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导游基础民族民俗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导游基础民族民俗(精选6篇)

导游基础民族民俗 第1篇

导游基础第四章中国的民族民俗试题

一.单选题

1.“十二木卡姆”、《格萨尔王传》、摆手舞,以“三道茶”敬客,花山崖壁画分别属于______ A、维吾尔族、藏族、土家族、白族、壮族

B、维吾尔族、藏族、土家族、蒙古族、壮族

C、藏族、维吾尔族、土家族、苗族、壮族

D、藏族、维吾尔族、土家族、白族、壮族 2.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按人口多少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__D____ A、壮满苗回

B、满壮朝回

C、朝满壮苗

D、壮回满维 3.实心土炕三面靠墙,约一尺高,不生火是______的居住特色。A、维吾尔族

B、藏族

C、回族

D、壮族

4、素有“铜鼓之乡”之称的少数民族是_______ A.壮族

B.苗族

C.黎族

D.傣族

6、我国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其中“三月三节”是________的重要节日。A.苗族

B.白族

C.黎族

D.傣族

7、_________以农业为主,还擅长园林艺术。

A、维吾尔族

B.白族

C.苗族

D.回族

8、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排第二位的民族是_________ A.回族

B.维吾尔族

C.藏族

D.蒙古族

9、________主要从事农业,有点兼营牧业、手工业,还擅长经商,尤以经营饮食突出。A.壮族

B.维吾尔族族

C.苗族

D.回族

10、羊肉串和手抓饭是_______族相互媲美的传统风味食品。A.回

B.藏

C.彝

D..维吾尔 11.竹楼是______独特的民居。

A.苗族

B.黎族

C.傣族

D.彝族

12、下列少数民族中主要以牧业为主的民族有_________ A.维吾尔族

B.壮族

C.藏族

D.回族 13.泼水节是_____的节日

A.傣族

B.瑶族

C.苗族

D.壮族

14.禁食猪、禁食猪、狗、马动物血的民族是______ A.回族

B.维吾尔族

C.汉族

D.壮族 15竹筒饭是______族独特的野炊方法。A.黎族

B.苗族

C.壮族

D.土家族

16.音乐史诗《十二木卡姆》是_______族的艺术精华。A.回族

B.藏族

C.维吾尔族

.D.彝族 17.以”三道茶”敬客的民族是______ A.壮族

B.傣族

C.藏族

D白族

18.世界上最长的音乐史诗《格萨尔王传》是________族的音乐史诗。A.藏族B维吾尔族C壮族D傣族

19.开门节和关门节是_______少数民族的节日。A傣族

B.藏族

C.壮族

D.土家族

20我国少数满族、回族、黎族的主要分布省区依次为_________ A辽宁、内蒙古、广西

B.吉林、海南、广西

C.吉林、海南、河南

D.辽宁、宁夏、海南 21.壮族素有_____之乡的美誉

A.孔雀

B.软玉

C.铜鼓

D.鱼米

22.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_______四省部分地区。A.四川、云南、贵州、甘肃

B.四川、云南、贵州、青海 C.四川、贵州、甘肃、青海

D.四川、云南、甘肃、青海

23.彝族主食主要有玉米、荞麦、大小麦、洋芋等,稻米很少,喜吃_______,忌吃蒜。A.羊肉

B.手抓饼

C.沱沱肉

D.油香 24.男人头顶有一块天菩萨的是______ A.傣族

B.纳西族

C.彝族

D.白族 25.中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C)。

A.65

B.60

C.56

D.64 26.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B)A.8.81%

B.8.49%

C.8.35%

D.9.82% 27.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是(B)A.回族

B.壮族

C.土家族

D.汉族 28.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是(A)A.珞巴族

B.阿昌族

C.景颇族

D.塔塔尔族 29.我国少数民族最广泛的是(C)A.壮族

B.白族

C.回族

D汉族 30.我国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A)A.汉族

B.壮族

C.回族

D.侗族 31.汉族人口最多占全国总人数的(B)A.91.8%

B.91.6%

C.90.6%

D.92.6% 32.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属于哪个民族(D)A.土家族

B.苗族

C.侗族

D.藏族

33.一般住帐房,用牦牛织成的黑色毡子覆盖,也叫黑帐房的民族(C)A.瑶族

B.维吾尔族

B.藏族

D.蒙古族 34.维吾尔族人民创造的音乐舞蹈史诗式(B)

A.《福乐智慧》

B.《十二木卡姆》

C.《蒙古秘史》

D.《甘珠尔》 35.妇女头上包提花毛巾,喜戴银首饰的民族是(C)A.壮族

B.蒙古族

C.苗族

D.回族

36.下列哪个民族屋内设壁炉用于做饭取暖,砌实心土炕,供起居坐卧(C)A.侗族

B.苗族

C.维吾尔族

D.土家族 37.我国少数名族中人口最多的是(C)

A.回族

B.满族

C.壮族

D.苗族 38.下列壮族民居住房是(C)A.蒙古包

B.碉房

C.干栏式木楼

D.阿以旺民居 39.苗族主要居住于(A)

A.贵州、云南、湖南

B.云南、湖南、湖北 C.贵州、云南、湖北

D.湖南、贵州、湖北

40.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何时以后开始有汉族之称.(B)A.汉代

B.唐代

C.秦代

D.西周

41.下列哪个民族喜欢在院落中栽植花草和果树(A)A.维吾尔族

B.满族

C.蒙古族

D.侗族

42.属于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的,也是传统节日节日的(C).A.小满

B.惊蛰

C.清明

D.春节 43.中华民族共同的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是(D).A.元宵节

B.肉孜节

C.雪顿节

D.春节 44.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几乎全民信奉的宗教是(B).A.佛教

B.伊斯兰教

C.萨满教

D.基督教 45.下列属于维吾尔族传统节日的有(C)

A.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B.盘王节、芦笙节、达努节 C.肉孜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D.中元节、牛魂节、吃新节 46.下列是藏族人民预祝丰收的节日.(B)

A.雪顿节

B.望果节

C.藏历年.D.吃新节

47.所用的水井或水塘,非伊斯兰教信奉者不能动手取水的民族(B)A.满族

B.回族

C.藏族

D.土家族 48.喝盖碗茶的民族是(D)

A.土家族

B.壮族

C.瑶族

D.回族

49.居民一般为土木结构的平顶方形平房,房顶开天窗,屋外有带护栏的廊子.(C)A.回族

B.壮族

C.维吾尔族

D.满族

50.维吾尔族男子喜欢穿的一种无领对襟长袍,无扣宽袖,腰系长带,人称(C)A.连衣裙

B.礼拜帽

C.袷袢

D.花帽

二、多选题

1.下列关于回族民俗的说法正确的有______ A.回族戴圆形、平顶、黑色或白色小帽 B.回族的婚礼多选在节日,由阿訇证婚

C.回族禁食一切动物的血、自死之物及非经阿訇念经宰杀的牲畜 D.伊斯兰教教规实行土葬和火葬。

E.“花儿”表现了回族人民对幸福生活和纯真爱情的追求和渴望。2.下列_______艺术反映了白族在各方面的卓越才能。A.《南诏中兴国史画卷》

B.大理崇圣寺三塔

C.《大理国梵画卷》

D.格萨尔王传E石钟山石窟造像 3.下列少数民族中过火把节的有___________ A.苗族

B.彝族

C.白族

D.黎族

E傣族 4.关于藏族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 A.农区藏民住红色平顶房屋

B.藏民都爱喝青稞酒和酥油茶

C.喜欢坦露左肩

D.交往中用哈达作为礼物

E男女入室后男坐左、女坐右,忌混坐 5.我国藏族的三大史诗有_________ A.格萨尔王传

B.甘珠尔

C.丹珠尔

D.十二大卡姆E 6.藏族实行的葬法有___________ A.塔葬

B.速葬

C.天葬

D.水葬

E.土葬

F.火葬 7.下列食物中壮族禁食的是__________ A.狗肉

B.牛肉

C.猪肉

D.蛙肉

E.兔肉 8.下列关于苗族饮食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_ A.以甜、辣为主要风味

B.喜食狗肉

C.敬牛角酒是待客迎送礼

D.以鸡心献客人,表示自己至诚

E.父母或同村人去世,一个月内忌食辣椒 9.下列________少数民族的妇女喜爱嚼摈榔的习俗 A.壮族

B.黎族

C.傣族

D.苗族

E.彝族

10.语言为汉藏语系,民居为杆栏式建筑的少数民族是______ A.黎族

B.维吾尔族

C.傣族

D.壮族E.白族 11.不属于藏族民俗的有______ A.吃坨坨肉、饮转转酒

B.农民多垒石建房,牧民一般住账房 C.男女均带金花帽

D.节日由中元节、牛魂节 12.维吾尔族实行______ A.火葬

B.速葬

C.土葬

D.野藏 13.属于白族人民自己的节日有_______ A.年节

B.火把节

C.芦笙节

D.三月街

E.绕三灵 14.______和______统称为土家族人民的艺术之花。

A.十二木卡姆

B.摆手舞

C.花山崖壁画

D.土家锦

E.铜鼓 15.回族的三大节日有__________ A.库尔班节

B.圣纪节

C.古尔邦节

D.开斋节 16.下列属于苗族的民族民俗的有 A.住房多为木结构,以吊脚楼最具特色

B.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 C.喜食酸味,喜饮油茶

D.传统的节日有苗年、龙舟节、芦笙节。

导游基础民族民俗 第2篇

第一节中华民族概述

中华民族

1、汉族人口比重最大,占91.5%,其他55个民族只占8.5%。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最少的是珞巴族。

