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色彩美
古诗词的色彩美(精选11篇)
古诗词的色彩美 第1篇
一.相互映衬对比鲜明
古人写诗着色讲究诗歌具有画面的鲜明性和直观感, 以求达到“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美好境界, 故多设色鲜明, 对比强烈。例如白居易忆江南春色“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杨万里赞西湖荷花韵致“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鲜明的对比色彩使得画面绚丽多姿, 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杜甫诗歌尤善用色彩, 工于着色。例如《绝句二首》 (其二) 中“江碧鸟愈白, 山青花欲燃”两句, 上句中的“碧”与“白”, 下句中的“青“与“燃” (红) , 皆为内部对比, 又遥相映衬, 可谓相映生辉, 互为竞丽, 是一幅饱墨浓彩的风景画, 又是一派清新的景象、融洽的春光。《春夜喜雨》中“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两句, 以下句中的“独明”来反衬上句中的“俱黑”, 更加突出了黑云密布、雨意之浓的情景。此所谓先以暗色调作底色, 复以亮光点染之, 故色调明暗对比分明, 诗意丰富含蓄蕴藉。再看杜甫《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翠柏深留景, 红梨迥得霜。风筝吹玉柱, 露井冻银床”句, 一句写松柏的翠绿, 二句写梨叶的鲜红, “翠绿”和“鲜红”这两种对比鲜明的色彩, 使得初冬时节的景象愈发明艳。三四两句中的具有冷色调特点的“玉柱”和“银床”, 其对比性虽不及“翠绿”与“鲜红”那般强烈, 却也相互映衬, 传达出一种凄冷的感觉效果。而前两句中“翠”与“红”的热烈和后两句中的“玉”与“银”的凄冷又形成一种色彩的对比, 映衬出冬日之景的华美与肃穆。他还喜欢把颜色词放于句首, 引出实字。如“绿垂风折笋, 红绽雨肥梅” (《十二月一日三首》) , “红浸珊瑚短, 青悬薛荔长” (《秋日夔州》) , “青惜峰峦过, 黄知橘柚来”。 (《观李固请司马题山水田》) 等诗句, 皆意象鲜明, 气韵生动。
再如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两句, 描绘了辽阔的千里江南, 黄莺在欢快地啼鸣, 丛丛绿树映衬着簇簇红花, 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 尽收眼底。可谓“绿”“红”相映, 花鸟缠绵, 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愈加明丽鲜艳, 有声有色, 也愈显出江南春景的广阔深邃、繁丽多姿、韵味十足。
二.烘托气氛构建意境
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论及绘画着色云:“设色不以深浅为难, 难于彩色相和。和则神气生动, 否则形迹宛然, 画无生气。”作诗同理, 注重色调的共性, 统一诗歌的基调, 可以形成浓厚生动的氛围, 构建色调鲜明的意境美。
杜甫《城上》:“草满巴西绿, 城空白日长。风吹花片片, 春动水茫茫。入骏随天子, 群臣从武皇。遥闻出巡狩, 早晚遍遇荒。”这首诗于广德二年作于梓州, 整幅画面绿草凄迷, 白日悠长, 白水茫茫, 可谓景象凄然, 意境茫然。
以花间词派温庭筠为例, 温诗最擅长运用色彩词来构建凄美的意境。如《菩萨蛮》 (水精帘里玻璃枕) 中的末句“双鬓隔香红, 玉钗头上风”, 此处“香红”代指花朵。香是花的气味, 红是花的颜色, 以感官印象替代具体事物, 形象生动, 含蓄地表达了一个内心情感热烈的“女子”却无人赏识和陪伴的孤独寂寞之情境。画面香浓温软, 栩栩如生, 可谓色彩明艳, 意境凄美。
再如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黄叶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句, 碧蓝的天空, 金黄的大地, 浓郁的秋色, 绵邈的秋波, 苍翠的寒烟, 色彩斑斓的画面展现出一派廓远苍茫的秋景, 气氛凄迷, 意境悠远, 暗透相思。
又如李清照《春暮》“梦断漏悄, 愁浓酒恼。宝枕生寒, 翠屏向晓。门外谁扫残红?夜来风”句, 天已破晓, 枕上寒意渐浓, 翠色的屏风映照着清晨淡漠的微光。窗外满地陨落的残红, 随风起舞。慵懒凄凉的意境, 传递出一种挥之不去的哀伤愁绪。
另外还有些诗歌用词不着色彩, 仅通过各样景物间的巧妙组合而给人造成一种总体的色调感, 从而形成画面的意境之美, 诗意之盛。例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忽然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句, 以“梨花”喻“飞雪”, 生动地描绘出了边塞八月飞雪的奇异景象, 全诗不着一“白”字, 而又通篇着色, 白茫茫一片, 笼罩四野, 境界开阔且壮美。再看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川野、山峦、苍天、草原、牛羊等形象, 也显然都各有色彩, 共同构成了一幅多彩的草原画卷, 广阔苍茫, 意境优美。正所谓此时无“色”胜有“色”。
三.以色主情情景相谐
色彩往往是感情的语言, 色彩的铺染与描摹使诗词染上了一层底色, 使诗人的性格精神得以呈现, 使诗中人、物的形象情境得以表露, 也让读者产生了更多的美感联想, 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
例如杜甫《绝句四首 (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句, 黄、翠、白、青, 绘色则颜色明丽, 多样组合, 相互点缀, 错落有致, 画意浓郁;绘物则由点至线, 引出无限空间, 由此透露出了诗人开阔舒展的心境。而“卷帘唯白水, 隐几亦青山” (杜甫《闷》) , “白水”、“青山”本是清秀雅丽之美景, 但此时映入身处异地的作者眼帘的惟有白水青山, 避之不及, 何美之有?此名句极写苦闷之人所见单调之色之景, 寂寞至极!这是客观的景物赋予了诗人的情感, 是缘情写景, 以色主情。
晚唐诗人杜牧尤善于将色彩与感情相联系。其著名的写景抒情的小诗《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首句以“寒”字遥应“霜叶”, 二句以“白云”之淡色反衬“霜叶”之红艳, 而第三句更以“停车”与“爱”来强调末句中诗人对火红热烈的“霜叶”所发出的喜爱、赞美之情。对此,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云:“诗人之咏及红叶者多矣, 如林间暖酒烧红叶’, 红树青山好放船’等句, 尤脍炙诗坛, 播诸图画。惟杜牧诗专赏其色之艳, 谓胜于春花。当风劲霜严之际, 独绚秋光。红黄绀紫, 诸色兼备, 笼山络野, 春花无此大观。”
而更为人叫绝的是杜牧的设色多彩、协调有致而又情景相融的名篇《齐安郡后池绝句》:“菱透浮萍绿锦池, 夏莺千啭弄蔷薇。尽日无人看微雨, 鸳鸯相对浴红衣。”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指出其“摛表五色, 贵在时见”。其中“绿锦池”、“红浴衣”明点绿、红两色, 而“菱”、“浮萍”、“夏莺”、“蔷薇”暗指绿、黄两色。菱叶出水、浮萍铺池, 翠绿欲滴;夏莺弄花、蔷薇离披, 明黄艳丽;鸳鸯相对、红衣浴水, 娇艳盎然。整幅画面可谓清幽明艳, 赏心悦目。而景中又自有人在, 自有情生。“尽日无人看微雨”, 顿时看雨之人百无聊赖的情状显露无疑, 注目所及, 鸳鸯浴水, 触景生情, 引发遐想, 惹人恻隐。
再看, 李清照《如梦令》“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句, 分别以“绿”和“红”代指海棠的叶和花, 绿叶肥嫩, 红花憔悴。此名句拟人化地描绘出了暮春时节的一场春雨过后景物变化之匆忙, 引发了敏感的主人公对青春、生命匆匆逝去的无限感慨。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韶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句, 借初夏时节“樱桃”、“芭蕉”的颜色变化, 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悲愁慨叹。
所谓“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诗歌虽不及绘画那样可以借助于色彩的铺染与搭配直观地再现物景, 但也可以通过色彩语言的描写来绘物摹景及表情达意, 同样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感受, 展现其丰富的画意美和诗意美。苏轼亦认为:“诗画本一体, 天工与清新。” (《东坡题跋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 诗词以形象的语言展现多彩的画面, 反以丰富的色彩动人魂魄。其言及是。
参考文献
[1]朱志荣主编.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讲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陈向兵.论色彩的表现性.深圳大学学报, 2005 (3) .
