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控制电路范文
传统控制电路范文(精选4篇)
传统控制电路 第1篇
铁路车站中列车信号、进路、道岔三者之间的联锁控制发展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 分别是机械联锁控制、电气集中联锁控制、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限于当时的电子技术发展水平, 和对铁路运营安全的考虑, 计算机联锁系统依然选择将继电器电路作为执行电路。这些计算机联锁系统的特点是由计算机保证联锁、由继电器电路来执行联锁系统下发的联锁命令。正是由于整个计算机联锁系统中保留了一部分重弹力式继电器, 使得计算机智能化的特点无法充分体现。为了突出计算机联锁系统的职能化特征, 也为了使计算机联锁系统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有必要研制一种电子化的执行模块来替代由继电器构成的执行电路。
本文重点对列车信号机传统继电器式点灯电路进行了电子化研究设计。
1 列车信号机传统点灯电路电子化点灯模块总体设计
铁路车站的列车信号机包括进站信号机、带调车信号的两方向的出站信号机以及进路信号机, 这些列车信号机传统的点灯电路都是由继电器控制的。结合列车信号机传统点灯电路实现的功能, 电子化、智能化、模块化后的列车信号机点灯电路应该具备如下功能:
①能与计算机联锁系统进行信息交换, 接收由计算机联锁系统中联锁主机下发的列车信号机点灯指令, 同时还要实时地给联锁主机上传列车信号机点灯状态;
②能实时监测列车信号机点灯电流和列车信号机的点灯状态;
③每个列车信号机电子化模块可以控制1架列车信号机, 最多可以点H、U、L、2U、YB、2L、DB 7个灯位;
④电子化模块要实时进行自检, 当电子化电路自身出现故障时必须自动输出安全侧点灯信息, 即点红灯;
⑤不给出乱显示;
⑥将AC220V电源转换为AC16V, 作为列车信号机点灯电源。
根据列车信号机电子化点灯模块所具备的功能, 和列车信号机传统控制电路的运用技术条件, 铁路车站列车信号机传统点灯电路电子化点灯模块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铁路车站列车信号机传统点灯电路电子化点灯模块主要由通信电路、微处理器、列车信号机点灯主控回路、主控回路状态监测电路、信号点灯状态监测电路以及报警指示电路构成。
图1中, 通信电路在联锁主机和微处理器间进行信息传递, 这些信息包括联锁主机下达的点灯指令、表示和报警信息以及主控回路和其他电路的运行状态信息;主控回路根据联锁主机下达的点灯指令, 控制列车信号机灯泡的点亮和熄灭;信号点灯状态监测电路用来对列车信号机信号点灯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主控回路状态监测电路用来对列车信号机电子化模块中与安全控制相关的元器件进行实时监测;报警指示电路在列车信号机电子化点灯模块或者列车信号机故障时及时地给出对应的报警信息。
2 列车信号机电子化点灯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根据列车信号机传统点灯电路电子化点灯模块总体设计框图, 其硬件电路设计包括通信电路设计、主控电路设计、主控回路状态监测电路、列车信号机点灯状态监测电路以及报警指示灯。下面主要对列车信号机电子化模块点灯主控电路进行介绍。
列车信号机传统点灯电路电子化模块的点灯主控电路是参考6502电气集中信号点灯电路设计的, 如图2所示。
本文研究设计的列车信号机传统点灯电路电子化模块总共需要控制7个灯位的显示, 分别是H灯、U灯、L灯、2U灯、YB灯、2L灯以及DB灯。由于列车信号模块所控制的7个灯位 (H灯、U灯、L灯、2U灯、YB灯、2L灯以及DB灯) 中有需要与其他灯位配合点亮的, 也有需要单独点亮的, 所以将其控制的7个灯位进行分组控制, 将需要单独点亮的H灯、DB灯、U灯和L灯作为第一组进行控制, 将需要与第一组中有关灯位同时点亮的YB灯、2U灯和2L灯三个灯位作为第二组进行控制。
