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教案--溶质的质量分数
初三化学教案--溶质的质量分数(精选10篇)
初三化学教案--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1篇
初三化学教案--溶质的质量分数
化学教学案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教学目标:
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教学重难点: 重点: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和简单的计算以及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难点:溶液的质量分数的概念的引入。教学说明:
本课题内容围绕溶质的质量分数展开,先介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然后利用这一概念进行简单计算。计算类型大致分为三种: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或要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最后练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教学过程: 【讲解】在实际应用中,常要准确知道一定量的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如在施用农药时,过浓会毒害农作物,过稀则不能有效地杀虫灭菌。因此,我们需要准备知道溶液的组成。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1、概念: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m质
2、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
m液 【学生练习】
按下表所给的量配制氯化钠溶液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g)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10 90
80
【设问】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这样的溶液我们会配制了。那么如果告诉你一定量的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你会配制吗?
二、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1、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2、仪器:
称:托盘天平,药匙 称量
量:量筒,胶头滴管 溶解:烧杯,玻璃棒
【学生练习】试验9~7例题(略)
三、有关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书43【例题2】略 【讨论】解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
【分析】抓住关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小结】本课题所学知识主要有哪几个方面?其中计算有哪几种类型? 【作业】P45
6.7.8 【课后记】本节理解不困难,重点在练习上。
初三化学教案--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2篇
本课题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从配制三种组成不同的CuS04溶液实验入手,导出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二部分在溶质的质量分数基础上,利用质量分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①溶液的稀释与配制;②溶质的质量分 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第三部分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
第1课时 溶质质量分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并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正确理解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
(1)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2)能找准各量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2)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教学重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教学难点】
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2.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教具准备】
试管(若干)、水、无水硫酸铜固体、烧杯、药匙、玻璃棒、量筒、食盐、鸡蛋、多媒体课件等。
【导入新课】
人在死海里可以漂浮在水面上,是因为水中盐份多,浓度大,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来具体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景。【活动与探究1】 实验1:鸡蛋在水中漂浮
取一个烧杯,加入250mL水后放入一只鸡蛋,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实验并如实填写下表。分析,在此过程中所得 的几种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实验2:请同学们按教材P42实验9─7进行实验,并回答有关问题。【分析小结】
对于有色溶液来说,根据颜色的深浅,可以粗略地区分溶液是浓是稀: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溶液越浓。但这种方法比较粗略,不能准确地表明一定量溶液中含有的溶质的量。【提出问题】 对于形成的无色溶液来说,显然不能用颜色来判断溶液的浓与稀了,那么我们有哪些方法表示溶液的浓度呢? 【归纳总结】
表示溶液的组成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溶质的质量分数。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完成教材P43练一练。【学生活动】
按所学的计算,完成表格并进行讨论。【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们按教材P43实验9-8进行实验,并填好表格中的空栏。【过渡】
在上面的活动中我们学会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及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那么我们能否利用质量分数解决实际中的一些问题呢? 【课件展示】 例1 展示敎材P43例1 【分析】
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答案】溶质的质量=150kg×16% = 24kg 溶剂的质量=150kg-24kg = 126kg 答:配制150kg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需24kg氯化钠和126kg水。【分析小结】
上述计算要归纳为:已知溶液的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求溶质和溶剂的质量。【课件展示】
例2 已知20°C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在该温度下把40g氯化钠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则所得溶液中 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多少?
