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课教学叙事
高中物理课教学叙事(精选6篇)
高中物理课教学叙事 第1篇
课堂引入是物理教学的基本技能,更是教师课程观、教育观的体现。新课程理念基于建构主义的科学教育理念,认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学习不是对知识的记载和吸收,也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学生主动地建构获得的,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
一节课的引入正是本节课的知识建构的开始,如何抓住学生的认知需求和规律,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释疑、渴求探索交流的情感,突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有效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建构,这是从教学基本技能中提升的教学艺术。
1、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是学习者实践探索的过程。传统教学“重结论,轻过程”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捷径,却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排斥学生的思考与个性。以生活经历、随堂实验的体验为切入点,创设情景,让学生亲历、感受、体验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发现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并对学习产生亲切感和兴趣。将学习内容生活化、社会化是新课程的重要特征。同时有了体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过程,更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这不仅是引入新课、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在《超重与失重》这节课的引入,教师可设计这样两个随堂小实验:(1)用一定宽度的纸带(不能太细也不能太粗,使之恰能承受重锤的重力),拴住一个重锤,让学生竖直提着并保持静止,并给学生一个问题:不借助其他器材,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挣断纸带?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再让学生亲自实验一下,就会看到,“迅速向上提升重锤或迅速下降时突然停止,纸带断了”,这个能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体会到在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的过程中重锤对纸带的拉力超过自身重力,这就是超重现象,使学生在实验中获取感性的认识进而展开理性的思考。(2)准备一台体重计(机械指针型的),请一位同学站在体重计上分别呈现静止、下蹲、起立过程,另一位同学观察体重计的示数变化(有条件的可用摄像头将指针示数转化为视频,展示给全班同学)。先请同学预测再做实验,结果是静止时指针保持稳定、下蹲过程先减小再增大,起立过程先增大再减小。学生对示数变化的预测往往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教师可根据实验体验进行现象分析、过程分析、本质归纳(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应用拓展,这使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源于有意识的实践体验,充分挖掘直接经验和课堂生成的资源,体现物理教学以人为本,源于生活、走向社会。
2、“思考是从问题和惊讶开始”,惊讶、矛盾是发展的驱动力,教师以错觉和矛盾的心理为突破口,创设能够引起
强烈反差的真实惊奇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我们要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真实、生动的特点,抓住学生的心理反差,出其不意地在学生面前展示一幅崭新的画面,创设心理“不和谐”的情景,从而在学生心理千百万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促使他们主动进入思维状态,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求异性、创造性。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素材,捕捉学生的心迹,精心设计实验,激活互动课堂,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一点在课堂引入显得特别有效,能最大限度地激活课堂教学的潜能。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续坚持与写好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这半年的教学实践我感 悟到在新课程下,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总的说来,课堂引入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去设计以激活课堂、增强教育教学效果。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往开来,做好教学反思,写好课后心得,促使自己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的物理教师挖掘直接经验和课堂生成的资源,体现物理教学以人为本,源于生活、走向社会。
十二五
物理教学叙事友谊高中邓美娜
高中物理课教学叙事 第2篇
