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产业再造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产业再造范文(精选7篇)

产业再造 第1篇

关键词:扶绥县,产业发展,体系再造

1 中心城市郊县发展的现象

从各地产业发展的经验观察来看,中心城市周边的郊县的发展往往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从中获益,即中心城市的功能向外围地区辐射,城郊县的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另一种是发展受损,城郊县的各种资源被吸引向中心城市流动,造成城郊县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有学者从理论上解释,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心城市产生的集聚和回波两种力量交锋的结果,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中心城市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当中心城市发展水平越高,中心城市外溢效应越明显,郊县获益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则相反。很显然,此种理论和经验观察更多地是从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的角度来看待城郊县的发展,因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可能导致城郊县的发展陷入“宿命论”和自我努力“无用论”的泥沼,造成消极的影响。实质上,相比其他非城郊县,城郊县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利用好这种优势,对于加快县域产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扶绥县县城所在地新宁镇与首府南宁市的直线距离仅45km,与南宁重要功能区和交通门户的吴圩国际机场的距离只有20km,是一个既典型又有相当特殊性的城郊县(见图1)。一方面,从自身的情况来看,由于资源禀赋条件良好,加上经过多年的积累,扶绥县跨越发展的基础已经夯实,正处于“起飞期”而亟待突破;另一方面,从所处的区域环境来看,来自中心城市南宁的辐射带动力正在不断增强,积极主动地融入南宁,从而借势、借力、加快、加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扶绥的必然选择。如何依托中心城市和枢纽机场辐射两大要素,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是今后扶绥产业发展的关键。

2 扶绥县现状产业分析

2.1 扶绥县现状产业的发展基础

截至2009年,扶绥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5.46亿元,与1985年全县1.56亿元的工农业相比,总产值翻了近40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7%以上(见图2),基本形成了蔗糖、建材、矿产、剑麻加工、林化、电力等六大工业体系和甘蔗、水果、瓜菜、剑麻、粮食等五大优势农业生产基地,经济综合实力位列崇左七个县市区首位,是广西经济综合实力强县,并先后荣获“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县”、“中国西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和“浙商投资最佳城市”称号。

2.2 扶绥县产业发展的阶段判断

2.2.1 仅处于配第-克拉克定律的农业化后期阶段

从地方生产总值指标看,2008年扶绥全县生产总值59.58亿元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7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9.3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8.56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36.4︰32.4︰31.2,表现为第一产业Ⅰ>第二产业Ⅱ>第三产业Ⅲ的产业结构顺序特征(见图3)。根据配第-克拉克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和库茨涅兹法则,目前扶绥县的产业结构更偏向于农业化后期至工业化初级的演进阶段虽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处于重要地位,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2.2.2 还处于钱纳里经济发展阶段论的工业化中级阶段

从人均生产力水平情况看,2008年扶绥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4852元(折合2184美元),对比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论,初步可以断定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扶绥县的人均生产总值不仅低于同期广西的平均水平(约为广西14966元的99.2%),而且相比于全国的发展,也是大为落后(仅及2008年全国人均生产总值22640元的65.6%),这说明扶绥县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从总体上而言还比较落后。(见表1)

2.2.3 仍处于罗斯托经济起飞理论的起飞准备阶段

罗斯托认为:“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需要经过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根据相关判别标准,目前扶绥县还处于起飞准备阶段向起飞阶段过渡的时期,即这一阶段是摆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重要转换阶段,主导产业仍以第一产业或者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为主,但经济中出现一个或几个具有很高成长率的领先部门,需要重点考虑经济改革和创新的问题,通过解放生产力,发展工业化和现代化来增强经济实力并改善人民的生活。

2.2.4 处于霍夫曼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

根据霍夫曼工业化发展理论,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将呈现资本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的演变规律,大致可分为三大阶段:工业化前阶段、工业化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根据该理论判别指标,当前扶绥县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2184美元,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20%,达到32.4%,但农业增加值比重仍较大,超过20%,达到36.4%,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在45%~60%之间,霍夫曼系数在1~5之间。因此,可以初步判断扶绥县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

2.2.5 总体判断

虽然扶绥的经济产业有了长足进步,但依据传统经济学理论,其总体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上(或表述为正处于从低发展阶段向更高发展阶段的转换阶段),既面临着新的机遇和光明的前景,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的门槛。如果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要打破常规,实现未来的跨越发展,不是不可能,但显然难度较大。因此,必须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依托临近首府和机场的区位优势,借助中心城市快速发展的区域性扩张力量来实现自身发展的目的。

3 中心城市南宁市对扶绥县的辐射带动分析

南宁的发展,对于扶绥的发展是多方面、立体化的,其中有两大因素对于未来扶绥县产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1 来自与南宁同城化、一体化发展的拉动力强化

随着南宁城市地位的提升、城市对外开放的扩大,特别是由此导致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成区和城市功能向郊区郊县的扩张外溢作用的增强等,可以预见未来数十年时间里,距离南宁城市50km范围内的扶绥县、武鸣县、横县等周边城郊县区将成为南宁城市向外拓展核心圈层和“大南宁”空间框架下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发展城郊农业、提供鲜活农产品以外,这些区域在未来还将分担南宁城市更多的功能,或者起到疏解南宁城市人口、产业的作用,或者服务于城市的功能升级和地域扩张,发展成为卧城、后花园、卫星城或工业新城等,从而实现与南宁的全面对接和一体化、同城化发展。

注:来源于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

3.2 来自南宁吴圩机场临空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凸显

南宁吴圩机场作为面向东盟的国际性枢纽机场,未来将成为南宁的重要门户。根据国内外的发展经验,枢纽机场对周边产业经济的发展和都市功能区的形成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成为区域发展的引擎。从最新审批通过的《南宁吴圩机场总体规划》来看,未来吴圩机场的国内外旅客吞吐量可达到41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2.6万吨、年飞机起降30万架次,将产生超过千亿的区域经济产值,带动周边20km2空港经济区的形成。扶绥县与吴圩机场直线距离约30km,扶绥县域行政边界至机场的最近距离仅约10km,扶绥县城处于机场的10km~20km(30分钟车程)的经济产业辐射区范围之内,南宁吴圩机场的改扩建设,对于扶绥县相关空港物流、加工等产业的发展必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来自中心城市的发展影响因素增加,尤其是重要功能区空港对周边地区带动的引擎作用凸显等,将成为下一阶段扶绥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未来扶绥县在进行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时,应充分重视这种影响,积极承接南宁产业转移,接受南宁城市功能辐射,与南宁城市互动发展,与空港经济协同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和依托南宁枢纽作用,进一步积极承接来自东部、东盟等地区产业转移,参与到更大范围的区域发展分工体系中去,获得更大的发展。这对于扶绥县实现借力发展、跨越发展,走出符合自身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将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4 扶绥县产业的再造

4.1 围绕三大思路培育产业体系

在传统制糖、水泥、剑麻等工农业产业体系之外,围绕同城化、后花园、以港兴城三大对接南宁的思路构筑全新的产业体系。

4.1.1 实施同城化战略,做强城际型产业

临首府南宁是扶绥县最重要的区位优势,实施同城化战略,就是试图将这种区位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优势。这其中,重点要以吸引人气的交通、房地产为先导带动同城化发展取得突破。

4.1.2 实施后花园战略,壮大文教旅游等服务产业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空间是作为郊县的扶绥最具优势的方面,利用这种优势,同时适应南宁市民追求自然的需求,实施后花园战略,壮大与之配套的商业、娱乐等生活服务业,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业,以及旅游休闲度假服务业,将为扶绥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4.1.3 实施以港兴城战略,培育空港、河港配套产业

南宁吴圩机场的扩建以及西江黄金水道的建设,为扶绥的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围绕空港产业和河港经济,有选择地发展物流、仓储、贸易和培育加工、高科技产业,将为再造一个扶绥县的产业体系和促进扶绥的经济腾飞奠定基础。

