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0-241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精选9篇)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2年9月 -2013年11月因急性腹痛来湖南省人民医院超声检查的儿童分为两组:1腹痛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组56例(实验组):男40例,女16例;年龄5个月 ~13岁,平均(5.50±2.91)岁,超声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患儿;2腹痛不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组55例(对照组):男35例,女20例; 年龄5月 ~12岁,平均(5.50±2.86)岁,年龄构成比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组相匹配的无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腹痛患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超声诊断标准均按照[2]:超声一个切面发现2个以上淋巴结,长轴直径大于10 mm,短轴直径大于5 mm,纵横比≥ 2。受检者均排除传染性单核粒细胞增多症、结核、淋巴瘤、阑尾炎及急性胃肠炎等。

1.2仪器与方法

应用Philips IU22、SAce-6000C和Me Dison V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受检者均排便后禁食8 h以上,首先常规超声检查肠系膜淋巴结情况,测量肠系膜淋巴结长径及宽径,沿腹主动脉纵切显示SMA长轴,脉冲多普勒分别在SMA起始部0.5~1.0 cm处取样,校正声束与血流夹角始终小于45°,测量血流速度,计算收缩期血流峰值、舒张期血流峰值及阻力指数,所有测值测量3次取平均值。见图1和2。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腹痛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患儿与对照组SMA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腹痛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儿童组SM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 较对照组降低(P <0.05),阻力指数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附表。

(±s)

注:1)与对照组比较,P <0.05;2)与对照组比较,P >0.05

3讨论

肠系膜淋巴结主要分为沿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排列的肠系膜上淋巴结及沿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分支排列的肠系膜下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是儿童的一种常见病,其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刘贵麟[3]研究指出:肠系膜淋巴结炎发生的几率很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不一定是肠系膜淋巴结炎。小儿淋巴系统发育旺盛,免疫反应迅速,淋巴结相对较大, 但随年龄增长逐渐缩小[4]。为了协助诊断和鉴别腹部淋巴结疾病,正确认识肠系膜淋巴结超声表现,本文旨在探索腹痛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患儿SMA彩色多普勒血流参数变化情况。

国内外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SMA和相应器官病变及其相互影响的研究报道日趋增多,MURDOCH等[5]提出新生儿出生的第一天SMA高阻力血流速度模式患小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风险大,国内有学者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SMA血流变化在功能性再发性腹痛儿童的临床意义,贺雪华等[6]研究显示,功能性腹痛儿童组SMA的PSV、EDV较健康体检者降低(P <0.01),阻力指数在两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张碧宏等[7]报道胃肠功能障碍儿童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速度与同期健康体检的儿童比较,差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目前,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能简单、方便、快捷、清晰和直观地显示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同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作为目前较为先进的超声检测系统,能良好评价SMA的血流情况,已经逐渐成为了检测SMA疾病的主要手段。

本研究结果显示,腹痛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儿童组SMA的PSV和EDV较对照组降低(P <0.05), 阻力指数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小儿回肠末端及回盲部的淋巴结最丰富,尤其是小儿时期的淋巴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屏障作用差,所以呼吸道和胃肠道的细菌、病毒感染常累及肠系膜,引起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而SMA是供应小肠和大肠血运的主要血管,胰下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结肠中动脉、结肠右动脉、回盲部动脉、空肠动脉及回肠动脉主要由其发出,所以测定SMA血流速度等参数能很好地反映肠道血流动力学的变化[8],同时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能较好地观测到患儿病情的进展和相关情况。因此,腹痛患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与不肿大间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参数变化情况的探讨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能客观反映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对肠道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腹痛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患儿SMA彩色多普勒血流部分参数值较对照组降低,能为临床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因此,正确认识腹痛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患儿SMA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能更好地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本研究的不足之处:1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对此结论还需进一步研究;2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患儿SMA彩色多普勒血流部分参数值的改变与小儿腹痛程度未进行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腹痛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患儿肠系膜上动脉(SMA)彩色多普勒血流参数变化情况。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腹痛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患儿(56例)及腹痛不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患儿(55例)SM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阻力指数,并进行对比。结果 腹痛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儿童组SM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较对照组降低(P<0.05),阻力指数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痛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儿童组SMA的血流参数变化情况能很好地反映肠道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为临床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第2篇

关键词 肠系膜淋巴结炎 临床特点 治疗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为小儿腹痛常见病因之一,近年发病率呈明显升高趋势[1]。2010年1月~2012年3月收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79例,现将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儿79例,男37例,女42例,其中2~5岁20例,5~9岁51例,9~14岁8例。5~9岁64.5%。以反复腹痛就诊54例(68.0%),以急性腹痛就诊25例(32%)。病程2天~3年。

