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骨折椎体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61

骨折椎体范文(精选11篇)

骨折椎体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2月至2009年8月,收治外伤所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并资料完整的病例218例,其中男44例,女174例;年龄48~82岁,平均72.1岁,均行PVP治疗。全部病例至少随访18个月(18~55个月)。实施PVP的指证为:局限性腰背痛、进展性后凸以及行正规口服药物并支具固定3个月以上保守治疗失败的病例。病椎(新鲜压缩骨折)由局部压痛与X线片、MRI检查结合确定。排除标准:脑卒中病史,伤前行走困难,脊柱肿瘤或感染,全身情况不允许行手术治疗者,以及无法完成18个月以上随访者。

1.2 统计方法

218例患者中,196例有疼痛性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者进行了一次PVP治疗,另外22例患者均进行两次以上PVP治疗。因两组数据样本量相差较大,为使其具有可比性,随机抽取进行一次PVP治疗的病例中1/3患者(65例)为A组,进行两次以上PVP治疗的22例定为B组。统计两组年龄、性别、两次骨折间隔并记录其骨折部位、骨水泥注射量、术前骨密度以及骨水泥是否渗漏到椎间盘。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病例特点进行描述性统计,并对A组和B组进行两组间比较的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用来比较相邻和非相邻VCF主要指标差异。Kruskal-Wallis检验用来评价新发的相邻VCF与骨水泥椎间盘渗漏间的相关性。

2 结果

218例患者平均年龄(72.1±7.9)岁。骨折多数发生于胸腰段,286个椎体中,204个椎体(71.3%)发生于T11~L2。其中,22例(10.1%)在随访期间发生新的椎体骨折(包括相邻节段及非相邻节段)。22例中,17例(77.3%)发生2次骨折,5例(22.7%)发生3次骨折。

A、B两组基本情况见表1。A组平均年龄明显小于B组。A组有18例患者(27.7%)进行了骨密度检查,平均T值-2.3。B组有8例患者(36.4%)进行了骨密度检查,平均T值-3.7,A组骨密度明显高于B组(P<0.001)。骨水泥注射量A组为(5.6±2.1)mL(2~12 mL),B组为(5.5±2.0)mL(2~11 mL),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443)。

相邻椎体骨折的发生情况:第二次PVP 22例,与首次PVP对比,新发椎体骨折38个,其中相邻椎体骨折23个,占60.5%;第三次PVP 5例,新发椎体骨折18个,其中相邻椎体骨折11个,占61.1%,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相邻椎体骨折总的发生率为60.7%。相邻椎体VCF距上次骨折的时间间隔为(73.5±69.2)d,非相邻椎体VCF距上次骨折的时间间隔为(278.3±241.4)d。显然,相邻椎体比非相邻椎体VCF发生更快(P<0.001)。

相邻椎体骨折与骨水泥渗漏的关系:第一次PVP骨水泥渗漏发生率12.6%,第2次13.1%,第3次11.1%。第一次行PVP治疗的218例(286个椎体)患者中有36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其中11个椎体发生椎间盘渗漏。第一次PVP发生椎间盘骨水泥渗漏与随后的相邻椎体骨折发生有相关性(P=0.045)。第2次行PVP治疗的22例(38个椎体)患者中5个椎体发生渗漏,其中1个为椎间盘渗漏;第3次行PVP治疗的5例(18个椎体)中2个椎体发生渗漏,其中无椎间盘渗漏。第2、第3次PVP椎间盘骨水泥渗漏与相邻椎体骨折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第一次PVP治疗中,2例骨水泥渗漏因产生神经症状而需要外科处理(1例椎板减压,1例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1例发生术后血肿,但无需外科处理;1例发生感染,通过抗感染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1例因套管取出过早,骨水泥沿穿刺通道渗入软组织内形成针状凝固,经手术取出;无与手术相关的死亡病例。第2、3次PVP治疗中无主要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

典型病例为一女性患者,75岁时发现L1压缩骨折,行PVP治疗,5年后T12、L3及L5骨折(见图1),再行PVP治疗(见图2),1年后再发L2骨折(见图3),第3次行PVP治疗(见图4)。L3椎体手术时发生较为明显的骨水泥渗漏(见图1),但无明显症状,未行特殊处理。

3 讨论

3.1 PVP术后相邻椎体骨折的发生机制

PVP与后凸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均为目前较为有效的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方法,尽管二者在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均有较好的效果,但采用何种方式仍有争议。对多项研究的系统回顾[2]表明,PVP与PKP仅在骨水泥渗漏方面存在差异(分别为40%与8%),但在临床效果及术后再骨折等其他并发症方面的比较仍因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而无定论。同时,在PVP 40%骨水泥渗漏的病例中,只有3%出现症状,且多数较轻微,无需特殊处理。考虑到费用等问题,目前仍有较多病例选择PVP治疗。本组选择行PVP手术治疗的病例进行研究,发现术后相当一部分病例在原有骨折基础上再发椎体骨折。统计表明,超过一半的新发骨折发生于PVP术后3个月内的相邻椎体[1,3]。本研究中,约60.7%的新发椎体骨折发生在相邻节段。目前相邻椎体骨折的机制尚不清楚,但实验和有限元分析提示其可能与机械载荷的变化有关。研究表明,PVP改变了相邻椎体的机械载荷,约为17%,其机制可能是骨水泥的注入导致终板膨隆,降低了局部椎间关节的活动能力和柔韧性,由此导致椎间盘压力增加,并传导至相邻椎体,从而增加椎体骨折的风险[4]。椎体压缩后楔形变,导致脊柱生理曲度改变,伤椎骨水泥强化后强度过大,尤其在发生灌注剂渗漏时,椎间盘功能下降,伤椎对其相邻椎体产生的不良应力导致了椎体成形术后相邻椎体再发骨折率的增高[5]。后凸畸形可能是相邻椎体骨折的原因,但由于影像学资料往往是在急性期患者有疼痛症状时(尤其是第二、三次骨折)所拍摄,我们所看到的脊柱序列可能并非真实的序列,因此很难通过回顾性研究证实。有研究指出,PVP后新发相邻椎体骨折的风险增加,并且比非相邻椎体骨折发生更快[3]。本研究结果与此相似:相邻椎体骨折较非相邻椎体骨折发生更快,其周期分别为73.5 d与278.3 d。3.2骨水泥注入量与相邻椎体骨折的相关性临床报道表明,“非足量”骨水泥填充可达到明显的止痛效果,并使椎体获得良好的强度和稳定性,但达到合适的椎体硬度和强度所需的骨水泥注射量仍无定论[6]。本研究中,A组的骨水泥注射量为(5.6±2.1)mL,(2~12 mL),B组的骨水泥注射量为(5.5±2.0)mL(2~11 mL),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3)。本研究无法证明骨水泥的注射量与相邻或非相邻骨折发生率之间的相关性。

3.3 骨水泥渗漏与相邻椎体骨折的关系

有报道认为,只有骨水泥渗漏进入椎间盘才是PVP术后新发椎体骨折风险的预测因素,而下列因素均与其无关:性别、年龄、骨密度、PVP手术次数、每次PVP椎体数、累计PVP椎体数、PVP椎体间的单个未行PVP的椎体、PVP椎体间的多个未行PVP的椎体、每次PVP注入的骨水泥量、骨水泥累计总注入量、骨水泥渗漏进入椎体周围软组织以及骨水泥渗漏进入静脉丛[7]。Chen等[8]对106例VCF患者行PVP术后2年随访发现,20例术后出现术椎相邻椎体骨折,其中发生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与未发生渗漏者有明显差异,表明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可能会导致相邻椎体骨折。本研究证实,2次或2次以上PVP组与单次PVP组相比,平均年龄更大,骨密度更低,而椎间盘骨水泥渗漏增加了初次PVP后相邻椎体再发骨折的风险(P=0.045),但在第二、三次则变的不再明显。

3.4 骨质疏松与椎体骨折的关系

本研究中,A、B两组在骨密度方面有显著差异,说明骨质疏松是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多数患者在发生VCF之前缺乏正规的骨质疏松诊断与治疗,即使在发生VCF并行PVP之后,仍很少进行有效和持久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因此,对于老年人来说,尽早开始正规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将是减少VCF发生的重要手段。