【分析】由溶解度的定义可知,20°C时100g水最多溶解36.0g氯化钠,则所加40g的氯化钠不能全部溶解
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26.5%。【提出问题】
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往往要将溶液稀释或浓缩,那么如何将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或增大呢? 【交流回答】
1.增加溶质的质量,可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2.增大溶剂的质量,可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3.蒸发溶剂可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课件展示】 例3 展示敎材P44例2 【分析】抓住关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答案】解: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x
需要水的质量=25g-50g = 195g 答:把50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需要195g的水。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并进行了两种简单计算。以及溶液稀释混合的计算。【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课题3 溶液的浓度 第1课时 溶质质量分数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2.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的质量×l00% 1.已知溶质、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2.已知溶液的质量分数和溶液的质量,求溶质、溶剂的质量。
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师从配制三种组成不同的硫酸铜溶液的实验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三、溶液稀释混合的计算
初三化学教案--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3篇
结合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用小组互动、讨论交流、探究练习、归纳小结等教学方法, 进行参与式教学, 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新知。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 可以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 可以培养求真务实、勇于挑战的精神。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 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和学生共同探索,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亲身感受学习化学的快乐, 品尝学习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初步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验、问题思考、互动讨论、习题演练,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及简单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找准溶质、溶剂、溶液及其质量之间的关系。
四、实验准备
多媒体投影设备、200ml的烧杯10个、玻璃棒、药匙, 无水Cu SO4、水等。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师生参与、小组互动、讨论学习。
六、教学过程
课题展示: (投影) 课题3溶液的浓度
(一) 情景创设
在讲台上摆放三个装有20ml水的烧杯, 让三位同学分别上台, 教师迅速用药匙分别取约0.1g、0.5g、2g无水Cu SO4加到三个烧杯中 (边加边告诉同学们:这三个烧杯里装的是质量相同的水, 这种白色粉末叫无水硫酸铜) , 并请刚才那三位同学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得到三杯颜色由浅到深的溶液。然后提问:
问题1: (分别请三位同学回答) 这三杯溶液的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溶液名叫什么?
学生回答:溶质是无水硫酸铜, 溶剂是水, 溶液名叫硫酸铜溶液。
问题2:同学们, 这三杯溶液哪一杯浓度最小?哪一杯浓度最大?为什么?
学生回答:溶液颜色最浅的浓度最小, 因为溶液颜色最浅说明溶液中所含的溶质最少;颜色最深的浓度最大, 因为溶液颜色最深说明溶液中所含的溶质最多。
小结过渡:对于有色溶液来说, 根据颜色的深浅可以区分溶液的稀浓。但这种方法比较粗略, 不能准确地表明一定量的溶液究竟含有多少溶质。但是, 在日常生产和生活的很多面都必须准确地知道溶液的浓度, 如在施用农药时, 就需要较准确地知道药液的浓度, 如果药液过浓, 会毒害农作物, 药液过稀, 又不能有效地杀灭害虫。因此, 我们必须准确地知道溶液的浓度, 才能更好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那么, 如何才能准确的表示溶液的浓度呢?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
(二) 展示课题 (投影并板书)
课题3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一课时)
同学们, 通过预习课文, 你们已经知道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下面请两位同学回答这两个问题。
(同学回答, 投影并板书)
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三) 学生活动
根据课文提示, 请每组的六位同学相互讨论交流, 分别计算这三杯硫酸铜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并填写课文中的表格, 填好后举手示意, 请最先填好表格的同学汇报正确答案,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投影空表格, 学生回答、投影填写) 。
(四) 学生实验
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五组溶质和溶剂在讲台上摆好, 分别请出五个小组的学生代表上台, 把某种溶质加入到对应的溶剂中, 并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得到溶液。同时, 请同学结合教材43页实验9-7和刚才五位同学做的实验, 按要求计算并填写投影的空表格, 然后请各小组代表汇报正确答案 (学生回答、投影填写) 。
(五) 师生互动 (教师提问、引导,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探究问题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五杯溶液的颜色并比较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的颜色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有关系吗?能用溶液的颜色来判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吗?
(学生回答) :没有关系, 不能判断。
(教师小结并投影) :对于无色溶液来说, 溶液的颜色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没有关系, 我们不能用溶液的颜色来判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对于有色溶液来说, 溶液的颜色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有关系, 我们可以用溶液的颜色来粗略地判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通常是溶液的颜色越浅, 其质量分数就越小, 溶液的颜色越深, 其质量分数就越大。
探究问题2:同学们, 你们想知道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绝招吗?
