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病人心理护理
艾滋病病人心理护理(精选12篇)
艾滋病病人心理护理 第1篇
关键词:艾滋病,心理护理,沟通
1 艾滋病病人心理反应
我科自管理艾滋病病人以来, 累积管理艾滋病病人100余例, 尽管每个人的经历, 各自的素质、社会支持系统各不相同, 但其心理反应一般都会经历以下4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刚刚得知自己感染上艾滋病后, 多数病人都会发生涉及生理和心理上的反应, 企图以否认的心理方式来达到心理平衡, 怀疑医生诊断错误或检查错误。并会去不同医院检测就诊。表现为否认、悲哀或易激动、拒绝治疗等。第二阶段:部分患者可由否认愤怒转入协议期, 心理状态显得平静、安详。这时又能顺从地接受治疗并希望医务人员能替他保密, 要求得到舒适周到的治疗和护理, 希望能延缓死亡的时间。第三阶段:稍过数月后, 由于艾滋病病人面临社会上的歧视, 生活上的压力及自身健康变化的忧虑, 以及长期用药出现不良反应, 疾病疼痛的折磨等, 多数病人会表现出焦虑和抑郁。对未来失去希望, 从而产生轻生的念头, 自杀的现象随时会出现。第四阶段:有许多艾滋病患者虽有多种心理矛盾, 但最终能认识到现实是无法改变的, 而能以平静的心情面对现实, 配合医务人员接受治疗, 生活得更充实, 把消极的心理转为积极的效应。
从上述4个阶段看, 病人的心理反应有:否认、恐惧、抑郁等。长期的情感压力可导致人的机体免疫力下降, 对艾滋病人来说将意味着“雪上加霜”。因此, 及时有效的心理护理非常重要。
2 艾滋病病人心理护理
2.1 与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提供心理支持的必要条件。艾滋病被人们认定是一种违反社会伦理而又不光彩的病, 被大多数人所歧视。我们不应以道德观来衡量患者, 而应以正常的医学观看待患者, 不恐惧患者, 要以真诚的关爱取得病人信任, 缓解其心理压力。让他们敞开禁闭的心扉, 宣泄内心的悲痛, 调整自己的情绪。
2.2 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
在与病人沟通时态度要客观、耐心、不抢话、不打听, 动作姿势要放松, 表情自然。
2.2.1 情感性沟通
在沟通中艾滋病人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生死的问题, 产生绝望、孤独、多疑敏感等消极的心理反应, 护理人员应做到适当的“同情”设身处地的体会他们的心境和需要。在交谈中适时地用语言、手势等体态语言做出情感回应, 让病人感到你的真情关怀。
2.2.2 倾听性沟通
在与艾滋病患者沟通中要学会耐心倾听, 同时注意观察对方语言和动作上的反映, 感受对方真实的心理状态, 了解患者的家庭及个人生活境遇等情况, 综合分析, 进行劝说开导, 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在聆听中, 对方也感受到你的关怀和真诚。感到有人理解他, 给他一种舒畅和满足的感觉。
2.3 尊重患者的隐私权
医护人员有为患者保密的责任, 充分尊重患者的隐私权、知情同意权等。护理人员应有高度的护理道德观, 帮助患者减轻与缓解心理和精神负担, 使他们勇于面对现实主动接受治疗护理。
2.4 帮助患者建立健康道德的行为规范
艾滋病作为一种目前尚不能治愈的疾病, 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丰富的知识, 在护理服务中要体现尊重、关爱的人文精神, 反复宣传艾滋病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药物等治疗措施而得到控制的, 能够长期存活。为患者提供艾滋病防治等相关知识, 如对于育龄期男女, 医护人员应强调避免不安全性行为。提供HIV/AIDS的新进展、新消息等资料, 使他们减轻心理负担。指导艾滋病患者进行正确的自我护理, 提高艾滋病人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争得患者本人的同意, 对其家人进行卫生宣教, 希望他们能给患者提供心理支持与帮助, 告诉他们这些对于患者的重要性。
2.5 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护理
治疗过程中, 由于药物的毒副作用和身体功能的衰竭, 患者大多不愿继续治疗, 护士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给予必要的支持疗法, 及时地向患者宣传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服药后耐药性等问题及进行治疗的必要性, 用历尽磨难终于占胜病魔的实例, 鼓励激发患者的求生欲望。使他们积极配合治疗。同时重视家庭成员在其疾病治疗中的积极影响, 对其家属正确引导, 不要再增加患者的悲痛。鼓励患者让家庭成员参与到治疗中, 让家属了解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服药后耐药性等问题, 督促患者按时服药, 克服治疗中的困难, 使患者能在积极、轻松的环境中配合治疗。
2.6 运用现代护理学的护理方式
(1) 转移疗法:通过转移艾滋病患者的注意力, 如有意识地让患者学习艾滋病治疗方法、饮食疗养等知识, 并向患者提出问题, 使患者移情于对艾滋病知识的学习, 达到缓解心理矛盾的作用;让艾滋病人多看小品、听笑话等, 使其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 (2) 音乐疗法:其作用在于感化、调节人的性情, 让人们获得美的享受, 起到镇静、兴奋、镇痛等治疗作用。
3 小结
现在, 艾滋病还是一种不可治愈的传染病, 病死率极高, 及时了解患者真实的心理反应和心理需求, 详细了解患者全面情况, 进行综合分析, 制定出适应艾滋病人的最佳心理护理方案, 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提高生活质量, 稳定社会。使心理护理在治疗艾滋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J].工作手册, 2006, 11.
艾滋病病人心理护理 第2篇
美国社会学家柏森斯(talcottparsons)提出病人角色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病人可以免除一般社会角色的职责,其免除程度可视疾病的严重程度而定。医生的诊断可以证明病人角色的成立,并酌情免除一些原来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2.病人一般不需为自己患病承担责任,是需要得到照顾的,因为病人是不能靠主观努力而康复的。(服毒、自杀等例外)
3.病人有义务力求康复。
4.病人应寻求帮助,如看病并与医护配合。
5.病人康复后有义务承担病前的社会责任。
二、病人角色的适应偏差
任何社会角色都需有个适应过程,病人角色也不例外。但病人在适应其角色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适应偏差,有:
1.病人角色缺失
2.病人角色强化
3.病人角色减退
老年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第3篇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免疫缺陷性传染病。目前,我国艾滋病疫情正处于快速增长期[1],形势十分严峻。尽管青壮年是艾滋病患者的主体,但老年艾滋病患者的人数也不少。2010年我院收治艾滋病病人1296例,其中年龄在60岁以上(含60岁)142例,所占比例为11%。与其他艾滋病感染人群不同的是,他们大部分是因婚外性行为而感染艾滋病。老年艾滋病病人除了要承受机体痛苦症状之外,还有复杂的心理神经因素与疾病相关[2]。自卑感、羞耻感、负罪感、被遗弃感、恐惧感使得他们情绪低落,表现为焦虑与抑郁等,影响了治疗,若处理不当甚至会给社会造成威胁及隐患。
本文探讨老年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状态,研究护理对策,希望为老年艾滋病的治疗和护理提供帮助。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至12月,在我院住院的142例老年艾滋病患者中,男性122例,女性20例,年龄60——91岁,感染途径基本上是性传播,有130例,另12例感染途径不明。135例病人均患两种以上合并症,其中合并口腔念珠菌65例,PCP及肺部感染25例,肺结核40例,视网膜炎9例,卡波氏肉瘤12例。死亡12例,合并症好转出院64例,合并症治愈出院12例,自动出院1例。平均住院天数为24.2天。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HIV确认阳性而确诊。
2 心理状态
老年艾滋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来自社会、家庭、经济以及疾病本身各方面的因素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压力,使他们承受着常人无法体会的痛苦和悲伤。长期的精神压力导致老年艾滋病病人的心理发生变化,其中以抑郁焦虑心理表现最为常见,抑郁、焦虑心理的发生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2.1与婚外性行为有关。老年艾滋病患者发病后一般都有强烈的负罪羞耻感。130例经性感染艾滋病的老年艾滋病患者,一部分是丧偶或离异后寻找性伴侣而感染,另一部分虽有配偶,但對配偶不忠诚,有不良婚外性行为。他们感染艾滋病后觉得难以向家人、单位启齿,羞耻感使患者不知如何面对家人,特别是妻子。他们顾虑重重:一怕传染家人;二怕不能治愈,人财两空;三怕亲属、邻居、单位知道真情而身败名裂。种种压力使他们陷入难以挣脱的恐惧、悲伤、愤怒及抑郁之中,以至一些患者出现艾滋病合并症后,也没有及时到医院诊治,即使去医院也是用假名。老年艾滋病患者一旦断了生路或没有了精神寄托,其攻击和报复社会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而有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2.2老年艾滋病人健康状况的下降严重影响其生产及生活。在老年艾滋病患者中,相当一部分人的收入只能维持其基本生活,随着艾滋病症状陆续出现,病人支出的医疗费用越来越高,借钱治病成为不少老年艾滋病病人为了维持生命和生活而不得不选择的手段。一方面,他们希望生存,另一方面,可能借钱无门,从而对治疗失去信心,使抑郁、焦虑情绪随病程延长而加重,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2.3合并症的折磨使病人痛不欲生。口腔念珠菌感染使病人吞咽困难、疼痛,甚至不能进食。肺部感染表现为高热、咳嗽、胸痛、呼吸衰竭,如并发PCP, 死亡率达50%以上。这些严重的并发症加重了老年艾滋病患者的心理负担。