[3]聂石樵.唐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陈光.杜牧诗赏析.北京:线装书局, 2007.
[5]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开明书店, 1950.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阅读答案 第2篇
①“诗中有画”,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表情达意,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体验,展示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
②许多诗人写诗在运用色彩上往往追求复色搭配之美。用色时,或组合,或对比,方法多样。
③诗人通过多种色彩的组合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④ 诗人爱用鲜明的色彩对比,来增加感情的浓度。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风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佳句都是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使情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⑤诗人还善用色彩的暗地对比,初看似不觉得,一加玩味,就感到富有含蓄的画意美。杜甫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都是先用大块黑色,用暗色调作底色,又用亮光点染,色调明暗差别很大,构成一幅色调分明的画面。
⑥ 诗人用色有时还不局限于一句一联,所写诗词全篇用色,色彩更加丰富,诗的境界更为开阔。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开始便出人意料地用洁白的梨花比喻落在树上的积雪,生动地勾画出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接着又以空旷荒凉的塞外、乌云沉沉的天空、纷纷扬扬的白雪构成了送别的背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在一片银白的世界中,诗人特别描绘了那面鲜艳的红旗。在整个背景和个别事物的映衬上,在色彩的调配上,是那么美丽而又和谐,真是“独树一帜”。全诗展现出一幅色彩鲜明、奇异壮伟的边塞图景。
⑦有时诗人不用复色搭配,而是追求单一色调深浅浓淡的变化之美。这样也能浸润情感,收到很好的抒情效果。“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淡黄深黄相互对衬,蝴蝶和花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⑧还有的诗不用直接表示色彩的词语,各种景物巧妙组合,形成色调之美。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苍天、草原、牛羊,这些具有不同色彩的形象构成一幅苍茫的画面。
⑨诗歌中的色彩饱蘸着感情,在诗人笔下可以产生神奇的魅力。它已经超越了客观的写景效果,而成为独特的抒情手段。从色彩美的角度来欣赏诗歌,我们对诗歌的美便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1.阅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3分)
2.说说第④小节中“着色的情感”的含义。(2分)
3.④、⑤两小节都是介绍运用色彩的对比表现画意美,能否调换它们的顺序?为什么?(3分)
4.结合本文,请你也从色彩美的角度,对下面的诗句作一点赏析。(3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5.不仅诗歌讲究色彩的画意美,园林设计常常也着眼于此。下面《苏州园林》中的`一段文字,与本文在巧用色彩创造美感方面,有哪些道理是相通的?(3分)
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参考答案:
1.(3分)(1)单一色调的变化之美 (2)全篇用色 (3)多色组合
2.(2分)诗歌中表达色彩的词语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意思对即可)
3.(3分)不能。因为前者明显直观,后者须稍加玩味。这样的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意思对即可)
4.(3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用直接表示色彩的词语,各种景物巧妙组合,形成色调之美。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橘红色的夕阳辉映着闪着白光的河水,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意思对即可)
色彩创造美色彩传递爱 第3篇
人虽是万物之灵,但视觉不如鹰,听觉不如狼,嗅觉不如狗,味觉不如猫,触觉不如蛇,跑不如鹿,游不如鱼,力不如牛,灵不如猴。可是综合起来看谁也不如人类,人就是一个有思想的色彩精灵。正因为色彩情结是人类独特的视觉感受,当斗牛士舞动红色丝布时,人们都以为牛敌视红色,其实动物都是色盲,观众是以自己的思维看待牛的。无论从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宗教信仰各方面来研究人生,人生都是苦短的,
这是定论。所以谁怎么解释这个世界都不重要,如何把苦短的人生变得快乐起来成为千百年来人类追求的目标。生活在色彩时代,当然只有启动人类最敏感的色彩语言才能使我们的生活亮丽起来,使人们之间的爱成长起来。因此,用色彩创造美,用色彩传递爱是色彩工作者的天职。有的学者把人类分为红、黄、蓝、绿四大本色性格,如何用红、橙、黄、绿
预测暴风雨一样,准确的把色彩本性与人的本性结合起来。红色性格的人是非常外向的人。喜欢我说了算,喜欢领导别人,干事精明利落节奏很快,爱憎分明敢于承担责任,做任何事都是越战越勇,具备了成功人士的特点。但由于自信太强也常出现失误,黄色性格的人也是属于外向人。活泼开朗积极向上,心里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说,不斤斤计较,不计仇不记怨。这种人性趣广泛属于浪漫型的人。但由于浪漫过度,经常丢三落四虎头蛇尾出现重大失误,蓝色性格的人属于内向型。又成熟又理智,又有远谋深略的思维,被认为是聪明人,做事庄重说话小心善于心计,具备成功人士的特点。但由于太聪明太谨慎,往往错过发展的大好时机造成失误绿色性格的人也是内向型。心中充满理想和希望,虽有积极进取之心,但干事四平八稳。这种人讲究顺其自然不急不火,为人随和属于慢性子的人。由于凡事求四平八稳不敢于冒风险而经常出现失误。以上四类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其实,如果用颜色区分人的性格不止这四种,人类可用肉眼识别的色彩有几万种,人的性格也可以有几万种,颜色属性确实能告诉你人的属性也具有那么多的变化。现在我们的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和色彩时代同行的历史时期,如何利用色彩科学造福人类具有深远的现实作用。特别应当看到的是色彩的力量不仅是在视觉表象对人类有影响,更深刻的生命运动、天体活动及猴变人和神学探讨有着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灵魂存在吗,灵魂有多少种颜色?!
