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电动机课件
初三物理电动机课件(精选7篇)
初三物理电动机课件 第1篇
导语:电动机(Motor)是把电能转换成机械能的一种设备。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物理电动机课件,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知道磁场对通电导线有力的作用,知道力的方向与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2.通过实验观察,知道磁场能使通电线圈转动,了解换向器的工作原理。
3.了解直流电动机的构造、工作原理及能量的转化。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操作兴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实验“让线圈转起来”,体验在克服种种困难成功解决物理问题时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包括两部分: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电动机的基本构造。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就是磁场对通电导线有力作用,通过实验知道磁场对通电导线有力的作用,它是学习电动机的基础。实验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磁感线的方向都有关系结论。电动机在实际中应用广泛,但学生对其内部构造并不熟悉,通过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运动,了解实际的电动机是如何工作的。电动机的转子能连续转动是由于安装了换向器,线圈转过平衡位置,改变线圈中电流方向,使线圈能连续转动,知道换向器的作用是了解电动机工作原理的关键。
重点: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难点:直流电动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三、教学策略
学生对电动机在实际中的应用比较熟悉,能说出一些应用电动机实例,提出电动机工作原理。演示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这个实验是关键,可以利用课本的实验装置,金属棒的质量要小,可以用锡箔纸卷成空心棒,效果会更好,也可以利用悬挂的轻质金属棒进行实验。改变导线中电流方向,观察其运动方向;保持电流方向不变,改变磁场方向,观察导线的运动方向。可以得出“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跟电流方向、磁感线的方向都有关系”的结论。在此实验中,给导线通电,消耗电能,金属棒会运动,获得机械能,这是一个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利用学生分组实验“让线圈转来”,知道通电线圈在磁场会发生转动,知道线圈的平衡位置,为电动机的构造和原理作基础。演示线圈在磁场中受力,提出如何让线圈在磁场中连续转动的问题。一种方法就是利用前面的分组实验,采取半圈受力的方法,但对实际应用有较大限制;另一种方法就是利用换向器,当线圈转过平衡位置时改变线圈中电流方向,使线圈的受力方向改变,让线圈持续受力转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用多组线圈的方法使转子均匀受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校园局域网、多媒体课件整合网络、漆包线、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演示装置、电源、开关、导线、线圈、换向器、电动机模型、U形磁铁、滑动变阻器、微风吊扇等。
初三物理电动机课件 第2篇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加深对电功率的理解。
巩固电流表、电压表的操作技能。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测量,体验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
锻炼学生根据公式P=IU设计试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态度。
重、难点:
电路的设计、连接,作出电路图。
分析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区别。
教学器材: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
教学课时:
1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标有“220V 11W”“220V 22W”的灯泡各1只,若把它们串联起来接在220V的电路中,它们的实际功率各是多少?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电流――用电流表测量
电压――用电压表测量
电功率P=W/t P=UI
能否利用所学知识测出小灯泡的电功率?
