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性话语研究述评
冲突性话语研究述评(精选5篇)
冲突性话语研究述评 第1篇
(一)冲突性话语
1. 冲突性话语的定义 :
冉永平 (2010) 在《冲突性话语的语用研究概述》中写道“在会话、访谈等言语交际中,受制于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意见、观点、立场、视角等,交际主体之间就会出现争论、争吵、反对、反驳、异议等对抗性的言语事件和言语行为,并体现为交际一方反对、不同意或不支持另一方的话语,影响甚至通过话语去阻止某一交际目标的实施。”
2. 冲突性话语的特征 :
(1)变异性(2)协商性 (3)非适应性
(二)话语标记
1. 话语标记的定义 :
冉永平认为 :“话语标记语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话语现象,它们是一些在交际中具有一定语用功能的词语或结构。”
2. 话语标记的特征 :
(1)口语交际性(2)句法可分离性(3)意义程序性(4)功能的元语用性
二、冲突性话语标记的界定以及分类
(一)冲突性话语中的话语标记的界定
应当包含如下要素 :1. 在口语会话中使用2. 概念意义的虚化3. 独立性4. 正面性或者负面性5. 元话语功能
(二)冲突性话语标记的分类
1. 直接否定语
直接否定语就是指“不 / 没有+……”的结构,其中也包括“不行”、“不对”、“不是”、“不许”等这些表示直接否定意义的言语行为,传达出说话人对他人的观点、行为、态度、建议等的直接反对。
例如 :(1)A1 :你是来要账的吧?干什么来的,你说什么,我们哥儿们的事掺和不着你!
B1 :你硬气!都是街面上混的人,谁还用不着谁?
A1 :我们就用不着你!你小子吃钱使人、拉皮条、当众人,不是老爷儿们干的事 !
2. 否定性评价语言
否定性评价语言是负面的,它是指说话人对另一方的言语行为进行的否定性评价,包含了说话人对另一方的批评、指责等用意,而且带有很强势的语气,会直接威胁听话人的面子、身份、地位等,形成语言上的对撞,也就成为了冲突性话语中的一种话语标记。
例如 :(1)A1 :“姐,讲教训就严重了,我无非想点醒你。”
B1 :“你点醒我?”梅美芝忽然像只斗鸡般尖叫而刺耳。然后,她右手向空中一甩,嚷道 :“废话!”
A1 :“我何止点醒你,还要警告你。”
3. 詈骂语言
詈骂语被广泛地视为一种对对方冒犯性的负面言语行为,是一种粗鲁的表示恶意的一种言辞。表达说话人的强烈不满的感情以此来宣泄自己的愤怒,对对方进行谴责、辱骂,并在人际关系中会产生负面的语用效应。
例如 :就他妈的懂吃!说的是老年间,三皇五帝那会儿,有一天皇上山珍海味吃腻味了,把厨子头詹大叫上金殿来,问他天下什么东西最有味,詹大连想也没想,张口就说,盐最有味。皇上一听就急了,一拍惊堂木 :“废话!这是戏弄本宫,拉下去砍了!”
4. 讽刺性语言
讽刺是人们在交际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言语行为,语言的杀伤力也很强,是比较典型的表达一方对另一方言行的否定和不满的评价态度,它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词语来成为一种冲突性话语标记。
例如 :(1)A1 :哼,明天,我把周家太太大少爷这点老底子给他一个宣布,就连老头这老王八蛋也得给我跪下磕头。忘恩负义的东西!他妈的 ! 茶呢?
B1 :爸,你真是喝醉了么?刚才不跟你放在桌上么?