(学生回答) :非常想知道。
(教师小结并投影) :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绝招很简单:首先要弄清溶液的组成, 设法求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和溶液的质量, 再求出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的比值, 其比值就是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探究问题3: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值会大于或等于1吗, 为什么?
(学生回答) :不会。
(教师小结并投影)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值绝不会大于或等于1, 只能小于1, 因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始终小于溶液的质量。
探究问题4:请同学们讨论, 溶质的质量分数有单位吗, 为什么?
(学生回答) :没有。
(教师小结并投影) :溶质的质量分数只是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的比值, 没有单位。因为其数值总小于1, 数值较小, 表示起来不方便, 所以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 但“%”不是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单位。
探究问题5:请同学们讨论:前面有小组的同学认为烧杯4中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为40%, 烧杯5中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为50%, 这些数值对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不对。
(教师小结并投影) :不对, 因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指的是: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的比值, 没有溶解的那部分溶质不能算在溶质和溶液的质量中, 所以答案不对。
探究问题6:请同学们讨论计算:已知20℃时, 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 那么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想一想应该怎么计算。
学生活动:请两个小组的学生代表分别在黑板上板演, 其余学生分小组讨论, 计算并提出异议 (教师评价、讲解并投影) 。
(六) 课堂小结 (投影)
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
3.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4.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5.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七) 课堂练习及课外作业 (略)
(八)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师生积极参与互动、讨论交流, 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放飞思想、探究学习, 让学生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 实现了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与技能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以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身份,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切身感受到了学习化学的快乐, 品尝到了学习成功的喜悦,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实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初三化学教案--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4篇
我们人体血液的“矿化度”(即无机盐的含量)为0.9%,相关科学研究表明:30亿年前地表原始海水的“矿化度”也为0.9%。下面表格中提供三种溶液数据:
通过上述数据进行交流分析,我们可得出以下一些合理的猜测:
(1)人类的祖先可能是从原始海洋逐渐进化到陆地上的;
(2)人体血液与原始海水之间可能有某些尚未认识的关系,人体血液仍然带有原始海水的某些印痕;
(3)生理盐水是依据人体血液的特点所配制。
医用生理盐水是指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水溶液,因为生理盐水的渗透压值和正常人的血浆、组织液都是大致一样的,是人体细胞所处的液体环境浓度。人体里的血液都含有食盐,而血液是由血红蛋白和液体血浆组成的,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内的溶液跟细胞外的血液都维持一定的浓度达到平衡。
如果将生理盐水调稀了,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0.9%(即低渗盐水),或错用了蒸馏水,那么输液后血浆的浓度会变稀,此时细胞膜内外的浓度不再平衡。而细胞膜是一种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通过。为了维持浓度的平衡,水分子将从浆液中渗透到细胞膜内,结果就引起血细胞的膨胀,甚至破裂,发生溶血现象。
反之,若生理盐水过浓,如果溶质质量分数大于0.9%(即高渗盐水),血细胞内的水分又向外渗透,就有形成血栓的可能。
初三化学教案--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5篇
教学目标
1.加深对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认识。
2.学会在化学反应中有关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引言】上一节课我们已经懂得溶液的含义,并且学会有关的计算,懂得浓溶液的稀释、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之间的换算等。这一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化学反应中有关的计算
【板书】有关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例题1】40g21.9%的盐酸最多能跟多少克锌反应?生成氢气多少克?
【解】设最多能跟x(g)锌反应,生成氢气
y(g)
Zn+2HCl=ZnCl2+H2↑
答:40g21.9%的盐酸最多能跟7.8gg锌反应,生成氢气0.24g。
【讲解】这种计算方法基本上跟学到的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相似,只是在化学方程式有关物质分子式的下面,先写已知量和所求量,再在下面一行写该物质在反应中的基本量。然后建立比例式,算出所求物质的质量。这种方法对判断哪一种反应物过量、快速求出生成物的质量非常方便。
【例题2】在启普发生器中加入200mL20%的盐酸(密度为1.10g/cm3)和含碳酸钙50g的.大理石,最多可制得二氧化碳气体多少克?
