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经费资金使用情况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经费资金使用情况(精选6篇)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经费资金使用情况 第1篇

关于叶大新集镇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经费等资金使用情况说明

一、叶大新集镇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经费

该项资金是按照省长办公会议纪要(137)号及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07年地质灾害治理项目补助经费的通知》(鄂财建发[2007]166号)精神,下拨专项经费用于叶大中学、叶大卫生院新址地质灾害勘查和治理工程,项目资金共200万元。该项经费于2008年12月拨付到县财政,使用情况如下:

1、叶大中学滑坡治理工程一期工程结算造价607696.15元,已支付工程治理经费50万元;

2、叶大中学治理工程设计费用6万元,已支付;

3、叶大中学滑坡治理工程一期工程监理费用0.3万元,未支付;

该项资金共使用56万元,结余144万元(其中应付施工方治理经费107696.15元、监理方监理费用3000元)

4、144万元未使用原因

(1)叶大中学一期工程,剩余治理工程费107696.15元及监理方监理费用3000元待拨付,目前正在财政部门签批过程中。

(2)1329303.89元未使用是:叶大中学二期治理项目及叶大卫生院治理项目的治理经费使用问题,我局要求严格按照省财政厅的文件精神,我们做为项目实施方,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实施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但教育和卫生部门要求将相关资金拨付给叶大中学和叶大卫生院,资金有两个单位自己组织施工。目前,就剩余资金使用方式,经过多次协商,我们基本上与教育、卫生部门及叶大中学、叶大卫生院达成一致,两个治理工程将很快上马。

二、茶店集镇滑坡治理工程经费

该项目资金是按照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08年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补助经费的通知》(鄂财建发[2009]19号)精神,下拨专项经费用于茶店集镇滑坡治理项目,项目资金120万元。由于该项目正按照规定在县纪委报批重大事项报告,故项目还未开始实施、资金尚未使用,待县纪委报批完成后,我们将按照相关程序办理政府采购手续,经项目招投标确定施工方后,治理项目将正式启动。

二00九年六月二十二日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经费资金使用情况 第2篇

工程项目进展情况的通报

一、绿春县城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进展情况

绿春县城区环境与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规划中的绿春一中片区、农职中片区、风情园至养护段片区、气象局片区、园丁小区北坡片区等5个地质灾害应急治理项目于2008年1月完成招投标工作,中标的各施工单位于2008年1月20日开始施工,截止2009年6月20日,5个地质灾害应急治理项目已施工完毕。在做好5个应急项目施工的同时,当地政府积极动员群众,抓好县城区坡头村、阿倮那村、那倮果村、松东村、洛瓦村等村寨的群防群治工作。建设完成了排水沟等工程2300米,群众累计投工投劳3900余人次,确保汛期雨水和生产生活用水有序排放。目前,绿春县有关部门正委托相关资质单位开展县城“削峰填谷”改造城市建设用地工程的预可研工作,同时加快组织其余6个应急抢险项目的招投标工作。

二、红河县城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 省国土资源厅于2009年4月份组织完成了《红河县城大井沟滑坡勘察可研报告》、《红河县城大沙沟滑坡勘察可研报告》的专家论证工作。6月20日,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 1

同省国土资源厅邀请省级相关部门、省内外有关专家在昆明召开了《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城及规划区环境与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规划》专家评审会议,《规划》顺利通过了专家评审。目前,相关资质单位正加紧开展县城地质灾害的勘察可研工作,县人民政府正在积极组织红河县城大井沟滑坡、红河县城大沙沟滑坡治理项目的招投标工作。

三、楚雄州八个特大型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进展情况 2008年在省人民政府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的大力支持下,楚雄州武定县己衣乡中学及政府驻地滑坡治理项目、楚雄市中山镇中学及政府驻地滑坡治理项目、楚雄市东华镇宜茨中学及完小所在地滑坡治理项目、楚雄市三街镇政府驻地滑坡治理项目、双柏县安龙堡乡中学所在地滑坡治理项目、双柏县鄂嘉镇政府所在地滑坡治理治理、永仁县永兴乡政府驻地滑坡治理项目和元谋县老城河泥石流灾害治理等八个项目获准立项实施,落实了治理经费。2009年2月起,在楚雄州国土资源局的统一组织下,项目所在县、市国土资源部门分别委托相关资质单位开展勘察及施工图设计工作。2009年3月31日相关技术报告通过了省国土资源厅和省财政厅组织的专家审查。2009年5月,8个项目的公开招投标工作已经全部完成。从6月初开始,各项目已开始施工建设。