3 列车信号机传统点灯电路电子化点灯模块软件设计
铁路车站列车信号机传统点灯电路电子化点灯模块的软件设计, 根据电子化点灯模块的控制功能, 遵照控制软件工程方法规范, 采用了模块化结构设计。
根据铁路车站列车信号机传统点灯电路电子化点灯模块要实现的功能和硬件整体设计, 铁路车站列车信号机传统点灯电路电子化点灯模块的软件主要分为两大块, 分别是控制软件和监测软件。其控制软件包括电子化点灯模块上电自检模块、初始化模块、通信模块、点灯命令处理模块、点灯控制模块;监测模块包括列车信号机点灯状态监测模块、点灯主控回路状态监测模块以及监测信息接收处理模块。其中点灯控制软件主要负责硬件的控制输出、输入信号的采集和逻辑处理, 以实现列车信号机传统点灯电路电子化点灯模块对列车信号机的显示控制功能。
4 电子化点灯模块可靠性和安全性设计
为了保证铁路车站列车信号机传统点灯电路电子化点灯模块具有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进行了如下设计:
4.1 电子化点灯模块采用“2取2”的安全结构
根据铁路车站列车信号机传统点灯电路电子化点灯模块需要完成的功能和列车信号机点灯控制电路的运用技术条件, 铁路车站列车信号机传统点灯电路电子化点灯模块采用“2取2”的安全结构, 模块的整体结构首先保证了其具有高的安全性。
4.2 点灯控制电路选用安全型继电器作为主控元器件
铁路车站列车信号机传统点灯电路电子化点灯模块主控电路选用选用带强制导向接点的小型纤细型安全继电器。其机械寿命高达1000万次以上, 是带有强制断开接点的安全型板载继电器。在线圈无励磁的状态下, 该继电器的常开接点熔接后所有的常闭接点将保持0.5mm以上的接点间隔;同样地, 在线圈励磁状态下, 常闭接点熔接后所有的常开接点将保持0.5mm以上的接点间隔。这一特性保证了该继电器某一个接点的故障不会导致其他接点出现同样的故障, 为铁路车站列车信号机传统点灯电路电子化点灯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提供了另一重保障。
点灯控制电路采用双断法
铁路车站列车信号机传统点灯电路电子化点灯模块所有灯位点灯控制回路的去线和回线上都对称设置了2个安全型继电器, 可以实现不同点灯回路的安全可靠切换。这样可以避免只有去线或只有回线混线时造成误点灯现象, 还可以避免在一个继电器故障的情况下模块出现错误点灯或所控灯位不受控制的现象。
结论
本文结合铁路车站列车信号机点灯控制的工程实践对列车信号机传统点灯电路电子化点灯模块的进行了研究设计。模块满足铁路车站列车信号机点灯电路的各项运营技术条件, 能很好地实现铁路车站列车信号机传统点灯控制电路的电子化、智能化和模块化。
摘要:本文在分析铁路车站列车信号机传统点灯电路电子化点灯模块功能需求的基础上, 对其硬件和软件进行了研究设计, 并对列车信号机传统点灯电路电子化点灯模块点灯功能的实现及其可靠性和安全性设计进行了详细阐述。
双控一灯控制电路等 第2篇
关键词:节约能源数字电路双控一灯控制电路
1设计要求
假设晚上回家上楼,在楼下开灯后灯亮(在此楼灯用发光二极管代替),上了楼之后再按下开关,灯灭。如图1所示。
2设计思路
利用六反相器CD4069、四2输入与门CD4081、四2输入或门CD4071作为核心部件,根据与、或、非门的逻辑功能特点来对楼灯的双向进行控制。上、下楼梯的开关用两个按钮代替,只要按下任意一个开关,楼灯就被点亮:如果再次按下任意一个开关,楼灯就被熄灭。
3电路设计
3.1电路原理图(见图2)
3.2电路工作原理当接通电源后,按下S1、S2两个开关中的任意一个。如按下S1开关,图中A点的电位是通过R1电阻、S1开关接地为低电平“0”;而B点电位通过R2电阻、R4电阻接+12V电源,因此为高电平“1”。通过非门电路lCl(集成电路CD4069),C点电位为高电平“1”、D点为低电平“0”,C、D两点的电位作为两个与门电路IC2(集成电路CD4081)的一个输入端。同时A、B两点的电位也提供给IC2的另外一个输入端,根据与门电路的逻辑功能特点“有0出0、全1为1”,因此可以得到E点电位为高电平“1It。F点电位为低电平“0”。E点、F点电位同时提供给非门电路IC3{集成电路CD4071),由非门电路特点得到Y点电位为高电平“1”,从而驱动三极管V1饱和导通,而发光二极管也就是楼灯,亮。
