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多发骨转移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多发骨转移范文(精选7篇)

多发骨转移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5月至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116例多发性骨转移癌变患者进行研究,男83例,女33例,年龄29~76岁,平均(53.51±4.84)岁,通过临床胸部X线片、磁共振、CT以及SPECT骨显像全身检查被明确诊断为多发性骨转移癌,依据临床对骨转移癌疼痛分级标准,17例Ⅰ级患者,41例Ⅱ级患者,58例Ⅲ级患者。将116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即为A、B、C、D组,各29例。各组患者临床病例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A、B、C、D组患者分别采用放射疗法、89Sr Cl2、放射疗法联合89Sr Cl2以及99Tc-MDP联合89Sr Cl2四种方式进行治疗。89Sr Cl2常规剂量一般为1.48~2.22 MBq/kg,给药方式为静脉注射,每次治疗后间隔3~6个月。联合99Tc-MDP进行治疗时,一般在静脉注射89Sr Cl23 d后,将冻干品99Tc-MDP 5 mg与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充分溶解缓慢静脉滴注给药,每日1次,连续治疗10 d。联合放射疗法进行治疗时,同样在静脉注射89Sr Cl23 d后,对患者疼痛部位应用放射疗法进行放射治疗,每次3 Gy,每日1次,每周进行5次放疗,吸收剂量一般在30~36 Gy。

1.3 止痛效果判定[3]

完全缓解:治疗后患者骨痛消失或大幅度减轻,患者生活基本正常,可以保证基本睡眠质量;部分缓解:患者骨痛有所缓解,但疼痛仍较为明显,患者不能保证基本睡眠质量;无效:患者骨痛症状未见好转。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各组患者治疗后骨痛改善情况:89Sr Cl2联用99Tc-MDP或放射疗法对多发性骨转移癌患者的治疗效果(89.66%、86.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显著优于单用89Sr Cl2或放射疗法的临床治疗效果(79.31%、7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C组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肿瘤患者发生骨转移症状后所诱发的骨相关事件给患者的健康以及生活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缩短患者存活时间的同时,极大地降低患者的生命质量。临床大量实践研究证实,利用放射疗法以及核素可以有效地治疗临床多发性骨转移癌,消减骨转移病灶的同时,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静脉注射89Sr Cl2后可释放β射线,迅速被骨吸收,聚集于患者成骨组织,其聚集量是正常骨聚集量的2~25倍,可以明显改善骨癌患者疼痛症状,发挥止痛作用[4]。99Tc-MDP能够显著减低患者骨细胞活性,抑制骨溶解,为此类患者骨质的修复提供治疗基础,实现缓解骨痛、降低血钙含量的目的。另外99Tc-MDP可以通过消除自由基达到抑制肿瘤原发性病灶的目的。因此,99Tc-MDP联合89Sr Cl2治疗多发性骨转移癌,可以发挥较好的协同效果。放射疗法是临床癌症患者常用的一种姑息疗法,多被用于骨转移癌的临床治疗中,通过发射高能量射线杀灭肿瘤细胞,延缓其生长速度,达到促进患者骨病灶愈合或消失、缓解骨痛的目的[5]。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对116例多发性骨转移癌患者进行分组给予不同方式进行治疗发现,89Sr Cl2联用99Tc-MDP或放射疗法对多发性骨转移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明显改善缓解患者骨痛症状,且显著优于单用89Sr C12或放射疗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效果较明显。

综上所述,89Sr Cl2联用99Tc-MDP或放射疗法治疗多发性骨转移癌患者可取的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多发性骨转移癌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宋雨泽.多发性骨转移癌核素及放射治疗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9):44-45.

[2]段玉龙,解洪良,赵诚,等.多发骨转移癌核素及放射治疗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肿瘤医学,2013,21(1):172-173.

[3]甘湘庆,谢兵.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2):215-217.

[4]古志明.核素89Sr与153Sm治疗多发性骨转移癌的对比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2):296-298.

多发骨转移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乳腺癌多发骨转移患者病例78例, 将其分为观察组和联合组。观察组患者年龄37~72岁, 平均52.7岁;患病时间8个月~4年, 平均1.7年;联合组患者年龄36~74岁, 平均53.1岁;患病时间6个月~5年, 平均2.1年。研究对象自然资料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静脉滴注唑来膦酸, 每次4mg, 每天一次, 15min内滴完。联合组:在观察组基础上, 口服卡培他滨, 每天剂量为2500mg/m2, 每天分两次服用。对两组患者疼痛程度、骨转移症状控制效果、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

1.3 疼痛程度评价方法

0级:没有疼痛感;Ⅰ级:疼痛程度非常轻微, 患者能够耐受, 不需应用药物进行止痛处理;Ⅱ级:疼痛达到不能忍受的程度, 服用一般镇痛药后可缓解;Ⅲ级:疼痛程度非常剧烈, 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现象, 需采用麻醉药物进行止痛[1]。

1.4 骨转移症状改善效果评价方法

完全缓解 (CR) :转移灶全部钙化或完全消失, 持续时间超过4个星期;部分缓解 (PR) :溶骨性病灶已经部分缩小或明显钙化, 成骨性病灶的密度显著降低, 持续时间超过4个星期;稳定 (SD) :病灶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 (在治疗的8个星期左右进行评价) ;进展 (PD) :转移灶的体积明显增大或有新病灶出现[2]。