2、中华民族的地理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3、汉族、回族使用汉语,其他民族有自己的语言。

4、“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第二节汉族

汉族的主要节日习俗

1、春节 俗称“新年”,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其主要节日活动有:操办年货、做新衣、掸尘、祭灶、祭祖、吃团圆饭、守岁、贴春联、挂年画等;节日期间人们还互相拜年、放爆竹、吃年糕、吃饺子、吃元宵、舞狮、扭秧歌、玩花灯等。

2、清明节又称鬼节、冥节、踏青节,于农历三月间,阳历四月五日前后;主要民俗活动有:扫墓、烧“包袱”、插柳、踏青、射柳、放风筝、荡秋千等。

3、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天中节、女儿节、五月节等,农历五月初五,主要有赛龙舟、吃粽子、挂钟馗像、挂香袋、饮雄黄酒、插菖蒲、采药、避毒除害等活动。端午节已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仲秋节、八月节,农历八月十五;主要有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舞龙灯等活动。

5、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老人节,农历九月九日,主要习俗有:郊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饮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活动。1989年,我国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

汉族人的禁忌

1、农历大年初一到初三,忌讳踢门槛、扫地、动用刀斧、动土、打架、骂人等。

2、年节喜庆时,宰杀牲畜忌说“杀”,而要说“放”。

3、过年或立春日,出嫁的女儿忌在娘家居住。

第三节中国北方部分少数民族

朝鲜族

分布:东北三省,吉林省占60%以上 居住:满屋设炕,进门要拖鞋。

饮食:米饭为主食,以汤、酱、咸菜和泡菜为副食,冷面、打糕、松饼 服饰:爱穿白衣素服,“白衣民族”

歌舞:伽倻琴弹唱、农乐舞、长鼓舞、象帽舞、顶水舞、扇子舞等闻名。农乐舞列入联合国非遗。

体育:摔跤、踢足球、荡秋千、跳板,其中跳板、秋千列入国家非遗。

节日:婴儿周岁生日节、回甲节(诞生60周年纪念日、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

禁忌:朝鲜族非常尊敬长者,年轻人忌用单人桌,饮酒吸烟父子忌同席,吸烟时忌向长者借火,忌杀狗、吃狗肉。

蒙古族

分布:主要聚居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等省。

语言文字:有自己的语音文字,蒙古语属于阿尔泰语系。宗教:早期信仰萨满教,元以后信奉藏传佛教 居住:“逐水草而居”,称为“草原骄子”“马背上的民族” 住蒙古包 歌舞:安代舞,列入国家非遗的有:马头琴音乐、摔跤、祭敖包、那达慕。蒙古族长调与呼麦列入联合国非遗。

文化:三大史诗《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英雄史诗《江格尔》 饮食:粮食、奶食和肉食 用手抓羊肉和清水煮全羊款待客人。忌讳吃虾、蟹、鱼、海味等食物。

服饰: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 葬式:野葬(天葬)、火葬、土葬

节日:那达慕大会、敖包祭祀、白节。

禁忌:过蒙古包要轻车慢行,并忌讳将马鞭、刀枪带进包房内;忌讳坐蒙古包的西侧或西北角,睡和坐时忌脚伸向西侧或西北方(因包内西侧或西北侧为供佛龛处);不能在火盆上烤脚;赠送礼品忌单数;有产妇或病人,忌接待客人来访;蒙古族的守门狗和猎犬禁止外人打骂。

回族

分布:散居全国、分布最广的,在全同绝大多数县都有分布,宁复回族自治区为主要聚居区。宗教:伊斯兰教

歌舞:重刀武术列入国家非遗,“花儿”列入联合国非遗。饮食:清真小吃,八宝茶

服饰:圆形平顶小帽(号帽)(男),戴披肩盖头(妇女)婚礼:多在“主麻”日举行,由阿訇证婚 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丧葬:按伊斯兰教教规.实行速葬、薄葬、土葬。

禁忌:严禁食猪肉,忌养猪。忌食马、驴、骡、狗肉,忌一切凶猛禽兽的肉和没有林磷的鱼。忌说杀字。

维吾尔族

分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语言文字: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宗教:伊斯兰教

歌舞:“十二木卡姆”有“维吾尔音乐之母”,列入非遗,民间乐器有“独他尔”、“巴拉曼”和手鼓“达甫”等弹拨吹奏和打击乐器数十种之多。维吾尔族有顶碗舞、大鼓舞等舞蹈,“赛乃姆”是最普遍的民间集体舞蹈。饮食:“抓饭”

服饰:不论男女老少都爱戴四棱小花帽 葬式:土葬、速葬

节日:肉孜节、古尔邦节

禁忌:在麻扎(基地)、清真寺、河坝、伙房等地携带、遗弃不洁物品。授受物品时忌用单手尤忌左手。睡觉时忌头东脚西或四肢平伸仰面。

满族

分布:东北三省和河北省,以辽宁最多

语言文字: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宗教:萨满教和藏传佛教 居住:“口袋房、曼子炕” 服饰:旗袍

饮食:主食小米,喜黏食,喜食白肉血肠和猪肉酸菜炖粉条。除夕吃手抓肉。点心“萨其马”。

节日:颁金节、走百病、添仓节、开山节 葬式:土葬

禁忌:不准杀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不能当主人面赶狗,更不能说狗坏话。忌讳打喜鹊和乌鸦。以西为上,特别忌讳坐西炕。

第四节中国西南部分少数民族

藏族

分布::分布在青藏高原上。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部分地区。语言文字:汉藏语系;宗教:藏传佛教;歌舞:锅庄舞、藏戏、唐卡、藏医学、雪顿节列入国家非遗。

文化:《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之—。,与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并称中国“三大史诗”。藏戏、“热贡艺术”与《格萨尔王》列入联合国非遗

居住:农区,碉房;牧区,帐篷 饮食:酥油茶、青稞酒、糌粑 节日:雪顿节、望果节、采花节、赛马节

葬式:塔葬、火葬、天葬(鸟葬)、水葬、土葬五种。

特色:在藏族的礼俗中,欢迎亲友互献哈达是最普遍的一种礼节。

禁忌:佛教圣物忌随便触摸,转经筒、转寺院、叩长头要按顺时针方向。忌男女混坐。忌讳在家中吹口哨、拍巴掌。忌吃狗、驴、马肉,忌吃尖嘴、有爪动物的肉及鱼虾等水生动物的肉等。

彝族

分布:主要分布于川、滇、黔、挂四省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语言文字:彝族商自己的语百和文字。彝语届汉藏语系,有六种方言。经整理的规范彝文,已正式使用。

宗教:彝族流行多神崇拜,祭司称毕摩。

文化:《阿诗玛》是彝族民间著名的叙事长诗。阿诗玛、火把节列入国家非遗。居住:住房大多是木结构,低矮、无窗 饮食:吃坨坨肉、饮转转酒,忌吃蒜

服饰:男子头顶留“天菩萨”,前方扎成“英雄结”。外出男女都穿披风。节日:彝族年、火把节

婚俗:一夫一妻制,有“抢婚”之俗 禁忌:男子头上蓄一蓬头发,忌旁人触摸。有敬“神树”的习惯,神树严禁砍伐,祭祀忌外人看。宰杀家禽、家畜忌外人在场。忌外骑马进彝族寨子。忌用脚踏三脚架。给东西吃必须吃,但忌把食品带走。

苗族

分布:贵州、云南、湖南、重庆、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市区。在黔东南和湘鄂渝黔的交界地带有较大的聚居区,其中以黔西南、黔南、黔东南等自治州最集中。汉语言文字:藏语系,通用汉文

艺术:芦笙舞、苗绣、蜡染技艺吊脚楼营造技艺等列入国家非遗。居住:吊脚楼

饮食:主食大米,玉米、红薯、小麦为辅,喜食酸辣味,饮牛角酒,“分鸡心” 婚恋:“盘歌”,成年男女婚恋比较自由,通过“游方”“跳月”等社交活动,自由对歌,恋爱成婚。服饰:“银衣”,银饰

节日:芦笙节、龙船节、苗年、四月八等

禁忌:不吃牛羊肉,忌狗向上灶,忌在屋里煮蛇肉;险恶环境中忌嬉笑,忌刀口朝上,忌用凶器指人;父母或同村人去世,一个月内忌食辣椒;忌在夜间或家里打口哨。

纳西族

分布:云南省、四川省、西藏三省相邻地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和泸沽湖畔。

语言: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 宗教:普遍信仰东巴教

文化:东巴教、东巴经、东巴文学艺术,形成了纳西族独特的东巴文化。丽江古城、《创世纪》等三部史诗、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画、丽江古乐和丽江壁画。

居住:“三坊一照壁”