四、德钦县城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进展情况

2007年4月省人民政府召开了德钦县城整治建设拓展专

题会议,德钦县城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全面启动。2007年7月起,治理工程第一期中的县城一中河泥石流治理及直溪河拦渣坝工程、直溪河泥石流治理变电站以下排导槽工程(1、2标段)、一中河上游泥石流治理工程(暗涵及扩坝)等四个项目开始施工,上述工程已于2008年12月全部完工。2009年3月起,直曲河巨水桥至此羊水排导槽及拦渣坝项目、一中河德维路至直曲河排导槽改扩建项目、水磨房河排导槽及拦河坝项目、老水电局片区滑坡治理项目开始开工建设,预计于2009年9月完成。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经费资金使用情况 第3篇

广州市从化区某边坡近年来出现多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 属不稳定边坡, 地质灾害直接威胁坡脚建筑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当地政府对此非常重视, 为减灾、防灾, 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拟对该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治理工作。

该边坡总长度约350m, 整体呈北西—南东走向, 最大坡高约47m, 系人工切坡形成。在修建坡脚的某粉体厂时曾在坡脚修筑了约3.0m高的重力式浆砌石挡土墙, 并在山坡坡腰和坡顶处各设置了一道长约160m、深约40cm、宽约25cm的截排水沟。但由于截排水沟仅是在原山坡上就地挖土修筑, 没有采取抹面或浇筑混凝土等措施, 坡腰处的截排水沟被坡面上集中下来的雨水严重冲毁, 并没有起到截排水作用, 相反起到了汇水作用, 使坡面冲刷严重。同时, 原坡面没有采取护面措施, 而是处于裸露状态, 在雨水、高温等交替作用下, 坡面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2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该边坡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自2006年以来曾经发生多处小型崩塌, 崩塌总方量约100 m3。坡面植被不发育, 雨水冲刷形成5处比较大的冲沟, 水土流失严重, 最大冲沟深度约5m、长约4m、宽约0.6m。坡面时有崩塌发生、冲沟纵横分布, 坡脚挡土墙顶部泥砂淤积严重。根据边坡的地形地质情况和已发地质灾害的情况, 将需要治理的边坡分为6段, 分别编号AB、BC、CD、DE、EF、FG。现场调查发现, 勘查区已发地质灾害仅崩塌一种类型, 共5处, 均发生在坡段DE。各坡段的具体情况如下:

坡段AB:位于北西端, 走向N71°W, 长约21m, 高1~3m, 坡度45~60°, 为坡脚建房时切坡形成。坡面植被弱发育, 有水土流失的迹象。坡脚距离建筑仅0.5~1.0 m, 目前未见因边坡失稳造成建构筑物破坏现象。

坡段BC:走向N66°E, 长约28.7m, 高约8m, 坡度75~88°, 为新近开挖切坡形成。坡面裸露, 暂无崩塌现象发生。坡脚为空地, 暂无建构筑物分布。

坡段CD:呈“∨”形, 走向分布为N43°W和N66°E, 长约48.3m, 高约8~14m, 坡度55~65°, 为新近开挖切坡形成。坡面裸露, 暂无崩塌现象发生。坡脚为空地, 暂无建构筑物分布。

坡段DE:为此次边坡治理的主体部分, 总体走向N47°W, 长约175m, 坡度40~60°, 坡高15~45m。坡面冲沟发育, 坡体支离破碎, 目前发育有5处较大规模的崩塌。虽尚未造成人员及建筑物损失, 但在暴雨的作用下极易发生更大规模的崩塌等地质灾害, 严重威胁坡脚的厂房和建筑物;

坡段EF:走向接近正北方向, 长约58.8m, 高约40m, 上陡下缓。上部坡度55~65°, 坡面植被弱发育, 高24~32m;下部坡段25~38°, 高10~26m, 植被发育。目前暂未有崩塌或滑坡等地质灾害现象发生。