临床特点:全组以急性腹痛或反复腹痛就诊,腹痛时解痉药不能缓解,腹痛部位和腹痛程度易变,压痛不固定,多位于脐周或右下腹部。1周前有明显上呼吸道感染病史60例,有胃肠炎史10例,有9例病前无上呼吸道及胃肠道病史。但在患病的79例病儿中有反复上呼吸道感染(1年中发热、咳嗽次数>3次,在医院诊断为上感)病史62例,包括9例发病未找到诱因。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2.8~20)×109/L,其中白细胞升高21例,淋巴细胞升高者65例,中性粒细胞升高14例;腹部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79例患儿均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小5mm×4mm~30mm×22mm,报告回盲部、腹主动脉旁见串珠样、大小不等多个低回声结节样阴影68例,11例肠系膜上探及肿大淋巴结,淋巴结数目均>5,纵横经比例>2。

治疗:①抗炎、抗病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30mg/(kg·次),2次/日;利巴韦林10mg/kg,1次/日;若持续发热,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加用甲硝唑7.5mg/kg,2次/日。症状减轻后复查血常规,若白细胞恢复正常,腹痛消失,抗生素由静滴过渡到口服用药,平均疗程7~10天。②对症、补液:腹痛能口服者颠茄合剂0.2~0.6mg/kg,2~3次/日,不能口服者静注山莨菪碱0.2~2mg/kg;发热根据小儿情况可用退热贴、布洛芬、柴胡等。补液根据小儿有无脱水和脱水情况而定。

结 果

72例患兒经抗感染、对症、补液治疗3~7天腹痛明显减轻或消失,复查血常规正常,腹部彩色多谱勒超声显示肠系膜淋巴结数目明显减少,其长、短径也较治疗前明显缩小。1例5岁患儿误诊为阑尾炎,转外科治疗经手术证实。6例患儿经常规治疗3~5天仍腹痛到其他医院诊疗,失去随访。有10例半年内反复。

讨 论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肠系膜淋巴结的非特异性炎症,因小儿肠系膜淋巴结丰富,尤以回肠末端和回盲部较显著,小肠内容物常因回盲瓣的作用而滞留于回肠末端,肠内细菌及病毒产物易在该处吸收进入回盲部淋巴结,而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2]。临床报道男孩多于女孩,以冬春季节多见,常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中并发,典型表现为发热、腹痛、呕吐、腹泻或便秘。腹痛多位于脐周及下腹部,腹部压痛部位偏内侧,范围不固定,并可随体位变更,其临床表现及症状的轻重依其年龄不同有较大差别,年龄较大患儿症状多较轻,以轻至中度腹痛为主,而年龄较小患儿易出现急腹症样表现,经过对症处理不能在短期内奏效,易误诊为急腹症。治疗无特效方法,经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腹痛多能缓解,但有少数可能转为慢性。若治疗过程中症状不见好转或进行性加重,可能存在或合并腹部外科情况,应予以高度重视,以免延误治疗。

根据经验,患儿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中出现发热、腹痛者应考虑到并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可能。及早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明确诊断,防止疾病的误诊,有助于正确处理病情,指导治疗,提高疗效[3]。

参考文献

1 申文忠,窦金明,邵博,等.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552例[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1,7(4):379.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62.

3 于宗君,王利珍.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109例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0:393.

综上所述,多种危险因素能够引起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再次出血,应该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 刘艳芳,赵性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卒中杂志,2009,4(12):978-983.

2 王丽艳,朴香花.原发性脑出血临床治疗与CT诊断[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5):36.

3 张乐祥,张明祥,郝斌.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2,10(3):307-311.

4 林力,葛林通,彭明娥,石浩.52例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再出血的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06,35(3):241-242.

5 应纪辉.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治疗重型高血压脑出血35例分析[J].江苏医药,2004,30:558.

6 蒋开夫,刘毅,王东,何芸,等.基底节区脑出血早期微创血肿清除的疗效及再出血的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21(3):259-260.

7 马德年.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原因分析及对策[J].山东医药,2010,50(35):63-64.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总结、分析2008-2010我科超声探查的408例儿科门诊腹痛患儿肠系膜淋巴结超声资料, 对其中能探查到肠系膜淋巴结的316例不明原因腹痛患儿肠系膜淋巴结声像图资料做总结、分析。316例中男198例, 女118例, 年龄1.5~12岁, 平均年龄 (7.0±2.65) 岁。本组病例均因程度不同、时间不等的间歇性或持续性腹痛而就诊, 并且已经排除有明确病因的腹痛 (如阑尾炎、肠套叠、肠蛔虫、淋巴结核、肝、胆、胰及泌尿系统疾病等) 。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Siemens 300型及Philips IU 2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5.0~10MHz。患儿取仰卧位, 常规全腹扫查, 排除腹腔肿瘤、肠梗阻、阑尾增粗及肠道蛔虫;以脐为中心依次向四周进行扫查再重点清晰显示肿大的淋巴结。观察并记录淋巴结数量、大小、形态、边缘、内部结构等。测量最大淋巴结的纵径、横径和纵横比值 (L/S) 。使用彩色多普勒和/或能量多普勒观察内部血流情况。

2 结果

2.1 大小

最大淋巴结的纵径、横径、纵横比值的范围、均数和标准差分别为:纵径4.5~30.5mm, 平均 (12.18±3.17) mm;横径2.0~12.6mm, 平均 (5.25±5.7) mm;L/S值1.04~5.45, 平均 (2.40±0.56) 。

