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古诗词鉴赏.明清诗歌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古诗词鉴赏.明清诗歌(精选5篇)

古诗词鉴赏.明清诗歌 第1篇

好的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能够揭示诗歌的大致内容、情感、价值取向,是解开思想内容的钥匙。

1.题目揭示内容。赵师秀的《约客》,交待了诗中事件;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其中的“幽”就是诗的一、二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写环境的特点的体现;朱熹的《观书有感》,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写湖水的风景,只有结合题目中的“观书”“有感”之后,便知是作者在谈读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人神清智清,思想永远鲜活。

2.题目直接透露诗人心情。元稹的《遣悲怀》表明了作者要抒发的是悲伤的感情。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 表明诗歌写的是亲人久别重逢的惊喜及聚散匆匆的感慨。贾岛的《寻隐者不遇》题目前后两个动作。 “寻”与“不遇”,含蓄之极。但我们即使不看诗也能够揣测出作者遗憾的心情。

3.题目呈现作者思路

【示例】题李世南画扇李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这首诗写了什么?

【分析】从题目《题李世南画扇》中可知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的是画面图景非眼前实景。明白了这一点就会自然想到诗歌中“潺潺水声”“瑟瑟秋风”“寺庙钟声”“知村近”“觉寺深” 等描写应是诗人的想象与联想,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由画内想到画外,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4.直接揭示了诗歌的主旨,或暗含诗歌的主旨。

【示例】近试上张水部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分析】本诗又名:《闺意献张水部》,从题目中的“试上”“闺意献”可知此为干谒诗。,诗人以“新妇”自比,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画眉”比自己的诗文。以“夫婿”喻指当时在诗文上颇有名气而且又乐于提拔后进的水部郎中张籍。 含蓄表达考前担心作品不一定合主考心意,求张籍指点。通过优美的诗韵,巧妙地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 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种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

二、明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读诗,必须关注诗人的遭遇、境况,关注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了解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等。

1.明了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有助于准确地把握特定时代的诗歌艺术。如宋诗比之唐 诗,“唐诗多以神韵擅长, 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钱钟书语)。

2.明晰作者的创作风格。先看主体风格,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后看个体风格, 一个作者的整体趋向和风格基本上是固定的,如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深沉,李贺的险怪,苏辛的豪放,姜柳的婉约。但也要考虑作家多样的风格。如豪放派作家苏轼也有如诉如泣的 《江城子·十年生死》还有借咏杨花来抒发幽怨缠绵的离情别绪这样低回婉约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又如南宋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诗人陆游 ,也有《钗头 凤·红酥手》和《沈园》这样儿女情长的传世名作。

3.注意走近作者,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生平遭 遇、思想主张等方面的内容。

作家的思想和经历往往又是密不可分的。例如李白本想积极入世,却又鄙弃世俗、蔑视权贵,在政治仕途受挫后抑郁不平而又感到茫然, 有时又因之流露出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了解了他的这些思想和经历后,我们才能准确地解读他的《行路难》《将进酒》 等作品的思想内涵。又如李清照的作品南渡前后判若两样的风格与思想, 就和她在这前后的经历和遭遇直接有关。

【示例】望江南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注: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故国繁华之作; 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是以虚衬实,表达梦醒后面临现实处境的无限凄凉。了解了作者是亡国之君的身世,及其“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这一创作背景,解读诗人的情感就易如反掌。

三、注重注释,破解难点。

注释一般是解释诗文中的写作背景、作者、朝代,词语、典故出处等较难懂的地方,帮助解读诗词, 甚至暗示答案。高考题如果诗词后附有注释,鉴赏时就不能忽视,一定要仔细审读。

古诗词鉴赏.明清诗歌 第2篇

高考诗歌鉴赏教案:诗词鉴赏术语的运用(2)