坡段FG:总体走向N80°W, 长约36.8m, 坡高1~16m, 上陡下缓。上部坡度55~70°, 坡面植被弱发育, 高1~16m;下部坡段15~30°, 高0~5m, 植被发育。目前暂未有崩塌或滑坡等地质灾害现象发生。

勘查边坡已发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一种, 主要有5处, 其主要特征如下。

BT1位于坡段DE南东部, 崩塌后形成一条平均深约0.4 m、宽约1.2 m、顺坡长约20 m的沟壑 (图1) 。根据沟壑揭露的地层情况, 崩塌体成分主要为砂质粘性土, 体积约9.6m3, 属小型土质崩塌。崩塌物已被雨水冲向下游, 坡体体表面植被少。崩塌成因主要是坡度陡峭且坡面土质较松散, 利于雨水入渗, 强降雨触发失稳。目前处于欠稳定状态。

BT2位于坡段DE中部, 发育于高程约为77.5 m的平台上, 崩塌后形成一条倒“7”形的沟壑 (图2) 。平台上形成长约15m、宽约0.5m、深约1.0m的裂缝, 顺坡形成长约22m、宽约0.6m、平均深约1.2m的沟壑。根据沟壑揭露的地层情况, 崩塌体成分主要为砂质粘性土, 体积约32.0 m3, 属小型土质崩塌。崩塌物已被雨水冲向下游, 坡体表面植被不发育。崩塌成因主要是:高程约为77.5m的平台上有一条长约110m、宽约0.4m、深约0.3m的土质截排水沟, 在强降雨时该平台之上的雨水在短时间内大量汇聚于冲沟内, 在水的冲力下, 土质截排水沟不断被冲刷、侵蚀, 先形成较小的渗流通道, 之后不断的冲刷形成现在规模较大的冲沟。目前处于欠稳定状态。

BT3位于坡段DE中部, 发育于高程约为77.5 m的平台上, 崩塌后形成一条长约38m、宽约0.5m、深约0.3~2.5m的沟壑 (图3) 。根据沟壑揭露的地层情况, 推断崩塌体成分主要为砂质粘土, 体积约50.0m3, 属小型土质崩塌。崩塌物已被雨水冲向下游, 坡体体表面植被不发育。崩塌成因主要是:高程约为77.5m的平台上有一条长约110m、宽约0.4m、深约0.3m的土质截排水沟, 在强降雨时该平台之上的雨水在短时间内大量汇聚于冲沟内, 在水的冲力下, 土质截排水沟不断被冲刷、侵蚀, 先形成较小的渗流通道, 之后不断的冲刷形成现在规模较大的冲沟。目前处于欠稳定状态。

BT4位于坡段DE中部, 呈心形, 起始点高程约为80.5m, 崩塌后缘宽0.3~3.0m, 长约59m、深约0.3~2.0m的沟壑 (图4) 。根据沟壑揭露的地层情况, 推断崩塌体成分主要为砂质粘性土, 体积约85.0 m3, 属小型土质崩塌。崩塌物已被雨水冲向下游, 坡体体表面植被不发育。崩塌成因主要是:高程约为80.5m的平台上有一条宽约0.4m、深约0.3m的土质截排水沟, 在强降雨时坡顶的雨水在短时间内大量汇聚于冲沟内, 在水的冲力下, 土质截排水沟不断被冲刷、侵蚀, 先形成较小的渗流通道, 之后不断的冲刷形成现在规模较大的崩塌。目前处于欠稳定状态。

BT5位于坡段DE中部, 呈圆锥瓶形, 起始点高程约为65.1m, 崩塌后缘宽0.3~1.0m, 长约13m、深约0.3~1.5m的沟壑 (图5) 。根据沟壑揭露的地层情况, 推断崩塌体成分主要为砂质粘性土, 体积约12.6 m3, 属小型土质崩塌。崩塌物已被雨水冲向下游, 坡体体表面植被不发育。崩塌成因主要是:在强降雨时坡顶的雨水在短时间内大量汇聚于高程约为65.1 m处的裂缝处, 经雨水不断被冲刷、侵蚀, 最后形成现在的崩塌。目前处于欠稳定状态。