进行新课:
1、探究: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1)学生分析P=UI
测出U、I,就可以求的电功率
(2)设计实验:
讨论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使用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3)作出对应的电路图对学生的电路要进行讨论。
(4)进行实验:
把结果记录在下表
电压U 电流I 电功率P 第一次测量 第二次测量 第三次测量 第四次测量(5)实验结果:
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是不同的;
2、本试验你得到的启示: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1、如何连接电路,从课后操作看来似乎还有较大问题,必要进行示范。
初三物理电动机课件 第3篇
1 电力机车制动机实训课程面临的“尴尬”
电力机车制动机课程是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学生学完DK-1型电空制动机的组成、控制关系以及各部件的结构和作用原理之后有综合实训课,要求学生掌握DK-1型电空制动机日常检修检查的基本操作。
实训课程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多采用传统的“示范+模仿”的教学模式。而在教学中存在2个突出的问题:(1)教师不能深入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示范与演示,这与列车运行工作现场有一定的区别,学生得不到真实的体验;(2)电空制动机的操纵需要整个电力机车制动系统的支持,一般学校仅有2~3套设备,学生在实训时比较集中,不能满足众多学生练习的需要。
如何让学生能够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操练,确保实训教学质量,解决这一突出矛盾的办法是利用多媒体交互技术的强大功能,开发一套适合于实训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因此,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开发集现场演示、学生自主练习为一体的教学课件非常必要。
2 电力机车制动机实训课件的设计
课件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而好的设计思路决定了一个课件的应用价值。在课件设计时应遵循其教育性、科学性及艺术性原则,从教学的目的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2.1 课件教学设计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动作技能的学习,不仅需要通过反复操作练习进行强化,还需要学生置身于真实情境中进行技能方面的构建。因此,构建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求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测评,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
电力机车制动机综合实训课程,属于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特别适合使用“示范+模仿”的教学策略。该策略的开展主要步骤是定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迁移。因此,该课件设计时,要以学习者为主导,学生需要了解操作规程;然后进行参与性练习与自主练习;在迁移阶段,不仅能独立完成动作技能的操作步骤,还能将该技能应用于相类似的工作情景。另外,要关注教师的演示与指导,找准实训操作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过程在计算机网络上实现。另外还要关注创设接近真实的情景,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要建构交互式的模拟练习情景,让学生参与练习,并能实现即时反馈。
2.2 课件结构设计
为了方便实训教学的应用,在课件结构设计时,一要注意结构合理、清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之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演示又能操作练习,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达到参与、体验、练习的目的。二是要便于计算机实现,学生操作方便。
为此,以DK-1型电空制动机单机日常实验课件为例,围绕实训操作流程,从学生了解、体验、实践、测验4个自主性的环节分别设计了课件说明、操作规程、视频演示、模拟训练、自我测验5个主要部分。课件说明介绍该实验的意义、目的,学习者从中可以了解该实验的重要性及实训要求、实训目标;操作规程也要求学生了解操作工具、工作位、操作准备和注意事项;视频演示部分通过自主观看现场视频演示的方式进行体验,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模拟练习则是动手实践的环节,学习者可以操纵电空制动控制器、空气制动阀手柄,在各个工作位间的顺序转化。自我测验用于自主检测,并能在线统计成绩,及时得到反馈。
2.3 课件交互设计
课件的交互方式是指学习者与课件(机器)之间交互信息的组织形式或语言方式,也称为人机交互方式。常用的人机交互方式有:文本输入、对话框对话、菜单技术、命令语言、表单技术、查询语言、自然语言、图形方式及直接操纵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真正实现操纵练习,笔者设计了直接操纵的交互方式。DK-1型电空制动机单机日常实验课件通过一个完全仿真的自主操作型Flash来完成。2个闸把操作时配有现场操作声音,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可以体验真实的场景,在操作失误时会及时提示。在学生模拟练习过程中,可以从头开始操作,返回上一操作位即可进行下一步操作。
