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期妇女的健康保健
产褥期妇女的健康保健(精选8篇)
产褥期妇女的健康保健 第1篇
1 方法与内容
1.1 方法
口头教育, 实地示范, 文字教育。
1.2 内容
1.2.1 产妇保健
1.2.1. 1 产妇分娩时用力, 产后疲惫, 最初24 h内应卧床休息, 之后宜下床活动。早期活动可促进恶露排出流畅, 有利于子宫复原, 大小便畅通, 并可能防止盆腔、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1.2.1. 2 产后第1天可吃清淡、易消化食物, 以后应以富有营养、保持足够热量为原则, 不应偏食。哺乳母亲更应多吃高蛋白和汤汁食物, 并适当补充维生素和铁剂。
1.2.1. 3 清洁习惯和环境卫生。产后出汗多, 夜间尤甚, 应勤换内衣及床垫单, 温水擦浴后, 需立即用浴巾擦干, 以防受凉。饭前、哺乳前及大小便后要洗手。卧室内应保持空气流通。
1.2.1. 4 产褥期禁止同房。自然分娩后3月、刮宫产后6月上环, 在此之前, 不哺乳者可口服避孕药, 哺乳者以工具避孕为宜。
1.2.2 新生儿保健
1.2.2. 1 脐带用75%的酒精消毒, 1~2次/d。
1.2.2. 2 观察新生儿皮肤, 了解有无黄疸。告知产妇有利于退黄的措施。
1.2.2. 3 了解新生儿营养及生长发育状况, 称体重、量身长, 评估是否符合生长发育标准, 对不符合标准的给予合理喂养指导。
1.2.2. 4 新生儿的衣服要宽松、舒适。尿布要常换洗并用开水煮沸消毒, 以防尿布疹。每日洗澡, 每次大便后清洗臀部。如有臀红或溃烂, 可用灯泡烘烤, 注意不要烫伤。
1.2.3 母乳喂养。
1.2.3. 1 母乳喂养的重要性: (1) 母乳营养均衡全面, 易消化吸收; (2) 母乳含有重要的免疫物质; (3) 母乳清洁卫生、温度适宜;⑷母乳喂养使宝宝感到温馨和安全, 对宝宝的感觉器官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 有利于心理和智能的发育; (5) 可以促进子宫收缩, 减少产后出血, 加速子宫恢复; (6) 减少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危险; (7) 密切母婴关系; (8) 母乳喂养对家庭来说最为经济、方便, 同时也省力、省时。
1.2.3. 2 正确的母乳喂养姿势为母亲的胸部贴着宝宝的胸部, 腹部贴着腹部, 乳房部与宝宝脸部相贴。
1.2.3. 3 促进泌乳要做到: (1) 保持精神愉快, 心情舒畅, 许多产妇在产后几天, 通常在乳汁分泌时会出现情绪低落, 一方面是因为激素浓度的变化, 另一方面是精神因素, 对产妇要进行开导, 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 针对性地给予指导; (2) 保证足够的营养, 膳食要包括各种营养素, 合理平衡, 不忌食, 不挑食; (3) 早开奶, 勤吸奶, 按需哺乳; (4) 生活规律, 保证充足的睡眠。产后初为人母, 由于兴奋或是照顾新生儿, 产妇容易缺乏睡眠, 指导他们在照顾新生儿的同时合理安排好时间, 保证自己有充足的睡眠。
2 结果
每位产妇从怀孕起我们就发放宣传资料, 产后上门3次面对面、一对一地进行宣教。在孕妇建册时和产后42 d复查时分别发放问卷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显示, 产妇在怀孕早期对有关知识及技巧掌握率低于20%, 检测后通过发放的宣传资料以及产后访视宣教, 90%以上的产妇掌握了有关的知识及技巧。1年来, 对117例产妇进行统计, 产褥感染率为0, 母乳喂养率达到80.71%, 新生儿脐炎发生率为0.9%, 产后42 d复查率达到98.4%, 儿童保健建册率为100%, 计划免疫建册率为100%。无一例新生儿肺炎发生, 无一例因黄疸住院者。
3 体会
3.1医务人员首先必须树立正确观念, 从思想上认识妇幼保健工作的重要性。对任何事情只有用“心”去做, 才能做好、做精。
3.2妇幼保健工作人员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产后家庭访视要面对各式各样的人和事, 而且人们的求知欲望越来越强, 产妇及其家属的咨询问题五花八门, 我们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才能解答他们的问题, 才能得到他们的信任。
3.3产妇的知识水平不同, 生活习惯不同, 要采取不同的宣教方法。有的产妇文化层次比较高, 从怀孕开始就读了不少有关方面的书籍, 因而, 他们已经接触了不少保健、育儿知识, 但是他们毕竟只有理论, 没有实践, 机械地按照书本上的去做, 不能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有的产妇文化知识欠缺, 他们的生活方式完全是想当然或者是上一代人传下来的习惯, 所以必须三番五次、苦口婆心地进行施教, 使他们认识科学、相信科学。
产褥期妇女的健康保健 第2篇
【关键词】产褥期妇女;健康综合测评;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313-02
产褥期主要是指产妇产后的6-8w,这段期间是产妇恢复身体状况,并且开始适应母亲角色的时期[1]。由于产妇的子宫内还存在较大的创面,身体也尚未恢复到生产前的状态,因此,在临床需要注意产褥期妇女的健康,主要目的在于确保母婴身体健康情况。本文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60例产褥期妇女,采用健康测试表格对所有妇女进行测试,从产褥期妇女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功能等方面对妇女的健康水平进行评价,并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产褥期妇女健康水平的因素进行分析。现将具体研究内容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60例产褥期妇女。产褥期妇女年龄22-43岁,平均年龄(38.64±11.37)岁,对所有妇女的健康状况进行现场调查,从产褥期妇女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功能等方面对妇女的健康水平进行评价,分析影响产褥期妇女健康水平的因素。