3 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3.1 岩土体工程性质

残积砂质粘性土、强风化岩虽然具有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的特点, 但同时具有孔隙率较大、粘性较差和遇水容易软化、崩解的特性, 在旱季期间, 边坡的稳定性通常较好, 而雨季期间坡体长时间受水浸润导致重度增大、抗剪强度降低, 容易造成土坡失稳。雨水入渗坡面土体后, 在强风化~中风化岩界面处易产生积水, 由于岩石中长石含量较高, 风化强烈, 地下水汇集地段造成结构面泥化程度较高, 抗剪强度降低, 力学性质变差, 在动、静水压力等不利因素作用下, 边坡易沿软弱结构面产生崩塌、滑坡。因此, 坡体岩土层不良的水理性能、软弱结构面是土坡失稳的主要内因。

3.2 岩土体结构面条件

通过对边坡失稳的调查分析认为, 岩土体中的残留结构面仍然是土质边坡局部失稳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岩土体残留结构面是指强风化岩中仍然保留有次生的结构面 (主要是节理裂隙面) , 这些结构面与周围岩土体的力学差异虽然远小于岩质边坡, 但依然是边坡失稳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虽然边坡的这些残留结构面在边坡开挖前是难以查明的, 但客观上这些残余结构面将岩土体分割为不同的块体, 岩土体在残余结构面上的不连续性是较明显的, 因此边坡局部失稳通常是控制陡坡的稳定性和失稳规模, 对陡坡影响相对较大, 且通常是造互成土岩质组合边坡局部大规模失稳的因素。

3.3 气象条件

该区全年总雨量在1400~2200mm之间, 4~9月为雨季, 总降雨量占全年的八成。月降雨量最大值为662.0 mm (1959年6月) , 日最大降雨量279.8 mm (2006年8月4日) 。故本区可直接诱发边坡失稳的强降雨较多, 故雨季连续暴雨将是土岩质组合边坡失稳的主要触发因素。

3.4 水文地质条件

低山丘陵地区地下水的动态变化较大, 主要表现为旱季丘顶无水 (埋深较大) , 潜水面位于坡脚附近, 雨季潜水面则明显抬升。潜水面的抬升将明显改变边坡岩土体的应力状态。地下水位线下岩土体的孔隙水压力增加, 从而降低其有效应力, 而水位线上的岩土体则不受水的影响。随着有效应力的减小, 也会致使岩土体本身的强度降低。此外, 雨季期间降水入渗量增加, 地下水径流随之增强, 土中的细小颗粒流失量加大, 从而降低岩土体抗剪强度, 诱发边坡失稳滑动。

3.5 坡形及支护形式

边坡的坡形、截排水系统及支护措施的有效性对边坡的稳定性显然是决定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该边坡在主要地段设置了挡土墙, 对边坡的稳定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坡体中设置的排水设施, 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汇入坡体的雨水并不能及时排出, 并且雨水顺流直接冲刷土质边坡, 使坡体岩土层流失严重, 坡体变松软, 地表水易入渗。

4 边坡失稳的形成机制及失稳模式

勘查区强降雨时间较长, 且坡面岩土层裸露, 有利于雨水入渗, 地下水位上升。由于该边坡的残积土层总厚度稍大, 风化岩层极破碎且厚度较大, 雨水入渗后使其产生软化、崩解, 因此坡体将出现重度增大、抗剪强度降低现象, 在坡高较大、坡度较陡地段便可能出现边坡失稳。强降雨期间地下水的动水压力和静水压力加大, 同时地下水对结构面有润滑作用并一定程度上造成结构面软化, 不利的水文地质条件可能触发边坡失稳。

预测该边坡主要的失稳形式是崩塌, 且崩塌失稳易出现在潜在不利结构面或坡体岩土层松散的陡坡地段。滑坡出现的概率相对较小, 可是在极端的强暴雨期间 (或者强暴雨后期) , 边坡也可能以滑坡的形式失稳, 预测滑坡型式以牵引式为主, 且滑坡一旦出现, 规模较大, 后果严重。