4.2 构建两大战略经济体系

在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巩固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未来扶绥的产业发展要想取得更大的突破,还应当把重点放在构建两大战略产业经济体系上。(见表2~表3、图4)

4.2.1 后花园经济体系

距离近和环境好是扶绥县建设首府南宁后花园的主要优势,也是今后扶绥加快发展的一个重要依托。借鉴相关发展案例,扶绥县发展后花园经济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层次性,指的是发展后花园经济在产业上要有层次高低之分;二是阶段性,指的是发展后花园经济要注意其发展的阶段性,不同时期注意发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三是长期性,指的是发展首府后花园经济不是一蹴而就,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需要长期的努力和不断的完善。总体而言,结合现状和优势,扶绥县发展首府后花园经济可包括以下产业:在完善与南宁便捷交通体系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现代都市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业、居住消费产业、休闲娱乐产业、文化教育产业、医疗养生养老产业等,力争成为第一个真正融入南宁的城市后花园县份。

4.2.2 空港圈经济体系

依据《南宁吴圩机场总体规划》和《南宁空港经济圈发展规划》,未来南宁吴圩机场周边将可能形成以机场为核心,吴圩镇、明阳工业区、苏圩镇和扶绥空港经济区四大板块共同构成的空港新城。

在这一发展战略构想中,各组团分工各有不同,根据区位与资源条件,扶绥空港经济区可重点发展居住及生活配套、仓储物流、会展商贸、临空制造和农业、园艺、旅游服务等产业,以便与其他板块形成功能互补和差异化发展。

5 结语

由于资源禀赋、发展基础、面对环境等的不同,中心城市郊县的产业再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一概而论、简单对待,只有善于把握自身特点,善于从中心城市的角度出发,寻找与中心城市互动发展的切入点,才会使郊县的发展思路得到开拓,并由此寻找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注:扶绥县行政边界距离吴圩机场最近处为10km。

参考文献

[1]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扶绥城市发展战略研究[R].2010.

文创产业再造城市 第2篇

众筹的模式吸引了设计者们的目光,他们期待自己的作品能够商业化。据了解,创意大赛命题扬州,自今年4月以来,大赛组委会收到了来自两岸三地、数十家院校的501套作品。最终,由国内创意文化产业知名的设计师、学者专家组成的评审团,评选出14个奖项。

“获奖的设计作品将被放在Gostarting.com共赢网,利用众筹的模式为实现设计商品化融资,并享受该平台在公司注册、办公场地、吸引投资、购销合作等方面的全套市场化服务。”扬州广陵新城管委会副主任沈元华表示。

当“伴手礼”设计遇到众筹平台,已经不单单是实现设计者的创意梦想,伴随一次文创产业的升华,或许带给一个城市重获新生的机会。即便是被遗忘的、经济停滞的地带,在文创产业的复兴下也会变成欣欣向荣的时髦热点。

设计师变身CEO“小而美”的资本助力

糖果制成扬州炒饭、三把刀变身饰品、韦小宝换妆网络表情……设计师们对传统的“伴手礼”赋予了全新诠释,不过激发他们创作热情的是资本力量。

“人人出份子,设计师就能获得项目的启动资金。”IDG副总裁兼IDG爱奇会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胤表示,此次伴手礼设计大赛以“印象扬州”为主题,融入扬州元素打造产品,共有59件扬州元素产品将进入众筹平台孵化,旨在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的“扬州模式”。

刘佳珊,来自中国美术学院。在得知伴手礼设计大赛后,她决定来扬州为自己的设计而亲身体验这座城市。不过,与刘佳珊结缘的竟然是再也普通不过的“扬州炒饭”。“来扬州的第一天吃的就是扬州炒饭,而它也是家喻户晓的扬州美食,只可惜来扬州的游客带不走它们。”刘佳珊萌生创作的想法:能否把“扬州炒饭”变成伴手礼?

如今,刘佳珊站在了“伴手礼”设计大赛的颁奖舞台,她设计的扬州炒饭吉祥物荣获本次大赛的唯一金奖。“你虽然带不走扬州炒饭,但是你能带走几斤炒饭糖果。”原来,刘佳珊最终设计了杨虾仁、杨玉米、杨鸡蛋、杨豌豆、杨米饭、杨香肠这6个卡通糖果形象,将6种糖果装盘犹如一盘喷香诱人的扬州炒饭。

“伴手礼”大赛吸引来了大师级的人物。“我的设计作品属于‘九州扬名’系列,也就是对扬州城市旅游标志进行设计,扬州是个旅游城市,而且明年就是2500年的城庆之年,我的设计也算是对扬州的一份献礼。”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联盟协会理事长林磐耸表示,携手台湾9位设计师已经完成了从一到九的扬州主题系列设计。

在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后,林磐耸充分运用了大运河的元素:以蓝色的大运河波纹为底,以“扬州”二字幻化成一艘帆船,并配上一轮圆圆的明月,这就是林磐耸设计的扬州旅游标志,名字为“扬州好样”。

在林磐耸看来,搭载众筹平台,自己创作的“扬州好样”这个旅游标志,将有机会运用到很多地方,比如名片、水杯、雨伞、包、道路口的广告宣传等。

“设计者完全不用担心被侵权。”杨胤表示,众筹平台就像是一块“试金石”。此次只要在这个众筹平台上“测试”通过的作品,众筹平台背后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都会支撑它们。“一旦发生侵权问题,我们会有集体的力量来帮助他们进行协商和解决。”

从“城市名片”到“产业升级”资本催化城市再造

尽管,全国各地都有计划像扬州一样通过振兴文创产业让城市更具特色,但是最终看到的还是水泥搅拌机近乎疯狂地工作着,而整座城市不可救药地被房价绑架着。原因在于,没有推动文创产业的可持续力量。

今天,扬州的众筹模式或许会让这座城市变成艺术、文学以及设计中心,扬州或许能够成为中产阶层聚居区。“创意阶层使得一度毫无吸引力的地区变得前卫而迷人,在这一过程中吸引了希望沾时尚光的年轻富裕中产阶层搬入。”沈元华展望道。

“除了众筹模式,我们也会引入天使投资、VC与项目对接。”杨胤透露,IDG投资已经开始接触本次“伴手礼”设计大赛的选手,希望将一些好的项目尽快落地。

不过,振兴文创产业并没有那么简单。“它们需要建设一整套基础结构,包括不同行业、场所、办公室和工坊空间,以及最重要的人才。”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创意人才能将自己融入城市的肌理,建立起某种“网络”,这种网络能够将某种强大到足以吸引他人的东西,注入一种特定的城市性格中。

“文化创意产业就是人的产业,人才是最有限、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价值,人才就是提升城市名片能量最重要的资产。扬州的‘伴手礼’大赛可以发掘并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意人才群体,推动‘文化为根,生活为本’的中华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林磐耸表示。

谈电商时代旅游产业链的价值再造 第3篇

在线旅游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提供关于旅游的相关信息,方便大众查阅和预定旅游产品的一种旅游形式。其中,包括交通方式、酒店的选择和预定,景点、旅游相关信息的查询,并可以通过网络分享旅游或旅行体验。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旅游电子商务平台进一步拓展,使得更多传统旅游企业向在线旅游转型。

一、传统旅游业发展出现的问题

(一)我国传统旅游业从业人员知识缺乏

当前,我国旅游业方面从业人员人才结构不均,导游人员学历不高,管理层人员管理理念陈旧,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许多旅游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不正确认识和旅游高等教育所产生的问题所造成的。我国旅游业教育中,许多高校对旅游专业的重视不够,专业和课程设置缺乏内涵和实践操作,不少高校把旅游管理专业设为“冷门”专业。并且旅游院校中的不少专业老师只重视书本方面的知识,并没有经过过多旅游的实际工作,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较差,所用旅游教材较为陈旧,学生在实习或者毕业后想要从事旅游工作只能通过部门培训等。但是,由于该行业从业人员流动较大,导致许多旅游单位根本不对员工进行培训,培训不足导致旅游业部分从业人员知识缺乏、服务质量不高,新员工难以快速胜任工作,老员工对工作缺乏热心和激情,无法全身心做工作。最终导致旅游业整体从业人员知识结构不均。

