, 以此来说明合理用药的程度 (DUI<1为合理) 。计算方法: (1) DDDs=总用药量/该药物的DDD值; (2) DUI=DDDs/用药总天数。

2 结果

298张处方中, 使用的麻醉性镇痛药共4种, 有6种不同规格和剂型。各种药物在处方中的分布、DDDs、DUI值, 见表1。

3 讨论

从2011~2012年我院门诊麻醉性镇痛药的使用情况来看, 我院麻醉性镇痛药品的使用是非常合理的。近年来由于受环境污染、内心压力等等不良因素的影响, 癌症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 从我院收治的癌症患者来看也逐年增加。据朱小红, 吴东媛[2]统计, 麻醉药品的使用量呈逐年增长趋势。

吗啡制剂在我院有缓释片、控释片和注射剂三种剂型。由附表可见, 吗啡缓释片的使用量最大, 而吗啡注射液的用量则较少, 主要由于我院麻醉药品的给药途径以无创用药方式为主, 而吗啡注射液主要用于急诊外伤及心梗等急性疼痛的止痛。

芬太尼透皮贴是目前唯一一种可以经皮给药的新型阿片类药物, 其镇痛作用是相同剂量吗啡的5~10倍。每贴可稳定、持续地控制癌症疼痛达70h以上, 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 而且不良反应少。由于给药方便, 使用舒适而深受患者的欢迎, 提高了晚期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研究表明, 应用芬太尼透皮贴剂与吗啡缓释片来控制癌症疼痛临床效果相似, 而耐受性却明显好于吗啡缓释片。

可待因片的使用则更次之。可待因属于弱阿片类药物, 是第二阶梯镇痛药。因可待因需经过肝脏代谢后变成吗啡才能发挥其镇痛作用, 所有镇痛作用较弱, 成瘾性也比吗啡要小, 所以可待因片适用于晚期肺癌患者的镇痛、止咳。我院临床上多与复方桔梗片共同用于剧烈干咳。

目前, 癌症患者的疼痛已成为一个全球范围内的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也是癌症患者最为恐惧的症状之一[3]。而以往的给药途径是以肌内注射为主, 这是在癌痛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注射痛, 所以十分不可取。这就需要广大临床医师和药师给予规范指导, 转变用药观念, 合理选择镇痛药, 合理使用吗啡控、缓释片及芬太尼透皮贴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 尽量减少创伤性给药, 遵循口服给药, 按时给药, 按阶梯给药, 个体化给药和联合用药的原则, 最大限度地减轻癌症患者的痛苦,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麻醉性镇痛药的合理使用使越来越多的癌症患者得到了合理治疗, 符合WHO提出的“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

参考文献

[1]孙燕, 顾慰萍.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M].2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1-5..

[2]朱小红, 吴东媛.我院2005~2009年麻醉性镇痛药应用分析[J].中国药房, 2010, 21 (34) :318.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合理使用 第6篇

1 药理作用

热镇痛抗炎药的结构差别很大, 但具有相同的作用机制一抑制合成前列腺素所需要的环氧酶 (COX) , 达到解热、镇痛、抗炎的目的[1,2]。COX有COX-1和COX-2两种同工酶。COX-1为结构型, 主要存在于血管、胃、肾等组织中, 参与血管紧张度的调节等一些生理反应, 如血管舒缩、血小板聚集等的调节。COX-2为诱导型, 多种损伤因子和细胞因子可诱导其表达, 参与发热、疼痛、炎症等病理过程。NSAIDs的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可能与抑制COX-2有关;而抗血栓作用及多数不良反应则可能与抑制COX-1有关, 药物对两种COX的选择性不同。现已明确这两种COX的异构形式基因编码不同。选择性COX-2抑制剂的研制提高了NSAIDs对胃的安全性。细胞膜的磷脂中以脂化方式结合有花生四烯酸 (arachidonic acid, AA) , 在磷脂酶A2的作用下, AA可从磷脂中释放出来。PGE2、PGF2α、PGI2及血栓素A2 (TXA2) 等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的调节, 如炎症、发热、疼痛、凝血等;AA的另一代谢途径为经细胞质中的脂氧酶的催化生成白三烯类 (leukotrienes, LTs) , 参与过敏反应、诱发炎症、增强白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趋化等活动。