A1 :这是白水,小姐! (选自曹禺《雷雨》)
这里的“小姐”是种非常规指称表达,是鲁贵对自己女儿的称呼。“小姐”是对人的一个尊称,父亲称自己的女儿为“小姐”,这非常矛盾,为的就是对四凤表达出自己的不满,又讽刺了她的行为像个小姐,本身不是个小姐却还这么不听话,对我不客气。
三、冲突性话语标记的功能
(一)语义功能
1. 提供或者重申一个重要信息
2. 发出某种指令
3. 提出警告注意某个事实
(二)语篇功能
1. 话题的起始
2. 话题的中断或结束
3. 话题的转换
4. 话题的补充
(三)人际互动功能
1. 提示对方准备开始新的交际活动,要求对方要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把焦点放到交际中来。
2. 提示对方交际活动的结束,说话者在即将结束自己的活动的时候,通常情况下不会直接结束,会给对方某种提示,提醒对方自己的话即将要结束,给对方足够的时间调整情绪。
(四)语境顺应功能
1. 对语言语境的顺应功能
2. 对现场语境的顺应功能
中国家庭剧中话语冲突的顺应性分析 第2篇
电视剧《断奶》剧照
“顺应论由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维索尔伦提出。他认为顺应性作为语言的一种属性,能够使人类从各种变异可能选项里做出商讨选择以满足基本的交际需求。语言使用中的顺应性特征可从如下四个维度进行解释:顺应的语境相关因素,顺应的动态过程,顺应的结构对象和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程度 。”[1]本文拟从顺应过程的环境因素视角来剖析冲突话语,寻求冲突产生的原因以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和谐。
人们在社会生活交往中,应该调整语言而做出顺应。但因为交际双方的性别观、家庭关系、价值观、学识、生活经历及社会地位等都会影响语言的选择,难免会在某种因素上会出现不顺应的状况,而导致冲突的爆发。
一、性别因素的不顺应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都市里人们的思想早已摆脱传统的男尊女卑或是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了,主张的是男女平等,可是一旦沉浸在旧思想的老一代们还要用过去的性别观念来控制年轻的一代,矛盾就会爆发。
例如:
俊鹏奶奶:“别的事情我不管,但是这个原则问题,我是一定要坚持的,我们老家的规矩啊,男人是不能进厨房的。因为我们有一句俗话叫做男做女工,发财不凶。男人要是进了厨房啊,这个家就发不起来了。”
安琪舅妈:“奶奶,奶奶是年龄大了!你的观念未免有些老套,您说的这句话我事可以理解。”
俊鹏阿姨:“哎,安琪舅妈,您这话说得不好,什么叫观念老套啊?”
这段语篇选自现代大陆热播剧《断奶》,安妮和俊鹏刚刚组建家庭,可是在生活上还是一塌糊涂,不能做好家务,不会做饭,安琪舅妈来帮忙教他们这些生活技能,可是却受到俊鹏奶奶的反对,理由是进厨房本不是男人该做的事情,安琪一家人生活在上海,对于传统的男女分工无法理解,更无法接受。俊鹏家人对于传统封建男女分工观念的恪守,使她们在语言的选择上忽视了性别因素所以导致两家人陷入话语冲突之中,家庭聚会也不欢而散。
二、生活经历的不顺应
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生活也在不断得到改善,不同时代的人们生活经历不同,所主张的生活理念也会不同,交际双方不去考虑另一方的生活经历,而一味以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强求另一方难免也会产生不愉快的结局。
例如:
陈寒秋:“是,是,我烧点热水马上洗!”
袁刚母亲:“你看你,就是金贵,不就生个孩子吗。好吃好喝的,还不能动弹,在床上养着吧,你啊,真该过过苦日子!你看我们那年轻时候啊,烧热水,那废柴火啊,舍不得,到了,什么事都得自己做,这么多年了啊,你看啊,咱家,里里外外,我哪样落下了?这胳膊腿,还不是好好的”
陈涵秋:“妈,那现在不是条件好了么,要是你们以前有这个条件,也不至于受那份苦啊。”
袁刚母亲:“你什么意思啊?那你是说我虐待你了,是不是啊!”
陈涵秋:“我没那意思,妈,我的意思是我错了,我被家里惯坏了,要说苦,我们当年也吃过。那也不能为了吃苦而吃苦吧,没有这个道理。”
这段语篇选自大陆连续剧《大家庭》。陈涵秋自幼生活在条件不错的家庭里,父母都是医生,文革时期曾下放农村,过了一段艰苦的日子,结婚回城后和婆婆生活在一起,可是总是受到婆婆的埋怨,婆婆看不惯陈涵秋讲究生活质量,不懂得吃苦,没有顾及到陈涵秋的生活经历,所以表达的言辞里不免有些直接,让人难以接受,而引来陈涵秋的不满和反驳,使得两人心中产生隔阂。
三、价值观的不顺应
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它直观地影响着一个人的理想和生活信念。当交际一方的价值观与另一方的价值观不同,甚至是对立时,如果一方不尊重另一方的价值追求,往往会使冲突产生。
例如:
陈涵秋:“我在电大报了个班,下了班就去上课了。”
陈涵秋婆婆:“是吗,你报了个会计班,你可真闲得慌,不是我说你啊,涵秋啊,就家里这些活,就够你干的了,你还到外面学什么会计,你累不累啊?你都是一个孩子的妈了,还跟着一群孩子坐在教室里当学生,丢不丢人。”
陈涵秋:“我不吃了?”
