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辩论范文
大学英语辩论范文(精选12篇)
大学英语辩论 第1篇
针对这个问题, 许多专家提出了解决方法, 比如把思辨能力培养融入精读教学和演讲教学中 (韩少杰, 王小英, 2009; 刘艳萍, 2009) , 或是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引入英语辩论 (师璐, 2013) 。以英国议会制辩论为例, 探究英语辩论如何提高思辨能力的研究还比较少, 因为英国议会制辩论模式是近几年才被引入国内的 (2010年5月, 第十四届“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首次采用英国议会制辩论模式) 。本文将从英国议会制辩论出发, 探讨英语辩论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影响。
一、思辨能力的涵义
关于思辨能力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①) 的定义和解释很多, 笔者在这里主要引用文秋芳 (2008) 提出的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 (见表1) , 因为该模型总结了国内外三个有影响力的论述思辨能力的理论模型的优点②, 更精辟、更清晰, 便于笔者论述英语辩论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影响。
该模型将元思维能力置于思维能力之上, 说明元思维能力管理与监控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包括认知与情感两个维度, 认知能力又包括认知技能与认知标准两个分项。认知技能包括分析、推理及评价技能;认知标准包括精晰性、相关性、逻辑性、深刻性及灵活性;情感维度包括好奇、开放、自信、正直与坚毅 (文秋芳, 2008) 。该模型层次清晰, 内容简明扼要, 实用性强。
二、英语辩论与思辨能力的培养
(一) 英语辩论对元思维能力的培养
辩论中的点评环节涉及培养辩手的元思维能力。辩论结束后, 评委一般不会只是简单地给出成绩, 而是先对每一支队伍作出评价, 这种评价不是评委对每支队伍整体表现的泛泛而谈, 而是根据每支队伍的主要观点作出的。通过评委的评价, 辩手可以发现自己提出的观点哪些是具有说服力的, 为什么, 哪些说服力不够, 是由于逻辑不够清晰, 还是其本身存在谬误③。此过程可以有效帮助辩手在以后的辩论中自我监控, 调整自己思考的切入点及逻辑性并学会自我评价。可见, 点评环节可以有效培养辩手的元思维能力。
(二) 英语辩论对认知能力的培养
辩论的许多环节都涉及对认知技能的培养, 即对分析、推理及评价能力的培养。
辩论中对辩题的准备及定义就涉及对分析能力的培养。由于英国议会制辩论的辩题类型多样, 覆盖领域广, 很多都是社会热点话题, 但是辩题只在辩论前15分钟才会公布, 因此辩手通常需要提前搜集各种各样的资料, 包括新闻、相关书籍及论文等, 并将其筛选、分类。此过程可以提高辩手的分析能力 (归类、识别及比较的能力) ;正方第一辩手的职责之一是对辩题进行定义, 这要求辩手在准确理解辩题的基础上, 清晰地阐述辩题。可见, 对辩题进行定义有利于提高辩手阐述及识别的能力。
推理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辩论过程中。除了正方第一辩手外, 其他辩手也要对对方观点进行反驳, 另外所有辩手都可以提出质询 (POI) ④, 这些都需要辩手具有很强的推理能力, 迅速识别出对方观点中的谬误。对于正反方时第三辩手来说, 虽然在辩论中发言较迟 (正反方第一及第二辩手发言结束后, 第三辩手才发言) , 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准备, 但是由于正反方总结陈词时第三辩手要提出一个与本方一、二辩手完全不同的延展案例, 并且他们在准备的时候不可以同本方一、二辩手交流, 因此正反方第三辩手要预测本方一、二辩手可能提到的观点, 并在此基础上另辟蹊径, 提出更深刻、更新颖的观点。此过程可以提高辩手提出假设及推论的能力。
评价能力的培养体现在正反方第四辩手的职责上。在整个辩论过程中, 正反方第四辩手需要记录整场辩论中出现的观点, 在此基础上通过整合, 总结出整场辩论的主要观点及冲突点 (clash) , 并对其进行评价。这个过程有利于培养辩手整合信息及评价信息的能力。
认知标准是衡量辩手思辨能力的尺度, 可以帮助辩手评价自己的思辨能力。辩手能否清晰地陈述观点 (精晰性) , 所选证据是否切题 (相关性) , 论证过程是否有条有理 (逻辑性) , 能否提出更有深度的观点 (深刻性) , 以及能否灵活地变换视角, 提出有说服力的POI (灵活性) 都会影响辩手的得分, 因此辩手会注重对这些方面的改进, 从而可以增强辩手思辨的清晰性、相关性、逻辑性、深刻性及灵活性。
(三) 英语辩论对思维能力中情感维度的培养
纵观辩论的前前后后, 不难发现, 在接触不同的辩题, 准备各方面知识的过程中, 可以培养辩手好疑、好问及好学的精神;通过对一个辩题正反两方面的深刻思考, 辩手们会认识到容忍与尊重不同意见的重要性, 辩手在与自己的搭档合作的过程中互相学习, 有利于培养辩手乐于修正自己不当观点的态度及合作精神;当辩手用自己的演讲让评委与观众信服, 当辩手成功地解决对方辩手提出的质询, 辩手的自信心会增强。同时, 辩论又是一件苦差事, 每次大约一个小时的辩论, 需要每位辩手集中注意力, 充分调动所学知识, 积极思考, 灵活应对。此过程对辩手体力及脑力都是极大的挑战, 因此有利于锻炼辩手坚毅的性格。
三、结语
笔者结合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 从元思维能力、思维能力中的认知与情感两个维度出发, 分析了英语辩论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影响。英语辩论中的点评环节有利于元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辩题的准备及每个辩手承担的不同职责有利于认知能力的培养;在整个辩论过程中, 辩手的好奇心与自信心可以得到增强, 辩手会更开放、正直、坚毅。因此, 英语辩论可以有效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笔者希望越来越多的英语专业学生重视英语辩论, 参加英语辩论, 互相交流, 共同提高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论外语专业研究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8 (10) :29-34.
[2]文秋芳, 王海妹, 王建卿, 赵彩然, 刘艳萍.我国英语专业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 42 (5) :350-400.
[3]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 2010 (1) :11-16.
[4]何其莘, 殷桐生, 黄源深, 刘海平.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 (1) :24-28.
[5]韩少杰, 王小英.英语专业精读教学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 2009, 30 (6) :67-70.
[6]刘艳萍.英语演讲教学与思辨能力的培养[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 2009 (3) :49-66.
[7]师璐.英语辩论与英语专业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以综合英语教程为例[J].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13 (3) :60-90.
大学英语辩论话题 第2篇
大学英语辩论话题
1.Is TV a malign influence on society? 2.Is career more important than family? 3.Can people make true friends on the internet? 4.Do you prefer to marry before you have a successful career or after you have a successful career? 5.Should Physical Education in schools be compulsory? 6.Should parents have the right to educate their children privately? 7.Does 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8.Do we need to show 100% honesty to our beloved? 9.Does pure friendship exist between men and women? 10.Does the younger generation know better? 11.Is it better to enjoy money currently or save it for the future? 12.Is human nature good or evil? 13.Are we living for ourselves or for others? 14.Which do you prefer, freedom or responsibility in your marriage life? 15.A person should never make an important decision alone.Y/N 16.Should movies are designed only to amuse and entertain? 17.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the Earth is being harmed(damaged)by human activity.Y/N? 18.Is it better for people to show off or be modest?
英语辩论,想说爱你并不难 第3篇
英语辩论赛的基本流程
学习英语辩论,首先要了解辩论的基本设置和流程。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英语水平,笔者推荐大家学习英国议会制辩论规则,即BritishParliamentarystyle(下文简称BP)。BP是仿照英国议会议事模式而设计的一系列辩论赛规则的总称,是全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广泛的辩论规则,世界大学生辩论赛(TheWorldUniversitiesDebatingChampionships)、中国辩论公开赛(ChinaDebateOpen)以及“外研社”杯英语辩论赛(FLTRPCupDebate)均采用此规则。
和国内常见的中文大专辩论赛一样,BP也分正反双方。不过BP区别于华语辩论赛制的最大特点在于,常见的BP制是四队制辩论,即每场比赛分正反双方,设“正方上院”“正方下院”“反方上院”“反方下院”四队,每队两人,故可概括为“两方、四队、八人”。BP制的竞赛程序可简单描述为“角色扮演+交替发言”,每位辩手均扮演议会中的一个议员角色,拥有七分钟左右(不同赛事时长不一)的发言时长,正反方按扮演角色的职位高低从上到下交替发言,没有自由辩论等任何快速交替发言环节。具体流程见下表。
此外,BP制还有一种特殊的“质询”规则,即PointofInformation(下文简称PoI)。PoI允许对方辩手在“非保护时间”(每人发言时间中除去第一分钟和最后一分钟之外的所有时间)示意要求提问,获得发言者允许后可向发言者提问质询。质询者提问时间计入发言者时长,故针对PoI,发言者有权决定是否接受、何时接受、如何回答等事宜。比赛结束后,评委闭门商议得出排序结果,其后由主评当场宣布结果并解释评判理由。
英语辩论中的常用表达
GlossaryofDebateTerms
英语辩论术语
辩论赛事debatingevent
循环赛preliminarydebate
淘汰赛eliminationdebate
半决赛semifinal决赛grandfinal
辩题resolution/motion/proposition
正方affirmative/proposition/"for"side
反方negative/opposition/"against"side
当然,掌握英语辩论的基本流程只是辩论入门的第一步,若真的想舌灿莲花、玩转英语辩论,对上述流程的反复研究和多次操练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掌握基本的英语辩论用语对初级辩手也至关重要,毕竟辩论是语言的艺术,有了想法但说不出来,多少会让人感到尴尬。亚里士多德曾说:“Notonlyitisimportanttohavesomethingtosay,butonemustknowhowtosayit.”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辩论中常用的英语表达有哪些吧。
1.开篇(OpeningProposition)
俗话说,wellbegunishalfdone(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辩论赛场同样如此。自信又真诚的开篇不仅能够振奋己方士气,还可以给评委及观众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一般开篇陈词都需要有一段相对固定的问候语(greetings),如:Honorablejudges,distinguishedguests,ladiesandgentlemen...这句话看似简单,但绝对不容小觑。尤其是对于初级辩手而言,赛场上刚开始张嘴说话的那几秒往往是最紧张、最容易出错的时刻。笔者就亲耳听到过有的选手由于过度紧张,把honorable(尊敬的)说成了horrible(可怕的),把distinguished(杰出的)念成disgusting(令人恶心的)……除了问候评委与观众外,也别忘了问候对方辩友,一句myfellowdebaters就可以显示出你的礼貌与辩风(manner)哦。
开篇陈词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开门见山地“破题(definition)”,并亮明己方观点(statingtheopinion)。写惯了中、高考话题作文的同学总是喜欢说一些诸如Ithink、inmyopinion、Ibelieve、asfarasI'mconcerned之类的套话,外加一句类似everycoinhastwosides之类模棱两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殊不知,这类表述若用在辩论的开篇陈词中不免显得老套俗气,应尽量避免。笔者在此推荐一些更专业、更有“范儿”的表达方式,让你一张嘴就显得与众不同。
*Tosettheframeworkforouropinion,webelieveitisnecessarytostate...
*Wewouldliketointroduceourstandbygivingthefollowingdefinitions...
nlc202309010514
*Inordertoeffectivelydebatethistopic,wewouldliketopropose...
*Wewillelaborateoneofthemoststrikingfeaturesofthisproblem,namely...
*Inthefirstplacewewouldliketomakeclearthat...
*Themainargumentfocuseson...
2.反驳对方的观点(RefutingtheOpposingTeam)
赛场上唇枪舌剑,辩手都试图说服对方,捍卫己方观点。随着辩论的深入,双方辩手往往都会越辩越觉得自己是对的,一时间火药味也就浓了起来。这时候,面对对方的观点若能巧妙地反驳而又不显得盛气凌人就很能显示出一个辩手的功力了。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用“I'mnotsurereally.”“Doyouthinkso?”或“Well,itdepends.”这样简单的短句表达自己“不敢苟同”。此外,还可以用下面的句子。
*I'mnotsocertain.
*Well,I'mnotsosureaboutthat.
*I'minclinedtodisagreewiththat.
*No,Idon'tthinksoreally.
不过,当我们想表达更强烈的不满时,以上那些句子未免显得“口味清淡”了一些。不妨考虑使用以下几个表达。
*Youaremissingthepoint!
这句话意思是:“你没有说重点/没有围绕中心议题!”注意:要用youare,而不能说成you're,因为着重强调系动词可以突出语气,而连读则显得士气弱了很多。
*Youknowwhat?Youarestrayingfromthemainpoint!
这句话意为:“你知道吗?你已经跑题了!”“Youknowwhat?”在口语中很常用,含有惊讶的语气。Stray一词可表示“流浪,迷路,偏离”等意思,strayfromthemainpoint则指“跑题”。“跑题”也可以用offtopic来表达。
*YouaregeneralizingwhatIasked!
这句话意为:“你在以偏概全!”以偏概全是辩论中很容易犯的逻辑错误(fallacy)之一,英语中称其为“hastygeneralization(仓促概括)”。例如:Mybrothersdon'tlikemusic.Myboyfrienddoesn'tlikemusiceither.Soallboysdon'tlikemusic.这句话从兄弟们和男朋友都不喜欢音乐推断出所有男孩子都不喜欢音乐,这就是典型的仓促概括型逻辑错误。这样的错误看起来简单可笑,但在实际操练中经常会有辩手“中招”,所以笔者在此提醒大家,在辩论的措辞中,一定要避免使用everything、all、everyone、none、never这样绝对化的字眼,而应该用almostall、usually、mostofthetime、everynowandthen、onceinawhile、frequently、rarely、onoccasion等更严谨的表达。
另外,一定要谨记:即使我们无法赞同对方的观点,我们也只能说yourideaismistaken,尽量避免直接说youarewrong,因为我们反驳的是对方的观点(idea),而非对方本人。不要赢了辩论,却失去了朋友。
常用的辩论技巧
辩论中你来我往,针锋相对,无非是想尽办法说服对方,使对方认同自己的观点。因此,哪一方的说服力更强,哪一方则能胜出。由此看来,辩论的技巧也可以称为说服的技巧。
听众可以被说服,无外乎以下四种原因:①Becausetheyperceivethespeakerashavinghighcredibility.②Becausetheyarewonoverbythespeakers'evidence.③Becausetheyareconvincedbythespeakers'reasoning.④Becausetheyaretouchedbythespeakers'ideasorwords.
由此不难看出,增强说服力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建立可信度(BuildingCredibility)
每一次发言从言谈举止到语音气场都要显露出你的权威感,这一点很重要。只有你底气十足、自信满满、坚定不移,才能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并感染听众。在辩论时,首先要问问自己:你的阐述是否足够深入透彻(Didyouinvestigatethetopicthoroughly)?然后再问问自己:你是否有一些经历带给你特别的深刻见解(Doyouhaveexperiencethatgivesyouspecialknowledgeorinsight)?做到这两点,再加上自信的气质带来的感染力,自然会让听众感觉你的观点非常可信。
2.摆证据(UsingEvidence)
事实和数据(facts&data)永远是辩论场上增强说服力的有力武器。例如,当提到糖尿病时,不要说lotsofpeopleinChinasufferfromdiabetes,而应该说accordingtostatisticsinBeijingDaily,morethaneightymillionChinesehavesomeformofdiabetes。比起lotsof这样的模糊概念,具体的数据再加上权威的出处,其说服力显然要强很多。
nlc202309010514
3.论证无逻辑错误(ReasoningWithoutFallacies)
论证充足且没有逻辑错误很关键。如果论证中含有逻辑错误,则很容易被人揪住错误顺利反驳,失去说服力。例如:Sinceyouaregoodatplayingtennis,youmustbegoodatplayingbadminton.这句话就犯了不当类比型逻辑错误(pooranalogy)。有些时候,辩手只给出对方两个选择让对方来挑选,以便达到自己的目的。事实上这样做非常不负责任。例如:Wewilleitherhavetoinvestmoreinthefactory,ortheworkerswillallgetlaid-off.在这个例子中,除了这两种答案,难道就没别的了么?显然不是。这就是选择局限型逻辑错误(either-orfallacy)。还有一种常见逻辑错误是从众型逻辑错误(bandwagon)。从众型逻辑错误的特点在于认为大部分人都这么做,因此这种做法就是好的或你也应该这么做。例如:Thereisnoneedformetobikewithahelmet.Everyonebikeswithoutwearingsuchahelmet.
