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血气分析测定
动脉血气分析测定(精选7篇)
动脉血气分析测定 第1篇
1 材料
在哈尔滨市周边地区选择健康家猫58只 (雌雄各半) , 体重为1.5~4.9 kg。动物外观发育正常、无畸形、无外伤及皮肤感染, 毛发清洁有光泽、行动迅速、反应灵敏。临床指标正常:体温为38.5~39.5 ℃, 心率为140~180次/min, 呼吸频率为20~30次/min, 血常规指标均正常。
2 方法
2.1 操作步骤
用12 500 U的肝素钠加生理盐水配制肝素稀释液, 待用。用2.5 mL注射器抽取肝素稀释液, 再将筒芯推到底, 残留的肝素足够抗凝1 mL动脉血。将家猫固定在手术台上, 先对其进行安抚, 使之无躁动。在非麻醉状态下, 用肝素处理过的2.5 mL注射器从股动脉采集1 mL动脉血, 并立刻将注射器针头插入橡胶塞进行密封, 将注射器左右各旋转10圈, 防止凝血。推掉头端1~2滴血后, 去掉针头, 及时用拜耳rapidlab248型血气分析仪检查以下指标:血液酸碱度 (pH值) 、血CO2分压 (PCO2) 、血氧分压 (PO2) 、实际碳酸氢盐 (AB) 、标准碳酸氢盐 (SB) 、血浆碱剩余 (BE) 、细胞外液碱剩余 (BB) 、总二氧化碳含量 (CTCO2) 、血氧饱和度 (O2SAT) , 并记录。
2.2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 如呈正态分布, 则其95%参考值范围用公式undefined表示;如呈偏态分布, 则其95%参考值范围用百分位数法P2.5和P97.5表示。
3 结果与分析
对pH值、PCO2、PO2、AB、SB、BE、BB、CTCO2、O2SAT进行正态性检验, 样本测定值P>0.05, 均呈正态分布。因此, 其95%参考值范围用公式undefined计算, 结果见表1, 与国外猫95%参考值范围对比见表2。
注:A组为本地猫股动脉血样本;B组为国外猫主动脉血样本;C组为国外猫股动脉血样本;D组为国外猫爪部动脉血样本。
4 讨论
在兽医临床上, 血气分析技术对呼吸系统和全身生理状态有可靠的诊疗价值, 在国外早已成为常规的检查方法[1]。在国内兽医领域, 血气分析在牛、马、猪、羊、驴、骡、兔、鸡、犬等畜禽中已有应用。訾瑞福等[2]对北京地区健康杂种犬的血气值进行了初步测定。对于猫的血液学指标除施新猷[3]有记录外, 何忠平等[4]也报道了试验用家猫血液生理生化参考值, 但仅限于生理生化参考值的研究。
通过查找资料, 国外家猫的pH值、PCO2、AB测定值均高于国内家猫, 国外家猫PO2测定值低于国内家猫。D.A.Herbert等[5]通过置入聚乙烯导流管采集主动脉或腹部大动脉血样进行血气测定 (见表2 B组) 。P.F.Solter等[6]通过在股动脉做内置硅橡胶导流管采集动脉血和爪部切口采集动脉血, 并对2部位血样指标进行对比 (见表2 C组和D组) 。内置导流管和爪部切口采血相比, 注射器穿刺采血损伤较大, 对试验动物有较大的刺激, 不建议采用此方法。C组和D组为不同部位动脉血样测定值对比, 2组血样PCO2、PO2差异不大, pH值差异较大。综上所述, 动脉血样采集方法和采集部位的不同会造成测定指标存在一定差异。股动脉为体表较浅部位的血管, 指压可触摸到, 动脉血采集较方便;另外, 饮食习惯也可能是造成国内家猫与国外猫pH值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除动脉血采集方法和采集部位外, 影响血气指标还有其他因素, 如性别、年龄、运动状况、精神因素、妊娠以及气候因素等。将试验结果与国外的研究结果对比有一定差异, 其原因还可能与所选取试验动物的生存环境有关。比如当地大气压下降、实验室内温度过高, 这些环境因素的变化均会刺激呼吸过度, 使PCO2降低。动物饮食后会出现“碱潮”, HCO3-升高引起代偿性PCO2升高, 应尽量在动物进食后2~3 h进行试验。另外, 动物剧烈运动或挣扎, 可使PO2略有升高, 可能引起酸性代谢产物在体内聚积, 使pH值下降。当动物情绪突然激动时, 呼吸过度造成PO2下降, 严重时可能会引起呼吸性碱中毒。所以, 采血前尽量减少对动物的刺激, 避免动物应激、挣扎, 使其情绪保持稳定, 以保持血样的标准性。
选取试验动物时, 应淘汰状态较差的个体, 选用临床体征均良好的试验动物, 血常规检查无异常。在家猫镇静状态下由专业人员进行股动脉采血, 淘汰误采的静脉血和动静脉混合血样, 所测样本均为未进气的动脉血液, 且测样及时。试验按照参考文献[3]的标准, 采用现代化先进仪器对样品进行测定, 结果准确、可靠, 可作为教学参考, 也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洪斌, 王统石.犬动静脉血气和酸碱值的比较[J].中国兽医科技, 1995, 25 (3) :23-24.
