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古诗文与中国园林(精选4篇)
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第1篇
1 长“亭”更短“亭”
园林建筑中数量最多的莫过于亭。亭是一种有顶无墙, 无门无窗, 空间开敞, 形制灵巧的独立建筑物。园林中的亭大多因地制宜, 根据地势选择不同的造型, 山颠水济, 湖心花间, 置放一小亭, 可为园林空间平添趣味。中国古典园林可以说无园不亭, 难怪苏轼诗云:“惟有此亭无一物, 坐观万景得天全。”亭与自然融合的状态格外受到文人墨客的倾心, 四大名亭之一的陶然亭, 就取白居易诗“更待菊黄家酿熟, 与君一醉一陶然”句中的“陶然”二字为亭命名。苏州园林中的精萃沧浪亭更以亭名为园名。沧浪亭式样简单, 不以华丽取胜, 而“沧浪”二字取《孟子》:“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 可以濯我足。”其朴实文秀的建筑外观, 标示了高洁而深厚的文化内涵, 此山间亭, 实际已成为了人心疲惫之时可供歇息的精神之亭。
2 高“台”观四方
高台建筑是我国古代独特的建筑形式, 是一种高出地面的夯土构筑物, 用来登高望远。“台以观”始于夏末, 一度成为了帝王游乐嬉戏甚至攀比的资本, 商纣的“鹿台”, 周文王的“灵台”, 吴王夫差的“姑苏台”, 个个都已炫耀为目的, 最终难免落得悲怆命运, 空留后人去反思。
风行于秦汉的高台建筑, 在隋唐开始日渐消退, 明代计成的《园冶》屋宇篇中所说:“园林之台, 或掇石而高上平者;或木架高而版平无屋者;或楼阁前出一步而敞者, 俱为台。”从此可以了解明清时园林中台已经趋于另一种形式了, 如今我们在古典园林中所能看到的台, 多半是厅堂之前或是临水处的平台, 这些台多是纳凉赏月之用, 通常称为“月台”或“露台”, 如拙政园远香堂的平台和溜园涵碧山房的平台, 都不再是独立的构筑物, 而成了其他建筑的一部分。
3“楼阁”连古绪
楼与阁的建筑形式比较相似, 苏轼云:“赖有高楼能聚远”, 登高远眺是古人特有的自然审美情趣, 园林中的楼阁最大程度上满足了此需求。楼阁在我国古代都属于高层建筑, 因其巍峨的建筑形式, 除了基本功能外, 在园林中更兼“观景”和“景观”两方面使用。如北京颐和园内的佛香阁高踞在万寿山南侧, 打破了平缓的山形使得天际轮廓线富于起伏变化, 成为了整个园林的标志景点和观景中心。
文人登高多有古今兴叹之感怀, 如李清照《题八咏楼》中:“千古风流八咏楼, 江山流与后人愁。”辛弃疾《南乡子》中:“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都描绘了登楼阁之高, 感身世之悲, 国家之忧, 这番情怀与远处美景融合无间, 形成深远的意境。
4 旧时“堂”前燕
堂, 其本意是建在台基上的高大建筑。因堂有正向阳之意通常为正屋, 也反映建筑形制:南向、方正和高敞。古时堂多用作礼制性的功能空间, 是主人进行祭祀、待客和宴请的场所。园林中的堂虽然仍是处在突出地位, 但已经不再是单纯为礼制而建, 更用来游赏美景。这种功能的延伸, 主要根据该建筑本身通透、宏伟、宽敞和精美的特色而改变, 此时的堂多半为厅堂, 其位置仍然根据传统“先乎取景, 妙在朝南”的理念而选, 园中山水花木都在厅堂前逐渐展开。如拙政园中代表了赏荷建筑极致的远香堂, 其建筑依水而立, 四面开敞, 荷花香远益清, 人至此处环顾而望, 此园意境大可领略几分。“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堂也从最初的殿宇正屋的建筑格局, 慢慢演化到了今日形态, 历代文人喜好结庐为堂, 更让堂严肃的建筑形式添了平易亲切。
5 佳“馆”宜佳客
千古绝句“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来自王维《竹里馆》, 竹里馆是辋川别墅胜景之一, 由于屋舍地处竹林深处而得名。圆明园内的杏花春馆, 虽今日不能端看其真貌, 但从遗留诗话中也可知此馆是由多个建筑组成的“杏花村”, 由山亭而入, 看到矮屋疏篱, 环植杏花, 前辟小圃, 一派乡野村落的景象。拙政园内卅六鸳鸯馆是西花园的主体建筑, 建筑风格精美华丽, 馆内弧形屋顶能反射声音, 想当初主人在此吹笛弄箫, 吟歌唱曲, 那余音袅袅, 绕梁萦回, 情景何等美妙。
6 高洁“斋”明志
斋本是道教祭祷仪式之一, 原意指整齐和干净。后演化成建筑概念, 特指某些使人修身养性的场所, 也因此没有固定的形制。现存斋建筑也各不相同, 有的是完整的小庭院, 有的甚至是一个完整的小型园林, 当然最多的还是单独建筑, 在园林中以书斋居多, 如半亩园的退思斋, 苏州怡园的画舫斋, 都是建立在园中静谧处, 建筑明净而宜爽心神, 所谓“清修之地, 气聚神合, 思接千古, 以读为冶, 铸魂养魄”, 斋的这种建筑意味也成为了古代文人生命的另一种拓展。
7“廊”深此徘徊
廊有廊庑和游廊之别, 游廊多以曲折见长, 其形式千姿百态, 具有更高的审美情趣, 也因此多用在古典园林中。《园冶》说廊:“宜曲宜长则胜”。因而此种游廊精妙在“曲”, 特点在“长”, 如李商隐诗云:“密锁重关掩录苔, 廊深阁回此徘徊。”从侧面上让人领略到蜿蜒无尽, 徘徊低转的美妙曲折动态。苏州怡园的复廊极具特色, 将整个园林分为东西两院, 所谓“闲庭信步花还在, 一园春色两园分。”而廊本身曲直结合略为蜿蜒, 透过漏窗变化双面借景, 实有“径路绝, 风云通”的山水意境在其中。
8 开“轩”纳微凉
轩形体不大, 前檐突起, 空间流畅, 其典型形式正应了计成所言:“轩轩欲举”。轩的空间形式灵活通透, 在园林中使用广泛, 轩经常傍山临水而建, 多半临近厅堂主体建筑, 带有一定的陪衬性质。休憩, 赏景, 纳凉为轩的主要功能。杜甫《夏夜叹》:“仲夏苦夜短, 开轩纳微凉。”十分形象地描绘了当时夏夜纳凉的场景。拙政园内倚玉轩为远香堂辅助建筑, 高轩迎风, 人们或观赏近处翠竹或遥望远处碧荷, 无一不妙。而苏州留园的闻木樨香轩, 便是建在山顶, 山上遍植桂花, 每至秋日, 人们在轩内便可赏闻到沁人心脾的木樨暗香。轩虽无正堂高大, 但却是饮酒赋诗, 品茗作画的绝佳妙处, 为文人雅士们提供了一个聚会赏景的场所。
9 画“舫”波心停
舫仿照舟船形式的傍水而建, 专供人游憩宴请, 赏玩水景, 因不能移动也有不系舟之称。