婚恋:泸沽湖畔的纳西族的一个支摩梭人,保留“阿夏”“阿注”走婚制和母系家庭。

服饰:妇女的“七星披肩”,俗称披星戴月

饮食:丽江的火腿粑粑、宁蒗的琵琶猪和泸沽湖的酸鱼、鱼干,是特色食品。葬式:云南丽江土葬为主,迪庆火葬土葬并存,泸沽湖火葬 节日:三朵节

禁忌:有的地方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忌触动大门两旁的“门神”,忌手摸“代口神”,忌乱砍伐“神树”,不能蹬三脚架,祭祀忌外人观看,进屋不能靠神位就座,有的地方还忌在家里唱山歌。

白族

分布: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 语言: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宗教:大都信仰佛教,奉祀“本主”

文化:《创世纪》《望夫石》《美人石》等传说故事。扎染技艺和绕三灵习俗列入国家非遗。

居住:“一正两耳”“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饮食:“砂锅弓鱼”“三道茶” 服饰:崇尚白色

节日:三月街、绕三灵、耍海节、春节 禁忌:待客时倒茶忌满杯,倒酒忌半杯。忌讳向火塘吐口水,禁止从火塘上跨过。门槛忌讳坐人,送祖先亡灵不能出门。

傣族

分布:云南省 语言文字:傣文来源于梵文字母的拼音文字,傣族语言属汉藏语系

宗教:上座部佛教

文化:孔雀舞和“赞哈”、象脚鼓舞(男子舞蹈)。孔雀舞、泼水节列入国家非遗。

居住:干栏式建筑

饮食:以大米为主食,喜酸味及烘烤水产食品,嗜酒,喜嚼槟榔。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菜肴和小吃,以青苔入菜。

服饰:多用白布或蓝布包头,男子文身习俗。妇女喜挎筒帕撑平骨花伞。

婚恋:婚前社交自由,晚上吹葫芦笙串姑娘,“串寨子”和傣历新年“丢包”都是选择对象和表达爱情的方式。但缔结婚姻还要托媒说亲,傣族还流行招赘婚。习俗:镶牙套、染齿和文身的习俗。

节日:泼水节又称“浴佛节”

禁忌:“寨神庙”平时忌进去,寨心忌坐也忌脚踏或拴马。“神树”忌砍伐忌拴马,忌移动或触弄“神树”下的祭品。佛寺进寺要脱鞋袜,妇女进佛寺忌任意走动,忌随便敲打佛寺里的鼓等。忌骑马进寨,祭寨忌外人进寨,进住房时,到楼口要脱鞋,忌从家中火塘上面跨过,忌别人移动或抬起火塘上的三脚架,忌客人进卧室,忌头朝向主人家内室睡觉,忌在家中剪指甲,忌在室内吹口哨和玩响乐器,忌女招待男客、男招待女客。

第五节我国南方部分少数民族

土家族

分布:湘、鄂、渝、黔四省交界的丛山之中

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绝大多数使用汉语;文化:摆手舞和土家锦(西兰卡普)列入国家非遗。宗教:迷信鬼神,崇拜土王,尊奉土老师,相信兆头。

饮食:习惯做腊肉、甜酒、团馓和糍粑,菜肴酸辣,有“辣椒当盐”的嗜好。服饰:土布,青布包头。居住:吊脚楼

婚嫁:以“山歌为媒”的自由择偶,婚礼中“哭嫁”的习俗。葬式:过去多火葬,后实行土葬。节日:赶年、六月六 禁忌:禁食狗肉,忌随意移动火塘中的三脚架,忌用脚踩灶或坐在或将脏物放在灶上。客人不能与少妇坐在一起,但可以和姑娘坐在一条长凳上。忌在家里吹口哨、打鸣呼和随意敲锣打鼓。

壮族

概况: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 分布:有90%以上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

语言:壮语属汉藏语系;壮文以拉丁字母为基础 宗教: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文化:“铜鼓之乡”;“歌圩”(刘三姐有关);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四大名锦);刘三姐歌谣、壮族织锦技艺、壮族歌圩、铜鼓习俗列入国家非遗。居住:“干栏式”建筑

饮食:主食大米和玉米。喜吃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妇女有嚼槟榔的习俗。服饰:男子多穿唐装;节日:三月三的歌圩节是壮族的民间传统歌节。禁忌:壮忌食牛肉和蛙肉;忌讳用脚踩踏锅灶,禁止在灶上煮狗肉;夜间行走禁止吹门哨;忌坐门槛中间;东有产妇时,门上悬挂草帽一顶,暗尔外人不得入内。

黎族

分布:海南省

语言:黎语属汉藏语系,不同地区有不同方言。

宗教:信仰多种多样,主要崇拜祖先,其次崇拜自然。文化:打柴舞、纺染织绣技艺以及三月三列入国家非遗。居住:同姓聚居,房屋船形、金字塔形 饮食:主食稻米、玉米、番薯,习惯腌制生鱼、生肉,竹筒烧饭,妇女爱嚼槟榔。服饰:妇女詹耳、雕题。图案取材多采用青蛙、蟒蛇等图腾崇拜物。歌舞:竹竿舞、打柴舞,鼻箫是黎族独特的乐器。

婚恋:“放寮”。不落夫家。婚后一经在夫家定居,夫妻便与父母分居别炊。节日:三月三(“浮内浮”)

导游基础民族民俗 第3篇

群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础, 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活动得以产生、充实和发展的根基。一个民族的文化, 是反映那个民族精神面貌和整体素质的一面镜子。作为千百年来世代传承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民俗的绝大部分内容与群众文化活动密不可分, 民俗文化来源于过去的群众文化活动, 群众文化活动是民俗文化产生的原生环境, 具有适宜的土壤等客观条件。

铁岭是以汉族为主体, 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锡伯族等37个少数民族共同生活的地区, 在铁岭的历史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民族风情, 蕴藏了大量的民间民俗文化遗产。一个民族的风俗能流传下来, 一定是沉淀了一个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 蕴含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密码, 而且在其流传的过程中, 不断吸收来自民间的文化养分, 充实和发展着自身。从横向看, 今天的群众文化包含着民俗文化, 如我们最熟悉的有汉族的大秧歌和二人转, 满、汉族的伞灯秧歌, 还有朝鲜族的农乐舞等, 历久弥新, 依然是群众文化的“保留节目”。

文化资源是人类文化赖以生存的一切对象物, 它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全部复杂关系种种表现形式的总和,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两大基本条件之一。

铁岭各地充分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和民间文化资源, 活跃开展了各项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我们在长期的群众文化活动和工作实践中深深体会到, 能够把民族传统民俗文化和当今群众文化的结合起来, 是活跃开展少数民族群众文化工作的一条捷径。

一、传统民俗文化结合时代文化特点, 创造性地打造本地区群众文化品牌

我们铁岭正在创建文化名城, 加强文化建设, 精心打造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牌, 经过群文工作者多年的努力, 组织举办了两届赵本山杯铁岭国际民间艺术节和“中华一家亲”大型文艺演出以及每年百场以上的广场文化活动大赛、朝鲜族民俗节和朝鲜族专场文艺演出等群众文化活动, 初步形成了铁岭特色群众文化活动的新格局。

“铁岭朝鲜族农乐面具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后, 我们组织铁岭朝鲜族农乐舞队, 多次参加辽宁省中部七城市优秀广场舞蹈展演、辽宁省少数民族文艺调演、辽宁省首届农民艺术节开幕式演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以及辽宁省少数民族文化大集、辽宁省朝鲜族民俗节、上海世博会的非遗展演等活动、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台湾非遗展演、铁岭市朝鲜族农乐舞展演等活动, 获得了许多金银奖的奖项的荣誉。我们把每一次的展演都当作是培养传承人队伍, 有效地开展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环节, 加强了对年轻传承人的培训和辅导。

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和乡土文化气息的当地文化活动品牌。这些特色文化艺术活动充分体现了当地文化的鲜明特点, 同时也说明了这些艺术形式在当地的普及程度, 展示了农村文化发展的生机活力, 为城乡各界群众广泛接受和认同。

二、让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中发挥作用, 在当前活动中传承保护民俗文化

没有守成就没有创造。文化是民族的灵魂, 民俗文化是多种民间文化的综合, 又是群众文化的根, 民俗文化可以弥补现代人现代文化“营养不良”之缺陷, 丰富现代人的精神生活, 可以给我们输入民族文化之“血”, 在接受传统教育的同时振奋民族精神。但是现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波及城乡各地, 传统民俗文化依存的农耕文化语境被农村现代化的进程所创造的新的文化语境所代替, 当村村通广播、城市数码电视成为现实, 我们既为城乡文化设施的改善而高兴, 又为承继了千百年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日益势微、日趋边缘化而忧虑。近年来全球和全国范围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我认为是最好、最有效、最有价值的保护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把传统的民俗文化融入到当今组织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当中, 让它在新时期的群众文化中得到保护和传承。同时, 民族民俗文化为基石组织开展群众文化, 充分体现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 可以增强群众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我们铁岭在近年来开展的开创文化名城进程中非常注重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中的活态传承。尤其是在组织开展全市朝鲜族群众文化活动中, 挖掘搜集整理申报了《朝鲜族农乐舞》和《朝鲜族民间故事》《铁岭朝鲜族秋夕节》《铁岭朝鲜族上元节》等民间优秀文化, 已被列入国家级和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 并没有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没有当作“祖宗”供起来, 而是在学校和朝鲜族群众当中建立教学保护基地, 采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走进学校, 纳入学校的教学日程的方法, 从教师和教学物质上做重点保证, 不仅丰富了教学基地学生的“第二课堂”, 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朝鲜族农乐舞、表演朝鲜族农乐舞的过程中, 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了解, 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以促进朝鲜族农乐舞在原生态环境中的传承和保护, 使“朝鲜族农乐舞”的传承后继有人。在当今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培养传承人队伍, 经常在省内外文化活动和全市文化活动中亮相, 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更是得到了广大朝鲜族群众的欢迎, 在全省加大了朝鲜族农乐舞等民间传统文化的知名度。

