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不流行范文
传统不流行范文(精选5篇)
传统不流行 第1篇
一、在创作中运用到戏曲的唱腔或者伴奏等音乐元素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有一位作曲家创作了一首《故事是北京》, 整首歌曲充满着浓郁的京韵。同期的《男儿当自强》和《中国功夫》, 使用的是京剧曲牌中的《将军令》的旋律, 听上去别致古雅。之后的《北京一夜》中使用了旦角和老生两种唱腔, 其中, 陈升的老生唱腔有些嘶哑, 已经是一种地道的通俗唱法, 令听者眼前一亮, 而旦角的唱法完全采用的是京剧的唱腔, 整首歌两种唱法相映成趣, 既充满首浓郁的北京味, 体现出北京特有的风情, 也表达出了歌者对“北京一夜”的无限怀念之情。
二、用戏曲元素来烘托意境
将一小段戏曲片段或者念白放于歌曲的引子、间奏或者尾声, 又或者当作歌曲伴奏中的一个层次, 所引用的部分可能和歌曲的内容无关, 其音乐风格也可能和整首歌的风格没有关联。“达明一派”的《淫红尘》的歌曲间奏和尾声就运用了《杜丽娘》的念白, 将念白与富有异域风情的鼓点融合在一起, 在整首充满着迷惘与绝望中的歌曲中, 这段念白如同黑夜中的一道夺目的阳光, 将主人公从迷乱的生活带回充满希望与幸福的方向。
在黄阅的歌曲《折子戏》里面运用了京剧《秦香莲》开场陈世美的唱腔, 以此当作整首歌的引子。虽然这段唱腔和整首歌没有关联, 但是作为音乐的点缀却能够达到非常理想的效果, 表现出歌手对于以往的感慨与怀念。
三、将戏曲唱段中的旋律进行改编
歌曲《新天仙配》就是在黄梅戏的唱段《天仙配》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重新改编, 新的歌曲用的是男女二重唱, 将大部分原有的旋律都保留在了歌曲之中。
再比如《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也是根据同名的越剧改编的, 原有的唱腔在歌曲中出现了三次。用这种方式来演绎流行歌曲, 可以使不被年轻听众所接受的经典唱段焕发出新的魅力, 广泛地流传开来。
四、在歌曲的唱腔中使用戏曲的唱法
这指的是歌曲的演唱者模仿戏曲的唱腔, 或者将专业的戏曲演员的唱段使用在歌曲之中。在王力宏的大部分作品中, 都运用了不少京剧及昆曲的元素, 将嘻哈乐、R&B和戏曲唱腔结合在一起了。像王的歌曲《盖世英雄》中, 就出现了净角的喊腔“哇呀呀”, 并且结合京剧的伴奏, 作为歌曲的引子。之后还出现了净角味浓厚的唱腔, 作为歌曲主题的一部分。整首歌贯穿着京剧元素, 古典的唱腔和现代的嘻哈乐相映成趣, 形成了十分奇妙的歌曲风格。
在如今的流行乐坛上, 有很多低格调的词和曲, 这些歌曲不但体现出了创作者文学修养的浅薄, 也是对汉字的一种亵渎。语法及句法的误用和滥用现象层出不穷, 歌曲的内容也低俗空洞。
在这样的情况下, 将传统戏剧元素的词曲风格运用到歌曲中去, 无疑是给当代歌坛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水, 给予创作更加丰富的灵感, 也让歌曲充满真情, 从而提高了整首歌的品味。
五、结语
当传统戏剧元素注入到现代流行歌曲之中后, 原本充满现代感的流行歌曲便会显得别有风味。这样的歌曲不但充满着浓厚的文化内涵, 也更加含蓄、轻快、幽雅。同时也使得歌曲负载上历史的文化, 显得浪漫而又古典。用这种方式进行现代流行音乐的创作, 将有利于中国音乐往民族方向上发展, 创造出更多带有民族特点的音乐, 有利于扩大中国的民族音乐在世界乐坛的影响, 使得中国文化及民族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张纯静.中国大陆流行歌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1996-2006) [D].重庆:西南大学, 2008.
[2]文静.方文山“中国风”歌曲中歌词的概念隐喻及意识形态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11.
[3]胡疆锋.在角色与非角色之间——流行歌曲歌词中的青年形象阐释[J].文学前沿, 2005 (1) :101-116.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融入流行 第2篇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各种各样的流行文化,英美文化充斥着我们的头脑。我们每天观看好莱坞美国大片,赏日本动画,唱流行歌曲,跳芭蕾拉丁爵士。而让我们引以为傲源远流长的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却在传承上遭到了冷漠。传统文化的传承该保持原汁原味,还是融入流行呢?
