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舞蹈技巧训练
成人舞蹈技巧训练(精选3篇)
成人舞蹈技巧训练 第1篇
中国舞蹈有着悠久丰富的人体动态文化、多变的舞姿、浓郁的民族风格以及独特的审美观和表现力, 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高雅优美的独特魅力, 不仅令中外舞蹈界和学术界为之倾倒, 也吸引了全世界的舞蹈爱好者, 这其中离不开舞蹈武功技巧的实践和运用。
从中国舞蹈发展的历史来看, 武功技巧一直存在于舞蹈艺术之中。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我国舞蹈艺术的蓬勃发展, 经过几代舞蹈艺术家们的不断整理、改进和完善, 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教学、表演模式。它充分吸取了戏曲、武术、体操、杂剧、京剧以及芭蕾等姊妹艺术的精华, 成为舞蹈舞台表演艺术的精髓。观看舞蹈武功技巧的表演, 能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给观众留下惊险、高超、潇洒的深刻印象, 可以说, 中国舞蹈离不开武功技巧。
一、舞蹈武功技巧的特性
1. 舞蹈武功技巧的审美价值
在中国舞蹈表演中, 舞蹈武功技巧作为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 能在不同的舞蹈题材、体裁、形式和风格的剧目当中, 表现出及其丰富的思想内涵, 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作用, 营造出登峰造极的艺术效果。舞蹈武功技巧通过与其它舞蹈动作的巧妙组合, 以及与其它舞蹈表现手段的合理搭配, 形成独具特色的舞蹈语汇, 丰富了舞蹈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展现出了无穷的魅力, 其作用不可替代。
舞蹈是以肢体作为工具来进行创作表演的一门舞台艺术, 舞蹈的动作都是经过美化、夸张和人为塑造条理化了的, 是最有典型性的动作。舞蹈武功技巧是在一种教学化或几何学的空间动律中完成的, 舞蹈表演者以复杂的方式沿立体空间中的轨迹移动, 并伴随着飘逸的翻腾、静止、转动, 其动作充满了勃勃生机, 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舞蹈武功技巧所表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 可以用“极”字来概括。通过舞蹈演员高超的武功技巧, 不仅可以渲染气氛、烘托剧情, 还可以直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刻画人物思想感情, 并能在不同舞台空间表演的运用方面, 营造出特定的、鲜明的、震撼的剧目情景和特殊氛围, 充分赋予舞蹈表演以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 舞蹈武功技巧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和丰富文化底蕴的泱泱大国, 厚重的民族文化赋予了舞蹈武功技巧独特的审美观和表现力, 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背景为舞蹈武功技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舞蹈《金山战鼓》是一部取材于宋代巾帼英雄梁红玉擂鼓战金山的故事而创作的历史题材作品, 舞蹈的创作者把这一历史故事和舞蹈语言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在剧目中, 当梁红玉中箭负伤、拔箭跃身而下的一瞬间, 使用了一个大鹏展翅似的前空翻, 从道具鼓上凌空而下, 传神的刻画了梁红玉不屈不挠、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又如剧目中设计使用的“鼓上前桥”、“抢脸下鼓”、“抢背下鼓”、“按头下鼓”、“后桥下鼓”、“前空翻下鼓”等高难度动作, 充分运用了中国舞蹈武功技巧。这些惊险奇绝的动作, 不仅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也把两军对垒的沙场气氛, 以及梁红玉和两个孩子的凛凛威风, 表现得尽善尽美。
二、舞蹈武功技巧课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
舞蹈武功技巧的运用是构成舞蹈艺术整体的要素之一, 在我国舞蹈技巧课程很早便被设立为一门培养高质量舞蹈表演人才的专业必修棵。武功技巧作为基础课程, 是训练身体协调素质能力和渲染舞蹈表演情节的一种重要艺术手段。
1. 舞蹈武功技巧课能提高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
