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管发射设备
电子管发射设备(精选8篇)
电子管发射设备 第1篇
1 对广播电视发射机房设备维护的重要性
人们每天对信息有很大的需求,而这些信息需要广播电视中具有极高精度的设备才可以完成。大家都知道信息的传播的速度非常快,一旦一经发出,就无法在收回,这是一经传到了人们的视线之中。在发送员发出信息的时候,并不知道发送的信息质量怎么样,但是一旦发出以后知道就相当于亡羊补牢了。人们就会接收到低质量的信息,不清晰,画面质量不高,这就相当于我国电视台的技术水平不高,导致带来一些不好的社会影响。这就是由于发射机房的某些设备出现了故障,而没有得到及时的维护和保养,以至于造成了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再者,国际竞争化日益加剧,广播电视行业更是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这点更需要在广播电视行业把好关,提高我们的竞争力。所以对广播电视发射机房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相当重要。
2 广播电视发射机房设备维护保养的措施
2.1 广播电视发射机房设备的一般的维护
一般维护包括对一些机器的每天的维护和一些定期维护。首先每天的维护就是说的是对要使用的设备进行仔细的观察,先把这些设备打开,观察他们是否进行了正常的运转,比如观察各种仪表是否指到了正确的表数,并用万用表检测电源的电压是否正确;然后去检查机房的一些基本设备是否都正常,比如一些消防措施所用的设备,一些用来照明的灯光设备等,还有每天的卫生情况是否干净整洁;还有一些发射中的设备需要仔细去检查,一些容易出故障的设备更要去检查,如果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及时更换,保证信息传播的时候顺利进行。
对设备的定期维护说的是对设备隔一段时间就要去进行维护保养,比如对一些设备的零部件进行清洁,擦洗,防止灰尘的堆积影响信息传播的质量;然后对电源及一些插座去检查,看是否接触良好,以免造成断电现象;由于季节的不同,这些设备的散热情况一定要保证,在不同的季节,去实施一些措施去防止设备有受潮现象,或者是散热情况不佳,这些都是需要去做的。
2.2 在不同的环境需要对设备要进行不同的维护保养
2.2.1 在潮湿环境下对设备需要进行的一些维护
潮湿环境下,湿度高,设备在这种情况下的运行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为,在这种潮湿的条件下,而这些设备大多都是电子机械产品,而设备的材料大多都含有铁质材料,因此,这些材料在这种环境下,很容易被腐蚀,造成锈迹斑斑,运行效果不佳。而且很多设备的绝缘程度变低,无论是设备的运行还是给人身安全造成了严重的隐患。这时就需要利用一些人工措施来保持它的干燥,比如进行开空调进行吹风,或者用大型吹风机,还有放一些干燥剂等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2.2.2 在高温和低温条件下对设备的一些维护措施
在高温和低温下,我们更需要对设备进行一些维护。在高温条件下,就像是在夏季,温度很高,而设备的最适宜的工作温度是15至20度之间,所以设备并不适合在高温条件下工作。因为设备在工作的时候本身就散发出一定的热量,再加上高温,而设备在达到一定的温度的时候,会有自我保护,进而停机。而且在温度过低了的时候,设备则会被凝固,无法启动。这时候需要进行一些措施,高温时保证散热,低温时,保证温度适宜。尤其是在高温的时候还要检查一些零部件的工作情况,高温时一些零部件容易形成烧焦、老化,一经发现,需要进行维修或者必要时更换。
2.2.3 在雷雨季节时对设备的维护。
雷雨季节是最需要注意的,由于雷雨中的雷电感应,会对一些设备中的元件进行摧毁,设备停止播放,在一些情况下,还会对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这时候,需要采取一些防雷措施,来减少雷雨季节对设备的损害。可以在设备的周围和机房的周围安装避雷器,而且发射机房的一些线路最好可以埋到地下,以免在雷雨的时候通过线路传输造成设备损害。工作人员在雷雨季节工作的时候,不要进行打电话,要离电源有一定的距离,而且在雷雨之前检查防雷措施是否都正常;雷雨过后检查是否被损坏,如有损坏,及时维修。
3 结语
综上所述,对广播电视的发射机房设备的维护相当重要,这关乎着人们接收信息的质量和我国媒体行业的发展水平。相关人员需要做好这方面的维护保养措施,认真负责,让信息得到高质量的传播。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走向信息时代和科技化时代。进而人们对媒体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广播电视是媒体技术传播信息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要保证人们得到及时的信息传播,和高质量的信息,广播电视的发射机房设备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广播电视机房发射设备是广播电视传播信息的重要保障,因此日常对它的维护保养不可缺少。本文主要讲述了广播电视设备维护保养的重要性和对于广播电视发射机房的一些维护保养措施。
关键词:广播电视,发射机房设备,维护保养
参考文献
[1]海涛.浅谈广播电视发射机房设备的维护保养[J].数字传媒研究,2016(02).
[2]沈天友,屠用励.浅谈广播电视专业设备维护保养的重要性[J].电视工程,2004(01).