2 主要药物

2.1 乙酰水杨酸

乙酰水杨酸为解热、镇痛、消炎、抗风湿以及抑制血小板聚集药。乙酰水杨酸用于发热、疼痛、风湿病, 以及预防暂时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塞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镇痛、解热:可缓解轻度或中度的疼痛, 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及月经痛, 不能治疗引起疼痛、发热的病因, 故需同时应用其他药物参因治疗。消炎、抗风湿:为治疗风湿热的首选药物, 用药后可解热、减轻炎症, 使关节症状好转, 血沉下降, 但不能去除风湿的基本病理改变, 一般在风湿症状控制之后、停用激素之前, 加用本品治疗, 以减少停用激素后引起的反跳现象。关节炎:用于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幼年型关节炎症状。抗血栓: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 可用于预防暂时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塞、心房颤动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乙酰水杨酸主要不良反应有较大剂量口服可引起胃溃疡及不易察觉的胃出血;大剂量还能抑制凝血酶原形成;某些哮喘患者用药后可诱发“阿司匹林哮喘”。

2.2 对乙酰氨基酚

对乙酰氨基酚商品名称有百服宁、必理通、泰诺、醋氨酚等。对乙酰氨基酚英文名称为4-Acetamino phenol;N- (4-hydroxyphenyl) -Acetamide;4'-hydroxyacetanilide对乙酰氨基酚是最常用的非抗炎解热镇痛药, 无抗炎抗风湿作用。常用于感冒、牙痛等症。

2.3 苯基丁氮酮

苯基丁氮酮又称为保泰松, 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 主要用于治疗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由于苯基丁氮酮不良反应太大, 已被禁止使用。目前 (2013) 主要用于马类疾病的治疗, 其代谢产物可引起人类再生障碍性贫血。

2.4 吲哚美辛

吲哚美辛别名为消炎痛、久保新、意施丁、艾狄多斯、运动派士等, 外文名为Indomethacin, Indometacin, Amuno, Confortid, INTEBEN, Indocin。吲哚美辛具有解热、缓解炎性疼痛作用, 常用于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及癌性疼痛;也可用于滑囊炎、腱鞘炎及关节囊炎等。

2.5 甲芬那酸

甲芬那酸别名为甲灭酸、扑湿痛、甲芬那酸, 具有消肿、解热、镇痛作用。甲芬那酸对关节肿胀有明显的消炎消肿作用, 可恢复关节活动, 使血沉恢复正常。

2.6 布洛芬

布洛芬化学名为2- (4-异丁基苯基) 丙酸, 中文别名为异丁洛芬、异丁苯丙酸、拔怒风。布洛芬主要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3,4,5]。B o o t s和U p j o h n等公司已开发了布洛芬缓释剂型[5,6,7,8,9]。布洛芬具有抗炎、镇痛、解热作用, 适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和神经炎等。

2.7 吡罗昔康

吡罗昔康化学名为2-甲基-4-羟基-N- (2-吡啶基) -2H-1, 2-苯并噻嗪-3甲酰胺-1, 1-二氧化物, 为非甾体抗炎药, 具有镇痛、抗炎及解热作用。吡罗昔康通过抑制环氧合酶使组织局部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 抑制白细胞的趋化性和溶酶体酶的释放而发挥药理作用。

2.8 尼美舒利

尼美舒利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 具有显著的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尼美舒利与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相比解热镇痛作用起效更快, 不良反应相当[10,11,12,13]。

3 用药原则

合理使用解热镇痛药 第7篇

为了解我院在实施新的《处方管理办法》后医师合理用药的情况, 我们采用“限定日剂量” (defined daily dose, DDD) 和“药物利用指数” (drugutilization index, DUI) 为指标[1], 对我院麻醉药品在癌痛患者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8年1月-12月麻醉药品处方, 统计药名、用法用量、用药天数、总用药量和用途等内容。

1.2 方法

参考《新编药物学》及临床常规用量, 确定药物的DDD, 通过用药频度 (DDDs) 和DUI分析用药情况。DDDs=总用药量/该药的DDD值, DUI=DDDs/用药总天数。根据DUI值的大小作为评价合理用药的技术指标, 规定DUI≤1为合理[2], 并根据DDDs值的大小来衡量每种药物的使用频率, DDDs值越大, 说明使用频率越高。

2 结果

2.1 麻醉药品的分布情况见表1。

2008年麻醉药品处方共661张, 其中男性患者169张, 女性患者492张, 用于手术麻醉镇痛502张, 晚期癌症患者止痛116张, 其他镇痛43张。由表1可知, 共涉及麻醉性镇痛药4种, 剂型2种。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和盐酸哌替啶注射液的处方量相对较多, 构成比分别为71.86%和15.28%, 占所有处方量的87.14%以上;其次是硫酸吗啡缓释片占8.77%;最小的是盐酸吗啡注射液占4.09%。除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主要用于手术麻醉镇痛大量使用外, 临床医师开具的其他各种麻醉性镇痛药处方是按照药品的药理作用、疗效特性结合病程需要选择用药。

