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功能分工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功能分工范文(精选8篇)

功能分工 第1篇

1理论基础:西方经济学中分工理论思想

经济发展的实质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分工、专业化正是生产方式变革的主要特征,也正因此,分工和专业化意味着生产力的提高。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就已提出,推动经济增长的最根本原因是分工的日益深化与演进,即生产中的分工和专业化是财富增加的主要原因。①马歇尔在将分工组织作为独立生产要素的基础上,以分工经济、组织的经济论述了报酬递增的实现机制,并认为规模经济代表了分工经济效果。在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分工理论进行扬弃的基础上,马克思区分了“自然分工”、“社会分工”等范畴,并提出了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基本尺度,及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分工往往是不平等的、具有劳动异化功能、扼杀人的全面发展的分工“双重效应”思想②。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认为,分工与生产力是一种互为因果的逻辑关系,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决定着分工的发展程度,反过来分工本身又创造了一种新的“扩大了的生产力”。新兴古典经济学兴起后,扬格论证了市场规模与迂回生产、产业间分工相互作用和自我演进的机制,使斯密定理动态化,从而超越了斯密关于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现实经济增长的根源。

新制度经济学通过引入企业性质、交易成本、制度变迁等概念和范畴拓展了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科斯揭示了企业与市场的边界问题,并引申出企业间分工与企业内部分工的问题。威廉姆森在运用不确定性、交易频度和资产特定性等范畴对交易种类进行区分之后,详细讨论了市场、科层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其它调节方式对于不同交易种类的适应性,从而在交易成本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经济组织分析的全面框架。诺斯提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而经济组织的效率依赖于因制度上的安排和所有权确立而带来的个人收益率向社会收益率的接近,并且人均收入的长期增长意味着社会总收入的增长率高于人口的增长率”③。20世纪80年代,以罗森、贝克、杨小凯、博兰、黄有光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用非线性规划(超边际分析)④重新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精彩思想变成决策和均衡模型。杨小凯从专业化分工的角度探讨了劳动分工的内生演进机制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了一个以劳动分工的演进来解释经济增长的一般动态模型。其基本思想是:随着专业化与分工的演进和积累,将会产生技术进步、组织与管理创新及其他形式的创新性进步,从而带来经济运行与经济组织的结构性突变,利用自身的内在机制带动专业化与分工到一个更新的、更高的水平之上。克鲁格曼创立新经济地理理论,将空间因素、规模经济等引入到国际贸易一般均衡模型中,并对专业化分工、要素流动与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得出“相当一部分国际贸易,特别是经济特征相似国家之间的贸易,其产生原因主要是报酬递增形成的国际分工,而不是国与国之间在资源禀斌上存在的差别”。⑤

西方经济学在研究分工时,多将分工视为既定事实,偏重于分工的效益、产品和零部件的分工、地域分工、科层组织和市场分工等层面,强调分工和专业化所带来的节约以及对生产力进步的意义。换句话说,不论是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还是新经济地理理论在对产业空间结构的解释中,都不约而同地将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看作经济增长的原因和动力。各种不同经济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古典经济学是基于生产率和地区要素禀赋差异来解释地区专业化,而新古典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模型强调生产的收益递增、集聚经济和累积过程作为对经济活动在某一国家或地区集中的解释。总之,分工和专业化的经济特性表现为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然而,仅仅有了分工还不能必然促进经济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对分工进行组织和协调,即进行分工制度安排的选择与整合。

2建国以来我国区域分工的演进历程

区域分工也被称为地理分工或产业地域分工。各个地域依据各自的条件与优势,重点发展一些部门,以其产品与区外进行交换,又从其它地区进口所需产品,这种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生产不同产品并相互交换其产品的现象,就是区域分工。随着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阶段的演变,区域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农业社会阶段,人类社会的分工主要起因于农业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工业社会阶段,分工主要依据是工业用的自然资源的地域差异和人文条件的不同;后工业化时期,信息、技术、交通等在分工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即使在同一历史时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空间差异影响,各地区也形成了不同的产业地域分工,这种产业地域分工主要是以工业的布局的形式体现出来。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区域经济基本处在封闭的自给自足状态下,生产资源从国家需要出发实行计划配置。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就是在这种计划经济机制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各省区盲目建设和生产,不仅造成了投资和资源的严重浪费,并且破坏了原有的区域分工格局,阻碍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发展进程,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长期的不利影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开始了以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产业区域垂直分工的体系逐渐被水平分工的体系所代替,各地区在自身利益驱动下大力发展加工工业,区域产业结构呈现水平分工的态势,区域产业结构呈现出新的趋同。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家通过产业政策和布局政策的结合,实现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同经济地域结构调整的结合,逐步形成沿海、沿江、沿边、沿市产业的合理分布格局,以交通干线上的大城市为中心带动更大的经济区的发展。如果说区域分工立足于社会经济进行地域分工,单向强调地域毗邻、文化相近、产业互补或产业链的联系,只注重区域垂直分工或者区域水平分工,则这种区域分工将带来巨大的不平等性。这种分工结构也是造成我国目前东中西地区差距的重要原因。

3主体功能区对传统区域分工理论的扩展

从本质上讲,主体功能区是不同功能的区域分工,但是它通过经济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分工使得区域分工方向更明确,分工的方式更多样性、分工的基础更深化及分工的主体更多元化。

第一,分工方向更明确。

根据区域分工的发展历史可以将区域分工分为区域垂直分工、区域水平分工与区域等级分工。区域垂直分工、区域水平分工、区域等级分工是产品、产业、企业在不同区域的分工,其本质上只是对社会大生产即“物质财富生产”的分工。主体功能区首次把“生态环境财富的生产”纳入到社会大生产的范畴,社会物质财富和生态环境财富成为社会生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区域之间的分工首先是在“物质财富”和“生态环境财富”生产上的分工,然后才是在产业选择、发展模式等基本面的分工。因此,主体功能区在规划的同时就确定了不同主体功能区内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向,各级地方政府只能在其主体功能界定的范围内,进行经济活动的开发和主导产业的选择。

第二,分工的基础更深化。

要素是各种生产活动所必需具备的主要因素或者各种生产过程中所必须投入的主要手段,因此,传统的分工基础是要素禀赋。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分工的基础由单一要素发展到各种要素在生产过程中非线性组合绩效,由静止的要素投入发展到要素自我积累的时间过程和空间维度,由生产活动中的实体要素发展到虚拟要素。主体功能区是对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的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之上,以自然环境要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系统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形式的空间分异为依据,划分出的具有某种特定主体功能的地域空间单元。从所反映的国家发展战略来看,“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来进行主体功能区划分,实际上就是要依据不同区域的区域性要素条件来进行国土规划,不同的主体功能区必须从事与其区域性要素条件相适应的经济活动,避免过度开发而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等区域资源的相互矛盾。

第三,分工的方式更多样性。

一方面,分工的方式突破了经济发展为核心轴,将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国土安全及人口、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多样化发展模式,使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纳入一种新的均衡与和谐之中。另一方面,分工方式的载体突破了行政区的限制。我国按照行政区划管理区域经济,而主体功能区作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的空间单元,它的划分同传统的市(州)及县(市)行政区概念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主体功能区的范围不可能与行政区重合。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分割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现有行政区划,但是其规划从理论上不局限于行政区内,可以适度突破行政区,重新沟通被传统行政区域分割的经济关系。

第四,分工主体更多元化。

由于主体功能区是通过政府规划而形成的,因而似乎是属于“人为的”区域分工,有别于市场机制的作用而自发形成的一般意义上的区域分工。这是一种很表面的看法,未必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本义。更为确切地说,主体功能区规划下形成的区域分工是市场自发作用与政府主导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它不完全是“人为的”分工,也不完全是“自发的”分工。一般意义上的区域分工遵循生产力“趋优分布规律”⑥,是区域经济主体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理性化行为。对规模经济的追求使区域间技术、劳动、资本等要素不断流动,众多关联的经济主体在经济区内聚集,并不断扩大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在以外部经济和范围经济为主要内容的规模经济效应作用下,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区域分工。但是,由于外部性、垄断性、公共性以及信息非对称性的存在,市场本身的缺陷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即产生市场失灵,这使得市场机制的作用在调节区域经济运行时存在一定局限,扭曲或破坏区域分工,甚至造成不平等的区域分工。基于此,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对区域的实际发展负荷能力进行准确定位基础上确定合理的要素流向,可以有效调节经济社会活动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

4主体功能区的发展动力:分工、专业化和聚集

任何经济活动都不能脱离空间维度而单独存在,要素禀赋的区域性差异构成了经济活动的空间维度,因此,不同的要素禀赋条件决定了不同经济活动应当具有不同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即不同的分工和专业化形式。分工和专业化来源于特定区域适宜于生产某些产品的有利条件。这些有利条件一方面取决于区域内区域性要素的初始禀赋,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该区域内非区域性要素与区域性要素之间的匹配情况,即要素承载力。非区域性要素与区域性要素的匹配同样决定着不同区域间的比较优势落差。

从区域内部看,分工进一步表现为经济资源和经济活动在特定空间内的聚集,形成专业化生产;从相互联系的区域系统来看,不同的区域形成不同的分工和专门化生产,汇总在一起表现为社会生产的专业化体系。分工和专业化的深化过程实际上也是特定空间聚集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任何特定区域作为空间观念,必然拥有自身所固有的区域性要素禀赋,这些区域性要素禀赋要不是不可移动的要素,要不就是空间转换成本非常高。这样,聚集只能体现为非区域性要素在特定区域内以及区域间的流动。总之,聚集必然建立在非区域性要素与区域性要素之间的相互匹配基础上,正因为,聚集才能对区域经济长期发展产生正面效应。