广播发射设备的接地技术 第2篇
工作接地是常用的技术之一,主要通过接地来进一步保证设备正常工作,确保基准电位的供应。
基准点位处于“0”位时,多以点状或块状分布为主,电磁场对其影响较大。
如果基准电位接地,则大地呈现零电位状态,这时,基准电位就不受磁场影响,所以说,只有通过科学合理工作接地操作,才能有效实现功能作用,保护设备运行不受外部环境的干扰。
3.2 等电位连接
等电位接地主要针对带电线路中两个没有阻值的电压差点而定的,针对等电位进行接连,形成保护效果。
在广播发射各个设备之间存在电位差,电位差产生的电流,极容易导致人身伤害,对设备也会产生影响,不利于设备稳定运行,危险性较多,只有通过有效果的方式,才能全面避免这类危险的发生,等电位连接就起到保护作用。
等电位连接操作时,可以通过就近等电位网络设备连接,避免出现电位差的情况,比如电涌保护器连接时,就需要使接地端和通电设备接在一起,使金属外壳能够相互联系,全面保证设备稳定运行,使电位差对设备的影响降至最低。
3.3 保护接地
保护接地是对设备保护的一种重要方法,主要目标是防止配电设备金属外壳、构架及电线杆塔产生的电流对设备造成的危险,通过保护性接地的实施,能够保护设备与人身安全。
广播发射设备如果不进行良好的保护接地,设备就不会产生绝缘现象,直接出现线碰问题,对设备造成一定的损坏,一些没有受保护的设备则处于带电状态,意外接触,则会造成人体触电危险。
为了有效避免意外伤害,则需要对设备进行接地保护,这样,即使设备发生漏电或短路,出现漏电电流,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因为如果出现短路电流,断路器或漏电断路器就会自生动作形成脱扣处理,而线路电源就会在快速反应中自行分析并快速切断,使设备或人身不受任何漏电威胁,达到良好的保护目的。
3.4 屏蔽接地
屏蔽接地的目的主要是防止电磁干扰,通过接地实现干扰源金属外壳与屏蔽体永久电气连接,实现安全保障。
屏蔽接地分为静电屏蔽和交变电场屏蔽两种,要根据不同的设备进行操作。
屏蔽体整体包围带电导体以后,屏蔽体内侧就会通过感应,对不同带电导体异种电荷做出快速反应。
交变电场屏蔽能够有效减少交变电场给设涿舾械缏反来的耦合电压干扰,金属屏蔽体接地能够使干扰源和敏感电路进行隔离,实现电路正常运行。
发射机电子管的维护与保养 第3篇
1 电子管运输
电子管出厂时, 都是放在特制的包装物内由厂家发运, 直接运送至目的地之前, 不得拆封。如果电子管被拆封后又需要转运它处时, 一定要完全恢复出厂时的包装, 经检查确认电子管已正确地装在管架上, 包装物内部的固定螺丝、螺母都已拧紧后, 才能转运。
一般大型电子管应该尽量避免转运, 最好从工厂直接提取, 免去中间的转运环节, 以减少电子管的损坏机率。摆放和堆叠方向要严格按照电子管要求;电子管公路运输时, 行驶三级公路上的速度不得大于25千米/小时;行驶在低于三级公路时, 速度应更低, 防止电子管大幅度摇摆。
运回发射台的电子管, 应该全面仔细地检查包装上的封印是否完整和电子管的外表是否良好。外观合格的电子管从包装箱中取出之前, 应用电表检查灯丝是否断路, 以及灯丝与电极之间有无短路。经检查凡属于不正常的电子管都要作详细记录。
2 电子管存放与打压
储存电子管的库房要定期清洁, 确保无尘;配备除湿机 (南方潮湿地区) 、加湿器 (北方干燥地区) 、空调, 确保相对湿度<70%、温度在+5~+35℃;库房及周边不允许存放易燃品、易腐蚀的物品。电子管可以用原包装定位存放, 排列整齐, 有条件的可以放置在干燥箱内;每只电子管都应建立档案 (产品合格证或电子管卡片) 。
电子管存放在库房内, 要定期测试, 确保电子管完好。每次测试要先冷老练, 用三用表检查灯丝通路、以及各级之间是否为开路状态。检查完各级后, 就要打压真空试验一般是用真空度测试仪或用直流 (或交流) 高压试验器来进行。对于带玻璃壳的电子管先将低压端接灯丝, 再用真空度测试仪的高压端触碰电子管的某一电极或者玻璃时, 可以看到如下几种情况。
1) 管内不辉光或玻壳表面发淡绿色或发出极其微弱的光, 表示真空度高, 管子良好。
2) 管内辉光呈蓝色或呈绿色, 表示真空度好管内有余气。这种管子需要进行老化处理。
3) 管内辉光呈红色、粉红色、深紫色, 或电极之间打火, 表示管子已漏气。
4) 管内不辉光, 但随着测试仪高压端的移动, 放电火花透过玻壳与管内金属件连成线 (放电) , 表示管内严重漏气。
做这种试验时, 一定要注意真空度测试仪的高压端不要触到玻璃泡的排气封口和玻璃与阳极焊接的地方。
对于陶瓷管, 则用高压试验器来做真空度试验, 在打压试验时, 四极管的连接方法是:阴极对栅极打压时, 阳极与栅极、帘栅连在一起接地;栅极对帘栅打压时, 栅极与阴极、阳极连在一起接地;帘栅对阳极打压时, 阴极与栅极, 帘栅连在一起。阳极接地。
3 电子管的真空度处理
提高电子管真空度的操作程序叫做电子管的老化。当使用新管或较长时期存放在仓库的电子管时, 都必须进行老化处理。在进行老化时, 把电子管装在发射机上接通灯丝电源, 逐渐把灯丝电压升到正常值, 在灯丝全压状态下使该管持续20~30min。然后将负电压加到电子管栅极上, 同时, 就可以把最低档的电压加上阳压。如阳极电流正常, 5~10min后可将阳极电压再升高一档。如仍无异常, 则可以再等5~10min后, 将阳极电压再提升一档。显然阳极电压是逐步分段提升的;对于四极管来说, 还要同时控制帘栅电压, 使之逐步分段提升。而在每个电压段上都应保持10min左右的时间, 这样, 逐渐将阳极电压和四极管时的帘栅压, 提高到接近正常工作值, 在最后几个电压档, 每次要保持15~20min。在达到电子管的工作阳压后, 仍然要保持20~30min, 如果没有异常现象, 静态老化工作就算完成了。
在老化过程中, 当阳极电压升到某一档时如果发生过流, 则必须将电压降低到前一挡的数值, 持续10min后, 再试着将电压升到高一挡的数值。如果再次发生过流。则仍然要将电压降回到低的一挡上, 并使该管在这个电压挡上保持20~30min, 然后再试着升高一挡电压。老化电子管要循序渐进稳步进行, 过快地升高阳极电压, 发生过多的闪络, 会使电子管招致真空度显著地恶化, 结果又不得不从最低一挡电压开始再重新老化, 这样就反而会增长处理时间。