[2]訾瑞福, 乔伯英, 夏明泽, 等.健康杂种犬血气值测定初步报告[J].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 1996, 13 (2) :13-14.
[3]施新猷.医用实验动物学[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4]何忠平, 方远书, 尤卫民, 等.实验用家猫血液生理生化参考值的建立[J].山东畜牧兽医, 2009, 30 (12) :21-22.
[5]HERBERT D A, MITCHELL R A.Blood gas tensions and acid-base balance in awake cats[J].J Appl Physiol, 1971, 30 (3) :434-436.
动脉血气分析采集技术的护理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8月我科行动脉血气分析病人378例, 男283例, 女95例;年龄25岁~76岁;经桡动脉穿刺240例, 穿刺一次性成功212例;经肱动脉穿刺243例, 穿刺一次性成功238例。
1.2 采集方法
核对病人, 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 病人取自然安静状态, 如活动后要休息约30 min, 测量体温。选择动脉搏动明显且穿刺点及穿刺侧肢体无感染、动静脉栓塞及其他疾患的动脉。临床上常选择桡动脉、股动脉、肱动脉等进行采血, 采血完毕排除针管前端0.1 mL~0.2 mL血液, 注入血气检测分析片, 插入测试片, 输入病人相关信息, 检测完毕, 打印结果。
2 护理
2.1 采血前的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 病人取自然安静状态, 如活动后要休息30 min。同时针对病人对动脉采血了解极少, 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 有针对性地做好解释疏导工作, 消除紧张情绪, 避免各种因素致呼吸过度或屏气而引起的血气误差[1]。
2.1.2 血气分析仪的检测
我科选用的是美国雅培公司旗下i-STAT公司生产的i-STAT系列便携式血气分析仪与与之配套的7+血气分析检测片。快速、简便、床边测定无需抗凝剂, 且采血量少, 全血检测, 无需分离血浆或血清, 结果精确, 3 min出检测结果。可同时测定电解质、血糖等。
2.1.3 测量体温和计算吸氧浓度
采血前需要测量病人的体温, 因为温度会影响动脉血的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动脉血氧分压 (PaO2) 的测定值, 体温>37 ℃, 每增加1 ℃, PaCO2增加4.4%、PaO2增加7.2%, pH值降低0.015;体温下降时对pH值、PaCO2影响不大, 主要影响PaO2。吸氧和吸氧浓度会影响结果, 所以采血前要停止吸氧30 min, 如病情不允许, 则检测时要输入实际吸氧浓度。含脂肪乳的血标本会严重干扰血气电解质的测定, 还会影响仪器测定的准确性和损坏仪器。应尽量在输注脂肪乳前采血或者在输注完脂肪乳后12 h后, 血液中不含乳糜才可采血检测。
2.1.4 动脉选择
选用搏动明显且穿刺点及穿刺侧肢体无感染、动静脉栓塞及其他疾病的动脉。临床上常选择桡动脉、股动脉、肱动脉等。本组病例选择的是桡动脉和肱动脉。
2.2 采血的护理
2.2.1 桡动脉采血
上肢外展、腕关节下垫一小软枕, 手心朝上, 病人采血部位及采血操作者手指常规消毒, 绷紧穿刺部位的皮肤, 动脉搏动明显处为进针点。
2.2.2 肱动脉采血
