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爱国电影《甲午风云》观看心得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火烈鸟2025-09-131

爱国电影《甲午风云》观看心得(精选5篇)

爱国电影《甲午风云》观看心得 第1篇

今天我看了一部红色经典电影——《甲午风云》

我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无比的愤怒!

清朝末期,政府无能,官员腐败,百姓们苦不堪言,日本侵占我国领土,占我海疆,我国的爱国之士奋起反抗 ,打击日本鬼子——中日开战!

清朝政府决定对日本反击。中国的战舰排成队形,向日本战舰驶去。小日本还没打几炮,中国的那些贪官,可吓得惊慌失措,真是胆小如鼠只。唯独只有邓世昌邓大人的军舰勇敢地和敌人极力反抗,邓大人军队在短时间内打沉敌人好几艘军舰,在这时,炮弹用尽了,邓大人为了击败日本军官,他想让敌人的战舰和自己的战舰相互碰撞,同归于尽。这时吓得敌人六神无主,第一发没有打中,第二发也没有打中,第三发打中了,邓世昌舰队的全体成员光荣牺牲!

那些临阵脱逃的人比起远邓世昌舰队的全体成员光荣牺牲差之甚远,那些逃跑的人逃跑之前有没有想过,他们这样做对得起谁!他们的行为真丢脸!

我们中国的脊梁是靠像邓世昌舰队的全体成员这样的人。我们要好好的向他们学习!

爱国电影《甲午风云》观看心得 第2篇

影片的整体基调是沉痛的,因为它发反映的是一个没落王朝的懦弱与屈辱,李鸿章为首的清朝当权派为了统治集团利益竟向小一弹丸之小国屈服乞和,让我天朝上国颜面尽失,论历史,日本乃中国之附属国,其语言其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延伸,论国力,我泱泱中华强于倭寇几十倍,尽管日本学习西方比我们早,但就其军事而言和我们也相差不大,甚至其整体实力还不如我们,但为什么黄海一战其结果如此?完全是指挥的失败,未战先降,动摇军心,统治集团的懦弱导致军队的懦弱,尽管有个别民族英雄式的人物,但是无力回天。大多数的历史教材将其根本原因归结为:腐朽的封建制度难以抵抗资本主义的强大攻势。当然,这种说法很深刻,但似乎又比较空虚,具体看来:一,统治集团目光短浅,一向沉浸在虚伪的繁华中,对战争缺乏预见性认识,战备不足,拿军费办寿宴,军费吃紧;二,依靠外国势力调停,痴心妄想,没能发挥自我的优势作战;三,信奉“武器决定论”,未充分发挥人的作用,让日本的大炮吓败了;四,丧失制海权,指挥战略失误;六,封建练兵方式,即使是新军也实行旧式管理模式,军队战斗力低下;七,核心领导层缺乏强硬领导人物,女人治国,屈辱求和!

影片也弘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自古就不缺乏舍生取义的人,这是一伟大民族延续几千年的奥秘。邓世昌率领“致远”号全体官兵英勇战斗,将敌人打的落花流水,之后因弹尽粮绝,不得不以死相拼,用‘致远’去撞击倭寇的‘吉野’号,全舰将士无一人退缩,但在追赶‘吉野’的时候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壮烈牺牲,慷慨殉国。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饱受帝国主义列强凌辱瓜分的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史。爆发于十九世纪末的中日甲午战争,虽然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但影片在表现这一历史杯具时,则突出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气势磅礴地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颂歌,把一段灰暗的历史,塑造成一件灿烂的艺术经典。

忘记历史等于背叛,何况这是一段屈辱史,但是,我们记住的不能仅仅是仇恨与屈辱,而是要从历史中总结教训。以前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落后就要挨打’,但仅仅这样一句真理式的认识是不深刻不透彻的,我们还要从中思考些东西。清朝末年中国对外战争战则必败,我们将其归结为国力衰弱,但是在抗战的时候中国国力也是很衰弱的,为什么就能赢呢?客观经济实力相差不大的状况下,不一样的是主观的原因,是人的因素,是领导阶层和人民的原因。甲午海战和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相比,战争双方的实力悬殊如何,显然是之后的抗美援朝时期差距更大,美国有核武器,毛主席说那是“纸老虎”,这是领导的勇气打赢的战争,相较甲午海战中的慈禧、李鸿章之流,可见‘武器决定论’是站不住脚的,国力弱不是投降、失败的理由。一个弱国家敢发出反抗的声音,就已将战争进行了一半。没有人愿意打仗,但也不能怕打仗,用毛主席的话说“大不了打场核大战,把地球戳几个窟窿,生物在重新进化一次嘛!”,前车之鉴,数万水师困死家门,所以中国军队该走出去了,下一场黄海大战,期望有不一样的结果。

