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虚与实论文
爱的虚与实论文(精选8篇)
爱的虚与实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戏曲表演,舞台艺术,戏曲艺术
一切程式,都不求外形的酷似。例如著名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有一段戏,“十八相送”给人感觉百看不厌。“祝英台”唱:眼前已是独木桥,我心又慌来胆又小。“梁山伯” 唱:愚兄扶你过桥去。“祝英台”唱:你我好比牛郎织女渡鹊桥。清清荷叶清水塘,鸳鸯成对又成双,梁兄啊,英台若是女红妆,梁兄你愿不愿意配鸳鸯?这一段戏是“梁山伯” 搀扶“祝英台”过桥,用肢体接触表演加上唱念来表现“祝英台”渴望得到“梁山伯”的爱情。同时又无法阐述自己是女儿身的羞涩,因我国古代女子的爱情观是含蓄的。所以借景抒情,一语双关的嗔怪“梁山伯”的愚钝和不解风情。观众看的不是小桥的构造,舞台上都是虚拟的,演员运用戏曲表现手段,眉目传情把少男少女对爱情的向往,表现得淋漓尽致,老师常给我们讲“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 的说法。可见演员把双眼运用好有多重要,它是演员抒发情怀的窗口。体现着东方戏曲艺术的独到见解,演员表现人物的感情是真实的,演员是通过情真意切的表演来打动观众的。剧情与音乐唱腔的渲染来烘托周围环境,取代真实的布景和实物,让演员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与想象。我们的艺术家先辈们不断努力,不断革新创作,经过提炼剪裁,比生活中的美更具有感染力,所以观众需要虚拟的艺术表演,尤其是戏曲艺术的创作精神。
为什么会有这种特殊的艺术美感呢?这就涉及戏曲艺术的“实”这个问题。戏曲艺术表面上看是以虚拟性和程式化的表现手法为表演基础,虚拟特性和表现手法是让观众在欣赏戏曲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剧中人物具体环境下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思想感情;观众通过欣赏戏曲看明白一个故事从而懂得人生的真谛;通过观赏戏曲还能领悟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当中理智仁义信等优秀传统美德;通过看悲剧从中获得了力量;通过看喜剧愉悦了身心等等。这些都是观众看完戏曲所能真切感受到的最实在的东西。由于戏曲艺术长期在普通人民大众当中的深远影响,一些经典的故事情节常被用作教育下一代该如何做人做事,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难怪著名学者陈独秀说道:“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 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教师也。”这句话真实反映了戏曲的教化功能。这是从观众的角度来讨论戏曲艺术的“实”。 从演员的角度上讲,戏曲表演通过虚拟性和程式化的表现手法来塑造具体环境下具体人物“真实”的思想感情,比如豫剧名剧《秦雪梅吊孝》就是通过秦雪梅在未婚夫灵堂的一大段唱念来表述秦雪梅此时此刻内心无比揪心悲痛的思想感情,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阎立品先生运用了许多唱腔和发声来体现秦雪梅悲痛欲绝的心情,但这些技巧毕竟不能等同于生活,如果仅仅是生活体现,那成号啕大哭了,完全没有了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前进,我们继承传统剧目的同时还要发展,比如当代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曾昭娟主演的评剧《凤阳情》讲述的是平民皇后马秀英的一生,其中有一段戏是朱元璋获罪在狱,马秀英心疼饥饿的未婚夫,在厨房给他烙饼, 曾昭娟在演这段戏的时候充分以生活为依据,通过提炼烙饼几个重点工序动作加以舞蹈化,配合她活泼俏丽的演唱,将烙饼这段戏成为整出戏的一个新的亮点。“一瓢水,三捧面, 水面搅和在一团。”通过和面的动作,观众能深切感受到马秀英对朱元璋深深地爱意,然后通过两个夸张的圆场表演唱到:“我是水,面是他,混在一起分辨难。”用以表现揉面的经典动作,然后用虚拟的擀面动作将面团擀成圆饼,最后上灶台烙饼,一面烙反过来烙另一面,两面都烙好之后运用了手帕正转、立转等技巧体现马秀英精明能干、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最后用一句唱腔“擀一个八月十五月儿圆”将整个这段戏推向了高潮!这是一个经典在遵循戏曲表演特色的基础上创造新的表演程式的成功作品。
