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超声胃造影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超声胃造影范文(精选7篇)

超声胃造影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病例共40例, 其中男29例, 女11例, 年龄60~95岁, 平均 (70.32±8.88) 岁, 主要症状为上腹部饱胀不适、消瘦、进食梗阻等。

1.2 仪器与方法

1.2.1 胃充盈声学造影剂:

湖州东亚医药用品有限公司生产, 1袋/次 (50 g) , 用沸水调制成500~600 ml糊状, 口服。

1.2.2 仪器:

使用Philips IU22、Sequoia 512彩超诊断仪。均配备低频凸阵与高频线阵探头, 交替使用以观察胃壁的整体与局部。

1.2.3 检查方法:

患者空腹8 h, 以减少气体干扰, 先取平卧位, 观察胃的各个部位及腹腔实性脏器, 后吞服胃超声造影剂, 取坐位动态扫查食管末段、贲门、胃底、胃体、胃窦、幽门及十二指肠球部, 观察胃壁形态:轮廓有无变形;断面有无狭窄、扩张;腔内有无局部积液、积气;胃壁的层次结构与厚度有无增厚、破坏;胃功能的动态观察:蠕动频率的改变、消失和内容物排空状态, 有无逆蠕动, 反流;胃壁肿块特征:肿块的部位、范围、回声性质;表面有无溃疡;侵犯深度;局部有无形成环行狭窄;病变部位血管分布情况;与周围邻近脏器的关系:有无牵拉、粘连, 浸润破坏, 癌肿有无远处转移等征象。对40例患者病变处采取低频探头局部放大或换高频探头加压, 观察病变部位的胃壁层次结构和蠕动情况。

2 结果

2.1 胃充盈超声造影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的符合情况

胃疾病的胃充盈超声造影与胃镜活检、手术病理结果对比, 40例病例中, 胃间质瘤、胃溃疡超声诊断符合率为100%;胃癌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1.8%;胃淋巴瘤超声诊断符合率为75%。见表1。以上病例均经过胃镜活检、手术病理证实。

2.2 胃疾病的超声声学特征及其相应的胃镜特点

2.2.1 胃间质瘤:

8例胃间质瘤均表现为胃壁黏膜下肿物, 呈圆球状或分叶状;黏膜层被抬起, 本组肿瘤最大直径3.2 cm, 内部呈较均匀的低回声, 其中2例表现为腔内型, 肿物向胃腔内生长, 5例表现为壁间型 (图1) , 胃腔内黏膜稍见隆起。1例表现为腔外型。

注:胃体近角切迹处局部黏膜下见一大小约2.1 cm1.0 cm的类球形实性低回声团块, 向胃腔内隆起, 表面光滑。CDFI显示瘤体内无血流信号。胃镜见胃体近角切迹处小弯侧前壁局部隆起2.0 cm1.0 cm, 表面光滑, 质韧, 推之在黏膜下滑动。

2.2.2 胃癌:

均表现为胃壁不规则增厚, 局部回声减弱。因病理形态不同而表现声像各异:溃疡型胃癌, 除胃壁增厚外, 其黏膜面凹凸不平;巨块型肿块明显向胃腔内突出;弥漫型胃癌, 胃壁呈弥漫性增厚, 僵硬, 胃蠕动减弱或消失;部分幽门部癌肿并发幽门梗阻, 引起胃潴留 (图2) 。晚期胃癌有胃外转移灶而出现淋巴结肿大、肝脏转移灶、腹水等。

2.2.3 胃溃疡:

病灶声像图表现为胃壁黏膜面出现中断、凹陷, 表面少许强回声斑粘附, 边缘清晰, 底部光滑呈“火山口”征, 较大溃疡凹陷可突出, 周边胃壁局限性增厚且层次模糊、回声减低, 胃壁蠕动减慢, 一般胃壁厚度<1 cm (图3) 。

2.2.4 胃淋巴瘤:

:4例均表现为弥漫浸润型。其中1例超声误诊为胃癌 (图4) 。

3 讨论

胃超声造影检查是指通过充盈胃腔, 消除胃腔内气体及内容物的干扰, 产生类似于实性组织均匀分布的强回声界面以衬托胃壁的显示[2], 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在老年人胃疾病诊断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超声观察基于形态学的改变, 因无法观察黏膜的色泽、血管纹理等, 因此对慢性胃炎的诊断意义不大。

胃超声造影诊断胃间质瘤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尤其对肿物向腔外生长具有独到之处, 胃镜检查一般不易发现, 弥补了胃镜的不足。且能根据肿瘤的轮廓, 形态, 生长部位, 内部回声特征及瘤体大小来分析其良恶性可能, 有助于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 可作为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本组病例数较少, 尚需进一步积累经验。

超声造影诊断溃疡主要依据局部胃壁增厚的凹陷性缺损, 对胃溃疡而言, 胃超声造影检查对小溃疡灶的检出不如胃镜[3], 较小的溃疡及胃癌容易漏诊, 尤其位于胃底部的小病灶, 需要在探查的技术上以及扫查的径路选择上多下功夫。

胃溃疡良恶性在超声下的鉴别, 主要从以下几点综合考虑: (1) 溃疡 (超声上表现为黏膜局限性中断出现凹陷呈“火山口”征) 的大小、深度; (2) “火山口”的边缘是否清晰, 底部是否光滑; (3) “火山口”周围胃壁改变的声学特征; (4) 低回声的堤有无侵犯浆膜以及胃周淋巴结肿大等恶性征象出现。