4.打感情牌(AppealingtoEmotions)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即便是在辩论中,巧妙地用语言让对方、评委及观众感受到或悲或喜、或愤怒或哀伤、或骄傲或自卑的感情对于增强说服力都会有极大帮助。苏格兰哲学家GeorgeCampbell在《辩术的哲学》(PhilosophyofRhetoric)一书中曾说道:“Whenpersuasionistheend,passionalsomustbeengaged.”因此,在论述中,若想让人感到恐惧,可以多谈seriousillness、naturaldisaster、economichardship;若想使人骄傲自豪,one'scountry、one'shometown、one'spersonalachievement等都是不错的话题;同理,corruption、terrorist等话题的加入更容易激起人们的愤怒。总之,辩论之术亦是读心之术。
常言道:“一人之辩强于九鼎之宝”。辩论的“辩”字两边是个“辛”,中间夹个“言”,古汉语中“辛”表示荆棘,刺尖可伤人,由此可见,“辩”最初的含义便是“用嘴巴刺伤对方”。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总有很多人希望“在辩论中驳倒对方、辩出真理、辩出个所以然来”。但笔者认为,没有无敌的论点,只有无敌的辩士。学习辩论,尤其是英语辩论,最重要的意义是帮助我们精进语言的运用,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交流能力。笔者并不希望本文提到的这些概念和技巧被用于争吵,而希望它们能助你在参加各种活动的时候更清晰明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思考者和更棒的演讲者,因为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Speakerstoday,leaderstomorrow.
作者简介:
李军,毕业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新东方学校中学部教师,“酷学酷玩”英汉双语口才营营长。曾获“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优秀教师”“北京新东方学校优秀教师”称号,曾任CCTV中学生频道“爱拼才会赢”英语益智节目嘉宾评委,并参与编写了新东方“酷学酷玩”英汉双语口才营专用教材《出口成章不再只是梦想》。
高级英语课堂辩论实践及反思 第4篇
高级英语教材《现代大学英语》五、六两册共包含24篇课文, 题材多样。其思想性、艺术性都堪称典范, 其语言难度较之基础阶段教材的课文又提升了一个台阶。学生不仅要面对大量生词, 分析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还要深入探讨作品的文化和思想内涵。所以这门课程的课堂活动通常是以教师教材为中心, 由教师对课文进行逐词逐句的分析, 讲授自己的研讨体会, 而学生在课堂上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高级英语课堂教学与课程教学目标相分离的现象, 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具有一定典型性。为了改善这种不良现象, 贯彻《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的相关精神, 广大教育工作者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探索、实践, 力求使自己的教学体现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 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 教师普遍关注的热点是如何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在具体的课堂活动开展中, 教师普遍以研究性学习为指导思想, 注重凸显英语的工具性、实战性、应用性。和角色扮演、二人对话、小组讨论一样, 辩论应作为重要的课堂活动受到充分重视。
2. 活动设计
伶牙俐齿、能言善辩已成为现代人迫切的渴求、必备的素质。如何让对方赞同自己的观点又不伤和气, 已成为一个现代人必备的能力。笔者于第五学期伊始, 便在高级英语课堂上开展辩论活动, 旨在引起学生对英语实用性的关注, 激励其努力提高自身的说服技能。
2.1 目的
此次课堂辩论活动的目的是考查的英语应用能力, 锻炼其心理素质, 学习辩论技巧, 提高其辩论能力。
2.2 准备
《现代大学英语》精读5的第一课是马丁路德金博士发表于1967年的演说“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我们向何处去》) 。文中金博士提到了这样一个观点:Love is ultimatelythe only answer to mankind’s problems.
综合考虑可辨性、难易度、教学内容相关度等因素, 笔者将辩论话题定为“Love VS.Force:Which is the right choice in solving problems”。
笔者组织学生观看学习往届“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 (FLTRP Cup National English Debating Championship) 的精彩视频、2008美国总统大选电视辩论等相关视频材料, 营造辩论气氛, 激发其参与其中的积极性。介绍基本的辩论知识及技巧, 比较中外辩论赛异同点, 使学生认识到议会制辩论模式重辩轻论的优越性。
2.3 描述及问题评价
按照议会制辩论模式, 四名学生分正反方就Love VS.Force展开辩论。辩论活动包括结构辩论环节 (Constructive Speech) 和反驳总结环节 (Rebuttal) 。发言顺序为正方一辩、反方一辩、正方二辩、反方二辩、反方一辩总结、正方一辩总结。有别于正式的辩论赛, 活动并未采纳结构辩论环节所许可的质询 (Point of Information) 。活动时长20分钟, 其中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3.1 双方立论不够准确合理, 不注意倾听对方立论观点。
立论是通过结构辩论环节实现的, 正方一辩 (Prime Minister) 的立论即是简单地重复了金博士的观点, 而反方一辩 (Leader of Opposition) 则更简单到仅在以上观点中加上否定词“not”。双方均未能就各自观点进行深入、合理的阐述。这种情形一方面反映了学生的人文基本理论素质不够, 另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并不明确辩论活动中的重点环节。
2.3.2 双方攻防技巧单一, 不注意对方辩论技巧运用中的失误及其所要达到的意图。
双方的攻防过程严格来讲是由相当数量的、关联不大的例子构成的, 期间鲜有思想观点的碰撞。攻防过程中, 正方二辩 (Member of Proposition) 提到2008年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灾害这一事例, 并以此证明爱的力量 (power of love) 。此时反方二辩 (Member of Opposition) 未就正方的论述作出任何回应, 直接阐述了先前准备好的例子。这种情形一方面反映了学生缺乏辩论技巧, 另一方面说明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薄弱, 不能在短时间内从对方运用的技巧中找到失误与错误。
2.3.3 双方不注意辩论各环节的逻辑性。
最显而易见的是双方在发言顺序 (Speaking Order) 和时间分配 (Timing) 方面出现混乱。也因为如此, 辩论活动未能整体反映辩论双方观点的合理性、辩手素质及整体配合能力。
2.3.4 双方均遭遇不能表达自己的尴尬瞬间。
具体表现为双方对一些辩论常用语 (how to state an argument;how to ask for opinions;how to express agreement and disagreement;how to interrupt;how to settle an argument) 掌握较差, 不时会出现一位学生突然停顿, 转头问同伴某某词该怎么说的情况。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缺陷明显。
2.3.5 双方均有学生紧张, 肢体语言僵化。
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待提高。
学生在活动中立论不够准确到位, 有转移主题之嫌, 攻防技巧单一, 缺乏自发性。从Matter, Manner, Method, Spontaneity方面评估, 此次辩论活动精彩程度不够, 效果不甚理想。
3. 限制因素
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 辩论这种长期处于受冷落位置的活动重新焕发活力, 走进了英语教学课堂。然而正如此次辩论活动所反映的, 课堂辩论往往精彩程度不够, 未能充分体现对抗性。课堂辩论效果不佳, 可探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缺乏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由于高级英语课程以培养阅读能力为中心, 兼顾其它语言能力, 课堂教学的微观方法体现在如下重心的转移, 以区别于低年级阅读教学:从低年级那种机械性的“词汇语法练习”解释为主转移至高年级创造性地分析和评价文章的体裁特点、写作风格、修辞技巧等为主;从逐段讲解为主转移至课文讲解分析后综合解释为主;从对课文的字面理解为主转移至评价性或欣赏性理解为主;从获取信息式阅读为主转移至评析式阅读为主 (孙亚, 2005) 。教学目的及教学方法的改变要求学习者实时改变观念, 改进学习方法。未能及时适应这种变化的学习者常常觉得沮丧, 其学习效果也不甚理想。不少学生仅仅把高级英语课当成是基础英语的延伸, 结果常抱怨“学不到东西”、“英语水平没提高”, 影响了其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2 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在平时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内容长期局限在手头的课本上, 对学习内容认识不足, 且未能有效地把学习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活动中, 学生仅凭教材中的信息展开辩论, 多数时间是照本宣科。其思路大多局限在语词概念或经验层面, 虽唇枪舌剑、词锋凌厉, 却缺乏深刻的思考。这凸显了学生在独立思考能力方面的缺陷。
3.3 英语应用能力薄弱
在平时学习过程中, 不少学生过于追求语言语调的标准, 而忽略了通过语言表达内心的想法, 在辩论中无法将想说的观点用英语有效地表达出来、表达到位。学生在辩论中的表现凸显出其英语实战能力的薄弱。笔者也认为学生在口、笔头表达上仍然没条理、没逻辑, 对课文的主题等宏观理解问题知之甚少。
4. 教学反思
此次失利的辩论活动启示教师从应多方面努力, 消除不利因素, 促进辩论活动的有效开展。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应首先让学生明确《高级英语》的学习目标是要进一步提高其语言交际能力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 并培养其课文分析能力 (text-analyzing capability) ;帮助其从思想和学习方法上作出转变。其次, 教师要通过课上引导及课下指导, 让学生接触尽可能多的学习内容, 开阔其视野, 促使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主体活动, 提高其英语应用能力。最后, 通过观摩、培训、实践激发学生的兴趣, 营造氛围, 传达技巧。在具体的课堂辩论中, 教师应鼓励每个学生发言, 引导双方辩手换位思考, 掌握好辩论时长, 注重对学生辩论仪态和风度的训练。
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应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反思, 完成角色转变。教师不再是课堂中的权威和中心, 但这并不等于说教师成了旁观者。这样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他们的工作将更具挑战性。辩论活动和传统课堂活动的不同是教师的控制减少了, 学生投入大为增加, 学生自主性加强了。必须明确的是, 不管教师是示范者、组织者还是监督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全过程的整体作用应是协调 (coordination) 、促进 (facilitation) 和指导 (guidance) 。教师要创造一种积极的气氛让学生得以充分调动、充分发挥, 这是教师对课堂教学全过程担负的协调作用所要求的;不论学生的主体能力怎么样, 教师都要通过课堂活动对他们进行有意识的策略和能力培训, 使他们的自主创新精神更强, 这是教师的指导作用所决定的, 和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并不矛盾;不论学生的认知和技能达到怎样的水平, 教师都要认真管理和引导, 以保持课堂的动态平衡, 这是一个调动各方因素的积极过程;不论怎样的活动, 怎样的学习材料, 怎样的课堂教学过程, 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在学习中选择并做决定的能力, 都需要得到促进和培养, 因为, 这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在这个过程中也对教师的原有知识提出了挑战, 因为他们面对的不再是有现成答案的问题, 而是无法预知的涉及各领域的难题。这能促使教师放下架子, 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
5. 结语
辩论让学生直接参与课堂活动的时间达到最大限度, 让学生直接参与课堂活动的覆盖面达到最大限度, 让学生的交际真实性达到最大限度, 让学生相互学习的机会达到最大限度 (文秋芳, 1999:186-187) 。这能够有效调动学生自主训练的能动性与创造性, 大大提升其言语理解和输出能力, 迅速提高以交际能力为核心的语言综合素质和智力水平。课堂辩论活动的必要性已毋庸置疑, 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堂辩论活动才是重点。宏观方面, 教师应认真学习、贯彻大纲精神, 根据学生学习英语的终极需要和其现有的语言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 采取相应的基本进路和选定教学起点和教学技巧。微观方面, 教师应做好辩前准备、辩中引导、辩后评价几个方面的工作。这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2]孙亚.改革高级英语教学, 提高语言综合技能.21世纪报·英语教学周刊, 2005, (3) .
[3]文秋芳, 赵学熙, 王文宇.专业英语口语指南[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4]杨立民, 梅仁毅.现代大学英语 (精读5、6)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5]曾丹.辩论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效果探析.学术·理论现代企业教育, 2006, (7) .