2.2 各种麻醉药品的利用情况分析见表2。

由表2可见, 硫酸吗啡缓释片、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的用药频度较大, 其DDDs值分别为285.5和346。由DUI值可知, 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的DUI<1, 硫酸吗啡缓释片、盐酸吗啡注射液的DUI>1, 但<1.2, 只有盐酸哌替啶注射液的DUI为2.34。

3 讨论

3.1 盐酸哌替啶注射液的作用与吗啡相似, 但较弱, 只相当于吗啡的1/10~1/8, 半衰期 (T1/2) 2.5 h~3.0 h, 因为其镇痛强度差, 作用时间短, 亦有呼吸抑制作用, 且代谢产物去甲哌替啶半衰期长, 易蓄积中毒, 引起中枢神经毒性如震颤、抽搐甚至惊厥等[3], 因此该药不被推荐用于癌症患者的长期止痛治疗[4]。我院主要用于缓解癌症患者手术后短时急剧疼痛, 但仍有少量盐酸哌替啶注射液用于晚期癌症长期止痛, 这可能与少部分临床医生用药习惯和对“三阶梯疗法”理解不透彻有关。建议临床应加强监管, 指导医师合理使用。

3.2 硫酸吗啡缓释片是我院使用剂量和使用频度较高的麻醉性镇痛药, 硫酸吗啡缓释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恒速释放, 其镇痛效果好, 半衰期长 (12 h) , 镇痛效果比较平稳, 副反应小, 根椐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让癌痛患者不痛, 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对癌症患者应个体化、按时按阶梯给药[5]为原则, 硫酸吗啡缓释片是治疗慢性癌痛的理想药物。但少数硫酸吗啡缓释片处方用药次数方面存在问题, 3次/d, 甚至4次, 硫酸吗啡缓释片药物释放并无峰谷浓度, 只需1次/12h给药, 若不能缓解疼痛, 应按剂量滴定原则增加每次给药剂量, 并联合非阿片类镇痛药及镇静药物使用 (如安定) 。同时临床用药应该强调按时给药, 而不是按需给药, 才能使患者得到有效镇痛, 防止用药频繁形成依赖性。

3.3 盐酸吗啡注射液在我院主要用于手术后镇痛。其镇痛作用是哌替啶的8~12倍, 对持续慢性钝痛的作用好, 因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可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等情绪, 可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

3.4 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的镇痛作用是吗啡的10倍, 作用迅速, 维持时间短, 不良反应轻, 我院全部用于手术麻醉性镇痛, 用药数量大。

以上分析结果说明, 我院麻醉性镇痛药临床使用基本合理, 但仍需加强用药个体化指导。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麻醉性镇痛药的使用情况,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度的麻醉性镇痛药处方, 统计药名、剂型、规格、用法、用量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661张处方, 我院使用麻醉镇痛药最多的为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结论我院使用麻醉镇痛药基本合理。

关键词:麻醉镇痛药,DDDs

参考文献

[1]查仲玲, 张玉.药物利用研究[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1996, 5 (2) :113~114

[2]周元瑶.药物流行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 192~195

[3]李同度.WHO癌症三阶梯止痛方案能使90%疼痛得到满意控制[N].中国医学论坛报, 1998, 15 (6) :2

[4]庞志成.哌替啶不宜长期用于癌痛治疗[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1998, 7 (4) :246

合理使用解热镇痛药 第8篇

麻醉性镇痛药是临床疾病治疗不可缺少的一类特殊药品, 它强效镇痛, 临床广泛用于缓解剧烈疼痛, 但又会产生药物依赖性, 使用不当易造成滥用[3]。近年来, 国家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规定, 加强对麻醉药品的监督管理, 合理发挥其临床价值, 规范癌痛患者治疗, 改善其生存质量。笔者对我院肿瘤科麻醉性镇痛药使用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以期为合理应用麻醉性镇痛药进行疼痛控制及癌痛的规范化治疗提供参考[4]。

1 资料来源

于我院计算机系统调取2014年1月癌痛治疗使用的麻醉性镇痛药的使用数据, 包括药品名称、规格、处方数、用量、销售金额等, 进行分类排序统计处理, 分析药品使用情况。

