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秒激光术范文
飞秒激光术范文(精选9篇)
飞秒激光术 第1篇
近年来, 飞秒激光 (femto-second laser) 的应用给准分子激光治疗各种屈光不正开辟了新的途径, 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提供了一个更高的平台。飞秒激光光斑仅有1μm左右, 组织损伤小, 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术具有制瓣精确度高, 切削瓣厚度均匀一致, 边缘陡峭, 可重复性好, 切削面光滑, 像差低, 预后生物力学稳定, 安全性高等特点, 其对不同屈光度数的近视患者的术后视觉质量与长期视觉稳定性等的影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3,4]。
本院于2011年4月引进广东省第一台Ziemer’s Femto LDV, 对不同程度的近视患者行Femto LDV制瓣的LASIK手术, 现将随访超过12个月的资料完整的401眼进行总结, 比较术后视力、屈光度、可预测性、安全性及稳定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经本院Femto LDV制瓣的LASIK治疗且随诊12个月以上资料完整的近视患者401眼。年龄17~45岁, 平均 (26.97±5.74) 岁。术前屈光度 (球镜等量, 下同) 为-0.5~-14 D, 平均 (-4.84±3.38) D, 散光0~-4.5 D, 平均 (0.73±0.76) D。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6~1.5, 平均 (1.21±0.18) 。近视度数稳定2年以上, 排除眼前段急性炎症、圆锥角膜、青光眼、干眼症、疤痕体质及全身免疫性疾病。戴软性角膜接触镜者停戴1周以上, 硬性角膜接触镜者停戴4周以上。术前预留屈光度的病例未纳入本组观察。
按术前屈光度分为3组, A组 (轻中度近视组) :-0.5~-6.0 D, 平均 (-3.85±1.25) D, 284眼。B组 (高度近视组) :-6.25~10.0 D, 平均 (-7.66±1.12) D, 107眼。C组 (超高度近视组) :-10.25~-14 D, 平均 (-11.70±1.46) D, 10眼。
1.2 术前检查
术前检查包括视力、裂隙灯、泪膜破裂时间、眼底、非接触眼压、超声角膜测厚、眼轴、Allegro Oculyzer眼前节分析仪及散瞳验光。
1.3 手术方法
飞秒激光仪为瑞士Ziemer’s Femto LDV, 波长1 045 nm, 光斑直径2μm, 脉冲频率50 MHz, 能量50 n J。角膜瓣设置蒂在上方, 蒂宽0.4 m, 厚110μm, 直径9.0 mm。制作角膜瓣后, 掀起反折叠放于上方。然后用ALLEGRETTO 1010型蓝调酷眼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行准分子激光切削。设置光学切削区为6.0~6.5 mm, 总切削区直径为7.1~9.0 mm。切削量根据年龄、职业、屈光度球镜增减0.0~1.0 D, 柱镜不变。激光切削后角膜床厚度不低于260μm。将瓣复位, 行瓣下冲洗。
1.4 术后处理
术毕0.1%氟美龙及0.5%左氧氟沙星 (可乐必妥) 眼药水点眼, 戴透明眼罩。术后第1天开始0.1%氟美龙、0.5%左氧氟沙星眼药水点眼, 4次/d, 共2周;双氯芬酸钠、泪然眼药水点眼, 4次/d, 共4周。术后1 d、1、3、6和12个月复查视力、屈光度、裂隙灯、非接触眼压及泪膜破裂时间, 并使用Oculyzer眼前节分析记录角膜后表面高度, 对眼压进行校正。
1.5 统计学方法
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术后视力情况比较用R×C列联表的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两组对比用四格表χ2检验;术后屈光度、手术前后泪膜破裂时间、角膜后表面高度及非接触眼压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各组术后不同时间裸眼视力情况
见表1
2.2 各组术后12个月时裸眼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的对比情况
见表2
2.3 各组术前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对比情况
见表3
2.4 术后屈光度的变化与屈光度在±0.50 D范围内比例对比
术后第1天, A、B组呈过矫, 随时间推移, 过矫屈光度逐渐降低, 术后1个月时屈光度基本为零, 术后3~12个月时屈光度基本稳定。C组则呈欠矫, 且欠矫屈光度逐渐增加。术后12个月平均屈光度A组 (-0.19±0.43) D, B组 (-0.37±0.63) D, C组 (-1.02±1.16) D, 其中≤±0.5 D的分别是98.9%、83.2及40.0%。见表3、4。
2.5 术后Oculyzer眼前节分析仪检查及其他相关并发症
眼 (%)
眼 (%)
注:3组间对比, P>0.05。UCVA:裸眼视力, BCVA:最佳矫正视力
注:与A组比, P<0.05
%
注:覮与A组比, P<0.05
μm
注:3组间对比, P>0.05
各组术后12个月内角膜后表面高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全部病例均未发现中央岛, 切削区均匀, 偏离中心率少, 手术前后泪膜破裂时间、眼压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中主要并发症有球结膜下出血10眼 (A组4眼, B组5眼, C组1眼) , 是由于负压吸引环抽吸所致, 出血一般1~2周逐渐吸收。角膜边缘出血15眼 (A组11眼, B组3眼, C组1眼) , 均为长期戴角膜接触镜角膜新生血管患者。掀瓣困难4眼 (A组3眼, B组1眼, C组0眼) 。偏心角膜瓣5眼 (A组3眼, B组2眼, C组0眼) 。见表5。
3 讨论
Ziemer’s Femto LDV飞秒激光仪具有小光斑, 低能量, 对周围组织影响小, 切削面产生的气泡小, 掀瓣后气泡立即消失, 无需等待立即进入准分子手术程序的特点。本院对不同屈光度数的患者行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手术,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发现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手术对不同程度近视的患者均有效, 所有患者视力达到0.5以上的百分率均为100%, 术后矫正效果良好。但随着屈光度的增高, 特别是对于-10D以上的超高度近视患者, 其预测性及术后稳定性稍有下降。
LASIK手术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取得较满意的疗效[5,6], 目前已成为屈光手术的首选。其中, Lasik术后视力的提高是衡量手术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7]。从术后12个月内观察期来看, 本文3组手术矫正效果良好, 术后12个月达到0.5以上的百分率均为10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中A、B组术后1 d~3个月裸眼视力1.0以上者逐渐增加, 3~12个月保持基本稳定;而C组术后裸眼视力1.0以上者从术后第1天~12个月分别为80%、90%、70%、70%和70%, 虽然术后3个月略有下降, 但3~12个月仍能保持基本稳定。最终术后裸眼视力1.0以上者百分率C组明显低于A、B组 (P<0.05) , 表现为超高度近视组手术有效性低于低中度和高度近视组。其次, LASIK的治疗目的主要是矫治屈光不正, 预期矫正和实际矫正的屈光度数越接近, 说明手术的预测性越好[8]。图4、5显示, A、B组术后12个月内屈光度无明显改变, 而C组术后屈光度数发生明显改变, 从1 d~12个月, 分别为 (-0.12±0.23) 、 (-0.55±0.17) 、 (-0.72±0.46) 、 (-0.84±0.86) 和 (-1.02±1.16) D, 屈光度在±0.50 D范围内比例为90%、70%、50%、40%和40%, 以上表明从术后1个月开始, C组屈光度略高 (P<0.05) , 在±0.50 D范围内比例略低于其他两组 (P<0.05) , 其手术预测性低于其他两组。笔者认为这是由于A、B组度数较浅, 切削较少, 反应较轻, C组度数较深, 切削深度深, 炎症反应重, 虽然术后欠矫, 但术后早期角膜轻度水肿替代了部分屈光度, 至1个月时水肿消退呈现过矫与欠矫, 3~12个月内屈光轻微回退, 逐渐稳定。