2.2 部位

淋巴结不仅分布在1个部位, 而且也同时分布在不同的部位, 其中以右下腹和脐周为主, 共占94.3%。

2.3 个数

所有淋巴结呈多发性, 数目≥3个, 有散在分布, 也有成簇状排列。

2.4 回声

呈椭圆形、肾形的低回声、等回声, 边界清楚, 表面光滑, 包膜完整, 皮髓质分界清楚, 中央髓质呈高回声, 周围皮质呈低回声, 无融合及钙化。也有的中央高回声不明显, 完全为低回声。

2.5 血流显示

22.9% (138/316例) 的淋巴结探及血流信号, 77.1% (178/316例) 为探及血流信号。淋巴结血流显像为淋巴门条状血流规则分布, 位置较深的肿大淋巴结探及点状血流, 表浅者见淋巴门向淋巴结内呈树枝状的血流信号分布。

2.6 判断腹痛患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参考值

316例腹痛患儿肠系膜淋巴结纵径、横径、纵横比值的95%单侧下界值:纵径为6.99mm, 横径为2.69mm, 纵横比值为1.49。若最大肠系膜淋巴结同时满足纵径≥7.0mm, 横径≥2.7mm, 纵横比值≥1.5时, 则判断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腹痛组与正常组肠系膜淋巴结纵径、横径比较, 见表1。

2.7 本文数据与其他报道的比较分析

对符合肿大诊断标准的316例腹痛组病例与汤贞彦等报道[1]的正常小儿的肠系膜淋巴结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两组资料年龄与性别无统计学差异, 而肠系膜淋巴结纵径、横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即腹痛组肿大肠系膜淋巴结纵径、横径较正常组增大。

3 讨论

肠系膜淋巴结主要分为上、下两群:肠系膜上淋巴结沿肠膜上动脉及其分支排列, 收纳空、回肠及十二指肠的淋巴;此外还有回结肠淋巴结、右结肠淋巴结和中结肠淋巴结, 它们收纳各自附近器官的淋巴管。肠系膜下淋巴结沿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分支排列。即有左结肠淋巴结、乙状结肠淋巴结和直肠上淋巴结, 它们收纳各自附近器官的淋巴管。以回肠末端及回盲部的淋巴结最为丰富。小儿淋巴系统发育尚不成熟, 屏障作用差, 所以呼吸道、胃肠道的细菌、病毒等感染常累及肠系膜, 引起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病理表现为淋巴结增生、水肿、充血。临床症状为脐周、右下腹不同程度的腹痛, 可伴有发热、呕吐、腹泻、便秘等症状。若未及时治愈, 病情迁延, 常导致患儿间断性腹痛, 食欲不振, 甚至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本组资料显示检出的316例不明原因腹痛患儿肠系膜淋巴结, 其主要分布在右下腹及脐周部, 达94.3% (298/316) , 这与上述部位淋巴组织特别丰富有关。检出的肠系膜淋巴结均为多发, 可散在分布或簇状排列, 大多呈椭圆形、肾形的低回声, 边界清楚, 表面光滑, 包膜完整, 皮髓质分界清楚, 中央髓质呈高回声, 周围皮质呈低回声, 无融合及钙化[2]。大多数 (77.1%) 淋巴结未检出血流信号, 仅有22.9%能探及血流信号。即使检出血流也只是呈点状、短条样血流信号。

另外也有文献报道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在无症状的小儿也常常可以检出, 且并非都是异常的, 并不一定就是肠系膜淋巴结炎, 而且病理报告大多为反应性增生[3]。尽管这些资料多数认为腹痛患儿与无症状小儿所见的肠系膜淋巴结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但本组资料显示腹痛组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均较正常组增大。

综上所述, 由于小儿腹壁薄, 腹腔脏器和周围间隙的脂肪含量少, 高频超声对小儿腹腔内结构层次显示清晰, 对肿大的淋巴结定位定性准确, 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建议肿大淋巴结诊断标准为:纵径≥7mm, 横径≥2.7mm, 纵横比值≥1.5[4]。正确评价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 有利于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超声检测肠系膜淋巴结对不明原因的小儿腹痛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且由于它是一种简便、快捷、无创、无痛苦的检查方法, 并便于治疗前后对比观察, 故作为临床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当排除了有明确原发病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后, 能检测到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时对于临床诊断相关疾病更有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超声诊断, 评价它在小儿腹痛时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16例不明原因腹痛患儿肠系膜淋巴结超声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显示的肠系膜淋巴结均为多发, 其中以右下腹和脐周最多见;腹痛组肿大肠系膜淋巴结纵径、横径均较正常组增大 (P<0.01) 。结论: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肿大肠系膜淋巴结, 正确判断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对临床诊断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腹痛患儿,肠系膜淋巴结,高频超声

参考文献

[1]汤贞彦, 齐信王, 等.正常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超声表现 (J) .浙江实用医学, 2005, 11 (4) :278-282.