陈涵秋婆婆:“学什么学啊,学业顶个屁用啊,顶饭吃么,有本事你就多往家里挣点钱回来。你要是挣不来钱,你就正正经经的工作。带孩子,她要能把孩子带好,我就谢天谢地,谢天谢地了。”
这段语篇同样选自《大家庭》,陈涵秋因为曾下放农村,又结婚生子使得自己没有机会去考大学,可出在知识分子家庭的她一直不甘心就这样放弃自己,便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去学习,提高自己。可这种不断追求知识去实现自身价值的观念在婆婆看来非常不切实际,婆婆觉得有孩子的女人的价值就应该通过照顾家庭来实现,而忽视了对陈涵秋的价值观的顺应,让陈涵秋深感委屈而与婆婆发生口角。
四、家族关系的不顺应
在中国,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一旦夫妻一方无法融入到对方的家庭,不顾及对方的家庭关系,矛盾就容易产生。
例如:
冯雪:“你家有让人开心的事么?就说这买车,老三摇号,咱家花钱,买了车之后呢,让老大媳妇开,一个比一个会算计。我真受不了你们家。”
何平:“受不了,受不了咱离婚。”
冯雪:“你说什么呢,受不了就离婚啊。”
何平:“那你说怎么办,你说我怎么办?一个是我妈,一个是我弟弟,一个是我嫂子,我把他们三个全提溜出去,全宰了,你觉得行么。”
冯雪:“宰了倒不用,咱搬走就行了。”
何平:“搬哪去,搬月亮上去啊!”
这一段语篇选自大陆连续剧《媳妇的三国时代》。冯雪和何平结婚后,一直生活在何平家人身边。由于何平经营公司,收入颇丰,一直补贴家人。冯雪来自知识分子家庭,有份稳定并体面的工作,对于何平家人长时间以来对自己丈夫的经济依赖感到不满,便发起牢骚,忽视了对自己丈夫的家庭关系的顺应,何平无法忍受,夫妻之间产生矛盾。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中国式大家庭可能将不断地面临各种各样的困扰和矛盾,家庭成员间也会不免因此产生隔阂,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如果家庭成员在日常交流中能积极顺应语境中的客观因素,努力避免话语冲突,不仅能让生活美满幸福,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也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冲突性话语研究述评 第3篇
1 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 冲突性话语越来越受到各界专家和学者们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在冲突性话语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从不同角度探讨和研究冲突性话语, 但是最初的研究多集中于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 后来逐渐转向语言学领域。关于冲突性话语的语言学领域研究成果较丰富, 从关联论、模因论、面子论、评价论、顺应论等不同视角做了很多探索和尝试, 研究对象范围也较广, 如:夫妻间冲突性话语、师生间冲突性话语、婆媳间冲突性话语、父子间冲突性话语以及上下级间的冲突性话语等等。此外, 冲突性话语发生的场合也各不相同, 如:家庭、工作、求职面试、电视节目、办公室、教室、法庭等等。目前, 对英语电视相亲节目中的男女双方的冲突性话语的研究尚属空白。随着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中文相亲节目的热播, “相亲热”横扫银屏, 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已经成为最具影响力的电视媒体事件之一, 迅速赢得了各个年龄段观众的喜爱。与此同时, 一些国外相亲节目也不断涌现, 被誉为“美国版非诚勿扰”的电视节目Take Me Out可以说是众多英文相亲节目中的佼佼者。因此, 本文选取了Take Me Out中的语料进行分析, 从中探讨冲突性话语的语言特征。
2 言特征分析英语电视相亲节目Take Me Out中冲突性话语的语
采用观察法, 通过观看英语电视相亲节目并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语料, 运用个案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对节目中男女嘉宾冲突性话语进行分析, 笔者得出冲突性话语的语言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直接否定
Female guest:You haven’t enough time for me.You get the kids, you get night club, you get practice, when do we have the time to date?
Male guest:No, it’s not what you think.
上述例子中, 女嘉宾灭灯的主要原因是觉得男嘉宾每天的时间几乎都花在照顾小孩、去俱乐部和训练上, 没有时间陪她。男嘉宾采取了直接否定的方式予以否认, 认为其所说是片面的。这种直接否定的方式不仅加深了说话者彼此之间的矛盾, 导致冲突性话语的产生, 也阻碍了交际的顺利进行。
(2) 间接否定
Female guest:He runs a strange way of living.It’s a little weird.
Male guest:Professional massage therapist.
上述例子中, 女嘉宾不喜欢男嘉宾从事的工作, 因为男嘉宾的职业是按摩师, 因此, 其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客户发生肢体接触, 但女嘉宾并未直说, 而是用了weird (怪异的) 和strange (奇怪的) 两个词来形容男嘉宾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男嘉宾对此显然不赞同, 反驳说自己是一个职业按摩理疗师, 意在说明自己从事的是正当的职业, 理应受到尊重。他们并没有用尖刻的言语或者直接否定来表明意见分歧, 而是采取了间接否定的方式, 但他们言语之间的冲突仍能被听者觉察到。
(3) 祈使句的使用
Female guest:Economy is a good thing, but laying mattress in the arena is too much for me.
