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精选7篇)

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 第1篇

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

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存在许多地理之谜,地理问题,激发学生对地理的探究兴趣。

2.通过联系实际,使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离不开地理知识,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理学科,培养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兴趣。

难点:使学生了解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及风土人情的密切联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探究法、启发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地图册、小黑板

教学过程:修改和补充:

一、情境激趣诱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那先请大

家来猜一猜谜语:容纳万水千山,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学生回答)对,谜底就是地图。地图是学习地理最有效的工具。

平时,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样的词

句来称赞一个人的博学多才、知识渊博。那么同学

们知道什么是“地理”吗?它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呢?

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共同走进地理,了解我们身边的地

理知识。”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

(一)揭开地理之“谜”

1.教师引导:

【播放课件】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多大吗?你能描述

中国的地理位置吗?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为什么有的地方是陆地,有的地方是海洋?长江、黄河为什么

滚滚东流?为什么说跳进黄河洗不清?一年里为什

么会有四季变化?......要解决这些问题都离不开

地理知识。

2.自主学习:

读“解开地理之‘谜’”一框所有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1)你对哪些问题疑惑不解?请说出两个。

(2)读:教材第2面的:“地理”一词的来源。在课

本上标出我国最早出现“地理”一词的著作及西方

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专著《地理学》的作者是谁?

3.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4.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你能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教材中的地理问题吗?还能列举

一些身边的地理问题吗?

【教师精讲点拨】(对学生的回答正确的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

扬,对回答错误的给予激励,那些地理问题教师不必要讲解。)

这些地理问题虽然我们现在不能一一解答,但只要我们认真学好

地理这一门课,这些问题对我们来说将不再是问题。

【过渡】其实我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

方面:日常生活、生产建设、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等。

学习任务

(二)1.自主学习:读课本第3-6面的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读“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一框所有内容,完成下列

要求。

【学生讨论】课本P.3的图1-

1、1-2分别反映的是什么体育

活动?这两种体育活动应该在哪些地方开展?(滑雪--在有冰雪地方或寒冷的地方才可进行; 冲浪--在海边。)

【教师提问】你还能从日常生活中列举一些地理知识的例

子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生活好、工作好、学习好,我们必须了解地理知识,必须学习地理。

2.阅读:教材第3面“地理与生产建设”正文第一段,讨论分析:

(1)你居住的地方主要以哪种粮食作物为主?答:

哪些粮食作物不是当地的?答

它们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关系吗?(有关、无关)。

(2)你居住的地方主要生产哪些水果?哪些水果不是当

地生产的?

(3)假设有一片山林,要建一个家具制造厂,请你帮忙

确定该厂应建在山林旁边还是靠近城市?试解释为什么?

(温馨小提示:家具不便长距离运输)

(4)让学生读一读“荷兰的风车”。

【教师提问】荷兰的风车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略)

【进一步提问】风车的动力是什么?---西风(地理知识在生产建设的应用)

可以提出一些其他的地理问题。然后让学生积极思考、分

组讨论、交流。可能有的同学知道答案,也可能知道的答

案不一定完整,教师不必解释,可告诉学生在以后的学习

中逐步了解。

鼓励学生:虽然现在还不能很好的解释这些问题,通过认真学习地理课,认真钻研地理知识,就可以轻松的解决这些地理之谜了。以此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知识

能够解决很多问题,地理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由此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地理与风土人情:

在教学中,教师可播放一段录象,也可以搜集一些资料,向同学们展示各地的风土人情,并归纳出风土人情指的是文化艺术、宗教语言、体育运动、生活方式、风俗习

惯、心理特征等多方面。

让学生读课本第五页的四副图。提问:因纽特人是怎样

捕鱼的?非洲的传统舞蹈是什么?水城威尼斯位于什么地方?

球王贝利是巴西人,巴西位于哪个大洲?

【过渡】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呈

现出不同的自然风光,不同的风土人情。

学生读第六页的图,提问:这是哪个民族的服饰?这些民族主

要分布在哪里?他们有哪些风俗习惯?

提问:你对中国的哪些民族比较熟悉?他们有哪些传统的民

族习惯?(学生可以随意举例,教师及时给予指导)

学生读“阿拉伯人的服饰”---服饰的地域性。

【探究问题】

阿拉伯人的服饰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优点是哪些?

【教师精讲点拨】

首先了解当地环境的特点: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

【探究结论】

头巾、长袍可以挡风沙;白色可以反射阳光。宽大的长袍能

很好的透气,散热。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启发:你能在文化艺术、宗教语言、体育运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举出例子吗?

学生举例子„„

教师把这一部分小结:地理在呈现世界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又给我们展示了各地风土人情的美丽画卷:不同的种族与民族、多样的语言与服饰、各具特色的文化与宗教、体现地域特点的民情与风俗。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启发提问,引导、鼓励学生

提出一些地理问题,鼓励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拓宽知识面。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发表不同意见,做到启而不发,以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

四、课堂小结:

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与地理有关,生产建设、工

业、农业也与地理知识有关,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经济、政治、体育

等也与地理知识有关。

随着你们的不断学习,你们将会发现,地理知识既可以

让你的生活更方便、快捷;也可以让你的工作、学习更出

色,还能为你的业余生活增添许多乐趣。

五、巩固练习,达标检测:

1.与草原关系不密切的活动是()

A.乳制品生产B.放牧C.生产皮毛产品D.建核电站

2.地理学可以直接指导人们()

A.解决全球性的人口、环境、资源问题 B.编制电脑程序

C.用法律保护自己 D.观看足球比赛

3.下列问题中,不属于地理问题的是()

A. 我国新疆的瓜果为什么特别甜?

B. 酷寒的南极大陆为什么沉睡着万顷煤田?

C.近代中国人何时站立起来了?