舫根据陈从周理论所分3种:“临水者名旱船, 不临水者称船厅, 筑水中者呼石舫。”旱船, 多称画舫, 临岸近水, 建筑轮廓高低错落, 虚实相间, 是园林中极具艺术特色的小品建筑, 如拙政园的香洲, 退思园的闹红一舸等;而筑于水中的石舫, 则竭力模仿真实船只所造, 追求形似之美, 如颐和园昆明湖中的清宴舫, 南京熙园耐得石舫, 都用其特殊的建筑形式充分表现了轻盈舒展之美。
1 0“榭”歌台处
“榭”这种建筑形式, 最初是从“台”延伸而来的, 《尔雅》:“四方而高曰台, 有木曰榭。”只有柱和顶的建筑形式与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榭已相差甚远。《释名》云:“榭者, 借也。借景而成者也。或水边, 或花畔, 制亦随态。”此句可见古典园林中的榭是依位置而定, 结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最常见的临水而建为水榭, 除了观赏游玩的动能, 更对风度园林景观至关重要, 榭临水筑造, 三面开窗, 借山景, 水景, 花草配合相映成趣。苏州怡园藕香榭, 是园中最大的主体建筑, 这在园林中可算鲜见, 建筑四方, 内用长窗将其分割为南北鸳鸯厅, 北面藕香榭, 露台临池, 夏日赏荷家处。台榭自古与园林就密不可分, 只是其形式却千变万化, 不曾固定下来, 这倒有几分应了辛弃疾《永遇乐》中那句:“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1 1 动满壁“墙”
墙在古时有壁、垣、墉等诸多称号, 从本质来说, 墙是一种边界形式, 隔断了国与国, 城与城, 院落内外的空间。古典园林中的外墙为了保护主人隐私, 通常修建的高大厚实, 最大程度的泄漏不过也是探出墙头的一枝红杏。后常有在墙上加上檐, 做出龙墙, 云墙的构筑形式, 将本该呆板的墙装饰得欲静还动, 充满生机, 如上海豫园的龙墙和苏州锁绿轩前的云墙, 其墙体俱是逶迤盘横, 在天际间上下飞舞变幻。自园林入口相内望去, 通常会看到一面独立的影壁墙, 它如屏风一般含蓄遮蔽, 避免开门见山, 对游人园内景色一览无余。而园林内部的墙, 逐步打破了围墙原有表明界限, 封闭视野的特征, 实体墙面常被形式多样的洞门漏窗所虚化, 这些门窗漏景引景, 使框景墙恰成了一幅天然图卷。
1 2“门”“窗”以传景
门窗在本文只被看作建筑的构件, 园林中重要的装饰元素进行阐述。《园冶》中说:“切忌雕镂门空, 应当磨琢窗垣。”因此可见园林洞门虽然有方有圆, 式样多样, 可除了门匾之外无过多雕砌, 让人看到和经过时有豁然开朗的通畅感。如拙政园的别有洞天, 狮子林的探幽花门, 都是素墙花门, 造型简洁, 自成韵致。而墙上漏窗善用不同花饰, 让人根据花窗形式, 步移景随, 变化着不同的美感, 如苏州留园的古木交柯花窗, 漏窗借园中植物引导游人入境的心情一波三折, 赏心自识, 又如拙政园的芙蓉榭窗景, 其雕琢玲珑剔透, 借景透花, 赏心悦目。中国古典园林善于借景成趣, 一波三折, 门窗之妙正在于此。
造园如做诗文, 首重意境, 构思更需曲折有致, 前呼后应。故此中国园林才能“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这番境界实若诗文造园, 异曲同工。园林始终是人与自然之间协调的最佳形式, 我们在今日反复研究古典园林的种种, 期望将其造园精髓用来改善今日“进步”的物质生活, 让人们重返昔日的精神家园。言短意长,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绝非数千字可以概括的, 那其中精妙惟有静心方能体会, 正所谓“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摘要:造园如做诗文, 首重意境, 构思更需曲折有致, 前呼后应。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也代表了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理想家园的生活状态,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 涵盖了太多内容, 本文借助诗词图画, 通过对古典园林4大要素之一的建筑形式分类解析, 使读者能换一个角度理解中国园林的诗文意境之美。
关键词:古典园林,传统建筑,诗文,意境
参考文献
[1]陈从周.陈从周园林随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2]李铮生主编.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第2篇
在中国园林文化发展史上,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虽然在先秦时,中国文化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多元形态。儒家只是其中主要的一家,但自汉武帝采纳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在儒家创立和发展的过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学说:崇尚“仁义“和“礼乐“等孔子思想,提倡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平民教育和伦理道德的培养与实践;并溶入了重民、三纲五常、道统等思想,以及提倡以义制利的价值观。虽然这些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又带来一定的抑制和制约作用。其崇性抑情、重道轻文、存理去欲的思想遭到了历代崇尚自然的文学家的批评。于是,儒学在吸取、借鉴道教的基础上,以保持自己特色的前提下相互调和,从而使儒学得到进--步的发展。儒学学者吸取了道教以道为宇宙本体,“道生万物“的思想,完善了儒家哲学的`思想体系。