爱的虚与实论文 第2篇
在家庭装修中追求优美的构思意境,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它不仅可以陶冶人们的情趣,甚至可以起到潜移默化教育后代的作用。例如在洁白的墙壁上,挂幅书法“慎独”的横批,再配以阴生植物绿色盆景,在适宜的光照下,会取得异常典雅大方的气氛,人们在这样环境氛围中生活,既能使人的性格文静,又能提醒人们约束自己的行为。正如台湾学者社杜文正先生所述的“一个民族的民族性,包括文化背景,平均艺术水准,审美观都和设计有关。居住空间设计对我们来说是物质享受也好,精神生活情趣也好,都还不能显示出设计的重要和神圣。真正很需要的是我们下一代能在优雅的环境中培养出优雅的气质。”杜先生的论说可谓深刻,好就好在他把装修设计的品味高低、环境优劣,提高到影响人的气质高度的层次上,是难能可贵的。这就意味着不能把家庭的室内设计与装修,理解成为单纯的装饰问题,而是需要着力于人群、家居、空间的分析,继而去探索美好的环境。因为当今不少地方流行着追求华丽的时尚和乱贴材料的风气,多在涂脂抹粉式的“装饰(decoration)”上做文章,而没有意识到室内设计工作的重要内涵。要看到优良的家装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还可以起到净化灵魂、陶冶情操的作用,这应是当今家装的一个具有时代性的特色,我们绝不可等闲视之。
在有些地方,常听到这样的论调,对简洁清新的室内设计,贬之为“没有设计”,其意思是非把居室各个界面和角落塞满了装修材料,才能称得上为“设计”。持这种观点看家装,必然会导致以实代虚、杂乱无章的后果,并给那些走街串巷的装修游击队创造了招摇撞骗的机会,同时也会给某些水平低下的装修公司开辟了乱施工、乱收费的途径,并给一些不学无术混在装修界的所谓设计师和一些缺乏室内设计训练的青年,拓宽了单纯追求经济收和粗制滥造的市场,在客观上降低了我国室内设计的水平。这种现象的存在,更加严重的是使为数不少的受害者,使优美的居住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精神污染和损伤,这一点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当然强调室内设计“虚”的重要性,并不等于说“实”的方面就不重要了,在家庭装修过程中应提倡先虚后实、虚实结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正确创作途径,也只有坚持了这样的创作思路,才有可能创造出较为理想和有一定水平的家庭装修。
在总的构思方案确定,选择装修材料、卫生器具、灯光类型、厨房设备等就有的放矢了。但是由于居民的职业性质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审美观点不同、业余爱好不同、家庭组成不同、风俗习惯不同以及经济水平不同等,在物质与精神要求上,也会存在着不少差异。如在选择木板材质时,对复合地板和实木地板就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实木地板具有自然真实、木纹优美、软弹舒适、防滑安全等。有的则认为复合地板远比实木地板优越,主要是它具备木纹质地均匀、耐磨防潮性强、不需涂漆打蜡、安装方便快捷、不易变形隆起等,一般比实木地板造价低,符合大众的生活水平,而且从宏观上看可以节约大量的木材资源,所以被不少人采用和肯定。再如在地面上是选择石材还是地毯的问题上,也是有不同听看法,石材、面砖之类的装修材料属硬质面材,其优点是耐磨光滑、色泽优美、机型生动、清洗方便等,但它在存在着不少的弱点,如:过于光滑极易跌倒伤人、过于豪华有失居住气氛、对中老年人或某些病人来说会有阴冷的感觉等。而地面铺设地毯,优点是松软隔音、舒适大方、整体性强等,但它不易清洗、藏虫纳垢,应是它突出的弱点。使用者应权衡利弊,加以选择。
装修材料、家装设备、卫生器具、装璜饰物、家具花色和电器灯具等的选择,皆存在着色泽、质感、机理与造型的问题。设计若选择不当,或者说未能与创作意图挂腻。机理过密则繁;过疏则简。因此,“实”的取舍,应服从于“虚”的要求,方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此外,在家庭装修中还应重视“绿色设计”的问题。如:阳光的充分利用,除有利于创造明窗净几的气氛之外,还可以有利于紫外线消毒杀菌。保证通风的畅通,除可摄取新鲜空气外,还可有机的借进室外景观。有的居民在家装时,忽略了通风采光的问题,把窗帘设置的比较封闭,致使室内幽暗气闷,令人感到十分压抑,而且还有碍人们的健康。还有的把暖气罩设计的不够通透,造成气流受阻,既影响了取暖效果,还损失了能源。也有的家庭装修在顶部灯具的选择上,常将注意力单纯地集中在美观上,忽略了照明的光效,极易造成电能的浪费。