病人平卧或斜坡卧位, 上肢伸直略外展, 手心朝上, 肘关节下可垫一软枕, 使病人舒适伸直, 穿刺点在肱二头肌内侧沟肱动脉搏动明显处。病人采血部位及采血操作者手指常规消毒, 动脉搏动最强处作为定标点进行穿刺。
2.2.3 根据进针角度分为垂直法和斜刺法
应用垂直法采桡动脉血时, 食指、中指在挠动脉搏动最明显处的纵向两端, 相距1.5 cm~2.0 cm固定桡动脉, 食指、中指应都能摸到桡动脉的搏动, 中间是搏动最明显处。右手持注射器, 对准桡动脉垂直进针, 如无回血, 可缓慢退针, 见有鲜红色回血, 右手固定穿刺的深度及方向, 左手以最快的速度抽取血液。肱动脉取血时, 在搏动明显处压一指印, 做进针点的标志, 余下步骤同桡动脉。斜刺法:左手绷紧皮肤, 右手拿注射器与皮肤呈近40°~50°, 在动脉搏动明显处进针, 快速刺入动脉, 见回血后右手固定穿刺针的方向及深度, 左手快速抽取所需血量0.6 mL~0.8 mL。若无回血, 可稍退针, 左手食指摸着动脉搏动后, 使针头向搏动方向, 再次进针。
2.3 采血完毕后的护理
采血后要立即去除针管前端0.1 mL~0.2 mL血液, 立即进行检测。按压穿刺点15 min, 根据血凝情况可适当再延长, 注意观察局部出血情况。
3 结果
本组病人均采血成功, 其中经桡动脉穿刺240例, 穿刺一次性成功212例;经肱动脉穿刺243例, 穿刺一次性成功238例。
4 讨论
血气分析是判定呼吸衰竭和各种抢救治疗措施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 对指导氧疗、调节机械通气的各种参数以及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均有重要意义[2]。所以对血气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血气分析对标本的敏感度最高, 如何正确采集血标本, 将标本的误差降到最低, 是保证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准确性的保证。若病人心理状态不稳定, 短时间内会影响病人的呼吸状态, 从而影响血液中的pH值、PaCO2、PaO2等不稳定参数的结果。如由于害怕采血, 有些病人会呼吸急促, 引起pH值、PaCO2增加, PaO2减少;而瞬间憋气则会使pH值、PaCO2减少, PaO2增加。采血前一定要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 指导其配合方法, 穿刺时力求一针见血, 减少痛苦, 使病人处于情绪稳定状态。操作前先检查血气分析仪, 确定无故障方可使用。血气分析片保管于2 ℃~4 ℃冰箱中, 保质期6个月, 过期不可用, 以免影响结果。取出的血气分析检测片需置于室温中15 min后方可使用, 取血气分析检测片时不可挤压血气片的正面, 做到轻拿轻放。肝素浓度直接影响血气分析结果, 肝素过多会造成稀释性误差, 动脉血稀释达5%时, 使得PaCO2下降, 碳酸氢根浓度、碱剩余 (BE) 值减少, PaO2增加, pH值无影响。肝素过少又会容易引起血液标本凝固, 如果能立即检测, 可以不需要肝素的稀释, 我科室自备血气分析仪, 采血后能立即进行检测, 所以我们所做的血气分析检测标本不含肝素, 其准确度有所提高。目前临床上对不同部位行动脉穿刺采血的定位方法、采血方式及采集效果都进行了一定研究。由于采血对象不同, 如年龄、原有基础疾病及生理条件等不同, 文献报道有一定差异。在确保病人安全、舒适的前提下, 如何快速、有效的采集动脉血, 需要我们不断提高穿刺技术, 从而提高采血的成功率和血液标本的合格率, 减轻病人的痛苦, 降低感染几率。
参考文献
[1]崔佳音.血气分析的质量控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 (1) :133.