《周易》中强调天、地、人三才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尽管人与自然相比,人的地位更为重要,但儒学并不把自然看作异己力量,而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天人是相通的,“天人合一“、“万物与吾一体“之说。于是,这些思想的形成,导致了中国人的艺术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崇尚白然,师法自然“也就成为中国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过加工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苏州沧浪亭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俱有情“就表现出园主视己与自然浑同一休,陶然与自然的闲适心情,另一方面,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对中国园林的主题思想产生-定的影响。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义于物,以物比德。人们把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种象征。自古以来,人们就把竹子作为美好事物和高尚品格的象征。人们把竹子隐喻为一种虚心、有节、挺拔凌云、不畏霜寒、随遇而安的品格精神。
历史上不少诗人、文学家都写国许多关于竹的诗文。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赞竹曰:“竹解心虚即我师“唐代文人刘岩夫写的《植竹记》中将竹与君子的人格相比拟,道:“劲本坚节,不受雪霜,刚也;绿叶萋萋,翠筠浮浮,柔也;虚心而直,无所隐蔽,忠也;不孤根而挺耸,必相依以擢秀,义也;虽春阳气旺,终不与众木斗荣,谦也;四时-贯,荣衰不殊.恒也。“从竹子的人格化看出,自然美的各种形式属性本身往往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的地位,相反,人们更注重从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中体现物与我、彼与己、内与外、人与自然的同一,除了竹子以外,人们还将松、悔、兰、菊、荷以及各种形貌奇伟的山石作为高尚品格的象征。
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第3篇
关键词 中国 传统园林 现代 公共园林 比较
中图分类号:S73 文献标识码:A
园林是时代、思想、感情、审美观念的结晶,是社会发展形象化的记录。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园林在城市中大量涌现。而现代园林经历了多年的传承和发展,保留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些理论,同时因地制宜,建造了符合时代特点现代园林。现代园林有不少作品,在改善良好的人居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因此,本人以顺德清晖园以及武汉解放公园为例。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风格进行了分析。
1园林布局与功能比较
1.1园林布局
众所周知,古典园林讲究 “虽有人作,宛自天开” ,多使用自然式造园手法。如清晖园采取了集锦式的布局方式,形成独特的空间序列。穿过门厅,即可看见开阔宜人的湖面空间。从澄漪亭到六角亭,形成一个可游可憩,动静交替的线路。一路上穿过了四道门,进入花园后空间相对收窄了,奇花异草近在咫尺,左有书斋,右有凤亭,上有古木交柯,目光由远眺转为凝视。继续向内来到住宅区域,高楼迭起,缝中观天,空间相对局促,阴暗清凉。在这个序列中,空间的变化可以概括为:由“开阔”到“压迫”,由“丰富”到“单纯”的层层收缩。
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园林逐渐进入我国园林中,园林设计中开始强调人工美或几何美。如武汉解放公园,整体布局上来看,公园东部景区从入口起建有主轴干道,沿道两侧依次置有瓶形花坛、万人绿茵广场、睡莲塘、中心花坛、露天剧场、水杉林、苏联空军志愿军烈士墓等。形成了湿地净一水、湖中环一岛、三门嵌入城、一线串九区,的格局。所以中国现代园林是在延续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精髓的基础上,融入了部分西方的造园艺术,形成了园林风格交融、园林文化丰富、园林形式多样、园林特点众多的新格局。
1.2功能性质
无论是古典园林还是现代园林,其基本的功能定位都属于观赏型。唯一不同的是服务对象。中国古典园林的最初设计仅从景观意境出发,并无商业目的。中国现代园林,作为一种创造人类优美环境的综合艺术, 其任务就是向人们提供亲临自然之境、享受自然之趣的良好氛围。现代园林设计为顺应这一趋势,设计时充分研究了受众人群的心理以及在开放式空间行为方式,对现代园林设计进行了重新定位,设计上通过定点研究人的各种不同行为趋向与状态模式,确定不同户外设施的选用设置等。同时现代园林向开敞、外向型发展。从城市中的花园转变为花园城市。
2园林构成要素比较
园林造园四要素为山石、水体、建筑、植物。
(1)掇山置石
在中国古代,由于人们出行不便,于是产生了“一卷代山”的想法,如清晖园中的风来峰。现代园林中的置石更加自然,为适应现代人亲近自然的心理特征,多数是利用地域特色选址依山傍水,不再大量的堆山,而是用起伏地形和草坪代替,在需要的地方随意配置景石。并且随着西方造园艺术的渗透,广泛运用于西方园林的更具有时代意义现代雕塑也被我国所吸收用于现代园林中。
(2)水体
在中国传统思想里,水是灵性的表现。所以中国园林中多用水来表现院子的灵动、自由。清晖园属水性,所以即使是私家园林,理水依然可呈现瀑布、池塘、潭、流觞之曲水、井泉等多种格局。
解放公园的湿地系统可以净化8公顷水面的水质。同时在公园的水体与岸线间,采用湿地基质的土壤沙砾自然连接,形成了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的区域。同时。在湿地上修建栈道,游客沿着迂回曲折的木质栈道入画赏景,如同行在水面上,形成亲近水体、亲近植物、亲近自然的人景融合。
(3)建筑
