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尔王》有感满分
读《李尔王》有感满分(精选11篇)
读《李尔王》有感满分 第1篇
《李尔王》读后感
《李尔王》约写于1605年,取材于英国民间一个古老的家喻户晓的传说,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
故事讲的是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短浅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吕甘、二女儿贡纳莉,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科第丽霞驱逐到国外。科第丽霞被迫离家出走,与爱她的法兰西国王去了法国。李尔王自己仅保留国王的尊号和一百名侍从,准备轮流住在两个女儿家中安享晚年。谁料大女儿和二女儿达到目的后原形毕露,把老父赶出家门,李尔王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小女儿得知李尔王的凄惨遭遇,起兵讨伐两个姐姐,不幸失败,最后被俘含恨自刎,李尔王也在悲痛疯癫中死去。两个坏女儿的下场也是可悲的。
李尔王这个糊涂的老国王,因为自己的虚荣之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个善良天真的小女儿,在我们看来他遭到这样的后果是自食其果。但话又说回来,人到老年遭受到如此的待遇应该说是他一生中最苦的果子了,更惨的是最善良的女儿又死在了自己的前头。可是他其实也就是一个平常人,是和我们一样的平常人,如果他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听别人的劝言和真话是不能在自己的王位上做到现在,也不能够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如此稳当的。由于他平时身居高位,长期生活在一呼百诺的宫廷之中,周围都是争先恐后向他邀功献媚之人,所有的人或事都围绕着他转动,以他的好恶为好恶,以他的是非为是非。年久月深,他就像一个上了瘾的吸毒者,奉承和献媚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每一刻都离不开歌功颂德。当他失去了王位、权势,历尽磨难后,他恢复了人性,他临终的悲鸣不是为当初他迷恋的宣赫的声势、帝王的威严,而是为了当初被他驱逐出宫受到他诅咒的小女儿,但他却不能从她的长眠中唤回她那颗洋溢着仁爱的热心了,正因为这种种的遭遇他懂得了人间真情是不能用金钱、权势收买的。李尔王自祸其身又祸及他身的教训有两点:其一是不该不留余地倾其所有而只剩两手空权;其二是不该昏然不分善恶地寄托残生。
小女儿科第丽霞是善良的、天真孝顺的,但同时她也是固执冲动的,如果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善良、孝顺又有什么用,既然知道自己的两个姐姐是什么样子的又为何不能在此争得一地之位,以此来为自己为老父铺好一条后路呢?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作风是没错,可是人有的时候是需要用言语向他人表白说明的,有的时候言语比行动的作用要大得多。她也是幸福的,因为自己的一无所有而得到了一个真心爱她的郎君,这是她的两个姐姐不曾也不可能拥有的,她是一直活在爱与被爱之中的。但同时她也是冲动的,因为父王受到了两个姐姐的狼心狗肺的对待而出兵讨伐她们,到最后失败受辱而死于狱中,这难道不是她的冲动吗?自己心善不忍,那也要在有把握之时做有把握之事呀,可她在自己没有准备完善的时候冒然地出兵又起有不败之理。