2.4社会的歧视普遍存在。社会歧视是影响艾滋病感染者获得医疗服务及社会救助的障碍。人们因对艾滋病恐惧而害怕和躲避艾滋病感染者,不和他们接触,甚至不和他们的家属接触。有的感染者到综合医院诊治时,医护人员的过度防护措施、异样的眼光及询问口气使他们无法倾诉自己的痛苦,耻辱和无助感导致他们觉得没有自尊,精神倍感压抑。
3护理对策
3.1对老年艾滋病患者在进行规范性治疗的同时必须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关怀。这有助于患者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生命,认真配合治疗,也有助于患者对他人取一种负责的态度,在社会上保持积极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减少和控制艾滋病地传播。
3.2心理支持和关怀是护理工作的核心。老年艾滋病患者心态复杂,护士要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在保护患者隐私和取得患者同意的前提下,争取家属共同参与,及时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和心理支持。要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及对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不断提高其认知功能,使其获得安全感、满足感,尽早减轻、解除患者抑郁、恐惧、自卑、焦虑等情绪,使其愉快地接受治疗。
3.3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3.3.1为病人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首先,医护人员要尊重患者的隐私权,为老年艾滋患者的病情包括感染途径严格保密,特别是当患者要求向家属保密时,更是要格外小心,这是取得患者信任的前提。为此,采用责任制专人护理的办法,以减少泄密的可能性。其次,要注意对老年艾滋病患者曾经有过的不良性行为不要评论,不要指责,更不能因此而歧视患者。第三,要避免防护过度。必要的防护是不可少的,但防护过度却大可不必,不仅不利于缓解患者的心理症状,而且可能强化患者被歧视的感觉。
3.3.2做好老年艾滋病病人的工作,让其及早将实情告知性伴侣,以便性伴侣及时检查HIV抗体。如果感染了,可以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如果还没有感染,则可以采取措施,预防HIV的进一步传播。
3.3.3利用科普小册子等宣传资料向老年艾滋病人讲解HIV感染和艾滋病防治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要向他们介绍艾滋病防治的新成果、新进展。要让他们明白:只要采取预防措施,他们就不会把病毒传给自己的亲人;只要积极治疗,坚持与艾滋病病毒作斗争,就有活下去的希望。
3.3.4耐心倾听老年艾滋病患者的诉说,多与他们交流。认真倾听才有可能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才有可能使他们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倾听和交谈是帮助患者摆脱寂寞、沮丧的有效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王福生.国际艾滋病滋病研究的新进展.传染病信息.2002.15(3):100-101.
[2]施辛.马维祥.苏玉华.性病患者抑郁情绪研究.临床皮肤科杂志.2001.30(3):152-153.
艾滋病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 第4篇
关键词:艾滋病,心理分析,护理对策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cquired immuno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即艾滋病, 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截至目前, 据有关专家估计, 我国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累计已超过100万, 其中AIDS约为20万, 现存AIDS病人为8万~10万。目前, 尚无治疗AIDS的特效药, 病死率极高[1]。AIDS给病人身体和心理带来巨大痛苦, 良好的心理护理对AIDS病人的康复起着积极作用[1]。2006年1月—2008年6月我院收治合并机会性感染病人, 通过与病人的沟通交流, 比较全面地解了他们的不良心理状态和对疾病的影响, 从而探讨了一系列正确的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 以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 减轻不良情绪, 控制AIDS传播有积极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6年1月—2008年6月我院治疗的AIDS病人53例, 男42例, 女11例;年龄22岁~82岁;均经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均知情同意, 具有良好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1.2 方法
通过护士与病人进行面对面的口头询问方式交流, 观察病人的面部表情、言语表达、情绪变化、对治疗护理的配合程度等进行综合分析, 分析AIDS病人的心理状态。
2 结果
本研究显示, 53例AIDS病人的心理状态表现为:震惊23例, 否认38例, 愤怒心理26例, 报复心理11例, 孤独感53例, 恐惧心理51例, 自愧心理41例, 厌世心理15例, 其他心理4例。
2.1 震惊
为检测出来的第一个反应, 因没想到自己会被感染和没有心理准备而不知所措。
2.2 否认心理
不承认或不相信自己被感染, 总认为是医生或其他什么地方出了差错, 于是不断更换检测部门重复做血液检测。
2.3 愤怒心理
认为只有行为不检点的人才会得这种病, 而自己并不是这样的人或看到别人多次放纵都平安无事, 而自己只有1次或2次不良行为竟然感染了, 感到这世界太不公平了, 因此产生莫名的懊恼、愤怒。
2.4 报复心理
75%~85%以上的AIDS感染是通过性接触传播, 部分病人通过高危性行为导致感染AIDS后产生报复心理, 继续原有的高危性行为, 以达到心理平衡。
2.5 孤独感
感染后可能有很多的疑问、问题及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郁闷, 不能或不愿和任何人诉说, 因而会感到孤独和无助。尤其是住院后接触的都是陌生人, 医生与病人每天接触交流时间相对较少, 护士由于工作繁忙也很少坐下来与病人每天深入交流。另外由于AIDS是一种传染病, 住院后病人的亲朋好友对病情不了解, 为避免被传染而减少探望甚至不来探望, 使病人产生一种被遗弃、感到孤独感。
2.6 恐惧心理
由于防护知识缺乏引起恐惧[2], 患病后思想恐惧、害怕随时恶化、恐惧疼痛、失去职业、担心疾病对自己的家庭、经济、生活方面造成影响。
2.7 自愧心理
总认为别人已经知道, 并在背后不断地指责和议论自己, 因此感到无地自容, 且患此病后无论用什么方法都不能治愈并需终身服药、拿药手续复杂、服药规定太严格、服药副作用大等等, 久而久之病人自我价值感丧失自信心降低, 认为自己无力改变现状, 一无是处, 别人对自己的关心是因为可怜自己或者施舍给自己的一点恩惠。
2.8 厌世心理
认为这是一种令人不齿的不治之症, 加上家人不理解, 自己也没理由活在世上了, 因而产生厌世情绪。
2.9 其他心理
病人由于长期在家休息或住院与周围的人接触较少, 加之在家就餐时餐具要单独放置, 并且给病人实行分餐制, 在外边知情者都不愿和自己坐一起, 远远看见就走的动作或有歧视表情, 因此给病人的心理造成极大伤害, 自我价值感受到伤害, 别人不经意的动作、眼神等都会引起病人的自卑感, 认为自己得到的是“脏病”, 别人都歧视、嫌弃他, 并因此失去治疗信心。另外, 病人变得神经过敏, 听到别人低声言语就以为在议论自己等。我科有2例病人出现上述症状。本组1例病人因家属歧视、嫌弃而放弃治疗自杀。
3 护理对策
3.1 减轻压力
护士主动与病人交流, 对病人进行AIDS常识及相关知识的卫生教育, 教育病人正视自己被感染的事实, 正确看待疾病, 同时认识到只有保持乐观的情绪, 保护自己避免继发感染, 积极配合治疗, 提高机体抵抗力。感染者生存时间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自己把握的。让病人正确地对待这种疾病和享受生活。对报复行为者要加强法律知识教育, 故意报复他人是犯法行为, 告知病人不要做犯法的事。性生活要带避孕套, 护士多听取他们的感受, 适时关心鼓励, 减轻压力, 减少病人怨恨与敌意。
3.2 增强病人与疾病斗争的信心
有些病人对AIDS知识一知半解, 对疾病有错误认识, 不配合治疗或丧失信心甚至产生绝望、厌世心理, 护士应密切观察其心理变化, 与之多交流, 并告诉病人, 感染HIV病毒并不是一种很特殊的情况, 这种感染在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发生过, 任何人都可能被感染, 因此完全不必要有自卑、自怜、厌世心理, 介绍其与其他一些感染者建立联系, 定期见面, 互相交流各自内心感受, 宣泄不良情绪和交流保养身体的心得。这样有利于病人树立与疾病斗争及重新生活信心。
3.3 建立病人精神支持,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病人住院后, 护士向其家属讲解有关疾病知识, 说明AIDS通过一定的途径可以预防和阻止其传播, 动员其家属经常来探视、与病人多交流、安慰病人, 使其注意力不再局限于疾病, 时刻感受到家人及朋友的关心, 这样病人有了情感支持, 对其康复大有帮助。有研究表明, 社会支持与应激引起的心身反应呈负相关[3]。