三、巧妙地采用剥离和转换的创新手法, 科学地整理加工利用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 穿越过各种性质的社会, 不能不受到该社会起主导作用的文化思想的浸润和影响, 积层繁多, 错综复杂。在当前所开展的群众文化中有效地开发利用民族的优秀民俗文化, 我们既不能全盘照搬, 也不能简单地抛弃, 需要批判性地继承或吸取其民族特征和科学性的精华。

朝鲜族农乐舞最早产生于民间的祭祀活动中, 起初带着一些封建迷信色彩。辽北是朝鲜族聚居区之一, 其面具舞蹈随着时代的发展, 早已从单纯的民间祭祀走向民间广场文化活动, 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很大的革新, 揉进了辽北风情和民俗特色, 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征。在传统朝鲜族农乐舞中, 面具表演只是“小场”表演的一段情节表现, 人物不多, 经过广场化的辽北朝鲜族农乐面具舞是用几十人的群舞形式来表现的, 并以面具舞蹈为核心, 伴有男女演员的舞蹈作陪衬, 稻谷、玉米、黄豆、辣椒、白菜等大型道具烘托。多种样式的面具加上朝鲜族传统舞蹈鹤舞、象帽舞、手鼓舞、长鼓舞相结合, 使朝鲜族面具舞蹈表演起来热烈、火爆, 具有强烈的广场艺术效果。铁岭的朝鲜族群众文化工作者通过认真地研究和整理加工, 把朝鲜族农乐面具舞从封建迷信活动中剥离出来, 创造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寓健身与娱乐为一体的新农乐舞, 使其在铁岭广泛流行, 并已走出铁岭、走出辽宁, 大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民俗:华夏民族的文化之根 第4篇

请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方面(如服饰、饮食、民居)开展调查活动,了解身边的民风民俗,然后围绕“走近民俗文化”这个主题,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习作。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写作提示

“民俗”,词典上解释为“人民群众的风俗习惯”。具体说来,作为文化之根的民俗风情,涵盖了物质民俗的生产、交通、商贸、居住、饮食、服饰,社会民俗的村落、家族、民间组织与社团、岁时节日、人生仪礼(婚丧嫁娶),以及精神民俗的民间信仰、禁忌、巫术、民间文艺、体育竞技等。

构思本题时,可以写节日习俗,可以写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还可写新颖、别致的民间工艺品。作文素材上,以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到的为主,也可适当融入课外阅读所获得的,或者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

时新素材

1.我们为何淡忘端午节

《中国青年报》近期刊登评论说,在城市中,端午节已经被简化为去超市买几只粽子,很多人除了知道它和纪念一位名叫屈原的诗人有关外,对它所蕴含的其他文化意义知之甚少。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功,引发了一场“端午节保卫战”,但“风波”过后,通过节日复兴传统文化的想法,仍然是一厢情愿。

我们为什么遗忘了端午节?这和中国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有关系。作为农业社会的产物,它最初的形式和内容,和农事活动密不可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节日的娱乐化程度不够。中国大多数传统节日,都有过它狂欢的面孔,端午也是如此,由于在这一天要给孩子身上挂荷包,以雄黄在小儿额头画“王”驱毒镇邪,带孩子制作弓箭等等,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为“孩子节”“娃娃节”。让孩子感受节日的欢乐气氛,是传承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可惜大人们对待传统节日,往往采取快速消费的敷衍态度,没有上一辈的言传身教,“水”未到,“渠”自然便成不了。

2.切勿误读民俗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会长张双林撰文指出,不少人以为民俗是“传统文化的组成”和“宝贵文化遗产”,应该全盘继承。殊不知,在民俗中亦有良俗与恶俗之分。由于误读了民俗,今天有些人将老式婚礼中“照妖镜”“跨火盆”和向新娘射箭等也照搬过来,其实这些细节是封建迷信使然,明显表现出对妇女的歧视。此外,在行拜师礼时恢复烧香、焚表、下跪、磕头、赏饭等仪式也大不可取,因为这些仪式没有任何积极意义。至于个别人这样做只能是个人行为,媒体与民俗学者不应加以肯定,更不能推波助澜。由于误读了民俗,有些地区、有些人借“弘扬传统”和“民俗孝道”大修坟墓,乃至强占公共用地,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此外,误读民俗还将一些本不是民俗的现象也列入其中,如“重男轻女”、鼓吹“大老爷们儿”精神,打麻将、推牌九,“捧角儿”(追星),乃至将数字迷信、占卜算命和风水等,都与民俗联在一起,这是很可悲的事。

3.“走婚”成旅游商家噱头

摩梭村民们在腰包日益鼓起来的同时,发现在自己民族文化中最忌讳提起的“走婚”,成了吸引游客慕名而来的一大原因。

“有男游客上来就问,今晚我可以和你走婚吗?听到这话,我别提多反感他,却可以理解他之所以问出这样的话,是因为他根本不懂什么是‘走婚’。”表演民族歌舞的摩梭姑娘桑娜,对大多数游客的无理要求已经司空见惯了。

在泸沽湖畔一待就是10年的重庆小伙唐斌说:“‘走婚’被外界传得太离谱了,为了吸引旅游,一些不负责任的人和组织,把‘走婚’作为一种噱头,将‘走婚’曲解得与‘可以名正言顺地搞一夜情’混为一谈。现在外界对摩梭风俗的理解,似乎成了提及‘泸沽湖’就等于提及‘走婚’,而‘走婚’似乎就被视为等同于‘性’了。”唐斌说,摩梭人的“走婚”,类似其他民族的“结婚”,是一种异性相互结合的配偶形式,是一件很严肃的事件。

4.民俗:华夏民族的文化之根

我国不少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习俗。

除夕迎新春,元宵看花灯,清明悼故人,端午包粽子,中秋观圆月,重阳赏菊花……这些绚丽多彩、古老绵长的民族民间文化,使中华文化更显博大精深。它们不仅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更是世界的文化奇葩。不论是那一首首充满民族风情的民间小调,还是那一段段有着乡土气息的方言俚语,抑或是那一个个流传民间的传说故事……都会让我们由衷地钦佩、感叹!

导游基础民族民俗 第5篇

第七章 中华民族民俗

一、判断题(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

1、中国的人口分布呈现东南疏、西北密的特点。()

2、少数民族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格局。()

3、少数民族人口数量最多的是壮族,最少的是珞巴族。()

4、由社会环境的差异而形成的社会习尚叫“俗”。()

5、满族的点心最为人们所称道的是“萨其马”。()

6、汉语是世界上历时最悠久、最丰富的语言。()

7、大襟右祍是汉族服饰的特点已有上万年的历史。()

8、朝鲜族的“朝鲜”是“光明的东方”之意。()

9、满族住房一般东南开门三面设炕俗称“口袋房,曼子炕”。()

10、朝鲜族以东北三省的辽宁居多。()

11、白族爱穿白衣素服,有“白衣民族”之称。()

12、蒙古族别称“马背民族”。()

13、朝鲜族待客时的特制食品主要是冷面、打糕、松饼。()

14、蒙古族的服饰为首饰、长袍、腰带、靴子四个主要部分。()

15、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的三大史诗之一。()

16、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散居全国、分布最广的民族。()

17、回族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

18、回族男女外出必须戴尕帕或头巾,严禁露出头顶。()

19、回族花儿、重刀武术被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回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21、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有“维吾尔音乐之母”的誉称。()

22、“赛乃姆”、“夏地亚纳”是维吾尔族最普遍的民间集体舞蹈。()

23、“抓饭”是维吾尔族节日和待客不可缺少的食品。()

24、藏族服饰的基本特征是长袖、宽腰、长裙、长靴。()

25、酥油、青稞酒、糌粑、牛羊肉被称为藏族饮食“四宝”。()

26、彝族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

27、《阿诗玛》是白族民间著名的叙事长诗。()

28、彝族的《阿诗玛》、“火把节”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9、云南白药是明代彝族人曲焕章所创。()

30、坨坨肉是彝族的特色菜肴,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31、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

32、芦笙舞是流传最广的民间舞蹈,芦笙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乐器。()

33、苗族妇女的服饰堪称中华民族服饰之最。()

34、“分鸡心”是苗族的交友礼节,苗族人习惯先请贵客饮牛角酒。()

35、纳西语属汉藏语系,纳西文有东巴象形文字和哥巴音节文字。()

36、纳西族的《创世纪》是古代纳西族社会生活百科全书。()

37、元人遗音的大型乐曲《白沙细乐》被誉为最古老的交响乐。()

38、纳西族的房屋普遍采用“三坊一照壁”的土木瓦房。()