肱动脉采血检查血气分析62例体会 第3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3例, 女29例, 平均年龄46岁 (18~82岁) 。疾病类型:呼吸困难待查、肺心病、急性哮喘、心悸待查、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肺栓塞等。
1.2 操作方法
1.2.1 操作前准备
(1) 穿戴整洁, 洗手, 戴口罩。 (2) 准备用物:采用北京依露得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一次性动脉血气针, 检查有效期, 是否密封, 打开包装, 可见注射器内一小白点 (此为7 U的固体肝素) , 旋紧针头与注射器, 拉动活塞至1 c m备用, 包装内还可见一块橘红色橡皮塞。 (3) 做好解释工作, 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 取得合作。 (4) 安置患者舒适体位, 坐位或平卧位, 前臂掌心向上, 伸展肘关节。
1.2.2 穿刺点选择
沿肱二头肌内侧沟引一直线至肱骨内外上髁连线的交点即为肱动脉的体表投影。采血部位的选择采用肱动脉十字交叉定位法, 即以肘横纹为横轴、肱动脉为纵轴的交叉点±0.5cm处采血, 一般为肘横纹内侧约1/3处。临床存在个体差异, 也有肘横纹中央处摸到肱动脉明显搏动点, 可用指甲做一压痕定位。
1.2.3 操作步骤
消毒示指与中指, 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 再次摸到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后稍加压固定, 确定穿刺点, 感觉动脉的走向及深浅度。右手持注射器, 针尖斜面朝上, 在示指指尖外侧缘下皮肤处以45~90°角快速进针至皮下, 利用示指的触压觉, 再沿动脉向近心端前行, 戳到动脉, 即可见动脉血直入注射器至1 c m处快速拔针, 用干棉签沿动脉走向按压穿刺部位10分钟。拔针后, 注射器针头稍朝下, 以免空气进入。快速将针头刺入橡皮塞, 刺入时做好自身防护, 防止刺到自身手指。迅速转动注射器, 充分混匀肝素, 防止凝血。随即送急诊化验室。对于有出血倾向、凝血功能不佳或高血压的患者, 应延长压迫时间。
1.3 结果
62例患者穿刺成功59例, 成功率95.1%;3例穿刺失败, 其中1例因患者过度肥胖导致肱动脉搏动弥散定位失败, 2例穿入静脉。所有患者作疼痛评估:采用疼痛五指法, 向患者展示五指, 小指表示无痛, 无名指为轻度痛, 中指为中度痛, 示指为重度痛, 拇指为剧痛, 让患者进行选择。结果示10例 (16.1%) 无痛, 35例 (56.5%) 轻度痛, 17例 (27.4%) 中度痛, 未出现严重疼痛或神经损伤症状如手麻、胀等不适。
2讨论
动脉血气分析测定 第4篇
1操作方法
1.1 操作前准备
1.1.1 操作者准备:
着装整洁, 洗手, 戴口罩。
1.1.2 用物准备:
治疗盘内备碘伏1瓶、2.5ml注射器、橡皮塞、无菌棉签、肝素钠及干棉球若干。
1.2 解释工作
向患者解释说明采血的目的, 争取患者的配合。
1.3 操作要点
1.3.1 体位:
摆放合适的体位, 病情许可, 尽量取仰卧位。
1.3.2 血管选择:
选取动脉血穿刺的部位是一个重要问题, 采血前应测定该血管是否有侧支循环, 选择的血管应是在损害后不因此影响血流量致组织缺血性坏死的一支动脉, 该动脉周围应无静脉并行, 以免取血是误取静脉血。应该找疼痛不明显的部位, 以防止因疼痛而影响通气。选择采血部位的血管周围应有肌肉、筋腱、脂肪等疼痛的敏感性低的区域为宜, 对疼痛的敏感性高的区域不应选择。为取血方便, 选择易于摸到的、浅表的、比较固定的、穿刺局部无硬结的、穿刺比较方便的动脉, 特别是危重患者, 取血部位方便最为理想。首选桡动脉。
1.3.3 采血:
用2.5ml注射器抽好肝素液, 湿润注射器内壁, 彻底排出空气后再推出肝素液备用。常规消毒:先用碘伏以穿刺点为中心做环行消毒, 直径为8~10cm, 并用同样的方法消毒操作者的左手食指和中指皮肤 (包括指腹及甲床、甲缝) 。以消毒好的左手食指、中指触摸到动脉搏动最强处后略分开两指0.5~1cm, 轻按压固定该血管, 右手持注射器以垂直于皮肤的角度 (有静脉伴行者<90°进针) 。快速破皮后试探进针见有新鲜动脉血液入注射器约2ml血量既可拔针并迅速把针头斜面插入橡皮塞内 (如无一针见血, 未直接刺入血管, 可以左手的食指和中指沿动脉走向触摸动脉作为引导, 再进一步穿刺血管) , 以防空气进入产生气泡影响检测结果, 立即化验。同时, 另一人用干棉球按压穿刺部位10~15min, 以防局部血肿形成, 保护血管。
