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翻译范文
大学语文翻译范文(精选8篇)
大学语文翻译 第1篇
语文翻译题总结
(考整句翻译,不单独考字词。)
(各个符号划分的版本翻译侧重各有不同,我整理的是按课本划分的标点符号)
论语
学而(节选)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翻译:
有子说:“礼的运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最值得称赞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这样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同时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仪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里仁(节选)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翻译:
孔子说:“富和贵是人们想要得到的,但如果不用正道得到它,君子是不会接受的;贫与贱是人们厌恶的,但如果不用正道去摆脱它,君子是不会摆脱的。君子离开了仁德,凭借什么成就名声?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是违背仁德的,在急遽苟且之时也必定这样,在倾覆流离
之际也必定这样。”
(按逐字严谨翻译只能这样了,有点不顺,但这次考试应该偏严谨一些,按教授的风格。)
阳货(节选)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翻译:
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在日常的为人处世中实行这五种品德,就称得上是仁了。”(子张)请问是哪五种品德。孔子说:“恭敬、宽厚、诚信、勤敏、慈惠。恭敬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有显著成效,慈惠就足够来使人愿意出力。”
(百度上面的翻译太泛了,是按照课本和老师的来,禁不起推敲)
补充的: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1),可以观(2),可以群(3),可以怨(4)。迩(5)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注释」
(1)兴:激发感情的意思。一说是诗的比兴。
(2)观:观察了解天地万物与人间万象。
(3)群:合群。
(4)怨:讽谏上级,怨而不怒。
(5)迩:音ěr,近。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诗经 桃 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花少壮美丽,它的花瓣茂盛艳丽。这位新娘子嫁往夫家,使其家庭和顺。桃花少壮美丽,果实成熟红白相间。这位新娘子嫁往夫家,使其家庭美满。桃花少壮美丽,枝叶茂盛。这位新娘子嫁往夫家,使其家人和谐。
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击鼓声镗镗,手持武器奔沙场。一部分将士在国内服劳役和在漕邑修筑城墙,只有我向南远行。
跟随孙子仲将军,联合陈、宋二国。不让我回去,我心中担忧心神不安。我停歇于何地,身处于何地?在何处丢失了战马?到哪里才能将它寻觅?在那森林之中。一同生死不分离,和手有约定。握着你的手,和你白头偕老。哀叹你我相距甚远,不让我与你相会。哀叹时间久远,不让我守信。
(好搜和度娘的翻译都有问题,啊!!!)驹支不屈于晋(下标重点)
将执戎子驹支。范宣子亲数诸朝,曰:“来!姜戎氏!昔秦人追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乃祖吾离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女剖分而食之。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盖言语漏泄,则职女之由。诘朝之事,尔无与焉。与,将执女。”对曰:
“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惠公蠲其大德,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弃。赐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我诸戎除翦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贰。”“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舍戍焉,于是乎有殽之师。晋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踣之。戎何以不免?自是以来,晋之百役,与我诸戎相继于时,以从执政,犹殽志也,岂敢离逷?今官之师旅无乃实有所阙,以携诸侯,而罪我诸戎!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不与于会,亦无瞢。”赋《青蝇》而退。宣子辞焉,使即事于会,成恺悌也。
会晤时准备拘捕姜戎首领驹子。范宣子亲自在朝殿上指责他,说:“来!姜戎氏!从前秦国人在瓜州追逐你的祖父吾离,你祖父吾离身披茅草,头戴荆条,前来归附我们先君。我们先君惠公有不丰厚的田地,与你们平分,来供养部族。现在诸侯事奉我们国君不如从前了,大概是泄漏了言语出去,应当是你的过错。次日早朝的事,你不要参加了。参加,就拘捕你。”驹支回答说:“从前秦国人倚仗他们人多,对土地贪得无厌,驱逐我们戎人。惠公显示了其大恩大德,说我们戎人,是四岳的后代,不抛弃我们。赐给我们南部边境的田地,那里是狐狸居住,豺狼吼叫的地方。我们戎人铲除了那里的荆棘,驱逐了那里的狐狸豺狼,成为先君不侵扰不背叛的臣属,直到现在没有二心。从前文公与秦国讨伐郑国,秦国人偷偷与郑国订盟,并在郑国留下了戍守的人,于是就发生了殽山之战。晋军在前面迎击,戎人在后