超声造影在溃疡的定性上确实很难, 发现恶性多为晚期。因此在高度怀疑溃疡恶变时, 行胃镜检查及活检才是首选和确诊方法。

由于超声造影能比较清楚直接显示胃壁结构, 因此可以确定胃壁是否增厚, 但是对局限于黏膜层不引起胃壁厚度和层次结构改变的早期胃癌, 超声造影几乎无能为力[4]。而超声造影对进展期的胃癌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 尽管黏膜面病灶范围不大, 但是超声可以精确测量胃壁侵犯的范围、浸润深度, 瘤体本身血供是否丰富及有无远处转移, 在术前可以更准确地进行分期。尤其高频探头可显示病灶的浸润深度, 明显提高了胃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有利于对疾病的整体认识与评价。

胃淋巴瘤因其病情隐匿, 无明显症状, 临床工作中胃镜检查无明显阳性结果很容易忽略。本组4例淋巴瘤患者, 胃镜仅有1例高度怀疑, 余3例漏诊, 而超声造影均表现为胃壁弥漫性增厚, 可见胃超声造影对胃淋巴瘤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对上腹疼痛的老年患者无明显胃镜发现时, 若超声造影主要表现为胃壁增厚时, 应高度怀疑胃淋巴瘤可能, 并可通过胃超声造影检查和活检来进行鉴别诊断。

超声造影检查尽管对于胃壁增厚性改变、胃肿瘤以及管腔充盈异常的形态学变化显示效果好, 但是超声造影诊断老年人胃疾病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早期胃恶性肿瘤超声难以发现, 易漏诊, 所以声像图阴性不能排除胃恶性肿瘤的存在。引起胃壁增厚的某些良性病变, 易误认为肿瘤。对于过度肥胖、大量腹水患者检查效果差。

超声造影技术使胃壁断层的活体实时显示成为了现实, 为胃疾病的诊断多打开了一扇窗, 尤其黏膜下病变的诊断可以弥补内窥镜和放射检查的不足, 且满足了部分不宜或不愿接受胃镜、钡餐检查者的需求[5]。科学看待胃超声造影, 充分发挥胃超声造影在临床上的作用, 让其和胃镜、X线钡餐等检查互相合作, 对于胃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缙熙.张缙熙教授论超声诊断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刊, 1999, 34 (2) :8.

[2]王肖琴, 樊家玉, 倪婉珍, 等.口服造影剂强回声型在胃壁肿块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5, 6 (7) :506-508.

[3]端云虎.胃超声造影检查在普查中的应用[J].上海医学影像杂志, 1999, 8 (2) :76-77.

[4]Yao K, Anagnostopoulos GK, Ragunath K.Magnifying endoscopy for diagnosing and delineating early gastric cancer[J].Endoscopy, 2009, 41 (5) :462-467.

超声胃造影 第2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300例疑似胃部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5例,女115例;年龄15~84岁,平均(51.3±12.3)岁;急性胃炎13例,胃溃疡200例, 胃平滑肌瘤7例, 胃癌80例; 临床症状:腹部疼痛者200例(66.7%),反酸30例(10.0%),恶心呕吐20例(6.7%),规律性空腹疼痛60例(20.0%)。 300例胃部疾病患者均通过超声造影检查、 常规超声检查,同时胃癌患者均经过手术治疗,术中采集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确诊。

1.2方法

1.2.1仪器设备采用Philips i U22实时超声诊断仪(飞利浦电子集团),凸阵探头频率为2.5~7.6 MHz,一般采用3.5 MHz。

1.2.2常规超声检查患者采取平卧位、 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半卧位,在胃的体表投影区域进行纵向标准断面、横向标准断面、斜向标准断面连续性扫查,依次对胃底部、胃体部、胃窦部、幽门、十二指肠等部位进行观察,同时还采取左侧卧位,将腰部垫高,保持胃底部充盈,从而利于显示。 对于患者胃部病变部位进行局部图像放大或者采用高频探头, 观察胃壁层次结构,病变的厚度、长度、肿瘤大小和周围脏器、组织关系和远处转移情况。 常规超声诊断标准:急性胃炎:常规超声观察胃壁厚度有轻度均匀性的增厚, 但是厚度<10 mm,层次结构比较欠清晰,黏膜层回声偏低, 黏膜面粗糙不平坦或者有黏膜小隆起,其高度<5 mm。 胃溃疡: 常规超声观察胃壁中心部有不同深度的凹陷,凹陷平面有强回声斑,其周围胃壁层次不是十分清晰,回声有所减低。 胃平滑肌瘤:常规超声观察病灶周围胃壁有孤立性隆起,其边界比较清晰。 胃癌:常规超声观察胃壁有局限性的不规则性的隆起增厚,回声比较低,胃壁层次结构不是十分清晰,胃黏膜面凹凸不平坦,胃壁僵硬蠕动有消失,对周围器官的界限显示不是十分清晰,可能伴有胃周围淋巴结肿大。

1.2.3胃超声造影患者在准备超声造影检查的前1 d,晚餐注意清淡饮食,检查前禁食8 h, 禁饮>4 h, 超声助显剂加入杯子内,加入500~600 m L热水,进行搅匀,温水服用,儿童注意将量酌减,等到5~10 min, 逐步开始检查。 患者常规采取坐位、仰卧位、右侧卧位,对贲门、食管下段、胃底部、胃体部、胃窦、胃角部和十二指肠,并且对胃壁、胃腔、胃周围的病灶特点, 胃壁蠕动过程中,造影剂的反流现象情况。

1.2.4胃癌的超声造影分期标准[6,7]参照UICC公布的TNM分期标准:T1: 肿瘤侵犯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第1~3层结构消失,T2:肿瘤侵犯到固有肌层,第4层结构失常,T3:肿瘤穿透浆膜层,第5层强回声连续不完整,但是没有侵犯邻近器官,T4:肿瘤突破浆膜层对邻近器官形成侵犯。 N0:没有淋巴结转移,N1:淋巴结转移数目1~6个,N2:淋巴结转移数目为7~15个,N3:淋巴结转移数目大于16个。M0:肿瘤没有原处转移,M1: 肿瘤有远处转移。

