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范文
地震资料范文(精选9篇)
地震资料 第1篇
1 三维数据体空间属性定义
建立炮点、检点空间属性是地震资料处理的必要条件, 不正确的空间属性会导致地质构造假象。在野外施工过程中, 由于各种原因部分炮、检点偏离了原来的设计位置, 因此需要在资料处理时进行检查。检查的方法和步骤如下:
1.1 线性动校 (LMO)
本次三维地震资料空间属性检查采用线性动校正, 选取每条检波线上某一偏移距范围的道, 利用线性动校正模块把单炮记录的初至拉直。如果某炮的初至发生错位, 则说明该炮炮检关系不正确, 需要反复调整, 直到正确为止。
1.2 炮、检点位置图
完成第一步检查之后, 绘制出炮、检点位置图, 进一步检查空间属性。
2 真振幅恢复
由于大地滤波的影响, 地震波在传播时能量衰减较多, 尤其高频成份衰减很多, 此外, 震源能量差异、检波器藕合差异同样会对反射波振幅产生不利影响, 导致接收到的有效波振幅不能真实地反映地下介质的动力学特征及相互差异, 因此采用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对地震波能量进行恢复, 使得浅、中、深空间能量得到了较好恢复。
3 道编辑
删除不正常道, 压制噪声, 从而提高信噪比, 达到净化剖面的目的。
4 高通滤波
选取本工区具有代表性的3炮做高通滤波扫描, 通过对有效波和干扰波频谱分析, 最终确定高通滤波的参数。
5 野外静校正
野外静校正是地震资料处理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由于地表高程及地表低 (降) 速带厚度、速度存在横向差异使得由此产生的地震波旅行时差会对信号的叠加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致使反射波同相轴信噪比下降、频率降低。应用合适的静校正量, 可消除这种时差, 确保叠加剖面的质量。
6 反褶积
针对不同的原始资料选用不同的反褶积方法和参数, 可以起到提高分辨率的作用。在本次三维地震资料处理流程研究过程中, 我们经过大量模块和参数试验, 针对山区的实际资料及地质任务, 我们采用地表一致性预测反褶积, 其测试参数为:预测步长2、4、8、12、16、20ms, 因子长度100ms。最终采用 (12、100) ms的最佳效果, 高频成分得到了加强, 同时频带也变宽了。从不同步长反褶积剖面能看出, 并不是反褶积采用的步长越小, 资料就越好。
7 速度分析
速度是地震资料处理的关键参数之一, 速度选取的精确与否, 直接影响着叠加的效果。为了提高速度谱解释的精度, 我们首先进行速度扫描, 掌握工区由浅到深的速度规律, 然后以此为参考速度计算速度谱, 速度谱的密度为100米×100米, 并且进行多次剩余静较正迭代。
8 自动剩余静校正
自动剩余静校正可以消除记录中存在的高频剩余静校正量, 是确保有效波达到最佳叠加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 之后进行叠加速度分析, 就可以为后面的叠加处理提供更为精准的叠加速度。需要说明的是, 剩余静校正和速度分析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 迭代的次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处理的精度。在本次三维地震资料处理流程研究过程中, 这一过程先后进行了两次, 自动剩余静校正后有效波同相轴连续性明显提高, 剖面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剩余静校正不会抹掉地质异常, 反而会使异常更清楚。
9 DMO处理
DMO即倾角时差校正, 是把动校正之后的数据偏移到零偏移距后叠加, 这样可使各种倾角交叉反射都能很好的达到最佳成像效果。
10 随机噪音衰减
为了提高叠加剖面信噪比, 增强叠加剖面的连续性保证叠加剖面质量, 我们应用FX域随机噪音衰减模块, 对预测道数和回加百分比进行了试验, 选取最佳的参数, 保证了该模块的处理效果。
11 三维偏移
三维偏移是为了消除地下倾斜界面对反射波的影响, 使之成像归位到真实的反射界面位置上去, 从而真实的反应地下形态和构造变化情况。
本次三维地震资料处理流程研究采用具有吸收边界的有限差分三维一步法偏移, 该方法具有精度高、频散低、边界吸收整洁等优点。偏移后的剖面分辨率高, 能量强, 归位准确, 波组特征明显, 地质异常清晰。
12 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面每个处理环节的仔细对比测试, 得到山区三维地震资料处理的一般性结论:
12.1 在野外测量数据正确的前提下, 认真检查空间属性的正确性, 确保炮点位置和首道桩号无误。在地表高程剧烈变化的勘探区, 可以通过声波在按偏移距排列的单炮道集上校正炮点位置, 通过检查在按道序排列的单炮上查看静校正量分布校正首道桩号。
12.2 精确地拾取初值时间很重要, 最好每炮每道都拾取初至时间, 这会成倍增加工作量。
12.3 在做折射波静校正时, 速度反演的方法不建议选择层析, 而建议用交互时间速度分析方法, 同时用高斯赛德尔迭代法计算延迟时间, 因为在理论上层析的优势在于分析区域性或大范围速度变化, 不利于小的异常体, 例如小的陷落柱或断层, 实际处理效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12.4 反褶积模块选择地表一致性预测反褶积, 步长一般不要小于10ms, 步长太小时子波接近于零相位会使辅助相位减弱, 影响异常体的对比。
12.5 慎重使用去噪模块, 建议在解释时参考对比没有去噪或轻微去噪的叠加数据体。
12.6 速度分析网格大小不大于100m×100m。
四川地震作文资料积累 第2篇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周密部署下,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和中央各有关部门紧急行动起来,全力做好各项抗震救灾工作。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和医疗卫生人员以最快速度赶赴灾区,全力抢救受伤人员。中国国际救援队和四川、重庆、山东等地的地震救援队分别抵达灾区,全力搜救埋压在废墟下的群众的生命。各相关抢险救援队伍争分夺秒抢修公路和受损公共设施,努力争取救援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抵达重灾区。这充分表明,在党和政府心中,在全体救援人员心中,人民生命高于一切。