爱国电影《甲午风云》观看心得 第3篇

关键词:《甲午大海战》,北洋舰队,爱国主义

邓世昌小时便向往海军, 考入了福州船政学堂, 经过十数载的学习, 终于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海军指挥官。他的成长历程也是清朝北洋海军的发展历程, 在他学成和自我充实之后, 北洋海军同样经历了从无到有, 通过购买了先进的军舰而成为亚洲第一的舰队。但于此同时, 日本也在尽举国之力扩充海军, 而他们的假想敌正是中国, 明争暗斗的清朝与日本最终在1894年爆发了甲午战争, 其中双方海军在黄海决战, 北洋海军虽有损失, 但主力尚存, 结果清政府却下令“避战保船”, 最终导致北洋海军在日本军队的水陆夹击下而全军覆没, 清政府也被迫与日本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电影《甲午大海战》是对当年历史的重现, 并运用了先进的特技再现了当初的海军舰船和黄海之战, 用银幕上的视觉冲击, 展现了我们的先烈们英勇作战、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和宁死不降、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 并表达了对他们油然而生的钦佩之情, 总之整部影片充斥的是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捍卫中国人尊严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屈辱史, 列强入侵而无抵御之力, 割地赔款似乎成为家常便饭, 昔日的“天朝上国”沦为被西方文明肆意欺侮的“蛮夷之邦”, 中国在国际上毫无地位, 中国人民在海外甚至在中国国内也被外国人瞧不起和欺负, 更让人悲痛的是在中国的土地上一些洋人聚居的地方甚至有“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标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刚刚成长为一名海军将领的邓世昌奉命出访英国去接回在英国海军学院留学的中国学员时, 在英国大街上受到了英国水兵的刁难与侮辱。当邓世昌告诉他请尊重时, 却得到“中国人难道也需要被尊重吗”的讥讽式回答。言语侮辱的背后是他们身为英国人却对中国人深深的蔑视和嘲笑, 只要是爱国的中国人都会气愤, 邓世昌自然也不例外。双方话不投机并最终以拳脚较量, 那名英国水兵先拔刀出手, 邓世昌以高超的中国功夫回应并制服了这名水兵后却没有继续伤害他, 而是缓缓地将那名水兵所拿的刀放回他的刀壳中时, 并用流利的英语回答了他的问题, “Yes, Chinese need respect”。这种宽容儒雅的风范和海纳百川的胸怀需要赞赏, 而那种我为生为中国人而骄傲, 捍卫中国人尊严的爱国更要赞赏。影片以邓世昌的亲身经历, 通过放大镜似地扩大, 使观众自觉地感受到当年中国人的悲剧, 却也更突出了邓世昌式中国人的伟大, 让我们今后更自觉地维护祖国的尊严。

二、为国家浴血奋战

影片《甲午大海战》最为精彩的便是黄海之战, 中国的黄海见证的是一场中日两国命运的海上决战, 也是在这次战役中, 中国海军的爱国之情得到了最为淋漓尽致的展现。当中国北洋舰队突遭日本海军袭击, 敌我力量悬殊时, 各海军将领仍从容不迫, 沉着应战, 其中以海军提督丁汝昌, 海军管带邓世昌、刘步蟾为主。丁汝昌身为海军提督, 在旗舰被敌舰击中, 身负重伤的情况下, 拒绝进入船舱躲避, 仍坐在甲板激励海军将士们作战, 刘步蟾面对敌舰肆虐, 果断攻击日本海军的旗舰“松岛”号, 用唯一的一颗榴弹炸中“松岛”, 逼得其落荒而逃, 大大鼓舞了士气。