【解】设可制得二氧化碳气体x(g)
CaCO3+2HCl=CaCl2+H2O+CO2↑
【讲解】2001.100.2/73大于50/100,说明盐酸过量。因此求二氧化碳的质量时要以碳酸钙的质量为依据。
答:该启普发生器最多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229。
【练习1】6.5g锌跟93.7g20%的硫酸反应,放出气体多少克?
【学生解】设放出氢气x(g)。
Zn十H2SO4=ZnSO4+H2↑
答:放出氢气0.2g。
【讲评】表扬学生解题中的合理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指出可能存在的差错,提高学生的学习责任感。
【小结】可见,把已知量、未知量放在比例式的分子部分,把基本量放在比例式的分母部分,判断反应物的过量计算就很方便。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检测试题 第6篇
1、下列操作会引起所配制的食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降低的是 ( )
A、用托盘天平称量6.2 g食盐固体,误将砝码放在左盘并使用游码
B、称量时,两盘分别垫上大小质量相同的纸
C、用量筒量水时,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
D、将配好的溶液转移到试剂瓶时,不慎洒出
2、在用固体氯化钠配制一定量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中,必须用到的一组仪器是( )
A、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酒精灯
B、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酒精灯
C、量筒、托盘天平、玻璃棒、药匙、烧杯
D、烧杯、药匙、漏斗、玻璃棒
3、汽车电瓶是一种铅蓄电池,它在充电、放电时发生的化学反应为:
PbO2+Pb+2H2SO4 2PbSO4+2H2O
铅蓄电池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常常需要补充“电瓶水”(即30%的硫酸溶液)。当铅蓄电池里剩余3.4千 g20%的硫酸溶液时,应该加入 Kg98%的.浓硫酸,才能恰好配成30%的硫酸溶液。
4、注射用链霉素试验针的药液配制方法如下:
(1)把1.0 g的链霉素溶于水制成4.0 mL溶液①。
(2)取0.1 mL溶液①,加水稀释至1.0 mL,得溶液②。
(3)取0.1 mL溶液②,加水稀释至1.0 mL,得溶液③。
(4)取0.1 mL溶液③,加水稀释至1.0 mL,即得试验针药液④。
试求最终得到得试验针药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于整个过程中药液很稀,其密度可近似看做是1 g/cm3)
火眼金睛
1、t ℃时,有两瓶硝酸钾溶液,一瓶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另一瓶为10%的溶液,下列实验操作无法区分这两种溶液的是( )
A、加一定量的水 B、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 C、降低温度 D、t ℃时,蒸发少量水
2、人体的胃液含有少量的盐酸,下列图象正确的反应人喝水与胃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的变化的是( )
3、4岁的大雄耳朵有点痛,需要服用扑热息痛糖浆或滴剂(二者的作用相同),而家里只有扑热息痛滴剂。对于一个4岁的儿童来说,服用糖浆的安全用量为6 mL(见下图)。则服用多少mL的滴剂等于服用了6 mL的糖浆( )
A、3 mL B、6 mL C、9 mL D、12 mL
4、海水淡化可采用膜分离技术。如右图所示,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水池,而海水中的各种离子不能捅咕淡化膜,从而得到淡水。对加压后右侧海水成分变化进行分析,正确的是( )
A、溶质质量增加 B、溶剂质量减少
C、溶液质量不变 D、溶质质量分数减少
5、在抢救大出血的危重病人时,常需要静脉点滴0.9%的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这是由于人体血液的“矿化度”(即无机盐的相对含量)为0.9%。另有研究表明:30亿年前地表原始海水的矿化度即位0.9%。对此,下列推测或评论中,不足取的是( )
A.人类的祖先可能是从原始海洋中逐渐进化到陆地上来的
B.人体血液和原始海水的矿化度均为0.9%纯属巧合
C.人体血液和原始海水之间存在着某些尚未被认识的关系
D.人体血液可能仍然带有原始海水的痕迹
小实验
实验室欲配制5 g质量分数为50%的NaCl溶液。试回答下列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操作步骤是 、、。
(2)分别说明图中A、B操作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并改正。
A操作导致所配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下同)
改正 ,若其他操作都正确,A操作导致最后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B操作导致所配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改正 。
计算小擂台
1、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10%~20%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如配制50 kg16%的氯化钠溶液,需要80%的氯化钠溶液多少Kg?
