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精选10篇)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第1篇

关键词: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心脏内皮细胞,炎性反应,Toll样受体2

在当代,冠心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冠心病的基础病理变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被认为是一个慢性炎性反应过程,与免疫反应息息相关,包括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近期研究发现,Toll样受体家族(Toll-like receptors,TLRs)通过识别病原体相关受体模式,可以介导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发生。TLRs是一种病原体功能识别的跨膜受体,可以识别细菌、病毒以及其他一些病原体[1],在免疫应答和介导内皮细胞的炎性反应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其中,在心脏中发现TLR2和TLR4受体的存在。研究证据表明,TLR2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启动和发展过程。TLR2通过下游通路参与泡沫细胞的形成,另外,TLR2的激活物肽聚糖(peptidoglycan,PGN)已被发现存在于血管早期粥样硬化斑块中[2,3]。

众所周知的是,ox-LDL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物质,高水平ox-LDL作为动脉粥样硬化高危因素之一,其可以通过破坏细胞间连接、减少NO释放和促进单核细胞入侵,促进内皮细胞慢性炎症损伤反应,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4,5]。目前的研究发现,ox-LDL可以结合几种受体,包括SR-A1,SR-A2和凝集素样低密度受体(lectin-like 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OX-1),从而诱导炎性反应的发生[6,7]。在外周单核细胞中,ox LDL已经被证实可以上调TLR2/4受体的表达,其下游因子NF-kapa B和炎症因子IL-6也受到ox-LDL的调控[8]。而已有报道证实,ox-LDL可以通过TLR4途径来诱导内皮细胞炎性反应的发生[9]。然而,ox-LDL诱导内皮细胞的炎性反应中TLR2的作用尚不清楚,未见相关报道研究。

本实验通过分离小鼠心脏内皮细胞,然后使用oxLDL诱导内皮细胞炎性反应,研究TLR2在ox-LDL诱导内皮细胞慢性炎性反应中的表达变化,有助于进一步了解ox-LDL诱导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C57BL/6小鼠,清洁级,8~10周龄,汕头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批号0008466)。

1.2 主要试剂

DMEM-F12培养基(11995-065),胎牛血清(SV30087.01)和胰蛋白酶(25200056,Gibico),ox-LDL(YB-002,广州奕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胶原酶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公司),兔抗小鼠TLR2多克隆抗体(sc-10739,Santa Cruz),兔抗小鼠ICAM-1(115-035-003,Jackson Immuno Research),BCA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增强型,P0010,中国碧云天公司),IL-6(YY42899)和IL-8(YY42899)ELISA试剂盒(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 方法

2.1 细胞分离和培养

参照既往方法[3],取3~4只8~12周雄性C57BL/6小鼠,颈椎分离法处死后,取出心脏组织浸于4℃预冷的磷酸盐缓冲液(PBS)皿中,将心脏组织剪碎,转移至试管中,加入10 m L胶原酶Ⅱ(0.1%)于37℃水浴锅中消化2次,各10 min,每次均弃掉上清,在试管中加入10 m L胰酶(0.25%),于37℃水浴锅中共消化3次,各10 min,每次取其上清置于事先备好血清的离心管中,1200 r/min离心10 min,往离心所得的细胞团加入含10%FBS的高糖DMEM培养基,混匀,分配等量培养基接种到12孔板上,以后定期换液。

2.2 实验分组

将小鼠心脏内皮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加入DMEM培养基)和干预组,干预组分别加入低浓度ox-LDL(20 mg/L)和高浓度ox-LDL(40 mg/L)作为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各组重复实验5次。

2.3 Western blot法测定ICAM-1、TLR2蛋白表达

细胞用4℃预冷的PBS洗3次,每孔细胞加入30μLRIPA裂解液,置冰上30 min后,刮下细胞,12 000 r/min离心10 min,上清即为总的细胞蛋白溶解成分。使用BCA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增强型)测定蛋白浓度,加入样品缓冲液后煮沸10 min变性。按常规方法行SDS-PAGE,分离胶为8%,浓缩胶为5%,250 m A转膜(经甲醇处理的PVDF膜),5%脱脂奶粉室温封闭1 h后.置于兔抗鼠一抗(封闭液1∶200稀释)中,4℃孵育过夜,TBS-T洗3次,每次10 min。置于生物素标记的羊抗兔二抗(封闭液1∶5 000稀释)中,室温孵育1.5h,TBS-T洗3次,每次10 min。使用化学发光试剂盒发光,Quantity One软件分析目的条带的灰度值。

2.4 ELISA法测定IL-6和IL-8水平

按照ELISA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测定培养基中IL-6和IL-8的表达。

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ox-LDL对小鼠心脏血管内皮细胞ICAM-1、IL-6和IL-8水平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ICAM-1、IL-6和IL-8表达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低浓度组间ICAM-1、IL-6和IL-8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1、表1)。该结果说明ox-LDL成功诱导了小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炎性反应。

A:ox-LDL诱导小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炎性反应中ICAM-1蛋白表达;B:ICAM-1蛋白表达的灰度值与β-actin比值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低浓度组比较,#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低浓度组比较,#P>0.05;IL-6:白细胞介素-6;IL-8:白细胞介素-8

3.2 TLR2在ox-LDL诱导的小鼠心脏血管内皮细胞慢性炎性反应中表达变化

本实验使用两种浓度ox-LDL干预小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用Western blot法检测TLR2受体表达的变化。实验结果发现,高、低浓度组的TLR2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减弱,高浓度组较低浓度组减弱,各组间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图2)。

A:ox-LDL诱导小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炎性反应中TLR2蛋白表达;B:TLR2蛋白表达灰度值与β-actin比值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低浓度组比较,#P<0.01

4 讨论

ox-LDL作为重要的致动脉粥样硬化蛋白,已被证实可以通过激活各种炎症因子(包括细胞黏附因子、血管黏附因子、趋化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等),最终诱导内皮细胞慢性炎性反应的发生。本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低浓度组炎症因子ICAM-1、IL-6和IL-8表达明显升高,但是高、低浓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该结果提示,ox-LDL成功诱导了内皮细胞炎性反应,但是高浓度组和低浓度组炎症反应差异小,猜测可能是由于ox-LDL干预浓度40 mg/L时已饱和,因而无法进一步促进相关炎症因子的产生。当然,如果使用更高浓度的ox-LDL进行检验,就可以证实猜测,下一步本课题组拟对此进行研究。

TLR2作为一种炎症受体,已被证实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并在其启动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单核细胞TLR2表达明显上升[10]。TLR2很可能参与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炎性反应,本实验主要探讨TLR2在不同浓度ox-LDL诱导内皮细胞炎性反应中表达变化,结果提示随着ox-LDL浓度升高,TLR2表达呈递减趋势。与此类似的有ox-LDL的另外一个主要受体LOX-1,ox-LDL干预超过一定浓度时,LOX-1受体出现表达不变甚至呈下降趋势[11]。

