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论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61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论文(精选6篇)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论文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之间来我院就诊的14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为观察对象, 男性75例, 女性65例, 患者年龄范围在60-8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68.5±6.4) 岁。通过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TRI组和TFI组, 每组70例, 且两组患者各项临床资料对比, 统计学差异不明显 (P>0.05) 。

1.2 纳入标准

患者有心肌缺血或心绞痛等临床表现,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患者的Lefevre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型结果均属于Ⅰ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且边支参考血管直径大于2.0mm, 主支血管参考直径大于2.5mm。

1.3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需要使用阿司匹林 (首次剂量为325mg, 维持剂量为100mg/d) 和氯毗格雷 (首次剂量300 mg, 维持剂量为75 mg/d) 接受药物治疗。手术过程中使用8000-10000U肝素。由手术操作者决定患者是否需要使用替罗非班。两组患者均选使用两罗莫司进行药物洗脱支架治疗, 依据标准操作程序完成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 对于置入两枚支架进行治疗患者, 在完成支架置入后, 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球囊进行吻扩张处理。

1.4 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造影剂用量、X线曝光时间、操作时间以及手术成功率等临床指标, 主要的终点时间包括靶病变血运重建 (TLR) 、心肌梗死、死亡等支架血栓和重症心脏不良事件等的发生率;手术9个月后对患者实施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随访, 主要终点指标为边支和主支血管界定的再狭窄率。界定再狭窄指的是介入治疗患者术后随访造影检查显示直径再狭窄程度超过50%;界定再狭窄率指的是介入治疗患者术后造影检查显示直径再狭窄程度超过50%的患者在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病例总数中的比例。

1.5 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17.0软件对本次临床观察的所有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对两组患者的数据资料进行卡方检验分析, 试验t检验分析计量数据, 若P<0.05, 则说明试验数据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TRI组中69例患者经桡动脉介入成功, 总成功率为为98.57%;TFI组中介入治疗总成功了为100%, TRI组患者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低于TFI组患者, 两组患者临床试验结果对比统计学差异不明显 (P>0.05)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和随访过程中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如附表所示。

3讨论

随着我国近年来介入治疗技术和器械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 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也受到了一致的认可[1], 一方面,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设备的不断完善使得介入治疗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成为了可能, 同时, 包括Amplatz、XB、EBU等在内的新型导引导管的出现, 也显著提高了介入治疗过程中引导管的支撑能力, 且支架、新型球囊等介入治疗设备的外径也明显减小, 从而显著提高了6 F导引导管辅助下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成功率以及导管推送性能[2]。另一方面, 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技术治疗过程中, 也出现了新型的Crush改良技术, 这部分改良技术的主要目标在于保证操作过程中无需置入两个支架, 导引导管仅需要容纳1个支架和球囊, 所以, 在一定程度上为6F导引导管辅助介入治疗操作过程提供了方便[3]。

综上所述, 与传统的临床治疗方法相比, 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 能够显著提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而且治疗过程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更高。

摘要: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间来我院就诊的14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为观察对象, 通过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经桡动脉途径介入组 (TRI) 和经股动脉途径介入组 (TFI) , 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TRI组中69例患者经桡动脉介入成功, 总成功率为98.57%;TFI组中介入治疗总成功率为100%, TRI组患者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低于TFI组患者, 两组患者临床试验结果对比统计学差异不明显 (P>0.05) 。结论 由本次观察研究结果可见, 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且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较高, 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参考文献

[1]李华.经桡动脉入境介入治疗老年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12) :190-191.

[2]成万军.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 2009, 24 (2) :97-98.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论文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6年3月—2008年3月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67例, 男43例, 女24例, 年龄38岁~76岁 (61.2岁±6.7岁) 。靶病变血管:左前降支/对角支42例;回旋支/钝缘支13例;右冠后三叉12例。按照陈氏分叉病变分型:Ⅰ型37例, Ⅱ型30例。糖尿病17例, 吸烟39例, 血脂异常46例, 高血压37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45例, 心肌梗死22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按Judkin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按标准方法均行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 采用主支置入支架, 分支是否置入支架视分支开口被挤压的情况而定的手术策略。PCI术后常规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调脂药。