高中物理教学叙事 一节课的引入正是本节课的知识建构的开始,如何抓住学生的认知需求和规律,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释疑、渴求探索交流的情感,突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有效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建构,这是从教学基本技能中提升的教学艺术。为此,本人在教学中就选择课堂引入这一环节进行尝试,也收集一些课堂实例,并整理为以下体会和案例,与大家共同探讨
案例一:在《超重与失重》这节课的引入,我设计这样两个随堂小实验:(1)用一定宽度的纸带(不能太细也不能太粗,使之恰能承受重锤的重力),拴住一个重锤,让学生竖直提着并保持静止,并给学生一个问题:不借助其他器材,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挣断纸带?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再让学生亲自实验一下,就会看到,“迅速向上提升重锤或迅速下降时突然停止,纸带断了”,这个能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体会到在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的过程中重锤对纸带的拉力超过自身重力,这就是超重现象,使学生在实验中获取感性的认识进而展开理性的思考。(2)准备一台体重计(机械指针型的),请一位同学站在体重计上分别呈现静止、下蹲、起立过程,另一位同学观察体重计的示数变化(有条件的可用摄像头将指针示数转化为视频,展示给全班同学)。先请同学预测再做实验,结果是静止时指针保持稳定、下蹲过程先减小再增大,起立过程先增大再减小。学生对示数变化的预测往往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教师可根据实验体验进行现象分析、过程分析、本质归纳(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应用拓展,这使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源于有意识的实践体验,充分挖掘直接经验和课堂生成的资源,体现物理教学以人为本,源于生活、走向社会。
案例二: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节课的引入时,设置以下三个小问题:(1)在很平静的水面上,船头垂直指向对岸具有一定速度的小船的运动轨迹?(2)将船的动力关闭,船头垂直指向对岸放在具有一定水流速度的河水中,小船的运动轨迹?(3)如果船头指向不变且有一定的速度,同时行驶在具有一定水流速度的河水中,小船会怎样运动呢?轨迹如何?前两个问题仅是铺垫,我让学生猜猜小船将如何过河,画出轨迹(我用小船的模型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想法)。学生非常踊跃,结果出乎我的预计,学生提供的方案各有说词,争执不下,主要分歧在船头的指向和
小船的轨迹。这是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我兴奋了,能从这里入手将这几种方案的是非讲座分析清楚,本节课的重、难点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独立性、矢量性就得到了突破。
高中语文叙事诗教学方法的思考 第3篇
一、从诗歌的叙事性为抓手,把握叙事诗的现实主义精神
叙事性是叙事诗的显著特征之一,而从诗歌的叙事性入手,把握叙事诗的现实主义精神,是诗歌鉴赏的核心内容。在对叙事类的诗歌进行教学时,教师要首先让学生理解叙事诗的叙事性特征。诗歌的叙事性所体现的是诗人直面现实的社会和人生,在创作诗歌的艺术过程中恰当地融入了民生疾苦,后以巧妙的手法表达诗人对社会和人生的关注和思考,因而叙事诗所展现出的深度不仅是叙,还有创作者的深刻思考。中国古达叙事诗在创作时讲究艺术精神好主题追求,讲究把现实主义精神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从而有了白居易所说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境界。所以,到了唐代,更多的关注社会现实的叙事诗得到迅速发展和繁荣, 并流传为经典,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和白居易以及黄遵宪等诗人的诗歌。叙事诗所追求的现实主义精神,使这类诗歌在历史长河中能够永久保存下来,并具有很大意义的历史价值。
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在对叙事类诗歌进行教学时,要在对叙事性的特征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使学生进入到相应的历史情境中,进而有效领悟和把握叙事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其艺术魅力。
二、以诗歌的艺术性为钥匙,有效地分析和鉴赏叙事诗
我国是诗歌的伊甸园,是诗歌的国度。诗歌从夏商周时期发展开始, 到了唐代,诗歌迎来了鼎盛时期。我国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出现后,诗歌的创作类型丰富多样,其中叙事诗成为一个方向, 虽然叙事诗在诗歌的长河中未能成为发展的主流,但似乎叙事诗的艺术魅力未能受到影响,相反却使人们对叙事诗的艺术魅力情有独钟,并且在另一个角度上构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方面,它以诗歌的艺术形式出现,主要发挥了“赋比兴”中 “赋”这一创作方法,后来发展为更为成熟的叙事体的出现,恰好让诗歌艺术的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化,也向结构短小的律诗渗透,比如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浓重上绣楼;蓦见墙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这样类型的代言诗,都是叙事诗的演化。所以, 从这个角度来讲,叙事诗保持了诗歌“赋比兴”的创作手法也秉持着“诗言志”的中国诗歌的艺术精神,同时在创作角度、关注现实等方面展现了诗歌的独特魅力。