溶质的质量分数说课稿 第7篇
老师们,同学们: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溶质的质量分数》。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流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今天的说课。
首先教材分析,《溶质的质量分数》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3”,本单元介绍了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分别是“溶液的形成,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其中 “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基于前两个课题学习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例如在课题一“溶液的形成”中溶液的组成对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起着理解作用。课题二“溶解度”中饱和溶液的概念则启示学生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说。此外,本课题是本册书中唯一涉及计算讲解的课题,也是九年级化学中最后涉及定量分析的课题,通过分析近几年的南京中考试题可发现,溶质的质量分数常联系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的有关内容进行编题,可见其重要性。根据课标要求,本课题课分为两个课时,本节课是溶质质量分数的第一课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具备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能力。
学生情况是教学的依据,此前学生已学过相对分子质量以及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有了定量计算的概念,对化学中存在的计算已经不再陌生。尤其是在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了质量分数的计算,这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此外,基于学生的有关数学知识与其抽象化思维都有助于学习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但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题型种类较多,体现了四个量“知2求2”的思维方式,所以只要在真正理解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基础上,才能掌握好各种变换的题型。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其中我最关注的是知识与技能目标,因为只有在此目标达成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本课题第二课时的学习。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重难点:
重点是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及简单计算。我将以主板书的形式暗示学生,以突出重点。通过引导讨论法并结合由具体到一般的思维方式,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溶液的组成及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下面是我的教学流程:
本节课主要突出“两个公式四个量之间的关系”。我将通过糖水实验复习旧知(溶液的组成)通过问学生“你可以用一个式子表示糖,水,糖水的质量关系吗?”通过由具体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引出本节课的第一个重要关系式“ ”。通过让学生回顾课题一中溶液与生活的联系,就此举出医疗溶液中各种成分所占的百分比对我们的健康乃至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溶质的质量分数”。之后我会回到那杯糖水问学生“你会用百分比表示糖占糖水的量吗?”通过由具体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学生不难得出本节课的第二个重要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为了巩固学生推出的公式,我将让学生填写书本中实验9-7下面的表格,我则配置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让他们比较颜色的变化,从视觉上刺激他们,让学生对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有一定感观上的印象。之后,我会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刚刚填写表格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从而得出解答溶质质量分数简单应用的主要解题思路“四个量,知2求2”。
为了巩固这种思路,我将让学生练习一题有关“生理盐水中已知溶液与溶质的质量分数求溶质与溶液的质量”,一来让学生巩固新知,二来让学生感知溶液与生活的联系,三来与本节课的引入相照应。为了缓解计算带来的紧张气氛,我将回到那杯糖水,我会通过向学生求助“怎样使糖水味道淡一点”自然让学生引出化学用语“稀释”,通过不断引导,让学生自己推测出“稀释过程中溶质的质量是不变的”这个结论。为了巩固学生推导出的结论,我将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例2的解答,并请个别学生上黑板来讲解她的解题思路,小组同学进行补充。最后我将让学生自由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主要知识内容。
作为本节课的延续,我将布置如下作业:
1、我们通过讨论得出稀释过程中溶质的质量是不变的,那么浓缩过程中是否也有不变的量呢?