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传导动机制是在区域性要素资源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未来发展潜力基础上,通过区域性要素对非区域性要素的效率选择以及非区域性要素的流动,形成特定功能区的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分工、专业化以及由此衍生的聚集就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可借助图1来分析这种发展动力的传导过程。区域作为开放的空间,区域内随时都有非区域性要素流入和流出,区域外的要素向区域内空间迁移,和区域内要素向其他区域的迁移都有可能发生,这些流入流出效应都会对聚集程度,甚至到一定程度上改变聚集的性质。当区域性要素的禀赋发生变化时,由其所决定的经济聚集性质和特征也会因此而改变,区域结构就会再次向更高层次的形式循环发展,这就具体表现为主体功能区之间的相互转换和动态性。随着区域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即区域性要素和非区域性要素匹配情况)的改变,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和主体功能的确定也将随之改变,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主体功能区的空间依赖性,就会表现为功能区范围的收缩与扩张,以及主体功能的转换和变迁,最终表现出主体功能区的动态性和演进性。从短期来看,在区域主体功能既定的背景下,重点开发区中的开发重点和优化开发区中的优化重点也在动态改变。

5促进主体功能区发展的机制设计

5.1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各类主体功能区的塑造和协调发展必须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充分调动各类功能区的能动性,形成功能区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合作的长效机制。主体功能区建设是对政府主导经济运行的一种扬弃,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增强企业和整个社会经济的活力与效率,处理好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中介机构的关系。在当前以GDP为发展导向的环境下,对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阻力最大的可能是地方政府。因而,要保证主体功能区规划顺利实施,必须转变地方各级政府对发展的认识,建立全面、完整和科学的发展观,以综合发展理念来取代过去单一的经济增长理念。只有树立了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才能为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顺利实施铺垫良好的基础。

5.2 完善平等竞争的效率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完善主体功能区布局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是形成区域之间平等竞争的效率机制。区域之间竞争的平等性必须贯穿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的全过程,其中决定性的因素是区域竞争的起点公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完善和机制转型的进程中,公平与效率问题最突出的矛盾主要反映在行政性资源配置不规范与其导致区域发展机会的不均等。因此,确保区域竞争过程公平的“取之同等、予之等同”的规则作为完善效率机制的关键环节和必要措施,需在制定国家预算与发展规划中作为一种重要原则体现出来,并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良好空间秩序和规则是建立在区域间人员和要素自由流动基础之上的。只有改革当前僵硬的行政管理体制和不合时宜的户籍政策,才能为建立良好的区域合作关系奠定制度基础。通过财税、投资、土地、就业、教育、社保等政策调整,促进人员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和自由组合,推动人口和产业由西部环境条件恶劣地区向中东部环境条件较适宜地区转移,进而由生态和农业地区向城镇化和工业化地区集中,以形成良好的空间开发秩序。

5.3 形成跨行政区域协调合作机制,推动区域空间管制创新

在当前行政壁垒坚硬、相互关系失调的环境下,建立区域间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并非易事。主体功能区建设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调适过程,这不是简单的沟通和协商就可以完成的。这要求建立主体功能区内跨行政区、跨行政层级的不同政府之间,吸纳非政府公共组织参与,经交叠嵌套而形成的多中心、自主治理的合作机制。例如,地方政府之间的对话与协商机制、地方政府间的经济与社会合作项目和运行管理机制、跨行政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平衡与协调机制、超越地方行政力量和地方利益之上的整体规划和决策机制,及地方政府利益冲突的解决机制等。区域协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市场交换与政府自上而下调控的双重失灵,需要引入制度创新能力建设。空间管治是建立在政府与市场基础之上的制度创新,其作为政府与市场手段的补充,可以弥补政府与市场在某些调控与协调领域的不足。主体功能区管治的主要职能是协调主体功能区与周边及相邻区域空间的关系,以及主体功能区内部不同层次区域空间的关系,协调的重点是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与生态环境的建设。

5.4 建立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推动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

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将会导致税基和课税能力差别,使得各地区财政净收益差异成为不同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差异的根本原因。因此,完善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能够有效平衡公共服务水平的地区差距。只有这样,不同的主体功能区都有获得平等的的转移支付机会,有利于实现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摘要: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分工和专业化以及由此而生的聚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主体功能区是一种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的国土空间格局,其形成与发展是以分工与专业化为基础。一方面,主体功能区本质上是不同功能的区域分工,通过经济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分工使得区域分工方向更明确,分工的方式更多样性、分工的基础更深化及分工的主体更多元化。另一方面,主体功能区发展动力的获得与区域产业分工及要素交互流动带来的聚集经济等是密切相关的,即各主体功能区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基于产业分工与专业化的集群经济优势。

校务会成员分工和部门工作分工安排 第2篇

为了使校务会全体成员明确职责,团结协作,提高学校领导班子的工作效率,全面完成教育局下达的各项任务,促进我校教育的持续发展。现对校务会成员的工作进行分工,其分工安排如下:

一、书记、校长(杨辉)

1、全面主持学校行政工作,负责学校党支部工作。

2、领导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学年、学期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检查和总结。

3、根据学校规模、编制标准、实际需要和有关规定设置学校管理的组织机构,选任各层级的领导

干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执行职代会、校务会的决议,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确保学校教职工无重大违纪问题。

4、狠抓部门领导工作,领导班子内部相互监督,发生违纪问题、重大事件要及时上报。

5、大力推行党风廉政监督制度,开展党员廉政建设活动。

6、对学校基建、大型维修、设备购置的重要经济合同、结算书进行申签。重视学校环境建设。

7、努力争取专项资金,改善办学条件。

8、按要求进行内部审计。

9、组织公布校务会人员等部门领导的职责,每期期末要求全体部门领导进行工作述职。

10、努力争取专项资金,改善办学条件。

11、深入开展“争先创优工作”和“两项督导评估”工作,负责师德师风工作和师德考核工作,督促学校工会、团支部工作。

12、负责落实好学校的维稳工作,协调处理周边环境矛盾冲突工作及时处理侵犯学校、教师和学生

权益的案件。

13、负责师德师风工作和师德考核工作,负责学校幼儿园工作及幼儿园教师考核工作

14、负责各部门、办公室督查、评比工作。

二、副校长(潘先禄)

分管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继续教育、两督、校本培训等工作

1、负责新课改工作,分管教学工作。

2、负责学校继续教育工作,重视校本教研工作,组织教师业务学习,有计划和方案。

3、按上级下达的指标,落实好省、市、县、校级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工作,要求有计划、方案

和落实。

4、负责学校计划生育工作。

5、分管仪管员、图书管理员及电教管理员工作。

6、布置安排开学、散学典礼工作。

7、组织并参与学校常规管理工作。

8、收集教师教学经验总结,组织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要求上交县市级以上教育部门评审的论

文不少于教职工总数的30%和10%,学校论文要装订成册。

9、分管学校文艺工作。

三、副校长(邓先雪)

分管安全、综合治理、班主任工作、师德师风工作。

1、负责安全工作,每季度向教育局书面报告安全稳定情况排查材料,与每位班主任签定安全责任

状,按时督促班主任与学生签定安全责任状,有安全计划、措施和总结,有安全隐患排查方案。

2、负责班主任工作,每周进行班级评比。

3、负责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

4、及时报告重大事件,每学期上报调研报告1篇以上。

5、负责学校门卫管理工作,组建学校护校队。

负责学校的法制教育、综合治理等工作,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材料。每学期上一堂法制教

育课,要求有教材、有备课、有图片。

6、分管办公室工作。

7、每期召开一次家长会。

8、协助校长管理北校区相关工作

四、政教主任(王明讯)

负责学校德育、卫生、纪律工作、学生养成教育管理。

1、负责学校德育的日常管理工作,主抓卫生工作。

2、主抓学校的精神文明工作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工作。

3、协助搞好学校的安全、卫生和纪律工作。

4、负责人防教育工作,有计划、有总结、有内容、有资料。

5、主抓两课两操,负责纪律。

6、班级黑板报布置安排和检查工作。每期有四次班级黑板报落实,有底稿记载。

7、负责联系学校的垃圾装运工作。

8、分管少年宫工作。

9、负责北校区的卫生纪律等工作。

10、协助做好学校法制教育、综合治理工作,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材料。每期上一堂法制课,要求有教材、有备课、有图片。

五、教导主任(向文鑫)

1、全面负责教育教学工作,组织并参与学校常规管理工作,严格执行《中方县中小学教师常规管理》,指导好教研组开展教研工作,制订和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及评价方案,并直管仪管员、图书管

理员、电教管理员。

2、全面负责“普九”和“两项督导评估”工作,确保“两基”年检不出问题,建立好学校春秋两季

学生辍学、流失名册。

3、按要求开展课改实验工作,按计划开齐、开足课程,落实好人防、环保等专项教育。每学期检查

教师备课、批改作业达2次以上,其中普查1次。学生质量分析达2次以上,成立特长活动小组,每举行1次学科知识竞赛和文艺竞赛,每学期组织一次书画竞赛。

4、负责学籍管理工作和学生档案的建立。

5、负责期中、期末学生考试工作。

6、督促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单元、章节测试,组织期中、期末测试,并组织教学质量分析报告会。