李尔王的大女儿吕甘和二女儿贡纳莉是狠毒、不忠、不孝、不贞、无知的女人,为了各自的利益驱赶自己年迈的老父,为了自己心中喜欢的人而毁灭自己的家,更是相互残害生命,直到死都不知道她们喜欢的那个男人也同样是一个狠毒的男人,而他只是在不断地利用她们罢了,或许是因为她们是国土的拥有者而对待她们的丈夫不屑一顾,甚至骂他们是懦夫,可怜的两个男人,因为权利而葬送了自己的幸福。她们根本就没有一个为人妻、为人女的样子,可能她们直到死都没有明白一个为人的道理。
书中最坏的、用谋最高一筹的应该说是葛罗斯脱的私生子爱特门了,为了家产和地位他迫害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更是害了一直把他当作孝子的父亲,他甚至用自己的相貌和花言巧语把所有的人哄得团团转,最终那两个女人因为他的虚情假意而死,而他自己到最后一无所有,还葬送了自己。说真小人可恶,可像他这样的带着假面具的伪君子更是比真小人可恶得太多太多。
其实,话又说回来,是周围的环境把他造就成了这样的一个人,正因为他是个私生子,所以周围的人才会对他有种种不礼貌的称呼和对待,他和埃特加同为葛罗斯脱之子,可是他们的待遇却截然不同,这就对伪善的他造成了一种很深很重的影响和内心的创伤。他人和社会对他有所不公是他之所以这样的一个重要原因。
葛罗斯脱的遭遇与李尔王有相似之处,他是因为轻信了爱特门的话,遇到爱特门的告密而失去了自己的双眼,他虽然失去了双眼,可他找回了自己的孝顺忠心的儿子埃特加;他虽然失去了双眼,但他心中的那双眼亮了,不会因别人的外表而再轻易相信他人了。
这个故事中最忠诚、忠心耿耿的人应该属肯脱这位老臣了,他因为自己的真言而被李尔王放逐,可他没有因为李尔王的昏慵而怀恨在心,更没有因此而离开这位可怜的老国王,他知道李尔王是一位好君主,只是太容易被花言巧语所迷惑罢了,所以他要不辞辛苦地陪伴在他的身边,就在李尔王最艰难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时候都没有离开过他一步,甚至为这个从前的老国王而奔波,为他向善良的科第丽霞求救。应该说肯脱是一个聪明灵活的人,他知道自己该如何改变自己,最后李尔王的得救与小女儿的相识都是多亏了他。
这个故事虽是在遥远的古国,可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我们都喜欢甜言蜜语的人,喜欢夸赞之语,到最后不也正是它们害了我们嘛!这不正是对那些口蜜腹剑的阴谋家的谴责吗?在现实生活中现象和本质,外表和内容往往都有很大的差别,我们不能因为现象和外表而失去理智成为下一个李尔王,“金光灿灿的并不全是黄金!”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善与恶,伪与真的观念和标准,没有谁生下来就可以判断它们,现实生活是残酷的,我们不可能像书中的故事那样有好的结果,我们都是要经历这些才能够真正地辨别它们的好与坏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心中的渴望而失去辨别的理智,要抑制那位喜甜的爱好,如果没有尝到苦的滋味又怎么会知道甜的滋味呢? 世事无常至于使悲喜在瞬间交替,而命运无常至于使乞丐与国王一夜之间换位。恩将仇报,认敌为友,美貌黑心,丑相热肠,魔性假语,佛性真言,这就是人类的智愚善恶,这就是生物的弱肉强食,这就是宇宙的相生相克。
苍苍者天,茫茫者地,轮回之中,皆循真理。善报者恶尽,恶报者善哉。今世前因,后世今果。得等于失,善同于恶。迷于五行中,醒于三界外。苍苍者生,茫茫者命,存亡谁握,贵贱何别,人物非异!马哲思想感悟: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价值观人生观的对待
意识的能动作用
动静
联系发展
读《李尔王》有感满分 第2篇