5 边坡稳定性评价

5.1 工况及岩土参数

勘查边坡划分为6个坡段, 下面将分别对6个坡段所潜在的失稳形式和稳定性进行分析, 为了便于叙述, 这里首先将稳定性计算中的计算工况和主要岩土参数作统一说明:评价时分别选取两种工况进行计算, 工况1:自重+地下水;工况2:自重+暴雨+地下水。其中工况1实际上就是一般平水期的条件, 工况2是连续暴雨的工况。计算过程中将地下水位以下的岩土体取浮重度来计算坡体自重, 岩土体的强度取饱和抗剪强度, 同时计算地下水的渗透压力;水位以上取天然重度, 并取岩土体的天然抗剪强度。

根据本次勘查室内试验, 结合现场调查, 提供岩土体的力学参数, 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推荐值见表1。

注: (1) 本表所提供的部分参数为本次勘察室内试验、原位测试结果得出, 部分参数是根据规范和工程经验确定, 设计时可根据实测数据选取合适参数; (2) 中风化花岗岩的抗剪强度根据《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附录C及室内实验值给出; (3) 岩土体与锚固体粘结强度特征值适用于注浆强度等级为30 MPa, 建议施工前按规范要求进行现场试验

5.2 稳定性分析方法

为了科学准确的评价边坡的稳定性, 防止边坡地质灾害的再次发生, 本节对勘查区坡体进行稳定性分析。对6个剖面进行滑动稳定性演算分析。本次计算采用[3]推荐的剩余推力传递法 (Push法) , 在理正边坡稳定分析软件上实施。

该方法适用于滑面为任意形状的稳定性计算, 它考虑了滑体自重、坡面荷载、动水压力、静水压力、滑动面处的浮托力、暴雨、地震和不同条块滑面段抗剪强度参数差异对滑坡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 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Ri=Nitanφi+ciLi

FS—稳定系数;

Ri—第i条块的抗滑力 (kN/m) , 与滑动方向相反;

Ni—第i条块滑动面的法向分力 (kN/m) ;

Ti—第i条块滑动面的切向分力 (kN/m) ;

Wi—第i条块所受的重力 (kN/m) ;

Fxi—第i条块所受地表荷载的水平分量 (kN/m) ;

Fyi—第i条块所受地表荷载的垂直分量 (kN/m) ;

Dxi—第i条块所受地下水动水压力的水平分量 (kN/m) ;

Dyi—第i条块所受地下水动水压力的垂直分量 (kN/m) ;

Pxi—第i条块所受地表水静水压力的水平分量 (kN/m) ;

Pyi—第i条块所受地表水静水压力的垂直分量 (kN/m) ;

Eai—第i条块所受的水平加速度为a的地震力 (kN/m) ;

Ui—第i条块所受的垂直于滑动面的地下水浮托力 (kN/m) ;

Li—第i条块的长度 (m) ;

φi—第i条块滑动面的内摩擦角 (°) ;

ci—第i条块滑动面的粘聚力 (kPa) ;

θi—第i条块的滑动面倾角 (°) , 与滑动方向相反, 取负值;

ψi—第i条块的剩余下滑力传递至第i+1条块时的传递系数;

作用力符号规定:垂直作用力向下为正, 向上为负;水平作用力向坡下为正, 向坡上为负。

5.3 计算结果与评价

经理正边坡稳定性分析软件计算, 边坡稳定性计算结果见表2。该边坡的6个剖面在工况一条件下的安全系数为1.474、1.358、1.320、1.021、1.143和1.095, 边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在降雨条件下, 安全系数分别降为1.339、1.201、1.118、0.966、1.094和1.023。

本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 根据现行《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330-2002) 第5.3条规定, 边坡圆弧滑动安全系数应大于1.30。因此, 边坡整体处于欠稳定状态, 且对降雨较为敏感。若坡面长时间裸露, 随着时间的推移, 岩石风化加剧, 加上雨水的不断侵蚀冲刷, 边坡将朝不稳定方向发展, 容易引发崩塌地质灾害。而坡腰处出现的长而深的裂缝以及坡面上遍布的冲沟是坡段发生崩塌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边坡防护措施中, 应特别注意做好截排水工作, 且治水措施应重点考虑快速排泄坡面及坡顶的雨水, 减少坡体浸润范围, 减轻雨水对边坡的影响。