现代园林中的建筑是全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力求突出自然美,达到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建筑材料多样化,建筑形式多样,风格迥异。许多新型建筑材料不仅在性能上耐风吹日晒,使用寿命也较大。在建筑色彩上,古典园林多以暖色调为主,而现代园林则依据用地功能的不同,设置形式多样的颜色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解放公园中有用木材、石材、钢材等材料建成的亭子,“步月塔”以及仿各地名塔建成的名塔园。
(4)植物造景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崇尚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而现代园林植物配置却有不同时代带来的独特风格和特征。
清晖园的植物比较具有地域特色,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多为广东当地多有的热带植物为主。并且在配置形式上,清晖园的植物采用创通植物种植方法中的孤植、对植、列植、丛植等形式,以及一些规律性的古典园林植物配置手法。相比之下,现代园林设计在植物选择上,由于在植物功能上的拓宽,生态、防护、生产功能的增加,对植物多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设计手法上也进行了更新,更加强调搭配以及植物的群落性栽种。
3结语
古典园林代表了那个时代的面貌、精神、文化。虽然在层次上较丰富,表现的意境深远,但是一味地追求曲径通幽与曲折变化,显得封闭有余,开敞不足,往往不适合现代生活的需求。城市生活的快节奏使人们更乐意接受明快的园林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当今,面对各种思潮的冲击,应把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空间布局、美学文化与西方的造园形式、造园理论等以及现代造园技法相结合,以创造出更符合中国情节的中国园林。
中国古诗与节日(精选) 第4篇
一、春节
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声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争把新桃换旧符。
【解析】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的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屠苏,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前两句:在爆竹的响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人们喝着过节的屠苏酒,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已经来临。
第三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瞳瞳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
结尾一句描述转议论,桃符:指画有神荼、郁垒两个神像或写有这两个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一清晨挂在门上,以求“辟邪”。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该句中用新桃符换了旧桃符,以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
其实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它是以除旧迎新来比喻和歌颂新法的胜利推行。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其中也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新年作(刘长卿
唐)
岁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解析】岁心:思乡之心;
切:迫切
潸然:流泪的样子。
居人下:指被贬。
客:诗人自己。
长沙傅:贾谊,西汉贾谊曾为大臣所嫉恨,贬为长沙王太傅。
这首诗可看出作者当时的处境:新年迫近,却身在天涯;年事已高,又居于卑位;被贬谪,有家难回。也可体会到诗人谪迁岁月中哀愁的心境,佳节将至伤感的情怀。
除夜宿石头驿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解析】首联:除夕之夜,万家团聚,自己却还浮沉宦海,奔走旅途,孤零零的在驿馆中借宿。长夜枯坐,举目无亲,又有谁来嘘寒问暖。人无可亲,眼下就只有寒灯一盏,摇曳作伴。“谁相问”,用设问的语气,更能突出旅人凄苦不平之情。“寒灯”,点出岁暮天寒,更衬出诗人思家的孤苦冷落的心情。
颔联:出句明点题中“除夜”,对句则吐露与亲人有万里相隔之感。
颈联:这一晚,多少往事涌上心头。这一联就写出了这种沉思追忆和忆后重又回到现实时的自我嘲笑。“支离”,本指形体不全,这里指流离多病。据记载,戴任官期间,治绩斐然,晚年在抚州时曾被诬拿问,后得昭雪,诗人一生行事,抱有济时之志,而现实不但没能实现,反落得病骨支离,江湖漂泊,这怎能不感到可笑呢?这“笑”,蕴含着多少对不合理现实的愤慨不平,是含着心酸眼泪的无可奈何的苦笑。尾联:一年伊始,万象更新,可是诗人的愁情苦状却不会改变,一个“又”字,写出了诗人年年待岁,迎来的只能是越来越可怜的处境,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这个结尾,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和不尽的凄苦况味。
总结:长期漂泊,客中寂寞,又值除夕之夜,还独自滞迹在他乡逆旅,此情此景,更何以堪。这首诗就真切的抒写了诗人当时的际遇,蕴蓄着无穷的感慨和凄凉之情。
二、元宵节
正月十五夜 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注释】