3.4 密切护患关系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取得成效的关键。在工作中要把病人当成朋友, 让病人相信医院,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在与病人交往的过程中以诚待人, 把病人当成朋友, 同时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 掌握良好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技巧, 能够认真地釆取开放式谈话, 重视信息反馈。及时将病人所需要的信息反馈给病人, 让病人感觉护士是可信赖的人。并愿意与护士交流。护士还要善于用目光接触、表情、手势等与病人交流。医护人员的关心与指导对他们的心理平衡起到重要作用[4]。
3.5 满足病人合理性要求
对AIDS发病期的病人, 应为病人提供全面及积极的个人护理, 解除病人的痛苦及对死亡的恐惧、不安。正确认识自己生命的价值, 适应角色转换, 满足其合理性要求, 帮助其尽可能独立, 提供精神和情感上支持, 帮助他们克服悲伤, 并帮助他们应对不断经历的痛苦。对于免费抗病毒者, 护理人员一定要给予病人讲解, 直到病人接受治疗, 治疗初期出现药物副反应时, 护理人员加强与病人的联系, 帮助其解决服药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副反应和不适、压抑、焦虑和疑心等心理障碍[5,6]。
总之, 在现实生活中, AIDS病人的心理反应出现的严重程度, 与感染者本人的生活经历、受教育程度、其生活社区开展艾滋病宣教工作情况及其家庭成员对其接纳情况密切相关。如果他们的心理问题得不到积极有效的解决, 可能由此滋生厌世或报复社会的情绪, 成为一种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因此护理人员耐心的心理疏导, 根据病人的心理反应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以赢得病人的信赖, 让他们尽早重返社会, 过正常生活。
参考文献
[1]徐莲芝.实用艾滋病防治指南[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53.
[2]宋洁, 黄彬.护理人员艾滋病防护知识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19) :62-63.
[3]李俊蛾, 李津, 刘明.社会支持与健康的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 2002, 17 (6) :424-425.
[4]张志学, 孙淑冰.香港地区40例慢性病病人心理反应与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11) :1021.
[5]Markowitz JC.Treat ment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human i m-mun-odeficiency virus-positive patients[J].Arch Gen Psychiatry, 1998, 55:452-457.
肺结核病人的心理护理 第5篇
任坛
(贵州省金沙县中医院 551800)
摘要:通过分析肺结核患者的心理特征,根据其存在的各种心理障碍,医护人员时时把握患者心理活动,充分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关键词:肺结核;心理;护理
Tuberculosis patients in mental care
Ren Tan(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sha,Guizhou 551800)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tuberculosis, according to the existence of a variety of psychological barriers, patients with medical staff from time to time to grasp the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fully mobilize the patients with disease-fighting initiative and potential, and enhance the confidence to overcome the disease.Key word: white plague;mind;nurse
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显示,我国结核病疫情日趋严重,近几年结核病的发病一直呈上升势头,据统计每年大约有 13万人死于结核病,占结核病与传染病、寄生虫病死亡率总和的65.1%是其它各种传染病、寄生虫死亡总和的2倍,而在结核病的死亡中,以肺结核死亡为主,约占90.2%[1]。肺结核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是通过呼吸道传染的慢性疾病,由于该病治疗具有长期性、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的特点,很容易使患者产生丧失治愈的信心。因此,患者非常需要医护人员的心理教育和指导。所以,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除了应用准确的治疗方案,更重要的要分析每个患者的心理状态,掌握其心理变化,这种更有利于患者积极地配合治疗。1.常见的患者心理 1.1 患者难以适应病人角色
由于患者的文化程度、知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诊断后患者一时难以接受肺结核病人的角色,不能进入病人角色。这时,病人就出现心理冲突,表现为焦虑不安以至痛苦,某些病人甚至怀疑医生诊断有错误,不顾身体疲劳,要求到其他医院进行检查,重新诊断,从而使病情加重。1.2 情绪不稳定,易冲动
患病时,心理性应激使得病人心理冲突明显,焦虑、愤怒、束手无策、绝望、羞愧、厌恶等不愉快的情绪,使病人的理智减弱,遇事易冲动,甚至与亲人、朋友、医护人员发生冲突。1.3 焦虑与恐惧
病人患病后,心理状态变得很复杂,常伴有失眠、头痛、言语改变。如某些病人变得说话很快,不间断;有的病人声音提高;也有些病人说话变得犹豫。精神很难集中,注意力分散,甚至连简单的问题都不能回答。许多患者对医护人员和治疗过程百般挑剔或要求特殊对待等情况出现。1.4 悲观与孤独
患病后,由于病人对肺结核病的一些知识缺乏了解,认为一旦患了这种病,担心是否能治好,会不会像癌症一样,一旦治不好,将疾病缠身,连累家庭。怕被别人发现后,厌恶、嫌弃、远离。对前途感到渺茫,对自己失去信心,感到无法挽回,天要塌下来一样的感觉,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患者会不自觉远离人群,往往表现为悲观、失望、孤独。1.5 个性改变
病人患病后,原有的行为和反应模式受到影响,甚至出现一些本来没有的个性特征。在确诊为肺结核病后,表现出情绪不稳定,易激动,遇事爱发脾气。由于患者多猜疑,有病在身,对周围的一草一木,风吹草动,常会引起反应,甚至会对别人产生曲解和误会。对别人同情和安慰,可能会当成讽刺、挖苦、贬低,心理产生扭曲,思想压力增大,情绪不稳定。
2、护理对策
针对肺结核患者的上述种种心理表现,作为医务专业人员有责任与信心,根据不同的患者、病情、心理反应程度,在整个诊断治疗过程中进行全程心理跟踪、指导和帮助,使其扭转思想变化,摆正心理状态,需采取下列对策: 2.1 帮助患者进入角色
病人一旦经过医生诊断为肺结核病后,医护人员要耐心地讲解和疏导,态度和蔼,细心地向他们讲解有关的医学知识,安慰病人。经过一阶段的正规治疗,病状得到改善,心理上才会慢慢适应过来。对于这类患者只要通过耐心说服,并不断地以语言暗示,经过一段时间后,患者才能真正会面对现实,由被动适应变成主动适应,积极配合治疗。2.2 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
医护人员要不论患者的出身、职业、地位、性别等都要一视同仁,给予细心帮助,让他们有哭泣和倾述的机会使他们在痛苦中得到安慰和满足,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讲解肺结核病的病因、治疗和预防情况,劝导他们放下包袱,消除顾虑、恐惧心理,提高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度,更好地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正规治疗。
2.3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2]
医护人员要采取主动的态度,平易近人,视患者为亲人,与患者亲切交谈、交流,用积极的态度唤起患者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使患者处于最佳身心状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从而为患者的康复带来激励和希望。同时,列举具体实例,说明肺结核病的治疗结果,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极大的安慰,能充分调动其战胜疾病的主观能动性和其内在潜力。从而达到消除悲观、失望、恐惧等一些不良因素。2.4 做好肺结核病的宣教工作 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由于抗结核药物副作用多,要及时向患者说明药物的副作用,以及注意事项,并随时向患者说明治疗情况,得到患者的理解和支持。同时,给患者的亲属做好必要的知识宣传,争取亲属的配合和支持,帮助消除不良心理因素。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定期检查,完成全程的治疗。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医护人员不仅要求掌握丰富的医学知识、技术,还要掌握现代医学的基本理论,学好、应用好护理心理学知识,时时把握患者的心理活动,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刘剑君,幺鸿雁.我国结核病的流行现状和防治对策[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4,10(03):381—384.