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是否下降是衡量屈光手术安全性的标准之一[9]。表2、3提示, 虽然超高度近视组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比值略低于其他两组, 但3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均无下降。这可能由于飞秒激光制瓣的角膜厚度均匀一致, 创面光滑平整, 术后愈合更好。而且, LASIK术后像差尤其是球差的下降也有效地提高了术后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10,11]。其次, 角膜扩张、继发性圆锥角膜是影响LASIK术后安全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2]。角膜后表面高度由于不受角膜表面泪膜等影响, 是评价角膜膨隆等屈光手术安全性的重要指标。在本研究中, 采用与PENTACAM有相同测量原理的ALLEGRO OCULYZER眼前节分析系统观察角膜后表面高度, 具有高度精确性的特点。在12个月的不同随访点中, 同一组不同随访时间点的角膜后表面高度之间进行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同时3组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差异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组中, 术后瓣下残余角膜基质厚度均≥260μm, 与WANG[13]等报道当角膜瓣下基质床厚度大于250μm, 其角膜后表面膨隆程度显著下降的结果保持一致。该结果表明, 飞秒激光制瓣LASIK手术, 对于低中度近视到超高度近视患者, 只要保持瓣下残余角膜基质厚度均≥260μm, 皆能有效保证其安全性。此外, 各组中的泪膜破裂时间、眼压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不同近视度数的患者行飞秒激光制瓣LASIK手术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本科开展Femto LDV制瓣LASIK手术以来, 多项手术技巧的实施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1) 长期戴角膜接触镜者, 角膜缘多产生新生血管, 术中作角膜瓣时易出血, 影响激光切削。笔者采用无絮棉签吸净出血和 (或) 用无絮棉签置于角膜瓣蒂部, 可有效防止血流向切削区, 激光切削后, 瓣下彻底冲洗。本文15眼术后均未发现层间积血。 (2) 睑裂较小者, 负压吸引环不易置入, 笔者的经验是术中除用开睑器外, 抬高下颌, 嘱患者尽量睁大眼, 头稍侧位 (右眼侧左, 左眼侧右) , 角膜处于睑裂中央。所有小睑裂者均不需用眼睑拉钩或行外眦部切开而完成手术。 (3) 掀瓣时, 用掀瓣器尝试掀瓣, 如感觉容易分离, 可一次掀;如感觉掀瓣张力较大, 可分片分离, 再掀瓣。 (4) 瓣边缘未完全切开者, 可用铲铲开。切削区域内残留一小块面积的黏连者, 如黏连区域面积小于1 mm2, 用“铲刀”从各个方向轻轻地将黏连区域铲开。如黏连面积较大, 不要试图用“铲刀”分开, 因为有可能会牵扯瓣而形成钮扣孔。需将翻开的瓣慢慢放回原位, 用同样大小的环重新切削。 (5) 角膜白斑、斑翳及薄翳者:<1 mm2, 不受影响。>2 mm2, 如为致密瓷白色白斑, 要慎重。>2 mm2, 非致密白斑、斑翳及薄翳者, 可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飞秒制瓣。
综上所述, 飞秒激光制瓣LASIK是屈光手术中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 角膜瓣准确, 基质床光滑, 可重复性高, 对于不同屈光度的近视均能矫正, 其具有预测性好、术后稳定、安全性高等特点。虽然在超高度近视中术后效果尚有待改进, 但仍具有良好的术后视力, 为超高度近视的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前景。
摘要:目的 评价Ziemer’s Femto LDV飞秒激光制瓣联合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LASIK) 治疗不同屈光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行Femto LDV制瓣的LASIK近视患者203例共401眼按术前屈光度分成3组, A组:-0.5~-6.0 D, 284眼;B组:-6.25~-10.0 D, 107眼;C组:-10.25~-14 D, 10眼。观察术后12个月内其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屈光度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虽然3组术后3个月的裸眼视力达0.5以上者均为100%, 但1.0以上者分别为100.0%、99.1%及70.0%, 其中C组患者显著低于A、B组 (P<0.05) 。而且C组患者术后12个月裸眼视力逐渐出现低于术前的最佳矫正视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B组 (P<0.05) , 但3组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无明显下降 (P>0.05) 。术后12个月各组平均屈光度A组为 (-0.19±0.43) D, B组 (-0.37±0.63) D, C组 (-1.02±1.16) D, 其中≤±0.5 D的分别为98.9%、83.2%和40.0% (C组明显低于A、B组, P<0.05) 。所有患者基质床切削区均匀, 偏离中心率低, 角膜后表面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泪膜破裂时间、眼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使用Femto LDV制瓣的LASIK对于不同近视度数的患者均有好的治疗效果, 术后视力好, 预测性高, 效果稳定及安全性高等, 但对于超高度近视患者术后12个月视力预测性明显低于其他近视患者。
飞秒激光术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切削术近视患者300例, 其中男161例, 女139例;年龄 (18~35) 岁, 平均 (26.73±5.52) 岁;术前近视度数 (-2.75~-7.50) D, 平均 (-5.25±1.03) D;散光度数 (-0.25~-2.5) D, 平均 (-1.21±0.53) D;角膜厚 (492~579) μm, 平均 (547.82±38.21) μm。另外选取同期采取板层刀制作角膜瓣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切削术近视患者300例, 其中男164例, 女136例;年龄 (18~33) 岁, 平均 (27.47±5.28) 岁;术前近视度数 (-2.50~-7.50) D, 平均 (-5.48±1.12) D;散光度数 (-0.25~-2.50) D, 平均 (-1.33±0.48) D;角膜厚 (496~571) μm, 平均 (541.68±35.92) μm。所有患者术前矫正视力均≥0.1, 均为双眼手术, 且排除活动性炎性疾病、圆锥角膜、免疫性疾病、甲亢、糖尿病等手术禁忌症,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屈光度数以及角膜厚度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板层刀制作角膜瓣。患者采取平卧位, 使角膜缘平面平行于水平面, 常规消毒铺巾, 上开睑器, 并以手术贴膜固定上下睫毛。手术采取表面麻醉, 以瞳孔为中心放置负压环进行负压吸引, 选用miaorea-M2旋转刀制作角膜瓣。以掀瓣针打开角膜瓣, 在鹰视酷眼屈光手术工作站下行准分子激光切削。角膜瓣复位, 并进行瓣下冲洗, 直至无异物。检查角膜瓣对位情况, 典必殊每眼1滴, 共3次滴眼, 戴透明眼罩[2]。术后第二天复查摘透明眼罩, 给予用药指导。
1.2.2 观察组
采用瑞士LDV-ziemer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患者体位及准备同对照组。以瞳孔为中心放置飞秒专用带压平镜负压环, 负压作用下将角膜压平, 发射激光制作角膜瓣。角膜瓣制作完成后松开负压吸引环, 随后操作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术后6h眼内不适感。于术后次日、7d、30d复查患者视力, 统计≥1.0眼数, 观察角膜愈合情况。于术后30d询问患者是否有眩光、视物失真以及模糊等主观不适感;行ShirmerI试验, 以<5mm为干眼。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且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角膜情况及不适