总之,PVP是一种微创治疗手段,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减少骨折相关并发症。椎体骨折明显增加再发骨折风险,而在行PVP术后新的VCF可反复发生。PVP后更易发生相邻节段再骨折,此骨折较非相邻节段骨折发生更快。年龄越大,骨密度越低,则越容易发生多椎体VCF。椎间盘骨水泥渗漏也在相邻椎体骨折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但应当进行更多的生物力学实验与更大样本临床研究以进一步验证此结论。建议对于高危人群尽早进行正规、有效的抗骨质疏松治疗。

摘要:目的 研究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行椎体成形术后再发骨折的规律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5年12月至2009年8月,收治外伤所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行PVP治疗并资料完整的病例218例,其中男44例,女174例;年龄48~82岁,平均72.1岁。收集术前、术后1d、末次随访(至少18个月)时影像资料,对新发骨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8例(286个椎体)患者中,有22例患者进行2次以上PVP治疗,60.7%的新发椎体骨折为相邻椎体骨折;相邻椎体新发骨折较非相邻椎体新发骨折发生更快(P<0.001);在椎体骨折2次以上的病例,高龄、低骨密度的病例再发椎体骨折比例较大(P<0.005);将单次及多次骨折(2次以上)两组病例比较,性别和骨水泥注入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椎体成形术后数年内易新发椎体骨折,其中相邻椎体骨折所占比例更大,且发生更快;高龄、低骨密度的患者再发骨折可能性更大。椎间盘骨水泥渗漏亦对相邻椎体骨折的发生起重要影响。

关键词:相邻椎体骨折,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骨密度

参考文献

[1]Kim SH,Kang HS,Choi JA,et al.Risk factors of newcompression fractures in adjacent vertebrae after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J].Acta Radiol,2004,45(4):440-445.

[2]Ro。llinghoff M,Zarghooni K,Dargel J,et al.Thepresent role of vertebroplasty and kyphoplasty in thetreatment of fresh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J].Minerva Chir,2010,65(4):429-437.

[3]Trout AT,Kallmes DF,Kaufmann TJ.New fracturesafter vertebroplasty:adjacent fractures occursignificantly sooner[J].Am J Neuroradiol,2006,27(1):217-223.

[4]Baroud G,Bohner M.Biomechanical impact ofvertebroplasty.Postoperative biomechanics ofvertebroplasty[J].Joint Bone Spine,2006,73(2):144-150.

[5]胡永胜,沙吾提江,田慧中.等.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11,18(6):486-489.

[6]Lewis G.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and kyphoplasty for the stand-alone augmentation of osteoporosis-induced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pres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J].J Biomed Mater Res B Appl Biomater,2007,81(2):371-386.

[7]Komemushi A,Tanigawa N,Kariya S,et al.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for osteoporotic compression fracture:multivariate study of predictors of new ver-tebral body fracture[J].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2006,29(4):580-585.

骨折椎体 第2篇

结果 90例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7%;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数字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没有出现脊髓神经根受压以及并发症。

结论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值得广泛推广和使用。

★ 《三体》读书心得和体会

★ 语录体

★ 老人骨折治疗方法

★ 仿体诗歌

★ 体面的近义词

★ 超体影评

★ 日记体作文

★ 学会用心体体会身边的感动-

★ 腰椎间盘突出症胶原酶溶解术护理体会

骨折椎体 第3篇

【关键词】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260-02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rbreplasty, 简称PVP)是一种治疗骨质疏松症所致椎体压缩性骨折和椎体肿瘤的新方法。我院于2009年3月开始引进该手术,对19例26个椎体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症所致椎体压缩性骨折,护理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9年3月~2011年8月对19例26个椎体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症所致椎体压缩性骨折,其中男4例,女15例,年龄56~93岁,平均68.5岁,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要背部疼痛。按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1〕:0级(无痛)无;1级(轻度疼痛)1例;2级(中度疼痛)7例;3级(重度疼痛)11例.。

1.2 手术方法 术前所有病例均行CT和MR检查,了解椎体后壁的完整性,术后均行X线或CT或MR复查,手术在放射科介入室C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患者俯卧位,常规消毒,铺无菌巾,透视下定位病灶部位,患者采用经椎弓根入路,使用美国CooK公司生产的13G骨穿刺针,正侧位透视下穿刺到底靶目标,骨水泥用英国Corin公司生产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加少量硫酸钡粉显影,后改用天津市合成材料工业研究所生产的丙烯酸树脂骨水泥Ⅲ(含显影剂)调配成糊状,在DSA手术室C臂X线机透视下注射至椎体,胸椎注射3.5~5ml,腰椎注射4~6.5ml。注射完毕后,DSA摄片,观察10min,患者无不良反应后送回病房。

2 护理措施

2.1 术前护理

2.1.1 一般护理 完善各项术前常规检查包括CT、MR,指导患者对原有疾病的治疗。因老年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治疗及控制原有疾病达到无手术禁忌是行椎体成形术前提条件。

2.1.2术前功能锻炼 指导患者在卧床时进行腰背肌及四肢功能锻炼。因老年患者易出现卧床并发症,尤其是下肢静脉血栓及压疮、沉积性肺炎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2.1.3 保持大小便通畅 患者因不适应卧床大小便且病房环境的变化也易导致精神紧张,而出现排便困难。患者入院后我们即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并调整饮食及服用合适的中药进行排便,使患者均保持大小便通畅。

2.1.4 心理护理 入院后,不仅与患者进行沟通,使患者了解新技术治疗与原有传统治疗的区别、优点及方法,而且与患者家属进行良好沟通,使其在与患者交流时更好的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同时,我们把以往病例向患者及家属进行介绍,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2.2术后护理

2.2.1生命体征监测,术后3小时吸氧,注意患者一般情况,警惕肺栓塞。

2.2.2体位护理 术后4小时内平卧位,骨水泥一般在1小时内硬化,平卧休息,利于骨水泥硬化及减少穿刺部位并发症,4小时后可带腰围下床活动。

2.2.3切口观察及护理 切口一般压迫止血,注意观察切口周围有无红肿、渗血及渗液等情况,保持切口敷料完整、干燥,如有渗血及渗液,随时更换,如无,可48小时更换。

2.2.4 脊髓神经功能的观察 因有骨水泥可经过不完整椎体后壁、骨折线等进入椎管内或神经根管内渗漏,导致神经、脊髓损伤,从而出现患者双下肢麻木、疼痛、活动障碍等症状及体征[2],如一旦发现,立即向医生汇报,根据医生医嘱行对症治疗或减压术前准备。本组患者术后复查CT时发现有一例少许骨水泥渗漏至椎体后缘,但患者无临床症状。

2.2.5 肺栓塞 理论上,骨水泥有通过椎旁静脉渗漏导致肺栓塞可能[3],故术后须注意有肺栓塞可能,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胸闷、呼吸困难、发绀等肺栓塞症状及体征出现,如出现及时报告医生及遵医嘱治疗。本组患者无栓塞发生。

2.2.6饮食指导 本组患者均采取局麻手术,术后即可进食,但患者多系老年人,骨质疏松、胃肠功能较差,宜给予富含钙及清淡饮食,如有高血压病或糖尿病者,同时应低盐、低脂及少糖饮食。

2.3出院指导 出院后,继续伴随疾病治疗,注意休息,增加钙质摄入及口服补钙药物,腰背肌功能锻炼,适当家务劳动及体育锻炼。另外,定期随访,与医护交流沟通。

3 体会

椎体压缩骨折是老年骨质疏松常见并发症,传统治疗方法为长期卧床休息并对症治疗,但老年患者对长期卧床耐受性差,易出现严重卧床并发症,如压疮、坠积性肺炎、双下肢静脉血栓等,同时,由于活动减少,骨质疏松更见加重,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能够迅速缓解疼痛,增加椎体强度和脊柱的稳定性,使患者能迅速下地活动,减少了卧床时间,也减少了卧床并发症,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该手术简单,创伤小,费用少,患者耐受性好,易于推广,深受患者欢迎。我科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19例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经周密的术前、术后护理及出院指导,均获得良好疗效,受到患者好评。

参考文献:

[1] Deramond H, Depriester C, Galibert P, et al.Percrtaneous vertebroplasty with poiymethy-lmethac rylate, indictions and results.Radiol Clin North Am, 1998

[2] 张超,朱勇.经皮椎体成形及后突成形在脊柱外科的应用现状[J].实用骨科杂志,2003,9(6):505-508.