1.2 一般方法
对产褥期妇女进行调查问卷,所有调查的条目中包括生理健康25条、心理健康10条以及社会健康10条。本次研究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了多年的工作经验,以此来确定影响产褥期妇女健康的因素,可以将这些影响因素概括为社会学、医学、家庭以及心理学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方差( )表示。
2 结果
2.1 一般情況
对产褥期妇女健康影响因素可以概括为社会学、医学、家庭以及心理学因素[2]。其中社会学因素主要包括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民族、居住地、收入水平以及有无医疗或生育保险等。本次调查的60例产褥期妇女中:纳西族58例(96.7%),38例来自城市(63.3%),年龄在25岁以上41例(68.3%),文化程度在小学初中以上为57例(95.0%),在岗产妇30例(50.0%),参加医疗或生育保险43例(71.7%)。其中医学因素包括分娩方式、胎次、新生儿性别、分娩方式、创口愈合情况、有无并发症以及有无慢性病。本次调查的60例产褥期妇女中:初产妇52例(86.7%),新生儿并发症2例(3.3%),意外妊娠7例(11.7%),双胞胎或多胎1例(1.7%),顺产19例(31.7%),剖宫产18例(30.0%),无恶露产妇44例(73.3%),新生儿发育状况较好32例(53.3%),创口愈合状况较好产妇38例(63.3%),无并发症及慢性病产妇55例(91.%)。家庭以及心理学因素主要包括:夫妻感情、情绪控制能力、与父母及公婆的关系、产妇心情等。本次调查的60例产褥期妇女中:三口之家为主为45例(75.0%),丈夫及家人照顾43例(71.7%),夫妻感情良好52例(86.7%),与公婆存在矛盾11例(18.3%),情绪控制能力良好产妇44例(73.3%)。
2.2 分析产褥期妇女健康维度评分影响因素
2.2.1 健康维度评分主要包括以下12个因素:慢性病、职业状况、恶露量、胎次、居住地、创口愈合情况、家庭收入、夫妻感情、产妇及新生儿并发症、分娩方式及妊娠结局。在这些影响因素中,除胎次、夫妻感情、妊娠结局以及创口愈合情况为正向影响外,其他因素对产褥期妇女为负向影响。
2.2.2心理维度评分主要包括以下9个因素:家庭收入、夫妻感情、职业、分娩情绪、产妇有无并发症、与公婆关系、照顾类型以及胎次。其中并发症、与公婆关系以及分娩情绪为负向作用,其余为正向作用。
2.2.3 社会功能维度评分主要包括以下7个因素:居住地、收入、新生儿发育、慢性病、夫妻感情、新生儿及产妇并发症情况。其中居住地以及夫妻感情具有正向作用,其余为负向作用。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产褥期妇女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功能品分较低,这就要求社会和家庭需要对产褥期妇女的健康状况给予更多的关注,并积极地协助产褥期妇女解决其生活中面对的难题,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妇女的健康水平[3]。要注意及时地疏导,并排解产褥期妇女的精神以及心理压力,注重产褥期妇女的心理护理以及保健等相关的工作,尽可能地消除或减少产褥期妇女的不良情绪和精神压力。除此之外,产褥期妇女也要注重保持积极和乐观的心理状况,以便能安全地度过产褥期。在影响产褥期妇女社会学因素调查中我们可以得出,临床上必须要重视下岗或无业以及无固定收入产妇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医学因素中,需要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尽可能地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在家庭与心理学因素中,夫妻感情一般的产褥期产妇的综合健康水平均低于夫妻感情良好的产妇,这说明良好的夫妻感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褥期妇女健康综合水平[4]。
综上所述,临床上我们需要加强对产褥期妇女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健康状况的重视,从而确保社会、家庭以及产褥期产妇共同参与产褥期保健工作中,最终提高产褥期妇女健康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周锦明,袁晓莉.产褥期妇女坚持盆底肌功能锻炼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2):13-15.
[2]万慎娴,李惠玲,王伟等.Delphi法在产褥期妇女健商量表构建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5,23(5):393-396.
[3]吴军,徐蕾,王荔源等.社区产褥期妇女中医药综合保健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3):1536-1538.