纵上所述,可以看出家庭装修所涉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同时也是较为复杂的。为此切不可轻率从事,应从实际出发,加强分析,借鉴经验,虚实结合,或许能够创造出家庭装修的优秀作品来。
★ 浅谈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与实
★ 虚谷的生平与艺术文学论文
★ 网络信息安全与防范论文
★ 网络多媒体论文
★ 网络市场的特征与功能的论文
★ 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与设计论文
★ 通信网络组建维护实训
★ 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形势与对策论文
★ 网络信息安全论文
城市称号的虚与实 第3篇
比如刚刚评出的2014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我看就是一朵朵不实的“谎花”。
有些城市荣誉称号的帽子戴在头上真如博士帽,谁戴谁光辉。比如森林城市、绿化城市,就得有林子、有草木,如果城市里就老树六七棵,八九十枝花又戴上了森林、绿化城市的桂冠,谁就是光着屁股讲礼仪——太死不要脸了。所以,评出的全国森林、绿化城市基本上都让人服气。
可如今评出的最具幸福感城市就令人莫名其妙了,幸福感是人的感觉,除了人,我真的不知道还有哪只蛤蟆、哪条狗会有幸福感。那么,一座城市何来幸福感?此命题在逻辑上就是荒谬的。
评选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机构会辩解说:你连这都看不明白,我们说的是市民,是城市优质服务的功能让市民满意。这就更荒唐了,幸福感一定是个体生命的体验,你医疗服务体系再完善、报销比例再高,我也不愿得病,得了不治之症的人就是住进老干部病房,享受24小时全天候服务,也不如没病没灾穿着草鞋在草原上撵兔子的人更具幸福感!
市民的幸福感是需要社会与城市为他们提供良好、完善的公共服务,但这些硬件服务可以单列考评,不能把千差万别的个体生命体验捆绑在你的硬件考评体系之中。这就像捆绑的夫妻不会有幸福感,你以为把一对郎才女貌、门当户对的男女组合在一起,他们就有幸福感吗?
人的幸福感是个体生命的体验,不是对政府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就如当下有些城市的土豪,他们对社会政策、对政府服务啥都满意,但就是不愿意在最具幸福感城市里待着。他们甚至放弃在最具幸福感城市里的成功事业,跑到广西巴马,在那个穷山沟里高价租两间土坯房,自己种菜、自己去山上背泉水,过得清静悠闲,就干‘啥也不干”这件事。他们觉得这样的日子才最幸福,长寿乡才是他们最具“幸福感”的地方。可是,这地方对想事业上大有作为的人来说,就不会是“最具幸福感”的舞台了。
地方领导当然也知道一些不实的城市称号不招人待见,可是那些评选机构即便没有权威性也都有背景,地方城市能一概拒绝,可别的城市并不拒绝。虽说这只是开花不结果的‘谎花”,但有时也有让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效果。
体育教学目标表述的虚与实 第4篇
一、教学目标“虚”的表述
教学目标的“虚”是指教学目标表述的空虚、虚幻、不具体、没有标准、无法操作、难以落实、难以检测和评价的文本化;其次是目标表述的极度空旷, 要达成的目标被宏观的语言, 夸张得不可捉摸。
案例:学习腾空步课时教学目标:通过腾空步教学, 使学生 (初步、进一步、基本) (了解、体会、掌握、改进) 腾空步技术动作, 发展学生下肢力量, 培养学生 (拼搏精神、热爱劳动的高尚品质等) 。
分析:学生初步了解腾空步技术动作, 教师开讲解1~2次腾空步技术动作, 学生就可能初步了解, 换言之教师讲解1~2分钟, 本次课就可结束;进一步体会, 学生练习1次、2次也可以说体会了也可以说没有体会, 进一步也是十分模糊的表述, 没有标准, 不具体不能量化, 无法检测, 因此教学活动没有规范。发展下肢力量更宏观了, 一节课学生下肢力量增长到什么程度, 在初步了解或体会的前提下, 下肢力量增长可能是想象的, 无法考察。当然, 一节课就要把学生的拼搏精神, 高尚品质等培养出来, 这样的目标表述是空想、不现实、不具体、无法操作、无法评价和不能完成的。
二、教学目标“实”的表述方法
教学目标就是指学生学习以后, 表现出的能被观察到的行为活动, 它是课能进行到什么程度的明确说明。教学目标的真实表达是指教学目标的具体, 所表述的内容, 能在教学过程中被观察、操作、实现、检测和评价。教学目标实在表述, 是指教学目标表述中, 应包含四大要素的表达。