手术病人的心理及心理护理 第6篇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帮助病人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身心状态。
(一)病人术前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我国的医学心理学工作者通过调查发现患者术前常有如下的心理活动,对手术一是害怕,二是担心。怕的是疼痛与死亡,担心的是是否会出意外,是否会残废和毁容等。他们反映,入院就盼早日手术,一安排手术日就惶恐不安,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尽管在手术日的前一天晚上服用安眠药,仍难以入睡。
我们医院有位在硬膜外麻醉下做疝气修补术的男病人,由于精神上过度紧张,推进手术室后就紧张的不行,上了手术台后突然改变主意不做了。手术大夫、麻醉师好说歹说才同意打麻醉。麻醉打好后病人却说什么又不做了。最后大夫护士拦都没拦住,自己下了手术台跑了!没办法不得不改期手术。因此,术前的心理护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手术医生和护士应耐心听取病人的意见和要求,向家属详细交待病情,阐明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要依据不同的病人,用其恰当的语言交待术中必须承受的痛苦。如应告诉病人不是全麻的手术,术中牵拉脏器时会感到不适,届时应有思想准备,并行深呼吸,努力放松,可以减轻不适等。对术后如需用鼻饲管、引流管、导尿管及需在身上附加仪器者,术前也应向病人说明,使病人醒来后不致惧怕。对于危险性大、手术复杂、心理负担重的病人,还要介绍有关专家是怎样反复研究其病情并确定最佳手术方案的,使病人深感医护人员对其病情十分了解,对手术是极为负责的。另外做过同类手术病人的信息,对术前病人的情绪影响较大,护士可有针对性地组织交流。手术室的麻醉师或护士术前访视病人的时候,除核实病人的具体手术情况外,要友好介绍手术室的麻醉师、护士情况及手术室的设备等情况,好让病人放下有心理准备,以积极心态迎接手术。
(二)手术病人的术中心理及心理护理
由于病人对手术的环境和气氛极为敏感,所以,手术室一定要整齐清洁,床单无血迹。病人十分重视手术室医生和护士的举止言谈,因为他们一进手术室就失去了对自己的主宰,痛苦大小甚至包括生命如何,全都由医生和护士掌握了。所以,医生和护士都应端庄大方、态度和蔼、言语亲切、温和却严谨,不谈和手术无关的话题,使病人产生安全感。手术室内不应闲谈嬉笑,也不要窃窃私语,相互之间谈话的声音应当轻柔和谐。手术应中应密切观察意识清楚病人的情绪变化,如心理过度紧张时应及时安慰。应尽量减少手术器械的碰击声,避免给病人的一切不良刺激。在术中一旦发现病情变化或发生意外,医护人员要沉着冷静,不可张惶失措,以免给病人造成恐怖和紧张。
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还要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国籍、宗教信仰等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法。比如5岁以内的儿童,首先要对其温暖的笑,然后跟其聊天。可以从其兴趣爱好着手,也可以从其家庭成员着手,也可以从其幼儿园的老师、小朋友着手。总之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对于有宗教信仰的病人,可以诱导其用宗教信仰的力量来战胜心中的恐惧。对于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病人来说,可以告之其自我放松的方法,如深呼吸、默数数字、回忆美好的事情或展望美好未来等。但不论病人有何不同,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被尊重的需要。所以病人手术时在不影响手术的情况下要对病人的隐秘部位适当遮掩。在给病人摆手术体位时要事先解释清楚并告知其必要性及重要性,给予病人充分的尊重,取得其理解和配合。
(三)病人术后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1.及时告知手术效果 当病人回到术后室或从麻醉中刚刚醒过来,医生护士应以亲切和蔼的语言进行安慰鼓励。告诉他手术进行得很顺利,只要忍受几天刀口疼痛的痛苦就能恢复健康了。这时,有的病人可能产生新的疑虑,不仅怕疼痛,更怕伤口裂开,发生意外。胸腹部手术理应咳嗽排痰,他们却顾虑重重,甚至强忍咳嗽。这时护士应当重复讲述术前训练的咳嗽方法,鼓励他们大胆咳嗽排痰,并告诉他们适当的活动,伤口是不会裂开的。同时医生和护士应当传达有利的信息,给予鼓励和支持,以免病人术后过度痛苦和焦虑。
2.帮助病人缓解疼痛 病人术后的疼痛不仅与手术部位、切口方式和镇静剂应用得恰当与否有关,而且与每个个体的疼痛阈值、耐受能力和对疼痛的经验有关。病人如果注意力过度集中、情绪过度紧张,就会加剧疼痛。意志力薄弱、烦躁和疲倦等也会加剧疼痛。从环境方面来说,噪声、强光和暖色也都会加剧疼痛。因此,医生护士都应体察和理解病人的心情,从每个具体环节来减轻病人的疼痛。比如暗示可以减轻疼痛,鼓励病人听其喜欢的音乐也能减轻疼痛。
3.帮助病人克服抑郁反应 术后病人平静下来之后,大都出现抑郁反应。主要表现是不愿说话、不愿活动、易激惹、食欲不振及睡眠不佳等。病人的这种心理状态如不及时地排解,必将影响病人及时下床活动,而不尽早下床活动会影响病人心、肺及消化等功能,容易产生营养不良、静脉血栓或继发感染等。所以要努力帮助病人解决抑郁情绪。要准确地分析病人的性格、气质和心理特点,注意他们不多的言语涵义,主动关心和体贴他们。总之,使他们意识到既然已顺利度过手术关,就要争取早日恢复健康。
4.鼓励病人积极对待人生 外科病人手术后大都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恢复过程。如果手术预后良好,即使再痛苦也有补偿的希望。若术后效果不好或预后不良(如恶性肿瘤已转移),则还将挣扎在死亡线上。病人在极度痛苦时,经不起任何外来的精神刺激,所以对预后不良的病人,不宜直接把真实情况告诉他们。有一部分病人手术后带来部分机体生理功能的破坏(如胃切除)或残缺(如截肢),造成躯体缺陷的病人必然產生缺陷心理。尤其人生中的突然致残,会给病人心理上带来巨大的创伤,所以对可能致残的病人,护士术前要交待清楚,并给予同情、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勇敢地承认现实、接纳现实。
老年艾滋病病人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 第7篇
1 临床资料
我院艾滋病病区从2003年8月收治第1例艾滋病病人以来, 已有196例艾滋病病人在门诊、住院治疗, 其中老年艾滋病病人 (60岁以上) 61例, 男43例, 女18例;年龄60岁~86岁 (66.88岁±6.80岁) ;文化程度普遍低下, 文盲12例;均经性接触而感染。
2 老年艾滋病病人的心理状态
2.1 恐惧
老年艾滋病病人一般都会恐惧社会的孤立和歧视, 害怕家人受感染, 恐惧长期受疾病折磨, 极度衰弱、痛苦, 害怕死亡, 特别是死时孤单一人, 为人鄙弃;恐惧因艾滋病而失去一生所拥有的东西, 包括健康、伴侣、家庭、收入和独立能力等, 加上文化程度有限、心理素质不高而产生一种强迫性恐惧症。
2.2 困惑
老年艾滋病病人常常得不到人们的同情和理解, 感到空虚和失去自尊, 自我照顾能力也减退, 疏离社群, 表现为痛苦、孤单、悔恨、悲观、消极等。
2.3 逃避
多数病人害怕隐私泄露而拒绝寻求治疗。逃避是心理上的一种应付问题的机制, 可让病人以此继续跟周围环境配合和适应, 从而保持尊严和自控, 表现为持续滥交行为, 拒绝告知性伴侣或进行较安全的性行为等, 长期隐匿于社会人群中, 给社会造成一定危害。
2.4 内疚
老年艾滋病病人会因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传染给自己的性伴侣而觉得有愧于心, 为给家人带来痛苦而感到内疚或自责。随着病情恶化, 一些身体日益虚弱的病人亦会因成为家人的负累而深感不安。
2.5 罪恶感
由于艾滋病往往被视为与滥交和不道德性行为有关系, 因而使老年病人以至其家人感到蒙羞。病人觉得是罪有应得, 这种羞耻的感觉使病人表现为孤单、情绪低落、悲观、绝望, 故听之任之, 以此折磨躯体而接受命运的惩罚。
2.6 自杀倾向
老年病人感染艾滋病后家人消极、冷漠, 家庭众叛亲离, 社会孤立和歧视, 病人觉得没有理由活下去, 会产生自杀念头;而且病人长期受疾病折磨, 体形枯槁, 加之高额医疗费用的透支, 往往使病人痛不欲生。
2.7 烦躁、自暴自弃