健康教育对产褥期妇女保健的作用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辖区2014-08~2015-12的178例产妇为研究对象, 全部均为初产妇,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产妇89例, 年龄23~34岁, 平均 (27.9±2.3) 岁, 孕周37~40周, 平均 (40.1±1.4) 周;观察组产妇89例, 年龄在24~34岁, 平均 (28.0±2.4) 岁, 孕周36~41周, 平均 (40.5±1.5) 周。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观察组产妇健康教育, 具体如下: (1) 产妇保健。给产妇提供舒适的环境, 将室温控制在20℃左右, 湿度控制在50%~70%, 开窗通风采光, 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2]。给产妇开展饮食指导、个人卫生等健康教育, 在饭后勤漱口刷牙, 勤换衣物, 用温水淋浴, 禁止盆浴, 每日用温水清洗会阴, 保持会阴的卫生。在分娩后, 分娩后24h卧床休息, 之后及早下床活动, 促进恶露的排出和子宫的恢复, 并使大小便尽快恢复正常, 预防下肢静脉血栓。产后第1d指导产妇食用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 如:汤汁食物、高蛋白食物, 并给产妇补充维生素和铁剂。同时还需保持饮食的规律, 不得暴饮暴食。在产褥期内, 禁止性生活。加强产妇与新生儿的接触, 对产妇丈夫、家属等进行健康教育, 使其更好照顾产妇, 帮助产妇保持心情舒畅。
(2) 新生儿保健。开展产后妈妈班讲座, 使产妇及其家属了解婴儿喂养、婴儿护理的相关知识, 了解新生儿黄疸、尿布皮炎、湿疹、鹅口疮的原因及家庭处理办法。使产妇及其家属更好照顾新生儿。辖区访视及儿童体检医生及时对新生儿体重、身高等进行测量, 对其发育状态进行科学评估, 并据此给产妇提出适当的喂养指导建议。
1.3 观察指标[3]
产妇分娩8周后进行随访, 对产妇的睡眠质量、哺乳情况、饮食情况、生活状况的满意度、妇女保健知识认知水平等进行判定和评分。
观察两组产妇产褥期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新生儿疾病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的随访结果对比
见表1, 观察组患者对睡眠质量、哺乳情况、饮食情况、生活状况四个方面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 (P<0.05) 。在妇女保健知识认知水平上,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显著。
2.2 两组产妇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新生儿疾病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为3.3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24%;χ2=41.933, P<0.05;在新生儿疾病发生率上, 观察组的1.1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62%, χ2=29.667,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3 讨论
胎儿和胎盘顺利娩出后, 产妇进入产褥期, 子宫复旧、盆底肌力逐渐恢复, 肠蠕动增加, 胃张力增强等, 身体各个器官处于恢复状态, 这些生理变化使得产妇机体的各个系统负担较重, 故而做好产褥期的保健工作十分重要[4]。在产褥期做好对产妇的健康教育工作, 能有效提高产妇的自我保健能力, 使其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 认识到不良生活习惯以及传统习俗, 如:产后不刷牙、不洗澡、不洗头、过度保暖、房间不通风等对产后恢复的影响, 从而改变一些传统习惯。通过健康教育, 与产妇交流沟通增多, 消除产妇的不良心理情绪, 增强产妇的安全感, 促进产妇的恢复,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5]。当然, 在健康教育中, 辖区保健医要耐心回答产妇提出的问题, 不含糊、不敷衍, 认真对待每一个产妇的每一个问题, 总结经验, 取得产妇的信任。而且, 产妇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职业背景等存在巨大差异, 故而采取健康教育的方式也不同, 应做到个体化健康教育。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产妇对睡眠质量、哺乳情况、生活状况、饮食情况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其对妇女保健知识认知水平高于对照组, 产妇并发症发生率和新生儿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可见, 做好产妇产褥期的健康教育工作有助于促进产妇的自我保健, 减少并发症, 保证新生儿的健康, 值得在妇女保健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九霞, 令狐亚丽.产前健康教育对产褥期保健依从性的影响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15, (6) :785-786
[2]何兵, 曾楠, 李玉梅, 等.产褥期妇女保健及育儿知识认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 2013, 20 (2) :197-199
[3]夏慧芳.浅议产褥期妇女保健新模式[J].医学美学美容 (中旬刊) , 2013, (3) :235-236
[4]杨素勉, 田溢卿, 王敬联, 等.产褥期妇女知识及生活需求调查与母婴保健[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24) :3371-3372
产褥期妇女的健康保健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城市和乡村已建保健卡身体健康的孕晚期即将分娩的妇女168例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数字抽取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84例。观察组年龄21~42岁, 平均年龄 (25.6±3.8) 岁;城市38例, 农村46例。对照组中年龄21~41岁, 平均年龄 (25.8±3.6) 岁;城市38例, 农村46例。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保健服务。观察组在分娩前后住院过程中应用多种方式进行保健宣教, 通过个别讲解、集中授课、发放宣传手册等方法, 使得产妇及其家属了解食用蔬菜水果好处、合理膳食意义、产后保健操方法及作用、卫生问题等, 并使之了解新的产褥期休息方法。对两组产妇均进行随访, 分娩前后予以42天追踪随访, 包括问卷调查、膳食调查、体格调查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取S P S S 1 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保健知识知晓情况
宣教后, 观察组保健知识知晓率在农村与城市均明显提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食物摄取及营养摄取情况
观察组大豆类、奶类、维C、硫胺素、蔬菜、钙的摄取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两组产褥期患病情况
观察组手足抽搐、恶露时间延长、便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在我国的产褥期保健中, 通常提倡产褥期膳食依据满足营养需要的原则合理进行, 并无较为明显的禁忌现象[3]。若产褥期大量摄取动物性食物, 而且此阶段未进行合理运动, 往往导致体重明显提高, 造成女性的生育性肥胖[4]。而产褥期肥胖往往对形体美观造成不良影响, 而且极大的增加了糖尿病、高血压的患病风险。经调查研究显示, 很多产妇在产褥期并未摄取足够奶类, 而有的则完全不会应用奶类食物。经大量科学研究发现, 钙的有效补充对于乳母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 而奶类食品中含有大量的钙元素, 而且极易被身体吸收, 对于乳母是最佳的一种补钙食品, 若未摄取足够的奶类极有可能引发缺钙症状, 对产妇健康造成不利影响[5]。
本文研究中, 观察组大豆类、奶类和蔬菜类摄取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观察组接受孕产期营养保健宣教时, 对于多摄取水果和蔬菜, 补充豆类和奶类食物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知晓率明显提高, 同样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村妇女也有一定的提高。观察组患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由此可知, 产褥期妇女往往会出现手足抽搐、便秘和恶露时间延长等对健康造成极为不利影响的疾病, 但是通过合理的孕产期营养保健宣教, 可以明显降低患病率, 由此可知, 孕产期营养保健宣教具有较为良好的临床效果。对产褥期妇女予以合理的孕产期营养保健宣教, 可以使之掌握科学的营养保健知识, 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及行为习惯, 对于降低患病率具有重要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孕产期保健宣教对产褥期妇女饮食及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城市和乡村已建保健卡身体健康的孕晚期即将分娩的妇女168例, 根据数字抽取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常规保健服务, 观察组予以孕产期保健宣教, 对比两组产褥期妇女的饮食及行为状况。结果 观察组在宣教后营养保健知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观察组大豆类、奶类、维C、硫胺素、钙的摄取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发生手足抽搐、恶露时间延长和便秘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产褥期妇女中采用孕产期营养保健宣教, 可以提高其营养保健知识水平, 使之保持良好饮食及行为习惯, 减少患病率, 在临床中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产褥期,保健宣教,妇女,饮食,行为,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宁, 乔慧, 郭文琴, 等.宁夏地区妇女产褥期行为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 2011, 27 (11) :1459.