观察组患者6h眼内不适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0d时观察组换扎发生眩光、视物失真、视物模糊以及干眼者明显少于对照组。上述比较两组差异明显,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 视力及角膜情况
所有患者术后均角膜瓣对位良好, 角膜透明;术后1d观察组患者视力≥1.0略多于对照组, 术后7d和30d所有患者视力均≥1.0。上述比较两组差异不明显, 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Lasik手术是目前角膜屈光手术的重要方式, 角膜瓣的制作关系到术后的效果[3]。以往多采取微型角膜刀制作角膜瓣, 安全性受到广泛认可, 但是受到患者角膜曲率、配合等因素的影响, 可能制瓣不理想, 甚至出现碎瓣、游离瓣甚至是纽扣瓣等严重并发症。
飞秒激光具有极高的瞬间功率, 而且具有极强的聚焦能力[4]。利用飞秒激光的这一特性, 使其脉冲在角膜基质层聚焦后爆破, 产生大量的微小气泡, 这些气泡破裂、融合, 将角膜瓣与基质床进行分离[5], 达到非常精确的切割效果。飞秒激光的热效应很小, 对周围组织的损伤也极小[6]。与微型角膜刀相比, 飞秒激光制作的角膜瓣具有高度的精确性、均一性和一致性[7]:实际制得角膜瓣的厚度与设定厚度接近;瓣的厚度各处相同, 不会像板层刀普遍存在的周边厚、中央薄;且预设的角膜瓣厚度与每次制得角膜瓣厚度偏差很小。飞秒制作的角膜瓣是目前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薄的角膜瓣, 可以达到 (90~110) μm, 实现了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由于角膜瓣制作的较薄, 在进行相同情况的角膜切削后, 可保留相对较多的角膜基质, 达到较强的应对角膜内应力的作用, 获得良好的安全性, 对于角膜曲率较大、角膜偏薄以及度数较高的患者特别适用[8]。利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 不仅瓣的厚度可以进行精确控制, 而且角膜瓣的大小和形状以及瓣蒂的位置均可进行个性化设计。角膜瓣的蒂位于鼻侧时可以有效保护角膜层间的神经纤维, 减少术后干眼的发生。与板层刀相比, 飞秒激光在制作角膜瓣时其切口与角膜瓣的表面角度接近于垂直, 角膜瓣复位后达到一个类似于嵌入式的状态, 稳定性更高, 更加有利于切口的愈合。由于角膜瓣制作更加均匀一致, 减少了术后像差, 因此视觉质量往往更好。有研究发现由于创面呈现橘皮样的改变, 使飞秒手术后愈合能力, 抗冲击能力更强[9]。飞秒激光无需考虑刀片的消毒以及感染等问题, 因此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与板层刀相比, 选择LDV-zeimer飞秒激光, 制瓣时间更短, 而且气泡少, 制瓣后可以立即起瓣, 术后不舒适感较少。
飞秒激光术 第3篇
【中图分类号】 R77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9-0333-01
LASIK是治疗屈光不正的主流方法之一,安全的制作符合手术要求的角膜瓣是LASIK手术成功的关键步骤之一。近年来,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运用于临床,与传统的制瓣方式相比,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更为精确,可预测性好,角膜瓣更为平整,厚薄均匀,制瓣相关并发症大大减少。为了解飞秒激光制作的LASIK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研究收集了32例57眼飞秒激光做瓣的LASIK患者,随访6个月,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收集2013年1月至2013年3月间在我院行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患者32例57眼,其中女性19例,男性13例,年龄19~33岁,平均(23.6±5.1)岁。所有患者术前进行详细检查,排除严重眼部病变和全身重大系統疾病。
1.2 所有患者均由专人在术前、术后1天、1月、3月和6月检查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裂隙灯、眼底镜和角膜地形图。采用FS200飞秒激光仪制作角膜瓣。角膜瓣直径设定为8.4mm,厚度为110um,蒂位置为90,边切角为110。患者取平卧位,负压环固定眼球,压平锥压迫角膜,待负压完全生成后踩下激光踏板发射激光,制作角膜瓣。完成角膜瓣制作后,松开负压,将手术床移动到EX500准分子工作站,掀开角膜瓣,助手输入屈光度等相关参数,手术医师踩下激光踏板发射准分子激光,完成准分子激光消融后,平衡盐溶液冲洗角膜基质床,复位角膜瓣,滴入典必舒眼药水,遮眼。记录术后1天、1月、3月和半年的相关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术后一般情况:部分患者术后1天有流泪、角膜异物感等症状,术后第二天主诉无不适,裂隙灯检查角膜上皮完整,基质透明,角膜瓣对合好。
2.2 术后视力:裸眼视力平均值术前为0.06±0.03,术后1天为0.93±0.27,术后1月为1.09±0.16,术后3月为1.15±0.14,术后6月为1.14±0.15。与术前相比,术后裸眼视力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最佳矫正视力的平均值术前为1.03±0.13,术后1天为0.98±0.31,术后1月为1.17±0.13,术后3月为1.22±0.24,术后6月为1.25±0.19。与术前相比,术后1天的最佳矫正视力平均值下降,P>0.0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月、术后3月和术后6月最佳矫正视力平均值上升,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3 等效球镜:术前等效球镜的平均值为-6.58±2.55,术后1天为+0.83±0.42,术后1月为+0.25±0.31,术后3月为-0.14±0.36,术后6月为-0.12±0.28。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飞秒激光是一种远红外激光,其波长为1053nm,脉冲时间非常短,瞬间能量极高,飞秒激光对生物组织细胞发生光爆破效应,对周边组织损伤小,被运用于眼科临床制作角膜瓣。当飞秒激光作用于角膜基质时达到临界功率时,使得角膜组织形成空泡,成分主要是水、CO2和N2,大量的气液混合物连接起来,造成角膜间隙,达到精密切割的作用[1]。
制作角膜瓣是LASIK手术的关键步骤[2],传统的LASIK利用微型板层角膜刀来制作角膜瓣,为制作厚度和直径合适的角膜瓣,微型板层角膜刀不断改进,相关并发症大大减少,但仍然有一定比例的严重并发症发生,如术中卡刀、角膜瓣过小、角膜上皮剥脱等[3]。飞秒激光能减少或避免上述并发症的发生。飞秒激光针对不同角膜大小、角膜厚度、角膜曲率和屈光度的患者,飞秒激光可以个性化的设置角膜瓣的参数,如角膜瓣的大小、厚度、形态、蒂的位置以及角膜瓣的边切角等。个性化的角膜瓣使手术医师能灵活应对复杂的屈光不正患者。与传统的制瓣方式相比,飞秒激光制作的角膜瓣更薄,瓣的厚度更均匀。研究证明,角膜的形态如曲率、厚度等因素不影响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的厚度。同时,飞秒激光切削的角膜基质床表面更为平整,减少了手术引起的光学像差,有利于患者术后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
术后裸眼视力和屈光度是衡量手术效果的指标。本研究中所有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术后3月后裸眼视力和屈光度基本稳定。显示了良好的预测性和稳定性。手术安全性指标是与术前比较,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的百分比。本研究中术后1月所有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提示手术安全可行。由于飞秒激光制瓣精确可控,角膜瓣的质量符合LASIK手术要求,从而得到良好的手术效果。
综上所述,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手术治疗近视是安全可行,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李莹.重视飞秒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个性化选择[J].眼科新进展,2013,(3):201-203.
[2]董坤峰,张印博,张继玲,等.飞秒激光制瓣再次LASIK治疗LASIK术后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J].眼科新进展,2013,(1):85-87.