古诗词的色彩美 第4篇
课时:一课时。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教材分析:本课引导学生从了解生活与色彩之间的关系入手, 认识学习色彩搭配知识对于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并通过分析生活中的色彩, 使学生对色彩现象及色彩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有进一步的了解。
本课的突出特点是把对色彩知识和规律的学习生活化、实践化, 学习的重点从色彩写生训练, 变成帮助学生学会感知色彩现象, 并能从中体验不同的美感和文化艺术内涵, 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感受和运用色彩的能力。
教学目标:了解生活与色彩的关系, 认识学习色彩搭配知识对于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性。通过分析生活中的色彩, 使学生对色彩现象及色彩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有进一步的了解, 并能从中体验不同的美感和文化艺术内涵, 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感受和运用色彩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到处存在着色彩现象, 它的形成受色彩规律制约;好的色彩搭配是我们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满足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的重要手段。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用色彩基本知识和规律去感知色彩现象。
学生能运用色彩知识去进行色彩搭配的练习并进一步应用于生活。使学生了解不同色彩搭配所体现的多种文化艺术内涵。
教学过程:
(1) 设疑提问,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 试想一下, 如果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无色的, 那将是什么情景呢?生:没有生机, 没有活力 (自由讨论发言) 师:对, 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和美好,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身处在一个绚丽多姿的色彩世界里。那么在生活中, 色彩如何搭配才能让我们感觉到美的享受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生活中的色彩搭配》。 (设疑导入, 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师:首先我们来了解有关色彩搭配的一些知识。请大家看大屏幕 (多媒体展示有关色彩的基础理论知识) 。
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
色相:色相就是色彩的名称, 同时也是各个颜色的相貌和倾向。例如红、黄、蓝等。通常用色相环来代表光谱的基本色彩, 常见的色相环多由12色组成。
明度:色彩的明亮度叫明度。明度最高的色叫白色, 最低的色叫黑色, 它们之间按不同的灰色排列, 显示了明度的差别, 有色彩的明度是以无色彩的明度为基准来判定的。
纯度:纯度指色彩中色素的饱和程度。色彩的相对纯度取决于在色彩中加入黑色、白色或灰色的多少。
色彩的主要搭配方法:人们通过对色彩规律的认识, 主观地调整色彩之间的关系, 以满足功能和审美两方面需要的行为即色彩搭配。
方法:
色相对比:不同的相貌的色彩被运用到一起会产生丰富的色彩效果, 能够吸引人的关注。
同类色调和:同一色相的色彩进行变化统一, 形成不同明暗层次的色彩, 是只有明度变化的配色, 给人以亲和感。
类似色的调和:色相环上相邻色的变化统一配色, 如红、橙、黄、绿等, 能给人以融合亲近感, 可以构成平静调和而又有一些变化的色彩效果。
对比色的调和:色相环上处在对应的或接近对应的颜色搭配在一起, 其在色相、明度、纯度上都相差较大, 给人以强烈鲜明的感受, 如黄紫, 红绿等。
纯度对比:色彩鲜艳即纯度高, 反之纯度低。
暖色调搭配:以红、橙、黄等暖色为主调的色彩搭配, 这种搭配能给人以热烈、温暖、激情等感觉。
冷色调搭配:是以蓝、绿等冷色为主调的色彩搭配, 能给人以清凉、冷静、亲和的印象。
生:边学习理论知识, 边运用它互相分析讨论。
(通过以上的学习, 帮助学生认识色彩的基本知识和规律,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色彩现象中体现的各种色彩关系。)
(3) 分析讨论, 巩固知识。生:运用所学的色彩三要素及色彩的搭配方法来分析书中的范例, 试着说一说这些例子为什么好?并引申到自己收集的实例, 依次推断出什么样的色彩搭配比较成功?怎样才能设计出好的色彩搭配?师:列举大量生活实例, 如运动服装给我们感觉多为比较鲜艳, 它在色彩搭配上运用的是什么方法?穿着运动服装去听音乐会好吗?节日前布置一个联欢会的环境, 用什么色彩搭配更能突出喜庆欢快的气氛?用同样的手法布置会议室合适吗?生:互相分析讨论, 大胆发言。
(师生共同讨论, 教师随时点拨, 得出接近成功的结论)
(4) 欣赏图片 (图略) 。师:多媒体展示一些色彩搭配的实例。生:分析设计师采用的手法以及取得的实际效果。
(让学生将刚刚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的实验过程, 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提高自己对色彩搭配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
(5) 教师小结。师:好的色彩搭配体现着人们对色彩规律的认识与对美的追求, 是需要认真学习、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的。在生活中培养自己的色彩感受和表现能力是学习色彩搭配的最好途径。色彩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我们应充分地去体验它、享受它。
(点明学习本课的重要意义, 启发学生在生活中注意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 提高生活品质和审美情趣)
诗的色彩美(教师中心稿) 第5篇
山东省郓城第一中学(274700)殷传聚
近代实验心理学告诉我们:色彩的经验类似感动或情绪的经验。诗人对色
彩的敏感并不亚于画家,不过因为诗笔和画笔的不同,在对色彩的反映上和诉
诸欣赏者的方式上有所不同而已。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
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绪体验。白居易的《问刘十
九》:“绿蚁斩醅酒,红泥小人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一首相
饮的小诗,其诱人之处,正在于“绿”酒、“红”炉两种色彩的和谐配合,在
天寒欲雪的背景下,产生了一种亲切而温暖的情味,仿佛在向客人含笑招手。
色彩的组合,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和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鹏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
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在这里,
明丽的色彩组合,正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
阳江欲暮。”这是周邦彦《玉楼春》词中的名句。“青无数”指暮霭中青山连
绵,眺望不尽;而雁背上那暗红的夕照却不过一缕而已。青、红二色的对比,
一个无限在,一个非常小;然而正是在无边青苍的背景上,才衬托出这一缕晚
照是那样地引人注目和令人依恋。
诗人爱用鲜明的对比色,来增加感情色彩的浓度。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
美,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的姿色
风韵,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
易过,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他在另一首词中写秋
天清晨篱落间的景色之美,有句云:“月有微黄禽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
秋太淡,添红枣。”这些佳句都是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诗