于是他向女儿们发问了,花言巧语迷惑了李尔,他理所当然地认为,最动人的语言、华丽的表面,就是真正爱的体现!然而,这表面的爱,也不过是满足了一时的虚荣,蒙蔽了窥察真爱的双眼。以至于当小女儿考狄利亚说出:“我爱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时,李尔勃然大怒,将平日最疼爱的小女儿赶出家门。
讽刺的是,大张旗鼓喊出爱的姐妹俩将李尔逼到暴风雨的荒原,只有在无所顾忌的惶惑中诅咒呼啸,被他遗弃仇视的小女儿反倒用生命揭露弥天大谎,换回父亲的信任。“有人不会口若悬河,说得天花乱坠,可并不是无情无义!”尽管意识到这一点,但心爱的女儿却再也不会回来。支撑在李尔精神和心灵的柱子袭然倒塌,疯癫也成为李尔无可逃脱的宿命。
同样地,葛罗斯特伯爵也是一位深爱儿子的老父亲,但由于轻易听信了小儿子爱德蒙的谗言,放逐长子爱德加,促使了悲剧的发生。而继承爵位的庶子爱德蒙不过是个信仰自然,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损人利己之徒。背叛父亲、加害兄弟、勾结恶势力,虚伪一旦被戳破,必将以死为代价。
李尔也好,葛罗斯特也罢,他们明明爱自己的孩子,却也沦为悲剧的受害者,这是为什么呢?倘若李尔再冷静一些,放下虚荣,细想跟女儿们相处的一幕幕,或许他能认识到小女儿才是真正爱他的人;倘若葛罗斯特再耐心一些,与长子悉心详谈,给他一些解释的机会,而非一味试探,或许他就能发现,真正的始作俑者竟是他视为忠心耿耿的小儿子;再倘若考狄利亚和爱德加足够了解父亲的脾性,及时向父亲说出原委表达爱,或许悲剧也不至于发生。
读《李尔王》有感满分 第3篇
鲁迅先生有句话,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们看。“有价值的东西”的这个“价值”应该是被人普遍认可的。比如,爱、美、幸福都是有价值的。因为类似于这些的“有价值的东西”活生生地毁灭在人们面前,就会造成震撼产生悲剧效果了。但是鲁迅先生只是给出了什么是悲剧,或者说只是给出了一种行为和这种行为产生的后果,这种后果产生了悲剧。那是什么原因产生这些行为,产生这些悲剧呢?一般的悲剧可以是产生于天灾或人为。而真正的悲剧应是介于人为和天灾之间的,可以说是人为导致的不可抗拒的命运产生了悲剧。西方人在“人为”的因素里,提出了“性格”这个关键词。性格决定命运。人们懒散、胆怯丧失了对美的追求;人们盲目、冲动对美和幸福造成了伤害;甚至人们勇敢、善良也会产生不可避免的灾难悲剧。然而性格包含的太广了。我们可以说悲剧的产生是因李尔王的虚荣自私、或者哈姆雷特的多虑延宕、或奥瑟罗的自卑嫉妒、也或者是罗密欧的冲动鲁莽。从中我看到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相信”。麦克白相信三位女巫的预言谋篡王位结果自己丢了性命;李尔王自认为女儿们应该无限的爱自己,目空一切,只相信自己伟大和权利结果错失真爱自己的小女儿,让善良的人没得到好报;哈姆雷特对鬼魂的相信,对复仇更是执着不已,而在他有机会刺杀复仇的时候,又因为相信了其他的一些东西导致他暂时放弃了复仇,最后是同归于尽;奥瑟罗不用说,因为轻信谣言误杀自己心爱的妻子;而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悲剧可以源自相信没有对方就不能活、爱对方就该为对方牺牲的这些爱情真理。我们自从降生就开始不得不相信一些东西,相信世界是美好的或者相信世界是不美好的。在我们相信的内容里可能有真理也可能有谬论。只要我们还相信一些东西,就不可避免的受缚于培根的“四种偶像(幻想)”。受制于先天的、后天的,受制于个人的知识和社会的文化,也不可能跳出各种规则和传统。于是这些偶像(幻想)就会发出指令叫我们去服从,受它摆布,我们却很难反抗。然而有一种偶像(幻想),我们相信却并不丢人,那就是相信真理。然而对真理的相信和坚持就一定有善的结果么?