[3] 张贵祥,陆军,潘纪青,等.经皮椎体成形术的临床应用价值.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4):300.转

作者简介:

骨折椎体 第4篇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其他椎体新发生骨折,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的微结构破坏和骨量显著减少为特征, 引起骨脆性增加, 易于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 因其隐匿性常常被人们忽视, 直至引发严重后果后才引起重视。骨质疏松症极易引起老年人椎体压缩骨折[1],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高。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由于其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简便、镇痛效果明显, 已成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常规手段[2]。然而随着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的广泛应用, 术后再次出现腰背部疼痛的概率大大增加, 研究显示其极可能是由于术后椎体再次发生新的压缩骨折所引起的[3,4,5]。本研究通过对我院骨科2011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部分病例进行分析, 探讨了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椎体成形术后其他椎体再发生压缩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骨科2011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PVP) 的患者160例, 其中男32例, 女128例, 年龄53岁~85岁, 平均年龄73.6岁, 全部患者至少随访18个月。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的指征: (1) 剧烈的腰背痛, 口服镇痛药物难以缓解。 (2) 胸腰椎后凸畸形日渐加重。 (3) 口服镇痛、抗骨质疏松等药物和佩带支具行外固定3个月以上无明显效果。新的椎体压缩骨折可由病史、体征 (局部压痛、叩击痛) 以及影像学资料 (X线片、MRI) 结合来确定。

1.2 方法

在160例 (216个椎体) 患者中, 其中134例接受1次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 26例接受2次以上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由于样本量相差较大, 为使2组具有可比性, 将从接受1次PVP治疗病例中随机抽取27例设置为Y组, 将接受2次以上治疗的26例患者设为E组。分别统计2组患者的年龄、手术前的骨密度、骨水泥的注入量及椎间盘是否有骨水泥渗漏等数据。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60例患者中有26例 (16.25%) 在随访期间出现椎体的新发骨折 (包括相邻节段椎体与非相邻节段椎体) 。在26例新发骨折病例中, 20例 (76.8%) 发生2次骨折, 6例 (23.2%) 发生3次骨折。

Y组患者平均年龄 (70.3±2.1) 岁, 明显小于E组的 (74.6±3.8) 岁, 差异显著 (t=1.057, P=0.323) 。

Y组术前骨密度检测平均T值为- (2.4±0.8) , E组术前骨密度检测平均t值为- (3.9±0.7) , Y组患者骨密度明显高于E组 (t=1.625, P=0.001) 。Y组骨水泥注入量为 (4.7±2.6) m L, E组注入量为 (4.6±2.5) m L, 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t=1.023, P=0.462) 。

接受第2次椎体成形术的20例患者, 与接受1次手术的患者相比, 椎体新发的压缩骨折共31个, 其中相邻椎体新发生的压缩骨折有20个 (64.5%) ;接受第3次椎体成形术的6例患者, 椎体新发的压缩骨折共11个, 其中相邻椎体新发生的压缩骨折有7个 (63.6%) , 接受2次椎体成形术和3次椎体成形术的患者椎体再发压缩骨折的概率无明显差异 (P>0.05) 。相邻椎体新发压缩骨折的总发生率为64.3%。

第1次接受手术治疗的160例 (216个椎体) 患者中有27个椎体 (12.5%) 发生了骨水泥渗漏, 其中有16个椎体 (7.4%) 发生了椎间盘的渗漏, 由此可见, 第1次行椎体成形术后发生椎间盘的骨水泥渗漏对随后椎体的新发压缩骨折有显著影响。第2次接受手术治疗的20例 (31个椎体) 患者中有3个椎体发生了骨水泥渗漏 (占9.7%) , 之中有1个椎体 (3.2%) 发生了椎间盘的渗漏, 而第3次接受手术治疗的6例 (11个椎体) 患者中有1个椎体 (9.1%) 发生了骨水泥渗漏, 并无椎间盘渗漏。由此可见, 第2次、第3次行椎体成形术后发生椎间盘骨水泥渗漏对随后椎体的新发压缩骨折无显著影响。

3 讨论

多项研究[6]表明,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与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仅在骨水泥渗漏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分别为38%与7%) , 但在临床效果及术后椎体再发压缩骨折等并发症方面的比较暂无定论。而且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后出现骨水泥渗漏的病例中, 仅有极少数的患者出现轻微的临床症状, 多无需处理。由于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费用极其昂贵, 目前大多数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选择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本研究选择2011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接受椎体成形术的部分病例进行研究, 发现相当一部分患者术后出现椎体新发压缩骨折。相关研究表明, 超过一半的椎体新发压缩骨折发生在接受椎体成形术后的3个月内的相邻椎体上[7,8]。本研究统计约61.4%的椎体新发压缩骨折发生在相邻椎体上。目前行椎体成形术后相邻椎体再发压缩骨折的机制尚不清楚, 但有研究表明, 行椎体成形术后改变了相邻椎体的机械载荷 (约16%) , 其可能的机制是骨水泥注入后引起了终板膨隆, 显著降低了局部椎间关节的活动度, 从而导致椎间盘压力的增加, 并将压力传导至相邻的椎体, 极大地增加了相邻椎体发生骨折的风险[9]。椎体压缩后发生了楔形改变, 导致脊柱的生理弯曲度改变, 压缩的椎体经过骨水泥强化后强度大大增加, 特别是当发生椎间盘骨水泥渗漏时, 椎间盘的功能显著下降, 所产生的不良应力导致椎体成形术后相邻椎体再发压缩骨折的概率明显增大[10]。

本研究中, Y组骨水泥注入量为 (4.7±2.6) m L, E组注入量为 (4.6±2.5) m L, 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本研究尚无法证明骨水泥的注入量与其他椎体再发骨折之间具有相关性。本研究表明, 年龄越大、骨密度越低的患者, 接受椎体成形术后椎体再发压缩骨折的风险越高, 说明年龄和骨质疏松程度是椎体发生压缩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

总之, 椎体成形术是一种微创手术, 可以显著缓解疼痛, 减少骨折后长期卧床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椎体压缩性骨折在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后, 椎体新的压缩骨折可反复发生, 新的骨折更容易发生在相邻节段的椎体上, 而且患者年龄越大、骨密度越低, 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后椎体再发压缩骨折的风险越高。因此, 对于老年人来说, 尽可能早地接受有效、持久的抗骨质疏松治疗, 对于减少椎体压缩骨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WATTS N B, HARRIS S T, GENANT H K.Treatment of painful osteoporoticvertebral fractures with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or kyphoplasty[J].Osteoporos Int, 2001, 12 (6) :429-437.

[2]HARGUNANI R, LE CORROLLER T, KHASHOGGI K, et al.An overview of vertebroplasty:current status, controversies, and future directions[J].Can Assoc Radiol J, 2012, 63 (3 Suppl) :S11-17.

[3]BLASCO J, MARTINEZ-FERRER A, MACHO J, et al.Effect of vertebroplasty on pain relief,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incidence of new vertebral fractures:a 12-month randomized follow up, controlled trial[J].J Bone Miner Res, 2012, 27 (5) :1159-1166.

[4]AHN Y, LEE J H, LEE H Y, et al.Predictive factors for subsequent vertebral fracture after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J].J Neurosurg Spine, 2008, 9 (2) :129-136.

[5]HEO D H, CHIN D K, YOON Y S, et al.Recollapse of previou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after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J].Osteoporos Int, 2009, 20 (3) :473-480.

[6]ROLLING HOFF M, ZARG HOO NI K, DARG EL J, et al.The present role of v e rtebro plasty a nd ky pho plasty in the t reatment o f f resh v er tebral compressio n f ractures[J].Minerva Chir, 2010, 65 (4) :429-437.

[7]KIM S H, KANG H S, CHOI J A, et al.Risk facto rs of new compr ession fra ctures in adjacent v er tebrae af terpercutaneous v er tebro plasty[J].Acta Radiol, 2004, 45 (4) :440-445.