本研究结果发现,TLR2的表达与LOX-1类似,在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炎性反应中,TLR2呈抑制状态,且呈浓度依赖型。这可能是因为:(1)ox-LDL抑制TLR2与IL-1同源基因的表达,从而导致TLR2蛋白表达减少。TLR2属于1型跨膜糖蛋白,胞浆区与人类哺乳动物IL-1的胞浆区高度同源,该区域称为TLR-白介素-1受体区域[12]。研究表明,在巨噬细胞中ox-LDL抑制IL-1基因的转录,从而抑制IL-1蛋白的表达[13]。因此,本实验出现TLR2抑制状态可能是因为ox-LDL抑制TLR2与IL-1高度同源基因的表达,从而导致TLR2蛋白表达减少。(2)在ox-LDL的刺激下,TLR4表达明显增加,基于机体保护作用,TLR2出现表达减少从而缓冲过度炎性反应带来的损伤。相关研究表明,TLR2和TLR4存在交叉作用,两者存在着共同的配体和信号通路,诱导一系列炎性反应的发生[14]。在高脂饮食条件下,TLR2和TLR4共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但是只有TLR2或TLR4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中作用不大[15]。使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干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单核细胞后,TLR4表达明显升高,基于机体保护作用,TLR2表达反而减少从而缓解过度炎性反应的发生[16]。虽然本实验中TLR2在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炎性反应中表达减少,但是相当部分研究表明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TLR2表达呈上调状态,因此,关于TLR2在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炎性反应的表达变化尚不明确,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的原因 第2篇

很多种因素都能够引起低密度脂蛋白偏高的升高,主要可分为非病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两类:

1、非病理性因素

(1)饮食不均衡,摄入的脂肪过高。

(2)吸烟饮酒引起的偏高。

(3)超重和肥胖的人容易引起低密度脂蛋白偏高。

2、病理性因素

(1)肝功能异常、肝炎患者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第3篇

关键词 冠心病 胆红素 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各种研究资料表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形成与脂类(脂蛋白)代谢异常有密切关系;而胆红素可抑制脂质氧化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近年来胆红素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已日益受到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研究的重视。本研究通过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观察其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之间的关系,旨在进一步探讨CHD临床识别和预测指标。

资料与方法

冠心病組患者102例,无合并肝、肾及内分泌疾病,均符合WHO冠心病诊断标准。其中男64例,女38例,年龄61.3±10.9岁。对照组89例,为健康体检人群,其中男60例,女29例,年龄62.1±10.8岁。

方法:所有检测对象均空腹采血。TBIL与HDL-C、LDL配套试剂,严格按说明书操作,使用AU2700全自动生化仪测定。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胆红素与HDL-C、LDL的检测采用线性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结 果

TBIL与HDL-C呈正相关(r=0.917),TBIL与LDL-C呈负相关(r=0.897)。CHD组与对照组的TBIL与HDL-C检测结果比较,见表1。

讨 论

冠心病是临床医学中古老而又重要的课题。近来的研究表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于氧化作用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它在动脉内壁的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处发生氧化修饰成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1]。而胆红素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它与人体的其他抗氧化防御系统(GSH、SOD)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与白蛋白结合的胆红素存在于心室的肌细胞部,阻止该部位产生氧自由基,从而保护心室肌细胞不受氧自由基损害,清除自由基,参与体内氧化与抗氧化的平衡机制[2]。当血胆红素降低时,自由基升高会导致体内氧化能利增强,大量LDL-C被氧化,从而增强了因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而致的动脉粥样硬化。血清中游离胆红素、白蛋白结合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均有了强大的抗氧化能力。它们均能有效地清除氧自由基,防止脂质氧化。

本研究检测了102例CHD患者和89例对照组的TBIL、HDL-C、LDL的水平,结果发现CHD组TBIL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分析差异有显著性,TBIL水平下降度是CHD的发病原因;CHD组的HDL-C低于对照组,LDL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通过上述资料显示冠心病患者胆红素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表明胆红素作为体内强抗氧化剂,可能参与了对氧自由基的消除,形成对体内脂质的抗氧化性保护。TBIL与HDL-C之间呈正相关,表明与HDL-C一样,TBIL能有效地抗CHD的发生。此外,胆红素还可能通过增加胆固醇的溶解,促进胆固醇从胆汁排出,以降低血浆中胆固醇的浓度,来阻止CHD的发生[3]。而TBIL与LDL之间呈负相关。血脂增高,冠心病事件的相对危险性增加。增高的血清TBIL能明显降低血清脂质和脂蛋白,从而起到保护心血管组织的作用。经上述研究认为,血清TBIL、HDL浓度下降、LDL-C浓度上升可能同时是CHD的危险因子,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显初,郑利平.冠心病血清总胆红素与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的关系研究.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3(8):479.

2 陈清红,施步程.血清胆红素浓度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1,25(2):75.

3 黄维义,曹林生,贺立群.冠心病患者胆红寨浓度变化及其对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水平的影响.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1,21(1):23.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第4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DL-同型半胱氨酸(Sigma公司),氟伐他汀原药粉(Novartis公司,批号:X0362),RPMI1640培养基、胎牛血清、人AB血清(Gibco Brl公司),青霉素、链霉素、胶原酶Ⅰ型(Sigma公司),0.25%胰蛋白酶及0.02%EDTA(Hy Clone公司),HEPES、PBS缓冲液、内皮生长因子(Sigma公司),肝素钠(Solarbio公司),内皮细胞鉴定试剂盒(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逆转录试剂盒(Promega公司),通用PCR优化试剂盒Ⅰ(博大泰克公司)。

1.2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离培养与鉴定

无菌条件下取健康产妇脐带,PBS缓冲液反复冲洗后,加0.1%胶原酶,37℃消化15 min,离心后加完全培养基RPMI1640(10%胎牛血清,10%人AB血清,100 U/m L青霉素,100μg/m L链霉素,50 ng/m L内皮生长因子,50μg/m L肝素钠储存液),置37℃、5%CO2孵箱中培养,24 h后换液,待人脐静脉内皮细胞80%融合,用胰蛋白酶-EDTA消化传代,经Ⅷ因子鉴定后,第2~3代用于实验。

1.3 实验分组

实验分为五组:(1)正常对照组:HUVECs与培养基孵育24 h;(2)Hcy刺激组:100μmol/L Hcy与HUVECs孵育24 h;(3)低浓度氟伐他汀干预组:以0.1μmol/L氟伐他汀预处理HUVECs后,再与Hcy共同培养24 h;(4)中浓度氟伐他汀干预组:以1μmol/L氟伐他汀预处理HUVECs后,再与Hcy共同培养24 h;(5)高浓度氟伐他汀干预组:以10μmol/L氟伐他汀预处理HU-VECs后,再与Hcy共同培养24 h。每组4个样本。