1.3观察指标

观察胃超声造影和常规超声对胃部疾病诊断及胃癌超声造影TNM分期和病理结果情况。敏感性=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特异性=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准确率=(真阳性+真阴性)/总例数。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检验。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胃超声造影和常规超声对胃部疾病诊断情况

胃超声造影和常规超声诊断急性胃炎、 胃溃疡、 胃平滑肌瘤敏感性、特异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胃超声造影诊断胃癌敏感性、特异性高于常规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1。

2.2胃癌超声造影和病理结果比较情况

胃癌超声造影T分期准确率70.0%、N分期准确率76.3%、M分期准确率92.5%。 见表2~4。

3讨论

胃作为人体疾病发生率较高的消化器官,其在空腹状态往往呈现收缩形态[8,9]。 陕北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居民多习惯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时气候干燥, 胃部疾病发生率较高,胃癌的发生率更是全国高发区域之一[10,11]。 超声是临床上观察胃部结构最为简单的方法之一,但是由于其容易受到胃内气体、分泌液及内容物的干扰,很难对胃壁结构、形态进行准确的观察,一些小病变观察十分困难,干扰因素比较多[12,13]。 对于胃部疾病诊断的方式还有胃镜、X线钡剂造影, 但是这些方法也有其相应的缺点,胃镜不仅存在一定的创伤性,同时呃逆反应较严重,患者依从性较差,X线钡剂造影虽然对于患者直观上的影响不是十分明显,但是钡剂造影不仅造成的辐射损伤还会给患者造成身体上和心理上的负担,很难广泛的用于胃部疾病的普查和筛选[14,15]。 另外CT、MRI、DSA及超声内窥镜检查在临床也有应用,但是由于其费用较高,容易受到客观条件和病情不断进展的限制[16,17]。

通过观察本研究结果表明,胃超声造影和常规超声对急性胃炎、胃溃疡、胃平滑肌瘤的敏感性、特异性无明显差异,提示胃超声造影诊断急性胃炎、胃溃疡、 胃平滑肌瘤的敏感性、 特异性虽然高于常规超声检查,但是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胃部良性病变在超声造影下较小、病变部位较浅,敏感性、特异性和常规超声检查差异不是十分明显,但是胃部病变的超声造影检查声像图具有一定的规律性:1急性胃炎声像: 胃壁有轻度均匀性增厚,回声有增强或者减弱,各个层次基本清晰,胃黏膜面回声连续或者有中断,局部呈现点状、斑块状的强回声,如果有减弱直到消失[18,19]。 2胃溃疡声像:胃壁有局限性的增厚,厚度小于15 mm, 回声稍微偏低,胃黏膜面有不规则凹陷,并且覆盖黏液气体形成强回声光板, 凹陷周围胃壁层次比较模糊,恢复期可能没有强回声,局部蠕动逐步消失,多发生于胃窦和胃小弯。3胃平滑肌瘤声像:按照生长方向可以分为腔内、腔外和胃壁间型,胃黏膜和胃黏膜下层有连续。胃癌超声造影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均明显高于常规超声,胃癌声像:胃壁有不规则增厚性隆起,回声比较低,表面呈现凹凸不平,有溃疡声像表现,造影剂的充盈受到限制,胃腔比较狭窄,层次蠕动消失,和周围脏器发生粘连、浸润,或者有肿大的淋巴结[20,21]。

本研究显示胃癌超声造影T分期准确率为70.0%,提示由于病灶较小,浸润程度比较浅,在形态学和结构上的变化不是十分明显,对胃癌进行判定时很容易出现低判或者高判。超声造影在T期胃癌的高判集中在T1、T2期,T1期高判是因为病灶周围炎性反应可能促使胃壁各层组织回声分辨困难,T2期高判和胃壁某些浆膜层缺乏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对黏膜下层高回声带完整性进行准确区分, 是判定T1、T2期的关键所在。 浅判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超声造影检查时, 胃底、胃体的气体干扰和肋骨遮挡密切相关,另外助显剂充盈胃腔之后,无法消除近场的伪像。 胃壁浆膜层、胃周组织回声鉴别比较困难,是因为超声造影对肠、网膜、腹后壁、横膈浸润缺乏特征性表现。 胃癌超声造影N分期准确率为76.3%,提示对于腹腔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检出率较高, 但是也有一定比例的错判,其原因是胃癌一些转移淋巴结比较小,尤其是胃底部、 胃体大弯较深部位小淋巴结检出率比较低,同时如果腹腔气体增多,淋巴结检出率也会更大幅度降低。 胃癌超声造影M分期准确率为92.5%,提示超声造影诊断胃癌晚期转移准确率较高,因超声扫查范围广泛,对于腹腔内实质脏器均有较高的分辨率。

超声胃造影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彩超室通过胃窗CEUS检查诊断胃结石患者13例,合并溃疡者1例。均于次日行胃镜检查证实。其中男性5例,女性8例,年龄28~77岁,平均年龄50.3岁。发病前空腹食用柿子者8例、山楂者3例、黑枣者2例,且时间分布约超过月余者1例、4周内者3例、2周内者1例、1周内者8例。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呕吐、反酸、烧心等。结石声像图测量大小为2.5~7.3 cm之间。

1.2 仪器与方法

(1)仪器:使用GE Logiq 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电子凸阵探头,中心频率4.0 MHz,加用自然组织谐波成像技术,以提高成像质量。

(2)造影剂:“天下”牌速溶胃肠超声助显剂。

(3)方法:患者常规禁饮4 h、禁食8 h后上午检查,检查前服用调制好的胃肠超声助显剂约500 ml,服用后即可行超声检查,按规范观察各节段胃壁及胃腔情况,发现结石后多角度多体位观察,并记录大小、声影情况,留取客观超声图片,详细询问患者是否存在服用柿子、山楂等食物情况及食用时间范围并记录。对于口服药物治疗胃结石复查者要求同一操作者、同样设备、统一的参数配置情况下按以上步骤检查,详细观察并记录结石声像图变化,留取客观超声图片。