D.昔日的海洋如今为什么变成了高耸的山峰?

4.兴建工业企业不需要考虑的因素是()

A.原料B.能源C.市场、交通运输D.冷暖晴热

5.地理在呈现世界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又给我们展示了各地风土人情的绚丽画卷,以下不属于风土人情的是()

A.西班牙斗牛B.傣族泼水节

C.建设世界最大的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D.欧美的圣诞节

6.“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反映的是()

A.气候与农业B.地形与农业C.气候与工业D.地形与工业

7.“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说明气候对什么的影响重大?()

A.日常生活 B.农业生产 C.交通出行 D.工业生产

8.下列关于战争的历史典故能很好地说明天气对人类活动影响的是()

A.望梅止渴B.负荆请罪C.诸葛亮借东风D.破釜沉舟

9.新疆的瓜果特别甜,是因为()

A.当地的水质好B.昼夜温差大C.品种特殊D.气候温润

10.下列说法不可信的是()

A.荷兰人发明的风车为低地排涝提供了动力B.到西班牙可以观看惊险的斗牛比赛

C.阿拉伯人身着长袍、头戴头巾可以挡住风沙对身体的侵害

D.冲浪运动在内陆地区进行。

答案:1.D 2.A3.C4.D5.C6.A7.B8.C9.B10.D

教学反思:

【学后反思】

1.我学习后的总体评价(很好、加好、一般、较差):

2.我学到的主要知识和技能:

3.我学到的主要方法:

4.我还存在的疑难问题是:

【教后反思】

编者:双峰五中初中部葛新娥

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 第2篇

知识教学设计

第一章: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地理的意义过程与方法:意识到地理与日常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与生产建设、与社会风土人情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开学第一节课,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这门课程,应该抓住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以讨论、交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地理的殿堂。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探究式、参与法教学

过程:引入新课:课本第一页的前言部分,这段文字描写优美,就让我们从这里走进地理,探索地理的奥秘,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教师演示地球仪: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多大吗?你能指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吗?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为什么有的地方是高山,有的地方是海洋?长江、黄河的水为什么滚滚东流?为什么黄河的水是黄颜色的?一年里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其实这些在我们身边的问题都属于地理知识。讲授新课:(一)揭开地理之“谜”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还有哪些疑惑不解的问题?请同学讨论后提出来。学生可以提出很多问题……教师总结:我们把上述问题归结一下,会发现上述问题中属于地理问题的占有较大比例,它们成为存在于同学心中的地理之“谜”。其实,关于地理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学习了地理,就有可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解开同学心目中的地理之“谜”。提问:地理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来历如

何?请同学读第二页的“地理”一词的来历。过渡:其实我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日常生活、生产建设、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等。(二)地理知识与应用

1、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学生活动:请同学看第三页的两张图,讨论回答图中的活动与地理的关系。(滑雪--在有冰雪地方才可进行; 冲浪--在海边;)提问:你还能从日常生活中列举一些地理知识的例子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生活好、工作好、学习好,我们必须了解地理知识,必须学习地理。

2、地理与生产建设 讲述:生产建设包括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等方面。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让学生读一读“荷兰的风车”。教师提问:荷兰的风车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略)进一步提问:风车的动力是什么?---西风(地理知识

在生产建设的应用)方案一: 根据学生熟悉的地理环境,教师可设问:(1)、当地主要有哪些水果?哪些是本地产的?哪些是外地运来的?为什么当地不能生产?(2)、我们冀州主要种植哪些粮食作物?它与当地的气候、降水有怎样的关系?等等。学生思考回答。方案二: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回答:(1)、干旱地区种植农作物需要解决什么问题?(2)、假设有一片山林,要建一个家具制造厂,请你帮忙确定该厂应该在山林旁边还是靠近城镇?原因是什么?也可以提出一些其他的地理问题。然后让学生积极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可能有的同学知道答案,也可能知道的答案不一定完整,教师不必解释,可告诉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了解。鼓励学生:虽然现在还不能很好的解释这些问题,通过认真学习地理课,认真钻研地理知识,就可以轻松的解决这些地理之谜了。以此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知识能够解决很多问题,地理是一门非

常有用的学科。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上进心。

3、地理与风土人情 在教学中,教师可播放一段录象,也可以搜集一些资料,向同学们展示各地的风土人情,并归纳出风土人情指的是文化艺术、宗教语言、体育运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等多方面。

方案一: 让学生读课本第四页的两副图。提问:这分别是什么运动?(一副是足球比赛,另一副是西班牙斗牛)它们分别在哪些地区最有名?(南美洲和西班牙)学生读第五页的图,提问:这是哪个民族的服饰?这些民族主要分布在哪里?他们有哪些风俗习惯? 提问:你对中国的哪些民族比较熟悉?他们有哪些传统的民族习惯?(学生可以随意举例,教师及时给予指导)

方案二:过渡: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自然风光,不同的风土人情。学生读第四页的两副图,说出这是什么内容,主要在什么地方开展?----师生共同总结-----体育运动的地域

