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关注中国汽车安全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61

关注中国汽车安全(精选4篇)

关注中国汽车安全 第1篇

在汽车销售井喷式的增长背后, 汽车文化 (明) 并未同步提升, 相比较拥有百年历史的西方国家的汽车文化, 我国的汽车文化还停留在炫耀性消费阶段。“有车有房”是身份象征的一部分, 拥有豪车是高人一等的心理满足;加上车辆的快速增长, 短期内难以形成驾驶经验的积淀, 这些都将成为交通安全的隐忧。最近发生的几起新闻事件, 都在提示或者警醒我们, 我们在造车和买车的同时, 是否也应当重视先进的汽车文化的导入, 优化我们的交通安全环境, 实现基本民生的改善。

为了方便阐述, 我们不妨以几个典型的事件分析中国汽车文化所经历的嬗变与影响。事件一, 3月4日发生在长春的偷车杀婴案。事情缘起很简单, 孩子的家长将两个月大的婴儿留在车上, 没有拔掉车钥匙, 不到十分钟车辆被偷, 偷车人发现车上有婴儿后将孩子残忍杀害。一系列常识的缺乏, 导致婴儿生命的消失。早有专家告诫, 不论何种情况, 都不能让孩子单独留在车内, 离开车辆拔下车钥匙也应是不言自明的常识, 之所以没有做到, 不仅与侥幸心理有关, 而且与汽车文化没有普遍建立密切相关。

长春婴儿被害案件发生后, 我们伫立街头, 看见坐在前排没有系安全带的孩子、看见宠物扒在车窗看热闹等等情景, 不知道大家作何感想?我们更愿意相信类似长春这样的案子可能还将继续发生, 因为其警示作用并没有被很好的汲取。需要指出的是, 交通法规的遵守需要的是文化的积淀和贯彻。常规的法规惩罚的是损人利己的行为, 而交通法规惩罚的却是对被处罚人有利的行为, 有一点像家长对孩子, 爱之深责之切。从这个角度说, 汽车文化对于人们的安全意识培养远高于惩戒的效果。

前一阵子, “中国式”过马路被电视台反复提及, 被冠以缺乏文明守法意识的表现。显然这在逻辑上存在问题, 守法与珍惜生命是一致的而非矛盾的, 不论是否违法都不应有人拿生命当儿戏。“中国式过马路”的危险却没有被严密论证。许多步行穿越马路的人实际上是缺乏驾车的经验, 总以为驾车者有更好的视线和更可操控的速度, 殊不知, 这些恰恰与实际情况相反。如果绿灯车辆打算加速通过, 一旦出现有人闯红灯往往避让不及。这些知识上的不足并不是通过电视媒体曝光就能让大家明白的, 这有赖于我们不断普及汽车文化才能做到。

关注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第2篇

食品安全与社会健康之我见

电气信息工程系

应用电子技术0931 徐红轲

200930704146

一、食品安全的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例如,1996年英国爆发的疯牛病、1997年香港禽流感、1998年东南亚猪脑炎、1999年比利时等国二恶英、2001年欧洲爆发口蹄疫、2003年发生在中国的非典型性肺炎(SARS),2008年9月,中国令人震惊的“三鹿奶粉事件”以及2009年全球性的甲型H1N1流感,这些食品安全事件使老百姓忧心忡忡,以至有的人产生了“吃动物食品怕含激素,吃植物食品怕有毒素,吃饮料食品怕掺色素”的恐惧心理。当然这种担惊受怕显属过虑,但却也从侧面反映了当今的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对此,笔者把这些问题主要概括如下:

1.一些蔬菜、水果中普遍残存化肥、农药等物质,使这些食品的安全状况令人十分担忧。在农业生产中,一些菜农、果农为了增收往往使用高毒甚至剧毒农药来喷洒蔬菜、水果,这直接导致蔬菜、水果的农药残留量超标,这样的蔬菜、水果被消费者食用后肯定会带来身体健康上的很大危害。例如,在2009年曾经有相关的组织对北京市4家大型超市销售的樱桃、甜瓜、桃子、油桃、苹果5种水果进行抽查,结果一共检测出了17种农药,甚至有的农药是法律已经禁止使用的农药,可见某些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是多么不容忽视。