1.4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LOX-1m RNA的表达

培养结束后按常规方法提取细胞总RNA,并进行纯化,反转录为c DNA。用于LOX-1基因序列扩增的引物序列:上游5'-AAGGACCAGCCTCATGA-GAAG-3',下游5'-TTGGCATCCAAAGACAAGCAC-3'。以β-actin为内参照物,引物序列:上游5'-GTGGGGCGCCCCAGGCACCA-3',下游5'-CTTCCT-TAATGTCACGCACGATTTC-3'。PCR反应程序为:94℃变性3.5 min→94℃40 s→54℃退火1 min→72℃延伸1 min,重复40个循环。PCR产物在1.5%琼脂糖凝胶中电泳,紫光灯下拍照,将凝胶电泳图像输入Gene Genius凝胶分析系统,应用Gene Tool计算同一管内LOX-1与β-actin扩增条带吸光度比值作为其相对表达强度。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正常对照组有极微量LOX-1 m RNA的表达(0.08±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100μmol/L Hcy与HUVECs孵育24 h显著诱导LOX-1m RNA的表达(0.40±0.09),Hcy刺激组LOX-1m RNA水平(0.36±0.04)升高至正常对照组的5倍(P<0.05)。氟伐他汀干预组可减轻LOX-1 m RNA在HUVECs的过度表达。但与Hcy刺激组相比较,0.1μmol/L氟伐他汀组仅轻度减轻LOX-1 m RNA水平。而1μmol/L氟伐他汀组(0.27±0.03)与10μmol/L氟伐他汀组(0.13±0.02)均可显著降低LOX-1 m RNA水平(P<0.05),且10μmol/L氟伐他汀组较1μmol/L氟伐他汀组的抑制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现出一定剂量依赖性。见图1。

3 讨论

LOX-1是1997年由Sawamura等[3]在牛主动脉内皮细胞上发现的ox LDL的一种新型受体,主要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也存在于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血小板和心肌细胞。其基础表达水平较低,但可以被多种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所诱导增强,包括ox LDL自身、氧化应激、机械刺激的切应力、肿瘤坏死因子-α、肿瘤生长因子-β1、C反应蛋白、内皮素-1、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高糖[2]。LOX-1介导ox LDL在内皮细胞的多种生物学效应,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中至关重要。

Hcy是近年来确认的一种新的独立的促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它通过内皮损伤、氧化应激、炎性反应等多方面参与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其中内皮功能障碍是Hcy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目前已知Hcy能够破坏内皮屏障、诱导内皮细胞调亡、增加内皮表面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等的表达、抑制内皮衍生舒张因子的合成释放和活性等,造成内皮的损伤[4,5,6]。近期有研究发现在Hcy刺激下,内皮细胞的ox LDL浓度明显升高,同时LOX-1 m RNA的表达显著增加[7]。本研究应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与Hcy共同孵育,结果显示,LOX-1的基础表达水平较低,而Hcy能够显著上调LOX-1 m RNA的表达,这与此前的研究结果相一致[7,8],上述结果提示Hcy可能通过LOX-1导致内皮损伤,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有研究表明Hcy可促进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成ox LDL[9],而ox LDL即可上调LOX-1的表达,本研究中Hcy上调LOX-1表达的机制可能就经由ox LDL途径进行。氧化应激是Hcy造成内皮损伤的主要机制之一。Hcy易于自身氧化,生成超氧阴离子,产生活性氧(ROS),降低一氧化氮(NO)生物活性。Hcy还通过降低抗氧化酶的生物活性间接导致氧化应激的产生[10]。据此推测Hcy很可能通过产生的ROS以及所形成的氧化应激上调LOX-1的表达。Miki等[11]的研究中在加入Hcy前,事先用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处理胎牛主动脉内皮细胞,结果部分抑制了Hcy诱导的LOX-1表达,亦提示Hcy可通过氧化应激上调LOX-1的表达。

他汀类药物广泛应用于高脂血症的治疗。有关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试验证实他汀类药物能够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12,13]。他汀类药物对心血管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降低得益于他汀类的多效性。他汀类除了直接抑制胆固醇合成外,还具有独立于降脂作用以外的多效性,包括改善内皮功能、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减少血管炎性反应和抗血小板作用等。ox LDL经内皮细胞摄取后,内皮细胞激活,内皮细胞分泌功能及完整性改变,继而白细胞、单核细胞及血小板沉积在血管内膜,完成了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进程,在此过程中LOX-1激活至关重要[14,15,16]。目前已有一些关于他汀类药物在体外抑制LOX-1表达的研究。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预处理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可以下调ox-LDL诱导的LOX-1表达[17,18,19,20]。辛伐他汀还可以在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下调ox-LDL诱导的LOX-1表达[21]。洛伐他汀可以下调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及血管平滑肌细胞的LOX-1表达[22]。氟伐他汀能够下调血管平滑肌细胞的LOX-1表达[23]。但有关氟伐他汀在内皮细胞对LOX-1表达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应用氟伐他汀预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以Hcy作为刺激因子,结果发现氟伐他汀能够抑制Hcy诱导的LOX-1表达,提示氟伐他汀可能通过下调LOX-1过度表达发挥内皮保护作用,改善Hcy对内皮的损伤。在本研究中高浓度(10μmol/L)氟伐他汀比低浓度(1μmol/L)氟伐他汀对Hcy诱导的LOX-1m RNA表达的抑制作用更强,具有浓度依赖性。在此前的研究中,辛伐他汀及阿托伐他汀亦呈现出类似的浓度依赖性[17,18,19]。

目前对于他汀类药物下调LOX-1表达的作用机制还未明确。有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可增加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 NOS)的稳定性、增加内皮细胞NO的产生,其中氟伐他汀能增加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的e NOS浓度[24]。离体实验发现氟伐他汀不仅能保护oxLDL不被氧化,还可有效清除自由基活性[25]。均证实氟伐他汀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并不限于它的降脂作用,是与它的抗氧化效应亦相关。而内皮细胞LOX-1的表达受到氧化应激状态的诱导,因此认为Hcy氧化产生ROS,形成的氧化应激上调了LOX-1在内皮细胞的表达,而氟伐他汀可能通过其抗氧化作用抑制Hcy对LOX-1表达的上调作用。