1.3 随访

包括术后12个月定期门诊复查和电话随访。记录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MACE) :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 (AMI) 、心绞痛及再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 发生率。

2 结 果

2.1 冠脉造影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4例 (6.0%) , 术前TIMI血流0/1级8例 (11.9%) , 术前主支狭窄程度 (82.4±12.7) %, 分支狭窄程度 (60.4±12.3) %, PCI术使用的支架均为药物洗脱支架 (雷帕霉素或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 。人均靶病变 (2.22±0.32) 处, 人均支架 (1.56±0.47) 数/枚, 支架内径 (2.37±0.24) mm, 支架长度 (24.3±5.6) mm, 支架释放最大压力 (12.34±3.45) atm, 术后主支残余狭窄 (6.2±4.5) %, 分支残余狭窄 (35.4±10.3) %, 应用双导丝技术53例, 使用双支架置入14例, 对吻球囊扩张技术10例。67例患者中65例PCI术成功, 成功率97.01%, 2例失败, 均因主支慢性闭塞性病变, 导丝无法通过病变, 后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2.2 随访结果

无症状60例 (89.6%) , 发生稳定型心绞痛2例 (3.0%) , 不稳定型心绞痛5例 (7.5%) ;行 CABG 2例 (3.0%) , 再次行PCI术4例 (6.0%) , 无一例死亡或发生AMI。

3 讨 论

冠心病患者由于血流动力学影响, 分支血管处血流速度低、血流剪切力小的原因, 使得冠脉血管分叉处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其中绝大部分分叉病变为前降支-对角支病变, 其次为回旋支-钝缘支病变和右冠状动脉远段分叉病变[1], 目前可以占到所有PCI的15%[2]。

分叉病变由于主支与分支分叉的角度及斑块的累及部位不同, 可表现为不同的类型。熟悉分叉病变的各种特征, 根据分支的开口或与主支的角度, 斑块累及主支与分支的范围, 术中斑块可能发生的移行做出相应的处理策略, 是分叉病变手术成功关键。按北京阜外医院陈纪林教授的陈氏分叉病变分型凡分支开口有严重狭窄 (≥50%) 的分叉病变为Ⅰ型, 在Ⅰ型中根据主支病变与分支开口的关系又分为5种亚型, 即主支病变横跨分支开口为Ⅰa, 主支病变分别位于分支开口上、下、左、右各自分为Ⅰb、Ⅰc、Ⅰd、Ⅰe;如果分支开口是正常的或仅有轻度的狭窄病变 (<50%) 则归为Ⅱ型;Ⅱ型中又分为5中类型, 主支病变与分支开口的关系及规律性同Ⅰ型。如果仅分支开口有严重狭窄而主支无狭窄病变或仅有轻度病变则为Ⅲ型[3]。

国际上比较公认分叉病变理想的处理原则是保证主支及分支的理想开放, 或在保证主支理想开放的前提下分支血管的残余狭窄小于50%, 血流为TIMI 3级。在Suwaidi等[4,5]的研究中, 对比主支支架边支球囊和边支支架治疗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 结果证明即刻手术成功率、6个月临床效果后者不比前者佳。2006年北欧的一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结果也证明边支置入支架的治疗策略并不能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6]。本研究67例分叉病变采用必要时分支置入支架的操作方法, 先处理主支, 分支是否需要置入支架视分支开口被挤压的情况而定, 这样可减少分支不必要的支架置入。本研究对30例陈氏Ⅱ型分叉病变采取优先主支置入支架, 分支如受斑块挤压再行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37例陈氏Ⅰ型病变如分支开口小于2.0 mm或大于2.0 mm但开口仅为局限性病变亦采取此策略。如主支开口大于2.0 mm, 主支置入支架后, 分支血管开口狭窄明显加重达到或超过90%, 可使用小球囊低压力扩张分支血管[分支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 (PTCA) ], 达到保持血流通畅的目的即可;如果分支血管口径大于2.0 mm, 主支置入支架后分支口部局限性狭窄 (≤70%) , 只要分支血流通畅, 则不需要置入支架, 仅行PTCA术;若狭窄>70%, 可行低压力对吻球囊扩张后分支置入支架。若分支开口大于2.0 mm且管状病变或弥漫性病变需采取主支分支双支架技术, 本研究中未列入此类病例。本研究中所有分叉病变均采取双导丝技术保护分支, 安全性高, 且必要时分支PTCA或支架置入做准备, 这是关键所在。第一支导丝先通过认为比较困难的病变, 然后第二支导丝进入另一支较容易的血管。在送入第二支导丝时不宜过度旋转, 避免双导丝缠绕, 导致手术失败。导丝根据主支与分支的成角塑形J形顶端是导丝能否进入的另一关键所在, 顶端的长度根据主支的直径而定, 第二支导丝到位后用纱布固定并加以区分。主支置入支架后, 如分支需要处理, 必须用到双导丝交换技术。在导丝交换时, 通过支架进入分支的网眼应尽量靠近分支的远端, 这样才能保证扩张时对分支口部的覆盖完全, 对主支支架进行高压扩张可使侧孔加大, 有利于导丝进入分支。