[2]张蓉辉.产褥期妇女的社区健康教育及护理[J].天津护理, 2013, 21 (3) :248-249.
[3]张春晖, 马爱国, 李岩岩, 等.城乡妇女产褥期生活及卫生习惯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12, 28 (2) :143.
[4]李岩岩, 胡迎芬, 张春晖, 等.城乡孕产期妇女健康状况及分娩情况对比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2011, 26 (6) :886-888.
产褥期妇女的健康保健 第5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8例, 年龄19~45岁, 平均 (28.9±3.7) 岁, 孕周37~41周, 初产妇139例, 经产妇99例, 自然分娩141例, 剖宫产97例, 妇女均身体健康, 无躯体疾病。随机将产妇分为2组, 常规组护理组和健康教育组, 2组在年龄、孕周、分娩方式、新生儿性别、体重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健康教育内容
1.2.1 心理教育
产褥期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产妇身心健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产妇经过分娩从一个女孩变为母亲, 这一转变使其从心理上难以接受, 再加上分娩后其家属将过多的精力投向新生儿而忽视了对产妇的关心, 使其出现消极、低沉、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我们护理人员应根据产妇的不同心理变化进行个体化分析, 用温和的语言开导产妇, 教会其正确积极的面对角色转变, 安定情绪, 并嘱其家属多关心、支持产妇, 消除心理障碍, 使其顺利度过产褥期。
1.2.2 早期休息与活动
产妇分娩消耗了过多的体力, 应在最初24h内卧床休息, 24h后可根据妇产恢复情况下床活动, 以增强食欲、子宫复原、恶露排出、大小便通畅, 促进体力恢复, 避免静脉回流不畅及肺栓塞形成[2], 我们护理人员应向妇女解释早期活动的重要性, 并指导妇女做产后有效运动促进腹部及骨盆肌肉恢复, 减轻腹壁的松弛, 预防子宫脱垂发生。
1.2.3 饮食与自我护理
产后第1天应指导妇女进易消化、清淡饮食, 以后过渡到普食, 饮食以足够热量、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含铁食物为主, 以促进产妇体力的恢复, 防止偏食和酸辣食物, 多吃含纤维素的食物, 防止发生便秘。指导产妇进行自我护理, 保持身体各部位的卫生和清洁。
1.2.4 母乳喂养健康教育
指导产妇与婴儿多进行接触, 并帮助产妇及其家属了解新生儿的生理特点, 注意大小便颜色、性状、次数等, 注意新生儿衣服、尿布、包被的柔软性、透气性。产妇由于最初几天乳汁分泌不畅或新生儿含乳头姿势不对, 常出现乳房胀痛, 不愿再让孩子吸允, 特别是初产妇, 常产生恐惧心理, 应向产妇解释母乳是最方便、安全、经济新鲜不变质的天然食物[3], 有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 并向其讲解母乳喂养的优点和正确的喂奶姿势, 以促进母子间的交流, 喂奶前后注意乳房的清洁, 以免发生感染。
1.2.5 出院指导
出院时向产妇及家属进行教育指导, 嘱产妇合理运动和饮食,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 注意新生儿的生理变化, 3个月内禁止性生活, 如发现会阴部切口或腹部切口有阴道流血增多、红、肿、痛、恶露异常等症状时及时到医院就诊。
2 结果
[n(%)]
健康教育组在心理健康、身体恢复、母乳喂养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 明显提高了产妇各方面的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 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 ;在产后抑郁方面, 健康教育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 (P<0.05) 。见表1。
3 体会
产褥期是产妇各方面发生变化的重要时期, 由于产妇生活水平、环境、方式的不同, 对产褥期的反应也不相同。因此, 加强产褥期健康教育, 使产妇的不良习惯和心理变化得到及时纠正, 从而以积极正确的心态面对生活, 促进其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恢复, 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我们护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理论知识, 以丰富的经验和学识认真细致地做好产褥期护理工作, 尽可能帮助、引导她们正确面对自己的角色, 完善其性格的发展和转变, 从而使产妇顺利安全度过产褥期, 保证母儿的健康。
摘要: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产褥期妇女恢复和生活质量的临床意义与效果评价。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238例产褥期妇女, 随机分为常规组护理组和健康教育组, 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健康教育组在产妇心理健康、身体恢复、母乳喂养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 明显提高了产妇各方面的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产后抑郁方面, 健康教育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 (P<0.05) 。结论 加强产褥期健康教育, 使产妇不良习惯和心理变化得到及时的纠正, 从而以积极正确的心态面对生活, 促进其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恢复, 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健康教育,产褥期,恢复,生活质量,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建英, 逯丽, 侯敬兰.产后访视中健康教育对产褥期产妇康复效果的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2:279.