本研究也有一些缺陷和不足,对LOX-1表达的检测采用半定量的RT-PCR方法,未采用更为精准的实时定量PCR或结合蛋白质印迹同时分析检测LOX-1的蛋白表达。没能进一步证实氧化应激是氟伐他汀与Hcy对LOX-1表达调控的作用机制,因此尚需更多的研究去探究他汀类药物对LOX-1表达调控的具体作用机制。

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Hcy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制,Hcy可能通过上调内皮细胞的LOX-1表达形成内皮损害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同时发现氟伐他汀可能通过调控LOX-1表达发挥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氟伐他汀能够下调Hcy诱导的LOX-1过度表达,提示对抗Hcy、抑制LOX-1表达可能为他汀类药物降脂作用以外的多效性。

摘要:目的 探讨氟伐他汀对同型半胱氨酸(Hcy)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凝集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信使核糖核酸(m 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HUVECs,分为正常对照组、Hcy刺激组:100μmol/L Hcy与细胞孵育24 h,3种不同浓度的氟伐他汀干预组:分别以不同浓度的氟伐他汀(0.1、1、10μmol/L)预孵育细胞24 h,再与100μmol/L Hcy共同培养24 h,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LOX-1 m RNA的表达。结果 Hcy显著诱导HUVECs LOX-1 m RNA的表达,氟伐他汀抑制Hcy诱导的LOX-1 m RNA的表达,并呈现一定剂量依赖性。结论 Hcy可能通过LOX-1介导其内皮损伤作用,氟伐他汀可能通过减少LOX-1过度表达发挥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第5篇

1、原发性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会出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此种情况需要及时治疗原发病。

2、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的原因还可能是体力劳动透支、注射雌激素胰岛素、服用避孕药、烟酸、胰岛素、肝素、维生素e等药物,这种情况下只需要适当休息,停止服用或是减量服用药物即可恢复正常。

3、胆汁淤积性肝硬化、慢性肝炎、肝硬化、酒精中毒性肝损伤、脂肪肝等疾病也可导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有关认知误区

1胆固醇高就是坏事,胆固醇越低越好。

答:错误,胆固醇主要分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下简称LDL),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下简称HDL),LDL高于正常是坏事,但HDL高于3.0是大大的好事,他是脂质的清道夫。高密度脂蛋白HDL可将血液中的多余的胆固醇转运到肝脏,处理分解成胆酸盐,通过胆道排泄出去,从而形成一条血脂代谢的专门途径,也称“逆转运途径”。

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

答:描述不全准确,正常情况下LDL是以非氧化状态存在,非氧化的LDL并不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壁像稀粥样的改变),最新的第7版《内科学》已明确阐述LDL被氧化成了(Ox-LDL),这些氧化了的LDL才会沉积在血管内壁,导致粥样硬化。如果把LDL看成是奔驰在公路上的汽车,氧化了的Ox-LDL就是生锈有故障的汽车,HDL好比是清除路障的拖车。如果都车况良好的话,哪怕汽车多一点,交通照样顺畅,但有问题、生锈的汽车上路抛锚就肯定很容易导致交通堵塞了。道理就是这样的。

3只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正常了,其他的胆固醇不用管。

答:错误,即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正常了,也不排斥LDL有部分被氧化,照样会导致粥样硬化。关键是要看HDL是否足量。1975年Miller博士和他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八例患者血脂水平都在正常范围,却患上了严重的冠心病(冠心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代表性疾病);同时又发现,这八例冠心病患者都有HDL偏低的特点。流行病学研究证实:HDL<0.907mmol/L时,冠心病发病危险性为HDL>1.68时的8倍;HDL每升高0.1,冠心病的发病率下降50%。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化验结果临床意义

1、生理性升高:运动(如运动员一般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高)、饮酒、妇女服用避孕药、一些降胆固醇药物等。

2、生理性降低:少运动的人,应激反应后。

3、病理性降低:冠心病、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肝硬化、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营养不良。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第6篇

关键词:吸烟,冠心病,可溶性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冠心病已经成为全球人口死亡的首要原因。目前已经公认,吸烟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它和冠心病的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等之间具有协同关系[1]。吸烟人群冠心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显著高于非吸烟者[1]。因此,早期预测吸烟人群中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并进行强化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是近年来发现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主要受体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结合、内吞并降解OX-LDL[2]。LOX-1在血管组织的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表面广泛表达,其位于细胞外的结构域可以被酶解为水溶性的sLOX-1。sLOX-1能够反映LOX-1的表达水平并被视为冠心病的重要的血清生物学标志物之一[3]。然而,血清sLOX-1水平与吸烟人群冠心病发病的关系仍然没有明确,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价血清sLOX-1水平与男性吸烟者冠心病发病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2010年3月~2012年3月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心内科住院及门诊健康体检的男性吸烟者216例,根据患者是否合并冠心病分为冠心病组(n=95)及非冠心病组(n=121)。冠心病的诊断则结合患者的病史、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心电图及运动平板实验明确。主要排除标准:(1)合并心肌病、肺心病及心瓣膜病等其他器质性心脏病;(2)合并系统免疫性疾病;(3)合并已知的恶性肿瘤;(4)合并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代谢紊乱性疾病;(5)合并慢性肝、肾疾病。

注:与非冠心病组比较,*P<0.05;1 mm Hg=0.133 kPa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

所有入选者均采清晨空腹静脉血10 mL,置于普通离心管,以3 000 r/min离心15 min后,分装于Eppendorf管后置于-70℃冰箱中待用。

1.2.2 血清sLOX-1水平检测

抗人sLOX-1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试剂盒购自武汉优尔生科公司,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的要求,使用酶标仪测定每位入选者的血清sLOX-1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各组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两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正态)或Mann-Whitney U检验(非正态),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首先采用单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各变量与合并冠心病的相关性;将有相关趋势(P<0.20)的变量纳入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其与吸烟合并冠心病之间的独立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比较

冠心病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更高,其余两组患者各基线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血清sLOX-1水平

血清sLOX-1水平数据为非正态分布数据,故采用中位数(四分位差)表示。研究结果显示,冠心病组患者血清sLOX-1水平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患者[(678~2 104 ng/L,平均1 652 ng/L)与(382~1334 ng/L,平均829 ng/L)](P<0.01)。

2.3 各变量与合并冠心病的独立相关性

单元Logistic回归中,体质量指数、收缩压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及血清sLOX-1等变量与冠心病发生存在相关的趋势(P<0.20)。将这些变量纳入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后显示,在排除各因素间的相互干扰后,只有血清sLOX-1水平与吸烟合并冠心病存在独立正相关性(优势比:2.136,95%可信区间:1.22~3.401;P<0.01)。见表2。