分叉病变操作复杂, 采用必要时分支置入支架的操作方法成功率97.01%, 术后12个月临床随访, 无症状89.6%;发生稳定型心绞痛占3.0%, 不稳定型心绞痛占7.5%;行CABG占3.0%, 再次行PCI术占5.9%, 无死亡及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此策略治疗分叉病变不仅简化手术过程, 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术者和患者射线量的吸收, 而且耗材少,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67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采用必要时分支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 采用主支置入支架, 分支是否置入支架视分支开口被挤压的情况而定的手术策略, 观察手术即刻及术后12个月临床疗效及主要心血管事件 (MACE) 发生率。结果手术后即刻成功率97.01% (2/67) , 住院期间无MACE发生, 术后12个月随访无症状者60例 (89.6%) , 发生稳定型心绞痛2例 (3.0%) , 不稳定型心绞痛5例 (7.5%) , 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 (3.0%) , 再次行PCI术患者4例 (6.0%) 。结论分叉病变采用必要时分支支架置入术的手术策略, 短期观察安全有效。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支架,预后

参考文献

[1]Pan M, Suare Z, Medina A, et al.Ecografia intracoronaria duranteel segui miento en la valoracion de stents liberadores de rapamicina para el tratamien-to de las lesiones en bifurcacion:I mplicaciones tecni cas[J].Rev Esp Cardiol, 2005, 58:1278-1286.

[2]Koller P, Saflan RD.Bifurcation stenosis.In:Freed E, Safian RD, GrinesC, et al.Manual of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M].Birming-ham, MI:Physician Press, 1997:229-241.

[3]陈纪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5.

[4]Suwaidi J, Berger P, Rihai C, et al.I mmediate and long term out-come of intracoronary stent i mplantation for true bifurcationlesion[J].JACC, 2000, 35:2929-2936.

[5]Assalia R, Assah V, Bendor I, et al.Drug-eluting stents in bifurca-tion lesions:To stent on branch or both[J].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 2006, 68:891-896.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论文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0例分叉病变患者,均为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并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分叉病变,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试验组45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45~76岁,平均(62.84±18.37)岁。试验组中,男24例,女11例;年龄47~77岁,平均(63.02±18.77)岁。所有患者均无风湿性心脏病、代谢性疾病如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临床表现、年龄及病情程度等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经典挤压支架技术(Crush)进行手术,试验组采用DK-Crush技术进行手术。具体方法如下:1分支血管支架到位:确定分支支架的位置,首先用球囊扩张分支血管,将导丝放在分支血管远端,再将分支支架释放;2主支血管支架到位:首先用球囊扩张主支血管,在将其送到主支血管分叉病变处,将分支支架球囊、分支导丝退出,再将放置在主支血管内的球囊扩张,进而将分支支架挤压后,将扩张球囊继续前送,同时将原先退出的分支导丝重新进入分支;3完成第一次对吻扩张:首先重新扩张分支开口,再将主支扩张球囊撤掉即可;4完成最终对吻扩张:使分支导丝再次进入分支即可[2,3]。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造影剂总量及球囊数量,以及手术成功情况。分叉病变的评定标准:冠状动脉主支血管的直径超过2.5 mm,以及分支血管的直径超过2.0 mm,其狭窄的程度超过一半,病变长度也超过5.0 mm。手术成功的判断标准:术后分支血管的残余狭窄小于40%,主支血管的残余狭窄小于10%,无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及再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不良心脏事件发生[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经不同治疗方式后,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情况比较