火树银花:比喻灿烂绚丽的灯光和焰火。特指上元节的灯景。此句对后世影响甚大,如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有:“东风夜放花千树„„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红楼梦》十八回:“只见庭燎绕空,香雪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近人柳亚子《浣溪沙·五O年国庆观剧》词:“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姊妹舞蹁跹。”
星桥:《太平御览》卷七三引常璩《华阳国志》说,李冰凿七桥,上应七星,每桥都有一铁索。这里指桥梁。铁锁开:指元宵夜京城开禁。
秾李:《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华如桃李。”指年轻人像盛开娇艳的桃花李花一样华美富丽。游伎:指街上游舞的艺伎。
落梅:古曲名《梅花落》,是汉乐府横吹曲名。
金吾:掌管京城戒备,禁人夜行的官名,汉代置。《西京杂记》:“西都京城街衢,有执金吾晓夜传呼,以禁止夜行,惟正月十五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谓之夜放。”
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计时器皿,即滴漏。【赏析】
此诗是苏味道的代表作,也是历代咏元宵节最好的作品之一,它对后代诗歌创作有较大影响,大约作于唐神龙元年(705)。也有学者认为,此诗作于长安元年(701)。
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元宵节。这天夜里,各地都举办社火,十分热闹,而皇上住地京城更是如此。唐刘肃《大唐新语·文章类》:“神龙之际,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文士皆贼诗一章,以纪其事。作者数百人,惟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郎郭利贞、殿中侍御史崔液二人为绝唱。” 第一句写灯,把灯比作“火树”和“银花”,就有了灯的富丽和多彩,表现出灯的全部辉煌。第二句写观灯的环境,既有美丽壮观的自然景象,又有政治环境,即元宵佳节特许放宽禁区后市民可以信步漫游所带来的喜悦氛围。第三四句总写观灯盛况,抒发骑马逐月的欢乐情怀。第五六句细写游人盛景,歌舞妓们艳丽华美,杂于各色人之间,踏着“梅花落”曲子,唱着愉快的歌,把观灯之乐推向高潮。最后两句用“金吾不禁”和“玉漏莫催”来表达人们让欢乐继续下去的心愿,有力地烘托出太平盛世歌舞升平的初唐繁荣,让人感到兴犹未尽,产生出强烈的艺术效果。此诗对仗工稳,前后照应,结构紧密,可称得上初唐五律的典范。作品以其常读常新的艺术魅力昭示着后世诗人,促进了五言律诗的成熟。“火树银花”一词亦成为描写节日之夜的特用成语。历代诗评家对此诗多有赞赏,如元代文学家方回云:“味道,武后时人。诗律已如此健快。古今元宵诗少,五言好者殆无出此篇矣。”(《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明代冯舒称此诗“真正盛唐”。明代思想家王夫之谓之“浑然一气”(《姜斋诗话》)。清代学者纪昀认为该诗“三四句自然有味,确是元夜真景,不可移之他处。夜游得神处尤在出句,出句得神处尤在‘暗’字”(《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赏析】这首词的上半阕写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一开始就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之中。“东风夜”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一类的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这句是说,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下阕仍然在写“元夕”的欢乐,且一对意中人在大街巧遇的场景。只不过上阕写的是整个场面,下阕写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个人的欢乐自然地溶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一句写的是元宵观灯的女人,她们穿着美丽的衣服,戴着漂亮的手饰,欢天喜地朝前奔去,所过之处,阵阵暗香随风飘来。“雪柳”是玉簪之类的头饰。
“众里寻他千百度”:(这人)对着众多走过的女人一一辨认(但没有一个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偶一回头,却发现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处。“灯火阑珊”勿作“良夜将逝”解,“灯火阑珊”虽然是灯火渐渐散尽的意思,但这儿说的是天空飘洒下来的礼花,快接近地面时早已熄灭散尽,所以即使头上有流光溢彩,站立的地方却是昏暗的。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词从开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此词描绘出元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此词有寄托,可谓知音。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全文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词人对理想的追求的执着和艰辛)。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作者把火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花千树”描绘五光十色的彩灯缀满街巷,好像一夜之间被春风吹开的千树繁花一样。这是化用唐朝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这也是对词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赞美。