[8]TROUT A T, KA LLMES D F, KAUFMA NN T J.New f ractures afte r ve rtebro plasty:adjacent fra ctures occursignificantly soo ner[J].Am J Neuro radiol, 2006, 27 (1) :217-223.

[9]BARO U D G, BO HNER M.Biomechanical impact ofvertebr opla sty.Po stopera tiv e biomecha nics of vertebr opla sty[J].Joint Bone Spine, 2006, 73 (2) :144-150.

骨折椎体 第5篇

【关键词】椎体成型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临床疗效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创观念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椎体成形术(PVP)即是一种治疗骨质疏松引起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微创手术[1],我院应用椎体成形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探讨其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现对其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0年5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骨伤科住院治疗的41例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其中男16例,女25例,年龄55~76岁,平均年龄(64.1±2.3)岁,椎体压缩程度均小于75%但大于25%;41例患者中33例患者为单一椎体发生骨折,8例患者表现为两个相邻椎体发生骨折;病程:新鲜骨折共计39例,陈旧性骨折共计10例。

1.2方法

1.2.1确定病椎方法 根据临床实际表现,患者多在病椎局部或附近存在疼痛点或者压痛点,故可以借助详细的病史问诊,在排除椎间盘源引起疼痛或腰背肌筋膜炎引起疼痛的前提下,结合影像学的相关检查结果确定病椎。其中若影像学检查中MRI的T2加权像呈现高信号的椎体与X光片骨折段一致即可认定为病椎。

1.2.2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麻醉方式均选用局部浸润麻醉的方法,对其中1例76岁高龄患者给予侧卧位穿刺方法,其余40例患者均采用俯卧位穿刺的方法。

手术监控方式采用C臂的X线光机,确定好病椎之后,由患者椎弓根外进行穿刺操作,进一步对C臂X线机的位置进行调整,角度以能够保证X线和椎体终板方向始终保持平衡,并尽量使正位片所显示的患者两侧椎弓根形状保持左右对称为准。对患者病椎局部进行消毒、铺巾。然后常规进行手术,保证穿刺针针尖能位于其椎弓根影外上方位置,在进入时,左侧选用十点钟方向,右侧选用十二点钟方向[2]。与此同时,在X线机的辅助透视功能下,穿刺方向确保为椎弓根内下缘,并保证使穿刺针尖位于患者在侧位方向时处于椎体后缘的位置,使正位时针尖位置位于其椎弓根影内侧缘,如在X线光机下这样显示,则表示进针是正确无误的。在保证进针正确的前提下,继续行穿刺操作,当针进入到椎体前方约1/3处时,抽出针芯,注入造影剂,此时要认真观察注入的造影剂在椎体内的弥散情况,当确认造影剂在椎体静脉中没有反流及椎旁无渗漏后,将事先早己调好的含钡骨水泥用注射器缓慢注入[3]。

2结果

4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平均时间为(31.5±9.3)min,住院平均天数(4.3±1.6)d;术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术后VAS评分为(1.7±0.5)分,治疗前后存在明显差异;椎体经手术加固后,避免了椎体发生塌陷的可能性,同时增加其抗压缩性及稳定性能;患者在出院后,平均随访时间(6.5±1.2)个月,在随访过程中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3讨论

在临床中,骨质疏松症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其中原发性除特发性外,又分为I型和II型,I型临床中又称为绝经后骨质疏松,为高转换型,主要原因为雌性激素缺乏;II型又称为老年性骨质疏松,为低转换型,由于年龄老化而引起。

针对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传统治疗方法需要较长的卧床时间,患者疼痛感较强,会对其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影响。椎体成形术通过椎弓根或直接向椎体内注入人工骨、骨水泥的方法,可以增强椎体强度和稳定性、防止塌陷(引发畸形和神经症状)、缓解腰背疼痛和恢复椎体高度的特点,同时其亦是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患者疼痛程度低等优点[4]。

在本研究中,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较短,住院天数较短,术后疼痛感获得明显缓解,出院后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故笔者认为,利用椎体成型术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进行治疗,不仅可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感,而且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曾广轩.经皮椎体成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6):139转143.

[2]夏明华,谢水华,陈卫东,等.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临床观察[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51(2):63-65转82.

[3]孙昱,荆涛,时凤,等.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介入治疗[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6):3021-3023.

骨折椎体 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接受PVP住院治疗患者32例,其中男25例,女7例;年龄55~83岁,中位年龄64.7岁;单发骨折28例,多发骨折4例。入选标准:(1)参照骨质疏松诊断标准[1],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域仪,骨密度低于正常成人的峰值不足一个标准差属正常;降低1~2.5个标准差为骨量减少;降低>2.5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2)骨折为原发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排除合并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多发骨髓瘤等恶性肿瘤患者。(3)患者术前行磁共振(MR)、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DR)、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检查,了解骨折是否为新鲜骨折及椎体后壁是否完整。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术前X线透视定位骨折椎体,局部麻醉。透视下沿穿刺点进入椎弓根,PVP工作通道位于椎体前2/3处;如椎体压缩>50%,后凸成角明显者,需用球囊扩张(PKP):连续透视监测下注显影剂,缓慢扩张球囊,观察球囊压力,当椎体高度恢复满意或球囊到达椎体上下终板时停止加压。抽出造影剂并撤出球囊。透视下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低压注入骨折椎体内,骨水泥在骨折椎体内充盈弥散,但不能超过椎体后缘,一旦发现骨水泥渗漏到椎体后缘,应立即停止推注。骨水泥弥散满意后停止注入,待固化完全后取出工作通道。加压包扎穿刺点。

1.3 术后及随访

术后卧床休息24h,待穿刺点无渗血后戴腰围保护下床,防止跌伤。继续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术后定期随访,检查疼痛缓解情况,测定骨密度,术后1、3、6、12个月摄X线片,观察如下指标:(1)伤椎高度:伤椎前缘高度与其上下正常椎体前缘高度和的平均值之比乘以100%。(2)后凸Cobb角: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从侧位片上确定后凸与正常移行部椎体,上方在移行椎体上缘连线划垂线,下方在移行椎体下缘连线划垂线,计算两垂线间夹角。(3)相邻椎体骨折:了解椎体成形注入骨水泥相邻椎体有无发生骨折。对发现相邻椎体骨折患者进一步行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以证实是否为新发骨折。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影像学检查

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双侧穿刺8例,每个椎体注入骨水泥2.5~6.0ml,平均3.5ml。患者术后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中出现骨水泥渗漏9例(渗漏至椎间隙内5例、椎旁4例),无明显临床症状,无椎管内渗漏。术后X线复查:伤椎外形恢复正常。

2.2 疼痛缓解程度

术后3d,疼痛完全消失28例,疼痛明显减轻3例,疼痛减轻1例。随访期间疼痛再发5例,其中经MRI证实相邻椎体发生新鲜骨折3例。

2.3 伤椎高度的恢复及随访变化

32例患者中骨折38椎体,行PVP治疗22个椎体,行PKP治疗16个椎体。对伤椎术前高度与术后高度测量值、Cobb角进行比较,行PVP治疗的病例无明显差异(P>0.05),行PKP治疗的病例有明显差异(P<0.05);随访1年,伤椎高度及Cobb角,PVPPKP治疗的病例均无明显丢失。见表1、见表2。随访期间伤椎邻近椎体中5椎出现轻度楔形变。

注:与术前比较,*P<0.05

3讨论

PVP最早是由DeramandGalibert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的微创脊柱外科技术,能早期稳定骨折、强化椎体、缓解疼痛。其原理为利用骨水泥迅速恢复椎体的强度和刚度,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为骨质疏松骨折创造良好的愈合环境。和传统开放手术比较,该方法具有创伤小(经皮穿刺、微创)、对患者全身情况干扰小(局麻、手术时间短)、效果显著(术后即刻缓解疼痛)、恢复快(术后无需长期卧床、即刻能恢复行走)等优点,被广泛用于治疗椎体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近年来,椎体成形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的发生已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其可能原因有力学和临床两方面因素,前者主要是指相邻椎体刚度和强度的改变,而后者主要是指骨水泥的外渗及相邻椎体自身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PVP治疗强化了椎体的生物力学作用,术后邻近椎体新发骨折的机制可能如下:骨质疏松椎体发生压缩性骨折后承重能力下降,结构更加脆弱,继发脊柱畸形和后凸成角,应力作用在脊柱上的矢量方向发生变化,负重时应力重新分布到其他椎体,特别是邻近椎体上。此时相对正常的邻近椎体对于应力改变的耐受水平较差;病变椎体经椎体成形术后强度和硬度明显增加,应力重新分布,邻近椎体承受的应力再次增加,加速了邻近椎体压缩的风险。