经过不同方式治疗后,试验组的成功率为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成功率(6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经不同治疗方式后,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造影剂总量及球囊数量比较

试验组的手术时间(64.83±17.32)min、造影剂总量(67.64±17.89)ml及球囊数量(1.60±0.50)个,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79.03±22.44)min、造影剂总量(84.63±23.94)ml及球囊数量(2.70±0.7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分叉病变由于各种因素,如血管角度、分叉位置及血管直径等,使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有所下降,治疗的并发症有所增加[5]。其中DK-Crush技术,即双对吻挤压支架术,可以将分支开口完全覆盖,还可以使最终对吻率、对吻的质量大大提高,进而减少支架变形,使支架更好地贴壁,减少分支开口和支架内再狭窄情况的发生,改善患者的分支血流情况[6]。

本次试验的结果显示:经过不同方式治疗后,DK-Crush技术进行手术的成功率为97.78%,明显高于经典Crush技术进行手术的成功率(68.89%);其手术时间、造影剂总量及球囊数量也明显低于经典Crush技术进行手术的手术时间、造影剂总量及球囊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为双支架术式的最重要的一步是完成最终对吻扩张,其可以使分支支架充分扩张,进而有效改善分支、主支血管再狭窄;其中DK-Crush技术有两次对吻、两次扩张,每一次对吻扩张前,分支开口处只有一层钢梁,而经典Crush在最终对吻扩张前,分支开口处有两层钢梁,降低了球囊最终对吻扩张的成功率;再加上DK-Crush技术在主支支架放入前,首先利用球囊对分支支架进行挤压,再将导丝放入分支,完成了第一次对吻扩张,在第一次对吻扩张的基础上,又一次的进行对吻扩张,是最重要的一步,即最终球囊对吻扩张更加顺利完成,有效提高其成功几率;再加上手术操作简便,可以有效减少手术时间以及造影剂的使用[7]。

综上所述,应用DK-Crush技术进行治疗,可以为分叉病变患者减轻痛苦,缩短其手术时间,有效避免再次手术的发生,在临床上其效果优于经典Crush治疗,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双对吻挤压(DK-Crush)技术治疗分叉病变的效果。方法 选取近2年在该院收治的分叉病变患者90例,随机平均分两组,即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患者,对照组采用经典挤压支架技术(Crush)技术进行手术,试验组采用DK-Crush技术进行手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造影剂总量、球囊数量以及手术成功情况。结果 经过不同方式治疗后,试验组的成功率为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成功率(68.89%);试验组的手术时间(64.83±17.32)min、造影剂总量(67.64±17.89)ml及球囊数量(1.60±0.50)个,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79.03±22.44)min、造影剂总量(84.63±23.94)ml及球囊数量(2.70±0.7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K-Crush技术治疗分叉病变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造影剂的使用,提高手术成功率,在临床上应用更多,更值得推广。

关键词:DK-Crush技术,分叉病变,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洪浪,王洪,李林锋,等.前送球囊DK-Crush技术治疗真性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与经典DK-Crush技术对比[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3,5(9):69-73.

[2]洪云飞,宋丽娟,张仪坚,等.锚定导丝技术在经桡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0):2364-2366.

[3]何凌宇,夏勇,项军,等.DKCrush技术治疗真性冠状动脉分叉病变(附2例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4):785-786.

[4]郝六一,程凌倩,张俊霞,等.经桡动脉应用改良Crush技术植入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疗效分析——附47例报告[J].新医学,2009,40(6):387-389.

[5]刘志忠,单守杰,张俊杰,等.糖尿病合并分叉病变患者单双支架介入策略的比较[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2,20(4):189-193.