邓世昌是整部影片的主角, 影片用大量的精彩画面浓墨重彩地对其光辉形象进行刻画, 在之前所表现的爱国行为上又以他力战殉国进一步深化所要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军舰炮弹用尽时, 海上传来他的吼声“我等从军卫国, 即使死, 也要撞沉吉野”。“电影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领域, 但它的领域性虽然独立却并不意味着孤立。”画面中的邓世昌, 手拉冲锋旗的缆绳, 长发被海风吹得飘扬, 英勇地屹立在船头, 这既是真实, 也是艺术手法, 影片融合美学, 刻画了邓世昌不惧死亡的英雄形象, 其所展现的英姿和霸气渲染了一种无比悲壮的气氛。“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邓世昌撞击为成, 军舰被鱼雷击中下沉, 面对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在水中挣扎, 毅然放弃逃生的机会, 与众兄弟共赴黄泉, 履行了他“与舰同沉”的誓言。如此惨烈的画面和悲壮的结局让观众不禁流下热泪, 在为他伤心和感动的同时, 也为其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所深深折服。因为, 当观众沉浸在“有依赖的美”中时, 他们对电影的审美和活动就从电影画面, 电影叙事等形式上旁迁到意义的沉思上去了。就如同他军舰的名字“致远”一样, 邓世昌以及其他的海军勇士们的爱国事迹被载入史册, 被永远地流传下来, 教育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三、宁死不降的精神

这部影片是极其悲壮的, 我们都知道战争的结局, 不容倒退的历史和难以改变的结局让我们痛心, 但是那些海军将领甚至是普通士兵的结局亦是让我们万分悲痛。“一将成名万骨枯”, 战争永远是以士兵的牺牲为代价, 影片在专注于海军高级将领的同时, 也将镜头聚焦到了战争的最直接面对者——普通士兵的身上。面对愈加严峻的形势和急剧恶化的两国关系, 清政府决定增兵朝鲜, 但在中日两国尚未正式宣战的情况下, 数艘日本军舰拦截由北洋舰队的两艘军舰护送的去朝鲜的运兵舰并率先开火, 结果两艘护卫的北洋海军一沉一逃。在日军强大火力的威胁和身边无舰护卫的危险情况时, 运兵舰“高升”号的中国陆军士兵高呼着“我们决不投降”, 英勇地拿起步枪向日舰射击。最后军舰被击沉, 画面中士兵们从甲板上滚落水中, 扑腾着, 哪怕到最后一刻也没有人向日本军舰投降。“我们决不投降”感天动地, 气壮山河,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践行着对中华民族的誓言, 将自己的灵魂燃烧在这片祖国的海疆上, 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幕。也有驻守在刘公岛炮台的陆军士兵奋力抵抗登陆的日军, 与他们展开肉搏战, 并在后来杀死了日本陆军少将大寺安纯, 在战斗到最后一人时也不忘升起代表国家的黄龙旗, 画面在炮台, 军舰, 黄龙旗间切换, 将战士们对国家的忠贞和拳拳爱国之心推到了极致, 通过空间的转换, 影片渲染并强化了一种可歌可泣的历史记忆。

海军提督丁汝昌在收到日本的劝降书后, 毅然将其撕毁, 最后喝毒酒而死。杨用霖同是如此, 哪怕对面的日军将领用当年同学之义来打动他, 在留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诗句后, 饮弹自尽。他们知道自己的宿命和结局, 却依旧勇敢地扑上去, 最后结束自己生命的一瞬间定格了他们最后亦是一生最伟大的辉煌。影片的最后少了惨烈的战场厮杀, 更多的是他们面对现实的无助的表情和悲情的对话, 苍凉的结局将最后的爱国情怀得以展现。“从画面到意义的寻找, 这是在观看电影或者欣赏油画时的审美转变。”精致的情节构思, 精彩的战争场面, 影片爱国主义的主题在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军人身上得到了充分的诠释, 并以最悲壮的方式展现给了我们。邓世昌, 林永升等烈士的捐躯是壮烈的, 宏伟的, 面对来犯之敌, 面对随时的死亡, 这群爱国军人, 并没有像腐败的清王朝一样卑躬屈膝, 相反, 他们英勇抗争, 选择用满腔热血, 用生命来筑起一道保卫国家的长城。他们也许在战争失败, 但他们的的爱国情怀和与敌抗争的大无畏勇气让人感动而泣, 深深地涤荡我们的灵魂。过去, 现在, 未来都不变的是爱国主义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支撑。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 (第一卷) [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

[2]王健.浅谈西方叙事学文化发展[J].电影文学, 2012 (16) .