当再次按下S1、S2中的任意一个时,如按下S2,图中B点电位将由之前的高电平“1”变为低电平“0”,从而使得E点的电位由之前的高电平“1”变为低电平“0”,因此Y点的电位也变成了低电平“0”。Y点电位为低电平“0”,那么三极管的发射结就不能够承受正向电压而导通,使得三极管由饱和状态变为截止状态,发光二极管也就是楼灯,灭。
如此这般,就行成了两个开关控制一盏楼灯的控制电路。
预应力技术在连续梁桥施工中的应用浅析
宫立柱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我国在公路建设方面也不断的加大投资。尤其在高等级公路上投资建设。随着桥梁工程大量的投资建设作,积累施工经验。作为预应力桥梁的施工工艺也慢慢的成熟。其结构比较节省材料、安全系数高等优点也常在桥梁工程中被普遍使用。为简化预皮力砼的施工工艺人们曾进行多方面的努力,经过近几年的施工经验,现通过试验。将其在施工中应注意的一些情况进行个人总结。
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技术连续桥梁实验
1试验研究简况
1.1试验梁的制作第一批试验梁共5片,用于短期静载试验,其中4片为PFRC梁,余下的一片为与之比较,钢筋砼梁(一次浇成,不作预加载处理),编号为RCL10-00.0。0在PFRC先浇梁体中,以高5cm,厚2-3cm的楔形木板形成预留槽口,在预加载条件下4片PF梁的纯弯段及其附近区域内每一个预留槽口的顶端都对应有一条裂缝(其宽度<0.04cm),在两相邻预留槽口之间未发现新的裂缝产生,表明预留槽口达到了人为控制裂缝出现的位置及间距的目的,对梁下缘砼表面进行打毛后邦扎受拉翼缘构造钢筋(纵筋和插入式马蹄箍箭)。用高流动性普通水泥砼(坍度为10cm)灌注受拉翼缘砼,并对此砼加强养护、直到卸除预加载时均未发现后浇砼表面有收缩裂缝产生。
1.2试验方法本次试验的目的在于考查琅梁通过预加载条件下二次浇注受校边翼缘砼的处理,是否能够达到推迟开裂和提高梁的抗弯刚度效果,为此开裂荷载和梁的变形成为试验观测的重要内容。同时考虑到工程实践中多数结构都承受循环荷载的作用,故首先对每梧梁进行三次静力循环加载试验,借以获取一些梁在多次重复荷载下的试验数据,之后即对梁继续加载至破坏。
1.3梁的开裂5片试验梁的第一条裂缝均为弯曲裂缝。PCLl0-0.0在第一静载的第2.5级荷载下即在跨中下缘位置产生第一条裂缝。其宽度为0.01mm,高度为.3cm,其余各梁(PFRC梁)的下翼缘在前二次静力加载、卸载的过程中均未发现裂缝,第一条裂缝均在第三次加载下产生,其宽度为0.02-0.03mm,高度2-3cm,试验表明,PF梁下翼缘第一条裂缝出现的位置与先浇梁体预留槽口的位置并无必然的联系。不难得到PFRC梁的抗裂弯Mf为:
Mf=My+rRlWox
(1)
其中:My为预加载产生的弯矩;r为塑性影响系数:Wox为扣除梁腹已裂部分的换算截面对受控边缘的抵抗矩:R1为下缘硷的抗拉强度。
试验表明,梁的实测抗裂变矩与按(1)式得到的计算相吻合,从而在理论和试验两方面都证实了:通过预加载条件下二次浇注受拉边翼缘砼的处理后的梁,可以推迟受控翼缘砼的开裂至希望程度。
1.4粱的挠度PCL梁在第一次静力加载后的残余挠度数值因故未获得,在第二次静载后测得残余挠度为0.18cm(不包含第一次静载后残余挠度),据结构承受静力循环荷载的一般规律可以推知,其第一次静载后的残余挠度将大于0.18cm,该梁在第二次静载时各级荷载的挠度较第一次静载时对应的挠度值有大幅度的增加,第三次静载的挠度亦大于第一次挠度,说明该梁的弹性恢复能力较差,此为RC梁的一大缺点,而4根PF粱在第一次静载后的残余挠度均在0.10-0.08cm,第二次卸载至0后几乎未发现新的残余挠度产生。且三次静载下各级荷载对应的挠度无明显差异,表明PF梁在下翼缘开裂前具有较强的弹性恢复能力,即具有常规预应力砼梁的特点。