[2]徐艳梅.基层产褥期妇女的健康教育及干预[J].求医问药, 201, 6:174.
产褥期妇女的心理状态及护理体会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6月2011年6月我院住院分娩的40例产妇, 年龄24岁~28岁, 平均年龄26岁。均为初产妇, 足月单胎, 自然分娩, 无合并症和产科并发症。
1.2 方法
通过改进常规护理, 采用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干预措施。具体护理干预措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产妇入院后的心理状态十分复杂, 由于环境的改变, 对新的环境产生陌生感, 心理上比较紧张;同时还有将做母亲的喜悦心情, 又害怕分娩;怕在分娩过程中出现异常, 希望被重视, 渴望有人陪伴。诸多因素使产妇常常处于焦虑、不安和恐惧的心理状态。护理上应根据产妇的需求, 配备责任护士, 专人护理, 通过亲切的语言、丰富的产科知识进行宣教, 了解产妇的需要, 鼓励产妇表达自己的心情, 提高产妇的自信心和自尊感。同时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各种检查、治疗、护理活动, 消除不良的情绪反应。
1.2.2 环境
产后的休养环境要安静舒适, 病室要温馨、清洁整齐, 分娩的温馨提示:如呼吸的锻炼、产后体操的挂图、母乳喂养的技巧、正确的含接乳头姿势等, 室温保持在18~20℃左右, 湿度为55%~60%为宜, 室内每天通风2次, 每次通风30 m in保持空气新鲜, 光线充足。
1.2.3 个人卫生的护理
我国传统上认为产后应“坐月子”, 如:不洗头、不洗脸、不刷牙、不洗下半身, 身上裹得严严实实, 戴帽子, 穿袜子, 躺在床上不活动, 同时还要避风。这些行为轻则给产妇的生活带来不便, 重则可导致产褥期感染和湿疹。通过护理干预, 如:对产妇进行产前宣教、让产妇知道产后多汗带来的危害, 对家属的教育及配合, 分娩后每天温水擦浴, 勤换、勤洗内衣和被褥等措施, 使产妇注意皮肤清洁, 防止受凉, 注意保持阴部清洁干燥。
1.2.4 会阴侧切口的护理
会阴切口愈合的好坏, 对产妇的身心健康有很大影响。缝合切口采用2-0可吸收缝线间断或连续缝合阴部肌层, 皮下组织常规丝线缝合会阴皮肤 (或皮内缝合) 。缝合时不留死腔, 松紧适宜, 保持切口清洁、平整和干燥, 缝合完毕行常规肛查后即用0.5%碘伏纱块覆盖, 常规使用5500%%硫硫酸酸镁镁1100 mm LL和和11%%地地卡卡因因1100 mm LL置置于于雾雾化化器器内内每每日日11次次, , 每次15 m in~20 m in雾化护理;同时使用特定电磁波治疗仪 (TD P) , 于侧切术后24 h开始治疗, 将侧切术口裸露, 灯头距离切口30 cm, 每日2次, 每次30 m in照射, 同时采取健侧卧位。传统的会阴护理只采用常规护理, 切口水肿、疼痛时才做处理。
1.2.5 饮食的护理
传统的产妇饮食多为半流质饮食, 不吃水果、蔬菜, 忌冷、酸、硬等食物。责任护士通过饮食指导使产妇除了进食易消化、高营养的饮食外, 还能提供足够的蛋白质;也可根据产妇喜好进食普食、新鲜蔬菜、水果、鱼、瘦肉及大豆制品, 既能使乳汁充足, 又能防止便秘。
1.2.6 休息与运动的护理
以前的产妇大多数是卧床休息, 并且是仰卧。通过沟通宣教, 嘱产妇产后12 h内以卧床休息为主, 此时产妇产后体力消耗过大;12 h后鼓励产妇下床进行适量的运动, 同时保持侧卧位;产后2 d开始进行一些产后功能锻炼。我院建立了产褥期保健操的护理指导, 由责任护士负责, 对能接受者操作。首先是腹式深呼吸:产妇取仰卧位, 全身放松, 先深吸气, 收腹部, 然后呼气, 每日2次, 每次20 m in;其次是缩肛运动:产妇取仰卧位, 两臂直放于身旁, 进行缩肛与放松动作, 每日数次, 每次10下;再次是抬臀运动:产妇取仰卧位, 两臂直放于身旁, 屈腿, 有规律地抬高臀部离开床面, 然后放下, 每日2次, 每次连续动作10次左右。这样既能保持良好的体型, 又能使生理器官及时恢复, 处于功能状态, 防止产后出血、产后因平卧位时间长造成后位子宫等并发症的发生。
1.2.7 生理器官的护理
产后及时进行乳房护理, 将乳房用温水清洗干净, 乳头凹陷的及时纠正, 半小时后进行早接触、早吮吸, 以促进乳汁分泌, 增强新生儿的抵抗力, 促进子宫収缩, 增加母子感情。产后可以教会产妇按摩子宫的方法, 促进子宫收缩, 减少出血;产后2 h内, 观察宫缩及恶露的量、颜色和气味的变化, 防止产后出血。产后4 h~6 h内应排尿, 因产后膀胱麻痹、会阴伤口疼痛、卧床小便不习惯, 使产妇容易发生尿潴留, 必要时护理人员协助排尿。
2 结果
2.1 心理特点方面
通过询问及观察发现, 产褥期妇女均改善了焦虑、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 并顺利进入接受期, 进入母亲角色, 及时反映生理需求, 对新生儿及时哺乳和护理。
2.2 产后并发症
通过调查问卷、产后3个月复查、B超检查等方法, 发现采取护理干预措施的产妇均未发生后位子宫、产后出血、尿潴留、便秘、侧切口感染及产褥感染。
2.3 乳汁充足方面
通过产后早接触、早吮吸, 按需哺乳, 丰富的饮食, 40例产妇乳汁均充足, 无乳头凹陷、皲裂, 乳腺炎的发生。
3 讨论
产褥期妇女社会支持的研究进展 第7篇
关键词:产褥期,社会支持,文献综述
产褥期妇女由于角色的转换和体内激素的大幅度改变易受外界的干扰而影响其身心健康。社会支持对产妇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社会支持的缺乏可导致产褥期妇女的压力增加, 不仅影响其本身和胎儿的身心健康, 而且影响整个家庭的和睦[1]。现将近几年来有关产褥期妇女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如下。
1 相关概念
1.1 产褥期
产褥期是指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期, 一般为6周[2]。此期产妇存在诸多的压力源, 而且生理和心理都承受着较大的变化, 所以易受外界影响而产生身体和心理上的问题。