传承的目的是为了能保持文化的生命,而扩大范围是最有效方法,而想扩大文化的影响范围,那非流行莫属!所以我的观点是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融入流行。
我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现代的青年为何大多不喜欢看京剧而热衷于流行音乐,小朋友们为何不爱看皮影戏而沉湎于动画片中。其实并非我们对创痛文化完全没有兴趣,只是在形式上,这些传统的艺术过于老套,慢的节奏,陈旧的情节,老的思维方式,已远不能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要。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真的要将传统文化保持原汁原味,那么上学的孩子岂不是要穿上马褂旗袍,从一堆乌龟壳里辨别一二三四?这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显然这是不符合规律的。一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在大部分年轻人热衷于追求时尚、个性,传统经典诗文确实有遭到‘冷遇’的现象。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学生不喜欢,而是教学的方式让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比如,枯燥的背诵会让他们产生学古诗文是为了考试或是应付老师要求的想法。毕竟传统的东西经过几个世纪流传可能蒙着一层灰尘。如果把灰尘擦掉,并用新的方式展现,就会引起青年学生的兴趣。”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只适用于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如果现代人仍然使用它原先的方式,它必然得不到推广。所以,传统文化只有变革它的表现形式,更新它的表现内容,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跟上现代人的思维方式,融入流行元素,才能让文化新生,更广泛得被现代人接受,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我们说融入流行能使传统文化更有生命力,它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带有流行元素的形式受众面广,更易被大众理解同接受;第二,与时俱进是不可更改的趋势所有的文化都烙上了时代的印记;第三,因地制宜,融入当地的流行风俗,才能更好的被适用。文化不应当只是学术性的传承,它源于生活还要融入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将传统文化与流行元素融合的最典型代表要数中国风歌曲了。
《青花瓷》、《本草纲目 》、《兰亭序》等流行歌曲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了流行元素,古典文化被重新演绎。伴随着广泛传唱而使年轻的我们找到共鸣,开始关注诗歌韵律,封尘于书籍中的得到情怀也在新时代得到了重生。很多年轻人因为《本草纲目》,特地买书了解去中国神奇的中医,并逐渐感兴趣,还专门研究起来。有人从《精忠报国》开始欣赏中国古代的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恢弘气势。又有人听了《笔墨伺候》之后,专门去学习中国的书法艺术,感受其神韵。这些中国风乐曲并没有像教科书那样用艰涩难懂的长短文章死板地告诉你中医药有哪些功效,古代战场是多么的气势恢宏,中国陶瓷的配方中化学成分有哪些,而是行云流水般的音调中将传统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人们在传唱的过程中已将传统文化的精髓铭记在心。而在这些歌曲传唱之前,我们年轻一代甚至都不知道有青花瓷这种充满魅力的瓷器,中医药如此神奇,书法艺术是如此有魅力,更不会去深入了解它们了。
又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中国功夫,你知道将中国功夫弘扬海内外的第一人是谁么?是李小龙!然而在他出现之前,更多的人所热衷的是西洋的拳击,日本的空手道等,我们的中国功夫甚至无人知晓。这又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西方人的喜好和当时时代流行决定大部分人不接受街头卖艺擂台比武的表演方式。李小龙将中国功夫融入了时下最为流行的电影元素,才使得中国功夫文明于世界。而现今功夫巨星成龙、甄子丹继续创作功夫电影同时发挥个人影响力从而这一瑰宝得以传承。
再比如新民乐的兴起。当我们沉醉于钢琴吉他等西洋乐器给我们带来的美妙的感受,时我们渐渐忽略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乐器。但女子十二乐坊的姑娘们告诉了我们,我们民族乐器同样美妙。她们没有原汁原味地重复那些古调,而是用琵琶、二胡等来展示融入流行曲调的新风格,让我们现代人了解到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张其萍说,把最新的手段、最新的配器方式、最新的流行元素结合到民乐里,年轻人就会更快地接受传统文化。
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还掀起了国学热。它并没有被放在课堂上讲授,而是融入了电视节目这一流行的表现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逐渐被忽视,而且传统文化正在没落。在百家讲坛的影响之下,国学热被掀起,人们通过如于丹老师的独特讲解,渐渐开始关注传统文化,开始用独特的视角关注传统文化,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停下脚步来吸取传统文化的养分。这无疑都是可喜的事情。这些例子都说明了在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融入流行后,能够丰富传播的形式,加大了受众的面积,使传统文化更能适应时代因而更顺利地传承。梁启超曾经说道: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在传统文化面临继承和发扬的瓶颈阶段,流行的介入无疑是最好的变革,何乐不为?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要将文化传承下来必须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如果我们固步自封仅仅追求原汁原味,最终会使文化脱离现实,枯燥乏味,难逃被时代淘汰的命运。
有人觉得传统文化融入了流行的东西就会变味而不成体统,这并不正确。比如唐朝的诗,发展到宋朝就融入当时的流行发展成了词,得到广泛传播,但词与诗的精髓没有变,最终他们都够成了传统文化。所以说,融入流行元素只是让传统文化更有生命力,更可以被大众接受。因为融入流行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通过这些手段使传统文化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宣传,而流行只是一个媒介,一个将传统文化展现在大家面前媒介。传统文化的内核和精神不会因为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受到影响。况且真正有内涵的文化是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的,这也是中华文化千百年来绵延至今未曾断绝的根源所在。
当然,流行元素的加入并不是没有限制的,我们一再强调过,任何事物都不应该撼动文化精髓的主体地位,本质和内涵是我们要传承的主体不可以被扭曲和更改。如何进行革新,如何与时俱进,这又是一个广博而艰深的课题,等待包括我们在内的一代甚至几代人去努力探索实践。
街上流行不流行 第3篇
“缤纷变换的服装显示出中国人多彩的生活,时尚的多样化和文化的多样性在流行服饰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一位作家如是说。
新华社一位记者的感受更直观——“1993年,新华社‘两会’报道的稿件中用较大篇幅描写代表委员们服饰的变化:中山装不再是干部们的唯一礼服;省长、部长们一身西装,系起了领带;女代表委员穿上了西服套裙;夹克衫出现了……这才过去仅仅9年,今天谁还会拿这当新闻?”