抗震救灾,救人最紧要。以人为本是救灾的核心,抓住时机、抓紧时间抢救人员,是整个抗震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部工作都要紧紧围绕救人展开。当此之际,身处危境中的人民群众,等待救援人员的心情最焦急,渴望被救助的企盼最迫切。当此之时,没有什么比最快出现在受伤群众身边更紧迫,没有什么比全力抢救群众生命更重要。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最大的努力;只要有一点可能,我们就要不惜一切代价。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竭尽全力,抢救到底。
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生命。确保灾区人民生命安全,要求我们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险阻,尽快通路、通电、通水、通信,早一秒到达灾区,多一分救灾保障,生命的抢救就多一分希望。要千方百计向灾区运送食品、饮用水、药品和帐篷、防寒衣被等救灾物资,才能确保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处。要妥善安置好受灾群众,做好被困群众和受伤群众的救治工作,安排好受灾群众生活,满足群众基本生活需要,让灾区群众感受温暖,稳定情绪,增强战胜地震灾害的自信心。要科学组织抗震救灾工作,把各种抗震救灾资源和力量有效地协调、整合起来,投入到灾情最严重的地方,投入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提高救灾效率,加速救灾进展。
井间地震资料的应用研究 第3篇
一、井间地震资料的特点
当前, 井间地震技术主要利用两类信息:地层速度, 由初至走时层析成像所获得, 是井间地层的流体预测和岩性分析的有效工具;反射波信息, 由反射波场成像获得的, 用于油藏精细研究与井间储层。
1. 波场丰富
井间地震资料波场丰富且复杂, 可以观测到地震勘探中遇到的直达波、散射波、折射首波、多次反射波、反射波、管波、绕射波、导波以及各种转换波等, 具有非常复杂的波长特征。这是地面地震资料和VPS资料所不具备的。例如, 在1991年, 得克萨斯西部的Mc Elroy油田采集到包含八种波形的波场, 分别是:直达P波 (A) 、直达S波 (B) 、P波反射 (C) 、S波反射 (D) 、管波 (E) 、S波的多次波 (F) 、P-S转换波 (G) 以及S-P转换波 (H) 。在实际中, 井间地震波场中, 地质人员很容易识别直达P波、反射P波以及各种管波, 其他类型的波场比较男识别, 也比较少见。例如, 在SL油田LJ地区采集到的波场中, 除了研究比较多的管外波、反射波及直达波外, 还采集到一些比较罕见的波场, 可能由次生震源引起的多次直达波。
井间地震波场复杂、丰富, 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因素。有利的一方面是指, 尤其其丰富性因此可以研究不同方向。例, 高分辨率地层速度可以用直达波波场分析获得;精细研究井间地层的结构特征、流体特征、岩性、物性可以使用上下行反射波场及其成像结果等。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 地震波场的类型太多, 必然导致波场之间干扰性增强, 是的有效反射波的分离与成像难度增加, 甚至难以成像。
2. 管波发育
声波因沿井筒传播又叫做井筒波。在全波测井中, 管波是一种低频斯通利波, 沿井壁传播。井筒波与全波测井的管波存在着较多的区别, 全波测井的管波是沿单一井筒传播的管波, 因此被称为单井管波, 而井间地震管波是在井间传播的管波, 即在一口井口中的一端发出信号, 而在另一丼间接受, 因此被称为井间管波。井间管波是一种组合波, 沿井间地层传播的波与沿着井筒传播的波共同组成。井间管波非常发育, 且具有很强的能量, 会干扰有效反射波信号, 甚至会影响反射波场成像。在当前技术水平下, 井间管波可分为三类:接收井管波、激发井管波、复合型管波。认真分析可以发现, 通过变换通道, 三类井间管波表现出一种直线型组合波场, 进而可通过Rdaon滤波、中值滤波以及F一K滤波等手段分离。除此之外, 井间管波中还有一部分复杂的波场, 例如, 由二次或更多的绕射源产生的管波等, 他们自身的能量也可能相对较较弱。但是当前缺乏在此方面的缺乏相关文献进行说明。
3. 反射角度大
井间地震技术与地面地震技术所记录的数据有所不同, 地面地震技术可以记录到来自地下反射界面的自激自收数据, 但井间地震反射波剖面无法实现该记录, 主要是因为井间地震的反射角 (头) 要比地面地震反射角大得多。井间地震的反射角与井间距成正比关系, 即井间距小, 则最小反射角小, 若井间距增大, 则最小反射角也会逐步扩大。而反射角较大, 不代表超过临界值, 地质人员通过有声测井技术下, 可以计算出井间的反射角的临界值情况。
仍以LJ地区的油田为例, 该地区的地层基本上是砂泥岩互层结构, 因此在反射界面的上下地层中, 波的传播速度相差无几或者不大, 通过简单的计算可以得出反射临界角较大, 超过69’’, 甚至超过80’’。而地面地震技术中, 地表存在低速带, 使得反射临界角很小, 在45’’左右, 这就使得超过临界角的反射资料无法被利用。井间地震技术的优势就是, 不存在地表低速带, 临界角较大, 一些超过45’’但位超过临界角的反射波可以正确成像, 保证高效的利用到实际的反射资料
4. 分辨率高
井间地震技术具有高分辨率的特点, 与传统方法相比, 应用此类方法得到的资料分辨率要比地面地震资料高10倍至100倍, 分辨的地层可以薄达1m, 这主要是由于井间地震的波场频率很高, 例如, LJ地区井间地震反射波的主频高达450Hz, 即使未叠加前也有300Hz。这是VSP技术与地面地震技术所无法匹敌的。高分辨率, 高频率是当前在地质物理学家在考察的过程中的目标之一。特别是我国东部地区地层主要是一些砂泥岩薄互层储层, 进行考察时, 高频率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分辨率较高也会到来一定的难题, 主要表现是在处理资料的难度增加, 因为存在同相叠加和噪声压制的问题。例如, LJ地区, 井间地震资料是地面地震资料主频率的十倍, 若同相叠加情况下, 地面地震要求叠加时差小于10ms, 则井间地震技术要求叠加时差小于1ms, 大大增加了难度。这就要求通过提高资料处理的精度以获得较好的处理效果。虽然存在着资料处理难度高的问题, 但是存在着反射角及反射临界角较大的优势, 有效反射成像数量较多。通过对所有有效反射成像进行限角叠加, 能够获得高达100乃至300次的叠加次数。根据统计学原理, 只要能够对这些叠加有效处理, 同相叠加效果同样会较好。
高分辨率的井间地震资料的优势十分突出, 井间地震资料在分辨率上以及探测空间上, 充当地面地震与井孔资料连接的中介。在过去的技术中, 地面地震资料在波阻抗反演与属性分析反面的解释要取决于井孔资料的标定, 而孔井资料的标定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这就导致井孔资料与地面地震资料之间存在盲区, 井间地震资料弥补了这一盲区, 从而使地震资料的定量解释和半定量解释的可靠性增加。这也是油藏地球物理技术与勘探地球物理技术区别的重要方面。