1.2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 (social support) 作为一个多方位的、可利用的支持系统, 近年来广泛受到医学界的关注。目前社会支持概念尚不统一, 不同角度对社会支持界定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我国, 人们普遍接受汪向东的观点, 即社会支持是指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亲属、朋友、党团等个人或组织所给予的精神或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援[3]。现阶段, 产褥期妇女的社会支持主要有家庭人员的照护、医务人员的护理及随访和医疗保险等。
2 产褥期妇女的社会支持度的评估
2.1 评估工具
既往社会学和医学研究中主要以社会结构因素来衡量社会关系, 近年来则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趋向于分析不同来源和不同性质的支持与健康关系[4]。由Zimet[5]等编制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 PSSS) 强调个体自我理解和自我感受的社会支持;在我国, 许多学者将社会支持分为实际的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主观体验两大方面, 而肖水源[6]提出了个人对支持的利用情况, 并根据自己的观点设计了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符合我国的国情, 具有较好地重测信度 (0.75) [1]。
2.2 产褥期妇女社会支持来源
(1) 家庭内部支持。家庭支持是社会支持中最重要的环节, 配偶的支持、体贴和安慰, 积极参与新生儿的照护, 不仅可以使产妇心情舒畅, 对胎儿也有一定的好处。家庭内部互相的倾听和理解, 可以给产妇营造一个很好地倾诉平台, 有助于产妇压力的释放。 (2) 医护人员的支持。医务人员是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7]。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 可以减少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人员对产妇及其家人的心理教育, 可减少产妇的心理压力[8], 提高其生活质量;此外, 护理人员对产妇或胎儿的某些照护, 亦可减少家庭的照护负担。 (3) 社区支持。在我国, 社区的随访主要侧重在慢性疾病[9]上, 如脑卒中等。对产褥期妇女的随访虽然也有, 但是普及度不够, 而且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常规检查做得不完善, 记录也不明确[10]。 (4) 我国政府的支持比较单一, 主要体现在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制度等。而且目前普及度不够。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这些制度将不断完善。
2.3 产褥期妇女社会支持现状
产褥期妇女的社会支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动, 其在产后1周内达到最高, 之后逐渐降低, 但支持的利用度却逐渐提高[1,11]。因此, 医务人员在产妇出院后的随访中, 注意动员产妇的其他社会支持。在社区方面, 刘国莲等人研究表明, 社区访视对产褥期妇女的访视情况良好, 产褥期妇女大都有获得知识的主动性和依从性。但社区访视的内容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一些常规的检查做得不完善, 并且缺乏对产妇心理状态、行为及态度等方面的评估[10]。同时由于家庭方式定期进行, 产妇问题的解决存在滞后性, 甚至有的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逐渐普及,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从网上查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将计算机网络融入产褥期延伸服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瞿红等[12]的调查显示, 86.90%的产妇认为医院有必要开展产褥期网络咨询服务。网络的信息虽然可以适当的弥补社区访视的不足, 但我国的网络信息尚缺少系统化正规化的管理。
3 产褥期妇女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
3.1 医护人员
产后1周内产妇大多在医院内, 此时医务人员是其社会支持的主要参与者。有研究[1]表明, 此时产妇的社会支持达到最高。但是, 绝大多数产褥期妇女希望延续性护理团队提供专业的产褥期育婴知识和自我护理知识[13,14,15]。产后的延续护理可以及早地发现并解决产褥期遇到的各种问题, 促进产妇身体功能的恢复, 有效控制并发症[16]。因此医护人员不仅要重视住院期间的护理, 也应加强出院后产褥期随访。
3.2 家庭的照顾者
产褥期一般6周左右, 受传统“坐月子”的影响, 大多数的时间产妇都是在家里度过, 所以产褥期妇女的生理、心理健康水平受家庭照顾者的态度、人数等的影响较大。
3.3 其他社会学因素
在职业种类方面, 下岗、待业、家庭主妇群体的社会支持度较低, 医疗支付方面自费者没有医疗保障者的社会支持度较低[1]。往往职业种类和医疗支付方式相互影响。
3.4 自身因素
如应对方式和支持的利用度。应对方式又称应对策略, 是个体对现实环境变化有意识、有目的、灵活的调节行为[17], 对社会支持起支配作用。积极应对者的社会支持分数普遍高于消极应对者[1]。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主要包括遇到烦恼时的倾诉、求助方式和对团体活动的态度3项内容, 其对产妇的支持效果影响较大, 肖水源在制定量表时将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作为3大维度之一。研究[11]证明主动寻求社会支持者的社会支持效果亦较好。
4 产褥期妇女社会支持的干预措施
4.1 医院方面