面抵抗,秦军有来无回,实在是我们戎人使他陷入这个境地的。譬如捕鹿,晋国人抓住它的角,戎人拉住它的后退,与晋国人一起将它摔倒。戎人因为什么不能免于罪?从这次战役以来,晋国的所有战役,我们戎人都是相继按时参加,前来追随执政,同殽山之战时的心意一样,岂敢背离疏远?现在执政下面的大夫们恐怕的确有不足的地方,而使诸侯离心,却归咎我们戎人!我们戎人的饮食衣服与华夏之族不同,货币不通,言语不同,能做什么坏事?不到会参加,也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于是朗诵了《青蝇》一诗,然后退出。宣子表示道歉,并让他到会参与事务,以便成全自己平易近人的君子的声名。
秋声赋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翻译:
欧阳先生夜里正在读书,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中惊惧接着聆听,说:“奇怪啊!”起初是淅淅沥沥的细雨带着萧飒的风声,忽然变得奔腾波涛汹涌起来,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突然而至。
它碰到物体上又发出铿锵之声,像是金属撞击的声音;又像衔枚奔走去袭击敌人的军队,听不到任何号令声,只听见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的声音,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叹道:“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声呀,它为何而来呢?大概是那秋天的样子,它的色调暗淡、烟浓云收;它的形貌清新明净、天空高远、日色明亮;它的气候寒冷、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寂寞冷落,山川寂静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凄凄切切,呼号发生迅猛。绿草浓密丰美,碧绿繁茂,树木青翠茂盛而可以使人快乐。然而秋风拂过草地,草颜色改变;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能折断枝叶、凋落花草,使树木凋零的原因,便是一种构成天地万物的混然之气(秋气)的余威。“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它在季节上说属于阴;秋天又是兵器和用兵的象征,在五行上属于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刑罚之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商声是主管西方之声,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已经衰老而感觉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草木过于繁盛就正当衰亡。”
“唉!草木是无情之物,有固定的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是万物之灵长,无穷无尽的忧虑使其心绪煎熬,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使他的身体疲惫。只要有内心被外物触动,就一定会动摇他的精神。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
决的问题?当然会使他红润的面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的头发(壮年)变得鬓发花白。然而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仔细考虑究竟是谁带来了这么多残害,又何必对秋声产生怨恨呢?”
书童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只听得四壁虫鸣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大学语文翻译 第2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末节,每件事情都有开始、结束。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通过对事物原理的推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大学》在开篇就提出“三纲八目”,“三纲”——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纲目结合的目标设计理念,给了天下读书人一个自我塑造的人格模式和追求远大理想的人格修养路径。为广大知识分子设定了一种治国平天下的世界观。也就是说,树立远大志向,是一个人,一个读书人,一个想成为堂堂君子之人成才的第一道门坎。不修养人格,不陶冶情操,不树立远大理想,就做不了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精神完美的人,那么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作为也就无从谈起。古往今来,凡是有作为的人无不注重理想、志向。对大学生而言,尤其如此,只有树立了远大志向,才有努力奋斗的正确方向和不断前进的动力,才能保持高昂的热情和旺盛的斗志,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作为当代大学生,只有志存高远,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和发展紧密相联,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促进国家富强和民族昌盛(联系下面一题“第一”共同理解)
如何修身?