[6]何平,高翔,宋锦,等.低强度脉冲超声波对Beagle犬Ⅱ度根分叉病变的辅助效应[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7):1219-1223.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论文 第4篇

MSCT可用于探测潜在的血流动力学因素。64层CT可以通过多平面重建和三维图像等模式, 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分布和特征进行评价[4,5,6]。

LAD-DX分叉角度与粥样斑块的形成有联系, 但对于LAD-DX分叉角度与斑块距分叉处的距离之间的关系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冠状动脉分叉角度与局部斑块形成和分布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从而为冠心病的预防和临床诊治提供重要信息。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2006年12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CT检查者72例, 其中男48例, 女24例, 年龄37~72岁, 中位年龄55岁。其中, 53例疑似或确定患有冠心病, 19例为体检者 (无症状或体征) ;所选患者均无高血脂、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排除标准:肾功能不全 (肌酐大于133μmol/L) ;肝功能不全 (谷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大于3倍的正常值) ;严重心功能不全 (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Ⅲ~Ⅳ级) ;急性心肌梗死和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 (心率小于40次/min) 及其他严重的心律失常;既往碘对比剂过敏和妊娠者。

1.2 方法

行冠状动脉检查前安静休息20~30 min使心率保持在70次/min以下。心率大于70次/min者检查前30~60 min在没有禁忌情况下口服倍他乐克25~50 mg。平扫前服用硝酸甘油0.8 mg扩张冠状动脉。采用64层螺旋CT (SIEMENS Sensation Cardiac 64, Germany) 进行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 V, 有效管电流 (800±150) m As, 厚度为640.6 mm, 球管旋转360°, 时间0.33 s。受检者常规进行平扫, 图像用于钙化积分, 扫描范围从支气管隆突下1 cm至心脏膈面。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前采用兴趣区域CT值激发模式 (blous tracking) , 先在主动脉弓根部平面选取兴趣区, 注射对比剂10 s后开始监测兴趣区密度变化, 当兴趣区CT值达100 HU时启动冠状动脉扫描。对比剂采用碘海醇 (碘的质量浓度:P (I) =350 g/L) , 注射总量60~75 m L, 注射速率5 m L/s, 随后以同样的速率注射50 m L生理盐水。受检者屏气时间为10~12 s。扫描结束后利用预览功能选择重建时相, 重建层厚0.75 mm, 重建间隔0.5 mm, 重建方式Kernel B25fsmooth++。

使用SIEMENS WIZARD图像后处理工作站重组各支冠状动脉的最大密度投影图像、三维容积重建、三维冠状动脉树的提取, 显示各支冠状动脉的全貌。采用Syngo软件用户界面的量角器在最大密度投影图像上测量冠状动脉分叉的角度, 采用测距工具测量LAD-DX分叉管壁交点到斑块中心垂直线的直线距离。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 11.0软件分析, 按照斑块距分叉处的距离和LAD-DX分叉角度列表。用双变量相关分析Spearman检验法, 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3例LAD有斑块者分叉角度均数为 (42.7±13.6) °, 最小值14.2, 最大值68.5, 中位数40.3。斑块距离均数为 (8.3±4.7) mm, 最小值1, 最大值17.3, 中位数11.9。Spearman相关系数为-0.573, P值为0.023, 提示LAD存在斑块的患者中, LAD-DX分叉角度与斑块距分叉处的距离之间存在负相关 (见图1, 2) 。

12例DX有斑块者分叉角度均数为 (41.2±12.8) °, 最小值21.5, 最大值63, 中位数38。斑块距离均数为 (5.3±1.8) mm, 最小值1, 最大值9.2, 中位数5.5。Spearman相关系数为-0.247, P值为0.554, 提示DX存在斑块的患者中, LAD-DX分叉角度与斑块距分叉处的距离之间无相关关系 (见图3, 4) 。

3 讨论

冠心病除一般危险因素, 如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之外, 血流剪切力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分叉角度可能影响血流剪切力, 继而影响斑块的形成。当分叉角度较大时血流较易出现湍流和低血流剪切力, 反之, 当分叉角度较小时血流较易出现稳定的层流。血管内超声研究[7]发现,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通常分布在冠脉弯曲或分叉的外侧壁, 斑块多数为偏心性斑块。而对于冠脉分叉角度潜在影响的研究, 只有通过无创性影像技术在活体上进行, 通过后处理软件进行图像的重建分析。

