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丝漫游奇遇记读后感
爱丽丝漫游奇遇记读后感(精选17篇)
爱丽丝漫游奇遇记读后感 第1篇
读了《爱丽丝漫游奇遇记》我知道了好多道理,我明白了骄傲,小朋友随心所欲的乱跑,还有不了解事情的真相就自我假设等都能让我们陷入困境。
我们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的困境,比如自己骄傲地认为,暑假长着呢,我能很快写完暑假作业,所以六十天的暑假大部分时间都在玩没有写作业,转眼暑假就剩一天了,才知道作业并不是那么容易完成,结果就陷入了困境。
小朋友不能乱跑,乱跑也会陷入困境。记得有好几次出去玩,我只管自己乱跑,最后找不见妈妈了,我在人群中不断地找,不断地喊着妈妈,直到听见妈妈的回声,我才松了一口气。
还有我们不能不了解事情的真相就想当然。比如爱丽丝喝了没有写字的瓶子里的水,她就越变越大,都快把房子给撑破了。我们生活中也是一样,我们不能乱吃乱喝没有写字的食物,因为我们不知道有没有毒。我们不能没有弄明白一件事情,就去做,这样很容易被坏人欺骗,并且然自己陷入困境。
《爱丽丝漫游奇遇记》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让我知道了原来很多生活中的困境都是自己造成的,这本书对我的生活很有帮助,我非常喜欢这本好书。
爱丽丝漫游奇遇记读后感 第2篇
今天,我读了一本叫《爱丽丝漫游奇遇记》的书,书中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爱丽丝的小姑娘,在她的梦境世界里,用她的智慧和好奇心闯过了一关又一关,最终战神了所有困难,赢得了胜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如果遇到了,就应该勇敢地面对困难,想办法解决困难,而不是逃避它。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同学一起踢足球,我们玩的很起劲。忽然,有一位同学的腿摔破了,顿时血流不止,这可怎么办呢?我们都被眼前的情景吓呆了,有的同学甚至都吓哭了,瞬间,球场上乱作一团,我们几个都落荒而逃了,还是高年级的大哥哥们比较勇敢,他们叫来了老师把受伤的同学送去了医院。后来,我们自然就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还背上了“见死不救”的恶名。今天,当我读完了这本《爱丽丝漫游奇遇记》,回想起那次的球场事件,我们的表现真是太差劲了,还不如书中的小姑娘爱丽丝勇敢呢,真是太惭愧了。
书中的故事也许会存在一些科幻的情节,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故事惊险而刺激,但主人公爱丽丝不怕困难,用她的智慧和勇气战胜了一切,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学会怎样勇敢的面对困难。让我们一起来战胜困难,勇往直前吧!
爱丽丝漫游奇遇记读后感 第3篇
幽默是人类社会交流的普遍社会现象, 它不仅给人们带来笑声, 而且丰富了两种不同语言和文化内涵。不同的著作和专家学者对幽默有着不同的定义, 比如《朗文当代高级词典》 (2004年版, 第796页) 对幽默定义为:让人发笑的东西或是人的一种情绪状态。《牛津高阶英语词典》 (1988年版, 第558页) 则这样定义:幽默是一种引发娱乐和笑声的能力。中国《现代汉语词典》 (2002年版, 第1395页) 认为幽默是指一个人的说话方式和行为举止很有趣。虽然对幽默的定义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幽默的本质是通过诙谐的言语和行为举止在一定语境和时空中产生“笑”果的情绪状态。
2 幽默的主要表达方式
2.1 反讽 (Irony)
反讽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往往是指在一定语言背景下和语境中言语者陈述或强调的事实和实际内容与表面含义相反。比如,
Barbara, my ex-best friend, came to my house to look after mychildren.She helped things out and took my things out.She did help!此句中的“She did help!”用的就是反讽的修辞手法, 其隐含的真实意义是“她根本没帮到我”。
2.2 双关 (Pun)
Chris Baldick在其编撰的《牛津文学用语词典》中对双关的定义为: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 通过相同的词或两个发音类似的词使语意表达或具有两种含义, 起强调和幽默效果 (2000:181)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 双关分为同音异形 (homophones) 和同形异义 (homographs) 。
例如:school.Asked how she got on, she replied, “Every morning, we allhave to sit at our desks and when the teacher calls our names, we have to answer‘prisoner’”.
通常情况下, 老师点名时, 学生一般会回答“到” (present) , 但上句中学生Linda, 并没有说“present”, 而是回答“prisoner” (囚犯) 。Present与prisoner发音相似, 但含义各异, 言外之意是在学校生活像囚犯一样, 表达其对学校生活的强烈不满。
2.3 借代 (Metonymy)
借代, 简而言之, 就是我们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表达出所要陈述和描绘人或事物, 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Chris Baldick, 2000:135)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用“椭圆形办公室”代指“美国总统办公室”, “五角大楼”借代“美国国防部”, 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中“先生, 给现钱, 袁世凯, 不行么?”中“袁世凯”代指“银元”等等。
例如:I saw him out with a skirt。句中“skirt”词义上指裙子, 但作者此处用“裙子”代指“女人”, 整句话实际含义为“I saw him out with a woman”。
3《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幽默翻译的中文译本比较分析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是一本深受中国读者喜爱的世界名著, 并多次被翻译成中文。目前最有代表性的为赵元任1988年版、贾文渊2000年版以及王永年2002年版。在此文中, 笔者以三个中文版本为分析文本, 主要选取双关这一典型修辞手法作为探讨幽默翻译处理的策略。
案例一:“Ahem!”said the Mouse with an important air.“Areyou all ready?This is the driest thing I know...”
As wet as ever, ”said Alice in a melancholy tone:“it doesn’tseem to dry me at all.”
译文1:“呃哼!”老鼠神气活现地清了清嗓子, “你们都准备好了没有?我有一个最干燥的办法……”
“还像先前那么湿, ”爱丽丝声调悲伤地说, “根本没有把我弄干。”
(王永年译, 2002:33)
译文2:“咳!”老鼠神气的咳嗽了一声, “大家都准备好了吗?这可是我知道的最干巴巴的事情了。”
“跟刚才一样湿, ”爱丽斯忧愁地说, “看来一点也没把我弄干。”
(贾文渊译, 2000:17)
此段中, “the driest thing”表达的修辞手法就是双关语, 其一是指陈述的事情枯燥无趣, 另外一层含义是指老鼠相信这是帮助大家弄干最有效的办法。王永年译文中用“最干燥”来表达幽默效果, 而贾文渊则译成“最干巴巴的”。从词义上看, “最干燥”只表达出物体表面的性质状态, 没有弄湿, 对上下文语境中“无聊”的含义并没较好地传达出来;反之, 贾文渊的译文“最干巴巴的”可指物体干燥, 又兼指事情无聊, 既忠实于原文, 又翻译出了读者受众体会到的神韵, 更能体现出幽默的效果。
案例二:“Very true, ”said the Duchess, “flamingoes and mus-tard both bite.And the moral of that is—‘birds of a feather flocktogether, ”
“Only mustard isn’t a bird.”Alice remarked.
译文1:那公爵夫人道, “这很不错:红鹭鹚和芥末一样, 都会咬得人麻辣辣的。于此可见——‘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爱丽思道:“可是芥末不是个动物, 怎么同鹭鹚比呢?”
(赵元任译, 1988:119)
译文2:“非常正确。”公爵夫人说, “火烈鸟和芥末都是火辣辣的, 这件的寓意是……‘鸟以类聚’。”
“芥末可不是鸟。“爱丽丝评论说。
(王永年译, 2002:127)
在原文中, “bite”一词为同形异义, 包含“咬”和“辣”两种含义, 译文2中“火辣辣”只表达了其中一种含义;译文1则教好地体现了红鹭鹚和芥末的特质效果, 一个是红鹭鹚咬得人手痛, 二是芥末辣得人痛。在处理“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译法上, 译文1用“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朗朗上口, 通俗易懂, 更符合中国读者口味。
案例三:“We went to school in the sea.The master was an oldTurtle—we used to call him Tortoise—”
“Why did you call him Tortoise, if he wasn’t one?”Alice asked.