第一,立德、远志。《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就是说,儒家认为,人有德,才能有大智慧、大胸怀,方能志存高远。由此可见,大学生欲进行人格修养,必须立德,必须志存高远。为了实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人格理想,《大学》提出了宏伟的奋斗目标。那些也是千百年来千千万万儒生士子倾其一生努力奋斗的目标。古人尚且如此,则今天的大学生更应该立志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将个人的兴衰荣辱、前途命运与祖国紧密相连。通过砺志法,志存高远,激励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经济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
大学语文翻译 第3篇
关键词:四六级翻译新题型,翻译意识,翻译策略
一、大学英语四六级翻译试题改革
全国大学英语考试 (CET) 是教育部主持的大规模标准化考试, 是我国规模最大的英语等级考试, 分为四级和六级。 四六级考试近年来历经多次改革, 近期最瞩目的一次正是2013年12月起开始实施的试题结构及题型调整。 调整后, 四六级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相同。 新题型共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听力部分, 二是长篇阅读部分, 三是翻译部分。 就翻译新题型而论, 新题型最大的变化是将原有的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其次, 翻译内容发生了较大变化, 题型说明部分信息最清晰且最吸引人的是段落汉译英涉及的内容, 即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 增加了更具中国特色的内容。 其三, 翻译的考试时间和分值有了明显的增加, 就翻译字数而言, 四级长度为140至160个汉字, 六级长度为180至200个汉字。 从试卷结构看, 翻译部分现占分值比例为15%, 考试时间为30分钟。 新题型开始实施后, 就当前的研究看, 大多数的英语教学研究都是针对新题型的解读和学生如何应对进行分析。 本文将以新题型为切入点, 结合四六级段落翻译的考点, 探讨大学生应如何提高自身翻译水平, 为四六级翻译考试做好准备, 同时提升自身的英语综合素质。
二、翻译新题型对应试学生翻译水平的新要求
四六级考试翻译试题的变化, 对考生的翻译水平也提出了新要求, 具体表现在翻译新题型评分标准的改变上。 段落翻译部分最高档分数为13分~15分 (满分15分) , 它的对应要求是:译文准确表达了原文的意思。 用词贴切, 行文流畅, 基本上无语言错误, 仅有个别小错。 从中可以看出, 段落翻译汉译英考察的要点有三:词汇、句型和语法。 第一, 词汇考察。 从四级翻译样题给出的段落和汉译英真题的话题可以看出, 翻译新题型对文化类词汇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考察。 相应地, 也要求四六级考生更注重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习俗等方面词汇的积累和掌握;第二, 句型考察。 四六级翻译从单句到段落的变化对应试考生的句子翻译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对于原来的单句翻译, 考生不需要构思整个句式的选择, 仅仅需要考虑句中的词汇表达, 而新题型中的段落翻译、句型长短句结合, 每句话信息量丰富, 部分句子需要考生认真构思, 译成合适的英文句式。语序的调整就是其中最普遍且最重要的汉英翻译方法。 第三, 语法考察。 只要是以英文呈现的试题, 对考生来说就涉及语法问题。 而新题型中考生要翻译的内容和信息量更大, 因此, 出错的几率相应提升, 例如主动和被动的转换, there-be句型的用法等也是常见的出错点。
三、翻译新题型及学生应试翻译技巧培养
在进行翻译新题型的训练时, 可以看到大部分学生都觉得四六级翻译词汇的变化让他们感到不适应, 那么, 针对四六级汉英翻译中出现的文化负载词汇, 可以教会学生一些可行的翻译策略。 在这些词汇中, 有些文化负载词汇在中西方语言中都存在, 且内涵一致;有些词汇在两种语言中都存在, 但是内涵意义不同, 还有一些词汇在一种语言中缺失, 因此便有不同翻译方法的选择。 第一, 直译法针对对应词汇, 即在两种文化和语言中对应存在的词汇;例如“孝道”可译为filial piety, “ 中药” 译为Chinese herbal medicine, “ 诊脉” 译为feel one’s pulse, 第二, 意译法针对仅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出现, 其含义并不能被外国人直接理解和接受, 这时我们就要采用意译的方法, 将中文词汇中所蕴含的信息准确的表达出来, 而不用过多考虑词汇的一一对应, 例如 “清明节”译为Tomb-sweeping Day, “端午节”译为Dragon-boat Festival。 第三, 借用法多用于习语类的翻译, 汉语中的一些成语和俚语在英语中可以找到相应的类似表达, 这样就可以借用这些表达, 使翻译传达的信息更为流畅和传神, 例如“辞旧迎新”译为ring out the old year and ring in the new, “浑水摸鱼”译为fish in troubled waters等。第四, 音译法主要针对的是词汇空缺现象, 如人名、地名及其他在英语中无对应的词汇; 我们可以采用中文词汇的拼音音译的方法处理, 例如功夫就可译为Kongfu, 饺子可译为jiaozi等。总之, 在进行四六级段落翻译中文化词汇翻译的时候, 要根据不同情况使用不同的翻译技巧, 灵活运用翻译手段, 达到英汉信息交流的最终目的。
四、翻译新题型及学生翻译意识提升的新途径
除了做好翻译新题型的策略准备之外, 应试大学生还要切实培养培养翻译意识, 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翻译观并提高其翻译实践能力。 特别是注意到四六级新题型中的段落翻译更具时效性和时代性, 信息时代下, 增强大学生的翻译意识及能力, 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建构全新的英语翻译环境,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翻译兴趣是十分重要的。 一方面, 四六级考试的翻译内容, 特别是六级翻译时效性很强, 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平时应培养使用英语进行新闻阅读的良好习惯, 由于英语教学的教材更新换代较慢, 在时效性和应用性方面落后于电子网络, 因此, 应试大学生除了课本学习之外, 还应该充分利用网络, 涉猎更多的贴近时代和生活的英文材料。另一方面, 这样的练习可以打好学生的翻译功底, 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翻译实践能力, 对大学生的应试能力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是一种提高。