人的情感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
观感,仿佛可以使人触摸,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
上面各例是色彩的明显对比,还有一种色彩的暗地对比,初看似不觉得,
一加玩味,就感到富有含蓄的画意美。杜甫的“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上句明言“黑”,下句暗点“红”;四野黑云中闪烁着一星渔火,以黑衬红,
所以感到特别明亮。钱起的“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两句都未明写色彩,
而雨后之竹含“翠”,夕阳在山见“红”,仍暗寓鲜明的色彩对比。陶岘的
“鸦翻枫叶夕阳动,鹭立芦花秋水明”,则写出了光与色的变幻和对比。乌鸦
翻动枫叶,使得叶上的夕阳之光不停晃动;白鹭站在芦花滩上,映得秋水格外
澄明。上句是红与黑的对比,下句是青与白的映照。这种色彩的暗比,不仅可
以用来写景,还可以写人。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写一位少女:“单衫杏子
红,双鬓鸦雏色。”杏红色的上衣,多么鲜艳;再配上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
有如小乌鸦的羽毛,下句以比喻写颜色。两相映照,其人之美,宛在眼前。
诗人运用色彩的对比,还可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行情氛围。请看: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骆宾王)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李商隐)
好象电影的镜头,从树上黑色的鸣蝉,转为狱中白发诗人的悲吟;从秋雨
中飘零的黄叶,切入寒灯下白头的客子;从夜残媳灭的烛火,化为春去夏来,
石榴绽开的红花(暗示耿耿相思,随着时序的转换而永无尽时)。诗人悲苦的
情怀都寄寓在色彩对比和转换的镜头中了。
有时候诗人不用复色对比,而通过一种单色,也能浸渍情感,收到很好的
抒情效果。“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春草的绿色使离人想起爱人的罗裙,
因而产生一种恋惜之情。“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满林枫叶,火红
如醉,在诗人看来,不是秋霜所打,而是离人的眼泪染成的。在这里,色彩中
饱蘸着感情,它已经超越了客观的写景效果,而成为独特的抒情手段了。
中国古典诗歌有炼字的传统,讲究“一字见境界”。有时这一个字,恰好
是一种色彩。杜甫常有此例,如: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雪岭界天白,锦城曛日黄。”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别的诗人也常爱炼这类字: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李贺)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
“五更疏欲断,一例碧无情。”(丰高隐)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李清照)
例子不胜枚举。即此一斑,也能窥见色彩在诗人笔下可以产生何等神奇的
浅议文学作品中的色彩美 第6篇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说:“诗歌就像图画。”图画离不开色彩的和谐,有了色彩,图画才缤纷斑斓、情趣盎然;色彩入诗,就更显得文美意丰,趣蕴其中,诗因色彩而增辉。其实,何止诗歌,凡文学作品,皆是具有色彩之美的。
一、色彩是文学作品产生视觉美的前提,它可以状物、绘景、写人,形成“象”
色彩是最易进入感官的内容,尤其是对于眼睛来说,具有某种吸引力,起着“诱饵”的作用。有了色彩,文学作品也就有了图画美、视觉美。
1.以色彩状物,生动逼真
色彩本是客观事物的外在表现形态,大自然的每一种事物都有色彩的变化,有了色彩的参与,万事万物才鲜活了起来。
唐朝刘禹锡有诗云:“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洞庭湖心、青山一点,这么苍翠,这么小巧,蹲在蜡月清辉的水面上,就象白银盘中放着一颗小青螺。浩瀚无边的洞庭湖,美而神秘的君山,就这样生动地呈现在了读者的眼前。
2.以色彩绘景,景秀情蕴
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写的是虚景,想象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展现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清朗中显得娇艳。“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作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
3.以色彩写人,形神兼备
鲁迅在小说《孔乙己》中是这样描绘孔乙己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的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脸色青白”,说明孔乙己长期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营养不良,生活困窘;“胡子乱蓬蓬、花白”,说明孔乙己年纪已大,处于风烛残年,精神萎靡不振。寥寥几句,鲁迅先生就勾画出了一个穷困不堪、好逸恶劳、遭受欺凌、迂腐可怜、身份十分特殊的形象。再如描写孔乙己为自己辩解“窃书不能算偷”时的外貌:“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作者将孔乙己的迂腐、虚荣融于羞愧与难堪之中,使其显得更加可笑而可悲。小说的最后,“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的描写,活脱脱地勾勒出孔乙己身残气微、不复聊生的惨状。
二、色彩是文学作品表情达意的手段之一,它可以造境、抒情,产生“意”
《虞书》云:“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诗歌有言志抒情的创作传统,独特色调浓缩形成的诗画景象,往往会使人和景之间构成情绪的映衬或冲突,从而为抒情言志提供了可能。
1.色彩可以创设意境
《西厢记》“长亭送别”中有一段曲文:“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是一幅秋风萧索的景象,其中的色彩营造出一种苍凉的意境,最后读到“离人泪”三个字时,会使人产生深切的共鸣。在一些边塞、征戍诗中,诗人多以黄白两色渲染环境,表现出一种悲怆、苍凉、空旷、寥廓、广袤、萧瑟的意境。
2.色彩可以渲染氛围
在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结尾有这样一段景色描写:“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紫色渲染了一种阴晦、沉重的氛围,给人以压迫感。而在小说的前半部分,菲利普一家前往哲尔赛岛旅行时,景色却是这样的:“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西方文化中绿色(green)的象征意义跟青绿的草木颜色有很大的关联,是植物的生命色。阿思海姆说:“绿色唤起自然的爽快的想法。它象征着青春、活力。”如“in the green wood”意为在青春旺盛的时代,“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也就渲染了一种明快、活泼的氛围,与小说结尾的阴晦、沉重的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诗歌中,为了表现一种蓬勃、热烈的氛围,诗人常将红色同绿色相互映衬,相互对照,构成富有情调的和谐画面。
3.色彩可以抒发情感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有言:“一切景语皆情语。”美国学者阿思海姆在他的“色彩论”中说:“色彩能有力地表达情感。”诗人闻一多曾在《色彩》一诗中写道:“红给了我热情,∕黄教给我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这也是对色彩的表情性质的表述。鉴于色彩本身所具有的表情性能,文学作品中色彩的选择都有个人的感情在其中。愉快的心情常和优美的色调联系在一起,忧郁的情绪则常表现为暗淡的色调。
室内设计的色彩美 第7篇
我们所生活的环境, 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色彩是表达情感的语言, 它与我们的生活是最密不可分的, 放眼望去, 色彩无时无刻充满着我们周围的环境。有了色彩的存在, 人们所生活的室内环境在视觉上才能不断的得到色彩美的享受。人们的衣、食、住、行永远都离不开色彩, 离不开色彩设计, 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室内设计的色彩美永远是一个长久性的概念。
