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你为了成功如何奋斗?
测试你为了成功如何奋斗?(精选4篇)
测试你为了成功如何奋斗? 第1篇
十五年前的今天,你和你的初恋情人分散两地,情人移居海外,
测试你为了成功如何奋斗?
。临走时,她(他)说:“十五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老地方见!”
十五年转瞬即逝,今天大日子终于来临了。但你却忘掉了何处是老地方,不住地思索也想不出何处是老地方,只记起其中四个比较有可能性的地点,究竟你会去哪一个地点呢?
A. 地铁站。
B. 百货公司门口。
C. 咖啡室。
D. 画廊。
答案:
A. 地铁站
由你的选择看来:看风驶利、见风转舵,用在你身上是最合适不过,你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精得跟猴子似的,就算在索马里也能活得很好,
B. 百货公司门口
由你的选择看来:你的人生奋斗过程充满了苦与乐,所以你很会存钱,平时有斗志的你,虽然遭遇挫折,也能百折不挠,最后没有大成就,也肯定会有小成就。
C. 咖啡室
由你的选择看来:你是那种封建时代遗留下来的人类,但现在这个社会,埋头苦干是没有人理的,要用点小技巧,对爱情也是一样,不可蛮干,以免前功尽弃。
D. 画廊
由你的选择看来:你是个说一不二的直人,不过幸好你很乐观又随缘,所以不会为五斗米折腰,有陶渊明的气质,是能赢得人生的人,好极了!
测试你为了成功如何奋斗? 第2篇
在我的大学的开端,我恍惚感觉在这里有一些没落,我在回忆着以前的岁月时,我记起了,有一本书叫做《我奋斗了18年是为了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于是我想说说我们身边的事情,因为我当初记得这样一篇文章,现在看过之后内心不免怅然若失,而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事情,类似于此。
可能很多女孩子都还记得那些意气分发的城市大男孩在刚刚进大学校门时身上笼罩着得金黄色的光晕,他们阳光,充满朝气,举手投足之间都流露出自信和潇洒。但是你们是否注意了那些默不吭声在角落一脸落寞的农村男生,他们没有名牌衣服,没有高档的书包,有些先天条件不错的男生对他们投以鄙视的一笑,他们拥有优越的自身和家庭条件,他们充满自信,自然把什么都不放眼里。他们可以一晚上吃掉上百块钱,但他们不知道钱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很敏感的词眼,当我在学校旁边的餐馆端盘子的时候,我看到了那时的虚伪与空洞。而现在城市的男孩子眼界多高啊,出手就是动百上千,他们探讨的要不就是手机数码,要不就是女生?在他们看来仿佛只要自己喜欢都可以得到,莫不知,他们的自信全是父母给的,如果不是家庭的条件,他们凭什么请女孩子吃肯德基必胜客??这种无知当真是十分的可笑。当我说到这里的时候,我有些茫然了,我有些害怕与惊恐如果有一天我变得这样,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像我这样来提醒着我!