1.5 数据处理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表示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 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 组间对比进行χ2检验, P<0.05表现差异具有显著性, 统计学意义明显。

2 结果

2.1 疼痛程度

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为:0级7例, Ⅰ级9例, Ⅱ级17例, Ⅲ级6例, 所占比例分别为17.9%, 23.1%, 43.6%, 15.4%;联合组患者疼痛程度为:0级12例, Ⅰ级16例, Ⅱ级9例, Ⅲ级2例, 所占比例分别为30.8%, 41.0%, 23.1%, 5.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详见表1。

2.2 骨转移症状控制效果

观察组患者骨转移症状改善效果为:完全缓解8例, 部分缓解10例, 稳定14例, 进展7例, 缓解率46.2%;联合组患者骨转移症状改善效果为:完全缓解15例, 部分缓解17例, 稳定6例, 进展1例, 缓解率82.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唑来膦酸是临床第三代双磷酸盐的一种, 是内生性磷酸盐的一种同分异构体, P-C-P化学结构是该药物的组成核心, 该有可以特异性作用于患者的骨组织, 对由于破骨细胞活性增加而出现的骨吸收现象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但对骨的形成和矿化过程及力学特性没有产生任何不良影响。卡培他滨具有非常独特的抗肿瘤作用机制, 对于肿瘤具有“靶向性”杀伤作用, 具有高效、低毒的主要特点。而且在临床实际用药过程中发现卡培他滨的患者耐受性非常理想, 且生活质量较高。

摘要:目的 对应用卡培他滨与唑来膦酸联合对患有乳腺癌多发骨转移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抽取78例乳腺癌多发骨转移患者病例, 将其分为观察组和联合组, 平均每组39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唑来膦酸进行治疗;联合组患者采用卡培他滨与唑来膦酸联合进行治疗。结果 联合组患者疼痛程度明显轻于观察组;骨转移症状控制效果明显优于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观察组。结论 应用卡培他滨与唑来膦酸联合对患有乳腺癌多发骨转移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卡培他滨,唑来膦酸,乳腺癌,多发骨转移

参考文献

[1]董梅, 冯奉仪, 张阳, 等.唑来膦酸治疗实体瘤骨转移或多发性骨髓瘤中重度骨痛的Ⅲ期临床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 2008, 30 (13) :219-220.

多发骨转移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78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来自临床及门诊, 男36例, 女42例, 年龄在38~82岁 (平均57.8岁) 。患者原发灶均由病理证实, 全身多发性骨转移由SPECT全身骨显像、X线片、或CT证实,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痛。

1.2 治疗方法

78例恶性骨转移瘤患者均采用放射性核素153Sm-EDTMP治疗, 放射性153Sm-EDTMP注射液由北京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根据患者临床情况和血象水平, 按14.8~37MBP/kg体质量计算剂量, 肘静脉注入。根据病情和治疗后反应确定给予1~3次治疗, 两次间隔1~3个月。

2 结果

本组78例患者, 每位患者经一次或多次治疗止痛总有效率87.2% (68/78) , 疼痛完全缓解者占41.% (32/78) , 部分缓解者占46.2% (36/78) , 无明显变化者占12.8% (10/78) 。结果表明疼痛缓解出现时间3~16d, 疼痛缓解维持时间2~22周。78例患者中, 有14例病灶完全消失, 有36例转移灶数量减少或病灶缩小。

3 讨论

153Sm-EDTMP即可使骨痛缓解, 又可使部分病灶消失, 我们观察到经治疗后转移灶消失的, 骨痛完全消失, 但骨痛完全消失者, 病灶却不一定完全消失。无效者多为病情严重, 疼痛明显, 全身多发骨转移瘤及骨转移瘤成为巨块型[1], 及时改为其他方法治疗。本组病例中前列腺癌骨转移疗效最为理想, 其次为乳腺癌、肺癌、直肠癌骨转移。大部分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和血小板无显著性差异。对于正在接受放、化疗同时又迫切要求153Sm-EDTMP治疗的患者, 用药量应适当偏小, 并及时应用升白细胞的药物。153Sm-EDTMP治疗骨转移癌有较好疗效, 且不良反应小, 毒性反应低, 安全可靠, 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内放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多发性骨软骨瘤的诊治进展 第4篇

因目前学术界对MO的诊治等方面存在争议,及由于MO在同一个体发病部位的多样性和在不同个体中表现的异质性,临床上较难确诊,决定了对其进行治疗的外科手术方法也各不相同。本文对近五年来关于MO的研究进行归类整理,主要从其并发症、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MO的并发症

MO经常由于它良性的特征易被忽略。但是由MO引起的并发症应该引起医师及患者的高度警惕。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或早期发现并发症,有利于提高MO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1.1 恶变

MO多为良性肿瘤,一般有5%MO恶变为骨软骨瘤。Anantharamaiah等[2]发现一个患有MO的患者并发腰骶部骨软骨瘤恶变为软骨肉瘤,伴右腰骶部疼痛和右下肢轻度瘫痪。MO患者更倾向于在早期恶化为软骨肉瘤,所以这些患者需要长期随访,定期进行临床和影像学检查。