[2]李建初, 袁光华.血管和浅表器官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学 (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9:381-382.

[3]刘贵麟.小儿急性阑尾炎与肠系膜淋巴结炎 (J)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04, 25 (4) :363.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第4篇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引起儿童腹痛的常见原因之一,近年来儿科病例逐渐增多而引起临床重视,我们与儿科合作,采用彩超高频探头检查肠系膜淋巴结炎获得满意的效果。自2007年我科通过此方法检查肠系膜淋巴结128例,现总结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7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采用彩超高频探头检查以腹痛为主诉就诊的门诊患儿共128例,男78例,女50例,年龄3~11岁。患儿多以腹痛为主诉,多为阵发性隐痛、钝痛或胀痛,多位于脐周及右下腹。部分患儿伴有食欲不振、恶心或腹胀、发热、腹泻等症状。

1.2 仪器与方法:采用日本东芝nemio 2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变频线阵探头,频率6~11MHz,取平卧位,以脐周为主,对腹部四个象限逐一扫查,首先排除胰腺炎、胆囊炎、肠套叠等常见引起腹痛的病症。显示淋巴结后,多切面比较测量淋巴结大小,取最大淋巴结长轴为长径,并在其垂直断面上测量淋巴结短轴为短径,并用CDFI显示其内部血流分布情况。

1.3 确定淋巴结肿大的标准为: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以上淋巴结显像,长轴直径>1.0cm或短轴直径>0.5cm视为肿大。

2 结果

128例患儿中均显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肿大淋巴结呈椭圆形,以低回声为主,淋巴门清晰,增大以长径明显,边界光滑完整,L/S>2,淋巴结多为成簇存在,5~6个多见,彼此无融合现象,最大者2.6mm×1.1mm大小,CDFI:淋巴结内部可见点、条状的稀疏或较丰富的血流信号。肿大淋巴结分布以脐周部、右下腹部为主,占总病例数的91%,上腹部及左下腹部占9%。

3 讨论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指上呼吸道感染后而引起回、结肠区域肠系膜淋巴结发生的炎症性改变。病理表现为肿大的淋巴结充血,髓内淋巴窦及生发中心漏出性出血,淋巴窦内见白细胞及纤维素渗出以及组织增生,淋巴结被膜水肿,白细胞浸润。患儿年龄多在7岁以下,男孩略多于女孩,并且患儿常有上呼吸道感

染或肠道感染史。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机体免疫系统活跃,免疫功能旺盛,淋巴滤泡生发中心明显;另一方面肠系膜淋巴结在回肠末端和回盲部分布丰富,且小肠内容物常因回盲瓣的作用在回肠末端停留,肠内细菌和病毒产物等都可能透过肠粘膜在该处吸收进入回盲部淋巴结,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故患儿多以脐周或右下腹痛为最常见。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声像图表现:肿大的淋巴结多位于右下腹部或脐周部,数个或多个肿大,分布呈孤立性或呈簇状,无融合。表面光滑完整,淋巴门清楚。CDFI:肿大的淋巴结内部可见点、条状的稀疏或较丰富的血流信号。

本病应注意与其他病因引起的淋巴结病变鉴别。①与肠系膜淋巴结核鉴别:后者有结核病史及发热、盗汗等临床症状,受累的淋巴结数目较多,包膜可不完整,表面不光滑,多有融合呈分叶状。内部回声不均匀,淋巴门大多消失,可同时伴液性暗区或钙化。当淋巴结包膜被破坏后其大部分和全部结构消失,形成不规则形肿块。治疗上对抗结核药物敏感。②与恶性淋巴瘤鉴别:恶性淋巴瘤多见于青壮年,表现为肿大淋巴结趋向圆形,回声极低,可有融合,淋巴门呈偏心型或消失,CDFI:内部血流信号极丰富。消炎治疗效果不佳。③与阑尾炎所致的局部淋巴结肿大鉴别:后者临床症状明显,超声图像可显示肿大的阑尾,淋巴结多局限于右下腹部。 

通过观察,我们认为超声诊断具有无创、经济、简便、可重复检查的优点,可作为临床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有效方法。通过超声对肠系膜淋巴结的诊断,有助于尽早明确患儿腹痛的原因,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并及时实施治疗。

参考文献

[1] Puylaert IBCM. Mesentric adenitis and acute terminal ileitis:US evaluation using graded compression [J]. Radiology, 1986,161:691 - 692

[2] 徐玉春,李树芳,丛阿妮.彩超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意义[J].上海医学影像杂志,2003,12(1):64-65

[3] 李灿霞 李丽.高频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6,8(5):291-293

[4] 陈晓君.陈思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565例临床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6,8(8):858

[5] 梁燕,李汉文,魏青,等.高频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价值[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2):41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08年12月, 对86例来我院以腹痛就诊的患儿应用高频彩超进行肠系膜淋巴结检查, 发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患儿45例, 男27例, 女18例, 年龄2岁~12岁, 平均年龄7岁。其中伴发热9例, 白细胞增高3例, 伴上呼吸道感染9例, 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17例, 伴呕吐、腹泻3例, 4例除腹痛外无其他明显伴随症状。

1.2 使用仪器

采用西门子G50型多功能彩色超声显像仪, 高频探头频率为5~10 MHz.