“We called him Tortoise because he taught us, ”said theMock Turtle angrily.
译文1:“我们小的时候到海里去进学堂。我们的先生是一个老甲鱼——我们总叫它‘老忘’。”
爱丽思问道, “他是个什么王, 你们怎么会叫他老王呢?”
那素甲鱼怒道, “我们管这老甲鱼叫‘老忘’, 因为他忘记了教我们的功课。”
(赵元任译, 1988:127)
译文2:“我们小时候在大海里的学校上学, 校长是一位老乌龟——可是我们管它叫‘鳖’……”
“既然它不是鳖, 你们为什么叫它鳖?”爱丽丝问道。
“我们给他起这个外号, 因为他逼我们上学嘛, ”仿龟生气地说。
(贾文渊译, 2000:65)
在这个译本案例中, “Tortoise”和“taught us”是一对同音异形词,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差异, 要找到与原文“形”和“意”兼具的同音异形词是很难的。为保持原文双关语中的幽默效果, 译文1采用“意译”, 并没有与原文保持一致, “老忘”与“Tortoise”词义相去甚远, 但在汉语发音中“老忘”与“老王”发音基本相似, 且中国人俗语称“Tortoise”为“王八”, 即使没有完全忠实原文, 但幽默效果展现的淋漓尽致, 读来诙谐幽默。同样, 在译文2中, 另一位译者采用发音相似的“鳖”和“逼”两字来表达双关中的幽默效果, 生动形象, 易于被中国读者接受。
4 结束语
幽默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这个国家的文化和语言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笔者认为,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幽默翻译成功的标准就是能否原汁原味把幽默效果表达出来。通过几个案例分析不难看出, 不同的译者采用不同方法来翻译文学作品的幽默, 有些译本很好地呈现了原文表达的幽默效果, 但却造成部分原文语义的缺失, 但如果过于忠实原文, 在幽默的效果转译上又会逊色不少。文学作品的幽默翻译与一般幽默翻译不同, 受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可译度偏小, 而此时只能根据幽默的表现手法和语境, 甚至有时得利用类比、换位等翻译补偿机制尽量再现原文幽默。
摘要:人们普遍认为幽默是不可翻译的, 或者至少是很难翻译的, 特别是对于英汉两种不同的语言来说, 两种语言里所包含的幽默在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多少都会发生缺失。该文将从幽默的定义入手, 探讨幽默的表达方式, 重点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幽默的不同中文版本进行了比较分析, 由此得出结论:成功的幽默翻译在很大程度上要看能不能生动地表现其幽默效果。
关键词:幽默,幽默翻译,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参考文献
[1]Chris B.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2]Guo Jie.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Humorous Utterances--A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J].All-round Southeast Asia, 2006 (3) :72.
[3]Xu Qingli.The Interpretative Force of Relevance Theory onHumorous Utterances and Their Translation[J].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2002 (5) :21.
[4]贾文渊.艾丽丝漫游奇境记[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0.
[5]王永年.爱丽丝漫游奇境记[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理论解读 第4篇
关键词:《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荒诞美 传播 接受
引言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以下简称《爱丽丝》)是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创作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故事原形基于1862年卡罗尔为小朋友即兴口述的故事《爱丽丝地下历险记》,后经重新扩充、改写、整理出来,由英国著名画家约翰·坦尼尔插图,1865年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作品一经出版就赢得了英美广大少年儿童和成年读者的喜爱,其流传之广仅次于《圣经》和莎士比亚作品。百余年来,不断有人探讨这部儿童文学作品的奇特魅力所在,甚至《大英百科全书》“儿童文学”条目都认为卡罗尔“把儿童文学的艺术提到了最高水平”。据说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也被这部作品所吸引,对其爱不释手。
正如学者赵元任先生在《爱丽丝》序言中所说的那样,“这是一部纯艺术的妙在‘不通’的‘笑话书’,是一部‘哲学的和伦理的参考书’”。书中的艾丽丝经历了一系列荒唐的事件,文中人物的对白又多双关、幽默等元素,因此读起来颇费周折,但是细细品味,却可以发现《艾丽丝》的荒诞艺术正是儿童本位视角下极度的想象力和生命力的释放,是作者从成人视角出发对现实世界的反讽和颠覆,让这部儿童文学作品以无尽的魅力征服了成人世界。
一、作者卡罗尔与《爱丽丝》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因其内容和语言的荒诞滑稽而被看作是“19世纪英国荒诞文学的一个高峰”,《大英百科全书》说它“把荒诞文学提到了最高的水平”。的确,和西欧传统儿童文学刻板的道德说教相比,它充满了奇妙的幻想、幽默风趣的语言,更加注重娱乐性而非说教。它将儿童文学幻想性和想象性的特点展示得淋漓尽致:爱丽丝追赶着一只穿着背心、揣着怀表并且自言自语的兔子,跟着它奋不顾身地跳下了兔子洞,在那里她不仅经历了身体上的变化,一会儿变大一会儿缩小;还遇见了各种千奇百怪的人和动物:永远微笑着、行踪不定的柴郡猫;吸大烟袋、说话充满哲理的毛毛虫;疯疯癫癫的三月兔和疯帽子;野蛮的红桃皇后和老实的白桃皇后等等。读起来不禁让人感叹作者想象力的丰富。
尽管《爱丽丝》享有如此盛誉,但是它的作者却不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童话作家。刘易斯·卡罗尔是查尔斯·勒特威奇·道奇森的笔名,是《爱丽丝》的作者,他不仅是一位数学家,还是一位逻辑学家;他不仅擅长数学推理,还热爱文学艺术,尤其喜欢绘画和摄影。卡罗尔天资聪颖,幽默风趣,在孩提时代就经常和兄弟姐妹一起写诗和故事,还发明了很多游戏。成年后,卡罗尔依然童心不改,常和孩子猜谜、玩魔术,对孩子有种特殊的感情。
二、《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荒诞之美
《爱丽丝》被看作是“19世纪英国荒诞文学的一个高峰”,其荒诞的美学特征最直接的体现是在语言上。卡罗尔是位数学家,可是在语言上也颇有天赋。在《爱丽丝》中,卡罗尔和读者玩起了文字游戏,双关语、生造词、胡话诗、典故等的应用,让故事趣味性大增。其荒诞的美学特征表现在故事情节和叙事方式的荒诞性上。深邃的兔子洞,可以改变身形大小的蛋糕、药水,眼泪汇聚成的泪水池,使唤人的兔子先生,吸大烟袋的毛毛虫,把猪当成宠物的公爵夫人,动不动就要砍掉别人脑袋的红桃王后等,故事情节完全是随着爱丽丝的所想所见发展。这些奇思妙想出来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了儿童和成人,满足了孩童天生的好奇心,满足了他们的新奇感。
在《爱丽丝》中,天马行空的情节与棋子的移动巧妙相连。在第2章中,红棋王后对爱丽丝说:“你可以充当白棋王后前面的卒子。卒子第一步走两格。然后,你要用火车一样的高速度经过第三排格子。到了第四排格,你会碰见特威达、特威迪孪生兄弟。第五排格子大部分是水,第六格则是矮胖子的地盘,第七格全是森林——不过一匹马会给你带路的。到了第八排格子,我们就都成了王后……”而在第4章,即是象棋的第四格中,爱丽丝和双胞胎特威达和特威迪兄弟一起碰到了红棋国王。国王睡着了,双胞胎兄弟告诉爱丽丝,国王正梦见她,她只是国王睡梦中的人,实际是不存在的。“要是国王睡醒了,你就消失啦。噗!就像一枝蜡烛!”