而对于女生来说,我不知道对于她们是不是对这些农村来的男生退避三舍,仿佛他们不可能成为爱情的载体,即使可以也最好不是自己爱情的载体。但是如果你们能够真正用心仔细观察这些男生,你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绝不是那些在城市长大的公子哥们闪动着奢侈的光芒,他们的细心和不服输的精神仿佛从心田里缓缓流淌出的清流。我想是不是我想的太多了,但是,现实就是现实,我看到了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女孩子带男孩回家时,当父母知道是来自于大山里的男孩子,他们是怎么样的心境呢!仿佛农村是一条天堑,不可越过。终此而已。
而麦子说的18年的奋斗却是如此的艰辛,不知道当时18年后的麦子是否会泪流满面叙述当年!而农村在农村孩子的心里想始终是彼岸天堂,农村男孩子从来不奢求女孩子的爱,他们知道现在的社会一切很多东西是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的。于是,他们静下心来默默的奋斗着,他们相信自己的女孩正在幸福的彼岸安静的等待着。他们蜷缩在角落的,绝不会是才气纵横,也不会是英俊脱俗,但他们却拥有一副由于从小干农活而锻炼出来的古铜色的皮肤,有力而温热的大手和坚实的肩膀,我想这是城市里男孩子没有的。他们知道来自于农村,先天的基础本来就不足,心里在信念的天地里沉默,他们通常不会大声的说话,小心翼翼如同小猫,所以他们不会要求有多少人会注意到他们的存在,出身于农村,我知道农村的医疗条件,记得小的时候,我病得很厉害,是父亲抱着我赤着脚跑了8里路到医院,将我医治的。相比如果在城市是绝对不会遇到我这种情况。我不会抱怨那时的条件,因为这也是上天对我的考研与恩赐。不百炼何以成钢!麦子的18年的奋斗,对于城区的天地成长的孩子来说,我想他们是无法理解的。
渺渺岁月,苍之不语。当我看到每年的政府文件,很多是关于对农村的改造时,我的内心是怎样的欣喜,欣喜的是农村的天地很宽广,有很多的机会可以去发展,可以去改变。但更多的还是惶恐,惶恐的是,今天农村与城市还是如此的鸿沟差距,毕竟,农村的信息交通,教育,通信,生产力还是不能与城市相提并论,物质的不可比已成现实。看着麦子的余音,我想到了自己,每次回家,当我看到自己和家人一起劳作时,我的心情是如此豁然。我很高兴获得这样的力量,不管境地如何,有一颗始终向上的而不变的心也是如此的重要!当我看到麦子如愿的,和他奋斗相比的人坐在一起喝咖啡的时候,那是怎样的心地!他18年的奋斗只为“咖啡”,在我的心底农村并不是那样的不可越域!
说了这么多,我为来自于农村的学生感到骄傲,我愿意与这样的人并肩作战,你们才是将来的主宰!而对于我来说,我也是来自于农村的学生,那么,我要奋斗了多少年能和你们坐在一起喝咖啡!
测试你为了成功如何奋斗? 第3篇
DST钻杆测试的结果理论上是一个二开二关的压力与时间相关的标准曲线, 如图1所示, 但是现实测试中的曲线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 有的与标准曲线相差甚远, 接下来对各种测试现象及其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
1钻井液调试
严格上瓦斯压力测试前应该进行清水冲孔, 清除煤层上的泥饼, 但是考虑到钻孔安全性, 应尽量调稀钻井液, 使煤层中的瓦斯能够自由释放出来。钻井液过稠, 会完全包住煤层, 瓦斯气体不能释放, 并且钻井液会堵塞测试导气管, 使测试结果不理想, 严重时造成测试失败, 二开曲线不显示, 如图2所示。
改善方法:实际测试中, 一般要求泥浆低含沙量、低失水量, 不能过于黏稠。
2井下开关阀门
目前用于测试的阀门比较先进的是电子开关阀门, 该阀门操作简单、方便, 能够按测试者的要求定时开关井, 但是由于测试的环境易潮湿, 容易造成开关遇水失灵, 不能完成二关的要求, 测试曲线不合格, 如图3所示。
改善方法:测试前要对测试开关做专门的防水处理, 或者研制测试专用开关, 避免开关与水接触。
3测压钻孔质量
某些地区地层缩径严重, 孔径变化比较大, 待测煤层上部钻孔缩径, 使仪器不能顺利下井, 有的缩径严重的无法取出测试工具。上部孔径过大, 封隔器封孔效果不好, 甚至封隔器无法坐封, 测试失败, 如图4所示。
改善方法:选择测试钻孔时尽量找那些钻孔质量较好的钻孔, 必须执行先测井后测压的流程, 分析测井数据和岩心资料, 选择合适的坐封位置, 避开破碎带和扩径部位, 针对某些钻孔缩径严重的地区, 如果确实需要测试, 要求钻进过程中下入套管, 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缩径带来的测试失败, 另外也避免了测试事故的发生。
4测压钻孔位置的选择
某些测试结果与当地已知的煤层瓦斯压力相差较大, 测试过程和测试工具都很正常, 最后从当地村民了解到测试钻孔附近100m以前是煤矿的老采空区, 煤层被扰动, 且煤层中的瓦斯很大部分被抽才和逸散, 造成实际测试的瓦斯压力较低, 如图5所示。