大学英语辩论 第5篇
在校大学生做兼职弊大于利
如今,大学生做兼职,未出学堂先入职场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对于“身经百炼”的师兄师姐们来说,找兼职可能早就“驾轻就熟”了。但对我们这些刚刚经过黑色七月洗礼的新生来说,兼职却还是一个很新鲜带点儿刺激、很吸引又带点儿让人望而生畏的词儿。诚然,在校大学生做兼职有利于锻炼能力,增加收入,缓解家庭经济压力,获取社会经验和增长阅历,适应社会,为将来就业打好基础。但我方的观点是:在校大学生做兼职弊大于利。具体原因如下:首先,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大学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从入学的第一天起,你就应当对大学四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规划。前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现任GOOGLE公司全球副总裁和中国区总裁的李开复博士在给中国学生的第4封信:大学应这样过 中说:“大学四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大学四年应这样度过„„为了在学习中享受到最大的快乐,为了在毕业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工作,每一个刚进入大学校园的人都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在应当掌握七项学习中,他首先把“学习自修之道和基础知识”放在了首要的地位,然后才是“实践贯通和兴趣培养”可见学习科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知识就是力量。大学生在校期间做兼职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必须建立在具备一定的人文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之上。否则作为兼职的实践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没有理论基础而急功近利的兼职实践不就成为“无米之炊”了吗?方孝孺有云:人孰为重?身为重。身孰为大?学为大。“学为大”--试问在学校还要比学习更重要的事情吗?方孝孺。罗曼·罗兰告诉我们:“财富是靠不住的。今日的富翁,说不定是明日的乞丐。惟有本身的学问,才干,才是真实的本钱。”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一处小山坡上,可以看到王国维先生的纪念碑,上有陈寅恪先生起草的碑文,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在曾任西北大学校长的张岂之教授看来,这是清华国学研究院能够流传至今的最重要的原因,也是它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经验:超越世俗事务,安心治学,执著的追求学术和真理。对比今天社会上流行的是重学位不重学问的学习风气,清华告诉我们就是要学习国学前辈非功利的、执著的学术追求精神。如果人们进行学习和学术研究时,都将个人功利放在首位,将会失去勇气和激情,也不可能有长久的毅力,最终难有真正的成就。”在校大学生做兼职不仅背弃了学为主,学贵专的治学思想,而且有损五千年流传下来的治学精神。古之书院大师们的治学实践在治学态度上刻苦、严谨仍然值得我们今天学习,最近清华学者就掀起了一场“学者反省高校治学精神”的运动。市场经济的今天,追求真理、不断创新仍然是学术研究的最高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一个真正的学者就不应为物质利益的诱惑而放弃求真求是的原则,应该像古代书院大师们一样“空诸依傍,求得十分之见。”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时代,各类知识以令人目眩的速度不断地变化更新,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知识、新学科、新观点、新主张都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扎实学习。生活在商品社会中的人们面对的是五光十色的生活,静坐书斋、寒窗苦读恐怕不再是人们崇尚的治学之路,但书院大师们的治学实践却告诉我们,真正要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破是必须要下一番功夫的,扎扎实实地读书,勤勤恳恳地积累文献资料,广征博引,多方查证,求得真见。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应该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事业中去。《左传》曰:学贵于专,好学而不贰。“是故非专则不能以精,非精则不能以明,非明则不能以诚,故曰‘唯精唯一’。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学习是主要矛盾,其他是次要矛盾。如果主次颠倒,后果将不堪设想。教育家B.F.Skinner有一句名言叫:“我们要培养的就是剩下来的东西”。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在大学我们就是要学习“剩下来的东西”。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培养独立学习和研究的本领,为适应今后的工作或进一步的深造做准备。《礼记·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就是说,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学校里的人才资源,从各种渠道吸收知识和方法。大学,理应是我们治学和修心养性的天堂。古代学者陈亮治学可谓“十年璧水,一几明窗”由此可见其勤奋好学,至老不衰的治学精神,实在是值得后人学习。中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其才能也来自于善学,得力于“无一时无一处不学习”,作昭仪、侍女也留心学习李世民选贤任能、虚心纳谏、励精图治的种种作法。
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本领,更得益于善于学习。他不仅善读有字之书,而且善读无字之书,善于总结经验,善于“从战争学习战争”,从而使他由一个没进过一天军校的师范中专生而能统帅三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学习,使人成为万物之灵;学习,使人成尧成舜;学习,是真正的广才之道、成才之道!人的价值取决于才能,才能取决于学习。非才无以为贵,非学无以广才,这是千古不易的普遍真理。学,是学生的天职。中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其才能也来自于善学,得力于“无一时无一处不学习”,作昭仪、侍女也留心学习李世民选贤任能、虚心纳谏、励精图治的种种作法。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本领,更得益于善于学习。他不仅善读有字之书,而且善读无字之书,善于总结经验,善于“从战争学习战争”,从而使他由一个没进过一天军校的师范中专生而能统帅三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学习,使人成为万物之灵;学习,使人成尧成舜;学习,是真正的广才之道、成才之道!人的价值取决于才能,才能取决于学习。非才无以为贵,非学无以广才,这是千古不易的普遍真理。大学是学生治学的天堂。在校大学生应该把有限的时间投入无限的知识海洋和学习。在校大学生做兼职无疑是一中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功利主义行为。在校大学生做兼职浪费大好学习时光,只会让人得不偿失。其次,在校大学生心理素质不够成熟,缺乏经验和对社会了解有限,面对众多的压力,包括自己的家庭,社会等方面。而且,大学生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和在涉足社会对危险会估计不足,容易造成县花一现的局面。。容忽视的是,近年来大学生兼职市场的“红灯”也不断亮起。大学生在找兼职和做兼职过程中可能会遇上一些陷阱,一些企业或中介机构利用学生急于寻找兼职的心理,收取几百元不等的“中介费”或“押金”,却不做实事,常有大学生们上当受骗甚至受害的案件。
西南交通大学的单亮兼职事业敲响了大学生兼职警钟,启迪我们除了兼职还有生命更重要。
中国大学生网2005年7月14日报道《大学生只身赴武汉“追”骗子 千名大学生求职被骗10余万》《新青春参考》报道过的“18岁女生兼职泪沾襟”的事件,还有去年湖南株州某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位女生去当家教,被人乱刀砍死的事件等等都提醒我们,特别是女生,必须擦亮眼睛找兼职,注意人身安全。2005年8月22日,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内,诱骗全国各地2000多名大学生到重庆从事非法传销的轰动全国的“欧丽曼”传销案在重庆市开庭审理。。《大学生找兼职遭遇“黑中介” 被白骗走钱财》。。象这样的新闻屡见报端再次,高校,社会和家庭对在校大学生做兼职的态度又是怎么样呢?2005年,据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对该校的调查显示:高校老师高票反对在校大学生做兼职。70.5%的老师(37.5%来自文科,37.5%来自工科,25%来自理科)对于在校大学生在外兼职持反对态度;仅仅只有28.8%的家
长支持自己的孩子做兼职。调查还显示,一些大学生做兼职盲目地以赚钱为目的,占用了大量的课余时间,很多同学因此影响学习成绩,荒废了专业知识。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一位老师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应该以学为主——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至于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可以争取勤工助学的岗位。高校老师的高票反对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意义。高校老师高票反对和少数家长的支持率也告诉我们,大学生在学校应该以学为主,努力科学价值观,明确目标,一心拼搏。
四,从法律方面来看。打工兼职,是很多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补贴微薄的生活费用的主要方式。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社会上打工兼职的在校大学生一旦合法权益被侵害,劳动监察部门一般情况下不接受其维权投诉,大学生要维权,只能上法庭打官司。但打官司所需的昂贵诉讼费用、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往往令贫寒学子望而却步,绝大多数的学生选择了放弃,“打落牙齿和血吞”。1,根据现行法规,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不签订劳动合同,也不受《劳动法》约束.目前在校大学生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调整对象(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于1994年7月5日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目前看来已不太适应现实需要),将在校大学生纳入《劳动法》保护的范畴迫在眉睫。在依法行政的今天,劳动部门在大学生打工维权方面仍然是“有心无力”。日前就发生了四川某高校中文系女研究生冯某打工受骗,劳动监察部门爱莫能助的尴尬事件。
2,打工维权成本:大学生不能承受之重。目前在校大学生打工维权难是一个普遍性问题,症结在于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并未将在校大学生包括在调整范围内,在校期间在社会做兼职的大学生只能通过法律诉讼来维权。法律专家认为,大学生群体在贫困生比例高达15%至20%的情况下,维权成本居然高出普通人一大截,实在不可思议。做兼职的通过学校介绍,这种情况学生的权益基本上有保障。但大多数的还是通过社会上的中介机构找兼职工作,稍有不慎就可能受骗上当,或者合法权益被侵害,其中只有个别同学报案,绝大多数都放弃了。因为一方面金额不是很大,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学生不可能走法律诉讼的路,那样的话,成本就太高了,学生承受不起。前相关法律的滞后之处在于:在校大学生只能通过打官司来维护自己的打工权益,其金钱成本和时间成本之高远远超出他们的承受能力。3,目前税务部门对大学生兼职收入暂按通行的办法征收税款无明确商业规定只有模糊要求,对于是否应该对大学生兼职收税和应该征收多少已引发争议.这些问题暧昧地表明:国家并不太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在社会做兼职,而应该是以学习为主。在兼职问题和兼职事件频发的情况下,在还没有对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进行修改,大学生兼职市场存在法规空白的情况下,在政府各部门对大学生兼职还存在管理漏洞,职责不明和大学生兼职的劳动权益还得不到确实的制度保障,兼职问题遭遇尴尬,还找不到谁来为大学生打工维权撑腰的情况下,我们一致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做兼职将弊大于利。综上所述我方观点认为:在校大学生做兼职弊大于利
走出校园,当您的求职简历工作经历空空如也,即使学优秀也会打折扣,甚至可能会影响录取 什么是兼职?
兼职:区别于全职,是指职工在本职工作之外兼任其他工作职务。兼职者除可以领取本职工作的工资外,还可以按标准领取所兼任工作职务的工资。在西方国家指有较高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的专家、学者、实业家同时兼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职业。兼职制度无论对个人、社会都有益。从个人角度看,同时,从事两种职业(如在大学教课同时在企业任职,或同时在企业任职,或同时在两所大学、两个企业任职)对补充自己的知识和工作经验是有益的。从社会看,在缺乏某种人才时,允许兼职工作,有利于人才潜力的发挥和知识的传播。中国一般不实行兼职的政策,但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允许职工在完成8小时工作任务外,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第二职业,允许教师、科技人员、律师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兼职,并取得一定的报酬。此外,中国还有些兼职是不宜领取报酬的。如行政人员兼教学,教师兼行政职务等。
一辩: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各位观众,大家晚上好!
关注生活你会发现做兼职者大有人在,难道真如某些人所说是拜金主义的思想侵染了大学纯净的空气吗?我方认为并非如此,大学生打工是对个人能力的一种培养,是独立意识的体现。首先,何谓打工?打工是指通过对特定组织或个人付出体力和脑力劳动而获得物质和精神回报的社会实践活动。而衡量大学生打工利大弊大的标准在于打工对大学生的自身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促进还是阻碍。我方认为在校大学生打工利大于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物质角度看,今年来教育部对高校收费作出了进一步调整,打工无疑成为家境窘迫的同学减轻家庭负担缓解经济压力的有效途径。对于家庭宽裕的同学,打工所得可以让自己逐步走向独立,并用自己挣来的钱孝敬父母,这种亲情反哺现象值得全社会大力提倡。第二,从精神角度来看,现代大学生大多在密罐中长大,经不得风雨,吃不得苦头,受不了打击。打工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在社会中学会与人交流,学会坚强面对困难,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第三,从动手能力看,我国的应试教育的弊端就在于不能培养实践型和创造型的人才。大部分的学生动手能力弱,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严重脱节,社会经验少,思想肤浅,眼高手低现象极为普遍。打工无疑是大学生积累社会经验提高动手能力的上佳途径。一个在大学四年期间从未打过工、毫无社会经验、没有明确的人生定位、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动手能力很差的毕业生,与一个在大学期间通过打工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有明确的人生定位、具有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心理素质、实践能力很强的毕业生相比,哪一个能更快的适应社会?哪一个更受企业青睐?哪一个更符合我们追求的人才要求?至于由于盲目打工带来的不良现象并非打工这一客观事物本身的缺陷,制度的不完善也不能掩盖打工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利益,正如车祸的存在不能否认车给我们带来的极大便利。综上所述,大学生打工的利远远大于所谓的弊,明智的你请睁开慧眼吧,你会发现打工原来可以更美的。
四辩稿:
对方辩友友今天并没有论证自己的观点
第一,混淆了打工的弊和打工者自身原因的弊,对方辩友一直告诉我们打工可以带来安全问题等现象,但我方已反复说明,这些现象并不是打工带来的,而是打工者自身带来的。虫牙吃苹果导致牙疼,怎么能将责任赖在苹果身上呢?而对方辩友自始至终都未能举出一个由打工本身大来的弊端,这又让我们如何信服呢?
第二,对方辩友提到了打低级工的问题,我们承认这种现象的存在,但是这是由打工造成的吗?这是由我们没有正确认识打工造成的.我们正是要通过今天的比赛来让大家认识到打工利大于弊,从而让学校让社会正确引导,扬利抑弊,上述现象自然回得到遏制.第三,(学校)在学校我们今天的观点是在校大学生打工利大于弊,也就是对于在校大学生打工这一事实来说,利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体现在整体上在校大学生打工对个人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从个人方面来说,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一方面有了尽可能地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需求,另一方面我们要在大学期间培养自身的交际、协调、应变等社会所需要的能力,而学校提供的有限的实习、实践机会和现行的教育制度无法满足我们上述的需求,而打工却恰恰可以。打工能给我们带来经济利益。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而更重要的是打工能使我们更早更广泛的接触社会,让我们风早地走进社会的风雨,从而更早的学会用自己的双手为自己撑起一把雨伞,所以说,对于我们自身发展,打工不是唯一的选择,却是上佳的选择。而面对打工促进了在校大学生自身发展这一客观事实,对方辩友为何还要坚持在校大学生打工弊大于利呢?从对社会的作用上看,大学生在校期间打工,培养了适应社会的能力,再投身工作,无疑提高了社会人才利用率,服务社会,贡献社会,无疑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终极价值。如果你是雄鹰,你就应尽早练就有力的翅膀;如果你是英才,你就应尽早投入时代的洪流。而打工正是我们在校大学生了解社会适应时代的上佳方式,由此,在校大学生打工利大于弊!
二辩的攻辩问题 请问对方辩友是否有过打工经历? 如果有,请问你打工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没有,请问你想不想通过打工来获取社会经验实现经济独立呢?在同等条件下,公司通常会优先选择有打工经历的学生,请问对方辩友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毕业后当我们为谋生而打工时,对方辩友凭什么认为,此时没有学校老师的监督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的“大孩子”外出打工会比在校大学生打工更安全呢??
三辩的攻辩问题:
1.一个有虫牙的人吃苹果导致牙疼,谁之过??有虫牙的人还是苹果?
2.个别缺乏安全意识的大学生打工遭受损失,谁之过??缺乏安全意识的大学生还是打工?
3.请对方辩友举出一个由打工本身的弊端引起不良后果的事例
【辩论材料】大学生做兼职弊大于利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们,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人生价值观和是非观,普遍社会经验不足。今天我们要论证论证做兼职的利弊,当然要看做兼职是否能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首先,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大学学习包含两方面,知识的掌握和社会社会经验的积累,对方辩友一直在强调社会经验的积累,而对知识的掌握避而不谈,按照对方辩友的逻辑,我们大学只设立一门课就好了,那就是对方辩友奉为万能的兼职课啊。不知对方辩友有没有听说过 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呢?社会经验积累固然重要,但是知识的掌握才是大学学习的主旋律啊。其次,大学生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在社会的一些不正之风面前,并为具备足够的规避力和判断力,(引一个短事例)面对大千世界的浊淖污泥、滚滚红尘。难道对方辩友忍心让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因为社会黑暗面的影响而误入歧途吗?如果鲁迅先生在世,恐怕会劝您“救救孩子”吧。再次,我们来看看对方辩友推崇备至的兼职工作都有些什么内容吧(最好当场拿出一个兼职小广告)刷盘子,端盘子,做样子,发单子。就算不论庞大的工作量和极低的回报,这些简单的工作,又真的可以起到锻炼的作用吗?是锻炼了做家务的熟练程度,还是增加了城市牛皮癣的数量呢?对方辩友证明来证明去,恐怕是想证明从事这些工作的人,才是社会经验最丰富的人吧。
1:大学生以学习为主,兼职影响学业。
2:大学生没有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型成拜金主义。3:大学生没有完整的是非观,容易受到社会黑暗面的影响。
4:大学生很难找到合适的职位,一些粗活儿对增加在社会经验并没有什么帮助。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大学校园里的兼职铺天盖地,推销报纸、生活用品、电脑、学习用书;手机冲值代理;家庭教师等等什么都用,就连发传单也有兼职可做。可以看到东校区的学生,尤其是大二以上的(包括大二的),每几个同学当中就有一个是当过兼职或是长期兼职的!有些贫困的学生为了生活费,不得不做兼职,这本无可非议。但更多的人抱着的心理是为以后工作积累经验(当然还有增加自己零花钱),增长见识,当时社会实践。但兼职真得对我们的工作有多大帮助吗?还是我们好好学习,为以后工作储备知识更重要,兼职会影响我们的学习?这个影响与兼职带来的好处相比,那个更值得保护呢?