2 结果

2014年1月份医院患者使用的麻醉性镇痛药涉及9个品种9个规格, 见表1、2。

3 讨论

3.1 麻醉性镇痛药使用的基本原则

我院临床医师积极贯彻WHO《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 临床治疗遵守五项原则:按阶梯给药、口服给药、按时给药、个体化给药, 注意具体细节。癌痛的临床治疗中应遵循按阶梯给药, 按照三阶梯治疗原则给药:第一阶梯:轻度至中度癌性疼痛患者应采用非阿片类镇痛药, 如阿司匹林、乙酰氨基酚、双氯芬酸钠等。第二阶梯:对中度疼痛患者, 当非阿片类镇痛药不能满意时, 应用弱阿片类镇痛药, 同时可合并非甾体类抗炎药, 临床应用以可待因为代表。第三阶梯:重度癌性疼痛选用强阿片类镇痛药, 以吗啡为代表。在用阿片类镇痛药的同时, 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既可增加阿片类镇痛药的镇痛效果, 还可以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的用量。

口服给药:除患者吞咽困难、严重呕吐外, 首选无创、方便、经济、安全的口服给药方法。按时用药:按时用药是指镇痛药应有规律地按规定间隔给予, 而不是等患者需要时才给予。使用镇痛药, 必须先估计能控制患者疼痛的剂量, 下次剂量应在前一剂药效消失之前给予, 这样可以保持疼痛连续缓解。个体化给药:由于个体差异, 阿片类镇痛药无标准用药剂量。能使疼痛得到缓解而不良反应不显著的剂量就是合适的剂量, 故阿片类镇痛药应从小剂量开始, 逐步增加剂量至合适的剂量。注意具体细节:对使用麻醉性镇痛药的患者要注意监护, 密切观察其疼痛缓解程度和身体反应, 并及时采取必要措施, 尽可能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提高疼痛治疗效果[5]。

3.2 麻醉性镇痛药使用量的分析

我院现有麻醉性镇痛药9种, 其中口服剂型4种, 注射剂型5种, 且多属于第三阶梯麻醉性镇痛药, 这是由于我院为中医综合医院, 就诊的癌症患者多属于晚期癌症患者, 常伴有剧烈的、难以忍受的疼痛, 因此第三阶梯的麻醉性镇痛药用量和使用金额都较大。由表1可见, 两种规格的盐酸吗啡缓释片的使用量排在前2位, 符合使用原则中的尽量口服给药, 且缓释制剂给药方便, 患者顺应性提高, 使得医务人员及患者对于按时给药的执行力更好, 吗啡的缓释制剂在癌痛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布桂嗪注射液和吗啡注射液常用来控制癌症的爆发痛, 由于布桂嗪没有抑制肠蠕动作用, 不易引起便秘, 可适当减少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痛苦, 故其使用量较高。盐酸羟考酮缓释片镇痛效果是口服吗啡的2倍, 其用量排名已跃升至口服制剂的第二位, 本品具有独特的双相吸收模式, 38%的即刻吸收止痛, 62%的缓慢吸收持续止痛, 实现快速镇痛和持续镇痛的完美结合, 其在我院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中的用量也很大[6], 其使用量和金额都排在第五位。哌替啶的镇痛效果仅为吗啡的1/8, 在体内代谢为去甲哌替啶, 镇痛效果为哌替啶的一半, 而神经毒作用却是哌替啶的2倍, 且血浆半衰期长, 大剂量重复使用会造成去甲哌替啶积聚, 出现神经中毒症状, 故只可用于短时的急性疼痛, 对慢性重度疼痛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不宜长期使用。我院盐酸哌替啶注射液1月份用量仅为2支, 正逐步退出癌痛治疗的领域。

3.3 麻醉性镇痛药使用金额的分析

由表2可见: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虽然用量不多, 但由于单支的价格较高, 所以金额排在第一位;两种规格的盐酸吗啡缓释片用量最多, 价格略贵, 所以金额排在第二、三位。世界卫生组织将医用吗啡消耗量作为癌症患者无痛治疗的标尺, 并作为评价《癌症三阶梯止痛原则》贯彻力度的一项重要指标[7]。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规定, 对肿瘤引起的慢性疼痛应执行《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 而长期口服吗啡是公认治疗癌痛的最佳方案。口服吗啡缓释片释药曲线平稳, 成瘾性低, 止痛效果好, 用药方便, 长期用药无器官毒性作用, 是“癌痛三阶梯治疗”的推荐药物之一。芬太尼价格相对较低, 是目前复合全身麻醉中常用的药物, 在住院患者的各级手术中被广泛应用, 在癌痛治疗中应用也很广泛。吗啡注射液是癌痛患者镇痛用药, 由于出现恶心、呕吐、便秘的几率大于吗啡缓释片, 且患者顺应性差, 适合于不能口服的患者。盐酸布桂嗪片和盐酸哌替啶注射液由于用量都很小, 使用金额排在后两位。