改善方法:设计测试钻孔位置前, 首先要对测试区进行整体的了解, 掌握测试区的构造情况, 煤层埋深, 周围是否有小的煤窑和采空区, 这样就可以避开煤层扰动区, 测出煤层真实的瓦斯压力。如果必须在裂隙带、破碎带地和断层附近施工测压孔时, 必须对测压孔周围50m范围内进行处理, 封堵围岩裂隙, 这样才能准确测定煤层瓦斯压力。
其他影响因素:测试人员不专业、测试态度不认真, 这也会间接导致测压结果的不准确。另外良好的钻机施工队伍也是测压的关键因素, 仪器连接的密封性能、下钻的速度、钻具下井后适当的给压、提钻解封的节奏, 都决定着测压是否能成功。
5结论
勘查阶段钻孔瓦斯压力测试成功与否取决于钻孔的质量、测试钻孔位置的选择、封隔器坐封位置的选择、钻井液的合理调试、电子开关阀的正常工作以及测试人员和钻机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 要想提高测试的成功率, 就必须严格做好上面的各个环节, 使测试的成果准确可靠, 能够对煤层气的地面开发的合理选区和煤矿后期的安全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测试结果表明, 测试环节改善后, 瓦斯压力的测试成功率提高了30%, 降低了测试的工作量和测试成本。
参考文献
[1] (法) 亨利.乔利特.油井生产实用手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9.
[2]卢德唐.现代试井理论及应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9.
[3]苏现波, 林晓英.煤层气地质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8
[4]周世宁, 林柏泉.煤层瓦斯赋存与流动理论[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7.
测试你为了成功如何奋斗? 第4篇
我的新世纪是从1999年开始的,笼统算来正好十年。
那一年,我学会了上网。有天晚上,我在酒吧里忙着调制鸡尾酒,一个酒吧常客,也是大学生走过来打招呼,说他准备结账走了,到网吧上网。我抬头说:“上网?同去同去!”
我曾读过著名网友、专栏作家王小山的专访,里头介绍了非常神秘的“泡网”,让我对网络世界无比神往。但那时候,我对自己能否掌握上网这门“高科技”实在没有把握。虽然在大学里学过五笔字型,却已经一股脑儿都还给老师了。不会打字,怎么上网?这是还没到网吧前困扰我的一个问题。
后来,我发现上网并不是那么难。不会五笔,拼音也行——瓶颈问题解决后,其余便不在话下。于是,我在那家刚开不久、据说是本地第一家网吧里,成功注册了自己的ID、OICQ、邮箱……从那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生活规律是这样的:睡到午后,到网吧上网,到酒吧看生意,酒吧打烊后再到网吧上网。
是的,当时我是一家酒吧的老板。这家酒吧开在大学正门的对面,隔着一条马路。酒吧装修很另类,比如招牌是用铁皮油桶串连起来的,打那里走过,让人担心油桶随时会掉下来。不过,这家酒吧的生意很差。有时候,整晚只有我和一两个服务生站在那儿。
我的第一个网名叫“网络孤云”。这个ID并非取材于“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虽然后来我经常拿这个当签名。必须老实交待,当时我压根不知道这首诗。
这个ID意思很简单,正确的理解是“网络上孤独的云”。我对这个昵称一度感到很满意,因为那时候确实感到自己很孤独。开酒吧之前,我还经历过不少现在可称之为人生财富的挫折。某年春节前,我身上只有30块钱,于是买了包烟,买了张电影票,在影院里默默流泪。谁知那还不是最惨的,随后我就失业了。失业以后若干年,我甚至欠下了一屁股债……有时候,人生低谷原来是一谷还比一谷低。
这个ID后来简化为“孤云”。这是作家古清生建议改的。学会上网后,我曾在网吧楼下买过一本杂志。这本杂志刚创刊,也可能是正处于试刊阶段。杂志里头有篇报道介绍了网络文学,并采访了古清生。没想到上网不久,我真碰上了这个人,还和他成了“网友”。他说,“网络孤云”太复杂。不如叫“孤云”。于是,我就以“孤云”行走网络江湖了。
事实上,我并非向你推销个人自传。当一个人动了写自传的念头,这个人肯定开始老了。我想说的是,网络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当然,这在如今已经成了一种常识。比如有人在网上找到女朋友,有人在网上赚到钱,还有人在网上实现了作家梦。但那时候,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啊。假如你在报纸上得知一个人,而你在网上真的能和这个人聊上话,那意味着网络正在向你展示一个全新的未来。你的人生,完全可能因此全然改观。每小时花三块钱(当时网吧上网的价格),就可以过上截然不同的人生,哪里找去?