飞秒激光术 第4篇
飞秒光纤激光器的应用领域非常广阔, 包括激光成像、全息光谱及超快光子学等科研应用, 以及激光材料精细加工、激光医疗 (如眼科手术) 、激光雷达等领域。传统的飞秒光纤激光器核心器件——半导体饱和吸收镜 (SESAM) 采用半导体生长工艺制备, 成本很高, 且技术由国外垄断。
在飞秒光纤激光器领域, 石墨烯被认为是取代SESAM的最佳材料。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撰文预测石墨烯飞秒光纤激光器有望在2018年左右产业化。要实现真正的产业化, 需要解决高质量石墨烯制备、大规模低成本石墨烯转移、石墨烯与光场强相互作用、石墨烯饱和吸收体封装以及激光功率稳定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泰州巨纳新能源有限公司经过多年持续研究, 成功攻克了这些关键技术, 率先实现了石墨烯飞秒光纤激光器的产品化, 主要性能指标均高于同类产品, 具有很高的性价比和很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飞秒激光术 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62例 (908眼) 患者, 屈光度稳定2年以上, 屈光间质无混浊, 无眼部其他病变及手术史。其中双眼446例, 单眼16例;男331女121。年龄18~33岁, 平均20.8岁。文化程度:高中423例, 本科9例, 大专20例。患者多为高中毕业, 以升学及入伍为主要目的。术前裸眼视力0.05~0.6, 最佳矫正视力0.8~1.5。术前等值球镜屈光度-1.5~-11.0D, 近视球镜度数-1.0~-10.0D, 柱镜度数0~-3.5D。
1.2 手术方法
采用美国Intralase F60飞秒激光仪制作角膜瓣, VISX Star S4准分子激光仪行激光切削。输入数据后, 置负压吸引环连接一次性压平锥镜, 调整角膜位置启动仪器制作角膜瓣。于准分子治疗仪下掀开角膜瓣后向上方反折, 根据所需治疗类型及屈光度进行激光切削, 完毕用BSS液冲洗基质床, 角膜瓣复位。
2护理
2.1 心理护理
在明确诊疗目的之后, 实行全程一对一服务。创造温馨舒适的环境。简单介绍准分子激光技术的发展, 让患者了解飞秒激光的治疗能够使近视症状得到最佳矫治效果, 获得完美视力。指导患者完成每项检查并告知检查目的及结果;观看手术录像并讲解步骤;观看诸多患者去掉眼镜后的照片、留言, 邀请准分子中心数名医护人员示范交流, 同时解答患者疑问。介绍手术医生的丰富经验, 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的心态, 增强治疗信心, 轻松地接受手术。
2.2 术前检查
裸眼视力, 近视力, 散瞳验光, 最佳矫正视力, 眼压, 角膜地形图, 裂隙灯检查, 三面镜检查, 角膜曲率, 角膜厚度, Master眼轴测量。
2.3 术前护理
2.3.1 术前2 d遵医嘱按正确方法点眼, 可乐必妥6次/d;点眼时瓶口离眼睛1 cm左右, 勿点在角膜上, 勿接触眼睛, 以免污染。
2.3.2 告知患者检查当日不要揉眼睛。散瞳检查可能导致视物不清属正常现象, 不必紧张, 4~6 h后自然恢复。术前停戴隐形眼镜, 硬质4周, 软质2周。女性应避免在月经期接受手术。
2.3.3 嘱患者手术日不要使用任何化妆品及香水, 以免影响激光能量。
2.3.4 嘱患者术前做注视训练:平卧位, 举一手指位于眼前30 cm, 另一手遮盖单眼, 注视时间1 min, 双眼各重复3次。
2.3.5 手术当日晨避免空腹或进食过多, 避免紧张引起低血糖反应或胃肠不适。入院后需要复查验光结果。术前感冒或身体不适及时告知医生, 以便酌情处理。
2.3.6 术前0.5 h BSS液彻底冲洗结膜囊, 术前20 min点那素达收缩血管, 以免术中结膜下出血。术前5 min点爱尔凯因表麻剂, 共2次。
2.4 术后护理
2.4.1 术毕裂隙灯下检查角膜瓣复位情况。典必殊及潇莱威各1滴, 戴透明眼罩1 d。术后第二天复查, 询问眼睛反应及指导用药。
2.4.2 术后当日会出现流泪、畏光、异物感等症状, 属正常反应, 应待眼泪自然流出, 不可用纸巾等接触眼球。不适感会持续3~4 h, 一般不会出现剧烈疼痛。
2.4.3 术后遵医嘱滴用抗生素、激素眼水。术后第1周滴泰利必妥, 6次/d;氟米龙4次/d;潇莱威2次/d。如术后48 h疼痛剧烈, 要警惕角膜切口感染的发生[2]。
2.4.4 术后1周勿揉眼;1个月内勿用力挤眼、勿进食烟酒及辛辣食品;3个月内勿游泳。禁止滥用化妆品, 避免剧烈运动及眼外伤。
2.4.5 注意用眼卫生, 避免长时间近距离过度用眼。
2.4.6 术后一周复查, 以便调整眼水用量。随访时间为术后1月、3月、6月、12月。如有不适随时复诊。
3讨论
飞秒激光技术是激光眼科学界的前沿技术, 其精确度是角膜板层刀的3倍。避免了LASIK存在的角膜板层刀制作角膜瓣失败、角膜瓣皱褶等并发症[3], 提高了安全性, 尤其适用于角膜偏薄、角膜曲率变异大、高度近视眼的患者[4]。对患者行全方位的护理, 包括术前心理干预、检查及术后指导, 均可获得满意的视力。
摘要:目的 探讨飞秒激光联合LASIK治疗近视眼的护理策略。方法 对462例 (908眼) 近视眼患者行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及LASIK手术, 做好术前心理护理、检查、术后护理。结果 术后3个月等值球镜屈光度在±0.5D范围889眼, 占97.9.00%, 在±1.0D范围908眼, 占100%;裸眼视力>1.0者905只眼, 占99.66%, 其中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897眼, 占98.78%。结论 全面细致的护理是FLLASIK获得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飞秒,近视眼,护理
参考文献
[1]李海燕, 孙同, 余克明, 等.应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磨镶术的初步临床研究.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7, 25 (8) :866-870.
[2]吴素虹.临床眼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45.
[3]赵向阳, 伊琼, 李卫平, 等.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临床观察.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4, 22 (6) :461-462.