五、结语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新题型中汉译英部分比例的加重及翻译内容对历史、文化词汇的关注, 体现翻译作为文化传播重要途径的意义, 指引广大英语学习者对考试侧重点的把握。 翻译新题型从句子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 难度自然增加,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考生只要做到选词贴切、句子通顺, 仍然可拿到高分。 至于文化词汇的英译, 可以多关注此类词汇的常用表达方式, 结合翻译的几种策略, 从而推而广之, 灵活应对。 同时, 四六级翻译新题型改革也促使学生提升自身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多元文化素质, 肩负起文化传播,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韩晓.公外大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的理据和路径.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1, 7.
[2]刘小兵.网络资源与大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的教学研究.陕西教育 (高教版) , 2009, 4.
[3]刘小平, 王菲菲.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新题型解题策略.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0, 6.
大学语文翻译 第4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人本主义;能力
一、现阶段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对于翻译尤其是英语翻译高级人才的需要也越来越大,但是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有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造成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达不到较高的水平。
1.教学随机倾向和主观倾向严重
国内大多数高校的英语教学课堂中对于翻译环节都是采用讲解翻译练习的方式处理,基本没有进行系统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的讲解,教学效果不是非常明显。其主要原因在于很多教师课时量比较大,科研工作也不能落下,所以在大学英语翻译环节只能做一些翻译任务的布置,对于最终翻译结果只能是给标准答案,不能给学生非唯一性和个性化的启发。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多数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是与教师的个人判断有着紧密的联系。
2.翻译教学不注重文化背景导入
语言学家Eugene Nida认为,如果学生要真正了解话语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就应该充分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中国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最大的困难不是来自语言技术层面,而是语言背后的文化。在大学英语翻译课堂中,教师要大量增加西方文化背景的讲授,学生只有对不同文化背景有了充分了解才可以更好地进行翻译学习。例如在“street woman”正确的翻译是“妓女”,而很多学生直接翻译为“街道妇女”。这种错误就是由英汉思维模式差异的问题造成的。任何语言和文化是分不开的,又例如红茶正确的翻译是“black tea”,英语的“black coffee”是浓咖啡。
3.学生英语和母语的综合能力薄弱
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语言基础相对薄弱的问题,这也导致了学生翻译能力的欠缺,很多学生在翻译过程中错误连连。由于在高中阶段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只是注重英语知识的学习,高考中也没有翻译类题型,所以他们对于听说读写非常熟悉,但是对于译却不熟悉,课堂也没有专门性的训练。很多学生甚至认为译不重要,只要在做题的过程中对句子和段落有个大致的理解就可以了。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核心
在翻译课程开始之初,教师必须给学生正确教授翻译的理论知识,翻译实质上是一种交际活动,但是靠单纯的语言知识还不能进行交际。语言能力知识是成功交际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交际能力还包括获得交际中的使用规则。刚上大学的学生在英语语音、词汇、句法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储备,但是语言使用规则却是他们缺乏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翻译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言使用规则,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和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规则的交际。