越来越多的高档服饰赢得中国女性的青睐,越来越多人家的衣柜里挂着一两套适合出席高档场合的礼服。在中国国际女装展国际品牌2002秋冬高级时装发布会上,当50位模特儿刚走完整个T台,300多款代表国际潮流的时装就被全部订购。
在北京王府井大街的女子百货商厦,几位年轻女子一边翻看着《色彩搭配技巧》一书,一边在琳琅满目的衣架间挑选。陪同夫人购衣的李华先生说,“家里的大衣柜全都是夫人的时装,可她还说衣服色彩搭配不对,上班没衣服穿。”
这种对服装色彩和个性的追求不仅仅发生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在重庆,从事传统丝绸服装制作的郑义说,定做服装的顾客越来越多,人们现在更多考虑服装能否体现个性、面料是否考究。
服装拉动着经济的发展。在美丽的大连,每年一度的服装节连办了14年。在去年的服装节上,参展的海外服装品牌达到55%,创历年之最。
流行不一定是最好 第4篇
所谓“城市SUV”热了十几年,现在依旧不减,看看车展上国际大厂真正花了时间与心思的作品,还有自主品牌反应更为迅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新车款,大大小小、丰俭由人。这十多年的演变,我们现在来审视一番,SUV品类似乎已近极限,从全尺寸到紧凑级,从全地形到公路型,从高性能到小排量,从硬派设计到轿跑Stvle,竞争已拓展至更为细分的层面。
当我认为SUV到了逍客、03之类便不能再小了时,我忘了其实像翼搏、昂科拉、创酷这种新兴紧凑级SUV在很早以前就已有过如特锐、吉姆尼等日本先例,而现在正引发另一波的流行。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汽车?
为何美国不流行“富二代”? 第5篇
我感慨为何美国的八十后富家儿女难成为亿万身价的富人呢?难道是他们没有能力?在那么多富人中,显然不是他们都没有能力,而是美国的继承制度限定了他们成为亿万富翁的机会!
我在纽约几年了,我们这块有很多大公司,还有不少中型和小型公司,这些公司的老板也算得上是富人了。可我知道的一些富人们的儿女们好像很难成为富翁,就连成为公司的副总裁都很难,很多根本不在父辈公司里工作。在父辈公司里上班的儿女们,大多是个员工或者小小的管理阶层罢了,没有看到当什么总裁的(兴许有,只是没见到罢了)。
在父母公司上班的,大都从小员工做起,也有拥有比较高位置的富家儿女,但是不管是什么位置,就算是当上了副总裁,他们都不能拥有这家公司,最多得到工资报酬,或者按照规定分红罢了。他们的工资和一个外人在本公司同等职位的报酬大都一样,不会因为他们是老板的儿女们就能得到高高在上的报酬。他们也可以那么做,不过他们就要缴纳很高的个人收入税了,这么一来,高工资也没有多大实际意义。
无论用什么方式,也无论你多么能干,都不可能就这么把父母的公司接手过去,也不能开父母的子公司,更不能从父母那里拿钱来自己开公司。那么怎么得到父母的公司呢,那就是按照继承法规定,交纳高额遗产税后,你就可以继承父母的公司了;或者父母干脆给你一大笔钱,在你按照規定缴纳高额税收后自己开公司赚钱而成为富翁。所以美国的富二代不流行,无论多么能干,不可能如此容易成为亿万身价的富二代,他们必须是缴纳了高额(大约50%或者更高,也可能更低,根据财产高低来决定,财产越多,税额越高)税后才能直接成为富二代。
传统不流行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