色彩是室内设计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们对色彩, 对生活的向往在远古时期就己经出现了。色彩被称作是室内设计的“灵魂”, 梵高说过:“没有不好的颜色, 只有不好的搭配。”谈及室内设计的艺术表现性, 无疑就涉及到了美, 美离不开艺术, 美离不开和谐, 美离不开色彩, 从远古时代的穴居、巢居到现代的高楼大厦, 无不显示出建筑形式的美, 如:比例、和谐、均衡、韵律、质感、构图等。它对人的影响不仅反映在视觉方面, 也反映在直接或间接对人的视觉、肌理、生理、心理和行为产生等重要的作用方面。
色彩与室内设计的关系
色彩丰富了世界, 在这个丰富的色彩世界里, 不同的色彩显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征, 人们内心的情感、审美的情感可以通过色彩来体现。基本原色、间色、复色和补色、极色、金色、银色都是色彩构成的最基本要素, 这些基本要素之间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丰富的色彩效果。视觉对色彩有其特殊的反应, 而且与材料有直接的关系, 具有地域和民族的特性。
室内色彩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色彩的设计在室内设计中起着改变和创造某种空间环境气氛的作用。实验证明, 当人们进入某个空间时, 最开始的几秒钟内得到的印象百分之七十五是对色彩的感觉, 然后才会去理解形体造型以及材质的选择。所以, 色彩对人们产生的第一印象是室内装饰设计中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色彩会给人的心理带来不同的感受, 在居室与饰物的色彩设计中, 经常融入人们的感情色彩。如老年人适合选择具有稳重的色彩, 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青年人适合选择对比度较强的色彩, 使人感觉到青春的气息;儿童适合选择纯度较高的浅蓝、浅粉色彩;军人可用鲜艳色彩调合军营的单调色彩等。
不同的空间有着不同的使用功能, 室内空间可以利用色彩的明暗度来创造气氛。使用纯度较低的各种灰色可以获得一种舒适、安静的空间气氛;室内空间采用纯度较高的色彩则可获得一种欢快、活泼与愉快的空间气氛。
自然的色彩引进室内并在室内创造自然色彩的气氛, 可以加深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自然界树木、花草、水池等是装饰点缀室内色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自然物的色彩极为丰富, 它们可让内外空间相互融合, 并将人带入一种轻松自然的空间之中。大自然给予了人类一个五彩缤纷的自然空间, 人类也向往大自然的色彩, 所以这种设计必然会和人的审美情趣产生共鸣, 是室内设计中永远不变的主题。
住宅室内色彩的分析
1、卧室
卧室是人们睡眠休息的地方, 不同的年龄色彩要求也不同。儿童卧室, 色彩以明快的浅黄、淡蓝等为主;男青年宜以淡蓝色的冷色调为主, 女青年的卧室最好以淡粉色等暖色调为主;新婚夫妇的卧室一般采用激情的暖色调;中老年的卧室, 宜以白、淡灰等色调为主。卧室是人们休息的场所, 其色彩不宜过重, 对比不宜过于强烈, 比较适合于选择优雅、宁静的色彩。
2、客厅
客厅是展示主人的审美情调的空间场所, 往往是设计中重点的部分。客厅的面积一般较大, 色彩运用也最为丰富, 所以客厅的色彩一般以暖色调为基调。墙面宜选择和家具的色彩和风格相协调的色彩, 一般以选用红、紫、黄等颜色为主。
3、餐厅
餐厅是聚餐的专用场所, 也是全家人汇聚的空间, 它的空间一般和客厅连在一起。在色彩搭配上要和客厅相协调。具体色彩可根据家庭成员的爱好而定, 一般应选择暖色调, 如深红、橘红、橙色等。这样的色彩设计不但能从心理上提高人的食欲, 同时突出了温馨、祥和的气氛。
4、书房
书房是学习、思考的空间, 需要理性的色彩。一般以蓝、绿等冷色调的设计为基调, 以便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气氛。书房的色彩不能过重, 对比反差也不应过于强烈, 色彩的明度要高于其他房间, 局部的色彩应选择成熟稳重的色彩来烘托空间环境。
结语:
色彩是室内环境设计的灵魂, 室内的色彩对室内设计的空间感、舒适度、环境气氛、使用效率, 以及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有很大的影响。色彩是富有感情且充满变化的。色彩是大自然赐与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它赋予人类为整个世界“着色”的权利,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和利用色彩的功能特点, 创造出充满情调、和谐舒适的室内空间。
室内色彩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有很多要考虑的因素, 如材质等。成功的设计既能满足大家的审美需求又能体现居住者的个性表达并创造出温馨舒适的空间环境。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 不断的创新, 才能在设计中创造出更好的室内色彩。
摘要:色彩是表达情感的一种语言, 它与我们的生活是最密不可分的。色彩被称作是室内设计的“灵魂”。它是室内设计中最为生动、活跃的元素, 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论张艺谋电影的色彩美 第8篇
关键词:张艺谋,色彩,电影
一、色彩的情绪作用
色彩对人的情绪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影响, 这是一个无可非议的话题, 在电影中表现的可谓淋漓尽致。张艺谋曾说:“从生理上说, 色彩是第一性的, 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波动。”[1]
(一) 红色
红色, 给人的感觉是生命力旺盛并且充满张力与个性, 从中国古代传统以来“红色”就一直扮演着喜庆, 大富大贵的角色, 所以古代喜结良缘的时候新郎新娘的衣服都是以红色为主, 代表喜气、吉祥。
在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里, 导演一开始也是以红轿子作为引线, 引出了以青灰色为背景所象征着阴森、恐怖的陈家大院, 然而大红灯笼的出现立刻冲击着人们的视觉神经, 将幽深、暗淡沉闷的色彩立刻打破, 就是在这座大院里, 以大红灯笼为主, 开始了“点灯、灭灯、点长明灯和封灯”的游戏规则。
(二) 青色
青色, 这一色调, 不禁会给人造成静谧、肃穆、阴森与恐怖的情绪, 这种色彩的出现会给人蒙上暗淡、寂寞、孤独的阴影。而它又与清冷的意境连在一起, 使人联想到寒冷与悲哀。
在《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陈家大院院墙呈现的尤为突出, 在颂莲一进这个大院里, 摄影师就给一个俯视大院的镜头, 青灰色的院墙显得那么的幽深与禁闭。就在这里, 颂莲的命运也被彻底的改写了, 幽深的院墙像一个没有生机的牢笼, 牢牢地将里边的人锁住, 丝毫不给他们留下任何的机会与希望, 他们只能过着遵守封建伦理秩序的那一套家规:点灯—恩宠, 吹灯—冷落, 封灯—惩罚。似乎青灰色的院墙早已暗示了颂莲不幸的遭遇与经历, 在发生了这一切也确实证明了颂莲悲惨的命运。
(三) 黄色
黄色, 是所有色彩中最明亮、最耀眼的颜色。黄色, 给人的感觉很明亮, 很阳光, 心里暖洋洋, 就像是在初秋一样, 给人秋高气爽的感觉, 又像是在金秋时节, 黄色又使人联想到硕果累累, 美好的前程。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 首先从题目中就可以醒目的看到“黄”字, 在影片的场景中完全呈现了一幅雍容华贵, 金碧辉煌的景象。
二、色彩的对比
(一) 黑白和彩色的对比
在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 张艺谋运用了黑白和彩色这两种悬殊的色彩来表现主题, 给观众营造了一种很强的分辨感。让人好奇的是, 影片讲述现在的故事用的是黑白的色彩效果, 而回忆过去却用的是彩色画面。这似乎与我们正常的思维背道而驰, 而张艺谋却说“因为我觉得, 这是一个三天的故事, 是一个关于葬礼的故事, 没有笑容, 没有愉快的情绪, 只有沉痛的怀念和对死者的眷恋, 再加上下着雪又是冬天。所以我想用黑白的效果, 更能传达这样一种感觉。回忆部分是彩色的, 因为那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回忆和影像感觉。”[2]当漫天飞舞着雪花, “母亲”一个人站在“父亲”来时的路, 望眼欲穿地等着, 此时天与地连成了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只有“母亲”那红色的衣服清晰地点缀在雪的世界中。红白色彩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 让原本没有生机, 没有希望的大地因此而变得富有激情, 而这正说明了“母亲”对“父亲”爱的执著与坚定, 风雨无阻。