2、通过观察身边事物联系本节课的重要思维方式“四个量,知2求2”,自己编题并写出解析过程。
初三化学教案--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8篇
关键词:杠杆平衡原理 混合 稀释 配制 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是中考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溶液的稀释、浓缩、混合及配制等的有关计算。下面我将借用杠杆平衡原理以不变应万变,使之化难为易,供同仁参考。
一、理论推导
例:将Ag溶质质量分数为a%的某溶液与Bg溶质质量分数为b%的同种溶液相混合,计算混合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设混合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x%。根据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可得:
形得:Ag·x%+Bg·x%=Ag·a%+Bg·b%
即Ag·(a%-x%)=Bg·(x%-b%)
如果我们把(a%-x%)看作动力臂,Ag看作动力,则(x%-b%)看作阻力臂,Bg看作阻力的话。见下图:
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可直接得出:Ag·(a%-x%)=Bg·(x%-b%)即可求出x的值。
杠杆图中的数据位置说明:杠杆的两端为混合前两溶液(或物质)的质量及其对应的溶质质量分数。杠杆的平衡支点为混合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若混合前其中一种物质是水,则把水的“溶质质量分数”看作O,若混合前其中一种物质是纯溶质,则把它的“溶质质量分数”看作100%。这样利用杠杆平衡原理,即可解决与溶质质量分数有关的各种计算。
二、实例说明
1.有关溶液混合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KNO3溶液和溶质质量分数为50%的KNO3溶液相混合,配制20%的KNO3溶液100g,需各取多少克?解:设需50%的KNO3溶液的质量为x。则10%的KNO3溶液的质量为(100g-x)
由杠杆平衡原理可得:
x·(50%-20%)=(100g-x)·(20%-10%)
解得:x=25g
则100g-x=100g-25g=75g答:略。
2.有关溶液稀释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例2把50g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H2SO4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H2SO4溶液,需加水多少克?解:设需加水的质量为x,(把水的溶质质量分数看作0来计算)
由杠杆平衡原理得:
50g×(30%-10%)=x·(10%-0)
解得:x=100g答:略。
3.有关溶液浓缩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例3把5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H2SO4溶液恒温蒸发浓缩后,其溶质质量分数变为70%,则需蒸发掉多少克水?分析:溶液浓缩相当于浓缩后的溶液加水稀释成浓缩前的溶液。同样可以用杠杆平衡原理来解决。解:设需蒸发掉水的质量为x。
由杠杆平衡原理得:
(50g-x)×(70%-20%)=x·(20%-0)
解得:x=250÷7g≈35.7g答:略。
4.有关溶液配制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例4某同学用15%的NaNO3溶液与NaNO3固体配制1000g32%的NaNO3溶液。问:①应取15%的NaNO3溶液多少克?②该同学取NaNO3固体多少克?解:设该同学取NaNO3固体的质量为x(把NaNO3固体的溶质质量分数看作为100%)。则取15%的NaNO3溶液的质量为(1000g-x)。
由杠杆平衡原理得:x·(100%-32%)=(1000g-x)×(32%-15%)
解得:x=200g则1000g-x=800g答:略。
初三化学教案--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9篇
本节课《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的内容,在初中进行的唯一一个定量实验操作,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溶质质量分数的基本计算, 这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同时本节课也是由理论转变为实际的桥梁,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赵老师在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自主互助的课堂教学模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是一节有创意、较为生动的教学演示课,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方法得当,体现了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积极参与,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本科学组人员在听课过程当中给赵老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多角度的观察,发现了许多的亮点,但也挖掘了这堂课的一些不足之处,对赵老师本人及我们共同的组员有了很多借鉴之处。
观察点一:师生互动等级