Gaston等[8]认为, 粥样斑块多分布在左前降支和LM分叉处, 是由于此处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所致, 即血流剪切力的降低。其研究结果显示, LAD有斑块组中, 63%的患者LM分叉角度大于等于88.5°。而72%的正常组LM分叉角度小于88.5° (P=0.018) , 提示LM分叉角度的大小与LAD开口处斑块的形成和分布有密切关系。与Gaston等[8]的研究有所不同, 本组研究了左前降支 (LAD) -对角支 (DX) 分叉角度与冠状动脉斑块形成和分布的相关性。在本组的研究中, 有斑块组与正常组均排除了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这些危险因素的影响, 只比较LAD-DX角度大小与斑块的关系, 而Gaston等[8]研究的一组病例中, 74%的患者有高血脂, 52%的患者有高血压, 10%的患者有糖尿病, 而这“三高因素”正是斑块形成的常见的危险因素。在临床工作中, 通过对700余例的心脏冠状动脉CTA的观察证实, 很大一部分患者确有家族遗传史。冠状动脉的分支、角度、分布和管腔大小等是先天形成的, 笔者认为冠脉分叉角度可以作为斑块形成的易感因素之一。

本组对33例LAD有斑块的患者和12例DX有斑块的患者分别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 在LAD存在斑块的患者中, 平均分叉角度为 (42.7±13.6) °, 平均斑块距离为 (8.3±4.7) mm, Spearman相关系数为-0.573, P值为0.023 (<0.05) , 提示LAD-DX分叉角度与斑块距分叉处的距离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分叉角度越大, 斑块距分叉处越近。在DX存在斑块的患者中, 平均分叉角度为 (41.2±12.8) °, 平均斑块距离为 (5.3±1.8) mm, Spearman相关系数为-0.247, P值为0.554 (>0.05) , 提示LAD-DX分叉角度与斑块距分叉处的距离之间无相关性。此结果可能与DX的样本例数较少有关, 有待于今后积累样本数进一步深入研究。

冠脉分叉处斑块的分布情况, 在冠脉介入治疗中是至关重要的。分叉病变置入药物洗脱支架 (DES) 究竟采用哪一种放置方法主要取决于主支和分支之间的解剖关系, 主支与分支夹角小于70°, 适合采用Crush及改良Crush方法或采用Modify“Y”型支架放置方法。若主支和分支夹角大于70°, 则按“T”型支架放置方法[9]。64层CT作为一种无创性的心脏检查方法, 能够在介入术前对冠脉斑块的分布情况进行预测和评估, 从而为介入治疗及临床干预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客观依据。

综上所述, 冠状动脉LAD-DX分叉角度与LAD斑块距分叉处的距离之间存在负相关。分叉角度越大, 斑块距分叉处越近。冠状动脉LAD-DX分叉角度与DX斑块形成和分布之间无相关性。冠状动脉分叉角度作为一种潜在血流动力学因素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组数据由于样本量尚小, 对于右冠状动脉斑块及其他冠脉分叉处的斑块未做分析, 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Yusuf S, Reddy S, Ounpuu S, et al.Global burde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general considerations, the epidemiologic transition, risk factors, and impact of urbanization[J].Circulation, 2001, 104 (10) :2746-2753.

[2]Naghavi M, Libby P, Falk E, et al.From vulnerable plaque to vul-nerable patient:a call for new definitions and risk assessment strategies:Part I[J].Circulation, 2003, 108 (14) :1664-1672.

[3]Gnasso A, Carallo C, Irace C, 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wall shear stress in common carotid arter-ies in healthy male subjects[J].Circulation, 1996, 94 (12) :3257-3262.

[4]Schroeder S, Kopp AF, Baumbach A, et al.Noninvasive detection and evaluation of atherosclerotic coronary plaques with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J].J Am Coll Cardiol, 2001, 37 (5) :1430-1435.

[5]Becker CR, Nikolaou K, Muders M, et al.Ex vivo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 characterization with multi-detector-row CT[J].Eur Radiol, 2003, 13 (9) :2094-2098.

[6]Achenbach S, Moselewski F, Ropers D, et al.Detection of calcified and noncalcified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 by contrast-en-hanced, submillimeter multidetector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a segment-based comparison with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J].Circu-lation, 2004, 109 (1) :14-17.

[7]Rodriguez-Granillo GA, Garcl'a-Garcl'a HM, Wentzel J, et al.Plaque composi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acknowledged shear stress patterns in coronary arteries[J].J Am Coll Cardiol, 2006, 47 (4) :884-885.