39、纳西族最具有特色的服饰是妇女的“七星披肩”。()40、白族姑娘的头饰上显示着“风花雪月”。()

41、霸王鞭、八角鼓舞是白族民间最普遍的舞蹈。()

42、白族住房为“一正二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

43、白族菜最负盛名的是“砂锅弓鱼”。()

44、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是白族传统的品茶艺术和待客礼仪。()

45、三月街称“观音街”是白族人民的传统盛会,已有上千年历史。()

46、傣族是最早栽培水稻和使用犁耕的民族。()

47、孔雀舞是傣族民间流传最广的男子舞蹈。()

48、傣族的孔雀舞、泼水节被收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9、傣族有镶牙套、染齿和文身的习俗。()50、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

51、满族妇女爱穿“擦尔瓦”随身佩戴“荷包香囊”。()

52、“摆手舞”是最著名的土家族舞蹈。()

53、土家族的皮影戏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54、苗族、土家族最有特色的房屋是吊脚楼。()

55、土家人把是否善于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德的标准。()

56、土家族的菜肴以酸辣为主,有“辣椒当盐”的嗜好。()

57、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

58、南珠、三

七、蛤蚧是壮族最负盛名的特产。()

59、竹筒烧饭是傣族日常生活中独特的野炊方法。()

60、壮族铸造使用铜鼓已有2000多年历史,素有“铜鼓之乡”的誉称。()61、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62、壮族最隆重的节日是三月三歌圩节。()

63、海南黎族是古代“百越”人的后裔,黎语属汉藏语系。()

64、黎族儿女成年后就住在屋外的“寮房”自由恋爱,俗称“放寮”。()65、“三月三”是黎族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66、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汉族宗教的主要传统观念。()67、以先秦华夏为核心的汉族是统一的、稳定的民族。()68、汉族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

69、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70、汉字属表意文字是世界上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

71、我国56个民族语言分为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和印欧五大语系。(72、社会民俗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73、端午节已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74、重阳节的习俗主要有登高、插茱萸、饮雄黄酒。()75、满族在满语中是“吉祥”之意。()

76、按民俗的内容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77、游艺民俗包括口承文学、民间歌舞、民间戏曲、游戏竞技。()78、满族是唯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王朝的少数民族。()79、满族的跳板、秋千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0、朝鲜族每餐必有汤以大米、小米为主食,以汤、酱、泡菜为副食。()81、“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蒙古语属汉藏语系。()

82、蒙古长调、呼麦、那达慕被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3、《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被称为蒙古族的三大历史巨著。(84、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盛会。()

85、蒙古族人吃烤全羊时最高的待客礼节是请客人吃羊头和羊腿。()86、《蒙古黄金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

87、回族的盖碗茶有八宝茶、白糖砖茶、红糖清茶、冰糖窝窝茶。()88、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89、《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玛纳斯》并称中国“三大史诗”。()90、藏族的藏戏、“热贡艺术”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91、献哈达以白色为主,红黄蓝白绿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佛事。()92、藏族的主要节日有藏历年、雪顿节、采花节、望果节、赛马节。()93、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94、苗族的芦笙节、祭鼓节被列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5、摩梭人的“阿注婚姻”被誉为“人类社会家庭婚姻发展史的活化石”。()96、纳西族每年二月八日和八月牛日“三朵节”最具有民族特色。()97、白族的三月街、绕三灵习俗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8、傣族、壮族、水族、布依族都有古代百越“断发文身”的习俗。()99、“串寨子”、“丟包”是傣族“招赘婚”选择对象和表达爱情的方式。()100、傣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101、“祭牛王”是土家族村寨每年最隆重的集体祭祀。()102、摆手舞、西兰卡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3、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毛南族同源于“古越族”。()104、刘三姐歌谣、壮族歌圩、铜鼓习俗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5、黎族的“打柴舞”、“竹竿舞”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6、中国独创的风水术是中华民族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传统理念。()107、贴春联、挂年画起源于古代的“桃符”,元宵耍灯起源于汉代。()108、重阳节称“老人节”起源于民间登高避灾的习俗。()109、满族最隆重的礼节是抱腰接面礼。()

110、朝鲜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中物质生活较好、文化水平较高的民族。()111、铁木真是蒙古大汗,号“努尔哈赤”。()

112、农乐舞是蒙古族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传统民间舞蹈。()113、勒勒车是蒙古族特有的年车被称“草原之舟”。()114、圆形穹庐顶的蒙古包是蒙古族地区的标志性建筑。()

115、蒙古族常用手抓羊肉和清水煮全羊待客,最具民族特色的是炒米。()116、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以善于经营而著称。()117、遍插茱萸少一人是指清明节。()

118、“维吾尔”意为“团结、联合”是维吾尔族的自称。()

119、“坎儿井”、“巴扎”被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20、藏族自称“博巴”意为“农业人群”,唐朝称为“吐蕃”,宋朝称“西藏”。()121、彝族旧称“夷族”意为“有米有丝”,代表“有吃有穿”,象征“日子富裕”。()122、苗族信仰鬼神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

1、摩梭人的民居称为()

A.蘑菇房

B.木楞房

C.吊脚楼

D.土掌房

2、蒙古族()被列入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祭敖包

B.那达慕

C.呼麦

D.马头琴音乐

3、遍插茱萸少一人()

A.元宵节

B.重阳节

C.端午节

D.清明节

4、()是中国土生土长、具有汉民族特色的宗教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5、()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传统理念。A.巫术

B.占卜术

C.占星术

D.风水术

6、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的()

A.桃符

B.守岁

C.腊祭

D.拜年

7、满族最隆重的礼节是()

A.献哈达

B.牛角酒

C.那达慕

D.抱腰接面礼

8、()农乐舞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A.回族

B.满族

C.蒙古族

D.朝鲜族

9、“旗袍”是()的服装

A.满族

B.朝鲜族

C.蒙古族

D.维吾尔族

10、“蒙古”其意为()

A.团结联合B.日子富裕

C.永恒之火

D.光明的东方 11、1206年()建立蒙古国

A.松赞干布

B.耶律大石

C.成吉思汗

D.努尔哈赤

12、我国分布最广少数民族是()A.壮族

B.回族

C.满族

D.瑶族

13、下列属于非拼音文字的是()A.彝文

B.藏文

C.傣文

D.满文

14、口承文学、民间歌舞属于()

A.经济民俗

B.社会民俗

C.信仰民俗

D.游艺民俗

15、闽赣粤地区的客家人的居住以()代表 A.四合院

B.土掌房

C.吊脚楼

D.围龙楼

16、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是()

A.春节

B.清明节

C.中秋节

D.端午节

17、中国传统节日中被称为“踏青节”的是()A.春节

B.元宵节

C.清明节

D.端午节

18、朝鲜族()已被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长鼓舞

B.农乐舞

C.象帽舞

D.顶水舞

19、()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

A.蒙古族

B.回族

C.维吾尔族

D.满族

20、回族()还被列入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摔跤

B.花儿

C.重刀武术

D.古尔邦节

21、()被誉为“维吾尔音乐之母”

A.达瓦孜

B.赛乃姆

C.木卡姆

D.夏地亚纳

22、()的《阿凡提的故事》是广为流传、老幼皆知的民间故事 A.满族

B.回族

C.蒙古族

D.维吾尔族

23、()的男女老少都喜爱“尕帕”四楞小花帽 A.回族

B.藏族

C.蒙古族

D.维吾尔族

24、《阿诗玛》是()民间著名的叙事长诗 A.彝族

B.哈尼族

C.纳西族

D.壮族

25、()是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

A.藏文

B.傣文

C.满文

D.彝文

26、祭鼓节是()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 A.纳西族

B.白族

C.苗族

D.傣族

27、“分鸡心”是()的交友礼节 A.彝族

B.苗族

C.壮族

D.回族

28、()的《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 A.藏族

B.蒙古族

C.满族

D.朝鲜族

29、()创造了被称为“活着的象形文字”的东巴文 A.藏族

B.纳西族

C.满族

D.朝鲜族 30、()时尚招赘婚。

A.纳西族

B.傣族

C.黎族

D.壮族

31、泼水节称“浴佛节”是()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 A.白族

B.傣族

C.纳西族

D.土家族

32、以青苔入菜是()特有的风味菜肴 A.纳西族

B.傣族

C.黎族

D.白族

33、()自称“毕慈卡”意为“本地人” A.纳西族

B.土家族

C.黎族

D.白族

34、()是土家族村寨每年最隆重的集体祭祀 A.祭牛王

B.祭山神

C.祭土王

D.祭本主

35、()是最著名的土家舞蹈

A.摆手舞

B.孔雀舞

C.打柴舞

D.芦笙舞

36、()菜肴以酸辣为主要特点,有“辣椒当盐”的嗜好 A.纳西族

B.傣族

C.藏族

D.土家族

37、()早年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一般两三年后才住夫家 A.纳西族

B.傣族

C.壮族

D.土家族

38、()是古代纳西族社会生活百科全书

A.《创世纪》

B.《东巴经》

C.《白沙细乐》

D.《东巴画谱》

39、竹筒烧饭是()日常生活中独特的野炊方法 A.黎族

B.傣族

C.壮族

D.白族 40、船型屋是()的特色民居

A.土家族

B.黎族

C.壮族

D.朝鲜族

41、唐卡是()传统艺术

A.回族

B.藏族

C.彝族

D.白族

42、傣族民间歌手称为()A.阿訇

B.阿注

C.赞哈

D.山哈

43、庆祝望果节的少数民族是()