1. 教学对象
如:初二 (1) 班 (男生30名, 女生20名) 。
2. 说明具体行为
行为表述的基本方法是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一个短语, 行为动词说明学习类型, 宾语则说明学习内容。例如:阐述或示范羽毛球网前搓球技术动作、做出摆动腿屈膝高抬技术动作等。
3. 说明产生行为的条件
条件是指学习者表现行为时所处的环境因素。例如, 女生在男生热烈的掌声中再练习3次, 热烈的掌声就是条件。体育教学中的条件包括下列因素:环境因素 (场地、时间、气候等) 、人的因素 (单独练习、集体练习等) 、设备因素 (场地器材、媒体等) 、信息因素 (资料、影视等) 、时间因素 (速度、时间限制等) 、问题明确性因素 (提供什么刺激来引起行为产生, 如:负荷、强度、密度等) 。
4. 指出评定行为的标准
标准是指作为学习结果的行为的可接受的最低衡量依据, 标准的表述一般与好到什么程度, 在多少时间内, 质量要求如何等问题有关。例如, 按正确次序 (按头、肩、背、腿依次过杆) 、精确度 (颠球20次) 、 (越过50厘米高度) 、在什么时间内 (1分钟内跑完400米) 、达到标准规定的要求 (78%的学生跳远5次踏跳3次不犯规等) 。
可以看出, 以上教学目标4要素表述方法, 是教学目标实在表达的具体操作策略, 它化解了教学目标虚而抽象的描述, 使目标在可观察、可量化上大大前进了一步。然而,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 学生的心理、社会适应目标表述受到更多关注, 其目标的实在表述成为一线教师必须攻克的难题。为此, 笔者建议尽可能避免使用培养体育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创新精神以及高尚品德等抽象而空虚的术语, 仍然用行为的语言表述, 使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 可观测、可量化、可评价。如“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可转化为1组2组学生主动搬运器材的行为表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可转化为50%学生主动为同伴纠正投篮的错误动作;“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高尚品质”可转化为主动为他人加油、抱衣等。因此, 教学目标的实在 (行为化) 表述既是专业的, 又是技术的。专业的是指在专业领域 (教师行业) 中, 用专业的规定要求表述教学目标;技术的是指教学目标表述的技巧与合理。
显而易见, 体育课教学目标表述从虚向实的发展, 无疑是追求高质量体育课的客观要求。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 教学目标表述与时俱进。当然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 同时又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一节课不可能达成所有领域的教学目标, 因此表述教学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不要每个领域目标都平均表述, 要突出重点, 分清主次; (2) 要适度, 要求不能过高, 也不能过低; (3) 要明确, 就是目标有轻重, 有标准; (4) 要具体, 就是要用学生的学习结果来表述, 不是用学生的行为过程来表述。
三、结语
教学目标本质上的表述, 就是教师把教学思想, 教学经验, 教学策略, 细化成可看、可听、可量、可触的行为描述, 付诸于教学设计中, 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在具体目标引领下向前发展。教学目标的实在表述, 使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找到依据, 体育课的科学价值得以体现。因而, 为教师破解虚幻目标表述导致体育课的随意和无科学性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张祖忻, 朱纯, 胡颂华编著.教学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7, (6) :125-146.
[2]蒋丰.体育课学习目标的编写方法[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1, (8) :70.
