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持续增产论文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61

持续增产论文范文(精选3篇)

持续增产论文 第1篇

一、合理布局突出重点

以粮食生产, 特别是水稻主产乡镇为重点, 选择高标准农田建设较好、交通条件便捷的区域, 规划建设粮经复合产业基地5.3万亩。其中, 沿省道302线, 在三庙、鹤峰、峰占、千佛、西山、老观、解元、二龙、五马、东兴等10个中药材传统基地乡镇, 集中成片规划川明参粮药套作生产基地1.3万亩;在千佛、方山、金子等3个老生姜基地乡镇, 集中成片规划“生姜水稻马铃薯”水旱轮作生产基地4 000亩;在国道212线、“一江四河”冲积坝、升钟水库灌区和城市近郊的10个乡镇, 集中成片规划“菜稻菜”模式生产基地6 000亩;在以旱地作物为主、地处丘陵山区的思依、枣碧、垭口、文成等13个乡镇, 集中成片规划旱三熟、旱多熟“吨粮五千元”粮经复合产业基地3万亩。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在不同生态区域, 推广适应性强、各具特色、潜力较大的栽培模式。如思依、木兰等老旱区乡镇, 大力推广麦/椒/豆模式, 发展特色海椒产业;在彭城、河溪等浅丘、坝区, 大力推广菜/玉米/菜模式, 发展蔬菜产业。同时, 我们还不断总结、完善并大力推广已经成熟具有特色的川明参粮药套作、生姜水旱轮作、“菜稻菜”、旱三熟、旱多熟等粮经复合栽培模式。川明参粮药套作模式的茬口衔接为川明参/小麦/玉米/短季蔬菜, 双六尺 (1尺=33cm, 下同) 开厢, 分带轮作, 隔年换行种植, 亩产川明参 (干品) 200kg、粮食600kg、蔬菜500kg, 亩产值11 180元;生姜水稻水旱轮作模式的茬口衔接为生姜/马铃薯/水稻/蔬菜 (两年) , 水旱轮作预防姜瘟病, 两年亩产生姜2 500kg、水稻650kg、马铃薯1 500kg、蔬菜2 000kg, 年亩产值10 890元;“菜稻菜”模式的茬口衔接为“蔬菜水稻蔬菜”, 亩产水稻650kg、蔬菜4 500kg, 亩产值11 300元;“吨粮五千元”以麦/玉/豆或麦/玉/苕为基本模式, 充分利用秋冬两季光热资源, 套种蔬菜、马铃薯、秋大豆等作物, 达到一年五熟、六熟, 甚至七熟, 实现亩产粮食1t, 亩产值5 000元以上。

三、示范带动突出效果

加大项目整合力度, 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区域, 高标准、高质量抓好粮经复合产业基地的田网、路网、水网、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效益, 示范带动作用凸显。2013年以来, 我们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用途不改的原则, 先后整合发改、交通、国土、扶移、农发、农业、水利等涉农资金9 000多万元, 用于万亩粮经复合产业基地市级核心示范片建设。其中, 在西山、解元、天宫、裕华等4个乡镇建立川明参粮药套作核心示范片5 000亩, 在千佛、方山建立“姜稻薯”核心示范片1 500亩, 在裕华、东兴建立“菜稻菜”核心示范片2 000亩, 在彭城镇圆觉寺村建立“吨粮五千元”核心示范片1 500亩。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 500亩, 修建渠系2 160m、田间生产便道10 000m、蓄水池10口, 改良土壤3 500亩, 推广新型机械50多台 (套) 。示范片有规模、有气势, 科技含量较高, 带动全市基地农户人均增收1 200元以上。

四、加强领导突出落实

持续增产论文 第2篇

【关键词】 农田水利 建设 粮食增产

近年来,全省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已基本形成了以大中型工程为骨干,大中小相结合,蓄、引、堤、排相配套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在抗旱、灌溉、防洪、除涝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促进全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一五”期间,全省已拥有13座大型水库、87座中型水库、1211座小型水库、4万多座塘坝这样一个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同时,还建有万亩以上中型灌区113处、30万亩以上大型排涝区11片、10万亩以上重点排涝区43片;建成旱田节水灌溉示范区165处,各类抗旱机电井38.2万眼,发展旱作节水灌溉面积3500万亩,其中喷灌245万亩、管灌550万亩、微滴灌340万亩。这些农田水利设施对我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我省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每年都向国家输送大量的商品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对粮食需求在保证质量的前题下总量也将继续增加。从我省实际情况看,增加粮食产量主要靠提高单产,而制约全省粮食单产的主要因素是干旱缺水。目前我省还有许多耕地没有灌排条件,还处于“靠天吃饭”状态,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特殊的省情和自然条件,决定了我们一定要下大力气坚持不懈地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量建设实践表明,要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工作环节:

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要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建设布局要合理,重点要突出,发展目标要积极稳妥,要增强规划的针对性、指导性和科学性。要使农田水利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真正做到科学谋划、科学建设、科学发展。

2.多方筹资,扩大投入 探索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户自愿投入为基础、其他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新机制。一是在积极争取国家投资的基础上,逐步加大财政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力度。各级地方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责任,把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扩大投资规模;二是充分调动广大受益农户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强资金引导扶持,提供技术服务等工作,动员和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向受益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投工投劳。要继续实行政府补助与农民自筹挂钩,充分利用中央“民办公助”资金,对受益农民多筹多补,先干后补,引导和鼓励农民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加投入;三是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吸引社会资本、工商资本向农村供水工程、地方水电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经营性较强、经济效益显著的农田水利工程投资。