性。学生读“阿拉伯人的服饰”---服饰的地域性。教师进一步启发:你能在文化艺术、宗教语言、体育运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举出例子吗? 学生举例子……教师把这一部分小结:地理在呈现世界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又给我们展示了各地风土人情的美丽画卷:不同的种族与民族、多样的语言与服饰、各具特色的文化与宗教、体现地域特点的民情与风俗。(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启发提问,引导、鼓励学生提出一些地理问题,鼓励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拓宽知识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发表不同意见,做到启而不发,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总结: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与地理有关,生产建设、工业、农业也与地理知识有关,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经济、政治、体育等也与地理知识有关。随着你们的不断学习,你们将会发现,地理知识既可以让你的生活更方

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 第3篇

1.复习运用地球仪, 说明经线与 纬线、经度与 纬度的划分。

2.复习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3.复习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 分, 五带的划 分界限及其范围。

4.复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及产生的 地理现象。

5.复习在地图上量算距离、辨别方向, 识别图例。

6.复习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判断坡度陡缓, 识别不同的山体部位。

二、教学难点

1.复习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2.复习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复习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山体部位。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首先介绍 全国“防灾 减灾日”的由 来。这节课, 我们将以当年的汶川地震作为背景, 结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中的重难点进行复习, 希望大家在复习地理考点、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的同时, 也能增强防灾减灾意识。下面, 我们首先看一下对当年地震的简单介绍。

材料: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大地震, 震中位置是北纬31度, 东经103.4度。此次地震波及面积大, 东南亚、东亚及部分中亚地区都有震感, 地震的破坏 性强于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

这节课, 我们将一起完成与此相关的6个题目。

1.下列对“5·12汶川地震”震中位置描述正确的是 ()

A.N31°, E103.4°B.S31°, W103.4°

C.31°N, 103.4°E D.31°S, 103.4°W

【生】学生回答。

答案:C

【师】这题的考点是经纬度的字母表示。首先, 大家要熟记4个字母代 号:北纬———N (North) ;南纬———S (South) ;东经———E (East) ;西经———W (West) 。它们对应了英文单词东西南北的首字母。其次, 我们还要注意经纬度字母表示的格式:度数在前, 字母在后。

2.以下能正 确表示震 中P点大致经 纬度的是 ()

【生】学生回答。

答案:C

【师】这题的考点是经纬网定位, 只要大家理清经纬线、经纬度的内容, 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下面, 我们就通过地球仪, 将经纬线、经纬度的相关内容梳理 一遍。首先通过地球仪, 复习纬线、纬度、经线、经度、半球划分的相关内容。震中P点位于31°N。在赤道以北地区, 纬度的变化规律是什么?越往北纬度越大。而赤道以 南地区是越往南纬度越大。所以根据纬度排除A、B。再来看经度, P点经度为103.4°E, 在0°经线以东地区, 经度的变化规律是什么?越往东经度越大, 而0°经线以西地区, 越往西经度越大。

3.“5·12汶川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14时28分, 而美国首都华盛顿正值深夜时分, 时间的差异是由于地球的运动造成的。

【生】学生回答。

答案:自转

考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以下还有哪些地理现象也是地球自转形成的? (昼夜更替、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更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而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是由地球的公转运动形成的。说到地球公转, 我们一起来看第4题。

4.地震发生时,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最接近图中的 () , 此时, 汶川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

【生】学生回答。

答案:B;昼长夜短

考点:地球公转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师】在一年中,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太 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以及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情况有所不同。请同学们说一说“二分二至”的相关内 容。5月12日这天, 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介于甲和乙之间, 并且更接近于乙。当时的昼夜长短情况是昼长夜短, 并且在夏至之前, 每一天的白昼时间还会继续变长, 黑夜时间会继续变短, 这一特征也为当时的灾后救援争取了更多的有利时间。虽然如此, 灾后的卫生防疫工作形势非常严峻, 特别是进入6月以后, 当地气温持续升高, 灾区发生传染病疫情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请同学们看下面这题。

5.汶川位于地球五带中的热带吗?

【生】学生回答。

答案:不是。

考点:地球上的五带划分。

【师】关于地球 上的五带, 请大家具体地填填看。

汶川位于北温带, 6月以后气温持续升高, 是因为进入了夏季, 不过此时澳大利亚的悉尼进入的是冬季, 因为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下面, 我们将有关地球自转、公转及五 带的内容 概括一下, 请大家填一填。

地球 (自转 ) 也公转, 自 (西) 向 (东) 未改变;

(自转) 运动绕轴转, 一周时间为 (一天) ;

公转运动绕 (太阳) , 一周时间为 (一年) ;

地球自转不间断, (昼夜) 更替是必然;

四季变化归 (公转) , (南北) 半球正相反;

太阳高照在 (热) 带, 斜射厉害在 (寒) 带;

南北温带较适中, (四季) 变化最明显。

由于汶川地震发生在山区, 震后的次 生灾害严 重, 其中由于山体崩塌, 堵塞河道, 形成多处堰塞湖, 增加了震后抢险救灾工作的难度。接下来看第6题。

6.读“汶川某地震灾区等高线地形图”, 回答问题。

(1) 12沿线有可能形成河流的是处。

(2) 图中A处为周围 山体塌方形成的堰塞湖, 如果湖水再涨, 甲、乙、丙三村最有可能被淹没的是。

(3) 地震塌方导致D处公路受阻, 需要立即打通这段公路。施工人员测得B、C两处图上距离为2.5厘米, 实际距离为千米。 (直线距离)