在翻译界有着很多的流派,很多观点都非常独特,但是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由于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大学教师必须找到一套适合的翻译理论体系。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涉及的原文材料一般有着句子较短、句型结构简单、难度适中的特征,对于意识形态和文学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这种特征使得译文与原文需要高度的贴合,需要用译语再现原文的信息,在翻译的时候语意可以适当地让位于形式。很多时候学生翻译过程中存在着“死译”或者是“胡译”的现象,还有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原文,满足于一知半解,翻译时主观臆断、任意发挥,其原因就在于缺乏翻译理论和翻译思想。在具体的教学策略方面,要求教师在课堂内要把直译与意译根据不同文体需要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选择最为合适的翻译方式。
三、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文体意识
在翻译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语域和文体不当的错误,特别是近些年应用翻译受到重视,各种应用文体翻译已经成为翻译课堂的重要内容。因为毕业生工作后涉及的范围非常广阔,有可能在法律、新闻、科技等领域进行文体翻译,所以必须对他们进行英语文体翻译意识培养。例如在经济领域中经常遇到“地下经济活动”等专有名词的翻译,如果学生之前没有翻译基础则很容易出错,“地下经济活动”指的是瞒报收入以达到漏税的行为,也可指违法黑市交易的活动,也称黑市经济或是黑账经济,最为专业的翻译是“black economy”。
2.更新教学方法
传统翻译教学方法有着很强的优势,但是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并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如果课堂内学生人数较少就可以通过“手把手”的教学方式监控整个翻译过程,让学生能够及时得到翻译方面的指导和练习;如果课堂内学生人数比较多则可以采用取向性的教学法和评注教学法,通过这两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另外新的翻译技术也不断在大学翻译课堂中出现,例如可以利用翻译机、翻译术语库、术语管理等先进技术提高翻译的速度和水平,同时这也是毕业生走出校门后必须掌握的一门翻译技术。
3.增设英汉对比课程
教师在长期的英语翻译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们受母语负迁移的现象,这也是英语翻译教学中学生要面临的障碍。由于汉语和英语分属于不同的语言文化系统,所以两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价值倾向、审美观念都有着不同。例如汉语因为长期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所以在和谐或者是对称方面有着喜好,这与倾向于个人主义的西方文化差别很大,而英语的逻辑性和语法规则在严谨性和简洁性方面有着突出特点。只有让学生们了解和熟悉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才会在翻译过程中做出适当的调整,在英语翻译实践中则会自觉培养译语意识和特定的表达习惯,提高译文的质量。
4.培养学生翻译决策能力
学生在翻译学习中经常在找到目标单词后,面对丰富的词义选项又犯难了,应该选择哪一个作为参考呢?在网络学习中寻找到海量的原文背景应该如何去筛选呢?翻译时采用哪种翻译方法呢?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学生有一种翻译决策能力,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需要针对不同翻译类型的文章和不同的翻译情况作出适当的选取方法的甄别,帮助学生提高翻译的决策能力,引导学生权衡利弊作出适合的判断。
5.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生在翻译学习中需要有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在翻译过程中重要的认知能力。将原文通过大脑有效的提取和加工并成功输出是翻译教学所追求的境界,这个境界的实现需要学生不断抛弃自我的翻译,在教师给予的参考译文中不断修正。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不断地去独立思考,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不断的相互学习中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译文没有标准形式,翻译的答案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既是创造性的表述又忠实于原文。
在大学翻译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翻译理论、技巧、实践三者的关系,在课堂中要培养听、说、读、写、译全方位的英语技能,相信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教学,学生的翻译能力一定会有所提升。
大学语文翻译 第5篇
《论语》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曰:“我每天都会反省我自己,为每个人做事,我都尽力了吗?我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忠诚?老师传授我的知识,我自己都温习了吗?”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译文】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教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愿意按照先生的话去做。
子曰:“直哉史鱼则!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 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及翻译技巧 第6篇
关键词:翻译教学、大学英语、翻译现状、翻译技巧?