1.3 检查方法

受检患儿取仰卧位, 必要时取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先用腹部探头, 探头频率为3.5 MHz, 常规检查肝、胆、胰、脾、双肾及腹腔。再用高频探头, 探头频率为5~10 MHz, 重点检查脐周、回盲部及肠系膜根部。一般的肠腔气体可应用探头加压, 轻轻推挤腹部, 驱赶肠腔气体使淋巴结显示清晰。观察有无肿大淋巴结及淋巴结的数目与大小, 并用CDFI显示肿大淋巴结内部及周围的血流情况。

2 结果

本组45例患儿在肠系膜根部均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结肿大, 患儿肿大的淋巴结数目在2个以上, 多见于右下腹、右侧腹, 以脐右侧为主, 少部分见于左侧腹和脐周;声像图表现为低回声结节, 形态趋于长椭圆形, 皮髓分界较清, 周围皮质为均匀的低回声, 其中心部位回声增强为淋巴结门, 增大以长径明显, 边界光滑完整, CDFI示淋巴结内可见点条状或较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 部分患儿肠间隙及盆腔可见条带状液性暗区。治疗后复查肠系膜淋巴结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或消失。

3 讨论

淋巴结为淋巴器官之一, 主要功能是过滤淋巴、产生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参与机体免疫活动。由于小儿淋巴系统发育尚未成熟, 屏障作用差[1], 各种肠道细菌、病毒、毒素等都可能透过肠系膜, 引起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指上呼吸道感染后引起回、结肠区域肠系膜淋巴结的炎症, 因本病的病因未完全阐明, 故亦称之为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回肠远端的肠系膜淋巴结非常丰富, 且小肠内容物常因回盲瓣的作用在回肠末端停留, 肠内细菌和病毒产物易在该处吸收进入回盲部淋巴结, 致肠系膜淋巴结炎[2]。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在7岁以下小儿好发, 男孩多于女孩, 以冬春季节多见, 常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时并发。小儿肠系膜淋巴结在回肠末端和回盲部分布丰富, 肠系膜淋巴结炎因病变主要侵犯末端回肠及升结肠部分区域淋巴结, 故以右下腹痛常见, 肿大淋巴结常位于脐右侧及右下腹。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主要表现为右侧腹腔探及多发淋巴结肿大。以往对于本病的诊断多依据病史及典型的临床症状, 因肠系膜淋巴结属深部淋巴结, 且体积较小, 正常时呈<1 cm的长椭圆形, 长径大于短径, 短径比较稳定 (0.5 cm) [3], 因此不易触及。高频彩色超声对淋巴结的检查, 不受淋巴结所处位置的影响, 具有直观效果, 用高频超声探头 (7.5 MHz) 探查, 因探头频率高, 小儿腹壁较薄, 于脐右侧在肠系膜根部能较容易地找到肿大的淋巴结。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中肿大的淋巴结数目多, 常见成串出现, CDFI显示内部及周边均有较丰富的血流信号。高频彩色超声不仅能显示淋巴结的大小、数量, 还能清晰显示肠系膜淋巴结的结构, 以其低廉的检查费用、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可重复使用及无放射性危害, 再加上超声具有实时、连续、多切面、多角度观察等特点, 认为目前是淋巴结无创性检查的最佳手段。对于小儿来说优于其他检查, 对诊断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慕逖.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65.

[2]刘执玉.淋巴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6:111-114.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第6篇

资料与方法

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慢性腹痛患儿273例, 男198例, 女75例, 年龄2~14岁, 平均7.1岁。所有就诊患儿均以腹痛为主, 部分患儿伴有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和 (或) 腹胀, 无明显发热及腹泻。腹痛为隐痛、钝痛或胀痛, 以脐周、右腹或右下腹明显。腹部压痛范围较广, 位置比阑尾点高而偏内侧。时间>1周。上述患儿有256例治疗后复查, 其中, 男184例, 女72例。

研究方法:采用阿洛卡a-10彩色多普勒诊断仪, 线阵探头, 频率5~10MHz。检查时患儿平卧位, 双腿稍弯曲, 自脐周、右腹、右下腹逐区扫查, 确认为淋巴结后, 观察其包膜、回声以及彩色多普勒显示血流情况。多切面比较测量淋巴结大小, 即淋巴结最大切面的纵、横径线, 而横径的大小较纵径有价值, 非特异性炎性淋巴结通常是纵横径均匀性增大[1]。计算纵横比 (L/T) , 即最大切面的纵径 (L) 除以同一切面上的横径 (T) 。腹膜后淋巴结及肝门区淋巴结肿大不列为本组观察范畴。