这种“寄情以梦”的梦幻叙事方式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也产生了推动作用,因此有人称刘易斯·卡罗尔为“无意识流动的大师”。《爱丽丝》也被看做是“19世纪英国荒诞文学的一个高峰”,“把荒诞文学提到了最高的水平”。《爱丽丝》奠定了怪诞、奇幻的现代童话基调。从写作方法上看,它有力地推动英国幻想儿童文学的发展;从内容上看,更是对传统儿童文学的颠覆。
三、荒诞中的童趣
无数的孩子和成人都为艾丽丝荒唐的境遇和奇妙的经历所痴迷,《爱丽丝》的荒诞性还体现在其语言的捉摸不定。赵元任也在自己的序言中写得:“……这部书里的笑话另是特别的一门,它的意思在于没有意思。……可以算‘不通’笑话文学的代表。”这表明了原著中大量双关、笑话、荒诞诗(赵称之为“胡话诗”)在整个作品中的重要地位。
卡罗尔在原文中有一首打油诗,而考虑到打油诗的特点,赵元任的中在尊重源语作品的基础上,注重用词和韵律,不仅选用孩子们熟悉的语言,如“片片”和“笑眯眯”等叠词,还使用了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儿话音”如“洒点儿”和“小鱼儿”,读起来非常亲切自然:
小鳄鱼,尼罗河上晒尾巴。
片片金光鳞,洒点儿清水罢。
笑眯眯,爪子摆得开又开。
一口温和气,欢迎小鱼儿来。
《爱丽丝》中张大嘴巴等着鱼儿入口的快乐小鳄鱼代替了忙忙碌碌的小蜜蜂,描绘出大自然中怡然自得的快乐捕食者的画面,轻松而自然,充满童趣,完全没有了瓦茨诗中勤勉自律、服从训诫的说教与劝导。
《爱丽丝》第五章中艾丽丝为毛毛虫背的另一首荒诞诗《威廉师傅,你老了》则是对浪漫派诗人罗伯特·骚塞的说教诗的戏仿。在赵元任翻译的中文版本中,我们可以看到卡罗尔笔下的威廉师傅变成了一个荒唐滑稽但富有生活情趣的老头儿,他满嘴胡话,行为怪异,还倒立、拿大顶,可以连骨带肉地吃掉一只鹅,在鼻尖上竖起一条鳝鱼。这种戏仿之举在当时宗教说教之风盛行的社会大背景之下是颇为大胆的,卡罗尔的数学家身份使他对宗教持犹疑的态度,这也是他敢于戏仿宗教作品的潜在原因。而正是这个荒诞滑稽的老头儿张扬了童心世界中最大胆、最疯狂的精神,使得这些“胡话诗”呈现出极富吸引力的荒诞之美。
结语
卡罗尔的《爱丽丝》用梦幻般的笔调将读者带入到一个离奇的想象世界,变化莫测的情节,违背常规的思维,荒唐奇妙的故事,难以捉摸的语言,种种荒诞透露着严密的逻辑和深刻的内涵,童趣与反讽的水乳交织让孩子与成人都为之着迷。作品在中国的旅程中继续其荒诞艺术的同时又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异,在现实状况与作家生存的双重影响下,少了些浪漫的狂想,多了些与中国社会的融入,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英]刘易斯·卡洛尔.赵元任译.艾丽丝漫游奇境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爱丽丝漫游奇遇记读后感 第5篇
这本书的主人公的故事充满了幻想:能变大变小的身体、组成王国的扑克牌;能穿入的镜子世界、使人忘记名字的的小树林……这一切都是那么神奇。爱丽丝是一个善良可爱的女孩,只不过她有可能不大聪明,她常常会用错词,还闹出了很多笑话,但她有一颗纯洁的爱心,加上她那双明亮的眼睛,一个生动的女孩形象跃然纸上。
我觉得,做为一个儿童,一个少年,就要像爱丽丝一样天真,少年时代虽然不能总是傻笑,但也要有点少年的天真无邪,那么“成人化”会让人看得不顺眼,毕竟我们才12岁。
在幼儿园,有个同学叫“大豆”,在中班的一天,他戴着红领巾,还别上了“三条杠”,同学们都很佩服,,不过,同学们都不想和“大豆”做朋友,因为同学们认为他是一个高不可及的人物,是不可能和我们这些小人物在一起的,所以“大豆”很孤独。
爱丽丝漫游奇遇记读后感 第6篇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作者是刘易斯.卡罗尔(1832-1898),他是英国的数学家和逻辑学家,出生于英国柴郡一个乡间牧师的家庭,1850年被牛津大学基督录取,因其数学成绩优异,1854年毕业时,留校做数学讲师,直到1891年退休。卡罗尔是一位生性腼腆患有口吃病、不善与人交往的数学家。他多才多艺,兴趣广泛。在小说、诗歌、逻辑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创作的爱丽丝镜中漫游记和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和伊索寓言、水孩子、木偶奇遇记、格列佛游记等名著一样,成为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通过主角爱丽丝的梦境,为读者展现出一个新奇怪异,引人入胜的童话世界,故事想象丰富,充满离奇的情节,但并非荒诞不经令读者兴趣盎然,优秀教师在创作时仍童心未泯,在故事中倾注纯真的感情,把主角爱丽丝描摹得活泼可爱,天直率直,全书通过爱丽丝一个梦把荒诞离奇的想象和真实合理的常识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既体现了儿童心理,又影射了世态人情,处处妙趣横生。100多年过去了,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依然魅力四射。
小学爱丽丝漫游奇遇记阅读心得 第7篇
爱丽丝是一个美丽、可爱、善良的小姑娘,甚至喜欢扮演双重角色,她做了一个奇妙的梦,这个梦成了无数孩子们最喜欢的故事之一。梦里爱丽丝可以变大变小,交了一只会笑、会只露出笑脸不露出身子的朋友柴郡猫,书中脾气暴躁的红心王后,总想砍人脑袋,结果槌球场上只剩下了三个人。故事情节离奇古怪,让我又好奇又怀疑,到底有没有这样的事呢?