李尔身为一国之君,长期的身居高位养尊处优的习惯,使他变得刚愎自用、唯我独尊、虚荣心极强。李尔虽然爱着自己的女儿们,但本质上仍表现他的自私的一面。而这种自私的本质也是时代和其地位赋予给他的。他生活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的恶势力就象洪水猛兽一样横行于世,作为封建时代的君主,他自以为君临一切。多年的阿谀之词蒙蔽了他的双耳,听惯了赞美之言的李尔,听不惯小女儿最简单却是朴实、真挚的心底话。当威震寰宇的至尊的统治者的威严和虚荣受到严重打击时,李尔勃然大怒:“我发誓,从现在起,永远与你断绝一切父女之情。”“像你这样不能在我面前曲意承欢,还不如当初不生下你。”十多年的所谓深厚的父女之情只因没有几句装饰的话而被抹杀殆尽,如此不可思议又难逃情理之中。不是神不是圣人,作为一个普通人,李尔王的刚愎自用在他所处的情境里便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在历史社会背景的局限下,个人生存环境的制约下,自我认识的局限性显而易见。从某种角度上说,李尔王自我的局限性使得真理被遮蔽,正是李尔王违背真理和小女儿考狄利娅的坚持真理说真话所发生的冲撞导致不可避免的悲剧收场。理性有限的人我们对自我的认识永远存在着局限性, 我们以激情和感觉界定生命的意义。然而, 激情和感觉不可能不歪曲事物的真象。正如蒙田所说, “一切东西都是经过感觉的作伪和歪曲而传给我们的”。这使人有了另一种更大的局限:人无法理解宇宙的目的。李尔的受难和考狄利娅的死既无法说明宇宙的和谐也不能证明它的荒谬和缺乏目的, 而是表明宇宙的目的是超越于人的理解力之上的。从《约伯书》始, 上帝就藏而不露, 他不向人解释他的意图。雷内E福廷认为, 李尔在第一场中怀着“更隐密的目的”, 握有更高权力的神在最后一场里让人感到了他“更隐密的目的”。他的看法是有道理的。在剧终我们感受到的是人的局限和宇宙的神秘。
在人类不断深化自我认识前行的过程当中,悲剧焦灼缠绵不去。如此承受巨大的神秘力量的左右,是否就该悲观自艾?尽管普罗米修斯已经把“盲目的希望”放进了人类的心里,我们仍然在孜孜不倦地寻觅避免悲剧的方法。鉴于自我认识局限的无法避免,需得反思坚持真理所导致的悲剧有何意义呢?
尼采说过,就算人生是个悲剧,我们要有声有色地演出这出悲剧,不要失去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可以看出,悲剧给人壮丽和快慰,在反思悲剧的时候,同时就是在反思自己了。本人认为真正的悲剧是产生于追求真理,而这个悲剧的意义也最深刻。对于天灾,人们可能只是感叹和同情,对于人祸,人们可能只是在修正错误吸取教训。唯有对待追求真理导致的悲剧,人们在反思,反思要不要继续坚持。原来都认为是有价值的东西,它却造成最悲惨的结果。坚持并非就好,放弃并非就坏。他偷窃,偷窃的却是准备自杀人的刀;他帮助人,帮助的却是恶魔。也许坚持真理这本身是没有错,但在这个坚持如果不能产生自己预期的效果,反而走向了另一面,就不得不去反思了。苏格拉底的为坚持真理献身,却让我们明白知识分子该坚持真理;老舍投了未名湖,告诉我们知识分子该有傲骨。小女儿的坚持真理酿成的悲剧,或许该换成个善意的谎言,但如果真这样的话,似乎李尔王最后就不会彻悟珍惜,似乎我们就不会那么肯定的知道原来坚持真理也有错,似乎我们有时候真该错一下,才会反思。
参考文献
[1]《蒙田随笔全集·中卷》[M].马振骋等译.译林出版社, 1996, p.290
[2]王维昌.莎士比亚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1999:246.
[3]莎士比亚戏剧悲剧集[M].朱生豪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1.
[4]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5]弗朗西斯·培根:《新工具》, 选自《培根全集》, 十四卷本, J.斯宾加恩和R.L.爱利斯主编, 1857-1874年, 第4卷, 第53-55页.
[6]《悲剧的诞生》, [德]尼采著, 刘崎译.作家出版社, 1986.