大学英语和中文一样,有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而“译”又是作为一门单独能力而存在,学习一门外语,要学会翻译成国语,才能使得这门外语的学习更有意义和价值,反过来还能懂得如何去学习这门外语,所以翻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们从考试上来看,不管是期末考试还是CET国家考试,翻译题都只占5%左右,明显把翻译的地位给降低了,而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则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以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能力、翻译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并重为主要教学内容。作为一门外语,英语的知识应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的综合应用能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很多教师也意识到了翻译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还缺乏良好的翻译教学方法。所以本文就此讲述了一些翻译技巧,希望能对师生有所帮助: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英语教材和测试的局限性
?对于目前很多高校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都没有翻译的基础理论,也没有常用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就算很多教材课后有几个翻译句子,但那也是为了巩固或强调课文中的单词、短语、语法、句型等知识,并不是而了训练翻译能力而训练,所以,这样的翻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翻译,只能算是单词、短语、语法、句型的综合练习题而已。?
大学英语的覆盖面很广,范围很宽,在以前的CET过级考试没有翻译这个题型,完全忽略了翻译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导致英语教师和学生对英语翻译的轻视。目前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是以四、六级为学习目标,单纯的为了考试而学习,也导致很多高分学生没有实际的语言应用能力[1]?。
?(二)翻译的理论知识传授得不够
?理论是实践的指导者,翻译需要良好的翻译理论作为基础保障,也只有具备较深的翻译理论基础,翻译才可能会有声有色,但是学校却忽略了对学生传授翻译的理论知识,进而导致教师很少给学生讲授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只是教学生“直译法”,所以就算学生拥有很大的词汇量和大量的语法知识,翻译出来的的结果也是非常生硬,没有情感。?
目前,很多人都把外文翻译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认为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国际之间的一种交际手段,这拓宽了翻译的边界,无形增加了翻译的对象。有学者指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当前翻译存在的严重问题,而对于正在求知的大学生更甚把翻译理论和实践混为一谈,不能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或是不能找到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切合点,所以面对翻译,他们表现出了手无足措。
?(三)教学模式的落后
?大学的课时相对较少,而翻译基本完全来自课堂,课堂上也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布置几道脱离实际语境的翻译作业,然后进行批改点评,这对学生的翻译能力没有多大的帮助,最多也就让学生多记得一些词汇或短语,收获少之又少,而学生觉得这种翻译没有多大用处,从而对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产生误解,阻碍了英语翻译教学的正常进行[2]?。
?(四)针对性不够强
?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了翻译的三个层次要求,其中,最一般的要求是相当于大学英语的四级水平,较高要求指的是能够摘译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资料,而最高要求是能够翻译所学专业的文献资料,同时,也对翻译速度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五)不注重英汉的语序差别和表达习惯
?中西的语言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别,在表达方式上也有着很大的不同,由于学生长年累月受到中文表达习惯的影响,以致他们在语言表达习惯性的套用中文格式,导致翻译出现别扭状态或者是不符合逻辑。
?比如说叫学生翻译:“河的两岸都长满了灌木丛”,有的学生就“对号入座”的翻译为“Both of the rivers banks grow fully bush”,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个翻译后的句子,Both of是介词短语,the rivers banks则是整个句子的主语,grow是谓语,后面的fully bush是宾语, 初看似乎主谓宾都齐全,可是我们看一下,主语和谓语是否能够构成主谓关系,the rivers banks 是“河岸”,是没有生命的东西,而grow是有生命的物体才能发出的动作,很明显不符合逻辑关系,所以这个翻译是错误的,正确的应该译为“Both banks of the river were covered by bushes”[3]?。
大学语文翻译 第7篇
大学英语翻译课翻译标准讲授的方法
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这一点目前已基本达成了共识.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翻译界纷纷制定行业翻译标准以提高翻译质量,为此在大学阶段就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有关翻译标准理论的传授,培养学生的标准意识.论述了翻译标准的意义和作用以及翻译课上具体翻译标准的讲授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翻译标准意识以便在翻译实践时有章可循,从而提高翻译水平,为未来翻译事业培养人才.