这本书的作者想象力大胆丰富,语言幽默生动,让我忍不住看了一遍又一遍。故事充满童心童趣,主人公爱丽丝做了一个奇妙的梦,让我们每个人的想象力都插上了翅膀,任意地翱翔。丰富的想象力真是童话故事创作的源泉。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带我走进了一段奇妙的童话世界,那个世界里,一切都稀奇古怪,但好象又都那么的真实有趣。它让我展开想象的翅膀任意翱翔……
爱丽丝漫游奇遇记读后感 第8篇
翻译目的论是由德国翻译家Han Vermeer发展起来的翻译理论模式, 是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该理论完全摆脱了以源语言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 认为单靠语言学是解决不了翻译问题的。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因此翻译是在目的的语境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的受众者而产生的语篇。目的论翻译理论共有三个原则:目的原则, 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而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原则。
由于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 因此翻译也并非一对一的语言转换活动。翻译是有目的, 且翻译的目的在翻译开始前就要确定。翻译时, 译者应该根据具体要求, 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进行有选择性的翻译。
二、儿童文学翻译
儿童文学是专门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 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儿童文学作品能培养儿童语言和思维发展能力, 提升儿童艺术审美能力和创造精神。自晚清以来, 我国就不断引进了许多国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以满足中国儿童精神食粮的需求。与此同时, 儿童文学翻译也成了翻译家们关注与探索的焦点, 因其读者的特殊性, 不能生搬硬套一般的翻译理论及策略。
翻译目的论正好为儿童文学的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翻译目的论强调在翻译时应考虑翻译的目的, 具体到儿童文学翻译中, 其作品是为了翻译给儿童阅读赏析的, 因此译者要充分考虑目标读者—儿童在心理和生理的发育水平、知识经验、理解水平、思维特征、人生阅历及审美情趣等发面的特点, 创造出适合儿童阅读的翻译作品。“一个有成就的作家, 愿意和儿童站在一起, 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 以儿童的耳朵去听, 以儿童的眼睛去看, 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 就必然会写出儿童能看得懂, 喜欢的作品来。”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亦是如此。
三、个案分析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世界儿童文学的瑰宝, 它一经出版就受到了读者们的欢迎, 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畅销至今。故事讲述的是小女孩爱丽丝荒诞而有趣的历险故事。爱丽丝在梦中追逐一只兔子而掉进了兔子洞, 开始了漫长而又惊险的旅行, 最后与扑克牌皇后, 国王发生顶撞, 结果大叫一声, 方从梦中惊醒。这部历险记不仅满足了小读者的好奇心, 还在多方面激发了儿童的进取精神。自这部儿童小说被引进国内, 众多翻译家及学者都相继为这部英文小说翻译或改写, 市面上出现了多个翻译版本。本文将选取其中三个版本 (王永年, 贾文渊, 黄健人三人的译本) , 浅析儿童文学翻译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简洁性
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 译者应该考虑儿童在生理、心理、理解及思维能力的特点, 尽量使用儿童易于理解, 乐于接受的词汇, 避免用难词、生僻词或地域性比较强的词。例如:
比较这两种译文, 王的译文中用了“取出”, “困倦”, “招呼”, “交谈的开场白”, “腼腆”等一系列比较书面化, 正式化的词汇, 会增加小读者们的阅读难度。而贾的译文则使用“拿出来”, “慢吞吞懒洋洋”, “开始谈话”, “害羞”这样简单的日常口语, 活灵活现得展现了毛毛虫和爱丽丝相遇时的情境。可见, 为儿童翻译作品时, 用词要具体、体贴, 充分考虑到儿童的接受能力。这样才能帮助缺乏生活经验的儿童理解那些比较复杂的手段和感情。
2、译出童趣味
一部儿童作品失去了童趣, 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儿童由于其自身心理生理发育还不完善, 知识水平有限, 生活经历缺乏, 所以在翻译儿童作品时, 不应该像翻译成人文学那样使用文绉绉的词汇。故事的描述应多采用叠词、助词和感叹词等符合儿童心理的词汇, 形象生动地刻画每一个人物和故事。比如下面的翻译:
对于“well”的翻译, 黄译成:“怪呀”, 而王译成“好啊”, 虽然都用了叹词“啊”, “呀”, 但都不如贾的“哎呀”。在原文中, 当爱丽丝看到那只猫慢慢地消失, 只留下一张笑脸时, 才顿时一阵惊讶。简单的一个叹词“哎呀”, 虽然没有直接用表示奇怪的字眼, 却能将爱丽丝当时的惊讶不已的表情, 后知后觉的可爱样子表现得恰到好处。
3、译出幽默感
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英文原著里, 作者使用了很多双关语, 形成了本书一个特色—幽默, 这种幽默的文字游戏适合儿童的心理, 能够极大地吸引小读者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在翻译中, 为了能让中国的小读者们也忍俊不禁, 这就要求译者对这些词汇及表达仔细体会, 尽量做到形式上一致, 也能传达同样的幽默效果。
在原文语句中, 作者用了一个双关语“tortoise”和“taught us”两个谐音词。这个双关的目的就是为了造成谐音趣味。黄的译文将tortoise译成“海龟”, “taught us”译成“教我们”, 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忠实于原句, 但却没有了原句所蕴含的幽默感。而贾的译文却不拘泥于形式和内容, 用“鳖”和“逼”这两个谐音字, 不仅表达原句的谐音趣味性, 而且将假乌龟的不满情绪和无奈都展现在小读者们面前。由此可见, 做到形神皆似, 译出幽默感, 才能化抽象为具体, 译出小读者们喜爱的文学作品。
4、译出音乐感
在原著《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多次出现诗歌, 因此诗歌翻译成了译者翻译的重点。翻译诗歌注重节奏和韵律更胜于内容, 尤其翻译儿童文学中的诗歌更该如此。因为儿童对音律具有很强的兴趣。为了押韵, 必要时可以牺牲一些内容来达到音乐的效果。正如翻译大师赵元任所说, “如果要把原文所包涵的东西都照顾得一点不剩, 免不了就会同时又带进来好些不相干的成素, 结果就把译文弄得太长了。在这种情形之下, 译者当然只能斟酌取舍, 并且还不要忘记了音节方面是求信的一个重要幅度。”比如对下面这几行诗歌的翻译:
对比两者的翻译, 贾的译文更注重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第一小节都押“an”韵, 第二小节押“ang”韵, 为了达到这种节奏感, 省略了一些内容如“火漆, 白菜, 皇帝”等。虽然没有将内容一对一的翻译过来, 但却不影响诗歌的整体性, 反而增加了韵律感, 读起来朗朗上口, 满足了儿童对诗歌的兴趣。
四、结语
随着国际化脚步的加快, 将会有越来越多优秀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引进中国, 目的论则为这些儿童作品的翻译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依据。要翻译出儿童喜欢的译本, 前提是要牢记我们的读者是儿童。只有了解孩子的接受能力和阅读经验等各方面的特点, 站在儿童的角度, 用儿童喜闻乐见, 浅显易懂的儿童文学语言进行翻译, 才能翻译出好的作品。并且要打破僵化不变的字、词、句等各层面一一对应的原则, 把目的读者放在首要位置, 用儿童的语言将原作风格和美感表达出来, 创造出简洁易懂、富于幽默、蕴含乐感、充满童趣的儿童翻译作品。
摘要:儿童文学由于其读者的特殊性, 因此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有别于一般的文学翻译。译者在翻译儿童作品时, 要始终记住作品的读者是儿童, 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生理心理、知识水平、人生阅历、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特征, 才能翻译出童儿喜爱的作品。本文将以目的翻译论为理论基础, 对英国著名儿童小说《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三个中译本进行比较分析, 旨在探讨儿童文学翻译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目的论, 童趣味,幽默感,简洁性,音乐感
参考文献
[1]、陈伯吹.儿童文学简论[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1959.
[2]、赵元任.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3]、王永年.爱丽丝漫游奇境[M].长春:长春出版社, 2009.
[4]、黄健人.爱丽丝漫游奇境[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9.
[5]、贾文渊.爱丽丝漫游奇境记[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2011.