2具体施工措施
通过实验,我们应该在施工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2.1跨径比一般情况下,为使边跨正弯矩和中支点负弯矩大致接近的原则,以使布束更趋合理,构造简单,故L1/L2=0.239-0.692是常见的边、主跨的跨径比范围,当L1,L2≤0.419时,边跨则需压重,应属于非常规的特殊处理;大都L1/L2=0.54~0.58则较合理,这将有可能在边跨悬臂端用导梁支承于端墩上合拢边跨,取消落地支架。
2.2梁高主跨箱梁跨中截面的高跨比h0=(1/6.2~1/86)L2,通常为(1/54—1/60)L2,在箱梁根部的高跨比h1=(1门5~1/20.6)L2,大部分为(1/18)L2左右。
目前在国际上有减少主梁高跨比的趋势,已建成的挪威stolma
桥和Raftsundet桥,在跨中区段采用了轻质砼,减轻了自重,减小了主梁高跨比,其跨中ho=1/86·L2和1/85.1·L2,根部高度分别为h1=1/20.1·L2和1/20.6·L2。一般情况下,可采用2次抛物线的梁底变高曲线,但往往会在1/4·L2和1/8·L2处的底板砼应力紧张。且在该截面附近的主拉应力也较紧张,因而,可将2次抛物线变更为1.5—1.8次方的抛物线更合理。
2.3顶板厚度以往通常采用28cm,近年来已趋向于减小为25cm,这显然与箱宽和施工技术有关。
2.4底板厚度以往通常采用32cm(跨中),逐渐向根部变厚,少数桥梁已开始采用28-25cm者,其厚跨比通常为(1/140~1/160)L2,也有用到1/200-L2者。
2.5腹板一般为40~50cm,但应特别注意主拉应力的控制,近年来在腹板上出现较多斜裂缝的病害甚多,应予谨慎。增加箱梁的挖空率,减轻截面的结构自重,采用高标号砼,采用较大吨位的预应力钢束,采用三向预应力体系等,无疑都是提高设计水平,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但同时又必须合理地掌握好“度”,必须确保结构的安全度和耐久性。
2.6连续通长束不宜过长根据连续结构的受力特点,截面上既有正弯矩也有负弯矩,个别设计中将连续通长束顺应弯矩包络图仅作简单布置是欠合理的,尤其对于较小跨径的矮箱梁,其摩擦损失单项即可达40—60%ak之多。建议此时可采用两根交叉束布置,也可改用接长器接长,分成多次张拉等。但在具体设计时接长器也不宜集中在某一个断面上,以使截面的削弱过于集中,同时也会造成施工上困难。
2.7普通钢筋是预应力砼结构中必须配置的材料当混凝土立方体试块受压破坏时,可以清楚地看到混凝土立方体试块侧向受拉破坏的形态。也即预应力仅在某一个方向上施加了预压应力,而在其正交方向却会产生相应的侧向拉应力,这是预加应力的最基本概念,必须牢固掌握,灵活应用。
因而,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必须配置一定数量的非预应力钢筋,以保证预压应力的可靠建立。
2.8关于扁波纹管、扁锚的采用扁波纹管的采用,有利于减少构件的截面尺寸,但必须注意如下几点:①扁波纹管的尺寸高度不宜太小,不利于饱满灌浆。②扁波纹管的根数。在实际工程中常用的钢束根数为每管内4束或5束。其锚圈口的损失,5束应大于4束,远较圆锚时要大,其锚固效率系数也较难保证达到95%,同时在穿束过程中也极易绞缠在一起,因而建议,每管内3.0束合适,4.0束尚可,5.0束不妥。③扁锚用作横向预应力束合适:用作纵向受力主束欠妥,不应采用“扁锚竖置”作为纵向受力主束(弯起),这将会使实际有效预应力严重不足,各股钢束在竖置弯起的扁波纹管内互相嵌挤,摩阻损失很大,对扁波纹管的横向扩张力也很大,各束受力很不均匀,延伸率无法控制,这种“扁锚竖置”方案已有多座实桥失败,应该禁止采用。
恒温控制电路的分析 第3篇
图1是一个小功率液体电热恒温控制电路, 温度传感器由热敏电阻代替, 温度调节范围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此电路主要用于对液体加热时的恒温控制。运放A1~A3工作电压为±12v。