下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3]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与趣味呢!
三、清明
1、寒食节:农历清明的前一天(一说前两天),相传春秋时晋国介子推辅佐重耳(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抱树烧死。文公为悼念他,禁止在介之推死日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叫做寒食禁火。
寒食(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寄京师诸弟(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注】①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上,内有宣帝陵,王皇后陵及其他陪葬陵墓。问:(1)《寒食》前两句在景与情的关系处理上有何独到之处?请作简要赏析。答:孟诗前两句借江南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在他乡过寒食节的极度悲伤的感情。这两句诗一写繁华,一写悲苦,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
(2)两首诗所写内容都与“寒食”相关,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概述两首诗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孟诗表达了诗人佳节思亲的伤感和同情民间疾苦的情怀;韦诗抒发了诗人离家在外的孤独之感和思念故乡、亲人的一往深情。
【补充分析原诗】孟诗: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孟云卿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就在这样的漂泊流寓生活中的一个寒食节前夕,写下了这首绝句。寒食“无烟火”是为了纪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风俗,而贫居“无烟火”却是为生活所迫的结果。对于富人来说,一朝“断炊”意味着佳节的快乐;而对于贫者来说,“往往”断炊,包含着多少辛酸。
韦诗:第一句写客中寒食的情况;第二句“独”字暗示自己独在异乡;第三句是关键句,直抒胸臆,明写想念诸弟;第四句遥念故乡寒食的景色。
壬辰寒食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①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②,但欲老渔樵。
【注】①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②轩冕:古代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禄。
问:(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篇名)(2)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B)
A 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B 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C 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D 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达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3)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雪”隐喻了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衰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补充分析】这首诗是皇佑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祭扫父亲
①墓时写的。此诗一方面是表达了作者在扫墓时对父亲的沉痛哀悼之情,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推行新法时的艰难处境作了一番慨叹。
当时王安石只有32岁,本该是黑发朱颜,但现在是“白发争出”“朱颜早凋”,显然是想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感慨:自己虽身居官位,却丝毫没享受到当官本该有的乐趣,一心想推行新法,又遇到重重阻力,自己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以至于才而立之年就华发早生,苍颜毕现,世事实在是太艰难了!
整首诗把思乡之愁、哀悼之痛、早衰之叹、为官之苦有机地串联,并用“雪”与“朱”这两个字把王安石内心的感慨与苦楚更深沉的表达了出来。
2、清明:扫墓、游春、踏青、插柳、荡秋千
清明日(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赏析】温庭筠以辞藻华丽,风格浓艳著称。
清明日的清晨,清蛾飞舞,色彩斑斓,犹如在画扇中一样,桃树满园,桃花和郁金香竞相开放,红遍了田野。人们兴冲冲结伴踏青,出发时看到露水在各色花瓣上颤颤欲滴,归来时领略到微风穿过柳丝拂面而来,骄傲的马匹在帐帏旁昂首嘶鸣,鸡群从刚打开的笼子里争先恐后地窜出来,四处觅食,不知谁瞄准鸟儿在发射飞弹?黄鹂赶紧飞入隔墙的庭院,在房顶婉转鸣叫,仿佛说:人们啊,请不要伤害我们,不要破坏大自然的和谐吧!