二、井间地震资料应用现状
在油田开发的过程中, 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应用一般的方法难以进行解决, 这时就可以使用高分辨率地震解释方法。此种方法主要对2井地质模式进行深入认识。
1. 结合井地联合反演技术, 建立三维非均质地质模型, 这种模型更加精细。
可以对剩余油挖潜和油田后续滚动勘探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分析注采井组对应层位采收率变化的原因。
引起采收率变化的原因很多, 层系划分不细、储层非均质强、井网不完善、薄储层尖灭、井间存在小断层均可引起采收率变化。
1972年, Bois通过长期的研究, 第一次将井间地震技术在油田应用。到了上世纪80年代, 美国一些科学家应用先层析成像技术对是石油进行了勘测, 并首次提出“井间地震”的原理和方法。著名专业学者Greve更是提出, 井间技术在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多, 并且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应用领域较为广泛的常用油气探测技术。
我国对井间地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相对比较晚, 进入新的世纪, 我国在油田勘测方面也与世界其他国家保持着密切的合作, 主要是通过井间地震资料进行岩性解释及构造解释工作。到当前, 我国井间地震资料已经广泛应用。主要有三方面的应用:其一, 裂缝检测与油气检测;其二, 井间地震成像资料精度高, 能够精确对储层/油藏的横向变化、连通性、构造、沉积特征进行描述;其三, 动态管理油气开发工作, 对测驱油后的油气分布进行高精度的检测、寻找漏失油层、提高采收率。
三、井间地震资料应用远景
美国对井间地震的研究较为深入, 而在我国仍然处在起步阶段, 各个方面研究尚未成熟。我国当前采用的激发震源系统比较落后, 电缆对高温高压的耐受力不够, 仍采用单个检波器接收信号, 导致数据质量不稳定、工作效率不高、缺乏配套的井间地震处理系统及丰富的解释经验。主要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 (1) 井下仪器设备制约采集技术的发展。 (2) 实际测量时间较长, 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 物力, 财力。 (3) 与传统的地面地震解释方法有所不同, 井间地震解释难度加大。 (4) 在处理井间地震资料时仍然存在着较多的不足, 仍需进一步完善相关问题。如对波场的识别, 波段的研究与分离等。
针对上述问题, 在原有井间测量技术的基础上, 注重井间地震采集技术的实效性, 创新性等, 并将其发展成为一种系统化的计算测量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对井间地震进行研究, 由此形成一套完整的井间地震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1. 可以选择地震波长模拟的方法, 对野外观测系统进行设计。
也可以对不同波段的射线进行追踪, 借助声波方程对现场进行模拟。由此得到相关的成像观测系统,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正反演处理。
2. 全面细致的分析现有的资料。
查找此方面国内外较为出名的文献资料, 并以此作为出发点, 进行汇总。结合我国油田的基本情况。选择SIRT、共轭梯度等方法, 将现有的度层析反演技术研究方向不断地进行拓展。
3. 井间地震资料解释方法研究。
结合钻井、测井、试井、地质、油藏开发动态等资料, 综合完善分析井间地震资料, 并形成两井之间的油藏的精细模板。
我国存在石油资源短缺的问题, 在油藏一定的情况下, 只能通过提高油田采收率来环节资源缺乏的问题。要使现有油田增储, 就需要依靠油藏的精细描述。这个要求使得井间地震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井间地震技术是一项较新的技术, 主要用于油气田勘探开发领域,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地震资料精细度不高的问题, 提高油气采收率 (EOR) 。未来我国井间地震技术必定是朝着效率不断提高、采集成本不断下降、数据更加精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曹辉, 郭全仕, 唐金良, 吴永栓.井间地震资料特点分析[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6 (10) :312-317.
[2]唐金良, 曹辉, 王立华, 吴永栓.井间地震资料解释技术应用[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6 (10) :341-345.
[3]曹丹平, 印兴耀, 张繁昌, 孔庆丰.井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方法研究与应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 (8) :1209-1215.
三维转换波地震资料处理方法 第4篇
纵波震源激发、三分量检波器接收的.三分量地震勘探,因在岩性、裂隙和流体识别等方面获得成功,而备受关注.在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资料处理中,对于反射纵波资料可以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处理;而对于反射转换波资料,由于其传播路径的非对称性,转换波共中心道集不再是共反射点道集,转换波时距方程也不是双曲方程,因此不能采用常规纵波处理方法来处理转换波资料.基于三维转换波传播特点,对三维转换波资料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包括水平分量旋转、三维转换点计算、三维转换波双曲速度分析与动校正、三维转换波非双曲速度比分析与动校正等.三维转换波非双曲动校正和常规双曲动校正结果对比表明,非双曲方法优于双曲方法.应用所建立的三维三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流程,对某实际地震资料进行了处理,得到了较高质量的三维转换波速度比谱,转换波非双曲动校正和叠加取得了较好效果.