6 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和边坡的稳定状态, 有关防治方案的建议如下。

(1) 方案一:“挡墙+截排水”。

在坡脚修筑挡土墙, 同时做好坡面的截排水工作。

(2) 方案二:“削坡+截排水+绿化护坡”。

对坡体进行整体开挖、分级放坡, 减小坡体坡度, 然后在坡脚修建挡土墙 (有挡土墙的坡段就不必再修) , 在边坡每一级马道、挡土墙顶部及墙脚布设素混凝土排水沟, 同时设置若干纵向排水沟。支护治理后坡面进行植草绿化。

(3) 方案三:“锚杆 (索) +格构梁+削坡+截排水+绿化护坡”。

采用坡脚修建挡土墙 (有挡土墙的坡段就不必再修) , 坡面表面清坡后进行锚杆格构梁支护, 同时坡面采取截排水和绿化护坡治理方法。在挡土墙顶部及墙脚布设排水沟, 马道上进行植树绿化。

(4) 方案四:“截排水+挡土墙+绿化”。

采用坡脚修建挡土墙 (有挡土墙的坡段就不必再修) , 在挡土墙顶部及墙脚布设排水沟。在挡土墙顶部和坡顶种植爬藤类植物进行坡面绿化。

上述治理方案可根据不同坡段的工程地质条件、潜在的失稳形式和边坡稳定性等因素综合选择。AB、BC坡段建议采用方案四;CD、DE、EF、FG坡段建议采用方案三。

7 结语

(1) 勘查区岩性岩相变化不大, 但地形起伏较大, 岩体风化裂隙发育, 风化层厚度大, 岩土层的水理性能较差, 坡面植被不发育。边坡坡体主要由残积砂质粘性土、全~中风化花岗岩构成, 坡体表层的残积层及全风化层较厚, 属岩土混合质边坡。

(2) 已发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一种, 共5处, 规模均为小型, 处于欠稳定~不稳定状态, 目前没有直接造成人员伤亡, 但若不及时治理, 则其规模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3) 本边坡失稳的主要因素为自然因素即坡体岩土性质;激发因素为雨季连续暴雨。坡体岩土层不良的水理性能、存在软弱结构面是土坡失稳的主要内因。

(4) 本边坡失稳的主要形式是崩塌。边坡在自然状态下整体处于欠稳定状态或安全储备小, 在降雨条件下, 安全系数进一步降低, 会处于不稳定阶段, 应尽快治理。

(5) DE坡段的稳定性差, 建议尽早治理, 以确保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在边坡治理工作中, 截排水措施是确保治理效果的关键环节之一, 应确实做好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330-2002)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工程岩体分级标准 (GB50218-94) [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99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 [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02.

[4]赵其华, 彭社琴.岩土支挡与锚固工程[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8.

[5]顾晓强.边坡稳定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07.

[6]唐栋, 李典庆, 周创兵, 等.考虑前期降雨过程的边坡稳定性分析[J].岩土力学, 2013 (11) :3239~3248.

[7]杨淑华.花岗岩残积土的工程特性及边坡稳定性研究[J].天窗, 2014:478.

山体滑坡地质灾害分析及工程治理 第4篇

关键词:山体滑坡;分析;工程治理

山体滑坡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地质灾害,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这种灾害发生频率的不断增加引发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在山体滑坡的成因研究中,我们发现,人为原因在其中占有很大比重,并且,由于人为原因所引发的山体滑坡所造成的危害性更大,这显然又是人们破坏生态环境所引发的恶果,为此,我们有必要深刻反省,努力探索山体滑坡的成因与防治措施,力求减小山体滑坡的危害性和发生频率,为人们生活的安全性提供更多保障。

一、山体滑坡概述

山体滑坡是指,在地球重力的影響下,山体斜坡上的一部分岩石由于松动而沿着山体的软弱结构带发生向山体下方整体移动的现象,期间,岩石的下移还会夹带大量的碎石和泥沙,造成严重的危害。这种地质灾害比较常见,除了自然原因的引发之外,人为原因也是引发山体滑坡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我国的范围内,西北部和西南部的山地和丘陵地区是山体滑坡的多发区,这些地区山地集中,地质结构复杂,一旦发生山体滑坡,灾害就有可能引发大片山体的集体滑坡现象,由此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可估量,严重的山体滑坡还可能造成农田的大面积损毁,河流的截断,甚至是整个村庄被吞没,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