7、组织教师上示范课、优质课、比武课,督促老师完成规定听课、评课节次。

8、建立1-2个教研课题,要求材料齐全、规范。

9、负责村小目标管理工作。

10、负责年级学科组长工作。

六、总务主任(吴喜华)

负责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分管学校办公室、绿化和维修工作,负责做好学校财务、商店、食堂和水电等后勤服务人员的管理。

1、按照后勤工作要为教学服务的原则,合理安排布置和安排好后勤事务,督促和处理后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学校商店、食堂和办实体人员的合同签定,负责所有承包费的收缴工作,督促商店、食堂人员的身

体体检,并及时处理师生反映的商店、食堂中存在的问题。

3、负责学校财务管理工作,要制定好管理制度,做好财产登记和修缮工作,管理好学校的杂物等。无

浪费现象,期初有登记,期末有检查落实。

4、负责学校的教学、物资采购工作。所需采购的物资,先打报告或清单交予学校认可,方可购置。

5、负责学校的修缮等基建工作。

6、负责订、分发教科书。分发学生课外读物工作。

7、负责督促、检查学校的绿化购置。

8、负责学校勤工俭学工作。

9、负责校车管理。

10、负责总务后勤工作。

七、办公室主任(毛洪进)

负责学校办公室文秘(信息、宣传)、计划生育、收发员工作,协助做好综合治理工作

1负责学校所有的招待、接待工作。

1、负责上级部门文件的收发工作,按文件编号整理装订文件,登记文件的处理方式,例如:来文单

位、收文时间、主要领导审阅人、具体负责人、结果等。学校各项材料的归档工作。

2、协助各部门工作和临时性工作。

3、传达上级指示,上报学校信息,来电来访有记录,并处理相关事宜。

4、负责期末检查材料的归类、装订、归档工作。

5、协助两项督导评估工作。

6、负责学校公差登记,负责学校公务用车登记。

7、负责办公室、会议室的布置整理及临时性的卫生工作。

8、负责考勤工作,负责老师出勤登记、公布和教职工期末考评综合的核算。

9、负责学校材料的撰写工作(计划、总结、报告、通讯)。安排开会程序,做好各种会议记载,教师

开会出勤工作。

10、负责编印泸阳小学教育简报(每年2期)。

11、负责教师职称考核、评审工作。

12、认真组织教师参加业务水平考试报名工作。

八、工会主席(向兰英)

分管教师活动、关协、老龄工作。

1、负责组织安排教职工的一切活动,教职工家的红白喜事,走访慰问病退教师等工作。

2、调节教职工家庭矛盾和教职工纠纷,正确处理学校领导和群众的双边关系。

3、制订、监督和公布学校政务和校务工作,并及时登记和公布学校的重大事情,如:评优评先、转正提

干、教职工考核等。组织开好一年一度的职代会。

4、负责老师的分房和老龄工作。

5、负责组织督促关协工作,要有计划总结等。

6、负责督促学校植树造林。

7、负责家长委员会工作,尝试开办家长学校,负责定期召开家长会议。协助家长示范学校的创建工作。

8、协助搞好阳光驿站。

9、负责争先创优活动。

九、会计(黄丽萍)

负责学校报帐员、统计工作。

1、财务管理有制度,严格执行财务制度,保证资金专款专用,期初有预算、期末有结算。

2、严格执行收费政策,收缴费用实行公示制度。

3、负责学生保险工作。

4、负责学校统计工作。

5、协助做好学校后勤工作。

十、团支部书记(王明躬)

负责学校升旗、国旗下讲话、团支部工作,协助学校体艺工作。

1、负责少先队工作,有计划、有总结、有活动内容记载。每期开展两次有意义的少先队活动。

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声有色地建设好校园广播室,分年级装订好广播稿。

3、记好国旗下讲话(上学期17次,下学期19次)。

4、协助搞好学校文艺活动。

十一、教务员(杨峰)

1、协助分管教学副校长与教导主任工作。

2、安排好教师的代课、调课工作。

3、负责学生循环教材的管理工作。

4、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常规检查工作。

5、负责教研组评比工作。

6、检查东、北校区的老师课堂教学,并要有记载,每天做到普查1-2次。

7、负责贫困生档案整理及上报工作。

8、负责教参、教案等教辅资料的收发工作。

中方县泸阳中心小学

功能分工 第3篇

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中, 每经历一次大的社会分工, 便推动人类历史前进一步。在人类文化初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原始社会的地域分工日益走向固定化, 在水草丰茂的地区人们开始专门从事畜牧业生产, 而在平原水土肥沃地区发展了专门的农业生产。人类历史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由此而来。社会分工必然带来生产力的提高, 在此同时, 社会财富增加并且生产场所扩大。随着交换的频繁发生, 剩余产品出现, 私有制产生, 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 必然带来了奴隶制。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 也就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 即分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

在这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中, 织布、矿石冶炼和金属加工也发展起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这些部门日益发展并最终独立出来, 形成专门的手工业生产,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产生。生产的不断增长以及随之而来的劳动生产率的不断增长, 提高了人的劳动力的价值, 奴隶们不再是简单的助手, 他们被成批的赶到田野和工厂去劳动。随着私有制的发展, 一方面私有财产迅速集中, 另一方面由此而来的平民向无产阶级转化, 并逐步成为独立的与封建地主相对立的另一阶级。

在第一、二次分工的阶段上, 农业和手工业之间发生进一步的分工, 从而发生了直接为了交换的、日益增加的一部分劳动产品的生产, 这就使单个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变成了社会的迫切需要。商业和生产分离, 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阶级—商人便应运而生, 社会第三次大分工形成。随着商业来往集中、商业的生产之间也立即产生了相互作用。城市彼此之间发生了联系, 新的劳动工具从一个城市运往另一个城市, 生产和商业间的分工随即引起了各城市间在生产上的新的分工。随着城市间的联系的产生, 以同样的对立同样的利益为共同基础的资产阶级出现。资产阶级吞并了在它以前存在过的一切有产阶级, 同时资产阶级把原先没有财产的阶级的大部分和原先有财产的阶级的一部分变为新的阶级——无产阶级。

在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分工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部门内部的分工。社会内部分工从原始社会时期便已开始发展。在家族之内, 嗣后更在氏族之内, 由于性和年龄的差别, 引起了一种自然的分工, 所以那纯然是在生理的基础上。因共同体扩大, 人口增加, 尤其是相异诸氏族冲突, 一个把一个吞并之故, 分工的材料, 是愈益增大了。另一方面, 在相异诸家族诸氏族诸共同体的接触点上, 发生了生产物的交换。在文化初期, 在诸共同体接触的地方, 引起了彼此间生产物的交换, 并使这种生产物渐渐转化为商品。社会的分工, 与原来不同且互相独立的诸生产范围之间的交换引起的。在以生理分工为出发点的场合, 却是一个直接互相联系着的全体的诸特殊器官互相分离。和其他共同体交换商品这件事, 对于这个分离过程, 给予了主要的刺激。这诸种特殊的器官愈益分化, 终于达到这一点, 以致不同种劳动间的联系, 只有用生产物当作商品来交换, 来作媒介。在一个场合, 是使原来相互独立的, 变成相互依赖的;在另一个场合, 则是使原来相互依赖的, 变成相互独立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下, 在此基础上的部门内部分工明显的体现在工厂手工业中。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 在手工制造业上, 创造了它的典型的形态。手工制造业由手工业生成, 起生成方法是二重的。这二重的生成方法均可见部门内部分工的发展过程。同一个手工业, 分成种种不同的特殊工作, 个别化, 独立化到这个程度, 以致每一种工作, 成为一个特殊劳动者的专属的机能。作同一或同种工作的多数手工业者 (例如造纸、造活字模、造针) , 可以同时在同一个工场, 为同一个资本所使用。这是最简单形态的协作。每一个这样的手工业者 (或带有一两个帮伙) , 都制造商品全部, 依次担任制造上种种必要的工作。他的劳动, 仍照旧手工业的方法做。但外部的事情 (对剩余价值的追求、竞争压力等) , 会促使人们, 依照一个方法, 来利用劳动者集中在同一场所时劳动的事实。例如限在一定期间供给大量制成品的情形, 便是这样。劳动被分割开来了。同一手工业者依照时间的次序, 顺次作各种工作的方法不行了。工作被分割开来, 个别化了, 成为空间上并存的了。每一种工作, 分给一个手工业者, 其全部则由协作者同时进行。这种分割, 最初原是偶然的。但这种偶然性的分割愈实行, 愈能表示他的特别的优点, 因而渐渐硬化为系统的分工。商品, 以前是做许多种工作的独立手工业者的个人生产物, 现在转化为继续只作同一部分工作的手工业者的一个结合体的社会生产物了。

随着手工制造也反对进一步发展, 部门内部分工通过对劳动的分解, 使劳动工具不断地分化和专门化。一旦各种高度分化和专门化的工具转移到一种机械装置上, 机器就产生了。同时, 使用劳动工具的技巧, 也同劳动工具一起, 从工人身上转移到了机器上面。机器大工厂利用自然力来为工业服务, 采用机器生产以实行最广泛的分工。

在机器大工厂时代, 分工的社会性消失了。由于劳动的主观因素的消失, 直接劳动过程中的脑力机能和体力机能便实行了彻底的分离。生产过程的智力同体力劳动相分离, 智力变成资本支配劳动的权力。资本主义大工厂代替工场手工业, 劳动生产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对地剩余价值也随之增加, 而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多和积累, 又不可避免地创造出新的分工部门, 使社会分工的规模不断扩大和门类日趋复杂, 并形成了许多新的越来越专业化的生产部门。产业资本家不得不把过去一直由自己担负的把商品资本转化成货币资本的活动, 交给另外的一些专门人员承担, 从而产业与商业彻底分离。

资本主义的社会内部分工固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带来了日益丰富的商品, 但其内在矛盾也日益尖锐。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 而是自发的, 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与他对立的力量, 这种力量驱使着人, 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人要得到全面地自由地发展, 就要消除这种旧式分工。取而代之的将是共产主义社会时期的“自觉分工”,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 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 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 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 因而使个人有可能随自己的心愿而劳动, 而不再是固定地束缚在某一种职业范围内。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3]马克思资本论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4.