(二)旅游商品购物点虚高标价

由于目前旅游业管理不规范,很多旅游景区景点存在商品购物点虚高标价,导致旅游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例如;2015年十一国庆期间青岛天价大虾38元一只,崂山天价蘑菇炖鸡894元事件。另外在国家旅游局12301服务平台运行期间,仅在2015年9月27日至10月7日,共接到国内游投诉举报475件。其中,因价格欺诈,取消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景区5A级资格;因餐饮场所价格虚高、商户存在欺客行为、导游数量不足的问题,严重警告云南省丽江古城景区和广东省佛山景区等事件。

(三)导游人员与经营点勾结从中获取回扣

由于目前有些旅行社部门监管不力,而且导游人员工资待遇普遍偏低,导致导游人员与商品经营点达成协议并从中获取回扣。据《南方都市报》报道,2015年10月21日,一名参加赴港旅行团的内地游客与一名内地领队因为购物问题打架,54岁的内地男旅客在中间调停被人袭击,抢救无效死亡。其中,不少游客表示,导游都是定点把游客送到一间店,游客只能在这家店选择,很多游客说贵,但是不买的话导游态度很差。由此可见,导游人员获取回扣的情况依然普遍。

二、浅析国内外在线旅游现状

(一)当前国际在线旅游的发展现状

在发达国家,线上旅游已被旅游者广泛认可,据最新的数据分析,随着美国、日本率先放松对中国居民的签证门槛,国人申请各国签证越来越方便,2015年和2016年将是海外个性化深度游的大年,在线旅游业也因此会进入旅游跨境电商时代。中国游客对于海外深度游和旅游品质的要求在显著提升,50%以上的受访者希望提高旅游休闲的内在质量,并愿意把更多的花费放在旅途中的酒店、餐饮和娱乐方面,而不是购物。并且近70%的受访者希望以自己的节奏去安排行程、控制旅游节奏。线上旅游将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旅游产品,将吸引着众多自由行游客的眼球。

随着自由行的兴起,游客倾向于高质量旅游需求,传统旅游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自由行背包客,他们对个性化旅游的要求,更倾向于以自己来设计旅游路线。这些变化使得旅游者不能满足于传统旅游方式,跟随导游的“上车睡觉、下车看庙、走到景点拍拍照”的低质量旅游过程,而是希望通过在旅游过程中全方位的参与或体验,充分理解旅游目的地的内涵和特色。

(二)我国现阶段在线旅游的发展现状分析

1、优势

近年来,电子商务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其涉及范围也越来越广。我国政府部门也对电商时代有了新的认识并给予政策上的大力支持,早在2010年温家宝总理就提出来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要求,2014年,李克强总理出席首届互联网大会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2015年,习近平主席亲自参加在浙江乌镇召开的第二届互联网大会,表明了中国对互联网的极其重视,并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中国人民”实现‘网络强国’的愿景。2016年,产业生态互联网大会在即,传统企业将借力互联网凸显新活力。由此看来,旅游电子商务作为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我国的政府政策支持下能够得以实施和发展。

2、劣势

我国现阶段在线旅游市场网站和软件鱼龙混杂,产品品质质量参差不齐,电商之间竞争激烈。以目前携程、去哪等大的电商平台为主导,更是有美团等平台开设景点门票的出售等。例如去哪网开设的酒店、机票的预订服务;蚂蜂窝网站平台分享给驴友的旅游攻略等项目服务。这些电商之间竞争激烈,导致很多旅游价格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威胁旅游市场的稳定性。

另外,旅游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面对面的交易方式,由于网络上的欺诈行为日益频繁,人们在网上交易缺乏安全感,有些人还是排斥网上交易。

三、电商时代旅游产业链的价值影响

(一)OTA与酒店建立平衡的合作伙伴关系

目前许多酒店都会遇到这个现象:客人已经到了酒店,却在手机上通过OTA预定酒店房间。是因为很多客人觉得OTA的价格和体验比酒店官网和前台更为实惠。

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酒店行业与OTA的合作有着相互的利益。通过网络技术的支持,酒店增加了品牌曝光度和知名度,这种广告效应可以加大对酒店的宣传并且吸引客户的预定,从而提高酒店入住率。

(二)OTA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景区景点可以通过OTA分享旅游资源,销售电子门票等。旅行者可以通过OTA进行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从而确定自己的旅游行程。OTA为旅行者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务,例如现在网上订票服务使电子机票成了机票的主角。在线支付服务不仅降低了服务成本还获取了数量可观的客户群体。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在线旅游越来越贴近大众的生活,符合当代的生活需求。

(三)旅游新产业链的价值

在线旅游业的价值链是一个由旅游产品供应商、OTA中介商、以及客户群体所组成的一条相互影响并紧密结合的链条。互联网重新定义了旅游价值链,其表现在互联网创造了旅游电子商务这种新的消费模式。其中, 旅游信息查询业务为新的应用价值,网络导游服务为价值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的旅游产业链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使旅游产业更为规范,更有特色和与时俱进。在OTA的旅游市场上,没有地域和国界之分,人们在网上可以随时随地交易和选择旅游目的地。脱离了纸媒时代,人们离不开手机更离不开互联网,在线旅游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游客旅游更方便快捷。电子商务提升了交易效率,在线旅游对旅游目的地咨询的有效传播让旅游者的选择更为广泛,这就避免了‘热门景点’人流过多,‘小景点’无人问津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旅游地的经济发展。

随着年轻的主力消费群体的增多,使网上消费习惯越来越稳定,增加了旅游消费群体,这种消费行为促进了OTA的迅速发展。OTA扩大了市场的发展空间,提升市场竞争力,市场上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使在线旅游的规模越来越扩大,在线旅游系统也越来越完善。在线旅游业的管理模式为旅游管理者节省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还带来收益。我国在线旅游市场发展前景广阔,这个产业链条对内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从而形成良好的商业生态环境,对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协调。

四、电商时代我国旅游业应采取的对策

(一)加大政策支持

继续坚持“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中国人民”的政策,争取实现‘网络强国’的愿景。加大对网络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企业行为,避免市场秩序混乱和资源浪费。建立市场秩序完善体系,加强法律约束,避免网上交易欺诈行为的产生。

(二)企业之间相互合作

酒店和旅游景点等打开市场,制造广告效应,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因为创新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培养高素质导游服务人员,建立适合旅游业发展的从业人员。将传统旅游业与现代网络科学技术相结合,深化游客体验。加强旅游市场与网络市场的联系,建立稳定的在线旅游市场。

(三)加大技术的投入

在线旅游其中最重要的支撑就是网络信息技术,旅游软件有好多种,旅游者的选择不仅仅是哪个旅游线路更好、哪家酒店的价格更低,还取决于软件是否智能、便捷。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信息技术的支撑是决定在线旅游业发展的关键。

(四)加强宣传本国旅游目的地

我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愿意来中国旅游、留学和工作。我们要加强宣传本国旅游目的地,改善旅游市场形象。将外国游客引进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将本国游客带出去,推动文化的传播。

五、结束语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每一个变化的产生,都源于市场的不稳定性,所以我们需要与时俱进。我国在线旅游业未来可以采取积极创新商业模式、大力发展在线旅游服务。

再造传统产业发展新优势 第4篇

一、突出“互联网+智能制造”,提升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

以建设中国“互联网+智能制造”试点城市为引领,以智能制造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促进传统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