[8]Gaston A, Rodriguez-Granillo, Miguel A, et al.Multislice CT coro-nary angiography for the detection of burden, morphology and distri-bution of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in the left main bifurcation[J].Int J Cardiovasc Imaging, 2007, 23 (3) :389-392.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论文 第5篇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弹簧圈

颅内动脉瘤是最常见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因, 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应用逐渐广泛, 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之一[1]。大脑中动脉分叉部解剖结构较为特殊, 使该部位栓塞难以致密, 从而分支血管受到影响导致脑梗死等并发症。本研究回顾分析了120例血管内栓塞法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血管内栓塞法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120例, 其中男54例, 女66例;年龄 (24~81) 岁, 平均53.7岁。120例患者中96例为大脑中动脉分叉部肿瘤破裂, 表现为蛛网膜下腔突发出血, 经腰穿或CT证实, 其中伴短暂昏迷30例, 伴偏瘫23例, 伴颅内血肿19例, 伴失语11例, 出血破入脑室6例, 癫痫1例;24例为大脑中动脉分叉部肿瘤未破裂而其他部位肿瘤破裂, 即多发动脉瘤。Hunt-Hess分级:I~IV级分别31例、43例、36例以及10例。

1.2 神经影像学检查

给予所有患者颅脑CT或DSA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其中53例行CTA (CT血管造影) , 24例行MRA (磁共振血管造影) 。动脉瘤破裂出血在CT上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弥散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局限外侧裂出血 (本组95例) , 脑内血肿 (本组19例) , 以及脑室部位合并积血 (本组6例) 。脑血管造影检查发现动脉瘤直径2~19 mm, 瘤颈宽度1~8 mm, 体/颈比 (1~3) , 宽颈动脉瘤40.00% (48例) 。

1.3 治疗方法

对确诊的大脑中动脉分叉部的动脉瘤患者给予全麻下气管插管以及全身肝素化。单纯使用弹簧圈栓塞技术的患者有85例, 分别采用篮外填塞、分部填塞、横向成篮以及双弯塑形等技术[2]。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的患者有13例, 采用微导丝辅助和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技术的患者分别为12例和10例。

1.4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3 d以抗凝;对于行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技术或有脑缺血症状的患者, 抗凝时间可适当延长, 给予肠溶阿司匹林口服3个月;对于行血管内支架治疗的患者给予肠溶阿司匹林和抵克力德分别口服6个月和1个月;对于有脑室出血或蛛网膜下腔积血的患者给予持续引流3~7 d;对于脑室出血伴意识障碍的患者给予脑室外引流;对于血肿量较大, 有明显占位效应且意识又障碍的患者给予开颅血肿清除术。

2结果

2.1 像学结果

由表1、2可以看出, 69.17%的患者达到肿瘤致密栓塞。

2.2 并发症

6例患者出现术中出血, 占总患者量的5.00%;5例患者 (4.17%) 过度栓塞, 血管造影见大脑中动脉不显影或显影延迟;4例患者 (3.33%) 出现局限性脑梗死, 其中神经功能明显障碍的3例患者经治疗后神经功能有永久缺失;1例 (0.83%) 死亡。

3讨论

颅内动脉流破裂出血, 首次出血死亡率约1/3, 第1次出血后得以存活者1年内再出血死亡占35%, 5年内死亡占51%[3,4]。因此对颅内肿瘤进行及时而且正确的治疗十分重要。大脑中动脉分叉部的动脉瘤十分常见, 占颅内动脉瘤的35%, 在大脑中动脉瘤中达81%。

对于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巨大有明显占位表现者或破裂形成血肿者手术治疗是首选;对于累计M2段动脉起始段或有夹层动脉瘤的患者则介入栓塞治疗为首选。

但是栓塞治疗存在着一个度的把握问题, 即如何既能做到致密栓塞又不至于影响载瘤动脉的通畅性。本组采用了微导丝或球囊辅助技术以及血管内支架结合治疗提高了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率的同时保持了大部分患者载瘤动脉的通畅。但是仍有形成血栓或动脉瘤破裂的情况, 考虑为支架、弹簧圈、微导丝或者微导管反复操作所致。可先使用肝素或罂粟碱局部注射, 对于栓塞过度者可考虑局部溶栓, 对于栓塞疏松者可给予3H治疗。

总之, 血管内栓塞正逐渐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在临床工作中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选择合适的介入方案, 谨慎操作, 以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启锋, 陈志, 朱刚, 等.脑动脉瘤栓塞时弹簧圈脱入载瘤动脉的预防处理.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5, 27 (12) :1215-1219.