Male guest:Don’t say that!You didn’t see the big picture.You are small-minded.You are beautiful, but without attraction, it’s ugly.
上述例子中, 男嘉宾的职业是一位拳击教练, 在短片中说自己通常用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女嘉宾一直没有灭灯, 是想看一看男嘉宾骑自行车是像自己一样出于环保的考虑, 还是因为经济所迫。当女嘉宾进一步了解到男嘉宾每天等健身房打烊了, 会拿出自己的被褥, 住在拳击室过夜。女嘉宾表示节俭固然是好事, 但是如果过分节俭自己无法接受。作为最后的留灯者女嘉宾因无法接受男嘉宾窘迫的生活现状而灭灯。男嘉宾对此十分尴尬与失望, 觉得女嘉宾没有眼光, 并采用了祈使句Don’t say that!表明自己的强烈反对, 并表示尽管女嘉宾外表很美, 但是过于物质和拜金实为丑陋。从而冲突升级。
(4) 修辞手法的使用
Female guest:My weather forecast:you are not My Future.
Male guest:I sense a low pressure system from the northeast right now.You are not mine either.
上述例子中, 男嘉宾曾经在前面交代过自己的职业是天气预报员, 女嘉宾运用男嘉宾的职业进行调侃, 暗示男嘉宾并非是自己婚姻的未来人选。男嘉宾感受到了这种调侃的意味, 领会了其话语中的含义, 也运用与天气预报相关的术语来描述自己当时的感受, 并直言自己也并不中意女嘉宾。男女嘉宾分别借助天气预报员这一职业采用双关的修辞来表明各自均非彼此的理想对象。
(5) 略带藐视的沉默
Female guest:You are so cute and adorable and I need someone taller…I mean, are you over eighteen?I’m not trying to go to jail.
Male guest:… (With a defi ant expression on his face.)
上述例子中, 女嘉宾嘲笑男嘉宾的身高并故意运用形容小孩子的词汇来描述男嘉宾, 意在说明其幼稚且不成熟。女嘉宾的话语使得男嘉宾很尴尬。女嘉宾进一步调侃说她质疑男嘉宾的年龄是否已满18岁, 是否已经成年, 并表示自己可不愿意因为与未成年人谈恋爱而违反法律, 被捕入狱。这些话语不仅几乎激怒了男嘉宾, 也把冲突推向高潮。男嘉宾流露出略带藐视的表情, 用沉默表明其对女嘉宾观点的强烈不满和愤慨。
(6) 反问句的使用
Female guest:You are not to my appetite.
Male guest:Why not?
上述例子中, 女嘉宾告诉男嘉宾他并非自己喜欢的类型。男嘉宾对此质疑, 并用反问句Why not?来表示出自己对其择偶品味的不赞同。
3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英语电视相亲节目中男女嘉宾间的冲突性话语研究, 总结出了冲突性话语的语言特征, 即:直接否定、间接否定、祈使句的使用、修辞手法的使用、略带藐视的沉默和反问句的使用。通过对节目中男女嘉宾冲突性话语的语言特征分析, 不仅丰富了语言学研究的成果, 填补了特定对象间冲突性话语研究的空白, 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了相关语料信息, 也对人际交流方式方面提供启发和借鉴, 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成功交际提供指引。
参考文献
[1]赖小玉.汉语语境下夫妻间冲突性话语的顺应性研究[J].外语学刊, 2011 (4) :59-63.
[2]冉永平.冲突性话语趋异取向的语用分析[J].现代外语, 2010 (3) :150-157.