分工合作作文 第4篇

分工合作是什么意思呢?分工合作就是指一群人有相同的目标,为了目标的完成,必须分工合作,透过团体讨论,集结众人的聪明才智,分享智慧经验,进行工作上的分配,分工进行时还要相互沟通协调,解决分工合作时的冲突,降低工作的困难,带来工作的成功。有很多人有一个人做报告的经验,但是做起来闭门造车是很耗时又费力,但是,也许你找了好的伙伴就可以轻轻松松的找到报告的方向,还有搜集的资料也呈现的完整,所以,分工合作可以把一个人做不了的事情解决掉,如果没有分工合作,事情的结果还会这么的理想吗?

记得有一次,我们要分组做社会课的报告,社会科老师的主题是介绍自己的家乡文化,我们这组的成员早已选定好方向要将家乡的特产介绍给同学认识,原先我们约好星期日集合在市图书馆要借书阅读找到家乡的特色,同学们也有了相同的目标,我们对这个报告可说是信心满满。几个同学在图书馆各个区域搜寻资料,却有几个同学倒是读起喜欢的杂志,还说时间还好长,没有关系,这样的态度实在很不负责,他们不懂得分工合作,最后找到的家乡资料也不是这么齐全,我们几个只好硬着头皮把文献统整分类,制作海报的时候,还是有几个意见不同,制作的内容也各自做各自。我们到了交报告时,我的心情感到非常紧张,深怕被老师责骂,老师也看得出来我们这一组的问题,要求我们要重新制作,还提醒同学分工合作是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也是对团队负责的表现!

我才知道分工合作的意义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但是要找到好的伙伴同心协力却又是不简单的事,要找到分工合作不容易达成的原因,也许是分配工作难易度、沟通的理读、执行的方法等等都是要注意的,我也学习到分组报告需要每个人的用心帮忙,每个人都培养好默契相互配合好,慢慢沟通,分工合作才能真的做到!

中间产品分工:理论模型 第5篇

中间产品分工是分工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中间产品分工及其促进经济发展的思想, 最早是由古典经济学家杨格提出;在内生增长理论中由罗默等将其模型化, 纳入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1 中间产品分工的理论渊源:杨格的分工、报酬递增与经济发展理论

杨格是继斯密之后对分工理论进行研究并具有开拓性贡献的古典经济学家, 他对斯密的分工理论进行了重要的继承和发展, 开创性地提出了分工、报酬递增及其促进经济发展的动态性分析思路, 成为中间产品分工理论的思想源泉。

1.1 杨格的分工思想和杨格定理

杨格对分工的研究, 集中于两个相关的方面:间接或迂回生产方法的增加和产业间的分工。他拓展了分工的内涵, 认为分工的主要点在于Dixit和Stiglitz (1977) 在研究垄断竞争条件下产品多样化对社会福利影响问题中所采用的效用函数 (D-S效用函数) , 差异化消费品所带来的效用函数形式如下:

y={i=1nxiρ}1/ρ0ρ1 (1)

这是一种不变替代弹性效用函数。他们以此论证了产业间的关系。认为消费品品种越多, 所带来的效用越高。

Ethier (1982) 首先将D-S效用函数用做生产函数。他建立了一个分工导致规模报酬递增的模型。在这模型中, 他假定制造业产品的生产遵循规模报酬递增规律。因此可将其生产函数写为:

M=km, 其中:k代表了规模经济指数, m代表了生产规模指数

规模经济源于分工。最终产品无成本地由中间产品组装而成。实际生产的中间产品种类n被内生决定。不考虑中间产品的差异性, 假定它们的生产函数相同, 对最终产品生产的贡献具有对称性, 因此, 每一类中间产品的数量是相同的, 记为x, 则所有种类中间产品的数量为nx。定义最终产品生产函数为:

M=nα-1 (nx) 1<α (2)

采用D-S生产函数, 则这个最终产品生产函数的特定形式成为:

Μ=nα[i=1n (xiβ/n) ]1/β1α; 0<β<1 (3)

xi代表第i个中间产品的数量。

当xi都相等时, 可简化为 (1) 式。β代表了中间产品之间的替代程度或差异化程度。β越小, 中间产品相互替代程度越低, 差异化程度越高。

中间产品的不可分性, 使得理论上分工深化收益所导致的中间产品无限数量和无限种类不可行。如果规模变量m被解释为生产要素数量, 假定生产x单位任一中间产品的要素数量为ax+b (a, b>0) , 则中间产品生产函数为:

m=n (ax+b) (4)

模型中, 规模报酬递增源于: (1) 公司内部规模经济。假定每一中间产品由一个单独的公司生产, 单个的中间产品生产函数ax+b刻画了由于地理集聚、固定成本b所带来的传统意义上的规模经济, 这种规模经济内化在公司内部。 (2) 分工带来的报酬递增。对于给定的n, 最终产品生产函数表现出不变规模报酬。但如果x给定, n增加, 即来自于中间产品数量增加的最终产品生产的扩张, 则呈现报酬递增, 因为M以比nx更大的比例增加。这一经济反映的不是工厂规模扩大的经济而是分工的经济, 即“垂直分工”或“水平分工”。这类分工经济取决于最终产品的市场, 而不需要地理集聚。外在于单个公司。中间产品由许多竞争性公司组装成最终产品, 它们将n看作外生系数, 自身规模报酬不变。

2.2 罗默的中间产品分工模型

在罗默 (1986、1987) 基于分工带来的报酬递增的经济增长模型中, 借鉴Dixit和Stiglitz (1977) 的D-S函数、Ethier (1982) 的模型, 将杨格的思想模型化, 集中考察了分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模型中, 以中间产品分工代表的技术进步是规模报酬递增的唯一来源, 忽略了知识投资和知识溢出外部效应所带来的递增报酬。模型证明, 中间产品品种的增加提高了消费品厂商的生产率, 因此中间产品多样化对于消费品厂商而言相当于一种外部经济, 以产品品种增加为表现形式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内生增长的唯一源泉。

2.1.1 基本模型

以连续函数来表示最终产品的生产函数:

Y (Lx) =LR+g (x (i) L) di (5)

其中, 中间投入品函数表示为x∶R+→R, x (i) 代表使用中间产品i的数量。最终产品由劳动力和中间产品生产。g是严格凹的增函数, g (0) =0。

D-S函数是g (x) 函数形式为xα (0<α<1) 的特例, 即:

Y (x) =L1-α∫R+x (i) αdi (6)

以{N, M}代表投入品, 每一中间品投入量x (i) 为N/M, i∈[0, M]。M表示中间投入品的范围或种类数, N表示投入品数量。以{N, M}代替x (i) , 则:

Y (L, {N, M}) =LMg (N/LM) (7)

g (x) 函数形式为xα (0<α<1) 时, 则:

Y (L, {N, M}) =M1-α (L1-αNα) (8)

(8) 式中, Y呈现出规模收益递增 (虽然N和M不是相关投入) 。当劳动量和中间投入品总数量一定时, 最终产品产出Y随中间投入品种类M而递增, M代表了分工程度, M提高, 分工程度深化, 则产出增加。同时, 分工程度对产出的作用程度也有赖于α, 随其增大而减小, 当其为1时, 递增程度为0。作为劳动L和中间投入x (i) 的函数, Y是一阶同质的凹生产函数。

分工程度的决定因素是固定成本。假定中间产品x (i) 的主要生产要素是Z, 成本函数为h (x (i) ) , 从而经济所面临的资源约束为:∫R+h (x (i) ) di≤Z。因此, 可行的中间投入品的种类是有限的。

2.1.2 静态均衡

对于市场结构, 假定中间产品厂商是该产品市场的唯一生产者, 具有一定的市场力量, 对其主要生产要素Z是价格接受者。有很多数量的最终产品厂商, 最终产品厂商对于中间产品是价格接受者。

模型中静态均衡是垄断竞争均衡。假定总劳动供给L是1, 则任一特定投入i的反需求函数与g的导数成比例:p (i) =g′ (x (i) ) 。中间产品生产者在既定需求曲线和资源价格Z的情况下最大化利润。均衡是中间产品产业的所有公司获取零利润的垄断竞争均衡。引致需求曲线给定, 中间产品生产者的利润最大化使得x (i) 的值取决于要素Z的价格R。R由所有中间产品生产厂商利润为零的条件决定。要素Z存量一定情况下, 令成本函数形式为h (x) = (1+x2) /2, 由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 可得均衡值为:x (i) =x¯= (α/ (2-α) ) 1/2;M=Z (2-α) 。Z的边际价值是R/α, 大于其价格R。