(一)全面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

顺应制造业企业对“互联网+”的迫切需求,佛山于去年5月就出台了《佛山市“互联网+”行动计划》,引导1022家企业开展“互联网+”应用推广,带动1万家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筹备,于去年9月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广东)国际“互联网+”博览会,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456家海内外知名企业参展。今年10月将举办第二届,重点推动互联网项目、技术、信息、人才等资源在佛山集聚,为传统产业拥抱“互联网+”搭建平台。佛山市还打造了“中国在线制造”云制造服务平台,支持企业发展O2O、柔性制造等新模式,目前已有2万多家企业上线开展业务。佛山维尚家具依托互联网建立消费导向型制造模式,实现个性化定制大规模生产,连续多年在行业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保持逆势高速增长,目前已在全国拥有加盟店800多家;佛山林氏木业通过电子商务模式,将家具生产商与市场需求端有效对接,9年时间从淘宝新手卖家发展成为有600多家代加工生产商的中国家具电商龙头企业。

(二)大力发展智能制造

以建设中国智能制造先进城市为目标,实施“百企智能制造提升工程”,今年计划在陶瓷、纺织、家电等传统行业建立100条机器人示范生产线,打造柔性化生产、场景化应用的示范工厂。全力打造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龙头城市,加快以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涌现出嘉腾、利迅达等一批国内领先的本土机器人企业;去年5月,美的集团与安川电机合资成立2家机器人公司,发展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佛山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争取今年生产1万台工业机器人,预计产量将位居全国前列。加大机器人应用推广力度,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比如美的集团使用工业机器人超过800台,总体效率提高15%以上。探索制定区域智能产品技术标准,推动佛山智能家电等兼容互通,打造“佛山智造”品牌。

(三)狠抓工业技术改造

设立优质技改创新项目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近三年全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4亿元,鼓励企业开展智能化成套装备和自动化生产线改造。2015年完成工业技改投资386.15亿元,增长38.6%,投资额位居广东省第一。南海区西樵镇纺织企业借助工业技改扶持政策,先后引进国外先进纺织设备1700多台(套),提升产品质量,其面料水平已在国内居领先地位。

二、强化重大平台建设,发挥转型升级支撑载体作用

突出高端平台集聚发展和引领带动作用,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一)推进广东金融高新区建设

依托广州、港澳地区金融业发展优势,在佛山市南海区建设广东金融高新区,已引进汇丰环球运营中心、毕马威全球商务服务中心、广发金融中心等252个项目,投资及募集资金525亿元,“金融后援基地+产业金融中心”态势显现。去年11月,以广东金融高新区为核心区,建设广东“互联网+”众创金融示范区,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设立100亿元的创新创业产业引导基金,建设“互联网+”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互联网+”征信中心等项目,强化股权交易中心、全景网(广东)路演中心等平台投融资对接作用。佛山市还健全了“政府扶持资金+风险投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改制上市”的梯形融资模式,引导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途径做强做大,目前上市公司达43家,其中包括志高控股、海天味业等传统产业企业。

(二)推动中德工业服务区提质增效

近年来中德工业服务区重点推动了中欧城镇化合作示范区建设,组建了中德工业城市联盟,举办了中欧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加强与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等机构合作,加快从德国及欧洲“引制、引智、引资”,全面提升对传统制造业转型的综合服务能力。

(三)加快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建设

抢抓贵广、南广高铁开通的重大机遇,于去年9月成功举办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东园)建设现场会,会上各方达成合作项目71个,投资总额1021亿元。以此为契机,深化与高铁沿线各市的合作交流,推动佛山传统产业向西梯度转移,拓展发展空间。

(四)打造不是自贸区的“自贸区”

主动对接广东自贸区建设,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经验和先进做法,构建与国际标准对接的投资便利规则体系、贸易便利化体系和金融改革创新体系。去年12月,佛山市在全国率先全面实施“互联网+易通关”,大部分进出口货物已实现“零跑动”、零成本和快速通关。

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聚转型升级新动能

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经济工作的总抓手,着力建设“互联网+”创新创业示范市,通过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插上腾飞翅膀。

(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每年财政投入建设资金超过20亿元,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2.6%,比2010年提高0.95个百分点。发挥企业自主创新主体作用,推动传统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鼓励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力争今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1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20%。加强产学研合作,重点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如2013年成立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国际联合研究院,去年5月成立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去年9月与中国工程院合作建设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目前,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已申请专利近400件、服务企业超500家,成为广东省创新驱动示范典型。此外,还加快建设互联网+创新创业产业园,依托IBM全球创新网络等优质资源,努力打造区域企业创新发展助推器。

(二)推动全产业链创新发展

瞄准产业链条高附加值环节,引导企业应用新材料、新工艺,目前已研发出特种功能陶瓷、低碳纺织产品、环保家具等创新产品,实现传统优势产业在核心领域的突破。引导产业集群资源整合,构建产业链协作共赢的生态系统。如佛山市于2011年发布的陶瓷价格指数,发挥了帮助企业及时掌握市场信息的作用;今年初启动的众陶联产业平台,初步实现了采购方与源头供应方的直接对接,提升了产业资源集中度;佛山市还推动陶瓷、家电、家具、照明等产业链横向整合,促进企业共同打造“佛山家居”品牌。

(三)创新品牌和质量管理模式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和特色产品开发,制定高规格的技术标准、行业标准。比如南海区内衣产业实行“联盟标准”,有效破解产品同质化、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竞争无序等问题,市场占有率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递增,部分企业从二线区域品牌走向一线品牌。以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为契机,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活动,推广先进质量技术和管理方法,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全市现有集体商标23件、驰名商标151件,均位居广东省前列。

四、加大政府服务改革和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转型升级发展环境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全方位打造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和制度体系。

(一)及时出台扶持政策措施

根据经济增长情况和企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及时制定出台相应政策措施。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去年5月出台《关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工作方案》,提出了31条具体措施,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去年12月,召开全市民营企业家大会,印发了《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促进创业创新的若干措施》,提出了40条具体措施,重点从降成本、助融资、促创新、拓市场、强保障等方面,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并通过媒体进行了解读,向社会公开了政策咨询联系方式。

(二)加大降低企业成本力度

去年全市共取消50多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如通过下调堤围防护费和价格调节基金为企业减负5.2亿元。今年将进一步加大减免力度,免征堤围防护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费、村镇基础设施配套费等34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停征全部价格调节基金,取消城建档案收费、货物港务费等部分经营服务性收费,降低工商业用电用气价格,预计年度累计减负约35亿元。

(三)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产业再造 第5篇

一、数字出版产业链的特征

数字出版是从编辑加工、制作和发行过程中, 借助于计算机等, 完成信息的传递与出版。网络的检索和信息储存功能, 提供了巨大的创新空间, 促进出版数字化的革命。而数字出版的最大优势, 则是信息沟通的互动性。网络信息产业的服务内容, 包含了数字出版。利用内容资源和数字技术开发, 将内容资源的影响力扩大, 是数字出版的核心任务。以下两个方面, 是数字出版产业链的特征。

1. 具有电子商务的共性特征

网络沟通方式将传统企业的服务方式、经营和生产方式颠覆, 即数字出版产业链可将产品推向客户的商业模式。例如廉价和便捷的信息沟通, 可使供求双方的直接对话成为可能性。对于成型产品的购买, 已经不再是消费者的追求。他们更希望能在产品上体现自己的个性和理念。因此在销售模式中, 企业跟踪推送服务和读者主动定制将会备受青睐。而立足于现实情况进行分析, 技术提供商因为承担着多项任务, 如市场调研、信息反馈、售后服务、和产品流通等, 这样就更加凸显了他们在产业链中的地位。