对测验评判要进行交互设计,确定了与学习者对话的方式,及时提示正误。测验时,需要点击提交按钮方可计入测验成绩;点击上一步实现不同题目间的切换,当提交完毕后可以对测试题目进行判断,题目测完可以查看总成绩及检测自己的测验。
2.4 课件界面设计
界面设计即对屏幕上将要显示的信息的布局进行设计。包括主菜单、不同级别的操作按钮、教学信息的显示背景、翻页和消屏方式等。
结合DK-1型电空制动机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在设计时要以机车图片、制动机操作现场为素材的课件背景,合理地选择教学媒体信息,充分利用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媒体。如可以将具有机车制动特色相关的课件动画片头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导航策略的设计要确定课件的主菜单或子菜单,以及屏幕内各要素间的跳转关系,屏幕之间的跳转关系,确定屏幕内菜单的返回,屏幕向结束的跳转关系。用于高职实训课件设计时,导航要清晰、便捷,每部分都有返回主菜单的按钮。其翻页和消屏方式不宜过于花哨,防止喧宾夺主,简单即可。
3 课件开发环境及关键技术
为了使课件在制作中更好地体现课件设计思路,选择合适的课件开发和整合工具非常重要。在课件开发环境上要选择功能强大的课件整合工具,能集成音频、视频、动画、图片、文本等多种素材。在课件制作时,突破关键技术难点,实现课件设计的要求。
3.1 课件开发环境
DK-1型电空制动机单机日常实验课件主要采用Adobe Captivate,Flash制作工具制作。Captivate软件是Macromedia公司出品的一款录制屏幕、制作Flash模拟软件交互操作的工具,支持在课件中加入自定的文字说明、音效(旁白、背景音乐及声音效果)、视频、Flash动画、文字动画、超级链接及更多项目,还可根据需要添加个性化的测验,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给予相应的反馈信息,最终统计测验的得分情况,轻松实现交互式的模拟教学。
Captivate能输出交互式SWF文件格式的作品,Captivate制作的课件对网络运行环境要求低,运行播放简便。具有文件小、分辨率高的特点,是一个高效便捷的课件制作工具,并可用Captivate轻松建立具有远距离互动教学功能的E-learning内容,如制作完全互动问答投影片和可自定的随堂测验课件等。该课件将各种素材按照课件脚本进行整合,制作了交互式测验题。生成的课件可以很容易地发布成一个独立运行的课件,并能生成在线网页,使用IE浏览器就可以播放,允许跨平台使用。
3.2 课件关键技术
图片是课件中不可缺少的元素。电空制动机日常实验课件中的图片采用数码相机拍摄其实物,并通过网络等形式收集图片素材,利用Photoshop进行处理。
视频在我院铁道部机车司机培训基地的机车上拍摄,摄制了机车的真实现场操作演示。采集后的视频经过Pinical进行后期编辑,制作了一个“五步闸”实验的完整操作视频和5个分步操作视频演示,并发布为Captivate支持的FLV格式的视频文件。现场音频录制完成后利用Gold wave软件进行剪辑,将多个操作步骤的音频文件独立制作成MP3格式。
动画均采用Flash制作。其中片头动画比较简单,多为形状渐变、位置渐变,模拟练习中的动画采用Flash script制作。利用“鼠标跟随”的技术制作了电空制动控制器及空气制动阀两个手柄的操作;每个操作完成后的声音文件。
交互式练习题采用Adobe Captivate制作,制作出的习题基于人机交互模式,会自动新增互动计分和指导意见回馈,判断学习者的表现。且操作极为简易,不需要任何编程或设计的技巧。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给予相应的反馈信息,最终统计测验的得分情况,以促进学生熟悉和巩固学习成果。
4 结束语
简明实用的实训教学课件,可以使实训环节的学习和练习更为形象直观,评价手段更为灵活。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学习情境,其建构的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之间的差距将缩小,知识的迁移能力也大大提高。同时也方便学校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实训设备不足的情况下让学生能够在虚拟的实训环境中进行操练,确保实训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对于实训教学来说,仅停留在操作练习这一环节上还是不够的,今后应开发更多适用该课程的实训课件,完善实训的模拟评测环节,并进一步在实训教学中加以推广和应用。
摘要:从高职院校实训课程的特点出发,结合电力机车制动机综合实训课程,以DK-1型电空制动机单机日常实验课件的设计与开发为例,着重说明实训课程课件的设计思路及开发环境的选择。
关键词:实训课程,课件设计,开发
参考文献
[1]章苏静,沈夏林.基于We b的多媒体工具操作能力测评系统[C].教育理论与教育创新,2006
[2]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廖金辉,唐日成,谢桂芳.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多媒体课件设计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06,4:91~97
[4]肖俊建,吴忠,马晓丽.机械设计基础网络课件开发与应用[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30~133
初三物理电动机课件 第4篇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动机 激发