老化电子管时, 要注意控制栅极电压。在每次提升到下一挡阳极电压之前, 栅极要先加工作负电压, 然后加阳压接着再逐渐减低栅压, 直到该管阳流达到规定的老化阳极耗散功率所需的数值。以后再使负偏压退回到原来的数值, 并将阳极电压提升到下一挡, 要不断重复这一过程到静态老化工作结束为止。
静态老化结束后, 就可将电子管接入正常的工作电路并加半压不加调制在降低载波功率的情况下考验若干个小时。然后再改加全压, 如果在正常的阳极电压和负荷下, 电子管在载频情况下的工作很稳定, 就可以加上调制并逐渐增大调制的深度。
在电子管进行老化时, 不得采用直接加全部阳压的老化方法。因为在这种情况下, 被处理的电子管因闪络会出现急骤增大的电流造成过载, 而无法继续老化。有时会因老化方法不当而使电子管损坏。
刚从工厂取得的新电子管真空度一般是良好, 因而不需要经长时间老化。一般是可以直接上机, 先使在正常的灯丝电压下烧15min, 然后阳极加半压, 经过15min.此后再在正常情况下使其持续一小时, 如无问题, 便可投入正常运行。机房的备份电子管也应定期装在电路中按上述方法进行处理。
4 大型电子管维护要求
对大型电子管来说, 灯丝电压的高低对电子管的寿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纯钨丝阴极电子管灯丝电压提高6%, 使用寿命大约要缩短一半。在不影响输出功率、电气指标和工作稳定的情况下可适当降低灯丝电压使用, 以延长纯钨丝阴极电子管的使用寿命。
电子管的灯丝电源按照一定次序接入后, 其灯丝电压应逐步提高, 不得立即加上全压。这是因为:钨质灯丝冷却灯丝电阻大约是热时的1/13;敷钍碳质灯丝冷时灯丝电阻是热时的1/9。这样, 立即把全压加在灯丝上, 会发生过大而急剧的冲击电流, 产生强电磁力会使灯丝变形, 甚至损坏电子管灯丝的固定装置或造成与栅极相碰, 也可能使玻璃局部地紧缩, 导致灯丝接头玻璃封口因急剧发热而形成裂纹, 甚至于钍钨灯丝会因此而使钍层脱落。因此, 灯丝启动电流不应超过额定电流的50%, 一般应保证灯丝电压由额定数值的10%开始而逐步升高;在整个工作时间内, 应该保持灯丝电压恒定, 这用灯丝调压器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对于中功率管, 则可用磁饱和变压器或分段启动, 但灯丝电源必须用稳压设备, 保持灯丝电压的变动幅度在±3%以内。
灯丝电源启闭频繁对电子管的灯丝有损害, 因此在节目短时间间歇期间, 应该考虑不把灯丝电压全部断去, 或保持不变或降低20%。只有间歇时间超过20min时, 才把灯丝电压切断。
大型电子管的阳极电压也要按照一定的步骤加上。一般用电压调节器, 从阳极正常工作电压值的0.5~0.6开始逐段地或者均匀地将阳极电压升至正常值。阳极电压在1000V以下的电子管可以一次加上全电压, 阳极电压高于1000V者, 都应该将阳压逐步分段地接入。
每个大型功率管都应建立档案卡片, 卡片上应记入收到电子管的日期、记录电子管的上机日期、老化情况、下机日期和损坏的原因等。每段上机使用期和管子损坏后, 都要统计其使用寿命, 记入卡片上。
5 小型电子管维护要求
大功率发射机的射频放大前级一般采用小型电子管。小功率电子管通常具有氧化物阴极, 其寿命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运用的情况, 其中保持小功率管灯丝电压的正常值恒定不变是非常重要的。当降低灯丝电压低于正常值时, 阴极的电子放射量就要大大的降低;当升高灯丝电压时, 覆盖在阴极表面的活跃物质将会加速挥发, 挥发物有可能沉落在管内其他的电极上, 就有可能使阴极放射能力降低, 结果会改变电子管的特性。再就是电子管散热条件不好造成周围环境的温度太高, 会使电子管很快地损坏。当把小功率电子管装在发射机机箱内的时候更应当注意到这一点, 应该防止电子管周围零件附加在电子管上的热量, 特别是对于功率比较大一些的电子管应该保证有必要的通风。这类电子管玻璃泡的最高容许温度一般不得超过150℃
6 电子管上机维护注意事项
大型电子管价格昂贵, 故在把电子管安装到机器上时应特别小心在意, 防止因操作不当而损坏。应该注意的事项有:
1) 从库房领到电子管后, 应先放置在与机房大厅环境温度大致相同的房间里, 直到这些电子管的内外温度适应了环境温度时, 才能上机使用:
2) 电子管安装于水套里或蒸发锅内时, 要仔细检查一遍确认无误后, 再将连接件或管座固定到电子管上, 但螺丝应拧得适当, 不要过紧。安装时应用合适的或特制的工具。
3) 冷却栅极和灯丝的进出水橡皮管应在接栅极和灯丝引线上的导线装好后再连接, 而且必须注意冷却水管装好后应尽可能远离电子管的玻壳。
4) 灯丝和栅极的接线应该足够柔软, 装好后不得使电子管的灯丝和栅极接头有应力, 要保证电子管附近的任何接线都不得触及电子管的玻壳或陶瓷。
5) 接线与电极的接触处应牢靠, 但这种连接不应在电子管的玻璃上或者引线与玻璃焊合的地方造成任何机械应力。
广播发射设备的接地技术分析 第4篇
1 接地及接地技术概述
接地是出于对接地体、接地线及接地装置的保护, 对电力系统或电气设备装置某部分经接地线连接到接地极的保护[2]。因作用区分将接地分为保护性接地和功能性接地。保护性接地又分为保护接地、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及防电腐蚀接地四种。功能性接地分为屏蔽接地、工作接地、逻辑接地及信号接地四种。接地技术是将电力设备及电路与大型导电体连接, 将电流输入到导电体, 以此降低噪音及电流的干扰, 最大限度地防止在雷电或电流短路故障下设备受到损坏, 同时避免人员伤亡事故的接地保护措施。接地技术的目的在于两方面, 一是降低干扰, 保证发射设备的稳定运行;二是保护人员的人身安全。当广播发射设备在运行时, 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噪声和干扰, 同时伴随计算机系统死机等现象, 这与发射设备的接地不良和接地方法不正确紧密相关。要想实现广播发射设备“不间断、高质量、既经济、又安全”的运行状态, 保障人员安全, 就必须重视并运用接地技术。
2 广播发射设备的接地技术要求