1.2 假性动脉瘤

假性动脉瘤是骨软骨瘤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与患者年龄和性别无明显的相关性。MO患者腘动脉假性动脉瘤一般位于发生MO的患肢[3];同时,研究发现,该假性动脉瘤可以在非损伤性摩擦而继发假性动脉瘤的破裂[4],此外一侧的动脉瘤还可以累及另外一侧,具体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5]。

1.3 桡骨小头脱位

桡骨头的关节面和桡骨纵轴有一定的倾斜度,这个倾斜度的稳定性对于桡骨关节稳定性的维持有重要作用,软骨瘤易于侵袭长骨导致该角度的改变而导致关节脱位。Gottschalk等[6]对146例MO患者研究发现,其中有102例患者前臂受累;13例患者桡骨小头脱位。前臂远端尺骨伴有孤立骨软骨瘤的MO患者更易有桡骨小头脱位。因尺骨的增长与桡骨的增长不成比例,桡骨头关节面倾斜度改变,其周围的软组织牵拉桡骨远端和尺骨,从而导致桡骨小头脱位。

1.4 脊髓压迫症状

MO患者骨软骨瘤生长迅速,当骨软骨瘤位于脊柱椎骨时,瘤子的迅速生长将会压迫脊神经导致相应神经症状的出现。Burki等[7]报道了1例64岁男性患者进行性行走困难数年,直至疾病的晚期才被确诊为MO。研究显示是由于脊柱和其他部位的多发性外生骨疣导致颈椎病。Ezra等[8]发现了1例4岁MO小男孩由于局部的骨软骨瘤伴有C7和T1的压迫症状。此外,MO小孩可以因颈椎的骨软骨瘤导致脊髓半切综合征,出现右侧肢体偏瘫和左侧感觉减退等症状,同时MRI显示C7板受压[9]。可见,MO患者骨软骨瘤导致的脊髓压迫性损伤症状一般发生于颈椎部,且与MO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无明显相关性。

1.5 动脉闭塞

近年来少量国外文献报道MO患者在骨软骨瘤发生的肢体将会并发动脉闭塞的出现。Khan等[10]报道了1例MO患者表现为下肢跛行、活动受限,同时伴有腘动脉闭塞。这一并发症相当罕见,目前对MO累及血管的患者仍无确定统一的治疗方案。

1.6 其他并发症

对于MO的其他并发症,很多病例和文献报道显示的结果各不相同,除了与MO严重程度相关外,还与患者的个体差异有关。Pata等[11]发现了1例MO患者并发有梗阻性结肠癌,对两者的联系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类似地,MO年轻患者因为腰椎退行性外生骨疣伴向前方发展而并发有消化道梗阻症状[12]。Calonge等[13]报道1例MO男性婴儿,在5个月大时并发病理性胫骨远端肱骨骨干骨折;2岁大时发生胫骨远端physis骨折。除了并发消化道症状和骨折外,有的MO患者尚可有自发性血胸[14]和胸壁骨软骨瘤的巨大滑囊炎[15]的出现,而其具体的机制尚未明确,仍在研究中。

2 MO诊断相关的研究

目前,对于MO仍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一般MO可借助临床表现、多种有效的致病基因检测、影像学方法、病理活检等多种方法结合以实现准确的诊断。

2.1 基因诊断方面的研究

对于有遗传家族史的MO患者,基因诊断对于新生儿的MO诊断发挥重要作用。这类患者,目前MO的诊断标准为长骨的近骺关节处至少有2处骨软骨瘤,同时有家族遗传背景或是检测到其中一个EXT基因突变[16]。

Zhou等[17]通过对陕西汉族MO患者家系中EXT1和EXT2基因分析发现,EXT1中有2个同义突变,3个固有突变;EXT2中有5个固有突变。这10个突变位点中,MO突变数据库提示EXT1 P477P,EXT1 E587E和EXT2 c.1080-18T>A具有多态性,而其他的7个突变位点未曾报道。Kojima等[18]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对43个MO家庭Ext基因的研究发现:54%的家庭有基因突变,其中40%为EXT1突变,14%为EXT2突变;其余46%则无突变。进一步的实验中,采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相同的43个MO家庭进行基因检测,发现了70%的家庭有基因突变,可见该技术对于MO的诊断更为敏感。Jennes等[19]对经临床和影像学诊断为63例MO患者研究说明,优化的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排序/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为MO患者基因突变的筛查提供了高敏感性和可靠的诊断策略。

2.2 影像学方面的研究

X-ray表现与孤立性骨软骨瘤相似,仅在许多骨上有不同大小的骨软骨瘤。在股骨下端等好发部位可见大小不等的骨软骨瘤甚至膝关节上下可因骨软骨瘤的生长而交锁,甚至类似骨融合。MO发生恶性变后ECT表现恶变部位代谢明显活跃。Sanchez-Rodriguez等[20]发现1例MO男性患者有多个部位骨软骨瘤复发,骨闪烁显像术和组织病理学高度怀疑其恶变。骨闪烁显像术可以发现良性骨软骨瘤是否恶变,同时可通过一次检查便可获得全身的成像特点,在新出现的骨软骨瘤的探查中显得相当重要。