第二课时 二、修辞手法: 我国古典诗歌对语言有很高的要求,诗歌语言在不断更新中,特重修辞手法的新变,诗歌语言的素质来自对常规语言的变异,是对标准语法规律的“故意的充满美感的扭曲”。在诗歌语言的变异酿造上出现了许多修辞方式。 例:         青玉案 贺铸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首词抒发作者下野后不被人们注意的慨叹。他独自徘徊在“碧云冉冉”的香草地,暗叹自己纵有满腹玑珠,但无人赏识的悲凉。随着暮云的缓缓滚动,这种无边的“闲愁”涌上心头,产生一种难以形容的失落感。作者叠用了三个精警、新奇,又稍带夸张的复合式比喻:“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把这种“闲愁”充塞天地,既多且广,不可消释,是化虚为实的灵光之笔。 除此之外,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还有很多,如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双关等,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几乎所有的诗人都不能拒绝比喻这种修辞,因为它是使诗歌语言形象化的最有效的表现方法之一。“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江上看山(宋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又如: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吴钩”,古代吴地生产的一种弯刀。这里指精良的武器。 又如: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万兜鍪”是借代孙权带领了强大的军队。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从而少许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也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提示事物的本质。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包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 同样“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形象生动,给人印象深刻。“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也称对仗):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对偶可以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确,使音律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和谐悦耳。从结构上看,对偶分为严对和宽对两种。严对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 如: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而对偶的意义上的联系看,对偶基本上有三种:正对、反对和串对。 正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同或相补相衬。“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反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梅须逊雪三分白,雪须输梅一段香” 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关相连(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假设),“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承接)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又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因为怨恨与家人离别,听到悦耳的鸟鸣,不是使人高兴而是使人惊心。“花溅泪”“鸟惊心”这两句还有一种解释:花儿带着朝露,鸟儿任意飞鸣,在诗人的眼里,它们也像是有情的。花儿,为了伤时而洒下眼泪;鸟儿,为了恨别而惊心飞鸣。诗人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周围的景物和自己的情感融合在一起。 练习:分析下面一首采用哪种的修辞手法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答:此诗运用了拟人化手法。“草树”本属无情物,竟能“知”能“解”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设想之奇诗中罕见。诗人借此鼓励“无才思者”敢于创造。 6、排比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紧密关联、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作用是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强感情,提高表达效果。排比用于叙事,可使语意畅达,层次清楚;用于抒情,能收到节奏和谐、感情奔放的效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又如:张养洗《双调.沉醉东风》“班定远飘零玉关,楚灵均憔悴江干。李斯有黄犬悲,陆机有华亭叹。张柬之老来遭难。把个苏子瞻长流了四五番。因此上功名意懒。” 元人散曲中叹世警世,常用这种列举史事车轮大战的方式,论据凿凿,以古证今,语若贯珠,一泻直下。所列人物,遭遇均可悲可叹,大都仕途险恶,结论自然水到渠成。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又如: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春思(唐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竹枝词(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的含蓄,给女方获得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10、互文: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的运用一般来讲有两种表现形式:有时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掌握了它,有时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 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求”(《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这一短语,其中“全”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求”的意思。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有时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啊!”。这类互文,只有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如只从字面理解,不但不能完整而准确地把握其要表达的内容,并且有时会令人进入迷宫百思而不得其解。类似的还有“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等。 11、列锦: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的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流传深远的名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

古诗词鉴赏.宋代诗歌 第3篇

王安国

滕王平昔好追游,高阁依然枕碧流。胜地几经兴废事,夕阳偏照古今愁。

城中树密千家市,天际人归一叶舟。极目沧波吟不尽,西山重叠乱云浮。

滕王阁序

王 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 下面各项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首诗第二句强调这一游览胜地历久不废,后首诗第二句写出了滕王阁意兴阑珊的现状。

B. 前诗三、四句“兴废事”“古今愁”含蕴丰富,引起人们的种种遐想。后诗三、四句极其生动地写出了滕王阁的高远之势。

C. 前诗五、六句从空间着眼,写高阁所在的地理形胜和周围风光。后诗五、六句由时间转入空间,诗人生发了光阴流逝的感慨。

D. 两首诗的尾联,虽以景作结,但言尽而意不尽,极有韵味。

2. 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从写景角度赏析“城中树密千家市,天际人归一叶舟”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水村闲望

俞紫芝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②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①“翡翠”即翠鸟。②“别业”即别墅。

1. 下面各项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按“望”组织题材,以“水”显示特色,写得幽远恬静,雅丽自然。

B. 颔联所用的手法和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诗完全相同。

C. “可惜一绷真水墨”眼前所见犹如一幅水墨画,诗人不说纸上画,而言刺绣画面,使人感到画面栩栩如生。

D. 这首诗描写隐士生活,颇有些王维、孟浩然田园诗的风格。

2. 本诗写景颇具特色,请赏析颈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结合整首诗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送湖南部曲

辛弃疾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

愧我明珠成薏苡①,负君赤手缚於菟②。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注】①薏苡:马援从交趾还,载一车薏米,有人告发他私载一车珍珠。后世用“薏苡明珠”指因涉嫌而受污谤的人。 ②於菟:楚人称老虎为於菟。