2 结果

13例胃结石患者,其中结石位于胃窦3例,位于胃体10例,均首选口服5%碳酸氢钠等药物方法碱化胃液治疗胃结石[2]。疗程5 d后复查胃超声,9例患者胃结石消失,3例胃结石声像图较首次检查大小及形态均明显缩小(图1~2),继续口服药物,5 d后超声复查,胃结石消失。1例胃结石声像图较首次检查无明显变化(图3),提示口服药物手段治疗胃结石效果不佳,给予胃镜取石处理(图4)。

3 讨论

目前,我国所报道的胃结石成分以植物性胃结石为主,柿子、山楂或黑枣等此类果物富含收敛性很强的鞣酸等成分。在胃酸的作用下与食物中的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鞣酸蛋白,沉积在胃内,进而与不易消化的植物纤维粘合在一起,形成胃结石[3]。碳酸氢钠能够中和胃酸。因此具有溶石及防止胃石碎块再凝结的作用[4]。这便是首选口服药物治疗胃结石的理论基础。

以往胃结石主要依靠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或(和)胃镜检查诊断。由于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的诊断率仅为胃镜的1/3左右[5],故目前用于诊断该病者较少;胃镜检查可确诊并能及时行内镜下治疗,但对于儿童及不能耐受检查者或临床症状较重者,往往不能常规应用。随着胃窗CEUS技术应用于临床,明显提高了超声诊断胃肠疾病的准确率。胃窗CEUS检查通过口服造影剂充盈胃,克服了胃肠道内气体以及食物碎块的干扰,形成了理想的声学界面[6,7]。这便利于超声波声束穿透,使胃肠结构和其病变得以更加清晰地显示[8]。胃结石的主要声像图特点为:胃腔内见大小不等的弧形强回声光团,形态欠规则,后方伴声影,随体位改变或加压而移动,相应部分胃壁回声清晰[9]。所以,超声可简便、迅速、准确、无创地判断出胃结石的大小、数量、位置以及一些并发症,不仅起到定性、定量、定位的诊断作用,而且可根据结石的声像图状态,动态监测评价胃结石的治疗效果,进一步帮助临床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

注:测量结石大小约6.92 cm×3.37 cm

注:测量结石大小约4.72 cm×2.74 cm

胃结石除了成分因素影响口服治疗效果外,其形成时间的长短也很关键。本组研究中,服用5 d药物结石便消失者,经询问病史,其食用相关果实均在两周之内。3例结石有明显变化者其食用相关果实在2~4周之间。1例结石无明显变化者胃镜取石,最终仍证实为植物性结石。考虑因其病史超过1个月,结石在胃腔内时间过长,质地比较坚硬。倘若胃石成分为非植物性结石,则口服药物治疗手段则不佳,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结论

胃窗CEUS检查技术在诊断及动态评价胃结石治疗疗效方面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极大的减少了患者检查胃镜的痛苦,且该方法简便易行,价格低廉,便于广大基层医院普及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对于口服药物方法治疗胃结石疗效评价的意义。方法 通过胃窗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ic,CEUS)手段检查出13例胃结石患者,均对比行胃镜检查予以证实。首先给予患者口服5%碳酸氢钠等药物方法碱化胃液治疗胃结石。疗程5 d后,行胃超声检查,对比分析胃结石的声像图变化特点。通过声像图变化决定是否继续口服药物治疗还是更换治疗手段。结果 9例患者胃结石消失;3例胃结石声像图较首次检查,大小及形态均明显缩小,继续口服药物,5 d后超声复查胃结石消失;1例胃结石声像图较首次检查无明显变化,给予胃镜取石处理。结论 胃窗CEUS检查可以准确的给临床提供口服药物治疗胃结石的疗效评价,且方法简单易行、患者无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胃窗超声造影,胃结石,碱化胃液,胃镜

参考文献

[1]陆文明.临床胃肠疾病超声诊断学[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97.

[2]闭伟文.口服碳酸氢钠加α-糜蛋白酶治疗胃石症12例临床观察[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2008,13(3):222-223.

[3]郭世斌,仲小伟,冷晶.胃石的病因及内镜下治疗[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6):411-412.

[4]王世和.胃石症的内科治疗进展[J].临床消化病杂志,1997,9(3):118-119.

[5]谢延侠.胃石的内镜诊断和治疗[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6,9(7):723.

[6]朱彩霞,陈国琴.胃窗超声造影剂临床应用体会[J].上海医学影像,2003,4(33):316.

[7]祝爱华.胃窗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检查在胃癌术前T分期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医疗设备,2015,30(3):56-58.

[8]杨海云,曾广绥,高传江,等.服胃窗声学造影剂超声检查时胃部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华全科医学,2010,8(11):85.