注:*为P<0.01;OR:优势比,CI:可信区间

3 讨论

本研究探讨了男性吸烟者中血清sLOX-1水平与其合并冠心病的关系,本研究发现,在男性吸烟者中,合并冠心病者的血清sLOX-1水平显著高于未合并冠心病者,血清sLOX-1水平与男性吸烟者合并冠心病存在独立的正相关性。吸烟的危害极大,研究表明,吸烟会使冠心病患病时间提前10年,并会使冠心病患病的危险增加2倍[1]。明确吸烟者中对罹患冠心病有预测价值的血清生物学标志物,既对更深入地理解吸烟与冠心病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对冠心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然而,国内外却只有少量的研究来评价吸烟者的血清生物学标志物与冠心病发病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合并冠心病的男性吸烟者的血清sLOX-1水平较未合并冠心病者显著升高,这初步提示血清sLOX-1水平越高的男性吸烟者其罹患冠心病的可能性就越大。在进一步的单项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发现,高血清sLOX-1水平与冠心病发病存在相关的趋势,因两组患者在基线临床资料方面的不一致性,本研究进一步进行了多项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排除了各种混杂因素干扰后,高血清sLOX-1水平是男性吸烟者合并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因为血清sLOX-1水平能够反映机体LOX-1的表达情况,因此,本研究结果表明了LOX-1的表达升高可能是连接吸烟与冠心病发病的重要环节之一。而这其中可能的机制是,吸烟能够增加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的LOX-1表达,而LOX-1与其配体结合后,会加重冠状动脉内皮细胞损伤,并促进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脂质,并转化为泡沫细胞[4,5]。另外,LOX-1能诱导各种黏附分子和炎症因子的表达,促进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的黏附聚集[6,7],而上述病理生理过程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最重要的局限性是本研究为一单中心、小样本量的横断面研究,因此,在将本研究的结论应用于临床实践之前,仍然需要多中心、大样本量的前瞻性研究来证实。

总之,高血清sLOX-1水平是男性吸烟者罹患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检测血清sLOX-1水平可能成为预测男性吸烟者合并冠心病风险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参考文献

[1]周敏,何青.吸烟与冠心病[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8):763-765.

[2]Kataoka H,Kume N,Miyamoto S,et al.Expression of lectin-like 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1 in human atherosclerotic le-sions[J].Circulation,1999,99(24):3110-3117.

[3]Brinkley TE,Kume N,Mitsuoka H,et al.Variation in the humanlectin-like 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1(LOX-1)geneis associated with plasma soluble LOX-1 levels[J].Exp Physiol,2008,93(9):1085-1090.

[4]Zhao ZW,Zhu XL,Luo YK,et al.Circulating soluble lectin-like 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1levels are associated with angiographic coronary lesion complexity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Clin Cardiol,2011,34(3):172-177.

[5]Kobayashi N,Hata N,Kume N,et al.Soluble lectin-like 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1as an early biomarker for 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e-dependent comparison with other biomarkers:time-dependent comparison with other biomarkers[J].Circ J,2011,75(6):1433-1439.

[6]Li B,Zhang LH,Yang XG,et al.Postprocedural serum sLOX-1levels are associated with coronary in-stent restenosis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Coron Artery Dis,2011,22(4):259-263.

低密度脂蛋白测定方法的选择 第7篇

关键词:低密度脂蛋白,检测方法

测定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LDL-C) 可采用计算法和直接测定法。直接法又可分为三类:化学沉淀法、免疫分离法、均相测定法。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采用化学试剂或特异性抗体将LDL-C与其他脂蛋白分离开, 然后测定LDL组分中的胆固醇含量。目前在临床上比较简便实用且应用较广的LDL-C测定方法是选择性沉淀LDL法[1]。如国内外若干商品试剂盒采用的聚乙烯硫酸 (PVS) 沉淀法, 另一则是应用Friedwald公式 (F公式) 计算LDL-C的含量。现对云龙区人民医院2004年度181例住院患者血脂标本分别用这两种方法所得出的结果进行评价。

1 材料及方法

1.1 标本来源

标本来自云龙区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08年4月的住院患者, 共计181例, 年龄以50岁以上者居多, 空腹抽取静脉血, 按常规分离血清。

1.2 方法

三酰甘油 (triacylglycerol, TG) 、胆固醇均采用酶法测得。HDL采用直接法测得, LDL则分别采用PVS沉淀和F公式计算则得。

1.2.1 PVS沉淀法

用选择性沉淀剂沉淀LDL, 用酶法测定上清液中的胆固醇 (HDL、VLDL) , 总胆固醇减去上清液胆固醇值即为LDL-C的值。

1.2.2 Friedwald公式法

LDL-C=Tch-HDL-TG/2.2 (mmol/L计算)

1.3 试剂

TG、胆固醇、HDL、LDL测定试剂盒均由浙江东瓯生物工程公司提供。

1.4 仪器

AVE-854半自动生化分析仪。

2 结果

按TG高低分组, 比较分别用PVS沉淀法与F公式计算得出的LDL结果。标本按TG<1.69、1.69~3.0、3.0~4.52、>4.52mmol/L分为四组, 分别计算两法的均值, 相关系数及偏差, 见表1。

3 讨论

从表1中可以看出, TG<1.69时, PVS法与F公式计算所得的LDL无显著差异, 且高度相关 (r<0.95) , 随TG升高F公式计算结果偏低较多, 当TG>4.52mmol/L时, F公式与PVS沉淀法有显著差别 (r<0.80) 。在明显的乳糜血清时, 由于TG往往很高, 由F公式计算出的LDL值为负值, 无法比较。应用Friedwald公式时原文出已指出在TG>4.52mmol/L时结果不可靠, 而应用PVS沉淀法则可得出较满意的结果, 从而使PVS沉淀法的应用范围不限于TG<4.52mmol/L, 在高TG时PVS沉淀法同样也能准确的测定LDL-C的值。F公式在TG中、低水平时仍适用, 但高TG时结果不可靠, 不少因素也影响F公式的准确性。例如病理情况下脂蛋白中脂质成分的改变, 血清中乳糜微粒与极低密度脂蛋白残余微粒的积聚, 而测定时往往无法预知患者的TG值[2]。综合以上情况, 建议有条件的实验室选择采用PVS沉淀法直接测定LDL-C。

参考文献

[1]李艳.生物化学检验理论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68-73.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第8篇