1 电路分解
本电路是由测温电路、温度信号放大电路、恒温预置电路、继电器驱动和显示电路五部分组成。
2 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分析
(1) 测温电桥电路。测温电桥电路由R1、R2、R3、R4组成, 其中R4是热敏电阻, 作为温度传感器。当温度在设定值范围时, VA=VB, 电桥平衡, 输出信号为零, 液体处于保温状态;当液体温度低于设定的温度值时, 点A电位VA下降, 电桥失去平衡, 电桥输出信号不为零, 因此, 液体处于加热状态。
(2) 温度信号放大电路。温度信号放大电路由R5、R6、R7、R8和运放A1组成, 测温电桥的输出端A、B分别接到A1的反向输入端和同相输入端, 作为差动放大电路的输入信号。
当电桥无信号输出时, 即VA=VB, 运放A1的输入信号为0, 其输出信号u01=0, 液体的温度在设定值范围内;当电桥有信号输出时, 即VA<VB, 运放A1的输入端加入差值信号, 经过放大后, 送到恒温预置电路, 使液体处于加热状态。
(3) 恒温预置电路。恒温预置电路由R9、R10和运放A2组成, 运放A2是一个电压器, 其输入信号是温度变化信号 (u01) , 加在A2的反相输入端, A2的同相输入端是温度预置值的设定端, 调节可变电阻R10的阻值, 进行预置值的设定, 预置使用VC表示。
当u01<VC (预置值) 时, A2的输出u02为高电平;当u01>VC时, A2的输出u02为低电平。
(4) 继电器驱动电路。继电器驱动电路由运放A3、晶体管T和电阻R11、R12、R13、继电器线圈KT组成。A3也是一个电压比较器, 其输入信号是u02, 加到A3的反相输入端, 与A3的同相端基准电压VD进行比较。
当u02>VD时, 电压比较器A3输出低电平, 晶体管T处于截止状态, 继电器不工作, 液体处于保温状态;当u02<VD时, 电压比较器A3输出高电平, 晶体管T处于导通状态, 继电器线圈通电, 其常开触点KT3闭合, 加热器与交流电压220v接通, 液体处于加热状态。
(5) 显示电路。显示电路由发光二极管D1、D2和电阻R14、R15组成。当液体处于保温状态时, 晶体管T截止, 继电器KT不工作, 工作指示灯绿灯亮 (D1) , 当液体处于加热状态时, 继电器常开触点KT2闭合, 工作指示灯红灯亮 (D2) 。
3 各部分电路的预置值和比较电位值的确定
(1) 测温电桥电路。点B的电位VB=6v, 即保温状态时, 点A的电位VA=6v;加热状态时, VA低于VB的电位。
(2) 温度信号放大器。u01=5 (VA-VB) =5 (6-VA) 。
(3) 恒温预置电路。VC是温度预置值, 当液体加热时, 电压比较器A2反相端的电压要高于VC, 所以R10要可变电阻, 根据实际温度变化范围来调节R10的阻值, 保证实现液体的恒温控制。
(4) 继电器驱动电路。VD=6v, 保证u02为高电平时, 使电压比较器A3的输出为低电平。
4 整体电路的功能分析
在图1中, 当液体的温度在设定值范围时, 电桥平衡, VA=VB=6v, 运放A1的输出u01=0v, 使u01<VC, 电压比较器A2的输出u02为高电平, 使u02>VD (VD=6v) , 电压比较器A3的输出u03为低电平, 晶体管T截止, 继电器KT线圈断电, 其常开触点KT2、KT3断开, 保温指示灯D1亮, 液体处于保温状态。
当液体的温度低于设定值时, 测温电桥电路的点A电位VA下降, 即VA<VB, 其差值经过运放A1进行放大, 使u01>VC, 电压比较器A2输出u02为低电平, 使u02<VD, 电压比较器A3输出u03为高电平, 晶体管T导通, 继电器线圈KT通电, 其常开触点KT2、KT3闭合, 常闭触点KT1断开, 电热丝与220v电源接通, 液体处于加热状态, 此时加热指示灯D2亮。
参考文献
[1]杨清花.一种简易的温度控制设计与应用[J].甘肃冶金, 2007 (08) :82-83.