老年人由于内分泌失调,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大多易发脾气、烦躁不安, 一旦得知感染艾滋病后, 甚至自暴自弃。这是一种变态心理, 是病人缓解自身的心理压力和各种打击的报复行为, 甚至是有意报复社会, 而肆意采取多种方法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传染给更多的人。
3 护理对策
3.1 护士应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
护士要有自律性, 充分了解自我, 对艾滋病知识和现有资源有充分的认识, 积极关注和尊重老年艾滋病病人, 对待他们的态度和行为要与其他病人一视同仁, 不歧视和取笑他们, 理解和同情病人处境, 富有同情心, 关心病人, 对他们有耐心和善于细心聆听, 稳定其情绪, 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从而避免老年艾滋病病人拒绝寻求治疗的行为。
3.2 保守隐私, 态度开放, 接纳不评判
护士应做好保护性护理, 为病人保守医秘, 禁忌责怪、训斥病人, 特别禁忌对病人进行道德评判, 细心聆听病人心声, 了解病人感觉, 观察病人言行, 以接纳、关怀、诚挚的态度影响病人作出改变, 使之安全、无顾虑地配合治疗及护理。
3.3 加强有效沟通交流,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老年艾滋病病人普遍有自卑心理, 他们大多处于“空巢”家庭, 空虚、孤独、寂寞, 家人消极、冷漠、歧视, 甚至“恶之欲其死”;而有的夫妇双方均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故病人悲观、绝望, 痛不欲生。护士应关心、体贴、理解病人, 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他们, 不歧视病人, 鼓励其尽量表达情绪, 找出自己的需要;与病人探讨导致种种危机的原因以及其家庭、朋友、社会方面所可能提供的援助、支持, 促使其更好地明白自己的处境和问题;选择病人最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开展干预工作的起点, 帮助病人克服沮丧心情, 不要放弃对生活产生希望, 鼓励他们像往常一样, 恢复自我控制;对于晚期艾滋病病人一些现实和情感上的忧虑会远远大于他们对健康的忧虑。因此护士可以提供一些实际的帮助, 如帮助他们计划未来, 给予精神上的支持等,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使病人感到很有安全感, 同时鼓励其告知性伴侣进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检测, 以减少传染源, 防止艾滋病蔓延。
3.4 艾滋病防治知识宣教
在取得病人充分信任和合作的前提下, 以科学、通俗的语言, 向病人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宣教, 消除其恐惧心理, 充分利用门诊“温馨家园”“与艾滋病为邻”的微博及“爱温暖之家”互助小组等交流平台, 宣传艾滋病的危害以及较安全性行为的好处, 提高老年病人艾滋病危险意识和保护意识, 引导病人接受教训, 轻松面对, 健康生活。
3.5 建立良好的社会、家庭、同伴支持系统
社会、家庭、同伴的支持, 可帮助艾滋病病人保持积极和努力应对危机的态度, 有助于病人自我控制。因此我们在新浪微博上开通了“与艾滋病为邻”的交流平台, 与艾滋病感染者组建了“爱温暖之家”, 借助媒体、网络等渠道, 致力改变社会、大众对艾滋病病人的歧视, 以病人利益为优先考虑, 避免泄露其隐私, 尽自己所能为病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家庭、同伴支持网络, 让他们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安心接受治疗和护理。
4 小结
艾滋病目前已成为威胁人民健康、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作为防治艾滋病工作者, 护士有责任做好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健康宣教, 增强艾滋病病人的自信心和自立能力, 以调动病人潜在的积极因素, 鼓励他们维持健康的生活习惯, 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 有效防止艾滋病的传播、蔓延。
摘要:分析61例老年艾滋病病人的心理状态, 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以使病人树立治疗的信心, 防止艾滋病的传播。
关键词:艾滋病,老年病人,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艾滋病病人输液的护理 第8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艾滋病病人48例, 男35例, 女13例;年龄25岁~82岁;性接触传染25例, 静脉注射途径传染18例;献血、输血传染5例;主要合并症有肺部感染、梅毒、小肠穿孔、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皮肤黏膜湿疹、外生殖器溃烂疱疹、肝炎、眼部受累者视力低下;浅表静脉留置输液40例, 锁骨下静脉留置输液8例。
2 输液护理
2.1 静脉穿刺前进行评估
评估病人的病情、年龄、用药、治疗方法及血管及周围皮肤情况。根据病人的穿刺部位及血管采用适合型号的留置针进行浅表静脉留置针输液。周围静脉穿刺困难行锁骨下静脉置管输液。
2.2 置管术前护理
告知病人及家属置管的必要性, 详细讲解穿刺过程、术中配合、术后注意事项。交谈时, 态度和蔼、语气亲切, 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锁骨下静脉穿刺术前必须签经医院认可的有针对性的操作同意书。内容包括:病人姓名、性别、住院号、诊断、置管的目的、术中可能发生的情况、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病人家属的签名及与病人的关系、医生姓名、操作者姓名、操作时间等。
2.3 置管期间的护理
把握好留置针保留时间, 一般留置针留置时间为5 d[1]。深静脉留置时间国内无统一规定, 我科最长3个月, 最短20 d。护理人员每次使用静脉治疗前应用5 mL生理盐水加肝素液冲管, 用药治疗后再用5 mL生理盐水加肝素液封管, 肝素液浓度为100 mL生理盐水中含12 500 U肝素。封管推注速度要慢, 边推边退针头, 使盐水肝素充满管腔。再次输液, 直接消毒肝素帽, 将头皮针插入肝素帽中即可。危重病人需要监测中心静脉压可用三通管。
2.4 穿刺处皮肤的护理
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情况, 在输液前、中、后要认真观察局部情况, 发现有红、肿、热、痛等症状应立刻拔除, 避免静脉炎发生。穿刺前消毒直径不少于5 cm, 透明膜覆盖要平整, 与皮肤间无间隙, 如有污染, 立刻更换, 每周更换敷料2次。浅表留置针隔天更换并注明穿刺时间。保持置管局部的清洁、干燥、无菌。每周2次换药, 减少了因每日换药, 消毒液对局部固定针翼缝线的腐蚀, 延长了缝线的使用寿命, 对于防止导管滑出有一定作用;无菌敷贴与局部皮肤粘贴牢固, 又具有透气性, 能保持局部皮肤的无菌环境。
2.5 留置期间的健康指导
向病人讲解有关留置针护理知识, 如留置针留置肢体避免过度活动;对长期输液病人, 告知如何保护血管, 在用药结束后, 应经常轻轻按摩四肢末梢血管和轻搓手背、足背;做手部伸握动作, 局部进行热敷等, 以增加血液循环及血管弹性, 减低脆性。拔管时应沿血管走向轻柔地将留置针拔出, 拔管后压迫5 min, 无出血后方可离去。采用锁骨下静脉留置要固定, 交代病人冲凉、擦浴不要弄湿穿刺处皮肤。
2.6 输液后污物的处理
拔针时带一耐刺的小桶, 拔针后针头连同输液管一同放入小桶, 不要分离针头以减少污染。
3 体会
有文献报道, 医护人员因针刺伤接触受污染的血液后, 感染艾滋病的几率为0.2%~0.5%[2]。采用留置针输液, 因留置针较长时间留在血管内, 减少了护士穿刺、拔针的次数, 同时留置针是软管避免拔针后刺伤。尤其是夜班护士静脉用药时, 工作疲劳、光线不足操作时易误伤自己, 留置针输液给护士注射增加了安全系数, 减少职业暴露发生率。同时避免了反复穿刺给病人造成不安和痛苦, 节省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小燕, 刘甲.留置针常规留置时间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2) :121.