飞秒激光术 第6篇
关键词:全飞秒,层流手术,质量管理
全飞秒激光近视眼治疗手术依靠基于光爆破原理的飞秒激光进行视力矫正, 具有精度高、切口小的特点, 是目前角膜屈光手术中最先进的手术方式[1]。笔者所在中心自2012年引入德国蔡司Visumax全飞秒激光手术设备后, 从2013年开始全面开展全飞秒激光近视眼治疗手术。全飞秒激光手术的手术方式、手术切口等与其他近视眼治疗手术, 包括准分子激光手术都有较大区别, 如在手术方式上全飞秒激光的使用是在全封闭的环境进行的, 手术切口上, 笔者所在中心手术切口是全飞秒手术最小伤口, 伤口长度为2 mm, 伤口形状为囊袋状。因此, 全飞秒激光手术对空气微粒、温湿度等要求更加高, 层流手术室洁净度要达到千级, 过道等要达到万级, 所以其管理也就更加精细和严格。
1 严格人流物流管理
1.1 人流及人员管理
建立工作人员专用通道, 与患者通道分隔管理, 控制人员流动和手术人员数量, 保证手术质量。
1.1.1 工作专用通道及人员管理
全飞秒激光层流手术室设立工作人员专用通道, 主要目的是控制人流, 减少人员走动对手术环境的影响, 保持手术室的洁净。做好工作专用通道及人员管理工作, 一是要严格执行手术室的入室制度, 对工作人员的衣着、消毒等程序和操作要有一个严格的规定;二是要合理配备工作人员, 经实践总结, 完成全飞秒激光手术最基本需要三人, 包括主刀医生、巡回护士及手术技师。在管理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编织品衣物等严禁穿入手术间, 因为全飞秒激光手术的手术伤口为囊袋状, 一旦有纤维或其他异物进入伤口, 冲洗相对比较困难, 异物层间残留可能会对术后视觉质量产生影响。
1.1.2患者专用通道管理
全飞秒激光层流手术室设立患者专用通道, 建立患者入室制度, 严格消毒程序。手术患者穿戴干净的隔离服、隔离帽后方可进入手术室。手术陪同人员不得进入患者通道。
1.2 物流及物品管理
在全飞秒激光层流手术室, 物流的管理要更加严格, 以保持手术室的洁净度, 避免交叉感染。全飞秒激光层流手术室需要建立专用洁污流线, 将洁净物品作为洁净流线, 手术后器械敷料污物等作为污物流线。无菌物品从手术室内走廊进入手术间, 污衣物从手术室外走廊送到洗涤间和污物间, 做到洁污分开。手术所需的物品准备, 术前提前定位准备, 日常手术所需物品放置于手术间壁柜内, 开启方便。急救物品按照手术室急救物品管理要求配备。
2 手术室温湿度控制
恒温、恒湿是层流手术室最基本的手术环境要素, 全飞秒激光手术系统对手术环境的温湿度要求比较高, 在实际使用和管理中发现温度对全飞秒激光手术设备的性能指标的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
2.1 温度要求
笔者所在中心全飞秒激光层流手术室空调全天24 h开机, 将手术温度控制在19℃~21℃, 基本稳定在20℃。经过两年的实践, 发现在这样的温度范围, 全飞秒激光手术设备能够保持较好的状态, 特别是激光能量每次开机都能保持稳定的输出, 有效保障了手术质量。此外, 在这个温度范围, 不仅能满足人体舒适度要求, 有利于伤口的愈合, 而且有助于抑制室内微生物的繁殖。但如果温度低于17℃, 不仅患者与术者会感觉不适, 而且激光机也不能开机使用。
2.2 湿度要求
根据全飞秒激光手术设备使用说明, 其对手术室湿度的要求为30%~70%, 相对比较宽松, 在实际使用中确实如此。但是在南方潮湿天气季节, 湿度非常大, 仅靠手术室空调调节, 很难将湿度范围控制到30%~70%, 必要时增加抽湿设备。
3 清洁消毒
基于激光手术原理及全飞秒激光手术伤口等因素, 全飞秒激光层流手术对手术室的清洁度要求较高。室内物体表面、入室人员衣物及体表洁净度、清洁消毒是否彻底等均为影响层流手术室洁净度的主要因素。
3.1 清洁卫生
手术结束后, 要及时进行室内物品整理、清洁及清扫工作, 并彻底清除地面污物。清洁卫生所使用的工具中, 手套要用无粉手套, 机器表面用Clinell伽玛卫生湿巾擦拭, 清洁工具不要使用掉纤维的织物材料。清洁工作必须在净化空调系统运行中进行, 采用湿式打扫。打扫的部位包括送回风口、顶棚、墙壁、灯具、桌、椅及室内其他物品等, 但光学部件、电源接头部位不能擦拭, 清洁卫生要不留死角。此外, 每周还需进行彻底清扫一次, 每月再进行卫生大扫一次, 长时间不用手术室提前一天做好清洁工作。每月对洁净手术部空气物体表面和手术人员的手进行细菌培养, 并将结果上报备案。
3.2 净化消毒
3.2.1 器械清洗消毒
手术结束后应将器械及时进行彻底清洗, 以免污物凝固后影响清洗效果和损坏手术器械, 对尖锐、精密器械应该单独清洗, 以免损坏。清洗时可选用适当的清洗剂, 器械缝隙、齿槽使用专用毛刷。最后使用超声波清洗机5~10 min, 清洗后应及时让器械干燥, 并尽快打包以免再次污染, 包布使用无产尘包布。放置应采用专用容器, 避免器械与器械的相互碰撞和摩擦[2]。
3.2.2 空气净化消毒
层流手术室采用空气洁净技术控制手术环境的微生物污染。对于洁净层流空调系统, 每月定期做空气培养一次, 并根据每月的空气培养状况, 及时更换过滤网。如果空气受到污染, 则空气细菌培养两次合格后, 方可使用手术室。
4 术中人员及环境管理
4.1 术中人员管理
手术室人员的出入, 是影响手术室空气洁净度的重要因素。进入手术室要按要求戴帽子、口罩、着防尘衣裤, 医生、护士及患者进入手术室前1天洗头、洗澡, 更不能使用带有挥发性物质的化妆品。术中人员活动必须保持在最低限度和范围, 以防止紊流产生。
对手术参观和学习人员, 要严格控制人员数量, 入室走工作人员专用通道, 严格执行工作人员入室制度, 包括衣着穿戴和清洁消毒。参观学习人员每台手术不超过2人, 且不得随意走动, 更不能串室。
4.2 术中环境管理
全飞秒激光手术基本是连台手术, 手术环境的控制更加复杂和细致, 需要更加严格的程序和医务人员密切配合。首先, 手术各项操作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 用5%聚唯酮碘溶液消毒术眼手术皮肤, 不能使用挥发性强的酒精消毒。其次, 术中应尽量减少手术间门开启次数, 因为空气涡流和反向气流的产生, 会造成术间环境温湿度的剧烈变化和尘埃的大幅增加, 特别是在发射激光时, 严禁其他噪音, 以免影响患者配合手术。第三, 术间保证空气有效循环, 使产生的N、CO等废气尽快排出, 因此, 需在排风通道安装高能排风机, 提高空气质量[3]。第四, 在实际手术时, 术中温度、湿度由于室内人体与仪器散热等因素, 会高于手术前, 需专人负责检查手术室的温度表和湿度表, 密切关注温湿度变化, 及时调整并保持正常的温度和湿度, 确保为手术提供一个安全环境。
5 设备维护保养
5.1 全飞秒手术设备
全飞秒激光手术仪器设备结构复杂, 精密贵重, 各部件之间都有独特的功能关系, 操作失误往往会直接导致仪器的损坏, 并影响其性能和寿命, 因此, 需配备专门操作人员。为了提高精密贵重仪器的使用率和完好率, 全飞秒激光机应固定手术间放置, 尽量减少搬动, 以免造成损坏。手术日提前检测设备, 如发现问题即刻通知工程师, 及时排除故障, 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定期检查, 定期保养, 做好使用登记和维修记录, 笔者所在中心要求工程师1次/周, 清洁保养机器设备, 检测设备各项参数等。
5.2 空调系统
设定专门技术人员每天检查控制板上空调显示情况, 派专人定期检测空调系统运行情况, 做好维护保养工作。每周清洁过滤器, 定期检查更换, 以防其本身受到污染。回风口清洁1次/周, 以确保尘埃过滤效果[4]。
6 人员培训与交流
全飞秒激光手术人员的培训交流非常重要, 因为全飞秒激光手术设备是一种相对比较先进、精密的仪器, 在使用过程中难免出现不同的问题, 需要通过培训, 掌握仪器设备基本操作技巧;通过交流, 不断提高对仪器性能认识;通过实践, 提高操作能力;通过监督, 规范对仪器设备的操作程序和方法。培训交流的内容不仅包括仪器设备的操作, 还要包括仪器设备的一般性维护, 仪器设备的性能与指标, 仪器设备使用中的经验教训和术中人员的配合等。
总之, 全飞秒激光层流手术室有其对层流手术室的基本要求, 但由于全飞秒激光手术仪器设备精密昂贵, 手术所用激光对环境的高要求等因素, 全飞秒激光层流手术室相对于其他层流手术室也提出了很多自身要求。手术室环境的洁净度、温度及湿度是全飞秒激光手术系统保持良好工作状态的重要保障, 此外, 空气细菌学检测需要定期进行, 因为它是衡量净化装置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 从根本上讲, 全飞秒激光层流手术室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一类层流手术室, 需要制定专门的科学管理方法和质控措施。同时, 全飞秒激光手术室需要性能稳定、精确的全飞秒设备, 更需要工作人员的高度责任心, 才能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提高手术准确性和可预测性, 并大大降低手术感染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吴坤, 冯颖, 朴正勋.全激光无刀LASIK手术的新时代[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11) :157-159.