2.在食品加工中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其他化学用品。一些黑心肠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受金钱的驱使,在加工食品的过程中往往违规使用、超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抗生素、激素,甚至不惜掺加有毒有害的化学用品,主要表现在:(1)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了可供加工食品使用的添加剂的品种及其用量,如果超量使用很可能会对人体带来危害。但是为了追逐利润,一些食品加工者却无视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的保护,非法使用和添加超出食品法规允许适用范围的化学物质(其中绝大部分对人体身体有害)。例如,在面粉中添加超限量的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在腌菜中多倍超标量使用苯甲酸;在饮料中成倍超标使用化学合成甜味剂;为了使馒头、包子增白使用二氧化硫;为使大米、饼干增亮使用矿物油;用甲醛浸泡海产品使之增韧、增亮,延长保存期;为改善米粉、腐竹口感使用“吊白块”(一种化工原料,学名甲醛次硫酸氢钠);还有孔雀石绿、苏丹红、三聚氰胺……像这些老百姓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尝不出却能导致人们食物中毒甚至死亡的化学物质到处可见,令人防不胜防,触目惊心。(2)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于家禽、家畜、水产品体内。在种植业、养殖业中滥用激素和其他药物以增加产量,使水果、蔬菜、家禽家畜、水产品在短期内获得丰收、成熟。例如,带尖的西红柿,坚硬的猕猴桃、肥大的豆芽等等,都

有可能是使用激素促使其长熟的结果。这种做法不仅使培育出来的产品营养价值明显降低,而且也会给食用者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

3.制造、加工食品的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给食品安全造成极大隐患。例如,用病死的家禽家畜加工熟肉制品;用“地沟油”加工油炸类食品、“注水猪肉”(给猪注水等于注毒,食用后对人体有极大危害)等。再如,2009年,在辽宁、山东、河北、上海、陕西等地又查到了多起使用2008年未被销毁的问题奶粉作为原料而生产乳制品的事件。这些免食品安全隐患如果不及时加以严厉制止,都有可能会演变成为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食品安全事故。

4.食品中的重金属污染严重。由于受城市某些工矿企业违规排除废水的影响,致使一些地区人畜饮用水源和农作物灌溉水源受到很大程度的污染,主要是铅、锡、汞、锌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元素过量浸入到水源中去,受这些重金属污染的饮用水和农产品食品进入到人体后,就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另外,一些用来盛放食品的包装纸、包装袋、不锈钢餐具等也是铅、铬、镍等重金属污染的重要来源,这些重金属物质一旦超标超量的渗入了食品中,人们食用后就会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潜在威胁。

正是由于以上一些食品问题的存在,近些年来,中国每年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层出不穷,并且愈演愈烈。据国家卫生部公布的全国食物中毒情况,仅2003年,全国重大食物中毒事件达379起,中毒12 876人,死亡323人;2007年,全国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506起,中毒13 280人,死亡258人;2008年,全国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437起,中毒13 325人,死亡152人。

二、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由于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生产的操作监管不力,使得中国食品行业严重违规、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的现象屡禁不止。中国的食品监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职能部门之间要么会出现争着监管、重复执法的现象,要么会出现争着不管、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这就给某些食品行业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

2.中国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和问题,为不少问题食品的产生提供了生存的空间。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条文规定的过于笼统,难以操作,并且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严重滞后,现有的一些食品安全的标准水平规定偏低,许多指标远远低于国际标准,许多重要的标准至今还尚未制定出来,这就为那些不法厂商、企业违法生产超低标准、不合标准的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

3.消费者缺乏食品方面的常识,也可能会引起食物安全问题的产生。首先,消费者缺乏购买安全食品的常识。中国众多的消费者由于收入水平低下,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加上缺乏相应的常识,所以在购买食品时安全意识淡漠,往往只图便宜,不顾及食品的质量、卫生问题。还有一些消费者在购买便宜食品、特价食品、无质量保证食品时,总是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大家都在买,并且别人过去多年吃这些便宜食品也没吃出什么问题,现在再吃也不会有事,在消费者这种心理的支持下,就为问题食品的销售打开了门路。其次,很多消费者缺乏科学食用食物的常识,由此可能会引发一些疾病的产生,甚至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例

如,在2009年8—10月,北京市丰台区已经连续发生4起扁豆中毒事件,发病人数达64人。据调查表明,中毒的主要原因是烹饪者未将扁豆煮熟、炒熟。其实像扁豆、豌豆、四季豆这三种蔬菜,其本身含有天然毒素,如果对它们加热不完全就被人们食用,则可能会引起人们的食物中毒。人们在炒菜时如果事先了解了这些基本常识,就可以避免这类食物中毒事情的发生。

三、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些对策建议

1.政府应当切实履行好其监管职责,加强对食品质量的安全监管。加强食品质量的安全监管应当成为政府的头等大事,这就要求政府:要加强对食品的准入市场管制,提高食品的准入市场门槛,严防“三无”食品流入市场;要有效规范食品生产者的生产、经营行为,坚决取缔无证生产、无证加工食品的行为;要整合食品安全监督、检测资源,更新检测装备,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测,对食品从生产、加工、管理、贮运、包装到销售的全过程都要进行严格的监控;要全面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劣食品和不合格食品的违法犯罪活动;要规范食品采购渠道,从源头上控制不安全、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