A.藏族

B.白族

C.纳西族

D.土家族

44、()男女外出都穿“擦尔瓦”

A.黎族

B.傣族

C.彝族

D.纳西族

45、西兰卡普是()具有代表性的民间织品 A.壮族

B.苗族

C.侗族

D.土家族

46、干栏式建筑是()住房的特点

A.白族

B.纳西族

C.傣族

D.土家族

47、那达慕、宰牲节、火把节、泼水节、三月街依次属于()A.藏族、维吾尔族、壮族、白族、彝族 B.朝鲜族、纳西族、回族、彝族、壮族 C.纳西族、土家族、苗族、白族、黎族 D.蒙古族、回族、彝族、傣族、白族

48、满族的房屋一般朝()开门 A.东北

B.东南

C.西

D.南

49、()头顶留小块头发称为“子尔”,汉称“天菩萨” A.傣族

B.苗族

C.彝族

D.黎族

50、()青年男女通过“游方”“跳月”自由对歌、恋爱成婚 A.黎族

B.苗族

C.彝族

D.壮族

51、()遗音的大型乐曲《白沙天乐》被誉为最古老的交响乐 A.宋人

B.元人

C.明人

D.清人

52、纳西族的房屋普遍采用()的土木瓦结构 A.一正二耳

B.四合五天井 C.三间两廊

D.三坊一照壁

53、“七星披肩”是()最具有特色的服饰 A.白族

B.傣族

C.纳西族

D.土家族

54、()姑娘的头饰上显示着“风花雪月” A.白族

B.苗族

C.壮族

D.纳西族

55、“三道茶”是()传统的品茶艺术和待客礼仪 A.傣族

B.纳西族

C.白族

D.土家族

56、()称“观音街”是白族人民的传统盛会 A.绕三灵

B.三月街

C.六月六

D.三朵节

57、()主要崇拜“本主”,即村社神

A.白族

B.蒙古族

C.傣族

D.朝鲜族

58、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是()A.四川

B.新疆

C.云南

D.贵州

59、()被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春节

B.清明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60、属于中秋节期间的民俗活动的是()

A.放风筝

B.挂年画

C.舞龙灯

D.赛龙舟 61、“那达慕”是()的主要节日

A.白族

B.藏族

C.蒙古族

D.壮族

62、()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 A.《蒙古黄金史》

B.《蒙古秘史》 C.《江格尔王传》

D.《蒙古源流》 63、()最负盛名的菜是“砂锅弓鱼” A.白族

B.纳西族

C.傣族

D.土家族 64、苗族的房屋多为()

A.骑楼

B.竹楼

C.碉楼

D.吊脚楼 65、()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

A.砂锅弓鱼

B.竹筒烧饭

C.青苔入菜

D.五色花饭 66、()是彝族的特色菜肴

A.坨坨肉

B.分鸡心

C.烤全羊

D.手抓饭 67、()是黎族独特的乐器

A.芦笙

B.铜鼓

C.鼻箫

D.马头琴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只有2~4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民族”是指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有()的共同体 A.共同地域

B.共同个人习惯

C.共同语言 D.共同文化

E.共同经济生活

2、我国民族语言包括()

A.汉藏语系

B.东南亚语系

C.南岛语系 D.印欧语系

E.阿尔泰语系 3、56个民族中()使用汉语

A.汉族

B.壮族

C.回族

D.布依族

E.珞巴族

4、朝鲜族民族舞蹈有()

A.扇子舞

B.象帽舞

C.赛乃姆

D.长鼓舞

E.农乐舞

5、下列关于维吾尔族饮食习惯的说法正确的是()A.爱喝酥油茶 B.习惯以“抓饭”待客 C.喜食瓜果,少吃蔬菜 D.菜肴以酸辣为主要特点 E.以面粉、玉米、大米为主食

6、()同源于古代“百越”以“断发纹身”为共同习俗 A.布依族

B.水族

C.壮族

D.苗族

E.傣族

7、藏族分布的省有()

A.云南

B.贵州

C.四川

D.甘肃

E.青海

8、三大史诗是()

A.彝族《阿诗玛》

B.纳西族《东巴经》 C.藏族《格萨尔王传》

D.蒙古族《江格尔》 E.柯尔克孜族《玛纳斯》

9、民俗按内容划分为()

A.社会民俗

B.经济民俗

C.自然民俗 D.游艺民俗

E.信仰民俗

10、民俗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A.集体性与个人性

B.原始性与神秘性 C.传承性与播布性

D.稳定性与变异性 E.民族性与地方性

11、()是汉族宗教信仰的传统观念 A.天命崇拜

B.图腾崇拜

C.自然崇拜 D.鬼神崇拜

E.祖先崇拜

12、满族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的王朝是()A.宋朝

B.金朝

C.元朝

D.明朝

E.清朝

13、满族舞蹈由()活动演化而成

A.战斗

B.赛马

C.狩猎

D.摔跤

E.祭祀

14、()过“中秋节”

A.汉族

B.壮族

C.布依族

D.藏族

E.彝族

15、朝鲜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农乐舞

B.跳板

C.长鼓舞

D.那达慕

E.秋千

16、朝鲜族民族特色的三个家庭节日是()

A.回婚节

B.回甲节

C.关门节

D.开门节

E.婴儿周岁

17、“端午节”称()

A.端阳节

B.天中节

C.女儿节

D.粽子节

E.五月节

18、()合称中国三大鬼节

A.清明节

B.复活节

C.万圣节

D.寒衣节

E.中元节

19、端午节的习俗有()

A.赛龙舟

B.挂香袋

C.吃粽子

D.插茱萸

E.插菖蒲 20、蒙古族的()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呼麦

B.长调

C.摔跤

D.那达慕

E.祭敖包

21、全国性法定节日是()

A.中秋节

B.端午节

C.重阳节

D.清明节

E.元宵节

22、蒙古族最高的待客礼节是请客人吃()

A.羊头

B.羊腿

C.羊心

D.羊耳朵

E.羊尾巴

23、回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花儿

B.跳板

C.秋千

D.摔跤

E.重刀武术

24、()崇尚白色

A.回族

B.白族

C.藏族

D.彝族

E.蒙古族

25、()是维吾尔族最普遍的民间集体舞蹈

A.夏地亚纳

B.大鼓舞

C.赛乃姆

D.铁环舞

E.顶碗舞

26、()主要使用繁体字 A.海南

B.福建

C.澳门

D.香港

E.台湾

27、藏族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A.锅庄舞

B.藏戏

C.唐卡

D.藏医药

E.望果节

28、彝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三月街

B.泼水节

C.火把节

D.阿诗玛

E.孔雀舞

29、藏族服饰的基本特征是()

A.长袖

B.宽腰

C.长裙

D.长袍

E.长靴 30、()被称为藏族饮食“四宝”

A.酥油

B.茶叶

C.糌粑

D.酸奶

E.牛羊肉

31、藏族的主要节日有()

A.藏历年

B.雪顿节

C.花灯节

D.那达慕

E.望果节

32、苗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芦笙舞

B.蜡染技艺

C.银饰技艺 D.苗绣

E.吊脚楼营造技艺

33、纳西族的建筑、雕刻、绘画融合()民族的传统风格 A.汉族

B.白族

C.彝族

D.藏族

E.纳西族

34、下列民族中拥有自己文字的有()

A.藏族

B.满族

C.回族

D.蒙古族

E.维吾尔族

35、()是白族民间最普遍的舞蹈

A.霸王鞭

B.赛乃姆

C.打柴舞

D.象脚鼓舞

E.八角鼓舞

36、白族的()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霸王鞭

B.阿诗玛

C.火把节

D.扎染技艺

E.绕三灵习俗

37、白族瓦房布局为()

A.一正二耳

B.三坊一照壁

C.九街十八巷 D.三间两廊

E.四合五天井

38、白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

A.火把节

B.三月街

C.三朵节

D.绕三灵

E.耍海节

39、不属于苗族节日的有()

A.二月二

B.三月三

C.龙船节

D.四月八

E.六月六 40、傣族()被收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孔雀舞

B.霸王鞭

C.泼水节

D.象脚鼓舞

E.八角鼓舞

41、傣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

A.泼水节

B.关门节

C.开门节

D.回甲节

E.回婚节

42、土家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摆手舞

B.芦笙舞

C.打柴舞

D.蜡染技艺

E.织锦技艺

43、()的房屋是吊脚楼

A.苗族

B.壮族

C.傣族

D.黎族

E.土家族

44、我国的四大名锦是()

A.云锦

B.蜀锦

C.宋锦

D.黎锦

E.壮锦

45、壮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壮族歌圩

B.壮族的傩戏

C.壮族织锦技艺 D.铜鼓习俗

E.刘三姐歌谣

46、黎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打柴舞

B.纺染织绣技艺

C.黎锦 D.竹竿舞

E.“三月三”节日

47、下列少数民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的是()

A.彝族

B.满族

C.白族

D.土家族

E.纳西族

48、下列少数民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的是()