甲午风云电影观后感心得 第4篇

回顾历史的沧桑,中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洗礼。像甲午海战对是日本主动挑起的战争,中华民族并没有就此屈辱着,忍受着,而出现了想邓世昌等热血男孩的奋力抗击,他是我们民族的英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那宁死不屈精神者的模范代表,体现了伟大的爱国精神,他主动请求迎战,毫无腿缩的那种无畏精神也在他身上描绘的栩栩如生,邓世昌并没有因慈禧,李鸿章的求和政策而放弃战斗,而是代替旗舰亲临指挥,率领“致远号”官兵英勇战斗。

虽然这场海战并没有打退敌人的进攻,但给我们中华民族塑造了良好的爱国形象,所以说,中国人民并没有失败,而真正失败的人是那些卖国求荣,临阵退缩的败类,他们给中华民族丢尽了脸,这种人应当被众人唾弃,遗臭万年,就是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而造成即将成功的海战失败,如果不挪用军饷给慈禧半万寿庆典,不给官兵发物资。这场海战会失败的那么难堪吗?会让我们民族英雄就此牺牲吗?会让帝国主义看不起吗?会让他们欺凌吗?我想他们不敢,只有国人团结一心,就会傲立于世界强国名族之林!

但是因为这些软弱无能的领导者,我们失败了,而且一败涂地,对中国对日本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中国,被迫签订了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大大加深,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甲午海战的失败,使洋务派“自强求富”的梦想最终化为泡影。自此,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勇敢先进的中国人,也在血与火的交织中奋勇抗击,和争取民族独立,拉开了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序幕。

对于日本,不但扩大了殖民地范围,战争赔款也使日本的经济飞速发展。自此,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与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也日趋激烈,为发动新的战争作了准备,最终形成了法西斯策源地,为其上世纪30年代大举侵华埋下了伏笔。

观看电影甲午中日战争感想心得 第5篇

观看电影甲午中日战争感想心得1

电影观后,甲午战争给我带来的不再仅仅是铭心的国耻,清政府的腐败,将士的英勇和悲壮这些盖棺的定论。更多的而是反思发生这一切的为什么,更多的是在百年后的今日越来越热的钓鱼岛争夺背景下,假如中日再有一次海战,中国能取胜吗?

正如电影台词所讲:一场大海战能够决定两个国家的命运。一场甲午海战,日本倾全国之力,上下一心,获得了日本三年国民生产总值加上台湾澎湖列岛,清朝附属国朝鲜为代价的战争红利。而中国在输了西洋之后再输东洋,在当时败给西洋尚可理解,居然还输给洋务运动比中国还晚的东瀛倭国,中国举国上下的民族自信心荡然无存,也成为日后五十年中日本全面超越并逐步蚕食中国转折点。其实又何止五十年,至今近一百二十年间,中国从未超越日本。

我们常说堂堂中华,领先世界数千年,我们更多比较的是礼貌,经济,科技这些指标性的东西,而忽略了由于中国特殊的地缘使其远离其他礼貌的冲突。其实从先秦开始一向到近代,中国的历史能够浓缩为一部被游牧民族侵略的历史。整整数千年间,礼貌领先世界,却一向被侵略,这不能不说可悲。假如侵略的不是游牧民族,假如中国地处地中海的中亚地区,应对同样辉煌的古希腊古罗马礼貌的军事侵略,中国还会存在至今吗?我觉得不会。

大航海时代之后,地球变得越来越小,礼貌之间的碰撞变得越来越频繁。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早以不再被地理所保护,近代的侵略几乎都来自海上。正如严复的《天演论》所讲:竞争之后适者生存,民族同样如此。在充满奴性和自我贬低的当下中国,保全自有礼貌变得如此艰难,又何来发扬中华礼貌,并将中华礼貌推向世界与西方礼貌一争高下的雄心呢?古人即使战败,尚且拥有对自有礼貌的无限自豪。晚清政府虽无能,虽昏庸,但仍视西方为蛮夷未开化之邦。虽自欺欺人,但尚存那一份骨气。而今人连那仅存的骨气都没有,岂敢奢望在战争中有获胜的自信呢?