接地线一般以发射机中的RF、IF为共同参考点 (RF为射频, IF为中频) , 是电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地与屏蔽对雷电电磁干扰有良好的防护作用, 可帮助设备进行有效地传输, 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并保障人员安全。为了保障发射系统稳定运行, 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接地系统。接地技术的具体要求有:建筑物基础应与接地装置保持5 m以上的距离;发射设备的接地保护都应保持良好的接地;保护接地电阻和工作接地电阻值均应低于4Ω;防雷保护地接电阻值应小于5Ω;保护地线的截面积一般要大于20 mm2, 接地与接零应分开, 避免相互影响;用隔离变压器有效隔离其余重要发射设备, 避免相互之间的干扰和串扰, 保证重要设备的安全进行。
3 广播发射设备的几种主要接地技术
3.1 保护接地
保护接地是为了防止配电设备的金属外壳、构架及电线杆塔的带电危险带给设备及人身安全威胁而采取的接地措施。当广播发射设备没有接受接地保护时, 设备某部位的绝缘、线碰及外壳设备将受到损坏, 进而处于带电状态, 人体一旦触及到这类绝缘损坏的电力设备外壳, 极易产生触电危险。但在采取接地保护之后, 设备一旦发生漏电故障或单相接地短路, 大量漏电电流和短路电流将产生于线路中, 在此情况下, 断路器或漏电断路器将发生动作脱扣, 线路电源也会自行切断, 这对后续检查维修都极为方便。在接地保护措施下, 就达到了电器设备漏电运行状态对设备或人身不构成威胁的保护目的。
3.2 等电位连接
带电线路中一般有两个没有阻值的电压差点, 且是等电位的[3]。由于广播发射设备之间存在一定电位差, 这对设备和工作人员都有一定危险, 而采取等电位连接能有效避免这种危险。等电位连接中采用的就近的、短距离的等电位网络, 将需要连接的设备, 如各种SPD (Surge Protective Device, 电涌保护器) 接地端和通电设备的金属外壳相连接, 能有效避免电位差产生的危险。
3.3 工作接地
工作接地为设备正常工作提供基准电位, 是广播发射设备工作的基准点位。当基准点位为“0”时, 一般以点状或块状分布, 其稳定性受外界电磁场变化的影响。但将基准电位接地的情况下, 被连接的大地也是零电位, 这样一来基准电位将不会受到外界磁场变化的影响。由此可见, 科学合理的工作接地对于预防外界干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4 屏蔽接地
屏蔽接地是一种以防止电磁干扰为主要目的, 把干扰源的金属外壳与屏蔽体进行永久电气连接的措施。屏蔽接地通常有静电屏蔽和交变电两类。在屏蔽体整体包围带电导体后, 屏蔽体内侧将感应出不同于带电导体的异种电荷, 相反, 外侧会出现与带电导体相同的电荷, 电场将会在外侧中存在。屏蔽接地就是将屏蔽体接地, 使外侧感应的同种电荷将电流导入大地, 金属壳外侧将不受电场影响。交变电场屏蔽则以减少交变电场给设备敏感电路带来的耦合电压干扰为目的, 采取在干扰源与敏感电路之间设置导电性能较好的金属屏蔽体的方式, 将金属屏蔽体接地, 以使干扰源和敏感电路有效隔离, 保障电路正常运行。其中, 金属屏屏蔽体既包括传输广播音频信号的屏蔽电缆, 也包括传输有线电视射频信号的同轴电缆。他们对外界信号干扰、对外辐射起到了很好的屏蔽作用, 同时还降低信号对其余设备及电路的干扰度。合理使用屏蔽接地技术, 不但能屏蔽干扰信号的干扰破坏, 还能减轻交变电磁场对其余敏感设备的不良影响, 有利于提高设备的整体兼容性。
4 广播发射设备接地技术的注意事项
4.1 接地的连接次序
针对广播发射的音频及视频设备及信号不同, 对接地电阻的功率的要求就有所不同, 一旦处理不当将引发诸多问题。在接地安装调试中, 尤其应注意接地的连接次序, 接地时应最大限度地靠近公共接地母线, 使用机柜地线连接机柜系统外壳, 让机柜外壳与设备外壳地线连接于信号设备外壳, 最后勿忘在系统的金属外壳上设置系统安全接地螺栓。
4.2 保持三相电源中性点电位为零电位
当设备电源采用三相四线制时, 由于用电的不同时性和各负载用电量的不同容易导致三相不平衡。在中性线接地不能较好连接的情况下, 中性线电位会发生偏移, 使电压极有可能偏高或偏低, 导致单相供电设备的异常运转, 严重情况下将损坏设备。因此, 一定要保证电源中性线的良好接地, 使三相电源中性点位保持零电位。
4.3 机房数字设备接地的规范性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使数字广播电视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进而机房内数字设备也日渐增多, 这无疑需要更多接地设备保证机柜内所有设备的正常运转, 所以要求对机房数字设备进行严格的规范性。通常设置几条半环型接地母线, 与设备外壳隔离且互相并行;同时, 近距离连接机柜外壳地、系统内各屏蔽地、屏蔽地到设备机柜外壳的接地母线上, 由此一来, 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一日渐突出的接地问题。
5 结语
广播发射设备只有在良好的接地状态下才能充分发挥其最优性能, 长期以来, 人们在关注广播发射设备本身性能的情况时, 却忽视了接地系统的质量问题。对此, 本文从介绍接地及接地技术概念出发, 结合当前广播发射设备的接地技术要求, 重点探讨几种主要接地技术及注意事项, 以达到广播发射设备不间断、高质量, 既经济、又安全的维护总纲宗旨, 为广播发射设备接地运维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摘要:近年来, 随着信息与多媒体通信技术的日渐成熟, 广播电视技术得以顺利实现。广播发射设备的稳定性决定了电视信号的稳定性, 而良好的接地系统是广播发射“三满”播出任务完成的最基本保障。本文以广播发射设备的接地技术为研究对象, 从介绍接地及接地技术概念出发, 结合广播发射设备的接地技术要求, 对几种主要接地技术和注意事项进行探讨。
关键词:广播发射,设备,接地技术,安全
参考文献
[1]管延发.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及应用[J].价值工程, 2010 (22) .
[2]汤涛, 汤连军.浅谈广播发射系统中的接地系统[J].科技论坛, 2011 (6) .