艾滋病病人心理护理 第9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1月—2012年2月首次入住我院的艾滋病病人50例, 男36例, 女14例;年龄21岁~59岁, 平均39.26岁;文化程度:小学4例, 中学37例, 大专及以上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25例, 两组病人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两组病人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和健康教育。观察组同时采取心理干预措施。①入院后首先评估病人的病情、心理特点和社会支持系统。②针对病人的心理特点, 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情感支持, 主动与病人交流, 掌握病人的情绪变化, 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③为病人提供国内外连续的疾病信息, 针对病人病情的不同阶段给予相应的信息支持, 尽可能地邀请病人的支持系统参加, 以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④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生活护理, 消除病人家属的恐惧, 创造机会并鼓励家属经常来看望病人, 多于病人沟通、理解原谅病人, 支持病人。⑤增加病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特别是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成功事例, 加大病人之间的现身说教。⑥培养应对能力, 让每个病人能熟练掌握并使用宣泄不良情绪的方法;设置娱乐场所, 为病人提供看书、打牌、看电视等健康的娱乐活动, 增加病人之间的互动。
1.2.2 效果评价标准
两组病人入院1个月后,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 和生活质量评定表进行效果评价。SDS量表有20个项目, 每个项目按1级~4级评分, 得分越高, 说明抑郁的程度越严重;生活质量评定表采用美国医学结局研究组 (MOS) 的生活质量量表 (SF-36) , 其中包括心理健康、情绪角色、躯体功能、躯体角色、疼痛、社会功能、活力、总健康8个项目, 每个项目满分100分, 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在艾滋病病人临床治疗护理中, 心理问题是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心理支持的坍塌现象普遍存在, 他们不仅对治疗前景极度悲观, 而且还要面对支持系统和社会所表现出来的恐惧、歧视等各种现象。在临床上, 我们就发现有些病人在没有被病魔摧毁前就被各色的心理问题摧毁了。艾滋病病人始终处于一种无望感、无助感状态, 他们的抑郁程度和悲观绝望的心理在对照组的调查结果中真实地反映出来。抑郁症病人由于疾病症状的影响, 往往具有消极和对整个世界歪曲的负性思维模式[3]。在临床上, 我们也发现有的艾滋病病人虽然经过反复的宣教, 仍会不关水龙头、将生活垃圾乱扔等现象, 这些也是他们负性思维模式的一种反应。这些负性思维模式的存在, 严重威胁、影响艾滋病病人的情绪和生活质量。采用心理干预措施以后, 病人抑郁、恐惧、悲伤、绝望的心理得到了倾诉、理解、抚慰, 他们获得了疾病相关知识的信息, 树立了正确面对疾病的态度, 得到了医护人员的关心, 甚至得到亲人的谅解和支持, 病友之间沟通和支持也相互增加了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病人干预1个月后SDS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病人干预后1个月SF-36评分在心理健康、情绪角色、躯体角色、疼痛、社会功能、总体生活质量方面高于对照组 (P<0.05) 。
2011年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 (UNAIDS) 提出防控艾滋病“三零”愿景 (零感染、零死亡、零歧视) [4]。随着艾滋病发病人数的增加, 艾滋病病人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已不仅是他们个人、家庭的事情, 而是牵涉到整个社会, 作为临床一线的护士, 更能直接感受艾滋病病人的负性心理、现状和对社会的影响, 要做到“三零”愿景, 正确的心理干预措施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也是实现“三零”愿景的基石。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艾滋病病人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50例艾滋病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25例, 两组病人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和健康教育, 观察组同时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入院1个月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 和美国医学结局研究组 (MOS) 的生活质量量表 (SF-36) 进行效果评定。[结果]观察组病人干预1个月后SDS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病人干预后1个月SF-36评分在心理健康、情绪角色、躯体角色、疼痛、社会功能、总体生活质量方面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对艾滋病病人采用心理干预, 可减轻病人的负性情绪、提高总体生活质量。
关键词:艾滋病,心理干预,情绪,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彭文伟.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96.
[2]吕露, 杨花, 陶翠菊.AIDS/HIV感染者的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内科, 2012, 7 (1) :45-46.
[3]李阳, 曲淑娟, 冷菲菲.老年抑郁症患者的防治与护理[J].护理研究, 2007, 21 (12A) :3342-3343.
妊娠合并艾滋病住院分娩病人的护理 第10篇
1 一般资料
2007年10月—2008年9月在我科住院分娩的妊娠合并艾滋病产妇10例, 均未在我院做产前检查, 其中剖宫产4例, 自然分娩6例;1例自然分娩后12 h死亡。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艾滋病目前缺乏特效治疗, 被认为是不治之症, 令人望而生畏, 病人患病后感到没有希望, 更由于该病传播途径的特殊性带来的歧视, 故护士要向病人及家属解释艾滋病的相关知识, 帮助她们建立符合健康的行为规范, 使她们相信医务人员是真心关心和爱护她们的, 会为她们的疾病保密, 将产妇安置于单人病房, 并进行临产时各产程的配合宣教。
2.2 术前、产前准备
急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甲肝、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病毒检查, 剖宫产者行腹部备皮、备血, 普鲁卡因皮试, 自然分娩者予会阴部皮肤备皮。
2.3 分娩时护理
妊娠合并艾滋病产妇在宫口开大3 cm时进入隔离分娩室行一对一陪护, 并观察产程, 耐心讲解分娩知识, 医护人员在接触产妇分泌物、排泄物、血液时必须戴双层乳胶手套。分娩后留在产房观察2 h, 认真观察宫缩、阴道出血量情况。
2.4 手术后、分娩后护理
2.4.1 剖宫产术后护理
认真观察病情变化, 监测生命体征, 保持静脉输液和尿管的通畅, 观察子宫收缩情况、阴道出血量、腹部切口敷料血迹情况, 指导产妇翻身、进食、回奶及基础护理, 会阴抹洗等, 协助产妇更换卫生垫, 保持清洁卫生。
2.4.2 自然分娩后护理
产妇回病房后观察子宫收缩、阴道出血量及产后小便情况, 指导饮食, 并指导回奶, 减少与婴儿的接触。对产妇进行会阴部伤口护理、进行产后卫生宣教。
2.5 婴儿护理
宫内感染为艾滋病病毒垂直传播的主要方式:婴儿出生后, 采血检查艾滋病病毒均阳性, 故应给予隔离, 注意保暖、沐浴时手法轻柔, 避免擦伤皮肤和黏膜, 脐部严格消毒, 按时进行预防接种。
3 消毒隔离和防护
在接触病人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时, 应戴双层乳胶手套, 手术、接生时要穿一次防水隔离衣、戴防护镜、口罩、帽子、穿鞋套。产妇房间内放置专人用的血压计、体温计、专用医疗垃圾、生活垃圾桶、锐器盒, 血压计、体温计在病人出院后用含氯消毒剂、消佳净浸泡。医疗垃圾、生活垃圾、锐器盒集中焚烧处理。病房每天用含氯消毒剂抹台面、地面, 出院后, 床单元接触过的用物进行终末消毒, 被服衣服应用医用胶袋标记, 不作分类点数送到洗衣部, 用含氯消毒剂浸泡再清洗。
4 健康教育
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 在产后应进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 鼓励她们恢复自我, 保持自立能力, 不要自暴自弃。建议产后42 d进行门诊复查, 婴儿18个月进行艾滋病体检监测。
4 小结
艾滋病属慢性消耗性疾病, 目前暂未有特效治愈药, 护理感染艾滋病的产妇, 工作是艰巨的。护士担负着双重责任, 既要护理产妇婴儿, 更要防止自己受感染。所以做好个人防护及病人物品、医疗垃圾、生活垃圾、化验标本的消毒处理至关重要, 将本专科知识与病人需求相结合, 认真护理好每一位产妇, 除1例妊娠合并艾滋病病危入院分娩、产后死亡者, 其余9例全部康复出院。
关键词:妊娠,艾滋病,分娩
参考文献
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 第11篇
关键词:内科病人 心理分析 心理护理 醫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369-01
引言
心理护理是医护人员在与病人的交往中,以行为来影响?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其康复的方法和手段?人患内科病,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心理活动错综复杂,这就要求医护人员要了解掌握内科病人的心理活动,根据内科病人的不同心理反应,通过疏导?解释?鼓励?安慰等友好言行去干预内科病人的心理活动,从而达到促使内科病人康复的目的?