一、试验的目的
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学方式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成为探索的重要部分,并且有了很大的成效。比如,在教授新内容时设计先行组织者(新知识的导入),进行悬疑性、不确定性、矛盾和冲突问题设计等。
那么,我们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能不能也进行先行组织者设计,设计悬疑性、不确定性、矛盾和冲突问题,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呢?在这里,我们进行了试验,以测试其学习效果。
二、试验设计
为了测试设计先行组织者在多媒体课件中的效果,我们采用分组对比试验:试验组用有先行组织者的多媒体课件和控制组用没有先行组织者的多媒体课件。
试验的内容为“液体的表面张力和毛细现象”。为了避免学习者提前预习新内容,我们选择的试验对象为襄樊市第三十五中初一学生。这样,试验的内容对所有学习者来说都是新内容,起点大致一样,从而保证了试验的有效性。我们随机从学生中抽取试验对象。为了节省时间和不必要的外在因素干扰,我们选择用书画回答的方式进行;同时,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偶然因素的影响,我们对每一种呈现方式进行三次试验,每次试验任选十八人,组成三组,并且取每组的平均分作为该组的最后得分。
学习时间大约在30分钟左右。
三、试验过程
第一步:多媒体课件内容的学习过程
对试验组(即有先行组织者的多媒体课件组),我们在学习环境中首先提出几个有趣的问题:用钢做成的针把它轻轻放在水面上,会出现什么现象?从滴管滴出的小水滴为什么是近似球形的?三个不同直径的细玻璃管插入水中,玻璃管内的水面比管外的水面高,而且越细的管中水面越高,这是为什么?然后,我们展示几个真实试验:在盆中轻轻放入针,针浮在水面上;滴管中滴出的小水滴是椭圆形的;用细铁丝弯成一个U形框,框上套着一个可以自由滑动的直边,框上沾满肥皂液,用手轻轻向外拉直边,然后松手可看到直边被肥皂液“拉”回去了;三个不同直径的细玻璃管插入水中,看出现的现象。展示完这些试验后,让学习者细想其中的道理,然后放慢镜头,以显示液体表面张力和毛细现象。最后利用多媒体进行该节详细讲解学习。对控制组(即没有先行组织者的多媒体课件组)我们直接用多媒体进行该节详细讲解学习。
第二步:回答问题
1.什么叫液体表面张力?
2.液体表面为什么会出现表面张力?
3.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4.表面张力在生活中有何运用?
5.如果我们在做表面张力试验时,没有表现出液面的张力,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第三步:学习者书面回答
对第1、2题,我们以学习者能抓住重点即为对,各为1分,对第3、4、5题,我们以学习者的有效回答数量为成绩,即每一个有效回答记为1分。
四、数据处理及分析
各组的成绩如表1,第1、2题成绩如图1,第3、4、5题成绩如图2。
第1、2题每题1分,共2分,每组六人,所以每组满分应为12分;第3、4、5题,每一有效回答记为1分,没有限定个数,故满分未知。
从图1、图2可以看出,实验组和控制组对第1、2题的回答区分度不大,差别不明显;对第3、4、5题的回答区分度较大,差别较为明显。
就数据分析,对第1、2题的回答,实验组总分为27分,控制组部分为27分;对第3、4、5题的回答,控制组部分为12分,实验组部分为24分,为前者的2倍,因此差别较明显。
结论:从以上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在多媒体课件中,进行有效的先行组织者及悬疑性、不确定性、矛盾和冲突问题设计,能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者的思维强度,这也验证了多媒体课件设计应当表现那些不宜理解的抽象的知识内容。因此,在多媒体课件设计时,我们不能盲目地进行“书本电子化”设计,应该结合教学理论,把知识与表现形式结合起来,大力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以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刘育涛,安素平,多媒体课件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2004、7
[2]吴疆,王润兰等著,21世纪现代教育技术[Z],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年
[3]彭聃齡,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4]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
初三物理上册课件 第5篇
初三物理上册课件
一、选择题
1.(13北京)下列实例中,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两手相互摩擦,手的温度升高
B、用煤气炉给水加热,水的温度升高
C、把蔬菜放进冰箱,蔬菜的温度降低
D、在阳光照射下,公园里石凳的温度升高
2.(13温州)木工师傅做家具时,来回拉动锯条锯木头。锯条温度将升高。该过程主要通过 B
A.热传递使锯条的内能增加 B.做功使锯条的内能增加
C.热传递使锯条的内能减少 D.做功使锯条的内能减少
3.(13乐山)下列现象中,利用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加的是:
A.木工用锯锯木条时,锯条发烫 B.烧开水时,壶盖被水蒸气顶起来
C.铁块放在炉火中烧红了 D.冬天,人们在太阳光下取暖
4.(13黄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马路上尘土飞扬,表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B、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C、手相互摩擦发热,是靠热传递来改变内能的D、同一物体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小