我认为所谓的兼职并不能给我们以后工作就业,面试带来多大优势。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没学好,又怎能更好的工作呢?学习就是我们学生 的工作。我们并不需要过早得接触社会这个大染缸。设立大学城的初衷就是给我们学生一个独立、安静的学习环境;但是社会的俗气还是无孔不入。还记得我们当年新生的时候,师兄、师姐“好心”得把我们需要的收音机、21世纪报等送上门来吗?还记得我们今年又去充当了去年师兄、师姐的角色 1。耽误学习时间,大部分人不能协调好学习和打工的时间安排。
2。工作之后的劳累分散精力,无心学习
3。容易影响对金钱的态度,使学生形成错误的人生观,过早形成拜金主义
4。社会很复杂,大学生打工容易受骗上当。
5。并不是所有兼职工作都能起到锻炼实践能力的作用,而在校时光非常宝贵,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大学生来说,不必急着提高实践能力,不如用宝贵的4年时间多泡泡图书馆,因为打工以后还可以打,但这样接受文化熏陶的机会却不会再有了。
6。如果想提高实践能力,有其他方式,如参加学生会,学校社团,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等。在学校的组织下,相对安全,时间安排相对合理,同样可以锻炼自己。
7。如果单纯是为了解决财务问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如贷款,助学基金,奖学金,申请做校工等。这些方式也需要学生的责任心,为了申请成功,学生会主动提高自身的素质,使自己变得更优秀。
一、影响学习。
学生学生,以学为生。大学年代正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是人生过程中认知和接受能力最快的时间。同时大学也是打好基础,为以后更出色地工作储备能量的时候。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专心学习,为将来在工作中厚积薄发做好准备。兼职无毅在某种程度上大大减少了学习的时间和专心程度,对整体发展弊大于利。
二、打击斗志。
因为大学生与真正的工作者相比,在社会工作中还是处在劣势状态。所以基本上绝大多数大学生兼职都在从事极简单的体力劳动和重复性工作,也就是我们口语所说的“打杂”。长此以往,兼职的大学生不但无法从兼职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反而越发觉得自己无足重轻,只能从事初级劳动。这样大的斗志打击只会对将来的求职和就业造成得不偿失的负面影响。
三、影响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兼职时会面临诸如学习压力、时间管理压力、工作压力(往往是销售压力)、交往压力等一系列问题,大学生在兼职时遇到的这些压力往往只能疲于应付,焦头烂额。学习成绩不如人,在同学面前低人一等;时间管理不过来,导致任务混乱,睡眠不足;工作压力太大,无法和谐处理兼职中的人际问题(往往成了受气包和替罪羊),如此总总最终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扭曲,出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偏差。万事万物因果相连,若铸成大错,后悔则为时已晚。
大学生兼职其实是大部分人的一种错觉,感觉兼职有利于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以为兼职中能学到很多东西是在校园里学不到的,但是学习是相通的。达到一种目的的手段和方法都是多样的!比如锻炼口才,不一定要在兼职中进行才能得到很大的提高,课堂集中了一个人各个方面的能力展示,但是我们的课堂大多偏向沉闷,让大家觉得课堂上锻炼口才还不如出社会锻炼,这是个误区,而且大学生找兼职浪费了学习和全面提升思维理论的宝贵时间,而出了社会又转过头来拼命学习,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所以我觉的找兼职是得不偿失!反对兼职,因为兼职很容易遭到侵权,如果想锻炼自己或挣钱,不妨自己去企业实习。1在校大学生社会经验显得特别缺乏,防范意识差。作为弱势群体的大学生处于不利地位,对于一些广告陷阱和变相收费,他们不懂如何分辨,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趁之机。在寻求中介公司时,也没有事先审核该公司的资质。2在校大学生有维权意识,但付之于行动的不多。一场劳动争议的解决,一般要经过仲裁、诉讼、申请执行等过程时间漫长,程序复杂,又需要支出较高的费用,与他们兼职所得的收入相比,维权成本太高,所以大学生依法维权信心不足,往往半途而废。3.大学生的法制观念不深入。最明显表现为多数大学生在兼职时没有与用人单位签定相应的书面用工协议,而是采用口头协商的方式,在出现纠纷后较难举证。并且现在在相关法律上关于兼职的条款不完善,出现问题无法可依,会出现很大问题。对兼职的大学生而言《, 劳动法》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时至今日,我国目前并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兼职行业”的法律或政策来规范这个零散的市场,客观上造成了兼职市场的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和有力的处理和纠正。这是大学生兼职维权遭遇的最大的尴尬。而企业尤其是大型外企,对实习方面还是比较正规的,会有正式的实习合同以保证大学生权益。我觉得这个题目更多的要打一种号召或者说是提倡。因为无论是利大还是弊大,都不能让现在的大学生一下子都去兼职,或者都不去兼职。再次。这个题目要从两个层面出发,从个人身上,兼职会占据你时间,精力,但也会给你带来经济效益和工作经验(暂且不说大学生能打的工都是低级工人,能不能获得经验还两说),从社会层面来说,现阶段大学生兼职能给社会带来什么,现在大学生兼职过多,当毕业后走向社会后又能给社会带来什么,都是lz需要考虑的大学生兼职之弊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需要综合型的人才。但这种人才是建立在专业知识基础很棒又能广泛涉猎具有多种实践能力的人才。而不时那种空有一身“实践能力”却无理论知识的所谓的“综合型人才”。连自身的专业知识都没掌握好又怎能算一个合格的人才呢?
时下许多大学生纷纷加入兼职大军,甚至许多大一新生也不甘人后,颇有泛滥之势。在高高兼职的同时还美其名曰:“增加社会经验,培养综合能力”事实果真如此吗?我看到未必!
无论时光如何转变,学习始终都是大学生的第一要务。大学建立的初衷也是为了传承人类文明,造福社会,探索和改造世界。大学的作用便是塑造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传授给学生谋生的技巧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这也正是大学与职业学院的分野之处。
但现在学多大学生模糊了这种界限,把大学经历纯粹当成了找工作的资本,兼职与考证反而取代了学习与研究成了主要工作。这种主次不分、本末倒置的认识成了当代大学生思想认识中的痼疾。当然兼职与学习也并非与预熊掌不可兼得,关键是您如何处理罢了,兼职一般分两类,一类是部分家境不好的,出于无奈必须做些兼职来补贴家用的。这类学生一般都回很好的处理学习与兼职的关系。这一类我们撇开不谈我们主要来分析第二类。他们是为了兼职而兼职,荒废了学业的那一部分“学子们”。
身边就有类似的同学。谈起推销电话卡、代售纯净水、做营销代理他们头头是道、口若悬河。当谈到起他们的专业知识是却是一问三不知,一付呆若木鸡的样子“实践经验”倒是增加了不少,到头来却考试多门挂科,专业知识一无所知,空耗了四年大学时光。结果发现自己除了一身“工作能力”之外一无所长,专业课也给荒废了。等到踏上工作岗位是发现在其最迫切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却没有丝毫准备。这空有一身工作热情与能力的同学们却没有了施展自己能力的空间与机会!因为他连基本的工作能力都没有,悲哀吗?流水东逝而技无所长。这样的学生到最后必定仰天长叹,悔恨当初。
其实兼职本身并没有错,关键是我们的态度与行事方式的问题。我们可以在学业内做兼职呀!比如说做助教、做家教、给老师教授们做副手、学经济的可以适当的做做营销、学法律的可以到法律事务所做兼职等等。这不仅可以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更可以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我们也不能对那些兼职的同学持完全否定的的态度。或许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好心却不一定有好结果,如果你的方向不正确,甚至可能会在歧途上越走越远。的确,在世事喧嚣的现代社会之中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真是不容易。更何况是在象牙塔中做着美妙的幻梦的青年学子呢?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犯错或走向歧途的借口与挡箭牌!
正因为在当今社会之中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容易,才更显示使出专一与坚持的弥足珍贵。专一到一定程度便成了“痴”!蒲松龄说过:“性痴则其志凝,古书痴者责文必工,艺痴者则技必良。”即使我们不能达到痴的境界,我们依旧可以学着专一,学会坚持。
说到这里。再返过头来看那些大师、大学者们,又有哪一位不是数十年如一日的钻研才作出了令人仰慕的成就?像钱钟书、像陈寅恪、像胡适。
所以,在这里我真心提醒我的同龄学子、同辈学人们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务必学会与专一坚持。坚持就是胜利。尤其是在年轻时候学会专一就更加宝贵了。我不反对兼职、但对于如何兼职,如何处理好学习与兼职的关系却希望大家好好思量。
从大学生兼职的岗位分类,以及大学生能从兼职中获取的东西方面着手,会比较稳妥一些。
我想,兼职的弊端主要的一点在于对正常学业的影响。对此,很多人会在业余时间上做反驳,指出大学生的业余时间,用来荒废也就荒废了,做点儿兼职也没什么不好,且不会影响学业。想要应对这样的反驳,我想我们很难说大学生就没有业余时间。而这个辩题中的“在校期间”正好协助了我们的反驳。我想,所谓在校期间,不仅仅是指入学以后、毕业以前,而且还应该排除假期放假回家的时间。这样一来,这个“在校期间”就几乎不包含什么业余时间了。大学生在寒暑假期间,不在校的时候做点儿社会兼职,增加阅历、锻炼自己、挣点儿钱等等都是挺好的;但是在正常学期期间,平时要上课、试验,有作业,要准备考试,这段时间里再做兼职就会对学业构成影响了。
事物总有两面性,和主次之分,大学生兼职利弊谁更大呢?让我们来对比一下,兼职可以给我偿什么好处呢?第一,减轻家庭负担,第二,增加社会阅历,让商家获得更大的利润,不兼职又有什么好处呢?第一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为将来工作,打好基础,更容易找到更好的工作,第三,可以参加更多的活动提高自身能力。
不兼职有什么坏处呢?第一,生活上就得发扬勤俭节约了,第二,对社会中存在的黑暗没有亲身经历,没有体会到社会中被骗的感觉了,也体会不到花自己卖苦力挣来的钱的滋味了,兼职有什么坏处呢?一,促进提早了金钱唯物意识的形成,不能理性的看待社会,二,为骗子提供了更多的对象,三,挠乱了人才市场,贬低了大学生价值,破坏了教学进程,由以上对比,于公于私都是大学生兼职弊大于利,对方辩友可能不服气反问我说“我们不是中小学生了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去应付社会中的形形色色,应该去社会中闯一闯”,可是现实在有多少大学生被骗,有多少女大学生因兼职被骗,甚至有被强暴,难道对方辩友还说这可以增加社会经验?就算我承认,可是带给她们的是一辈子的痛苦,心里留下了一个永久的伤疤,这样去增加社会经验,谁愿意呢? 对方辩友说兼职是在学习不担误的情况进行的,可是谁敢说自己学好了,大学培养的是自学能力,自学的范围有多广,只局限几本书吗?不,绝不,学做人不是学吗?况且书本就学不完了,何谈说你的大学生活太多时间是空闲了呢?
真是永远不变的大学生兼职的弊是绝对大于利的,和下兼职,静下心学习吧,不要等到工作时才发出感叹说“曾经有一个美丽的学习环境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后才后悔莫极,可悲啊!
正方一辩:我方概念是大学生兼职利大于弊.在当今社会中,啥子最重要?人才!人才最重视的是啥子?经验!没有工作经验,就如同千里马没有伯乐的辨认,而永远湮没于尘社会上.所以大学期间做兼职是必要的.在做兼职的过程中,可以锻炼本身的社交能力,待人接物的能力等,并能正确处理与上级,同事的瓜葛,为往后参加实际工作提供经验教训,且可为本身的日常开销增加用度.这些都是对大学生很实际的好处,虽然有一部分大学生因为不能很好地分辩而导致上当受骗,只要往后多加注意就可以避免.而现在很多大学生都在做兼职,这也是证实我方概念”大学生兼职利大于弊”正确的一个有力凭据.反方一辩:正方一辩真是”谦谦君子”啊,动口不动手.我做过兼职,懂得此中利弊,请听我方概念.大学生兼职弊大于利.因为据调查所知,当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限,在兼职中很难找到能真正锻炼能力的工作.我想,正方一辩忽略了这一点,未按照实际情况.大部分学生都只是做家教,发传单,贴海报等工作,除了这些还能做些啥子呢?很小的工作,不想做,觉得大材小用,有点难的工作又不敢做,这些普通的兼职能起到实践能力吗?答案当然是不是定的。做家教,只是温习高中学过的知识,而高中与大学所学关联不甚大,大学更可能是抽象理论的东西,再加上我国对学生素质教育不太重视,导致所学知识很难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家教只不过是一个谋取零花钱的途径。相信不少大学生刚入学时城市被八门五花的广告招聘所吸引,毕竟大家都有点靠本身的想法,于是便按照所提供的地址找那些所谓的“家教事务所”或“家教中心”之类的机构,而所见与所想却是大相径庭,内心便首先打了一个折扣,再加上几乎所有此类机构都是先交钱,才能帮助提供兼职信息,而广告上并未说明这一点,便更有点看不上了,签了合同之后,让回去等消息,而这是很多中介机构的惯用伎俩,从此便人间蒸发,杳无音讯了。这时,好多人才后悔当初的选择,白白浪费了钱财精力不说,还对社会孕育发生了不信任感。于是,往后再见到此类广告,一例谢绝,但它仍追得你无处藏身,一段时间下来,积累的广告就有厚厚一叠了,更添反感,更不用说它的好处了。容或有人会说搞催销可以锻炼本身的社交,语言表达能力,但是这是有前提的,你要对你推销的新产品熟悉,知其优缺点,并能组织有效语言抓住顾客的心,而这是需要花费一番心思的,且取得乐成的概率并不大,大学生应以学业为重,若因此耽误了正常专业的学习,那不是得不偿失吗?所以我方认为:大学生兼职弊大于利。
接下来,进入攻辩阶段,先由正方二辩或三辩提问。
正方二辩:我不同意对方刚才陈述的“兼职无利论”,比如发传单,它明明可以使个人的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提高,能很快地与陌生人搭上话,并完成你的任务,这莫非不是一种能力吗?是每一个人不锻炼就可以具有这种能力吗?显然不是,请对方三辩予以解答。
反方三辩:对于正方二辩的提问,我不能表示同意。因为,大学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在大学里有各类各样的社团组织,班里,系里,院里,校里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都是大学生借以培养本身社交能力的好时机,况且大学生的知识,经历,涵养大都在同一层次,彼此了解,更有共同语言,交流起来也比较容易,比较利便。而发传单时,不免会禁受路人的不理睬,态度傲慢,甚至拒不接受,对一个心理承受能力欠好的人来说,这无疑是对他的一种冲击,甚至可能造成心理障碍,这些潜在的危险莫非不应该被重视吗?这样反倒不利于他能力的提高,莫非不是吗?
正方三辩:我认为反方三辩的概念有失偏颇,你说的只是个别情况,而我们针对的是大多数的大学生,他们经历过高考风雨的洗礼,心理承受能力应该不会很差,反方概念并不能表明兼职弊大于利;再者,大学里面的一些职位,大都是为那些有一定组织才能的人安置的,而多数特长不较着的同窗便无处成长,做兼职就恰好弥补了这个缺陷,社会比大学的层次,接触面都大得多,能学到的东西也多得多,不是有句话说:社会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吗?做兼职可以使广大学生有时机研发本身不同方向的潜力,这莫非不是它的好处吗?反方三辩只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似乎底气不足啊!
反方二辩:正方三辩说得是对:社会比大学舞台大,可是请注意我方言论的重点,社会越大,危险性也就越大,不可掌控性也就越大,而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还不是很强,对某些诱惑不能抗拒,不可避免会发生一些不该发生的事,如果真的发生了,事情谁卖力呢?必定没有人卖力,那大学生的权益该如此保障?正方想过这样的疑难题目吗?要做某件事,就要事先考虑它的可行性,正方对兼职的不良后果估计不足,不能完好地论证其概念。
正方一辩小结:我想反方辩友未能正确理解我方概念,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在于它的特殊性;对大学生的能力提高有一定的限制;而社会的一般性,恰是对大学的一些补阙,毕竟大家终将走上社会,现在多了解一点,往后再出来就会少走些弯路了。
反方一辩小结:我们不要离开话题太远,我方主意大学生兼职弊大于利,是从其对大学生的身心,学习,生活多方面品题辩论的,而正方辩友以偏概全,以点概面,对实际情况考虑不足,这不正表现出他们在论据上的不足,也正反衬出我方论点的正确吗?
接下来,自由辩论阶段,双方辩手使出浑身解数,舌剑唇枪,你来我往,仿佛战场上两军对决,直杀得浓烟滚滚,战火漫溢,10分钟时间眨眼即过,评委叫停。
嘉宾向反方三辩提问:你能讲一下大学生兼职的好处吗?
反方三辩:当然有,大学生兼职是可以获得适当人为,作为本身的劳动补偿,是自我价值的一个体现,钱来得较容易,令人沉迷此中,不利于其他方面的成长。
嘉宾向正方二辩提问:如果你的一个同窗想做兼职,你会怎么做?
正方三辩:我会看情况而定,看他想做哪一方面的,然后再帮他联系,同时申饬他要小心,防止上当受骗,并让他好好做,不要放弃此次时机。
然后,看客向正反方提问,正反方各自做了精彩的回答。
反方四辩总结陈词:总之,我方对峙大学生兼职弊大于利,正方由于不能在实践生活中找到可以佐证的事例,并不能对我们提出的疑难题目赐与正面的解答;况且,大学生还是应以学业为重,掌握本专业技能是最重要的,毕竟现在社会是看众人才的一技之长的,切不可因为兼职而荒废学业,浪费精力,得不偿失。真想做的话,一定要多方打听,仔细查询,确保无太大风险方可应允。总结完毕,谢谢!