爱丽丝漫游奇遇记读后感 第9篇
很难想象,写出如此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道奇森竟然是牛津大学的数学教师。在一般人的眼里,逻辑严密的数学很难和天真浪漫的童话相提并论,但是,两者却在道奇森这里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据说,维多利亚女王非常喜欢《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以至于她派人取来这个作家的所有其它著作,结果却发现,这些著述讲的都是关于对数和更深奥的微积分问题。
道奇森非常喜欢小孩儿,常常编故事讲给孩子们听,《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就是在1862年夏日的一个下午道奇森讲给一个名叫爱丽丝的小女孩的故事,后来,应女孩儿的要求,道奇森将故事整理成文字。《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成书过程和童话故事本身一样趣味盎然,令人着迷。
早在童年时代,道奇森就开始构想他的“奇境”,他常将一般的日常事件幻化成动人心弦的故事。在家里的11个孩子中,他排行老三,是长子,父亲是一个偏远地区的牧师,他们住所的周围是大片的旷野,对于孩子们来说,看见一辆过往的农场拉货车都是一件稀罕的事,在这里,道奇森常常编些故事给兄弟姐妹们取乐,力所能及地帮助操劳过度的母亲。
1851年,道奇森到牛津大学的基督学院读本科,之后,除了外出度假,他都是在牛津度过的,他在那里教授数学,就是在那里,他开始为学院院长的三个小女儿写童话故事。
与孩子们在一起,是道奇森最快乐、最放松的时刻,据说,他的房子就像一个玩具商店,却收拾得异常整洁、有条理,他从不把计算尺和音乐盒混放在一起。一个本科生曾满腹狐疑地问他:“难道孩子们不会让你心烦吗?”“小孩子是我生命的大部分,我为什么要感觉烦呢?”道奇森发自内心地回答。
爱丽丝·里戴尔于1852年出生于威斯敏斯特学校,她的父亲是那里的校长。在爱丽丝四岁的时候,父亲到牛津大学的基督学院做院长,举家迁往那里。不久,道奇森得到许可,可以从院长的花园里拍摄教堂的照片,爱丽丝和她的两个姐妹迅即围到他身边,要他给她们拍照。在日记中,道奇森以“自石头”这样的字来标记这一天。“白石头”是他用于标记生活中重要时刻时使用的,这个特殊的词条将永远改变他的生活。
道奇森与爱丽丝姐妹的友谊发展迅速,保姆常把小姐妹们带到他的屋子,孩子们喜欢坐在沙发上,给“道奇森先生”讲述自己做的事隋,这样,她们的故事就可以被他编成奇境中的历险故事了。
尽管他得把与孩子们的玩耍和数学分开,但是,作为数学老师的道奇森和编写童话故事的道奇森之间并无人格的分裂,喜欢编故事看似与他富有逻辑性的头脑格格不入,但是,道奇森的想象却具有建立在逻辑基础上的独特的荒谬和奇异,这种蕴含着严密逻辑性的荒谬立刻对孩子们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对爱丽丝这样敏感、好奇的孩子尤其如此。
故事中很多稚气的语言都是爱丽丝本人说过的话,道奇森也记录了在火车上、公园里和海边所听到的其他孩子的各式各样的语言。他知道,要想让孩子全神贯注地听故事,必须使她本人成为故事的中心。《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就是以爱丽丝的名字开始的,在每一页中,爱丽丝都毋庸置疑地是小主人公,形象逼真而又自然。道奇森讲给其他孩子的故事,尽管没有写出来,也都成了每个孩子心中最宝贵的财产,在维多利亚式的大家庭中,当孩子们一切都得与别人共享时,这样的财产显得弥足珍贵。尽管道奇森的故事将孩子们带人幻想的国度,但是,故事却总是从她们周围熟悉的环境和身边发生的事情开始的。这样,他能轻松地随着孩子们想象力的展开而使她们沉迷于奇特、刺激的历险故事中。
爱丽丝姐妹对于牛津院内发生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新建成的博物馆及里面摆放的展品对她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已经绝种了的渡渡乌的遗骸令她们着迷,渡渡鸟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重获新生。爱丽丝经常提出关于昆虫的分类这样难以解答的问题,当然,她只是想知道这种昆虫是否蜇人。
爱丽丝的许多朋友都是牛津大学教授们的孩子,所以,她认识这里的大多数教授。她对那些老学究非常熟悉,故事中书呆子气十足的矮胖教授和动辄给人以哲学忠告的叼着水烟袋的毛毛虫就是以他们为原型的。巴塞罗谬·普莱斯教授曾经是道奇森的老师兼好友,他在牛津非常有名,通常被称为牛津的“蝙蝠”,因为他讲课时总是好似在大家的头脑中飞行,道奇森信手拈来地将他对天文学的兴趣运用到爱丽丝的奇境中:
闪闪的小蝙蝠,
我感到你是多么奇怪!
你飞在地面上多高,
就像茶盘在天空上
牛津大学基督学院的嵌板上雕刻着撒克逊公主的生平,其中一块嵌板描绘的是宾塞的一口圣井。据说,基督学院的建造者圣弗莱丝史怀德曾被阿尔加国王追赶到宾塞,阿尔加国王想娶她为妻,却因为冒失而被击瞎,圣弗莱丝史怀德向圣玛格丽特祷告,奇迹发生了,一口井出现了,井水使求婚者的眼睛复明,阿尔加国王满怀感激地离开了,圣弗莱丝史怀德得以回到牛津去建修道院,这个修道院就是现在基督学院的前身。这口圣井成为宾塞的“糖浆井”,“糖浆”一词在中世纪有“治愈疾病的液体”的含义。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发疯的茶会”上,睡鼠讲道:“从前有三个小姐妹,她们的名字是:埃尔西、莱斯、蒂尔莉,她们住在一个井底下……”埃尔西、莱斯、蒂尔莉是爱丽丝和她的姐妹们的小名,爱丽丝理所当然地问道:“她们为什么住在井下?”睡鼠告诉她那是一口糖浆井,一开始,爱丽丝认真地说:“没有这样的井。”后来又说:“也许有那样一个井吧。”她记起了传说中宾塞的那口井。
1851年,业余摄影盛行。道奇森在1856年拥有了自己的相机,他经常给爱丽丝姐妹拍照,这于他是极大的乐趣,因为他认为,孩子们一眨眼就长大了,他的照片却能够将天真、可爱、烂漫的小女孩作为他“梦中的小精灵”永远封存在记忆中。他还在橱柜中为孩子们准备了各式服装,在小姐妹们穿上中国的服装之前,他给她们讲中国的地理和风俗。他在图书馆里借到麦卡尼写的《中国大使》一书,书中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觐见皇帝的情形,皇帝坐在被人高高抬起的金轿中,每个人都向他叩头,麦卡尼这样写道:“朝廷里的人立刻匍匐在地。”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专横霸道的红心王后手持皇冠,命令所有的纸牌跪地向她参拜。故事中的爱丽丝说的话肯定是现实生活中的爱丽丝评价皇帝的语言:“要是人们都脸朝地趴着,根本看不到皇上的队伍的话,那游行还有什么意义呢?”
1862年7月4日,道奇森带着爱丽丝姐妹进行了一次难以忘怀的远足,他们的船从牛津教堂的对岸出发,逆流而上,沿着泰晤士河一直到了歌德斯托,途中经过了宾塞。道奇森又一次讲起了他那永远讲不完的爱丽丝历险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爱丽丝,爱丽丝的姐妹也充当了其中的角色,与他们同游的达克沃斯成为故事中的鸭子,道奇森是渡渡乌。故事从爱丽丝掉进老鼠洞讲起,展现了一个充满新奇、幻想的奇妙的世界。
他们在歌德斯托河段的农场野餐,这里毗邻泰晤士河的回水处,有一些捕捉鳗鱼的装置,这激发了道奇森关于“威廉爸爸”诗歌的灵感,鳗鱼稳稳地立在威廉爸爸的鼻子上,站在他头上翻筋斗。孩子们对翻筋斗的表演印象非常深刻,几天前,她们曾看过法国著名的杂技演员布朗丁在牛津的一条绳子上做他曾在尼亚加拉大瀑布表演过的杂技动作。
划船回去的路上,孩子们期待着更多的故事,但是,道奇森有些累了,告诉她们:“下次再讲吧!”孩子们吵嚷道:“这已经是下次了!”在孩子们的再三要求下,道奇森接着讲起了爱丽丝的故事。通常,道奇森讲的故事都非常短小,但是,这次可不同了。当爱丽丝站在进屋的台阶上与朋友互道晚安的时候,她说:“道奇森先生,我希望你把爱丽丝的故事写出来送给我。”
据达克沃斯回忆,道奇森几乎彻夜奋笔疾书,写下他能记起的故事。道奇森不管什么事情都竭尽全力地做得完美,直到两年后,1864年底,爱丽丝才收到《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上面有道奇森的题字:“送给亲爱的小朋友的圣诞礼物,作为对那个夏日的回忆。”
查尔斯·道奇森写下他那些荒谬怪诞的故事,“不是为钱,也不是为名,而是希望为我所喜爱的孩子提供一些适合她们纯真年龄的快乐嬉戏的素材,这种嬉戏恰恰是孩子们应该享受的,也希望故事提供给她们及其他一些想法,我希望这些想法与生活的节拍并不完全脱节”。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读后感 第10篇
我用了大约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这本书,我来给大家说一下主要内容吧!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叫爱丽丝的小女孩在梦中追逐一只会说话的红眼睛兔子,在掉进兔子洞之后遇到了许多许多稀奇古怪的事情:喝了药水身子能变大、变小,柴郡猫能隐身,毛毛虫能吸着烟斗说话,扑克牌会打棒球,王后总叫着看人头……许多奇怪的事情,直到最后与扑克王后、国王发生顶撞,才急的从梦中醒来。奇幻的漫游之旅使爱丽丝不仅钻进了兔子洞里,也钻进了一百年、一千年来所有小朋友的心里。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爱丽丝是一个善于提问、很有礼貌的小女孩,我也要学习她的这一优点。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读后感 第11篇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这本书,讲的是个奇妙的童话故事。在故事里,一个名叫爱丽丝的小女孩,在一只会说话的小白兔带领下,走进了一个神奇而充满梦幻色彩的童话世界。在那里,有慢吞吞的毛毛虫先生和假海龟,有扑克国王和它的士兵等等,一连串的怪事不断发生。在这里爱丽丝一会儿变大,把小动物们吓得够呛,一会儿变小,又被小动物们欺负,好玩极了。更可笑的是,爱丽丝尽然掉进了自己制造的“眼泪池塘”。接下来,爱丽丝结识了长相怪异的柴群猫,暴躁的红桃皇后、故作悲伤的假海龟,并参加了一场疯狂的茶会。这一切都是那么神奇而不可思议。
爱丽丝在这里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一样,变化多端,神奇莫猜。阅读以后,它给我带来了惊喜和快乐。我要跟着爱丽丝去旅游世界。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读后感 第12篇
故事讲了爱丽丝在追赶一只兔子时掉进了一个神奇的兔子洞,在哪里,他一会儿变大,一会儿又变小,还掉进了自己的泪水池。她还遇到了许多奇怪的任何事:爱丽丝在一个房子里认识了会笑的柴郡猫,它一瞬间就会出现或消失;还认识了喜欢喝茶的三月兔;和动不动就要砍人脑袋的红心王后等等。在法庭的庭审现场,爱丽丝变得很大,直到扑克牌兵扑向她,她才醒过来,原来是一场梦。
这本书的故事很奇特,作者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写了这么多奇怪的是。爱丽丝可真是一个天真的女孩,想一想自己,好像也和爱丽丝有些一样,一样爱提问,一样活泼可爱。爱丽丝的性格和我们小孩子一样,同样天真可爱。
爱丽丝漫游奇遇记读后感 第13篇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刘易斯·卡罗尔;翻译策略