2. 促进了出版和其它媒介的深度整合, 顺应了传媒融合的趋势

出版企业在诸多业务领域中涉足, 这是多种媒体综合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比如, 一般图书出版包括学术出版的, 在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公司等运营商, 将会对图书检索服务有所涉及。而多元化的业务, 需要出版商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 这就给出版商提出了更多挑战。另一方面, 在众多领域中, 都能使出版商赢得机会, 这样会将单一的风险降低。其次, 为满足市场需求, 就需要多种媒体的高度整合。在数字化出版时代, 能以最低的交易成本, 对读者的阅读需求给予满足。出版企业需要对多种信息服务平台进行整合, 实现高度融合。此外, 市场竞争的需要, 也要求出版企业对地方资源进行整合, 使产品的附加值增加。所以, 数字出版产业链将实现多种业务同步发展、综合交错的发展态势。

二、数字出版产业链的重新整合对传统出版商的要求

1. 出版产业链需要改善内部管理制度

创新业态, 实现转变商业模式的关键就在于创新管理制度, 在资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 对效率进行改善, 这是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明确产业链环节责任义务, 协调利益关系, 为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这是内部管理制度指导的目的。各利益主体关系的和谐需要通过建构上述机制做保障, 也是产业管理的最终目标。

2. 出版业必须取得政府部门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

在数字化浪潮袭来时, 更多的迷茫和困局摆在版权保护面前。如果不能有效解决版权问题, 不能有效保护数字出版商和著作权人利益, 将会影响到数字出版的发展。随着技术的发展, 加密载体数字版权的管理保护措施将逐步过渡到加密内容。

其次, 政府对知识产权市场的保护规范, 依靠立法和司法来实现, 为数字出版的外部环境的保护奠定良好的基础。

3. 数字出版业的目标是增加产业链价值

数字出版产业链各个环节都应把增加整个产业链价值作为目标, 为其更好的处理服务, 这是该环节存在的必要条件。企业要想实现更好的业绩, 就要充分的从成本和质量以及服务等方面下功夫。这是再造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指导思想。应该果断剔除不能增加价值的环节, 并适当地放大价值较大的环节, 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其中。比如, 就数字出版产业链而言, 凸显出设备和技术的地位成为相比于传统出版的最大特征。

三、数字出版产业链创新途径

经过多年的发展, 数字出版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目前依然存在着诸多对数字出版形成制约的因素。因此必须及时创新数字出版产业链, 同时对管理方式进行调整, 提高科学化的管理水平, 对数字出版的转型和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1. 加快制定数字出版的标准

目前有多种数字出版形式并存, 需要对各种数字出版的标准进行制定。由于在格式和版式上, 标准还没有统一, 尤其是没有完善的关键性和基础性的标准。各大出版商为了开展竞争, 纷纷将自己的标准推出。这样不仅对资源的共享带来影响, 同时还使受众的权益受到损害。所以, 为了促进整个数字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要加快数字出版标准的制定。

2. 建立统一开放的内容平台

在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创新和转型过程中, 其管理和媒体内容的开发, 要远远落后于数字出版的发展, 同时出现了出版权和内容提供脱节的现象。如一些传统的出版社尽管具有丰富的内容资源, 却不具备电子媒体出版权, 同时版权的提供和内容与硬件提供商脱节。因为硬件设备商、运营商、版权和内容提供方面的脱节, 而导致设备、运营、版权和内容及平台缺乏统一的管理, 这样不单单使不规范的竞争加剧, 同时还屡屡发生盗版现象。

为了促进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有序健康的发展, 亟待统一管理、深度开发、保护和搜集媒体的内容资源。而通过多次利用和加强内容的开发, 使出版产业更加繁荣发展, 出现百花齐放的态势。加强统一管理, 加快制定各项标准, 可规避浪费资金和资源以及重复建设, 减少无序竞争, 转变新闻出版产业的发展方式, 促进数字出版产业链的科学发展。

3. 对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积极探索

数字出版在目前还没有形成合理和统一的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 因此, 应对相对统一和合理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进行积极探索。对数字内容建设、利益分配以及数字产品流通服务和数字出版加工生产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通过对相关政策的制定, 促进包括渠道经营者、技术支撑者和内容创作者的三方通力合作, 将各自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 通过对我国数字出版的产品和平台的打造, 促进数字出版又好又快发展。

结论:从大方向看, 传统出版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就是数字出版。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 我国还会存在传统出版模式, 但在其继续发展的过程中, 会不断地进行数字化改造。通过对传统出版形式和内容的不断创新, 而使其影响力不断提升, 使出版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21世纪, 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化转型, 已经是大势所趋。根据新闻总署下发的文件, 到2020传统出版单位已基本完成数字化转型。不管是印刷企业, 还是出版社, 都面临着转型。而数字出版产业链要更好提供有偿服务, 对消费者需求给予满足, 就需要在考虑客户价值的基础上, 积极创新出版途径, 在产业链中完成投资和获利。本文基于流程再造视角, 进一步探索了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流程再造视角,产业链,特征,转型,创新

参考文献

[1]方卿.论出版产业链建设[J].图书情报知识.2006 (05)

[2]吴楣.我国出版产业链现状分析[J].出版科学.2007 (04)

[3]吴楣.我国出版产业链建设的环境分析[J].编辑之友.2007 (06)

[4]余琛, 赵雪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问题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 (04)

[5]方卿.产业链分类与出版产业链的类别归属[J].科技与出版.2008 (08)

[6]刘灿姣, 黄立雄.论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整合[J].中国出版.2009 (01)

[7]陈颖青.出版产业链重组效应:经纪人[J].出版参考.2009 (28)

产业再造 第6篇

大连是我国著名的服装城, 全国第一个以服装命名的城市节日大连国际服装节已举办22届, 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影响面最广、效益最好, 集经贸、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国际性经济文化盛会。纵观其发展历程, 能够看出服装纺织产业作为传统支柱产业, 在大连市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历经了改革、调整、发展的全过程:上世纪80年代, 大连服装纺织产业的相关经济指标、企业规模在全国均名列前茅, 生产设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国内率先引进8条年产250万件套的西装生产线, 获得10余项国家、省市优质产品、名牌产品, 产业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上世纪90年代末, 由于历史原因及企业家意识等诸多问题, 大连的服装纺织业发展逐渐放缓萎缩、陷入低谷, 明显落后于迅速发展的东南沿海地区。2005年大连市政府紧抓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机遇, 制定出台《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服装服饰产业发展的意见》, 形成了鼓励服装纺织产业发展的政策氛围。2008年以后, 原材料、人工等各项成本不断上升, 人民币持续升值, 大连的服装纺织产业与国内同行业一样, 低成本竞争优势不再、发展乏力。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 大连的服装纺织企业打破固有模式, 转变机制, 创新发展, 行业整体效益大幅提升, 2012年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8.6亿元, 同比增长30%;实现利税总额19.1亿元, 同比增长35.67%;实现利润总额12.7亿元, 同比增长39.1%;出口交货值132.9亿元, 同比增长8.5%。主要指标均高于城市产业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尽管如此, 服装纺织业的年产值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3%, 作为支柱产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渐式微。可见, 大连的服装纺织业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重要节点, 亟需通过理性思考, 对其发展中所面临的政策因素、环境因素及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诸多结构性矛盾有一种客观判断;亟需通过结构优化升级, 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产业发展新优势。为此, 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政策支持, 为服装纺织业优化升级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

围绕国务院出台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相关政策, 建立健全包括金融、技术创新、税收、公平竞争、行业调整、风险保护等在内的促进大连市服装纺织轻工类企业健康发展的地方政策体系。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深圳、重庆等市已形成可供参考的经验:深圳市政府每年安排7个亿专项资金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工作, 并要求各区每年原则上不少于2亿元。重庆市政府每年拿出5000万支持服装纺织产业发展。这些做法都极大促进了当地服装纺织产业的蓬勃发展。大连应借鉴上述城市的成功经验, 尽快设立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 以市区两级财政统筹配备的服装纺织业专项发展资金, 带动产业优化升级工作的加快进行。