婆媳冲突性话语语用分析 第4篇
一、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观
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及80年代,布朗和列文森(Brown&Levinson,1978,1987)提出并修正了自己的礼貌论和面子观,注意到如何通过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社交关系,其理论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概念:面子、威胁面子的行为和礼貌策略。
在正常交际中,如果某人被迫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被迫做某事时会丢面子,当必须实施某一威胁面子的行为时就须考虑对方的面子。说话人必须注意双方的亲疏程度、权势关系以及该行为会在多大程度上强求对方。在此基础上,说话人才能决定采用何种的礼貌策略。根据布朗和列文森的观点,礼貌策略包括:正面礼貌策略,负面礼貌策略,直接性策略,间接性策略,放弃威胁面子的行为。而在冲突性话语中往往会涉及后三个方面。
二、数据收集和分析
婆媳间的冲突具有中国特色,婆媳冲突的原因多种多样。在婆媳关系中,婆婆作为长辈处于较高的家庭地位,婆媳之间的矛盾经常会以媳妇的忍让而结束,但当矛盾激增,就不可避免的出现冲突性场面。本文根据有关影视资料收集语料,通过对婆媳之间冲突性话语结束方式的研究归纳出了4种结束方式,并进行了语用分析。
1. 退出式
在冲突话语中,当一方不愿继续争执时,可以口头终止话语或离开现场使冲突陷入僵局。此方式是放弃威胁面子的行为,即如果某一行为足以威胁对方的面子,说话人可能会放弃实施该行为,而例中媳妇的退出则是为了避免冲突的升级。
例1:婆:行了行了行了,这是啥呢?九千八百八十八块,不当吃不当喝的要一万块钱,俺们可花不起。
媳:拎包走
2. 第三方介入
在双方争执时,不可避免的有第三方的介入。其中包括第三方有意介入、无意介入、第三方即丈夫的吼叫以结束话语冲突。此方式则采取了貌策略中的间接性策略,即在威胁对方面子的情况下,说话人采取隐含的手段,给对方留有余地;或通过间接性话语,让对方意识到说话人威胁面子的行为不是故意的。
2.1第三方有意介入转移话题。双方争执不下时,家庭其他成员为避免冲突升级有意打断争执性话语。
例3.婆:唉,大良可真是命苦啊,淋了一身雨,也没人想着给他送把伞,小时候啊,别说这个天了,就是下毛毛雨啊,我也得给他送把伞去。
媳:那他现在不是已经长大了吗?
婆:所以啊,这日子过得是一天不如一天喽
奶奶:闺女啊,给奶奶添点热饭去,饭凉喽。
2.2第三方无意介入打断冲突。这一种是由第三方无意打断冲突的现象。在冲突性话语过程中,会因为意外事件而突然中止冲突。
例4.婆:对,我告诉你,我就看不上丫丫,我就看不上,我就让明远给明天给我抱个大胖孙子回来。
媳:我还真告诉你了,丫丫,是我的闺女,我这妈当定了,你爱怎么着怎么着,
婆:你试试
媳:我试试
婆:安小梅,你想干什么?
第三方:丫丫,是这里吗?
丫丫:奶奶,我回来看你了
婆:丫丫,回来了,想死奶奶了。
2.3第三方怒。这里的第三方即为婆媳之间的中介,婆婆的儿子亦是媳妇的丈夫,婆媳之间的争吵会让其大为恼怒而结束冲突。
例6.婆:你这叫啥话啊,你,啥你们你们俺们俺们的,回农村咋了,俺们是农村上来的,回农村又咋了,你是传志的老婆,俺们要回农村,你就得回农村。
媳:王传志,我是不是上辈子欠你的,我这辈子还都还不清啊。
婆:你后悔啦。你后悔跟咱们传志结婚了。
媳:我后悔,我后悔,我后悔!
婆:俺当时就没有同意,俺没有同意。
丈夫:行了,别吵了,行了,别吵了!
3. 一方获胜
一方获胜是由于一方执意的坚持而使对方不得接受对方的观点。在婆媳冲突中,媳妇会选择投降结束冲突,而其采取的也是放弃威胁面子的行为。
例7.婆:我说小雪啊,都这么大人了啊,应该成熟和懂点事了,凡使都要尊重一下别人的感受。
媳:我不尊重别人的感受,我没家过来的时候,您二话不说把我开了,害得我没工作,您尊重过我的感受吗?……现在我和马腾腾商量度蜜月的事儿,您又过来横加干涉。您尊重过我的感受吗?