5.(13成都)小文在做“开水煮白菜”这道菜的过程中,有以下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A、放一点盐,汤就有了咸味,说明分子只在液体中运动
B、菜做好起锅时,清香扑鼻,说明分子只在高温下运动
C、白菜的内能增加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实现
D、白菜的内能增加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实现
6.(13杭州)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一个厚壁玻璃筒里放一块浸有少量乙醚(乙醚极易挥发)的棉花,用力把活塞迅速下压,棉花就会立即燃烧。根据该实验现象得出的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气体比液体更容易被压缩
B、浸有少量乙醚可以降低棉花的着火点
C、活塞迅速下压,乙醚蒸气液化放出热量,使棉花燃烧
D、外界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内能会增加
7.(13浙江)图中改变内能的方法与其他三种不同的是
8.(13临沂)下列现象中.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白行车轮胎放气时.气门嘴处温度会降低
B.放进冰箱冷冻室的水变成冰块
C.在汽油机的压缩冲程中,气缸内气体的温度升高
D.用手来回弯折铁丝,弯折处铁丝温度升高
9.(12齐齐哈尔)下列现象中,通过热传递来改变内能的是A
A、给冷水加热B、压缩空气温度升高C、下滑时臀部发热 D、搓手取暖
10.(12三明)下列实例中,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钻木取火 B、用热水给袋装牛奶加热
C、用”搓手”的方法取暖 D、用锤子敲打铁丝,铁丝发热
11.(12聊城)下列实例中,通过做功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在饮料中放入一些冰块,饮料变凉B、划火柴,火柴被划燃
C、柏油马路被阳光晒热D、冬天,暖气使房间变暖
12.(12盘锦)下列过程中,属于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用锤子敲打铁板,锤子和铁板都变热
B、两手相互摩擦,手发热
C、卫星进入大气层时外壳发热
D、热水中放入冰块,水温下降
13.(12宁夏)下列现象中,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反复弯折后,铁丝的温度升高B、火车经过后,铁轨的温度升高
C、用火炉烧水,水的温度升 D、两手相互搓揉,手掌发热
14.(12漳州)下列事例中,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用力搓手时,手会发热B、用液化气烧水做饭
C、夏天在太阳曝晒下,水泥路面发烫 D、冬天把手插在口袋里会感到暖和
15.(12眉山)某同学骑自行车下一长坡时,在途中由于车速过快,于是捏紧刹车,降低车速,保持安全速度匀速行至坡底,下车检查,发现刹车片发烫、有关此过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刚下坡时,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B、匀速下行时,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C、匀速下行时,机械能保持不变 D、刹车片发烫,是做功改变了内能
16.(12福州)下列实例中,属于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是
A、流星穿过大气层时发热发光B、冬天,嘴对着双手哈气
C、汽油机的做功冲程 D、不锈钢汤勺放在热汤中
17.(12本溪)下列现象中,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冬天,暖气使房间变暖 B、用锤子敲打钢板,锤子和钢板都会变热
C、石头被太阳晒热 D、单缸四冲程汽油机的吸气冲程
18.(11清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扩散现象只发生在气体之间 B、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C、只有做功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D、静止的物体没有内能
19.(11宜昌)18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相同物态下,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它的内能会减少
B、物体内能增加,一定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C、温度为0℃的物体没有内能
D、温度相等的1kg水和100g水内能相同
20.(11成都)南极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常年平均气温是-25℃。一天,南极上的小企鹅豆豆和丁丁(见下图)之间发生了一次有趣的对话,他们的部分说法如下,其中正确的是
A、豆豆:呵呵,这里太冷了,冰山肯定没有内能了
B、丁丁:再冷,组成冰山的分子在做热运动呀,所以 冰山也有内能
C、丁丁:呵呵,冰天雪地的,空气中肯定没有水蒸气了
D、豆豆:冰也能升华呀,这里的空气中肯定有水蒸气