正方四辩总结陈词:大学生兼职有帮助有弊,但详细分析起来,可能和个人情况有关,也与所处环境有联系,并不能一概而论,大学生要介入社会实践,做一些兼职并不会过多地影响学习,另外,日常平凡多参加学校里面组织的活动,也可以提高本身的能力,一句话,做兼职可以,但要衡量利弊,以取得最优效果。总结完毕,谢谢!
大学生在校期间兼职弊大于利
主逻辑:当代社会中的兼职今非昔比,环境恶化,大学生在当代社会兼职利益受损——但大学生没有意识自我保护——有意识也没有法律和机构——就算当事人具备法律知识也没有时间精力去争取权益——恶性循环——最终(也始终)被伤害。或当代社会大学生兼职市场混乱,法律缺失,但二者都不是凭借大学生的力量可以改变的。所以无论大学生怎样努力,都无法扭转大学生兼职现状,也即一直维持现今的弊大于利。攻辩
今天对方辩友如此倡导在校期间做兼职,那请问您是否做过兼职呢 ?
——尽然对方辩友有过相关经历,那想必对相关发挥也有深入了解了„„
——(如果没有)请问兼职如果真想对方所说的那么好,您为什么不呢?——不管怎样既然一个行为得到对方辩友的大力认可,我想绝不会是没有根据的„„
那请您列举出除《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以外,能够对大学生兼职起到保障作用的劳动法好吗?
——对方辩友刚才没有听清我方问题我说的是劳动法,而不是民法,请您重新回答好吗?„„
——对方辩友刚才提到了劳动法,但是根据现行法规,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兼职,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更不受《劳动法》约束。所以,综上所述,对方辩友倡导的利大于弊是建立在不懂法,缺乏法律保障的前提下的。如果一个行为连法律保障都缺失了,还能说他利大于弊吗!活血刚才的问题对于对方辩友难了些,那请问正规的中介公司应具备“三证一照”包括哪些(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职业介绍证和收费许可证,并且必须在醒目地点悬挂营业执照和《职业介绍许可证》)——我很高兴对方辩友能够完整的回答出来„„
——既然对方辩友(经历过兼职都)(经过如此长时间的准备都)连中介公司是否正规也分不清楚。那当今兼职的大学生们就能一双慧眼辨尽天下真伪吗?而你们今天大谈大学生兼职利大于弊是不是制大学生的利益于不顾呢。想必《职业介绍合同》对方辩友应该十分熟悉了吧。那请您回答《合同》约定哪些主要内容,回答两方面足以(约定报酬支付、劳动纪律)。——对方同学终于让我们在大学生的身上看到了一丝曙光„„
——我们真的很遗憾,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知识竟如此贫瘠吗?他们到社会上能保护自己吗?大学生在校期间兼职究竟是利大于弊呢还是弊大于利呢?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现状——当代大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再问对方辩友一些实际性的问题„„ 物质
为了支付高昂的学费而去做兼职这样的行为我们不应该鼓励嘛?
——其实他们完全可以去申请助学贷款,一心读书,为以后某的更大的发展。然而我们注意到18的人把收入用于业余娱乐开支,22%的人将收入用于奢侈消费,两者之和已经高达百分之四十,请问对方辩友,他们也是为了支付学费吗 也有人曾做到管理层
——我们今天讨论的是一个价值比较性命题,应该看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在在校期间兼职的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而对方便有所提出的情况不论是从理论上分析还是从现实中看都在极少部分,所以在总体上不具有讨论意义。学校权责
(建议结辩陈词中使用)我们退一步讲,法律缺失暂且不谈。但学校的引导体制也未能建立落实,并且即便落实了,也会因学校提供兼职岗位的局限性而导致仅有„„%的学生通过学校寻找兼职。现在的大学生兼职大多数都是付出体力型劳动。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人才,做简单劳动是人才的浪费——今天的实践有利于明天的管理 法律
(对方)法律健全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立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需要有其必要性。也就是说当代要有足够的大学生在兼职期间利益受损,让国家意识到其紧迫性才会在一个漫长的过程后立法。难道对方辩友为什么要去做法律不完善的祭品呢!因为当前的法律体系的不完善,劳动部门在大学生兼职维权方面仍是心不余而力不足。在《18岁女大学生兼职泪沾襟无人问津》《大学生找兼职遭遇“黑中介”被白骗走钱财》等文章天天见诸报端的时候,对方辩友还能难倒仍然固执的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兼职利大于弊呢!如果一个行为他连法律的保护都得不到,那么保障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又从何谈起? 价值观
我们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若不把握好自己,增强自我的辨别能力容易被社会上不良风气所同化,从而从长远来看,最终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对于这点对方辩友又将如何解释呢。学识 对方辩友极力主张的在校期间兼职或许可以让大学生更容易进入企业,但仅凭经验是不能让人走的更远的,仍然需要学识作为基石,作为支撑。请问对方辩友您是希望杀鸡取卵呢还是希望长远发展呢?
——当然希望长远发展,并非不注重学习„„——那么,对方辩友为什么不在寒暑假期去兼职充实自己丰富生活偏偏要选择在校期间与学习争夺时间精力呢!
一个有虫牙的人吃苹果导致牙疼,谁之过?是有虫牙的人还是苹果?——这个当然是有虫牙的人的过错,但是如果一个人有虫牙是不是他从自己主观上就不应该吃这个苹果呢!但对方辩友也许没有看到,有数据显示,在上课和兼职产生时间冲突的时候有65.7%的人选择的是兼职而不是上课。在这样的背景下,兼职的弊就显然要大于利了吧!
曾有“学子俱乐部”(中国(常州)大学生第一门户,专注于中国一万所大学、三千万大学生的最佳网络媒体。)直指各大高校,以招收代理、吸收会员为名,收取会费和押金,被骗学生达数千人,涉案金额达数万元,在常州的各大高校几乎无一幸免。有同学说:“我们学校有100多个同学被骗了!同学们正在讨说法,有的同学上课都顾不上了。”面对这样的群体性事件,对方辩友仍能说大学生在校期间兼职利大于弊吗!——„„——这不但有损学生物质利益,更将做校园代理的同学置于尴尬的境地,难道说这是对于他们大学生活是有利的吗!影响成绩之类是因为过了,如果一个整天沉溺于电脑或运动等其它爱好也会造成同样的负面效果,那你就能说这些活动弊大于利么,这显然只不过一个度的问题,比起天天耍的无聊,兼职有什么不好——度的把握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但据调查显示,仅有10.23%的人可以合理安排学习与兼职,那对于大学生整体来说,不是弊大于利了吧!
社会能力
但我们发现企业并非想对方便有所说的那样注重兼职经历。在2003年的招聘会上,福州数名应届大学生就因为曾兼职太多而被拒之门外。而理由正是:“这些毕业生心态浮躁,没好好抓学习。”啊!
用人单位所说的 “有工作经验者优先”并不是指对方辩友所说的发发传单,洗碗之类的经验,而是与本专业或工作相关的经验。
在同等条件下,公司通常会优先选择有兼职经历的学生,请问对方辩友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在同等条件下公司当然会选择有兼职经历的人,在校兼职往往是学业和其他人达不到同等条件,所以我方坚持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兼职弊大于利。对方辩友忙于兼职,连自己的专业知识都没有学好,那么知识与实践的统一又从何谈起?怕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吧
中介等
由于缺乏社会保障制度,很多大学生都曾上当受骗(中介诈骗,乱收押金,直销传销)据不完全统计去年的上半学年广州就发生了千余名大学生暑假找工作被骗事件。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兼职还能说利大于弊吗!
利用
大学生兼职原本是好的,然而我们看到,现在商家只是在利用大学生而对其安全权益等问题置之不理。在大学生的劳动不能得到合理的认可时还能说兼职利大于弊吗!——„„——对方辩友说我们口说无凭,那好在肯德基和麦当劳兼职与其它相比已算是十分正规,然而在数省市他们所给的工资缺员低于最低工资。对于这点对方辩友又将如何解释呢!
责任归咎
对方辩友一再强调我们要达到学习与兼职的平衡,但数据表明有65.7%的人会在兼职与学业发生冲突的时候选择去工作而不是上课。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平衡吗!面对着这样的数据,请对方辩友扪心自问,大学生在校期间兼职真的利大于弊吗!——„„——多了一份薪酬,所以多了一份责任。请问对方辩友,在您遇到这种两难境地的时候,是想放弃前途呢还是要不负责任呢!
请对方辩友举出一个由兼职本身的弊端引起不良后果的事例。——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单独存在,对方辩友如此提问是不是太霸道了呢。但我们今天可以看到,无论从法律保障还是从学校监管,亦或是从学生的意识方面出发,种种现状都不能达到一个令我们满意的程度。既然现实如此这般,我们如果再高呼大学生在校期间兼职利大于弊岂不是把他们往火坑里推吗!有些大学生因兼职经常逃课,或在课堂上想着如何赚钱,再者就是在上课的时候睡觉严重影响了学习。——究其原因,是兼职者个人的原因——请对方辩友注意,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兼职整个事件的利弊比较,请对方辩友不要偷换概念。
(对方)农民买到假种子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那我们就不要让农民种地了。汽车也会发生交通事故,那我们就不要用汽车了吧!
——我们当然承认不利因素必然存在,但对方辩友认为您在四年之后仍与今天所差无几吗?如若真是这样,那实在是高等教育的悲哀啊!
现在有网络兼职,并不消耗很多人力物力,效益还很好
——对方辩友想得十分美好,但事实却总不能如愿。现实中的欺骗你尚且如此严重,更何况是虚拟存在的网络。由于没有有力的保障措施,出了好多力确实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实例在我们身边一次次上演,不过对方辩友前赴后继,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的确可敬可佩啊。意识
精力和时间的有限方面来说,在校期间学习与兼职之间就像鱼和熊掌难以兼得也。我门要明确大学阶段是用来学习而非兼职
——难道“兼职”去了解社会不是一种学习吗——对方辩友,在大学里你没学会没学好有导师帮你有老师教你,然而在社会中一不留神你就要面临下岗的危险。社会不是让你来学习的啊!
大学生在学校上课的时间不多,其他的时间做什么,如果都在进行你所谓的学习人是很容易崩溃的并且也最终不利于个人发展。
——对方辩友,偌大的一个图书馆满足不了您四年的消遣吗!
有些大学生因兼职经常逃课,或在课堂上想着如何赚钱,再者就是在上课的时候睡觉严重影响了学习。
——究其原因,是“兼职者个人的原因”
(用于结辩)经过双方辩手的激烈争辩,我们的出了这样的结论:大学生缺乏自我维权的意识,即便有意识,也没有足够的法律知识维护自身权益,就算有了法律知识,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完成漫长的申诉过程,再假设有了时间精力,却仍然缺乏完备的保障体系来保障我们的合法权益。
措施
对方辩友所提到的种种益处都可以由在寒暑假期兼职和在校参加社团得到,并且,您不认为在校的社团会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在假期参加兼职会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分析,从而获得更大的收益吗?为什么偏偏要在在校期间兼职,和学业争夺时间精力呢!数据:
有72.5%的大学生表示,中介机构在收费后开了收据和发票。但是有27.5%的学生并没有向中介机构索要相关的收费凭证。
以获得报酬为兼职目的的同学却占81.25%。虽然以锻烁能力为主的的同学也不少。但与前者相比却是少数。只有10.83%的同学表示能合理安排兼职和学习的时间.大部分同学只能勉强协调。调查显示,能用法律武器来解决麻烦的同学只占3.57%,私下或与同学一起解决的却占35.7l%,自己忍受损失的也有22.62%。可见,同学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比较薄弱。无影响的占79.8%,认为有影响也有积极作用的占4.O%,也就是从事兼职的人群对兼职现象积极认可度超过八成;认为影响较大的只有1人,认为有点影响的占I5.2%,即持负面印象占16.2%
一(低)年级从事家教的能力与被信任度不足,因此这部分学生不得不从事其它兼职形式。有83.1%的学生自认倒霉;只有16.9%的学生采取了向有关部门投诉;还有少数学生忍气吞声,继续工作。调查显示,在面临“是否与雇主签订合同”时,有59.2%的大学生选择口头协议,24.5%的人表示没有想过这一问题,只有16.3%的人倾向于签订书面合同。面对权益受到侵害,只有4.2%的学生能正确写出投诉机构名称
有71.2%的被调查大学生是为了增长见识,取得社会经验,为求职打基础;19.2%的人出于经济需要;而专业需要和随大流各占4.8%有70.18%的教师并不赞同学生做兼职 山西太原法定最低小时工资:6.5元肯德基:4.5元/小时麦当劳:6元/小时河南郑州法定最低小时工资:7元肯德基:4.3元/小时麦当劳3.9元/小时福建福州法定最低小时工资:5.5元/小时肯德基:3.6元/小时麦当劳:4.1元/小时州麦当劳的时薪仅为4.1元,福州的其他洋快餐工资水平普遍低于该省去年8月开始实施的小时最低工资水平,兼职工每天工作六七小时。一名姓曾的大学生称,去年下半年她在福州市东街口肯德基餐厅兼职,她的工资是4.3元/小时,如果工作期间在公司用餐还要扣除0.7元/小时的餐补费,只能拿到3.6元/小时的工资。福州市劳动监察支队的有关负责人表示,福建省去年8月公布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在4.5元—6.8元之间,其中福州市五城区的最低小时工资为5.5元。
上海市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为8元/小时
从英语辩论探讨中西逻辑思维差异 第6篇
本文从辩论出发,探讨其背后造成思维差异的原因所在,以中西语言的差异作为铺垫,再从英语辩论中出现的价值观冲突、对于规则的不理解等作为切入点,探讨中西逻辑思维差异的表现和原因。
关键词:辩论;差异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87-01
一、英语重形合 汉语重意合
都说,看一个民族的特点,先看他的语言。
德国人的拘谨刻板,是因为德语致密的语法结构;法国人的浪漫从他们洒脱的文字用法中可见一斑;中国人的重实际,轻理论。在语法的运用中也可以看到,中文中没有复数的变形,没有男女他的异声。就整体结构和表达方式而言,英语是一种形合性的语言,而汉语则是一种意合性的语言。英语的句子一般是按照固定的结构和方式来组织和表达的,偏重于形式;汉语的句子则是按照其字词的含义来组合和连接的,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偏重于语意。英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时态、标点符号、连接词等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则要靠句子本身的语意来表现。
英语辩论:由于中文中的语意的重要性,导致辩论新手在初学的时候,对于想要阐述的意思,很想要说明的问题往往说不到关键的地方,外籍裁判往往无法理解意思,英语的阐述需要更细致,中文则更倾向于寓意,深意,等更宽泛但是内含更深的东西。
【例】 在讨论《辩题:解封民营银行的禁令》
【问题】我们辩手们经常会考虑到,对于民营银行的产生而导致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促进了银行业,一个是造成了不稳定因素两大方面进行辩论。新手辩手们往往会说民营资本对银行产生的宏观作用和中间结果,忽略了中间的过程,很少有新手一上来就会从民营资本-其特性-其通过何种途径-作用在银行的哪几个方面-最终通过这个途径产生了怎样的效果-是否会超过这个预判。
【分析】从中不难发现,英语相较于中文辩论,对于中间过程的具体程度要求非常高,和其在语法中要求的许多结构有着共通之处,而正是因为这个特性,才会造成西方人喜欢跟着数据走,跟着理论上的东西走,而中国人喜欢跟着经验走,跟着之前有过的先例来做。
很多选手的水平总是停留在某个层次上无法拔高,总有些个瓶颈无法突破。究其原因,愚以为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所致。
二、英语辩论的本质
英语辩论的主要形式与我经历的主要为为英国议会制辩论。
1.我们中国人往往没有合作的精神。中国的疆域广袤无垠、皇帝实在太远、国家的利益集团纷繁错杂;导致这种“国家”大到毫无家的感觉,于是中国人开始以“家”为本。在这样的文化中长大的中国人必然没有合作的精神。
英国议会辩论的本质是合作,在维基百科中可以发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的城邦非常小,人也不多,处理问题时市民们在一起开个会讨论一下。为了找到最佳策略解决问题,这才有了辩论。所以,议会制辩论就是一种变相的开会。开会的时候大家可以各抒己见,高鹏阔论,但是对于开会讨论的问题应该是一致的,会议上的大家所持的观点都不同,但目标一定是一致的。所以辩论和开会一样,实质是合作。
还记得我在带领辩论队的新人的时候,他们最多问的,就是怎样算赢,是不是把对手辩论的哑口无言,不知所措,把他们完全驳倒就是胜利,窃以为,把别人驳倒确实是辩论中人们所想的厉害的行为,可是在英语辩论中,外籍裁判更多看的,是你们对辩题的理解,对于辩题背后问题所作的distribution和一定程度对于问题的推进,而不是一味的反驳别人,甚至以各种方法使对手难堪。
中国辩手总喜欢在定义和目的的问题上做无谓的纠缠。双方在这些问题上达成一致后,接下来的会议才是有建设性的、积极的,有意义的。然而我们的辩手很少为了合作,而大多是来抬杠的。于是正方玩弄文字游戏,在定义上做文章;反方找机会挑战辩题,甚至提出新的定义夺回话语权。双方各说各的,辩论就好像是两个演讲团队的比赛,到最后开会的初衷已经无所谓了,FLRTP总决赛的冠军曾说过现在国内辩论最大的问题在于,似乎谁的话说的有道理,辩论就有了道理,而忘记了我们要争论的是一个议题,而不是进行纯粹的口才比试。
2.可行性的讨论。笔者刚进入辩论的学习中,总是希望从可行性的角度帮助自己,或者找出对手的漏洞,让对手的政策变得荒谬滑稽,却往往输掉了那场比赛,结束之后,我问了很多老师,他们说让很多外国评委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中国学生总喜欢讨论可行性,我认为原因则来自于中国人做事的文化。那时候吴春晓老师和我们强调说:西方文化有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当他们认为一件事情值得做,或者应该做,他们就会去做,所以西方人在辩论的时候考虑的主要是价值问题,即“是否是对的事情”。而中国人比较聪明,心里很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很多时候中国人选择不做为。明知道一件事该做,但中国人喜欢考虑的非常充分。有风险的不做,有危险的不做,没有成功先例的事不做,有失败教训的不做;好容易下了决心,然后发现机遇早走远了。“见机行事”四个字,把中国人害成了语言的泰坦,行动的霍比特人,因为在中国文化里,可行性可不是个小问题。
3.裁判。辩论指导教材的第二页就会告诉大家,在议会制辩论的实质是辩手们向权威者阐述自己的观点。但是在比赛的过程中大多数选手都是对着对方辩手进行陈述,很少有人是对着裁判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习惯可不是短时间可以改掉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当中国学生有话要说的时候,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权威者可以像朋友一样听你称述,因为你的想法让改变他们的主意是很少见的。善于倾听的裁判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直是没有的。我们生活中总有权威者,无须辩论。小时候是父母;上学后是老师;然后我们开始习惯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周围的人不跟你讲道理,只告诉你这是规则;你要是不遵守规则就只能自食其果。和权威者讲道理,指导权威者?