[2]蒋冬梅, 王建荣.手术室护理管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47.
[3]吕秋荣, 林意玲, 姜海鹰.准分子层流手术室的使用与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6, 21 (2) :115-116.
飞秒激光术 第7篇
1 临床资料
1.1 本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实施飞秒激光制瓣LASIK1008例 (2016眼) , 年龄18~37岁, 平均21岁。其中男576例女432例, 此组患者均为双眼。术前裸眼视力0.04~0.5, 最佳矫正视力0.6~1.5。术前近视度数-2.0~-12.5D, 柱镜度数0~4.5D。
1.2 手术方法 本组患者均采用美国Intralase F60飞秒激光仪制作角膜瓣, VISX Star S4准分子激光仪行LASTK手术:术前将患者的基本信息输入电脑, 连接负压吸引环及压平锥镜, 使角膜平坦, 根据预先设计的参数制作角膜瓣。然后用掀瓣器于准分子激光仪显微镜下轻轻分离并反折角膜瓣, 根据患者屈光度等进行激光切削, 完毕用BSS液冲洗基质床, 将角膜瓣冲洗复位。
2 手术配合及护理
2.1 患者经过精密检查及筛选, 均要符合手术适应证。
2.2 所有参与手术的医务人员必须经过严格培训, 对手术流程熟练掌握, 同时要具备高度责任感及严谨的工作态度才可胜任。巡回护士要充分了解患者的检查结果及心理状况, 还要掌握医生的手术习惯甚至性格, 有良好的主动性和预见性, 各项工作配合才能有条不紊。
2.3 手术在万级层流洁净手术室内进行, 控制室温18℃~22℃, 湿度为40%~50%, 保持室内干燥无尘, 确保机器性能良好。所有人员不得将手机带入室内。术前半小时检测所有机器能量, 并将视频采集系统置于备用状态。
2.4 患者入室后由巡回护士安全核查。因室温较低, 加之对新环境陌生、恐惧, 我们为其准备一方形抱枕抱入怀中, 并与其交流飞秒手术的优势、医生的熟练技术、固视的重要性, 以缓解紧张情绪, 赢得患者信任, 充分地配合手术。协助取仰卧位, 头下垫一2 cm左右厚的环形头圈。嘱患者眼睛注视白灯的中心, 不可随意用力挤眼及转动眼球。术中根据注视情况给予提示, 讲解激光治疗时会有小爆破声响并伴有轻微焦糊味, 嘱患者不要担心[1]。
2.5 助手提前十分钟刷手上台准备用物:压平锥镜及负压吸引环各2个, 一次性洞巾1张, BSS液及10 ml注射器各1。用物备齐后助手要仔细检查所有物品是否合格。由于压平镜镜面是透明的, 检查人员须对光检查才更易发现问题, 如无异常, 要把压平锥镜上的盖帽重新盖上, 避免灰尘、纤维等落在上面影响激光能量[2]。
2.6 对于少数对冷空气过敏而导致的鼻炎、皮炎、哮喘病史的患者, 术前充分了解病史, 并与主刀医生探讨应对措施, 如术中为其增加盖被并握住患者的手、多采术前鼓励术毕赞扬的语言、尽可能的缩短患者在手术室内停留的时间等, 帮助患者顺利的完成手术。
3 讨论
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手术已被广泛应用到临床, 而相应的手术配合已成为手术成败的关键部分。我院加强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 全面提高业务素质;并与患者换位思考, 提供人性化的细节护理, 拉近医务人员与患者的距离, 使患者均能很好的配合手术, 并对术中服务质量、术后视力表示满意。
摘要:目的 探讨飞秒激光制瓣LASIK手术的手术配合及护理策略。方法 对1008例飞秒激光制瓣LASIK手术的患者行严谨高效的手术配合, 针对术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结果 100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1006例, 占99.8%;术后一月屈光状态:残余的球镜、柱镜度数均在±0.5D以内;术后一周对患者进行术中满意度调查, 满意率达到99.65%, 比以前上升5个百分点。结论 术中医护人员默契娴熟的配合及全面细致的人性化护理, 是促进患者积极地面对手术, 提高患者满意度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飞秒激光,手术配合,护理
参考文献
[1]胡勇花, 蔡培芬, 周宏健, 等.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削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的护理.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 26 (6A) :50-51.
飞秒激光术 第8篇
[关键词] 飞秒激光制瓣技术;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欠矫;优势
[中图分类号] R779.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5-185-02
研究显示,放射大角膜切开术(RK)术后欠矫行表面切削的屈光手术,会进一步增加并发症的几率,如角膜上皮下混浊、激素性眼压高和激素性白内障等[1-2]。而用普通板层刀的LASIK手术是各国屈光手术医生应用最多,最安全和效果最好的手术,术后反应轻,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同时具有术后视力稳定,几乎没有复发的优点。但因为RK术后患者本身角膜上做过板层切口,在角膜板层刀制作角膜瓣时易出现碎瓣等并发症,让患者和术者均对该手术都有很大的压力和恐惧。本文探讨了对于RK术后出现近视、散光残留或回退的患者,经过飞秒制瓣的LASIK手术来对RK手术后再次出现屈光度的情况进行再手术,笔者通过这种手术,对视力、屈光度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例38眼RK近视残留或回退者,30眼远视力≤0.1,所有术眼术前裸眼视力≤0.3。年龄28~42岁,平均(34.5±4.8)岁;男12例24眼,女7例14眼。RK术后4~7年,平均(5.4±0.7)年,术后回访12~24个月,平均(14.3±7.8)个月。
术前按常规LASIK手术进行检查。以LASIK手术常规检查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以此检查结果作为手术依据。
1.2 手术方法
应用美国Intralase FS60飞秒激光和VISX STAR S4准分子激光机。角膜瓣直径设定为8.5 mm,角膜瓣厚度设定为100~105 μm,角膜瓣的弧度为45°,角膜瓣基质床切割能量是0.71 μJ ,飞秒激光扫描线距是8 μm,飞秒激光斑点距8 um,角膜瓣边缘切割能量0.77 μJ,角膜瓣边缘切割角度为70°。所有角膜瓣蒂均位于上方。飞秒激光制瓣后均等待10 min左右让气泡吸收。要缓慢轻柔沿瓣缘用专门的飞秒激光掀瓣器勾开瓣缘,并于11时位用掀瓣器的另一头,插入瓣下,轻晃动分离角膜瓣,从颞侧到鼻侧,动作一定要轻、慢。掀起整个角膜瓣后,将角膜瓣内折于蒂部上方。准分子激光具体操作与常规的LASIK手术大致相同。根据术前中央角膜厚度和总切削深度综合考虑,激光切削后角膜瓣下基质床厚度不能少于280μm,切削光区直径为6.0 mm.