四、端午(端阳、重五)
小重山 端午(元 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问:(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词中先详细描绘了端午节人们忙碌的场面:“处处忙”“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点出端阳风俗,洋溢着喜庆气氛。“空惆怅”是写作者触景生情的感慨:世人只知过节,却不知节日的历史内涵。下阕紧接上阕,叙述自己对屈原的敬仰之情,“千年忠义气,日星光”是对屈原爱国精神的赞颂。“总堪伤”是描写作者读罢《离骚》后的情态。“无人解”是写自己的孤寂落寞的处境,同时和上阕“空惆怅”照应。
答:空惆怅:感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了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之情,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2)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解析】共两句,先阅读全词,概括出表现手法是对比,从词的内容上不难看出,然后结合相关的语句,诠释对比手法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对比,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了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刻感触形成对比。(反衬)
五、七夕:常描写人间乞巧或表达男女离恨
鹊桥仙 七夕(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解析】起笔三句点名七夕,并以侧笔渲染之。七夕织女与牛郎相会,故又称双星节。当银河两岸,牛郎已无心思耕种,织女亦无心思纺织,则佳期将至,就连天上的众仙女也为之激动了。起笔透过对主角与配角心情之渲染,烘托出一年只一度的七夕氛围,真是扣人心弦。后三句承群仙之相妒写出,体貌娟秀的嫦娥蹙紧了蛾眉,风姨竟至兴风吹雨,这些仙女,都妒忌着织女呢,可见牛郎织女爱情之难能可贵更可知。过片三句,着力刻画牛郎织女心态。七夕相会,匆匆而已,如此一面,怎如不见!见了,只是重新撩乱万千离愁别绪罢了。结尾三句紧承上句,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之别离,相逢仅只七夕之一刻,旧愁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有限,不仅如此,旧愁未销,反载了难以担荷的新恨归去。
艺术特色:以嫦娥风姨之相妒,反衬,深化牛郎织女之爱情悲剧。
鹊桥仙 七夕送陈令举
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客槎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注】⑴解题:作者与另几位反对王安石新法的朋友一起欢聚,喝酒喝得很高兴。这首词就是为其中一位而作。此词是咏调名本意,即所写内容与词牌内涵相合,而且是这一题目中词作的千古名篇,很有创新之意,极受后人推崇。
⑵缑(读勾gōu)山:地名,是周灵王太子王子乔成仙后乘鹤而去的地方。⑶痴牛:指牛郎。作者说他痴,因为别人都希望由凡入仙,他和织女却倒着走,由仙入凡。
⑷騃(读呆ái)女:指织女。作者说她呆,与上述理由相同。“騃”是“呆”的异体字。
⑸凤箫声:王子乔吹笙时喜欢模仿凤的叫声。⑹时人:指当时看到王子乔登仙而去的人们。
⑺槎(读查chá):用竹或木编成的筏子。据说天河与海相通,年年有浮槎定期往来。海滨有一人探险乘槎而去,果然遇到了牛郎和织女。苏轼在这里用槎比喻他和朋友们坐的船,说他们的船可能真的冲犯了天上的牵牛星宿呢!