骨水泥的外渗是椎体成形术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分为骨水泥脊柱旁外渗和椎间盘外渗2种。椎间盘有缓冲应力的重要作用,当椎间盘组织受到骨水泥渗漏的影响,其对不良应力的缓冲作用随之减低。发生椎间盘渗漏的间盘组织与伤椎共同构成一个高刚度节段,从而加大了相邻椎体骨折的隐患,增加了邻近椎体新发生骨折的几率[2]。

骨水泥的注入量也是可能影响邻近椎体骨折的因素之一。为使骨水泥在椎体内得到良好的扩散,最大限度恢复压缩骨折椎体的高度,有术者尽可能多的向伤椎内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Liebschner等[3]认为,椎体刚度的恢复与骨水泥的充填量紧密相关,骨水泥充填整个椎体的14%即可将破坏后的椎体刚度恢复到破坏前水平,如充填整个椎体的30%,将超过破坏前刚度的一半以上。有研究表明,骨水泥注入3个月后最大载荷及应力虽下降到正常椎体值,但仍高于骨质疏松对照组[4],这势必对其相邻椎体产生不良应力。过量骨水泥可使椎体硬度过高、局部椎体关节灵活性变差,易导致邻近椎体骨折。笔者在手术操作中发现,疼痛的缓解与骨水泥的填充量无关,通常骨水泥注入量为3~5ml,既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又不会对邻近椎体产生明显影响。

对于存在明显骨质疏松但尚未发生压缩骨折的椎体是否需要灌注骨水泥以预防骨折,目前尚未达成共识。预防性骨水泥增强椎体的基本原理是提高骨量,减少脊柱畸形,从而稳定骨质疏松性椎体。陈志伸等[5]认为对重度骨质疏松症或椎骨皮质呈“蛋壳样变”的病例,需行椎体成形术以防骨折。Kobayashi等[6]通过对比单纯行椎体成形术和预防性注射病椎邻近椎体骨水泥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发现预防性治疗有可能防止OVCF成形术后邻近椎体的新发骨折。Oakland等[7]研究发现,骨折的发生率与发生部位与预防性注入骨水泥的弹性模量并无显著相关性。是否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相邻椎体发生骨折目前尚无定论。因此,笔者在临床操作中未对邻近椎体采取预防性治疗。

综上所述,对OVCF患者行PVP治疗安全有效,但注入骨水泥后应力集中、骨水泥渗漏椎间隙等因素可能会增加术后相邻椎体再次发生骨折的危险。

摘要:目的 分析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相邻椎体发生骨折的情况。方法 对OVCF患者32例行PVP,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透视引导下经单侧或双侧椎弓根入路注入骨水泥。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其疗效及相邻椎体骨折发生情况。结果 32例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中骨水泥渗漏至椎间隙内5例,椎旁4例。32例患者中骨折38椎体,行PVP治疗22个椎体,行球囊扩张(PKP)治疗16个椎体。对伤椎术前高度与术后高度测量值、Cobb角进行比较,行PVP治疗者手术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行PKP治疗者有明显差异(P<0.05)。疼痛再发患者5例,其中3例经MRI证实手术相邻椎体发生新鲜骨折。结论 对OVCF患者行PVP安全有效,但注入骨水泥后应力集中、骨水泥渗漏椎间隙等因素增加了术后相邻椎体再次发生骨折的危险。

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骨质疏松症,骨水泥,骨折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1,4(1):2-17.

[2]Komemushi A,Tanigawa N,Kariya S,et al.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for osteoporotic compression fracture:multivariate study of predictors of new vertebral body fracture[J].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2006,29(4):580-585.

[3]Liebschner MA,Rosenberg WS,Keaveny TM.Effects of bone cement volume and distribution on vertebral stiffness after vertebroplasty[J].Spine,2001,26(14):1547-1554.

[4]赵刚,胡侦明,许建波,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注入椎体成形的生物力学变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49):9655-9658.

[5]陈志伸,郭延杰,练克俭,等.经皮及开放式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19(8):525-527.

[6]Kobayashi N,Numaguchi Y,Fuwa S,et al.Prophylactic vertebroplasty:cement injection into non-fractured vertebral bodies during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J].Spine,2009,16(2):136-143.

骨折椎体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治疗组患者54例, 男39例, 女15例, 年龄53岁~76岁, 平均年龄64岁, 病程2 d~26个月;其中骨质疏松压缩骨折42例, 椎体恶性肿瘤7例, 椎体血管瘤5例;临床表现为胸腰部疼痛, 进行介入椎体成形手术。患者均行胸腰部DR、CT及MRI检查, 影像学诊断为胸腰椎压缩骨折, 治疗病椎58个, 单侧成形病椎21个, 双侧成形病椎37个, 术后随访12个月。对照组38例, 男27例, 女11例, 年龄49岁~73岁, 平均年龄61岁, 均行胸腰部DR、CT及MRI检查, 明确诊断为椎体骨质疏松压缩骨折, 临床均表现为胸腰部疼痛, 采用保守治疗。2组患者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常规行胸腰椎X线正侧位DR摄片, 并行压缩椎体CT检查, 以了解椎体后壁、上下终板完整性及有无椎管狭窄;对手术患者行心肺功能、肝肾功能及出凝血功能实验室检查;术前留置尿管, 准备手术器材。

1.2.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 在C臂机下正侧位透视定位标记椎弓根或后外侧入路穿针点, 术区常规消毒铺巾1%利多卡因局麻后, 手术采用经皮穿刺椎弓根或后外侧入路途径。正侧位透视下, 将穿刺针经椎弓根或后外侧入路穿入压缩椎体内, 针尖达椎体前中1/4~1/3处;透视监视下缓慢加压推注骨水泥, 待骨水泥影扩散接近椎体后壁时停止注射, 以避免骨水泥进入椎管、椎间孔;在透视下前后位骨水泥若越过椎体中线, 侧位达椎体上、下缘骨水泥填充50%以上椎体时结束注射;缓慢后退穿刺针, 置穿刺针尖于椎弓根基底平面2 min~3 min, 此时须间断转动穿刺针以防止针与所注入的骨水泥粘牢。然后拔针, 必要时行对侧追加注射量。术毕及时检查患者双下肢活动情况, 如无异常行正侧位摄片观察注射情况。

1.2.3 术后处理

术后给予活血、营养神经及骨质疏松药物常规治疗, 术后第2天可在腰围保护下下床活动并行术椎摄片, 如无手术并发症或其他异常并存疾病, 可住院3 d~5 d出院。术后应密切观察临床疗效, 于15 d、3个月、6个月、12个月来院复诊。

1.3 疗效评价

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 对术后患者不同时段疼痛情况进行评分:0~1分, 无痛;2~3分, 轻度疼痛但对工作和生活不产生影响;4~5分, 中度疼痛, 影响工作但不影响生活;6~10分, 重度或剧烈疼痛, 对工作和生活都有影响。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治疗组54例患者58个椎体均成功穿刺, 注入骨水泥2.5~5.0 m L, 平均每个椎体3.45 m L。术后患者症状完全缓解49例, 部分缓解5例, 无效0例, 治疗有效率达100%。与对照组在保守治疗后15 d、3个月、6个月、1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1) 。见表1。