易中天说,五千年的专制压迫下,中国人与沉默和隐忍做了朋友。自古以来能够为民请命的清官屈指可数,不少还都晚景凄凉。于是乎老百姓有事情也就聊聊天骂骂娘就好了,没有人会理睬你,还不如调整心态迎接每一天。
4.时间的把控。一般参加比赛,中国的辩手会把所有比赛时间用的满满当当,绝对不会有时间提前下去,然而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外国辩手,3,5分钟的就下台休息,结束了辩论。
究其原因,还是国人对于形式主义的崇拜,认为时间久的,用的刚刚好的,可能是最好的,而忽略了辩论本身是思想的碰撞,而不是手表的掌握。中式思维为什么充斥着形式主义,可能还是对于各种领导的假大空的印象深深的影响到了,现在的人,说起自己的领导,几乎都是,动也不动,无所事事,就知道说别人,就知道咋么咋么不干实事。在我们的心里,勇猛的士兵只是普通的小人物,纸上谈兵,说下有的没的的人往往是主宰大权的大人物。
三、结语
研究思维方式对中西文化的交流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看待同样问题时存在很多的不同,因此,如何做到求同存异对双方的有效沟通都显得尤为重要。只要认识到这种差异,并以此来指导行为,才能使双方的交流更有效。
参考文献:
[1]《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思维方式》,谢亚平,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3.
大学生辩论赛指导工作探析 第7篇
2012年的首届内蒙古大学生辩论赛, 笔者作为指导老师和同学生们一起参加, 运气还不错, 冲进了决赛。今年笔者担任包头市大学生辩论赛的评委, 又应我学院学生会邀请作指导老师。因此, 有必要对两次参赛的经验进行梳理, 理清思路, 为今后参加这类的活动提供参考。
1 辩论赛暴露出的问题及分析
1.1 参赛辩手在赛场上暴露出如下一些问题
首先, 准备不够充分;其次, 逻辑不够清析;其三, 高度的紧张;其四, 性格上的弱点;其五, 团队组合不够和谐;其六, 碰运气。
1.2 参赛辩手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 知识结构不够完整。由于参赛辩手大部分是大一大二的学生, 只完成大学期间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知识结构欠博且不精;比如在题为“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更重要”的辩论中, 正反方都没有找到突破点。正方继承的突破点可选书法, 反方创新的突破点可选《孙子兵法》。
其次, 参赛经验欠缺。由于多数辩手是第一次登台, 缺乏唇枪舌战经验, 大二的学生要比大一的学生经验更丰富, 紧张的程度要低。通过参加辩论赛, 可发现学生性格上的特点, 扬长避短。如有些选手的思维及表达非常适合参加这类比赛, 而有些辩手不适合。
再次, 辩手们自己之间相互不够了解。对将遇到的对手更不了解。运气是有的, 但运气只占三分, 三分因素是不可控的。而七分是靠充分的准备。
针对上述问题, 要求指导老师进行较系统的辅导。
2 辩论赛前必要的理论指导
2.1 胜可知, 而不可为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 先为不可胜, 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 可胜在敌。故善战者, 能为不可胜, 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 而不可为。不可胜者, 守也;可胜者, 攻也。守则不足, 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2.2 阴阳
阴阳的概念, 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 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 以哲学的思想方式, 归纳出“阴阳”的概念。早至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都有提到阴阳。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包括宗教、哲学、历法、中医、书法、建筑、占卜等。阴阳是对立统一的, 看似简单, 却知者甚少, 知而能守其道者更是少之又少。
2.3 善出奇者, 无穷如天地, 不竭如江海
孙子云:凡战者, 以正合, 以奇胜。故善出奇者, 无穷如天地, 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 日月是也。死而复生, 四时是也。声不过五, 五声之变, 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 五色之变, 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 五味之变, 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 奇正之变, 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 如循环之无端, 孰能穷之哉!
2.4 实用艺术
2.4.1 白居易《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2.4.2 老子《道德经》
曲则全, 枉则直, 洼则盈, 敝则新, 少则得, 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 故明;不自是, 故彰;不自伐, 故有功;不自矜, 故长;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 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3 辩论赛前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3.1 辩论的原则
3.1.1 正确对待辩论的胜负
3.1.2 尊重辩论对手的人格
3.1.3 诡辩不等于胡搅蛮缠
3.2 参加辩论要注重知识的积累
3.2.1 要认真地去查阅相关资料
从理论上去分析主题的内容, 避免辩词的庸俗化、贫乏化, 使辩辞在理论上和知识上丰富。
3.2.2 要注意日常综合知识的积累
一个人如果光有辩论的热情, 但其知识底蕴很差, 可供调动的东西很少, 那就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纵有再高的热情, 也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
3.2.3
只对本专业知识了解较多或者比较丰富, 想在辩论中运用自如、应答如流也是不可能的
3.3 辩论的技巧
3.3.1 注意肢体语言的运用
辩论赛的辩题本来就没有一个绝对的谁对谁错。比的是谁的语言更有说服力。
3.3.2 自由辩论阶段经典常用语的使用
自由辩论阶段是整场辩论赛的高潮。每个辩手的语言简短精练而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3.3.3 注意抓重点抓内容
辩论赛毕竟不是表演, 看的是你的语言是否有说服力, 而不是看你的声势有多大。
3.3.4 避免硬伤
如超时、自由辩论时连续发言、绝对化、情绪的控制、风度问题、进行人身攻击等漏洞。
3.3.5 辩手必须熟悉辩论的规则
3.4 辩论的方法
3.4.1必须讲究辩论的逻辑性
3.4.2 尽量做到辩论生动形象和语言风趣
3.4.3 必须讲究进攻和防守的平衡
4 结束语
纵上所述, 笔者认为在对辩手进行指导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辩手的主观能动性, 给出框架的指导, 激活他们的智慧。不可事无具细, 更不能代劳。注意发现每个辩手的闪光点, 给予正确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刘润泽.趣味论辩学[M].西苑出版社, 2012.
[2]陈国庆, 注译.道德经[M].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1.
[3]孙晓玲, 译注.孙子兵法[M].书海出版社, 2001.
[4]岚星, 潘榕.辩论通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大学英语辩论 第8篇
关键词:议会式辩论赛,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思想
1 概述
大学英语教育除教授学生语言技能外, 还应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然而, 多方面的因素却往往导致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法充分得到这方面的训练。要改变这一状况, 一个往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为学生组织多种多样的语言竞技类活动, 而其中最为常见的便是演讲比赛和辩论赛。在这二者中, 演讲比赛往往更加强调学生在语音以及演讲风格方面胜过对手, 而不要求学生在另一对等受众面前就某一辩题的真伪进行论证并赢得其他受众的支持。这与辩论赛有着本质的区别。在目前的高校外语活动中, 演讲比赛的风头往往远远高过辩论比赛, 这也导致很多学生忽略了运用英语来进行论辩的能力。拟从简要分析议会式辩论的优点入手, 探讨其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2 议会式辩论赛的基本形式及其指导思想
议会式辩论赛在西方是一种很流行的辩论赛形式。其主要特点是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亚里士多德的三大说服方式, 即修辞者人格 (ethos) , 话语中流通的道理 (logos) , 以及受众情感 (pathos) 来进行辩论, 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论辩能力, 也提高了学生的演讲技巧, 可谓一举两得。在一场标准的议会式辩论赛中, 双方围绕一个辩题 (1) 进行论辩, 辩题可以是政策性或哲理性辩题。正反方各两人 (在一些议会式辩论赛的变体, 如亚洲大学生辩论赛中, 也可有三人构成) , 而裁判则有具有论辩专业知识的评委构成。其基本流程如图1。
从这个流程中, 我们不难发现议会式辩论单就赛程设置上来说, 是非常紧凑的。这样的设置不仅让每位选手都有充足的发言时间, 也使比赛更加简洁明了。同时又因为议会式辩论只允许正方对辩题进行定义, 反方在正常情况下不得挑战正方定义, 而必须在正方限定的范围内进行辩论, 这也就使得比赛更加中心明确, 不易出现正方双方各自为战的状况。
在议会式辩论这样紧凑明快的辩论模式之下, 是西方长期以来的修辞传统在起着作用。议会式辩论, 顾名思义, 是西方议会在进行决策时所采用的讨论模式, 有着很浓的实用主义色彩。这种形式的辩论能很好地对学生的论辩能力进行训练。正如美国辩论名家Gary Rybold所说, 辩论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额外锻炼交流能力的机会。这种能力不仅包含了研究、表达、倾听、语言组织、论点分析、论辩构建、反驳、受众分析, 以及批判性思维等 (2) 。从这个定义中, 我们不难看出真正的思想交锋, 是议会式辩论的题中应有之义。除此之外, 从每名辩手所拥有的发言时间来看, 我们也不难看出议会式辩论能够为学生的演讲技能提供一个很好的练习机会。
3 议会式辩论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前面提到, 议会式辩论能够为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提供一个更好的练习平台。那么如何将其运用到高校英语教学中, 使其与课堂有机结合, 也就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高校英语教学需要更多地为学生提供锻炼英语能力的机会, 而最为重要的能力, 除了基本的听、说、读、写之外, 就是锻炼学生用英文进行团队协作, 思辨, 以及说服的能力。
议会式辩论与英语教学最好的切入点, 就是课本中的文章。以《新世界大学英语》第三册第八单元课文Legal and Moral Implications of Cloning为例, 教师可从该课文中选取数个政策性辩题, 如“本届政府将禁止对人类的克隆” (This House Would Ban Human Cloning) , “本届政府将鼓励对人类的克隆” (This House Would Encourage Human Cloning) , 或者“本届政府将建立一支克隆人军队” (This House Would Build An Army of Human Clones。接下来, 在学生通读科问的基础之上, 向他们简要介绍辩论的基本常识及技巧。之后选取四到六名学生, 在经过几天准备之后, 进行辩论。议会式辩论要求学生在辩论时需要脱稿, 并在辩论过程中展现他们幽默风趣的一面, 这样以来学生必然能够在辩论时努力提高自身语言水平。另外, 议会式辩论与其他辩论模式相比, 也更加能够锻炼学生的说服能力 (3) 。
当然, 议会式辩论赛对学生的英语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在课堂中开展议会式辩论, 应先请英语较好的学生登台辩论, 但程度较差的学生可以作为他们的“智囊团”, 在准备阶段为辩手们搜集资料。这样以来, 也比较容易形成优帮差的良好局面。另外, 鉴于课堂时间所限, 也可适当将各辩手的辩论时间适当缩短, 这样一方面更易于操作, 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压力减小, 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4 结论
综上所述, 如开展顺利, 议会式辩论必然能够成为英语教学中一个强化学生语言能力、论辩技能, 及说服技巧的工具。同时, 加强论辩训练, 也有助于中国辩手在国际辩论赛事中更好地表现。
注释
11这与中文辩论赛, 或各种国内常见的非议会式英文辩论赛不同。这些辩论赛多采用双辩题设置, 正方双方往往不能发生真正的思想交锋, 而是各说各话。议会式辩论赛只有正方一个辩
22 Rybold, Gary.2007.Pedagogical Strategies for Oral Communication:From Beginning Public Speaking to Forensics Competition.http://heep.fltrp.com/eps/newsdetails.aspx?icntno=45262.
大学英语辩论 第9篇
公共演讲的历史在西方可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代, 而在中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1]。那什么才叫演讲?我国著名演讲家邵守义先生这样定义道:演讲, 即说话者在特定的时境中, 借助有声语言 (为主) 和态势语言 (为辅) 的艺术手段, 针对社会的现实和未来, 面对广大听众发表意见、抒发情感, 从而达到感召听众并促使其行动的一种现实的信息交流活动。[2]演讲是真理的呐喊, 演讲是时代的强音, 演讲是心灵的共鸣, 演讲是人格的展现。因此, 近年来中国大学生的演讲比赛开展得有声有色, 许多高校把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纳入了学科竞赛的重要项目, 如CCTV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21世纪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选手们紧张而富于激情的演讲给众多的英语学习者带来极大振动, 尤其是自由辩论环节, 辩手思想活跃, 口语流利, 语言幽默, 观点鲜明, 这不由引发了我的一个思考:思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否与英语口语水平的提高紧密相关?