【生】学生思考并讨论, 然后回答。

(1) 答案:甲处

【师】如果有河流, 流速较快还是较慢呢? (较快, 因为1处等高线密集, 说明坡陡, 河流流速快, 而等高线稀疏则说明坡缓。)

考点:通过等高线特征, 识别不同的 山体部位 及判读坡的陡缓。

(2) 答案:甲村

【师】如果要组织甲村居民向乙村转移, 转移方向是 (往北) , 往丙村转移, 转移方向是 (西北) 。判断的方法是:“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

考点:如何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3) 答案:0.5千米

【师】:根据比例尺, 图上1厘米, 代表实地距离0.2千米, 因此图上距离2.5厘米, 代表实地距离0.5千米。

地理必修1第一章潜在知识点注解 第4篇

一、“宇宙中的地球”潜在知识点

流星:课文对流星是这样描述的:“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可以看到闪烁的恒星、轮廓模糊的星云,以及相对于星空背景有明显移动的行星;有时还可以看到一闪即逝的流星……”事实上,人们有时能看到的并不是流星本身,只是看到了流星在空中燃烧的现象,我们平常是无法看见在太空中的流星的。关于流星其实有三个层面的描述。如图1所示,流星体存在于外太空,单个就是流星体,多个称之为流星群。这是第一个层面的描述。当有流星个体(或群)游荡近地球并被地球引力捕获时,就身不由己地向地球飞来。在地球引力加速下,越来越快地闯入地球大气,在大气中摩擦产生高温并发生燃烧现象,于是人们看到了流星现象,单个闯入地球大气燃烧的是流星个体现象,当流星群闯入地球大气并燃烧时,就是流星雨。大部分流星个体或流星群在穿越地球大气层时,都燃烧殆尽,化为齑粉,在地面上不留痕迹。这是第二个层面的描述。只有极少数质地坚硬或个体巨大的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燃烧之后,并未烧尽,就会有残骸降落至地面,称之为陨星。其中,石质的称为陨石,铁质的称为陨铁。这是第三个层面的描述。

星际物质:星际物质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方式之一,当然属于天体一类。这在课文中并未提及,但必须让学生知道该知识点。星际物质又可分为行星际物质和恒星际物质,存在于行星和行星之间的气体、杂质、尘埃,就是行星际物质;存在于恒星与恒星之间的气体、杂质、尘埃就是恒星际物质。

人造天体:天体是宇宙间的物质,按其成因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自然天体有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等。人造天体是指运行在宇宙中的人造卫星、太空实验室、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行星,所以地球上的一部分或其附属物就不能称为人造天体。如地球上按航线飞行的飞机、地表或发射架上的航天器 ,就不能称之为人造天体。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关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课文从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身两个方面加以阐述,在此对地球自身具备的条件作两点补充:①地球自转周期适当,昼夜更替只有24小时,以致白昼增温不过分炎热,黑夜降温不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和发展;②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促进了海洋的形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的收缩,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如火山爆发,加速水汽从内部逸出的过程,水汽经过降温、凝结、降雨,落到地面低洼处,形成原始的大洋。地球上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大洋中。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潜在知识点

太阳外部大气特点:太阳外部大气从里向外划分为三层,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这三层由里向外潜藏着这样的特点:厚度越来越厚、亮度越来越暗、温度越来越高(逆温现象)、密度越来越小。如图2所示。

太阳活动标志:课本上对太阳活动标志的描述,只提及黑子和耀斑。至于其它的活动标志,未明确提及,只在P10 图1.10上画出了日珥,很隐晦地涉及到太阳活动的其它标志。其实,就太阳活动而言,太阳大气的每个层次上都有不同的标志。在光球层除黑子外,还有光斑;在色球层除耀斑外,还有日珥(图3所示);在日冕层还有太阳风。黑子和耀斑只是太阳活动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标志而已。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时除书上描述的四种影响外,还有一种影响,即影响地球气候。太阳活动周期为11 年,而在亚寒带地区的树木年轮就呈现出11年规律性的疏密变化。充分证明了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三、“地球的运动”潜在知识点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①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0;②60°纬线上的线速度大约是赤道的一半;③同纬度、同海拔高度上的点,线速度相同;同纬度、不同海拔高度的点,海拔高者,线速度快,海拔低者,线速度慢。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角速度为0外,其余任何地点,无论纬度高低、经度大小及海拔高低,其角速度都相同,为每小时约15°。

晨昏线的作用:①确定地方时,经过赤道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6时,经过赤道与昏线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18时;②确定日期和季节,若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若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若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③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晨昏线将地球分为昼夜半球,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经度就是直射点的经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需根据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来确定。若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为θ,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等于90°-θ(南北纬视当时的日照情况而定);④确定极昼、极夜的范围,晨昏线与哪个纬线圈相切,该纬线圈与极点之间的纬度范围内就会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南北半球的极昼、极夜现象正好相反。

区时、地方时的计算:课本对此知识点作了简化处理,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知识点就不用掌握,恰恰相反,这一知识点在日后高三复习过程中,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计算步骤小结如下: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求时间差;第三步,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知西求东用加法,知东求西用减法。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是用来计算在某时、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即H=90°-|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H代表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当地纬度指所求某地的纬度,直射点纬度是指此时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如果当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在同一半球用减号,若在不同半球用加号,然后取绝对值。

四、“地球圈层结构”潜在知识点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地震波和不连续界面,人们依据对地震波的分析,发现地球内部存在着两个不连续界面,而后根据这两个不连续界面,将地球内部分划为三个层次。endprint