影像学不仅在诊断MO上有重要作用,对于其并发症的诊断也有积极意义。Pavic等[21]报道了1例14岁的MO女孩,发现右侧大腿远侧三分之一有搏动性肿块。腿部X-ray显示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腓骨的骨软骨瘤。多普勒超声显示腘动脉的巨大假性动脉瘤,双侧大腿多层次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最终确诊为腘动脉假性动脉瘤。

2.3 病理活检

MO诊断的组织学标准包括在软骨帽上有软骨细胞簇出现,这些软骨细胞平行,长方形或裂隙状排列,与正常的骨骺软骨相似。这种骨软骨瘤并不是覆盖于皮质上,而是一个不规则的袋状骨皮质。这种袋状骨皮质是纯粹骨组织,在皮质下面是松质骨,在骨皮质外面有一层软骨覆盖。如果肿块体积迅速增大,软骨帽增厚至1 cm以上,则须考虑恶变的可能。

3 MO治疗方面的相关研究

3.1 基本治疗原则

MO的存在并不一定需要作切除术。多发性骨软骨瘤与单发性骨软骨瘤一样,随人体生长,骺闭合后也停止生长。由于其多发性,外科治疗难以做到全部切除,骺闭合前手术会引起骺闭提前,影响小儿发育。目前手术的指征是:①肿瘤较大影响美观;②有临床症状,压迫邻近血管神经;③引起邻近关节活动障碍,1/4存在畸形,切除肿瘤纠正畸形;④肿瘤有恶变或那些位于中轴骨骼的骨软骨瘤。手术应完整切除软骨帽。MO恶变软骨肉瘤比单发性者为多,多为单个肿瘤恶变为周围性软骨肉瘤。

3.2 长骨畸形相关的治疗

3.2.1 下肢畸形

3.2.1. 1 髋膝外翻畸形

对于MO导致的髋外翻畸形,国内外一般采用髋膝关节成形术或髋膝关节置换术。而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由于股骨近端干骺端扩大,髋外翻畸形,以及之前重建手术留下的痕迹使得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操作上很困难;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远端大量骨畸形、膝关节外翻畸形以及必要定制植入物的规格问题使得全膝关节置换术相当困难[22]。对于关节成形术,Moran等[23]对2例MO患者髋部的骨软骨瘤采取分期双侧髋关节成形术。此两患者髋关节几乎僵硬,疼痛且活动受限。通过大转子延长截骨术于股骨近端植入假体。术后2~5年随访发现,患者髋关节运动能力提高和症状明显改善。X-ray显示骨内在生长和转子碎片正在愈合。

3.2.1. 2 踝外翻畸形

下肢骨软骨瘤体积的剧增导致的踝部畸形,经过关节矫正术后一般有良好成效。Tompkins等[24]采用内侧远端胫骨骺半骨骺装订术矫正3例MO儿童患者的踝外翻畸形,术后疗效显著。Rupprecht等[25]对9例MO伴有踝外翻畸形的患者给予胫骨远端内侧螺钉半骺骨干固定术,随访发现患者平均胫骨倾斜角恢复正常。术后无一例患者踝外翻恶化,仅有1例患者复发踝外翻畸形。

3.2.2 上肢畸形

上肢多发性骨软骨瘤引起的上肢畸形,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和手术时机,必要时联合保守和手术治疗。Litzelmann等[26]对18例MO伴前臂畸形小孩中13例给予手术治疗,术后前臂功能和放射治疗无明显改善。考虑到术后前臂功能可能无明显改善,故严重前臂畸形在无错位情况下应保守治疗,前臂急剧增长时可考虑纠正径向截骨术。Vogt等[27]对12例前臂畸形伴有尺骨缩短的MO患者给予外固定器控制的尺骨延长术。术后腕部平衡恢复,但尺骨缩短和桡骨畸形会有轻度复发。为了防止未成熟畸形进一步发展,推荐早期进行手术治疗。尺骨延长术后桡骨有较强的重构能力,所以不建议优先矫正桡骨畸形。Yoshioka等[28]报道了1例MO患者,先天性近端指间关节活动受限,17个月大时给予手术治疗,术后3年患者手指运动能力提高。

3.3 并发症的治疗

3.3.1 脊髓-神经压迫

骨软骨瘤挤压导致的脊髓神经症状,重点要早期干预,重在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免骨软骨瘤对脊髓神经的长期机械性损伤,压迫的长久性将导致脊髓神经损伤的不可逆性。Tenenbaum等[29]对1例MO伴严重坐骨神经疼痛的患者给予脊椎减压术,术后患者自觉轻松且再次能无痛端坐。选择性外周神经注射下的股骨近端骨软骨瘤切除术,成功消除坐骨神经疼痛和功能障碍症状。Tahasildar等[30]报道1例5岁的MO女性患者伴有C2椎体后路的骨软骨瘤,切除术后2年,无复发,颈部活动正常。Aniba等[31]报道1例45岁的MO女患者,四肢远端感觉异常几年,脊髓跛行性行走疲劳。MRI显示C2颈椎处有较大的肿块压迫脊髓,给予患者肿块完全切除术和C2颈椎椎板切除术,疗效良好。