虽然我国大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在这几年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语言交际能力, 尤其是听、说、写的能力依然很薄弱, 学生经常在口语交流时, 无话可说, 语无伦次, 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写作时不知如何下笔, 主题不突出, 观点不明确, 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辨析的能力。黄源深教授称之为“思辨缺席症”。[3]发展学生的思维、辨析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关键。本文拟对通过英语演讲、辩论方式发展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加以探索。
2. 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
恩格斯曾说过, “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 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IBM公司的座右铭THINK, 讲的就是“思想、思索、思维”。恩格斯之所以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巨人, 就在于他的思辨能力超乎常人;IBM之所以成就“世界上唯一一家不生产计算机的最大的计算机公司”, 也还是他们“THINK”的结果。那么什么叫思辨能力?思辨能力, 是由思和辨两个方面形成的能力。首先是思, 何为思?就是想问题和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所谓辨, 就是辩证、辨别、辨认事物的过程和结果。先思而后辨, 思中有辨, 辨中有思, 思和辨缺一不可。创新, 英文是Innovation。它起源于拉丁语, 原意有三层, 第一, 更新;第二, 创造新的东西;第三, 改变。创新能力是指怀疑、批判和整合能力, 是研究者运用知识和理论, 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基础、创新智能 (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 、创新方法和创新环境等。教育部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见》 (1998) 的通知中指出:“能力主要是指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就某一问题独立思考分析, 言之有理有据, 这种能力的习得绝不是靠学几个浅层次的情景对话所能获取的。许国璋先生在世时常说:“光学几句干巴巴的英文不行。有的女孩子语音好, 语调也好, 打招呼的那几句开场白很像个样子, 可是谈完天气之后再也没有话了, 也不能连贯地谈论正经的事, 既没有知识, 也没有看法。[4]”由此可见,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校多年来教学工作的薄弱环节, 而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又是长期困扰外语教育者的难题。
3. 英语演讲与大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国古代学者朱熹指出:“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不疑则不进。”创新的生命力在于质疑、批判。那么英语演讲、辩论是否与大学生思辨和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呢?英语演讲、辩论是否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英语口语水平从而提高其思辨及创新能力呢?我在自己所教授的综合英语课第一堂课上作过一个问卷调查, 被调查的对象为108位英语专业新生, 调查结果如下。
由此看见, 学生有提高英语演讲、辩论技能的要求, 但是目前大学生口语课堂只注重浅层次的机械模仿、操练, 而轻视模仿基础上的创造, 在练习形式上, 替代型、复述型的浅层次对话居多, 而对于发展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讨论、演讲、辩论等教学活动却开展得很少。即使搞一些讨论, 教师也没有在方法上加以指导。鉴于此,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英语演讲、辩论对思辨和创新能力的作用及影响。
(一) 促进批判性思维 (critical thinking) 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指以辨析、反思、质疑以及合乎逻辑的方式与态度对事物进行敏捷与明晰的思考并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英语演讲研究家Loren Crane认为, 演讲是一门社会科学, 是一个去理解演讲目的、了解听众与演讲者这三大要素的心理实体的探求过程。[5]学生准备演讲时, 要深入思考一系列问题:哪些话题是重要的、有趣的、新颖的?哪些话题已被反复谈及?在收集到的诸多素材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哪些说法似是而非?哪些事例更令人信服?怎样谋篇布局才显得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如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思考才不会有漏洞?持不同见解者会提出什么问题?我应该如何应对?换言之, 学生既要了解演讲的目的和语境, 从普通的生活中搜取素材, 收集论据, 进行分析和判断, 旁征博引, 还要把生动具体、精彩的事例自如地运用到演讲中, 以增强演讲的感染力和感召力。这些思考、辨析、推理和判断的过程就是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过程。
(二) 促进批判性倾听 (critical listening) 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如果说“辩”是外在的、活泼的“思维的撞击”, 那么“听”是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思维的灵动”。倾听, 能帮助我们吸收到别人思想中的精华, 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萌发灵感, 触类旁通;还能使我们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R.G.Nicholas与L.A.Stevens在他们对倾听的开创性研究中发现:一般来说, 我们倾听的熟练程度只有25%。如果我们在听对方演讲时注意力分散, 那么我们的答复就软弱无力。如果我们错过对方论据的75%, 那么我们就会被击败。[6]辩论者应学会集中注意力分析性地倾听对方, 并记下对方的论点, 以便能够利用对方的话来作出反应, 并转化为对自己有利的因素。
(三) 促进学生快速反应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辩论场上可谓瞬息万变, 随时都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 不仅是对辩手口才的考验, 同时对辩手的反应能力也有着相当高的要求。一种观点的确立需要破立结合, 有立也得有破;辩论必须针对关键性问题进行论辩, 驳倒对方, 确立自己。而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是第一步, 这一步必须快, 大多数辩论都有时间限制, 即使没有时间限制也应尽快找到双方问题的焦点。发现问题之后就是提出问题, 对方的观点究竟错在哪里, 哪一步与先前的论点产生了矛盾, 哪一步产生了逻辑跳跃, 要用准确、犀利、简短、幽默的语言指出。在论辩过程中, 需要双方辩手在紧守自己逻辑底线的同时, 机智、幽默、快速地进行攻击、防守和反击。这就是快速应变能力的培养过程。
4. 结语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总校Lucas教授曾在首届英语演讲学术研讨会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作了题为TheRole of Public Speaking in China’s English-Language Cur-riculum的报告。Lucas教授在报告中指出:英语演讲不仅仅是语言能力问题, 而是与修辞学、跨文化交际学、逻辑学等诸多学科相互关联的多语境语言适用问题。英语演讲中需要注重创新性, 包括语言运用和表达上的准确性、明晰度与吸引力, 内容上的信息度与明确性, 结构上的逻辑性与完成性。因此英语演讲和辩论是一种较高级的交际活动, 它们对于言语的流利性、准确性、观点的连贯性、逻辑的严密性、论据的充分性都有一定的要求, 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推理、辩驳和思维的有效手段。通过演讲和辩论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这一方式可以将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特别是思辨和创新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Hamilton, C.L.Communication for Results[M].Bel-mont: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2007.
[2]邵守义.演讲与口才[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2:36.
[3]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 (7) :1.
[4]刘润清.外语教学科研的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 (1) :1.
[5]Crane D.L..Powerful Public Speaking[M].Kalama-zoo:Brain Research Press, 2000.
大学英语辩论 第10篇
关键词:英语辩论,思辨缺席,英语教育,思辨训练
对于当今的大学生而言,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所要面对的主要任务, 中央强调要“把培养造就科技人才作为建设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 (胡锦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 “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辨析能力是每一个教师应当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也是现代教学的唯一出路。
问题的提出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很多教师都有以下同感:英语系学生在争论、写作或听讲座时, 常常要进行说理、论述或发问, 可往往在这个时候, 他们会觉得无话可说, 或者似乎有一些想法, 但却一片混乱, 不知从何说起。以上现象在国内英语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 这种现象正是由于缺乏分析、思考、综合、判断与推理等能力而造成的, 即所谓的“思辨缺席”。“思维缺席”是指人们在认识和了解事物的过程中缺乏判断分析、综合推理、思考辨析的能力。许国璋先生在世时常说:“光学几句干巴巴的英文不行。有的女孩语音好, 语调也好, 打招呼的那几句开场白很像个样子, 可是谈完天气之后再也没有话了, 也不能连贯的谈论正经的事, 既没有知识, 也没有看法。”[1]由此可见, 在接受大学英语教育的过程中, 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并未得到有效的训练。思辨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工作的软肋, 如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提出见解是英语教育者一直以来所面临的困扰。对此, 《人才与外语专业教育》课题组在研究中也指出:我们国家的英语专业长期以来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导致其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仍然缺乏思考辨析的能力, 不仅思维逻辑混乱, 而且条理性也较差。
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国内高校在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培养目标上偏重对学生进行基本语言能力的培养, 其中包括语音、语法、词汇、语义、句法等基础语言知识, 而忽视了对思维能力的开发;在课程设置上, 英语专业开设的课程大都与英语语言知识有关, 缺少人文课程 (历史、哲学等) 的熏陶;在教学方法上, 重记忆和模仿, 轻视思辨能力的训练。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只是机械性的模仿练习, 通过套用一定的表达模式来进行对话, 不会对语言和情景信息进行重组和整理, 形成有效的语言输出。由此可见, 外语人才的培养要从根本上向创新型、综合型的通才转变, 即打造出一支具有较强思辨能力的外语人才队伍。
概念的界定
思辨能力的英语表述是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即批判性思维能力。关于它的含义, 国内外学者均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美国思辨中心的学者们认为思辨能力是“为了决定某东西的真实价值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 最终做出有理有据的判断”。[2]而在中国, 《礼记中庸》说:“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其中所提到的“思”和“辨”便是思辨一词的最初含义。思辨能力分为思考和辨析两个方面。所谓思考, 即对待问题时所采取的思维方式;辨析则是对事物的状况、过程和结果的辨别和分析。思与辨相互依赖, 缺一不可。
教育部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二十一世纪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见》 (1998) 的通知书中指出:“能力主要是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中国的英语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从根本上讲并不应仅仅是知识接收型, 而更应该是创新思维型。因此, 对思辨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我国外语人才的素质, 是适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要求, 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国内教育界的重视。
培养途径
针对英语专业学生目前所存在的“思辨缺席”症状,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和探讨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途径和训练方式。由此, 英语辩论作为一种新的培养语言能力的手段被逐渐地运用到英语教学中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水平。
辩论是一种高水平的语言交际活动, 它存在于人们社交活动中的范围之广, 堪称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语言艺术。一直以来, 辩论都是以其严密精湛的逻辑思维和咄咄逼人的论辩气势, 显示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对辩论的双方而言, 它既是知识的较量, 又是思维的较量。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手段, 辩论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捕捉细节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因此逐渐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并应用于英语教学中。美国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研究大学辩论课程在提高学生思辨能力方面的影响和作用。研究表明, 参加辩论课学习的学生其思辨能力远远高于那些没有上过辩论课的学生。A.Craig Baird评论说:知识的综合性和看问题的多角度性的倡导者们不妨在从政变和讨论参加者那里学一下实践经验和方法。辩论者们所要了解的任务问题几乎都直通这些知识领域。[3]英语辩论要求辩论者的英语语言表述流利、准确, 所持观点突出、连贯, 所给出的论据充分有说服力, 同时逻辑推理必须严密、无懈可击,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最大可能地培养了学生综合推理和思维辩驳能力。
英语辩论在学生思维训练中的可操作性
笔者曾多次指导英语专业学生参加全国高校英语辩论赛, 深刻地感受到英语辩论在对思维训练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同时也意识到由于参加辩论培训的学生毕竟少数, 大部分学生还是很难有机会从中受益。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笔者在进行综合英语和英语口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有意识地将英语辩论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中。在持续一段时间后, 通过学生在教学评估中的反馈, 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思辨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面对讨论主题时, 他们能够整理好凌乱的逻辑思维, 在调动思维的同时发掘出内心的想法。对他们而言, 英语的学习不再像以前一样仅仅是单词短语的记忆、语法规则的应用, 而更多的是通过正确筛选和分析信息来使表达更具有逻辑性。通过接受具有挑战性的思维训练, 学生能够更好地将语言知识学习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 从而使自己的思辨能力得到提高, 而这也增强了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和成就感。鉴于此,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英语辩论在英语专业学生思维训练中的可操作性。
1.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所谓思维能力就是以合乎逻辑的方式对事物进行辨析、反思和质疑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学生在辩论前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及思考与辩题有关的一系列问题:既要了解辩题, 从不同渠道搜集相关素材, 积累论据, 又要对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 判断出客观事实和观点, 决定论证的要点, 剔除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说法, 整理出具有说服力的事例以便能够自如地运用到辩论之中。同时学生还要检查整个辩论内容是否逻辑严密、思路清晰, 从多角度和不同层次上来思考辩题, 避免出现表述漏洞。不仅如此, 还要考虑到对方辩友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预测对方的论述, 来进行辩驳。总之, 学生必须尽可能地运用思维, 才能进行有效的英语语言信息的输入和输出, 所有这些逻辑推理和分析判断的过程亦即学生思辨水平提高的过程。
2.听力能力的发展
辩论将听和说两方面的能力融合在一起, 是一种听与说互动的过程。反驳对方的前提是要认真地倾听, 在进行英语辩论时, 学生首先要认真倾听和分析对方的语言信息。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 仅仅对语言材料的理解还远远不够, 还必须要引起学生主观上的注意, 才能谈得上真正的理解和吸收。在倾听中我们可以吸收到别人思想中的精华, 对比出自己考虑的不足和欠缺;倾听可以激发我们的灵感, 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倾听也体现了我们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R.G.Nicholas与L.A.Stevens在他们对倾听的开创性研究中发现:一般来说, 我们倾听的熟悉程度只有25%。如果我们在听对方辩论时注意力分散, 那么我们的答复就软弱无力。如果我们错过对方论据的75%, 那么我们就会被击败。[4]也就是说, 当我们在听对方辩论时, 如果注意力不集中, 那么就无法带有分析性地倾听对方并记下对方的观点, 更别说找出对方论述的漏洞进行辩驳, 从而将局面转为对自己有利。
3.临场应变的发展
在辩论的过程中随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情, 可谓瞬息万变。英语辩论是一种考验学生临场应变和快速反应的活动, 从近几年的全国大专院校英语辩论赛的发展变化中, 我们可以发现, 比赛对抗性地不断提升已经对选手的语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快速反应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这事实上也反映出未来社会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标准。辩论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快速思考快速组织快速表达快速辩驳的过程。辩论的要点在于对关键性问题进行辩论, 目标是驳倒对方, 确立自己。而首要的便是发现问题的症结, 因为辩论都有时间的限制, 因此要求学生尽可能快的找到对方的破绽和问题的焦点, 用准确、简练、幽默的语言表述出来。
辩论作为一种高水平的语言交际活动和综合性的教育手段, 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捕捉细节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将英语辩论这一形式引入到英语教学中, 可以改变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缺席”现状, 提高他们语言输入输出的质量, 从而促进其思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许国璋教授与英语教育[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6 (1) :45-46.
[2]文秋芳, 王建卿.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 2009 (1) :37-43.
[3]Baird, A.Craig.General Education and the Coursein Argumentation[J].Educational Researcher, 2001 (30.9) :12-1.