1.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字里行间跳荡着热爱部属的激奋心情,展现出作者为人光明磊落的英雄本色。

B. 从颔联的一“愧”一 “负”当中,可以看出诗人关怀部下,不计较个人功名得失的宽广胸怀和高尚品格。

C. 全诗脉络井然。首句为送别时的现实之景,气势突兀;中间四句意在笔先,力透纸背;第六句和第三句相应,第五句和四句相应;结尾两句着重点明送别之情。

D. 诗中充满豪宕不平之气,显得悲壮而苍凉,雄健而沉郁。

2. 简述诗中部属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首诗情感丰富,除别情外,还表达了哪些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道 潜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

1. 下面是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第一句从大处落墨,第二句则从细处着意。

B. 第三句中的“断”字放在句断之处,与上一句“井梧翻叶”相应,虽只是写风的一起一止,却概括了风声由小到大,吹了半夜才停的全过程。

C. 这首诗纯以写景的真切细致取胜,诗人能准确地捕捉住每个特定时刻的景物特征,层次分明地展现出景色变化的过程,并形成浑成的意境。

D. 尾句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浮云将散而未散的这一瞬间,表现月亮将要钻出云层的动态,从而烘托出半夜的凄清而萧瑟的气氛。

2. 宋人写景,往往刻意追求深细地表现时间推移过程中的自然景物的变化,从而营造成出独特的意境。请赏析本诗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有人认为尾句“明”字在首句“暗”字的映衬下,成为全诗最耀眼的亮色,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塞上

柳开

鸣髇①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②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注】①鸣髇(xiāo):响箭,又叫鸣镝,发射时带鸣声,也可用以发布号令。②碧眼胡儿:指塞外的少数民族。

1. 下面是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碧眼胡儿三百骑”,称呼骑士为“胡儿”,饱含作者对少数民族鄙夷不屑的感情色彩。

B. 诗人巧于选材,利用短小篇幅,舍弃次要情节,捕捉最为精彩动人的意象,将北方少数民族的剽悍性格与尚武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C. “直上”表现箭射出后的锐不可当之势。“一千尺”,形容箭的射程之远。这一句诗侧面表现出来塞上的辽阔和广远。

D. 第三句中“碧眼”在这里既突出了北方某些少数民族的生理特征,又切合此时抬头望箭的特定场景。

2. 第二句中 “干”字用得极其精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试着从“静”与“动”的角度赏析第三、四句是如何描绘出塞上少数民族马上骑射的壮观场景的。

古诗词鉴赏.明清诗歌 第4篇

一、一分抒情主人公, 弄清诗人自己和作品刻画的人物

唐诗宋词中的抒情主人公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 即诗人自己 (我) 和作品刻画的人物 (“我”) 。笔者所谓的“一分”, 就是第一时间分辨诗词中所刻画的人物是哪一类, 以便知人论世, 知事论人, 为准确地鉴赏人物形象扫清障碍提供品鉴基础。譬如陆游的《诉衷情》中的抒情主人公就是词人自己, 而秦韬玉的《贫女》中的抒情主人公则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分辨清楚了抒情主人公是哪一类, 弄清楚了所刻画的人物到底是我还是“我”, 将极大程度地有利于读者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二明身份与特征, 准确定位事半功

在分辨作品人物类别之后, 要明确两个问题, 即我所谓的“二明”:1.写了什么人;2.这个人有什么特征。要先明确界定人物的身份, 再明确说出这个人物的特点。以上面引述的第一首词《诉衷情》为例, 我们可以看出第一首词中所描写的是词人陆游自己, 他的身份是一名抗金将领, 从词句中我们又可以看出他当年曾经“万里觅封侯”“匹马戍凉州”, 但是现在却“暗旧貂裘”“鬓先秋, 泪空流”, 可见其一心念着前线却无路请缨, 这些便是他的形象特点。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确了: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 驰骋疆场, 现在虽被弃置不用, 但仍胸怀报国之志, 心系抗金前线。

三、三层关注细心察, 多方留意收获大

1.关注诗词中对人物的正面描写, 即神态、行动、语言、心理、处境等, 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中就通过动作“抱膝”与心理刻画再现了一个在客地过节而思念家人的孤独游子形象。“抱膝”这个动作描写, 活画出沉思枯坐的情状, “还应说着远行人”则是心理描写, 既说明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也体现了家人对诗人的思念。