中华礼貌又究竟是什么礼貌,大部分人会说就是儒家的礼貌。当下有少部分人已经反思在西方礼貌全球化的今日如何保护中华礼貌,他们简单的觉得读读《论语》,包包水饺,听听京剧就是了。我是儒家思想的坚定支持者,但我一向认为儒家思想在对内的国民教育上是必须的,教导人民礼义仁智信。但在国与国的竞争上绝对不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非要等到别人开了第一槍,然后再振振有词的说:是你先打我的,所以我此刻还击就是代表正义。竞争也好,战争也罢,从来都不是道义取胜,而是实力加计谋。世界本无秩序,强权才能建立秩序维护秩序。纵观整个中国史,汉族政权里除了秦汉隋唐明其他都是被动挨打,或者说也仅有上述朝代的部分帝王执政才不是被动挨打,同样奠定当今中国版图最大贡献的四个朝代,汉唐元清,有两个是汉族政权。无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没有一个是惟儒学论者,他们有基本的共同点:崇尚主动进攻,依靠武力解决争端。我也不是惟武论者,太古老的中国辉煌历史不为人所熟悉,近三百年来的中国落后史总不该忘记吧!东西方列强:英法俄日美,又有哪一个是不用拳头而获得统治世界或者地区的权力呢?没有强权的内敛绝对是弱者的自我安慰,我们习惯地把侵略方称为非正义的,是注定要失败的,殊不明白每次战胜侵略方的不是抽象的正义,而是比侵略方更强大的实实在在的力量。德国纳粹是被苏英美联合打败的,日本不是被中国人赶出去的,而是美国人在太平洋和日本本土结结实实给了重击。大国不是靠嘴巴来立威的,日本被美国苏联打败,而日本人最尊敬的是美国人,最看不起的却是中国人。美国人在朝鲜战争被中国人打平,到了___,中国一句如果美国越过北纬十七度线中国就参战,硬是让美国人直到撤军都没敢越过十七度线。这就是国与国竞争最基本的事实,你强大,别人才尊重你的所说,而强大最直接最根本的体现就是该出手的时候敢不敢出手。

东有中日钓鱼岛,中韩苏岩礁,南有中越菲马诸国的南沙争端,虽然这些国家挟美自重,真欺负到中国头上了,中国敢出手吗?彼得大帝说的好,一个君主仅有陆军,只是有一只手,同时有陆军和海军才有双手。今日中国不仅仅要有陆军,空军,海军,还要有天军,中国的未来在深蓝,海之深蓝,天之深蓝,仅有这样才能御敌与国门之外,战场设在别人家门口,才能未战而先胜。战争不是一个单一的事务,关系到政治,经济,技术,民心和国民素质。我不奢望人人都是邓世昌,林泰曾,但愿举国体制完善,一旦需要运行,这部庞大机器能低故障顺利运转,使前方英勇的将士死得其所。五百年前的郑和空有一支无敌舰队,五百年后留给世界的只是中国人的自我意婬,历史的机遇如同大海战一样,抓住了就能决定一个国家数百年的命运。失去了,或许意味着下一轮的被动挨打。没有国家一向处于发展的巅峰期,在国力上升的时候需要适时的扩张,为日后的衰退谋得缓冲的空间,而不至于伤筋动骨。今日英国法国比较十九世纪都衰败了,然而今日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仍有他们的附属国,仍有驻军,仍有商贸航线必须的补给点。中国的经济早已经超过英法,可又有哪个国家认为中国真正强于英法呢?