[2]刘建民, 周晓平, 许奕, 等.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1, 22 (8) :773-775.

[3]是明启, 王玉洲, 邵春香.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7, 14 (3) :157-169.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论文 第6篇

近年来,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尤其是脑梗死造成的死亡、致残引起了广泛的重视。颈动脉尤其是颈总动脉分叉处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颈动脉分叉处管腔狭窄程度以及斑块性质等领域[1]。CTA是一种安全无创的检查方法, 对于颈动脉硬化狭窄部位、程度以及斑块性质有着良好的显示能力, 同时可以通过CTA采集颈动脉分叉处血管处管腔形态等信息,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可以计算狭窄处不同方位管壁的剪切力, 以预测粥样斑块脱落的危险性[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10例经CTA检查确定为颈动脉分叉处狭窄的患者, 管腔狭窄程度限定为中等程度狭窄, 即狭窄程度为30%~69%。

1.2 扫描仪器及参数

采用philips公司16排螺旋CT进行图像采集, 先行颈部定位像扫描, 之后进行颈部CT平扫, 而后经肘静脉以4.0m L/s速率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60m L, 扫描范围由主动脉弓上至颅底区域。扫描层厚为1.0mm, 层间隔为1.0mm, 使用标准重建图像, 矩阵为256256。

1.3 图像后处理及流体力学计算

截取颈动脉分叉上下各4cm范围原始图像, 共计80幅, 经计算机处理提取颈动脉分叉段血管, 进行图像平滑、修正后使用三维网格对目标进行网格划分, 导出文件。使用流体力学计算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得出不同区域血流速度、血流压力以及管壁切应力。

1.4 血管壁硬化斑块脱落风险预测

结合患者的CT平扫、CTA图像确定颈动脉分叉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一般情况, 结合流体力学分析后血液对于管腔内壁的切应力分布综合分析斑块脱落风险。

2 结果

在10例患者颈动脉叉处均可见明显的湍流区域, 管壁四周的剪切力分布不均, 颈动脉球部及颈内动脉后壁剪切力多较低。部分病例斑块CT平扫呈稍低密度甚至为脂肪密度, 对应剪切力分布区压力较低, 该类患者作为斑块脱落高位人群提示给临床, 为下一步治疗做准备。

3 讨论

有研究认为, 动脉硬化的好发部位可能与血管剪切力有关, 血液流动特征对内皮功能、内皮与底层结缔组织的连接以及内膜增生、平滑肌聚集具有重大影响[3]。管腔内流动的血液对管壁不断产生各种作用力, 主要包括剪切力、周应力以及压应力等, 其中剪切力是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以及斑块脱落最为相关的作用力。目前认为:湍流区剪切力较低易于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以及斑块的逐渐增大, 相反剪切力较高的区域则不易形成斑块, 且该区域斑块不易脱落[4]。颈动脉分叉处结构复杂, 且个体差异较大,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导致局部管腔形势更加复杂, 血液对于管壁的冲击分布不均, 即便相同部位发生同种类型的粥样斑块, 也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通过计算机后处理观察血液流体力学的变化, 有利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预后及治疗。

参考文献

[1]Donald M, Lloyd-Jones, Jane C.Evans, et al.Hypertension in adults across the age spectrum[J].JAMA, 2005, 294 (4) :466~472.

[2]Sandra A, Weiss, Roger S, Blumenthal A.Richey Sharrett.Exercise Blood Pressure and Future Cardiovascular Death in Asymptomatic Individuals Circulation[J].2010, 121 (19) :2109~2116.

[3]Stone PH, Coskun AU, Yeghiazarians Y.Predictionofsitesofcorona ryatherosclerosisprogression:In vivo profiling of endothelial shea r stress, lumen, and outer vessel wall characteristics to predict Vasc ular behavior[J].Curr Opin Cardiol, 2003, 18 (6) :458~470.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论文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论文(精选6篇)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论文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之间来我院就诊的140例冠...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