现行人教版地理必修1教材,经过数次整合改编,简明、凝练,这一点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但是,正因为精减,使教材中存有不少潜在知识点。虽说这些知识点并不要求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全部涉及,但也绝非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全面回避的,有些甚至是必须加以补充的。作为答疑解惑的教师,对这些潜在知识点,更要了然于胸,才能更好地把控知识、指导学生。本文以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为例加以说明。

一、“宇宙中的地球”潜在知识点

流星:课文对流星是这样描述的:“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可以看到闪烁的恒星、轮廓模糊的星云,以及相对于星空背景有明显移动的行星;有时还可以看到一闪即逝的流星……”事实上,人们有时能看到的并不是流星本身,只是看到了流星在空中燃烧的现象,我们平常是无法看见在太空中的流星的。关于流星其实有三个层面的描述。如图1所示,流星体存在于外太空,单个就是流星体,多个称之为流星群。这是第一个层面的描述。当有流星个体(或群)游荡近地球并被地球引力捕获时,就身不由己地向地球飞来。在地球引力加速下,越来越快地闯入地球大气,在大气中摩擦产生高温并发生燃烧现象,于是人们看到了流星现象,单个闯入地球大气燃烧的是流星个体现象,当流星群闯入地球大气并燃烧时,就是流星雨。大部分流星个体或流星群在穿越地球大气层时,都燃烧殆尽,化为齑粉,在地面上不留痕迹。这是第二个层面的描述。只有极少数质地坚硬或个体巨大的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燃烧之后,并未烧尽,就会有残骸降落至地面,称之为陨星。其中,石质的称为陨石,铁质的称为陨铁。这是第三个层面的描述。

星际物质:星际物质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方式之一,当然属于天体一类。这在课文中并未提及,但必须让学生知道该知识点。星际物质又可分为行星际物质和恒星际物质,存在于行星和行星之间的气体、杂质、尘埃,就是行星际物质;存在于恒星与恒星之间的气体、杂质、尘埃就是恒星际物质。

人造天体:天体是宇宙间的物质,按其成因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自然天体有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等。人造天体是指运行在宇宙中的人造卫星、太空实验室、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行星,所以地球上的一部分或其附属物就不能称为人造天体。如地球上按航线飞行的飞机、地表或发射架上的航天器 ,就不能称之为人造天体。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关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课文从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身两个方面加以阐述,在此对地球自身具备的条件作两点补充:①地球自转周期适当,昼夜更替只有24小时,以致白昼增温不过分炎热,黑夜降温不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和发展;②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促进了海洋的形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的收缩,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如火山爆发,加速水汽从内部逸出的过程,水汽经过降温、凝结、降雨,落到地面低洼处,形成原始的大洋。地球上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大洋中。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潜在知识点

太阳外部大气特点:太阳外部大气从里向外划分为三层,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这三层由里向外潜藏着这样的特点:厚度越来越厚、亮度越来越暗、温度越来越高(逆温现象)、密度越来越小。如图2所示。

太阳活动标志:课本上对太阳活动标志的描述,只提及黑子和耀斑。至于其它的活动标志,未明确提及,只在P10 图1.10上画出了日珥,很隐晦地涉及到太阳活动的其它标志。其实,就太阳活动而言,太阳大气的每个层次上都有不同的标志。在光球层除黑子外,还有光斑;在色球层除耀斑外,还有日珥(图3所示);在日冕层还有太阳风。黑子和耀斑只是太阳活动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标志而已。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时除书上描述的四种影响外,还有一种影响,即影响地球气候。太阳活动周期为11 年,而在亚寒带地区的树木年轮就呈现出11年规律性的疏密变化。充分证明了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三、“地球的运动”潜在知识点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①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0;②60°纬线上的线速度大约是赤道的一半;③同纬度、同海拔高度上的点,线速度相同;同纬度、不同海拔高度的点,海拔高者,线速度快,海拔低者,线速度慢。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角速度为0外,其余任何地点,无论纬度高低、经度大小及海拔高低,其角速度都相同,为每小时约15°。

晨昏线的作用:①确定地方时,经过赤道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6时,经过赤道与昏线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18时;②确定日期和季节,若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若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若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③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晨昏线将地球分为昼夜半球,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经度就是直射点的经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需根据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来确定。若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为θ,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等于90°-θ(南北纬视当时的日照情况而定);④确定极昼、极夜的范围,晨昏线与哪个纬线圈相切,该纬线圈与极点之间的纬度范围内就会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南北半球的极昼、极夜现象正好相反。

区时、地方时的计算:课本对此知识点作了简化处理,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知识点就不用掌握,恰恰相反,这一知识点在日后高三复习过程中,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计算步骤小结如下: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求时间差;第三步,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知西求东用加法,知东求西用减法。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是用来计算在某时、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即H=90°-|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H代表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当地纬度指所求某地的纬度,直射点纬度是指此时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如果当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在同一半球用减号,若在不同半球用加号,然后取绝对值。

四、“地球圈层结构”潜在知识点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地震波和不连续界面,人们依据对地震波的分析,发现地球内部存在着两个不连续界面,而后根据这两个不连续界面,将地球内部分划为三个层次。endprint

现行人教版地理必修1教材,经过数次整合改编,简明、凝练,这一点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但是,正因为精减,使教材中存有不少潜在知识点。虽说这些知识点并不要求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全部涉及,但也绝非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全面回避的,有些甚至是必须加以补充的。作为答疑解惑的教师,对这些潜在知识点,更要了然于胸,才能更好地把控知识、指导学生。本文以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为例加以说明。