3.3.2 关节脱位

MO引起的关节脱位,一般经过手术切除矫正后,效果良好。Demir等[32]研究单节段牵拉骨生成术治疗MO儿童完全性桡骨小头脱位和前臂畸形的疗效。给予6例MO患者的外科手术为外固定器下的畸形矫正术、尺骨延长术和桡骨小头缩小术。术后发现:平均尺量延长为2.9 cm和延长指数为14.9 cm/d,平均桡骨关节角为14.3°,尺骨变化2.3 mm,腕骨偏差率55%,前臂旋前65.9°,旋后55°。平均肘关节的运动范围是15.8°~119.2°,DASH评分均值8.1。可见单级畸形矫正术、尺骨延长术和桡骨小头缩小技术恢复患者骨关节功能,且具美观效果。

3.3.3 自发性血胸

因为自发性血胸为MO罕见的并发症,临床上并无有效统一的治疗方案。Mann等[33]报道了1例17岁的MO男性患者,因自发复发性血胸而在胸腔镜下做肋骨的针骨状外生骨疣切除术。

3.3.4 血管性并发症

对于MO患者并发的腘动脉血栓,一般先给予普通肝素抗凝治疗,如果患肢缺血仍进展,应给予患者骨压迫性软骨瘤切除术和股胫骨动脉旁路静脉移植术,术后一般效果良好[34]。

4 预后

4.1 疗效显著相关的报道

MO经常由于其良性的特征易被忽略。假性动脉瘤是骨软骨瘤较为罕见的并发症,1例8岁的MO患者伴有左侧大腿后方腘动脉假性动脉瘤,给予手术切除骨软骨瘤同时用聚四氟乙烯移植物闭塞动脉瘤。术后2年随访发现,患者循环正常,无任何症状,同时不影响其生长[3]。曹轶伦等[35]对17例尺骨远端多发性骨软骨瘤导致前臂畸形患者给予尺骨骨痂延长术。术后随访发现,尺骨短缩、桡骨弯曲、桡骨远端骨骺尺侧倾斜及腕骨尺侧移位等畸形得到明显纠正,且前臂旋前、旋后和腕关节桡偏功能优于术前,Krimmer腕关节功能评分显示术后腕关节总体功能明显改善。郭伟韬等[36]采用桡骨梯形截骨附加桡骨小头环状韧带修复术矫正前臂桡骨小头脱位畸形的同时,行尺骨桡侧楔形截骨以矫正尺偏弯曲畸形。随访发现,患者前臂畸形得到明显改观,前臂活动及旋转功能改善,影像资料显示形态效果满意。MO患者骨软骨瘤很少发生于腕骨,如有一般也位于舟状骨,Koti等[37]报道了1例MO患者钩状骨的骨软骨瘤。手术切除后4年随访,无复发。Nistor等[38]对1例MO患者胸腹交界处(第11和12肋骨)的巨大骨软骨瘤(2.5 kg)给予胸腹部的肿块切除术和膈肌重建术。术后保留了膈肌的运动,同时美观。

4.2 不良预后相关的报道

总体上,经过积极治疗后,MO的预后较好,恶化的较少。Nagata等[39]报道了1例34岁的MO男性患者全身化疗后导致肿瘤恶化为软骨肉瘤。

4.3 MO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研究

由于骨软骨瘤生长的迅猛使得MO患者骨畸形,或MO导致的躯体适应不良给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心理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Chhina等[40]对100例MO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调查发现,MO成人患者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评分很低,一些患者觉得自己生不如死,而其他的患者觉得相对风湿性关节炎而言,自己的生活质量好一些。MO儿童的评分也很低,特别是身体疼痛和自尊心方面的分数更低。可见,不仅应积极治疗躯体疾病,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也相当重要。Goud等[41]对322例MO患者疼痛和生活质量调查发现:28%患者因MO症状而换工作,21%需调整工作环境。65例没有工作患者中,13例由于体检不合格。85例上学的MO儿童,53例上学遇到种种不适。MO导致27%儿童和46%成人无法参加体育活动,其中疼痛为首因,63%儿童和83%成人患者诉说近期疼痛。说明MO为慢性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社会、心理等产生很大不良影响。

5 展望

一个多发性骨软骨瘤家族谱系的调查 第5篇

1 临床资料

患者马某某, 男, 8 岁, 汉族, 学生。于4年前因行走时脚痛, 家长发现双侧脚底蚕豆大质硬、不活动包块而来我院就诊, 诊断为双侧跗骨骨软骨瘤, 行手术切除, 术后恢复良好。4 岁后家长渐发现患儿右臂近端、双腕、双膝及左髂骨等多处出现骨性包块, 生长较为迅速, 右臂近端、左髂骨包块为最明显, 有鸡卵大, 严重影响外形, 但无症状, 不影响关节活动, 来我院就诊。入院查体见患儿双侧肱骨近端、双侧尺桡骨远端、双侧肩胛内侧面、多数肋骨、多数胸腰椎棘突、横突、双侧髂骨、双侧股骨两端、双侧胫腓骨两端、双脚趾骨多发性骨软骨瘤, 有蒂、广基底及中间型均有, 翼状肩胛, 双足四五趾并趾畸形。追问病史, 其家庭中有多人患有本病, 其11 岁的姐姐情况更为严重 (见图1) 。