2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清醒ICU患者对监护室内各种仪器的报警声, 忙碌的工作人员以及无家属陪护的环境均易产生焦虑心理, 尤其是频繁的抽血化验, 更使患者感到恐惧, 从而影响穿刺效果。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 热情耐心做好心理疏导, 详细解释血气分析对疾病诊断的重要性。操作过程中的配合及介绍我科的经验, 以取得患者的信任, 使之能够有信心地配合治疗。
2.2 疼痛的护理
耐心向患者解释疼痛的必然性、疼痛的性质及持续时间, 指导患者肌肉放松的方法, 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如聊天等, 以取得患者的配合。穿刺时护士要一手持针、一手绷紧局部皮肤, 减少局部牵拉。对于穿刺时患者表现对疼痛的反应, 如躁动不配合, 护士要表示理解, 给予适当安慰、关心, 增加患者痛阈, 并给予适当的保护, 保证安全。
2.3 对局部出血的护理
穿刺前选择好血管、选用搏动好的、易穿刺固定的血管。穿刺是争取一针见血, 避免反复穿刺。拔针后迅速局部压迫止血, 对浅部动脉穿刺时不是垂直进针的, 要按进针方向按压, 对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要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从而避免局部出血, 对局部出现血肿的, 24h内局部冷敷, 24h后用温热毛巾热敷。一般出血少者, 数天内即可自然吸收;对出血较多、血肿较大者, 一般不能自然吸收, 应动态观察, 保持局部清洁, 防止发生感染, 必要时行局部血肿穿刺, 抽吸血肿。
2.4 对可能发生感染的护理
观察局部皮肤颜色, 有无红肿并监测体温、血象, 穿刺前清洁皮肤, 充分消毒。护士操作前注意洗净双手, 操作中严格无菌技术, 防止医源性感染, 保持局部清洁, 必要时局部包扎。对局部出现红肿的, 应每天4~6次安尔碘涂擦或百多邦等药膏涂擦, 如因局部感染造成的血象异常, 应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 防止菌血症的发生。
2.5 局部硬结的护理
由于ICU患者病情重, 需反复多次进行血气分析, 在同一部位穿刺次数过多, 易发生硬结, 在操作过程中应尽量选择不同的动脉穿刺, 防止硬结的产生。对已有的硬结, 可进行局部热敷, 用温热的毛巾热敷或请理疗科会诊, 进行理疗;注意保护局部皮肤, 防止硬结部位受压、摩擦等损伤;保持局部皮肤清洁, 严格无菌技术, 防止因操作不严, 引起硬结部位发生感染。
动脉血气分析测定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3.28”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获救者为对象, 115例均为男性, 19~63岁, 平均 (39±7.7) 岁, 其中<20岁者1例, ≥60岁者1例, 其余为20~63岁。所有人员在井下生活8天8夜, 有不等量饮水史, 均未进食, 少数人曾食煤块、树皮、纸片, 出井后神智清楚, 肢体无力, 感饥饿。获救者升井后被直接抬入救护车, 约50min转运至医院病房。入院后立即静脉采血, 行常规血液学指标的检测, 并给予补液、对症治疗, 于住院治疗期间多次复查血气分析等指标。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 对115例获救者住院期间的血气分析数据进行分析, 具体步骤为收集5所定点救治医院的所有病历资料, 研究人员设计数据库, 由统一培训的指定人员进行数据录入。5所医院的检验科均参加卫生部的室间质控, 实验室符合卫生部的质控标准。以不同时间点 (天) 为横坐标, 获救当日为1, 获救第二天为2, 以此类推;相应时间点各指标测定值的均数为纵坐标, 绘制各指标随再喂养的变化曲线, 以了解其变化特点, 并对不同时间点各指标的变化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表示, 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动脉血气分析的变化:方差分析提示pH与PaCO2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356、13.311, 均P<0.05) , PaO2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2.356, P>0.05) 。两两比较提示:获救当天PH高于第3天后各天的PH, 获救当天PaCO2低于此后各天,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图1、图2) 。