2.关注从侧面进行的描写, 即别人的评价、人物生活居所周边的环境等, 如《寻陆鸿渐不遇》的前四句“移家虽带郭, 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 秋来未著花”是在描写主人公居所周边的环境, 而后两句“报道山中去, 归来每日斜”则是借助邻居之口报告主人公的行踪, 这里无一字直接描写主人公, 却在侧面描写中明确地让人感觉到主人公陆鸿渐是一个隐士身份, 他寄情山水, 不以尘事为念。

3.关注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 如徐渭的《题葡萄图》中“笔底明珠无处卖, 闲抛闲掷野藤中”, 其中无处卖的“明珠”既指画中葡萄也喻指自己的超人才智无人赏识, 从而让我们明白了这首诗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年老才子形象。

四、四项结合信息全, 通过诗词认识“他”

为了能够更准确地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我们还应当从以下方面做到“四结合”:

1.结合诗歌的题目与注解。诗歌的题目中往往潜藏着丰富的信息, 其中就包括关于人物形象鉴赏的可利用信息。譬如《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题目就告诉读者, 诗人是一个与友分别, 寄诗相赠的洒脱之人。诗歌鉴赏题中, 诗文之下所附带的注解信息更是能够给考生提供直接利用的信息, 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时候要充分结合起这些信息。

2.结合作者生平, 知人论世。要了解一个人, 特别是要透过历史去了解一个古代人物, 就迫切需要我们能够结合起“他”的生平经历、志向抱负、平生遭际。只有这样我们对于这个人物的形象把握才是全面的, 才是客观而真实的。

3.结合借用典故进行分析。如辛弃疾的《阮郎归》下阕“挥羽扇, 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 儒冠多误身”, 借用了周瑜和屈原的典故, 刻画了一个少年时意气风发, 而今漂泊憔悴、落魄江湖的诗人形象。

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的杜甫诗歌鉴赏 第5篇

文学院教育硕士

张艳

050100200165 中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诗歌无疑是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学习吟咏欣赏继承,自然是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很重要的内容,尤其是杜甫的诗歌更是不可不学的。

目前高中课本中杜甫的诗歌有《登高》、《蜀相》、《客至》、《旅夜抒怀》、《登岳阳楼》、《兵车行》。这些诗句真是杜甫血泪而成,杜甫悲痛坎坷一生化为尘粒随岁月之风遍洒在这些苦吟之诗中,千年的杜甫还在这些诗中低吟苦思。无数次地诵读他们,我便无数次地泪湿眼眶,种生命之外的巨大的痛抑在胸中挣扎,这些文字真是非诗而圣!

杜甫诗中这崇高的悲痛沉郁,如何才能让年浅的高中生体会一二呢?只从诗的字面去解释,像翻译一样讲解,又怎能走进诗人真实的精神世界及情感深处呢?这些诗歌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对诗人有较深了解的基础上,所谓知人论世。所以我认为高中诗歌教学中,一定要在解读诗词之前,首先要让学生认识诗人,带领学生了解研究写作背景。而现在许多诗词教学却更多的直接解读字面意思,忽略了诗词字面背后的丰富深刻的文化背景。这真是买椟还珠,不禁让人扼腕叹息!以《登高》为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困苦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如果只是简单解释:“风急天高猿猴悲哀的啸叫,渚清沙白鸟在风中飞舞盘旋,望不到边的落叶萧萧飘下,长江水滚滚常流,我漂泊万里,在这悲凉的秋天,我常在异乡流落,衰老多病,登上这萧索的高抬,我仍是孤独悲伤,艰难苦根,双鬓又添新霜,穷途潦倒,偏又必须新停了洗愁的酒杯。”这对学生来说将是多么隔膜,这远离他们的生活经验,必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真正体会到诗人的沉痛的人生悲叹。甚而至于,有的同学还怀疑杜甫的生存技能,这不是太可笑可悲了吗。

如果,我们从杜甫的生平际遇入手,便知此时杜甫大约已是55岁左右,离他异乡客死水中孤舟只有不到5年的时间了。正可谓迟暮之时,并且此时他不得以离开几难一安的成都草堂顺江东南而下,过嘉州、谕州、忠州最后到了夔州西边的云安,一路上感受湿气,肺病和风痹发作,致使双脚麻痹,只能卧床休息,曾写教材所选的一诗: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写尽孤苦流零之情。杜甫在夔州,身体时时不好,疟疾、肺病、风痹不断缠绕着他,牙已脱落过半,耳也渐聋,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他在这个偏辟的山城与外界隔就,生活艰难,竟曾觉自己是可怜的“穷轍鲋”、“丧家狗”。如此,再回头来看《登高》一诗,其中那悲凉凄然孤寂之意自眀于心。“常作客”可谓杜甫一生际遇之简括,一生流离,外乡漂泊,再看“潦倒新停浊酒杯”更是令人心酸。“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如今由于百年多病疾痛缠身,唯一解忧之物也不能不停下。