[2]清华大学电子学教研组编, 阎石主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关于常用低压电器控制电路的应用 第4篇
【关键词】低压电器;控制电路;应用
1、低压电器的分类和特点解析
所谓的低压电器,一般工作电压是DC 1200V或者是AC 1500V,它组成了电力拖动的自动控制系统,这些电器在电路中能够保护电路,并且能够控制电路的通断,在长期运行的过程中也能保证较高的可靠性,并且这些电器一般价格不是很高昂,经济性较高,对于电路能进行很好的控制,能够实现自动或者手动的控制方式,通过电路的通断来对电器设备进行控制,在后期的维护中,这类电器也不用花费太多的成本。
低压电器按照用途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控制电器,保护电器,主令电器,配电电器这几种,其中控制电器主要是对电路进行控制,应用于控制系统当中;保护电器主要起保护作用,比如热继电器等;主令电器可以执行控制系统发出的指令,比如一些控制开关等;配电电器是用来传输电能的,这些电器都有其各自的功能,共同组成了低压电器这个总类。低压电器也分很多种类,有电磁式电器、无触点电器等,其中,交流接触器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这与它本身的功能也是分不开的,首先它能够进行远程的控制,其次,它的使用寿命比较长,即使经常性的操作也能保证可靠性,最后,它有欠压保护,能够对电路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交流接触器是由触电、电磁等部件构成的,在工作的时候,当线圈通电后,铁芯由于电磁感应的作用,会产生磁场,这时候处于活动状态的铁芯就会被其磁力吸引过来,从而使电路得以接通;在切断电源之后,由于没有电流的作用,电磁感应失效,在弹簧的作用下,被吸引过来的铁芯又恢复原状,使电路切断。在交流基础器的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故障,导致无法正常工作,比如线圈烧坏、触电被熔焊、吸引力不足等,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它无法正常工作。线圈过热的话容易导致线圈被烧坏,而导致线圈过热也是有原因的,比如使用过于频繁或者线圈本身的质量比较差,绝缘材料受到破坏等都会导致其工作中不稳定,容易发热。也可以采取相应的手段来缓解线圈过热的现象,比如更换质量较好的线圈、调整电源电压等方法,都可以很好的保护线圈,防止其过热。在低压电器当中,热继电器也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元件,它由金属片、触电、复位按钮等部件构成,对电路进行过载保护。热继电器在工作中,如果电路超过了其本身的负荷,那么在电流的作用下,金属片受热弯曲,如果电流超过一定的值之后,金属片的弯曲程度会越来越大,超过弹簧的弹力之后,就会与触电断开,从而对电路形成保护,金属片冷却之后,在弹簧的作用下又会恢复原状,与触电保持接触,从而使电路继续通电,处于工作状态。
2、控制电路的应用浅析
要通过电路来对各种电机或者低压电器进行控制,首先需要对需求进行设计,画出电气原理图,利用电器原理图来进行电路的绘制,从而实现电路的功能。在绘制电器原理图的时候,一般要有控制电路和主电路,控制电路由线圈、开关等原件组成,主电路主要是能够使较大的电流通过,一般有开关、热继电器等原件,对于一些电压要求小的电器来说,可以直接接通电源启动,然后对于电压比较大的电器,就需要减压启动。所谓的减压启动,就是在电动机准备启动的时候,先将电动机定子上的电压减小,然后当启动完成之后,在将电压恢复到额定电压,让电机正常的工作。在电路的工作过程中,如果线路出现了问题,那么系统的电压会出现下降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一般要采取措施来对系统进行欠压保护。
3、低压电器中可编程控制电路的特点
在低压电器的控制电路中,有一种控制方式可以使整个过程变得十分的简便,并且可靠性高,与传统的继电器相比有着很多的优势,这种控制方式就是可编程控制器,利用可编程控制器,可以实现逻辑运算、模拟输入输出,在数控机床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如果遇到需要更改的情况,往往不需要对硬件进行更换,只要对程序进行更改就能实现其他的功能,这样不仅控制简便,而且能够减少成本,提高工作的效率。
4、低压电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低压电器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问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安全往往是放在第一位的,如果操作不当,导致安全问题发生的话,往往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因此,在使用中要注意使用的场合,对电器做好接地工作,使电器的金属外壳与大地相连,避免触电事故的发生,在熔断器中一定要使用熔断丝,而不能使用铜丝来代替,这样就起不到保护的作用了。另外要根据实际需要科学合理的选择适当容量适当功率的用电设备,对于变压器和电动机要尽量避免出现空载和轻载的状况,争取做到分时用电,错峰用电,倡导低碳生产环保用电。当出现触电情况时,首先第一步是使触电者脱离电源,使用绝缘材料切断电源,严禁用手接触触电者,避免触电者摔伤和跌倒,在第一时间实施人工呼吸和心脏复苏等急救。科学合理的使用低压电器对于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和降低了人力资源的消耗。
参考文献
[1]李乃夫.教材建设应以课程改革为基础──“新世纪高职高专教改项目成果教材”《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介绍[J].职业技术教育,2003,34:76-78.
传统控制电路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