关键词: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导致冠心病、脑梗死及外周血管病的主要原因。其病变特点是一个惯续的病理生理过程:内膜受累的动脉血管,在其内膜下有脂质、复合糖类聚集,以及出血或血栓形成,进而造成纤维组织增生、钙化,并使动脉中层逐步增厚钙化,最终,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动脉管腔狭窄。一旦进展到阻塞动脉管腔,则造成该动脉供血区域器官、组织缺血或坏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便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一种最常见的疾病。其发病原因是冠状动脉因血管粥样硬化乃至血管内斑块形成致血管狭窄或堵塞,最终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的综合征。目前,冠心病已经成为全球各地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头号杀手”[1]。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如血管炎症反应,血小板聚集,血管痉挛,微血管功能紊乱,内皮细胞功能紊乱等。在其中,血管炎症反应可谓是首要影响因素,这一生理病理过程由始至终贯穿于冠心病这一疾病过程。而当冠状动脉血管内膜受损存在血管炎症反应时,血浆中的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LDL),将通过受损的内皮进入管壁内膜下,并经过氧化修饰形成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与此同时,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表达将出现改变,形成巨噬细胞再通过清道夫受体,吞噬ox-LDL,转变为泡沫细胞,即形成最早的动脉粥样病变脂质条纹。

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并在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这一病理的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近十余年的研究中发现,ox-LDL不仅能够启动动脉粥样硬化,并且能够加速其后的发展。从其发现至今,国内外对其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因其作用机制复杂,有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综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1 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在体内的产生机制

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是指天然的低密度脂蛋白(LDL)经过氧化修饰后而形成的脂蛋白。血浆中LDL的来源有两个途径:(1)主要途径是由VLDL异化代谢转变而来;(2)次要途径是肝脏合成后直接分泌到血中。低密度脂蛋白的代谢能经过LDL受体进行代谢,LDL表面覆膜上存在受体,人体血浆内65%-70%的LDL是经过受体代谢的,少数是被周围组织摄取异化,其中包括血管壁。并且在LDL受体存在缺陷时,VLDL将大部分转变为LDL,使血浆中LDL浓度明显升高。高胆固醇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主要风险之一,最近十余年,经过国内外研究表明,低密度脂蛋白在体内的含量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呈正相关,而其中,经过氧化修饰后的低密度脂蛋白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作用更加显著[2]。

2 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导致动脉粥样硬化(AS)的机制

2.1 内皮损伤及细胞毒性作用

血管内皮损伤还受到脂质过氧化物或ox-LDL的影响。Ox-LDL能促进内皮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等分泌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等一系列因子,从而导致内皮细胞的损伤,以及影响其代谢[3]。并且,导致ox-LDL生成过多的高脂血症状态,同样具有以上的作用。人体内ox-LDL水平的增高,会引起内皮细胞变性、坏死,并从主动脉壁上分离。[4]大量实验证明,各种脂质氧化的衍生物对血管内皮细胞存在损伤作用,如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衍生物、氧化磷脂、溶血磷脂等,且泡沫细胞的衍生物羟基壬烯醛被证明能加速内皮细胞衰老。ox-LDL的细胞毒性作用,最初是在观察在无血清的内皮细胞培养过程中发现,产生ox-LDL的过程中的介质中含有过渡金属离子。当细胞吸收ox-LDL时,便会产生细胞毒性作用;同时细胞的培养状态也决定了oxLDL对细胞的影响程度,如ox-LDL可以选择性的作用于细胞增殖周期中的S期,从而造成毒性作用,于此时加入细胞增殖抑制剂则可减轻ox-LDL的细胞毒性作用。[5]并且另有近年大量国内外研究表明,ox-LDL可使人内皮细胞中的抗氧化酶-还原性谷胱甘肽、前列环素等生成减少且活性下降,而氧化的脂质产物却明显增多。并且,在目前已知的与AS发病相关的细胞,如巨噬细胞、泡沫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均发现存在多种ox-LDL受体,大多数为清道夫受体,如CD68、CD36、链接域清道夫受体(link domain-containing scavenger receptor)、内皮清道夫等等[6]。

2.2 泡沫细胞的形成

Ox-LDL能够直接被巨噬细胞吞噬,并且能加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而吞噬了ox-LDL的巨噬细胞,通过清道夫受体将转变为泡沫细胞并通过存在内膜损伤或炎症的内膜,进入到动脉内膜下聚积[7]。并且,有研究表明,ox-LDL可刺激单核细胞粘附因子的表达,同时促进分泌单核细胞趋化(MCP-1)和巨噬细胞克隆因子(M-CSF)。MCP-1促进单核细胞在血管内的迁移,M-CSF则促进单核细胞向巨噬细胞的转化,而成熟的巨噬细胞又可吞噬ox-LDL形成泡沫细胞,构成了一个促进泡沫细胞形成的循环圈,从而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

2.3 与易损斑块的关系

目前,已知在人类血小板表面存在着脂蛋白的特异性结合位点,低密度脂蛋白(LDL)及ox-LDL能与这些位点结合,从而促进血小板的释放及粘附作用。而且,有研究表明ox-LDL对血小板的活化作用明显强于其他脂蛋白。其对血小板的作用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8]:1.血小板聚集增加,并且能增加ADP和凝血酶的作用;2.血小板释放物质增加,可促进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的表达,此外还可促进血栓塞A2生成及降低血小板的膜流动性;3.使血小板寿命缩短。至于ox-LDL如何激活血小板并加速血栓的形成,具体明确的激活途径尚不明确,Magwenzi S[9]指出,当ox-LDL激活血小板活化的过程中,需要活性氧(ROS)作为媒介,其研究表明,oxLDL及高脂血症通过CD36-PCK途径刺激NOX2衍生的ROS生成,或者通过调整c GMP信号促进血小板活化。

3 各种影响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形成的生化及生理因素的研究进展

抗氧化剂是一种能够抑制其他分子被氧化的物质,限制氧化剂的有害影响,但不阻止氧化还原反应所需的新陈代谢,如能量代谢,信号传导和其他细胞功能。抗氧化剂可通过减少ROS的产生或清除ROS及其他氧化剂。传统的抗氧化剂对抑制LDL的氧化修饰过程具有一定的作用,如维生素C、还原性谷胱甘肽、前列腺素等等,这些物质均通过调节人体内的氧自由基从而减少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修饰过程。一些内源性蛋白质通过清除自由基或结合金属离子,同样起到抗氧化剂作用(如乳铁蛋白、转铁蛋白、铁蛋白、珠蛋白等等)。另外,一些酶同样具有抗氧化作用(如超氧化物歧化酶、抗氧化蛋白等)[10,11,12]。许多药物,如他汀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脂氧合酶抑制剂等,均表现出抗氧化作用,其能抑制LDL的氧化过程[13,14]。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很多非抗氧化剂物质或特殊的生理过程,亦能影响ox-LDL的形成,或影响其病理作用。

水溶性的维生素C以及维生素E,早在多年以前便被证明具有抗氧化能力,这在对抗ox-LDL形成上,有着许多理论及实验的依据[15]。而作为脂溶性的维生素A,Mahmoudi MJ[16]的研究指出,维生素A可降低ox-LDL的细胞毒性作用,并提升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的生存能力。且维生素A的保护作用并不是通过抗氧化机制,可能是由于细胞内凋亡保护机制或诱导细胞增殖。高浓度的维生素A可提高PBMC的易感性。此项研究,给出我们一个新的观念,对抗ox-LDL的形成,不仅仅只能依靠抗氧化这一途径。