统计学方法:治疗前测量数据及治疗后测量数据用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两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患儿治疗前超声检查与治疗后超声复查均可以观察到肠系膜淋巴结, 两次前后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组肠系膜淋巴结平均纵径与平均横径均明显大于治疗后组 (P<0.01) , 而淋巴结纵径与横径之比治疗前组小于治疗后组 (P<0.05) 。患儿就诊时检查与治疗后复查的肠系膜淋巴结的纵径与横径之比均>2。患儿就诊时检查见肠系膜淋巴结多为数枚相互聚集, 但无明显融合。治疗后复查多为散在性出现。见表1。

讨论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 机体免疫系统活跃, 免疫功能旺盛, 淋巴滤泡生发中心明显。另一方面, 由于儿童机体发育尚不完善, 各种肠道细菌、病毒、毒素等都有可能透过肠黏膜引起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从而导致患儿慢性腹痛, 文献资料显示, 该病好发于学龄前及学龄儿童, 男孩多见[2]。本组研究病例与之相符。由于过去认识不足及检查条件所限, 许多儿童慢性腹痛可能因误诊而延误治疗, 甚至进行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给患儿及家人带来莫大的伤痛。有资料显示, 非特异性淋巴结炎声像图表现为淋巴结呈椭圆形均匀性肿大, 85%的淋巴结纵横比>2[1]。本研究慢性腹痛患儿的肠系膜淋巴结平均纵径及平均横径均较治疗后明显增大 (P<0.01) , 提示儿童慢性腹痛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有关。患儿治疗前后的肠系膜淋巴结纵径与横径之比均>2, 且治疗前比值小于治疗后 (P<0.01) , 提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与非特异性炎症有关。

注:就诊时肠系膜淋巴结检查与治疗后检查比较, *P<0.05, **P<0.05。

目前, 淋巴结的检查方法很多, 如CT、淋巴结造影及超声均可进行检查。CT以及淋巴结造影均具有放射性, 而且淋巴结造影属于有创性检查, 所以两者不适合儿童多次扫查。过去由于受到超声技术的限制, 超声检查多限于浅表淋巴结, 而对于位置较深的淋巴结显示效果不理想, 故常使深部组织的淋巴结检出率明显下降。随着超声新技术、新设备日新月异飞速发展, 特别是高频远场聚焦性能的改善及彩色多普勒的应用, 使得深部位的淋巴结均能较清晰地显示。本研究中两组病例均应用高分辨率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其检查, 使检出率明显提高, 全部受检患儿的肠系膜淋巴结均能得到很好的显示。另外, 超声具有无创性、可连续、多切面、多角度观察、重复性强等特点, 目前认为是无创性检查淋巴结的最佳方法。

笔者认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作为无创性检查方法, 可反复多次进行, 通过超声检查慢性腹痛儿童的肠系膜淋巴结是否肿大及肿大后的淋巴结形态回声, 对淋巴结能定量评估, 以此为临床医生提供儿童慢性腹痛的病因, 并进行合理施治, 治疗后复查与治疗前进行对比以明确病因, 判断疗效。因此,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目前已成为查找儿童慢性腹痛病因以及检查儿童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最为安全可靠的手段, 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高频探头进行肠系膜淋巴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儿童慢性腹痛寻找病因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因腹痛就诊的儿童273例, 进行脐周及右下腹肠系膜淋巴结彩超检查。结果:儿童肠系膜淋巴结均有不同程度肿大。结论:应用高频探头进行肠系膜淋巴结检查对寻找儿童慢性腹痛病因是一种有价值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关键词:超声检查,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儿童慢性腹痛,病因

参考文献

[1]李治安.临床超声影像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肠系膜淋巴结炎50例临床分析 第7篇

肠系膜淋巴结炎包括急性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和慢性结核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以7岁以下为主,有上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与颈部淋巴结炎的病史。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恶心、呕吐等,其中,腹痛以右下腹为主。病理表现为淋巴结增生、水肿、充血。现将我院儿科,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治疗的急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资料,治疗及预后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患儿男20例,女30例。其中,年龄<1岁2例,1~3岁10例,3~7岁38例。全年均有发病,以秋冬季为主,秋冬季40例,本病发病至就诊时间<3d的15例,一周以内的25例,>1周10例。具体见表1。

1.2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偏高5例,正常40例,偏低5例,淋巴细胞比例升高45例,C反应蛋白升高30例,血培养均阴性,

1.3 B超检查

50例均在右下腹(多在回肠末端)高频探头探出直径0.5cm以上的肿大淋巴结,多成群,无重叠融合现象,淋巴结内充血肿大,腹腔内可有少量炎性渗液。

1.4 治疗情况

30例C反应蛋白升高病例,予输液氨苄青霉素,0.1g/kg Bid治疗3d,或口服头孢氨苄胶囊10mg/kg Tid治疗5d,病毒感染病例,予输液利巴韦林0.1g/kg Qd治疗5d。有发热,呕吐,腹泻的对症处理。病程长的予中药化瘀散结,解毒消肿。均在抗感染及抗病毒治疗2~3d后腹痛,发热症状好转,呕吐,腹泻,便秘症状消失。复查B超淋巴结肿大明显好转,肿大淋巴结数量减少。