(二) 多种色彩的对比
在《英雄》中, 张艺谋用多种色彩来勾勒这部古装大戏, 主要运用了红色、蓝色、黄色、绿色、白色、黑色这几种色彩。将一部片子, 鲜明的分为几个不同的场景, 同时也有效地展示了故事真假情节, 让观众看了一目了然。片中一开始秦王以一身黑色的盔甲出现在银幕上, 呈现黑压压的一片, 给人一种庄重、严肃、肃穆的感觉。而此时残剑、飞雪和如月却以满身的红衣服闯进观众的视线里, 给人一种强烈的对比。接下来一个镜头如月为了替主人残剑报仇, 和飞雪在一片金黄的树林里, 展开了殊死的斗争。用黄色来衬托这两位红衣女, 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暗示了在主人残剑死后, 如月那种绝望, 愤怒之情一发不可收拾。最终飞雪结束了如月的性命, 这时银幕一下全部变成了红色, 让人想到如月对主人的爱, 以及对飞雪的恨全部都浸没在她的血泊里。而在影片结尾时, 无名身着黑色的衣服坐在距秦王只有十步之遥的地上, 真相也在他们的对话中一一被揭晓, 无名为了天下, 最终也放弃了刺杀秦王的机会。在秦宫里呈现出了全部的黑色调, 而在宫外的残剑, 飞雪却以白色衣服亮相,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色彩的文化意蕴
在一定程度上, 色彩具有表意功能, 特定的色彩能够诠释特定的文化内涵。
(一) 中国的传统民俗
从张艺谋的电影中, 我们就能看到很多镜头都是表现中国的民俗文化, 可想而知, 他对中国美好的民俗具有深深的依恋情结。
似乎张艺谋对“红色”这一色调情有独钟, 对红色的偏爱, 在《红高粱》中, 张艺谋将其拍摄的真可谓是形象逼真, 在“颠轿”那一段, 大红的轿子里坐着一身穿红的新娘, 红盖头、红鞋子、红衣服, 在这里红色被运用到了极致, 象征了中国传统婚嫁追求的那种大吉大利。而在《我的父亲母亲》、《红高粱》中张艺谋也是将传统习俗表现的颇有特色。
(二) 传统的伦理观念
在张艺谋的诸多电影中, 都表现了传统的伦理观念, 就像“夫权”这一男尊女卑的思想被刻画的特别深刻, 在一些电影中女性的自我意识得到舒展, 她们大胆的选择自己的幸福, 敢于同那个“夫权”社会所挑战。而有些电影中女权意识也得到了萌芽, 但最终还是被那个残酷的环境所吞并与扼杀。
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 王后和太子的私通, 太子和妹妹蒋婵的乱伦, 这些都被打上了败坏人伦的烙印。就连一国之主的皇帝也扮演着这种丑恶的角色—伪君子。最终还是以皇帝为代表的封建政治势力压倒了这一切, 似乎在这部影片中政治势力显得尤为的重要, 这也说明了在当时权利是至高无上的, 任何和政治权利做斗争的都将被打败, 被战胜。
纵观张艺谋几十年来的电影, 他在电影事业上, 可谓是名声大振、贡献卓著。从之前的文艺片到现在的商业片, 每一部作品都凝结了他的心血与智慧, 同时也获得了观众的鲜花与掌声。从最初的《红高粱》到《英雄》张艺谋屡获大奖, 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朵奇葩, 作为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 他凭借自己的艺术天赋, 用色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参考文献
[1]朱立元, 《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陈思和,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叶朗, 《美学原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闫丽, 《论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美》, 电影评介杂志社2011版
[5]周月亮, 《影视艺术哲学》,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
古诗词的色彩美 第9篇
曼斯菲尔德的写作深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1910年她在伦敦参观了印象派的画展, 对凡高的《太阳花》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后来在给多罗茜·布莱特的一封信中她说, “那瓶中的黄色花朵, 溢着阳光。这幅画似乎揭示了以前我未理解的东西。它一直留在我心中。还有一幅戴平帽的船长。他们教给了我一些写作的道理, 很奇怪的, 一种自由—或者说, 一种震撼的自由。”印象派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源于法国的的一种新的艺术流派, 代表人物有莫奈, 雷诺阿, 和晚期的凡·高, 塞尚和高更等。它的出现是对传统绘画的一种反叛。印象派画家善于描绘天光云影的瞬间变幻, 空气和水光的自然颤动、借此表现一种稍纵即逝的艺术境界。印象派最突出的特征是“瞬间风格”, 即力求在瞬间印象中获得一种整体效果, 勾勒出对象的显著特征。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 她的短篇小说给人一种画面的直感。“可以说, 她 (曼斯菲尔德) 的作品最显而易见的一个特点是它的画面感, 这种画面感呈现了一种极高的美学主义, 和借助语言或写作媒介实现绘画效果这个愿望。”
例如在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代表作品《幸福》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
“Mary brought in the fruit on a tray and with it as a glassbowl, and a blue dish, very lovely, with a strange sheenon it as though it had been dipped in milk﹝…﹞. There weretangerines and apples stained with strawberry pink. Some yellowpears, smooth as silk, some white grapes covered with silverbloom and big cluster of purple ones﹝…﹞. For the dark tableseemed to melt into the dusky light and the glass dish and the bluebowl to float in the air. ”
“玛丽用托盘吧水果端了进来, 还拿了一个玻璃缸和一只蓝色的盘子。盘子很美, 闪烁着一种奇怪的光泽, 好像刚刚在牛奶里浸过似的……水果中有桔子和泛着粉色的苹果。金黄的梨子像丝绸一般光滑, 白葡萄挂着一层银霜, 此外还有一大串紫葡萄……深色的桌子似乎已经融化在周围一片幽暗的光线之中, 玻璃盘和蓝色的缸放佛悬空漂浮。”在这里我们对于曼斯菲尔德的精湛的“绘画写意”的才能可窥一般。她所买描述的每一样事物都是新鲜明亮的, 而且画面中的物体线条也十分清晰。贝沙挑选水果时格外挑选了新鲜、艳丽的水果来搭配她家中漂亮的地毯和器皿。这种配色产生了美妙的效果, 所营造的氛围正体现了主人公贝沙的甜蜜幸福。然而色彩运用远非如此简单。我们注意到在鲜艳的色彩下, 色调在逐渐转换, 正如同人物的情绪一样。色彩从鲜艳的草莓粉到黄色再到紫色、银色、白色、最后到蓝色, 是暖色调到冷色调的转换。在接下来的一段中:“dark, melt, dusky, blue, float”更是营造了一种冷色调的场景。曼斯菲尔德以冷色调呈现表面上看起来现温暖的家庭的场景, 她的用意是十分明显的:贝沙的幸福完全是她自己的幻觉, 她实际上生活在一个并不温暖的家庭里。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冰冷的画面:“黑沉沉”、“融入了昏暗的光线”、“玻璃杯子”、“蓝碗”、“浮在空中”。这是一幅美得惊人的印象派油画, 然而形象却又些许怪异又给读者一种压抑的感觉。这种冷色调在令人压抑的感觉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又如:“He lived at the top of a tall mournful buildingoverlooking the river. One of those buildings that look soromantic on rainy nights and moonlight, when the shutters areshut, and the heavy door, and the sign advertising“a littleapartment to let immediately”gleams forlorn beyond words……Perched up in the air the studio had a wonderful view. Thetwo big windows faced the water; he could see the boats andthe barges swinging up and down, and the fringe of an islandplanted with trees, like round bouquet.”