建立有助于服装纺织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在企业各类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 应通过减 (免、缓) 征税费来支持企业优化升级和品牌发展。例如针对出口型企业, 其拉动内需部分达到一定规模时, 可通过贷款予以贴息 (贴息额度可不超过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 , 所得税予以免二减三等方法扶持其发展。对于品牌型企业, 获市名牌的可给予减免所得税一年、减半二年, 贷款按一定比例或额度给予贴息;对于获得省名牌的可给予减免所得税二年、减半一年, 和贷款按一定比例或额度给予贴息;对于获得国家名牌的可给予减免所得税二年、减半二年的税收政策支持, 及按一定比例或额度给予贴息。

对服装纺织类企业新上项目和“退市进园”的搬迁企业应在项目用地方面享受与“国企”同样的优惠政策支持力度, 同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项目用能、用工和排污等问题, 特别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项目更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鼓励企业建立营销网络、拓展销售渠道, 宣传扩大品牌知名度。政府出台的产业政策应对服装纺织轻工等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有所倾斜, 应将政府扩大内需、培育创意产业等政策转化为服装纺织类企业的发展机遇, 使服装纺织企业能够分享政府扩大内需的“千亿蛋糕”, 能够通过服装、家纺及创意的有机融合把握更多的市场机会。

二、实施品牌战略, 以知名品牌带动产业整体升级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品牌经济”, 品牌已不再是纯粹的标识, 而是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是高质量、高信誉度、高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的重要表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也是区域产业活力的重要标志。今天的市场竞争实质上是品牌竞争。品牌能增加销路, 品牌的魅力能持久不衰, 品牌自身含有巨大的价值, 其本身就是重要的战略资产, 品牌是创造财富的关键已成为企业界的共识。以品牌建设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可谓事半功倍。实施品牌战略是增强大连服装纺织轻工产业经济实力和后劲的客观要求, 是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措施, 是企业优化升级的必然要求。

富有竞争力的名牌和大型企业对于地区产业发展的水平高低起关键作用, 是带动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经过多年的积累发展, 大连已经形成大杨企业集团、大连思凡服装有限公司及大连桑扶兰有限公司、大连瑞光非织造布集团、大连东立工艺纺织品有限公司、大连合成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等一批富有竞争力的品牌企业, 为提升大连市服装纺织轻工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夯实了基础。因此政府要下大气力抓好大连市名牌战略工程, 以创名牌 (驰名商标) 这个平台和载体, 采用“点带动线、线推动点”的发展方式, 以服装纺织名牌企业为核心, 依托其发展经验和优势资源, 帮助、带动相关中小企业提升持续发展能力, 也可形成服装纺织轻工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配套发展的产业联盟、产业集群, 在有效地促进产业整体升级的同时, 催生出一批富有国际竞争力的服装纺织轻工品牌企业, 形成区域品牌的影响。对著名的品牌企业应当随时根据企业的发展采取一事一议, 给予贴身管家式服务发展保障, 以推动加快大连市服装纺织轻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三、推进投融资体系建设, 破解服装纺织类企业融资难题

大连应抓住建设地区性金融中心的机遇, 争取建立区域性债券和产权交易市场方面的国家政策, 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金融政策体系, 逐步健全助推服装纺织轻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地方金融政策与法规体系。大连市服装纺织轻工企业的特点是, 营销网点多以租赁为多, 企事业拥有的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不多。贷款难、融资难, 成为制约整个行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因此, 建议政府在扩大技改支持资金规模同时, 针对服装纺织类企业技术创新、扩大销售渠道, 特别是品牌建设等关键节点予以有效支持。应冲破传统思维的束缚, 积极采用信用担保、贴息、引入风险投资等方式, 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服装纺织轻工类企业的营销网络、品牌建设、研发创新、兼并重组、产能搬迁、设备改造等予以必要资金支持。在具体操作层面, 可以考虑服装纺织行业为试点, 以行业协会为纽带, 将政府在大连银行的三个亿风险贷款保底资金, 按试点行业给予一定比例的金额 (方案另行制定, 政府出1000万可撬动1.5个亿至2.5个亿) 。明确合作银行, 承诺担保和贴息金额, 以及可放大的信贷规模, 同时加大风险贷款比重, 使信用度高、市场前景看好的服装纺织类企业能够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 切实改善服装纺织企业贷款难的现实问题。加快多层次证券市场建设, 鼓励金融机构针对企业的发展实际创新更多的金融产品, 降低服装纺织类企业融资和进入证券市场的门槛, 提高企业直接融资能力。

四、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为服装纺织产业整体升级提供核心动力

依靠创新能力的提高实现大连服装纺织产业向创新型、节能环保型产业转型。一是要注重提高科学技术的贡献率。加大对服装纺织类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供给, 采取政府支持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 组织开发公共技术支持平台, 解决单个企业分散研究、资源浪费等痼疾, 直接服务于服装纺织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应当在服装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 整合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各种研究资源, 组成专家网络, 为服装纺织类企业提供技术诊断、技术指导和技术交流。加大对服装服饰、家纺针织等领域出现的敏捷生产、柔性制造、大规模定制等新的有可能带来生产方式变革的技术发展趋势的关注, 帮助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做出快速应对, 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拓宽市场生存空间, 提高服装服饰、家纺针织产品设计、轻工产品的市场适应性。还应引导服装纺织轻工类企业加快生产技术及设备的改造更新, 淘汰落后低端企业, 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提高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以突破性的技术进步带动产业整体效率的提升。二是要注重企业设计研发团队的建设和提高, 对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引进予以全面支持, 鼓励企业依托人才优势与研发优势突破行业发展瓶颈。首先, 对市以上名牌企业引进国际领先的技术研发人员, 由市人社局、外国专家局予以引入、安家、科研等专项的政策性补贴。其次, 允许服装纺织类企业参照高新技术类企业享受加计扣除方法, 将科研费用列入成本, 并对市名牌企业、省名牌企业、国家名牌企业给予更高的加计扣除。再次, 对经政府批准同意的市以上名牌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的, 除享受第二条政策外, 还根据其投资规模给予一次性补贴。最后, 政府应对服装纺织产业与重工业设立不同的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发展补贴门槛, 建议将“技术创新补贴专项”中轻纺中小企业的入围门槛由两年内投入研发经费200万元以上, 调整为50万元以上, 在更大范围内激励更多的服装纺织类企业, 使其开发新产品、研发新技术的内生动力更强, 自主创新能力得以不断提升。

五、依托行业协会, 完善面向企业的社会化服务机制

产业再造 第7篇

[关键词] “众筹” “众包” “众筹”出版 数字出版 电子阅读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6) 03-0065-04

The Influence and Reconstruction of Crowd-funding Model on the Publishing Industrial Chain

Peng Ying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Abstract] The definition of “crowd-funding” was coined ten years ago. This term has been familiar to academia and industry in China, and accepted by Chinese official discourse. Nevertheless, further research is still in need when it comes to the combination of “crowd-funding” and publishing industry, both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This paper is trying to explain how “crowd-funding” publishing model changed industrial value chain into value network, transformed terminal publishing products and re-built roles of readers, from the view of industrial value chain proposed by Michael E.Porter and executed by case study of Zhihu the online community and Lejia’s crowd-funding book marketing event. Several obstacles and bottleneck problems are mentioned at the same time, including the drawbacks of crowd-funding platform and restrictions or limitations of publishing system.