发射机设备的故障处理探讨 第5篇
(1) 过激励和过载:一旦功放发生激动, 功放首先自我保护, 并将信息发到主控板。主控板将此信息发至激励器, 激励器先将输出功率减半, 如果无过激励现象, 功放自动解除保护, 恢复工作。以后, 激励器做功率微上调, 直到不出现过激的临界值。如果功率减半后仍有过激励, 将再次减半, 直至关机。如果此现像发生在主激励器, 则备激励器立即启动工作。如仍有过激励, 备激励器也一如主激励器的方式处理。过激励报警在主控单元。发生过载的处理过程与过激的处理过程相同。过载报警也在主控单元。
(2) 过热:功放发生过热, 功放将过热信息发到主控板, 后者再将此信息发到主激励器, 激励器先将输出功率减半, 两分钟后, 如果无过热激励器将做功率微上调, 直到不出现过热的临界值。可见, 发生过热的处理与激励和过载类似, 不过这种调整是每两分钟一次, 以适应热过程的慢变化。其结果势必将影响到对因其它因素引起的功率变化的调整。因此导致过热的故障一旦被排除, 须按RESET键, 以解除因过热引起的慢调整, 过热报警也在主控单元。
(3) 无视频: (1) 单机工作情况下, 如果无视频发生在待机状态。已如上述激励器无法启动。如果发生在启动状态。激励器先将输出功率减半 (即下降3db) , 稍作等待, 如在六秒钟内仍不能恢复, 将自动关机。如在等待期间内恢复了视频信号则发射功率将恢复正常。如果在关机后视频信号才恢复, 则发射机必须重新启动, 才能恢复正常工作。 (2) 双机工作情况下若主激励器发生无视频则备激励器进行自检, 若自己正常, 立即接管主激励器的工作。如果被激励器也不正常, 则停在主激励器上进行等待。无视频时激励器报警, 同时上报主控单元。
(4) 高驻波:发生高驻波的处理过程与功效发生过激和过载的处理过程相同单机工作, 若发生高驻波, 激力器先将输出功率减半。如仍存在高驻波现象, 将再次减半直至关机。如功率减半后已无高驻波现象。激励器将做功率微上调。直至不出现高驻波的临界值。在双机工作情况下如果此现象发生在主激励器, 则备激励器立即启动。如仍有上述现象, 备激励器以主激励器的方式处理。高驻波在激励器和主控单元中有报警。
(5) 本振源失锁:若本振源失锁发生在开机状态, 激励器将立即关机。如果此现象发生在主激励器, 则备激励器立即启动, 本振源失锁在激励器和主控单元中有报警。
(6) 若激励器功效电流不正常:激励器又处于开机状态将立即关机, 若本机是主激励器, 备激励器将立即启动。其报警在主控单元。
(7) 激励器微处理器失效:如果主激励器的微处理出现故障, 系统会保证自动切换到备激励器。如果两台激励器的微处理器都发生故障, 则可手动将激励器转换到安全方式, 以维持工作。
2 阿拉善盟广播电视发射台采用信源智能切换器对信号源出现的故障进行处理
(1) 每个信号都有两组及两组以上的备份信号作切换使用, 切换器有四路输入/输出, 第一路输入/输出具有断电直通功能, 还具有优先权, 第一路信号有故障, 在自动情况下自动切换到有信号的通道, 如果第一路信号恢复则自动切换到第一路。
(2) 在控制室有多画面显示, 技术值班人员可以根据情况通过网络远程遥控切换器的状态手动/自动, 远程遥测切换器各通道的工作状态, 远程遥控通道间的切换。
(3) 如果切换器的自动出现故障无法切换, 把切换器的状态按在手动位置, 信号源出现异常值班人员可以手动操作切换器切换到有信号的通道。
3 机房应用的多画面分割器加大屏幕的显示技术
根据需要, 系统可提供按故障时段录像, 可靠记录故障发生时的电视节目的播出状况, 所有的监测信号若有异常, 如频信号丢失、画面静帧、黑画面、音频通道错误、嵌入音频丢失、静音、音频电平低等现象都能自动以鸣笛报警的方式提醒用户快速处理, 并把报警信息记录到数据库, 用户可以方便地查询并打印报警文档报告, 还可以配合短信群发模块实现电话短信等多种报警方式。
4 发射机故障对照表
把各发射机的故障对照表张贴在发射机附近, 方便检查, 缩短排除故障的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广播发射机的故障对照表如下:
报警/事件描述
中波发射机的附属设备简介 第6篇
1 天馈线系统
天馈线系统包括天线、馈线、天调网络、避雷针器、中波地网。
中波天线的作用是将射频已调波转换成在空间传播的电磁波, 同时也能接收空间的电磁波, 并将之转换为射频电信号。常用的天线是桅杆式单塔拉线天线或自主塔天线, 天线的首选高度为0.5个波长左右, 但也可以根据服务范围、投资规模和场地大小在0.3~0.5个波长的范围内适当选取。一般不宜选在天线阻抗的谐振区域内。我台工作的射频信号波长为366 m, 天线的高度为168 m, 馈线的作用是将发射机输出的射频信号传输给天线。常用的中波馈线是六线式明馈线和多线式笼型馈线, 对于传输功率较低的情况, 也常常使用传输质量较高的射频电缆。馈线重要的一个参数是特性阻抗, 一般有50Ω、75Ω、150Ω和230Ω。我台使用的馈线有两种, 一种是多线式笼型馈线, 阻抗为150Ω, 传输功率为100 k W, 另一种是射频电缆, 阻抗为50Ω, 传输功率为50 k W。
天调网络的作用, 在载波点上匹配馈线的特性阻抗和天线的输入阻抗, 降低反射的损耗, 让同频带内信号顺畅流畅地通过, 滤掉或衰减外带信号, 特别是工作载波的二次谐波和本地产生的其他射频信号。常用的天调网络有三种, 倒L型网络、T型网络和Π型网络。我台的天调网络为T型网络, 接地支路为电容, 接地线为短而宽的铜皮, 相邻线圈走向互相垂直, 减小了线圈之间的互感影响。
避雷器的作用是将由天线引入的雷电顺畅安全地入地, 防止沿馈线窜入机房损坏设备。中波天馈线系统中常用的避雷器的原理如图2:
ZZ是在天线底部对地设置的一对金属放电球, 其间隙根据天线上的工作电压设计, 以正常工作时不发生击穿放电为准。Cap是一对圆柱形的石墨放电球, 其间隙是可调的, 原则上根据1 mm/k V来设置。因为雷电的主要能量集中在低频和直流部分, L0是一只微亨级的电感, 因为电感线圈的感抗较小, 线径较粗, 有利于雷电能量的入地, 石墨有良好的放电特性, 其放电电压的变化随着面积的增加而降低, 同时也为天调网络提供一个对地静电泄放的通路。C0是一只隔直流的电容, 因为雷电的主要能量集中在低频和直流部分, C0阻断雷电的能量进入天调网络和发射机。C0的大小一般选取在1 000 PF~3 000 PF。射频信号切换开关的作用是切换主备发射机输出的射频信号送给馈线。我台使用的射频信号切换开关有两种, 一种是室内旋转架式, 架上有多个接触点, 提高了接触的可靠性, 由三相电机带动旋转切换。具有主备发射机联锁接点各一对, 同轴电机的电源为交流220 V, 专门用于同轴电缆的切换, 具有接触电阻小的特点;另一种是封闭式同轴转换开关, 中波天线地网的作用是减少中波地电流的损耗, 增大天线的辐射场强, 提高天线的辐射效率。
2 电源系统
电源系统包括交流高压配电柜、电力变压器、交流低压配电柜、稳压器。