外国文学作业 读李尔王后有感 第4篇
《李尔王》取材于英国民间一个古老的家喻户晓的传说,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书以两个家庭的悲剧展开,时代动荡,社会秩序被破坏,父子相逼,手足相残,人性丑恶面被撕开,赤裸裸的展现在读者眼前,让人颇不平静。
故事讲的是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吕甘、二女儿贡纳莉,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科第丽霞驱逐到国外。科第丽霞被迫离家出走,与爱她的法兰西国王去了法国。李尔王自己仅保留国王的尊号和一百名侍从,准备轮流住在两个女儿家中安享晚年。谁料两个大女儿达到目的后却原形毕露,把老父赶出家门,李尔王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小女儿得知李尔王的凄惨遭遇,起兵讨伐两个姐姐,不幸失败,最后被俘含恨自刎,李尔王也在悲痛疯癫中死去。当然,两个坏女儿的下场也是可悲的。
李尔王这个糊涂虚伪的老国王,因为自己的虚荣之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个善良天真的小女儿科第丽霞,在我们看来他遭到这样的后果是活该、是自食其果,话又说回来,人到老年遭受到如此的待遇应该说是他一生中最苦的果子了,更惨的是最善良的女儿又死在了自己的前头。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他是一个平常人,是和我们一样的平常人,如果他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听别人的劝言和真话的时候又怎么能够在自己的王位上做到现在,又怎么能够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如此呢?可是,由于他平时身居高位,长期生活在一呼百诺的宫廷之中,周围
都是争先恐后向他邀功献媚之人,所有的人或事都围绕着他转动,以他的好恶为好恶,以他的是非为是非。年月深久,他就像一个上了瘾的吸毒者,奉承和献媚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每一刻都离不开歌功颂德。
当他失去了王位、权势,历尽磨难,却因而恢复了人性,他临终的悲鸣不是为当初他迷恋的宣赫的声势、帝王的威严,而是为了当初被他驱逐出宫受到他诅咒的小女儿,但他却不能从她的长眠中唤回她那颗洋溢着仁爱的热心了,正因为这种种的遭遇他懂得了最宝贵的是不能用金钱、权势收买的人间真情。
可是,正当两个女儿都向他献媚花言巧语,哄得他兴高采烈的时候,偏偏小女儿科第丽霞没有摇尾乞怜似的向他奉承,不怕和他顶撞,大大扫了他的兴,一怒之下把小女儿赶出了自己的国家。小女儿科第丽霞是善良的、天真孝顺的,同时她也是固执冲动的,如果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善良、孝顺又有什么用,既然知道自己的两个姐姐是什么样子的又为何不能在此争得一地之位,以此来为自己为老父铺好一条后路呢?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作风是没错,可是人有的时候是需要用言语向他人表白说明的,有的时候言语比行动的作用要大得多。她也是幸福的,因为自己的一无所有而得到了一个真心爱她的郎君,这是她的两个姐姐不曾也不可能拥有的,她是一直活在爱与被爱之中的。但同时她也是冲动的,因为父王受到了两个姐姐的狼心狗肺的对待而出兵讨伐她们,到最后失败受辱而死于狱中,这难道不是她的冲动吗?
自己心善不忍,那也要在有把握之时做有把握之事呀,可她在自己没有准备完善的时候冒然地出兵又起有不败之理。
李尔王的大女儿吕甘和二女儿贡纳莉更不用说了,是一个狠毒、不忠、不孝、不贞、无知的女人,为了各自的利益驱赶自己年迈的老父,为了自己心中喜欢的浪人而毁灭自己的家,更是相互残害生命,直到死都不知道她们喜欢的那个男人也同样是一个狠毒的男人,而他只是在不断地利用她们罢了,或许是因为她们是国土的拥有都而对待依附她们的丈夫不屑一顾,甚至骂自己的丈夫是懦夫,可怜的两个男人,因为权利而葬送了自己的幸福一生。她们根本就没有一个为人妻、为人女的样子,可能她们直到死都没有明白一个为人的道理吧!
读《满分》有感 第5篇
老赵一说起女儿就眉飞色舞的。星期天,毛毛刚考完了试,考了一百分,满分。老赵兴奋不已。
只见这张数学试卷上毛毛有一题错了,老师在旁边扣了一分。这是一道连线题,毛毛把一块砖和3克连在了一起。试卷上还要求学生写了一段话,这段话是不算分的,但却打动了老师。毛毛的这段话是:“我爸爸是个挑砖工。我希望所有砖头不要太重,有3克就好了。我爱我的爸爸!”