甲午硝烟已散,可是甲午海战压在中国人头上的陰云至今未散。中国该为自我的真正崛起而准备另一场大海战了,用另一场大海战去洗刷一百六十年来来自海上的种种耻辱。战争中从来没有道义,仅有胜负,因为如果存在道义就不会爆发战争。我们不好战,但要清楚认识到没有战争就不会有国家民族的发展。陌刀为节,玄甲为裳,丈夫蓄志,女儿英傥,马蹄踏处,即为大唐。

观看电影甲午中日战争感想心得2

今日,历史课上放映的《甲午大海战》让我深有感触。在深深仰慕邓世昌、丁汝昌这几位民族英雄的同时,更引起我深深思索的是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装备世界领先,官兵英勇无畏,这样一支舰队为何在顷刻间就灰飞烟灭当我看到北洋舰队一次次申请购买弹药均被清王朝拒绝时,当我看到国将亡,而掌国之人却仍过着自我的白日梦时,似乎明白了答案:政府腐败,危机意识不足,统治者的求和心态都注定了这个杯具的发生。是的,落后就要挨打。

生在新时代是莫大的幸运,我们最终能够挺起腰板捍卫自我的尊严。我们热爱和平,但我们也不畏惧战争,如果必须经过战争获得和平和尊严,新时代的我们也一样会像先烈一样用生命保卫我们的祖国和人民。

观看电影甲午中日战争感想心得3

清朝光绪皇帝曾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联的对象,就是近代著名的民族英雄——邓世昌!自古以来,牺牲在战场上,一向是爱国军人引以为自豪的志向。在滔滔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永远有那么一大批人,他们明明白死亡在眼前,但他们为了民族的存亡、国家的荣誉,依然视死如归,勇敢赴难,彰显了中华儿女的民族气节和拳拳的爱国之心。邓世昌就是这样一位令人倾佩的人。

他是资质聪颖勤奋好学的人。从小他便进入了教会学校。师从欧洲人学习英语,数学。他理解本事很强,学业上提高很快。外国教师都对他赞赏有加。这也为他在之后的船政学堂学习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做了很好的铺垫。在船政学堂之时,他更是奋发图强,深得外教好评。扎实地掌握了驾驶舰艇技术以及管理船舰的高超技能。所以在黄浦海战中,临危不乱。

他是为数不多睁眼看世界的人。因为他好学,在英国接舰的日子里,他利用各种机会,游历英国的著名工业城市,看到了机器大生产的宏伟场面,参观了英国海军主要基地,并了解了每一种战舰配置与功能,领略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的力量。他研究了英国皇家海军的训练项目,感受到了中国与英国的巨大差距,并在回国后,立即制定新的作战方针。

他是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人。黄海大战的那一天,为了掩护中舰,他命令

“致远号”横在中舰前,应对日本的挑衅,他顽强斗争,浴血奋战,奋勇杀敌。日兵惧怕,纷纷向“致远舰”开炮。在遭受重创,没有弹药的情景的紧急情景下,他命令士兵将“致远舰”冲向敌人的主舰“吉野号”,选择择了和敌人同归于尽的方式,在“致远舰”被击沉后,他毫不犹豫地跳进了茫茫大海,以身殉国。

古人说“读书能够医愚,读书能够励志”,读了《甲午海战》一书,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没有读这本书前,我一向以为,邓世昌是那种很勇猛的将领,不怕流血,无畏死亡。读书后明白了,他是一位很有才华,很有远见卓识的将领。心中对这位民族英雄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的学识对他以后的人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丰富的知识使他有了精忠报国的志向和过人的胆实。看到邓世昌和全体战士,冒着枪林弹雨,驾驶残舰,撞向敌人,心中真是荡气回肠,真想跟着这位大将,手持钢刀,冲上敌舰,屠尽倭寇。

一百多年已过去,我们不能忘却黄海中留下的那六百多名将士的忠骨,怀念那伴随大潮起落的壮烈英雄。二十一世纪的今日,我辈也要饱读诗书,掌握现代化科技,以知识为力量,奋发图强,为了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有所担当,以慰英魂!