交流高压配电柜的主要作用是配送和切换两路10 000V的高压电源, 高压开关具有互锁功能, 防止两路高压同时加到发射机上, 造成安全事故。高压开关具有真空开关和闸刀开关。真空开关具有灭弧功能, 可以带负载开关。加电时, 先合闸刀开关, 后合真空开关, 断电时, 先断真空开关, 后断闸刀开关。高压开关还设置有储能装置, 协助高压开关的动作。电力变压器的作用是完成高压10 000 V~380 V的变换。变压器设有初级电压调整开关, 可以根据不同的初级电压来调整, 保证次级电压在规定的范围内。功率容量是电力变压器的一个重要参数, 我台有320 k VA、630 k VA两台电力变压器, 实行主备份低压配电柜的作用是为发射机房配送和切换各种低压电源, 其中配置的开关有高压灭弧开关、真空开关和闸刀开关。稳压器的作用对进入发射机的交流380 V电源进行稳压。我台使用的是广电机房专用的无触点稳压器, 该稳压器整机无机械、无碳刷, 实现了无触点控制调压, 具有稳定性能好, 稳压范围宽, 响应时间快, 效率高, 工作可靠, 寿命长等优点。其工作原理是:当输入电压波动或负载情况变化时, 通过各采样电路, 获取反馈电压, 经检测控制电路与基准电压进行比较判断, 然后输出控制电压信号, 控制电压电路中相应的晶闸管导通, 使补偿电路产生极性和大小不同的补偿电压, 达到稳压输出电压的目的, 同时, 检测控制电路还对保护电路和延时输出电路进行控制, 产生相应的动作。
3 高频前端接收和处理系统
高频前端接收和处理系统包括卫星信号的接收和解调设备, 微波信号接收与解调设备, 四路音量控制器, 音频切换与检测器, 音频处理器。
卫星信号接收与解调设备, 分别接收来自亚太1A和鑫诺1号两颗不同卫星的信号, 并解调出微波信号, 并解调出两路相同的广播节目信号, 作为主备份信号源。四路音频控制器的作用是对输入的四路音频信号分别进行调整, 达到规定的电平要求。我台使用AQC4Ⅱ型四路音量自动控制器, 该设备中有四套相同的音频控制电路, 每一套由运算放大器组成, 放大器的输出端产生的AGC电压控制运算放大器的放大倍数, 来实现自动增益的控制。
音频切换与检测器的作用是从同时输入的几路音频信号中选取一路, 送给音频处理器。我台采用CAQ401型微机控制4路音频切换与检测, 该设备具有手动、检测、程控切换开关。在手动档时, 切换器只能由操作人员通过按下前面板上与各通道对应的按键来完成通道的切换功能;在监测档时, 能够根据检测各路信号的有无和大小来自动切换。切换的顺序为若第一路输入中断则切换第二路, 第二路输入信号中断时则切换为第三路, 以此类推, 其中第一路为主信号源, 在任何时候只要第一路有信号, 则切换至第一路, 若四路均没有信号, 则切换停止在第一路。在程控档时, 能够通过数据接口232 (485#) , 可用微机来控制切换。该设备还具有报警功能, 每完成一次通道的切换都要发出一个时常为5 s的声音报警信号。
音频处理器的功能是压缩音频信号幅度的动态范围和音质的优化处理。我台使用OPTIMOD-9300A广播专用的音频处理器, 该设备对音频采用分段压缩技术, 能够将各项指标进行集约化控制, 使声音更具有穿透力, 确保高清晰、连续性的音质。对音频信号的预加重进行了动态的控制、产生了清晰开放式的效果, 对音源信号的音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4 监控系统
监控系统包括调幅度监视仪、载波监视仪、监听器。
调幅度监视仪的作用是监视发射机的调幅度, 其输入信号取自发射机有无输出载波信号。当载波消失时, 就会发生声、光报警。
监听器的作用是监听发射机的广播节目的。我台采用CYK-601六路循环监听器, 内含六个独立的调谐器, 可无线接收六路广播信号, 接收频率稳定性能可靠, 操作简单方便, 它还具有调谐频率断电记忆的功能。每个调谐器均有两路音频信号输出, 非常适合多路广播信号监听的场合。
5 接地系统
接地系统包括音频前端接收系统的接地、发射机的接地、天馈系统的接地。
接地系统的作用是提供电器设备的基准电位点、屏蔽电器设备、消除射频干扰、为雷电提供入地通路。保护接地电阻值≤10Ω, 防雷接地电阻值≤10Ω, 工作接地电阻值≤4Ω, 高频接地电阻值≤1Ω。
广播电视发射设备的技术维护 第7篇
1 广播电视发射设备技术维护现状
1.1 完善技术维护管理的科学性
目前,广播电视技术维护人员的水平之间还存在较大差异,存在职工学习主动性较弱、危机意识不强、缺少纪律意识,人员年轻化等技术维护现状。面对如此情况,如何才能够将技术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就成为了当务之急。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技术维护工作离不开一套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配合。而维护管理制度实施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应该放置在技术维护人员的责任心、自觉性以及维护水平方面。技术维护开展的最终目前是为了广播电视传输发射能够保证“重效益、重安全、重质量”。广播电视台应该树立出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来激发维护人员的责任心、向心力,要求每一位职工都能够时时刻刻的保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意识和强烈的危机感,确保每一位员工都能够拥有旺盛的求知欲,能够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作为管理人员,也应该提供给维护人员机会展现自身的特长,从而为自身技术能力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1.2 技术维护工作还存在缺陷
在面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时候,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常常表现的措手不及,这就说明在应对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等方面,维护工作缺少科学的预案支持,或者是预案仅仅是停留在了“纸上谈兵”。技术维护一般都是强调了发射设备多,而对于附属的设备(自动化设备、冷却设备、防冻设备、天馈线)和环境的重视程度不足,使得一旦附属设备出现了事故,就是大事故。当然,发射设备运行做需要的工作环境也非常重要,由于放于、防水和防小动物等,这对这一部分环境因素,一旦出现技术事故,就可能将播出中断。
1.3 加强技术维护资源需要整合共享
广播电视发射台站所管辖的系统相当于一个独立的,自成一个小社会,使得站台内各自为政,很小进行技术维护交流,使得资源无法做到相互互补,人员流动性相对较差。目前,就技术维护的格局来看,先进的系统和台站的实力逐渐增强,而偏弱的一方却逐渐弱化,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必定会影响到广播电视台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做好资源的整合维护,加强群体竞争和合作的维护技术才有利于维护水平的提升,也可以促进资源的共享。
2 重视和加强广播电视台发射设备的科学检修