4 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我院癌痛治疗药品的应用基本合理, 医师用药严格遵循WHO三阶梯基本原则:按阶梯给药、口服给药、按时给药、个体化给药, 注意具体细节。但实际工作中还有可改进的地方, 如剂型较单一, 仅口服缓释片和注射剂, 可增加栓剂、贴剂、舌下片等, 以供不同的患者群体选择;缺少短效吗啡制剂, 给癌痛药物的滴定带来不便, 有待进一步改善。临床药师应该积极按照WHO提出的《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 定期进行用药调查和分析, 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用药, 持续规范癌痛治疗,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了解2014年1月份麻醉性镇痛药使用情况, 为后续制定麻醉性镇痛药管理规定提供依据。方法对该院2014年1月份麻醉性镇痛药处方中麻醉性镇痛药的种类、数量、销售金额、处方量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4年1月份医院患者使用的麻醉性镇痛药涉及9个品种9个规格, 口服缓释制剂的使用量最大, 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的使用金额最大。结论 该院麻醉性镇痛药在临床使用中基本合理, 应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

关键词:癌痛,麻醉性镇痛药,分析

参考文献

[1] 郑滢, 李义贤, 郑瑜, 等.2002-2005年我院麻醉药品利用分析[J].中国药房, 2006, 17 (6) :434-436.

[2] 朱妍蒨, 卞晓洁, 葛卫红.临床药师参与1例癌痛患者治疗的实践与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1) :135-137.

[3] 王双梅.某院2009-2011年麻醉药品用药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13, 29 (1) :54-55.

[4] 陈喆, 戴媛媛.2009-2011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住院患者麻醉性镇痛药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3, 13 (3) :201-203.

[5] 杨俊梅.某院门诊麻醉性镇痛药在癌性疼痛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4) :142-143.

[6] 陈亚芳, 赵玉琴.2009-2011年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性镇痛药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3, 13 (1) :26-28.

合理使用解热镇痛药 第9篇

许多人崇拜“好药”,常常央求医生给开些“好药”,以为那些价钱昂贵、进口货、营养类新出产的药才是“好药”,其实,这是十分错误的。

补药不一定都是“好药”。许多患者是“补药”迷,他们津津乐道于用补药养身,而忽视了对病的治疗,结果适得其反。其实,“补药”并非是有病治病、无病防身的良药,有时会有副作用;如人参的滋补药品,为患者喜爱,它确实对一些慢性功能性损害的病人有效,但对由于感冒引起的发烧、头痛,若服用则会加重病情;常常有经验的医生对服用补药都是很慎重的,所以患者不要滥用“补药”,应遵医嘱。

贵药不一定都是“良药”。常常有患者认为,一分钱一分货,所以总是央求医生“请给我开点贵重药吧”,似乎觉得这对治愈疾病会加大保险。这实在是一种误解,将价格与疗效等价了。其实,药价只能表明其原料与加工程序的造价高;同一种贵药对不同的病人不可能有同样效果,价钱低廉的药对有些疾病也有奇效,是否良药的关键是看它能否“药到病除”,所以患者应这样说:“医生,请开有效的药吧!”

新药不一定都有“特效”。目前,民众被令人目眩的广告撩花了眼,层出不穷的新药在诱惑着患者,然而,医生们却认为:“新”并非作为药效优劣的标准,它的临床价值还须进一步确定;而且,“老”药可以新用,临床不断揭示出经过适当的配伍,老药也有奇效。所以敬告患者切莫有病乱抓药,盲目使用新药。

进口药不一定都是“妙药”。

有的患者常常炫耀装潢华丽的进口药,以为外药都是百分之百的妙药,其实这里也渗入了一些偏见。临床上使用的血浆、抗生素均选择国产药,是从质量和使用效果来考虑的。所以,无论使用国产或外药,均应以治病求疗效为前提。(林莉)

使用镇痛药别忽视药物说明书

1.一疼就吃止痛药,没见好就接着吃 在解热镇痛药的说明书里,经常会提示“用于解热连续使用不超过3天,用于止痛不超过5天”,但在生活中,不少人都是疼了就吃,从不注意连续吃了几天,特别是用于缓解痛经时。这样用药过久,很容易导致肝肾损伤,甚至胃肠出血。