[Key word] Crowd-funding Crowd-sourcing Crowd-funding publishing Digital publishing Electronic reading

历经近十年的发展,“众包”和“众筹”现已纳入我国的官方话语体系中。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的2015年9月1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利用‘互联网+’,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促进生产与需求对接、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被提上日程。“众筹”模式与出版产业的结合也激起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兴趣。

“众包”(crowd-sourcing)这一概念首先由《连线》(Wired)杂志的编辑杰夫·豪(Jeff Howe)于2006年提出,是“crowd”和“outsourcing”两个词语的巧妙融合。根据韦氏辞典(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众包”是指从一个广泛群体特别是在线社区获取所需想法、服务或内容贡献的行为,其显著特点是将任务分解和分配于一个公众的、未加定义的群体而非某一特定群体[1]。“众筹”(crowd-funding)概念同样产生于2006年,被首创者迈克尔·沙利文(Michael Sullivan)定义为“基于互惠、透明、利益共享原则,从群体中筹集资金”[2]。学者普遍倾向于认为,“众筹”是“众包”模式中侧重于资金支持的一种重要形式。

传统出版产业遇上“互联网+”,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从文献梳理中看,“众筹”模式对出版产业链及出版流程的影响得到普遍重视。王雯等作者认为“众筹”出版至少有融资、消费前移和部分承担决策平台的功能[3]。张立红肯定了“众筹”出版对学术图书、小众图书出版的意义[4]。陈锐指出“众筹”模式在出版营销中发挥着积极作用[5]。然而也有学者对众筹模式能否持续变革出版产业、能否真正实现出版价值抱有审慎的态度[6]。“众筹”与“出版”如何融合与对接、如何借助“众智”进行出版实践还有待深入研究。本文以知乎网的众筹出版为主,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尝试说明“众筹”模式对出版产业的再造,并指出在模式对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克服路径。

出版“众筹”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较快发展,根据英国《卫报》和福布斯商业网的报道,全球最早的“众筹”平台、美国Kickstarter网站自成立起共筹集7000万美元的出版类项目,“众筹”成功的项目从2011年的735个上升至2014年的2064个[7]。“众筹”出版对传统出版业的影响在不断提升。

nlc202309031540

1 出版“众筹”的方式与意义

出版“众筹”要筹什么?作者、出版机构和读者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一般来说“众筹”平台的形式有“债券众筹”“股权众筹”“回报众筹”和“捐赠众筹”几种,出版类目的“众筹”大多数采用“回报众筹”的方式,即由出版项目发起人上线图书项目并“路演”,在“众筹”成功之后,出资人或支持者(backer)以得到某种回报的方式共享利益,比如获得特别版图书、获得某种营销活动的入场券等。不同的图书项目“众筹”的侧重点也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筹资金。资金的筹集是“众筹”模式最初存在的意义,也是出版类目中运用较多的一种,即项目发起人估算出版一本图书所需资金,将金额分成不同的回报等级并面向公众筹集。出资越多的支持者得到的回报越大。网络社区问答平台“知乎网”就《创业时,我们在知乎聊什么》就属于资金“众筹”的典型案例。

在创意之初,《创业时,我们在知乎聊什么》发起了一个“募1000位联合出版人”的“众筹”项目,每位联合出版人出资99元,“众筹”总额为9.9万元。每位联合出版人的回报是一本印有自己姓名的典藏版图书。根据“知乎网”的数据,该“众筹”项目在上线后的15分钟内有5000人同时下单,迅速达成“众筹”目标。与这1000本特殊的专属图书不同,后续推出的版本为普通版本,定价为42.00元。

筹创意。一本图书诞生的起点就是创意,只有经历市场检验的创意才会产生强大的获利能力并赢取利润。不论是作者还是出版机构,期望在创意产生之初就能得到潜在读者的反馈意见,以估算图书未来的盈利能力。“众筹”网站就提供了这样的平台。作者可以在平台上阐述自己的写作意向,出版机构可以观察潜在读者的态度与购买倾向。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图书《小世界:温情爸爸的拍摄手记》。这本书的作者从女儿出生起连续为女儿拍了7年照片,留下许多图片和故事。但是出于对作者知名度的考虑,出版单位对这本书的盈利能力信心不足。该图书作为一个出版“众筹”项目于2013年上线以后,得到许多读者的认可与支持,最终得以出版并获得市场肯定。这种“众筹”实质上是在选题策划阶段测试市场的反应,为连接目标读者、制定销售策略找到参照点。“众筹”活动在创意产生之初发挥了市场调研的作用,使出版机构得以从前期投入少量 “试验品”的阶段中预测潜在受众的态度,减少经营风险。

筹营销。在以用户生产内容为主要特征的Web2.0时代,出版机构亟待需直接与终端读者对话,而“众筹”模式使之成为可能。“众筹”模式利用粉丝经济,在特定的“圈子”里进行人际传播,口口相传的力量通过互联网社区得以放大。

在图书问世之前,“众筹”中的“路演”阶段实质是图书预热的过程,即把产品或服务与潜在的终端消费者连接起来,通过持续地告知项目支持者关于图书出版的新进展,提高其卷入度和参与感。图书上市以后,当其产品生命走向成熟期,“众筹”见面会、个性化定制、培训与咨询、沙龙等形式,对进一步提升图书销量大有裨益。由乐嘉所著的《本色》一书,“众筹”的对象就是作者带来的一场同名演讲暨读者见面会。

这三种形式适用于不同特点的出版“众筹”,但往往一个项目上线并非出于单一目的,而是兼顾资金、创意或内容、营销等多维目的。

2 “众筹”对出版产业链的再造

图书可以被看做售卖内容的创意产品,但是传统出版业囿于纸质形态,仍然具有生产性工业的特征。尽管有些畅销书可以通过多次重印来降低边际成本,大部分图书中印刷和用纸的费用仍然占据很大的比重。传统出版与众筹模式的融合,使得产业价值链、产品形态、读者角色等方面都被赋予新定义。

2.1 价值链变为价值网

传统出版是以出版机构为主体的,出版机构负责寻找作者或接收稿件,进行编辑加工,并负责委托批发商或零售商,最终使图书到达终端读者。由于信息不对称,反向物流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即中间商退货到出版社。“众筹”模式则是“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内容或创意部分来自互联网上用户的UGC(用户生产内容)或PGC(专业生产内容),终端读者同样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购买。信息不对称和物流的损耗都减少了,同时增进出版物内容的多样性。传统的物流转变为信息流,单向传递转变为双向互动,以产品为主转变为以产品和服务为主,从基于形式的转变为基于内容的[8]。

出版产业价值链不再是线型的,而是变成多结点的产业价值网。这种转变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传统出版产业价值链

图2 “众筹”模式中的出版产业价值网

“众筹”的技术平台提升了产业价值链的整合扩散能力,推进价值链向价值网的转变。这是一个产业迭代的过程,出版产业各个环节的价值得以重估。

2.2 阅读介质形态多样,电子读物比重上升,带来发行渠道相应变化

以网络问答社区“知乎网”与“众筹”出版的跨界融合为例,出版的载体不仅限于纸质图书,阅读介质形态多样且电子读物比重上升。

知乎网除了在“众筹”平台发起的《创业时,我们在知乎聊什么》纸质图书的出版之外,还制作了电子版的《知乎日报》和《知乎周刊》,“众筹”中的口碑效应与多形态的阅读内容产生联动效应,实现产品形态发行渠道多元化。这个案例很好地说明内容的“微化”与“重构”。对内容的“微化”实际上是将原有紧密地构建在一起的社会要素和产业要素加以解构,让它们拥有新的功能聚合的可能[9]。