一、“宇宙中的地球”潜在知识点

流星:课文对流星是这样描述的:“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可以看到闪烁的恒星、轮廓模糊的星云,以及相对于星空背景有明显移动的行星;有时还可以看到一闪即逝的流星……”事实上,人们有时能看到的并不是流星本身,只是看到了流星在空中燃烧的现象,我们平常是无法看见在太空中的流星的。关于流星其实有三个层面的描述。如图1所示,流星体存在于外太空,单个就是流星体,多个称之为流星群。这是第一个层面的描述。当有流星个体(或群)游荡近地球并被地球引力捕获时,就身不由己地向地球飞来。在地球引力加速下,越来越快地闯入地球大气,在大气中摩擦产生高温并发生燃烧现象,于是人们看到了流星现象,单个闯入地球大气燃烧的是流星个体现象,当流星群闯入地球大气并燃烧时,就是流星雨。大部分流星个体或流星群在穿越地球大气层时,都燃烧殆尽,化为齑粉,在地面上不留痕迹。这是第二个层面的描述。只有极少数质地坚硬或个体巨大的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燃烧之后,并未烧尽,就会有残骸降落至地面,称之为陨星。其中,石质的称为陨石,铁质的称为陨铁。这是第三个层面的描述。

星际物质:星际物质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方式之一,当然属于天体一类。这在课文中并未提及,但必须让学生知道该知识点。星际物质又可分为行星际物质和恒星际物质,存在于行星和行星之间的气体、杂质、尘埃,就是行星际物质;存在于恒星与恒星之间的气体、杂质、尘埃就是恒星际物质。

人造天体:天体是宇宙间的物质,按其成因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自然天体有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等。人造天体是指运行在宇宙中的人造卫星、太空实验室、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行星,所以地球上的一部分或其附属物就不能称为人造天体。如地球上按航线飞行的飞机、地表或发射架上的航天器 ,就不能称之为人造天体。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关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课文从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身两个方面加以阐述,在此对地球自身具备的条件作两点补充:①地球自转周期适当,昼夜更替只有24小时,以致白昼增温不过分炎热,黑夜降温不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和发展;②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促进了海洋的形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的收缩,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如火山爆发,加速水汽从内部逸出的过程,水汽经过降温、凝结、降雨,落到地面低洼处,形成原始的大洋。地球上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大洋中。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潜在知识点

太阳外部大气特点:太阳外部大气从里向外划分为三层,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这三层由里向外潜藏着这样的特点:厚度越来越厚、亮度越来越暗、温度越来越高(逆温现象)、密度越来越小。如图2所示。

太阳活动标志:课本上对太阳活动标志的描述,只提及黑子和耀斑。至于其它的活动标志,未明确提及,只在P10 图1.10上画出了日珥,很隐晦地涉及到太阳活动的其它标志。其实,就太阳活动而言,太阳大气的每个层次上都有不同的标志。在光球层除黑子外,还有光斑;在色球层除耀斑外,还有日珥(图3所示);在日冕层还有太阳风。黑子和耀斑只是太阳活动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标志而已。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时除书上描述的四种影响外,还有一种影响,即影响地球气候。太阳活动周期为11 年,而在亚寒带地区的树木年轮就呈现出11年规律性的疏密变化。充分证明了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三、“地球的运动”潜在知识点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①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0;②60°纬线上的线速度大约是赤道的一半;③同纬度、同海拔高度上的点,线速度相同;同纬度、不同海拔高度的点,海拔高者,线速度快,海拔低者,线速度慢。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角速度为0外,其余任何地点,无论纬度高低、经度大小及海拔高低,其角速度都相同,为每小时约15°。

晨昏线的作用:①确定地方时,经过赤道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6时,经过赤道与昏线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18时;②确定日期和季节,若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若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若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③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晨昏线将地球分为昼夜半球,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经度就是直射点的经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需根据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来确定。若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为θ,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等于90°-θ(南北纬视当时的日照情况而定);④确定极昼、极夜的范围,晨昏线与哪个纬线圈相切,该纬线圈与极点之间的纬度范围内就会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南北半球的极昼、极夜现象正好相反。

区时、地方时的计算:课本对此知识点作了简化处理,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知识点就不用掌握,恰恰相反,这一知识点在日后高三复习过程中,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计算步骤小结如下: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求时间差;第三步,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知西求东用加法,知东求西用减法。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是用来计算在某时、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即H=90°-|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H代表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当地纬度指所求某地的纬度,直射点纬度是指此时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如果当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在同一半球用减号,若在不同半球用加号,然后取绝对值。

四、“地球圈层结构”潜在知识点

第一章 第一节 走进神奇教案 第5篇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教学目标:

1.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激发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过程中有满足感和兴奋感。

2.了解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和探究活动。

3.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2)知道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几个主要环节。(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

(1)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2)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3)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第一节

走进神奇

l课时

第二节

探索之路

l课时 第三节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1课时

第一节

走进神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自然界让人惊叹的神奇。

2.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人类智慧结晶的神奇。

3.通过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知识,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4.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2.难点:

(1)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2)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3)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演示法、讨论法、科学探究法、提问题教学法。

四、教具准备:

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冰棒、茶壶、实物投影仪、课件、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

一)、大自然的神奇

师:请同学们观看媒体动画。(动画中配有配乐朗诵:浩潮太空,群星闪烁,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宇宙的什么地方?当夕阳西下,天边为何常有红色的霞光?当天公“发怒”时,狂风暴雨常伴随电闪雷鸣,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生发万物的大地,为什么有时会山崩地裂,喷吐岩浆?流淌的江河,为何既能输运航船、灌溉良田,也会奔腾咆哮、冲垮河堤、摧毁房屋?巍巍雪山,高耸入云,为何甚至一声喷嚏就可能导致雪崩?变幻莫测的龙卷风,为何平地而起,直冲云霄,来势汹汹?)