2.盲目合用数种解热镇痛药药物合用需要极为慎重,不仅因为某些药物之间会相互作用,还因为相同类型的药物同时使用可能导致过量。因此,说明书中规定“不能同时服用其他含有解热镇痛药的药品,如某些复方抗感冒药”。特别是复方药物,一定要仔细看明其成分,并咨询医师或药师能否合用。

3.吃止痛药不耽误喝酒 “服用本品期间不得饮酒或含有酒精的饮料”,这是说明书注意事项中明确提出的警告。但很多情况下,这一警示会被人们束之高阁,而这种忽视,没准什么时候就成了你胃出血的元凶。

4.儿童吃了大人药 一般的解热镇痛药会规定“不推荐12岁以下儿童使用”,这是因为药物试验时,不能用儿童进行测试,因此对儿童是否会产生不良影响无法预计。要特别注意说明书用词,如果是“禁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使用;如果是“慎用”或“不推荐”,在没有其他药物时,可以按照儿童体重酌情减量,但最好提前咨询医师或药师。

总之,吃药是有风险的,而仔细研究说明书并对照执行,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之一,切不可大意。

科学合理使用抗高血压药 第10篇

关键词:抗高血压药物,合理用药,用药指导

1 抗高血压药物及高血压药物的临床应用

常用的抗高血压药主要有六大类:利尿剂、β受体阻断剂、钙离子拮抗剂 (CCB)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ARB) 、α受体阻断剂。这些药降压药因机制不同, 不良反应也不同, 各有其优缺点。

2 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2.1 用药时间

人的血压24h内会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据观察大多数患者在一天的血压呈“两峰一谷”的波动, 即上午9~10时及下午3~5时最高, 次日凌晨最低, 如果在两个血压峰值前的30min给予抗高血压药, 那么就可使药物吸收后的血药浓度高峰值与血压峰值相遇, 从而在峰值期内控制血压, 提高药物的疗效。对于轻度的高血压患者晚上入睡前不宜服药;对于中, 重度高血压患者入睡前也只能口服白天量的三分之一, 因为晚间上为生理性低血压, 服用常规剂量的药物会使血压更低, 将可能导致脑动脉供血不足, 甚至诱发脑血栓形成。约75%的脑溢血 (出血性卒中) 患者是在血压最高的时间发生的, 而脑血栓 (缺血性卒中) 常常发生在凌晨。因此医学上这把这“两峰一谷”时间称作高血压患者的危险期, 即出血性卒中多发生于白天, 而缺血性卒中多发生于凌晨, 因此高血压的习惯给药方法“早中晚”三次服药应该改变。一日一次的抗高血压控释制剂也应在早晨7时给药最好, 而一日两次给药的应改为早7时和下午3~6时比较好。理想的降压药物, 应能在24 h内平稳降压, 降低整体血压水平;显著降低患者清晨血压, 阻遏清晨觉醒后的血压骤升, 使高血压患者安全度过心脑血管事件发时段;同时能够维持夜间血压适度下降, 恢复正常的血压模式, 有效保护靶器官功能。ARB就具有这种降压长效、平稳及高效的特点。从目前上市的ARB来看, 反映降压长效指标的谷/峰 (T/P) 比值均>50%。替米沙坦的T/P值可达95%以上。如替米沙坦在国外进行的两项分别与氨氯地平和氯沙坦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证实[1], 替米沙坦早晨服用不仅能够恢复高血压患者的“正常”血压模式, 而且降压效果优于氨氯地平和氯沙坦, 特别是在给药间隔的最后4h, 即高血压患者的清晨危险时刻, 有更强的保护作用。ARB类药物均有较好的T/P值[2], 因此, 临床用于高血压治疗具有血压达标率高的特点。反映降压平稳的指标是平滑指数 (SI) , 替米沙坦、缬沙坦及坎地沙坦均有较高的平滑指数, 说明降压平稳, 长期应用避免了血压的过度波动及过度变异造成的器官损害。再如氨氯地平与赖诺普利, 起效平缓, 口服后达血浆峰浓度的时间分别需要6~12h和7h, 主张睡前给药, 以使血药浓度峰值落在清晨。而利尿降压药氢氯噻嗪早7时服用不良反应最小。而呋塞米上午10时服用作用最强。比索洛尔早晨和夜间给药均能安全有效的降压, 夜间服药更有利于控制患者的夜间和清晨血压[3], 服用三种以上降压药时, 即应注意治疗的时间学[4], 可以分作早晚服用, 尤其是老年人可避免发生晨峰现象。在安排服药时间时刻考虑:①利尿剂晨起服用, 以免夜间频繁排尿;②β受体阻断剂若服用一次的话以晨起服用较好, 因为夜间心率偏慢;③CCB与ACEI或ARB何时服用均可, 有报道晚间服用好。另需强调的是晨起降压药的服用应睁眼即服用, 因为高血压所导致的心脑血管病的高发期在早起上午6~10点。