《知乎日报》被定位于互联网日报,以条目式、图文式呈现,内容涵盖多个领域,主要通过App发行,同时也有网页版呈现。《知乎周刊》则是每期有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选择优质的问答内容来组织和编辑,通过Kindle、豆瓣等电子阅读平台发行。它们是免费发行的,通过提供给无法长时间使用知乎社区的用户更加组织化的内容,达到吸引更多知乎用户以及提高用户粘性的目的。另外,知乎网还出版了付费阅读的电子书“盐系列”,这是同一作者针对特定主题撰写的专著。这种横式相当于在一个不断增加内容的资源库中搜集优质的部分,按照不同的组织形式制作成不同的出版物,再分别选择不同的发行渠道。

nlc202309031540

针对相同的内容可以拓宽渠道进行多次售卖。类似电影产业中对相同内容进行不同载体的多次售卖。正如一部电影可以先被售卖到院线,再被售卖到电视台,还可以被制作成光盘售卖,图书也可以先被制作成电子图书,在产品导入期卖给渴望“尝鲜”的读者,然后再制作纸质版,在更大范围寻找潜在受众。

“量体裁衣”式的发行方式代表着出版产业深刻的变革:实体书所经历的印刷数量与市场需求脱节、退货不可避免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

2.3 读者兼具利益分担者与意见领袖的三重角色

传统模式下作者和读者有着明确的分界,作者一般为某一领域内的专业知识拥有者,读者是出于各种原因对该领域有兴趣的大众。作者常常居于核心地位,具有某种权威性。出版社则是连接两端的内容生产者和加工者。而在“众筹”模式下,作者和读者的边界逐渐消解了。由于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每一位用户都有可能是自己领域的权威,作者和读者的地位日渐平等,两者之间的信息交换可以借助于出版社完成,双方也可以直接产生关联。出版“众筹”项目的支持者,同时承担着读者、利益分担者和意见领袖的三重角色。

读者、作者、出版机构之间的关系被重新建构了。Web3.0加深了去中心化、去权威性的特性,使得话语权明显流向受众。这对出版机构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够被出版机构用作开放创新、建立与维护读者社区的平台,也可能削弱自身价值,无法发挥内容筛选与加工功能。总之,出版的“众筹”模式见证了商业模式新的变化趋向。萨克斯顿(Saxton)等学者认为,不同于Web2.0 时代亚马逊、eBay的商业模式,虽然这类公司引入了用户评级机制,但用户并没有真正被看做“问题解决进程”中的一部分,以及“智力外包”的重要组成[10]。而Web3.0时代的变革真正改变了这种状况,如图3所示。

图3 “众筹”支持者(backer)在图书各阶段的角色

3 “众筹”出版的瓶颈与问题

上文分析出版业结合“众筹”的案例,可以看作Web3.0对出版产业价值链再造的创新和注脚。但是就当前情况来看,这种新模式对主流出版模式的冲击还不明显。未来的出版产业能够在何种程度上从“众筹”模式中受益,还要考量传统出版单位改革的意向和决心,以及作为读者大众的成熟程度和接受意愿。出版机构持观望态度的背后原因,不仅涉及“众筹”运作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也包括传统出版机构的观念和体制。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方面。

3.1 “众筹”资源不平等,具有马太效应

不可否认,“众筹”模式具有自身的局限性。“众筹”上线的出版项目具有马太效应,网络资源分配不平等。知名作者占据更多的营销资源和注意力,往往“众筹”成功的可能性更高,历时更短。而急需出版资金的小众图书、绝版图书反而运作艰难。这种现象与“众筹”模式的初衷不一致,但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根据福布斯商业网的数据,截至2014年9月,平均每天有超过20个的出版“众筹”项目上线,其中知名作者和出版代理商所占比重逐渐增大[11]。

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作者或出版机构更加看重“众筹”平台的营销功能而非资金筹集功能。“众筹”模式很难成为非知名作者或小微型出版机构运作的常态。

3.2 不符合大中型出版机构的分工设置

对大中型出版机构来讲,“众筹”出版也并非完美的模式。虽然“众筹”可以在图书预热、赢得先期读者等方面发挥作用,但是这种抛开中间渠道、直接与终端读者发生联系的商业模式并不一定适合出版机构现有的分工设置。比如说,为先期数量不多的读者制作特别版本并分别寄送快递,对大型出版机构而言不符合规模经济的考量。另外还存在一些出版机构把“众筹”模式等同于“团购”模式,仅仅将“众筹”视为一个零售渠道,而非出于加强与用户的联系、听取用户意见的角度考虑,对“众筹”出版抱有怀疑态度。

3.3 如何直接维护用户社区是一个挑战

许多作者与出版机构并未意识到,“众筹”成功仅仅是建立“粉丝群”的第一步。如何维护这个社区对出版机构来讲是个很大的挑战。由于运营机制的限制,传统出版单位只是将图书生产出来,如何推广、如何维护读者,都外包给渠道商去做,在直接维护读者社区方面仍需探索。

出版机构直接参与终端读者的维护,有利于形成与维护品牌效应,以便于将来更多出版项目的投放推广,并激发用户群在“自组织”中发挥口碑效应。这是一项颇具挑战性但应该尝试的工作。

3.4 支持者支持的程度有限,卷入度仍然有待加深。

目前出版项目的支持者在“众筹”平台中的卷入程度有限,仍然有待加深。读者或支持者的作用是有限的,还未对出版机构的核心决策层产生足够的影响力。根据现行的出版法规,出版物必须拿到相应的书号才有可能付梓印刷。这意味着出版“众筹”项目一旦成功,就必须交由传统出版机构运作。这也是“众筹”模式难以根本性地动摇出版产业的原因之一。可以说,出版的众筹模式是处于传统出版和自出版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

总之,“众筹”出版对出版界来讲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是大势所趋。但是能否作为颠覆传统出版产业的力量,目前还未可知。目前上线的出版项目一旦“众筹”成功,就被引导到传统出版的路径。作者、读者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出版机构如何增加自身的价值都是亟待探讨的问题。

注 释

[1]crowdsourcing[Z/OL].[2014-12-26].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crowdsourcing

[2]Daniela Castrataro. A social history of crowdfunding[OL]. [2014-12-26]. Social Media Week. http://socialmediaweek.org/blog/2011/12/a-social-history-of-crowdfunding

nlc202309031540

[3]王雯,许洁,李阳雪.论众筹出版的三个功能 [J] . 出版科学,2015(5):58-62

[4]张立红.众筹出版:互联网助力纸媒出版[J]. 科技与出版,2014(5):14-17

[5]陈锐.众筹对出版营销方式的影响[J]. 中国出版,2015(2):54-56

[6]分别参见:于晓燕.我国众筹出版的现状与问题探析[J]. 新闻世界,2015(11):127-129;马瑞洁.众筹能否出版:关于众筹出版的价值反思[J]. 编辑学刊,2015(3):16-20;罗雪英,周淑云.中国众筹出版何处去:对国内众筹出版热的冷思考[J].出版广角,2014(11) :26-28

[7]Marta Bausells. Kickstarting a books revolution: the literary crowdfunding boom[OL]. [2014-12-26]. http://www.theguardian.com/books/2015/jun/05/the-literary-crowdfunding-boom

[8]周蔚华.网络出版的兴起与出版的范式转换[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5):112-118

[9]喻国明.嵌入圈子 功能聚合 跨界整合:“关系革命”背景下传媒发展的关键词[J]. 新闻与写作,2012(6):54-57

[10]Gregory D. Saxton,Onook Oh,Rajiv Kishore.Rules of Crowdsourcing: Models, Issues, and Systems of Control [OL]. [2014-12-26]. 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 DOI: 10.1080/10580530.2013.739883

[11] Jason Hesse. Crowdfunding Authors' Books Could Save Publishing[OL]. [2015-01-08]. http://www.forbes.com/sites/jasonhesse/2014/09/30/crowdfunding-authors-books-could-save-publishing/#4213f4c67be6

(收稿日期:2015-12-01)

产业再造范文

产业再造范文(精选7篇)产业再造 第1篇关键词:扶绥县,产业发展,体系再造1 中心城市郊县发展的现象从各地产业发展的经验观察来看,中心城...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