作 者:刘洋 魏修成 Liu Yang Wei Xiucheng 作者单位:刘洋,Liu Yang(CNPC物探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
魏修成,Wei Xiucheng(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论述三维地震勘探资料精细解释技术 第5篇
关键词:三维地震勘探,地震资料解释技术,分析
0 引言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田地质勘探中有良好应用效果, 逐渐成为中国地质勘探的重要技术之一, 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采煤技术不断发展, 煤田地质勘探对于地震勘探技术要求不断提高, 要求三维地震勘探资料必须具备丰富的信息及数据支持, 因此, 常规三维地震解释方法已很难适应快速发展的煤矿行业, 必须加强三维地震勘探的精细解释技术, 保证煤矿开采准确性。
1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简述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综合物理、数学、计算机等学科为一体的应用技术, 通过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 能使勘探区地质结构更加清晰、勘测位置更加准确, 为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的开采和探测提供了技术支持, 并发挥着积极作用。
通过三维地震勘探资料的分析利用, 能了解煤层的地质结构、空间赋存等情况, 提高采矿设计准确性和科学性, 提高煤矿作业安全性。通过对研究区进行三维地震勘探, 获取地震数据体如图1, 通过图1能详细看出, 勘探区内煤层的起伏状态及断层处煤层变化的情况。对地震勘探资料进行了精细解释, 并通过获取的三维数据体进行了全方位地质结构分析, 加强了研究区地质情况的科学分析, 提高了采矿设计的合理性和安全性[1]。
2 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新方法原理
2.1 小波变换
20世纪80年代, 小波分析逐渐发展起来, 从最开始的处理数字信号到地震数据处理, 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理论成果, 在石油、煤矿勘探中有广阔发展前景,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技术价值。经过多年研究实践, 小波分析在图像处理和故障诊断方面有了重大技术突破, 通过小波变化可将任意一种信号映射到通过伸缩和平移方式形成的小波函数中, 实现信号实时分离, 且能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小波变换功能的实现, 提高了机械设备频率分析和故障排除, 提高了信号稳定性, 提高了机械设备工作效率。
传统信号分析主要方法是Fourier变换 (傅立叶变换是一种分析信号的方法, 它可分析信号的成分, 也可用这些成分合成信号。许多波形可作为信号的成分, 比如正弦波、方波、锯齿波等, 傅立叶变换用正弦波作为信号的成分) , 它属于全局变换分析, 具有信号不稳定、局部分析能力弱的缺陷, 为解决信号稳定性问题, 人们在Fourier分析的基础上, 发展出能满足信号平稳性要求的新的信号分析理论, 包括短时Fourier变换、时频分析、小波变换等分析方法[2]。其中, 短时Fourier变换采用固定的短时函数, 其信号分辨率较为单一, 具有严重使用缺陷。小波变换是Fourier分析、调和分析等技术的结合体, 是一种局部时频分析法, 能在时间和频域变换中获取有效信息, 克服了传统信号分析理论的不稳定性和局部分析缺陷, 提高了信号对局部地区的反应能力。在实际三维地震勘探中, 重点观察部分是地震信号局部范围内的特征。运用小波分析时, 其窗口大小不发生变化, 形状可根据用户要求自行调节变化, 通过不断伸缩和平移, 实现勘测信号精细分析, 无论是处于低频部分或是高频部分, 都能清晰显示出局部范围内的时频特征[3]。由于小波分析的精确性和高分辨率, 被广泛应用于信号处理、图像处理和语音处理等学科领域。同时, 利用小波变化, 针对三维地震资料, 编制出科学的计算机程序, 提高三维地震勘探资料的精细化处理, 提高地震勘探资料质量[4]。
2.2 三维数据体属性分析与图象分析
三维数据体属性分析是根据三维地震一步法偏移的数据为依据, 利用可视化解释软件为操作平台, 提取相关地震参数, 利用三维地震勘探数据信息, 结合图像处理技术, 实现三维地震勘探图高分辨率, 从而实现煤炭矿区地质结构精细解释。
三维地震勘探中地震层拉平剖面与平衡剖面相似, 通过层拉平后的三维地震数据, 能有效消除局部断代层对数据准确性的影响, 并将煤层反射波波组拉平, 能提高地震层位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如图2所示。同时, 通过观察, 可了解到不同层位在不同时间的结构变化, 对断层结构的展示更加具体, 为三维地震勘探资料精细解释提供了良好技术支持[5]。
三维立体显示能通过不同角度和不同颜色更加直观地展现出地质结构的形态, 具有较高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且能及时准确反映出勘探区周围地质结构变化, 提高了对勘探区地质状态的动态了解, 丰富了勘探区的地震数据和资料, 提高了三维地震勘探资料精细解释。
2.3 方差体解释
三维地震数据体能准确反映规则网格反射情况。当断层或局部地层变化连续性较差时, 三维地震数据体反映出规则网格的反射情况出现一些偏差, 地震反射道与周围所反射出的数据出现差异, 通过地震道之间的差异检测, 能检测出断层和不连续变化的信息。方差体技术是求得所有数据体样点的方差值, 通过周围地震道时窗中的所有样点计算出平均主值的方差, 最后加权归一化计算出方差值。
方差体参数的选取理论上主要有以下原则:根据所要预测的断层走向选择加法模式或乘法模式。乘法模式的计算结果不受预测断层走向的影响, 效果较好, 但参与运算的数据量大, 运算速度较慢。而加法模式由于只是主线和联络线方向的数据参与运算, 因此对走向既不垂直于主线又不垂直于联络线的断层效果相对差一点[6]。所以, 在预测断层走向与主线或联络线的问题时, 可利用加法模式, 提高运算准确度。其中, 必须严格根据预测体大小决定运算所需参数, 当预测体为大断层时, 可选择大参数, 相反, 小断层应选择相对较小的参数, 提高运算参数准确计算, 否则会影响结果精确性。另外, 在选择计算时窗时, 根据地层倾角大小, 选用适当比例的时窗, 如果地层倾角较大, 应选择大比例时窗, 相反, 选择比例较小时窗, 结合实际提高参数准确性, 降低对方差体技术的人为因素干扰, 提高方差体解释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 结语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 提高了地震勘探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为中国采矿行业提供了良好技术支持和理论支撑, 提高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利用可视化解释软件的操作平台, 结合先进图像数据处理技术, 实现了三维数据体的精细解释, 更加直观地展示了勘探区周围地质结构的变化, 丰富了中国三维地震勘探资料精细解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参考文献
[1]吕霖.淮南矿区三维地震探采对比效果与实例分析[J].煤田地质与勘探, 2010 (4) :26-28.
[2]杨光明.复杂山区地震勘探资料精细处理技术探析[J].中州煤炭, 2011 (4) :114-116.
[3]李文良, 于政秀.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地质补充勘探中的应用[J].中国矿山工程, 2010 (2) :76-77.
[4]杨博雄, 柳林, 秦前清.基于形态小波的地震数据压缩方法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 , 2011 (7) :124-126.
[5]王磊, 田雪丰, 刘登有, 等.采区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技术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煤田地质, 2002 (4) :23-25.