对g函数形式的选择不同, 将会出现不同于社会计划者的次优均衡。这主要是由于两个相反的效应: (1) 所面临的向下的需求曲线使得中间产品生产者在边际成本小于边际生产率的点处生产, 降低了均衡值x¯, 从而提高了能被提供的M的均衡值; (2) 新的中间投入产品为最终产品生产者带来了正的外部性。新中间投入进入市场直至总成本等于对中间产品厂商的支付, 但在标准的垄断定价下, 对其支付小于其创造的价值。这导致了中间产品品种M过小 (从而使x¯过大) 。

为了区分这两种效应, 考察私人和社会从新产品所得的收益的区别, 有必要考虑消除了价格和边际成本的偏离的情况。以函数g∶R+→R代替功效函数xα。因为中间投入曲线的引致需求曲线与g′成正比, 中间产品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在一定区间内是向下倾斜的。为了保证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需求曲线有一段是水平的。设定函数g在[0, x0]严格凹, 则反需求函数向下倾斜;在[x0, ∞], g具有恒定斜率1, G代表g与垂直轴反向相交的截距, g (x) =G+x, 则反需求曲线水平, 具有不变值1。则最终产品生产函数为:

Y (L, {N, M}) =GLM+N

同上, 当劳动量和中间投入品总数量一定时, 最终产品产出随中间投入品种类增加而增加。假定要素Z的均衡价格R为1, 以最终产品表示的中间产品x (i) 的边际成本是Rh′ (x) =x。x0小于1的假定意味着边际成本与边际收入相交于点 (p, x) = (1, 1) 位于需求曲线水平的区间。因此, 在此点边际收入与需求曲线相重合。因为R为1, 此点是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在给定条件下, 平均成本曲线位于需求曲线之上, 仅切于点 (1, 1) 。因此这点是唯一的垄断竞争均衡点。从而, 对于M=Z的一系列投入i, x (i) 取值1, 否则为0。

所有生产中间产品的厂商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产品处达到均衡。均衡的最终产出是Y=Z (G+1) , Z的价格为1, 因此Z的边际产品大于其均衡价格。

2.1.3 外部性

为了说明模型虽实质上不含真正的外部性, 但就像存在分工的正外部性一样, 假设一个具有真正外部性的经济。上述具有差异化中间投入模型的均衡值能从这个具有外部性的假设经济的竞争性均衡中得到。定义生产函数Y^ (ΝΜ) =Y ({ΝΜ}) , 独立厂商的生产函数为f (mjΜzj) =Y^ (n (zjmj) Μ) 。M是独立厂商选择m基础上整体经济范围的总水平, M=∫01mjdj。函数f允许生产中的外部性。每个厂商将总分工水平M作为给定, 选择其个别控制变量m。就像每个厂商在做生产决策时, 将可用的投入范围作为给定的。通过解最大化产出的一阶条件, 可得假设经济的均衡值与产品差异化模型相同。

2.1.4 动态均衡与经济增长

用上述静态模型解释增长的方法是考虑主要资本Z的积累。设定瞬时偏好为∫∞0U (c (t) ) e-ρtdt, 效用函数为等弹性形式U (c) = (c1-σ-1) / (1-σ) , σ∈ (0, ∞) 。假定劳动力供给为1, 每人接受总产出Y (1, x) 的人均值, 分配在消费和边际资本投资上。忽略折旧, 未来产出一对一地转换成新资本, 则:Z=Y (1, x) -c。

考虑x>x0, g (x) 斜率为1的情况, 从静态模型的计算可得, 一单位Z的租金率R等于一单位消费品。因为一单位消费品可被转换成一单位资本Z, 以消费品表示的资本品价格也为1。因此投资于资本品的收益率为100%。折现率ρ需反映所选择的时间单位。为了保证增长, 需假定折现率小于储蓄收益, 即ρ小于100%。

动态均衡时, x¯=1、M (t) =Z (t) , 因此Ν (t) =Μ (t) x¯=Ζ (t) 。Y (t) =Z (t) (G+1) 。对于以上形式的偏好, 消费品借贷的瞬时复合利率是ρ+σ (c/c) 。因为这必须与100%资本投资回报率相一致, 消费必须以指数率 (1-ρ) /σ增长。因为产出与Z线性相关, Z以相同的指数率增长, 消费与Z成正比。与静态均衡相同, 动态均衡时均衡条件为M (t) =Z (t) 。因此, 单个消费者将中间投入种类的均衡路径看作是给定的, 因为它取决于经济中所有消费者的储蓄决策。M (t) 就像产生正外部性一样发挥作用。

可证明动态均衡是次优的。因为, 与单个消费者不同, 社会计划者认为较高的储蓄率不仅带来较高的投资收入, 也带来较高的劳动力收入。在Z给定时, 计划者通过提高x¯和M到最优水平生产更多的产出。

均衡时, 经济好像存在一种劳动增强型的技术进步。x (i) =x¯= (α/ (2-α) ) 1/2, M=Z (2-α) , 意味着N (t) 和M (t) 正比于Z (t) 。代入最终产出公式并将所有常数合并为新常数A得:Y (t) =M (t) 1-α (L1-αN (t) α) =AZ (t) L1-α。总收入中劳动所得份额为1-α, 资本所得份额为α。资本存量Z增长1%, 导致收入增长1%, 其中α部分为资本收益。其余1-α部分增长体现为劳动报酬增长, 劳动获得了递增报酬带来的收益。资本收益率不随资本存量增加而减少, 经济可以无限增长。任何导致储蓄增加的变化都会使增长加速。

摘要:文章回顾了中间产品分工的理论渊源——杨格的分工、报酬递增与经济发展理论, 阐述了内生增长理论中关于中间产品分工和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

关键词:中间产品,分工,经济增长,理论,模型

参考文献

[1].[英]阿林.杨格.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1996, (2)

[2].贾根良.杨格定理与经济发展理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1996, (2)

[3].Romer P.M..Growth Based on Increasing Returns Dueto Specialization[J].AEA Papers and Proceedings, 1987, 77 (2) :56~62

[4].Romer P.M..Increasing returns, Specialization, andExternal Economies:Growth as Described by Allyn Young, work-ing paper of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1986, (64)

[5].Ethier Wilfred.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Returns toScale in the Moder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J].AmericanEconomic Review, 1982, (6) :389~405

校长的处室“分工术” 第6篇

一、本位职责:定位准确

校长应在明确学校发展目标、基本任务、坚持依法办学、民主理校和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从政治职责、社会职责、道德职责和本位职责等方面明确处室的基本职责。当然,处室本位职责是最常态、最显性、最具体、最复杂的职责,也是校长最需要合理掌控的内容。为此,校长应坚持“处室性质决定本位职责,处室人员必须满足职责所需”的原则,坚决依照“能者上、庸者下、不适者让”的用人尺度,聘好处室干部,进而明确本位职责,做到定位准、制度严、职责明。校长应确立“职责相对有界”的意识,并通过较为合理的职责划分,框定处室职责行为规范,力避处室干部的猜疑和矛盾。具体来说,本位职责的划分包含如下要素:

一是从广义的视角,认识到分工的基本前提是用好人,明确处室干部的角色定位。特别是规模较大学校的主要处室,校长应适当明确组成干部之间的“主从”地位和主辅职责,避免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另外,要及时纠正“乱局”。如,有的学校因为上一任校长在即将退休或离任时卖了“人情”,突击提拔了不少中层干部,新校长上任后,就应该大刀阔斧地进行“梳理”,干脆利落地加以处置。

二是分工当坚持“处室性质决定论”,尽量撇开所谓的“因人制宜”,造成职责关系的边界模糊。处室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处室的存在和处室干部的配备。确定是哪个处室的工作和哪个人的工作应按章法行事,不应长期因为某个处室干部不能胜任本职工作而把其应该承担的工作安排给其他处室,否则必然造成意见和混乱的产生。如,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管理进程的复杂化,一些中小学校设置了“教务处”“政教处”和“教科室”,即把原来的“教导处”拆分成三个部门,“教”“导”“研”的职能相对独立。但有些校长并没有理清三者的关系,致使职责分属模糊。

三是分工理应建规立制并因时而化,表现出分工的静态化及动态化。学校工作的周期性、循环性决定了处室分工的稳定性特点,唯有稳定的本位职责定位,才有利于履职的经常化和自觉性。而由于处室干部个体素质的某些欠缺和变化,所以也不能就此否定处室本位职责的变化性,有时必须灵活调节。因此,校长应在熟稔处室应当承担本位职责的前提下,建制好处室本位职责,同时又不能硬性“复制”他校的规制,忽视本校处室分工的特殊性。即使是既成的规制,也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而作相应调整。

二、交叉职责:统筹有方

不少处室工作各自为战是不能奏效的,而且有的工作虽不为特定处室的本位工作,而是交叉性较强的工作,但倒是很重要的工作,且可能恰恰就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些工作主要表现在教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与教学、教学与教研等方面,的确需要“多龙治水”。但问题是,长期以来不少校长没能及时通过观察研究,发现其中的主辅关系不明、运行协调配合机制不够健全等,无形中促成了处室干部的有利则争、无利则推等行为,影响了学校中心工作的质量,甚至损害了学校形象。