1?内科病人的心理分析
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需要医护人员观察和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分析产生这些心理活动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治疗和护理,达到改善病情的目的?
一般来说,内科病病因繁多,病情复杂,不同的病?不同的身体状况和不同的性格等,病人会表现不同的心理反应和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主要有猜疑心理?忧虑心理?焦躁心理?恐惧心理?悲观绝望心理等?
1.1?悲观绝望心理
部分内科病人一般起病突然,短时间内就可能使人不能继续从事生产劳动等活动,甚至日常生活都需要他人来照顾,给病人带来很大心理负担,甚至部分病人患病后,机体功能部分丧失,担心留有残疾,从而产生悲观绝望心理?
1.2?焦躁心理
部分病人患病时间长,病情恢复没有预期快,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给家人增加很大负担,情绪不稳定,表现为食欲下降?烦躁不安?失眠等?同时,医护人员可能由于工作繁忙或自身知识结构不完善,不能及时照顾到每位病人,或不能给予有效的治疗,也会导致病人产生焦躁心理?
1.3?猜疑心理
部分病人担心家庭地位?社会地位发生改变,对周围人的态度变得敏感,怀疑不被尊重?也有部分病人对患病缺乏了解,对于治疗过程比较长且效果不是预期中明显时,也可能导致病人怀疑病情的复杂性,怀疑是否被误诊,怀疑治疗方法不对?
2?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方法
通过对内科病人产生心理反应的有关因素进行分析,可以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反应,通过疏导?解释?鼓励?安慰等友好言行去干预内科病人的心理活动,从而达到促使内科病人康复的目的?
2.1?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进行心理护理的首要条件?人们患内科病后,到医院进行治疗,除了病痛带来的身体不适外,还需要面对医院的陌生环境,对能否医治好也存在担忧,这样可能会产生各种心理变化,这就要求医护人员要理解同情病人,注意观察病人的情绪和行为的变化,耐心听取病人的诉说,仔细研究病人的心理需要,缩短医护人员与病人间的距离,为治疗病情创造良好基础?
在做诊疗检查和护理操作前,医护人员应该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获得信任,让病人主动配合医护人员,从而有利于进行诊疗检查和护理工作?
2.2?争取病人亲属的配合
人们生病后,部分病人会担心家庭地位?社会地位发生改变,对周围人的态度变得敏感,怀疑不被尊重,这样的心理也不利于病人的治疗?因此,争取病人亲属对病人多关怀?体贴和鼓励,合理安排好病人的休息?饮食营养,避免病人受到不良的外部刺激,同时让病人亲属积极支持医院治疗工作,鼓励和帮助病人共度难关,有利于对病人进行有效的治疗?
2.3?疏导病人正确对待疾病
不同的病人对于不同的疾病,有着不同的心理,医护人员要和病人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对病人不良心理进行疏导?有的病人,生性乐观,容易盲目自信,产生自持心理,对于这样的病人,也应该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发挥病人对诊疗和护理的主观积极性;对有心理依赖的病人,要密切观察病人心理变化,对病人进行必要的鼓励,消除病人心理疑虑,提高病人对于治好疾病的信心;对于悲观绝望心理的病人,应加强心理卫生指导,帮助病人摆脱心理障碍,保持生理和心理的平衡?
2.4?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就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就医环境包括医疗设施的硬件环境,也包括安排的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病房的干净整齐,适宜的温度湿度,柔和的光线,清新的空气,都会给病人舒缓心理压力,减轻病患的痛楚?
同时,医护人员可以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病的性质?病程长短?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安排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帮助病人减轻心理压力,转移病患带来的身体痛楚,丰富生活内容,陶冶情操,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有利于诊疗和护理工作的进行,从而帮助病人得到有效康复?
结束语
总之,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是一项系统工作,在进行心理护理过程中,应该密切关注病人的细微心理变化,分析其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心理护理方法,舒缓病人心理压力,端正病人对待疾病的态度,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从而有利于疾病的诊疗,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艾滋病病人心理护理 第12篇
关键词:艾滋病,并发症,手术,护理
目前, 艾滋病已经成为人类前所未有的最具有毁灭性的疾病, 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第4位杀手[1]。我国艾滋病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正明显增加, 艾滋病外科并发症手术治疗病人也逐渐增多, 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是广西艾滋病关怀中心, 是收治艾滋病的定点医院。2008年5月—2011年12月, 手术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感染者患外科相关疾病126例, 经积极有效的治疗,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6例艾滋病病人中, 男83例, 女43例;年龄4岁~70岁, 平均35.25岁;经性传播和吸毒途径传播109例, 垂直传播1例, 输血途径传播10例, 夫妻间传播4例, 同性恋传播2例;全部病人经HIV抗体初筛试验和经过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 确诊, 126例病人临床分期均为Ⅲ期~Ⅳ期病人。术前检查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为 (3.6~22.3) ×109/L;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37/μL~436/μL, 其中5例CD4>350/μL, 83例CD4<100/μL, 38例CD4<50/μL。有13例术前曾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 (HAART) 治疗3个月以上。
1.2 合并外科疾病情况
颈部淋巴结肿大52例, 颈部淋巴瘤2例, 甲状腺腺瘤3例, 巨大结节性甲状腺肿2例, 软组织深部脓肿6例, 右肾结石并右肾重度积水慢性肾功能不全1例, 膀胱结石2例, 创伤性股骨骨折2例, 开放性胫腓骨骨折2例, 股骨髓内针取出1例, 胸腰椎结核并椎旁脓肿5例, 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2例, 尿毒症桡动静脉瘘1例, 胃肠穿孔4例, 胃间质瘤1例, 急性阑尾炎12例, 腹股沟疝6例, 增殖性肠结核肠梗阻2例, 股动静脉瘘破裂4例, 会阴部肿块2例, 肛门巨大尖锐湿疣3例, 混合痔8例, 甲沟炎1例, 自残性伤害2例 (割腕伤) 。
1.3 手术方法
手术方式颈部淋巴结摘除术52例, 淋巴瘤切除活检术2例,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2例, 甲状腺腺瘤摘除术3例, 脓肿切开引流术6例, 肾脏输尿管切开取石1例, 膀胱切开取石术2例, 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4例, 股骨髓内针取出1例, 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5例, 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2例, 尿毒症病人做桡动静脉造瘘术1例, 胃肠穿孔修补术4例, 胃大部分切除术1例, 阑尾切除术12例, 腹股沟疝修补术6例, 股动静脉瘘修补术4例, 结肠造瘘术2例, 会阴肿物切除术2例, 肛门尖锐湿疣切除3例, 混合痔切除术8例, 拔甲术1例, 腕伤修复术2例。
1.4 结果
术后3例出现切口感染, 经换药后切口延长愈合;1例术后结肠瘘, 第4天切口裂开, 换药53 d, 瘘口闭合出院;1例术后肺部感染加重, 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于术后1周死亡。其余病例未出现外科手术引发的严重并发症或机会性感染, 均不同程度地好转或治愈出院。所有手术病人在围术期没有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病人对手术有紧张、恐惧心理, 特别是艾滋病手术病人更是顾虑重重, 手术危险性大、预后差、机会性感染率高、术后并发症多等, 加上来自社会、家庭以及疾病本身各方面的因素, 给病人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压力, 易出现多种心理问题, 表现为孤独、抑郁、焦虑、恐惧、悲观、绝望等。护士应多与病人交谈, 尊重病人的隐私,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 详细讲解手术经过、麻醉过程的注意事项及应对措施。护理时应遵循尊重、不伤害、有益、公正、互助的基本伦理原则[2]。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 向家属宣传艾滋病相关知识, 劝导他们正确对待艾滋病病人, 抽出时间陪护病人, 使病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消除病人不良的心理, 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手术。
2.1.2 术前检查和准备