作 者:熊立久 韩云 XIONG Li-jiu HAN Yun 作者单位:河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唐山,063009刊 名: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8(2)分类号:H315.9关键词:翻译理论 翻译标准 翻译实践
大学语文翻译 第8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翻译美学理论
1 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情况及翻译美学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课堂的指导意义
1.1 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情况
1.1.1 非外语专业大学生对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知识的缺乏
在大学英语基础教学阶段中, 教师主要围绕听说读写这几方面来组织教学活动, 这样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大学英语的初级阶段就很少有机会学习到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方面的知识。然而, 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要依赖于综合的、扎实的以及全面的基础, 而这些基础正是冯庆华教授在《实用翻译教程》中提到的:“翻译工作者在进行翻译之前, 翻译初学者在学习翻译之前, 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自身条件, 否则翻译便无从入手。”[1]书中他还就“自身条件”作出进一步解释, 即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 汉语功底要好;2) 英语语言能力强;3) 知识面要广。由此可见, 翻译能力的提高只靠广泛阅读, 扩大词汇量和死记语法规则是不可能实现的。
1.1.2 传统翻译教学模式限制大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
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与翻译美学理论模式下的翻译教学模式相比存在如下弊端:1) 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只把语言学习作为语言的“输入”与“输出”过程, 过分强调对语言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过程。2) 传统翻译教学过分强调教学翻译而不是翻译教学。大学英语教师应当认识到“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是两种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教学类型, 前者的目的是巩固和培养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后者是旨在培养学生的双语交际能力。”[2]该论述强调教学翻译是外语教学中的一种方法、目的和手段, 其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某些语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而翻译教学则是教给学生翻译的知识、技巧和方法, 是以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及翻译能力为目的的。
1.2 翻译美学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课堂的指导意义
翻译美学理论是刘宓庆教授系统地提出的一套新的翻译理论, 它的提出拓展了翻译理论的新领域, 为翻译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血液。他论述道:“我国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终将迎来巨大的改革, 这是一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美学转折翻译学呼唤回归到它的本我。”[3]尽管刘宓庆教授的论述针对的是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改革, 但是该论述表明语言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对学生审美认知的培养和激发。总之, 翻译美学理论主张的是“翻译学的全部运作机制集中在两个属于审美的焦点上:功能上、意义上的代偿和结构上的优化, 正是在这两个决定性的维度上, 语言学对翻译学根本就是爱莫能助!”[4]这为翻译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随着大学英语教学的不断深入改革, 我们有必要建立翻译美学理论引导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进行深入研究。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及研究对象
该研究主要涉及三大问题:1) 翻译美学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教学模式是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2) 在该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是否有所提高?3) 该教学模式在实际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是否有完善和改进的地方?