3 讨 论

多发性骨软骨瘤又称多发性软骨外生骨瘤、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 是一种软骨内生骨紊乱所致的畸形, 表现为干骺端有带软骨帽的异样突起, 干骺端塑形差, 肢体外形不对称和不等长引起的继发畸形。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男性多发, 65%的病例为男性, 约占所有骨软骨瘤的5%~10%。65%的病例有家族史, 国内曾有一组病例报告, 无家族史的病例均无明显肢体畸形, 有家族史的病例多伴有骨骼发育紊乱, 身体不同程度的肢体畸形。其遗传系谱表明父系遗传者仅传给男性, 经母系遗传者, 可传给男性或女性, 通常未患病的男性不遗传本病, 但未患病的女性常以隐性或潜伏形式遗传本病[1]。肿瘤可发生于软骨化骨的任何骨骼, 以股骨远端、胫骨近端、肱骨近端、尺骨远端较为多见, 肩胛骨、肋骨、长骨其余部位均可见到, 腕骨、跗骨、胸骨、颅骨及椎体少见, 2 岁以前很少做出诊断, 80%病例在10 岁以前做出诊断。有学者指出, 不伴有干骺端塑性缺陷的称为多发性骨软骨瘤, 有干骨骺端塑性缺陷的称为骨干连续症, 前者为骨发育成熟后出现新的病变, 属骨肿瘤范围, 后者骨发育成熟不再出现新病变, 生长速度也减缓, 属于错构病变, 目前命名比较混乱, 概念还不统一。本病例母系、父系遗传均有, 其外祖母为多发性骨软骨瘤患者, 母亲为健康携带者, 两个舅舅均为多发性骨软骨瘤患者, 表兄妹已知有6人患病, 均属于多发病例, 该病例与报告不同之处在于其堂舅也因骨软骨瘤曾行手术治疗, 曾祖父辈无从调查。多发性骨软骨瘤有恶变倾向, 文献报道恶变多在成年以后发生[2], 成年后出现疼痛加重与肿物突然增大, 可提示恶变, 为继发性软骨肉瘤, 立即行病例检查, 定性后按恶性肿瘤治疗原则治疗[3]。

参考文献

[1]Terry Canale S.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卢世璧, 主译.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688.

[2]吴阶平, 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1426-1427.

多发骨转移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结直肠癌多发肝转移患者共86例。其中男46例,女40例;年龄45~67岁,平均(56.3±7.8)岁;病理分级:高分化癌13例,中分化癌45例,低分化癌17例,无法评估11例;伴有其他部位转移25例,原发病灶完全切除33例,姑息切除53例;行为能力(KPS)评分60~80分者17例,>80分者69例;癌胚抗原(CEA)值<30μg/L者42例,>30μg/L者44例。入选标准:①有明确病理诊断的结肠癌患者,出现或同时伴有肝转移;②不能接受手术治疗的结肠癌症患者。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结肠癌多发肝转移患者;②可行手术治疗患者;③排除患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分组

将86例结直肠癌多发肝转移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肝动脉介入组46例和全身静脉化疗组40例。本研究经柳州市工人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

运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置管。应先行腹主动脉造影和腹腔干造影,了解肝脏的血供和门静脉开通情况。充分了解患者肝脏动脉解剖之后,将导管超选入肝固有动脉造影,了解肿瘤数目、染色程度,通过肿瘤供血动脉缓慢灌注药物,用碘油加化疗药物混合乳化剂进行栓塞。灌注化疗药物以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或顺铂为主,一般剂量:5-氟尿嘧啶750~1000 mg、奥沙利铂100~200 mg、顺铂60~80 mg、丝裂霉素C 10~20 mg、表柔比星/吡柔比星40~80 mg。栓塞剂使用38%超液化碘油与丝裂霉素C或表柔比星/吡柔比星的混悬剂,碘油使用量根据转移瘤的数目、大小以及血供情况等选用3~20 mL。治疗时间间隔3~5周,特殊情况随病情适当延长。

1.2.3 全身静脉化疗方案

采用FOLFOX6方案或FOLFIRI方案。FOLFOX6方案为奥沙利铂100 mg/m2、亚叶酸钙400 mg/m2静滴联合氟尿嘧啶400 mg/m2静推(第1天),然后氟尿嘧啶2 400~3 000mg/m2持续静滴46~48 h,14 d为1个周期。FOLFIRI方案是伊立替康180 mg/m2、亚叶酸钙200 mg/m2静滴联合氟尿嘧啶400 mg/m2静推(第1天),然后氟尿嘧啶2 400~3 000 mg/m2持续静滴46~48 h,14 d为1个周期。

1.3 疗效评价指标

根据疗效评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实体瘤疗效评定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无变化(NC)和进展(PD)。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开始治疗后的12、24、36个月的生存率。有效率=(CR+PR)/总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基本资料情况比较

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理分级、是否有其他部位转移、原发病灶切除方式、KPS评分、CEA值等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近期疗效评价结果

肝动脉介入组有效率为71.7%,全身静脉化疗组有效率为40.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8.792,P<0.01),肝动脉介入组治疗效果优于全身经脉化疗组。见表2。