超声胃造影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 年6 月—2015 年6 月, 来该院接受治疗的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 共60 例。 男性36 例, 女性24 例;年龄在15~72 岁的范围之内, 平均 (44.1±5.2) 岁。将60 例患者作为研究组。 选取同期来该院接受胃肠超声造影检查[2]的健康者, 共60 例, 并将其作为对照组。男性39 例, 女性21 例;年龄在17~66 岁的范围之内, 平均 (42.6±5.9) 岁。 两组在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检查仪器: (1) Logiq 7PRO; (2) Acuson S2000。 其探头频率在3.5~7 Hz的范围之内。

诊断前, 告知患者需禁水、禁食8 h。 利用开水 (450~550 m L;90~100℃) , 对胃肠超声助显剂量 (用药剂量为50 g) 进行冲泡。 针对体重较大、身高较高的患者, 需适当增加开水的用量。 药液冷却后, 让患者对其进行饮服。 实施超声检查[3]。 检查顺序为:食管腹腔段与贲门;胃底;胃体大小弯及前后壁;胃角;胃窦;十二指肠。 给予患者一定剂量的造影剂。 将探头放在患者的剑突下略斜切位置之上, 选取长/短轴切面的方式, 对食管腹腔段与贲门进行全面的观测。 严格依照检查的顺序, 实施超声造影检查。

1.3 观察指标

以5 min为单位, 观察并准确记录两组的反流时间与反流频数, 然后再结合记录下的数据, 准确的判定出患者的患病类型, 即:

1.3.1 病理性反流5 min之内, 反流频数≥3 次; 总反流时间≥3 s。

1.3.2 生理性反流5 min之内, 反流频数≤2 次; 总反流时间≤2 s。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n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 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若胃食管出现反流现象, 可见, 共52 例;<3 次的, 共8 例。 伴合食管裂孔疝病症的, 共1 例。 其超声表现为:呈间断高回声造影剂能沿着“胃-食管”途径, 反流至患者的食管中。 从诊断的结果来看, 5 min内, 对照组患者中反流时间≤2 s的, 共59 例;>2 s的, 共计1 例。反流频数≤2 s的, 共59 例;>2 次的, 共计1 例。 研究组中, 具有典型临床症状的, 共52 例;没有典型临床症状的患者, 共8 例。 反流时间≥3 s的, 共52 例;<3 s的, 共8 例。 反流频数≥3 次的以及持续性。 两组在反流频数及时间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95, P<0.05) 。

3 讨论

综上所述, 胃食管反流病[4]属于是一种具有较高发病率的慢性疾病, 可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巨大的影响。 虽然, 临床上可选取诸如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法, 来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诊断, 但由于大部分患者的临床表现多以非糜烂性反流为主, 所以, 他们的检查结果往往都会呈现出假阴性, 致使诊断的准确性大大降低。 而胃肠超声造影, 虽其在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案例并不多, 且其诊断的标准也还没有一个具体的定论, 但多数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 他们在发病时往往都会表现出较为典型的临床症状, 所以, 这也就给胃肠超声造影诊断胃食管反流病[5]提供了依据。

该研究证实: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实施胃肠超声造影[6], 能直接观测到胃食管的反流情况。 且两组在反流时间及频数上, 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 (P<0.05) 。 当反流时间≥3 s时, 可判定为:病理性的胃食管反流。 当反流频数≤2 次时, 可判定患者为:生理性的反流。 由于研究组中反流频数≥3 次的患者, 共52 例。 所以, 可判定其为:病理性反流。 这一诊断结果和相关报道[7]中的内容具有一致性。 总之, 胃食管反流病应用胃肠超声造影是可行的[8]。

总而言之, 胃肠超声造影诊断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实际应用, 不仅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同时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因此,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医疗行业对胃食管反流病进行临床诊断的水平, 我们需对胃肠超声造影诊断法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李献亮, 李义红, 韩文峰, 等.胃超声造影观察体位对胃食管反流的影响[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1, 13 (10) :699-700.

[2]曾宪辉, 郭子玉, 高素芳, 等.胃肠超声造影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4, 30 (1) :81-84.

[3]顾宇.胃肠超声造影诊断胃食管反流的可行性研究[J].医学新知杂志, 2015 (2) :87-89.

[4]梁玉慧.胃食管反流症状超声造影诊断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 2013 (49) :107-108.

[5]李献亮, 李义红, 韩文峰, 等.胃超声造影对胃食管反流的诊断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2, 14 (2) :124-126.

[6]曾艳凌, 林志辉, 章丽金, 等.胃食管反流病亚型反流特点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 2012, 34 (2) :13-16.

[7]李献亮, 李义红.超声造影在生理与病理性胃食管反流鉴别中的价值[J].河北医药, 2012, 34 (5) :745.

超声胃造影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2014 年6 月—2015 年6 月该院收治的102 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临床资料, 男女比例62:40, 年龄24~69 岁, 平均 (51.37±6.58) 岁。

1.2 方法

患者均采用胃肠超声造影检查: 选择LOGIQE9, Vo Luson E8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3.5~5.0MHz探头频率, 且探头选择C1-5 变频型探头, 超声造影剂选择湖州东亚公司生产的“天下牌”速溶胃肠超声助显剂。本组所有患者于检查前8 h禁水禁食。 取速溶胃肠助显剂一包, 用90~100°C开水直接冲泡至500~600 ml, 迅速搅拌成均匀的稀糊状溶液, 待冷却至适宜温度后嘱病人饮服后超声检查。 , 之后予以超声检查:患者行平卧位, 将探头置于患者左肋缘下方, 声束经左后上方进行连续横切、 纵切扫查, 仔细观察患者胃壁结构与厚度、病变位置、形态、大小及内部回声等, 后将探头放于剑突下并稍向左后上方处倾斜, 对食道下段、贲门口进行连续横切、 纵切查扫; 当检查患者胃底部时行左卧位, 将探头放于剑突下, 朝后方进行横切、纵切查扫;当检查胃体, 胃窦部, 十二指肠球部位是行右卧位, 并将探头放于患者右肋缘下方, 进行横切、纵切查扫。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分析超声造影检查结果与胃镜、 病理检查结果。 超声造影影像学特征:经检查, 若患者胃肠壁出现局限水肿增厚, 且壁中可见“火山口”凹陷诊断为十二直肠溃疡; 若胃腔呈现线状则诊断为胃恶性淋巴瘤。

1.4 统计方法

均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 (%) 表示, 使用 χ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超声造影检查结果和胃镜结果情况

胃镜检查确诊87 例, 经胃肠超声造影检查后, 其中十二直肠溃疡与球炎各5 例, 6 例胃溃疡, 60 例慢性胃炎, 超声造影检查结果和胃镜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超声造影检查结果和病理结果情况