1.4 随访及预后

50例患儿经1个月~2年的随访,B超复查30例,淋巴结肿大消失。8例仅有个别淋巴结肿大但无临床表现,2例复发,反复出现腹痛,发热。B超淋巴结肿大。

2讨论

本组50例,均在7岁以下,B超均在右下腹回肠部,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肠系膜动脉及动脉弓分布,肠内容物常在回肠回盲部停留,细菌及病毒毒素易在此处吸收而引起淋巴结的急性炎性反应。临床表现以右下腹及脐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应与急性阑尾炎相鉴别,急性阑尾炎体温骤升,查体有腹部反跳痛及肌紧张,压痛固定,而本病体温多不高,腹痛呈阵发性,如拧绞样,无肌紧张及反跳痛,压痛不固定。该病还应该于结核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感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肠系膜恶性淋巴瘤相鉴别[1]。

本病多由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红球菌,假结核杆菌,柯萨奇病毒,血吸虫,阿米巴感染引起,血培养阴性说明该病中,毒血症是本病的关键。

本组患儿经抗感染,抗病毒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大多消失,复查B超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多完全吸收,证实该病是细菌和病毒血行感染所致,本病预后良好,只要积极控制感染,可避免肠系膜淋巴结炎化脓后形成脓肿。

参考文献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21例治疗体会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10年11月我院门诊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肠系膜淋巴结炎21例, 男15例, 女6例, 年龄1.5岁~13岁, 发病时间1 d~1个月。

1.2 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有不同程度的腹痛, 15例为隐痛, 6例为痉挛性疼痛, 且多为阵发性, 持续3 m in~5 m in, 最长约12 m in, 每日发作约3~5次, 腹痛间歇期活动正常, 感觉如常。疼痛部位:脐周痛11例, 上腹痛2例, 右下腹压痛8例, 无反跳痛和腹肌紧张, 偶在右下腹及有压痛区有小结节样肿物, 为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伴随症状:12例有发热症状, 5例有腹泻、呕吐症状, 3例有咽痛、头痛症状, 1例有关节酸痛症状;查体:15例咽部明显充血, 6例扁桃体充血肿大, 脐周压痛11例, 上腹压痛2例, 右下腹压痛8例。此病需与急性卡他性阑尾炎鉴别, 急性卡他性阑尾炎表现为右下腹痛、恶心、呕吐, 右下腹压痛明显, 往往有腹肌紧张和反跳痛, 周围血白细胞升高, 而肠系膜淋巴结炎病情轻, 缓慢, 无肌紧张。

1.3 辅助检查

血液分析白细胞2例升高, 其余白细胞正常或低于正常, 21例均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均有肠系膜淋巴结根部及右下腹多个低回声结节影, 直径大于1 cm, 成堆出现且有明显相互融合, 淋巴结周围有较强回声的条形肠系膜脂肪影像衬托, 边界清楚。

1.4 治疗方法

轻症患儿给予口服头孢类抗生素, 剂量50~100 m g/ (kgd) , 辅以利巴韦林15 m g/ (kgd) 肌注或口服, 白细胞高可静滴头孢类抗生素50~150 m g/ (kgd) , 减少活动, 平均疗程1周。

2 结果

全部病例治疗后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 2周后症状全部消失。

3 讨论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童腹痛常见病因, 该病多见于7岁以下的小儿, 临床常见病毒感染, 全年均可发病, 但好发于冬春季节, 常在上呼吸道或肠道感染中并发, 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由于小儿免疫功能活跃, 当细菌或病毒感染后, 其毒素等随淋巴管进入局部淋巴结, 激发机体免疫反应, 引起淋巴结肿大, 因小儿肠系膜淋巴结十分丰富, 回肠末端及回盲部尤甚, 小肠内容物因回盲瓣的作用在回肠末端停留, 所以肠内细菌、病毒及毒素易在此部位吸收进入回盲部淋巴结, 引起淋巴结炎[1]。在炎症渗出物的刺激及吸收下, 患儿可以出现发热、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易造成误诊误治。通过分析本组病例得出以下体会: (1)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范围广泛, 呈阵发性, 多为痉挛性疼痛, 持续时间短, 不剧烈; (2) 压痛点多在脐周及右下腹; (3) 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见肠系膜淋巴结根部及右下腹多个低回声结节影, 边界清楚。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一种安全、无创、快捷、准确率高的检查方法, 对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因此, 对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出现腹痛或长期间歇性腹痛反复发作时应考虑肠系膜淋巴结炎, 并及时做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以明确诊断。治疗方面宜采取综合治疗、对症治疗的措施。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362.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第9篇