婆:你说我把你开除了,我那是替你请长假……小雪,凡事都不能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自我为中心,凡是都要换位思考一下
媳:好,妈,我错了,海边我不去了。
4. 暴力
暴力是指在话语冲突中用暴力的手段伤害对方,在进行话语冲突时冲突加剧,双方会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会诉诸暴力,一般情况婆婆为长辈,容易动怒而动手。此方式为直接性策略,即说话人不采用补救措施、赤裸裸地公开威胁对方面子的行为。
例8.婆:你说改就改,连老祖宗的东西都改。
媳:你不是当改口费送给我了吗?给我就是我的了。我爱改什么改什么。
婆(一巴掌):你个丧门星,老祖宗的东西都敢改,我们王家要被你害了你知不知道。
本文通过文本分析探讨了婆媳之间的冲突性话语,总结了婆媳之间冲突结束了四种主要的方式,同时总结了经常采用的礼貌策略。作为不同的个体,婆媳之间冲突话语不可避免,要想避免冲突双方应该尽量照顾或是尊重对方的面子需求,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摘要:言语冲突普遍存在于交际中,婆媳之间的冲突更是频繁出现,该文以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观为理论基础,从影视资料中收集了80例婆媳冲突话语,对其结束方式进行总结,并进行了语用分析。
关键词:冲突性话语,面子观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高萍.剧本中冲突性话语研究[D].吉林:延边大学, 2006
冲突性话语研究述评 第5篇
关键词:话语冲突,附加性话语,人际缓和效用,话语分析
冲突, 对立, 威胁, 缓和, 和谐是人际交往中普遍碰到的现象。要想让人际关系顺利地进行下去, 必须要化解它们, 将负面的转为中立或正面。化解冲突, 实现语言顺利的交流, 是我们日常交际的最终目的和永恒主题, 这也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有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 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从而成功实现交际目的, 也能使得社会变得更美好和谐。根据GRICE的合作原则理论, 他提出交际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或获取信息, 因此听话人总希望说话人能够提供所期待的相关信息。尽管如此, 在我们平时的交际中, 由于各种原因或受制于各种语境, 说话者可能会附加一些额外信息或附加性话语。虽然从句法角度或听话人的信息需求来看, 附加信息是多余的或者可有可无的信息, 但从语用角度和礼貌原则的角度来看, 附加信息的出现并非多余或可有可无, 相反, 它是有必要且不可缺少的, 在交际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 在言语交际中有其积极的用语功能, 特别是在冲突语境下, 它起到了缓解人际关系的作用。
1 话语冲突语境
1.1 冲突性话语
交际双方在对话, 访谈等言语交际过程中, 因为对某事持有不同观点, 立场等往往会导致争论, 反驳甚至是争吵等冲突对抗的言语事件或言语行为。这里的“争论”“反驳”“争吵”等冲突性言语就被称为“冲突性话语”。“不相容”和“对立”是冲突性话语的典型特征。从Barki和Hartwick (2004) 的研究中, 我们总结出冲突具有三大特性:1) 负面性;2) 分歧性或排斥性;3) 干预性。它们三个特征之间也会彼此影响。
1.2 冲突性话语的两种效应
交际双方在言谈中一方对另一方的指责, 批评, 否认, 质问等可能会引起另一方的冲突回应, 这种冲突性回应话语也称之为冲突性话语。Eisenberg和Garvey (1981) 认为反对, 异议等可以针对某一行为, 请求, 断言等, 并引发听话人的对立性回应。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冲突性话语源自于争论, 异议, 批评, 争吵, 责备, 质问等言语行为, 一般是属于说话人和听话人在认识, 情感, 态度等方面的差异或者对立。听话人根据说话人的回应可以采取以下两种回应措施:
第一, 听话人做出反对, 反驳性回应, 即出现冲突性回应。这种情况下会加剧双方的对立, 如出现观点, 见解等的不同, 或引起抱怨, 愤怒, 不满等负面情绪, 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这对于人际关系来说属于冲突性话语的负面语用效应。但是冲突性话语也能改善并提升人际关系, 或因冲突消解后加深交际双方的关系情谊等, 这属于冲突性话语产生的正面语用效应。但是一般情况下, 前一种冲突性话语产生的负面效应比后一种产生的正面效应更常见。
第二:听话人做出表示妥协, 接受, 甚至是认可等, 这种情况属于缓和性话语或回避对方的冲突性话语。这有利于弱化双方的言辞冲突对抗, 从而缓解对立对抗情绪。我们可以把这种情况视为冲突性话语引发的一种正面效应。
2 附加性话语
通过GRICE的合作原则理论, 我们可以得出, 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的交际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或者是获取信息, 因此听话者总不可避免地会期待说话者能够提供其所期待的相关信息.尽管如此, 在日常的言语对话交际中, 这种期待并不能都如期而至, 往往会出现一些情况不如我们所愿。
例如以下2个例子:
(1) 杨澜:你的责任感体现在什么方面呢?
陈可辛:我的责任感体现在你们看不到的地方。
杨澜:那你为什么还不娶她呢?
陈可辛:我们的关系, 跟结了婚是没有分别的。我个人觉得, 这个我个人觉得, 我也征求她的意见, 要是她觉得有分别, 我们已经结婚了, 。。。我觉得那些事情是极不浪漫的。
<杨谰对话热点人物:杨澜访谈录>
(2) 周瑞家的又问姥姥道:"今日还是路过, 还是特来的?"
刘姥姥便说:"原来特来瞧瞧嫂子;二则也请请姑太太的安.若可以领我见一见更好, 若不能, 就借重嫂子转致谢意罢了."