3 讨论
煤矿透水事故中因矿山透水淹没作业区或通道, 被困者长久得不到救援, 由于空气、食物、饮水的短缺, 造成缺氧、饥饿、脱水综合征。饥饿、脱水, 临床可出现头痛、头晕、心悸、胸闷、乏力、失眠、多梦、记忆力降低等一系列表现, 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及健康。缺氧 (hypoxia) :是指因组织的氧气供应不足或用氧障碍, 而导致组织的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缺氧是临床各种疾病中极常见的一类病理过程, 脑、心脏等生命重要器官缺氧也是导致机体死亡的重要原因。另外, 由于动脉血氧含量明显降低导致组织供氧不足, 又称为低氧血症 (hypoxemia) 。机体吸入氧, 并通过血液运输到达组织, 最终被细胞所感受和利用。因此, 缺氧的本质是细胞对低氧状态的一种反应和适应性改变。当急性严重缺氧时细胞变化以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为主 (包括组织中缺氧对器官的影响, 取决于缺氧发生的程度、速度持续时间和机体的功能代谢状态。慢性轻度缺氧主要引起器官代偿性反应;急性严重的缺氧, 器官常出现代偿不全和功能障碍, 甚至引起重要器官产生不可逆损伤, 导致机体的死亡) ;慢性轻度缺氧细胞以氧感受器的代偿性调节为主。缺氧可直接通过肺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对氧敏感的钾通道关闭, 使细胞内K+外流减少, 膜电位下降, 细胞兴奋性增高、极化加速和细胞外Ca2+内流增强, 最终导致了肺血管收缩。血气分析是医学上常用于判断机体是否存在酸碱平衡失调以及缺氧和缺氧程度等的指标。包括pH、PCO2、PO2、HCO3ˉ等。它们代表的临床意义反映了机体内环境是否处于一定的稳定状态[1,2,3]。
根据饥饿分期:开始1~4d为食物兴奋期, 产生明显的饥饿感, 对食物有强烈渴望;4~14d进入酸中毒期, 此期代谢速度加快, 体内产生较多的酸性物质;2周左右进入代偿期, 此时人体无明显饥饿感;如果继续不能得到能量补充, 机体可能进入并发症期和衰竭期。而此次事故人员饥饿则是处在各方面极为恶劣的生存条件下, 因此绝非单纯的饥饿研究资料可类比。但获救矿工的并没有出现严重的恶液质表现, 从时间和临床表现, 获救矿工当时处于酸中毒期。矿工尿常规中酮体呈阳性达1/3, 但血气pH获救当天高于第3天后各天的pH, 大多在正常范围, 获救当天PaCO2低于此后各天, PaO2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虽然进入酸中毒期, 但机体仍能够通过代偿使体内酸碱平衡维持稳定[4,5,6]。
总之, 从受困189h的115例矿工的身体状态评估中, 虽然情况好于预期, 但部分矿工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多系统异常, 特别是水电解质、血糖和心血管系统。本次研究主要围绕血气分析进行, 仅反映了部分生理指标的变化特点, 有条件仍需进一步深入了解及探讨其他生化指标的变化, 临床医师应给予高度重视。随着各类灾害的频繁发生, 从事医院急救急诊和管理人员, 应加强卫生应急医学救援的能力建设, 以有效开展院内、外的紧急救治。
参考文献
[1]李宗浩.刨建发展中国救援医学事业[J].中国急教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07, 2 (1) :1-2.
[2]唐佩福, 陈华, 姚一民, 等.大量快速补液治疗地震肢体挤压伤[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08, 3 (7) :388-389.
[3]郭长江, 杨继军.饥饿与生存[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03, 21 (2) :55-56.
[4]陈提义.完善机制提高能力促进医学救援科学发展[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09, 4 (12) :930-931.
[5]王胜敏, 煤矿透水被困人员医学救治的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 2010, 8 (2) :153-154.