3.明确主体,创新机制 一是进一步加快农田水利管理体制和小型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所有权,搞活经营权,放开建设权,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新机制;二是大力发展民营水利,本着谁投资谁所有,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全面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吸引全社会资金兴办民营水利;三是鼓励和扶持发展农民用水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组织农民自愿出资投劳建设农村水利工程,并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持续增产论文 第3篇

1 徐州市小麦持续增产的主要障碍因素

1.1 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

频繁出现的灾害性天气, 对小麦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制约了小麦高产稳产。如徐州市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持续干旱, 累计降雨量只有32.2 mm, 仅为常年的1/4, 形成较为严重的旱灾, 造成高亢山区小麦较大幅度减产;2009年, 冬前降温早, 越冬提前, 小麦群体个体弱小;冬季寒潮多发, 积温偏低, 小麦生长量小, 冻害较重;2010年春季气温回升慢, 光照偏少, 小麦生育进程受到较大影响。

1.2 秋收作物成熟推迟

由于优质粳稻面积的扩大, 以及有些种植水稻的农户不采用育秧方式, 造成秋收推迟, 影响小麦的适期播种[1]。如2012年两湖部分地区的直播稻, 至10月下旬收获才基本结束, 造成种麦茬口推迟, 约有10%的小麦播种期推至霜降以后, 不利于冬前壮苗的培育, 给小麦高产带来不利影响。

1.3 高产技术措施难到位

小麦生育期较长, 灾害发生的几率大, 高产受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部分麦田还存在播种量大、沟系配套质量不高、肥料运筹不够合理、主推品种多乱杂、病虫草害防治不及时等问题, 影响小麦的平衡增产[2]。

2 克服小麦增产障碍因素的技术措施

2.1 推广中强筋品种, 发挥良种优势

按照优良品种区域化布局的要求, 结合徐州的生态优势和生产特点, 选择适宜的优质强筋小麦优良品种, 改变小麦品种多乱杂现象[3]。重点推广淮麦20、烟农19、徐麦99等强筋品种和济麦22、徐麦30、保麦1号、明麦1号等中筋品种, 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作用。

2.2 改进播种方式, 提高播种质量

克服秋收作物收获推迟对小麦播种的影响, 针对不同茬口推广免少耕播种, 发挥机械播种优势, 确保适期播种。对玉米、大豆等早旱茬小麦, 采用精量、半精量机条播, 建立高产群体起点;对棉花等晚茬田小麦, 采用推株并垄技术, 实现晚中争早;对杂交稻茬小麦, 推广免耕机条播, 降低播种量;对迟熟中粳稻茬小麦, 推广稻田套播技术, 控制好播量。

2.3 适期适量播种, 建立合理群体

合理确定基本苗, 是夺取小麦优质高产的关键。要改变目前小麦生产上播量过高的状况, 扩大条播, 降低群体起点。

徐州地区小麦播种, 要抓住10月上中旬的最佳适宜播种期, 提高适期播种的面积, 控制晚播小麦比例。根据茬口确定合理的播种量, 适期早播, 播种量宜75~90 kg/hm2, 基本苗控制在180万株/hm2以内;适期播种, 播种量宜90~105kg/hm2, 基本苗控制在240万株/hm2;晚茬迟播, 播种量宜120~135 kg/hm2, 可按每晚播1 d, 增加7.5万~15万株/hm2基本苗计算播种量, 但基本苗最多不超过预期穗数的80%;晚播独秆栽培, 基本苗最多不超过525万株/hm2。因田间出苗率受墒情、气温、播种质量等因素影响, 因此, 要根据种子发芽率、千粒重和田间出苗率等因素确定具体播种量。

2.4 调整氮肥运筹, 配方定量施肥

在高产条件下, 要氮肥后移, “施足基肥、普施重施拔节孕穗肥”。要严格控制拔节前苗肥施用, 防止造成无效分蘖过多、群体过大, 不利于壮秆大穗和抗倒伏, 为普施重施拔节孕穗肥创建条件。一般施纯N 225~300 kg/hm2, N∶P2O5∶K2O为1∶0.6∶0.6左右。氮肥基追比, 要由以往的7∶3调整为强筋小麦5∶5, 中筋小麦6∶4。磷、钾肥做到基追结合, 基追比为5∶5。

2.5 全程化学调控, 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应用生化制剂调控小麦生长, 是小麦高产栽培的重要措施之一。使用矮壮丰、唏效唑等生化制剂拌种或分蘖至返青期喷施, 可以壮蘖、控旺、防倒、提高分蘖成穗率。

对于地下害虫发生较重的麦田, 可采用“三毒”齐下的方法进行防治。防治纹枯病、全蚀病可选用三唑酮, 或井冈霉素进行药剂拌种[4]。在4月底至5月初, 以防治小麦白粉病、赤霉病、蚜虫、早衰, 兼治灰飞虱为主攻目标, 进行药肥混喷。

除草以秋除为主, 春除为辅。播后芽前墒情适宜时, 选用异丙隆封杀杂草。越冬前对播种时未封闭化除或化除效果不理想的田块, 要喷药化除。以单子叶杂草为主的田块, 在杂草二至四叶期选用6.9%骠马喷雾;以双子叶杂草为主的田块, 在小麦四至五叶期、杂草基本出齐后, 选用20%使它隆乳油喷雾;单、双子叶杂草混生的麦田, 可将除草剂复配使用。

参考文献

[1]曹承富.小麦科学栽培[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112-114.

[2]杜世州, 曹承富, 张耀兰, 等.氮素运筹对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1, 17 (1) :9-15.

[3]李德福.沿淮淮北地区小麦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4) :71-73.

持续增产论文范文

持续增产论文范文(精选3篇)持续增产论文 第1篇一、合理布局突出重点以粮食生产, 特别是水稻主产乡镇为重点, 选择高标准农田建设较好、...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