病理检查确诊15 例, 经胃肠超声造影检查后, 1 例胃恶性淋巴瘤, 符合率为100.00%, 13 例胃癌, 符合率为86.67%, 见表2。

3 讨论

胃十二指肠溃疡为临床常见且多发病, 其好发于20-50 岁人群, 此类疾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 临床诊断十二直肠疾病一般采取胃镜与X线钡餐造影进行检查, 但多数患者因惧怕使检查依从性低, 随着影像技术发展, 超声造影剂使超声成像效果得以改善, 提高疾病诊断率[3,4]。 为明确胃十二指肠疾病行胃肠超声造影检查的诊断价值, 本研究将对其具体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旨在为临床拟定科学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该研究通过分析超声造影检查结果和胃镜结果情况, 结果显示:经超声造影检查后, 检出5 例十二直肠溃疡, 符合率83.33%, 5 例十二直肠球炎, 符合率71.43%, 60 例慢性胃炎, 符合率92.31%, 超声造影检查和胃镜检查符合率为87.36% (76/87) , 具有较高敏感性, 表明胃十二指肠疾病行胃肠超声造影检查的诊断价值显著, 有利于提高其与胃镜检查的符合率。 考虑可能因为胃肠超声造影检查具有无创、安全、无痛、操作简捷与经济实用等优势, 患者乐于接受, 并积极配合, 有利于提高检查依从性, 从而扩大疾病查扫范围, 使超声图像更清晰, 检查结果更可靠, 从而提高疾病符合率, 并利于疾病早期诊断与治疗[5,6,7]。 此外, 胃肠超声造影检查能够将黏膜下胃癌与浸润性胃癌清晰显示, 而胃镜仅能看到患者胃黏膜表层, 弥补胃镜检查不足之处, 提高检查符合率。

同时, 通过分析超声造影检查结果和病理结果情况, 结果显示:胃癌符合率为86.67%, 胃恶性淋巴瘤符合率为100.00%, 超声造影检查和病理检查符合率为93.33% (14/15) , 表明胃十二指肠疾病行胃肠超声造影检查的诊断价值显著, 有利于提高其与病理检查的符合率。 考虑可能因为超声造影检查能够对肿瘤组织浸润胃壁的层次结构及与周围组织关系予以深入了解, 判断周围是否有淋巴结的浸润现象, 是内生型或是外生型, 弥补胃镜检查不足之处, 提高检查符合率[8,9,10]。 该研究因受外部环境、样本例数等制约, 关于胃肠超声造影检查对胃十二直肠其他相关疾病的诊断价值有待增加样本量予以进一步研究予以验证补充。

综上所述, 胃十二指肠疾病行胃肠超声造影检查的诊断价值显著, 可提高诊断符合率, 从而有利于疾病治疗, 改善患者预后, 但为了得到更准确诊断结果, 临床应结合超声造影与胃镜检查, 以降低漏诊率。

摘要:目的 分析胃十二指肠疾病行胃肠超声造影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 整群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102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临床资料, 患者均采用胃肠超声造影检查, 观察其诊断价值。结果 胃镜检查确诊87例, 经胃肠超声造影检查后, 其中十二直肠溃疡与球炎各5例, 6例胃溃疡, 60例慢性胃炎;病理检查确诊15例, 经胃肠超声造影检查后, 1例胃恶性淋巴瘤, 符合率为100.00%, 13例胃癌, 符合率为86.67%。结论 胃十二指肠疾病行胃肠超声造影检查的诊断符合率高, 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与研究价值。

关键词:胃十二指肠,胃肠超声造影,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博.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腹腔镜穿孔修补术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3, 19 (18) :34-35.

[2]谭烨.超声检查在胎儿畸形诊断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 2012, 18 (35) :61-62.

[3]刘一武.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的诊断价值[J].现代临床医学, 2014 (3) :202-203.

[4]李亚玉, 柳鹏翔.胃肠超声造影在胃十二指肠疾病诊断中的研究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24) :73-74.

[5]庞书科, 王广鹏, 牛振利.胃肠超声造影在胃十二指肠疾病诊断中的价值研究[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5, 20 (1) :39-41.

[6]张蕊红, 梁永康, 杜日昌.胃肠超声造影检查在胃十二指肠疾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5, 16 (3) :212-214.

[7]张晓静, 王军.胃肠充盈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疾病的诊断价值[J].山西医药杂志, 2013, 42 (10上) :1114.

[8]范风春, 张梅玉, 冯金全.口服速溶型助显剂在胃肠超声造影检查胃十二指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4, 15 (5) :346-348.

[9]曾淑华, 马文峰.口服胃肠超声造影5416例临床应用体会[J].当代医学, 2015, 21 (20) :72-73.

超声胃造影 第6篇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64例胃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8例, 女26例, 年龄19~72岁, 平均36.8岁。所有患者均有上腹部不适, 出现上腹部反复疼痛及饱胀等, 主要临床症状分布情况见表1。所有患者均采用口服速溶胃肠道超声助显影剂行胃肠道超声诊断, 且间隔2d后, 再行胃镜检查和病例检查作为对照。

1.2方法

1.2.1仪器超声检查仪器采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迈瑞DC-6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5MHz, 造影助显像剂采用浙江湖州东亚医药公司生产的“天下”速溶胃肠道超声助显像剂。