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的儿童文学作品《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大量描写了一些非常生动有趣的儿歌,这也为整篇小说的趣昧性增色不少。小说《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主要讲述主人公爱丽丝在自己的一场梦境中,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误打误撞跌进到一个兔子的洞中,然后进入到一个非常神秘的环境中。在这里她遇见很多奇怪的生物,它们会说话、会玩一些正常人的娱乐活动。在这部童话小说中充满了很多稀奇古怪的天真想法,其中运用的儿歌更为整部作品添加了更多的欢乐,同时也带给读者不同于以往童话小说中的感觉,给读者带去快乐、回忆和满足。这部小说具有很大的文学价值,受到各国学者的研究和讨论,其中就我国文学者们来说,他们自20世纪以来就把《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翻译成很多中文译本。随着中文翻译本的增加,翻译界对这些翻译本的研究越来越有兴趣,研究的也越来越多,但是,大部分翻译本都忽视了翻译的标准以及翻译的目的,只是很片面地对小说进行翻译。
一、目的论与儿童文学翻译
翻译者在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其他语言的时候应该尽可能把原著中的文本形式以及文化归于到本国语言和文化的体系中,但是外国文本和文化以原本的形式引进的时候,在不影响原有作者的思想和价值观点的情况下需要添加一些新的要素。
1.翻译目的论阐述
翻译目的论的提出是由德国的翻译家Han Vermeer首次提出的,并且将一些理论模式结合、发展在一起,相比以前,它是一种比较新的翻译模式。它完全摆脱了以往以语言翻译价值论为中心的束缚,他认为语言上的平等是不能够解决翻译的主要问题。他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翻译者在翻译的时候采取的翻译策略和选取的翻译方法都必须依靠作者在翻译时提出的翻译目的或者想要达到的功能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可以说翻译就是在以翻译目的为基础的情况下满足读者的需求所产生的语篇。我们知道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和自己独有的价值观,因此翻译并不是一种语言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的行为。我们在翻译的时候,翻译者需要根据一些具体的要求,结合已经确定下来的翻译目的和一些读者的阅读习惯等特殊的要求进行一些翻译。
2.儿童文学翻译
儿童文学作品是专门为儿童的阅读所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是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语言习惯等的文学作品的总称。儿童文学作品主要是为了培养儿童在童年时期的语言发展和个人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能力所创作出来的,具有提升儿童对艺术的审美和创作的能力。我国引进了很多外国优秀的儿童文学著作,旨为满足我国儿童对外国的好奇心和精神世界的填充的需求。同时,面对这样的需求,对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也成为翻译者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由于读者的特殊,我们在翻译的时候不应该只按照字面的意思生硬地去进行翻译,这样读者很难理解作品的真正含义。而翻译目的论的提出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它为儿童文学的翻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翻译目的论对翻译目的的要求比较严格,在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我们知道它本身就是为了儿童的阅读所创作出来的,因此翻译者在翻译的时候需要充分地考虑到自己面对的读者儿童的心理、思想和文字的认识程度,从而创作出儿童读者们可以阅读的翻译作品。
二、在目的论视角下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翻译策略分析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现代的儿童对西方国家的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翻译外国文学著作的时候,翻译本不应该丢弃原著中的西方文化的独特性,而是应该尽一切可能去满足读者的求知欲。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含义,当一种语言被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的时候,两种语言之间是很难达到语言意思上的对等。小说《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就包含了很多这种意象的描写,因为他们大部分都是存在英语当中的不被中国读者所认识,这就增加了翻译者翻译的难度,因此翻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考虑两者之间的差距。
1.原文介绍
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叫做爱丽丝的小女孩和自己的姐姐在河边看书,但是却不小心睡着了。在她的睡梦中,她正在追逐一个很奇怪的兔子,这个兔子穿着背心衣服,拿着怀表而且还会说话,在追逐的过程中,爱丽丝不小心掉进了一个洞里面,这是一个神秘世界的入口。在这个神秘的世界里,爱丽丝好奇是什么原因,使他一会变大一会变小,甚至有一次她掉进了一个池塘里,但是这个池塘是她自己无助时流下的眼泪。在这个世界里,还有奇怪的东西,比如很多随便喝一口水就变得很小,随便吃一块蛋糕就变得很大,同时她还遇见了一群人和动物,这些人都具有自己的特点,而动物又是非常珍贵和稀少的品种。她还参加了一场茶花会,一场比赛和一场审判的活动,但是最后却因为和女王殿下发生冲突而醒,这时她发现自己是在池塘边,而自己的姐姐正在非常溫柔地拂去她脸上的树叶。小说《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这本书中主要突出作者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书中充满了各种稀奇古怪的情节,但是读者在阅读时却没有感觉到他的荒诞,相反会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和关注,这也是他的作品可以一直被读者所接受和喜欢的主要原因。
2.译本分析
(1)原文中一处描写“It is a Cheshire cat,”said the Duchess,“and that is why,pig”,翻译成中文就是:这是个柴郡猫,公爵夫人说,这也是为什么他这个样子是非常可笑的,猪。在这里我们知道单词“Cheshire”是英国的一个郡的名称,但是翻译者在翻译“Cheshire cat”没有按照字面的意思翻译成柴郡猫,而是通过利用备注的方式将它进行解释,标注为:英国西部的一个专门生产干奶酪的地方,在很早的时候奶酪是被制作成一个微笑的猫的形象而被人们所认知的。同时词语“grin likea Cheshire cat”在英国也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谚语,表示一个露着牙齿微笑的就像只柴郡猫。这样的翻译虽然看似是按照字面的意思去翻译,但是却保留了西方文化的文化意象,为儿童提供了一个非常生动形象的动物描写,也增加了小说中描述故事的神秘性,使儿童在阅读的时候有兴趣继续阅读下去,同时成年人在阅读的时候也会觉得生动有了趣。
(2)在原文中还有一处描写“They very soon came upon“Gryphon,lying fast asleep in the sun”,翻译者将它翻译为‘他们很快就遇见了格里芬,这时它正在阳光下睡觉”。作者在小说中为了能够引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于是在文章中塑造了很多奇怪而且可爱的动物的形象,他们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看到的比如:大白兔、假海龟和蜥蜴壁儿等等。在这句话的翻译中,翻译者将单词“Gryphon”翻译为汉语“格里芬”仅仅是因为根据英语的发音而翻译为汉语,在读音上他们是相似的。为了帮助读者很好地理解翻译文,作者在备注中解释为是虚构的不真实的动物,但是却有着力量的美好的含义。在这里除非读者阅读了文章的脚注,否则他们将不知道这代表的真实含义,而这里脚注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译本,而且还可以增加读者的课外知识,使读者在开心的阅读完以后可以获得知识上的收获。
(3)原文中一处描写“There is a large mustard-mine nearhere.And the moral of that is the more there is of mine,lessthere is of yours.”有的翻译者将它翻译为:“这儿附近有一个很大的芥末矿。其中的教训是——我的东西越多,你的东西越少”,他在处理单词”mine”这个多种含义的词语的时候,作者是将它翻译为普通的词语“东西”,但是却没有完全明白原有作者在此处运用到的文字技巧,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也没有感觉到作品的意思,我们也没能体会到翻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良苦用心。这样的翻译看似是按照原文进行直白的翻译,但是没有任何韵味可以体会,但是如果在备注中标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感受到小说语言的幽默和诙谐。
传统翻译观点认为,翻译本与把原本之间是对等的关系,这既完整描述出翻译人员在翻译时的基本途径又是人们衡量翻译本的最直接途径。翻译人员在翻译的时候大都希望可以保持翻译本与原本之间互相的平等,翻译本与原本的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就认为这个翻译本是“好”的。本文通过对小说《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翻译策略的分析和研究,笔者私自认为,在翻译的时候,翻译者需要将读者的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阅读习惯和审美标准等等都作为影响翻译的主要原因,这样才可以完成翻译者在翻译的时候的愿望。因此,我们在翻译活动的时候,翻译者首先应该站在读者的立场上,用普通人的观点和眼光去分析和翻译,并且要考虑到翻译者的意见。
[参考文献]
[1]封虹虹.目的论视角下的双关语翻译——析《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两个中译本[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0).