1.3 术后处理
术后同常规LASIK手术一样,进行复查和用药。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8眼用飞秒激光制瓣技术进行再手术,均没有并发症出现,可能的并发症同常规的LASIK手术一样,而因做过RK手术,会产生以前的板层切口裂开、破碎、角膜上皮下混浊、术后感染等常规IK手术以外的并发症。
2.1 临床表现
再次手术的患者在进行飞秒制瓣的再次手术,与普通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手术反应相同。有轻微异物感及畏光流泪,约2 h左右,术后次日复查与普通飞秒激光LASIK术后一样。瓣对位好,角膜表面光泽,层间干净。随访角膜瓣完好,无瓣的任何异常。
2.2 视力方面
再次手术前裸眼远视力所有眼均<0.3,29眼(76.32%)≤0.1,30眼(78.95%)术前矫正远视力≥0.8。术后1年有32眼(84.21%)裸眼远视力≥1.0,38眼(100%)≥0.8,无明显视力下降。
2.3 再次手术前后患者屈光度变化情况
再次手术以后1年内其近视度数较术前(-4.90±1.48)DS均有下降,球镜度数在±0.50DS以内者36眼(94%),在±1.00DS以内者38眼(100%)。再次手术前后患者屈光度变化及裸眼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注:与术前比较,*P<0.01
2.4 再次手术前后平均等效球镜屈光度及角膜地形图的中央曲率比较
再次手术前后平均等效球镜屈光度及角膜地形图的中央曲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注:与术前比较,*P<0.01
3 讨论
RK术后视力下降明显,是术式(即角膜板层切开),再加术前近视度数高,同时也因为RK手术矫正的屈光度有限所引起。所有屈光专家都认同RK手术可以矫治-4.50D以下的近视疗效确切。本资料中的的患者RK术前近视度数均在-4.75D以上,术后4~7年屈光度平均为(-4.95±1.45)D,裸眼视力平均为(0.10±0.08),因患者已不戴眼镜多年,现在出现近视度数,需戴镜才可以满足工作生活需要,所以他们愿望再次手术而不戴眼镜,提高视远的裸眼视力。然而PRK等表面切削手术因术后眼痛时间长、恢复慢,且有可能发生再次视力下降、角膜上皮愈合延迟、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激素性引起的高眼压及和白内障等方面的风险,同时患者一般是很难做到定期复查和按要求用药的。这类患者在临床上较常见,术后1个月认为视力已经恢复,无不适而自主停药和复查,易出现一些并发症[2]。普通的LASIK手术因板层刀制作角膜瓣,存在很大的再次手术制瓣的风险。因为角膜上存在有不同深度的数个切口后的疤痕,极易出现制瓣时的并发症。所以笔者选择了安全性更好、恢复更快、刺激症状更轻的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手术,来探讨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的IK手术,治疗RK手术后的一些再近视、度数没有做完等情况,以及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的IK手术在再次手术的时机、术式、技巧、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等方面的优势[2-3]。
目前屈光手术以LASIK手术为主流,术后效果也很确切,尤其是飞秒激光制瓣的IK手术在全世界越来越广泛应用[1]。而较早年的RK手术早已淘汰。再次手术的RK术后患者,均在首次RK手术4年以上,术后角膜板层切口愈合良好,术中眼球可耐受65 mm Hg(1 mm Hg=0.133 kPa)的负压吸引,未出现放射状切口裂开或角膜瓣撕裂等并发症。所以笔者认为在RK术后时间较长时再次手术是安全的。
由于RK术后角膜瓣及瓣下角膜均有放射状瘢痕,在飞秒激光制作完角膜瓣后掀开角膜瓣时,手法要轻柔,缓慢,力度要均匀,分离角膜瓣时的分离方向尽量与放射状切口垂直,一定要避免分离角膜瓣时力量过大,将患者角膜上已有的放射状瘢痕撕裂。准分子激光术中角膜瓣的对合也非常重要。一旦角膜瓣对位不好,会产生明显的不规则散光和矫正视力下降。由于飞秒激光制作的角膜瓣的蒂位于12时位,角膜瓣边缘切割角度为70°,对合后的角膜瓣与基质床是相嵌型,再次手术后瓣的稳定性好,避免了术后角膜瓣移位造成的散光,更重要的是不用板层刀作瓣。用飞秒激光来扫描,这样大大减少了角膜在用刀制瓣过程中出现的不均匀和扭曲等应力作用而对有瘢痕角膜的较大影响,大大避免因用板层刀板制瓣时易产生碎瓣、瓣撕裂无法手术的情况[1] 。
飞秒制瓣技术也考虑到再次手术的一些风险,如IK手术本身特有的术后上皮植入、术后瓣移位等,同时还要考虑到再次手术后瓣的愈合情况,患者能否承受术中65 mm Hg的高眼压和分离角膜瓣时所产生的拉力等,不论采取那种手术方式, 术后角膜基床的厚度不低于280 μm。这些再次手术的患者情况说明,在已行过RK手术的患者,4年以上,角膜板层切口恢复好,是完全可以再次行飞秒激光LASIK术的,且大大提高手术者和受术者再次手术的信心和成功率。
研究中再次手术的患者术前裸眼远视力均<0.3,再次飞秒激光制瓣的IK术后1个月时,裸眼视力均明显提高到(1.00±0.07),38眼(100%)达到术前矫正视力,10眼(27%)远远高于术前的最好矫正视力,而且无一例矫正视力低下。术后2年回访,对于RK术后需再次补矫的患者来说,飞秒激光制瓣的IK手术是首选的术式,而且再次手术,术后视力好,屈光度稳定,没有屈光回退、高眼压、上皮下植入、角膜上皮下混浊等并发症。再次行飞秒激光制瓣IK手术的RK术后患者,无术后的眼痛,术后视力恢复快,无论是受术者和术者都没有再次手术的压力和风险,患者易接受且满意程度高。由于飞秒激光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所以对于以前行RK手术,术后有欠矫的患者,行飞秒激光制瓣的IK手术,来提高这类手术的安全性和精准性,再次进行屈光矫正手术是有明显优势的[1]。
[参考文献]
[1] 魏升升,王雁.飞秒激光制瓣LASIK手术相关并发症的研究进展[J].国际眼科纵览,2011,35(3): 193.
[2] 李方园,王卫群.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研究的进展[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1,29(7):641.
[3] 聂萌星,袁满红.飞秒激光在眼外科中的应用新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09,9(11):2148-2150.