医护人员对社会支持得分偏低的产妇 (如下岗、家庭主妇、外来务工人员等) 应多给予关注, 及时对其实施护理干预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产褥期妇女的压力状态[18]。另外, 医务人员也是健康教育、心理开导的主要实施者, 他们根据“知信行”理论, 向产褥期妇女提供心理干预, 可较好的改善其社会支持现状[19]。而且, 产前的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产褥期妇女的应对方式[20,21]。医护人员在与产妇及其家人沟通时, 应注意动员家庭的支持, 家庭关怀可以降低产褥期妇女的压力, 提高其生活质量[18]。此外, 医院应完善网上健康知识和专业咨询服务, 以给产妇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和咨询的平台, 尽量提高产妇的社会支持利用度。
4.2 社区方面
社区应注意与医院对接, 仔细了解产妇的情况后给予相应的支持。完善社区访视的内容, 提升访视的效果, 每次访视后予以总结入档。为弥补常规社区访视的不足, 社区可以和医院联合, 建立产后健康干预中心, 针对不同周期分阶段为产褥期妇女提供连续的、专业性的帮助和指导。对于一些共性的问题如新生儿护理、母乳喂养, 可以录制影音教材, 方便产妇在家学习[22]。农村地区也可以建立相关机构推广和普及健康资源。
4.3 社会方面
在社会方面, 不仅要逐渐普及社会保障制度, 更要注意完善和规范社区的延伸医疗服务。政府还应多鼓励和扶持社区产后健康干预中心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开展) , 使其更好的为产褥期妇女提供社会支持。对于社会支持较少的外来务工人员或外国人, 可给予特殊照护, 鼓励他们多与他人交流或加入社区健康干预中心, 以减少缺乏社会支持带来的各种问题。有研究也强调了此点[23]。
产褥期妇女的健康保健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6月的866例自然分娩产妇,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分别为433例, 其中试验组患者年龄22~34岁, 平均 (26.4±1.2) 岁, 孕周32~40周, 平均 (35.3±0.6) 周;对照组患者年龄21~36岁, 平均 (24.8±0.9) 岁, 孕周34~39周, 平均 (36.1±1.3) 周。两组患者年龄、孕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产妇采取常规基础护理:首先保持一个冷暖适宜、安静舒适、空气清新的良好休息环境, 并告知产妇在产褥期的一些注意事项, 比如:身体的清洁卫生方面;在饮食方面, 产妇应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 要保持饮食的营养均衡、多样化;指导产妇的母乳喂养;对产妇的心理进行干预, 预防产后抑郁的发生;并记录下产后恶露的情况;指导产妇1个月后进行常规检查, 以了解产妇产后的恢复情况。
试验组产妇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采取早期护理干预:在产后对产妇进行产褥期健康宣教, 使用产后康复治疗仪并指导产妇进行产后康复操, 主要包括深呼吸运动:鼻子慢慢地吸气, 使气进入肺部至胸廓扩张、腹部鼓起后再缓缓呼出;头部运动:使头尽量向胸部弯屈, 保持5 s后然后慢慢恢复原样;上肢运动:双臂伸平, 缓缓上举至胸前, 合拢双手掌, 保持双臂伸直的动作慢慢收回至原处, 身体其他部分不动;下肢运动:左腿伸直, 右腿弯屈, 膝盖靠近胸前方, 双手抱着右腿, 将大腿尽可能靠近腹部, 脚跟靠近臀部, 保持5 s后缓缓伸直放平, 双腿交替进行;缩肛运动:用鼻子呼吸, 慢慢吸气并且收缩肛门保持5 s后缓慢呼气放松;在运动时应该注意使室内空气流通, 保护清新的空气, 在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 避免因运动大量失水导致缺水[3]。在运动过程中, 所有的动作要缓慢的进行, 避免因运动过快, 产妇不能适应, 而导致的运动肌肉的拉伤, 产后的康复操主要是针对产妇而设定的。并且在产后3 s进行中药方 (陈皮、柏子仁、何首乌、火麻仁的滋阴补虚、养心安神、增加食欲、润肠通便功效;蒲公英、旱莲草、瘪桃干的止血补肝肾、补益精血功效;益母草的活血去瘀、促进子宫收缩和血性恶露排出功效) 的足浴相协调配合, 促进产妇的产后产褥期的康复。
1.3 观察指标
观察产妇的会阴恢复情况、子宫复原情况、恶露排出、精神状态、产后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
1.4 评价标准
精神状态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测量评分表 (MMSE) 进行评价, 内容包括时间地点定向力、记忆力、计算力、阅读、书写等, 共30题, 每题1分, 共计30分。满意度采用笔者所在科根据护理质量、技能、态度和及时性等方面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 护士负责发放并收回, 按得分高低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4]。
1.5 统计学处理
对收集到的数据根据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的会阴恢复情况比较
试验组产妇的会阴切口愈合率为97.5% (422例) , 对照组产妇的会阴切口的愈合率为84.5% (366例) , 试验组产妇的会阴切口愈合率要高于对照组产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产妇的子宫复原情况比较
对照组产妇子宫底高度为 (10.31±0.96) cm, 试验组产妇子宫底高度为 (7.13±0.62) cm, 试验组产妇的子宫复原情况要好于对照组产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产妇的恶露排出情况比较
产后3 d, 对照组产妇的恶露排出量为 (22.36±3.21) ml, 试验组产妇的恶露排出量为 (14.24±2.65) ml, 试验组产妇的恶露排出量要少于对照组产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两组产妇的精神状态比较