武功技巧课作为一门基础课程, 是训练身体协调能力和渲染舞蹈表演情节的艺术手段之一。舞蹈武功技巧的技术动作, 是在神经系统高度协调状态下, 支配肌肉产生运动来完成的。多数武功技巧动作都具有复杂组合的特点, 有动力性动作和静力性动作的交替, 有单一动作和组合动作的联合编排等, 所以对神经系统的快速反映能力和协调能力要求很高。这种系统的训练, 可以提高学生对神经系统的快速反映能力, 以及肢体的协调能力。
2. 舞蹈武功技巧课能提高学生的肌肉控制能力
舞蹈武功技巧动作所体现的神韵, 突出表现为“高、飘、美、新”, 要求学生的肢体必须具有高水平的快速反映能力。学生在完成一个技术动作时, 身体神经、肌肉与动作的协调配合是至关重要的, 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自主和自控能力。
3. 舞蹈武功技巧课可以培养学生坚韧的品质和坚强的毅力
舞蹈武功课的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体力、耐力以及精神上的忍受力, 因为武功技巧的训练对每个学生来说, 都是枯燥而又痛苦的, 即使是从小训练的学生, 对这些技术技巧的练习也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在训练过程中, 每个学生都流过汗水和泪水。
舞蹈武功技巧的训练水平, 是衡量学生和演员专业水准的重要标志, 是舞蹈艺术形式美高水平的体现。
三、舞蹈武功技巧课在教学中的要求
在舞蹈武功技巧课的教学中, 应力求与舞蹈专业的要求相统一。在舞蹈教学中, 要求学生充分掌握“开、绷、直”这一特点, 在此基础上, 舞蹈武功技巧课遵循了“展、准、顺”的基本原则, 达到了与舞蹈专业要求的高度统一。
舞蹈武功技巧是特殊的人体动作, 有着特殊的动作方位和变化多端的舞姿形态, 并且由于技术性强、难度大, 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因此, 在武功技巧课的训练中, 必须遵循和坚持科学的原则, 以素质训练和诱导性训练开始, 通过长期系统的训练, 锻炼学生身体肌肉的控制能力, 肢体的柔韧度和协调能力。让学生身体各部分具备速度、柔韧、敏捷、灵活的特性, 以及控制力、弹跳力和爆发力, 以适应技术性很强的舞蹈动作。
随着传统舞蹈程式的深入改革, 舞蹈艺术对高难度武功技巧的动作表现及造型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当今的舞蹈武功技巧, 不再是单一的舞台平面活动, 而是要更高、更新、更难、更轻, 向立体的空间发展, 为我国的舞蹈事业蓬勃发展、全面提升舞蹈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舞蹈武功技巧.北京舞蹈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9.
少儿舞蹈基本功训练技巧教学 第2篇
儿童舞蹈对儿童的身体素质、情感、审美、注意力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明显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下腰训练 动作要领如下:
1、训练腰部的肌肉控制能力和柔韧性,下腰时,腰部要放松,向前下腰时,胸部主动下压,起立时,后背用力抬起。向后下腰时,重心在支撑腿上,绷腿、顶髋、提腰,上体向后下压,起立时,腹肌用力,后背向上顶,胸部向上挺起,髋部不能向前挺。
2、下腰时易出现屈膝、腆肚子、起立时低头、向前下腰时驼背等毛病,因此,幼儿做下腰练习时,先由教员扶着练习,教员一手扶幼儿膝盖处,另一手顶住幼儿的髋,帮助他提腰,使幼儿逐渐体会正确要领。
幼儿自己练习下腰,练习时为增添一些趣味性,可组织多数同学围成半圆,同时下腰,由最后一个幼儿从大家腰下钻过,如此反复,大家轮流各钻一遍。使下腰练习变得像做游戏一样。
压腿训练
1、幼儿45。斜角面对把杆,双脚“五位站立”。一手扶把杆,一手自然下垂,挺胸、收腹,准备两小节。
2、重心移至主力腿,动力腿旁吸后向前伸直抬至把杆之上,向前压腿三次,下脑腰一次。一手扶把杆,一手三位举起。
3、直立腿旁转90度,做压旁腿三次,下侧腰一次。
4、直立腿再旁转成后腿,一手扶把杆,一手三位,向后压腿三次,直立一次,然后腿落地还原,成准备姿势,换脚重复以上动作。压腿训练可采用的音乐,如:音乐《金色的童年》
大踢腿训练 动作要领如下:
1、一手扶把杆,一手七位,双脚小八字站立。
2、以大腿的力量急速向上踢起,上身保持平稳,脚背要绷直,膝盖要绷紧,腿踢得越高越好。向前、向后踢时要对准动力腿的肩,向侧踢时要对准耳根。
3、踢起和落回时,要经过擦地,落回时要求具有控制力,轻轻落地。
4、易出现的错误:踢腿时上体容易晃动,膝盖容易弯曲。纠正方法:收腹、立腰、后背紧张,两 腿要外开。
大踢腿训练时可采用助音乐,如:音乐《海鸥》(宋军曲,谢君丽配伴奏)。
弹腿训练 动作要领:
1、弹腿有小弹腿和大弹腿之分,弹腿是膝关节急速有力地伸直,主要训练关节灵活和大腿前面肌肉群的收缩力量和速度。
2、弹因时身体要保持正直,一腿支撑,另一腿屈膝,大腿不动,小腿迅速弹出伸直,伸直不动,还原时收回屈膝部位。
3、弹腿的动作由慢到快,由小到大,先做小弹腿练习,然后再做大弹腿练习,动作要求干脆利落有力。
弹腿训练时可采用的音乐,如:音乐《小竹桥》(石刚、罗浩、素夫曲,谢君丽配伴奏)。
控腿训练
1、控腿训练可由屈膝上提的吸腿、后伸腿、举腿、踢腿、绕腿来连接,它主要的目的是训练腿部肌肉酌控制能力。
2、控腿时上体要正直、收腹、立腰、收臀,支撑腿膝盖不要弯曲、骨盆要正,在身体正直的情况下把腿举高。
3、切忌向前控腿时,为追求举腿高度而伸胯.身体往后仰,向后举腿时,塌腰或上体和骨盆向举腿方向转动。
4、控腿训练要循序渐进,先做双手扶把的控腿练习,然后做单手把杆或离开把杆的控腿练习,控腿时间逐渐加长,举腿高度逐渐升高。
相信能就一定能
控腿训练时可采用的音乐,如:音乐《让我们荡起双桨》(刘炽曲,孙希康配伴奏)。
成人舞蹈技巧训练 第3篇
关键词:动作示范 形体训练 舞蹈 细节问题
中图分类号:J7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9-0087-03
作为舞者学习的基本要求,学生在学习舞蹈之前必须要拥有良好的身体协调性,在进行舞蹈动作时能够保证肢体动作的整体美感,这样才能舞出优秀的作品。所以高校在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时,极为重视对学生形体的训练,期望使学生的整体形态能够符合舞蹈专业的挺拔要求。为了保证舞蹈形体课程的训练质量,各高校老师在对学生形体进行训练之前,应先对形体训练的技巧以及要求问题进行全面的了解。
一、舞蹈形体训练技巧
舞蹈形体训练是以优化学生体质、形态以及体型为教学目标的,整体教学会按照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分层次进行,而教学技巧是建立在教学内容基础之上的,因此笔者将利用对舞蹈形体训练课程内容的介绍,来对该课程的教学技巧进行分析。
形体训练课程会对学生的行为举止、站立姿态以及坐姿与行走姿态进行训练。在对学生的行为举止进行训练时,老师可以利用伸展运动,对学生的韧带以及肌肉拉伸性进行训练,对学生动作的力量感与美感进行强化;可以利用下蹲、踢腿以及压腿等对学生进行腿部与腰部的训练,增加学生肢体的灵活性。在进行站立姿态训练时,老师会先给学生进行相关注意事项的讲解,之后便会按照阶段性原则,带领学生进行离把以及扶把的身体姿态练习,进而对学生的站立姿势进行纠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站立姿势,进而对学生的整体体态以及姿态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在此训练中老师要利用好把杆练习,对学生的下肢力量以及肢体灵活性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训练;在进行坐姿训练时,老师要帮助学生掌握身体上半部位正确的形态姿态,提高学生对肌肉的表现力以及感受力,并要在学生处于坐姿时,对学生开展压腿以及抬腿等动作的训练;在对学生的行走姿势进行训练时,由于学生是处于运动状态的,老师此时应按照艺术体操走路形态的标准,对学生的走路姿态进行严格的要求,从而通过走路训练对学生的身体协调性进行有效的训练,同时帮助学生不断优化自身的身体形态。[6]
二、形体训练注意事项
因为形体训练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形体运动,如果没有事先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很容易出现使学生运动受伤等状况,不利于形体课程的开展。所以老师开展形体训练之前,必须要对形体训练的注意事项进行详细的了解。目前高校舞蹈形体训练课程需要注意的事项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老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必须要带领学生进行适量的热身运动,避免学生因热身不到位而出现受伤的情况;第二,要对学生的课堂穿着进行统一的要求,规定学生在上课时必须要穿着舒适、有弹性的运动服或者舞蹈服,鞋子也应以专业舞蹈鞋以及运动鞋为主,并禁止学生佩戴饰品,防止学生在运动中受伤;第三,老师与学生要在训练之前,对训练场地进行详细的检查,保证场地的安全性,并要始终保持良好的教学氛围,禁止学生大声喧哗;第四,在学生进行器械练习的过程中,老师必须随时关注学生的动向,要及时给予学生相应的器械使用指导,保证训练内容的安全进行;第五,在学生完成训练之后,老师应告知学生正确的饮水方式,并对学生的饮水数量进行控制,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2]
三、舞蹈形体训练中存在的细节问题
(一)动作示范内容相对不足