做好病人体格检查及常规外科术前检查 (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胸部X线片、血型、凝血四项、乙型肝炎五项、丙型肝炎、梅毒等) 。检查CD4计数。CD4T淋巴细胞计数作为直接测定免疫功能的方法, 是提示HIV感染病人免疫系统损害状况最明确的指标[3]。原则上CD4细胞<200/μL的病人, 若非必要, 以保守治疗为佳;而CD4细胞<50/μL, 属重度免疫抑制, 是手术的绝对禁忌证。本组绝大部分病人为急诊或亚急性手术, 手术方案已成为病人疾病的主要矛盾, 及时手术恰恰成为挽救病人生命的唯一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 向病人及家属充分说明接受手术的危险性及预后, 再决定是否手术。确定手术者, 术前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再根据病人自身条件, 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及麻醉方式。由于病人的免疫缺陷, 容易造成各种机会性感染, 所以在手术方式上应尽量采用对病人正常生理功能干扰小、创伤小、切口小的手术方式。
2.1.3 营养支持
营养不良和体重降低是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临床表现之一。术前及时给予营养支持, 对于提高病人手术耐受性, 减少手术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具有重大意义[4]。护士应鼓励病人少食多餐, 进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维生素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对于不能进食营养状况欠佳的病人则采用安全留置针静脉输液补充能量。避免反复穿刺, 有条件者给予深静脉高营养 (TPN) 治疗。对于贫血、低蛋白病人, 术前给予输血、血浆、白蛋白等, 以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若病人病情允许, 应尽可能将病人的身体条件调整到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专科护理
病人回病房后, 与麻醉师详细交接生命体征、术中用药、出血情况及麻醉方式和麻醉效果。根据麻醉方式、手术部位及疾病特点给予相应的专科护理。
2.2.1.1 病情观察 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病人术后给予心电监测生命体征, 每隔30 min监测1次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低的病人给予监测动脉血气, 生命体征平稳后改为每隔1 h监测1次, 持续监测24 h~48 h, 直至病人病情稳定。观察手术切口有无渗血、渗液, 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2.1.2 卧位及皮肤护理 根据麻醉方式给予相应的卧位, 硬膜外麻醉去枕平卧6 h, 全身麻醉未醒时, 予去枕平卧, 头偏向一侧, 防止呕吐物呛入气管引起窒息;胃肠道术后12 h可取半坐卧位, 以利于肠蠕动及腹腔渗液的局限, 减轻伤口张力, 减轻疼痛;腰椎手术病人, 术后睡硬板床, 给予轴式翻身。因艾滋病病人体质较差, 免疫力低下, 注意增加营养支持, 做好局部皮肤的护理, 包括皮肤的清洁, 观察皮肤受压情况, 选择合适的敷料, 注意定时翻身, 以减少感染及防止皮肤发生压疮。
2.2.1.3 引流管护理 留置引流管病人, 注意引流量及引流液的性状, 定期挤压引流管, 保持管道通畅。对于胃肠道手术病人, 注意保持胃管通畅, 观察引流液有无新鲜血液。腹腔、脓腔引流管妥善固定好, 每天更换引流袋, 每日引流液少于15 mL时, 及时拔管。对于胸腔闭式引流病人, 注意水柱波动、排气、排液情况, 观察有无气管胸膜漏的发生。结肠造瘘口保持干燥、清洁。
2.2.1.4 发热的护理 发热是艾滋病病人的重要症状, 持续高热可增加耗氧量, 导致脑细胞缺氧并消耗大量机体营养, 因此做好高热护理非常重要。①积极采取降温措施, 注意监测体温变化, 可以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使用药物降温时应注意不宜降温过快, 以免出汗过多产生虚脱, 出汗较多者及时擦干, 并更换衣物。②及时补充营养、水分和电解质。③做好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 预防口腔感染。
2.3 防治并发症
HIV感染所致的免疫功能低下, 使得机会性感染 (结核、真菌、病毒、原虫等) 成为许多HIV感染者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 而感染也是外科手术的主要并发症[5]。因此, 术后加强并发症的防治尤其重要。①积极采取保护性措施:加强消毒隔离, 操作前后要洗手;操作中严格遵守无菌技术;病情较重、营养状况差的病人安排在单人房间, 保持空气流通, 每日做空气消毒, 限制探视, 呼吸道感染者不能进入。②加强呼吸道的管理:注意观察病人的呼吸频率、节律、呼吸方式及发绀情况;定时监测血气分析, 并根据血氧饱和度情况调节氧流量;指导病人有效咳嗽、咳痰, 痰液黏稠者给予超声雾化吸入, 应用止咳、祛痰药, 协助病人翻身、叩背, 必要时进行体位引流, 保持呼吸道通畅;有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指证时, 要及时使用呼吸机。③做好基础护理:保持床单元整洁、舒适、干燥;加强宣教, 注意个人卫生, 勤换衣裤;保持口腔、皮肤清洁, 防止口腔、泌尿道感染, 防止压疮发生。④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如抗结核、抗真菌等机会感染的药物使用, 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定时复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⑤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尽量避免侵入性导管留置过多、过久;继续加强营养, 如有条件应少量多次输注新鲜血、血浆及TPN, 以增强病人的抵抗力,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组2例肠结核肠梗阻病人, 因术前营养状况差, 术后出现肠瘘, 经过加强营养支持及局部换药, 53 d漏口闭合出院。
2.4 职业防护
据报道, 术中针刺伤的感染率为0.3%~0.4%, 术中手套破裂使未破损的皮肤直接暴露在病人血液中感染的可能性更小, 但手术中皮肤损伤的感染率可达5%~6%。此外, 尚有术前、术后的治疗护理接触, 都有HIV职业暴露的风险。因此, 为了避免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 关键是医护人员正确认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等有关知识,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强化标准预防, 严守操作规程, 安全处置锐利器具, 对所有器具严格消毒、认真洗手、使用防护设施 (戴双层手套、防护眼罩、穿防护衣) , 避免接触血液、体液, 安全处置医疗废物。我院是以救治传染病为专门特色的综合性医院, 有规范的消毒隔离程序和良好的防护设施, 各级医护人员均经严格培训, 发生职业暴露的机会很少。本组病人的围术期护理中, 无职业暴露发生。
2.5 健康教育
有针对性地对病人及家属进行艾滋病健康知识教育, 向他们讲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 让家属对艾滋病危害性、严重性和可预防性有一个较清楚的认识, 如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时要戴手套, 消除他们对病人的恐惧感。指导病人避免传染给他人, 进一步积极地寻求及接受针对HIV感染的治疗。注意休息, 加强营养, 增强抵抗力, 避免自身发生继发感染。
2.6 出院指导
出院前告知病人, 生活要有规律, 避免劳累, 保持情绪稳定, 预防感冒, 避免受凉, 不到人多的地方, 注意防止交叉感染, 定期接受疾病控制中心的访视, 积极治疗。性生活中采取措施, 避免传染他 (她) 人, 同时必须告知性伴侣自己的真实病情。到医院就诊时, 必须告知医护人员, 自己是艾滋病感染者等;告知亲属, 关爱病人。嘱病人及家属一定按时来医院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及CD4T淋巴细胞计数, 如出现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μL, 需要进行抗HIV治疗。
3 小结
随着我国艾滋病从局部流行进入广泛流行的快速增长期, 患有外科疾病需手术治疗的艾滋病病人也愈来愈多。由于HIV感染所造成的一些病理、生理方面变化, 可增加病人术后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 导致术后切口感染、切口愈合延长或不愈合、慢性窦道、吻合口瘘等, 严重感染者可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针对艾滋病病人手术高风险的特殊性, 在围术期应做大量细致的工作。术前注意对病人进行心理干预, 做好术前准备, 术后加强专科护理及基础护理, 加强营养支持, 积极采取保护性措施,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及无菌技术操作, 可以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本组126例手术病人, 包括38例CD4<50/μL, 仅1例感染加重并发多器官衰竭死亡, 其他病人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说明对艾滋病病人合并外科手术时, 合理及时的手术治疗是安全的, 配合围术期的精心护理, 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陈曦, 陈焱.艾滋病防治技术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811.
[2]颜婵, 万秀兰, 侯嘉斌, 等.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患者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6) :531-533.
[3]刘保池, 刘立, 陈辉.等.HIV/AIDS外科合并症的手术治疗[J].国际外科学杂志, 2009, 36 (9) :603.
[4]吴国豪, 刘中华, 全应军, 等.普外科住院患者营养状况评价[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4, 19 (12) :733.
艾滋病病人心理护理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