人内皮祖细胞(h EPC)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目前已得到证实,其在心脑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疾病等等方面均发挥重要的作用。人内皮祖细胞成体干细胞位于骨髓和外周血,骨髓中的含量占主要地位,当出现血管损伤时,h EPC便从骨髓中进入体循环促进内皮修复和新生血管形成。他汀类药物亦可通过动员作用,达到上述效果。过度表达的LOXIN能够保护内皮细胞,减轻ox-LDL针对内皮细胞及人内皮祖细胞(h EPC)诱导的细胞凋亡[17]。

很多正常或非正常的生理变化,均可引起oxLDL在血浆内含量水平的变化。妊娠期妇女血浆中的ox-LDL会升高。正常妊娠时,于孕9~13周时,血浆中ox-LDL含量将开始升高,此后逐渐升至高峰,一直维持到产后24小时才逐步下降[18]。虽然,许多研究表明,妊娠期ox-LDL的升高水平与健康未孕人群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国内外研究表明,其与妊娠期心血管疾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最近Sakamoto R等[19]的研究指出,青藏高原地区老年人血液中的ox-LDL水平高于低海拔地区的汉族老年人,但该作者也指出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在高海拔地区,氧化应激反应是通过何种因素来影响该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通过这项研究,又能引申出许多关于ox-LDL与环境关系的猜测。

4 ox-LDL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综上所述,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在A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还能促进血栓的形成,这些病理过程在心血管疾病中有着无比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大批研究者针对ox-LDL的生成与致病理改变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得到了诸多抑制ox-LDL形成及阻断其作用机制的思路,部分如抗氧化剂、信号通路、竞争结合受体等,但尚有许多思路未得到实验数据证实,更有大量的未知途径等待着被发现。如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是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一种与动脉硬化和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的磷脂酶A2超家族、一种新的炎性标记物、还是一种独立危险因子。因其具有促炎症的作用,所以Lp-PLA2在炎症细胞中产生及释放,可以视作一种极佳的前炎症反应表现。尤其是在中晚期动脉粥样斑块或破裂斑块周围的巨噬细胞中,Lp-PLA2被大量的表达。Dylan L.Steen等[20]的研究表明,使用Lp-PLA2抑制剂,能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更重要的是,有研究已经证明,在其介导的局部炎症反应中,与ox-LDL有着直接关系。当局部炎症反应启动后,Lp-PLA2能将ox-LDL水解成脱磷酸卵磷脂(Lyso-PC)和游离的氧化脂肪酸(ox-FA)。这些代谢产物,又将促进炎症介质,如白介素等等的释放。而炎症介质又会促进ox-LDL的形成,以及产生更多Lp-PLA2,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对于LpPLA2与ox-LDL这两者之间的研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治疗具有非凡的指导意义。在基因治疗AS方面,She Z G等[21]指出,人类对氧磷酶(Paraoxonase)基因簇,有望成为治疗人类AS的目标基因。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第9篇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为2008年健康体检人员。随机抽取25例个体资料, 其中男13例, 女12例, 年龄20岁~58岁。抽取过程中剔除甘油三酯 (TG) >4.52 mmol/L和血清中存在乳糜微粒的个体标本。

1.2标本采集

所有研究对象都严格按照《检验标本采集指南》, 要求1周内未进食高脂与高胆固醇食物, 停服影响血脂的药物, 空腹12 h~14 h, 晨起平静或休息状态坐位, 用真空负压管采集肘部静脉血5 ml, 30 min后离心血清备用。

1.3测定方法

血清总胆固醇 (TCHO)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均采用浙江伊利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试剂盒, LDL-C直接测定匀相法采用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试剂盒, 严格按各项目作业指导书操作, 用BS-3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测定。相关项目当日室内质控在控, 上年度省、部级室间质评合格。Friendewald法用公式计算:

1.4统计学方法

对25例标本的F公式法计算值和直接测定匀相法测定值进行相关系数计算[2]。

2结果

见表1。

计算样本相关系数r=0.907, 表明F公式计算法与直接测定匀相法两方法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3讨论

LDL-C是血脂检测项目中最受关注的指标, 是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专家组第3次报告 (NCEP-ATPⅢ) 的调脂第一目标[3]。低密度脂蛋白特别是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是形成冠状动脉病变和冠心病 (CHD) 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4]。作为低密度脂蛋白测定方式的LDL-C, 很长时期以来多数实验室都是沿用1972年Friendewald等介绍的根据TCHO、HDL和TG含量来计算LDL-C的公式。该公式是建立在TG (mg/dl) /5=VLDL-C的基础上,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有不少限制, 但由于计算简便, 曾广泛使用。后来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的选择性沉淀法, 虽为直接测定法, 但需要标本预处理步骤, 不能直接上机测定, 在使用中很是不便。现在使用的适合自动分析仪使用的匀相测定法, 为1998年首先由日本学者报告, 它使用方便, 可直接上机检测, 又有多种商品试剂盒可供选择。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已推荐匀相法作为临床实验室测定LDL-C的常规方法, 但由于试剂价格较高, 需要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 故在基层实验室还难以推广使用[1]。基于F公式法与直接匀相法呈较高的正相关和两法之间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的基础, 在基层实验室尚不能普及直接测定匀相法之前, F公式计算法仍可有条件地使用。

参考文献

[1]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488~491

[2]刘桂芬.医学统计学[M].第2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 51~54、129~132

[3]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67~268、800~804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天津市环湖医院2011年1月~2012年5月的脑出血患者360例。纳入标准:所用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关于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并于发病6 h内经头CT证实,所有患者均于发病后24 h内复查头CT。排除标准:有明确证据提示脑出血继发于脑内异常结构;半年内有缺血性脑卒中发作;存在可能干扰结果的伴随疾病(例如非常严重的呼吸道疾病、晚期癌瘤、肝肾功能衰竭、糖尿病等);外伤所致脑出血;脑动脉瘤;单纯脑室出血;伴凝血功能障碍及使用抗凝药物等。

1.2 研究方法

1.2.1 影像学检查及血肿体积测定

以耳眦线为基线进行颅脑CT连续扫描,血肿体积根据多田公式计算血肿体积(m L)=Л/6ABC,A为头CT所见血肿最大出血平面的最长直径,B为与A垂直的直径,C为头CT显示的血肿高度。血肿扩大的评定标准:血肿容量<20 mL时,前后两张头CT检查血肿体积增加>33%,或血肿容量≥20 mL时,两张头CT检查血肿体积增加>10%确诊血肿扩大。