“他住在阴郁的高楼顶层, 可以俯视那条河。它是这样一种楼:雨夜和月光遍布的晚上, 百叶窗和和沉重的门关上以后, 广告牌上闪烁的“小套间欲租从速”的字样孤零的无法用语言表达, 只有在这时才显得富有情调……画室在最高层, 望出去风景极美。两扇大窗户对着河水, 他可以看到小轮船以及驳船游来荡去, 一个小岛周围全栽着树, 像一圈花束。”这是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画页》中的一部分, 在这段描写中, 曼斯菲尔德提供了一幅主人公生存空间的印象画, 最吸引读者的是图案和色彩的转换, 有刃有余的引出了像花束一样的美丽小岛比和河面上上游来荡去的小船, 静中有动。此外“swinging up and down”, 则使得画面有一种流动的美感。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短篇小说创作技巧及方法不断探索, 大胆创新。曼斯菲尔德在短篇小说创作中打破了英国传统小说的桎梏, 融多重艺术风格于一体。色彩意象的印象主义表现手法加强了短篇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给读者极高的视觉美感的享受的同时对小说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摘要:有“短篇小说之王”之称的新西兰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短篇小说史上留下了划时代的一笔, 她将短篇小说的艺术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她独特的创作风格融合了文学印象主义及象征主义等现代主义小说的写作技巧手法。如同印象派画家一样, 曼斯菲尔德精雕细琢渲染出意蕴深刻的色彩意象, 使她的作品极富艺术美学价值。
关键词: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色彩意象,印象派
参考文献
[1]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6.
[2]Margret Scott and O'Sullivan.Katherine Mansfield, The Collected Letters of Katherine Mansfield.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3]Reimer, Melissa C.A Literary Impressionism:Mansfield’s Painterly Vignettes[J].Katherine Mansfield Studies, 2011, Vol.3 (1) .
[4]Mansfield, Katherine.The Complete Stories of Katherine Mansfi[M].Auckland:Golden Press, 1974.
[5]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选[M],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
古诗词的色彩美 第10篇
一、曲中色
越调·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这首曲子描绘了一幅秋天的图景, 在这图景里给予我们最强烈的视觉冲击的是“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红、黄这三种颜色是夹杂在青色和绿色之间的,青山绿水是大的图景,是面;白草红叶黄花是小的图景,是点。这样点面结合把五种颜色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秋景图。在这交杂相错的色彩中, 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 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姿多彩,充满活力,给人以向上乐观的力量。
这是元人在写曲时常用的一种着色手法: 把几种色彩放在一起,进行组合,构成一个多彩的画面。
如:马致远的“爱秋来时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双调·夜行船秋思》)虽然写的是人的行为,但通过对黄花、紫蟹、红叶的色彩描绘,我们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生活的环境。在这黄色、紫色、红色里,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一个画面:在竹篱茅舍边那一团团,一簇簇黄色的菊花,而点点滴滴的露珠,在这黄花中显得特别晶莹剔透,还有那一片片红色的枫叶;挂在树上,落在地上;点燃的红叶,在那摇曳的红色火焰中显得特别红艳。在这组由红色和黄色组成的画面里,在这暖色调中,我们感觉不到秋的萧瑟。诗人做着自己喜爱做的事,采摘带着露珠的黄菊花,红色的叶子在红色火焰中飞舞,酒在这红色的火焰中慢慢变温热,诗人喝着酒,就着紫蟹,赏着菊花,这是一种怎样的超然尘世的生活,从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那种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闲情逸致,对这种闲适生活的喜爱。
在白朴的《越调·天净沙·秋》里还有一个多彩的画面,他没有用表色彩的词, 而是用各种事物本身具有的色彩进行组合,形成色彩美。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这个画面由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构成,我们通过这些事物,可以展现出色彩,落日、残霞展现的是红色,轻烟是白色,老树是灰色,寒鸦是黑色。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一个画面:天空中几缕晚霞,在红色的夕阳渲染下, 也带上了一层红色, 一个村落在夕阳的余晖中,孤独、安静地矗立着。白色的烟雾淡淡地笼着那些老树,几只乌鸦在这老树上打盹,停歇。整个画面多用冷色调,画面显得有点冷清,体现了秋的萧瑟与凄清。
这六个图景,没有直接用表颜色的词描绘事物,我们可以感受到色彩。这就是用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色彩构成画面色彩,这也是元人常用的一种着色手法。不着一色字,却有色彩感。
如 :张可久的 《中吕·迎仙客·括 山道中 :“云冉冉 ,草纤纤 ,谁家隐居 山畔崦 ,水烟寒 ,溪路险 ,半幅青帘 ,五里桃花店。 ”我们可想到:白云轻轻地飘浮在蓝天,纤细嫩绿的芳草遍地绵绵,溪水升出的淡淡的白色雾气略带春寒,溪边的山路崎岖难行,那山村小店门前挂着青色的酒旗,盛开的桃花,朵朵粉红围绕在店前店后。这是一个明媚的春景,作者通过白云、蓝天 、细草、水烟 、桃花这一 些景物的 描绘 ,呈现出白色、蓝色、绿色、红色的画面,作者利用景物本身所具有的色彩展现春色无边。曲子里对景物的描绘虽没有直接运用表色彩的词,但可以通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色彩,想象出一幅五彩缤纷的画面。
另外,在王实甫的“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中还可以看到另外一种着色方法,那就是用色彩的相互映衬,形成对比,凸显色彩。
桃花是红色的,醉脸也是红色的,可想见一个因酒醉而脸红的女子对着红色的桃花说着醉话, 说着因思念而发愁的话的画面。这红色的背景是那白色的滚滚飞絮。在这白色与红色的对比映衬下更显出这“对桃花”女子的“醉脸”之红。
如:周文质的“月缺沉钩,桃蕊红妆渡口,梨花白点江头”(《双调·折桂令·过多景楼》),因为是夜晚 ,残月 ,不能朗照 ,四处不明亮,以至于在朦胧的月光下,江面显得幽暗,而凸显出桃蕊的红色,梨花的白色。用幽暗与红白形成对比,从而凸显出桃红梨白。