诗歌表现手法中的虚与实 第5篇
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
在中国画传统技法中,“虚”,是指绘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常常采用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就是指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或表现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就是一个虚象,“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等,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在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联想之境。这类虚境是借联想而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是绵延而不断绝的。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情境: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杜甫《月夜》中:“今夜郎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诗人不写战乱中自己如何思乡,而说家人怎样想念自己,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抽象的情感(思念妻子)附丽于具体的形象画面(对月怀人)亡,令读者驰骋想象于虚实之间,从对妻子想念之深去推想妻子对丈夫思念之切。又如高适《除夜作》中的“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亦属此类。
再看看涛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绘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之势;《雨霖铃》中卜阕所写的分别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在诗歌中,通俗的理解,“实”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情景,“虚”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而虚拟的情景,“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相互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了诗的意象,开拓了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如:
寒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一二句实写景,描写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明月洒下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关山。此诗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表达出了浓浓的思乡情。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达中心主题。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从而起到一方对另一方渲染烘托的作用,借以突出中心。如:
踏莎行
欧阳修
侯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写虚,乃设想之境,“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愁思绵绵,妻思夫,夫想妻。整首词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巩固练习]
读李煜的词《望江南》,回答后面的问题。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人来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的吟唱。
(1)你从中读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2)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1)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词人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其梦醒后处境的无限凄凉。(2)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正面描写,而是借繁华生活的梦境般描写进行有力的反衬烘托。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显凄凉。
答案应包括三个方面:
简论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虚与实 第6篇
一、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虚与实