1.2.2 实验室检查及体格检查

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空腹采血,测定低密度脂蛋白(LDL-C)、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数、血糖,同时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入院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入院时血肿体积等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分析。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各组间数据的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取成组设计两样本均数比较的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360例入选的脑出血患者,男206例,女154例,年龄34~78岁,平均(61.3±11.7)岁。其中,发生血肿扩大者53例,发生率14.72%。按入院时LDL-C水平是否<2.49 mmol/L分为LDL-C≥2.49 mmol/L组(212例)和LDL-C<2.49 mmol/L组(148例)。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男性)、入院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肿体积、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数、血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的年龄、性别(男性)、入院时SBP、DBP、血肿体积、PT、APTT、FIB、血小板数、血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将360例脑出血患者按24小时内是否有血肿扩大分为血肿扩大组(53例)和非血肿扩大组(307例),将两组的LDL-C水平进行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结果显示,血肿扩大组LDL-C平均水平为(2.57±0.89);非血肿扩大组LDL-C平均水平为(3.07±0.68);两组间LDL-C平均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2。

把LDL-C≥2.49 mmol/L组和LDL-C<2.49mmol/L组的患者按是否有血肿扩大采取χ2检验,结果显示:LDL-C<2.49 mmol/L组的血肿扩大发生率明显高于LDL-C≥2.49 mmol/L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2。

注:覮与LDL-C≥2.49 mmol/L组比较,P>0.05

注:覮与非血肿扩大组比较,P<0.01

3 讨论

脑出血是目前最缺乏理想治疗手段的急性脑卒中,急性期血肿扩大是增加致残率、病死率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是病情恶化的独立因素[4,5]。DAVIS等[6]的研究表明,血肿体积每增加10.00%,功能恢复良好率就降低18.00%,病死率增加5.00%。脑出血血肿扩大一般是指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由于持续活动性出血或早期再出血导致血肿不断扩大的现象与过程,其形成机制以及如何避免血肿扩大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7]。

目前国内报道的血肿扩大相关因素有:发病至入院间隔时间、血肿形态、血肿密度、高血压、糖尿病等[8]。国外最新的研究表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可能与早期血肿增大有关[3]。本研究通过对血清LDL-C水平进行分级,通过卡方检验发现LDL-C<2.49mmol/L的脑出血患者比LDL-C≥2.49 mmol/L的患者在急性期更容易出现血肿扩大,并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肿扩大组平LDL-C平均水平为(2.57±0.89);非血肿扩大组LDL-C平均水平为(3.07±0.68),两组间LDL-C的平均水平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过低的LDL-C易造成脑出血急性期血肿扩大的机制尚不清楚,推测可能与以下几方面有关:(1)免疫反应参与[9],LDL-C致敏特定的T细胞株,并分泌一系列细胞因子,如IL-1(Interleulin-1)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VEC)及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生,VEC进而生成单核细胞激活物,如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及单核细胞克隆刺激因子(M-CSF),促进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向动脉硬化斑块趋化。其次,LDL-C还可刺激特异性自身抗体产生,诱发体液免疫反应参与;(2)LDL-C的病理作用还涉及LDL受体基因的改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LDL的摄入不受细胞内胆固醇的调节,单核细胞氧化LDL无需蛋白受体的参与,LDL不受限制地进入VEC,并堆积其下,被巨噬细胞、单核细胞或平滑肌细胞摄入,LDL-C中脂质氧化形成氧化的LDL-C增加了动脉的韧性及强度[10]。与此相反,LDL-C水平的下降,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脆性,破坏了血管内皮的稳定性,从而血管破裂风险增加;

本研究提示,LDL-C<2.49 mmol/L是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在临床上应对此类患者予以重视。随着更多相关因素的发现,将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脑出血急性期血肿扩大的真正原因及形成机制,对入院后LDL-C<2.49 mmol/L的脑出血患者要警惕血肿扩大的发生,减轻神经损害,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脑出血急性期血肿扩大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内科发病6 h内行第一次头CT检查,24 h内复查头CT的脑出血患者资料,共360例。按入院时LDL-C水平是否<2.49 mmol/L分为LDL-C≥2.49 mmol/L组(212例)和LDL-C<2.49mmol/L组(148例),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肿体积、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数(PLT)、血糖及是否有血肿扩大进行对比分析;按24 h内是否有血肿扩大分为血肿扩大组(53例)和非血肿扩大组(307例),将两组的LDL-C水平进行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结果 LDL-C≥2.49 mmol/L组和LDL-C<2.49 mmol/L组间的年龄、性别、入院时SBP、DBP、血肿体积、PT、APTT、FIB、PLT和血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LDL-C<2.49 mmol/L组的血肿扩大发生率明显高于LDL-C≥2.49 mmol/L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肿扩大组和非血肿扩大组间LDL-C平均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对入院后LDL-C<2.49 mmol/L的脑出血患者应警惕是否有血肿扩大发生,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脑出血,血肿扩大,低密度脂蛋白

参考文献

[1]ROMERO JM.Stroke:is spot sign the answer for intracerebralhaemorrhage[J].Nat Rev Neurol,2012,8(6):300-301.

[2]DIEDLER J,SYKORA M,HERWEH C,et al.Intensive caremanagement[corrected]of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Nervenarzt,2011,82(4):431-446.

[3]DAVID RL,MARTA R,MARC R,et al.Serum Low-Density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evel predicts hematoma growth and clini-cal outcome after acut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Stroke,2011,42(9):2447-2452.

[4]ELLIOTT J,SMITH M.The acute management of intracerebralhemorrhage:a clinical review[J].Anesth Analg,2010,110(5):1419-1427.

[5]LIU HM,WANG WZ,LI T.A randomized clinical study on themost optimal time window of minimally invasive craniopuncturefor cerebral hemorrhage in basal ganglia region[J].Chin J Con-temp Neurol Neurosurg,2009,9(5):439-444.

[6]DAVIS SM,BRODERICK J,HENNERICI M,et al.Hematomagrowth is a determinant of mortality and poor outcome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Neurology,2006,66(8):1175-1181.

[7]FLAHERTY ML.Anticoagulant-associated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Semin Neurol,2010,30(5):565-572.

[8]ZHI R,CHEN D,DING CB.Blood pressure control in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within 6 hours[J].China Journal ofModem Medicine,2009,19(7):1115-1117.

[9]LEE JH,PARK SH,YANG DH,et al.Threshold level of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for the short-term benefit ofstatin therapy in the acute phase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J].ClinCardiol,2012,35(4):211-218.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精选10篇)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第1篇关键词: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心脏内皮细胞,炎性反应,Toll样受体2在当代,冠心病已成为威...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