高校的舞蹈形体训练课程就本质而言,拥有较强的技术性,老师会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的身体形态进行优化,教学内容分为理论知识讲解以及动作技巧讲解两部分的内容,由于是技术型课程,因此该课程应以动作教学为主,但部分老师并没有注意到这一问题,还是按照传统方式对学生进行着大量的理论教学,并没有过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动作示范,也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练习时间,对学生的动作技巧学习造成了直接的影响。[7]
(二)与学生实际情况有所不符
部分高校都将舞蹈形体训练课程设定成了选修课程,但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参差不齐,舞蹈基础也各不相同,这就会增加该课程的教学难度,老师很难按照统一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训练。尤其高校学生的身体柔韧性以及灵活性已经基本成型,这时如果课程的设计没有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不仅会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还会打击学生的自尊心,进而使学生对舞蹈形体训练产生负面情绪,违背了该课程教学的初衷。[4]
(三)使用专业舞蹈教学标准对学生进行训练
正如上一问题所述,高校的舞蹈形体训练课程必须要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而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自然也应按照学生的综合水平制定出相应的训练难度。但部分院校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会使用专业的舞蹈教学标准对学生进行要求,整体教学内容难度较大,这样的课程训练效果可想而知。[3]
四、强化高校舞蹈形体训练课程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按照相应原则开展形体训练
老师在按照相应的教学标准设定训练内容时,必须要对该课程的训练原则进行深度的了解,并严格按照教学原则,对学生进行形体训练:第一,因材施教。老师在进行形体训练之前,应对所有学生各方面的体能进行全面的测试,并以此结果为依托,按照学生整体体能情况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训练内容,有效提高训练质量。第二,循序渐进。老师应注重训练内容的层次性,按照学生能力制定出阶段性教学目标,对训练内容的难度进行合理的掌握,在保证学生参与度的同时,对学生的形态进行有效的锻炼。第三,舞蹈性。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舞蹈形体训练时,不仅要对关注学生的形体训练情况,同时还应对高校学生进行适当的美学教学,要切实提高学生对于“美”的理解程度,增强学生在舞蹈方面的造诣。[1]
nlc202309090115
(二)按照学生实际情况对训练内容进行调整
高校老师应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按照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身体素质情况,对舞蹈形体训练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老师首先要在训练之前,对学生的舞蹈喜好进行调查,在教学中适当加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而提高学生对舞蹈训练的喜爱程度,保证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其次,老师要在训练过程中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运用启发式的方式对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进行强化。再次,老师在利用不同舞种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应按照学生的身体优势,给予每位学生表现的机会,例如有的学生柔韧性与平衡性较好,可以让其负责芭蕾舞的示范;而有的学生肢体、表情较为饱满,就可以让其负责民间舞的动作示范,进而为每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这样不仅实现了舞蹈形体训练的分层次教学,同时也会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能够更加专心的投入到形体训练之中。[5]