[2]赵晓萌.顺应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探析——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为个案[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2,4(3).
[3]代丽春.从目的论角度评析吴钧陶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译本[J].考试周刊,2012(30).
[4]闫敏敏,朱益慧,《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儿歌翻译[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4).
[5]卡洛尔著,贾文浩,贾文渊译.爱丽丝漫游奇境记[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
[6]张美芳,王克非.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7]陈伯吹.儿童文学简论[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59.
(收稿日期:2015-12-29)
[基金項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国文学在晚清中国的传播和影响》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BZW106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读后感 第14篇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由英国作家查尔斯·勒特威奇·道其森(笔名刘易斯·卡罗尔)于1865年出版的一本童话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爱丽丝的小女孩,在梦中追赶一只兔子而掉进了兔子洞,并由此进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开了一段神奇的旅程:他一会儿变大,一会儿变小,遇见了会笑的柴郡猫、疯狂的三月兔、会唱歌的甲鱼、残忍的红桃王后和唯唯诺诺的红桃国王……他不断探险,直到最后醒来。后来爱丽丝又做梦来到了镜子中的奇幻世界,她在一个巨大的象棋棋盘上开始了自己探险的旅程。她从一个小卒子开始一步一步往前走,每一都遇见了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最后,爱丽丝终于走到了第八格,他变成了女王!爱丽丝醒来后,她仍不知到这一切是自己的梦,还是红棋女王的梦。
第一次读《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之后,我有一种特别新鲜的感觉。爱丽丝的梦稀奇古怪、荒诞有趣,充满了各种奇特的幻想:能够变大变小的身子,能组成王国的扑克牌,能穿入的镜子世界,使人忘记名字的小树林等等。这一切就像是我的一个五彩梦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也让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过足了瘾头。
再次读《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这个故事,我又发现爱丽丝是个十分可爱的小女孩。她天真活泼,充满好奇心;她还有一颗同情心,懂得明辨是非。在爱丽丝身上,可以看到我们少年儿童纯真的天性。因为整个故事都充满了幻想,而爱丽丝又是那么的可爱、纯真。看了这本书对我的想象力也大有裨益。人类以游历和冒险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似乎特别的情有独钟,究其原因,是人类资料、内心地渴望自己走的更远,力量更强。这本书里面的字能让我门不出户就能领略自然与社会的万千景象,它在某些情节中不禁意的注入人类的智慧与坚强,使我在享受到巨大阅读快感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澎湃的精神力量。这本书让我的生活色彩斑斓、富有乐趣。把你最宝贵的时间,献给最值得你珍视的书吧!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读后感 第15篇
爱丽丝跌入了仙境,遇到了扑克牌士兵和整天嚷着要性格跋扈残暴红皇后,成天叫嚷着要砍掉人们的脑袋,喜好地下世界处于她的残暴统治之下的。
红王后认为花的颜色没有达到她的标准,要砍士兵的头,爱丽丝挽救了士兵们的性命。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读后感 第16篇
比如爱丽丝从梦中醒来,就开始了自己的旅程,因为她想梦中想到的是否是真的,所以他就背上行李踏上了寻找梦中的场景。
爱丽丝翻越了一座座大山,跨过了一条条河流,却始终没有找到她梦中的场景,但她从来就没有屈服过。正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所以爱丽丝打起了精神,继续寻找自己梦中的场景。
爱丽丝知道,梦本来就是毫无逻辑的,她遇见的人和事都那么混乱荒诞。就是因为这样,爱丽丝才会继续寻找梦中的场景。
过了很久,爱丽丝走进了一个村庄,这个村庄呈正方形,四周都砌了很高很高的墙,那是用来抵抗野兽的进攻才建造出来的。
在正东方向是村庄的出口,也是村庄的入口,在出口的两旁有两座t望塔,每一个t望塔上都会有两个村民拿着望远镜在四处观察。
这里的村民也很好客,看见从远方来的人就会欢迎人进去吃饭。在村庄的里面有一个拳击馆,但拳击馆的里面其实并不是用来斗拳的,而是用来躲藏的。村庄里从来就不缺肉,因为在村庄的南面是一片森林。
终于爱丽丝走累了,她来到了这个村庄。突然,在爱丽丝的后面,有人拍了拍爱丽丝的肩膀。爱丽丝转过头,原来是一个老头子。
老头子和蔼可亲地问:“你是刚来到这边村庄的吧?”爱丽丝惊讶的说:“你怎么知道我是刚来这个村的?”
老头子又说:“因为我在这生活了70年,这里所有人都是老熟人了。这个村庄的人的皮肤跟我的皮肤都是一样的,唯独你的皮肤和我们这里村庄的人皮肤不一样。”
这时候,爱丽丝才恍然大悟。老头子问:“你来这里干嘛?”爱丽丝就把她来到这里的过程全部都告诉了老头子。
老头子笑了笑说:“你说你在梦里梦见的场景以为在现实中会有的?不,梦中的场景跟现实中是没有的,所以你梦见的场景在现实中是没有的。”
爱丽丝漫游奇遇记读后感 第17篇
【关键词】目的论 译本 简化
一、目的论概述
凯瑟琳娜·赖斯被公认为是德国功能学派理论的创始人。1971年,赖斯在《翻译批评:潜力和制约》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初步设想,后来经汉斯·菲米尔,贾斯塔·赫兹·曼塔利和克里斯蒂安·诺德不断发展和完善,最后形成了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功能派翻译理论包含三个主要法则,其中以目的法则(Skopos rule)为主,因此功能派翻译理论又称为目的论。该理论是对传统翻译理论的重大突破——它不再局限于翻译对等,而认为译者应该将目标读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译者翻译过程中可以突破语言层面的对等而适当变通来满足目标读者的需要。
二、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介绍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英国作家Lewis Carroll于1862年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三年后面世。1922年,赵元任第一次将本书译为汉语介绍给中国的小读者。之后十余种译作先后出版,每个译本都各有特色,但是考虑到对比需要,笔者选择两个译本进行分析研究:一个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赵元任先生的译本(2002年版),另一个是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和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吴钧陶先生的译本(2007年版)。
三、译本中的简化现象
根据目的论的语内连贯规则(intratextual coherence rule),儿童读物首先要能被儿童所理解,其次才能实现娱乐性。语内连贯要求译文能被处于特定环境中的目标读者接受,而“简化”是能达到这一要求的基础。失去了可读性,读物便毫无价值可言。正如Nancy Williams所说,要想让孩子们理解和喜欢故事,首先应该保证他们在读书过程中不会遇到生词障碍。如果读物太难理解,读者会花费大量精力来读这些词而不是理解故事(Williams,2000:13)。
1.措词。措词是指人们在说话、写作、行文时,经过深思熟虑,综合考虑受众的思想、情感、心理特征、个性特点、学历背景、生活习惯等因素的情况之下,精心选用恰当的词语、句子,有效表达自己的意思,并让受众易于理解、接受、相信的一个互动过程,亦作“措辞”,今多指说话或行文时选择的词句。
目的论将读者的需要排在第一位。儿童的词汇量和认知能力有限,那么他们的读物应该在他们的可理解范围内选用尽量简单的语言。下面从措词角度出发,比较两个译本对于同一段文字的不同处理方法。
原文:
…for,you see,Alice had learnt several things of this sort in her lessons in the schoolroom,and though this was not a very good opportunity for showing off her knowledge,as there was no one to listen to her,still it was good practice to say it over.