2.2 坚持持续平稳降压

一旦确诊高血压就应该积极治疗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减少死亡率。药量宜由小剂量渐增, 达到效果后改用维持量。避免降压过快过强。血压波动过大可增加靶器官的损害, 高血压的治疗需要长期系统用药, 坚持按医嘱用药。有的患者血压一下降就自行停药, 停药后血压又继续上升, 这种升降不仅会加重病情, 且严重损害靶器官, 严重者可发生不良后果。研究证明, 坎地沙坦与AT1受体的亲和力最强[5]。坎地沙坦每日服药一次就可以持续24h降压, 较适合进行持久降压。据报道[6], 厄贝沙坦75~150mg对1、2级EH (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 有较好的降压疗效, 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谷/峰比值>50%。每日1次即能达到24 h平稳降压的作用。

2.3 尽量使用长效制剂

使用一天一次具有24h降压疗效的长效制剂, 这些药物的优点是能提高患者的顺从性, 更平稳的控制血压, 将血压波动减少到最低程度, 并尽可能的保护靶器官, 减少发生心血管疾病事件的危险性。理想的降压药物, 应能在24 h内平稳降压, 降低整体血压水平;显著降低患者清晨血压, 阻遏清晨觉醒后的血压骤升, 使高血压患者安全度过心脑血管事件发时段;同时能够维持夜间血压适度下降, 恢复正常的血压模式, 有效保护靶器官功能。ARB就具有这种降压长效、平稳及高效的特点。ARB符合时间治疗学的特征, 是一类长效、平稳及强效的降压药物.反映降压平稳的指标是平滑指数 (SI) , 替米沙坦、缬沙坦及坎地沙坦均有较高的平滑指数, 说明降压平稳, 长期应用避免了血压的过度波动及过度变异造成的器官损害。反映降压强效的指标为血压降低的幅度, ARB在不同的高血压患者中其降压幅度有所不同。有研究发现, 缬沙坦80mg的降压幅度在治疗8周时相当于依那普利4倍剂量 (20mg) 的降压幅度, 替米沙坦80mg和缬沙坦80mg, 24 h平均的血压下降幅度不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 均优于氨氯地平5~10mg。

2.4 根据高血压程度选药

初期轻度高血压患者血压上升不高, 且不稳定者宜先采用控制体重, 低脂低盐饮食等措施, 无效时再选用单药治疗。一般选用一线高血压药, 中度高血压在原则用药基础上, 加用或选用单用其他药物。如钙离子拮抗剂, β受体阻断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受体阻断剂等。对重度高血压用利尿剂加β受体阻断剂或加直接扩张血管药。高血压危象及高血压脑病选用硝普钠静滴, 但注意降压速度不宜过快。同时治疗高血压应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药物剂量, 使治疗个体化, 让患者得到最佳的抗高血压治疗, 逆转靶器官损害, 维持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7]。

2.5 根据患者及并发症选药, 即个体化的给药方案

对中青年的高血压患者, 这些人往往体型肥胖, 舒张压高, 脉压差小, 许多患者开始血脂异常, 宜用ACEI为首选药。考虑到对脂质代谢和性功能的影响, 一般不用利尿药或β受体阻断药。高血压伴有心绞痛宜用硝苯地平制剂;伴有心力衰竭, 心脏扩大者宜用氢氯噻嗪﹑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不宜用β受体阻断药;伴有精神抑郁者不宜用甲基多巴;伴有肾功能不全者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钙离子拮抗剂等;伴有糖尿病及痛风患者宜选用ACEI﹑钙离子拮抗剂或ACEI加钙离子拮抗剂, 效果不好时还可加排钾利尿药, 但不主张用保钾利尿药, 因为可影响糖和嘌呤代谢, 加重糖尿病或痛风。对于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 氯沙坦联合吲哒帕胺一较理想的配伍[8]。氯沙坦可使蛋白血尿减少, 在糖尿病肾病中具有独特意义[9]。