颜色之间的组合,颜色之间的对比映衬,不着一色字却有色感, 这是元人在写曲时常用的三种着色手法。透过这些色彩,我们可以领会曲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色中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曲中的色彩也是为了曲作者抒情服务的。这些颜色除了可以增强画面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这些色彩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成的, 一般而言冷色调和哀愁有关,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暖色让人感觉华丽,红色、橙色、黄色、绿色是暖色;冷色给人朴素之感,青色、蓝色、紫色是冷色调。一般来说,作者很少用单一的暖色或单一的冷色描绘画面,而是把暖色和冷是进行调和,这样画面的色彩显得丰富而和谐。另外,黑色,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象征着不祥,是人们所厌恶的,黑色常给人压抑、沉闷之感。白色时常象征灾难,给人一种茫然、悲怆、苍凉、广袤、萧瑟之感。
总的来说, 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偏暖色, 具有鲜艳、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 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如:白朴的“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青山绿水间点缀着一些白色的草、红色的叶子、黄色的花,画面色彩鲜活,亮丽。虽是秋天之景,但没有萧条、凄冷之感,而给人一种鲜活的生气,表现了作者昂扬的乐观情怀。
再如:白朴的《双调·沉醉东风·渔夫》“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金黄色的芦苇在秋江岸边,白色的浮萍花点缀着渡口, 堤上是绿色的杨树一排排, 滩头上是红色的蓼花。画面的黄色、白色、绿色、红色,构成了一个多彩而宁静的江边图景,感受到了作者对这景物的喜爱之情,对这样的生活环境的向往。
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偏冷色具有阴暗、清冷和低沉的色调,其内在的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如:张可久《双调.折桂令·九日》中的“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回首遥望天边的无尽处,落日光辉在空中抹出一片彩霞,两三只乌鸦在寒风中飞上飞下。画面清冷而低沉,在这空旷的背景下,人显得特别得孤单和萧瑟,陡增抒情主人公的忧伤之怀。
再如:马致远《双调·寿阳曲·江天暮雪》中的“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夜幕快要降临的时候,天空中开始纷纷扬扬地下起了大雪,这雪一半儿像盛放的梅花,一半儿又像空中随风而舞的柳絮。这个画面就是一片白色,表现出一种苍凉、寥廓、萧瑟的意境,使人心境低沉。
有时热烈的色彩,却是为了反衬落寞的情怀,以乐景衬哀情,在曲子里是很常见的一种抒情手法。如关汉卿《双调.大德歌·春》“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春归大地大家可想象到,春暖花开,色彩斑斓,绿草如茵,世间万物都充满了生机。可是曲中的抒情主人公却因春归大地而自己不能归乡,依旧滞留他乡。以明媚的春光中反衬抒情主人公绵绵不尽的乡愁。
再如:王实甫的《正宫.端正好·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蔚蓝的天空飘荡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黄花,还有一夜里被染红的树林。这是一幅秋高气爽的图景,这里出现蔚蓝色的天空,白云,黄花,红叶,本是明艳的色彩,应该给人以喜悦之情,可曲中的主人公却因离别而倍增伤感。连枫叶的红色也被认为是离人的泪水染红的。再明丽可喜的色彩在伤心人的眼里也是伤心的色彩。
既然明亮的色彩可以反衬哀情, 那么哀伤的色调也可以反衬乐情。如:白朴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描写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其中任何一个图景的色调都是偏暗偏冷, 每一个图景都带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给人以沉闷之感。但在“一点飞鸿影下”之后,这一点飞鸿的痕迹,打破了前面描绘的沉闷色彩,寂寞的秋景仿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之后世界就一下子变得五彩缤纷而充满活力。之前灰色调的描绘日暮秋景就是为了反衬后面的喜秋之情。
其实景本无情因人而有情。在伤心人眼里再美的色彩也是悲伤的,在开心人眼里再冷的色调里也能找到可爱之处。当然,景物的色彩也会影响人的心情,明媚的色彩可以让人心情愉悦,而清冷的色调给人带来忧伤。
总之,作者在曲子里用多种色彩的组合、对比体现物象的丰富多彩多姿,更以色彩本身给人的感受构建独特的意境,渲染氛围,表达作者复杂的情感。
在教学中透过曲中色,体会画面的色彩美,感悟色中情。从另一个角度品味曲子,提高学生对曲子这一传统文化的审美品位。
摘要:元曲不能像画版一样直接涂上色彩,它是由文字构成的,这让我们有了很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联想与想象,这些曲子所展示出的一幅幅画面具有了丰富的色彩,透过这些色彩我们可以感受到曲作者的情感世界。
小国大美克罗地亚色彩之旅 第11篇
往往在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你会惊喜地发现更多的美女、美景,甚至美得让你瞠目结舌。克罗地亚即会给人们带来这般感受。在克罗地亚的街头你会经常与飘逸潇洒的美女擦肩而过,而在岩石凸起的海岸边,你还会发现身着比基尼身材火辣的美女在悠闲地享受着日光浴,这份非常天然的女性美与大自然的美融合在一起,极其吸引人眼球。
如果说美女体现了克罗地亚的微观美,而宏观美无疑就是一路延伸的风景了。置身在多姿多彩的风景中,你丝毫感受不到克罗地亚的小,反而会觉得这份美无限地大。克罗地亚的美好像身着五色彩衣的仙女,令人目眩神迷。
蓝好像是克罗地亚的主色调,蓝色的大海拍打着深情的波涛,蓝色的天空拥抱着温柔的白云,就连清澈的湖水也透着一股淡淡的蓝,在灿烂阳光的点缀下闪闪发着莹莹蓝光。克罗地亚的蓝是纯净的蓝,亦是明媚的蓝,蓝得如此彻底,让人心情舒畅。
红也是克罗地亚的重要色调。在碧海之畔、蓝空之下,那一座座漂亮的房子几乎无一例外全都铺着红色屋顶。在蓝色的映衬下,红色显得更加娇艳,使整个环境也变得活泼明媚。除了红屋顶,在悠闲的街道上,还有一串串红色的花朵,在忙碌的市场,还有一朵朵如花般绽放的红色大伞,虽然红得星星点点,却也如火般红得理直气壮。
白当然少不了的色调还有一份白,且不说白云白得多么温柔纯净,那流泉飞瀑的白就足以让人驻足赞叹。很难想象在克罗地亚可以看见这么多的瀑布,虽然规模不大,却也有一股一泻千里的气势。当你在高处向下俯视时,看那白色水流飘飘洒洒,那份美更是让人欣喜。而流泉飞瀑之美则集中在克罗地亚著名的普利特维策湖群国家公园,如此清澈洁白的水流使公园更加迷人。
除了风景的美丽迷人,克罗地亚的人文风情也蕴藏着大美。在小小的克罗地亚分散着各式各样的博物馆,还有大大小小的歌剧院,更有风格独特的教堂。人们即可以方便地去博物馆增长见闻,也可以去歌剧院接受美的熏陶,亦可以去教堂寻得灵魂的宁静与安慰。而做这一切并不需要你付出过多的金钱与精力,在优哉游哉中便可以办得到。
从克罗地亚悠闲精致的生活中可以感受到,小国亦有小国的优势,虽然国土面积小、人口不多,景观也相对没有那么多样化,但是小之中却蕴含着大美、隐藏着精致、分布着文化。更然人羡慕的是,在小小的克罗地亚人们普遍的生活水平都很高,而这份高又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水平上,更有精神文化层面的高。
在人口密度高的国家旅游,景点所见的常常都是密密麻麻的人头,景区里还可能到处飘荡着垃圾,清澈的水、纯净的天空亦很难看到。如果你更注重旅游的质量,不妨就去克罗地亚吧!在小的地方体会大美,在有限的空间感受无限,用慢节奏去体验生活的精致悠然。
古诗词的色彩美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