地震资料 第6篇
振幅恢复的方法有很多, 通常有基于球面扩散的振幅补偿, 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 道内振幅均衡, 自动增益控制, Q补偿等。球面扩散补偿、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和Q补偿在理论上满足相对振幅保持的要求, 而道均衡和自动增益控制 (AGC) 缺乏物理意义只是通过数学运算调整振幅值, 破坏了相对振幅关系, 完全不符合保幅处理要求。但是AGC方法对于振幅的调整具有可逆性, 在资料处理过程中可以对这一特征加以利用作为中间过程出现;如果处理目标成像对振幅属性没有要求, AGC模块也算是一大利器。
1 AGC对地震波振幅的影响
地震资料处理中, 尽管各商业软件的AGC模块计算方法不尽相同, 都是基于统计学原理, 在t-x域根据给定的时窗对采样振幅进行统计, 以统计中值、平均值或均方根值为基数重构采样振幅, 以达到振幅均衡的目的。给定的时窗越小, 这种削强补弱的效果越突出, 反之效果则越弱。通常认为选择一个大的时窗应用AGC处理对于构造解释没有什么影响, 经过试验, 即使选择全时窗统计, 振幅相对关系还是有一定的变化, 也就是说, 无论怎样的时窗, AGC都不能做到保幅处理, 另外文献[1]也对薄煤层的研究得出AGC无法保幅的结论, 这里就不再叙述。
2 AGC在去噪处理中的应用
尽管AGC处理是不保幅的, 由于在统计采样振幅并重构的过程中生成生成AGC因子, 新的振幅和原始振幅通过AGC因子形成对应关系, 这一过程完全可逆。
{An}:重构样点的振幅数列, {Ao}:原始样点的振幅数列, {Ca}:AGC因子数列
在地震资料去噪处理中, 为了针对某一种类型的噪音准确去噪, 经常需要根据这种噪音的方向、频率、速度等特征由t-x域转换到其他域加以识别提取, 减去噪音成分再恢复到t-x域。比如根据线性噪音的视速度特征转换f-k域通过设计扇形滤波器去除, 或者转换到τ-ρ域处理。由于振幅衰减的原因, 这些噪音在相应的域特征不太突出, 这就需要做振幅补偿。相对保真的振幅补偿方法因为其自身保幅原则的前提, 难以满足突出噪音特征的需要, 而AGC就能发挥它的催化剂作用, 并在去噪后根据AGC因子恢复原有的振幅关系。
我们以f-k去面波为例, 是做过球面扩散补偿和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的f-k谱, 尽管能看出面波在频率波数域的分布, 可由于折叠频率和振幅分布的影响, 还是难以准确分辨, 为在f-k谱上的多边形拾取带来困难。如果简单加个500ms时窗的AGC模块, 那么在f-k谱上, 面波、折射波区域分布会和有效波明显分开。
在频率波数域识别出噪音分布, 经过多边形拾取确定噪音边界, 这时就可以通过滤波将识别的噪音成分滤除, 反变换到t-x域。这一过程同样需要AGC的参与, 否则直接滤波会多出一些滤波算法边界效应产生的噪音。
在一些分频去噪的处理过程中, 由于需要滤除的噪音在某些频带内特征不明显, 同样可以根据AGC这一特性做振幅加强后识别过滤。
3 AGC在不以振幅解释为目的的处理中应用
在一些信噪比低, 有效反射难以成像;火成岩穿插, 下层反射极弱[2];深反射资料等一些没有振幅保真要求的地震处理中, 可以将AGC处理造成的不保幅影响保留到最后, 尤其针对一些能量极不均匀、目标区域反射被噪音淹没又没有合适去噪手段的资料, AGC能够发挥它独特的作用。比如大兴安岭某深反射地震, 接收时长30秒, 最大偏移距20公里, 单测线长达500公里, 期间大炮 (200kg) 、中炮 (96kg) , 小炮 (24kg) 穿插, 激发点穿越各种地表条件, 且激发深度不一, 单炮记录能量极度不均匀且各种噪音混杂, 通过球面扩散和地表一致振幅补偿很难使各炮能量平衡叠加, 使叠加剖面出现花斑现象且深部目的层成像效果差, 如果在叠加前加一大时窗 (这里用5000ms) 的AGC, 将大大改善资料的面貌, 对准确解释莫霍面不连续存在和位置深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结论
4.1 AGC模块为振幅不保真模块, 在以振幅解释为目的的地震资料处理中慎用, 且不可将AGC对振幅的影响带至最终成果。
4.2 可以利用AGC的催化剂作用在去噪过程中运用, 但必须保存AGC因子, 在去噪结束后及时用它恢复振幅。
4.3 在一些地质概查和对振幅属性没有要求的地震资料处理中, 可以用AGC来提高资料的分辨率和信噪比。
摘要:自动增益控制方法是地震资料处理中的一个常用振幅处理模块。它能使炮集、道集、CMP集以及叠后数据振幅趋于均衡, 但同时也会破坏振幅的相对属性, 一般资料处理中只用来满足显示或绘图需要。由于它具有振幅恢复功能和完全可逆性特征, 如果在资料处理过程中合理利用, 会发挥其它模块无法比拟的作用, 并且不会对保幅处理产生影响;另外在一些以了解区域构造特征为目的的地质概查任务中, 对于资料成像能够带来特别贡献。
关键词:AGC,振幅保真,f-k滤波,深反射
参考文献
[1]张宪旭.强娟.杨光明.聂爱兰.孙永亮.ZHANG Xianxu.QIANG Juan.YANG Guanmin.NIE Ailan.SUN Yongliang地震资料处理中自动增益控制方法对振幅的影响[期刊论文]-煤田地质与勘探2012 (2)
浅谈地震资料采集过程质量管理 第7篇
为了保证资料数据采集水平, 质量管理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在过去地震资料的现场采集过程中, 只定量分析部分记录, 而以定性分析为主, 这样就造成地震资料采集存在问题, 评价结论容易带有片面性, 评价内容较简单。而现在油气藏勘探开发难度日益加大, 各个油田对于地震资料的采集精度要求越来越高, 所以, 加强地震资料采集过程质量管理极为重要。
1 深化采集交流, 确保地震资料品质