3 讨论

3.1 临床表现及适应证

椎体压缩骨折以老年患者居多, 临床表现以胸背部及腰背部疼痛为主, 查体患者表现为活动性疼痛少数伴有脊柱侧弯或后凸畸形, 病椎有压痛、叩痛等。传统治疗以卧床休息, 服用止痛药物缓解疼痛为主, 由于长期卧床会引发下肢静脉血栓、压疮、尿路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加重患者心理负担。随着经皮骨水泥椎体成形技术的成熟, 明显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并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椎体骨水泥成形术的目的是缓解疼痛及改善活动能力, 其次是加固椎体。主要是针对经过一段时间药物保守治疗后仍有明显疼痛的患者, 包括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用药物难以控制疼痛者;服用镇痛药一段时间疼痛未缓解或仅轻微缓解者;因疼痛而无法下床活动者;疼痛的椎体压缩骨折并发性椎骨炎以及脊椎活动不稳的楔形椎体压缩骨折[1]。

3.2 介入术前评估

术前病椎经DR、CT、MRI确诊, 全面了解病椎的压缩程度, 尤其注意病椎后壁及上下终板是否完整, 以确保术中骨水泥不能外漏进入椎管。术前还应进行体格及神经系统检查, 以确定疼痛椎体平面, 判断可能的神经根症状或神经损害, 通过叩诊、触诊判断触痛点。弥散性或非局限性疼痛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胸腰部疼痛或神经根病变, 并对俯卧位下肺部功能状况进行评估, 如怀疑有严重伴随疾病时应谨慎手术。术中应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下肢的运动和感觉变化。

3.3 穿刺要点

取俯卧腹部悬空过伸位, 通过C臂机监视, 要求显示椎体标准正侧位透视像, 即正位终板呈一线影, 两侧椎弓根投影对称, 侧位至少一个终板一线影, 两侧椎弓根完全重叠, 椎体后缘一线影。T10~L5椎弓根途径, 与X线透视下经椎弓根中心向外成角与身体矢状面呈15°~20°针尖向椎体中心倾斜前中1/3交界水平。经椎弓根旁, T10以上在正位像上, 针尖对着椎弓根上缘, 在相应的侧位像针尖应对着椎弓根上、下缘之间, 在小关节突前方, 靠近椎弓根基底部。侧位片上, 穿透后壁进入椎体之前, 正位像上应在椎弓根环内, 只有当在侧位像上显示穿透椎体后壁之后, 正位像上针尖才能越过椎弓根内缘。在临床实施过程中应严格参照上述标志规范操作, 以避免血管、神经的损伤。

3.4 并发症及其预防

在骨水泥注射过程中相关并发症主要为骨水泥向椎体周围渗出, 而造成的压迫和静脉回流导致肺动脉栓塞。外渗常见部位有椎管内硬膜囊外、神经根管、椎旁软组织、相邻椎间盘内及椎旁静脉丛, 大多患者不会产生严重后果。2003年美国介入放射学会制定的经皮椎体成形术操作指南中明确指出:有症状的骨水泥渗漏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应<1%, 在恶性浸润性椎体肿瘤则应<5%[2]。预防措施:把握好注射时机, 应在骨水泥黏稠期注射避免在稀薄期进行注射;穿刺针尽可能至椎体前中1/4~1/3处, 使注入的骨水泥由前向后弥散分布, 避免骨水泥注射速度过快、压力过高;骨水泥中加入适量显影剂;一侧骨水泥填充不足可对侧补充骨水泥, 防止一侧过量填充。骨水泥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一过性血压下降、发热 (一般在39℃以下) , 个别出现皮肤瘙痒, 全身皮疹, 经过应用皮质激素, 物理降温, 症状在72 h内缓解。尚应加强术后的护理、营养、康复锻炼, 适当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亦有必要。

参考文献

[1]徐克, 滕皋军主译.介入放射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994-995.

骨折椎体 第8篇

1临床资料

本组12例, 男4例, 女8例;年龄56~76岁, 平均68岁。病变椎体分别为T12 4个、L1 7个、L2 4个、L3 1个, 12例患者均为Ⅰ~Ⅱ度椎体压缩骨折, 无神经根及脊髓的病变。X线摄片均有明显骨质疏松, 骨密度降低。

2治疗方法

术前对患者的一般状况进行评估, 特别是患椎的CT、MRI, 观察椎体边缘尤其椎体后缘, 以防术中可能渗漏。取俯卧位, 局麻或硬膜外麻醉, C形臂X线或CT定位, 穿刺针穿过椎弓根至椎体前1/3处[3], 注射造影剂泛影葡胺, 观察有无快速静脉回流, 有无流入椎管, 将调和好的处于拔丝早期的骨水泥注入椎体, 对新鲜骨折的患者, 先复位再穿针, 最后注入骨水泥。注射时C形臂CT全程监视, 防止骨水泥渗漏, 并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 注射后观察15 min, C形臂CT复查, 术后24 h即可下地活动, 并应用3~5 d抗生素预防感染。

3结果

12例患者16个椎体注射骨水泥, 平均每个椎体5 ml, X线检查骨水泥充填良好, 骨折复位满意, 所有患者术后12 h~3 d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对5例患者进行了0.5~1年的随访, 疼痛未复发, 椎体未见形态改变, 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

4讨论

骨质疏松症作为三大老年性疾病之一已日益受到社会重视, 椎体压缩性骨折是脊柱骨质疏松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以往对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采用药物、运动等疗法, 对疼痛缓解作用慢且效果差, 而且骨质疏松患者脆弱的骨质不能给内固定物提供牢固的锚着点或骨支持, 即使内固定会因负重产生内固定植入骨面破坏可导致固定失败。椎体成形术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有效治疗骨质疏松、骨肿瘤及脊柱骨折等疾患的方法[4]。

骨质疏松症患者常出现顽固性腰背痛, 一旦外伤后出现骨折, 则疼痛更加剧烈。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 其镇痛作用快速, 另外椎体强化可获得稳定的脊柱, 以利于尽早功能锻炼。其止痛机制:①稳定椎体防止骨折部位微小移动, 从而达到止痛;②骨水泥聚合放热产生的热量可使椎体的感觉神经末梢破坏;③骨水泥本身的化学性亦可使椎体感觉神经末梢破坏。因此, 只要适应证选择正确, 均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一般选择疼痛的Ⅰ~Ⅱ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对新鲜的压缩性骨折患者, 术中一般先复位再注入骨水泥, 这样不仅恢复了椎体的高度, 而且增加了椎体的强度及脊柱的稳定性。多发骨折应分次手术, 每次不超过3个椎体。每个椎体注入量为5 ml左右, 如注入量过多, 易导致骨水泥漏, 因为临床报道灌注骨水泥的量与临床效果无明显相关, 即使小于30%椎体填充率也能增强骨折椎体稳定和减少疼痛[5]。

椎体成形术的并发症并不多见, John等治疗38例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 未出现并发症[6], Levine等[3]报道椎体成形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6.4%, 主要表现为骨水泥的泄漏, 而骨水泥进入静脉可能会发生肺栓塞这一罕见并发症[7], 因此, 骨水泥注入前应作造影, 术中骨水泥调配不能过稠也不能过稀不成形, 过稠无法注入椎体, 过稀可被松质骨源源不断的出血而冲出, 并且容易发生骨水泥的渗漏或通过静脉回流引起肺栓塞, 一旦发现骨水泥流入椎管, 应立即开放手术解压, 以免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经皮椎体成形术是一项安全、有效、经济的手术, 但其对椎体的远期影响仍有待于进一步观察。我们认为经皮椎体成形术开展应具备以下条件:病例的选择, 具有良好的影像学设备, 有丰富的脊柱外科经验, 具备急诊脊柱手术减压条件。

参考文献

[1]Galibert P, Deramond H, Rosat P, et al.Perliminary note on the treat-ment of Vertebral angiona by percutaneus acrylic vertebro-plosty.Neu-rochirurgie, 1987, 33:116.

[2]Deramond H, GalibertP, Debussche C, etal.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with Methylmethacrylate:technique, method, result (ab-stract) .Radop, 1990, 177:352.

[3] Levine SA, Perin LA, Hages D, et al.An evidence-based evaluation of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Manag Care, 2000, 9:56.

[4] Barr JD, Barr MS, Lemley TJ, et al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for pain relief and spinal stabilization.Spine, 2000, 25:923-928.

[5]Cotton A, Dewatre F, CortetB, etal.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for osteolytic metastases and myeloma:Effect of the percentage of le-sion filling and the leakage of methylmethacrylate atclinical follow-up.Radiol, 1996, 200:525-530.