飞秒激光术 第9篇
现代信息社会高速计算机和通讯网络的发展,要求大容量、高速存储器。激光辅助磁存储技术正是为实现此目标而在国际上广泛发展的一种新的磁存储技术[1-3]。要发展超高速光辅助记录技术,必须研究清楚超快光-磁响应的作用机制,其中首先涉及的是激光感应超快退磁的物理机制。以往,人们一直认为铁磁系统中超快退磁过程源于自旋-晶格相互作用[4,5],其特征时间约为纳秒。后来,Beaurepaire等[6]利用磁光克尔光谱技术在Ni薄膜中首次观察到皮秒级的超快退磁过程,并提出 “三温度”模型引入电子-自旋相互作用。 随后许多研究小组利用其他方法也先后观察到亚皮秒的超快退磁过程[7-9]。然而,Koopmans等[10,11]因观察到延迟时间零点附近的磁光克尔转角和椭圆度响应信号不同,认为磁光信号是由于态填充效应的影响而不能真正反映材料的磁性变化,磁光信号的锐减不能简单归结于超快退磁,同时强调电子-晶格相互作用引起的自旋反转散射是超快退磁的主要诱因,此结果似乎与“三温度”模型不符。此外,磁光薄膜衬底参数对激光感应超快退磁和磁化恢复过程的影响也还不明确。由于激光感应超快退磁动力学是研究光磁响应微观机制的基本手段,也是实现超快磁记录的基本前提,因此, 通过实验验证TbFeCo磁光薄膜的超快退磁机制,以及研究不同衬底厚度样品对激光感应超快退磁和磁化恢复过程的影响,对于探索光辅助磁记录中的超快光-磁作用机制,促进记录介质的优化和改进具有现实意义。
本实验利用飞秒时间分辨磁光克尔光谱技术,以高磁晶各向异性的TbFeCo磁光薄膜为实验样品,研究样品在不同激发强度下的超快退磁和磁化恢复动力学过程,以及衬底厚度对样品退磁化程度和磁化恢复速率的影响。
1实验
1.1实验装置
采用飞秒时间分辨磁光克尔光谱技术测量TbFeCo样品激光感应超快磁化动力学过程,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实验过程中,线偏振飞秒激光脉冲序列由钛宝石飞秒激光器(振荡级)产生,经由钛宝石再生放大器(放大级)放大并输出。飞秒激光的脉冲宽度约150fs,中心波长800nm,脉冲序列的重复频率为1.14kHz,最大脉冲能量为0.5mJ。为了让进入光路的激光束的方向保持稳定,由激光器输出的激光先经过一套由压电陶瓷转镜M1和M2、四象限组合光电探头QPD1、QPD2以及控制器组成的“光束锁定系统”,才被导进实验光路。这套系统通过方位偏离反馈控制光束方向,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自动调节使进入实验光路的激光方位保持不变。在激光束进入实验光路后,经分束片BS分成两束。 其中泵浦光经过最小分辨延时为0.66fs的可控光学延迟线(由步进电机与搭载反射镜M3、M4的平台组成),与探测光一同经过凸透镜L2聚焦后,垂直入射到样品的表面。为减小探测区域内由高斯光斑形成的温度梯度所造成的影响,让泵浦光在入射到样品表面前先经过凹透镜L1,使其在样品上聚焦的光斑直径大于探测光的聚焦直径。为避免探测光自身的激发强度引起样品状态的明显变化(自泵浦效应),设置泵浦光强度远大于探测光强度。
由于磁光极克尔效应,从样品表面反射的探测光其偏振面发生偏转,克尔转角的大小即反映了样品的磁化信息。反射的探测光经过半波片(λ/2)以及格兰棱镜(G-L),分成偏振相互垂直的两束光,再进入差分探测器进行光电转换。这部分光路系统称为光学平衡桥,用以测量探测光偏振面的微小角度变化。λ/2片的作用是在G-L棱镜分光前旋转探测光的偏振角度,调节差分零点。差分探测器的输出信号经由锁相放大器运算去噪,最终经由数据采集卡进行模数(AD)转换,读入到计算机进行记录。
1.2实验样品
TbFeCo非晶合金薄膜由于具有很高的垂直磁晶各向异性参数,故被作为超高密度磁存储的优秀候选介质[12,13]。在实验和应用中之所以采用非晶材料,是因为非晶态中各组分的比例可以连续调节变化,容易获得均匀的合金系,从而可在较大范围内调节材料的饱和磁化强度、磁化补偿温度、矫顽力等各种磁学参数。同时由于非晶态不存在晶界噪声,故容易得到较强的垂直磁晶各向异性和较大的磁光克尔转角。
本实验研究的TbFeCo非晶合金薄膜样品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制备,以MgO作为衬底层,薄膜厚度为30~50nm, 生长在厚约0.8mm的玻璃基片上,其中TbFeCo层具有较强的垂直磁晶各向异性。
2结果与讨论
2.1磁化动力学的激发功率流密度依赖关系研究
运用飞秒时间分辨磁光克尔光谱技术测量TbFeCo样品,在相同饱和外磁场下,不同激发功率流密度的激光感应超快磁化动力学曲线如图2所示。实验测得样品在不同激发功率流密度下都具有亚皮秒的超快退磁时间,几百皮秒的磁化恢复时间,此结果符合“三温度”模型的解释。根据“三温度”模型,激光激发的能量首先被电子吸收,导致电子温度急剧升高,接着热电子通过电子-自旋相互作用将部分能量传递给自旋系统,导致自旋温度在亚皮秒内快速升高,自旋系统温度的升高导致宏观磁化强度的减小,即发生超快退磁化现象。其后随着电子-晶格和自旋-晶格相互作用,电子和自旋系统的能量逐渐向晶格系统转移,在较短的时间内三者达到平衡,进而以一致的温度向环境耗散能量。随着冷却的进行,热化自旋向初始温度弛豫,磁化态将逐步恢复,对应超快退磁化后的一个较长时间尺度内的磁化恢复过程。
此外,由图2可以看出,随着功率流密度的增大,退磁程度相应增大,磁化恢复时间也相应延长。从微观角度看,可以参照“三温度”模型进行理解:退磁化程度在起源上依赖于光激发热电子数量,初始激发的能量越高,自旋系统通过电子-自旋相互作用获得的能量越多,自旋温度升高得越高,相应的退磁化程度就会越高。而磁化恢复过程主要由自旋-晶格弛豫控制,受到晶格热扩散进程的影响,因而在较高的激发能量下磁化恢复时间也会较长。从宏观角度看,可以参照相应的唯象理论[14]来理解:在激发功率流密度较低的情况下,局部磁矩的铁磁有序并未完全破坏,随着晶格温度降低, 磁畴扩张进行,因此磁矩慢慢恢复;当激发功率流密度增大, 样品退磁程度增加,局部磁矩从接近铁磁淬灭态恢复到未激发前的基态,必须先经历一个局域铁磁晶核的重组过程,之后才会出现类似低激发功率流密度下的磁畴扩张过程,因而导致高激发功率流密度下磁化恢复时间偏长[15]。
2.2衬底厚度不同的TbFeCo样品磁化动力学研究
为了研究衬底厚度对样品激光感应超快退磁和磁化恢复过程的影响,促进记录介质的优化和改进,测量了在5mJ/ cm2的泵浦光功率流密度下,衬底厚度不同的两块TbFeCo样品的飞秒激光感应的超快磁化动力学过程,结果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衬底厚度不同的TbFeCo样品均呈现亚皮秒的超快退磁过程以及几百皮秒的磁化恢复慢过程,这两个过程都可以按上文的 “三温度”模型给予解释,也再次说明TbFeCo磁光薄膜样品具备激光感应超快退磁和磁化恢复的特点。
图3 TbFeCo薄膜激光感应超快磁化动力学的衬底厚度依赖结果Fig.3 The substrate layer thickness dependence magnetic dynamics induced by femtosecond laser on TbFeCo films
此外,对比图3的两条磁化动力学曲线可以发现,两块样品超快退磁化程度以及磁化恢复速率明显不同。首先对比两块样品的退磁化程度,可以发现衬底厚度较小的样品的退磁化程度较大。这是因为衬底较薄的样品,激光脉冲直接作用在TbFeCo层上的能量较多,磁性原子的电子吸收光子能量较充分,能够传递给自旋系统的能量也相应较多,因此超快退磁化程度相对较大。其次对比两块样品的磁化恢复速率,可以发现衬底厚度较小的样品虽然退磁化程度较大但其磁化恢复速率也较快。此结果可以从衬底热吸收和扩散的角度来定性理解:对于磁化恢复过程,主要依赖于晶格-自旋弛豫作用,而衬底厚度影响着晶格系统向外界环境的热传递过程,衬底较薄的样品比较厚的样品的晶格冷却速率更快,也即导致磁化恢复速率较快。磁光薄膜的超快退磁化和磁化恢复是一个受材料结构等多参量影响的过程,虽然退磁化程度和磁化恢复速率还受到其他因素的限制,但单从样品衬底厚度这一角度对比讨论,上述结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指导意义。
由于衬底厚度对于磁光薄膜样品的退磁以及磁化恢复动力学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材料的结构组成以及基本磁光性能相近的情况下,优选衬底厚度较小的样品有利于提高退磁化程度,提高退磁化速率,缩短磁化恢复时间。
3结论
飞秒激光术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