赵老师先从简单的描述性问题入手,什么是溶液的质量分数?通过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意义。得出溶液的质量和溶液密度之间的关系。再通过提问完成:.50克5%的氯化钠溶液中,含有溶质氯化钠 克,水 克。 (请你完成)再引出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溶液的配置,下面的一系列问题就顺次出现,溶液的配置需要什么仪器?需要什么试剂?各个仪器有什么重要的作用,以问 题推进互动,既可以引起学生思考又可以突出重点,问题环环相扣,使得整个课堂非常紧凑。思维非常慎密层层推进化繁为简,提问的`语气语速表情控制的很好,对 学生的启发作用引领作用很好。既有问题的推进,又有评价推进,几个问题的设计都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有讨论强烈的需求,但是学生讨论不是很积极,较拘束。
观察点二:学生活动
学生参与面广,采用边问边答(集体回答形式)方式,贯穿整节课,参与人数有2/3以上,学生能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进行相关的计算和溶液配置的操作,从学生的回答情况和计算板演来看,程度较好的的学生掌握情况较好。遗憾的是,没有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对引起配制溶液质量分数偏小或偏大的原因也进行了集体讨论,大约只有1/2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观察点三:教师的提问及解决方式
本节课本身就是一节实验操作课,经过杨老 师巧妙地设计,把溶液的质量分数,溶液的配置,溶液的稀释、以及质量与体积之间的换算的计算,和实验操作有机的融合在整堂课当中,大大增加了课堂密度,提 高了课堂效率。所以整堂课提问内容不是很多,大多数为机械性质的问题,理解和运用性质的问题不是很多,且个体和讨论探究性问题过少,鼓励性问题相对缺乏。
观察点四:学生的错误和教师的处理
初三化学教案--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10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2、能解决溶液稀释过程中的有关计算
技能目标
1、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称取物质质量
2、能准确的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材分析
重点: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步骤、稀释问题的计算方法
难点:稀释过程中溶液变化的分析
关键:以实验操作带动溶液稀释问题的计算
实验教具:多媒体、玻璃棒、烧杯、量筒、托盘天平等
化学药品:氯化钠、水
教学方法:实验、分析、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题引入)溶质质量分数是表示溶液祖成的,本节课我们在实验室自己动手配制50克6%的氯化钠溶液,如何配制呢?
(思考、讨论)
1、溶液由什么组成?
2、你会确定50克6%的氯化钠溶液的组成吗?
(活动与探究1)确定50克6%的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问题1)你能取出你确定的溶质和溶剂的量吗?你如何取用?
(活动与探究2)学生分析讨论溶质的质量用托盘天平称取,溶剂的量用量筒量取(溶剂是液体,密度为1g/ml,量体积更为容易)。
(情景1)你会称取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你怎样获得50克6%的氯化钠溶液?
(活动与探究3)试验小组成员交流讨论的出:将溶质称好置于烧杯中,溶剂量好加入烧杯中,搅拌均匀,既获得50克6%的氯化钠溶液。
(情景2)请大家自己动手配制50克6%的氯化钠溶液。
(板书)二、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1、试验步骤
(1)计算 m溶质=? m溶剂=?
(2) 称溶质质量加入烧杯
量溶剂体积加入烧杯
(3)搅拌混合均匀
学生自己动手配制溶液,通过动手进一步体会、掌握托盘天平、量筒的使用方法。
(情景3)向自己配好的50克6%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克水
(问题2)刚才你配制出了一份新溶液,你能告诉我新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量吗?
动手量取水加入刚配好的溶液中。
(活动与探究3)学生分析讨论发现:加水后溶质质量分数变小了,加水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加水后的溶液质量等于加水前的溶液质量加上水的质量。
(情景4)展示一位同学新配好的溶液
(讲述)刚才同学们做的操作是溶液的稀释。
(板书)2、溶液的稀释
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
稀释后溶液的质量=
稀释前溶液的质量+加入水的质量
(情景5)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计算过程
(活动与探究4)
将50克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为20%的硫酸,需加水多少克?
学生分析讨论解题方法的优点。
(情景6)通过本节课应注意以下两点:
1、试验时要注意小组成员间合作。
2、解决稀释问题时要注意不变的量和变的量。
板书设计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3溶质质量分数(第二课时)
二、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1、试验步骤
(1)计算 m溶质=? m溶剂=?
(2)称溶质质量加入烧杯
量溶剂体积加入烧杯
(3)搅拌混合均匀
2、溶液的稀释
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
初三化学教案--溶质的质量分数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