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有什么感受?

生:大自然很神奇,惊心动魄,令人震惊。

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甲:我最想知道天上的星星从哪里来?

生乙:我最想知道雷鸣与闪电是怎样产生的?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

生丙:我最想知道龙卷风是怎么产生的? „„

师:以上大家提问题提得很好,希望今后再接再励,学会善于提问题。

教师简要回答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如天上的星星是宇宙大爆炸形成的;闪电是云层和云层或云层与地面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电时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雷鸣,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因为闪电传播速度是3108m/s,而雷声传播速度约340m/s,所以,我们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师:你还知道大自然哪些神奇?

生甲:海市蜃楼。

生乙:沙尘暴、泥石流。

生丙:极光。

师:看来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了解自然现象,我还知道大自然中的一个神奇与大家交流。

多媒体字幕打出:

大漠里的故事

2001年1月7日,《北京晚报》第12版“中国新闻”栏目刊登了下面的消息。推测一下,这可能是一种什么现象?

新疆消息:近日在罗布沙漠中发生的奇怪的天气现象,令科考队中的专家不得其解。

从1月4日凌晨3时左右,罗布沙漠中开始下雪,直到第二天中午12时,科考队到达小河墓地前200米左右时,雪突然停了,沙丘上均匀地覆盖着约5到10厘米的积雪,茫茫无涯。

然而,过了20分钟左右,奇怪的事发生了:就在科考队手忙脚乱地从沙滩上卸下器材设备,开始向小河墓地靠近的时候,发现脚下踩的不再是雪地,而是干爽的沙地。再远望四周,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漠哪有雪的影子?

师:请同学们猜想:雪跑到哪里去了?

生:讨论。

师:大自然中的神奇还很多,下面让我们走进日常生活中。

二)、日常生活中的神奇

师:夏天,我们经常喝饮料,如果拉钩断了,怎么才能把饮料倒出来,在密封的饮料罐的盖子上钻一个小孔,饮料会倒出来吗?

演示实验1:在饮料罐盖子上钻个小孔,饮料倒不出来。

师:同学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才能将饮料倒出来?

生:把小孔弄成大孔,饮料就可以倒出来了。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还有其他办法吗?

继续演示实验:在饮料罐盖子上再钻一个小孔,饮料就倒出来。

师:你知道生活中的什么用具与刚才的实验相似?

出示茶具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它的构造,演示倒水,并加以解释:这是大气压的作用。

师:把筷子斜放在水中,水会把筷子“折”断吗?

生:不会。

演示实验2:筷子斜放在盛水碗中,似乎被水“折”断了。(实物投影)

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解释:这是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发生折射。

师:用扣子系衣服,用带子拴鞋,这些连接方式与用拉链连接有哪些不足之处?拉链有什么优点?

生:讨论得出用扣子系衣服,用带子拴鞋,这些连接方式都不完全封闭,费时也不牢固,而拉链方便好用,封闭好,比较牢固。

演示实验3:上下拉动,拉链便可闭合或开启。(实物投影,提醒同学们认真观察)

师:拉链为什么可以闭合或开启?

生:拉链的凹凸齿的错合。

师:圆珠笔方便、耐用,你是否探究过圆珠笔油是如何从笔管流到笔尖?笔尖的构造如何?

引导学生:水为什么可以从高处流到低处?

生:受到重力作用,类似可知,圆珠笔的油是受重力作用从笔管流到笔尖,笔尖是小圆珠。

师:将冰棒的包装纸打开,你会看到什么?

生:冰棒会冒“白气”。

师:你知道这“白气”是怎么产生的吗?解释:这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现象。

师:下面请大家观看媒体动画:冲浪运动和撑竿跳高等。(动画中有配乐朗诵:冲浪运动惊险、刺激,为什么冲浪者弓着腰,分开腿,能在惊涛骇浪中“滑翔”?撑竿跳高,激动人心,为什么运动员借助一根小小的撑竿,便能克服自身所受的重力作用,跨越高高的横竿?)

生:讨论得出冲浪者弓着腰,分开腿是为了降低重心,增大支撑面;撑竿跳高,是将竿的弹性势能转化为运动员的重力势能。(教师要加以引导、启发)

师:看了刚才的几个实验和媒体动画,你有什么感受?

生:生活中的现象也很神奇。

师:你还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神奇?

生甲:隔着放大镜看物体,并不是总是放大的。

生乙:在高山上烧水,水都开了,却并不怎么烫。

师:同学们不仅留意大自然中的神奇,而且还通过观察、体验知道了不少生活中的神奇,说明同学们是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希望大家保持这良好的习惯,今后在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中肯定会取得很好的成绩,将来肯定会大有作为的。

三)、归纳小结与孝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生:讨论、归纳得出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很神奇,这些神奇可以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加以解释的。

师:你归纳得很好,说明你上课很认真,大家掌声鼓励。每个同学都对自己在这节课的表现进行具体评估。

四)、课后练习与生成活动设?