1.2.2检查方法所有患者进行检查时均需禁饮禁食8~12h, X线钡餐检查前先行胃肠超声检查, 若患者已采取X线钡餐检查, 应延迟24h后再行胃肠道超声检查。对于幽门梗阻的患者应等钡餐彻底排空后才行胃肠道超声检查。检查时服用经开水冲泡的助显剂500mL。B超检查时, 患者取平卧位或右侧卧位。检查过程中, 按照标准切面依次对食道下段、贲门、胃体、胃底、胃角和胃窦以及十二指肠的球部等进行观察, 重点检查各部位的大小形状, 造影剂充盈状态下胃壁层次结构及各层次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是否存在局限性增厚和隆起、黏膜破损、凹陷, 有无胃肠道肿物, 蠕动波的起点和终点, 胃外围脏器的情况等。

1.2.3Ⅰ型和Ⅱ型声像判断标准对所有患者超声诊断局部病灶该病情况分为Ⅰ、Ⅱ型声像。I型声像表现:胃壁具有局限性增厚 (8cm以上) , 结构不清晰且回声消弱, 在其中央见火山口样的洼陷, 但粘膜较平整, 表面的回声较强。Ⅱ型声像表现:胃壁具有的局限性增厚在8cm以下, 结构较清晰, 中央黏膜不平整, 具有断续光斑或串珠样变化, 回声粗糙。

2结果

所有超声诊断的胃溃疡患者, 36例患者I型声像改变, 28例Ⅱ型声像改变。所有患者在行超声造影检查后, 通过胃镜活检进行对照检查, 诊断结果为56例患者为良性胃溃疡改变, 8例患者为恶心胃溃疡病变。

3讨论

胃溃疡属于消化系统中较为常见的类疾病, 其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 部分学者认为可能是由于胃局部黏膜的保护因素和损害因素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所致。胃溃疡的超声造影声像临床特征主要为病变处的胃壁出现局限性增厚, 回声消弱, 同时病变的胃壁黏膜面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黏膜出现凹陷且不随胃的蠕动而消失[2]。目前, 临床上对于胃溃疡患者的诊断主要为胃镜检查、X线钡剂。随着胃肠道超声造影技术的不断发展, 胃肠道超声造影检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 其对胃溃疡、胃肿瘤、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等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3]。本文采用胃肠道超声造影对胃溃疡患者的局部病灶病变情况进行了解和检查, 发现超声造影检查和诊断胃溃疡的特点主要为以下两点:1超声造影对胃溃疡的检查和诊断较为敏感, 能够清楚的显示胃溃疡的大小、形态、位置、范围以及胃壁各层结构的变化和周围组织情况的改变等。2超声造影特别适合于儿童、老年人、孕妇以及一些对胃镜检查存在畏惧感的胃溃疡患者。同时超声造影诊断胃溃疡也具有不足之处, 如不能进行定性, 且需要依靠胃镜检查作为辅助对照检查, 对超声医师的操作和专业技术水平要求高。综上所述, 胃肠道超声检查对胃溃疡的诊断具有简单、方便、易行、创伤小、痛苦少、重复性好等优点且, 其对胃溃疡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胃超声造影检查对胃溃疡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64例胃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所有患者采取口服速溶的胃肠道超声助显影剂行胃超声造影检查, 探讨胃超声造影检查对胃溃疡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所有患者经胃超声造影检查及诊断后, 其诊断均符合胃溃疡性改变, 同时根据局部的超声诊断图像将患者的胃溃疡性改变分为Ⅰ型和Ⅱ型声像。结论 胃超声造影检查和诊断对胃溃疡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关键词:胃溃疡,超声造影,检查和诊断,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龙丽娟, 胡蓉, 邵波, 等.超声显像诊断胃溃疡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 16 (5) :393-394.

[2]张慧, 刘学彬, 朱冬梅.超声造影检查在诊断胃溃疡中的临床价值[J].医学信息, 2011, 24 (23) :238.

超声胃造影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1例中男17例, 女14例, 年龄31岁~65岁, 平均年龄48岁。发病到就诊时间5 h~2个月, 其中1例 (混合型) 无病史经体检发现。

1.2 检查方法

采用数字胃肠X线机, 31例均行胸腹透视, 显示膈疝1例 (混合型) 及左膈膨隆2例。患者均摄胸正侧位片, 取站立位及俯仰卧位, 吞服0.3~0.5 g/m L硫酸钡混悬液及产气粉行X线检查钡餐造影, 在透视下多轴位观察, 采集图像。确诊胃扭转的类型和方向后, 再行手法整复或手术治疗整复, 手法整复后进一步检查是否有原发病变。

1.3 临床表现

本组除1例 (混合型) 经体检发现无腹痛症状外, 其余3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痛, 22例轻度持续性或间歇性消化不良, 18例进餐时或餐后上腹胀闷、恶心呕吐, 6例嗳气打嗝, 2例有剧烈呕吐, 7例经手法整复后反复多次发作。2例混合型胃扭转患者症状不明显未做治疗, 1例经9年后回访, 自述进餐多或自觉食不易消化食物后胸憋气紧, 另1例因嗳气打嗝来初诊, 经5年回访症状同初诊, 经卧位翻身后症状减轻或消除。

1.4 X线表现

完全性胃扭转共31例, 其中器官轴型24例, 胃大弯向右上翻转, 小弯朝向左下, 正位像呈一凸面向上, 凹面向下的虾状, 贲门位置降低, 腹段食管与扭转的胃体部交叉, 胃黏膜呈绞纱状[1]。立位像显示双液面, 分别是胃底部和胃窦部, 十二指肠球部倒置, 横结肠上移, 多有积气扩张, 左膈升高。网膜轴型7例, 胃窦移向上方, 胃底位置低下, 贲门位置降低, 腹段食管与扭转的胃窦部交叉, 正位像全胃呈环绕状, 上环为胃大弯, 下环为胃小弯, 胃黏膜呈环绕状。立位像也有双液面, 幽门及十二指肠球部倒置, 横结肠亦多上移并积气。混合型2例, 胃大弯向上翻转, 小弯朝下, 胃底体交界处黏膜呈绞纱状, 贲门位置降低 (图2) , 腹段食管延长呈V字形改变并与扭转的胃体部交叉 (图1) , 立位像显示双液面, 分别是胃底部和胃窦部, 胃窦部及十二指肠球部倒置, 横结肠上移并积气扩张, 其中1例合并左侧膈疝 (图2) 。不完全性胃扭转未见.