关键词:超声影像,急性肠系膜淋炎,腹痛,鉴别诊断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发病原因较多, 常见的病因是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所致, 是儿科常见多发疾病。该病多属于病毒感染, 常与小儿肠道感染、呼吸道等有关。临床上发病多见于小儿回肠末端, 淋巴结呈多发性肿大、充血。笔者归纳总结利用高频彩超鉴别诊断小儿肠系淋巴结炎的数据资料, 进一步证明了高频超声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0月~2013年4月间我院儿科接诊的患者78例, 男40例, 女38例, 年龄3.5~8.5岁。患儿体征:腹痛腹泻、发热、咽喉痛;实验室检查:白细泡普遍增高;病理检查:淋巴结充血、水肿。

1.2 超声检测方法

使用PHILIPS 4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设置5~12MHz。取仰卧位, 对患者右中腹部、下腹部, 肚脐周围, 患儿盆腔做大范围探查;再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患儿淋巴结内部及周边血流情况, 同时测量阻力指数 (RI) 。

2 结果

入选的78例患儿中, 9例患者诊断为急性阑尾炎;69例诊断为肠系淋巴结肿大;影像学特征:患儿肿大的淋巴结呈卵圆形, 边缘光滑, 完整, 纵横径比>2;患者肾形结构可辨, 皮髓质分界清楚;患儿淋巴结内血流信号的显示比正常患儿淋巴结丰富, 纵切时刻, 可见垂直于淋巴门的红血流信号与蓝血流信号。患儿动脉频谱呈低速低阻型, 收缩期峰速在0.06~0.30m/s之间, 阻力指数0.47~0.68之间。临床上经过其它检查, 诊断准确率达到97.1%。

3 典型病例

男孩, 6岁, 经常腹痛, 便秘。在其它医院做首次治疗, 诊断为“慢性阑尾炎”, 口服药后, 症状减轻。二次发病, 来我院就诊, 以剑突下为主, 无发热, 做B超示下腹部淋巴结直径直径12~16mm, 诊断为: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炎, 经过西咪替丁及抗感染治疗, 口服中药治疗, 腹痛完全缓解, 康复出院。

4 讨论

儿科腹痛极为常见, 当然有关疾病都有相应的症状、体症, 家长也可以学会触摸小儿腹部, 注意排除阑尾炎、肠梗阻等, 只要腹软, 无固定压痛点, 无突然松手后反跳痛, 无肌肉紧张, 小儿一般情况良好, 就不必难过, 也不要自己轻易用止痛药, 但要注意观察, 必要时要在正规医院请医生慎重检查 (现在有轻率大范围器械、放射、同位素检查趋势) 并明确诊断。注意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引起的回、结肠区域肠系膜淋巴结 (腹腔淋巴结) 急性非特异性炎症, 多见于7岁以下的小儿, 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系由柯萨奇B病毒或其它病毒所致。同时可能会出现咳嗽、扁桃腺和颌下淋巴结肿大。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是引起患儿急慢性腹痛的常见原因, 利用超声波探查患儿肠系膜淋巴结方便、实用、无创伤。因为患儿肠系膜由于位置较深, 血管粗大, 血管网络多, 分辨率及精确度下降, 利用高频彩超不仅能清晰显示患儿淋巴结, 还能显示患儿淋巴结的形态, 淋巴结内部回声及淋巴结血流情况, 对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依据, 因此认为高频彩超是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首选检查手段, 对临床诊断治疗及病例追踪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是, 在部分小肠扩张患儿, 小肠黏膜环形皱襞的声象图亦呈平行光带回声, 易与蛔虫虫体相混淆。所以在进行超声检查时还需注意蛔虫与正常小肠黏膜环形皱襞鉴别。蛔虫虫体的长轴与小肠的长轴一致, 而小肠黏膜环形皱襞的长轴与小肠的长轴相垂直, 两者可相鉴别。

肠系膜淋巴结炎可以是一种疾病的腹部异常症状和体征, 如上所述其分类不同, 病因不一, 慢性中最常见非特异性淋巴结炎, 主要和零食摄入有关, 而急性多与感染有关。在传统杂志和思维中的再发性腹痛或肠痉挛也有敷衍的成分。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还要临床医生综合分析, 不要一概而论, 细心的问诊查体分析必不可少, 笔者曾经见过一例误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肝炎患者, 其实还是临床医生认识局限性导致的, 只知其然, 不知所以然。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一般都是在孩子有腹痛主诉就诊经腹部B超发现的。除了阑尾炎、呼吸道感染等原因, 除了腹痛外, 无发热、少有呕吐、腹泻及压痛反跳痛等症状体征, 便秘的儿童发生腹痛的机会非常多。笔者认为, 厌学症的儿童有焦虑症的孩子腹痛也是最常见的症状。详细询问病史, 就会发现这些儿童一般腹痛不会发生在休息日, 从来都不会因为腹痛而中止游戏, 或因为腹痛而取消游玩计划, 腹痛都会发生在上学日、即将开学日, 尤其是作业未写完时, 还常有头痛表现, 有时称“星期一综合症”。其治疗需要的是行为治疗、家长培训、老师配合等综合方法, 才能起效。

参考文献

[1]蔡茂盛, 李建一.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超声诊断价值标准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8 (8) :129-131.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精选9篇)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第1篇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12年9月 -2013年11月因急性腹痛来湖南省人民医院超声检查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