做好检修卡片以及检修周期科学合理的拟定,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根据计算来完成维护工作。常规状态下的检修遍及了发射设备的每一个部位,在日常的检修工作中,就应该认真查找隐,做好及时的处理,并且能够举一反三。对于电源、天馈线等重要的部位,其维护的关键在于:常常紧固、多多清洁、勤于观察;对于射频通路、节目通路等关键点,维护的关键在于:少动、必看、勤检查。在日常维护时,对于技术的要求较小,但是对工作态度和责任心的要求偏高,要懂得“抓住苗头”“抓早”“抓小”,将事故从源头遏制掉。“抓苗头”指的是抓准小规范的习惯和操作,做好提前的预防处理。“抓早”就是尽早发现,能够尽快地处理事故。“抓小”就是对每一个小事故都不放过,及时地处理。
检修的技术含量有待提高,应该朝着精细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做好重要数据的集中分析与利用,配合上先进的仪器设备,对检修以及故障的处理是非常有效的,同时,也可能及时发现异常的状态,做好相应的处理。技术人员应该合理使用测试仪器,做好定期的测试,这也是检修质量的标准之一。组织相关的技术骨干对技术加以改造,一方面可以深入到设备故障当中,查找其存在的薄弱之处进行相应的改进。对于每一次故障,都要留心,不能简单地放过,要针对故障的隐患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从源头消除故障。另一方面,要制定合理的应急预案,做好设备的更新与改进工作。
以电视台发射机器设备技术维护的稳定性分析为主,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电路工作原理与状态需要熟悉掌握。在日常的电视台播出当中,如果发射机器出现了故障,就需要先对故障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判断,初步判定所需维修设备故障出现的大概位置,然后再进一步缩小范围。之后,通过设备的工作原理、信号流程与电路特点等做好故障部位的确定,然后将故障处理掉。考虑到全固态的广播电视发射设备的电路上主要是采用的模块化结构和大量小信号微功率的集成电路芯片。因此,相比电子管的机器设备维修,在维护技术水平方面的要求更好,如果电子管设备出现了故障,可以根据自身的嗅觉、视觉以及触觉来进行故障部位的判定。但是由于全固态设备是由集成电路、电子元件和模块结构组成,线路非常复杂,一旦出现了故障,就需要运用理论知识从工作原理和结构上进行分析,通过仪表和仪器进行技术检测,逐一排查技术故障,认真判断,才能够将故障真正排除掉,恢复设备的正常运行。
第二,排查故障应当具备条理性。在故障设备的检修过程中,不仅凭借个人的工作经验,应该冷静思考,通过理论的分析作为支持,找出问题所在,最终来解决问题。在故障原因的查找过程中,不能随意调整电路、更换元件,也不能随意更改设备线路,否则就可能将病因掩盖,为后续的工作埋下祸根;在电阻、晶体管、电容等更换时,也不能随意更换。这样很可能导致元件被烧毁,甚至是出现更大的故障事故。故障查找时,为了彻底解决故障,就应该运用测量仪器、仪表,找准源头,合理处理。在维护中,应该时常做好整机的灰尘清理和清洁,这主要是因为灰尘会妨碍元件的正常散热功能。过热现象不仅会影响到元器件的寿命,还可能导致元器件直接损坏。因此,广播电视设备过热的现象就应该妥善处理。另外,机房需要安装相应排风系统,确保机房正常通风,将散热难的问题解决掉,避免出现劣质播放或者是停播的事故。
3 结论
新时期下的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只有加强技术维护知识的学习,强化技术维护人才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对其行为加以约束,并且严格制定规范制度,帮助维修人员形成维护时,处处学习、时时留心的严谨态度。只有如此,才有利于广播电视台发射技术维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才可以为广播电视台发射技术维护领域贡献力量。
摘要:随着无线安全传输自动化控制平台搭建、投入到运行之后,我国的广播电视发射事业也进入了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新阶段。那么,新时代下广播电视事业应该如何来做好技术维护创新就成为了广播电视台主要研究的方向之一。笔者从广播电视发射技术维护的现状出发,做好检修工作的重视,并提出广播电视发射机设备技术的维护措施,希望能够促进广播电视台的发展。
关键词:广播电视,发射技术,设备维护
参考文献
[1]郭学敏.新时期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特点与对策[J].科技传播,2011(24):79-81
[2]江雪峰.对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管理工作的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7):21-23
中波广播设备发射监控系统研究 第8篇
1 当前我国中波广播设备发射监控系统发展现状分析
尽管我国广播事业在近些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但还有很多沿袭传统广播发射台发射设备的现象存在,过去传统的设备监控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广播事业发展要求,必须与时俱进,革新换代。纵观广播设备发射监控系统技术应用,固态的发射技术已经逐渐趋向成熟,而各种先进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引进又为广播发射设备建设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无疑是促进广播事业发展的福音。
2 监控系统的发展设计构想
广播设备发射监控系统由自动监控系统和自动报警系统所组成,这个系统的核心在于计算机,处于发射台站内。监控系统的运行的主要目的是将广播电台接收到的各种信息的有效性与价值性进行实时提供与传递,为了这一运行目标,在监控系统的发展设计构想中,工作人员必须在不断健全和完善监控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具有层次性的分布式监控。