21.(11内江)关于热现象,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机械能和物体的内能是同种形式的能,都与物体的机械运动和分子热运动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
B、铁丝很难被拉断,说明分子之间只存在引力
C、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D、扩散现象只能说明分子是运动的,不能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22.(11玉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
B、物体的温度高,内能一定大
C、蒸发在只液体的表而发生
D、分子的内能包含分子的动能和势能
23.(11泰州)下列过程中,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A、流星在大气层中穿行 B、用热水泡脚、脚感觉暖和
C、汽油机的压缩冲程D、水沸腾时水蒸气顶起水壶盖
24.(11自贡)在下列现象中,利用热传递的方式使物体内能增加的是
A、用锯锯木头,锯条发热
B、烧水时,水逐渐变热
C、流星在大气层中高速下落,发出光和热
D、小孩从滑梯上滑下,臀部有灼热感
25.(11阜新)(多选)下列事例中,属于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是:
A、夏天,柏油马路在烈日下会被晒热 B、冬天,两手相互搓一搓就会暖和
C、用热水泡脚,脚会感觉暖和 D、流星在大气层中穿行会发光发热
26.(11河池)下列方法中,利用热传递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钻木取火 B、用“搓手”的方法取暖
C、用热水袋取暖D、反复弯折铁丝使其发热
27.(11牡丹江)下列现象属于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反复弯折铁丝,铁丝的弯折处会变热
B、冬天人们常用热水袋来取暖
C、远古时代,人们采用钻木的方式来取火
D、汽油机在压缩冲程中,汽缸内汽油和空气的混合物温度升高
28.(11郴州)下列生活场景中,通过做功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搓动双手感到暖和
B、用嘴向手“哈气”感到暖和
C、冬天晒太阳身体感到暖和
D、围坐火炉烤火感到暖和
29.(11雅安下列现象中,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通过搓手,手变暖和 B、用炉火烧水
C、阳光照在柏油路上,路面变烫 D、用热水泡脚,脚感到暖和
30.(11宁德质检)下列现象中哪一种是通过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加的A、冬天人们搓手取暖 B、加剧的温室效应使多年的冰川融化了
C、用热水袋取暖 D、冬天晒太阳会觉得暖和
31.(11深圳)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牛,下图中物体的内能减少的是
32.(11锦州)下列事例中,属于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是
A、夏天,柏油马路在烈日下会被晒热B、冬天,两手相互搓一搓就会暖和
C、流星在大气层中穿行会发光发热 D、用打气筒给轮胎打气,筒壁会发热
33.(11泰安)下列属于通过做功途径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在火炉上烧水,水温升高B、感冒发热,用冷毛巾敷额头
C、用气筒给轮胎打气,气筒壁发热 D、炎热的夏天,柏油路面温度升高
34.(11淄博)寒冷的冬天,双手摩擦会感到手发热,放到暖气片上会感到手暖和,对于这两种做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种方法都是利用做功的方式来增大手的内能
B、两种方法都是利用热传递的方式来增大手的内能
C、前者就利用做功来增大手的内能,后者是利用热传递来增大手的内能
D、前者是利用热传递的来增大手的内能,后者是利用做功来增大手的内能
35.(11南宁)如图所示的实验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加热前,水分子是不停运动的B、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C、水的内能增大是通过热传递方式实现的D、水蒸气对木塞做功,把水的机械能转化为木塞的内能
36.(10广安)下列关于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0oC的冰块内能为零 B、温度低的物体一定比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小
C、运动的物体一定比静止的物体内能大 D、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37.(10莆田)下列关于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静止的物体没有内能 B、00C以下的物体没有内能
C、内能和机械能是同一种形式的能量 D、内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38.(10潍坊)物理学把“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请你根据这个意思,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同一物体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
B、同一物体温度越低,物体内能越大
C、温度相同的同种物质,分子个数越多,物体内能越大
D、温度相同的同种物质,分子个数越多,物体内能越小
39.(10河池)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从点滴做起、下列关于水的理解正确的是