至今,学会上网仍然是我人生中最为重大的事件。再也没有别的什么,能够始终贯穿我这十年的时光。
2000年春夏之交,我提着个行李箱登上大巴,到省城后转火车直奔北京。这是我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出省。我告诉人家,坐火车是想好好地欣赏各地风光。实际上,那是因为我买不起飞机票。
一个月之后,我依然奔走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从挂靠《人民日报》的广告公司,到位于新华社大院地下室的咨询公司,从这家网站到那家贸易公司……最多时,我一天跑五六家单位求职。可是对方看了简历后,要么不屑一顾,要么客气地说:“我们会通知你的。”记得有一回到一家网站应聘编辑,一个长得像海归的年轻CEO翘着二郎腿,看也不看简历就问:“会不会dreamweaver?”“不会。”“会不会frontpage?”“也不会。”“那你来干嘛?”他的脸上露出揶揄的笑容。
这次应聘对我是毁灭性的打击。从那以后,我只敢挑那些小贸易公司投递简历。再过不久,因为有这方面的从业经历,我到通县一家卖奶粉原料的贸易公司当了业务员。至此,我的北京“寻梦之旅”宣告破产。
去北京前,我在网上写了些酸不拉叽的随笔。善意的网友走过路过,有时会顺便叫声好。说起来,这大概像经过乞丐的身边朝他丢枚硬币一样。当时我显然并不是这么认为的。我的感觉是:“天可怜见,我的才华总算有人赏识!”所以,我拿沈从文先生的一段话鼓励自己——“尽管向更远的地方走去”。实际上,我之所以去北京,还是因为那时我正“赋闲”在家。每天除了从开杂货店的二姐那拿包烟,借点零钱上网,实在没有别的事情可做。在这种情况下,到北京赌一把就算输得再惨,也不会比在老家呆着坏到哪里去。
因此,工作还没有着落,我仍然有闲情去逛了一回故宫,去了一趟北大和颐和园。在那年的冬季来临之前,我买了张火车票,夹着尾巴逃出了这座大得容不下我的城市。
2000年底,刚回老家不久的我便通过村民选举活动,当选为本村村委会委员。我发现,这个职务是由民政部门颁发证书的。这本证书可能还放在老家房间的抽屉里,再过五十年不知道会不会成为值钱“文物”。
关于这段日子,其实没啥好说的。我在村里主要负责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工作,反正只要不来钱的差不多都归我管。许多时候,就是拿个本子到各家工厂、单位里登记流动人口,如此之类的。
当时我心如死灰,觉得这辈子再也没有指望了。我告诉自己:“就这样吧。”所以,我每天除了上班,就是回家上网,继续半失业状态的读书、上网生活。我真的以为,这辈子可以这么平淡地过下去,甚至有点喜欢上这样的生活方式。静下心来后,我把每个月大部分工资都拿来买书。在朋友的鼓励下,偶尔也在报纸上发表散文作品。这曾经让我窃喜不已,并且在想:要是每个月能有上千元稿费,我就心满意足了。
2002年9月,没有任何预兆,有位朋友在QQ上问:“愿意到福州工作吗?”她说的是一家报社,有个朋友正好要到另一家报社去,想推荐一个人当文化记者。那是我一直梦想而不敢奢望的地方。曾经有一次,我经过一家报纸发行站时,望着发行站的招牌,心想:如果我去应聘发行人员,以后有没有机会转为报社记者?我压根不知道报纸的编辑和发行原来是两码事。幸好没走进去,否则我最终可能成为一名发行主管,而不是编辑。
就这样,还没干完一任村委会委员,我又拖着一同去过北京的那个行李箱到了福州。知道吗,当我拿出厚厚一摞打印好的作品资料,考核我的报社主任喃喃自语:“就怕我们用不起你……”