动脉血气分析测定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3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出生的新生儿120例, 所有病例诊断均参照第三版《实用新生儿学》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64例, 女56例, 平均孕周 (38.3±1.4) 周, 平均出生体质量为 (3.3±1.5) kg。根据Apgar评分分为3组, 其中≤3分25例, 4~7分38例, ≥8分57例, 其中阴道分娩46例, 剖宫产分娩74例, 三组在性别、孕周、体质量以及分娩方式等方面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三组之间可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
在新生儿出生后1min和5min分别进行Apgar评分, 若5min评分未正常, 则每隔5min继续评分, 直至出生后15min。待新生儿分娩出后, 在发出第一声啼哭前医护人员使用消毒止血钳钳夹长约15cm的一段脐带, 并在止血钳外侧间断脐带, 使用肝素化的毛细管抽取脐动脉血30~50μL并立即进行封闭处理。使用美国IL公司生产的GEM Premier3000血气分析仪进行检测, 检测血液p H、PO2、PCO2以及血液碱剩余 (BE) 数值。Apgar评分标准为1min≤3分为重度窒息, 4~7分为轻度窒息, ≥8分为正常。将p H<7.20作为脐动脉血气分析异常的诊断标准。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处理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表示, 采用t检验, 各因素关系分析采用相关性分析,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脐动脉血气分析情况分析
结果显示随着Apgar评分的下降, 血气分析p H值、PO2、BE呈下降趋势, 二者呈正相关 (r分别为0.764、0.803、0.841, P均<0.01) , 而血气分析PCO2呈上升趋势, 二者呈负相关 (r=-0.836, P<0.01) 。重度窒息组与轻度窒息组pH、PO2、PCO2以及BE对比 (t分别为1.658、1.701、1.739、1.863, P均<0.05) ,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重度窒息组与正常组对比 (t分别为2.158、2.287、4.439、6.763, P均<0.01) , 差异显著, 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各组与脐动脉血pH值关系分析
重度窒息患儿pH≤7.20病例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和正常组, 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8.39和61.58, P均<0.01) , 而重度窒息患儿pH≥7.25病例明显低于轻度窒息组和正常组, 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9.98和51.58, P均<0.01) , 见表2。
3 讨论
以往临床上采用Apgar评分诊断新生儿窒息, 其具有简单、快捷、实用以及易于普及等特点, 但其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且特异性差[3]。当胎儿发生窒息缺氧时, 机体内无氧酵解代谢大大增加, 需氧能量代谢受到抑制, 导致酸性产物大量生成, 必须通过机体内的缓冲体系调节以维持胎儿体内的酸碱平衡, 胎儿体内的HCO3-离子经脐动脉通过胎盘扩散至母体, 因此脐动脉血对于反映胎儿各器官组织的功能和状态具有重要作用[4]。目前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已被国际公认为是评价新生儿缺血缺氧最可靠的临床指标之一, 其可以客观准确地反映新生儿组织器官的功能和状态[5]。
通过对本组资料研究显示, 随着Apgar评分与血气分析pH值、PO2、BE呈正相关, 而与PCO2呈负相关, 重度窒息组与轻度窒息组和正常组pH、PO2、PCO2以及BE对比,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脐动脉血气分析可反映新生儿窒息程度的改变。重度窒息患儿pH≤7.20病例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和正常组, 而重度窒息患儿pH≥7.25病例明显低于轻度窒息组和正常组, 表明脐动脉血pH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发生新生儿缺氧缺血状态, 进一步肯定了脐动脉血气分析诊断新生儿窒息的临床价值。总之, 脐动脉血气分析可以客观准确地评价诊断新生儿窒息, 降低Apgar评分的误诊率, 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脐动脉血气检查对于新生儿窒息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出生的新生儿120例, 出生后行脐动脉血气分析并进行Apgar评分。结果 Apgar评分与血气分析pH值、PO2、BE呈正相关, 而与血气分析PCO2呈负相关, 重度窒息患儿pH≤7.20病例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和正常组。结论 脐动脉血气分析可以客观准确地评价诊断新生儿窒息, 有助于提高新生儿窒息的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脐动脉血气分析
参考文献
[1]Leuthner SR, Das UG.Low Apgar scores and the definition ofbirth asphyxia[J].Pediatr Clin Noth Am, 2004, 51 (3) :737.
[2]Rennie JM, 刘锦纷 (译) .罗伯顿新生儿学[M].4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9:256.
[3]Zupan SV.Definition of intrapartum asphyxia and effects onoutcome[J].Gynecol Obstet Biol Reprod, 2008, 37 (S1) :7-15.
[4]顾琴, 汪洁云, 樊珏, 等.应用脐动脉血气分析诊断新生儿窒息的价值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0, 25 (12) :946-947.