要实现广播发射监控系统的运行,就要在设计环节为监控工作与功能提供保障。首先,要保证监控系统的可靠性,这是确保节目能够优质安全播出的重要任务,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要尽可能预防其他系统对监控工作造成的影响,规避各种不和谐因素和安全隐患,选用的技术和产品在成熟性与稳定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保障,为监控系统可靠性提供支持。其次,要保证监控系统的安全性,如今各种先进的科学网络技术带动了监控系统的创新与发展,在先进技术的推动与支持下,监控系统的实时性与自动性得到了优化与实现,但必须明确网络还具备公开、开放的特点,这种环境势必会对系统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也必须综合考虑到应用硬件与软件的综合性质。再者,要保证监控系统的先进性,才能确保广播电视业的良性发展方向。这就要求在设计的同时,以硬件和软件的先进选择为基础,确保技术与管理的最优化。最后是要具备可操作性,在广播设备发射监控系统发展设计的构想中,可操作性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值班的工作人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专业素质不高、计算机水平有限等等,为了预防系统设计界面的质量,就必须确保工作人员对系统执行的可操作性,才能将专业技术真正运用到监控系统的设计与推进工作中,推动我国广播事业的发展[1]。
3 中波广播设备发射监控系统的技术分析
中波广播设备发射监控系统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多方面进行协调,除了选择软硬件的应用以外,还有各种监控软件编写或网络拓扑结构等,涉及非常广泛的范围,且综合了各种类型的数据,所以应用系统自身的稳定与安全非常重要。要保障广播设备发射监控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就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提供支持。
3.1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的作用在于有关用户访问权限的管理和系统内部数据信息的储存功能上,进行设备发射监控,整个过程相关的因素包括了各种细小的模块,每一个模块都有标准的ODBC接口,用以连接小型和大型的数据库之间的联系。在经济性与实用性方面,全部数据库的独立服务器都能在系统中实现取消的操作,可以通过上位机取代,同时保障小型数据库的功能得到实现。通常情况下,系统中的上位机必须处于一种并联的方式运行,在运行过程中主次区分,主要的上位机可用在对下位机传输数据的接收上,同时还可以传达一些指令,实现传递与操作,而次要的上位机则具有备份的作用,接收下位机传输的信息,无法实现指令发送功能。
3.2 下位机设计
下位机的作用在监控系统内发挥重要功能,能够促进系统实现实时性与可靠性,目前来看,发展比较成熟的下位机有PC、PLC以及STD,这些下位机都有一定的优劣势。如果仅从可靠性、先进性和安全性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要求,那么监控系统的设计则以节目发射设备与下位机进行对应后的方式进行,保证安装下位机位置与发射的位置接近,将两者接线的距离缩短,尽可能减小发射机干扰。如果从性价比的方面以及技术先进性的方面考虑,那么PLC可编程序控制器下位机则更适合如上操作[2]。
3.3 远程控制设计
远程控制操作的前提在于计算机能够实现现场指令的各项操作,比如监测各项相关指标、定时进行开机关机、记录随时生成的各项数据、准确判断并处理出现的设备故障等等。目前,使用比较普遍的是远程计算机向内站计算机指令的发出,在其引导下展开操作,完成后将最终的信息远程传递到计算机中。
3.4 干扰线技术
广播设备发射监控系统被干扰的主要原因在于发射机出现的电磁波,也可能是电动机装置出现的脉冲,这两种情况都会出现受干扰的情况。而计算机受到的高频干扰也有三种表现方式,包括地线干扰、电磁波辐射干扰以及取样信号传输线造成的干扰。在具体的运行工作中,电磁波产生的干扰通常不会威胁到广播设备发射监控系统,其他两种情况的危害严重性则明显要大,必须通过取样信号,且在重复采集的基础上才能利用传感器的功能实现隔离传送的目的。此外,还能通过对平衡信号的利用推动传送工作的进行。
3.5 自动化通讯
在广播设备发射监控系统中,包含了上位机、下位机之间的通讯,上位机之间的通讯。如果通讯系统属于可编程序控制,那么包含的有上位机、程序控制器、其他设备方面的通信功能。在计算机系统与可编程序控制器之间,包括了多种形式实现相互之间的连接,此外还能以集中或分散形式对系统信息展开管理与控制,从而达到监控系统自动化通讯的作用。
3.6 自动化监控系统应用技术
自动化监控系统由信源处理的模块,对每一部发射机实现统一管理,也能够创造信源通道服务节目的播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包括自动切换与手动切换的模式,授权模式下的设备自动切换。一旦信号出现丢失的情况,那么可以正常地将其切换到其他的有效通道上,并通过衰减控制电控进行一定的预处理,而资源的处理则可通过音频处理器负责,在发射机上进行输出,即可正常运行广播设备的播放与发射。在监控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数据采集控制器,通过端口以及单片机共同组成,很多端口的应用价值将在监控中得到实现,端口与编程完成以后就能输出控制参量,采集数据。机房设备的功能不仅仅包括监控,还有赖于值机员的值机过程以及场区安保巡逻的监控。这是需要建立在广播设备发射监控系统自动化取得优化的基础上,因此自动化监控系统应用技术在广播设备发射监控系统市场上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自动化监控系统应用技术是在安保巡逻前提下的优化监控,监控报表自动化形成,对相应值机员基础工作上再进行统计与分析,以一种电子化的系统监控应用形式,实现了强化安全措施、保障广播节目安全播出的目的。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波发射台监控系统自从成功建成并实现应用以后,对发射机系统、电力系统等展开监测与控制工作更为有效与准确,保障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对发射机开关机、主备机倒换、故障的发现、报警与检测等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大幅度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另外,针对出现的各种应急情况,也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改善。各项技术与功能的应用,使广播设备发射监控系统具有更强大的运用价值与发展潜力。
摘要:在广播系统中,中波发射系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其中的监控系统也在自动化与数字化的形式中发生转变,这与当前广播系统高科技发展的重要要求相适应,也是新时代背景下的必然选择。文章对中波广播设备发射监控系统展开具体的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波广播设备,发射监控系统
参考文献
[1]赵文强.中波广播发射台自动化监控系统[J].科研发展,2013,11(8):132-133.
电子管发射设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