试验组产妇4例精神状态较差, 对照组产妇有16例精神状态较差, 试验组产妇的精神状态要好于对照组产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5 两组产妇产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在产后42 d, 试验组产妇产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3% (23例) , 对照组产妇产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0.7% (90例) , 试验组产妇的产后并发症发生率要明显少于对照组产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6 两组产妇的护理满意率比较
对两组产妇进行护理满意率调查:对照组产妇的护理满意率为84.2% (365例) , 试验组产妇的护理满意率为100% (433例) , 试验组产妇的护理满意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产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产妇在分娩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体力和精力, 并且由于妊娠的影响造成产妇体内的激素水平变化、切口疼痛以及哺乳等一些变化, 造成产妇易产生抑郁及焦虑的心态, 使产妇并发产后抑郁症;而且产妇在产后机体免疫力下降, 导致产妇在产褥期有感染的发生, 进一步对产妇的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打击[5]。在产褥期产妇的一部分并发症还会影响到产妇的一生, 因此对于产褥期产妇的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产褥期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就可以及早、有效的帮助产妇进行产后的康复。在上述研究中, 对产妇进行产褥期健康宣教、使用产后康复治疗仪及指导产妇进行产后康复操, 还联合中药足浴进行调理, 使得产妇可以早期活动, 加快会阴切口的愈合及子宫复旧的时间, 有效地控制产后并发症的发生, 调节好产妇的情绪, 帮助产妇做好角色的转换。产后康复治疗仪可以通过模拟婴儿的吸吮效果来有效的帮助产妇增加产后的催乳素和泌乳素的分泌, 同时配合中医足浴, 陈皮、柏子仁、何首乌、火麻仁滋阴安神, 蒲公英、旱莲草、瘪桃干止血, 益母草有活血去瘀、促宫缩和血性恶露排出, 药物能够通过足底的穴位进入产妇的身体, 帮助调节产妇在妊娠期出现的各种情况, 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和加速子宫的复原, 并且可以帮助产妇能够得到良好的休息, 恢复体力[6,7,8]。在产后做康复操可以促使产妇乳房、子宫、形体和盆底等有效恢复, 增加产妇信心。
上述试验证明:试验组产妇的会阴切口的愈合率为97.5%, 对照组产妇的会阴切口的愈合率为84.5%;试验组产妇4例精神状态较差, 对照组产妇有16例精神状态较差;在产后42 d, 试验组产妇产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3%, 对照组产妇产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0.7%;试验组产妇的子宫复原情况和恶露排出量都要好于对照组产妇,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即在产褥早期进行护理干预对于产褥期妇女的康复有着积极的作用, 能够加速会阴切口的恢复、子宫的复原、恶露的排出, 还可以改善产妇的精神状态, 减少产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增加护理满意率。总之, 对于产褥期的产妇, 在产褥早期利用护理干预可以加速产妇的康复,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观察产褥早期进行护理干预对产褥期妇女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住的866例自然分娩的产妇, 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433例和对照组433例, 对照组产妇实施常规产褥期基础护理, 试验组产妇在产褥期实施早期护理干预, 比较产后42 d两组产妇的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产妇会阴恢复情况、子宫恢复情况、恶露排出、精神状态、产后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都要明显好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产褥期产妇, 在早期进行护理干预对产妇的康复有较积极的作用, 值得推广。
关键词:产褥期,早期护理干预,快速康复,影响
参考文献
[1]徐嘉, 徐峰, 朱霖竑, 等.早期护理干预促进产褥期产妇康复的效果研究[J].护理研究, 2014, 28 (13) :1612-1613.
[2]郭谨.浅析产褥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 (15) :99-100.
[3]牛海燕, 蒋秀, 王爱玲.产后康复治疗仪在产后康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8, 11 (2) :223.
[4]吕淑琴, 刘丽, 邵艳萍, 等.产后健身操与传统休养法对产褥期妇女康复的效果对比[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2009, 24 (25) :3520-3521.
[5]崔改英, 张菲菲, 张凤菊, 等.中药足浴促进剖宫产术后康复的效果观察[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2, 10 (2) :156.
[6]宋雪侠.护理干预初产妇产褥期生活习俗及生活质量调查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17) :118-119.
[7]彭桂芝, 廖滔, 蒙丽芳, 等.中药足浴配合足底按摩对产褥期妇女康复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23) :2126-2128.
产褥期妇女的健康保健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