动脉血气分析测定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1月我院ICU病房收治的危重病患者100名,包括中度颅脑损伤术后患者46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15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21例,尿毒症患者13例,胃肠道术后患者5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8岁。所有患者均排除呼吸衰竭及循环系统衰竭。
1.2 方法
1.2.1 临床检测方法
每位患者通过右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导管采集中心静脉血液,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经皮刺入,使用肝素生理盐水溶液对三通开关进行冲洗,以防止取血时出现血凝,同时通过股动脉采集周围动脉血液,并将取得的血液样本使用全自动血气分析仪进行血气参数的分析。
1.2.2 临床观察指标
分别以每一位患者中心静脉血和动脉血的ph值、血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碱剩余(SB)、碳酸氢根(HCO3-)、氧饱和度(SaO2)作为临床观察指标。
1.2.3 统计学方法
将每一位患者的临床观察指标结果进行汇总统计,并将统计结果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均以P<0.05作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基本检测标准。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血气分析得知,患者静脉血的pH为7.36±0.03,动脉血的pH为7.40±0.04;静脉血的二氧化碳分压为(46.04±7.23) mmHg,动脉血的二氧化碳分压为(40.78±8.79) mmHg;静脉血的碳酸氢根浓度为(23.84±2.17) mmoL,动脉血的碳酸氢根浓度为(22.95±2.01) mmoL;静脉血的氧分压为(35.78±5.69) mmHg,动脉血的氧分压为(104.98±3.04) mmHg;静脉血的氧饱和度为(72.34±4.23)%,动脉血的氧饱和度为(94.78±4.92)%;静脉血的酸碱剩余为(1.79±0.34) mmoL,动脉血的碱剩余为(1.82±0.42) mmo L。所有患者的具体的血气参数分析结果见表1。
3 讨论
血气分析技术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的医学检验技术,其通过使用血气分析仪对血液的pH、PCO2、HCO3-、PO2等指标进行测定,从而对人体的血液酸碱平衡情况及呼吸功能进行评价[3],该方法对于酸碱平衡紊乱及呼吸衰竭的检测具有着重要的临床诊断意义,因而在临床各科室中得到了愈来愈广泛的应用。
动脉血气分析在正常情况下可以为组织血液灌流和功能状态提供可靠的参考指标。普遍研究认为当患者存在呼吸衰竭时静脉血气分析只能用于判断酸碱失衡,不能用于判断呼吸功能,因此必须检测动脉血气分析。而当患者存在严重循环功能障碍时,单纯检测动脉血气分析并不能正确反映机体组织代谢、功能状态,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静脉血气分析能较好地反映组织酸碱状态及组织氧合、耗氧状况,弥补了动脉血气分析的不足,故应同时检测静脉血气分析。但是国内外研究指出,当患者无严重循环、呼吸功能障碍时,其动脉与静脉的血气、酸碱状态无明显差异[4]。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指出,所有患者静脉血和动脉血的pH值、二氧化碳分压、碳酸氢根浓度及碱剩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证实了无呼吸衰竭和/或循环衰竭患者的动脉与静脉的血气、酸碱状态无显著差异,提示在对无呼吸衰竭和/或循环衰竭患者进行血气分析时,可用单纯中心静脉血检测代替动脉检测,进而一方面可有效的降低凝血、止血功能较差的患者在动脉采血过程中承担的风险,降低医源性损伤,另一方面并可极大的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的治疗负担。
总之,无呼吸衰竭和/或循环衰竭的患者的周围动脉与中心静脉的血气分析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可采中心静脉血气代替动脉血气,从而有效的降低患者医源性损伤的风险和治疗费用,对于患者治疗具有着重要的临床治疗意义,值得进行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进行危重病患者周围动脉和中心静脉血气分析的比较研究。方法 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1月我院ICU病房收治的危重病患者100例, 包括中度颅脑损伤术后患者46例,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15例,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21例, 尿毒症患者13例, 胃肠道术后患者5例, 年龄最小18岁, 最大78岁。所有患者均排除呼吸衰竭及循环衰竭。每位患者同时采集周围动脉和中心静脉的血液样本进行血气分析检查, 将所得结果进行对比, 并将分析结果使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的周围动脉和中心静脉的pH值、二氧化碳分压、碳酸氢根浓度及碱剩余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 无呼吸衰竭和/或循环衰竭的患者的周围动脉与中心静脉的血气分析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可采中心静脉血气代替动脉血气。
关键词:危重病,周围动脉,中心静脉,血气分析
参考文献
[1]张洪.危重病患者周围动脉和中心静脉血气比较及其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5) 98-99.
[2]Adrogue HJ.Assessing acid-base status in circulatory failure, dife-rence between arterial and central venous blood[J].N Engl J Med, 1989, 320 (20) :1312.
[3]明自强, 俞林明, 吕银祥, 等.脓毒症患者周围动脉和中心静脉血气比较及其评价[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 (24) :3451-3452.
动脉血气分析测定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