2.3 两组生存率评价结果

肝动脉介入组的12、24、36个月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全身静脉常规化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8.7、9.3个月。见表3。

2.4 两组毒副反应比较

所有患者治疗后多数有程度较轻的恶心、呕吐、发热、中性粒细胞减少等,经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各项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肝动脉栓塞化疗术是最常见的肝动脉介入治疗,是指在诊断性血管造影的基础上,通过导管向肿瘤供血血管内注入化疗药物及栓塞剂,在阻断肿瘤血供的同时发挥化疗药物的作用,从而治疗肿瘤的微创介入方法。正常肝组织的血供70%~75%来自门静脉、25%~30%来自肝动脉,而肝癌组织的血供95%~99%来自肝动脉。经TACE术后,肝转移瘤将因血供减少超过90%而缺血坏死,正常肝组织血流量只减少35%~40%,一般不影响正常肝组织血供。同样基于肝脏血供的特殊性,通过肝动脉注入化疗药物时可使肝脏局部药物浓度达到全身的100~400倍,且瘤区药物浓度比正常肝组织高5~20倍,提高化疗效果的同时减轻全身毒副反应,同时化疗药物作用于全身后还再次流人肝转移灶二次化疗[5]。本研究比较了结肠癌肝转移经介入治疗的46例患者和全身静脉化疗的40例患者的治疗效果,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情况下,介入组患者的12、24、3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78.2%、37.0%和17.4%,明显高于全身静脉常规化疗组的47.5%、27.5%和2.5%,介入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8.7个月明显高于全身静脉常规化疗组的9.3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Vogl等[6]报道了将肝动脉栓塞化疗术用于治疗化疗失败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结果62.9%的患者病情得到一定缓解,治疗后的中位生存时间达14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62%、28%,显示了很好的疗效。在国内肝动脉介入治疗都有应用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闫东等[7]报道了161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介入治疗后的生存情况,其中位生存期为15.6个月,0.5、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7.6%、62.7%、19.3%、10.6%。杨光等[8]报道对480例大肠癌肝转移患者,通过肝TACE和经左锁骨下动脉穿刺PCS植入介入治疗,其0.5、1、2和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75.8%、31.5%和10.8%。150例肿瘤血供较丰富的患者有效率(CR+PR)为63.3%,平均生存期为19.4个月;本文研究显示了类似的较好的疗效,但张鹏等[9]报道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灶18例行肝动脉介入栓塞化疗,10例行单纯全身化疗,得出介入治疗与姑息化疗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其选择的研究对象有较多的除肝脏外其他部位转移病例有关,另外其研究的样本量较少可能会导致偏倚。

多发骨转移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3~9月在我院经支纤镜取材,病理证实为肺癌的患者126例,均行全身骨显像、CT(胸部、腹部及头颅)及碱性磷酸酶、血钙检查,并随访1年以上。其中,男96例,女30例;年龄28~80岁,平均58.2岁。按照WHO肺癌组织的病理类型分为腺癌、鳞癌、未分化癌(包括大细胞未分化癌、小细胞癌)[2],其中,腺癌64例,鳞癌52例,未分化癌10例;周围性肺癌44例,中央性肺癌82例。按照肺癌TNM分期(UICC2009年版)法分为Ⅰ~Ⅳ期[2],其中Ⅰ、Ⅱ期36例,Ⅲ、Ⅳ期90例;临床可疑骨转移因素(包括骨痛、碱性磷酸酶升高、高钙血症任一项)35例。

1.2 方法

静脉注射99Tcm-MDP(标记率>95%)740~925 MBq,注射后嘱患者饮水500~1 000 ml,3 h后显像。仪器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可变角双探头SPECT机,配低能平行孔高分辨准直器,矩阵256×1 024,能峰140 keV,窗宽20%,患者取仰卧位,探头自头向足方向行前后位显像,计数速度为20 cm/min。检查前嘱患者排尿,以排除膀胱干扰,同时防止患者的尿液污染衣裤、皮肤造成假阳性,取走患者身上的金属物,不能取走者需记录性质及位置,供分析影像时参考。

1.3 阳性判定标准

判断骨骼病变时以健侧部位的正常骨骼作为对照区。病变部位放射性积聚高于或低于健侧对照区即为阳性。骨转移病灶的确定均排除外伤、炎症及代谢性疾病所致,老年患者排除退行性改变,单发病灶经随访及相关检查(如X线、CT、MRI及PET-CT)确诊。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分析

126例肺癌患者中最终确诊骨转移35例,总的骨转移的发生率为27.8%;全身骨显像发现异常骨显像48例,其中34例确诊为骨转移。2例患者全身骨显像呈阴性,而MRI及PET-CT提示为骨转移。

2.2 骨转移灶分布特点

参照Wilson法[3]将人体骨骼划分为5大区域:(1)胸部骨(锁骨、胸骨、肩胛骨、肋骨);(2)中轴骨(颈骨、胸椎、腰椎);(3)骨盆骨;(4)四肢骨;(5)颅骨。研究发现,34例全身骨显像发现骨转移患者中多发病灶29例(病灶数≥3个),占85.3%;2个及单个病灶为5例(14.7%)。其中,43.3%存在胸部病灶、38.6%存在胸椎转移、15.2%存在骨盆转移、8.3%存在四肢骨转移、1.4%存在颅骨转移,病灶发生部位的几率依次递减。胸部骨、胸椎骨转移发生率与其他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胸部骨、胸椎骨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同病理类型与骨转移发生率的关系