为此,校长应根据本校实际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宏观趋势,采取适当的策略加以调控。

一是开阔视野,以应有的胆识和魄力,针对本校机构无序设置乃至高度膨胀的事实,高强度地进行处室及其职能的统合,实行“大处室制”改革,重新按照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组合处室,同时注意把利益相反与性质不同的职责尽量归属于不同处室,并使处室之间在规模和权限方面尽量保持均衡,在减少冗员、节约开支的同时,力促执行效率的提高,以使原本难以理清的交叉职责从组织变革上减少和降低难度。

二是健全运行协调配合机制,保证分工后处室工作效率的提高。“大处室改革”虽然呼声渐高,但具体实施后也未必会产生预期的效果,即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对此,个人的看法是,校长是否进行“大处室改革”,应当因校但异。但不管是维持原有处室状况,还是对其进行整合,都只是形式问题。形式的变化,自然会影响到内容的变化,但不可能导致内容产生根本性的变化。处室职责交叉有其客观性。这种交叉反映了不同处室所要进行的执行和管理任务,本就存在着无法割断的联系,反映了处室系统运行过程中所要表现的基本特征。学校目标分解到各个处室,只能相对划清各处室的职责边界,而不能绝对区分各自的“领地”。因此,学校处室的职责分解必须建立在处室合作的基础上,不能过分强调所有的职责都是你你我我。所以,校长要认识到提升处室执行力,更重要的还不是把处室做出大的整合,也不是把处室职责全都丁丁卯卯,而是要认识到许多事情必须要由一个以上的处室协同运作,要在职责划分与统筹中明确各处室主管与协助、为主与为辅、主持与参与的各自的职责权限,并且在处室间建立一种互动、共动、联动协调机制。即使是实施“大处室改革”,大的处室的职责边界仍然不可能过于清晰,校长仍然要注意合理地分工与统筹。

三、附加职责:处办有术

学校工作任务从一定角度来看,一是教育教学的种属目标和特有性质决定的长期的稳健的内部任务,二是随着形势发展出现的上级下达或同伴要求的外来任务或临时性工作。我们暂且把这种外来任务或临时性工作看作是附加职责。这种附加职责并不是可完成可不完成的,有些附加职责偏偏带有“重、特、急”的特点,我们必须慎重及时地办理。校长面对这些,应当根据任务特点、处室性质及行政人员智能状况等,予以灵活布置。“灵活”的同时,校长应注意避免以下常见倾向:无区分地把临时外来任务全都交付校长办公室具体办理,使办公室真地成了“鞋筐子”;无例外地把临时外来任务全都交付给处室中工作勤恳的人员办理,使他们真的成了被鞭打的快牛。但应该指出,仅靠临时的指派和所谓灵活的安排,是不足以满足学校长期要面临的临时性工作任务完成需要的,这里仍需要一套处置的办法或方案。目前,不少中小学校的处室岗位职责中,其最后一条往往是“完成校长交办的其他工作”,“其他工作”是什么没有下文。不易明确,当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但相对的明确和定位还是能够做到的,多动些脑筋,未雨绸缪,是克服矛盾和扯皮出现的最好招数。这个招数好在既使“其他工作”变成了处室的“分内工作”,避免职责分工“留白”,又使校长腾出了心思和时间,避免产生“再安排”的困难。另外,单靠“分工有之,你必须做”,也还不能保证这些看起来不是“门前雪”的临时性工作任务的完成,特别是不能保证完成的优质化。所以,校长还应该在提升处室干部精神境界和敬业态度的同时,使用一些激励和处罚的措施。这些措施并不复杂,那就是校长不要忘记了你的非权力影响力,身先士卒是一剂良药,自身的行为激励必不可少。另外,校长对从事临时性工作任务完成的处室干部不吝啬表扬和批评,也是促成工作任务完成的必要手段。“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可能更多地表现在对他人期望的理想层面,承担临时性工作任务的处室干部的现实需要也是校长应该考虑的方面。

四、面对实际,力促协作

合理分工只是校长所要发挥的智能水平的初始层次,促进处室的切实协作则是一种较高智能的活动。能够在此发挥作用并真正有所作为,才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事项。杰伊洛西打破了古典管理理论学者认为的分工是决定效率的唯一因素的看法,认为只有基本的结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运行机制来强化基本结构,来保证基本结构意图的实现。所谓运行机制,指的是控制程序、信息系统、奖惩制度以及各种规范化的规章制度等。由此可见,校长促成处室真正协作并产出高效的关键点是:

1. 完善规制,学习贯彻

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处室履职的依据,而在现时中小学校中,有的学校并没有做到处室规制上的“完善”,既不够“健全”,也不够“科学”,尤其是没有因时而化,达成规制的动态化。如,绩效工资开始实施或将要实施,而包括校内处室职责规定在内的学校规制仍没有多大变化。再如,学校规模扩大或格局“两区化”或“多区化”了,师生管理侧重于年级组管理了,而各处室的职责和年级组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年级组和教研组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仍没有理得较为清晰。即使是较为基础的层面,如,教务处和教科室之间的本位职责关系、政教处和团委的本位职责关系等,也没有切实的规定和明确。与此相反的是,有的学校倒是在规制的建立上做了一些文章,但规制建好了,即束之高阁,没有真正地学习它,更谈不上很好地贯彻它。这些均造成了处室效能的低效化。

2. 强化教育,协调沟通

校长应适时组织处室开展系统思考的修炼,通过“团队学习”等方式提高处室干部的反思意识和系统思考水平,促使其突破“局限思考”或“短期思考”行为,学会“换位思考”,同时鼓励处室干部之间站在学校发展的高度,适度“越权”,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填补学校事务中存在的“死角”,实现学校管理目标的整体优化。教育处室成员在部门管理出现矛盾和问题时,主动查找本处室的原因,自觉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另外,在民主管理确实需要实施的大背景下,校长应不断调控处室的协调与沟通,把它当作一项校本课题来研究,当作一种工作艺术来探讨。一般来说,校长应该了解协调的一些基本方式,以达到协调的针对性和有效化。

一是会议协调。组织处室定期互通阶段工作任务、目标、方案和要求,征得相关处室的理解和支持,减少由于不知情而造成的误会和掣肘。

二是文件协调。学校通过调查研究,对那些带有普遍性、规定性、强制性的问题,以文件的形式对处室发布,以此来控制矛盾和分歧。

三是现场协调。即召开现场会,把处室干部集结到发生问题的现场,分析原因,商讨办法,统一认识,解决问题。还有,问题、矛盾、纠纷乃至冲突总是存在的,基于此,校长也应掌握促使处室干部沟通的一些主要方式,引导处室干部化解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纷争。一是“彼此谦让”。说服处室干部在对待纷争时,各让半步,达成彼此可以接受的协议。二是“时间洗礼”。校长在面对处室之间一时还无法解决的矛盾的时候,或者经过一定时日,矛盾自然可以化解的问题时,应说服处室干部“暂时保留个人意见”,先不争论,先做好眼前工作。三是“迂回前进”。对于处室之间的一些无原则纠纷,校长可以采取较为含糊的处理方式,促成处室干部之间的妥协和退让。四是“情绪发泄”。处室之间的矛盾必然会使一些成员感到委屈和不满,此时校长可以在其间做一个“和事佬”,听凭处室干部的倾诉和埋怨,等到疾风暴雨过后,再同其理论。

3. 创新监控,严明奖惩

对处室的管理也要像对教职工的管理一样,以人为本是前提,但以人为本不是以个人主义、本位主义为本,而是在遵循制度前提下的“与人为善”和“相互包容”。为此,仍然要以有效的制度建设作为保障,积极实施监控程序。但现状是,多数学校只有常规性的处室职责等,缺少明文规定的专项“处室协作制度”,校长是否要开动脑筋,从现实和预见问题出发,制定相关制度,作为对处室协作程度的评价依据,当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制度的健全、科学,自然可为处室职责履行的广度情况、深度情况、绩效情况提供监控的基础,但同时还要创新监控体系和监控手段。校长应在民主管理和科学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利用传统监控措施(党组织监督、工会监督、定期汇报等)的同时,充分发挥教职工和学生的能动作用,如,实施教职工和学生对处室工作的月评价或期末评价措施,促进处室工作的统筹协调。在日常监控中,校长们是否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如,工作绩效管理软件办公系统,强化对处室常规性工作的监管,促进处室既完成本位职责,又进行“无缝对接”和携手联动,也是可以考虑尝试的课题。另外,校长在对待处室履职情况中,要舍得“下狠心”,对于“不作为”“好拆台”的干部实行问责和惩处。总览管理过程中的种种实际,可以看出,“奖励”确实利于“激励”,适当的“惩处”也是在非常情况下保证组织有效运转的有效手段。

区域物流中心分工布局 第7篇

物流中心的布局问题确定物流中心在一定区域内的数量、位置和规模,其早期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一物流中心的选址方法,如重心模型,这类模型主要用于解决物流中心客户点两级结构下物流中心的选址问题。而后逐步过渡到多物流中心选址,用以解决供应点物流中心需求点这类三级结构的企业物流中心选址问题,如Baumol-Wolfe和混合整数规划等模型。