宗白华先生认为“实化成虚, 虚实结合, 情感和景物结合, 就提高了艺术的境界。”[1]中国传统绘画讲究以虚当实, 虚实相生, 无画处皆成妙境, 有时不着一墨, 却满纸江湖。中国水墨山水在创作中往往用很多空白来表现自然之境, 因而造就了“留素以成云, 借地而为雪”的效果。画家观照自然, 这种计白当黑的造物手法, 正是巧妙地运用了虚实关系渲染出自然的意境。中国造园艺术跟水墨画的表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园林中的假山、门洞、花窗、怪石、廊柱、草木这些元素与外部景观之间的相互映衬、相互因借从而构成种种曲径通幽, 柳暗花明的景观, 正是这些虚实之境让无数的游人寄情其中, 思之恋之。
而今, 虚实的辨证关系仍旧是设计者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共同遵循的基本原理和共同使用的法则, 在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空间设计中, 虚实关系的巧妙处理对于实现其功能, 传达精神意蕴等方面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虚和实时刻在同其它设计元素共同构建着作品的内在气韵, 并体现出风格民族化的美学特征。以书籍设计为例, 封面的形状和大小, 版式的格调和布局以及色彩的虚实搭配无不体现出虚实之间的关系。一本书的封面、护封、沿口、环衬以及页眉、字体等, 每一内容都需要处理好虚和实的关系。在封面设计中, 设计者如何运用虚实理念, 如何利用看不到的物象来衬托封面上有形的视觉元素, 以便读者在翻看的时候, 获得一种含蓄和意在言外的奇妙感受。正因如此, 积极而大胆地利用虚实相生的效果, 通过物象的虚实效果来提高图像信息的传达功能和涵载能力, 就会在视觉上形成强烈的冲击力。因此, 在现代艺术设计中, 遵循虚实变化和相互衍生的法则, 把握设计的传统文化内涵, 重视形式美, 努力琢磨和编排版面的视觉元素, 在点、线、面的穿插与搭配中谋篇布局, 就一定会创作出构思精巧、韵味无穷的设计作品来。
二、虚与实的美学法则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的艺术作品往往通过虚实相生法则来进行意境的创造, 这种形神兼备的艺术创作是突出民族艺术特征的重要手段, 是形象思维在具体创作的中体现。今天的观众对设计作品提出了更加挑剔的要求, 他们已经不满足于直白和被动地接受信息的传递, 而是追求一种在实用前提下更为含蓄和生动的审美享受。设计者只有清楚地了解到设计过程就是将自身的修养和情趣融铸为视觉形象的过程, 才能引导观者完成一次视觉和心理的享受过程。当代的艺术设计大致分为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空间设计三类。而这几类艺术设计中虚实的关系, 可以理解为色彩或线条的互补、形体或构图的虚实、表象和内涵的传达等。例如在处理平面海报设计中主体物象的表现和背景的关系时, 往往用虚化的背景来衬托主体的物象, 以此来呈现海报的主题。产品设计中, “实”是指作品外形的实和空, 现代工业设计中产品讲求简洁流畅, 正是有了留空来衬实, 才使得产品变得干净和空灵。在空间设计中, “实”是指空间中可感的物体, “虚”是指空间观念中的色彩对比、借景、换位等。老子《道德经》曰:“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 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些虚实观念, 对当代艺术设计作品品位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 设计师已越来越多地运用这一法则。
三、不同设计门类中虚和实的表现方式
(一) 平面设计中的虚与实
在平面设计中, 作品的格调和意境至为重要, 而虚实相生的设计手段对实现这一目标起到最直接的作用。平面设计中图和背景的关系往往体现的就是虚和实的融合, 作品的主体是图, 让人产生第一印象, 但也容易形成一种直观的错觉, 那就是作为图的附属的背景容易被忽略。而在现代平面设计中, 优秀的设计作品往往使画面的主体图与背景各自成为设计中的视觉目标, 图与背景相互依存, 互相配合, 使整个版面存在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依存关系。这和中国传统美学中“虚实相生, 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美学原理是非常相符的, 它会让人直接产生虚形和实形共生的妙境, 无为有处有还无, 虚实相间, 天然浑成, 各种意境应运而生。例如平面设计中的共生图形, 就是由两组双关轮廓组合而成的虚实图形, 以一种非常巧妙而又独特的方式紧密关联并组合成一个虚虚实实而又不可分割的整体。轮廓共生图形以极其简练的线条勾画出饶有趣味的视觉形象, 正是利用了虚和实的反转来表现主题的。实形往往是画面中被认为是图的部分, 而与之相对的虚形则是主体图形之外的背景部分。而这种图形由于虚实关系的巧妙, 又极容易发生两者之间的逆转, 当人们的视觉中心停留在实体部分的时候看到一个形状, 而当转换视觉中心关注背景的时候, 又出现了另外一种形象。例如鲁宾之杯、太极图等皆是虚实关系、“图底反转”最佳运用的典范。“在这一协调的符号中, 不对称的两半在一个宁静的圆中组成了一幅完美无缺的图案”[2]。现代平面设计中很多作品正是成功地利用了“图底反转”的设计手法, 设计出了一系列奇妙的作品。例如, 日本平面设计师福田繁雄就习惯于在其作品中经常使用这一设计理念, 巧妙地把握了实、虚形的空间共享, 设计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作品。
(二) 产品设计中的虚与实