老师用红笔在这段话旁边加了一分,还写了一段话:爱心加一分,你得了满分,祝贺你!爱心满分。
看完全文,我的眼泪不禁落了下来,目光停留在毛毛写的那段话上。
一个上一年级的小女孩就懂得了爱爸爸,为爸爸减轻负担,我相信她不光在纸里写,口里这样说,我相信她在生活中也是这样做的。
我相信,毛毛一定知道一块砖的重量,他为了爸爸,把砖减轻到3克。我也相信,如果她是砖块厂长,她会把砖减轻到3克。
读《满分》有感 第6篇
我不知道这“满分作文”是真是假,不过读过之后,真的觉得作者的文笔很好,博览群书,引用了很多估计不少人都不曾看过的语句,还能仿写。
就像前几天流传出的一篇《给妈妈的一封信》,写的真情流露,很像话家常,而她的夺目之处就是她的真实感,还有文中引用的一些古文词句,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我想这文章能得高分,甚至满分,它很折射的就是这个考生写出了当今的家庭教育现象,很热门的虎爸虎妈的现象。
其实在出来“高考满分作文”之前,我的印象中,平时的语文考试中,基本上是不可能出现作文满分的现象,至多,六十分的作文总分,老师会给个五十八,五十九的分数,让学生得了高分作文还有个上升空间。
毕竟,同一篇作文不同的人看完就会有不同的言论,众口难调,索性都留个空间。
可是人生一大考的高考,却是出来了“满分作文”,这也打破了语文永远不可能得满分的可能。因为语文考试,最大的失分点就是作文。听说高考改卷是有好几个老师一起评的,能一致通过达到满分的坎也是不容易。
读《满分作文》有感 第7篇
韩雨佳
暑假里我读了很多的书,有小说《鸟奴》、《鲁宾逊漂流记》,还有一些著名的散文,如《爱莲说》、《岳阳楼记》、《陋室铭》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本《满分作文》,因为这是我们同龄人写的,写的是我们的生活。
一次我读到了《足球+炒菜=“杰作”》这篇文章。我一看标题,心想:咦?足球和炒菜有什么关系?真是与众不同的标题。
原来作者讲述了自己儿时的傻事。由于作者总想自己做菜,“可小时候厨房几乎是我的禁地’,我每次走进厨房,想看老妈炒菜,老妈都会下逐子令’:你还小,别进来,出去玩。’而我,也只能无奈地走出厨房。”这一段话作者写出了自己的.内心活动。妈妈不让他做菜,反而加深了他做菜的好奇心,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于是趁妈妈不在,作者让表哥教他。“开始,表哥帮我把菜切好,吩咐我:把煤气打开。’我连忙打开煤气,站在一边,看到客厅的电视说:球赛开始了。’一听球赛开始了,表哥的心情一下子升到零上三百多度。他急忙丢下锅铲,冲向客厅。我拦下表哥问:你不教我炒菜啦?’表哥说:我怎么说你怎么做好了’说着,便夺路而逃。”这一段话作者细致地描写了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让我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我自己拿着锅铲做菜。
表哥一边教他做菜,眼睛却盯着客厅里的电视,嘴里一直喊着“加油”。作者在专心做菜,听了表哥喊加油,就不断往菜里加油,最后做成了一大锅食用油和青菜组成的“油菜花”,让人捧腹大笑。作者描写得很细致,同样让我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我也拿着油瓶在加油。
江苏小升初满分作文“读有感” 第8篇
江苏小升初作文考题
第一部分
阅读是我们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课外阅读也同样在我们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我们通过阅读理解了许多道理,阅读启发我们,使我们成熟、成长。请写一篇读后感。
将“读有感”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要求:写读后的深刻感悟;有具体内容;600字左右。第二部分
听小升初满分作文的作者谈:
满分作文是如何写成的„„
我来回忆一下自己当初在小升初考场上,面对考题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我来回忆一下自己的这篇小升初满分作文是如何写成的。第一步准备——审题
这个考题太好理解了,就是写一篇读后感。
第二步准备——选材