另一方面,中国的叙事文学从神话、传奇到明清小说的发展, 叙事诗也有自己的独特贡献。叙述性的创作方式是叙事诗最重要的艺术特征。在教法上如果不能从这两方面去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学生很可能认为叙事诗既失去了诗歌的艺术气质,也不及传奇、小说的叙事艺术的完整。但事实上,叙事诗恰好是两者最有机的结合, 其艺术魅力也独具特色。
三、以情节为突破口,领会叙事的情感性特质
以情节为突破口,领会叙事的情感性特质,是品味叙事诗艺术魅力的必经之路。中国的古典叙事诗历史悠远,从《诗经》开始, 自明清一代,在历史的承传中也有了多个层面的变化。有以纪事型的叙事结构模式的创作,这类创作主要以反映社会重大事件为中心, 比如曹操的《蒿里行》、杜甫的《兵车行》以及白居易、元稹、吴伟业等人的长篇叙事诗歌,都是这类型的典范;有以感事型的叙事结构模式的创作,作者强烈的主体性情感对事件有直接的反映和评价,是抒情和叙事最紧密的结合,甚至说是情感体验和价值评价凌驾于叙事之上,叙述的进程依靠抒情和议论来进行推进,特别是在爱国主义诗人那里这种类型最为鲜明。
所以,从叙事情节入手,教法上主要以讨论情节在诗歌中的作用和地位,其结构能力和推动能力是诗歌叙事完整性的前提。同时, 所有的叙事表达都围绕着一定的情感展开,不能把握这些情感的内涵就很难领会叙事诗的艺术魅力。比如《长恨歌》,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就是非常复杂的情感,在诗歌中有不同的情节进行细致、 深入和到位的表现,引导学生领会这些情节与情感的特质,才能领略到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叙事之初三物理复习课 第4篇
众所周知,传统的复习课都是老师带着学生先一起回顾知识点,然后出几道典型的例题(常考题)当堂练习后讲解,课余时间再让学生多做相关练习就可以了,实验课也不例外。当然老师的想法是复习时间本来就不是很充裕,而且实验都是老师以前上新课时做过的演示实验或是学生自己亲自操作过的,所以绝大多数老师认为,在复习课上就没必要浪费时间重新再现了。这样不仅节约了大部分时间,也能用这些时间更好地多做相关的中考习题,何乐而不为呢。可是通过一个月的复习情况之后,照传统复习方法这样做所收到的效果简直让我难以预料,失望到了极点。
不禁让我想到了当时我在复习凸透镜成像实验时的一幕,当我问到学生把物体放到离凸透镜不同距离的位置时,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与相关结论是怎样的,这时连成绩很好的学生都很难立即回答,绝大多数学生,从他们的眼睛里我看到的是一片茫然,不知所措。这时有一位物理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说道:“老师,您跟我们重新再做一次演示实验吧。”当时我的反映是有点生气,并回答道:“由于我们复习时间相当有限,根本没什么多余时间来做实验,所以,我们就只能一起先回顾一下实验时注意事项、相关现象和结论,然后再做习题练习达到巩固的效果吧。”现在我还依稀记得学生当时的表情,显得十分无奈。其实我说得也是事实,还有就是我觉得去实验室取实验器材也很麻烦。我原以为学生只要把以前的记忆再找回来,再多做习题就应该不成问题,可是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第一次月考成绩简直不忍直视,成绩好的学生实验题都丢分相当严重,更别提其他学生了。当看到成绩和试卷的那一刻,我顿时感到很是自责和懊悔,因为我没有听取复习时那个学生所提出的意见。如果我当时采纳了学生的建议,真的给他们重新做一遍演示实验,我想事情肯定不会变得现在这样糟糕。
于是,我开始不停地反思自己当初的想法和做法,我想我真的应该这样上实验复习课。首先,我和学生一起回顾需要的实验器材和实验原理;其次,如果时间的确很紧,老师就带领学生一起做演示实验,每一步都要学生先思考然后再做,并提醒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然后再由学生说出实验结论和注意事项。如果有充裕的时间,就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再一次亲自操作。毕竟亲眼所见的实验现象画面肯定比老师用嘴讲出来的实验现象更加灵活生动,这样就会使记忆更加持久犹新;最后,老师再精选一些中考常考的题以及容易出错的题给学生课后练习后再评析。相信这样的复习方案,最后的效果肯定是旗开得胜的。
高中物理教育叙事 第5篇
(一)我发现物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强调接受式学习。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与习惯的培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且还可以使物理课变得生动流畅,助推教师十分轻松地达成教学目标。
在讲授人教版新课标选修3-2《电磁感应现象》这一节时,适时渗透物理学家的奋斗成长史实,狠抓难得的教育契机,并穿插讲解有关法拉第的小故事:法拉第1791年9月22日生于萨里郡纽因顿的一个铁匠家庭。13岁就在一家书店当送报和装订书籍的学徒。他有强烈的求知欲,挤出一切休息时间贪婪地力图把他装订的一切书籍内容都从头读一遍。读后还临摹插图,工工整整地作读书笔记;用一些简单器皿照着书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把自己的阁楼变成了小实验室。在这家书店整整呆了八年,他废寝忘食,如饥似渴地学习。法拉第主要从事电学、磁学、磁光学、电化学方面的研究,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1820年丹麦学者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之后,法拉第于1821年提出“由磁产生电”的大胆设想,并开始了艰苦卓绝地探索。1821年9月法拉第发现通电的导线能绕磁铁旋转以及磁体绕载流导体的运动,第一次实现了电磁运动向机械运动的转换,从而建立了电动机的实验室模型。接着经过无数次实验的失败,他并未灰心气馁,不断反思总结琢磨改进,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这一极具划时代的伟大发现,使人类掌握了电磁运动相互转变以及机械能和电能相互转变的方法,成为现代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技术的基础。法拉第的座右铭:“像蜡烛那样为人照明,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忠诚而踏实地为人类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法拉第倾其毕生探索科学真理,热爱人民,真诚质朴,作风严谨,他的思想品质深深地扎根在了学生的心里。