二、山体滑坡的成因

(一)自然原因:1、地质构造。拥有完整而稳定的地质构造的山体是不容易出现山体滑坡的,而一旦山体稳定的地质构造被打破,各种构造面就会对山体斜坡的岩石和土体形成切割作用,促使斜坡上岩石和土体转变为松散的、破碎的不连续状态,这种不稳定的地质结构就很容易在重力作用下出现下滑现象,研究表明,地质结构的变化通常是山体滑坡灾害发生的重要前兆。2、岩石性质。岩石是山体构成的主要成分,岩石的性质对于山体的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如果岩石本身结构松散,或者受到外界风荷或水化作用的影响而致使抗剪强度下降,岩石的稳定性受到破坏,山体出现滑坡的概率就很大,例如,山体滑坡形成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软弱岩土的存在。3、地形地貌因素。一定的坡度和特定的地貌部位是山体滑坡形成的两个主要条件,在山体坡度较大的地区,重力本身就对山体岩石的作用性很强,如果再遇上恶劣的暴雨天气,山体的稳定性就会瞬间瓦解,很容易引发山体滑坡的出现。4、大量的降雨。降雨的集中很容易破坏山体的稳定性,一方面山体在经受了大量降雨的冲刷后,自身稳定的土壤和岩石结构受到破坏,另一方面,大量降雨提升了山体地下水含量,地下水静动水压的变化也影响了山体的稳定性,再者,山体的土体会吸收降雨中的大量水分,导致自身重量大幅增加,增大了下滑的可能性。

(二)人为原因:1、对山体植被的破坏。植被具有坚固土壤、截流雨水的作用,相对于没有植被的山体而言,长有植被的山体的土壤结构更加稳定,遭受雨水冲刷的力度更小,山体滑坡发生的概率就小,但是,随着人们对经济利益的盲目追求,山体植被遭到了严重破坏,减弱了山体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和承受力,引发山体滑坡的不断发生。2、开挖坡脚。坡脚是山体的重要支撑,坡脚遭到破坏,山体的稳定性就会显著下降,随着经济建设的全面开展,道路修建、工厂建设等工程的施工都需要挖动山体的坡脚,有些工程甚至不惜采取爆破等强行手段,这样,山体坡脚遭到严重破坏,山体的稳定性急剧下降,山体滑坡的发生几率大大增加。3、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为了保护城市环境,许多污染性的工厂往往迁往郊区,如果大量工厂集中在山体附近,工厂排出的大量废水就会不断地流入山体,深入山体岩石的缝隙,对岩石结构造成巨大的腐蚀危害, 另外,山体边坡也会因此逐渐变得松散,长期下去,就很有可能引发山体滑坡。

三、山体滑坡的治理措施

(一)修剪截水沟和排水沟:水是山体滑坡的重要诱因,为了减少山体所遭受的水害,我们需要在山体滑坡边界修建截水沟,阻止外界地表水和工厂废水进入山体,还要在山体的坡面上修建排水沟,使山体表面的水能够被及时导流并排出,特别是在雨量充沛的季节,排水沟的修建能够显著减少雨水的渗透,保护山体岩石的稳定性,,这样,山体的水害减少了,稳定性增加了,山体滑坡的发生概率就大大降低了。

(二)修建挡土墙:挡土墙的修建是一种十分多见的山体滑坡的治理措施,在山体滑坡的边缘地带修建挡土墙能够显著增强坡体的稳定性,挡土墙的修建需要以滑坡的推力为依据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选用的原材料可以是块石、条石、混凝土、钢筋等,其中常见的挡土墙有混凝土挡土墙、钢筋石笼挡土墙等,它们在山体的防滑和加固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

(三)稳定边坡:山体边坡的稳定性对于山体的整体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为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加固山体边坡,一方面,通过大量植被的种植,减少山体的水土流失,增强土壤的稳定性,另一方面,通过开挖坡度,对坡度较大的山体进行改造,减轻山体自身重量,减缓坡体的陡峭程度。

(四)加强对山体滑坡高发区的监测:加大监测力度是预防山体滑坡的重要措施,借助先进的仪器和技术加强对山体结构、岩石性质、山体水文及当地气候条件的监测,一旦发现可能引发山体滑坡的因素出现,就要马上采取预防措施,并做好应对准备,争取将山体滑坡的危害降到最低点。