1.你还知道自然、生活中的哪些神奇?(事例不少于两个)

2.观察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及色彩变化。

3.观察风筝的构造,探究风筝在什么条件下能上升,每位学生制作一个风筝,看谁的风筝飞得高,飞得时间长。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

走进神奇

1.大自然的一些现象很神奇。

2.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很神奇。

六)、课后反思

第一章 走进数学世界-导学案 第6篇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2、体会从古至今数学始终伴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增进学习数学的兴趣。

3、通过具体实例体会数学的存在及数学的美,发展应用意识。

重点:从大量的实例中逐步丰富对数学的认识。

难点: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学习流程:

自主探究:学习流程:边阅读、自学、探究教材P1—P4,边完成以下问题,独立完成自觉检测,结束后立即核对答案,如有错误,回头再研;如理解不深、请教学长,直至深透掌握。

自学目标一:认识生活与数学的关系。

问题1:观察学校的教学楼、运动场等指出它们都包含哪些图形?

问题2:用剪刀将如图所示的长方形沿着一条直线剪成两部分,并使这两部分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又能拼成三角形或梯形,应怎么剪?

自学检测

1、请在下列数据中选择你的家到学校的距离。()

A、5千米B、5厘米C、5分米D、5米

2、根据下面每幅图中的横线和竖线,把你想到的成语写在横线上。

展示任务

学习流程:先独立思考、实践,形成自己的结果。

教师批阅后,有疑问的请教组内同学。展示课前学科分配的任务:每个同学主讲一个任务。(主要认识、方法、思路)大家补充

自学目标二:从入学到现在,学了哪些数学知识呢?

1、小学我们学了哪些数?

2、小学学习了哪些运算?

3、认识了哪些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

自学目标三:数学对人类的贡献

请列举你认为数学对人类的贡献的事例。

自学目标四: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1、阅读数学家的故事

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书本第六页和第七页的试一试)

当堂检测

1、要把面值10元的一张人民币换成零钱,现在足够面值的2元,一元的人民币,则换法共有()

A、5种B、6种C、8种D、10种

2、一件商品、先提价20%,然后再降价20%,则现在的价格与原来相比()

A、提高了B、降低了C、没有改变D、无法确定

3、小明从1写到100,他一共写了个数学“1”

4、猜谜语:2、4、6、8、10(打一成语)

5、按规律填数:1,1,2,3,5,(每条横线上填

一个数字)

6、在第十届“隆力奇杯”全国青年歌手大赛中,8位评委给某选手所评分数如

下表:计分方法是: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其余分数和平均分作为

7、规定a※b=4×a + 3×b +1

(1)5※7和7※5的值相等吗?

(2)对于两个自然数a和b,若a※b=b※a,那么a和b有什么关系?

(3)运算“※”有交换律吗?

第一章 走进神奇的物理世界 第7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同学们好!从现在起,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学。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可以这么说,我们身边处处有物理。希望大家喜欢物理,去观察、实验、思考。下面看

二.新课讲授

1、在自然中

自然现象中有很多神奇的现象,请看书上图1-1-----图1-7:

⑴浩瀚太空,群星闪烁,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复活的地球在宇宙的什么地方?

⑵当夕阳西下,天边为何常有红色的霞光?

⑶天公“发怒”是怎么回事?雷雨过后为什么经常会出现彩虹?

⑷生发万物的大地,为什么有时会山崩地裂,喷吐岩浆?

⑸江河为何有时也会“发怒”?

⑹巍巍雪山,高耸入去,为何甚至一声喷嚏高可能导致雪崩?

⑺风是怎样形成的?

观看录像:海市蜃楼片段。

介绍:1988年6月的一次凌晨,旭日自海面冉冉升起,先出现的是一个扁平的太阳,突然人们发现在它的上方,又出现了一个太阳,奇怪怎么有两个太阳呢?

电脑模拟雷电的产生。

介绍雾凇:冬天,我国东北松花江畔百里长堤上常会出现满眼的玉树琼花——雾凇(又称“树霜”)。这是我国的四大自然景观之一。这是怎么回事呢?

自然真美丽,真神奇。

请同学们举出一些自然界的神奇现象来。

学生举例(约5-10分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生活中

在我们生活中也会呈现另一些神奇。

看课本图1-8------图1-13

学生举例,你在生活中见到哪些些神奇的现象?

下面我们看几个有趣的现象

实验一:光的色散实验

实验二:隔掌吸钉

实验三:摩擦起电

散开的塑料绳有干燥的手捋几下,看有什么现象?塑料绳不仅不能合拢,反而会膨胀开,有趣吗? 实验四:放大镜

一矿泉水瓶中装水。把手指放到后面观察,手变粗了;用它看书上的字,字变大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还有一有趣的事,据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111米高空飞行时发现身边似乎有一条小虫,他伸手抓来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是一颗德国制造的子弹。这个传说真实吗?

实验五:学生实验

请同学们做个实验,撕一长纸条,平放在桌面上,然后把钢笔帽立在纸条的一端。你能不能把纸条从钢笔帽下抽出来,而钢笔帽不倒。

实验六:

现有一小漏斗,一个乒乓球,如果把乒乓球放在漏斗里,给它吹气,会怎么样呢?

实验七:矿泉水为什么流不出来?

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物理现象。大家举些来看。

以上的事例及很多有趣的现象都可以用我们的物理知识来解释。

三.小结:

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

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精选7篇)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 第1篇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