[6]Barr, Thomas J.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for pain relief and spi-nal stabilization.Spine, 2000, 25:923.

骨折椎体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7例。男5例, 女12例;年龄57~79岁, 平均67.3岁。病变椎体共21个, T7椎体1例, T10椎体1例, T112例, T12椎体3例, L1椎体3例, L2椎体3例。T11L22例, T11L11例, T12L21例, 均有腰背部疼痛, 坐立行走困难, 活动时症状明显, 无神经根、马尾神经损伤表现。X线提示有骨质疏松, CT提示病变椎体后壁完整或椎管内脊髓神经无明显受压表现。

1.2 器械与设备

骨穿刺针:10~14G骨穿刺针;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 ;注射器。

1.3 检查与术前准备

术前仔细查体, 明确患者症状的主要椎体。结合影像学检查 (X线正侧位、CT及MRI) 以确定患椎部位, 评价椎体塌陷程度、溶骨性破坏的部位和范围、椎体皮质尤其是后壁是否骨折或破坏、是否有骨块所致的硬膜外或椎间孔狭窄。

1.4 手术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 局麻或全麻。在C型臂正位透视下选择穿刺点, 对穿刺区域行常规皮肤消毒, 正侧位双向透视证实穿刺方向, 经单侧或双侧入路将穿刺针针尖置于病椎椎弓根的外上缘, 当侧位见穿刺针抵达椎体后缘骨皮质但未超过椎弓根前缘时, 正位像针尖应位于椎弓根投影之内。缓慢钻入椎弓根直至椎体前1/3。透视证实穿刺针位置后, 开始调配骨水泥。于透视监控下将骨水泥于黏稠状态下注入, 根据术中透视骨水泥注入情况, 可在持续透视下注入骨水泥, 注射时间约2~3min, 术中如发现有骨水泥渗漏至椎体后缘时便立即停止注射, 注射结束后插入针芯, 待骨水泥凝固后拔出穿刺针。

1.5 术后处理

术后预防感染3d, 使用促进骨吸收和代谢药物, 早期下床活动, 适当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

2 结果

17例行PVP治疗患者共完成了21个椎体成形, 手术过程顺利, 术后X线检查示:其中有16个椎体骨水泥充填良好, 3个椎体骨水泥溢入临近的椎间盘, 1个椎体骨水泥溢入椎旁软组织内, 1个椎体骨水泥溢入椎体前沿, 骨水泥渗漏发生率23.8% (5/21) 。随访X线示:治疗后的椎体均无骨水泥松动, 且未见椎体继续压缩。术后6h~3d, 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15例, 有效率88.2%。本组手术患者未出现神经根和脊髓受压症状, 无注射椎体和穿刺点感染, 术中和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无心血管异常表现及肺脑栓塞等征象。骨水泥渗漏患者无其造成相应不良后果。经过5~8个月随访, 发现其止痛效果持久, 患者坐立行走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3 讨论

随着人均寿命延长及老年人口的增加, 骨质疏松症及其所引起的骨折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脊柱骨折是公认的骨质疏松骨折的最常见部位[1]。骨质疏松性骨折保守治疗, 需要长期卧床, 服用消炎镇痛类药物及需要富钙饮食, 服用钙剂、维生素D、雌激素、二磷酸盐及降钙素等药物。长期卧床会增加如肌肉劳损、肺部感染、褥疮、泌尿系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增加病人的死亡率。这些都给病人带来极大的不便和痛苦。且局部固定不能使功能得以长期的改善, 通过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术后患者能早期下床活动。对病人的身心健康恢复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对老年性骨质疏松引起的压缩性骨折, 由于内固定容易松动及脱落, 手术更是一个相对禁忌证[2]。手术创伤大, 需剥离棘突椎板等, 进一步影响椎体稳定性。术后也需卧床时间较长, 加重骨质疏松, 卧床休息一周腰椎骨矿信号降低0.9%, 当骨矿含量减少30%, 极易发生骨折[1], 某个椎体一旦出现了的骨折, 其它椎体发生压缩骨折的机会就会增加5倍。本组17例椎体成形术后第1天至第3天疼痛明显减轻, 开始下床活动, 随访期间无一例出现并发症。椎体成形术, 手术创伤小, 术后患者症状改善明显, 疗效确切, 可能为骨水泥注入后, 骨水泥在聚合过程中可产热, 温度可达70℃, 同时骨水泥的细胞毒性杀死末梢神经细胞, 降低了疼痛的敏感性。另一个原因是椎体加固后, 防止椎体继续塌陷, 脊柱的稳定性增加了, 相应的疼痛可以解除。随访的所有病例中, 无一例出现椎体继续塌陷, 椎体高度无进一步丢失。

椎体成形术的手术过程不太复杂, 并发症并不多见。Levine等[3]报道椎体成形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6.4%, 主要表现为骨水泥的泄漏。骨水泥可进入椎间盘、椎间孔及椎管内, 造成神经根及脊髓的热伤和压迫伤, 产生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骨水泥外漏发生于34%~64%的病例, 绝大多数没有临床意义[4]。我组17例, 其中3个椎体骨水泥溢入临近的椎间盘, 1个椎体骨水泥溢入椎旁软组织内, 1个椎体骨水泥溢入椎体前沿, 骨水泥渗漏发生率23.8%。骨水泥渗漏患者无其造成相应不良后果。因此椎体成形术需注意几个问题: (1) 一般选择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明确症状主要椎体, 连续椎体成形术不宜超过2个椎体。 (2) 穿刺针通过椎弓根与椎体矢状面呈10~15°, 在透视下逐渐进针, 正位透视下穿刺针在到达椎体前不超过椎弓根内侧缘, 一般以穿至椎体的前1/3为佳[3]。 (3) 在穿刺过程中, 不能反复穿刺椎弓根, 否则易穿破椎弓根, 引起骨水泥渗漏, 透视观察骨水泥的充填情况, 骨水泥的充填应分布均匀, 双侧弥散。若单侧椎弓根注射骨水泥未过椎体中线, 应通过另一椎弓根再次注射。 (4) 手术时不必追求一定要有充足量 (一般2.5~5mL) 的骨水泥、或在椎体内分布一定很均匀。 (5) 注入骨水泥时, 骨水泥太稀薄易于外渗出现并发症, 太粘稠则易导致椎体填充不充分, 影响疗效。注入过程中应监测骨水泥的分布情况, 若有外漏, 立即停止注射。若有神经根或脊髓的损伤, 应密切观察并做相应处理。压迫症状明显的应及时手术减。经过5~8个月随访, 发现其止痛效果持久, 患者坐立行走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椎体成形术不仅可以达到填充、稳固椎体的目的, 而且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安全性高、费用低、效果确实的优点。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能够迅速缓解疼痛, 改善生活质量;增加骨强度, 避免椎体继续压缩, 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7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病人的21个椎体, 经皮椎弓根向椎体内穿针并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 。结果17例病人每个椎体注入骨水泥2.5~5mL, X线检查骨水泥充盈满意。术后6h~3d, 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 5例出现骨水泥渗漏至椎间、椎旁或椎体前沿。病人随访5~8个月, 疼痛未复发, 椎体形态未见改变。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能够迅速缓解疼痛, 改善生活质量;增加骨强度, 避免椎体继续压缩, 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

关键词:椎体成形术,骨质疏松,骨折

参考文献

[1]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1199~1201.

[2]Peh WC, Gilula LA.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indications, contraindications and technique[J].Br J Radio, 2003, 76 (901) :69~75.

[3]Levine SA, Perin LA, Hages D, et al.An evidence-based evaluation of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J].Manag Care, 2000, 9:56.