3 联合用药

为了增加疗效, 减少副作用, 70%以上高血压患者联合治疗才能达到疗效, 常用的抗高血压联合用药方案有:利尿剂与ACEI, 利尿剂与B受体阻断剂, 利尿剂与ARB, 利尿剂与CCB, CCB与ACEI, CCB与ARB, CCB与β受体阻断剂, a受体阻断剂与β受体阻断剂, CCB﹑ACEI与利尿剂, ACEI与噻嗪类利尿剂及β受体阻断剂。著名的“HOT”研究中队中重度18790高血压患者, 由1904名医生随访3.8年后采用由一种逐增到几种降压药联合控制的方案。总有效率由最初的42%~50%升到93%。由此可见提高高血压控制率的关键之一, 除加强医患关系外, 联合用药是很重要的。甘肃省平凉市人民医院药剂科对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抗高血压药联合用药460例病历, 按照联合用药的方案、品种、类别和临床疗效调查分析。结果:二联和三联用药是联合用药的主要形式, 分别占64.13%和33.26%, 其临床平均有效率分别为85.42%和81.70%。二联联合用药中, 以钙拮抗剂 (CCB)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 、CCB+β-受体拮抗剂及ACEI+β-受体拮抗剂为主, 三联联合用药中, 以ACEI+CCB+利尿剂、ACEI+CCB+β-受体拮抗剂为主。CCB, ACEI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ARB) 的长效制剂为主要联合用药类别[10]。

4 应用抗高血压药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4.1不可突然停药, 尤其是在应用中枢性抗高血压药时, 可造成血压急剧上升等交感神经亢进表现, 严重可致高血压危象, 脑出血等, 为预防停药反应, 患者未经医生许可, 绝对不能停药。再如β受体阻断药治疗高血压伴有心绞痛的患者, 在长期服药后突然停药可使心绞痛加重, 导致心肌梗死与猝死, 为防止停药反应, 在停药时必须由医生小心监护2~3周逐渐减少剂量直至停药。

4.2对于老年人用药可首选利尿剂及钙离子拮抗剂, a受体阻断剂应慎用, 因老年人动脉压力感受体功能降低, 容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也不宜用中枢性降压药。主要是因其不良反应较多。

4.3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痛风患者应禁用于噻嗪类利尿剂。

4.4妊娠高血压不宜用ACEI与ARB类药物, 可引起胎儿发育迟缓, , 羊水过少或新生儿肾功能衰竭, 并可引起胎儿畸形。也不可能用利尿剂, 否则会使胎儿缺氧加重

4.5注意降压药的不良反应, 六大类降压药因其降压机制不同, 不良反应液各不同, 切记掌握好其禁忌证。

4.6警惕其并发症。

总之, 合理使用抗高血压药物, 可以有效的控制血压, 减少不良反应, 保护重要器官功能,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因此高血压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科学合理的使用抗高血压药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Lacourciere Y, Lehis J, R Omhard, et a1.A comparison of thee cacies and duration of action of the angiotensin II receptor blockers telmisartan and amledipine[J].Blood Press Monit, 1998, 3 (5) :295-302.

[2]Chobanian AV, Bakris GL, Black HR, et a1.The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the JNC7 report[J].JAMA, 2003, 289 (19) :2560-2571.

[3]王少华, 王红程.不同时间给予比索洛尔治疗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变化和安全性[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1, 11. (21) :1791-1793.

[4]李淑媛, 陈丹, 朱宁.高血压3级的用药分析与药学监护[J].中国医刊, 2013, 48 (1) :102-103.

[5]Urger T.Pharmacology of AT1-recepter blocker blood press, 2001, 101 (suppl 3) :1-6.

[6]Marino Mr, Langenvacher K, Ford NF, et al.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Irbesartan in health subjects[J].J Clin Pharmacol, 1998, 38 (3) :246-255.

[7]王顺子, 马春玉.合理使用抗高血压药物[J].现代医药卫生, 2005, 21 (4) :482.

[8]安晓香, 杨祖福.氯沙坦与吲哒帕胺联合应用—对高血压合并高尿酸症患者的影响[J].中国医刊, 2005, 40 (6) :123-126.

[9]张琼, 张艺, 李红萍.高剂量氯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伴2型糖尿病血尿酸及蛋白尿的影响[J].现代临床医学, 2012, 38 (1) :26-27.

合理使用解热镇痛药

合理使用解热镇痛药(精选10篇)合理使用解热镇痛药 第1篇解热镇痛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 而且大多数还有抗炎和抗风湿作用的药物, 能...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