(三)优化形体训练方式
老师一方面要加大课堂实践培训的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作练习时间。形体训练老师要按照高校的舞蹈形体训练标准,增加课堂体能训练的内容,切实提高学生的舞蹈基础水平;一方面老师要按照学生的专业特点,对学生的教学难度以及教学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对舞蹈专业的学生进行训练时,因为该类型专业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舞蹈功底,所以老师可以适当增加教学难度,保证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而在对非舞蹈专业学生进行训练时,老师则要适当降低训练难度,教学时也应以理论知识以及示范性教学为主,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因为同一专业的学生也会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老师在教学时必须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不同,按照学生身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对每组学生实施差异性教学与针对性指导。在训练初期,要加强学生对舞蹈形体训练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对各种动作方式的掌握程度;在训练后期,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舞蹈基础,老师应在这一时期按照学生的喜好制定相应的教学风格,并设计出合理的内容对学生的形体进行训练,进而确保舞蹈形体训练的最终教学质量。[1]
(四)提高对课后交流的重视程度
当舞蹈形体课程教学完成时,为了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老师必须要与学生在课后进行交流。老师必须要保持平等、亲切的态度,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毫无顾虑的与老师交流自己在形体学习中的心得,并针对自身在训练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与老师进行沟通,寻求老师的帮助。同时老师也可以按照学生提供的信息,对训练内容与训练难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实施高质量的形体训练教学。[6]
五、结语
通过本文对高校舞蹈形体训练教学多方面情况的介绍,使我们对高校的舞蹈形体训练技巧以及细节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为了确保舞蹈形体训练在高校中的开展质量,各高校形体训练老师必须要对本校舞蹈形体训练中存在的细节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并对形体训练技巧以及教学注意事项进行全面的掌握,要在形体训练的原则下,按照学生的专业、身体素质以及性格特点,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培养目标,并对学生实施分层次的形体训练,从而不断优化学生的身体形态以及舞蹈水平,带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娇璐.论如何在普通高校开展舞蹈形体训练课[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06):120-122.
[2]李梅.浅谈高校舞蹈形体训练[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4):115-117.
[3]石苗苗.普通高校舞蹈形体训练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07):94-95.
[4]何华.探究高校舞蹈形体训练课教学新方法[J].艺海,2015,(06):136-137.
[5]龚园.探究高校舞蹈形体训练课教学新方法实施效果[J].艺术品鉴,2016,(05):309.
[6]郭婷婷.高校舞蹈形体训练思路初探[J].大众文艺,2016,(07):233.
[7]吴艺梅.刍议高校舞蹈课中如何开展舞蹈形体的训练[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05):204.
成人舞蹈技巧训练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