赵译:
你想这些事情是阿丽思从学堂里学着背的,现在可惜没有人在旁边听着夸她,都白说掉了,可是练练说说也好。
吴译:
你瞧,这是因为爱丽丝在教室里念书的时候,一知半解地学到了这一类学问,虽然此刻并非显示她的知识的大好时机,因为现在没有人在听她讲,虽然如此,把它说出来依然是很好的实习嘛。
作为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具有最基本的特点——简单。作者Carroll选用了“practice”一词来描述爱丽丝的随意行为——数学练习。赵译采用“练练说说”,而吴译采用 “实习”。百度百科对“实习”做如下解释——实习:顾名思义,在实践中学习。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或者说当学习告一段落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所学需要或应当如何应用在实践中。因为任何知识源于实践,归于实践,所以要付诸实践来检验所学。实习一般包括大学里学生的精工实习和公司里安排员工进行的实习。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可能偶尔听到过这个词汇,但是让他们真正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无疑是太艰难的任务。相比之下,赵译的“练练说说”比较容易接受。
此外,赵译在翻译句子时添加了“夸她”和“都白说掉了”。根据目的论的指导思想,考虑到目标读者的需要,译者在翻译中可以做适当的处理,比如增加,删除,缩减等。赵译的处理符合现实生活,增强了作品的可理解性。众所周知,每个孩子都喜欢得到家长,老师或其他人的表扬。小说中,爱丽丝正在炫耀她的知识储备,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因此,赵译的“夸她”和“都白说掉了”特别符合现实中儿童的思维,自然有利于他们的理解。
2.句法。句法是一个语言学术语,研究句子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它们的排列顺序。简而言之,句法是对句子构成的研究(胡壮麟,2001:15)。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只能理解短句子,结构简单的句子。此外,英语和汉语的句法结构有很大不同,翻译时候也要考虑到这个方面。根据目的论,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读者的特征。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要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有时候可能需要改变句子结构。例如:
原文:
Alice was beginning to get very tired of sitting by her sister on the bank,and of having nothing to do:once or twice she had peeped into the book her sister was reading…
赵译:
阿丽思陪着她姊姊闲坐在河边上没有事做,坐得好不耐烦。她有时候偷偷地瞧她姊姊看的是什么书……
吴译:
爱丽丝挨着她的姐姐坐在河边,由于无事可干,开始觉得没劲。她刚才对姐姐正在阅读的书本瞧了一两眼……
在“the book her sister was reading”中,“the book” 是这部分的主语,但是在逗号之后的部分中,则是做句子的宾语,而“her sister was reading”是作为定语来修饰“the book”。因此,如果句子采用字对字的翻译,那译文就应该是“她的姐姐正在阅读的书”,整句话就该翻译为“有那么一两次她偷偷地瞧她姐姐正在看的书”。这句话读起来非常复杂、冗繁,而且令人费解。实际上,著名翻译家张培基主张,翻译过程中有时候需要采用删减策略来使译文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吴译没有做删减处理,译文为“她刚才对姐姐正在阅读的书本瞧了一两眼”。比较而言,赵译改变了句子顺序,简化了句子,译为“她有时候偷偷地瞧她姊姊看的是什么书”——译文句法结构发生了改变,通俗易懂,为儿童的阅读扫除了障碍,提高了阅读乐趣。
3.口语化的表达。儿童成长在口语化的语言环境中,他们更熟悉口语化的语言;此外,鉴于他们的年龄,他们通过阅读或者学校教育所学到的书面语言相对较少。因此,儿童读物应该尽量选用比较口语化的语言。例如:
原文:
Alice felt so desperate that she was ready to ask help of anyone; so,when the Rabbit came near her,she began,in a low,timid voice,“if you please,sir-”
赵译:
阿丽思自己也急到这样没法,她无论对谁都愿意求救,所以等到那兔子走进的时候,她就轻轻地,好像害怕似的,开口道,“劳您驾,密斯忒——”
吴译:
爱丽丝感到身陷绝境,一筹莫展,随时都愿意向任何人求救,所以再大白兔跑近她的时候,她用一种胆怯的声音低声恳求说:“先生,对不起——”
如上所述,儿童读物应该尽量选用口语化的语言,避免使用过多书面语,尤其是四字成语。很明显,吴译的“身陷绝境”,“一筹莫展”,和“胆怯的声音低声恳求”,肯定不是适合儿童的表达。对照而言,赵译采用的“急到这样没法”,“轻轻地”,“好像害怕似的”和“开口道”等,是儿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说法,更适合儿童的理解程度。
4.儿化音和感叹词的使用。汉语中,儿童语言经常在某些词的后面添加“儿”音,此外,儿童语言还经常伴随感叹词,如“吧”,“啊”,“呢”,“呀”,“嘛”,“罢了”。不同的感叹词表达不同的意思,具备不同的功能。英语中不存在这种语言现象,那么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呢?例如:
原文:
Down,down,down.Would the fall never come to an end?
赵译:
掉呵,掉呵,掉呵!这一跤怎么一辈子摔不完了吗?
吴译:
往下,往下,往下掉。会不会掉个没完没了呢?
原文中重复使用一个词 “down”,汉译过程中,赵译采用“掉呵,掉呵,掉呵”,而吴译仅仅译出了方向性,“往下,往下,往下掉”。试想一群小孩听故事,如果听到“往下,往下,往下掉”,孩子们可能没有任何反应,只等待听“掉”的结果;但是如果听到伴随着节奏感和夸张的手势讲出来的“掉呵,掉呵,掉呵”,很可能会捧腹大笑。使用感叹词更符合儿童对语言的接受,让语言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儿童文学翻译的主要目标读者是儿童。由于其阅历有限,儿童的接受能力处于较低水平。目的论是注重实用效果的理论,它要求翻译行为以目标读者的需要为导向,对于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译者在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要时刻牢记目标读者是儿童,所做的翻译要便于儿童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译出收到广大少年儿童欢迎的作品。
参考文献:
[1]Carroll,Lewis.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 Through the Looking-Glass[M].London: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1993.
[2]Williams,Nancy s.Childrens Literature Selection and Strategies for Students with Reading Difficulties:A Resource for Teachers[M].Massachusetts:Christopher-Gordon Publishhers,2000.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7.
[4]石永霞.功能目的论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校报,2010.1.
[5]吴钧陶 译.爱丽丝奇境历险记[M].上海: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1.
[6]向晨.基于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批评[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
[7]应承霏.英语儿童文学的汉译策略[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
[8]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9.
[9]赵元任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爱丽丝漫游奇遇记读后感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