虚实关系的运用作为艺术创造的一个重要手段, 是相似与非似之间的统一, 也是虚与实的对立统一。在日用产品的造型设计中, 我们所说的“统一”往往是指产品的形状、大小、材料、色彩及其表面纹理等要素的一致性或相似性, 是相对于产品的形状、材料、色彩、材料及其表面纹理等造型要素的多样性与变化而言的。因此, 在产品造型设计中, 我们必须在保证其功能性的前提下, 善于从统一之中求变化, 或者变化之中求统一, 处理好虚实关系。在产品造型中被实物直接占用的空间称之为“实空间”, 未被实体占用而只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对使用者产生影响的称为“虚空间”, 即虚形空间。虚形会通过虚拟、扩张、穿透来增加对产品造型内外的影响, 使得实形在视觉上沿着虚拟的空间从静态走向动态。“如果说实形告诉人们如何把握空间, 虚形则提供了可让人把握的空间。实形往往是坚硬而且充实, 虚形是松散而缺乏质感, 二者具有冲突性, 进而形成对比。结果是虚形与没有边界的环境相融合, 构成‘基底’。”[3]而这两者共同构成丰富的产品要素。这一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使产品造型简洁和实用, 力求自然。其巧妙之处就在于虚形空间外延被无限地扩大, 令使用者明显感觉无形的空间远远超过了实体空间, 形成了一种巧妙的空间张力, 使用者在使用该产品的时候会自然产生一种轻松感。其次, 无论是功能化的实形, 还是空间化的的虚形, 都在力求构造一种视觉上的实用空间形态, 使观者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无尽的联想。虚形依附实形而产生, 实形又因虚形而产生空间张力, 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 产品设计中实形和虚形互相依赖, 共同构成产品设计的重要美学形态。
(三) 空间设计中的虚与实
在空间艺术设计中虚和实仍旧是一对辨证范畴。建筑的外在形体和内部装修是靠大量的材料堆砌而成的, 如何取得最佳的视觉效果, 充分地利用好有限的空间, 是每一个空间设计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空间中虚实关系的处理, 是解决空间视觉效果的最好途径。要想处理好虚实关系, 离不开在“虚”字的内涵上作文章, 处理好虚实之间的平衡点, 才能使空间设计变得更加丰富、意境更加深远。
虚形往往呈现给人的是令人反复回味的空间。虽然观者无法触摸, 却能从空缺处感受到虚虚实实的美妙意境。空间中的““实”就是指实物、实景。在环境艺术设计及室内空间设计中, ““虚”往往暗示了一种设计意念, 如田园风格、简约风格、欧式风格、古典主义风格等事实上就是一种空间风格给人的观感, 它代表的是一种文化的内涵和格调, 其视觉效果往往是或古朴典雅、或简洁大方或者婉约柔美等。在这里“实”则是指处理和构建空间的材料所呈现出的色彩、形状、规格、材质、肌理等方面, 不同的实体元素可以组合成产生不同种类的“虚”的效果, 它往往要服从于虚的调配。环境及室内空间设计和绘画作品一样, 虚境之美来自实景的塑造, 来自与实景的搭配和相互衬托。虚境是现实环境模拟和诱导观者自觉产生的一种空间遐想, 它是通过实景来体现的, 如园林中的漏景、借景所造成的效果。虚境和实景相辅相成、互相渲染, 使空间设计中的设计意图得以实现。
传统艺术中的虚实观念间接或直接影响着现代艺术设计, 当代艺术设计者把握好传统虚实观并自觉地使用到作品中, 能激发使用者或观众产生审美直觉, 从而提升了作品的意境、设计高度和品位。从平面设计到产品设计再到环境与室内空间设计, 许多设计师都有意无意地运用着虚实手法, 使得设计作品更富有含蓄性和回味性。而传统文化中虚和实这一对辩证统一的元素的合理运用, 极大地增强了设计作品的内涵和感染力。作为设计师, 只有把当代设计创作根植于传统文化中, 探寻一条文化与设计结合的道路, 才能设计出耐人寻味、意趣和格调均高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2][英]E·H·贡布里希.秩序感[M].杨思梁, 徐一维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1987.244页
爱的虚与实论文 第7篇
平面设计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层面的传播领域之中。由于受传统观念以及农耕思想影响, 以往的平面设计中, 人们常常只注重图形、文字的设计与诉求, 对图形、文字以外的空白 (背景) , 则容易忽略, 甚至有人认为空白就是一种浪费。
空白在这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白, 有时它会是某种色彩。色彩起烘托气氛, 渲染情感的作用。空白时画面中的无, 称为虚, 是一种纯粹的、抽象的无, 往往有助于信息传达、情感交流, 起到以少胜多, 提升作品感染力的作用。
虚与实, 有与无事相依而存的, 并在相互对照、转换中才得以显现升华。因此, 空白既是一种形式, 也是一种语言。一张白纸无所谓虚实, 但无论一个点、一行字、一块面的出现, 都会使版面产生虚与实、有与无、强与弱的变化, 所以说虚实是相互矛盾、对立统一体, 二者“相因而生、相比而显”。无虚也就无所谓实, 无实也就无所谓虚, 虚实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便。因而在谈论虚时必须以实为着眼点, 处理实时必须考虑虚之存在。
虚与实, 有与无事相对的。有时虚可以产生实之效果, 实却有虚之功效。画面中的空有时不等于空无一物, 古诗中常有:“只见鱼儿不见水, 此中自有波涛在”画面中画鱼、鸭, 从不画水, 周围一片空白。正是由于这一片空白, 才能清清爽爽地把画中之实衬托出来, 这空白给人以水的感觉, 因此也就不觉得空。感觉中的这种水, 是观者因主体联想而产生的结果。
因此, 我们可以看出:版面中的无, 实际却蕴含着丰富的有, 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空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理念, 强化主题, 有意削弱其他的结果, 是有意之空, 是主观感受与视觉美感的统一, 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因此好的形式就是内容, 内容即是形式, 内容与形式难分彼此。