笔者任意挑选了两个教学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进行一学期的实证调查。2013级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的自动化专业 (1、2) 班为实验班, 共有学生65名, 使用翻译美学模式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控制班则是2013级同一学院的测量控制与仪器专业 (1、2) 班学生, 共有学生62名。笔者在控制班仍然使用传统英语翻译教学法。为了不影响研究结果, 教师没有事先通知学生教学的具体安排。
2.2 研究细节
第一、建立以翻译美学理论为基础的翻译教学模式。笔者在该模式下把教学活动分为三个部分:1) 把英语作为一种审美对象, 教师分发以文学为主的包括其他体裁的英汉互译文本给学生。在该过程中学生建立了初步的语言审美价值观;2) 收集和汇总学生对英汉互译文本的体会及感受, 在该步骤中教师以“提问”与“答疑”的互动模式组织教学活动, 这样以教师为引导使学生形成语言审美认知结构;3) 布置与每次教学活动相关的翻译文本, 在该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认知得到进一步强化。
第二、笔者进行了一学期的调查实验。实验班采用以翻译美学理论为基础的翻译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中包括上述三个步骤。在两个班的翻译知识讲授和翻译任务一样的情况下, 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翻译教学方法在控制班教学。不同点是:1) 实验班先是进行翻译赏析, 而控制班直接讲授一些翻译理论及技巧方面的知识;2) 与实验班相比控制班的翻译任务要少两次, 这是因为实验班的翻译任务要占用老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第三、访谈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1) 你对以翻译美学为引导的翻译教学模式感兴趣吗?2) 你觉得英汉翻译赏析对你的翻译水平是否有帮助?3) 你觉得该模式与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相比有哪些优点?等等。
第四、计算和统计两次测试成绩。在开展翻译教学研究之前, 教师先统计两个班学生前一学期的英语期末试卷中翻译部分的成绩。两个班学生在不同教学模式下学习一学期后, 教师再次统计学生们的期末试卷翻译部分成绩。
3 研究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3.1 实验中翻译试题前测成绩分析
表1、表2是两个班的翻译试题前测成绩及结果分析 (翻译试题部分占15%) 。
表格2中, F=0.149, Sig=0.700, 表明两个样本的方差相等, 那么我们需要用p=0.948, t=0.066来验证检验结果。而结果表明前测中, 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 控制班和实验班的成绩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从表格1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实验班前测平均分为67.12分, 控制班为67.02分, 成绩差异并不显著。
3.2 实验中翻译试题后测成绩分析
表格3和表格4是两个班的翻译成绩后测成绩独立样本t检测分析结果。在表格4中, F=0.025和sig=0.875, 所以需要用t=2.855, p=0.005来验证检验结果, 而结果显示后测中, 实验班和控制班存在明显的差异。即通过一段时间的翻译美学引导下的课堂翻译训练, 实验班的翻译成绩明显高于了控制班, 其后测平均分为72.46分, 而控制班仅为67.95分。
3.3 访谈结果分析
在10名参加访谈的学生中, 8名学生很喜欢以翻译美学理论为基础的翻译教学模式, 并且承认该翻译教学模式对自己的帮助很大。通过访谈, 总结学生认为该模式的翻译教学优点主要有:第一, 该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通过英汉互译文本赏析, 不再被动地接受翻译理论和技巧而是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把翻译实践作为“语言审美”过程。而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灌输翻译理论及技巧给学生。第二, 在英汉互译文本赏析的过程中, 学生的英语和汉语语言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和进步。第三, 该模式下, 学生通过自己鉴赏和教师评析的双向教学活动不仅能获得英汉两种语言词法和句法的对比知识, 而且还能更多地了解英汉文化的异同。第四, 在翻译美学理论指导下, 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对英汉两种的语言审美认知能力。
访谈中10名学生也指出该模式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一, 学生认为由于英汉互译赏析资料大部分是以文学翻译为主的文本, 为了适应社会对理工科大学学生的要求学生认为应当适当扩充翻译课堂上材料的多样性;第二, 有学生提出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评析环节不够充分;第三, 还有些学生认为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的方式, 这样既可以使翻译教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
4 启示
通过以上的实证研究表明, 翻译美学引导下的翻译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指导学生把翻译文本作为客观的审美对象, 有利于学生审美认知能力的提高,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该模式融合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方法、语言篇章分析法及文体修辞分析的方法, 它以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目的, 以引导学生阅读、分析翻译资料, 进行文学鉴赏为手段, 并且一改传统翻译教学中的“讲评式”、“改错式”, 使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比教学实验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讨论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尽管研究证明翻译美学理论引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及翻译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在样本选取方面, 笔者在研究过程中仅仅任意选取了自己教学的两个班级。两个班的学生人数数量也不多, 所以并不能代表国内其他高校的学生情况。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5.
[2]张美芳.论两种不同层次的翻译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5) :39.
[3]刘宓庆, 章艳.翻译美学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4]刘宓庆, 章艳.翻译美学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大学语文翻译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