⑻前缘:前世的因缘。【赏析】
这首词咏调名本意,是为送别友人陈令举而作。全词在立意上一反旧调,不写男女离恨,而咏朋友情意,别有一番新味。
此词上片,也紧切七夕下笔,但用的却是王子乔飘然仙去的故事。据刘向《列仙传》载,周灵王太子王子乔,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被道士浮丘公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于山上见柏良,对他说:“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颠。”至
[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苏轼此词上片,借这则神话故事,称颂一种超尘拔俗、不为柔情羁縻的飘逸旷放襟怀,以开解友人的离思别苦。发端三句,赞王子乔仙心超远,缥缈云天,不学牛郎织女身陷情网,作茧自缚。一扬一抑,独出机杼,顿成翻案之笔。缑山,在河南偃师县。缑山仙子,指王子乔,因为他在缑山仙去,故云。“凤箫”两句,承“不学”句而来,牛女渡河,两情缱绻,势难割舍;仙子吹箫月下,举手告别家人,飘然而去。前者由仙入凡,后者超凡归仙,趋向相反,故赞以“不学痴牛呆女”。
下片写自己与友人的聚合与分离,仿佛前缘已定,事有必然。据东坡《记游松江》(《东坡志林》卷一)说:“吾昔自杭移高密,与杨元素同舟,而陈令举、张子野皆从余过李公择于湖,遂与刘孝叔俱至松江。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苏轼于熙宁七年九月从杭州通判移任密州知州,与同时奉召还汴京的杭州知州杨元素同舟至湖州访李公择,陈令举、张子野同行,并与刘孝叔会于湖州府园之碧澜堂,称为“六客之会”,席上张子野作《定**令》,即“六客词”,会后同泛舟游吴松江,至吴江垂虹亭畅饮高歌,“坐客欢甚,有醉倒者”。但作者不是径直叙写这段经历,仍借与天河牛女有关的故事来进行比况。张华《博物志》载一则故事说:天河与海相通,年年有浮槎定期往来,海滨一人怀探险奇志,便多带干粮,乘槎浮去。经十余日,至一城郭,遇织布女和牵牛人,便问牵牛人,此是何处。牵牛人告诉他回去后问蜀人严君平便知。后来乘槎人还,问严君平。君平告以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算年月,正是乘槎人到天河之时。词人借用这则优美的神话故事,比况几位友人曾冲破澄澈的银浪泛舟而行。“槎”,即竹筏;“客槎”,一语双关:明指天河的“浮槎”,暗喻他们所乘的客船。“尚带天风海雨”,切合“浮槎”通海之说。煞拍两句笔墨落到赠别。“相逢一醉是前缘”,写六客之会;“风雨散、飘然何处”,“风雨”承上“天风海雨”,写朋友分袂,各自西东。“一醉是前缘”,含慰藉之意;“飘然何处”,蕴感慨无限。
这首词不但摆脱了儿女艳情的旧套,借以抒写送别的友情,而且用事上紧扣七夕,格调上以飘逸超旷取代缠绵悱恻之风,读来深感词人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
六、中秋
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解析】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七、九月九日重阳节:饮酒、赏菊
九
日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①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③衰谢两相催!
【注】①竹叶:指竹叶青酒。
②殊方:他乡。
③干戈:战争。
【赏析】
此诗是大历二年(767)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诗人联系两年来客寓夔州的现实,抒写自己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思想境界和艺术造诣,都远在一般登高篇什之上。
首联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诗人在客中,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秋佳色。诗人酷好饮酒、热爱生活的情态,便在诗行中活现。
颔联诗笔顿转。重九饮酒赏菊,本是古代高士的传统,可是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遂也无心赏菊。于是诗人向菊花发号施令起来:“菊花从此不须开”!这一带着较强烈主观情绪的诗句,妙趣神来,好象有些任性,恰好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这一联,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对(亦即沈德潜所谓“真假对”),借“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菊花”相对,“萧散不为
②绳墨所窘”(《诗人玉屑》),被称为杜律的创格。菊花虽是实景,“竹叶”却非真物,然而由于字
工整贴切,特别显得新鲜别致,全联遂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颈联进一步写诗人瞩目遐思,因景伤情,牵动了万千愁绪。诗人独身飘泊异地,日落时分听到一声声黑猿的啼哭,不免泪下沾裳。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诗中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由于病肺,更是因为乡愁撩人啊!
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漂零寥落之感。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诗人一边诅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此诗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表现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结尾将诗的主题升华:诗人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正所谓“杜陵有句皆忧国”。此诗全篇皆对,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见性情。句句讲诗律却不着痕迹,很象在写散文;直接发议论而结合形象,毫不感到枯燥。写景、叙事又能与诗人的忧思关合很紧。笔端蓄聚感情,主人公呼之欲出,颇能显示出杜甫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九日齐山登高⑴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⑵。尘世难逢开口笑⑶,菊花须插满头归⑷。但将酩酊酬佳节⑸,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⑹。[1]
【注释】⑴九日:九月九日重阳节。齐山: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东南。作者此时被贬任池州。
⑵翠微:指齐山上的翠微亭,其为杜牧于唐会昌四年(844年)9月赴任池州刺史,取李白《赠秋浦柳少府》诗中的“开帘当翠微”句意,在齐山之巅建“翠微亭”,以表追思李白之意。
⑶“尘世”句:《庄子》:“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此言人生欢笑既难得,则更应善自宽慰,多方开解,切不可对一些烦恼事过于挂怀。
⑷“菊花”句:菊花:此暗用典故。《艺文类聚》卷四引《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留,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⑸酩酊(dǐng):大醉。
⑹牛山:《晏子春秋·内篇谏上》:“(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 牛山,在今山东临淄。【解析】首联:重阳佳节,作者和朋友带着酒,登上齐山,看见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倒映在碧波之中,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
颔联:他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难得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颈联: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
尾联:诗人由眼前所登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象“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又何必象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
【问】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试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同意,诗人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的情绪,但诗人在最后借用齐景公上牛山面对夕阳西下感怀人生无常而落泪的典故,反而表达出自己淡然的心境,显示了旷达的情怀。
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