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
者帕慕克的获奖演讲词,淡的是“父亲的手提箱”。2009年的诺奖获得者赫塔·米勒,讲的是“母亲的手帕”。那是曾经给予他或者她写作力量的神秘物品。我想了一下,我的父亲并没有装着手稿的手提箱,我的母亲也不会以“记得带手帕”这种方式来表达她对儿子的关爱。
父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的父母亲以及父母亲的父母亲,当然也都是农民。如果还有什么的话,我能想起来的是父亲挂在墙上的那把洞箫。父亲是个顽固的乐观派。无论风里来雨里去,他经常跑到其他村庄看老家流行的高甲戏,或者和一帮“弦友”玩“弦管”。小时候,我印象里父亲总是很晚才踩着他的自行车(后来是一辆破旧的嘉陵摩托)回家。从小没爹没娘的他,大概就是从古老的戏曲里找到安顿自己灵魂的方式。据老辈分的见过我爷爷的亲戚说,当年爷爷的扁担上也总挂着一把二胡。
虽然自己五音不全,但我知道,爷爷的二胡、父亲的洞箫,一定是通过某种秘密的途径影响着我。实际上就是这样,无论我做什么,都能够找到父辈的影子。离开家乡越久,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房一瓦,也越来越清晰地出现在我的眼前、梦里。
我想我没有机会能像帕慕克那样,对着全世界感谢父亲。我在这里其实想说的是,帕慕克拥有“父亲的手提箱”,而我有电脑。靠着一台连着网络的电脑,我挣脱了父母亲生活一辈子的乡村,先是到福州,然后去了上海,再到杭州定居下来。互联网改变了我,也改变了许许多多像我这样的农村青年。
这一定也是十年来,发生在许多人身上最为重大的事件。
从这里,你大概已经看到,我讲述的并不仅是一个人的命运。我只是把自己作为标本,告诉你十年来这个时代的一个剖面。大致说来,这是一个农村人奋斗了十年,终于能够“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故事。
但,这还不是关于这十年的完整版本。事情是这样的,当我终于可以悠闲地坐在家里喝咖啡,我不仅没有因此感到太多的快乐,反倒发现自己更爱喝在老家泡习惯了的铁观音。这种感觉十分荒谬,或许你也有所体会。
这种荒谬感肯定有着它的根源。归结起来,这应该是一种深深的失落感所致。
有人把这种失落感称作故乡的沦陷,并且断言“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是的,当你坐在城市里回望家乡,那片土地已不再是当初模样。还有人说,我们失去了乡村,却没有收获城市。当你蜗居在城市一隅,为买套房子甘心成为房奴,你的“老巢”正被推土机打翻推倒。比如在我的老家,昔日的稻米田变成了工业区,布满青翠林木的后山变成了大学新区,连村子都被从中剖出一条学生街——村里的老人每天晚上守在餐饮店门口,等着捡瓶子。
我们得到了什么,我们失去了什么?这笔账已经不那么容易算清楚了。我只知道:我们这一代人注定是过渡性的群体,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拼了命地想摘掉农民的标签,为的就是让下一代人安稳地生活在城市里;我们这一代人注定是无根的浮萍,从农村挤进城市,然后在城市里遥望故乡,潸然泪下。
测试你为了成功如何奋斗?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