2.完善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首先,应当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系统。对此,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借鉴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进一步细化和规范食品安全生产领域内的法律制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食品安全方面的具体标准。同时,要提高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使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接轨。其次,要加强法律法规对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惩罚力度。中国的《食品卫生法》规定,对违法企业只能是责令“停止生产经营”、“没收违法所得”,或者处以额度不高的罚款(一般都是在3万元以下),只有“情节严重”才会被“吊销卫生许可证”。可见,中国法律中对食品犯罪的处罚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都要轻得多。这样轻的处罚,使生产经营者的违法成本比守法成本还要低,所以这对于打击制造低劣、伪冒食品者几乎起不到威慑作用。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巨额赔偿制度,对生产和销售质量不合格、不安全食品的厂商处以高额罚款,情节严重的还应当加重追究其刑事责任,以达到足以震慑其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作用。

3.向广大消费者宣传、普及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通过加大对消费者进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宣传教育,使消费者了解更多的食品安全常识和健康饮食知识,使消费者增强食品安全意识,提高辨别问题食品的能力,自觉抵制“问题食品”,把食用不合格食品杜绝于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之外。对此,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工具,定期组织健康饮食宣传活动,有计划地报道食品安全知识,并且要及时曝光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一些不法厂商及其商品,披露最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以保障消费者的消费知情权。

祝:工作顺利

关注中国汽车安全 第3篇

本届论坛以“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技术发展”为主题,共有11场演讲,历时两天。广东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机电处处长姚百顺和副处长黄述芸、广东省发改委产业协调处科长于茂军和高新技术处科长赵志磊、广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科长王新发、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立新和副总工程师薛守仁、威凯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春荣、广东省汽车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罗兴安等领导出席了论坛开幕式。

11月23日开幕式上,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CEI)领导陈立新副院长发表致辞。另外,广东省汽车行业协会秘书长罗兴安、广汽研究院副院长黄河、比亚迪范学科长、北京理工大学宋强副教授和东风日产乘用车公车研发部陈文进部长分别就“广东省2012年汽车行业及新能源汽车发展”、“广汽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电动车电安全测试应用与分析”、“电动汽车技术及发展介绍”及“电动汽车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等主题进行了精彩演讲。

11月24日的论坛内容则更侧重汽车零部件及其检测技术领域。广东好帮手副总陈斯杰、CVC威凯汽车零部件站副站长张成才和汽车EMC测试经理高级工程师吴琼、德赛西威设计质量经理覃韶辉、欣旺达电子总监郑伟伟以及菲尼克斯电动车首席产品经理陈凌等资深技术专家,分别就汽车零部件企业普遍关注的“中国汽车电子产品的质量控制体系建立”、“电动汽车EMC检测技术要求”、“汽车电子电器零部件检测技术”、“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实际装车道路试验”、“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技术发展与测试”、“电动汽车充换电全球接口标准及发展趋势”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随着国家大力推行节能减排政策,新能源汽车产业备受关注。本届论坛丰富的主题和多视角的剖析,为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指导和政策指导,规模及行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CEI和CVC威凯致力于不断提升“中国(广州)汽车零部件论坛”的影响力,为广大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企业创造更加优质的沟通平台,助力产业发展。

值得关注的中国云计算安全 第4篇

近几年来, 随着科技的发展, “云计算”一词正在变身一只超大容量的筐, SOA、虚拟化、SaaS、网络服务、网格都能往里装。而对计算本身而言, “云”模式让网络成为一个界面, 一个标准交流插座, 为用户提供更为方便的服务, 而这正是新一轮技术创新的动力, 也是众多厂商争相进入的因素。

云计算时代:正确认知是根本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企业觉悟性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企业用户深刻的认识到云安全技术对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曙光公司总裁历军表示, 对于云计算的名称和概念无需去争论, 也无需去证明, 这不是中国企业发展方向的重点。重要的是云计算所带来的灵活的系统资源调配和以服务为核心的商业模式。自从曙光在成都建设首个政府云计算中心起, 曙光对全新的商业模式的探索和尝试精神就已经得到体现。“不敢说未来是否会推广开, 单就目前来看无论是管理、运营还是模式的可复制性, 都相比以往的应用外包’模式效果好”。

云计算是一种技术, 只有真正的了解何为“云计算”?何为“云计算安全”?才有资格去说开创属于中国的云计算时代。纵观目前中国在政府、金融等重要领域应用的云计算, 试问有几个是由国人把控, 从这点可以看出, 中国企业在云计算的领域还未达到能傲视群雄的时刻。

所谓云计算安全技术, 它既是企业的技术核心, 更是实现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我们倡导云计算, 倡导云计算技术, 但试问当这些安全技术掌握在外国企业的手里时, 中国的信息安全从何而谈呢?