无论是新采集的还是重新采集的地震资料, 都应该要求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要强化与解释人员的沟通与交流。在采集的重要环节, 及时请解释人员参与方案选择与参数优化的讨论, 紧紧围绕地质目标, 有针对性地开展采集工作, 确保成果的质量, 交流工作也应该经常化、日常化。例如随着陆东地区天然气勘探的深入进行, 特别是查清石炭系火山岩地层成像及内部反射结构的要求显得日益紧迫起来, 新疆油田研究院地物所地震资料采集工作量也迅速增加, 资料采集与采集攻关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采集中心承担的陆东地区的资料采集项目紧跟勘探进程, 制定了合理的采集流程, 对关键环节、采集难点作认真分析, 特别是与解释中心陆东项目组的专家一起讨论, 结合火山岩构造模式, 确定最终的方案, 采集、解释人员常常为一个参数的确定反复试验、仔细对比, 资料采集效果明显提高, 石炭系顶面反射特征、内部发射结构都有了显著的改善, 为陆东地区油气深化研究、井位部署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2 全面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在地震资料采集过程中全面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将质量管理体系推进工作作为提升质量管理工作水平的抓手, 努力实现体系目标化, 管理流程化, 流程信息化, 基础规范化, 改进持续化。通过持续提高基础管理能力, 为“地震资料采集质量上水平”做好基础支撑。东方物探北疆经理部严抓现场质量控制及质量管理体系推进, 不断加强基础工作, 从细节入手进行管理, 避免质量损失。275地震队在实施柴达木盆地滴南凸起南带石炭系攻关二维地震采集项目施工中, 利用“三步选点法”优选炮点, 保证了激发点质量和施工进度。该项目合格率100%, 优级品率达到98%。从监视记录上看, 各目的层反射明显、清晰;整体看, 工区南部可控震源激发单炮频率较北部高;构造凹陷部位单炮资料目的层连续性较好, 信噪比及频率均较高。从现场处理剖面看, 目的层反射能量较强, 反射同相轴连续性好, 构造特征清晰, 剖面整体信噪比较高, 断裂、尖灭等地质现象清楚, 目的层层间信息反射丰富。
3 抓好四个环节, 规范采集流程
①要有效地完善钻井监督机制。按井深设计标准来完成打井工作, 按测量标志来进行施工, 为了保证激发量, 应该加强闷井、封井工作。②严格按照分线验收、分线施工、分线审批、分线设计的管理方法来进行地震资料采集施工。针对地表地质情况, 调查完每条测线表层之后, 做好单线设计, 且完成井深设计工作。③要做好低降速带的调查工作, 准确静校正量。调查表层工作应该完成在测线施工之前, 综合运用微测井、小折射的成果来保障井深设计的科学性、准确性, 详细、精确了解工区低降速层的具体分布规律及情况。④务必要确保接收效果, 研究不同的埋置方法, 抓好放线质量管理。以测量为依据, 保证大地和检波器二者之间的耦合。摆放检波器时, 一定要严格按图形进行, 做到“正、准、平、稳、直、紧”。 特殊地段, 大地和检波器的高差不能超过2 m, 桩号与检波器组合中心不能间隔过大。
4 强化目标采集, 开展四级分析
①一定要做好现场处理监控分析, 在24 h内务必要按规定流程, 将每天的野外采集的地震资料进行现场处理, 在现场处理的同时, 还应该绘制出现场处理剖面, 对于主要目的层的变化情况一定要做到密切关注。②一定要做好室内原始单炮的评价分析, 评价工作一定要做到层层把关, 由专人负责室内原始单炮的纪录整理工作, 对于地震资料品质细微变化都要做到精确掌握, 在掌握好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入的分析。③要求解释员、采集仪器操作员务必作好现场质量分析, 了解地层展布规律, 掌握原始单炮纪录位置, 明确要完成的地震资料采集任务。④务必坚持解释、处理、采集一体化, 进行有效的地质效果分析, 保证各项地震资料采集工作质量达标。
5 加强单炮记录、电子班报 (SPS) 和纸班报的质量监控
在进行现场地震资料采集的过程中, 质量管理人员都应该通过交互地震道显示模块, 浏览一遍所有的单炮记录, 对各单炮能量大小都进行详细、认真地检测, 每间隔几十炮之后, 都要定量分析某一随机单炮的能量, 一旦发现存在记录长度不够、缺道、丢道、质量突变能量偏小的情况, 质量管理人员应该马上查找问题的原因, 深入地分析, 并及时向施工队领导汇报。对于地震资料采集质量的变化, 可以采用频谱分析、分频处理等手段来进行监测。
同时, 还应该加强电子班报 (SPS) 和纸班报的质量监控管理工作。一般来说, 仪器操作人员都是用手工填写的方式来完成纸班报工作, 仪器操作人员在填写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仔细、认真。电子班报与纸班报在内容上有很多联系和相同之处, 电子班报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都要比纸班报的高。
摘要:为了保证资料数据采集水平, 质量管理就是极为重要的环节。现在油气藏勘探开发难度日益加大, 各个油田对于地震资料的采集精度要求越来越高, 所以, 加强地震资料采集过程质量管理极为重要。文章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 就地震资料采集过程质量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地震资料,采集过程,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田春林, 成云.野外地震资料采集质量监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复杂油气藏, 2011 (1) .