课外书,我可没少读。读哪本书,都有感受,写什么?写读哪篇文章后的感受呢?当然是哪篇文章对我有最大的教育意义,写哪篇;当然是我从哪篇文章中受到的启发最大,写哪篇;当然是哪篇文章使我印象最深刻,写哪篇。
第三步准备——主题
我读《十万个为什么?》,了解到了许多生活常识,弄明白了许多科普知识;我读李白、杜甫的诗,看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是那样的 1
秀丽;我读《三国演义》,还„„还弄不太明白;我读《匆匆》感受到时间的价值,感受到虚度年华的可怕。因为我读《匆匆》产生的感悟最深刻,那么就写读《匆匆》后的感想,就以读它而产生的感悟为这篇作文的主题。
第四步准备——注意事项
既然是写读后感,“感”是写作的主要内容,一定将“感”写清楚,写深刻。
我以前写读后感时曾经有这样的失误——写作的主要内容是对读物进行介绍,而很少写“感”,“读后感”就成了“书介”、“书评”,写跑题了。这次小升初考场作文,一定要注意这一点,重点写“感”,而不能写“介”,不能写“评”。
第三部分
这是作者在考场经过构思后写的满分作文。
读《匆匆》有感
读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让我思绪万千,深受感悟。我感谢《匆匆》,是它使我真正明白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
燕子去了,会再来;杨柳枯了,会再青;桃花谢了,会再开;太阳落山了,会从东方再次升起;天空被乌云遮蔽了,会重现光明„„可我们手中掌握的时间呢,却如江河入海,只能去,而不会复返!
默默的计算着,八千多个日夜已经从我手中溜过去了,像针尖沾起的一滴水珠,滴在了大海里,没有声音,没有影子,消失的无影无
踪。想到此,我不禁头涔涔、泪潸潸。回想一下,我又何曾不是这样:每天快速地把作业在学校写好,放学把书包一扔,不是首先打开电视机,寻找开心的节目,就是插上电源,开启电脑开关,打游戏。
天天如此,换来的是父母多次的批评、规劝,是苦口婆心的讲道理,是„„可我却总是不屑一顾的说:“作业早就写好了,书上的内容也都学会了,单词全部背熟了。”可当试卷发下来,却是处处挂红灯,一处,一处„„那时我也就像朱自清先生写的那样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珍惜时间的人,哪怕给他几分几秒,他也会过得很充实,让时间发挥最大的价值;浪费时间的人,哪怕给他几十年,他也会一无所获,空虚而过。上天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给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个小时,不会多一分一秒,也不会少一分一秒,关键是看你怎样使用它,怎样分配它。鲁迅先生就是会充分利用时间的人,他对使用时间的态度是:“时间就像海洋里的水,只要你能挤,总能挤出。”所以鲁迅先生是多产作家。
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沉溺于玩耍的人们啊!快睁开你的双眼吧,时间已在你身边消逝了一部分,你想让所有的时间都在你身边消逝吗?
更多精彩作文、写作资讯,请关注《作文报》社官网:
《作文报》社官方新浪微博: http://e.weibo.com/u/2719200743 @作文报社--作文报
初三读骆驼祥子满分有感 第9篇
最让我感动的是,祥子经过不懈努力,终于买到一辆车的时候,他竟然哭了。能让一个汉子如此激动,可见这辆车对于他的重要性。甚至还把那天定为了自己的生日,在他看来,车就是自己的全部。祥子对于梦想的矢志不渝,让我衷心佩服。
除了祥子,书中还为我们讲述了:好逸恶劳的虎妞,为养活弟弟出卖肉体的小福子,妻离子散的马氏祖孙等。在那个封建黑暗的旧社会中,谁也没有逃过厄运。虎妞难产而死,小福子上吊自杀
也许,真的只有一些人成为那个年代不可挽回的牺牲品,社会才会觉悟。
当我读到“祥子彻底堕落”时我有些厌恶祥子。但是转念一想,他也是被逼的呀!如果这个只会上演悲剧,只会否定个人奋斗道路的社会变的光明起来,人们变的思想开放,平等起来,祥子也许就不会堕落。
祥子与老车夫相处,他们瞧不起自己;与刘四爷相处,他却认为祥子娶虎妞是为了钱;与虎妞相处,她如此霸道,与自己是不同世界的两个人;与小福子相处,他能感到唯一的安慰,可当他绝望后,小福子早已自杀。
从此,这个世界无人陪伴祥子。在他认清世界真面目后,他绝望了,堕落了。