大学英语辩论 第11篇
关键词: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综合能力;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4)05-0050-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4.02.011
1 . 引言
在人类历史上,演讲与辩论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在传播思想、建立学说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西方文明史上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古希腊时期,而在中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当今世界,在很多国家尤其是美国,演讲与辩论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近些年来,随着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和英语专业建设的发展,演讲与辩论课程在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获得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度。特别是CCTV杯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21世纪杯英语演讲比赛,以及外研社杯英语辩论赛等大型英语演讲比赛和英语辩论赛的进行,更是激发了英语专业学生对于英语演讲与辩论技巧的关注和进行探索的热情。
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不同于其他的理论性课程,具有突出的实践性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了以老师讲述为主的课堂惯例,更多地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此课程的目的并不是将每位学生都培养成演说家,而是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在语言表述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还能在交际能力、心理素质以及思辨能力等多方面有全面的提高。
2 . 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对语言能力的提高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演讲家,首先要具备的是对于语言的掌控能力。因此,在此课程的教学中无疑会将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放在首位。
首先,为了在公众场合流畅地表达个人思想,就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口头表达中,有两个重要的指标,即准确度和流利度。准确度主要是考察演讲者是否有正确、清晰的发音,流利度主要考察演讲者是否能连贯地表达个人思想,有没有出现过多的、不必要的停顿和重复。在传统课堂中,老师是主要的课堂讲述者。而在演讲与辩论的课堂中,学生成为了主要的讲述者,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活动,督促学生有意识地纠正个人发音上的瑕疵,使个人的表达更加流畅。
其次,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仅仅做到发音标准,对于演讲和辩论来说还远远不够。如何做到言之有物,如何做到言之有理,都还需要学生掌握丰富的信息。而阅读可以给学生带来这些丰富的材料。在学生准备演讲与辩论的过程中,会阅读大量的中英文资料,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第三,英语演讲与辩论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演讲稿和辩论词不同于一般的应试作文,也不是简单的词汇堆砌和句子排列,而是如何将个人思想有逻辑性地、有条理性地展示给自己的听众。因此成功的演讲与辩论都是以好的演讲稿和优秀的辩论词为基础的。在撰写演讲词时,学生需要考虑如何有效地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资料,形成逻辑性鲜明、感染力强的文字。同时为了保证自己在讲述时思维的清晰,学生还需要思考如何将文章内容有条不紊、条理清楚地展开。在反复推敲,反复修改个人演讲稿的过程中,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无疑是有效的。
3 . 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对交际能力的提高
在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中,笔者所采取的是以学生为主的互动性教学。因此在教学中,会通过小组展示(presentation)和讨论会(seminar)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课堂教学。在小组展示中,为了使本小组有好的表现,各个成员之间要进行有效地合作,因此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与他人沟通与协作的能力。辩论活动更是需要小组成员的合作默契,才能快速、准确地找到对方的失误和不严谨之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会自由组合自己的小组成员,笔者会引导学生找到各自的优劣势,随后学生通过彼此的交流和讨论,决定每个成员在小组中所承担的人物和角色,尽量让每个成员都将个人的长处发挥到极致,尽可能多地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许和认同。
如果说演讲者和辩手的个人准备属于主观环境准备的话,那么对于观众,场合、情景等因素的准备就属于客观环境的准备。而此过程也是主观环境和客观环境的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个小组展示完之后,笔者都会安排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讲述内容、演讲者的肢体语言、与观众的交流等多方面进行,甚至有些学生还可以就演讲内容对演讲者进行提问。通过这个环节,演讲者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缺点,帮助他们发掘自身的潜能。
从交流策略上来说,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是影响交流效果的重要因素。而自信心是增强心理素质的重要砝码。在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中,学生的自信心是可以得到提高的。在公众场合,很多学生会出现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词不达意、怯场、焦虑等现象。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通过以下方面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首先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其次,通过一些真实案例,让学生明白怯场绝对不是个案,而是很多人都会出现的;再次,通过课堂的不断练习,附加老师和同学对于个人优势的赞许,从而让学生逐步克服个人的紧张和焦虑。在当代社会,自信心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协作精神有助于他们面对未来的各项挑战。
4 . 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对思辨能力的提高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反映此课程学习的最大难点在于两方面。其一:在表达个人观点时,内容空泛、缺乏逻辑性;其二,在倾听他人观点时,只是被动地去接受他人的观点,很难对观点进行辨析。这两种现象除了表明学生语言能力上的缺失外,更多说明了学生在思辨能力上的匮乏。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性就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思辨能力体现在对事物关系的清晰认知以及对他人观点的质疑上。在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的学习中,笔者会要求学生对话题进行分析,提出个人的观点,并提出相应适当的、有力的论证。其次,通过课堂讨论,要求学生提出他人观点的合理之处和不足之处,并就不足之处提出个人的看法。最后,请观点受到质疑的同学进一步阐释个人的观点。这样在听、问、说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得到了碰撞,老师可以在此基础上鼓励他们去思考一系列的问题:该话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讲述?这些观点应该用哪些例证来进行支撑?哪些观点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哪些观点受到了质疑?这些观点为什么会被反驳?反驳的观点是否正确?可以从哪些方面进一步阐释个人观点?通过这样反复的练习,学生针对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提出个人观点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5 . 结语
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不仅仅是以提高学生语言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更多注重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交际能力以及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辨能力等综合素养的提升。所以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更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Lucas, S. E. 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McGraw-Hill, 2004.
陈朗. 公众英语演讲课程内容,活動及评估规划——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新课型探究[ J ] . 外语研究,2 0 1 0 ( 6 ) .
井卫华. 英语公共演讲课与外语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探究[ J ] . 外语与外语教学,2 0 0 9 ( 9 ) .
任文. 英语演讲课与能力素质培养[ J ] . 中国外语,2 0 0 7 ( 1 1 ) .
王彤. 关于公众演讲课的探索[ J ]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 9 9 7 ( 5 ) .
大学英语辩论 第12篇
“国标”建立的标准和原则要实现各学校英语专业的分类卓越, 特色发展, 国标指导校标鼓励各校寻找特色发展模式, 钟美荪教授特别强调外语专业学生要培养思辨能力, 国际视野。在英语专业教改和新一轮英语专业的评估背景下, 我们做出课堂设计的思考, 加入辩论课程以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高层次认知能力。
1基于Bloom taxonomical model认知模式研究的辩论课程大纲和课堂环节设计
Bloom (1956) 提出的认知目标分类理论 (Bloom taxonomical model) 把认知领域的学习能力由低到高分为六个层次: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lower level of thinking skills:knowledge&comprehension;higher level of thinking skills:application, analysis, synthesis, evaluation.) 。基于这一理论, 辩论课堂的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1.1识记和理解
让学生了解英式议会制辩论赛 (British Parliamentary Debate) 的规则和辩论技巧, 比较英式议会制辩论赛和美式辩论和其他赛事的区别 (结构、内容和方式) 和任务型资料收集。根据Bloom (1956) 提出的认知目标分类理论 (Bloom taxonomical model) , 认知的一二阶段以获取知识作为目的, 学习者通过良好的方法, 快速、准确地查找最新、最权威的信息资料, 学习掌握确切的事实、术语, 从书本里、课堂上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领会能力是指领悟教材、观念、事实和理论的能力, 属低层次的学习理解, 也是一种学习或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阶段12, 知识逐步积累、沉淀和形成。议会制英语辩论赛的辩题 (Motion) 覆盖面广, 万江波指出外研社的辩论赛从2010年采用英式议会制英语辩论赛模式, 四个辩论队之间的关系是彼此既合作又竞争 (万江波, 2010:134) 。涉及的话题有国际政治关系、环境生态、社会热点、伦理道德等各方面的国内外有争议的热点话题, 如第十五届外研社话题包括中国应认定醉酒驾车司机的乘客负有刑责;中国应为农村生养女孩的家庭提供经济资助;应禁止做过整容手术的选手参加选美比赛;中国的各地政府应废除以当地户口为依据的买房限制;中国应对富人征收遗产税, 以防止后代继承财富等热点话题。这些辩题要求辩手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而且要求他们具有广阔的知识面, 因此要求学生去大量收集了解背景信息知识。例如2014年IDEA举办的华中赛事的半决赛辩题为The house decides to sue Malaysian government for its negligence of duty in the MH370 fl ight incident.学生需要对于热点话题的关注, 了解马来西亚官方是否对失联客机在信息未向公众发布方面负责各方面的评论从而展开形成自己观点。这个环节可以练习学生的低层次的认知能力。
1.2应用分析综合认知能力培养:辩题写作和知识应用
根据Bloom (1956) 提出的认知目标分类理论 (Bloom taxonomical model) , 认知的第三阶段为运用知识的能力, 对掌握的概念、原理、观点等信息在具体情景中的运用, 阶段四分析问题的能力需把知识分类、分解。这一层次不仅要理解内容, 还要理解结构和阶段三相辅相成。阶段5综合是学习者独立提出问题的能力基于分析, 通过思考结合问题, 将原有知识和新知识重新组合的能力, 提出新见解、独创新结论和观点的能力。依据这样的理论在辩论课堂中进行相应的写作环节的课程大纲和目标的制定。要求学生从正反二面遵循固定的结构顺序写作2篇文章 (引入结构——定义讲解——观点阐述论据展开——总结和结论) 文章大约200-250字左右。这种写作格式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应用辩题的分类和展开的不同方法。常见的辩论赛辩题可分为两大类:政策性辩题 (Policy Resolution) 及价值观辩题 (Value Resolution) (万江波, 2010:131) 。价值观辩题要求辨手对某种价值观点做出判断并充分论证, 同时需要使用一定的符合标准的评价手段。政策性辩题要求辨手提出某些措施以保障政策的贯彻执行, 包含责任、义务、可能、制约、期望或意愿等下属信息点。同时, 英式议会制辩论赛制对每个位置上辩手的职责界定更清晰, 每个辩手7分钟都要完成不同的任务。例如PM的任务为:定义辩题;阐释政府方观点。所以通过写作, 学生可以了解如何定义, 并对政策类辩题做出观点的阐述。结合实际辩题第五届华中地区IDEA华中地区中英文辩论赛的决赛话题为例:This house support Crimea to join the Russian Federation。学生在书写环节需要定义motion的各个要素:如定义house为UN联合国, 要起到确保世界和平和稳定的作用;定义support为political support包括使用政治、经济制裁来支持和平的融入, 并且是通过全文公决, 按照符合联合国有关民族自决的章程进行支持, 而非军事制裁。之后展开分观点, 分别从Crimea people’s wish和historical origin、strategic value展开观点为何支持。从历史因素和可能性来说, 克里米亚是俄不可分割的部分, 可以抨击赫鲁晓夫送克里米亚给乌克兰, 俄语是克里米亚的官方语言之一来说明二者文化历史的密切联系。从责任、义务入手, 从人们的呼声和渴望来说, 克里米亚的居民向俄罗斯求助, 希望俄罗斯能保护他们的利益和人身安全, 克里米亚的居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面临着政治动荡和镇压惩罚的威胁, 加入俄罗斯联邦可以确保稳定和提高人民生活。战略军事意义方面, 克里米亚易守难攻, 对东欧局势和黑海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军事意义, 因此克里米亚的回归对于军事力量的平衡和国际战略力量的制约有益。可以看出写作任务的开展, 由于需要遵循固定的结构顺序写作能起到帮助学生整理思维, 应用前期收集到的背景信息同时把信息分类整合, 形成自己的观点。好的辩论的开端可以通过写作来实现, 这样的练习方法可以起到训练较高层次认知能力的作用。
1.3评价:辩论演讲和小组评价
根据Bloom (1956) 提出的认知目标分类理论 (Bloom taxonomical model) 的第六个阶段是评价能力, 指学生就特定目的能够判断观念、教材和过程等能力, 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学生要能创造性地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比较、检验和分析;同时也包括创新性提出新的观点的能力。依据这样的理论在辩论课堂中进行小组评价环节的课程环节制定。首先课堂可以分为将学生分组, 布置不同的辩论话题。每组学生需要利用笔记 (flow sheet) 来记录对方的观点、论据、支撑细节以及结论。第二步, 每组任何一名学生发言后其他学生都可以提出反驳意见和进行POI。辩论POI制度的设置, 可以很好地保证诸如表达、交涉、解释以及辩驳等具体议题任务的有效完成 (淮艳梅, 2012:85) 。第三步, 小组评议阶段。小组成员发言后, 共同选出最佳观点、最佳支持细节和最佳POI问题。这一环节帮助学生发展评价能力, 创造性地对辩题进行判断、比较、检验和分析, 发展学生的高级认知能力。以下为同伴评估表格样表:
辩论同伴评估表 (Peer Review Table)
(1) 最佳观点的论点是什么?论据又是什么?
(2) 辩论者采用哪些方式来作为论据阐明观点 (类比, 举例, 引用, 数据, 价值阐明, 政策可行性分析, 比较)
(3) 辩论者的论据和观点在相关性、典型、充分、可信度、权威性、论证方式等方面有哪些可以改进的方面。
(4) 辩论者是否有逻辑漏洞和改进方法?举例说明。
(5) 辩论者的语言、句式、用词有什么优缺点和值得学习的方面?
1.4学生创新:课堂中外教教师反馈和课后反思型写作分析
在小组辩论后, 中外教给出评论, 就定义的展开、论题和观点衔接度、是否表达清楚准确、相关论据是否充分、深度和广度如何、推论的逻辑是否严密、例子使用是否得当给出口头评价和鼓励。同时对于反思型写作同样给出反馈性意见和建议。这一环节可以加强学生和教师的互动, 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通过写反思日记, 综合评价自己和对方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包括观点是否清晰、举例是否恰当、推理是否合理、逻辑是否严密等来提高高级认知能力。例如针对这一热点辩论话题:This house believes that online fi nance business (such as Alipay and Tencent) should be subject to government regulation (政府是否应该监管网上电子商务如支付宝和腾讯) 。学生做出以下归纳和反思: (1) 引入结构; (2) 定义:Government means the central bank of china.Online fi nance means the transaction of money from one account to the another on the internet. (3) 观点阐述:1) 从益处展开:Online fiance can help the citizens manage their fi nancial resources due to the reasons like the unstable stock market and housing market controlled by the state government;Convenance and efficiency and high rewards (rewards are insured and if their money is lost, they can get compensation by the insurance company) (国内居民投资方式有限, 余额宝余额增值服务, 通过余额宝能够得到实现比传统银行高的收益率, 还能随时消费支付和转出, 无任何手续费, 余额宝和平安保险合作, 被盗直接全额赔付) 。2) 从市场期待展开:The central bank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government.Because they are laying down a fi xed saving rate and deposit rate, ignoring the market fl uctuations and demands from the markets.Therefore, they cannot sense the market changes very well, however, the new online fi nance companies are quite flexible and react to the market very quickly.Therefore, they can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rkets. (余额宝在目前的利率非市场化环境中起到让小额资金享受到了市场真实的实际利率水平的作用, 可以灵活多样的满足市场供需关系) 。3) 从责任和义务来, with improving legal system, online fi ance will be motivated to ensure the security of customers through their advanced technology in order to gain consumers’trust. (余额宝和腾讯会致力于安全保障以赢得客户) 。通过这样的反思型写作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评价创新能力。
基于美国Richard Paul和Linda Elder提出的思辨能力理论模型 (Paul&Elder, 2006) 。该模型提出思辨能力有三个方面——分析、评价和创造性 (Paul&Elder, 2006:20)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让每个学生在辩论后都填写自我反思表格, 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样表如下:
2基于德尔斐双维模型 (Delphi two dimensional model) 的辩论话题选择
Facione等人于1995年创建, 其研制过程从质性认定到量化测试, 经过多次修订出一套评价和指导思辨能力的模型。其设计理据源于美国德尔斐项目组提出的德尔斐双维模型。德尔斐二维模型认为思辨能力等于认知技能加情感特质 (CT=cognitive skill+affective disposition) (Facione, 1990) 。因此在设计辩论话题时候要考虑到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要求。要遵循以下的设计思路:1) 有趣、新颖、有意义的社会热点话题, 大家关心的校园热点问题。This house should allow students to skip classes (应该允许学生翘课) 。2) 容易引起热议, 让正反两种观点都可以有足够辩论空间的争议性话题。3) 让不同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和应用的跨学科性质的辩题。4) 避免反复讨论老套辩题;学生对于经典辩题的独特角度展开应该鼓励和表扬。通过这样的辩题设计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开放、灵活、公正、诚实、清晰、谨慎的思辨能力特质。思维决定语言, 语言表达思想。思辨能力永远是智慧的体现。通过高质量的辩题选择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3结论
以思辨能力为导向的辩论课堂设计时候需要考虑到学生专业技能和思维认知技能的提高, 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新“国标”讨论稿中提出的几个要求:1) 固本强技, 语言培养和技能培养并重视。2) 以不变应万变。基础是文化、文学、语言和思辨能力培养。培养要从知识到智慧, 再到能力, 能力培养包括终身学习能力、思辨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摘要:本文研究基于Bloom的认知分类模式、Richard Paul和Linda Elder提出的思辨能力理论模型和德尔斐双维模型, 研究如何在英语辩论课堂改进课堂设计和大纲来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 对我国英语口语教学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思辨能力,英语辩论,英语口语教学,德尔斐双维模型
参考文献
[1]Bloom, B.S.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Hand book 1:Cognitive Domain[M].New York:Mckay, 1956.
[2]Facione, P.California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Test[M].Millbrae.The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1990.
[3]Paul, R.W.&R.Elder.Critical thinking:Learn the Tools, the Best thinkers Use[M].New Jersey: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6:20.
[4]淮艳梅.基于内容的英语思辨能力教学模式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2) :82-85.
大学英语辩论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