A.满族

B.苗族

C.傣族

D.蒙古族

E.维吾尔族

49、苗族青年男女是通过()社交活动来自由恋爱成婚的。A.歌圩

B.放寮

C.游方

D.跳月

E.庙会 50、回族每年的三大节日是()A.开斋节

B.复活节

C.圣纪节 D.万圣节

E.古尔邦节

51、干栏式住房的民族有()

A.彝族

B.白族

C.傣族

D.壮族

E.黎族

52、除西藏自治区外,藏族分布比较集中的省区还有()A.宁夏

B.青海

C.甘肃

D.云南

E.四川

53、下列少数民族民间诗歌中,被列入中国“三大史诗”的有(A.藏族《格萨尔王》

B.彝族《阿诗玛》)C.蒙古族《江格尔》

D.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 E.纳西族《创世纪》

54、朝鲜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典型的朝鲜族民族舞蹈有()A.扇子舞

B.象帽舞

C.赛乃姆 D.长鼓舞

E.农乐舞

第七章

中华民族民俗参考答案

判断:1A、2A、3A、4A、5A、6A、7A、8A、9A、10B、11B、12A、13A、14A、15A

16A、17A、18B、19B、20A、21A、22A、23A、24A、25B、26A、27B、28A

29B、30A、31A、32A、33A、34A、35A、36B、37A、38A、39A、40A、41A

42A、43A、44A、45A、46A、47B、48A、49A、50A、51B、52A、53B、54A

55A、56A、57A、58A、59B、60A、61A、62A、63A、64A、65A、66B、67A

68A、69A、70A、71A、72B、73A、74B、75A、76A、77A、78A、79B、80A

81B、82B、83A、84A、85B、86B、87B、88A、89A、90B、91A、92B、93A

94B、95A、96B、97A、98A、99A、100A、101B、102B、103A、104A、105B

106A、107A、108A、109A、110A、111B、112B、113A、114A、115A、116A、117B、118A、119B、120B、121A、122A 单选:1B、2C、3B、4B、5D、6A、7D、8D、9A、10C、11C、12B、13A、14D、15D

16D、17C、18B、19B、20B、21C、22D、23D、24A、25D、26C、27B、28A

29B、30B、31B、32C、33B、34C、35A、36D、37C、38B、39A、40B、41B

42C、43A、44D、45D、46C、47D、48B、49C、50B、51B、52D、53C、54A

55C、56B、57A、58C、59C、60C、61C、62B、63A、64D、65C、66A、67C多选:1ACDE、2ACDE、3AC、4ABDE、5BCE、6ABCE、7ACDE、8CDE、9ABDE

10BCDE、11AE、12BE、13ACE、14ABCE、15BE、16ABE、17ABCE、18ADE

19ABCE、20CDE、21ABD、22AE、23AE、24ABCE、25AC、26CDE、27ABCD

28CD、29ABCE、30ABCE、、31ABCE、32ABDE、33ADE、34BDE、35AE

36DE、37ABE、38ABDE、39ABE、40AC、41ABC、42AE、43AE、44ABCE

45ACDE、46ABE、47ACDE、48ADE、49CD、50ACE、51CD、52BCDE、53AC

导游基础民族民俗 第6篇

1.什么是民族?

A.狭义概念:指人们在一事实上的历史发展阶段所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如汉族。

B、广义概念:包括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如古代民族、现代民族,或者用以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如中华民族。

2、中华民族;

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总称。

3、什么是民俗?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的传承性事象(包括思想和行为),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传达室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4、民俗的四大特性;

A、社会性和集体性

B、类型性和模式性

C、稳定性和变异性

D、传承性和播布性

这四者之间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5、民俗的范围;

包括:居住、饮食、服饰、生产、交换、交通、婚姻、家庭、村落、结盟、岁时、节日、丧葬、信仰、风尚、礼仪、禁忌等方面的民间风俗习惯。

6、导游员、旅游者对目的地的风俗习惯应持的正确态度:

应持尊重其“保护和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的态度,入乡问俗、入乡问禁、入乡随俗。

7、识记中华民族的名称:

汉族

其他55个民族: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傈族、仡佬族、拉祜族、东乡族、佤族、水族、纳西族、羌族、土族、锡伯族、仫佬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保安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

8、中华民族的人口结构及少数民族的含义:

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汇总资料,截至1990年7月1日零时,我国大陆人口为113368万余人,其中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2%,其他55个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8%。因为他们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小,所以称为少数民族。人数最多,最少的少数民族分别是壮族、珞巴族。

9、中国大陆人口超过千万和不足一万的民族:

人中超过千万的民族:汉族、壮族;

人口在一万以下的有:门巴、鄂伦春、独龙、塔塔尔、赫哲、高山、珞巴等7个民族。

10、中华民族的分布状况特点:

中国人口的分布呈现东南密,西北疏的格局。

汉族多聚居在人口稠密的东南部,少数民族多住在人口稀疏的边疆地区,但两者之间并无明显界线。

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一般都有一定数量原汉族居民,从而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格局。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所占的比例虽小,但分布地区很广,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以上。

这种居住格局决定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特别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领带的密切关系。

11、中华民族的语言:

除汉族、回族使用汉语外,其余54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大体上分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和印欧五大语系。

12、中华民族的文字:

除了一部分少数民族外,大部分民族都有自己使用的文字。

A、非拼间文字:

1、汉字;

2、音节文字(彝文)

B、拼音文字:

1、印度字母变体体系(如藏文、傣文)

2、阿拉伯字母体系(如老维文、老哈萨克文)

3、回鹘字母体系(蒙古文、满文、锡伯文)

4、朝鲜文字字母体系;

5、拉丁文字字母体系;

6、斯拉夫字母体系(俄文)

13、汉族的族源:

主要源于黄炎、东夷等部落联盟,同是吸收了周围的部分苗蛮、百越、戎狄等部落联盟的成分而逐渐形成。

14、汉族简史:

其先民经夏、商、周三代,至春秋战国时已形成为以“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体,以与周边各族相区别。汉代以后,周边的各族即以“汉人”称呼中原人。汉族逐渐地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百世不易的族称。

汉族是以先秦华夏为核心,在秦汉时形成的统一的、稳定的民族,又经秦汉以来2000余年的繁衍生息,并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血统与文化,发展成为摇篮有灿烂的古代文明、众多人口的民族。

15、汉族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语言系属:

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

汉族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汉族语言简称汉族,属汉藏语系。

16、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A、春节:于阴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经过除夕、春节,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其主要节日活动有:操办年货、伏、做新衣、掸尘、祭灶、祭祖、吃团圆饭、守岁、贴春联、挂年画等;节日期间人们还互相拜年、放爆竹、吃年糕、吃饺子、吃元宵、舞狮、扭秧歌、玩花灯等;

B、清明节:于阴历三月间,即阳历四月五日前后;主要节日活动有:主要有扫墓、插柳、踏青、射柳、放风筝、荡秋千等;

C、端午节:于阴历五月初五;主要有赛龙舟、吃粽子、挂钟馗像、挂香袋、饮雄黄酒、插菖蒲、采药等活动;

D、中秋节:于阴历八月十五;主要有祭月、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及舞龙灯等活动;

17、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区和主要经济生活方式:

A、满族: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尤以辽宁最多;

B、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主要从事畜牧业;

C、维吾尔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主要居民;以绿洲灌溉农业。

D、回族:全国绝大多数县都有分布,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主要聚居区;E、朝鲜族: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吉林省占60%以上;以垦荒为业,培植高寒水稻;

F、壮族:90%以上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4个地区60多个县、市;主要从事农业;

G、苗族:黔东南和湘江鄂渝黔的交界地带有较大的聚居区,以贵州的黔西南、黔南、黔东南等自治州最集中;以农业为主;

H、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省的通什市;

J、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牧业为主,也人事农业;

K、彝族:主要分布于川、滇、黔、桂四省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主要副业;

L、白族:80%聚居在支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M、纳西族:主要聚承在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以及滇 川间的泸沽湖畔;

N、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德宏两个自治州;以种植水稻为主,有比较完整的耕作体系。

18、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语言系属、宗教信仰、特殊文化及工艺品:

A、满族:阿尔泰语系;先信萨满教,后还信佛教;

B、蒙古族:阿尔泰语系;信奉藏传佛教;能歌善舞,喜摔跤、爱赛马;

C、维吾尔族:阿尔泰语系;信奉伊斯兰教;能歌善舞,“十二木卡姆”,又名十二部大套曲,是古代维吾尔族人民创作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长期在民间流传;

D、回族:信仰伊斯兰教;

E、朝鲜族:语系未定;歌舞蜚声全国,酷爱体育,注意卫生,讲究礼貌,尊老爱幼;

F、壮族:汉藏语系;崇拜祖先信仰多神;花山原始崖壁画;铜鼓,素有“铜鼓之乡”的誉称;壮歌、壮锦;

G、土家族:汉藏语系:迷信鬼神、崇拜土王、想念兆头;摆手舞、土家锦并称土家族人民的艺术之花;

H、黎族:汉藏语系;崇拜祖先,崇拜自然;

J、藏族:汉藏语系;信仰藏传佛教,少数人信仰苯教;藏医药、天文、历算、戏曲、文学、歌舞、“唐卡”、“热贡艺术”等。《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之一;