云计算的确是存在着许多安全风险, 但这并不是让用户不要使用云计算, 也不是指云计算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相对于一个国家而言, 在重要的技术领域被国外的厂商所把握, 这就意味着国家的信息安全也是由他们来保证。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国家而言, 这绝对不会是长远的, 也不会被国内的民族企业所接受的。因此, 对于像曙光这样的国产民族企业而言, 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自主创新的精神引领着企业在云计算技术上不断进取。而对用户而言, 增强云计算安全意识, 清楚认知风险, 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是正确使用云计算和支持云计算的体现。

当云安全成为国家信息安全隐患之时, , 不光是曙光公司, 所有国内企业都应该抓住此次云计算的契机, 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曙光公司基于这种使命感, 已经成功建设了中国首个与政府合作商业化运营的云计算工程成都云计算中心, 在云计算大潮中起到中国云计算自主化的领军作用。

云计算时代:节能环保是重点

云计算的风靡不会是偶然, 正如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苏醒一般, 这既是社会发展过程的量化积累, 也是社会发展结果的质化体现。

近年来, 或许是社会的发展需求, 或许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顿悟!总而言之, 低碳环保成为企业生产产品和用户选取商品的重要标准, 节能问题、环保问题也成为企业趋之若鹜的目标。

而对于目前企业关注的节能问题, 历军总裁也曾深有感触的表示过:“过去人们关注的是服务器的采购成本以及计算性能。这也许是因为过去的计算容量较小, 还没有体现出庞大功耗带来的成本问题。而目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各种基础建筑和工程设计所需要的计算量也越来越大, 大规模数据中心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就是服务器的功耗”。

曙光作为长期以来一直专注节能和数据中心管理的企业。其推出的Girdview数据中心管理软件以及节能管理软件PowerConf, 在2009年部署了上万套服务器。在众多大型企业及工程的数据中心里, 通过部署此类软件, 实现了能耗节约20%以上的目标, 同时成本的下降也带来了利润率的提升。

曙光公司用自身的姿态向广大的企业和用户做出了表率, 当低碳环保成为社会的主流趋势之时, 曙光的发展方向也将是以此为主要目标。曙光PowerConf、Girdview两款软件的成功升级, 也正是该决心的重要体现。

曙光PowerConf.v2.0在PowerConf1.0的基础上, 重点提升了产品在信息采集, 数据分析, 功耗控制, 作业与任务管理等方面的性能。较PowerConf1.0相比, 更新后的版本将再实现10%左右的节能效果, 有效地满足用户的目标需求。另外, 升级后的节能软件能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关联分析, 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节能策略。将有效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对应用负载波动的响应速度。

云计算时代:共创双赢在团结

我们相信, 在中国像曙光这样的公司肯定不在少数, 打造属于自己的云计算中心、保障国家的信息安全是每个中国企业乃至每个中国人所追求的目标, 为用户创造更多节能环保、低碳减耗的产品不应该只是如曙光公司这样的民族企业的责任, 更应该是所有用户、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去携手创造的。

云计算、云安全、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绝不会是个体, 而是犹如大自然界环环相扣的生物链般的紧密衔接与结合。重要的不是个体如何去发展, 如何去壮大, 每一项事物的发展不可能因为孤立的壮大而成为伟大, 这只会是相辅相成的必然结果, 是互动双赢, 也是合作共赢。所以, 当自主创新、低碳环保充斥这每一个有识中国人的时候, 走在云计算、云计算安全前头的将不会是只有曙光公司, 而是更多的中国企业, 届时中国自主的云计算时代也将不再只是个人的舞台, 而是中国企业的世界舞台。

关于曙光

公司是一家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中科院大力推动下, 以国家“863”计划重大科研成果为基础组建的高新技术企业。它以中科院计算所、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和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中心为技术依托, 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曙光系列产品的问世, 为推动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08年6月, 每秒运算233万亿次的首台国产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曙光5000A研制成功, 从而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 第二个能研制百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

2006年7月, 占地面积60余亩的曙光天津产业基地落成投产, 实现民族高性能计算机产业的历史跨越。曙光高性能计算机连续14年稳居国产高性能计算机市场第一, 拥有国产高性能70%以上的份额, 并在高性能集群领域实现了国产机对进口产品的超越。曙光公司生产的系列服务器以技术先进、性能卓越、服务优良见长,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中科院科技创新特等奖”、“2001、2003、2004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等多项国家级殊荣。

关注中国汽车安全

关注中国汽车安全(精选4篇)关注中国汽车安全 第1篇在汽车销售井喷式的增长背后, 汽车文化 (明) 并未同步提升, 相比较拥有百年历史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