读《李尔王》有感满分 第10篇
每当我读起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我都会深有感触。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首诗写出了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由此,我也想起了远在常州打工的哥哥-赵琦。
我和哥哥相差十岁,他和我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记得我四岁那年,我和哥哥在看电视,我喜欢看动画片,哥哥喜欢看体育比赛,我们俩爱好不同,两人抢起遥控器来,哥哥一急,他随手一甩,把正好在吃的`方便面作料撒到我的眼睛里,我哇哇哭喊着去找奶奶:“奶奶,我的眼睛看不见了。”奶奶一边安慰我一边用清水洗净了我的双眼。等我妈妈回来后我把事情的经过跟妈妈讲了一遍,妈妈把我拉到跟前,告诉了我和哥哥的关系。原来,我哥哥不是我妈妈亲生的,他是我爸爸和前妻的孩子。妈妈还教我凡事让着哥哥一点,因为他很可怜,从小就被他妈妈抛弃了。从那以后,我不再和他抢东西了,等我家条件好了一点后,又添了一台电视机。妈妈常说亲情是很可贵的,我们能在茫茫人海中相遇是一种缘分,我会永远记住这句话。
读《李尔王》有感满分 第11篇
当我拿到这本书准备看时,首先看到的不是毛笔字体的书名,而是规规整整略小于书名字体大小的四个宋体字——心灵地图。这本书是一本伟大的心理学著作,在人类心灵的治疗方面也是一部开山之作。或许在我们这一代,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像这样给我们的心灵和精神带来如此巨大的冲击。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
关于心灵的书看的不多,记得曾经看过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看过之后有一种心灵上的洗礼。这本书以一个故事做开篇的卷首语,对我很有吸引力,让我对该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故事主要讲了女主人不想让别人看的宝箱里装的是什么,后来男主人为了不让女主人的心灵受到伤害,将宝箱埋到了一个很远很远无人的地方。作为正常人看过这个故事之后都会好奇,宝箱里装的究竟是什么秘密。我当然也不例外。其实这就是一个心灵的宝箱,你不必要打开它,那样反而可能会带来伤害。对于很多事情,我们没有必要刨根问底,那样会让别人对你有一种反感。导致大家互相都会受到伤害。正如书中所说对待心灵,我们需要用智慧和技巧来呵护它、关怀它,遵照它的方式去生活。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关怀心灵。记得小时候,我的性格比较倔强,再加上青春期的一种叛逆,经常和妈妈吵架、顶嘴、争辩。全都是一些生活中的琐碎事。而且我的行为比较激烈,经常吵得脖粗
脸红的。妈妈也气愤但没办法,谁叫是自己的儿子呢。有一次,我已经不记得是因为什么事,我又和妈妈像往常一样的吵架。吵架的位置刚好在我家的一面镜子下面。在吵到最激烈的时候,我无意间抬头看了一下镜子。突然,我发现当时我的脸色非常难看。以至于怀疑自己怎么会有这样“丰富”的表情。脸上的肌肉紧紧的绷在一起,怒火直冲涨的我的脸色通红,又略微带点黑色。像火山马上就要爆发一样,也有点怒发冲冠的感觉。从脸上完全可以看出倔强、叛逆的表现。像是对着一个不共戴天的仇敌。在那一刻,我好像突然之间长大了。突然想为什么我现在是这个样子,为什么我用如此难看的脸色对待自己妈妈呢?我感觉很对不起妈妈。因为我想到儿子这样对妈妈说话,妈妈心里会是怎样的感受?回想我以前经常这样和妈妈争辩,难道每次我都用这样难看的态度对待妈妈吗?想到这我不禁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无比愧疚。沉思了一会儿,我在心里暗暗的发誓:“我从今天起再也不会像这样和妈妈争吵了。”由于我的行为过错严重的伤害了妈妈的心灵。而我的心灵也受到了极大的痛苦。心灵需要彼此的关怀与照顾,我们应该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始学会关怀心灵。
读《李尔王》有感满分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