虚与实, 有与无, 就像鱼与水一样, 互帮互助。只有鱼而没有水, 生命将受到威胁, 水宽鱼自乐。空白常常是设计者煞费苦心的结果, 是设计的生命、灵魂。不同的空白可呈现出不同的表达含义与风格, 不同的空白可引起视觉与心理上的不同反应, 空白也因不同的主题产生不同的作用。空白为视觉及心理提供了无限想象的可能与依据, 是实的另一种表达, 是实之补充与延伸, 是想象之翅膀, 是精神之家园, 观者可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无限的乐趣, 作由此及彼的联想, 完成最终设计。虚、空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更为重要的是, 它为观者提供了奇妙的想象空间, 可以把创造者与审美者的感觉、愿望、情绪、精神以及知识、经验、信仰等统统放进去, 并从中得到共鸣、慰藉、启示和力量, 它是情感、思想依托的空间。
平面设计时在有限的版面空间内完成其信息传达与诉求愿望, 而简洁、单纯的表达方式往往容易引人关注, 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代设计中所追求的简约, “少即是多“正是这一设计理念的体现。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一个人是很难的, 然而当空旷的地方只剩下一个人时, 目标便会非常明确突出。
中国传统书籍正文版面中, 天头地脚往往留有较大的空白, 这空白不仅使文字集中、版面稳定, 而且使读者感到明朗而优雅。传统书籍版面中, 上部较宽的留白, 是为了读书批注之用, 既有使用的目的, 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形式美。
设计中, 我们充分利用图形、文字间的距离、空白大小、形状, 形成不同样式风格的表达。现代设计中的错乱、重叠、残破、运动、视幻都为设计带来了视觉上的革命。不同大小的空白, 可以区别和引导视线流动, 如报纸的栏、标题就是以空白的大小来区别, 视线流程清晰。空白还可以用来划分群组关系:均等的空白容易形成群体, 反之易于区别。不同形状大小的空白, 在版面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就整个版面而言, 空白的变化可形成版面的节奏变化, 空白的多少、大小会直接影响表达效果与品质。
设计中的虚有时候并无什么特别的意义, 但它却能使你感动且过目不忘, 带给你愉悦和情感上的满足, 这正是空白的美。
空白以鲜明的个性美的形式展示着其独特的魅力, 成为现代人所宠爱的一种设计风格。其实, 美不需要理由, 感觉到最重要。空白的形式美在于点、线、面的有机结合, 巧妙配置, 空白的合理支配。空白的美是依主体变化而变化的。
参考文献
[1]王宏香;《无中生有》[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1月;
浅析写景类诗歌里的虚与实 第8篇
一、由实景到虚景
所谓实景、虚景是相对而言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现实为实,梦境为虚;叙述为实,议论为实。实景是可见、可嗅,甚至是可触的;虚景则只 可感受。在写景类诗歌中,在景情的过渡或延伸中总是追求一种自然贴切。这种转化对追求至善至美的诗人而言则是充分展示个人才情的契机,也是诗歌内容层面扩 张,追求浓厚、含蓄之美的需要。于是在景和情的转化处也就成了情景类诗歌的作者普遍的着力点之一 ,例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总的说来,诗歌的前两句属写景,后两句属抒情。就前两句的写景而言,首句的“暗飞声”写出了诗人闻笛的感受,实中有虚,尤其是“暗”字意蕴丰富;而次句的“满洛城”则差不多都是想象了:诗人觉得这样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整个洛阳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这句与前一句的“暗飞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正是这种反差让读者体会到了此曲的巨大穿透力,更进一步说,它实际上展示的是一直在酝酿和最终形成爆发的思乡之情的威力。难怪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感慨了。需要补充的是也有不少诗歌是先有情,然后才有景,也即缘情即景之作,那么诗歌的后几句景物刻画则或多或少地符合这种由实景到需景的特点;而诗歌的 最后一句往往起着提升全诗映照诗情或另辟蹊径、拓展意蕴的作用。
二、由实景到虚情
这里的“实景”与“虚景”亦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我们初略地将景物描写统称为“实景”,将诗中抒发的情感统称为“虚情”。
在写景类诗歌中由景到情的写法是主流。這是诗歌本身扩张的需要,也只有从有限的景升华到无限的情,诗歌才能实现内容上的有效扩张。若仅仅搁于实,不能较好地融入虚,诗歌便会显得浅显和单调。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首句写遥望 一轮落日向着一望无际、连绵不绝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缓缓而没。次句写流经楼前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向东流向大海。这两句诗结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了诗人笔下,使画面显得格外宽广和辽远。如果说第一句诗是标准的实景展示的话,那么次句则是由实景向虚情的过 渡,实中已有了虚的融入了。在看似写尽望中景色之后,诗人却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将诗篇推向了更高的境界。将先前之景与胸中之情打成一片:以视野之开阔,暗含诗人抱负和气度之远大,同時还使人悟到“站得高才 能看得远”的生活哲理。就这样,整首诗在浓缩中实现了扩张,通过由实景到虚情这种手段提升了整首诗的意蕴和层次。
三、实景寄寓虚情
爱的虚与实论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