A、0℃的水内能为零 B、水温升高,内能一定增大
C、水变成冰后,体积变大、密度变大D、30℃的水比20℃的水所含的热量多
40.(10百色)下列关于内能和热传递的说法,正确的是
A、0℃的冰块没有内能
B、运动越快的物体内能越大
C、发生热传递时,热量是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
D、发生热传递时,热量是从内能大的物体转移到内能小的物体
41.(10宜宾)在下列做功过程中,加有着重号的物体,内能逐渐减小的是
A.砂轮磨刀具时,砂轮的温度越来越高、、B.暖水瓶中的热空气将瓶塞冲出、、C.在压缩冲程中,气缸内的气体温度升高、、D.电炉通电后,电阻丝逐渐变红、、、42.(10内江)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人类的生存及发展与水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初三物理磁现象课件 第6篇
本节是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电和磁》的第一节,作为本章的第一节有较多的物理概念,它是后续知识学习的基础,因此,做好演示实验,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探究出来物理概念或规律,是本节的主要特色。由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现象进入物理知识的探究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知道磁性和磁体;
2.知道磁极;
3.知道磁极的指向性和磁极的表示方法;
4.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5.知道磁化及其应用。
二、方法过程
1.感知物质的磁性和磁化现象。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认识磁极,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观察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演示,探究出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进一步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磁极指向性、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磁化的概念。
【教学难点】
1.通过观察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实验演示,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观察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实验演示,能探究出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法】
讲授法、观察法、探究法。
【教具与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请大家先听两个故事:(幻灯片展示)
1.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为了防范刺客,聪明的工匠们修建了奇特的阿房宫的北门,一旦有人身怀铁器,立刻就会被门牢牢地吸住。
2.在加拿大东海岸,有一个神奇而令人生畏的世百尔岛,来往的船只只要一靠近它,不但指南针失灵,还会把船吸向海底,造成触礁沉没。
听了这两个故事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吧?今天我们学习了磁现象,就会明白这是为什么。(板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磁现象
1.磁性:物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磁性。(课件演示)
2.我们把这类具有磁性的物体叫做磁体。(利用课件观察形形色色的磁体)
3.磁极:在磁体上,不同部位吸引铁屑的能力是不同,我们把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位叫做磁极。磁体上一般有两个磁极。(演示实验现象)
[观察]条形磁铁对铁屑进行吸引,观察磁铁的不同部位所吸铁屑的多少。
[问题]条形磁铁的不同部位,对铁屑的吸引力是一样的吗?
[结论]条形磁铁的两端对铁屑的吸引力大,中间小,所以我们把磁性最强的部位叫做磁极。
4.磁体的指向性:
[演示]把一个条形磁体用细线悬挂起来,使它在水平面内能够自由转动。
[问题]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结论]发现它静止时一端总是指南,另一端总是指北。
于是人们根据这个现象,将磁体的两极进行命名:
南极:磁体静止时指南的那一端叫做南极(S极)
北极:磁体静止时指北的那一端叫做北极(N极)
[应用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是利用磁体的磁极具有指向性制成的,最早的指南仪叫司南。
5.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问题]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有什么规律呢?看看下面的实验,你能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呢?
[演示]多媒体课件。
[结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应用]它是检验物体是否具有磁性的原理之一。
(二)磁化
[问题]一个钢棒原来没有磁性,怎样使它现在具有了磁性呢?