骨折椎体 第10篇

【关键词】椎体成形术;胸腰椎爆裂型骨折

【中图分类号】R681.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9-0143-02

近年来,医疗科技飞速发展,骨科中针对骨折治疗的设备及操作技能得到了深入研究、开发,及不断完善。椎体成形术渐引起临床重视,其通过将凝固性材料向椎体内注入完成,在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相关生物力学试验研究中表明,可使椎弓根螺钉的应力降低,获得了理想的效果[1]。本次研究选择的治疗对象共40例,均为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现将资料回顾性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40例,男31例,女9例,年龄23-78岁,平均(49.6±2.5)岁。均为新鲜单节段骨折类型。创伤原因:交通意外伤14例,高处坠落伤36例。其中T11处3例,T12处10例,L1处16例,L2处7例,L3处3例,L4处1例。术前伤椎后凸角度及高度均采用X线片行胸腰椎正侧位测量;行CT扫描检查,以对伤椎骨折累及范围、有无椎间孔或硬膜外狭窄进行确定。行脊柱MR检查,以对后韧带及脊髓损伤进行观察,均为爆裂性骨折类型。

1.2方法:协助患者取俯卧位,给予止痛药及基础麻醉药物应用,对手术床进行调节,以伤椎为中心,使伤椎为过伸状态,加用适当手法应用,在外力作用下促使其达到复位目的。采用C型壁X线机进行透视,获得满意的复位效果后,用13G粗、10cm长的穿刺针,经双侧椎弓根外上缘在局麻下行穿刺操作,进入中前1/3次伤椎椎体。椎管内情况采用静脉造影观察,在进入椎体后,用穿刺针协助上下终板复位,将磷酸钙自固化骨水泥(呈糊状)于伤椎内注入。术后早期避免负重活动,可在床上行肢体功能锻炼和翻身动作,通常在手术结束后4w采用腰围保护下,下床开展活动训练。

1.3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0例患者中,平均手术时间为(43.5±2.5)min,磷酸钙和自固化骨化泥在每个椎体间平均填充(5.7±0.5)ml。填充材料渗漏7例,但均未引发神经症状出现,同时无其它并发症发生。依据X线片显示,与手术前比较,术后椎体中间高度压缩率及椎体前壁高度压缩率均有明显差异(P<0.05),但术前及术后椎体后壁高度相关压缩率无明显变化(P>0.05)。术前、术后椎体具体后凸角度存有差异(P<0.05)。主后患者疼痛显著缓解(P<0.05)。平均行10个月随访,术后椎体中间高度压缩率及前壁高度压缩率与术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目前,椎体成形术已在椎体肿瘤、骨质疏松性老年脊柱骨折中广泛应用,效果显著,为一项脊柱微创技术[2]。随着解剖学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新型填充材料的发明,在创伤性脊柱骨折类型中也渐引入经皮椎体成形术应用,但多在脊柱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中起到辅助治疗作用,以使椎体强度得以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3]。对于临床胸腰椎骨折的类型,包括爆裂性骨折、压缩性骨折、骨折脱位及合并脊髓损伤的骨折类型等。手术治疗为常用手段,但手术存在一定创伤,术后具有较并发症发生率,且医疗费用高。而保守治疗影响骨愈合,导致慢性腰背痛、畸形等后遗症。

骨折椎体 第11篇

椎体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常见的发生部位,在50岁以上的老年妇女中发生率大约为35%~50%。椎体压缩骨折发生隐匿,极易被漏诊、误诊,从而延误病情,极大的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及生存寿命。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通过向压缩椎体内穿刺并注入硬化剂,从而达到稳定椎体,缓解疼痛,恢复椎体力学强度,使患者能够早期恢复正常活动的目的。PVP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技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方面的应用仅10余年,争议颇多。本研究系统观察了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采用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情况,并初步探讨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

1 研究对象

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科住院行椎体成形术的骨质疏松伴有椎体压缩骨折的病人。

2 病例情况

80例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65例,男女比例为0.23:1,年龄43~87岁,平均70.4±7.6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背部疼痛,病程从7小时到20年不等,其中急性疼痛(<3周)者21例。既往有低创伤性骨折史者26例,其中11例患者有陈旧性椎体骨折(>1年),常规保守治疗不满意。181个骨折椎体行椎体成形术,椎体压缩程度为20%~80%,手术椎体部位为T4~L5。单个椎体25例(31.3%),两个椎体34例(42.5%),多椎体21例(26.3%),其中T12椎体36个(20%),L1椎体32个(18%)。每个椎体注入骨水泥量约2~5ml,平均3.5ml。穿刺过程中无明显出血或器官损伤。术后即刻行影像学检查(X线透视或CT)示椎旁硬膜外骨水泥渗漏3例,均为局部渗漏。患者均无临床症状及体征。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伤口出血、感染、不愈合等情况。

3 疼痛程度评分(VAS)

本组患者术前疼痛评分平均为8.7+1.5分,术后3天为3.4+1.1分,术后三天评分较术前显著下降(t=36.9,P=0.000)。术后六个月随访时为1.6+1.5分,与术后三天相比仍有显著下降(t=12.3,P=0.000)。

4 活动能力评分

术前活动能力评分平均为2.6±1.1分,术后三天为1.3±0.5分,术后三天评分较术前显著下降(t=14.7,P=0.000)。术后六个月随访时为1.2±0.4分,与术后三天相比仍有显著下降(t=3.6,P=0.001)。

5 止痛药物使用评分

术前止痛药物使用评分平均为1.8±1.5分,术后3天为0.4±0.7分,术后三天评分较术前显著下降(t=10.6,P=0.000)。术后六个月随访时为0.2±0.5分,与术后三天相比仍有显著下降(t=4.5,P=0.000)。

6 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老龄化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骨质疏松性骨折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疼痛、活动障碍、生活质量下降、寿命缩短、医疗费用增高等,给患者本人、家庭及社会造成很大影响。椎体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常见的发生部位,其中2/3的OVCFs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仍有1/3的骨折会合并疼痛、后凸畸形、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20%的患者在一年之内继发其他部位骨折。Kado和Jalava报道OVCF患者5年内病死率为23%~34%,明显高于普通人群。据估计,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及其相关的椎体、髋部等骨折患者数目,在未来50年将增加4倍。传统上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治疗措施一般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保守治疗如卧床休息、口服止痛药物和佩带矫形支具等,由于长时间卧床,易发生褥疮,呼吸道、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更重要的是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锻炼,骨量进一步丢失,骨质疏松将进一步加重,又易发生再骨折,形成恶性循环。传统的开放手术创伤大,而且因为骨质疏松本身的特点,内固定物极易发生松动,且此类患者年龄较大,手术耐受性差,并不主张其为患者首选。PVP是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通过向压缩椎体内穿刺并注入硬化剂,从而达到稳定椎体,缓解疼痛,恢复椎体力学强度,使患者能够早期恢复正常活动的目的。该技术在疼痛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方面临床效果显著,60%~100%患者能在6~72h(平均36h)内快速止痛,有效率多在90%以上,活动能力的改善程度从29%~100%不等,减少止痛药物的使用率34%~91%。Hadjipavlou等对38项PVP的临床研究结果进行荟萃分析表明,PVP对OVCF的疼痛缓解率达86.1%~92.8%,平均为90%,说明PVP对OVCF的疼痛缓解效果是肯定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PVP逐步在国内部分医院开展,但文献报道多为回顾性研究,且病例数较少,前瞻性研究PVP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的文献较少。本研究系统分析发现,术后患者疼痛、活动能力、止痛药物使用都有明显改善,且疗效持久,与国内外文献报道基本一致。文献报道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并发症发生率约1%~3%,包括穿刺部位出血,局部感染,骨水泥渗漏等。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骨水泥渗漏,主要与椎体后壁的完整性、骨水泥填充量、手术操作技巧有很大关系。一般情况下,少量的骨水泥渗漏并不引起患者严重临床症状,不需临床处理。若骨水泥渗漏到椎管并伴有神经症状时,需紧急外科手术减压。本组病人仅有3例(3/181)出现骨水泥渗漏到椎旁硬膜外,但均未出现临床症状及体征,未进一步处理,在随访过程中未发现对患者造成不适影响。作为一种微创技术,PVP创伤小、见效快,能迅速缓解疼痛症状,减少止痛药物的使用,尽快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减少因长时间卧床引发的并发症,近期临床疗效显著,也有益于骨质疏松症的后续治疗,可作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治疗的首要选择,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和推广。

摘要: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近期临床疗效。系统观察我院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80例患者临床资料。

关键词: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

参考文献

骨折椎体范文

骨折椎体范文(精选11篇)骨折椎体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5年12月至2009年8月,收治外伤所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并资料...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