近年来,物流中心布局问题的研究对象拓展到大范围的区域物流网络。文献[1]从物流企业的角度出发,根据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在企业供应链中的功能与定位,考虑规模经济效益,建立了物流企业的配送网络优化模型。文献[2]针对社会物流条件下的物流中心选址问题,考虑到各物流中心从属于不同的物流企业,其配送问题与企业自身配送网络和物流企业间网络有关,建立了双层规划模型用以描述这种竞争关系。文献[3]建立区域物流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对农业物资调运、仓库合理布局与库容确定问题进行整体优化研究。文献[4]对区域物流规划方法进行了详细研究,将区域划分为多个物流分区,将分区间货物OD量分配到现有的物流网络上,借鉴交通流平衡的原理,提出了物流网络平衡的概念,建立了物流分配模型。文献[5]研究了一个包含单个生产工厂,多个仓库、分拨中心以及用户的多产品PLOT网络优化问题,建立了分阶段的优化模型。文献[6]通过在多产品、多设施选址框架下引入存货费用、订货费用和运输费用等物流成本对传统选址模型进行了拓展。

对于物流中心的布局问题,目前研究大部分没有考虑物流需求的多品类特性,即使考虑到,也没有体现出各物流中心在处理货物品类上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表现为物流网络中各中心的类型和服务对象的不同,即物流中心分工,侧重于体现物流中心间的互补关系。在物流中心布局规划中,结合物流需求的结构和分布情况,考虑物流中心分工,有利于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物流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为体现物流中心的分工,一般可将物流中心按类型分为处理多种货物品类的综合物流中心和处理单一货物品类的专业物流中心。其中,专业物流中心专业性强、自动化程度较高、货物周转快、单位货物占用空间较少,单位处理费用也较低,但过多建设专业物流中心会导致单个物流中心的物流量较少而难以发挥规模效应;综合物流中心通用性强、处理能力大、易发挥规模效应,但与专业物流中心相比,由于其处理货物的多样性,单位货物所占用的仓储空间和处理费用较多。

本文从系统规划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物流中心的分工布局问题:在给定的物流需求下,综合确定物流中心的数量、位置、类型及规模,并确定各品类货物流在物流网络上的流量流向。在分析物流中心分工布局与物流需求量分配间相互影响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层规划的物流中心分工布局优化模型,并设计了基于模拟退火求解的优化算法。

1 物流中心分工布局方案及相关费用分析

1.1 物流中心分工布局的问题表述

物流中心分工布局问题是对于给定的物流需求,从一些指定的候选点中选择若干个建设物流中心,并分别确定各中心的类型和规模,使得整个物流网络的总费用最省。

在图1所示的区域物流网络中,Ω={k:1≤kn}表示货物品类集;I={i:1≤ip}表示货物的供应点集,Yki表示供应点i对货物kΩ的供应量;H={h:1≤hq}表示货物的需求点集,Qhk表示需求点h对货物kΩ的需求量;J={j:1≤jm}表示候选物流中心点集,Wj表示物流中心j的服务能力,它与该中心的建设规模相关。

物流中心j的类型用SjΩ描述,用以说明物流中心j所服务的货物品类集即服务范围。

设定若干物流中心规模等级g=0,1,2,,G,不同规模等级对应不同的物流中心服务能力。0-1变量Zjg用以表示候选点j和规模等级g的对应关系,由于每个候选点最多只能选择一个规模等级,对于任意jJ,Zjg最多有一个为1。

物流中心j的建设规模用gj=ggΖjg来描述。显然,对于任意jJ,Sj=∅与gj=0等价,都表示不在候选点j建设物流中心。

所以,物流中心分工布局问题也就是在给定物流需求YikQhk的条件下,求解物流中心候选点jJ的类型SjΩ和规模gj.

1.2 物流中心分工布局相关费用分析

物流中心分工布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费用,应从规划层和客户层两个角度考虑:

(1)物流中心规划层相关费用

从物流中心规划层面来看,进行物流中心分工布局规划时要考虑到的系统费用,主要包括物流中心的基本建设投资费用、中心建成后投入使用所产生的运营费用以及为完成物流任务所产生的运输费用。

①基本建设投资费用

物流中心基本建设投资费用与其类型和规模相关。用Pj(Sj,gj)表示在候选点j建设类型为Sj、规模为gj的物流中心的基建投资费用,则建设所有物流中心的投资总费用为jJΡj(Sj,gj)

②运营费用

物流中心运营费用按各品类货物的单位处理成本与物流量的乘积计算。对于任意jJ,用Cjk(x)表示流量为xk品类货物在物流中心j的单位处理成本,它与该中心的类型Sj、规模gj相关。用xijhk表示货物k从供应点i经物流中心j流向需求点h的流量,所有物流中心的运营费用可表示为:jJkΩCjk(i,hxijhk)i,hxijhk.

考虑到货物单位处理成本和物流中心类型、规模以及物流量之间的影响关系,构造如下费用函数:

Cjk(x)={a+b1(x/Wj-β)2,x<βWja+b2(x/Wj-β)2,βWjxWj+,x>Wj

该分段函数表示kSj时物流中心j对品类k货物的单位处理成本,其中,参数a为最低单位处理成本;参数β∈(0,1)为规模效应下使单位处理成本达到a时货物处理量占服务能力的比率,即最低单位成本能力利用率;参数b1、b2用以控制单位处理成本的变化速率。各参数的取值可根据各物流中心的类型和规模,并结合各品类货物的特性分别设置,大体遵循如下原则:专业物流中心因效率更高,其a小于综合型物流中心,β大于综合型物流中心;较大规模物流中心因更易发挥规模效应,其a小于较小规模物流中心,β大于较小规模物流中心。对不同类型、规模物流中心的费用函数进行比较,在各费用参数的影响下,得到如图2、图3的成本曲线图。

由图2、图3的成本曲线可以看出,各物流中心在处理某种品类的货物时其单位处理费用在规模效应和饱和程度的先后影响下均呈先降后增的变化趋势,所不同的是转折点的位置。不同类型、规模的物流中心成本曲线转折点位置不同是因为其具有不同的最低单位处理成本和最低单位成本能力利用率。

③运输费用

运输费用由货物在物流网络各路段上的单位运输费用与流量的乘积确定。Aij表示货物从供应点i运输到物流中心j的单位运量的费用,Bjh表示货物从物流中心j运输到需求点h的单位运量的费用。则货物在供应点到物流中心,物流中心到需求点之间流通的运输费用分别为iΙ,jJAijh,kxijhkjJ,hΗBjhi,kxijhk.

(2)物流中心客户层相关费用

客户层的费用主要包括物流中心的服务费用和道路上的运输费用。

①物流中心服务费用

货物在物流中心要经过仓储、加工等作业,因此客户要支付一定的服务费用,该项费用按物流中心单位服务费用与货物流量的乘积来计算。

由于各物流中心均有一定的服务能力限制(可理解为容量限制),当货流增至其能力限制时,物流中心服务水平下降,单位服务费用增加,这与物流中心对各品类货物的单位处理成本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可用Vjk(x)=θCjk(x)来表示品类k的货物在物流中心j的单位服务费用,其中,θ为利润系数。

②运输费用

货物xkijh的运输费用为(Aij+Bjh)xkijh.

2 物流中心分工布局的双层规划模型与求解

政府规划部门在区域内各种货物的供需点和物流需求量已知的条件下,根据物流系统总费用最小的原则确定物流中心的分工布局方案。对于规划部门的决策,物流服务客户根据各自的需求特点和行为习惯做出反应,选择若干适合的物流中心,全体客户的选择行为可以通过用户平衡分配来刻划[7]。规划部门与物流服务客户之间构成一个Stackelberg博弈,它可以用一个双层规划来描述。

规划部门制定物流中心分工布局方案的决策过程可以描述为一个上层规划模型,其规划目标是规划年内的物流系统总费用最小。

N为规划年数,λ为贴现率,设α=μ=1Ν1(1+λ)μ,除基建投资费用为投资年度一次性支出外,其余费用均按年计算,将其贴现到投资年,建立上层模型(U)如下:

minΖ,SF(Ζ,S,X)=jJΡj+αjJkΩCjk(i,hxijhk)i,hxijhk+αiΙjJAijh,kxijhk+αjJhΗBjhi,kxijhk(1)s.t.jJSj=Ω(2)Ζjg=0,1,jJ,g=1,2,,G(3)gΖjg1jJ(4)

其中,式(1)为以物流系统总费用最小为目标的目标函数;式(2)为物流中心类型约束,表示所选方案满足所有品类货物的物流需求;式(3)表示Zjg为0-1变量;式(4)表示对任意物流中心候选点j,最多只能选择一种规模等级。

上层规划(U)中的流量xkijh直接反映了物流量分配情况,由于各物流中心存在容量限制,故可由物流网络的平衡配流模型来确定,将其模型作为下层规划(L),如下:

minXf(Ζ,S,X)=jJkΩ0i,hxijhkVjk(w)dw+iΙ,jJAijh,kxijhk+jJ,hΗBjhi,kxijhk+1γiΙ,hΗkΩqihk(lnqihk-1)(5)s.t.hki,hxijhkWjjJ(6)jxijhk=qihkiΙ,hΗ,kΩ(7)hqihk=YikiΙ,kΩ(8)iqihk=QhkhΗ,kΩ(9)xijhk0iΙ,jJ,hΗ,kΩ(10)