<红楼梦第六回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 以上划线部分的信息是除了主体必要提供的必要信息之外的附加的信息, 也可以被认为是多余的, 可有可无的信息。因为它超出了对方心里所期待获得的信息。在例 (1) 中陈可辛的附加信息起着辅助说明的作用, 目的是向对方进一步阐明自己的原因, 给观众一种合理可靠的感觉, 从而在观众及对方面前留下一种踏实可靠的形象, 进而构建了其自身的正面积极形象, 维护了其正面积极的面子。在例 (2) 的划线部分是刘姥姥补充的附加性话语, 乍一看好像回答过于累赘, 有点啰嗦, 可以省去, 实际上其附加信息很真确地表达了刘姥姥想进荣国府生活的迫切真实意图。如果省去这一部分附加刑话语, 刘姥姥的真实意图就无法表达出来。从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出, 附加性话语是在言语交际中, 说话人为顺应当时的各种语境因素 (包括心理语境, 社交语境以及交际双方提供的信息等) , 维护自身形象或者婉转表达自身想法而采用的一种语用策略, 这种语言策略有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
根据GRICE的观点, 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特定目的的言语行为, 为了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我们必须要遵守一些规则。据此GRICE提出了合作原则理论, 在他的合作原则理论中, 他提出了数量准则, 质量准则, 关系准则以及方式准则。这些准则可以解释交谈的目的, 意图或者方向, 违背了其中一个准则即会使得交际无法顺利进行。在其中的数量准则中, 它包括两个方面: (1) 所说的话应该满足交际所需的信息量 (2) 所说的话不应超出交际需求量。根据GRICE的数量原则, 我们可以推出提供多余或者过量信息会导致违反GRICE的数量原则。但是GRICE同时也提出,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 有时即使说话人很清楚他自己违反了数量准则, 但他仍然可以被听话人所理解, 因为他遵守了合作原则。例如:
John:I've got my hands full here at the moment.Could you open the window for me?It is a bit stuffy here. (Edmonson 1981:123)
从对话中我们可以分析出, 划线部分属于添加的额外信息, 可有可无, 严格意义上, 它违反了GRICE在合作原则中提出的四个原则之一, 也就是数量准则。但是, 此处附加的信息却能成功传递交际意图, 能够使听话者理解并去按照说话者所要求的去做。因为它遵守了利奇礼貌原则的慷慨原则, 从而在另一方面遵守并体现了合作原则。
再例如:《泰坦尼克号》中LUCY和MR .ISMAY之间的一段对话:
Lady: Hey, who thought of the name Titanic? Was it you, Bruce? (Bruce is Mr Ismay)
Mr Ismay: Yes, actually. I wanted to convey sheer size, and size means stability, luxury and above all, strength.
Lucy: Do you know of Mr Freud, Mr Ismay? His ideas about the male preoccupation with size might be of particular interest to you.
Mr Ismay: Freud, who is he?Is he a passenger?
通过阅读以上对话, 我们不难发现两个划线部分属于说话者自己附加的额外信息, TITANIC本意为巨大的或者强壮的, 但是MR ISMAY却反复的强调且解释这个词的意思, 他的意图我们不难发现是为了展示炫耀自己的博学多才。尽管如此, LUCY并不买他的帐, 反而嘲讽MR ISMAY故意卖弄学问, 并且引用FREUD的书希望他去看看关于“SIZE”的书的解释。可笑的是MR ISMAY不仅不知道DR FREUD是谁, 而且还补充问了一句是不是这艘船上的客人, 这句话很明显将其故意卖弄学问, 不懂装懂的一面暴露出来。LUCY故意以婉转的方式, 实则是讽刺揭露MR ISMAY, 学识肤浅, 不懂装懂的本性, 虽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 但是观众也能理解, 且能起到一定的言语交际的效果。因此, 在此对话中, 附加性话语或过量信息主要是说话者为了自圆其说而采用的一种交际手段。
通过以上分析及描述,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附加性话语或附加信息在言语交际中并不是多余, 可有可无的信息。相反, 它在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 缓和冲突, 润滑人际关系, 转移话题等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 冲突语境下附加性话语的人际缓和效用体现
3.1 缓解人际冲突
由于种种原因, 在言语交际中, 冲突和对抗时有发生且不可避免。这种言语交际往往会造成尴尬或者不和谐的氛围或局面, 甚至会严重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甚至会使会话中断。所以附加信息的使用就是交际者经常用到的策略。
女:打人还不算事儿?
男:咋不是事儿?屁事儿。自古以来清官难断家务事, 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谁能给谁断的清呢?