地震资料 第8篇
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的不断深入, 野外采集地震道数越来越多, 特别是近几年来万道地震仪的广泛应用, 使地震数据量成倍增长, 地震处理 (数据输入、定义观测系统、解编记录、滤波等) 工作量越来越大。按照常规的处理手段不论在技术方面还是时效方面均已不能满足处理要求, 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反馈, 严重阻碍野外生产质量、生产进度, 面对高密度地震数据在正式确定处理流程之前需要定性、定量地对地震资料进行评价, 对数据中的激发能量、激发子波、高频干扰和信噪比等参数进行定量、系统、直观地分析为科学地制定后续处理流程以及快速、有效地实现对处理数据的全面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1 综合能量分析及应用
实际地震勘探中激发能量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传播路径、储层物性、地表岩性、激发井深和爆炸药量等因素均会对激发能量造成影响。激发能量的变化又将直接影响激发频率和激发子波的变化。因此在地震资料处理前有效地分析各炮的激发能量变化, 依据近地表资料和静校正分析结果为后续地震资料处理提供炮集质量的变化和近地表变化的信息。该技术为快速分析各炮激发能量提供了手段。
1.1 方法原理
利用希尔伯特变换能有效地从地震信号中提取复杂信号的瞬时参数一一瞬时振幅、瞬时频率、瞬时相位。设一个解析信号可表示为依赖于时间变化的复变量, 即
式中:X (t) 为信号本身;Y (t) 为它的正交。正交是记录信号的900相移。对X (t) 进行希尔伯特反变换就可以得到
代入式 (1) 得
U (t) 的指数表达式为
式中:R (t) 为瞬时振幅;∅为瞬时相位。
希尔伯特瞬时振幅变换能使地震剖面上能量包络更加清晰, 该技术利用希尔伯特变换得到的振幅包络对属性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的功能。在统计激发能量时, 将分析时窗分成7个子时窗分别统计, 最后求取平均值。
1.2 能量分析技术应用
1.2.1 野外激发能量监控
从罗家全区能量统计平面图可以清楚地看出全工区各炮反射能量的变化。全区中部和南部初至能量强, 即激发能量强, 通过叠加后能量分布比较均衡。根据分析结果, 处理人员不仅可以全面了解原始资料的品质, 而且可以通过平面监测与监控炮相结合的方式全程监控整个处理过程。
1.2.2 干扰能量分析
地震采集中经常遇到的干扰波主要分为规则干扰和环境噪音两类。噪音是影响资料质量的主要因素, 直接影响了剖面的成像效果。根据干扰能量分析图, 可以快捷有效的分析全区或整束线的噪音分布情况, 查找干扰源, 排除干扰, 提高资料质量。同时, 还可以根据噪音的能量分布特征来压制噪音, 提高信噪比。
1.2.3 振幅处理效果监控
在资料处理中, 振幅一致性处理是一个重要环节, 振幅处理效果如何, 如果逐炮分析, 既费时, 又不直观。借助综合能量分析的方法, 可以方便直观的进行处理效果监控。
2 信噪比综合定量分析
剖面法信噪比估算方法基于地震数据存在相干性的原理。它以小时窗作为研究对象, 并滑动外推进行整条测线的信噪比计算, 抛开常规信噪比估算用一个时窗内信号和噪音总能量的计算方法, 因此对全测线资料信噪比的描述更加直观。它的估算前提有两个, 一个是信号的相关性, 二个是噪音的随机分布。剖面法信噪比估算理论上基本可以分为三个过程:
2.1 地震信号的相关性判断及能量估算
假设相邻两道中地震波分别用f1 (t) 和f2 (t) 表示, 计算两道的互相关就可表为:
两道相关性决定于相关系数:
根据∅可以进行信号或噪音的判断。给定一个门槛值, 假设∅的值大于这个门槛值, 则认为地震道相干, 作为有效信号统计;假设∅的值小于这个门槛值, 则认为地震道不相干, 作为噪音统计。
在信噪比分析时窗内, 将数据体记为:
式中, M为时窗内采样点数, N为时窗内地震道数, i=1, 2, 3, …, M, j=1, 2, 3, …, N。
假设在整个时窗内地震子波波形、振幅和相位都保持不变, 则有:
式中, si为有效信号振幅, nij为噪音振幅。
计算时窗内, 有效信号总能量为:
2.2 噪音的随机分布及其能量计算
如果噪音满足基本的地震假设, 即关于褶积模型的假设, 即地震数据可以认为是子波Wt和反射系数序列Rt的褶积:
其中n是噪音, n满足随机平稳噪声条件。即有
时窗内噪音总能量为:
2.3 求取信噪比值
上面分别求出了一个计算时窗内有效信号和噪音的能量, 在实际计算时噪音可以按照∅的值是否小于门槛值来判断。
计算时窗内信噪比:
横向上按N/2道, 纵向上按M/2采样点进行滑动, 直到覆盖整条剖面, 然后将估算值显示到剖面上。
为了解决相关计算的不稳定, 剖面法信噪比估算可以采用不同大小时窗多次计算, 然后加权平均得到最后的信噪比谱。
2.4 工区信噪比分析
资料信噪比的地域特征明显, 从全区信噪比图上可以概括为南高北低, 东高西低。经过实地踏勘、与野外地震队施工人员结合, 了解到工区内鱼池、虾池、台田、沟壑众多, 影响到了排列的正常摆设, 并由面到点分别抽取不同位置的单炮, 从单炮信噪比看与工区对应,
3 处理效果分析
与老的偏移剖面对比可以看出, 高密度资料在横向分辨率上有了大幅度提高, 一些小的断层和断块得到了清晰的刻划, 信噪比明显提高如图1。
4 结束语
高密度地震资料品质综合技术研究对野外采集资料品质做出全面快捷的监控分析, 为野外采集提供技术支持。
1) 处理分析结果显示, 与老资料以及同源激发模拟检波组合采集资料相比, 高密度采集、处理资料纵、横向分辨率以及保真度均有明显提高。
2) 针对单点、高密度、全数字三维采集资料频带宽、弱信号记录能力强、信噪比低、数据量庞大等特点, 形成与高密度三维地震资料相适应的处理流程。
3) 高密度三维地震采集数据量爆炸式的增长, 对目前处理分析软硬件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 包括:磁盘存储能力、网络传输能力、集群运算能力、单个节点的内存配置以及海量数据下处理应用软件的适应性问题等。
参考文献
[1]李庆忠.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4.
[2]董世学, 张春雨.地震检波器的性能与精确地震勘探[J].石油物探, 2000 (39) .
[3]丁贵明, 张一伟.油气勘探工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7.