其中,式(5)中γ为决定运量分布阻力的参数,需要用观察数据进行校正,qkih为供应点i与需求点h两点间关于k品类货物的运量。式(6)表示对任一物流中心j,经过其上的所有货物的换算占用能力不超过其自身的服务能力,其中,hk为考虑各品类货物的质量、体积等仓储特性的差异性而定义的能力占用率。式(7)~式(10)均为平衡配流约束条件。每一个上层规划中给定的物流中心分工布局方案,对应着不同的WjVkj,作为下层规划的已知条件影响着下层各客户点的选择行为,进而影响到物流量在物流网络上的分配。

鉴于物流中心分工布局双层规划模型的复杂性,直接求解比较困难,采用模拟退火算法作为算法框架进行求解,以便求得全局范围内的满意解。利用模拟退火算法求解的关键问题在于邻域解的构造和模拟退火计划表的设计。

(1)邻域解的构造

由于物流中心分工布局方案是由物流中心候选点jJ的类型Sj和建设规模gj来确定的,所以可以相应地按作业分工(外层)和规模等级(内层)两个层次来构造邻域解。

对于外层方案D={Sj:j=1,,m},可通过“子元素转移”和“子元素复制”两种运算来实现其邻域解的构造。

①子元素转移:

随机选取两个物流中心,不妨设为j1和j2,再任选一个属于Sj1的子元素k, 令Sj1=Sj1k}, Sj2=Sj2∪{k}。

②子元素复制:

随机选取两个物流中心,不妨设为j1和j2,再任选一个属于Sj1的子元素k,令Sj1=Sj1,Sj2=Sj2∪{k}。

下面用例子来说明这两种运算:

方案D={{a,b},{c},∅,{a}}表示有4个物流候选中心点j1,j2,j3,j4,其中j1作为ab类货物的综合物流中心,j2和j4分别作为c类和a类货物的专业物流中心,j3处不建设物流中心。通过转移运算可将S2中的子元素c转移到S1中,得到新解D′={{a,b,c},∅,∅,{a}};利用复制运算可将S2中的子元素c复制到S3中,得到新解D′={{a,b},{c},{c},{a}}。

对于内层方案,由规模等级g的值所组成的序列M,M的维数等于候选物流中心的数目。如方案M={3,2,0,1}表示各物流中心的规模等级分别为3,2,0,1。通过改变集合中非零元素的值来实现内层邻域解的构造。

因此,物流中心分工布局方案是由外层方案D和内层方案M的二元组(D,M)构成。

(2)模拟退火计划表的设计

初始温度可以通过数值计算法估算得到,设置时应使在该温度进行迭代时,较劣解的接受频率p0为0.8左右,即有80%的较劣解被算法接受为当前最优解;温度下降控制规则采用比例下降法,Ti+1=0.9Ti;同一温度下的收敛准则由迭代次数下限L=80、上限H=400和接受比率指标δ=0.6来综合控制;算法终止准则采用零度法。

3 算例分析

用一个算例来说明物流中心分工布局双层规划模型和算法的应用情况,算例中各有关参数应结合网络具体情况综合确定。假设某地区欲建设大型物流中心,规划期为10年,贴现率为0.12,符合条件的候选点有(j1,j2,j3),各有三种待选规模等级,各等级服务能力分别为180,270,330(吨)。该地区有三个供应点(i1,i2,i3),三个需求点(h1,h2,h3)接受物流中心的服务, 系统中存在三种货物(k1,k2,k3)。一些重要参数如表1、表2、表3所示。

表3只给出了各品类货物在相应的专业物流中心的单位处理费用参数而没有给出其在综合型物流中心的,在本算例中作了如下处理:对于某一货物,综合型物流中心与专业物流中心相比,在表3的基础上,a值增加30%,β值减少20%.

根据所提出的模型和算法,使用Visual C++ 2005编程进行以上问题的求解,优化方案如表4所示。

该方案下,物流系统总费用为28.8262万元,其中j1和j2的投资建设费用分别为13.5万元和10万元,产品k1、k2、k3的运输费用分别为6215元、11300元、16103元,产品k1、k2、k3物流中心处理费分别为3430元、11764元、4450元。

由物流中心分工布局的双层模型优化所得的布局方案为运量较大的k3设置一专业型物流中心进行服务,运量相对较小的k1和k2则由综合型物流中心进行统一处理,明确了分工,降低了费用,与以往物流中心布局模型相比,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4 结论

本文在已有物流中心布局规划的研究基础上,加入了对物流中心类型的考虑,提出了物流中心的分工布局问题并设计了相应的模型和算法。这种规划方法从政府规划部门和客户的角度出发,分别确定了区域内物流中心间的业务分工和多品类货物流在物流网络上的流量流向,强调各中心的互补与合作,有利于区域内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研究的现实意义。针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扩展:①模型针对多品类货物流进行了物流中心分工布局规划,却没有考虑到某些货物的互不相容关系。在物流中心类型设计中加入货物的这种不相容特性,是本文的进一步研究方向;②物流中心类型、规模与各品类货物在该中心的单位处理成本间的函数关系,也是一个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摘要:在物流中心布局规划的基础上,结合物流需求的结构和分布情况,考虑物流中心分工,提出了物流中心的分工布局问题,旨在综合确定物流中心的数量、位置、类型及规模,以及各品类货物流在物流网络上的流量流向。建立了基于双层规划的物流中心分工布局优化模型,并设计了模拟退火求解算法,最后通过算例分析说明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物流规划,分工布局,双层规划,模拟退火算法

参考文献

[1]秦进.物流企业配送网络设计的优化模型和算法[A].青岛:中国运筹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2004,1003~1009.

[2]于桂芳.物流中心规划相关问题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4.

[3]吴坚,史忠科.区域物流系统的优化模型[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68~71.

[4]刘开元.物流分配方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4.

[5]Jayaraman V,Ross A.A simulated annealingmethodology to distribution network design andmanagement[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Research,2003,144:629~645.

[6]Syam S S.A model and methodologies for the loca-tion problem with logistical components[J].Comput-ers and Operations Research,2002,29:1173~1193.

我国农业劳动分工思考 第8篇

我国目前实行的小规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有效克服人民公社弊端的同时取得了显着的制度创新绩效。既满足了国家和集体的需要,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促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从而带动了整个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逐步显示出弊端。这一制度使得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 农民的小农意识较严重, 每个家庭在整个生产过程都是自给自足, 缺乏农业专业化分工。据研究人员测算, 目前我国农产品60%70%用于满足农民的自我需求, 而作为商品进入大中城市农产品只有30%40%。这就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 严重影响了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成为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近年来, 农业生产专业户大量涌现, 如夏收期间大规模统一的收割服务队, 在本地区、本省、甚至跨省进行作业。各地陆续出现农产品的特色产业户、特色产业村、特色产业乡等, 都是农民从全能型到专业型转变的事例。但是我国农业劳动分工仍处于初级阶段, 怎样加强农业劳动分工成为当前的难点。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改变城乡二元经济体制

农业专业化分工和市场化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城乡二元体制不仅损害了农业分工、农村市场化进程、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而且阻碍了整个社会分工的演进, 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效率, 最终影响了社会对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和对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这也是是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所以, 要进一步推动城乡二元结构的改变, 逐步缩小其在收入、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着力建立城乡统一的财政支出体系, 将农村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共同纳入财政支出中统筹考虑。消除城乡户籍限制, 实行居住地登记制度, 取消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 实现迁徙自由。

2加强农民职业化培训

在农业发达国家, 农民与工人、教师等同样是一种职业, 农民职业化、专业化已有长足的发展。目前我国要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 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转变, 提高农民收入, 必须推行农民职业化。我国200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已将农业职业范畴作为大类单独列出, 对农业职业作了详细陈述。当前, 我们应加强宣传教育, 彻底改变文盲、在外无工作能当农民的传统认识。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民职业技术教育, 有效提高其科技文化素质, 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足够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从而进一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3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民个体参与市场的交易费用较高, 效率低下, 不利于农业内部专业化分工及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够实现农业生产外部规模的扩大, 减少平均交易成本, 降低农产品总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 从而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4明确政府职能, 发挥政府积极作用

政府应采取各种措施培育农村市场, 鼓励、帮助农民进入市场,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和法规以规范市场交易行为, 通过法律清晰地界定产权, 依靠良好的法律环境保障农产品交易的良好运行。支持、鼓励、培育各种农业生产专业户、农业行业协会的发展, 将农民组织起来, 使其在组织中快速成长为现代意义的新型农民, 即农业工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专业化分工提供必要的社会资本。财政应加大对农业科技、教育、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 更好的为农业提供各级各类人才、信息及服务。

5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

据统计, 截止到2004年全国共有农户2.49亿户, 每户平均拥有耕地7.3亩, 其中平均块数为5.8块, 人均耕地仅为1.41亩, 不到世界人均耕地资源的1/2。由以上的数据可见, 我国农业的人地矛盾较为突出, 土地规模较小, 农村人口较多。人多地少、地块分散直接导致我国农业生产分工水平低下。因此, 各级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同时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 逐步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各项不合理限制, 加快建立完善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网络建设, 打破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

摘要:分工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力, 现代工业、服务业都是在加强分工后获得了迅猛发展, 美国农业的高度发展也得益于此。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分工仍处于初级阶段, 怎样加强农业劳动分工、更好的促进农业发展成为的难点。主要针对这个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业,劳动分工,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功能分工范文

功能分工范文(精选8篇)功能分工 第1篇1理论基础:西方经济学中分工理论思想经济发展的实质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分工、专业化正是生产方式变...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