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机。重视物理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唯一的基础材料则是现实生活,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学生生活体验、科学、技术和社会来展开,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便能顺利地建立物理概念,把握物理规律,进而达到最终灵活较好掌握物理知识目的,可谓“一石二鸟”之良好效果。
高中物理教育叙事
(二)一节课的引入正是本节课的知识建构的开始,如何抓住学生的认知需求和规律,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释疑、渴求探索交流的情感,突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有效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建构,这是从教学基本技能中提升的教学艺术。为此,本人在教学中就选择课堂引入这一环节进行尝试,也收集一些课堂实例,并整理为以下体会和案例,与大家共同探讨
案例一:在《超重与失重》这节课的引入,我设计这样两个随堂小实验:(1)用一定宽度的纸带(不能太细也不能太粗,使之恰能承受重锤的重力),拴住一个重锤,让学生竖直提着并保持静止,并给学生一个问题:不借助其他器材,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挣断纸带?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再让学生亲自实验一下,就会看到,“迅速向上提升重锤或迅速下降时突然停止,纸带断了”,这个能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体会到在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的过程中重锤对纸带的拉力超过自身重力,这就是超重现象,使学生在实验中获取感性的认识进而展开理性的思考。(2)准备一台体重计(机械指针型的),请一位同学站在体重计上分别呈现静止、下蹲、起立过程,另一位同学观察体重计的示数变化(有条件的可用摄像头将指针示数转化为视频,展示给全班同学)。先请同学预测再做实验,结果是静止时指针保持稳定、下蹲过程先减小再增大,起立过程先增大再减小。学生对示数变化的预测往往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教师可根据实验体验进行现象分析、过程分析、本质归纳(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应用拓展,这使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源于有意识的实践体验,充分挖掘直接经验和课堂生成的资源,体现物理教学以人为本,源于生活、走向社会。
案例二: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节课的引入时,设置以下三个小问题:(1)在很平静的水面上,船头垂直指向对岸具有一定速度的小船的运动轨迹?(2)将船的动力关闭,船头垂直指向对岸放在具有一定水流速度的河水中,小船的运动轨迹?(3)如果船头指向不变且有一定的速度,同时行驶在具有一定水流速度的河水中,小船会怎样运动呢?轨迹如何?前两个问题仅是铺垫,我让学生猜猜小船将如何过河,画出轨迹(我用小船的模型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想法)。学生非常踊跃,结果出乎我的预计,学生提供的方案各有说词,争执不下,主要分歧在船头的指向和
小船的轨迹。这是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我兴奋了,能从这里入手将这几种方案的是非讲座分析清楚,本节课的重、难点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独立性、矢量性就得到了突破。
高中物理教育叙事 第6篇
高中物理课的导入,是每节课的的开始。如何抓住学生的认知需求和规律,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释疑、渴求探索交流的情感,突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有效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建构,这是从教学基本技能中提升的教学艺术。为此,我在教学中就选择课堂引入这一环节进行尝试,也收集一些课堂实例,并整理为以下体会和案例,与大家共同探讨
利用设疑思考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节课的导入时,设置以下三个小问题:(1)在很平静的水面上,船头垂直指向对岸具有一定速度的小船的运动轨迹?(2)将船的动力关闭,船头垂直指向对岸放在具有一定水流速度的河水中,小船的运动轨迹?(3)如果船头指向不变且有一定的速度,同时行驶在具有一定水流速度的河水中,小船会怎样运动呢?轨迹如何?前两个问题仅是铺垫,我让学生猜猜小船将如何过河,画出轨迹(我用小船的模型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想法)。学生非常踊跃,结果出乎我的预计,学生提供的方案各有说词,争执不下,主要分歧在船头的指向和小船的轨迹。这是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我兴奋了,能从这里入手将这几种方案的是非讲座分析清楚,本节课的重、难点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独立性、矢量性就得到了突破。
总的说来,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去设计以激活课堂、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高中物理课教学叙事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