2 讨论

2.1 定义

胃扭转为胃正常位置的固定机制障碍或其邻近器官病变导致胃移位, 使胃本身沿不同轴向发生全胃或部分胃异常扭转致形态发生变换。

2.2 分型

(1) 根据扭转方式不同可分为三型。a) 器官轴型或纵轴型扭转, 即贲门与幽门连线为轴心, 向上翻转, 致小弯向下, 大弯向上;b) 网膜轴型或横轴型扭转, 即以与长轴相垂直的方向, 向左或向右翻转:c) 混合型扭转, 兼有上述两型不同程度的扭转。三种类型中器官轴型扭转常见, 网膜轴型扭转次之, 混合型少见[2]。 (2) 按扭转部分的范围和扭转角度, 分为完全性扭转 (扭转180°, 乃至360°) 和不完全性扭转 (扭转<180°) , 前者除胃与膈附着部分外, 整个胃都扭转, 后者有部分扭转, 多为胃远端扭转。 (3) 根据扭转原因, 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指无明显诱因的胃扭转, 继发性指因解剖因素和病理因素造成的胃扭转。

2.3 病因

胃扭转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男比女稍多见。正常时胃连接于食管与十二指肠之间, 并由肝胃韧带、胃膈韧带、胃脾韧带、胃结肠韧带及十二指肠水平段的腹膜所固定。如果胃的各韧带松弛、阙如或膈疝、左膈膨升以及十二指肠降段外侧腹膜过度松弛, 使食管裂孔处的食管下端和幽门部不易固定。此外, 胃下垂和胃大、小弯侧的韧带松弛或过长等, 均是胃扭转发病的解剖学因素;腹内脏器肿大或肿物的推压、粘连、牵拉、暴饮暴食、剧烈呕吐、肠胀气以及胃本身的病患, 如肿瘤、溃疡等致使胃痉挛、收缩、变形, 胃的逆蠕动等可以成为胃位置突然改变的动力, 从而引起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胃扭转。

2.4 临床症状及体征

急性胃扭转起病急骤, 表现为上腹部 (膈下型) 或左胸部 (膈上型) 疼痛。膈下型胃扭转患者上腹部显著膨胀而下腹部保持平坦和柔软;而膈上型胃扭转患者出现胸部症状而上腹部可以是正常的。胸痛可放射至臂部、颈部并伴随呼吸困难, 故常被误诊为心肌梗死。患者常有持续性的干呕而呕吐物甚少, 很少出现呕血, 若有呕血则往往提示黏膜缺血或食管裂伤。1904年, Bo Irchardt描述了急性胃扭转特征性的三联征: (1) 持续性的干呕, 很少或无呕吐物。 (2) 突然发生的严重而短暂的胸部或上腹部疼痛。 (3) 胃内难以插入胃管[3]。慢性胃扭转患者常有非特异性症状如胃部不适、消化不良、烧灼感、上腹胀满或腹鸣, 多于餐后诱发, 尽管患者很少有胃食管反流的症状, 但内镜检查常可发现食管炎。间断性胃扭转的疼痛与急性胃扭转相似, 但程度轻, 正因其短暂性的特征, 常被误认为是胰胆管起源。对于有食管旁疝的患者发生间断性上腹疼痛, 特别是伴有呕吐或干呕者应考虑慢性间断性胃扭转。胃扭转在X线检查中以慢性胃扭转常见, 急性者少, 国内报道很少见, 仅见2例。

2.5 X线诊断

X线钡餐造影是诊断慢性胃扭转首选方法, 应根据X线所见, 检查时多轴位观察, 尽可能按照胃扭转轴向分型, 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胃大小弯位置互换是确诊胃扭转可靠依据[4]。黏膜皱襞的多种改变是各型胃扭转时所形成的特殊X线征象, 如见一种或两种黏膜皱襞改变也可作为胃扭转的确诊依据。两个胃泡的出现与否, 幽门在十二指肠球部上、下或相平, 不能确诊或排除胃扭转的依据, 因为瀑布胃也见两个胃泡;器官轴型、网膜轴型扭转, 不一定出现两个胃泡, 牛角胃、瀑布胃有时幽门位于十二指肠球部的上方, 而胃扭转的患者, 幽门与十二指肠球部仍位于正常位置。腹段食管延长或走行变换提示胃扭转的可能, 必须参考其他征象才能确诊。

2.6 胃扭转的治疗

本文多数用手法复位, 手法复位是针对慢性胃扭转而言, 使用正确的手法及步骤, 多可复位, 其中部分可能自行复位, 少数需行胃镜复位治疗或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X线钡餐造影对胃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胃扭转患者采用数字胃肠Χ线机行胸腹透视的情况。结果 31例胃扭转的X线表现:器官轴型24例, 经手法整复21例;网膜轴型7例, 经手法整复2例。其中混合型2例。结论 器官轴型胃扭转多见, 手法整复成功率高;网膜轴型及混合型胃扭转较少见。X线钡餐造影检查是确诊胃扭转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胃扭转,X线检查,钡餐,手法整复

参考文献

[1]康江, 郭华, 肖星广, 等.慢性胃扭转20例X线钡餐造影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 2004, 39 (2) :330-331.

[2]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621-622.

[3]周亚魁, 史海安.胃扭转病因诊断与治疗[J].中国急救医学, 1989, 9 (1) :1-3.

超声胃造影范文

超声胃造影范文(精选7篇)超声胃造影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本组病例共40例, 其中男29例, 女11例, 年龄60~95岁, 平均 (70...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