126例患者根据原发部位的不同,经CT检查诊断为周围型肺癌44例,骨转移21例(47.7%);中央型肺癌82例,骨转移14例(17.1%)。两者骨转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病理类型为腺癌、鳞癌及未分化癌的骨转移的发生率分别为39.1%、11.5%和40.0%。前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n(%)]

2.4 不同病理类型与骨转移发生率的关系

在全身骨显像之前经CT进行分期后,不同病理类型与骨转移发生率的关系结果见表2。Ⅰ、Ⅱ期患者36例,骨转移发生率为8.3%,Ⅲ、Ⅳ期患者90例,骨转移发生率为35.6%。两者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126例肺癌患者发现骨外转移病灶即Ⅳ期患者(包括肝、脑、肾上腺及肺内转移)30例,其中伴骨转移病灶为21例(70.0%)。

[n(%)]

2.5 骨转移与临床可疑因素的关系

临床怀疑骨转移发生(如存在骨痛、碱性磷酸酶升高、高钙血症中任意一项或几项)的患者42例,其中,24例发生骨转移,无任何临床提示的患者中11例发现骨转移。其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结果见表3。

(%)

3 讨论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骨转移的发生率与肺癌患者的原发部位、病理类型、分期及临床症状和部分实验室指标有关。本研究中骨转移的发生率为27.8%,国内外报道不尽相同,国内报道达40%,国外报道为20%~40%。好发部位为胸部,其次为胸椎、骨盆、腰椎、四肢及颅骨,与高胜海等[4]研究结果一致。因为躯干骨面积及数目远大于四肢骨和颅骨,受累几率大;另外,肺部肿块易向周围肋骨及脊柱入侵,增加了向胸部及胸椎转移的几率。

周围型肺癌较中央型肺癌骨转移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桂文来等[5]报道结果一致。其主要原因:(1)大多数周围型肺癌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就诊时多为中、晚期,常伴有其他器官的转移;而中央型肺癌病灶存在于支气管或大气管内,呼吸道症状出现早,患者能够及时就诊,远处转移的几率也相对较少。本研究也表明了伴有骨外转移的患者骨转移发生率高;(2)周围型肺癌肿瘤原发于肺的外围,易侵及邻近的肋骨,增加骨转移发生率;(3)本研究中周围型肺癌患者病理类型66.7%为腺癌,而肺腺癌最易发生骨转移,与高胜海等[4]统计的结果一致。这与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的转移途径有关。腺癌发生于肺边缘的杯状细胞或黏液腺,易侵犯肋骨、脊柱。腺癌主要发生血行转移,经肺静脉和脊柱静脉到达全身骨骼,而血行播散是引起骨转移的主要途径。鳞癌首先是淋巴转移,血行转移发生的晚。

肺癌Ⅰ、Ⅱ期患者骨转移几率为8.3%,Ⅲ、Ⅳ期之间骨转移几率为35.5%,Ⅲ、Ⅳ期患者与Ⅰ、Ⅱ期患者骨转移几率有明显差异,与顾勤[6]、Erturan[7]等结果一致,与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骨外组织转移有关。因此,特别是在Ⅲ、Ⅳ期的肺癌患者,全身骨显像尤为重要。本研究中32例拟行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术前全身骨显像使3例(9.4%)患者避免无效的手术治疗,因此全身骨显像可作为肺癌患者术前常规检查项目。

肺癌患者临床分期决定其治疗方案,不能正确的分期将会导致治疗的失败。这也是为什么手术治疗后,仍有很高复发及转移几率的原因。无症状的患者,仍需进行全身骨显像。当然全身骨显像特异性较低,存在着较高的假阳性率,需密切结合临床及相关检查做出准确诊断。发现骨外转移病灶患者,骨转移发生率高,要及时警惕骨转移,早发现、早治疗。

全身骨显像在肺癌的分期、治疗上存在重要的临床意义,根据肺癌患者的原发部位、病理类型、临床症状(疼痛)及实验室检查,对肺癌患者选择最优化的检查和治疗。早期发现骨转移病灶,及早治疗,减少骨相关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Park JY,Kim KY,Lee J,et al.Impact of abnormal uptakes in bone scanon the prognosis of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J].LungCancer,2000,28:55-62.

[2]马玉麟,刘春涛.肺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44-548.

[3]Wilson MA,Calhoun FW.The distribution of skeletal metastases in breastand pulmonary cancer:concise communication[J].J Nucl Med,1981,22(7):594-597.

[4]高胜海,于春晓,李军.核素骨显像在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应用[J].现代肿瘤医学,2009,17(2):318-320.

[5]桂文来,刘增礼,杨仪,等.256例肺癌骨转移核素骨显像特点[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5(3):476.

[6]顾勤,贾玉华,王湛.核素骨显像诊断肺癌骨转移瘤的临床价值[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1,22(2):21-22.

多发骨转移范文

多发骨转移范文(精选7篇)多发骨转移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5月至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116例多发性骨转移癌变患者进...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