所以学习诗歌一定要知人论世,一定要先了解诗人、了解时代背景。

仔细研究高中课本中所选杜甫诗歌基本都写于他创作成熟期,也就是多写于安史之乱以后,其顺序如下:《兵车行》、《蜀相》、《客至》、《旅夜抒怀》、《登高》、《岳阳楼记》。所以,我认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打乱教材编写的顺序,按照杜甫写作的时间顺序来教。这样,既可以对杜甫生命历程有更系统的了解也可以对杜甫的诗歌有更正确深入的理解还可以对杜甫的思想精神有更深刻的认识,不至于像现在许多教师那样将这些前后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诗歌割裂来讲,使得学生对杜甫其人其诗的认识和理解支离破碎,从而使得学生不幸的与这位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擦肩而过却不能领略其高雄学习其丝毫,岂不痛哉!

杜甫这几首诗很具代表性,是杜甫后期的优秀作品,细列一下,《兵车行》作于诗人四十岁左右,是诗人寄居长安十年的后期所作。时玄宗把政事交给贪污的宰相,把边防交给穷兵黩武的将官,人民受着纳租税与服役的残酷剥削,生产力大大衰落。长安北渭水上的咸阳桥连接着通往西域的大道,统治者用暴力征发来的兵士开往边疆都要经过这里,杜甫曾亲眼目睹士兵们出发时的情景,他们的亲人拦道牵 衣,哭声震天。杜甫看到这凄惨的景象,再也抑制不住心头的痛苦,写出了第一首体人民说话的诗----《兵车行》。而长安时期诗人本人也只能卖药都市,寄食友朋。因李林甫的“天下没有余贤”而终不能及第为朝廷所用,流浪长安,日日穷困。有诗:

《奉赠韦左丞长二十二韵》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这一时期也写出了优秀诗作《赴奉先咏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学生曾在初中学过,也应顺便谈及)。并且,此时,杜甫自己也遭逢人生的大不幸,他千里迢迢从奉先蓬头垢面、破衫褴褛回到家乡尚未踏进家门就听见家里哭声震天,原来他未满周岁的幼儿是日饿死家中。

而《蜀相》《客至》两诗应作于安史之乱后,国家满目疮痍。此时诗人已近五旬,经历安史之乱的国破家亡诗人已经不是仅仅自哀自怜了,纵然身陷饥寒之境,但却更加关注理解百姓之疾苦,更是希望皇帝朝廷可重振河山,心中尤慕三国诸葛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忠义和惊世伟略,故而有《蜀相》。而《客至》则是在朋友的帮助下搭建起一暂寄一时的草堂时,偶得片刻之娱,享翁邻之谊的诗作。温暖之后仍是深刻的寒寂,成都五年半的生活可谓苦不堪言

迟暮之时杜甫不得不离开几难一安的成都草堂顺江东南而下,过嘉州、谕州、忠州最后到了夔州西边的云安,其过程中先后写下《旅夜抒怀》、《登高》、《岳阳楼记》。杜甫带着一家大小乘孤舟顺长江东 南漂泊,有时一家大小数日无米进餐,而此时杜甫几乎已经半身不遂,行动极不方便,常常还需出卖多年积蓄的草药以换取食物,其境凄凉不可待言。

杜甫遭遇不再累述,但由上文所述当可看出按照杜甫创作时间顺序来教授高中课本中的杜甫诗歌应当可以更有效的帮助学生对杜甫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对杜甫这位诗圣有更具体更深刻的认识,从而热爱杜甫热爱诗歌,学习杜甫精神学习中华诗歌精神。参考书目:

《杜甫传》

冯至

《“史诗”:〈兵车行〉的另一种解读》

语文教学通讯 《聚焦在文化认同上》

于漪

古诗词鉴赏.明清诗歌

古诗词鉴赏.明清诗歌(精选5篇)古诗词鉴赏.明清诗歌 第1篇好的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能够揭示诗歌的大致内容、情感、价值取向,是解开思想...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