观看电影甲午中日战争感想心得4

这是一部故事片,讲述了1894年大清国与日本国在黄海上发生的一场大海战。结果,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区区一个小岛国,却能够杀死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大清国与日本国,同样的爱国,结果却有着天壤之别。一个胜利,一个失败。为什么呢因为大清国在国家的体质上,早已经输给了日本。

船能够漂在水上是因为水的浮力正托浮着它,而水也能够变成浪花把船打翻。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人民就是水,船便是政府,人民能够把政府高高托起,但人民也能够让政府灭亡。在影片中,日本,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民治维新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礼貌冲击的背景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礼貌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措施。这次改革使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可是也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对亚洲邻国造成了沉重的灾难。而大清国,皇帝驾崩,新一任皇帝是谁由不得老百姓们去选择,必须由皇帝的儿子去继承。

也许,日本的首相比大清国的皇帝更爱自我的祖国,也许,日本的首相比大清国的皇帝更爱自我的人民。影片中,日本的首相一天吃一顿饭,剩下的钱便拿去买先进的武器,用来与敌人抗衡,而大清国的慈禧太后,却为了给自我过一个六十大寿而把本应当去买武器的钱拿去修颐和园。看看颐和园里的石船吧,它是用大清国战士们的鲜血换来的。看看那具有嘲讽意义的清澈的湖水吧,它是用中国的尊严换取的。

日本的人民看到中国人就打,因为他们有着岛国精神,因为他们明白中国人是他们的敌人。虽然他们与__的行为没什么两样,可是,至少他们爱国,他们团结一致。

可是,如果没有慈禧太后的话,就没有中华明族的崛起,就没有新中国的成立。这,也许正是历史车轮的运转。

观看电影甲午中日战争感想心得5

周一观看了电影《甲午海战》,一时间好像穿越了百余年时光,回顾一番中国人被鞭打的历史,颇有感触。

1894年7月25日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开端,直至一年后《马关条约》的签订,随着辽东半岛被无情地割让,三千万两白银交付给了日本,中华民族面临着史上最严峻的危机。

中国历来地理位置就相对封闭,北部西伯利亚是荒芜地区,西边沙漠和高原阻隔着欧洲大陆的礼貌,南部的海峡难以穿越。中国所以不受干扰地享受着自我礼貌的发展,但也圈住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和认知。清朝甚至“闭关锁国”,不接纳外来的先进的事物,却固守着迂腐的观念。封闭是可怕的,他盘踞在统治者的心里,落后的只会更加落后。

那么,中国人想过要改吗是的,以往的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北洋水师的成立是标志性的成功。而清朝晚期早已劣迹斑斑,那时的中国早就杂草丛生。科学技术的更新只是件华丽的衣裳,而中国的制度不改,又怎样面向世界官僚腐败的现象不杜绝,又怎样迎接外来侵略者的挑战慈禧愚昧至极,挪用海军军费只为建自我的颐和园,安享晚年和大清王朝的灭亡相比,究竟哪个更重要北洋海军战败,天降大雪,颐和园里的那艘石头做的精致的船真是个极大的讽刺。

海上的战争是一扇门,败了,就推开了中国受外来侵略者的凌辱,关上了统治者做的关于天朝的梦。

中国的梦早该醒了。敲碎梦境的,是日本这个极富野心的民族,他们用接近残忍的方式获得想要的一切。如今我们谴责日本人的罪行,同时也悔恨当时中国的落后。历史证明,落后,是要挨打的!

钓鱼岛问题曾一度被搁置,此刻却被日本再度抛出。无论这是国家利益的抢夺,中日友好局面的破坏,还是丑陋的党派政治斗争,甲午海战中日本窃据的钓鱼岛,21世纪的中国绝对不会有半步退让!

中国的和平发展,是全世界人民有目共睹的。中国的崛起,是庞大的经济增长数字,是中国能够与世界首脑平起平坐,是美国在称霸道路上意识到了“中国威胁”。

如果说以往的中国不够强大,对抗外来侵略时失败了,而此刻日本再次显现出这种占有的野心的时候,中国用最坚决的语气说不!因为我们有实力应对肆意的侵犯,也丝毫不畏惧!

爱国电影《甲午风云》观看心得

爱国电影《甲午风云》观看心得(精选5篇)爱国电影《甲午风云》观看心得 第1篇今天我看了一部红色经典电影——《甲午风云》我看完这部电影...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