[演示]钢棒原来没有磁性,在一条形磁铁靠近它时,它能单独吸引一些小的铁屑,说明就具有了磁性。
很明显它原来没有磁性,现在获得了磁性。我们把像钢棒一样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
[结论]能够被磁化的材料叫做磁性材料。如钢、铁等。
[应用]阅读自然科学史。(见幻灯片)
[小结]
人教版初三物理课件 第7篇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3.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1.知道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利用控制变量法和图象法来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一: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74-P75文字内容与插图,将基本的实验过程作上记号。
【自学检测】
1.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电压越高,电流可能越大。
2.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电阻越大,电流可能越小。
3.在物理学的实验探究中,一般要采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
1.请同学们猜想: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答:电阻一定时,电流会随电压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只要针对本问题的请给予鼓励)
2.讨论:这个实验涉及到哪些量?为保证实验结论是正确的,应该控制什么量不变,改变哪些量?
答:在这个实验中,涉及到电阻、电压、电流三个量。在这个实验中,应该保持电阻一定,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看对应的电流如何改变。
3.怎样测量流过导体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的电压?
答:将电流表与被测电阻串联来测量流过被测电阻的电流;将电压表与被测电阻并联来测量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
4.想一想: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哪种方法更便于测量?
答:增加串联的干电池的数目;使用电压可调的学生电源;在电路中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等。在本实验中我们将一个滑动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来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
5.动手做一做:设计好实验电路图,并画下来,根据电路图连接好实物。(注意:开关要断开,要正确选择电表的量程和正负接线柱,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置于阻值最大处等。)(将电路图展示在PPT上)
6.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测量并记录对应的电流值与电压值,完成下面的表格。(请在PPT上展示此表格)
7.利用表格中的数据,完成P75图17.1-1的图象,并分析归纳,看看能得到什么结论。
答: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1.在本实验中,定值电阻能否换成小灯泡?
答:不能,因为小灯泡灯丝的电阻会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造成实验过程有两个变量,得到的结论是不对的。
2.讨论滑动变阻器在本实验中的作用:1.保护电路;2.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以便进行多次实验。
3.在此实验时,我们虽然多次改变了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进行了多次实验,但这些实验只是对这一个定值电阻来做的。为保证实验的结论具有普遍意义,应该换用不同规格的定值电阻,重复上述过程,记录并分析实验数据,看能否得到一样的结论。
【即时练习】
完成P76-P77第1题。
注意:在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的时候,有的数据明显是由于读数粗心或测量时操作错误造成的,对于这些错误的数据,在进行分析的时候要剔除。
学习内容二: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76文字内容与插图,将实验过程用红笔作上记号。
【自学检测】
1.在实验中,电流表与电压表的量程要适合,不能过大或过小,过大,会造成测量的结果不精确;过小,无法测量,甚至损坏电表。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
1.写出你的猜想。
答:在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会随导体的电阻的增大而减小。
2.在本实验中,应该控制什么量不变,改变什么量?
答:控制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一定,改变定值电阻的阻值。
3.讨论:怎样实现这些改变?应该怎么操作?
答:在电路中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先将滑片移到某一适当的位置,记录下对应的电流值与电压值,再换用不同阻值的定值电阻,移动滑片,直到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
与第一次相等为止,再记录下对应的电流值与电压值。
4.动手做一做:画出实验电路图,正确连接好实物,闭合开关,记录下对应的数据,完成下列表格:(在PPT上展示电路图与表格)
5.分析表格中的数据,能得到什么结论?
答:在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6.为了保证实验的结果具有普遍意义,我们还应该怎么做?
答:换用不同的定值电阻,再进行多次实验。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1.想一想:在本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与第一次实验有何不同?
答:在本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1.保护电路;2.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一定。
2.在叙述结论时,只能说“在电阻(或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压(或电阻)成正(成反)比。”不能反过来叙述,“在电阻(或电压)一定时”不能缺少否则结论不严密。
课后习题
【即时练习】
1.完成P76“想想议议”
2.完成P77第2题。
初三物理电动机课件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