结语: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山体滑坡的发生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当今时代,人为原因在山体滑坡的诱发中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相比于自然因素的不可控性,人为因素是可以通过改变人类的行为方式来避免和杜绝的,因此,只要我们人知道山体滑坡的巨大危害性,自觉约束自身行为,相信山体滑坡的治理一定会取得重大进展。

参考文献

[1]庄淑娜.山体滑坡地质灾害的成因与综合治理措施J.河南科技.2014(09):184-184

[2]赵立峰. 山体滑坡地质灾害成因及治理措施J.四川水泥.2015(09):87-87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资质要求 第5篇

一、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单位的甲级、乙级、丙级资质条件如下:

1、甲级资质

(1)注册资金人民币一千二百万元以上;

(2)岩土工程、工程地质、工程测量、工程预算专业技术人员和项目经理、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等管理人员总数不少于五十名;

(3)近三年内独立承担过五项以上中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项目,有优良的工作业绩;

(4)具有与承担大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相适应的施工机械、测量、测试与质量检测设备。

2、乙级资质

(1)注册资金人民币六百万元以上;

(2)岩土工程、工程地质、工程测量、工程预算专业技术人员和项目经理、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等管理人员总数不少于三十名;

(3)近三年内独立承担过五项以上小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项目,有良好的工作业绩;

(4)具有与承担中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相适应的施工机械、测量、测试与质量检测设备。

3、丙级资质

(1)注册资金人民币三百万元以上;

(2)岩土工程、工程地质、工程测量、工程预算专业技术人员和项目经理、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等管理人员总数不少于二十名;

(3)具有与承担小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相适应的施工机械、测量、测试与质量检测设备。

二、申请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资质的单位,还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其中申请施工资质的单位必须具备企业法人资格;

2、有健全的安全和质量管理监控体系,近五年内未发生过重大安全、质量事故;

3、技术人员中外聘人员不超过百分之十。

三、申报相应资料

申请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资质的单位,应当在审批机关公告确定的受理时限内向审批机 关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资质申请表(见附件);

(二)单位法人资格证明文件和设立单位的批准文件;

(三)在当地工商部门注册或者有关部门登记的证明材料;

(四)法定代表人和主要技术负责人任命或者聘任文件;

(五)当年在职人员的统计表、中级职称以上的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人员名单、身份证明、职称证明;

(六)承担过的主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有关证明材料,包括任务书、委托书或者合同,工程管理部门验收意见;

(七)单位主要机械设备清单;

(八)质量管理体系和安全管理的有关材料;

(九)近五年内无安全、质量事故证明。

上述材料一式三份,并附电子文档一份。

四、申报地点

申请甲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单位资质的,向国土资源部申请。

申请乙级和丙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单位资质的,向单位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申请。

五、有效期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单位资质证书有效期为三年。有效期届满需要继续从业的,应当在资质证书有效期届满前三个月内,向原审批机关提出延续申请。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整改报告 第6篇

一、项目整改基本情况

(一)项目数量

县重大地质灾害项目共计90个,其中非灾后重建地灾治理项目10个,“4.20”灾后重建地灾治理项目44个(其中县38个、海螺沟6个),“11.22”灾后重建项目36个(其中县25个、海螺沟11个)。

(二)项目进度

截至目前,我县共计54个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已全部完成施工,(其中未初步验收项目2个,已初步验收合格正准备竣工决算项目43个,正在办理竣工决算项目9个);正在开工建设7个,未开工项目29个(均为“11.22”灾后重建项目)。

二、整改措施

(一)抓管理、保安全。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制订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的管理方案,要求施工、监理单位必须按照相关要求,建立健全项目管理的相关制度,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考勤管理,特别是主汛期即将来临,各项目部务必确保汛期工程安全、人员安全等。

(二)抓进度、保质量。为加快各工程项目实施进度,按照实际工作难度和工作情况,整合人力资源,配置现场代表人员,积极与项目所在地乡镇、村组加强协调、沟通工作,保障项目顺利进场施工。同时通过监理、当地群众、业主大力监督,保证项目质量第一。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经费资金使用情况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经费资金使用情况(精选6篇)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经费资金使用情况 第1篇关于叶大新集镇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经费等资金使用情况...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