K、彝族:汉藏语系;多神崇拜,祭司称毕摩;

L、白族:汉藏语系;信仰佛教,奉祀本主;大理古城、石钟山石窟;

M、纳西族:汉藏语系;普遍信仰东巴教;东巴文及哥巴文,东巴教、东巴经、东巴文学艺术,丽江古城(即大研镇)、《创世纪》等史诗,丽江古乐和丽江壁画等;

N、傣族:汉藏语系;普遍信仰上座部佛教;傣族历法、文献和民间文化艺术;著名的孔雀舞和“赞哈”(歌手)演唱民间叙事长诗和民歌;

19、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特色民居、特殊服饰、代表食品:

A、满族:东南开门,其结松形似口袋,三面设炕,西炕供奉祖先神位,俗称“口袋房,曼子炕”;其服饰以袍服,因八旗制度而被称之为“旗袍”,经改良已成为中式女装;主食是小米,喜粘食。善于养猪,喜食白肉血肠、猪肉酸菜炖粉条、饺子、手扒肉、点心“萨其马”;

B、蒙古族:牧区住圆形穹庐顶的蒙古包,穹庐顶已成蒙古族建筑标志;其特殊服饰主要有:首饰、长袍、腰带、靴子。长袍称蒙古袍,靴子尖稍向上翘起;以羊、牛肉奶为主,用手抓羊肉或清水煮全羊款待客人。忌吃虾、蟹、鱼、海味等食物;

C、维吾尔族:房屋一般用土坯建筑,屋顶平坦,开天窗。室内砌实心土炕,大门忌朝西开;男子穿长袍,妇女多穿西式短上装和裙子,或穿宽袖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男女老少都喜爱戴四楞绣花帽;喜喝奶茶,佐以馕。“抓饭”是民族风味甜饭。夏季多吃瓜果,节日或待客以烤作羊招待;

D、回族:中国传统的四合院为主的建筑式样;男装衣服肥大,裤长及脚面,老年人扎裤腿,穿西装式的长大衣,戴青色圆形平顶小帽。妇女的衣服上空气下宽,达及膝或长过膝盖,戴披肩盖头;只吃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牛、羊、驼肉和食谷类的禽肉及带鳞的鱼类。风味小吃有清汤羊肉、羊羔肉、牛羊肉夹馍、羊杂碎汤、酿皮、白水鸡、切糕、油香和馓子,爱喝盖碗茶;

E、朝鲜族:以木搭架、屋顶四面有坡,墙壁多为泥墙刷白灰;爱穿白衣素服,有“白衣民族”之称。妇女穿短上衣、长裙,脚穿船形胶鞋。男装为短上衣,外加坎肩,下穿宽大裤,外出常罩斜襟长袍,以布带打结。现在多改着西服;米饭为主食,以汤、酱、咸菜和泡菜为副食。喜吃牛肉或狗肉。以冷面、打糕,松饼等待客;

F、壮族:住“干栏式”(又称“麻栏式”)建筑,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广西西北部,年老壮族妇女多穿无领、左衽、绣花、滚边的衣服和滚边、宽肢的裤子,腰间束乡花围腰,喜戴银首饰。广西西南部龙州、凭样一带的妇女,着无领、左衽的黑色上衣,头包方块的黑帕,穿黑色宽脚裤子;男子多穿唐装;年节吃粉糕。喜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妇女有嚼槟榔的习俗;

G、土家族:房屋依山面建,成虎坐形。土司或土官居住的木架屋,俗称吊脚楼;男装为对襟短衫,扣子很多,下着长裤,爱用青布包头。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衽开襟,滚镶花边,原着八幅罗裙,后改镶边筒裤;头缠墨青丝帕或布帕;爱好喝酒,善食辣椒、花椒、山胡椒。习惯做腊肉、甜酒、团馓和糍粑等;

H、苗族:依山傍水建寨,聚族而居。住房一般为木构干栏式的平房或楼房。平房大部分分为三间,中为堂屋用于接待客人和吃饭,两边分别作卧室和厨房;对襟大褂或左衽长衫,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裹青色长巾,缠裹腿。女装为右衽大襟或胸前交叉式,下着宽脚长裤。多将银饰钉在衣服上,称为“银衣”;喜食酸腊味,嗜饮酒,喜糯食,有糯米粑粑,糯米饭;

J、黎族:住茅草泥房,有船形、金字塔形等,高架型属“干栏式建筑”;男子穿无领对襟上衣,下穿吊噡,结鬃缠头。女子穿对襟敞胸上衣,下穿筒裙。有些地方妇女有“儋耳”、“雕题”的古俗;习惯腌制生鱼、生肉。吃竹筒饭、爱嚼槟榔;

K、藏族:农区多垒石建碉房,牧区则住帐篷;服装肥腰、长袖、大襟。男女喜爱戴藏式金花帽,上身外套藏袍“朱巴”,男女均穿氇或牛皮的藏靴;酥油茶和糌粑为日常的主食。牧民主要以乳类和肉类为主;农区和城市以糌粑和酥油茶为主食;

L、彝族:住房木结构,低矮、无窗,堂屋内的火塘,为家庭起居活动的中心。在住房的一端构筑高耸的碉楼,是彝族传统建筑的象征;凉山地区,男女都穿右斜襟贴身镶边上衣,男子下着长裤,妇子下着长百褶裙。男子头顶留“天菩萨”,裹头帕扎成“英雄结”,女子包黑色头帕,中、青年女子头覆绣花瓦式方帕。男女都穿披风“察尔瓦”;喜吃托托肉、饮转转酒。忌吃蒜;

M、白族:平坝地区住房布局为“一正两耳”、“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茅草房;尚白色,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套黑领褂。大理一带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丝绒短褂或红色坎肩,下着蓝布宽脚裤,以绣花布或彩巾缠头;已婚者绾髻,未婚者垂辫或盘辫于顶;善于腌制火腿、腊肉、香肠、弓鱼、猪肝、螺丝酱等名产,还制作密饯、雕梅和苍山雪炖甜梅等;

N、纳西族:丽江的房屋多系土木结构,普遍采用“三房一照壁”的形式;山区居民多系木楞房;丽江妇女上身穿宽腰大袖大褂外加坎肩,下穿长裤、系百褶围裙,脚穿绣花鞋,出门披黑羊皮七星披肩“披星戴月”;丽江的火腿粑粑、宁蒗的琵琶和泸沽湖的酸鱼、鱼干;

O、傣族:住宅建筑以西双版纳的傣家竹楼最具特色,过去以竹子为原村料,第六家一座,属干栏式建筑,竹楼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或堆放杂物;男子上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裤,多用白布或蓝布包头;西双版纳妇女上着紧身内衣,大襟或对襟贺领窄袖衫,下身着长筒裙,梳孔雀髻。德宏妇女穿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束发于头顶;

20、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节日、丧葬习俗:

A、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B、维吾尔族:肉孜节(开斋节)、古尔邦节(宰牲节);

C、回族:婚礼多在“主麻”日举行,由阿訇证婚;实行速葬、薄葬、土葬;

D、朝鲜族:回甲节、回婚节;婚礼分别在女方和男方家两次举行;

E、壮族:歌圩节;歌圩节男女青年以歌传情,常以此寻找意中人,丙经父母请媒说亲;

F、土家族:赶年;

G、苗族:芦笙节;青年男女通过“游方”,“跳月”等社交活动,自由对歌,恋爱成婚;

H、黎族:三月三;儿女成年后有“放寮”习俗;婚后盛行不落夫家;

J、藏族:雪顿节、望果节;实行塔葬、火葬、天葬、水葬、土葬;

K、彝族:火把节;

L、白族:三月街;

M、纳西族:三朵节;

N、傣族:泼水节;青年通过串姑娘、“串寨子”和“丢包”等选择对象和表达爱情;进尚招赘婚;

21、我国少数民族重要节日的名称、过节民族、过节时间和主要节日活动场所;

A、歌圩节:壮族;春、秋两季;以歌传情,还举行抛绣球,碰红蛋、踢毽子、抢花炮等活动;

B、那达慕大会:蒙古族;夏秋两季择日举行;赛马、摔跤、射箭、说书、歌舞、下棋、还有田径、拔河及球类比赛,并有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等;

C、芦笙节:苗族;农历正月十六日至二十日和九月十十七日至二十九日;跳芦笙舞,还进行斗牛、赛马、文艺表演、球类比赛等活动;

D、火把节:彝族等;农历六月二十四前后;燃火把奔驰田间,绕行宅院,载歌载舞,饮酒欢聚,并进行赛马、赛歌、斗牛、摔跤、射箭、拔河、荡秋千等活动;

E、泼水节:傣族;农历清明节前后;堆沙造塔,浴佛,互相泼水,还举行赛龙舟、丢包、放高升、点孔明灯及唱歌跳舞等活动;

F、三月街:白族;农历三月十五日;物贸,赛马;

G、三朵节:纳西族;农历二月和八月羊日;祭拜三朵,进行各种文娱活动;

导游基础民族民俗

导游基础民族民俗(精选6篇)导游基础民族民俗 第1篇导游基础第四章中国的民族民俗试题一.单选题1.“十二木卡姆”、《格萨尔王传》、摆手...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