《 实话实说——让暴力远离家庭 (2004, 12, 01) 》
在上例中, 男人并不认为打女人是什么很严重的事情, 而认为是屁大一点事儿, 很明显, 这样会对女人的面子构成直接的威胁甚至伤害。但是男人补充提供的划线部分的附加信息对主体信息进行了一定的信息补充, 虽然意思上没有太大的关联, 可说可不说, 但是这句话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前面说的那句话的威胁和不礼貌, 同时加强其说服力。因此, 此处的附加的额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女人面子威胁, 顺应了言语交际的礼貌原则, 从而缓解了冲突, 使得会话得以顺利进行。反之, 如果附加信息不被提供, 至少会造成三种后果:一是男人因说“屁事儿”这句脏话, 个人的积极面子及其形象难以维护;二是女人因男人的脏话而面子受到严重威胁甚至心灵受到伤害;三是双方言语交际会因此充满矛盾与冲突, 甚至会发展到中断与失败, 从而两人感情受到影响。
3.2 维护人际和谐, 避免交际尴尬
主持人: 您觉得在我们现场有没有可疑的人?
曹芝刚:还没看出来呢。秃头那个。开个玩笑。
《实话实说》谁来抓小偷, 央视国际 (2005年7月13日)
通过以上例子, 我们不难找出“开个玩笑”是属于曹君的附加性话语, 这一句附加信息虽看似可有可无, 实则有缓解并避免交际的尴尬的作用, 从而维护并促进了交际的顺利进行。曹君的身份是警察, 如果他认为谁可疑, 谁就很有可能是贼。所以, 曹君说秃头的那个人可疑, 那么秃头就有可能会成为重点怀疑对象, 进而会造成那个秃头的面子及人身威胁, 引起听话者或者听众的尴尬。因此, 曹君的附加信息“开个玩笑”可以化严肃为幽默, 缓解现场紧张尴尬的气氛, 同时这一信息也顺应了社交礼貌原则, 有利于对话的顺利进行, 同时曹君的机智幽默的积极形象也在观众面前展示出来, 不仅维护了其正面积极形象而且保证了交际的顺利完成。
3.3 促进交际, 话题重心转移
在各个不同的语境中, 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的目的, 说话者可以通过添加附加信息从而引入新的话题, 这样使得话题重心从一个方面转移到另一个方面, 从而成功达到交际意图。但是要注意这并不是单纯的我们所认为的话题转移。
史国利:我在出发之前, 那时候我已经51 岁了, 我可以扛一袋水泥上到7楼。
主持人:天啊!那一袋水泥有多重?
史国利:100斤, 一袋沙子100斤, 因为我做的建筑活。
主持人:您在打工的时候就找一些体力活来做, 是吗?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找出划线部分是属于附性话语。史君的附加性话语一方面构建了一种诚实坦率的积极的正面形象, 另外一方面也成功引入了新的话题重心, 即:话题的中心由和身体体力及锻炼方面转移到了建筑工作方面上来。从而成功地将主持人在下一个问话中转移到问体力活相关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 史君的附加信息使话题重心转移, 促进了交际的顺利进行, 在一定程度上也顺应了社交礼貌原则,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根据以上分析研究可以总结得出以下结论:冲突性话语语境下的“附加信息”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多余的信息。本质上它可以被看成是一种语用顺应现象, 是在特定语境中, 说话者为了能够顺应语境而做出的语言策略选择;附加性话并不是无关, 无用的信息, 而是与听话者的交际目的戚戚相关的。附加性话语的语用功能可以归纳如下:首先, 附加信息有助于个人形象及身份的构建, 可以加强说话者正面信息, 构建积极的个人形象或者补充侧面信息, 从而使会话得以顺利进行。其次, 附加信息有利于避免交际尴尬, 模糊威胁人面子的信息, 确保交际的和谐。最后, 附加信息可以转移话题重心, 使得交际顺利进行。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 附加性话语在话语冲突语境下的缓和作用主要表现在缓解人际冲突, 润滑人际关系, 避免尴尬, 避免冲突对抗等等。文章中出现的附加性话语有时和对方所说话语没有多大关系, 起到转移话题或幽默效果, 要么就是用一些口语附加词起到缓解冲突的效果。目前在话语冲突语境下的附加性话语人际缓和效用的研究不多, 本文只是从一个比较宏观的角度来分析加以说明阐述分析。
参考文献
[1]冉永平.语言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李成团.应答语中“附加信息”的语用功能探索[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8, 19 (3) .
[3]朱晓琴.《疯狂主妇》中夫妻间冲突话语的语用分析[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 32 (1) .
[4]冉永平.冲突性话语的语用学研究概述[J].外语教学, 2010, 31 (1) .
[5]杨晓梅.家庭成员冲突性话语的语用学分析[J].考试周刊, 2011 (76) .
冲突性话语研究述评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