地震资料 第9篇
句容地区二维地震探区位于江苏省中南部, 长江下游南岸, 构造位置位于下扬子复向斜苏南隆起西部。根据地面资料和钻探成果显示, 中古生界地层受构造运动等影响, 地层形变严重、断裂发育, 构造破碎, 倾角多变, 多层迭置, 深浅倒置, 地层间波阻抗差异小, 产生了十分复杂的波场, 反射波、折射波、断面波及各种干扰波混杂, 其中以多次折射波十分发育最为明显图 (1-1)
这给处理带来十分大的困难, 如何成功去除多次折射波的干扰, 成为摆在处理工作面前的一道难题。传统去除多次折射常常采用切除方法和FXCN相干去噪方法, 切除法对于多次折射波发育不严重的区域是有效的, 但对于本区块来说显然是不适用的, 切除会损失掉大量的有效信息, 使得本来信噪比就低的资料雪上加霜, 而FXCN相干去噪是通过频率和速度的互相限制来对多次折射波进行去除, 由于此方法对多次折射波的速度和频率的要求非常精确, 用不好会伤及有效波以及产生频率异常, 更为突出的问题是通过几次的使用会发生严重混波现象, 从而导致剖面呈现炕席状和蚯蚓化现象。图 (1-2) (1-3)
图 (1-3) 为整炮用FXCN方法得到的结果, 图 (1-4) 为去除多次波后的叠加剖面, 从图上以上三幅图可以看到, 虽然多次波得到衰减, 但混波现象十分严重。本分所创新使用的去除多次折射波的方法有两个, 第一:噪音分离, 单独提出多次折射波发育的区域, 使其与其他未受污染的区域分离, 做到有的放矢。第二:利用用FK多倾角滤波技术在算法上的优势来取代FXCN, 从而达到更好的衰减多次折射波的目的。
为了成功解决本地区的多次折射波问题, 本次利用使用噪音分离以及FK多倾角滤波组合, 成功达到了最大限度的去除多次折射波, 保存有效信息的目的, 以下就是实现方法。
二、基本原理及应用过程
1.FK多倾角滤波以二维傅氏变换为数学基础:
诸如叠前炮点记录 (或接收点集记录、CDP道集记录) 或者叠加剖面都是二维采样序列X (t, x) 。它代表地震信号振幅既是时间坐标t的函数、也是道位置坐标x的函数。对X (t, x) 进行二维傅氏变换
二维傅氏变换把地震信号转换为时间频率f和空间频率 (或者波数) k的函数。波数是在空间维每个单位距离上的周期数。在t-x域的每个不同倾角在f-k域对应于一条直线。如果 (t-x域) 反射时间随道位置增加而增加, 则同相轴具有正倾角。如果反射时间随道位置的增加而减小, 则同相轴具有负倾角。t-x域正倾角与f-k域的正波数有关。t-x域的负倾角与f-k域的负波数有关。t-x域的每个不同倾角在f-k域对应于一条线, 这些线以不同的斜率通过原点。在t-x域一个倾角范围转换到f-k域就是一个扇形区域。在t-x域的水平同相轴具有零波数, 将其在f-k域绘出图来就沿频率轴 (垂直轴) 。在t-x域较陡的倾斜同相轴绘出图来就接近f-k域的波数轴 (水平轴) 。具有正倾角的信号具有正波数, 而具有负倾角的信号具有负波数。
在f-k域中, 每一个通过原点的斜率就表示了一个波的视速度, 有效信号位于f轴的两侧, 视速度为无穷大, 面波位于比较低的频率范围内, 其它干扰波也占有比较宽的频率范围。虽然频带重叠, 但视速度是分离的。如果单独使用频率f或单独使用波数k都不可能很好的去除干扰波, 但如果使用f-k即视速度v滤波, 在f-k平面上设计扇形滤波器, 就可以压制某一视速度的波, 达到压制线性干扰突出有效波的目的。
在f-k域中, 设计扇形滤波器切除某些视速度的干扰波后, 再通过以下的反傅氏变换将信号变回t-x域
我们通常在频波谱上量取多次折射波得视速度, 得到视速度的范围来进行对多次波的衰减。
2.噪音分离技术, 即单独提取多次折射波发育的部分, 使其与其他部分分离, 从而对提取的部分用FK多倾角滤波对其进行衰减, 随后提取被衰减掉的多次折射波, 最后用原始单炮减掉衰减的多次折射波就得到了我们需要的不含多次折射波的干净单炮。
三、应用实例
我们以句容区块茅山构造测线为例, 进行多次折射波的衰减, 图 (2-1) 为多次折射波在单炮上的显示。
首先来做噪音分离, 从原始单炮上提取折射波发育的部分, 图 (2-2) 为多次折射波发育区域与原始单炮分离。
分析多次折射波的频波谱图 (2-3) 从图上我们可以对其产生的角度进行测量, 从而对为应用FK多倾角滤波技术进行数据准备。
利用得到的数据, 在分离出多次折射波的区域应用FK多倾角滤波图 (2-4)
在原始单炮上减去图 (2-4) 中衰减掉的多次折射波部分, 得到衰减后干净的单炮。图 (2-5)
通过单炮对比我们可以看出, 在多次折射波发育的部分, 原来是看不到有效波阻的, 经过衰减后, 波阻显现。
通过剖面对比可以看出经过对多次折射波的压制, 线性多次折射波有明显的减少, 突出了有效波组, 使得剖面浅层信噪比明显提高, 有效波组连续性加强, 并且对中深层没有任何影响, 从而达到了既定的效果。
结论
句容区块资料性噪比较低, 各种干扰波十分发育, 尤其以多次折射波为甚, 找到一种去除多次折射波得新方法十分必要, 通过本技术的实现, 避免了一味切除造成的有效信息的损失, 也避免了单炮及剖面的混波现象, 有效的压制了多次折射波, 突出了有效信息, 使原本被多次折射波压制的有效波显现了出来, 为后续的处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有效波得参与叠加, 大大提高了剖面的信噪比, 以及成像能力。以此类推, 此方法还有广阔的普遍性, 对于不同区块的不同资料都有适应性, 从而能够圆满解决多次折射波的问题。
摘要:由于句容地区地震资料多次折射波十分发育, 严重影响了浅层波阻的连续性, 并且常规衰减技术去除难度大, 易产生炕席现象和蚯蚓化现象, 给地震资料处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在认真研究本区块多次折射波特点的基础上, 创新使用噪音分离以及FK多倾角滤波组合, 通过对实际资料的处理和应用, 从而证明了该技术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多次折射波,噪音分离技术,FK多倾角滤波技术
参考文献
[1]陆基孟、地震勘探原理[M].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4.
[2]李虹, 蔡希玲.石南地区高密度采集数据处理中叠前噪声分析与压制技术研究。《物探科技报》, 2006.1:22-26.
[3]林盛, 吴峰.叠前相干干扰滤除-倾斜滤波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8;33 (3) .
[4]甘其刚, 彭大钧, 叠前时空域线性干扰的衰减及应用[J].石油物探, 2004.43 (2) .
地震资料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